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药学的基础大全11篇

时间:2024-04-16 16:21:04

中药学的基础

中药学的基础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6-0063-02

中医药基础教育是未来中医药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核心,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多样化交叉学科的教育建设是目前我国中医药改革创新的重大部署。因此,综合性中医药大学往往会设置医药方向的非医药专业院系,培养多样化中医药复合人才。然而,大多数非医学专业开设时间较短,课程设置不够成熟,尤其是其医学课程设置更是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专业培养目标未能很好地得以实现。

在非医药专业院系中,医药基础课程一般不作为专业课,一两个学期就结束学习。以《中医药基础》课程为例,一般设置为70学时左右,内容包括“中医学基础知识”、“中药学基础知识”、“方剂与中成药基础知识”三大块。对于学生来说,教学内容繁杂难懂、枯燥无味、难以吸收;对于教师来讲,学时太少,不能全面展开来讲,往往顾此失彼,使本课程的教学面临极大的困难。笔者在《中医药基础》教学过程中感受颇深,无论是在职业态度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有所改变,对于非医药专业的学生,教学目的不是让他们学得像中医药专业的学生一样优秀,而是激发他们学习中医药的热情,并运用到本专业领域上来,加强中医药专业与非医药专业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从“让我学”到“我要学”,从“讨厌学”到“喜欢学”上进行转变。笔者发现,适用于医药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对非医药专业学生不一定适用。笔者思考,在抱怨学生基础知识不牢、上课没人听讲的同时,是否应从教师入手,改进教学方法呢?那么,如何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并提升非医药专业学生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归纳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

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文化程度、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双方往往容易产生感情隔膜。如果不能通过主观努力去消除,教书育人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社会阅历宽,有主见,有民主意识,教师很难也不能再按照学校和自己的教育方法或尺度去“雕刻”学生,更重要的是去引导学生,给学生自由的课堂空间。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融洽,教学效果越好。首先,教师应去除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不良心态,不要以发号施令者自居,应以正直开朗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如果像“私塾先生”整天板着面孔,学生犯错误靠“戒尺”去惩罚,哪有学生愿意靠近教师?更别说积极有效地传业授道;其次,不要把学生的一些特点当成教学阻碍,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时间长了,就会觉得学生全身都是毛病。既影响教学心情,又让学生越来越抵触教师,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地融入教学课堂,给他们创造一个交流、提问、互动的平台,让学生明确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最后,教师个人的魅力也不可忽视。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教师素质过硬,做到讲知识时博学贯通,讲体育时身手矫健,讲娱乐时吹拉弹唱,样样俱全……虽然达到目标艰难,但只要努力,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会不断提高,赢得学生的钦佩,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自然会喜欢自己所教的课程。同时,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多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常常会有一些教师在传统教学方法上徘徊,他们责任心强,教学态度认真,一节课从头讲到尾,生怕学生遗漏知识点,整节课下来,自己和学生都会疲惫不堪,可效果却很一般。这样的方法不适合非医药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他们学习《中医药基础》课程的目的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了解胜于掌握,兴趣大于成绩。那么,如何让非医药专业学生在短时间内花费更少的精力,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

1.去繁存简,突出重点

《中医药基础》课程的知识点繁多,再加上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是自己的专业,很难抽出大部分精力来学习医药知识。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如果不对课本内容做出合理的取舍,不做到“简而精”,就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甚至让学生失去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例如,在“中药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各种主治的药物加在一起有几百种,如果每种中药都给学生讲解很不现实,学生也很难吸收消化。我们要考虑学生喜欢听什么,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讲。学生在学校难免出现感冒、发烧等一些常见病,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中药上,如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学生感兴趣就会认真听,再举一反三,和其他主治药物相关联,加深印象。又如,非医药专业学生接触临床的机会很少,有关“中医学基础知识”的诊法就可以舍弃不讲或少讲。这样一来,重点突出,学生才能记得住,听得懂,用得上,才会提升学习的兴趣。

2.提倡自主学习,多种教学方法并存

大学生的学习以自学为主,如果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就无法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同时加大了教师的责任。大学的课堂教学不同于高中,应以自学为核心,情景式教学为先导,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总结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在五行学说的讲解过程中,将学生分为五组,让学生分别扮演金木水火土这几种角色,自行总结五行的特点和相生相克的原则,再由代表辩论。又如,讲到方剂的“感冒用药”时,可以把教室变成诊室,一些学生扮演患者(描述症状),另一些学生则扮演医生(诊断开方),教师引导没有参与扮演的学生通过患者的描述鉴别是风热感冒还是风寒感冒,以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同时,根据开出的药方,利用声音、视频、图像等多媒体课件或药材实物演示,让学生更为形象直观地了解中医药中难懂的概念,增长知识面。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有些教师善于使用研究性教学法讲解中药知识,有些则善于使用拓展法将本课程的三大知识点融会贯通……只要善于综合利用教学方法,会比单纯地使用讲授法的效果好得多。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课堂,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增加学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机械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切合实际和实践激发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

3.营造中医药学习氛围,关注第二课堂

根据文献调研发现,非医学专业的医学课程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大多数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未能掌握应该具备的医药学知识,或者对医药学概貌缺乏全面的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究其原因是学时有限、教材内容繁多、脱离实践,因而学生难以掌握,学习兴趣不浓。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医药知识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是激发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所以,除了改善课堂教学方法外,还可营造第二课堂的学习氛围。例如,请一些著名的老中医来校开展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学院的药园、标本室,包括到中医院药房或药店调研、学习,等等。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重在实践的学习态度,使教学更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达到“学做结合”的模式。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更容易接受和热爱中医药的学习。

综上所述,为了给非医药专业学生教好《中医药基础》课程,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目前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增强学习中医药的兴趣,才能为国家培养中医药复合人才。

中药学的基础篇(2)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搜集资料,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目前,PBL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较广泛,因此“药学基础知识”课程也尝试运用PBL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2.开展PBL教学法的实施方案

在PBL教学法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其职责是引导、协助、启发学生;教学方法不再是“灌输式”和“填鸭式”,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主动性;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采用小组讨论方式,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药学基础知识”涉及药物化学结构、构效关系、理化性质、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用法用量等专业知识,但课程一般安排在第3学期,学生只具有无机化学和有C化学知识,其他专业知识较欠缺,这给此课程的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药学基础知识”教学方面也存在很多难点,比如教学内容多,药物种类多,记忆知识点多。因此,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将PBL教学法引入该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案例讨论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药物的理论知识,增强学习主动性。

3.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此课程主要针对药物制剂专业2015级学生。

(2)检测手段。此课程的教学分为理论内容和实训内容,考核内容包括以实验报告为主的平时成绩和期末理论部分的考试,但这种方式无法真正地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传统考核方式相比,笔者所采用的新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组织协调能力。考核成绩由三部分构成(以小组为单位):模块项目理论知识PPT汇报(20%),项目实验的自主设计(20%),实验操作(30%),实验报告或论文(30%)。

(3)实施过程――以“解热、镇痛、抗炎药――阿司匹林”为例。①任课教师讲解阿司匹林的历史及相关知识,学生结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借助网络平台查阅资料并制作PPT,对阿司匹林的合成、分析检测、制剂、药理作用做详细汇报,此部分由小组成员分工完成。②设计阿司匹林合成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③检测合成阿司匹林的纯度,从而熟悉药典中对药物杂质限量要求的规定。④熟悉临床上阿司匹林的常用剂型,利用现有的机器设备制作阿司匹林。⑤检测其药理作用,并进行动物实验。

采用项目化学习方式可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记忆药学基础知识。

(4)结果分析。如下表所示,与传统教学法比较,采用PBL教学法学生的考试成绩在不及格、良好和优秀段有显著性差异(P

PBL教学法的项目化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采用PBL教学方法可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中药学的基础篇(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186-02

兴趣是指对事物喜好和关注的情绪。提升学生学习《药物学基础》的兴趣可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对本学科的关注度和提升学生对本学科的好奇度两方面入手。教学方法创新方案和年终成绩评定方式创新方案可从根本上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厌学情绪,使得学生敢于和乐于正面接受学科专业课程,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此外,教学方法创新方案的实施可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进而使得教师的教学成果事半功倍。

1 研究对象与创新方案

1.1 研究对象

就读我校中护专业的2011级学生200人。

1.2 创新方案

教学方法创新方案和年度成绩评定方式创新方案。

2 教学方式创新方案

2.1 相似案例导入和多种问题设置相结合

(1)教师需精心准备同种类型案例若干,要学生课前进行预习,并在课堂上讲解案例的异同和此异同产生的背景、原因,便于学生分析比较不同案例的特性,利于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能力和联系思考能力。教师列举案例要富有启发性、实用性与针对性等特点,便于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引发学生探索答案兴趣。利于培养学生借鉴思考的能力和实际联想能力。教师可将案例制作成课件,将音、色、形于一体,使得案例更加生动,深入人心。

(2)教师需精心设置问题。要做到以下两点。

①基础与难点问题相结合。书籍每个章节中都有基础和难点部分,问题设置过程中一定要基础与难点相结合,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内容,还可梳理学生思考书籍难点内容的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能力和理解能力。

②交叉性学科问题相结合。比如,说问题设置时可以将药物性能学与药用心理学相结合。药物心理学是研究药物在应用人体过程中,对人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规律以及心里因素对药物性能的影响规律,是帮助提高药物疗效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本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问题相结合。交叉性学科问题不仅可促进学生拓展其知识面,引发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学习兴趣,还可培养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全面掌握的能力。

其研究成果可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合理药物剂型的研制、合理的用药方法和给药途径的寻找等都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可尽量避免或减少药物的副作用,防止药物使用不当作造成的药源性伤害。教师讲解《药物学基础》可适量穿插一些药物心理学这门综合性学科的内容,从而多方面培养学生研制药材的兴趣。

2.2 多媒体展示和实物接触教学法相结合

(1)PowerPoint 2003是一款可制作演示文稿和课件的软件。其特点是可向观众展示动画、图片、文字、视频等多个传播方式。近年来,PowerPoint 2003软件图片、文字和声音三者或多者合一的功能特性受到企业宣传、产品推荐等多种领域的欢迎。PowerPoint 2003在教学领域的使用将为教师教学带来极大便利。它可帮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展示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更多、更广泛的内容,难以用笔墨直接宣示的图画,以及传统板书方式无法演示的药物制作场景。一个好的演示文稿要有层次性、概括性、直观性等多种特点。针对《药物学基础》的教学,演示文稿可由以下方式制作:

根据教学内容对药物作用、疗效以及副作用做概括性和层次性划分。分层次划分是指在演示文稿上展示各类药物分别的作用和类似的作用以及多种药物搭配的使用效果,以此达到详细了解各种药物的药物特性目的。可在展示的药物性能和作用旁边,附属上药物图片便于学生图画和文字结合记忆,加深记忆效果。分层次划分时提升学生类别性分辨药物的能力和引发学生识别药物的兴趣的好方法。此外,若想学生能够对药物了解的更加透彻和全面,还需要通过概括性展示法展示统一科属比如说同属治疗人体神经学的药物性能的区别和联系,药物作用方式不同点和相同点,副作用的异同等。以此达到加深学生对药物的疗效印象和副作用印象的目的。这种既形象又生动的教学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2)实践教学可分化学、动物实验教学和药物接触分辨物理特性教学两类。

①化学、动物实验教学。

化学、动物实践教学是学生实体接触了解药物性能本质的一项有效途径,是能够让学生亲自探索药物性能,引发学生对药物性能了解兴趣的有效方式。教师可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让学生了解药物作用过程原理,可通过动物实验教学让学生观看药物作用生物的过程反应,便于学生对最终作用结果有较深的直接感触。教师可教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实验原理对比各种药物副作用效果,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找到尽可能减少副作用的方法。

②课堂药物接触分辨药物物理特性的实践教学。

课堂观察实物可帮助学生了解药物成体形状、颜色、气味。便于提升学生对药物的形体区分能力,药物区分能力和药物感知能力,便于学生了解药物本身具有的挥发性特点或是其他能够影响效能的综合因素。此种教导方式可通过小组讨论,实物对比能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课堂气氛不枯燥,教导途径多样,极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

3 成绩评定方式创新方案

平时表现成绩评定与最终期末考试成绩评定相结合。

年度最终成绩由期末卷面实际考试成绩和平时表现成绩结合判定。平时表现的成绩占年度最终成绩的20%,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占年度最终成绩的80%。期末卷面考试最高分数设定为100分,平时表现最高成绩也设定为100分。年度最终成绩=期末卷面考试分数×80%+平时表现成绩×20%。

平时表现成绩评定可由三项标准决定。(1)平时上课出勤率,可占20分。旷课超过三次取消其最终考试资格。(2)上课回答问题积极程度,可占20分,主动回答问题一次加一分。(3)布置任务完成程度打分。可占60分。如一次户外活动调查,其实验报告可设为10分为其最高分,依据学生完成效果酌情给分。

4 教学结果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期末成绩的评定方式反响热烈。本学期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记录平均超过六次,无学生少于三次的情况。调查报告成绩平均值为84.3分,本学期期末成绩平均值为82.5分,年度最终成绩平均值为83.7分。相较于历年本学科成绩提高了13个百分点。可见,创新型教育方式和创新型成绩评定方式效果显著。

5 讨论

成绩评定创新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考试压力,引发学生平时表现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兴趣和对更广泛知识的探索兴趣。案例导入和问题设置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较大程度的吸取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教学过程,还能够训练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和同伴间的相互沟通能力,促进学生由知识培养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而多媒体展示和实物接触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则可以在引发学生对《药物学基础》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对药物的辨识度和对药物理解的深刻度,增加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6 结语

在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今天,综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各大企业、单位的喜爱。单一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仅满足不了各企业、单位对综合人才的需求,还逐步减弱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只有逐步提升中职学校教学效果,改进其教学方式和能力评定方式,让教育模式与社会实际接轨,才能够提升学生对各专业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兴趣。我们教育出的人才才能够跟得上社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脚步。而对现代工具的合理运用以及对实践操作的逐步重视将是我们迈向现代化教学范畴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 安磊,李淑媛,林原.多媒体教学在药理学课堂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0(1).

[2] 陈林.情景体验法在药物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7).

[3] 刘芳,罗跃娥,邸丽芝.部级精品课实用药物学基础课程的设置[J].药学教育 2011(2):24-26.

中药学的基础篇(4)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137-02

在国内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以及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专业类院校均开设了药学相关本科专业。而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药学专业重点要完全区别于本科教育,主要以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高职高专学生的理解方式、知识结构、学习习惯、课堂记录等都有别于本科学生,因此,在药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均需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和实践。本文以医药基础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多种教学法在课程上的运用和实践,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和接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综合实践能力等明显提高,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了师生课堂的互动,增进了彼此间的沟通、交流,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夯实了基础。

1 医药基础课程设置

医药基础课程是将本科教材中的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病理学、临床疾病概要和药理学有机结合后形成的,是高职高专医药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医药基础课程的设置既是高职高专院校适应社会发展对药学相关专业人才的需要,培养新型药学专业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高职高专教育学制短、教学时间有限,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学科门类多,课程分设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的有效途径[1]。

2 医药基础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探究

医药基础课程具有教学内容多、理论性强、学科面广、知识要点多等特点,如只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对学生自学能力降低、培养能力减少,对知识一知半解,如同听天书,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课堂教学上应以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效果、实践能力出发,针对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临床疾病以及药理学各个学科的特点分别采用多媒体演示、角色互换、以问题为基础学习互动式教学法和习题实践等各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授课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全面掌握本课程结构体系,培养实用型药学人才。

2.1 多媒体演示教学法的运用

医药基础课程中的各个章节均是从人体解剖学开始,而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形态和构造的学科,在传统教学中需用大量的挂图、模型以及标本等,在这些用品只是静态的、平面的、单调的[2]。对于当代喜好接受新事物、活泼好动的学生来说难免有些枯燥,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和厌烦感,采用多媒体演示辅助教学后,通过视频、动画等有声有色地表现教学内容,使得所展示的人体结构变成动态的、立体的、形式多样的,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去感受人体的正常结构,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降低了教学成本,再加上播放过程中教师的讲解更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和掌握,也迎合了当代学生的学习习惯,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积极的情绪,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毕竟是药学专业的学生,人体解剖学部分只作为了解和熟悉部分,每个章节需要控制时间,最多不超过20分钟。

2.2 角色互换教学法的运用

角色互换就是“师”“生”相互变换,即主体客体变换[3]。这种变换就是让学生做一次教师,包括课件的制作,知识的讲解,教师的点评和学生的互评。例如人体生理学部分中白细胞的功能包括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5个部分,传统教学法教师按照教材的内容机械地传授,学生不喜欢听,教学效果差。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富于开拓、勇于挑战、善于表现、喜欢尝试,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改革,针对这部分内容,首先将学生分成5组,自读教材10分钟,分组讨论10分钟后,每组选派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制作一页幻灯片,再选派一名同学根据幻灯片内容进行讲述。学生的热情明显高涨,积极献计献策,从内容的提取,文字的归纳到图片的插入、表格的对比,将一张幻灯片制作足以与教师媲美,虽然讲解上不太熟练,但是下面的学生都很津津有味的听着、评价着,学生的参与度极高,学生的兴致盎然,课堂气氛活跃,最后由教师对每一组进行点评,整节课很快的完成,展现了很好的教与学的过程,将一节原本有些枯燥、无趣的课程通过学生们自己的理解、消化在伴有学生的授课,既锻炼了学生,教学任务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效完成,同时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2.3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 learing,PBL)互动教学法,已被国内外许多国家医学、药学院校在临床药理学、药理学中广泛采用,证实其优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4-6]。PBL互动教学法的核心是体现在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互动,全程有问题,有思考,有讨论,有回答,有讲解。例如循环系统中高血压的治疗药物分类和作用机制这一章节,先由教师抛砖引玉提出让学生想想周边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然后提出如下问题“什么是血压”“血压的形成”“影响血压的因素”“WHO血压的标准”“什么是高血压”“高血压的治疗”等一系列问题,学生们先自由讨论几分钟,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各抒己见,兴致盎然,教师在此基础上深入讲透相关知识要点,最后由几个同学回答上述问题。通过PBL互动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增添了好奇心,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受学生喜爱,对培养实用型药学人才有力无弊。

2.4 习题实践教学法的运用

高职高专课程培养体系中,理论教学增加了1/4课时的课内实践明显高于本科教学,目的就是增加实用性,强化学习的实践性,而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是自主学习意识薄弱、总结归纳、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因此,我们在每章节课后通过增加1节习题实践课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巩固、掌握知识要点,主要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综合分析论述题等大量习题的练习,再通过查阅课件、教材和相互讨论等方式,最后由每个学生回答每一道题,解释选择的原因,如有错误,由教师指正,这种反复训练。反复强化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学生等、靠、要盲目的学习习惯,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使其更容易吃透教学内容,理清课程的知识体系,明确各知识点及其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学生普遍反应效果很好。

在医药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中,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自学能力。然而,在当今这个网络、电子产品风靡的时代,如何让学生能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听课,能够配合教师完成每节课教学,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都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上述的几种教学方法只是一种初探,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挖掘出更多、更好、更适用于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更应注重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姚晓敏.医药基础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3):7-8.

[2] 孙宗波.多媒体教学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运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4):65-66.

[3] 覃学强,张宁珍.高职高专教学的换位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8):182-184.

中药学的基础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C-0028-04

合理有效地构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基础化学为江苏省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基础课程,本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化学素养和基本实践技能的重任,是分析化学、药物分析技术、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等后续课程的支撑,在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提高基础化学的教学效果,有必要对基础化学进行模块式内容构建与实施的研究。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模式为:“五年一贯制”模式、“3+2”模式、“对口招生”模式。[2]江苏地区职业教育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主要有: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中高职与本科联合招生分段培养模式、高职“专转本”中高职衔接渠道、高职“专接本”中高职衔接渠道等。[3]

江苏职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主要招生为“五年一贯制”,面向江苏省,招生对象为参加中考的应届初中毕业生,隶属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招生专业分为药学类和护理类两大类,每学年招生规模各1000人。药学类主要办学模式见图1。护理类有护理和英语护理两种。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贯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学校统筹安排课程体系,避免了中高职衔接中普遍存在的课程设置重复的问题;五年一贯制更具系统性、整合性和连续性,教育效益明显。学校五年一贯制从2002年开始试点并招生,已经办学15年,且进行了系列研究改革,加强了质量监控与教学管理。办学已经成熟,教学效益明显,在市内五年制高职校中处于领航地位,在省内五年制高职校中口碑较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五年制高职缺乏优胜劣汰淘汰机制,教师缺乏压力,学生缺乏竞争意识。

除五年一贯制外,连云港中医药分院还面向本市招生3年制中职中药、3年制中职药剂、4年制护理等专业,招生对象为参加中考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招生规模较小,每学年约200人。由于生源与就业的压力,学校中职药剂专业采用“3+2”模式与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试点合作,中职护理采用“4+2”模式与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提高了学生的学历,中职药剂专业“3+2”中高职衔接与中职护理“4+2”衔接模式研究意义不大。该模式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上出现了重复,需进一步完善。[4]

五年一贯制教学在学校已经成熟。为了满足高职毕业生的继续深造,学校尝试“专转本”和“专接本”衔接模式。“专接本”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在完成全日制专科阶段教育的基础上,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利用自学考试面向社会开考专业计划举办的本科助学辅导,是自学考试与普通高等教育两者的结合。[5]“专接本”教学,可以引领学校探索本科助学工作,对加快专业建设,提高学校办学实力,有效e累发展后劲,有相当的促进作用;“专转本”教学为第一学历,学生更具有竞争力。对于考生而言,“专接本”与“专转本”教学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学生文化层次,提高社会竞争力。[6]专科培养目标更注重于技能培训,在专科学习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本科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成为复合型社会建设者。

图2 学校药学类各专业基础化学成绩分析

目前,学校与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进行“专接本”自学考试。近年来,学生通过“专转本”入学考试,进入南京中医药大学康达学院继续深造。

二、药学类专业基础化学学习现状

学校中医药系14级高职药学类6个专业学生基础化学的学习成绩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30分以下人数达32%,几乎一半不及格;中药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专业的成绩也不理想;中药专业和药学专业的成绩相比较理想些。这一方面与进校分数有关,另外还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环境息息相关。而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药学专业入学考试科目为英语、分析化学、基础化学(包括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三门科目各100分,满分为300分,其中4门课中3门为化学课。由此可见,化学在入学考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化学知识晦涩难懂,理论性强,学生学习比较吃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显得极为重要。

三、基础化学模块式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依托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特点、学生特点及学习状况,将基础化学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开发各专业必备的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该模块为各专业共性部分;研读中药制药技术专业、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药学、中药五个专业的后续课程,开发适合于各专业的专业对接理论知识和专业对接基本能力模块;研读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专转本”考试大纲,开发专转本衔接理论知识和专转本衔接技能知识。根据学生所需,选择自己对应的模块学习。利用选修课,进行物质结构专题讲座,进行“分子模型制作”科技节活动,根据作品情况,评出相应奖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具体思路及方法。见图3。

(一)通过传统文化熏陶,提高学习的动力

基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沉迷于网络,无论学习态度,还是文明礼貌、言谈举止方面都表现出重个性轻纪律的陋习,利用课余时间,引用圣贤经典智慧,熏陶学生,改变目前学习状况,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提高自己素养。通过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明事理、讲道德、尊敬师长的生活行为习惯,提高学生整体精神风貌。通过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二)开发必备知识模块和必备能力模块,培养学生自信心

钻研基础化学教材,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基础化学知识分为一个个小的知识碎片,将知识模块化,分为不同的学习培训包,强调必备知识的学习,整理并开发必备能力模块和必备知识模块,供五年制药品经营与管理、中药、中药制药技术、药学、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学习和使用,降低学习难度,改变目前及格率低、优分少的现状,提高学生整体成绩,培养其自信心,鼓舞其学习的志气,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开发专业对接知识模块和专业对接能力模块,满足专业需求

研读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学、药物分析技术、药物制剂技术、中药、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目标和各专业职业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依据行业岗位要求,结合基础化学的特点,融合后续课程对基础化学的知识要求,将基础化学知识碎片串起来,整理并开发五年制药学、中药、中药制药技术、药物分析技术、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基础化学与专业对接知识和技能学习培训包。将基础化学知识模块化、项目化,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需求的学生分层次、分模块教学,使学生步入社会后,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基础化学教学与专业后续课程有效对接,从而培育出适合用人单位的高技能人才。具体专业对接知识和专业对接能力。见图4。

(四)拓展提高,进行中高职衔接

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结构模块是教学的难点,但它是康达学院“专转本”考试的重c,而物质的结构与数学立体知识息息相关。开发并补充简单的数学立体知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数学简单立体知识学习。增加简单的数学立体知识,通过“分子模型制作”比赛,使物质结构部分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提高“专转本”衔接部分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为物质的结构鉴定基础,将基础化学常规教学与“专转本”辅导进行衔接。开发并补充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知识,在常规教学中融入“专转本”衔接的内容。研读“专转本”考试大纲和高职高专化学教材,开发“专转本”衔接基本知识和“专转本”衔接技能模块,开发专转本系列辅导资料,将常规教学与“专转本”辅导进行衔接,提高学生升学率和步入社会的竞争力。

(五)循序渐进,常规教学与技能大赛相融合

探索技能大赛与专业对接知识相融合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学―练―学”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边学习、边反馈、边操作、边总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技能水平,为步入社会奠定基础。研究开发扩展提高知识体系,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技能大赛基础知识培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达到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目的。教学结合“分子模型制作大赛”和工业分析技能大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将技能大赛的知识与专业对接模块进行融合,使技能大赛常态化,使更多的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有利于种子选手的选拨,减少技能大赛培训时间,降低大赛培训成本。

四、模块式教学体系的教学效果

强调“重基础、重能力、重素质”的原则,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理论知识中渗透实践技能,实践技能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遵循技能操作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形成规律,对药学类专业所需要的基础化学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序化地编排课程内容, 经过两年的探索及应用,开发了有机化学学习指导、有机化学实验项目指导、无机化学实验项目指导等校本教材,我校学生参加工业分析技能大赛多次获全国一等奖,连续两年学生考入本科的升学率远远高于省内外各兄弟院校。

参考文献:

[1]孙P.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5(10).

[2]陆晓东.江苏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分析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4(17).

[3]刘任熊.综论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接本”制度[J].当代职业教育,2010(2).

中药学的基础篇(6)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1-01

一、高职医药院校《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伴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必将对中医药类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会加剧职业的变动性。[1]改革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医药教育中医药学相关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2]《中医学基础》课程知识内容相当繁杂,与很多学科关联度大,除了指导疾病治疗和药物开发外,还可以应用到绿色养生、预防保健、文化修养等诸多领域。高职医药院校的生源主要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学生都是被动地学习并进行知识积累,而《中医学基础》课程的理论体系辨证思维性强,需要学生通过理性的思维来主动地学习和积累知识。

二、高职医药院校《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方法

(一)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确定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中药、中药制药技术、中医保健康复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美容技术、护理等专业的学生,课程设置主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在此基础上确定各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和必要的基础。因此,《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既要把握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同时更要关注和竭尽全力地服务于学生所学的各个专业,合理优化学生的中医学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进而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需求。

(二)把握课程整体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具体教学内容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和学习平台,长期以来,中医学基础课程一直选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规划教材,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有统一的授课时数。由于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涉及的学科特点也不同,基于这种情况,必须结合专业的特殊实际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合理恰当地选择教材内容,变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和专业涉及的相关课程,有序确定各章节之间的知识层次和逻辑关系,充分反映课程的整体性。同时还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有所侧重。

(三)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总结传统的《中医学基础》课程教育教学评价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要注重课程教学的过程评价,改革以往期末的一次性评价和一卷定终身的不科学考试方法,要科学建立课程考核体系,依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可采用课程论文、课堂发言、分组讨论、阶段性小测验、课后作业、实验课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体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教学和课程考试改革中来,从而保证每个教学环节都能顺利实施。这项考核方式改革彻底打破了千人一卷和千人一面的严重弊端。

三、高职医药院校《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

(一)学生学习效果明显,学业考试成绩突出

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专业,学生考试合格率明显提升,优秀率比重明显提高,考试平均成绩总体呈上升趋势,这充分说明《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在期末学生评教对教师授课的满意率测评中,《中医学基础》课程授课教师的优秀率达到了95%以上。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学改革非常满意,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二)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结合专业学习中医学基础知识

由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的学习模式也与时俱进,他们能够结合所学专业多角度多维度地去领会知识、掌握技能,注重专业契合度,紧密围绕专业积极撰写《中医学基础》课程的论文,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加强动手实践能力。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力求书写认真、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论据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反映了学生的良好写作能力以及对一些问题上的灵活思辩能力。

参考文献:

[1]朱乔青,来平凡,曾传红,等.对综合型高等中医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2):229-230.

中药学的基础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229-02

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它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配,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1]:本文以《天然药物学基础》中代表药冬虫夏草为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 激发学习动机,提高自主学习热情

自主学习中学生的情感投入很重要,有内在动力的支持才能调动其自主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考虑。

1.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在引言中就从冬虫夏草的价格入手进行激趣:冬虫夏草素有“中华国宝”之称,被喻为“天下第一草”,从2006年起,冬虫夏草价格开始快速升高,到2008年4~5月份,上升至历史最高点,根据睿阳贸易网市场报价每公斤9~22万元不等,2009年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价格有所回落,2月份市场报价也在6~13万元之间,因此,冬虫夏草身价贵比黄金,被称为软黄金。同学们的兴趣由此而被激发,紧接着老师讲授,另外价格的暴涨也引起了虫草市场假货泛滥,真正的虫草到底是什么样?常见的伪品有哪些?同学们带着兴趣进入知识点的学习,在学习冬虫夏草的生长习性时,不防以它的名字激趣:古人认为它“冬则为虫,夏则为草”,故起名“冬虫夏草”,它到底是“虫”还是“草”呢?在本节难点“冬虫夏草正品和伪品亚香棒虫草的区别”教学时,以时事新闻激趣。CCTV-12中国法制报道题为:“湖南浏阳惊现‘冬虫夏草’专家道破事件玄机”的视频,时长1分23秒,通过观看视频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到底湖南浏阳出产的是不是正品冬虫夏草?这种混伪品和正品到底有什么区别?在教学中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激趣,环环相扣,将教学一步一步引向深入。

1.2 提高学生志向水平,形成良好而稳定的学习内驱力

“志向水平”指人们在从事某一活动时对自己将来的成就所期望达到的水平。志向水平的高低与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提高学生的志向水平,使其达到适当的水准,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学生的志向水平受很多因素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就是其中之一,在课堂小结中,我告诉学生:“对于冬虫夏草的真伪鉴别和优劣评价,我们只是初学者,我们的见识还太少,请同学们永远怀着谦虚的心,向实践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成为鉴定的行家里手!”当教师的期望和学生的心理达成共鸣之后,对专业的学习才会由吸引变为热爱,才会增强学习的恒心和毅力,才会形成良好而稳定的学习内驱力。

2 调控教学过程,创设自主学习空间

在教学条件下的自主学习,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很重要,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实践、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1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给学生,要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比如当提出“冬虫夏草到底是虫还是草”的问题后,不是把教学直接指向问题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观看“冬虫夏草生长过程的Flas”,配合音频解说,自己去分析,去思考,然后在班级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进一步产生思想的碰撞,使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学习得以深化和升华,使学生不仅认识到事物的表象,也能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实质。

2.2 给学生自主实践的空间

中药鉴定具有直观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只有在自主实践中才能真正将知识内化,真正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比如在“性状鉴别”的教学中,教师不是照本宣科地将冬虫夏草的性状一一介绍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实物和图片,主动去发现和探索,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其特征,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一个发现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的容器。再比如在教学“冬虫夏草正品与混伪品亚香棒虫草的区别”时,自主实践贯穿始终。教学是从实践开始的――学生观察二者的图片,看谁能发现二者的不同之处。教学最终又归于实践――将二者的样品混在一起,让学生将其分开,在实践提高和考查学生的技能。

2.3 给学生自主归纳的空间

中药鉴定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还要进行理性的升华,使知识点更加准确,条理更加清晰,并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再现。比如,在对冬虫夏草和亚香棒虫草进行观察和对比的基础上,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将其共同点和区别点进行总结。表格在以前的教学中也经常使用,这里不防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锻炼其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的能力。

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自主学习条件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依附性很强,教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信息源,学生一遇到问题马上想到的是老师,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教育资源,同时以其高度的交互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使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可能。在教学中适当地加以引导,使学生体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自主学习的水平。

3.1 将教师已有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共享

教师制作的课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科的热点,是教师占有的教学资源的集中体现,提前拷贝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件自主预习发现问题,自主复习查漏补缺。教师还将网上好文章好网站的链接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参考。

3.2 运用互联网自主解决问题

有人说在国际互联网上“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一方面,互联网拥有海量信息,并具有搜索功能,遇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搜索、筛选和分析,寻找问题的答案;另一方面,互联网还具有交流功能,有很多优秀的专业论坛,引导学生利用论坛发起自己的话题或参与讨论,在交流中学习提高,在交流中结交良师益友,在交流中体验海阔天空。

4 优化评价机制,增加自主学习导向

评价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的价值判断活动。在评价活动中,评价者常以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和需要为准绳,设计一套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被评价者为追求好的评价结果和达到其目的,就会致力于满足评价标准的要求。评价指标和标准就成为被评者的努力方向。因而评价具有导向功能。

4.1 优化课堂评价

根据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评价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同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课堂中,对体现自主学习特征的学习活动要给以必要的、适时的、肯定性的评价。比如,当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应加以肯定,以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学生能通过预习或对文本资料的自主学习或通过亲身实践等自己解决问题,应加以肯定,以鼓励学生独立学习,逐步减小学生对老师的依附性。比如,当学生在学习时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应加以肯定,使学习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并有利于学以致用……同时要慎用否定性评价,有时候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全面或不正确,但只要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就要加以鼓励,使学生认识到,只要你去观察了,去思考了,去做了就一定有收获。这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

4.2 创新评价形式

除了运用传统笔试、口试等评价形式之外,尝试以开放性的作业设计为核心的评价形式,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也化解了有限的课堂教学与无限的专业实践的矛盾。比如,让学生调查当地市场上冬虫夏草行情、了解真伪情况等,并撰写调查报告。在进行市场调查和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可以强化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综合能力,比如,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调查和分析的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并且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4.3 优化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是指具备一定评价知识技能,能够实际参加评价活动的人,评价主体可以是老师,可以是家长,在我们倡导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评价中我们更重视以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自我调适,学生的自我评价能最及时地反馈学生本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达成情况,是学生自我反思的过程,在自我评价中学生即可以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加以调整和提高或进一步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也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体验成长的愉悦,从而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

中药学的基础篇(8)

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医药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完备的设备基础,现代化基础设施在医药教学中的结合应用不断推进了药用植物基础教学的发展和完善。数码互动实验室在药用植物基础教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措施,在国内植物医药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数码互动实验室是建立在现代化的显微互动教学系统基础上的,是现代化IT手段、数码摄像和高端的图像处理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结合体。数码互动实验室主要由显微镜系统、图像处理系统、语音应答系统以及幻灯投影系统组成,做到了每一台显微镜都与计算机相连接,进而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植物图片可以通过计算机和投影展示出来,教师以此为实验教学基础进行植物基础知识分析讲解,效果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既节省了学生调配运用显微镜的时间,又提高了课堂的实验显示效率。本文就我校不久前建成的数码互动实验室在药用植物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具体探究。

一、浅析传统植物基础实验教学的不足

实验教学是药用植物基础教学等医药学科教学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医学知识的学习最终目的是运用到实际的看病会诊过程中,解决医学问题。而在植物基础实验教学过程中,显微镜是学生能够具体了解植物结构组织等知识的重要工具,学生只有亲自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具体情况才会形成亲身的经验和对知识的理解体会,不断发现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而传统的植物基础实验课程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台前向学生示范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完毕后,由学生自己进行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观察完毕将结果记录到本子上,形成文字或图画记忆。但是由于大部分医药教育机构非小班型教学,教师不可能把每一名学生的实验记录结果都检查核对一遍,大多是依据学生的实验总结报告来进行总体评价。这样一来,很容易造成学生为应对教师的检查只顾整理实验总结报告,而在显微镜观察实验阶段潦草结束,抓不住实验教学的重点,无法真正地提升学生的植物基础实验学习能力。

二、药用植物基础教学中数码互动实验室的突出作用

1.数码互动实验室以其便捷灵活性为药用植物基础教学带来福音

教师语音教学更加灵活,画面显示更加直观,确保了教师和学生在同一时间内的知识资料共享,进一步促进了药用植物基础教学中师生交流效率的提高。数码互动实验室学生的每一台显微镜都有一台电脑相连,这些电脑又与教师终端电脑相连接,教师在终端显示器上就能够同时观看班级里所有学生的实验研究成果,帮助教师高效率地实时关注学生的实验进程、学习态度、进行时间和技术使用情况等,如果发现学生实验步骤或技术不成熟,教师也可以及时通过屏幕反映的情况进行指导纠正,学生在自己的电脑屏幕上可以看到教师对学生的试验评价和批注,得知实验进程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改正,有利于学生实验效率的提高,试验成功率大大提高。除此之外,如果需要与学生进行对话演示,教师还可以启动语音对话系统,选择单个学生对话或者全班学生对话,如果实验错误之处是单一的,那么教师只需对该特定学生进行通话指导即可;如果出现的实验错误是普遍性的,即班级里许多学生都容易犯这个错误,那么教师选择全班学生对讲,就可以将信息传播到每一名学生那里,避免了重复强调的时间浪费问题。同样数码互动实验室的投影系统还可以用于学生实验成果展示方面。例如,在进行“马铃薯的淀粉粒观察”实验时,许多学生可能会遇到找不到复粒和半复粒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将主屏幕切换到试验成功的学生的设备上,让该学生进行演示,方便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2.数码互动实验室能够通过图像显示系统,开展实验过程中的成果竞赛

在药用植物基础教学的实验过程中,教师适当组织定时的实验成果竞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进行药用植物实验的热情。在药用植物基础教学过程中,制片技术是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技术重点,是医药植物学和中医鉴定学的重要技术基础,制片方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植物医药鉴定结果。其中粉末制片方法是常用的制片方法之一,在这种制片方法中,粉末是重点,粉末取量的适当与否是很重要的技术因素,粉末一旦取量过多,制作出的片容易出现结构过多的重叠;相反,粉末取得过少,也会导致制片结构不够,不利于找到植物的结构。在透化过程中,许多学生容易把水合氯醛试液蒸干,之后加入适当溶剂进行补救。甚至有些学生会把粉末烤焦,从而影响实验进程和效果。在对实验技术进行充分掌握后,教师可以组织实验成果比赛,将屏幕切换到各个学生的电脑屏幕上,进行成果拍照对比展示,把学生的实验成果放到大屏幕上,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激发学生的实验学习兴趣。

3.数码互动实验室有利于提供有效的复习资料

药用植物学科中的植物根茎等方面的教学有很高的难度,单靠学生自己进行试验和知识点总结是无法进行系统学习的,学生很容易混淆复杂的植物根茎概念和相关构造知识,即使能够勉强完成实验全程,也无法进行具体的理解。而有了数码互动实验室,学生可以把课堂试验中演示的实验过程、步骤、图片下载拷贝到自己的U盘中,带回去根据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自主复习,这就为学生对新知识的温习提供了充足的资料来源。利用图片和视频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药用植物知识的理解,这样一来可以很容易掌握实验过程中每一个步骤的知识出处。

4.在数码互动实验室基础上,完善药用植物基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实验成果的评价体系

在数码互动实验室建成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终端电脑的全局掌控对每一名学生的实验成果报告进行检查、批阅、改正,根据每一名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课堂表现程度进行综合评估打分并进行明确记录,明确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果,利用快速便捷的数码互动实验室计算系统,系统地计算出每一名学生的实验课程综合成绩。

综上所述,我校自从于2013年建成数码互动实验室后,重点进行试验点班级的药用植物实验教学,多次充分利用数码互动实验室取得了不小的实验教学成效。随着互联网与现代化科技在社会教育上普及得越来越广泛,数码互动实验室成为现代化教育大环境下药用植物基础教学中的一大特色手段。数码互动实验是在药用植物基础教学中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教学平台,让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有了很大程度的发挥,又节省了一大部分课上宝贵的时间,从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验课堂效率、丰富药用植物基础教学课堂内容,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课堂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建逵,尹海波,许亮,等.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在《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管理初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2).

[2]石晋丽.数字网络显微互动实验室在药用植物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09(04).

中药学的基础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31-02

《西医理论基础》主要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1]。它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医学课程,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理学等三方面内容。它是我校非医学专业如药学、制药工程、药剂、中药英语和药物营销等专业必修课的使用教材。以前使用的同类教材如《解剖生理学》中,解剖在前,生理在后,每一部分知识独立分布,并分别由不同的老师教授,学生明显感觉到所学知识既不连贯,也不便于理解。为了适应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需要,在长期教学实践和教材研究基础上[2],我们创新性地把同一系统同一器官的解剖、组织和生理学知识整合在了一起。如消化系统中的胃,既有胃的解剖又有胃的组织学和生理的知识,把同一器官的形态和功能整合在一起,并由同一教师讲授,这样学生明显体会到内容紧凑、易于理解、重点突出。下面我们就把使用《西医理论基础》教材前后的情况作一调查对比。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以河南中医学院4年制药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1级学生219人,2010级学生233人。

2.调查方法。分两部分进行:一是采用问卷式随机调查,现场回收。共派发问卷452份,回收442份,有效问卷435份,其中2011级212份,2012级223份。总有效率为96.2%。二是统计期末考试成绩。

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6.0软件分析。采用卡方检验,P

二、结果

1.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学习体会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2012级认为《西医理论基础》教材合理的人数多于2011级使用其他同类教材的人数,高出21.9%;,经过X2检验(X2=24.867),这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2.通过考试成绩分析:2012级学生考试成绩优于2011级学生,差异具有显著性(P

三、讨论

药学相关专业开设的《西医理论基础》课程只有90个学时,要在这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理学全部的知识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应该使教材内容连贯、精练,把相关知识整合成一体,做到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同步学习[3]。学生对使用教材的评价是教材评估的主要内容之一[4]。从上述的调查统计中发现,认为相关知识整合的《西医理论基础》内容量适中、编写合理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使用其他相关教材的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其他相关教材中往往前一部分是解剖、组织形态知识,后一部分是生理内容,学完形态再学机能,老师授课容易,但是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所以我们根据这些,创新性地把同一章节的解剖、组织和生理知识整合在一起,一方面可减少内容的重复,另一方面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教材则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基础“范本”[5]。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进度,便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好的教材有助于学生理解程度的提高。在对课程理解程度的调查中发现;与2011级相比,使用《西医理论基础》教材的2012级学生选择“理解”的学生增加了19.6%,选择“一般”和“不理解”的下降了10.4%和9.2%。同时,本调查结果也显示:2012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比2011级提高了14.2%。这说明《西医理论基础》教材的内容整合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还能增加学习兴趣。药学相关专业学生学习《西医理论基础》主要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地掌握一些医学基础知识,为他们日后把药学与医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奠定理论基础。调查结果显示2012级学生的学习目的比2011级明确,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西医理论基础》可使更多的药学相关专业学生知道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另外,根据对期末考试成绩的分析,发现80分以上的人数比例增加,由27.3%上升到44.4%;不及格的人数下降,5.2%降到2.7%;平均分由72.1提高到了81.9,这说明《西医理论基础》的内容整合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的,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成绩。

通过近几年把《西医理论基础》作为我校药学专业教科书的使用,得到了相关专业老师和同学们的普遍赞誉,他们认为这本教材知识点紧凑、章节编写合理、便于理解。当然通过使用我们也发现了不足,如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的删减,语言需要更简练和避免一些细节上的错误等。针对这些,我们目前又对《西医理论基础》进行了再版,使之更加精确完善,以便让更多的药学专业同学能学习到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成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医药人才。

参考文献:

[1]游言文,高剑锋.西医理论基础[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

[2]廖亚利,黄卫春,云等.高等教材建设与教材管理改革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22(6):169-172.

中药学的基础篇(10)

    2业余时间的专业协会活动

    学习不止是课堂上的行为,课外的时间也是不容忽视的。高职学校的学生经常会有很多的业余时间,利用好这些时间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

    3互动学习让学习更有激情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注意和学生的互动,尤其是他们感兴趣的互动。比如在讲解“经络学”知识的时候,由于经络繁杂、涉及的穴位众多,学生初次接触这样的知识,难免会感到高深莫测,不好理解。正常的课堂讲解是枯燥乏味的,根本就提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通过反复摸索实践,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把经络学的知识化繁为简,只讲十二正经,别的经络一带而过,在十二正经里,只选一两个代表性的经络作为重点介绍,选择哪条经络基本都和季节相对应,达到学习、养生、保健于一体的目的。

    比如春季重在养肝,又是外邪容易侵入人体的季节,因此在这个季节主要给学生介绍肝经和肺经两条经络。在讲解经络的时候更注重的是经络上的主要穴位介绍以及保健按摩的相关知识,同时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做。此外,笔者还给学生介绍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如女生爱美,就教她们进行几个穴位的美容按摩;有的男生脸上长痘痘,就教他们如何祛痘取穴按摩……通过这样的学习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中药学的基础篇(11)

加强基础教育,改变过去“基础教育为专业教育服务”;的传统观念,确立基础教育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的指导思想,把数学、计算机、外语作为学生终生受用的基本功来抓。更新并深化现代药学的理论基础,加强具有分子水平内容的现代生命科学知识的教学。目前,许多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而又卓有成效的探索。

1 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改革课程设置化学基础课是药学专业本专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学习和发展的基石。但是,沿用至今的,按照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设置课程的教学体系乃是前苏联化学教育体制的产物。传统的课程设置造成教学内容交叉重叠,几门课程对某些章节的归属问题争论不休,以至尚未出版的新一轮规划教材仍未解决这一“积重难返”;的问题。然而,国内一些重点大学的化学和生物专业早已改革了这种课程体系,他们将无机—分析或无机—物化—分析—有机融合为一门课程,定名为“大学化学”;或“化学原理”;或“现代化学基础”;等,并出版了多套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较好地解决了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

作为药学专业的化学基础课,应该紧紧围绕药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及化学课程在药学教育中的作用设置课程;打破按照化学二级学科界定课程的传统观念,将学科相关性强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容量分析部分)和物理化学重组为一门课程开设, 课程拟名为“基础化学”;,理论课讲授约140学时。这样设置课程不仅避免了3门课程间部分内容的交叉重叠,而且使无机化学原理与分析化学方法,以及无机化学知识与物理化学知识的关联性更加密切、更为突出,从而使化学基础课程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经济,更有利于培养学员综合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第二军医大学已对药学专业化学基础课教学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初步的教改成果,这一改革的成果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