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5-01 17:02:50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篇(1)

一、研究背景

入学伊始,大学新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入学适应不良。而班集体作为新生首先接触和了解的群体环境。对其个体心理发展势必会产生重大影响。融洽和谐的班集体将会减少大学新生对学校生活产生的不安症状。缩短其适应学校生活的时间。不仅如此,友爱团结的班集体还可以为其四年大学生活乃至终生提供发展环境,形成人脉支持系统。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有别于传统个体咨询,它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团体活动。运用心理学的辅导测量和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交流,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增强适应能力,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本研究针对新生适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辅导方案。运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创设良好心理氛围,以期发挥新生主体性,优化班级人际关系,提高新生适应能力,增强班级合作意识和班级凝聚力。

二、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了广东某学院2016级5个自然班、共288名大学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272份,问卷有效率为94.44%,其中男生70人,占总人数的25.7%,女生202人,占总人数的74.3%。

三、研究工具

1.团体成员主观评估量表

由樊富珉教授编制。作为前后测工具,对团体辅导效果进行主观评估。用来了解成员参加团体辅导前后各种心理能力的自我评估状况。共20题,均为客观题,采用5点计分法,1代表“我绝不是这样”,5代表“我总是这样”,总分越高,在团体中的自我评价越好。

2.团体活动反馈表,团体组员关系评价表

团体辅导结束后,着重了解成员参加团体辅导前后自我改变的主观感受,包含39个客观题,1个主观题。前者包含23项客观题。4个维度。涉及成员对参与团辅的动机、过程、气氛、内容的感受,采用7点计分法,总分越高,表示对团辅的反馈越好。后者包含16项客观题,涉及成员对团体辅导组员关系的感受。采用5点计分法。部分题型逆向计分,满分80分,总分越高,对组员评价越好,成员关系越融洽:1道主观题,补充反映成员对本次团辅的感受和建议。本量表参考徐西森编制的《团体氛围自评量表》并进行适当修改。

四、实施过程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先对朋辈辅导员进行为期半天的理论培训和实践体验。再由朋辈辅导员担任领导者和主持人,以班级为单位实施团体辅导,整个过程持续一节课,共2学时,包括1个热身活动、2个主题游戏以及1个总结分享。首先在团辅前让同学们扫描问卷二维码,进行前测。然后进行正式团辅。热身活动主要是让新生们尽快相互熟悉,活跃气氛,消除紧张。主题游戏包括:①人椅,进一步活跃小组气氛,培养同学们之间的团体合作能力;②同心协力,增强团体成员的归属感,了解团体协作的重要性。每个游戏活动后由学生进行感悟分享。最后由领导者作总结和彼此寄语,并让同学们扫描问卷二维码完成后测,对团体辅导效果进行评估。

五、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22.0和EXCEL2007进行统计分析。

六、研究结果:

1.大学新生班级心理辅导前后自我评估结果分析

表1可见。大学新生在参加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后得分普遍提高,前后得分相差悬殊。(p

同时,很多大学新生在谈及对于本次团辅的主观感受时写道:“感受到集体的凝聚力,很开心!”“对于这次班级心理辅导,我收获很多,增强了和同学们之间的友谊。”“我感受到了团结。还有就是团队里的每个人都会关心彼此,都会试着去了解彼此,我觉得在这个团体时常感到快乐。”“我很喜欢这种活动。希望以后可以时常参加。”可见。新生们普遍认为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团体活动中。愿意坦诚表露自己的想法。增进彼此了解。同时也促进了对自我的认识,提高了班级凝聚力。

2.大学新生对本次班级心理辅导的综合反馈

表2可见。该样本的团辅反馈总平均分为48.72。最低分-42,最高分69,标准差为21.316。可见,大学新生对本次团体辅导活动的综合反馈良好。

3.大学新生对本次团体辅导内组员关系的评价

表3可见。大学新生在组员关系上的评价总均分为61.31,最低分35,最高分80,俗疾钗8.695。因此,大学新生对本次团体辅导内组员关系的评价良好。

七、讨论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篇(2)

抑郁自21世纪以来逐步成为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特别是它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抑郁也作为主要危害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大学生因学习、生活、就业等压力的增大,失恋、心理失衡等原因,抑郁症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并且因抑郁症的发作而发生行为失控的恶性事件。抑郁症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疾病。有研究显示,大学生中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为32.10%[1]。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受到抑郁情绪的困扰,调查显示大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率为42.96%[2]抑郁障碍现在的患病率为23.66%,有的同学因抑郁而出现轻生念头和自杀行为。本研究以团体心理辅导及其相关理论为主要依据,从抑郁症状的成因、症状表现及其特性等方面设计团体干预方案,探究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组及对照组均来自于某医学专科学校,通过学校广播,校报,学生会等方式募集73名自述存在抑郁困扰的大学生用SCL-90,SDS量表对这些大学生进行测试,得分≥3分的学生为49人,对这些学生进行鉴别性访谈,入组条件为:①抑郁症状持续半年及以上;②具有三条及以上核心症状;③中等程度及以上影响到社会功能④了解团体辅导的设置能够持续参加8w的团体活动。排除条件为符合以下任意一项:①具有精神病性问题;②具有严重的人格障碍;③正在服用精神科药物治疗;④不能按照团体辅导设置坚持参加。最终确定28人符合入组条件,随机将其中14人作为参照组成员,另外14人作为实验组成员。其他成员根据其意愿另行安排个别辅导。

实验组14人其中男生5(36%)人,女生9(64%)人均为医学生平均年龄19±2岁对照组14人其中男生4(29%)人,女生10(71%)人平均年龄19±2岁。两组成员人口统计学变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工具

1.2.1症状自评量表(SCL-90)[3]共90个项目包括10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项目,各项目均是1~5级评分。

1.2.2抑郁自评量表(SDS)[3]共20个项目,各项目均是1~4级评分。设有少量反向评分项目。

1.2.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3]共24个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

1.3方法

1.3.1干预方法 团体咨询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心理测试,并对实验组进行为期10w的团体辅导,分别为每周六下午15~17点中途休息10min,共20h。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心理干预。

1.3.2干预方案 设计10次团体活动每次都有比较明确的主题分别为相识、增加信任感、和建立小组气氛,人际关系训练,认识抑郁,思维辩驳,智慧碰撞,情绪表达训练,放松训练,自信心训练,结束活动等。10次训练围绕一个主题即认识抑郁,走出抑郁。10次活动共分为4个阶段:①开始阶段,介绍小组活动规则,保密制度,建立信任,相互认识,增加小组凝聚力;②发展阶段,继续增强凝聚力,进一步建立信任,初步探索抑郁的成因,认知探讨,抑郁秀,角色扮演,角色互动,角色互助等活动;③成熟阶段,进一步进行互助探讨,实践中的困惑讨论分享,深入认知理论,建立新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生活态度,新的行为模式;④结束巩固阶段,协调自我,自我认知矫正,提升自我价值感,展望未来,处理离别,总结回顾。在每一次活动中都包含讨论、回顾、游戏、角色扮演、总结、布置作业等内容,不仅注重成员的认知方面的改变还有意识地进行行为控制训练的改变。实验组辅导结束进行小组分享,效果评价,意见反馈等主观评价的方法。

2 结果

2.1团体心理辅导前后评定结果比较 实验组在辅导前,辅导后,辅导结束3个月,在SCL-90总分及抑郁因子得分,SDS,HAMD得分上均显著低于前测的分;对照组在辅导前,辅导后,辅导结束3个月,在SCL-90总分及抑郁因子得分,SDS,HAMD得分上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实验组被试对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主观评价 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对实验组成员进行心理辅导后从缓解痛苦体验、认知模式改变、人际关系、应对方式、情绪控制、目标达成等方面进行了评价。有93%的人认为目标达成,有79%的团体成员认为本次团体辅导对他们的痛苦缓解有很大的帮助,21%的团体成员认为有一定帮助。93%的同学认知发生改变,79%的同学行为发生了改变,100%的团体成员认为总体有效(见表2)。

3 讨论

团体心理辅导是与个体心理辅导相并列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方法来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积极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途径之一[4]。它具有普及性、体验性、探索性等特点。欧阳丹等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它不一定要在心理压力情况下才发挥保健作用而在与平时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5]。已经有相当多的实践证明,团体辅导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模式。近年来在精神健康领域尤其是在西方国家针对抑郁症的团体治疗逐渐成为配合药物治疗的一种主流手段尤其是在抑郁症治疗方面中国的许多专家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发现抑郁症的团体治疗效果显著于个体治疗[6]。本研究显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能提高在校大的人际交往能力,互相帮助,自我效能及其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使大学生抑郁的症状得到控制并减轻。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的抑郁症状有明显的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冲,洪月慧,杨思.应激性生活事件、自尊和抑郁在自杀意念形成中的作用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190-191,164

[2]杜召云.1734名大学生Beck抑郁自评问卷调查分析[J].中国

医学伦理学,1999,5:9.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122.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篇(3)

一、班级学生有知情权

“我们没有心理问题,为什么让我们参加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我讨厌和别人聊天,为什么总是绕圈发言,要我和其他同学互动?”

有些学生对团体辅导怀有恐惧与抗拒,可能是因为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迫参加了班级团体辅导。辅导的结果是学生不但不合作,还产生了消极抵触情绪。

团体辅导成员通常是招募或甄选来的,参加者通过海报、宣传单及教师的介绍等,了解团体辅导的目标及内容安排,根据自己的需要自愿参加,因此容易接受和投入辅导。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团体成员是自然班级的全体学生,而不是招募或甄选来的自愿参加者,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让他们参加团体辅导,他们很可能产生消极情绪。由于学生对心理辅导知识缺乏了解,有些学生甚至还有偏见,如认为有心理问题的人才需要心理辅导,不愿意与人交往是自己的个性等,因此,有些学生排斥与抵触参加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基于此,在实施班级团体辅导前,教师应该向学生宣传与普及心理辅导知识,让学生了解并作好接受辅导的心理准备。教师应该首先以讲座的形式让学生知道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是什么,班级团体辅导与学校其他课程有什么区别,班级团体辅导的方式、辅导的功能、班级成员在辅导中的基本交往技巧及注意事项等。教师还要特别说明班级团体辅导活动不能伤害同学,每个学生都有保持沉默的权利,同学之间应互相尊重。在小组绕圈发言时,如果个别学生不愿意发言,可以跳过去,请下一位学生发言。教师的介绍会让学生心中有数,作好心理准备。教师还可以回放一些以往学生参加团体辅导的录像及照片,讲述以前参加团体辅导后一些学生的变化、进步与成长,从而激发学生参加班级团体辅导的兴趣。

二、班级团体辅导不只是一次游戏

“班级团体辅导就是做游戏。”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及需要应该成为辅导活动设计的主题。有些教师没有把握好班级团体辅导的理念与目标,导致辅导活动设计无主题或主题不明确。

有些教师学习了一些团体游戏,误以为班级团体辅导就是做游戏,将各种游戏变换编排。他们认为,通过游戏使班级团体气氛轻松、愉快、活泼就是班级团体辅导。结果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成了无主题的游戏活动。有些教师在辅导设计时虽然也考虑进行主题设计,但由于缺乏明确的辅导理念,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而是根据自己学到的游戏来设计主题;不是游戏服务于辅导主题,而是辅导主题依附于游戏内容与形式,导致辅导主题缺乏针对性。结果,辅导后学生分享说“为什么让我们参加这些小儿科的游戏?”“热闹是他们的,我虽然按照老师的要求参加了团体游戏,但是我的心并没有融入团体,在人群中我感到很孤独。”

班级团体游戏是班级团体辅导的内容与形式之一,而不是惟一。班级团体辅导活动应该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设计主题,如入学适应、人际交往、青春期教育、爱情、生涯规划等。班级团体辅导形式除了游戏,还有讨论、角色扮演、纸笔作业等。对低年级学生应多采用动态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强调体验和感受,进行行为训练;对高年级学生应该多采用讨论的形式,引导与启发学生进行内心世界的探索,思考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反思自己的成长,促进人格完善。辅导教师应该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班级团体辅导理念,丰富自己的辅导知识与技术,以便有效实施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三、班级团体辅导不只是一次团体活动

“每年开学我们都会对新生进行一次入学适应的班级团体辅导,对初二学生进行一次青春期教育的班级团体辅导。”

班级团体辅导的运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何形式的团体辅导都会经历团体的创始阶段、过渡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许多教师误认为班级团体辅导只有一次,其实,他们所做的班级团体辅导只是辅导的起始活动。团体凝聚力、成员之间坦诚、互相信赖的团体气氛还没有建立起来,就匆匆结束了。结果不仅辅导不能深入进行,而且也会让学生对班级团体辅导产生失望情绪,他们会觉得班级团体辅导不过是流于形式而已。

经过几次班级团体辅导,班级团体才能够进入成熟期,班级团体凝聚力和信任感才会增强。班级团体学生彼此熟悉,学生对班级团体产生归属感,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认同感和信赖感,学生能够在众人面前开放自己,自由地表达,积极争取改变。正如一位学生所说,“我和同班同学相处两年多,居然不了解他们,好多同学都没有说过话,通过班级团体辅导,我才了解了其他同学,和他们熟悉起来,觉得他们都挺友好的,我更加热爱我们的班集体了。”

班级团体辅导的发展阶段,并非是一个个独立分离的阶段,各阶段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叠与交叉。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班级团体辅导的总体过程,使他们对各个阶段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清楚自己该如何介入团体,如何面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教师对班级团体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情况以及促进和影响班级团体发展进程的相关因素的把握,可以帮助自己预测各个阶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潜在的危机,并且可以掌握在何时、采用何种方法对班级团体学生进行干预与提供帮助,使班级团体成功地实现辅导的目标。同时,了解班级团体辅导进程发展的阶段与顺序,可以帮助教师及学生形成团体辅导活动的总体设想,这一设想有助于教师带领班级所有学生朝着建设性方向发展,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混乱与焦虑。

四、辅导中的目标不能忽视

“老师在做什么呀?一会儿带我们去户外活动,一会儿回教室讨论。”

班级团体辅导开始之前,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确定团体辅导的目标。班级团体辅导的总目标是发展性目标,以开发心理潜能,促进人格成长,增进心理健康为目标。所有的主题设计都应围绕发展性总目标进行,设计出与总目标一致的单元活动目标。

一些教师在辅导中存在目标不明确或忽视对学生进行目标指导的现象。有些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看似很热闹,学生参与性很高,但是辅导后反思,却不知道参加辅导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辅导后学生说:“不明白老师要我们做这些活动干什么?”因此,教师在辅导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团体辅导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每次的活动目标是什么。特别是在首次班级团体辅导活动中,教师须向学生强调辅导的目标,并且协助学生设立有意义的个人目标,明确自己愿意做哪些改变。此外,每次班级团体辅导时,教师都应阐述本次活动的目标与主题,以便让学生围绕主题有目的地进行活动,避免为活动而活动,乃至活动后还不知道活动的目的。

五、辅导后的分享不能流于形式

“老师让我们谈体会,我们还没有说完,他就说下课了,别说了。”

“每次都是谈体会,不知道该怎么说,从哪方面说。”

分享是指班级团体辅导后,班级学生一起讨论由活动引发的想法和感受,以增加活动的价值。班级团体活动仅仅是一种辅导的手段,而不是辅导的目的,活动只是起着催化的作用,活动后的分享才是最重要的。有些教师不太重视辅导后的分享,于是在时间安排上,用于活动的时间比较长,而用于分享的时间则很短,让学生觉得分享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自己说不说都没有关系。事实上,分享可以促进学生对有关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更深入地探索思想与情感;分享能够使学生开放自己,表达自己,使其他同学了解自己;分享也能使学生获得反馈信息,得到其他同学的理解与支持。

有些教师意识到分享的重要性,也重视分享,设计了分享环节,但是学生在分享时却无话可说,出现冷场。因为教师总是笼统地说“谈谈活动后的体会”,学生常常感到茫然,无从谈起。如果教师将分享的题目具体化,使学生受到启发,思维变得活跃,就会踊跃发言。如经典游戏“信任之旅”,一名学生帮助蒙上眼睛的另一名学生走完有障碍的路程,学生在参加游戏活动后,教师给出分享题目:(1)当你被蒙上眼睛的时候,有何感受?(2)帮助你的人有没有让你感到安全?(3)作为帮助者,你有何感受?(4)为了增加伙伴对你的信任,你做了什么?(5)你愿意做“帮助者”还是“盲人”?

每次活动后都要分享,因此,分享的方式应该多样化,可以是讨论的方式,如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全班学生一起讨论,也可以是书写的方式,或者综合使用几种方式。教师在指导班级团体活动时,应该留出足够的时间用来分享,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讨论问题,有利于使分享达到一定的深度,并防止这一重要的环节流于形式。

六、辅导后的评价不能采用学科课程的评价方式

“一组优胜得了90分,二组85分,三组70分,以后要努力,向一组同学鼓掌,祝贺他们得第一!”

一位辅导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分数这样做班级团体辅导总结。教师的话音一落,得第一的小组立刻欢呼雀跃,兴奋无比;而得末位分数的小组学生立刻垂头丧气。

这位教师前面的辅导活动做得很好,班级团体气氛也很融洽,学生参加活动积极。在最后一个游戏活动中,教师给各小组计了分,使团体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最后的掌声,几乎是对团体气氛的破坏,相对优胜兴奋的学生,得分低的小组学生情绪低落到极点,甚至有学生蹲在地上。

对学生参加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评价不能像学科课程一样,用百分数来衡量。心理成长是一个过程,不可以一次活动的表现来计分。人格的改变与学科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学生通过辅导活动对某个问题有所领悟,改变了某种认知方式或行为方式,或者受到感染,激发了自己的内驱力,那么这次班级团体辅导就是有成效的,这种成效无法用分数来评价。

在辅导活动中,教师应该调动学生参加的积极性,提醒学生学会合作与协调,重视活动过程的体验,而不是活动结果的评价。对于游戏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一起探索动作协调的方式,互相督促、示范,互相鼓励。要让学生意识到,重要的不是比赛,而是一起参加一个有趣的活动,一起体验“我们在一起“的感觉,分享“我们在一起”的快乐。对于竞争性游戏,教师不应该过分强调输赢,而是要强调团体合作精神,强调游戏中成员的互动性、协作性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对班级成员来说,游戏的成功与失败都是他们的人生的体验,甚至失败者收获更大。教师应该在分享时,给失败的小组更多的发言时间,让他们回顾与反思失败的原因,鼓励他们下次获得成功。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3.08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elf acceptance group counseling on improving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nd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 of self acceptance group counseling program. Methods: will 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mental health screening in SCL-90 total score is equal to or more than 160 or any factor points is more than or equal to 2 and self-efficacy low, self acceptance low score students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30, study group received self acceptance group counseling, once a week, 2-3 hours / times, for a period of 8 week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no self acceptance group counseling. The effect of SCL-90, GSES, SAQ, and the evaluation of self acceptance group counseling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were evaluated respectively in two month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self acceptance of group counseling. Conclusion: self acceptance group counseling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self acceptance group counseling;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elf efficacy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长沙市某职业院校大一新生

(1)将某高职院校2013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中符合SCL -90总分≥160或任一因子分≥2,且自我效能低分,自我接纳低分条件的学生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30名。研究组接受自我接纳团体辅导,1次/周,2~3小时/次,为期8周。对照组不接受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在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完成一月后复查SCL-90、SAQ、GSES,评估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对照组有1名同学转学,1名拒绝再次复查,进入分析的对照组为28名。(2)自我接纳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采用文献复习方法及某高职院校特点设计的自我接纳团体辅导方案,包含团体组建、团体过渡、团体深化、团体结束四个阶段八次团体辅导课程,用以提高成员的自我接纳度,自我效能感,具体设计方案见附件。

1.2 评估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SCL-90由90个条目组成,包括10个因子。量表条目采用1~5级评分,分别表示症状严重程度为无、轻度、中度、严重、非常严重,由被试自行评定近1周的实际情况。本研究以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作为被试心理健康状况指标。(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①由Schwarzer等人于1983年编制,已在国际上广泛使用,中文版由王才康等人(2001)翻译修订。该量表共10 个条目,采用1-4级评分,其中,“完全不正确”计1 分,“基本正确”计2 分,“多数正确”计3 分,“完全正确”计4 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3)自我接纳问卷(SAQ)。②SAQ共16 个条目,条目采用1-4级评分:A非常相同;B 基本相同;C基本相反;D非常相反,包括自我评价(SE)和自我接纳(SA)两个因子。量表总分在16~24分之间。总量表分越高表明被试的自我接纳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1.3 统计分析

(1)数据录入:全部数据采用EpiData3.0 数据录入软件校验录入。(2)数据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处理,t检验及相关分析等。

2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在自我接纳团体心理辅导前后SCL-90、自我接纳、自我效能感变化分析如表1所示。

团体辅导前研究组与对照组自我效能,自我接纳,SCL-90各项因子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显示研究组在接受自我接纳团体心理辅导后SCL-90总分,以及除恐怖因子、偏执因子及其他因子无显著变化外,均显著下降,提示研究组心理健康较团体辅导前水平提高。同时自我效能、自我接纳总分及各分量表分均显著提高。而对照组SCL-90总分及各分量表分、自我效能、自我接纳总分及自我接纳分量表分均无明显变化。同时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后,研究组自我效能,自我接纳总分较对照组高,而SCL-90总分及除偏执因子外各因子均较对照组低,提示经过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后研究组心理健康水平较对照组高。

3 讨论

谢留枝,李运丽,③赵琰玲④等研究表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他们在校学习、生活质量,关系到国家产业结构转型时期劳动者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效地评估和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得非常重要。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协助个体开发心理潜能及解决心理障碍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⑤本研究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利用团体辅导资源的多样性,⑥帮助高职生提升自我接纳度,提高自我效能感并提升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表明经过系统化的八次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后,研究组的自我效能感与自我接纳度明显提高,同时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明显降低,表明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而对照组自我效能感与自我接纳度无明显变化,同时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无明显变化,表明其心理健康水平无明显改善。这提示通过自我接纳团体辅导来高效地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可行的。

注释

① Schwarzer R.The assessment of optimistic self beliefs: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IndonesianJapanese, andKorean versions of the General self -efficacy Scale[J].Psychologia ,1997.40:1-13.

② 张作记.自我接纳问卷.行为医学量表手册,2005:188.

③ 谢留枝,李运丽.中国职业教育现状.经济研究导刊,2015.3:245-246.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篇(5)

一、引言

班级是学校最基本教学和育人单位,班级班风、学风的好坏,凝聚力力、归属感的强弱,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会经常面对在思想、心理及行为等方面出现问题的学生,然而,单纯的灌输式、说理式的教育不但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和不满。实践证明,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和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与优势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

团体心理辅导是班级管理和建设的有效手段,它是让团体成员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获得良好的适应能力与发展的助人过程”1,这种寓教于乐的辅导形式颇受学生的喜欢和认可,同时,发挥了较好的教育、预防、发展和治疗功能,活动效果明显。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环艺123班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主要包括提高班级凝聚力、促进人际交往、实现自我成长、有效管理情绪四个方面。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

在班级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相对于传统的个别咨询或集体讲座、授课,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一,团体心理辅导一般都会采取各种趣味游戏活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个人更容易被团体的氛围所感染,指导者与全体成员之间是互相接纳、信任的,团体氛围和谐融洽。其次,团体辅导的对象是全班同学,指导者是班主任,对象稳定、过程持续,更易于组织和实施;同时,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开展辅导活动,既省时省力,提高效率,也更便于跟踪和总结,活动实效性明显提高。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一)提高班级凝聚力

为了让同学们更快的适应学校,适应新的班级,提高班级凝聚力和吸引力,笔者开展以“相聚环艺123,相亲相爱是一家”为主题的辅导班会课。首先,在热身环节,通过“互帮互助”按摩操、“大风吹”、“进化论”三个游戏进行把原先严肃拘谨的氛围彻底打破,同学们进入了欢动、愉悦的团体氛围。紧接着,通过三轮“寻找有缘人”的游戏,让同学们互相自我介绍,分享自己的大学心愿和目标,达到增进了解、彼此互相激励的目的。再通过“马兰开花,寻找我家”的游戏,让同学们体会“孤独”和“找到家”的感觉,体会被抛弃的孤独和无奈,被接受的温暖和感动,引导同学们学会彼此关爱。最后,分组进行“姓名叠罗汉”、“团队大比拼”的游戏,让同学们明白齐心协力、团结协作的道理。在最后的交流分享环节,同学们都表示班会课的形式很新颖,玩的很开心,也认识了很多新同学,感受到了班集体的温馨有爱,收获很多感悟很深刻。

(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班级管理中,关于人际交往的问题表现的愈发明显。有拉帮结派的、有小打小闹的、有“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的”、有交往不自信的、有不懂得人际交往艺术的,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交往困惑,笔者开展了一期以“坦诚接纳、有效沟通”为主题的人际关系成长团体心理辅导。首先,学会理解他人。笔者通过组织“横渡鲨鱼河”故事的辩论会,使同学们自己认识到:原来改变他人是极其不容易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价值观形成的背后都有深远的原因,观点本身没有对与错之分,学会站在他人的视角看问题时才能够更好的理解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同样如此。其次,学会倾听与表达。笔者重点进行了“我说你画”的游戏。使同学们明白到:沟通是一门需要互相表达与倾听的艺术。如果不会表达,那么其必然无法沟通,不会倾听就更谈不上沟通了。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再次,学会坦诚接纳。先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同学们体验交往中的问题和困惑,再通过沟通五步法的技巧进行沟通模拟,体会二者的差别,认识到沟通需要彼此坦诚、尊重,一些同学活动现场就主动承认错误,坦诚表达自己的不足之处,把以前的误会和矛盾都化解开了。最后进行了“信任之旅”的游戏,让同学们通过助人与受助的体验,增强对他人的信任和接纳。

(三)实现自我成长

在实际的工作中,有的同学过分关注自我的感受却经常忽略他人的感受;有的同学对自我毫无认知,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和目标在哪里,参加社团及选修课程都是随波逐流;有的同学自我认知存在偏差,稍微遇到些困难和挫折就内疚、不安,缺乏自信,不能正确客观的评价自我;还有的同学自控力较弱,懒散缺乏自律意识,时不时的犯点错闯点祸。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开展了一期以“探索自我,实现成长”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首先,学会认识自我。通过重点进行“假如我是……”的游戏,让同学们学会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引发对自我的思考。并进行了“优点连环炮”游戏,让同学们感受了一下他人眼中的自己,发现自我的价值和优点,增强自信心。其次,学会探索自我。重点进行了“心理自画像”活动,让同学们画出一个关于自己的场景,一个以前的自己,一个现在的自己,一个未来的自己,通过这个游戏让同学们回忆过去,思考现在,展望未来,更深入的探索了自己的内在需求。之后进行了“我的选择”游戏,帮助同学们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并在体验丧失的过程中学会珍惜和拥有。最后,学会规划自我。重点进行了“人生墓志铭”游戏。包括写出自己人生的最大目标,不同年纪希望取得的成就,对社会、对家庭的贡献,并进行讨论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有的同学会总结自己人生中的遗憾和不足,希望制定更好的计划并实施,让人生更加充实丰满;也有的同学们明白了自己今后的人生方向。

(四)有效管理情绪

生活中难免经历挫折和困境,如考试不过、失恋、竞选失败、人际矛盾等等,有的同学不懂得表达宣泄情绪,往往压抑,久而久之就消极低沉,抑郁寡欢,严重影响了个人的身心健康。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学会宣泄负面情绪,以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挫折,是每位同学都需要学习的。为此,笔者开展了有关情绪管理的团体心理辅导。首先,学会理解情绪。通过“情绪接龙”的游戏,让同学们体会各种不同的情绪。其次,学会处理情绪。重点进行了“情景大考验”游戏,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情绪困惑问题,由各组同学上台表演,并交流情境中的表演者的情绪如何?再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同学们从他人身上学到了许多处理不良情绪的好方法。再次,学会管理情绪。重点进行情绪表达训练,让一名同学表演自己穿衣服并询问大家意见的情景,三个同学分别进行不同的回应,讨论哪种方式更好一些?为什么?由此引发大家多情绪表达技巧的大讨论,最后进行总结,教导大家在情绪表达中要真诚,考虑他人感受,在语言、非语言、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方面都要有所注意。最后,让同学们体会深呼吸放松法、想象放松法等缓解自己的紧张、焦虑情绪。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对班级建设和管理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在实践中也面临以下问题。

(一)指导者缺乏专业培训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指导者的技术水平、人格魅力对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作为班级管理的班主任,绝大多数是来自管理人员或专任教师,由于绝大多数都不是心理学背景出生,许多班主任都不会组织和策划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再加上教学科研工作的压力大、任务重,用于创新班级管理的思考和实践时间就更少了。现实中,更多的班主任还是采取理论灌输、批评说教的比较多,学生逆反情绪大,实效性差。

(二)方案设置难度大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一般都有20-50人不等,既要照顾到每个个体,又要顾整个团体,这就要求指导者在活动主题、环节设计、游戏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都要精心策划和实施。同时,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学生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行为问题也错综复杂,如何因材施教,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无疑是对指导者的极大挑战。

(三)活动场地器材不足

团体心理活动不仅需要好的指导者,更需要活动场地、器材设备、游戏道具等硬件设施的支持。需要有专门的团体辅导活动教室,配备可移动的椅子,可播放视频、音乐的电脑、音箱等,教室内的环境布置需要宽敞、明亮、干净和温馨。同时,每个不同的游戏内容还需要不同的道具和素材。由于经费投入的不足,导致硬件设施配置不完善,也影响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正常开展。

五、团体心理辅导改进的建议

(一)加大经费投入

首先,加大对师资培训经费的投入,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等一线学生教育工作者,使他们能够策划较好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具备较强的指导能力。其次,增加对活动场地设施的投入,为各系部、各班级、各学生群体顺利开展团体辅导活动提供充足的场地和活动空间,购买活动器材。再次,加强对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运用的研究投入,特别是研究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易于操作的评价系统。

(二)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分享和引导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形成内化的自觉行为。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要注重多提开放性问题引发同学们积极思考,鼓励同学们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同时,班主任自己也要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中,充分尊重学生,注重多倾听、多引导,避免评价和说教,引导同学们自我觉察和学习。

(三)在方案设计上有计划有目标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动方案的设计。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设计中,要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计划,是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既要注重解决突出的主要问题,又要与当前院系学生工作的重点相结合,将辅导活动分为若干个单元由浅入深逐步推进。有目标,是指尽量做到使用的每个游戏都有意义和价值,同时,要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进行意见调查和跟踪反馈,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逐步提升辅导效果。

(四)坚持团体辅导和个别谈心相结合

团体辅导有吸引力强、效率高、省时省力的优势,但个别谈心仍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只有通过多次的多个的个别谈心,才能发现和总结出共同的问题,进而制定相应的团体辅导方案。另一方面,团体辅导结束后,还需要通过个别谈心进行跟踪和反馈情况,以便总结经验和不足,改善下一次的团体辅导。特别是因种种原因不能全面投入到团体中的同学以及问题特别严重的同学,只有通过个别谈心谈话的方式帮助其进一步处理。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篇(6)

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越来越普遍地被运用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去。这同时带来一些关于辅导效果的问题:团体心理辅导究竟能不能取得一些实际的效果?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过程两方面,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做一些探讨。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概念及其范围界定

团体,是一群人在同一目标的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和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个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

行为。

二、如何检验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检验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应当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去考量。方法如下:

观察,可以是对当次团体心理辅导的总体效果进行观察,也可以是对一个专题辅导过程和结果进行观察,还可以是对一个时间段后的学生的某一方面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测量,是通过量表进行测量,针对的只能是学生的某一具体态度在一个时间段后的转变情况,也就是选定某一专题的心理辅导,用辅导前的态度,与辅导一段时间后的态度进行对比,将对比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三、从实践环节上追求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1.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

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只对学生产生导向性的影响,确定内容之后,才能对这一辅导内容考察效果。正因为辅导内容是效果的依托,才将其列出说明。在班级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内容来自心理教育教程,也可以选择学生展现出的整体性的、倾向性的问题。

2.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

目标,是对团体心理辅导过程和效果的预期,是团体活动的导向。目标既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服务,又是检验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依据。

3.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设计

教师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所做的一切行为,都应当与达成目标有关,否则就是在浪费有限的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达到目标就是追求效果。那么所有的方案设计都要围绕目标进行,也是追求效果的必然要求。

判断方案是否围绕目标进行,首先要判断方案能够对内容起什么作用,如果看不到作用,就应当予以否定。

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方案从呈现的形式上讲,不外乎四种:讲述、问答、讨论、体验。

相对于什么内容,在什么时机采用哪种形式,需要从可能产生的效果出发考虑,全程考虑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以方案最适合团体心理辅导目标的要求为准。

4.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和修正

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是前述设计的实际呈现,但不是设计的简单再现。这个阶段对“领导者”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领导者”负有维持和指引团体心理辅导按预定方向进行的责任。并且,在实施的同时还伴随着对辅导发展偏差的修正,实施与修正始终贯穿于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专题的导入、活动的展开、讨论与反馈、总结与结束。要想将这个过程完成好,还需要一些技术,如何完成也必然涉及技术,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这些技术。技术有很多,而且技术还是发展的,不可能面面俱到,这里选取几个常见的、主要的技术作一个说明。

分组技术

分组作用是在团体心理辅导中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或者团体活动。

反应技术

反应技术是团体“领导者”的基本功,包括倾听、复述、反映、

澄清。

互动技术

建立关系是互动技术的基础,互动就是团体成员间的交流,利用互动可以在团体中形成良好的气氛,形成尊重、接纳、信任、关怀的人际关系。互动技术包括解说、联结、促动、沟通。

行动技术

行动技术指的是“领导者”在维持团体心理辅导时所作的行为技巧。行动技术包括提问、调停、聚焦、示范。

参考文献:

[1]陶泻.中学生心理素质训练[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吴增强,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德里斯科尔.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M].王小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篇(7)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侧重于关于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是一门主要研究人的发展潜能,促进人们生活幸福的新学科。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和精髓,与大学生团体辅导相结合是一种新的心理健康干预有效形式,即开展积极心理团体辅导。通过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增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让大学生学会积极应对、开发心理潜能、充满乐观希望,促进大学生学会幸福的生活态度。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武汉某高校60名在校本科生,其中男生38名,女生22名,年龄在18―22岁。通过张贴海报招募,经面谈后选择在学习、人际关系、经济或就业某些方面存在困难,且自愿参加团体训练小组的学生。按照匹配分配的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团体辅导实验组)、对照组(定期开展班会)和控制组(不做任何干预)。团体成员无明显心理障碍,有意于改善心态和提升主观幸福感。

1.2 研究工具

(1)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此量表是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测查工具,用来评价受试对幸福的陈述。本量表共有33项。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含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反映了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3)Zung焦虑量表(SAS)、Zung抑郁量表(SDS):分别为20个项目,反映了焦虑和抑郁的水平。

1.3 研究方法

(1)实施程序:团体心理咨询每周活动1次,每次约2h左右,共6次,分别是:相逢是首歌、遇见最美的自己、打开快乐之门、积极人际、感恩、探索积极的人生意义与希望。活动结束后,学员要认真完成布置的训练作业,并有意识巩固辅导效果。

(2)研究设计:对成员进行实验组、对照组、控制组的分组,对三组被试进行不同的实验处理方式。首先对所用成员进行相同量表的心理前测。在实验实施阶段,对实验组实施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干预,对照组被试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展开讨论,控制组在干预期不做任何形式的干预。实验结束后三组被试进行相同量表的心理后测。在实验结束后两个月,再对三组被试进行相同量表的追踪测量和访谈。

1.4 统计学方法

整理问卷,录入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三组被试实验干预前测结果比较

在干预前,首先对实验组、对照组和控制组进行症状自评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的前测。测试结果表明,三个组在四个量表的均值和F值整体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了三组被试在干预前具有无差异性,同质性较强,干预前的个体差异性小。详见表1。

2.2 三组被试干预前测后测的结果比较

在干预后,分别对三组被试各自的结果进行前后测的的比较检验。t检验的结果显示,三组中效果较明显的是实验组,在焦虑自评量表、症状自?u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的得分上都有明显积极的差异变化,其中症状自评量表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有明显差异对照组在症状自评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得分上有一定差异,控制组在总体幸福感量表上存在差异。详见表2。

2.3 三组被试实验干预后测结果比较

干预后,可以对三组被试的后测试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分析三组被试的干预效果。表3显示,经过实验干预后,三组被试的结果出现显著性差异。其中,症状自评量表、总休幸福感量表上得分达到显著性差异,抑郁自评量表上得分达到差异水平,而焦虑自评量表上得分差异不大。

2.4 三组实验干预两个月后跟踪测验的结果比较

在干预试验后的两个月,对三组被试进行再测试。测试结果进行方差分析。表4表明,实验组、对照组和控制组被试在抑郁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上有显著性差异,在焦虑自评量表上得分也有差异。

通过以上干预结果的分析,三组被试在干预后和两个月后的结果,都显示了差异性,显示了干预对三组被试的影响的差异性。说明,积极心理团体干预在抑郁、心理健康水平和总体幸福感均有明显的干预效果,在焦虑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效果。

2.5 实验组干预后及其两个月后的结果比较

通过对实验组的干预后与两个月后的实验结果比较,进行相同四种量表的追踪测试,可以从时间上纵向深入分析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干预效果。表5结果可见,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实验组接受团体辅导后的两个月之后,症状自评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存在差异;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上得分明显差异。由此可知,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实验干预两个月以后,心理健康的各维度上的效果出现差异,即积极团体辅导结束后,在帮助成员掌握积极而幸福地生活的技能和方法,提升成员的积极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与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效果,而对抑郁和焦虑则缺乏长期干预效果。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参加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学生较没有参加辅导的学生而言,焦虑情绪、心理健康水平和总体幸福感有明显的提升,抑郁情绪也一定程度缓解;干预两个月后跟踪研究说明,参加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学生较没有参加的学生而言,抑郁情绪、心理健康水平和总体幸福感量有明显的缓解与提升;干预两个月后参加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学生,在形成积极生活态度、掌握积极技能和方法、提升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上还存在效果,而在其他方面则没有产生明显干预效果。

3.1 巩固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具备的积极发展性心理干预作用

在进行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干预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稳定安全信任的团队,学生在辅导过程中,通过与其他成员交流与真诚反馈,发掘自我,感受同伴的温暖和力量,切身体验积极自我和积极情绪。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帮扶,体验到了许多新的经验和方法。在团队领导者和成员的解释、鼓励和安慰中,一起解决困感。

3.2 加强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干预效果的可延?m性

从实验组跟踪后测比较结果来看,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幸福感等方面继续有所提升,而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并没有很大变化。是否情绪相对来说比较敏感,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的长期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使得团体辅导的效果得以延续,如何使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深入成员内心,如何使积极心理学的影响力更加持续,是团体辅导需要深思与改进的问题。

3.3 对照组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干预效果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228-02

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障碍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第一位原因,当前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约占30%,总体来说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阶段处于人生转折点,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人际关系的一系列变化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本研究尝试采取团体辅导的方法对大连理工大学的35名大学生进行干预,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研究的实验设计,探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自尊水平的有效方式。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通过公开招募方式,选取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70人,使他们在年龄、年级、性别、专业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选取学生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35人,对照组35人。

(二)工具

使用症状自评量表评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症状自评量表(SympotomChecklist90,SCL-90),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健康状况检查量表,共90个评定项目,1-5级评分,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等10个因子。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使用罗森伯格的自尊量表评估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自尊量表(self-esteemscale,SES),目前是我国心理学界使用最多的自尊测量工具。该量表由5个正向计分和5个反向计分的条目组成。总分范围是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自编自陈式问卷,用于团体活动过程中调查被试的自我认知以及活动结束后被试对自己成长变化的自我评估和团体活动的评价。

(三)研究过程

1.前测

在进行干预的一周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所有被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和自尊量表进行测试。

2.团体干预过程

对实验组采用封闭性(全程参与)、结构性(有领导者)的团体辅导形式,辅导方案共4个单元,被试每周进行一单元用时3-3.5小时,持续一个月。对实验组进行团体辅导的领导者相同,对照组被试不进行任何干预。

3.后测和成员自我评估

干预结束后,使用症状自评量表和自尊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被试进行施测。在实验干预结束一个月后,对实验组被试进行追踪评估。使用自编开放式问卷对实验组被试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进行评估。

4.团体辅导方案

根据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自尊水平的总目标,将本次团体方案的干预重点设计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培养成员的积极认知;二是培养积极心理资本;三是促进成员积极的情绪体验;四是促进成员的个人发展。

二、结果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处理。

(一)实验处理前后测结果比较

1.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比较

由表2可见,实验组在进行团体辅导干预后SCL-90总分明显下降,强迫症状、焦虑、敌对因子分明显下降,说明实验组同学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强迫、焦虑和敌对情况有所缓解,观察显示实验组同学变得更加积极和开放。对照组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前后测差异不显著。

2.实验组前后测自尊水平差异比较

由表3可见,实验组被试的自尊总分显著提升,观察显示实验组被试变得更加自信,其中4人(11.4%)自尊总分无变化,其余31人(88.6%)自尊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照组被试的自尊总分前后测差异不显著。

(二)团体效果成员自评

参与团体辅导后,成员对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团体活动进行评价,均在不同程度上表示对团体活动的喜爱并表示自己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上有所改变。部分被试表示自己在之前生活中的自卑感、焦虑感、淡漠感、挫败感有所降低,表现出自信、从容和自我开放的积极转变。多数被试认为自己变得自信心增强,更加容易接纳自己和他人,能够增强人际信赖,更好地参与合作,在陌生场合也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自尊水平有明显地促进作用,尤其在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缓解焦虑、敌对情绪上,有显著的效果。

(二)建议

根据被试反馈和研究结果,建议在对大学生进行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团体辅导时,重点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对被试进行积极关注,主动发现被试的优点和积极资源,鼓励被试认可自身优点,培养自信、希望的积极品质;二是围绕被试普遍关注的常见问题展开活动,结合新时期9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团体特点,传递正向、客观的信息,给予被试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指导,帮助其掌握人际交往、时间管理、压力管理技巧;三是心理讲座配合团体辅导同时开展,围绕团体辅导每个单元的主题进行心理讲座,有助于传递给被试正确的认知,也可以通过榜样模仿的方式,帮助被试正确认识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促进其形成合理信念,从而进一步增强团体辅导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淑然.北京16所大学本科生1978~1987年因精神疾病休学等情况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9,3(3):113~116.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篇(9)

职校班级管理第一人是班主任,也是学生情感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为推进职业学校情商教育的发展与创新,以共青团工作为切入点,协助学生成长成才和成功。班主任可以多一个身份:班级团支部辅导员。职校学生在目前教育评价标准下不突出,问题较多,光靠单纯的普通教育是不够的。班主任兼任本班团支部辅导员后,不再单纯是学校规定和制度的传话筒,更注重学生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可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制定团活动计划,定期运用团辅活动开展团活动,注重学生思想上引导,说教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同步心理感受与心理活动体验分享。挖掘学生的潜能,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阳光心理品质的培养与训练、积极服务于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青春期叛逆心理关怀与矫正、平衡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为学校培养合格的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工作把好德育教育第一关的同时,也为社会培养高情商的技能型人才。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已被职业学校班主任,辅导员等广泛地运用到学生情商教育工作中,成为一线基层班主任们的职业品质提高和学生工作创新形式的新方法。

二、结合班级建设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加强情商教育

结合班级建设搞团体心理辅导,把班集体作为一个“团辅团体“,从而树立班级正气,提高凝聚力也间接地教育和带动了班内的问题学生。即“小团体运动”,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在一起。对新生班主任来讲,在活动过程中留心观察,也会意外收获有带动性和创新性的班干部候选成员。以新生班级建设为例,我们分如下几步开始团辅活动:第一步:开场暖身。如跳兔子舞、“大风吹”、“小风吹”等等,这些都是以快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运动性活动。第二步,注重分享。这是团辅的主要活动阶段,注意活动的时间控制,最好每次活动安排3个左右主题相关的项目,具体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目的是为消除同学之间的陌生感,大家变得“亲近”起来,变得乐于交往和互相学习。注意,每个项目都要注重分享,分享与总结是不同的,应该全员参加,防止游离的成员,总结同学们的共性行为,分享是彼此心灵沉淀和触动的过程。第三步,总结收获,处理离别情绪、彼此祝福,评估团体辅导的效果。我们采用宁静身心项目,如唱告别的歌曲、祝福留言卡等。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篇(10)

关键词 心理健康;实践探讨;固体心理辅导;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示范和感召的过程。其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我国高校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由于近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多,相对于专业教师,绝大多数的辅导员在工作任务、责任风险和素质要求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更大。因此,如何使辅导员及时地舒缓压力,释放压力,保持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为辅导员心理减压是我们进行的新尝试。

1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

1.1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员自身心理成长的需要 团体心理辅导的独特方式为辅导员们提供了一个多项沟通、交流互动及宣泄负性情绪的平台,辅导员们在对为他们设计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探讨中,在交流信息、解决问题和探索个人价值等方面都可以相互提供和分享多元化的资源,同时可以学习和模仿团辅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去洞察自己,扩大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观(反省)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和认知,在分享和交流中得到改变和提高,实现自我的心理成长。

1.2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员自身工作的需要 心理辅导是高校辅导员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辅导员通过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在自我心理成长的同时,可以通过自身的体验、了解,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而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1.3 团体心理辅导是解决“师源性”心理伤害的需要“师源性”心理伤害主要指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辅导员由于高强度的工作负荷、高危性的职业风险和低职业认同感和个人成就感,非常容易蓄积负性情绪,而这些负性情绪不及时宣泄出去,就很容易将之发泄到工作中去,发泄到学生身上,也就避免不了“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发生。团体心理辅导为辅导员们提供了一个建设性地宣泄和交流的平台。通过热身游戏活动、纸笔练习和绘画练习,我们有理由假设,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改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方案

2.1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 其总目标是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其一般目标是:通过团体活动,引导辅导员们思考自己的优缺点以及人际关系,通过与其他成员的沟通、探讨,使辅导员们认识、了解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优缺点,并勇于接纳自己的缺点,在团体中培养一份归属感和被接纳感,在体验与他人的亲密交流、彼此信任的同时,学会关心、倾听和体察他人,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接纳与欣赏同事、学生,了解多种沟通方式,增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通过团体活动,体验、了解、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而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2.2 辅导员团体的性质 其性质为封闭性、结构式成长团体。团体成员为我校全体专兼职辅导员以及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室”的部分成员。我们采取的是大团体进行热身活动和结束活动环节,小团体进行主要活动(主题探讨、分享)环节的活动形式。每周活动一次,共6次。每次2.5~3小时。活动场所为安静、有能移动的椅子及多媒体的大活动室。

2.3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 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柏恩的人际沟通理论、勒温的群体动力论和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理论,采取集体热身游戏活动:小组纸笔练习、绘画练习、心理剧表演:集体跟随视频做手语操及齐唱歌曲等活动形式。6个单元的内容分别为:第1单元~“第一次亲密接触”,主要目标是使成员相互问相识、增进相互的了解和建立小组。第2单元~“我的自我我最知”,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加深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及对自我的探索。第3单元~“生命的价值我探寻”,主要目标是增进团体成员间的深入了解和探索自己的价值观。第4单元~“快乐烦恼伴我行”,主要目标是探索人际沟通的技巧及更深入地对自我进行探索。第5单元~“经历风雨,方见彩虹”,主要目标是挖掘做辅导员工作的优点、探讨应对和解决工作困难的办法及更深层次地探索自我。第6单元――“我的未来不是梦”,主要目标是引导成员思考目前困扰自身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并求得组员的帮助。

3 对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

3.1 对设计方案的评价 经过实践证明:辅导方案的理念是正确的。在辅导中我们所遵循的一个都不能少原则、重资源取向轻问题取向原则、保密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体现了心理辅导的特点,强化了辅导员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辅导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与辅导的内容及形式相一致。但在辅导目标的针对性方面还有待加强和改进。从活动内容来看,大多数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安排是合理的,进行得比较顺利。成员能够通过做游戏领悟到游戏背后的意义,但也有一些游戏做起来秩序比较混乱,且标准不易掌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活动环节需要改进的方面较多。过多地重视了对自我的探索,但对辅导员情绪的管理与调节方面显得薄弱。对于辅导员工作的探讨,其内容的针对性不够强。结束活动环节的设计,应该说是恰到好处的。歌曲的选择比较贴近主题,成员的情绪也比较饱满。

3.2 对活动过程的评价 从6个单元的活动过程来看,三大主要环节活动内容的进行是有序而顺利的。整个活动过程具有安全、温暖、尊重的团体气氛;团体成员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辅导关系;每个单元的活动都能够体现出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多项交流。

3.3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由于我们把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定位为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采取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要求全体辅导员必须参加,没有采取辅导前先进行招募成员的办法,所以,导致了辅导员参加团体辅导的动机不强,其参与热情及开放自我程度远远不如一起活动的大学生们,有一定的防御心理甚至抵触情绪,但是他们在主要活动中却表现出内省深刻、总结体会深,理性探讨多的特点。这可能与他们的知识结构、工作阅历有关。

3.4 对活动效果的评价 经过一个轮次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我们认为,辅导员们对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得到普

遍的提高,表现在对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力方面以及将团体辅导的形式运用到教学中和对学生的思想工作方面。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员的心理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多数辅导员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加强了他们对自我的分析和认识。经过调查,对此次团体心理辅导非常满意的辅导员没有:不满意者有两位;大多数辅导员都认为是比较满意的。本轮次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应该说只是第一阶段的方案,今后,我们还将设计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4 对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反思

4.1 辅导前说明会必不可少 辅导员团体我们不进行辅导前的招募工作,但可以通过“辅导前说明会”来培养及强化其参加动机,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说明会的内容可讲解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如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特点、功能、目标、意义等以及我们开展此次团辅的目的及目标,使辅导员们首先了解团体心理辅导、认识团体心理辅导,避免辅导员参加团体的抵触情绪。

4.2 团体成员由各高校辅导员组成 实践证明:对于辅导员团体来讲,采取大组活动,小组讨论的设置为佳。如何能做到既有活动气氛又不对主要活动产生干扰,这个问题应该说是一个难题问题。理想的做法是:实行各高校的联合,来自各高校的辅导员组成一个40人左右的团体,热身活动及结束活动集体进行,主要活动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进行,小组成员的组成力争互不相识,这样,既减弱了辅导员之间因同事关系而产生的防御心理,又保证了辅导员身份的同一性、分享内容的共同性和深入性。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篇(11)

表1团体辅导方案

主题 主要内容

一、初次相逢 1.播放音乐,游戏“自我命名”,“大风吹”,“信任之旅”

2.制定契约,确定目标,团体成员宣誓,签名

二、时间的价值 1.播放音乐,自我印象和他人印象对比活动

2.主体活动:说说时间有多么重要,“价值拍卖”游戏

3.写出自己把时间浪费在哪里了

三、如何掌控时间 1.播放音乐和游戏“猜五官”

2.主题活动:“时间存折”游戏

3.角色扮演游戏:时间是个小偷

四、时间掌控方法 1.播放音乐、热身游戏“青蛙跳水”

2.SMART原则的讲解,使用方法

五、监控你的时间 1.播放音乐和热身游戏“谁是卧底”

2.分享SMART方法的效果

3.学习ABC法则

六、注意力训练 1.播放音乐和游戏“找不同”

2主题活动:如何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集中

3.专注力训练律动操

七、建立合理情绪,提高自信心 1播放音乐和游戏“排队”

2.主题讨论:你最棒

3.ABC情绪疗法的讲解

八、相互祝福,告别团体 1.开场音乐和游戏“鸡同鸭讲”

2.回顾所学知识

3.互相赞美和祝福

二、研究设计

1、被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西安思源学院学生500名作为调查对象,根据调查结果,招募20名时间管理倾向水平较低的学生作为团体辅导的对象。

2、研究工具

采用黄希庭编制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对学生进行时间管理倾向水平的调查,该量表总共44个项目,包括三个维度,即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感,其中时间价值感包括10个项目,时间效能感包括24个项目,时间监控感包括10个项目,计分方法采用五点记分,“完全不符合”记1分,“大部分不符合”记2分,“部分符合,部分不符合”记3分,“大部分符合”记4分,“完全符合”记5分,其中反向计分的是9,17,27,30,41。

3、实验设计

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将20名时间管理倾向水平低的学生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接受8次团体辅导的干预,一组不做任何干预,对团体辅导干预之后两组的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得分进行对照比较。

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ATMD测量结果

表2实验组与对照组ATMD得分前后测差异比较

注:?~P0.01

表2的结果显示,在团体辅导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时间价值感维度上的得分无显著差异(t=-0.45,P>0.01),在时间效能感维度上无显著差异(t=0.56,P>0.01),在时间监控感维度上无显著差异(t=-0.08,P>0.01),在ATMD总分得分上无显著差异(t=0.145,P>0.01),即两组被试在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上是同质的。团体辅导之后,实验组在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以及时间监控感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有提高(t=-3.234,P0.01;t=-3.023,P>0.01),实验组在ATMD总分得分上有显著提高(t=-3.023,P>0.01),而对照组在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时间监控感各维度上无显著差异(t=-1.673,P>0.05;t=-0.478,P>0.05;t=-0.2,P>0.05),对照组在ATMD总分得分上无显著提高(t=0.274,P>0.05),团体辅导之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被试在ATMD总分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t=-3.765,P>0.01)。

2、研究结论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结果,可得出研究结论:

(1)本研究中的团体辅导方案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时间价值感。

(2)本研究中的团体辅导方案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时间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