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交通运输的意义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2 14:43:12

交通运输的意义

交通运输的意义篇(1)

一、做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第一,作为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交通运输提高了经济发展效率和发展水平,而经济的发展又为公路运输提供了足够的资源和动力,总之,二者之间呈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所以为了能够持续二者相互促进的作用,要做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工作;第二,衡量一个区域,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水平的主要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而交通运输经济对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更为严格,因此,建立一套符合当前情况的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的管理体系迫在眉睫,简单来说,做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工作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交通运输水平和效率等众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不论是宏观层面的国民经济建设,还是微观层面的人民的生产生活,都不可能离开交通运输业的存在与发展,交通运输是经建设与生产生活最为依赖的要素之一,因为没有便利的交通,资源不会得到周转,资源得不到大范围的共享,毫不夸张的的说,交通运输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交通运输经济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更为严格,因为交通运输行业不能够再仅仅局限于经济效益的发展,同时必须兼顾社会效益,交通运输科技发展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指标。社会上最为先进的生产力非科学技术莫属,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现代化程度也已经今非昔比,科技渗透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交通运输行业也不例外,因此,我们不能违背这个必然的趋势,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交通运输行业的作用,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长远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二、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内在意义

交通运输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三者是交通运输的三个主要问题。因此,对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解可以通过交通运输问题来实现和增强,为了解决交通运输问题,提高交通运输的服务水平。应该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对交通运输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利用,最终使交通运输业物环节的水平得到大幅的提升,举例来说,为了提高交通运输设施的养护水平,可以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便可以具备可持续性,交通运输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应用的原则数不胜数,但是3R原则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也是最为实用的,促进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的发展依靠综合利用交通运输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及循环再生等手段来实现。所谓的交通运输资源的减量化,指的改变传统的那种粗放式、短暂性的具体资源利用形式,用集约式、长期性的使用方式取而代之,以期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避免了大量浪费资源的问题,加大了交通资源的利用效率,除了在节约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在增强交通运输设施的经久耐用性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对交通运输资源进行充分的二次利用,就会使得运输设施的利用效率和运输过程中的服务质量大为提升,交通运输资源的使用使命由此会大大延长。需要明确的是实现资源的二次利用的关键就是提高资源的复用能力。为了把交通运输资源的利用价值发挥到最大,在这里引入3R原则。具体采用3R原则中的哪一个,还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视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不同发展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减量化原则是交通基础设施中所采用的主要原则;而回收再利用与循环再生这种相互组合的原则是交通运输工具中应采用的主要原则;实现交通运输资源再利用是交通运输系统管理与服务中常用的原则。

三、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关键的探析

1.交通基础设施资源利用减量化

一是合理规划、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想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化作用,首先应该对这种设施设备尽心布局和规划,力求布局的科学性和规划的合理性,强化种类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连接点,是交通运输资源得到系统的优化配置,增强交通运输资源的共享性,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和交通运输体系,并加大对我国丰富的国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是优化交通设施结构。对于优化交通设施结构而言,努力提高公路比重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和环节,从粗放化的利用国土资源向集约型的利用土地资源转变,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不再依靠传统的分散化、小型化的交通运输装备,鼓励大型运输车辆的发展,增强运输的标准性,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优化调整高速公路的结构,发挥交通运输资源的最大利用价值。

三是建设耐久性好、使用期长的交通运输工程。保证交通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是做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最为基础的一部分,对此,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相关施工标准和规定进行交通运输设施的设计与建造,建立健全质量监督和管理体系,要采取现代化的建设工艺和技术方法,使用质量有保证的建设材料。例如,钢纤维混凝土路面结构的施工技术,滑模摊铺施工工艺,高强度混凝土、耐腐蚀钢材等施工材料。

四是做好工程养护。工程的预防性养护工作是做好工程养护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要建立健全高速公路的养护机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大对超载超速运输车辆的惩治和管理力度,保护路面不要受到大的损害,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究路面的养护措施。

五是合理选择交通设施建设中材料。在选取和购买交通设施建设材料的时候,要优先选择绿色材料。在我国的交通设施建设工程中,交通设施建设材料采购者素质不够高,经验不够丰富,只重视安全性,忽略了建设材料的环保性,因此,要把交通设施建设材料的安全性放在与环保性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兼顾二者,不能有任何偏袒。此外,应该节约交通设施建设材料,应该减少建设材料在运输、使用过程当中发生不必要的浪费。最后,要加大对可循环建设材料的运用,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低碳原则。具体来说,沥青路面可再生性比较强,所以进行路面建设的时候要优先考虑,此外,在进行路面建设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料,对于这些废弃品不能忽略其再利用价值,应该加强对其二次利用。

2.交通运输系统管理服务资源循环再生

以下几个方面是实现交通运输系统管理服务资源的循环再生的主要措施:第一,拓宽交通运输信息平台,为平台平添先进的的科学技术,加大资源的共享与公用。第二,为了促进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加强对道路的规划,将生态性注入其中。

3.交通运输装备的优化升级

一是交通运输装备的节能与环保。为了方面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应该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为数更多的高速动车和崭新的客运站,使得基础设施更为明显,把原有的车站经过装修和改造,使其焕然一新,使得运输站的整体效果明显提升,档次明显的得到提高,此外,最主要的是对运输设备和基础设施的改造过程中严格遵循低碳环保、绿色节约的原则和理念,例如:对汽车而言,减少对汽油等非可再生、污染较大的资源能源的使用,转而使用电力等对环境无污染、可再生的资源;对于火车而言,一律使用节能灯用来照明,减少对白炽灯的使用,不但节约电能,而且有利于保护乘客的身体健康,符合人性化的原则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交通运输的意义篇(2)

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严治政的根本要求,是改革和发展形势的迫切需要。由于交通运输直接与群众接触,直接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更要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从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密切政府同人民群众关系的高度,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高度,来充分认识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从来就是密切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交通运输行业管理要实现法制化、规范化,就必须要“以德辅法”、“以法彰德”,加强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严格行政执法,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牢牢树立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正确执法,不得滥用行政审批权和处罚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在实际工作中,要综合运用经济、技术、法律和行政手段,引导和规范运输市场的发展,解决市场秩序不规范、运力与运量不平衡、运力装备落后、市场主体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转变运输增长方式,建设开放型运输、外向型运输、节约型运输、质量型运输;实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站场信息化改造工程,提升道路运输基础设施网络服务功能;使道路运输装备向现代化、信息化、新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运用信息技术整合运输资源,建立面向社会、面向公众、面向企业、面向业户的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科学配置道路运输资源的市场运行机制;推行政务公开,提供公开、透明、高效的公共服务;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和有力有效的监督机制。按照“分级许可、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强对运输管理机构执法行为、行业安全生产、道路运输市场和站场建设市场的监管。按照“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方针,整合行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发展交通运输客运、货运和运输辅助业,实现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和谐交通,必须坚持文明执法

文明执法也是一种生产力。它是构建和谐交通的重要内容。和谐执法,有助于保护遵纪守法者利益,可抑制违章者,减少事故发生,从而促进运输经济高速发展。在群众眼里,文明执法是知民情、解民意的贴心人。在构建和谐交通过程中,运输管理执法人员如何做群众的贴心人,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解决好对管理相对人的感情问题。对服务对象有了感情,才能深入关心他,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文明执法更需要执法人员有一个为民的执法能力,也就是合法、合理、合情完美体现,这是文明执法的核心内容。合法是对行政执法的起码要求,不合法即非法或违法。合理是要求执法要体现公平。合理的事不一定合法,合法的事也不一定合理。我市运输业主吴某的运输车辆在甲地违法行为受到处罚,到乙地也要处罚,对被处罚人来讲显得不够合理。合情就是要求执法要通达人性,也就是要做到人性化执法。合法、合理、合情是文明执法的三大要素,它们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做到了合理合法,就进入了文明执法的层次,只有当合法、合理、合情三者兼备时,文明执法可以说到位了。

如何提高文明执法质量,我们认为,必须提高三种意识,即提高服务意识,效率意识,形象意识,这是文明执法的前提。引导广大执法人员努力解决好“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端正执法者的责任意识和相对人权益保障意识,并不是要弱化对相对人违法行为处罚,而是要在“惩罚违法者”与“保障相对人权益”中追求一种平衡。这种平衡的实现需要运政执法人员自身素质、管理艺术、法律、法规正确理解及处罚程序等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知道不尊重人权的执法不是文明进步的执法。行政执法不仅要符合法律规定,而且还应当充分尊重人的权利,体现人文关怀,这是现代文明执法的特征。坚持严格执法与文明礼貌相结合;秉公执法与热情服务相结合;执法原则性与服务人性化相结合。这三个结合有助于合法、合理、合情的执法。是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基本素质与能力。作出的行政处罚要事实清楚,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处罚公正合理,自由裁量适当,罚没有据,手续齐全。要求执法人员对发生的违法行为敢于纠正并依法处罚,不搞“态度执罚”、“关系执罚”、“人情执罚”,严格执法不是粗暴执法,那种有法不依,执法不公,仪表不端庄,语言粗鲁,行为野蛮,,乱罚款,以罚代管,既背离了严格执法原则,又违背了文明执法的基本要求。相反,只教育不处罚,以教代管,该纠正的不纠正,该罚的不罚,对违法者听之任之,文明过了度,那也不是文明执法,而是执法不严、的表现。

三、构建和谐交通,必须强化行政执法监督

运输管理队伍建设既靠教育,又靠管理,要坚持从严治政的方针,从基层抓起,从基础抓起,建立依法行政的工作制度,完善内外监督机制,严格规范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和交通行政执法行为。执法监督包括来自管理相对人监督,自我监督和上级监督。按执法公示原则,公开执法依据、执法权限、执法程序和执法结果,增强执法过程的透明度。同时,完善社会行风监督机制,聘请管理相对人,新闻媒体为行风监督员。接受上级对文明执法暗访、暗查。纪委监察部门对于相对人的批评、投诉、申诉、举报,要认真核实,对不文明执法行为的或执法错误应加强教育与纠正。但最重要的是自我监督与约束,强化文明执法意识,只有这样,诚信于老百姓,让社会理解,让百姓满意。

加强执法监督,要建立健全和贯彻落实交通行政管理的各项责任制度和工作规范制度,完善对规章制度、法律文书和台帐档案等基础性工作的管理,加强基层运政执法单位的建设,这是促进交通运输执法工作按照统一、公开、公正、规范的标准运作,培养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市场,实现交通行业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加强执法监督,要加强社会监督,实施政务公开、执法公示和社会评议制度。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在运输管理和行政执法过程中,将涉及交通管理对象及当事人的权力、义务以及有关交通行政执法的内容、法律依据、操作程序、工作规范、廉政纪律以及监督措施向社会公开,使执法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在行风社会评议活动中,要通过设立行风举报电话、行风意见箱,聘请行风评议监督员,开展行风问卷调查,召开行风评议座谈会,走访业主、客户,组织明察暗访等形式,广泛征询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交通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查找问题,采取措施,促使执法人员不断提高素质,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事效率,纠正随意执法行为,杜绝现象,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行政执法监督措施要与领导责任制和干部职工的经济利益挂钩,落实激励制约机制。

四、构建和谐交通,必须加强队伍建设

构建和谐交通,需要有一支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较高的执法队伍。交通运输管理人员直接和人民群众广泛接触,他们的执法行为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关系政府的形象。由于交通运输机构和人员发展过快,在队伍建设和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管理机构要把建设高效、廉洁的执法队伍作为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的重要工作来抓。要通过采取加强法制教育、职业教育,规范工作程序,完善责任制度等各种有效措施,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断增强其工作责任心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通过制度建设和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保证公正、高效的执法。要提高交通运输管理人员学法、知法、执法的意识、能力和水平,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人员必须熟悉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提高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人员的法制素质主要是通过加强交通运输管理人员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水平和能力,保证在实施行政许可、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时,严格按照法定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办事,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

交通运输的意义篇(3)

1 交通运输发展的意义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其基础;是社会各地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是资源配置的运输工具;是现代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先行部门;是土地开发和城市布局的重要因素,对加强国防建设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扩大国际间经济贸易的合作和国际间人员友好往来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国防意义和经济意义。

2 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大宗货物的运送,人们频繁出行等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都有巨大的需求。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仅会占用到大量的土地、不可再生能源和资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交通工具运输构成中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更会加大这种不好的影响。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不仅占用土壤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化工原料的使用会污染土壤,破会土壤的酸碱性。施工过程产生的噪音污染也很严重,对周围居民的生活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人们的睡眠质量受噪声影响,这会进一步引起身体和精神上的困扰甚至疾病,影响人的健康和生活。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汽车尾气、轨道交通运输中机车燃料燃烧排放的污染物等也会污染环境,汽车尾气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车站等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用水、用电量也随之增大。此外各类突发交通事故等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不仅损坏了自然生态系统,还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更为严重的影响。

3 交通运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措施

面对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经济的新形势和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交通运输业想要更进一步发展必须走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资源是有限的,交通运输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减少对土地、能源等的消耗和破坏,降低环境污染。在基础建设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交通运输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保证。

加强环境保护,首先政府要在发展运输的同时与加强环境保护两手抓,对于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可以加大对车辆尾气的检查和收费等;对于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污染可以采取改进车辆技术,传统制动对设备的损耗、噪声大,空气制动被广泛应用铁路、地铁等交通车辆,安全性和可靠性都有很大提高;对于运输过程对水质的污染,可以加强对排水系统的设计和维修;对土壤的保护,减少施工作业,政府要加强这方面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对于越来越普遍的道路拥挤问题,在设计道路时要充分考虑组织交通以及妥善处理各种设施之间的关系,架空高速道路,人行过街大桥,地下道路等缓解交通拥堵,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高科技交通信号控制手段改善入城路段交通瓶颈问题等。

先进技术的采用。智能运输系统(ITS)应运而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通过科学合理管理规范化,构建安全、可靠的管理平台,实现各部门管理工作的信息化。采用ITS可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有序性,减少拥堵,缩短行驶间隔距离,加强交通的效率,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减少运输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完善交通体系。建设综合运输体系,一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公共交通系统主要包括公共汽车、公共电车(有轨、无轨)、小型公共汽车(中巴)等,出租车为辅助公共交通,在国家构架“公交优先”战略指导下,各城市都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放在重要位置。此外还应该加强地铁的建设,提高其服务质量,诱导人们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行车量,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城市公共交通的投资建设和经营。此外,通过对各种运输方式进行综合评估,我国交通运输应选择“优先发展铁路、促进铁路公路协调发展”的战略模式,增加对铁路的投资,加大铁路在运输中的比重,促进多种运输方式在发展过程中各自优势进行分工与协作,使交通运输体系越来越优化。

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交通运输体系。反对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为代价进行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作法。首先,节约土地资源,合理使用运输枢纽这一资源,鼓励旧线路改建、扩建,充分利用荒山、荒地。其次,鼓励通过改进工艺、更新设备、完善配套等方式,加强旧的站场、线路等的技术改造工作,提高旧线资源利用效率。再次,充分利用废旧物,例如报废汽车、机车等进行技术改造再利用。

和谐发展战略。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使交通运输设施更舒适、安全、方便。要使交通运输是为了更好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而服务的,更加经济、安全地安排城市的人们出行流通的问题,以最终保证交通和环境和谐发展。

4 总结

总之,交通运输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环境保护,就应该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既要有效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采用先进的智能运输系统,又要严格交通规章的制定,注重发展运输的同时更要加强环境保护要求,使交通运输业与环境科学、协调地发展。环境保护和交通运输协调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交通运输与环境的可持续性要求交通运输必须与保护环境相协调。所以,必须建立相关的对策减轻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以保证减少对环境的危害,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不受损害,真正起到方便人民、发展经济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严作人,张戎.运输经济学[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07.

[2]董焰.综合交通运输的发展和改革[M].中国科技技术出版社, 2004.

[3]中国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http:///zhuzhan/tongjig

交通运输的意义篇(4)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拥有良好的交通运输基础可以大大的提高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下,经济的生产运行中主要以市场为导向,靠市场机制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这要求使用多种方式的交通工具,对进一步拓展交通运输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这就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交通运输的经济管理必须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把握时机进行改革与创新,这样才能紧跟时代的节奏,推动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一)推动社会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运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运输网络不断拓展;另一方面,对交通运输管理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交通运输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交通运输管理的发展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实现科学化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可以推动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从农耕经济的发展到工业经济的发展再到现在的信息经济时代,可以明显地发现交通运输条件的优劣程度,对资源的整合与经济产业结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在现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加大运输经济的投入力度,发展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交通运输力,完善交通运输经济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工业与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对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重要性意义。

二、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哲学上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而社会的进步发展需要在二者之间相互协调。交通运输的发展,要在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下进行创新,与此同时,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方式也要随着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改革。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无论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都需要在市场环境下开展经济活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对于交通运输经济管理部门来说,在生产力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激烈的时候,要对交通运输管理进行创新性的市场化改革,使之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得到发展。

(二)运输企业转换经济发展机制的需要

通常来说,所谓的交通运输经济主要指的是进行道路商品交换的场所与双方经济交换关系的总和。而对交通运输企业来说,作为交通运输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要求有一个完善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制度作为保障,这对进一步落实交通企业实际经营权的落实与经营机制的改革都是重要的支持。因此,只有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进行改革,对实现交通企业转换经济发展机制具有推动作用,能够增强运输企业的活力,提高它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提高交通运输业的整体效益。

三、提高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效益的措施

(一)转变管理观念,完善内部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市场经济愈加激烈,对企业来说,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位,就必须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对交通运输企业来说,在新时期下,转变企业的管理理念,在市场需求的变化下适时的调整企业管理机制,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才能够提升交通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交通经济管理的效益。第一,可以从交通企业职能部门划分入手,在部门经理带领下,成立生产经济决策中心,负责把握市场的需求,对市场交通运输做调研工作,从而做出市场预测,规划企业的生产目标。在内部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职能间的界限划分明确,有一整套的企业业务流程,按照规范要求办事,提高办事效率。第二,提升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实现管理人员素质的最优化,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内部管理的效益。所以说,交通运输企业管理人员要时刻把握观念的革新,明确市场需求的变化,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这会大大提升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经济效益。

(二)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方法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全面的预算管理方法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经过实践的检验后,被许多大型公司经营者所采用。对交通运输企业来说,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把握市场信息的变化,抓住市场机遇,提升企业战略管理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不仅要明确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意义,还要懂得与自身企业相结合,在企业内部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一方面,交通运输企业在实行的过程中要注意企业现金流的问题,在市场的环境下,控制好企业的现金流向,围绕企业收支两方面过程实行企业的预算管理,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率,提高经济效益。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交通运输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还能够有效发挥预算监管的作用,通过全面预算编制,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浪费,进一步深化企业的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因此,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预测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为决策提供依据,还可以促使企业加强成本的控制,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能够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的管理效益。

(三)实行合同运输管理方法

法律规定,双方依法签订的合同是具有法律的效应,是受法律保护的。交通运输实现经济管理有法可依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在运输经济中,对运输企业来说,要严格按照《合同法》办事,依据约定签订运输合同。对运输市场来说,要维护市场的依法管理,在实现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提升运输业主与货主的合同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确保合同的履行,积极构建市场秩序有效运行。实践证明,实现合同运输管理方法对交通运输的经济管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能够建立良好的运输市场秩序,提高管理的效率,有效的降低管理的成本,进一步促进运输经济的发展。

(四)强化稽查的力度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通运输企业也在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因此,要强化对企业收入的稽查力度,通过企业内部审核、会计核算与实地稽查等手段,对运输进款的资金运动及收入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更好的发挥稽查的作用,避免一些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犯下大错,出现违法犯纪的错误与贪污舞弊的行为,确保运输收入的完整性,提高经济管理效益。因此,在新形势的发展下,要求稽查的工作人员要具备更专业的稽查素质和更高的政治素养,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在稽查工作中,能够认真的履行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做好工作,严格对待运输收入的稽查工作,进最大可能为国家挽回在运输收入上的经济损失。

(五)利用现代先进技术

近年来,随着信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计算机领域出现了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浪潮,涌现出许多高效的应用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工作来说,也在逐渐朝着科学化、高效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一些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现对市场的监控,及时的掌握市场动态需求变化,收集市场交通运输数据,对数据深入的分析与挖掘,提炼出更加有用的运输市场信息,使企业决策更加的科学化。另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市场经济数字模型与相关理论,来提高经济管理工作的准确性与效率。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成熟,推动了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历史实践中深刻的表明了,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之间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在新的时期下,面对多变的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经济管理要不断的进行创新性改革,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在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益的同时,也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诚.论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J].科技经济市场,2014(05).

[2]常岩霞.探究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5(11).

交通运输的意义篇(5)

中图分类号:F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b)-0000-00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的提高,国家及政府对交通运输行业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加大。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它决定着我国的商品销售数量,以及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而产业结构,从侧面反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侧重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以及交通运输三者关系密切,产业结构始终影响着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决定经济发展,而产业结构又反映经济发展,并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因此,作为衡量我国现代化标准的因素之一,交通运输行业的发达与进步,在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中意义重大。正因如此,科研学者们才会致力于研究国家经济产业结构,不断的分析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深远意义,并对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方向进行科学预测。

一、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

自从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延续,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我国依旧处在转型期的各种矛盾中。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实现了经济增长的与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并呈现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稳定,第三产业增长的趋势,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产业结构相比,技术水平与技术含量上仍有较大差距,需要有关人员加强学习与借鉴,不断探索,实现产业结构的完整化,使我国经济得到稳定增长。

二、交通运输业在经济中的意义

国民经济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在某种程度上,交通运输能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运输系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可靠保障。高效完备的交通运输系统,不仅能加强沿线各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使其交通地理位置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也改变了其区位优势,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另外,交通运输业之所以可以在市场经济下稳定发展,是因为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的满足具有重大意义。在当今交通运输能力以及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形势下,交通运输业的促进、保障作用将会充分发挥出来。

三、产业结构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北京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与国际交流中心,同时也是中国经济金融的管理中心和决策中心,因此,分析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对于研究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不仅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而且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比重也在不断上升。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使产业结构布局迅速变化,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不少高新技术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速度也明显上升。目前,北京市的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阶段,从产业结构的变化中就可以明显看出。从数据来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而交通运输业所属的第三产业迅猛突起,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从1978年22.2%上升到2011年的75.6%,已成为促成北京市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与经济的发展阶段有着较强的相关性。比如说,如果原材料型重工业对交通运输行业的需求量最大,就表明中国侧重于发展重工业。同理,如果是重加工业,那就偏重于发展重工业。由此,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侧重可以从对运输的需求量中反映。通过现有研究文献中的投入产出模型和回归分析表明,经济总量在数量上影响货物的运输增长,1985~2001 年间经济总量对货运周转量增长的贡献为94.76%。有关学者认为,我国的工业化中期将会持续一段时期,同时交通运输需求增长也将继续保持较高速度,但单位GDP的运输强度可能会有所下降。我国素来享有“中国制造”的美誉,一直以来都是制造大国。因此,制造的壮大,将对带动航空运输和水路货运需求起到一定的作用。预计未来20年内,我国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和国际集装箱运输量年均增速将达10% 以上,这对加大沿海港口的建设力度,并将集装箱运输由沿海区域向内陆地区推广提出了要求。

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措施

交通运输业在服务质量和结构方面的发展是未来产业结构变化和市场竞争需求得以满足的前提。为了使服务质量和产业结构保持稳定发展的状态,企业和国家应该采取相关措施。

目前来看,市场竞争形势比较严峻,轻重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的持续增大,导致市场竞争以质量、价格、响应速度和服务等为主。这就要求交通运输业不仅要提供安全、快速和稳定的运输服务,还要针对运输通道、运输枢纽和技术装备系统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发展,这也为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其次,农业结构的调整速度也比较快,专门化、规模化、商品化、国际化的农业结构使流通量增加,导致需要构建适应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特点的低成本、高效率运输服务体系。

最后,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增快,人们对于运输模式的选择也有了不同的选择。怎样保障休闲性出行已逐渐成为服务行业的研究重点。

总结:交通运输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条件;产业结构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而国民经济又影响交通量的增长,所以产业结构间接性的影响交通运输行业。国民经济不同的产业结构,会对运输在量与质上产生不同的需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然要求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因此分析产业结构对交通运输需求增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龚仰军应勤俭: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9:15

[2]毛根林: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41

交通运输的意义篇(6)

关键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重大交通事故,因果关系

我国刑法界关于交通肇事罪的客观要件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解释》第2条进一步细化了重大事故的标准,是指以下三种情形之一:(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二)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另外,还规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一)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二)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三)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四)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五)严重超载驾驶的;(六)为逃避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据此,交通肇事罪的客观要件包括:必须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必须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与结果间必须有因果关系。本文将详细阐述客观要件的具体内容,并提出一些浅见,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助益。

一、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

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前提是行为人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因此,界定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范围是认定交通肇事罪的关键。

79刑法规定的交通肇事罪包括公路、水路、航空、铁路运输中的交通事故,所以,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包括以上各种运输的管理法规。现行刑法虽然将重大飞行事故罪和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规定为独立罪名,但是,在铁路法、航空法的规定中,同样有针对一般主体(旅客、货物的承运者)的保障铁路运营安全、航空器飞行安全的规章制度规定的注意义务,一般主体违反该种注意义务,危害飞行安全,或者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显然是不能构成重大飞行事故罪或者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1]只能定为交通肇事罪。而且,航空人员违反航空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重大飞行事故以外的交通事故,或者铁路职工违反铁路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铁路运营安全事故以外的交通事故的,也构成本罪。因此,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包括公路、水上、铁路、航空交通运输规章制度,包括交通管理行政法规与交通运输安全有直接关系的劳动纪律、操作规程等。但是,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并不都是交通肇事行为,在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中,有旨在管理交通运输活动的规定(如驾驶人员必须携带驾驶证件、车辆必须安装牌照等),也有旨在保障交通安全的规定(如禁止酒后驾驶,禁止逆行等)。如果行为人违反了旨在管理交通运输活动的规定,只是一般的违章行为,只有违反了旨在保障交通安全的规定的行为,因而发生重大事故的,才属于交通肇事行为。

交通惯例、交通常识等能否作为交通肇事罪违反的内容?这个涉及到业务过失犯罪的特别注意义务的范围如何确定,刑法理论对此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成文的法规、规章制度把各种注意义务都详尽的规定了,特别注意义务就是这些成文的规章制度所规定的内容,违反了规章制度就是违反了特别注意义务;另一种观点认为,规章制度仅仅是特别注意义务的定型化,一般只规定了从事某种业务活动必须注意的事项,并不包括全部的注意义务。有些人们习以为常、遵守的操作惯例、常识或经验,往往没有明文规定。然而这些惯例或常识也蕴涵着特别注意义务的要求,同样是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凡是业务活动中有助于避免危害结果的一切必要行为,都是特别注意义务的内容,并不仅仅限于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本身。[2]

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是正确的,遵守特别注意义务应当是在遵守一般注意义务的基础上,由于从事危险活动必须更加谨慎注意不发生危险,并不是不用遵守一般注意义务,而规章制度不仅不可能把所有的注意义务规定出来,更不可能把一般注意义务也规定出来。比如驾驶员在驾驶机动车辆时的前方注意义务,对老人、妇女、儿童、盲人、残疾人等的注意避让义务,在各种危险情况下的安全注意义务。而这些注意义务有些可能在交通法规上没有明文形式的文字规定,但这并不等于机动车驾驶员不需要遵守,违反这些义务仍可以构成过失。而且随着交通业的,交通法规一定会出现不合时宜的漏洞,在交通法规较为完善的日本,几乎每年都要修改一次交通法,这也说明了交通法规总是不能适应保护安全的需要。[3]因此,应当把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范围作适当地扩大解释,旨在保护生命、健康安全的一切注意义务都是行为人应当遵守的行为规则。

二、重大交通事故的涵义

交通肇事罪的“事故”是指“交通事故”,即在交通运输过程中行为人因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而发生的碾轧、倾覆、碰撞等致人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重大事故的标准应当按照《解释》的规定来确定。我们可以把重大事故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指,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或者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或者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第二类是指,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加强的;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严重超载驾驶的;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

对第一类事故,应当注意把握肇事行为造成财产损失且行为人无能力赔偿而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情形。交通事故造成财产损失,如何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规定存在差异。日本和我国地区,对交通事故致人死伤的以业务过失致死、伤犯罪定罪处罚,对只造成财产损失的交通事故,不作为犯罪处理。德国刑法典规定的315条a(危害铁路、水路及航空交通安全罪),第315条c(危害公路交通罪),规定对过失造成交通事故,危害他人身体、生命或贵重物品的,都要处罚。

我国现行刑法与79刑法规定的交通肇事罪都明确规定了重大事故包括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据此,对造成财产损失的肇事行为也作为犯罪处理。但在现行刑法与79刑法的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较大差别。在79刑法实行时期,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严格处理道路交通肇事案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将财产损失的标准界定为3万元至6万元之间,即只要造成财产损失够此标准,无论是否赔偿,都构成犯罪。现行刑法实行后,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解释》沿袭了《通知》的精神,但较《通知》而言,《解释》大幅度提高了财产损失的数额,而且把无能力赔偿损失作为条件之一。这样一来,就降低了损害财产的肇事行为构成犯罪的机率,限制了对此种行为的处罚。但是,《解释》把行为人因无能力赔偿损失达到一定数额标准就作为犯罪处理,甚至把无能力赔偿损失达到更大数额标准归属于特别恶劣的情节而加重处罚,引起了刑法理论很大的争议。否定说认为,这实际上是将易科制度引进到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中,对于可能产生的,我们不便妄加评论,但对其有效性则可以提出质疑,易科制度应该是刑事立法所赋予的权力而不是司法解释的自身定制的权力,尤其是“解释”易科的不是刑而是罪……。[4]肯定说认为,《解释》的这一规定有积极意义,符合刑法的谦抑原则,不会造成不平等,并且认为,如果说这是“花钱买刑”的话,应该说这种“买卖”不论相对于被害者还是相对于刑罚,都是比较公平的。[5]

笔者认为,肯定说是错误的。首先,《解释》的规定不但没有体现刑法的谦抑原则,反而违背了这一原则。《解释》的初衷可能是想凭借刑罚的威慑力来督促肇事者赔偿受害人的损失,保护受害人的利益。但是,交通肇事造成财产损失的赔偿问题,完全可以以使肇事者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来解决。肇事者如果有能力赔偿,用民事责任的方式就可以解决赔偿问题,没必要使用刑罚,如果没有能力赔偿,就是用最严厉的刑罚,也不能解决赔偿问题。因此,刑罚在此处是多余的。其次,民事责任与刑罚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不能互换。两者虽然都属于法律责任的范畴,但归属的法律关系的领域不同,体现的国家的评价也不同。民事责任是因没有履行民事义务而引起的“二次义务”,其实质还是民事义务,所以在民事执行程序中允许当事人“和解”。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所应承受的,代表国家的司法机关根据刑事法律对该行为所做出的否定评价和对行为人进行谴责的责任。刑事责任具有必然性与平等性的特征。[6]在刑事责任中不允许犯罪人与国家“和解”。《解释》的规定表明赔偿不起就是犯罪,就定罪处罚,赔偿的起就不是犯罪,不定罪处罚。这种作法实际上是允许犯罪人与国家之间对是否构成犯罪进行“交易”、“和解”,违反了刑事责任的必然性和平等性,违背了刑事责任的基本原则。

笔者认为,对造成财产损失的交通肇事行为犯罪处理的必要性值得考虑。从刑法的谦抑性来说,刑法以不处罚过失损害财产的行为为原则,交通肇事虽然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但从造成财产损失的角度来看,也属于过失损害财产的行为,不应当处罚。司法实践中,在立法还未修改的情况下,笔者主张,对造成财产损失的交通肇事事行为原则上判处缓刑,以实现法律的实质正义。对于行为人无能力赔偿损失的问题,可以在附带民事判决书中判处行为人采用分期赔偿的方式赔偿损失,如果行为人故意不履行判决,可以定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来督促进行为人履行。这种处理既可以用刑罚的方法督促行为人赔偿损失,又合乎法理。

对第二类事故,应当注意把握致人重伤的人数是一至二人,并且行为人还有严重危险的驾驶行为或者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此处的违章行为实际上是两个,即造成交通事故的违章行为与严重危险的违章驾驶行为或逃逸行为。例如,行为人酒后超速驾驶发生交通事故,酒后超速驾驶是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行为,同时也是严重危险的违章驾驶行为,这种情况才能认定属于第二类事故。如果行为人仅有严重危险的驾驶行为,交通事故是由被害人或第三人的违章行为引起的,或者行为人的违章行为对事故的发生仅负同等或次要责任,这种情况不属于第二类事故的范围,行为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只是一般的违章行为。

另外还需注意《解释》针对的是公路运输中发生的交通事故,忽略了水上、航空及铁路交通运输中发生的交通事故,这一点应当说是《解释》的疏漏。笔者认为,在司法实践中,如果《解释》明确规定属于公路运输中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情形(如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在司法实践中不能类推适用于水上交通肇事犯罪;如果没有明确规定属于公路运输的(如严重超载驾驶的),可以适用于其他交通肇事犯罪。

三、肇事行为与交通事故间的因果关系

《解释》把不同的事故配以下同的责任标准,[7]我们应当把“责任”实质性地理解为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即违章行为与危害结果间的因果关系。在责任的认定上,应当根据行为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方面来考虑, [8]不能把公安机关认定的交通事故责任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因果关系。

在司法实践中普遍把公安机关认定的交通事故责任作为定罪的依据,对此,刑法理论有不同的观点:肯定说认为,认定交通肇事罪的焦点问题集中在事故认定和责任上,比较特殊,也很复杂。但是,如果不以此认为前提,则无法判定交通肇事行为人与肇事后果间的因果关系,更无法确定其应当承担行政肇事行为人与肇事后果间的因果关系,更无法确定其应当承担行政责任还是刑事责任。有关事故责任认定方面的统一执法标准虽然仍需国家有关主管部门进一步规范,但在条件下,还应坚持以交管部门认定的事故责任为认定交通肇事罪的前提条件。[9]肯定说的言下之意是,虽然把公安机关认定的交通事故责任作为定案依据有不妥之处,但目前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只好这样。笔者认为该说在理论上没有提供任何合理性的理由,在实践中只能是“葫芦僧判葫芦案”。

另一种是否定说,笔者也赞同,主要理由如下:

(一)、公安机关认定事故责任的行为是行政机关对某一件事实的确认,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认定不同,不能将其作为定案的依据。

根据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5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处理交通事故的职责是:处理交通事故现场、认定交通事故责任、处罚交通事故责任者、对损害赔偿进行调解”。公安机关处罚交通事故责任者的前提是认定交通事故的责任,即违章行为与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认定事故责任的行为属于行政法上对某种事实的行政确认行为,是行政处罚行为的一部分。而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人的实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它的认定方法与交通行政管理中的行政确认方法迥然。比如,公安机关在处理交通事故时,如果逃逸人的逃逸行为致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就推定其负全部责任。之所以这样规定,是从交通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用加重逃逸人行政责任的方法来遏制肇事后的逃逸行为。由于行政责任不是严重的责任,加重行政责任,逃逸人还不至于被严重错误地归咎,因此可以容忍公安机关的推定,况且肇事后逃逸行为本身就是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应当受到处罚,用推定的方法认定其负全部责任,实际上是处罚了逃逸行为。但是在刑事司法中,认定交通肇事罪的因果关系对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至关重要,并进一步决定其是否应负刑事责任。而刑事审判中认定犯罪事实的证明标准是“排除一切合理怀疑”。因此,逃逸行为致使无法认定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时,不能用推定的方法来认定。

我国有关机关发布的司法解释和批复中也体现了公安机关认定的交通事故责任不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仅是一种行政确认行为。1992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发布的《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的通知》第4条规定“当事人仅就公安机关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伤残评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当事人对作出的行政处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或就损害赔偿问题提起民事诉讼的,以及人民法院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时,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公安机关作出的责任认定、伤残评定确属不妥,则不予采信,以人民法院审理认定的案件事实作为定案的依据。”2000年1月15日公安部发布的《关于地方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可否受理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复议申请的批复》重申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事实后,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的作用所作出的鉴定结论。在公安机关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中起的是证据作用,其本身并不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可见,事故责任是公安机关处罚违章人的依据,是行政处罚的一部分。因此,从性质上来说,公安机关认定的交通事故责任不是刑法上认定的交通肇事罪的因果关系。

(二)、公安机关认定的交通事故责任不是证据法意义上的鉴定结论,在刑事案件中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根据公安部发布的《关于地方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可否受理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复议申请的批复》中规定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鉴定结论”,似乎公安机关认定的事故责任可以作为证据使用。但是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8条的规定,“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的,不得作为侦查人员”,在司法实践中,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的警察通常都是对该案进行侦查的人员,根据证据排除规则,其认定的事故责任不能作为证据使用。而且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22条规定,“当事人对交通责任认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后十五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重新认定”。如果把事故责任作为鉴定结论的话,则意味着对鉴定结论可以申请行政机关复议,这是不可思议的。

(三)、如果把公安机关认定的事故责任作为定罪的依据,实际上是警察代替法官来认定犯罪,违反了基本的法律原则。

法谚讲:在法庭上,只有证据,没有事实。即在法庭上出示的都是证据,谁是谁非,以及谁是责任人和责任的大小等事实问题,只能由法院通过庭审与裁判的形式予以确认。如果把责任认定书当作既定事实或证据使用,那么对交通肇事案件的审判实际上是交通警察对案件的事实与因果关系来认定,法官的职责仅仅是适用法律罢了。对于此类案件的庭审,也不过是在走过场,案件没有必要进入审判程序,这样的结果,只会剥夺公民在法庭上进行辩论的权利。[10]

综上所述,交通肇事罪的因果关系只能以刑法上认定因果关系的方法来认定。我们可以实质性地把《解释》中规定的“责任”理解为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至于“全部、主要、同等责任”的认定 ,则需要根据行为人的肇事行为在事故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方面以及行为人过错的大小来认定。具体来说,交通事故与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之间必须有刑法因果关系,才能认定交通肇事罪成立。认定交通肇事罪中的因果关系时,尤其应当注意不要把事实因果关系当作刑法上因果关系 。在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认定的事故责任也并非完全没有价值。对事故责任认定书中的结论部分不应采用,但对事故现场的纪录、拍照以及交通运输工具发生事故后的特征等事实纪录性的部分可以作为现场勘查笔录的证据形式来认定因果关系。 、注释:

1参见林亚刚:《危害公共安全罪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78页。

2姜伟:《论普通过失与业务过失》,《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第105页。

3参见于敏:《机动车损害赔偿与交通灾害的消灭》,。

4苏惠渔:《现实与理念之间—过失交通犯罪》,高明暄、赵秉志编:《过失犯的基础》,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

5参见侯国云:《交通肇事司法解释缺陷》,《法学》,2002年第7期,第44页。

6张明楷:《刑事责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7页。

7此处使用“责任”概念并不准确,因为“责任”是指法律主体不履行义务时受到法律上的否定评价,承担不利的后果,而此处要解决的问题是肇事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有刑法的因果关系。

交通运输的意义篇(7)

(一)推动社会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运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运输网络不断拓展;另一方面,对交通运输管理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交通运输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交通运输管理的发展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实现科学化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可以推动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从农耕经济的发展到工业经济的发展再到现在的信息经济时代,可以明显地发现交通运输条件的优劣程度,对资源的整合与经济产业结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在现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加大运输经济的投入力度,发展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交通运输力,完善交通运输经济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工业与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对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重要性意义。

二、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哲学上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而社会的进步发展需要在二者之间相互协调。交通运输的发展,要在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下进行创新,与此同时,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方式也要随着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改革。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无论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都需要在市场环境下开展经济活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对于交通运输经济管理部门来说,在生产力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激烈的时候,要对交通运输管理进行创新性的市场化改革,使之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得到发展。

(二)运输企业转换经济发展机制的需要

通常来说,所谓的交通运输经济主要指的是进行道路商品交换的场所与双方经济交换关系的总和。而对交通运输企业来说,作为交通运输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要求有一个完善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制度作为保障,这对进一步落实交通企业实际经营权的落实与经营机制的改革都是重要的支持。因此,只有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进行改革,对实现交通企业转换经济发展机制具有推动作用,能够增强运输企业的活力,提高它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提高交通运输业的整体效益。

三、提高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效益的措施

(一)转变管理观念,完善内部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市场经济愈加激烈,对企业来说,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位,就必须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对交通运输企业来说,在新时期下,转变企业的管理理念,在市场需求的变化下适时的调整企业管理机制,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才能够提升交通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交通经济管理的效益。第一,可以从交通企业职能部门划分入手,在部门经理带领下,成立生产经济决策中心,负责把握市场的需求,对市场交通运输做调研工作,从而做出市场预测,规划企业的生产目标。在内部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职能间的界限划分明确,有一整套的企业业务流程,按照规范要求办事,提高办事效率。第二,提升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实现管理人员素质的最优化,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内部管理的效益。所以说,交通运输企业管理人员要时刻把握观念的革新,明确市场需求的变化,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这会大大提升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经济效益。

(二)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方法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全面的预算管理方法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经过实践的检验后,被许多大型公司经营者所采用。对交通运输企业来说,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把握市场信息的变化,抓住市场机遇,提升企业战略管理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不仅要明确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意义,还要懂得与自身企业相结合,在企业内部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一方面,交通运输企业在实行的过程中要注意企业现金流的问题,在市场的环境下,控制好企业的现金流向,围绕企业收支两方面过程实行企业的预算管理,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率,提高经济效益。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交通运输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还能够有效发挥预算监管的作用,通过全面预算编制,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浪费,进一步深化企业的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因此,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预测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为决策提供依据,还可以促使企业加强成本的控制,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能够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的管理效益。

(三)实行合同运输管理方法

法律规定,双方依法签订的合同是具有法律的效应,是受法律保护的。交通运输实现经济管理有法可依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在运输经济中,对运输企业来说,要严格按照《合同法》办事,依据约定签订运输合同。对运输市场来说,要维护市场的依法管理,在实现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提升运输业主与货主的合同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确保合同的履行,积极构建市场秩序有效运行。实践证明,实现合同运输管理方法对交通运输的经济管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能够建立良好的运输市场秩序,提高管理的效率,有效的降低管理的成本,进一步促进运输经济的发展。

(四)强化稽查的力度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通运输企业也在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因此,要强化对企业收入的稽查力度,通过企业内部审核、会计核算与实地稽查等手段,对运输进款的资金运动及收入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更好的发挥稽查的作用,避免一些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犯下大错,出现违法犯纪的错误与贪污舞弊的行为,确保运输收入的完整性,提高经济管理效益。因此,在新形势的发展下,要求稽查的工作人员要具备更专业的稽查素质和更高的政治素养,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在稽查工作中,能够认真的履行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做好工作,严格对待运输收入的稽查工作,进最大可能为国家挽回在运输收入上的经济损失。

(五)利用现代先进技术

交通运输的意义篇(8)

一、引言

 

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该行业除了能为人们的生活、出行提供方便,还提供很多就业机会,其创造出的经济效益,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然而,交通运输业的产品,与普通的产品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对其经济效益的研究就很有必要。对此,荣朝和,高群等该行业的专家对此进行的相关研究,谈论了对运输业属性的认识及其经济效益问题。

 

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交通运输业的经济效益问题进行探讨,使该行业能够很好的服务于国民经济。

 

二、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交通运输业,是凭借各种工具、设备和线路,通过各种运输方式,使货物或旅客在不同区域之间实现位置移动。

 

交通运输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它是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最基本的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社会基础设施,是开发资源、提高社会经济、文化水平以及满足人们旅行需要的重要前提。在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市场的不断扩大,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干交通运输业有着上述的重要性,所以它应先行发展或超前发展,以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抓紧交通运输业的建设并加速其发展,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交通运偷业的特殊性及其经济效益的特点

 

(一)交通运输业的特殊性

 

交通运输业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交通运输业的生产过程实现货物和旅客的位移。第二,交通运输业是服务性产业,交通运输业的生产过程为货物运输和旅客运输提供服务,它向社会提供的效用并不是实物形态的产品,而是提供无形的服务。第三,交通运输业的生产和消费是同一过程,交通运输业不生产物质形态的产品,只是使运输对象发生“位移”,所以运输业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第四,交通运输的生产成本构成有其独特的特点。因此对于交通运输业来说,在满足社会的运输需要、保证运输质量的前提下,节约物资消耗和能源消耗,对于降低运输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五,交通运输业的产品具有同一性,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尽管多种多样,但运输生产过程的产品都是合乎目的性的空间位移。

 

(二)交通运输业的经济效益

 

交通运输业的经济效益直接取决于货物及时、无损和旅客安全,正点到达目的地。由于交通运输业的生产过程是实现运输对象的空间位移,所以,只有当旅客安全,正点和货物及时、无损到达目的地,才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交通运输业的经济效益反映着劳动消耗的节约,但它并不增加产品的使用价值。交通运输业并不增加产品的使用价值,但为了实现运输对象在地域之间的位移,却要消耗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而运输业的经济效益则反映劳动消耗的节约。交通运输部门在保证运输质量、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对运输需要的前提下,节约劳动消耗,降低运输成本,则运输经济效益就好。

 

交通运输业的特殊性,以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使得合理的管理该行业,使其经济效益最大化,十分重要。

 

四、提高交通运输业的经济效益

 

了解交通运输业的特殊性,提高其经济效益,对该行业以及整个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深化对交通运输的重要战略地位的认识,不断提高运输能力

 

提高交通运输业的经济效益,要加强现有运输方式的运输能力。提高运力,就必须加强运输的组织工作,充分利用公路、内河、航空运输,挖掘运输潜力,以增加客货运量,使交通运输业能够很好地为发展经济建设事业和其他各项事业服务。

 

(二)建立综合运输系统,实行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与协作

 

交通运输业本身是一个大的系统,它包括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系统的工作对象。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自然条件与经济条件差别很大。应根据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扬长避短,实行合理地分工与协作,形成完整的综合运输系统,密切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地发挥运输网络综合作用的功能,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合理的工业布局

 

工业布局的状况是否合理,直接涉及到运输的货流方向、数量和远距。合理的工业布局,使生产接近原料、燃料、动力的产地和产品消费地区,就能从根本上消除大量的不合理运输,避免能源、原材料和产品的过远运输,节约社会劳动,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业的直接经挤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

 

(四)组织合理运输

 

合理运输是指在运输组织工作和经营管理等方而,充分利用现有的运网、运力,使货物按照合理的流向,从发点到收点选择经济合理的运输线路和运输工具,以最短的里程、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消耗与损耗、最省的运费,及时、准确、安全、经济地完成运输任务,取得最佳的运输经济效益。

 

(五)加强管理,不断提高运输服务质量

 

交通运输的意义篇(9)

【摘 要】交通运输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也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如今,交通运输成了国家的重要枢纽之一,分布于全国各地,贯穿于各个行业中。但是,现在的交通运输体系仍然不够完善。通过探讨交通运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交通运输管理的重要意义,提出相应措施,为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 交通运输;问题;重要意义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进入了物品全流通时代。交通运输业在生活、生产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不予否认,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推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加强交通运输的管理无疑能使交通运输业克服如今存在的问题,并有助于交通运输方式的转型与改变。由此可见,加强交通运输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 交通管理运输存在的问题

1.1 交通运输管理压力大导致服务水平低下

我国的交通运输量非常惊人,无论是在客运或物流上都能体现出来。尤其是在发展比较快的大城市,人们都能感受到每天上下班高峰期时人口拥挤,交通变得繁忙,而在其他时间,则很轻松。这种情况还体现在每逢节假日,客运量增多,货物运输量也急剧增加。虽然运输次数很多,但总是无法满足日益增大的运输需求。客车超载、货车超运的现象时有发生,运输车司机半路捡客、免费搭客的情况也不再少数,这导致交通运输的服务质量大打折扣。由于司机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需要遵守,违反规定也得不到相应的惩罚,所以服务水平低下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时常繁忙时常清闲的工作情况亦使得运输的工作人员压力很大,也无形加剧了交通运输业管理的管理压力。

1.2 交通运输业的地域性发展不协调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协调体现在地域性的发展不同。根据旅游城市和非旅游的城市比较,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比较,我们能看到交通运输业的明显不同。在一线城市或旅游城市中,交通运输的工作人员一天都处于繁忙状态中,而在二、三线城市和非旅游城市中,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出现车水马龙,水泄不通的繁忙景象。由此可见,城市的规模不一,发展经济的不一,以及整个城市的消费水平不一都是影响交通运输的重要因素。每个城市的发展不同,对交通运输的要求必然也不同,然而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竟然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交通运输管理机制,难免闹出某些地区交通运输供不应求而一些地区交通运输供过于求的笑话。这也是交通运输业的管理不到位,规划体系不完善造成的。我们很难想象在这种管理机制下,交通运输业如何发挥自己的职能并保证其运输质量。

1.3 交通运输管理机构设置不当

随着我国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运输的管理机制部门也逐渐增多。但是毫无章法的增加管理机制部门未免得不偿失,目前我国交通运输管理机制下新增的部门真可谓五花八门,养着吃闲饭的一群闲人。工作内容重复,在其位不谋其政,忙里偷闲的现象比比皆是。由于交通发展较快而设置的部门过多,人员冗杂,工作分担不均,责任不能明确到个人,并且对于交通运输的管理过于细琐,这都不利于交通运输业的平稳发展,不仅降低了交通运输的服务质量,甚至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2 交通运输管理的重要性

2.1 加强交通运输管理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交通运输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目前,许多经济产业已经普及全国,甚至实现了跨国的实质性飞跃。为了稳定企业的发展,为了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政治、经济交流,交通运输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我国的综合实力增强,经济水平得到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已初步形成一个强大的交通运输体系,海陆空的交通运输发展迅速,高铁、高速公路等的建设有了较大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也初具规模,但仍存在较多不足需要改善。所以加强交通运输管理成为迫切之需并具重要意义。交通运输管理的加强既是适应社会发展所需,也旨在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提升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促使交通行业的蓬勃发展,进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2.2 加强交通运输管理以完善管理机制

市场经济的发展无疑使社会对交通运输行业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盲目增设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工作素养不够的问题下,管理机制的完善势在必行。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加强交通运输管理,才能提高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服务水平,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的改革与发展。由此亦体现加强交通运输管理对于这个行业的重要意义。

3 加强交通运输管理的措施

3.1 提高交通运输的服务质量

交通运输业应明确自己的服务性质,做思想和行动上的巨人。交通运输的服务质量是最容易感受到的,交通管理质量的好与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服务质量。做好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就是提高整体的服务水平。我国目前的交通运输管理包括行政单位和企业单位,若想取得稳定持续的发展,无论哪一方都要明确交通运输行业的宗旨,严格要求自己。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迎合市场经济机制,交通运输行业毋庸置疑必须进行现代服务方式的转变。

3.2 加强交通运输的监督工作

交通运输行业中需要人们的监督和法律的监督。所以可建立一支办事效率高,工作能力强的交通运输管理监督队伍,完善交通运输的监督体制,并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司机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国家应健全对交通运输行业的法律法规,规范管理工作人员的行为。监督任务要求对公路上的各种机动车,货车以及客车加强监督管理,可在公路两侧,客运站,客车上安置摄像头,并由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实时监控。在严格的监督下,每个工作人员自司其职,杜绝忙里偷闲甚至假工济私的情况发生。

3.3 使用先进技术加强交通运输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行业争先恐后地在生产与管理方面引进先进技术,交通运输行业也不能自甘落后。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创新管理,不仅能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有助于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还能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持续发展。经研究表明,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可引进得先进技术包括安全监控网络,先进的交通设施以及严格的检测技术等等。

4 结束语

交通运输行业交通运输关系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出行离不开交通运输,货物的流通离不开交通运输,一个国家的发展也离不开交通运输业。世界的全球化增进了全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另一方面也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全球化。交通运输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虽然目前的交通运输行业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这意味着该行业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加强交通运输的管理是实现稳定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交通运输的意义篇(10)

高宏峰充分肯定了6年来交通产品认证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并高度评价交通产品认证中心在交通运输行业产品认证工作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指出交通产品认证事业提升了社会对交通运输行业质量安全的信任水平,在加速转变行业发展方式、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有力支持了我国认证认可事业的整体推进和发展。他同时指出,在交通运输行业产品认证事业快速发展的6年里,交通产品认证中心很好地发挥了“主力军”和“排头兵”的作用。认证中心积极探索认证认可国际惯例与中国国情、与交通运输行业特点相结合的道路,在提高交通产品认证的科学性、有效性、服务性和权威性,打造交通产品认证第一品牌、提升行业产品认证工作的影响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交通运输的意义篇(1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智能运输系统它既是一种社会存在,是可感知的客观存在;同时它又是一种意识,是一种思想,是对客观物质世界运输状况的反映。因此,我个人认为,“实事求是”是智能运输系统的哲学基础。

同志曾经讲过,“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发现和找出这些规律。智能运输也是一样,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在人和运输工具之间,以及运输工具和它的载体之间等都存在着某种规律性,人们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去发现和运用这些规律;在发现和运用的过程中,必须遵守“实事求是”这一原则,不能离开客观存在(现有的交通运输系统)。

二、关于智能运输系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从哲学的意义上说,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同必然性相反,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摇摆、偏离,是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可以说,智能运输系统的出现是必然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的流动和“人”的流动产生了许多新的要求,如安全、舒适、及时、准确、经济等,为满足这种社会需求,智能运输系统便应运而生。对智能运输系统来说,偶然性主要体现在对它的发展方向上的不确定性。我个人理解,就是智能运输下一步向何处去?没有一个一致的意见,必须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事实不断作出调整。甚至可以大胆预言,在若干年之后,最原始的可能成为最先进的,如人们可能会舍弃“飞机”、“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转而回到独轮车、木牛流马的时代。

三、关于智能运输系统的现象和本质

从现象上看,智能运输系统主要是一些技术的复合体。诚然,智能运输离不开高科技,离不开具体的技术支撑,如车辆传感器、外界传感器、驾驶员异常状态检测传感器、电子视野图像识别技术、车辆控制技术、位置测量技术、通讯网络技术、人―机联系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

但从本质上说,我个人认为,智能运输系统绝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复合体,技术充其量只是一种实现手段而已。智能运输系统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世界中的一种发展阶段,但绝不是最终的发展阶段。

四、关于智能运输系统的质、量、度

质就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对于智能运输系统来说,它的质就是它区别于一般运输系统的特性,我认为就是它的智能性,没有智能性就没有这一新的运输系统。

量也是事物所固有的一种规定性,它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对于智能运输系统来说,它的量就是各种技术指标体系,没有这些量的规定性同样不能构成智能运输系统。

度就是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对于智能运输系统来说,它的度就是指的智能性和各种技术的关系。

探讨智能运输系统的质、量、度,其意义在于哲学上有质量互变规律。我们可以同样设想智能运输系统中存在着这种转化,至于转化的对象、方式、时间、地点等,正是我们下一步所要研究的内容。

对智能运输系统进行哲学分析是一种尝试,如果通过这种尝试对同行有所启发,我想目的就达到了。错误之处,还请诸位同行不吝赐教。(王书会:西南交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在读交通运输博士)

参考文献:

1、《智能交通理论与技术》 张殿业等编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出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