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书画发言稿大全11篇

时间:2023-02-05 22:48:25

书画发言稿

书画发言稿篇(1)

本次书画展在中共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开幕了。值此书画展开幕之际,我向各位书画艺术家表示衷心的祝贺!

书画发言稿篇(2)

对于金石古物,通常的拓法是:先将纸张洇湿,再用白芨水将欲拓之物沾湿,之后将湿纸贴在器物上,用布扑均匀捶打使纸张与器物完全契合,待纸张干透后,再用布扑轻沾调好的墨汁或不同染料,由浅入深地一层层捶打贴在器物上的纸上。因器物有凹凸,凹下去的部分未能沾墨而留白,使得所拓之物的文字或图案显现于所拓之纸。拓毕揭下者,即平常所说之拓片。而茫父所创之颖拓则是将拟拓之物放于一边,眼看原物用笔蘸墨在纸上以点、画、拓、抹等手法,将拟拓之物影画下来,其效果正在似与不似之间,而形态乍现,古韵尽出。颖拓还分平面拓与立体拓两种,印章、碑刻墓志、瓦当、石窟造像及青铜器等均可入拓;又有墨拓与彩拓之别,颜料多用花青、赭石及朱墨等,通过各种笔法,以及黑色浓淡、色彩渐变等尽现原物高古之态。相对于传统拓法,颖拓作品立体效果更强,更能表现出所拓之物的金属质感与古拙朴实,以及古物之残蚀、缺损、锈斑、明暗、锋角、远近等变化,使得颖拓器物近似原物又胜似原物。

除却颖拓之法,茫父之书法亦甚了得。刘海粟在为《姚茫父书画集》所作序言中评价其书法日:“作书如大匠造殿堂,以欧、颜为梁柱,六朝象赞为砖瓦,晋人行草为门窗帘幕,《石门颂》为匾额,高起高落,内敛郁郁之气,得金文倒薤法,笔先顿而后曳,方圆相济,笔情刀味如名流高座,意气慑人。”邓见宽则云茫父书法“实际上是用其家乡前辈书家莫友芝以隶入楷的方法,而又自出新意,走出了自己的路子。”莫友芝为晚清金石学家、版本目录学家,其书法在有清一代颇有地位。然莫氏藏书之名更甚于书名,其藏书处名为“影山草堂”,藏书多重乡邦文献,其所藏历代贵州人士著作堪称详备。性喜聚书的茫父宗其为师,当是再自然不过了。茫父之书法上溯金文石鼓,融合篆隶,以篆作隶,以隶作楷,方圆并济,圆浑中显清健,丰腴中透骨力。寒斋所藏书家墨迹中亦有茫父七言篆书字对一副:“细碎寒枝偏耐雪,差牙老树不知风。”上款题“搏沙和馨盒凡字韵诗,既属书寄项城,更索篆”,下款为“庚申四月莲花盒姚华并识”,钤有白文“姚华私印”,朱文“壹鄂”,另有鉴藏印2枚,分别为“耕读斋珍藏印”及“海涵传家之宝”。

关于茫父旧物,寒斋约藏有30余种,其中稿本《龙门造像千品目索》及《弗堂弟子记》吾尤喜之。《龙门造像千品目索》封面有姚华自题小记:“龙门造像千品目索,丁巳三月十有九日经始写记,弗堂夜窗署,茫父。”书名用篆书,落款为北魏隶书体,内页中前三页为目录,后为正文,卷首题:“龙门造像目录,未编本据近拓(小字双行),贵筑姚华记录”。翻至内文,但见涂抹勾添满纸,可见彼时茫父用心之深。雷梦水在其作《姚茫父的书》中曾提到《弗堂弟子记》一书,言此书系茫父弟子郑天挺等人据姚氏讲稿整理而成。史学家郑天挺当年在北大中文系就读,同时亦在弗堂听其讲学,听毕与同学们一起整理、油印出《弗堂弟子记》散发。而吾所得一函两册者,正是茫父民国17年(1928年)写于红方格纸之原稿。雷梦水还提到:“姚氏创作大量诗词曲及书画,1930年门人王伯群为先生整理《弗堂类稿》三十卷,由中华书局出版。尚有《五言飞鸟集》《莲花盒书画第一集》等。解放后陈叔通先生为其出版两册颖拓和书画集。未刊文稿尚多。”其言姚氏未刊文稿尚多,惜寒斋所藏其稿本仅四,近年拍场及书肆亦极少寓目,或许已归诸大家架上不肯轻易流出,亦未可知。

吾至今犹记得获此两稿当日,中国书店之分店文化遗产书店开业,一群领导簇拥着季羡林发表讲话,随即有领导滔滔不绝讲此店开张之伟大意义,好不容易等到开门售书,众人蜂拥而入,如抢货般张开双臂划分地盘,吾则被两记者缠住不断问关于“伟大意义”之见解,眼见众书友瓜分善本,人人喜笑颜开,唯吾疲于与记者周旋,暗自叫苦。待到二位记者放过吾时,已是中原尽失仅剩残羹,甚为泄气。好在彼时中国书店为使文化遗产书店甫开张即有轰动效应,上架均为挑自大库之上佳之本,即俗称“古小库”旧藏,几乎本本皆珍,众人在其中挑选,不过是环肥燕瘦,眼光喜爱各自不同耳。故虽是众书友挑剩之物,吾仍能从中选得几十部入囊,其中即有《弗堂弟子记》等稿本4部。越数年,吾收得此茫父篆书七言字对一副,算是再续一段与弗堂隔世之缘。

雷梦水所作姚茫父一文中提及的《五言飞鸟集》,堪称中外文化交流上的凝练之作,用徐志摩所言,乃“极妙的一段文学因缘”。印度诗人泰戈尔之《飞鸟集》知者甚多,茫父将其意译为五言古体诗,今时却鲜有人提及。其于《五言飞鸟集》自序中云:“甲子(1924年)冬十月二十九日,中女鉴以疾卒,家居寡欢,乃访姻好陈筱庄宝泉退思斋。客有日,筱庄检示译本泰戈尔《飞鸟集》,为送日之资。泰戈尔者,天竺诗人,春间来游。曾获把晤,因之言论凤采如接耳目,怦然于中,不能自已。既语筱庄曰:言短而意长,语切而思婉,盖诗之为术与心同,持其文异焉,可以国风为之。由是依意遣辞,日必数章,归而赓续,及岁尽篇终。乌乎,鉴于是死而吾之《飞鸟集》于是生,则情之为缘也。集皆五言,因题曰《五言飞鸟集》,以自别于泰戈尔云。除夕京师莲华盒书贵州姚华茫父。”

茫父不谙英文,意译《飞鸟集》之底本乃郑振铎以白话翻译之《飞鸟集》,而郑所译之底本为英译本,泰戈尔之原诗大部分为孟加拉文。几经转译,茫父之诗不脱泰戈尔本意,却又极富中国古诗之高韵,无怪徐志摩称之为“极妙的一段文学因缘”。译完《飞鸟集》后,茫父未待诗稿付梓即辞世,诗稿之后由徐志摩牵线在中华书局出版,还请来叶恭绰为之作序。在徐志摩的序言里,有着这么一段话:“我最后一次见姚先生是一九二六年的夏天,在他得了半身不遂症以后。我不能忘记那一面。他在他的书斋里危然的坐着,桌上放着各种的颜色,他才作了画。我说茫父先生,你身体复原了吗?病是好了,他说,只是只有半边身子是活的了。既然如此,我说,你还要劳着画画吗?他忽然瞪大了眼提高了声音,使着他的贵州腔喊说:“‘没法子呀,要吃饭没法子呀!”’

此附郑振铎译和姚茫父意译《飞鸟集》数首:

其一,郑振铎译: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他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哪里。

姚茫父译:飞鸟鸣窗前,飞来复飞去。红叶了无言,飞落知何处?

其二,郑振铎译:她的热切的脸,如夜雨似的,搅扰着我的梦魂。

姚茫父译:颊晕急相偎,意著心曲乱。正如夜雨声,使我梦魂断。

书画发言稿篇(3)

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

1959年,为了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南京博物院(以下简称南博)联合江苏省博物馆(后与南博合并)、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举办了“江苏历代绘画展览”。展览从10月2日开始,至11月31日结束,并编印《江苏历代绘画展览》宣传册。①此次展览为南博第一次举办大型绘画展览,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当时的文博界具有“第一次”的示范意义,给后来举办书画展览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启示。

现在回过头来看,此次展览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精心筹备,多方借绘画参展

为了举办此次大型绘画展览,南博专业人员精心筹备。为体现江苏地区绘画史的发展脉络及绘画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南博前辈们遴选南博院藏绘画为展品外,还多方商借画作。不但向各地博物馆、文管会借展,也向私人收藏家商借,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商借的博物馆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文管会、上海博物馆、无锡市文化局、苏州文管会、镇江文管会、常州博物馆等等,还“有的是私人收藏家捐赠或借展的”。②

这次画展向北京故宫博物院借展画作最多,是分两批借展的。第一批借展计42件,其中有元曹知白《雪景山水图轴》、元倪瓒《树石幽篁图轴》、明沈周《慈鸟图轴》、袁尚统《山水图轴》、清龚贤《墨笔山水图轴》、吴历《墨笔山水图轴》等。第二批借展计41件,其中有五代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卷》、宋米友仁《云山墨戏图卷》、元顾安《竹石图》、明仇英《归汾图卷》、清石涛《对牛弹琴图轴》等。这些画作在展览结束后于1960年2月23日送还故宫。③

除北京故宫外,向上海借展画作也很多。向上海市文管会计借展画作20件,其中有明吴伟《人物山水图轴》、董其昌《西山欲雨图轴》、清王玖《松石图轴》等。向上海博物馆借展21件,其中有元倪瓒《山水图轴》、明唐寅《春山偕隐图轴》、清吴历《山水图轴》、龚贤《山水图轴》等。经手人是南博书画鉴定专家徐沄秋、许莘农等。④

另外还向各有关单位借展绘画作品数十件。其中,南京图书馆4件,江苏省美术陈列馆5件,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10件,上海美术出版社7件,⑤苏州市文管会2件,常熟市文管会4件,常熟博物馆3件,镇江市文管会2件,扬州市政协2件,南通市政协2件,无锡市各单位7件。其中有明沈周《蕉雀图轴》、文伯仁《朱氏七景图册》、清恽寿平《五清图轴》、郑板桥《竹石图轴》、黄慎《拐仙大幅图轴》、袁江《天香书屋图轴》、近现代徐悲鸿《松鹰图轴》等。借展的经手人多为南博书画鉴定专家徐沄秋、许莘农等。⑥

除向国家美术及收藏单位借展外,南博专业人员还拓宽思路,向社会上有名的16位书画家和书画鉴藏家借画作参展,丰富了展览内容。如:向上海著名书画鉴藏家钱镜塘先生借五代徐熙《雪竹图轴》参展。⑦向收藏家严载如先生借4件画作参展,其中有明沈士充《山水小轴》、清蒋廷锡《兰竹鸳鸯图轴》等。⑧向收藏家李蔚华借画5件。⑨另向其他书画收藏家借画30余件,如秦清曾2件,陈子受3件,朱勤荪3件,李秋君1件,程十发1件,周瘦鹃4件,吴辟疆1件,朱屺瞻2件,沈京似2件,吴青霞6件,杨怀白7件。⑩

南博专业人员首先调查了解各单位、各鉴藏家所藏江苏籍画家及在江苏活动的外地画家的画作情况,看是否精品,是否适宜展览,然后商借、运送、保存、展览、归还,付出了很多精力和心血。他们的付出是值得的,这些借来的五代以降江苏地区重要画派及名画家的精品力作,完整勾勒出江苏绘画发展史,体现了江苏历代绘画艺术的丰富面貌和杰出成就,为此次画展增色多多。

二、精心编写展览文案

这次展览举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绘画资料较为缺乏,对绘画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此条件下,要举办这样大型的展览是很不容易的。负责展览的专家在后来的“总结”中说:“这次展览是我们付出了比较艰苦的思想劳动,先后提出和研究了七个组织展品的方案,一再否定,最后摸索得出的。”

现在留存展览文案有如下四种:其一,内容分六朝、南唐、宋、元、明、清等六个部分,包括部题名、部题文字、分题名、分题文字,其下还列有绘画展品,这可能是最早的设计文稿(简称一稿);其二,分四个部分(六朝至宋元、明代、清代、近现代),此件为提纲,只有部题名和分题名(简称二稿);其三,不全,只有“前言”和第一部分的内容,包括部题名、部题文字、分题名、分题文字,但未附书画展品(简称三稿);其四,内容包括“前言”及四个部分的内容,每个部分包括部题名、分题名、展品等,简洁清晰,为该展览文案定稿(简称四稿)。

将这四份文案放在一起作比较,就可看出,一稿与二、三、四稿距离较大,二、三、四稿变化不大,但以四稿最为科学完备。总体来说,一稿比一稿结构更合理,语言更精练晓畅,对绘画艺术的理解也越来越见深度。

首先,我们先看展览结构。

一稿的展示结构基本上是按照时代顺序来编排的,即按照六朝、南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来编排,但时代的顺序和绘画的发展史其实并不同步,这样编排,不能很好地反映绘画史特别是江苏历代绘画的发展历程。二、三、四稿,即改变了这种不太科学合理的编写方式,而是以江苏绘画发展历程本身的特点来编写文案,分成六朝至元、明代、清代早中期、近现代四个时期,也即四个部分,每个部分下再按照各自不同的特点(如绘画流派、风格、重要画家或技法等)分列若干“分题”,介绍、展示江苏绘画发展的重要成就。

一稿的编写方式还带来一个弊病,即每个部分轻重多少不匀,多者太多,少者太少。如第一、三部分有两个分题,第四部分只有一个分题,而第六部分却有二十个分题。另外,把最后一个分题“徐悲鸿:中国画创作革新中的一员大将”置于清代也是不对的,徐悲鸿虽然生于清末,但其主要艺术活动时期应为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

在分题的编写上,一稿与二、三、四稿也有一些变化。如一稿将徐熙和他的孙子徐崇嗣的绘画成就分列两个分题,且跨第二、第三两个部分。二、三、四稿将此两人合列一个分题,凸显了徐氏祖孙二人的艺术个性及在绘画上的传承发展的关系。

另外,一稿中第六部分的“分题十:清代中期以后的花鸟画家”,因作品较少,不具代表性,而在二、四稿中被删去了;而二、四稿中列有的“寓居在松江的少数民族画家——改琦父子”分题,在一稿中则未见。二稿第四部分的“流寓江苏别创新风格的画家——四任”和“上海画派”分列两个分题,而四稿将其合列成一个分题:“别创新风格的‘上海画派’。”这样的例子颇多,或增或减,或合而为一,或改分题名,不一而足。

二、四稿中将一稿中原属清代部分的几个分题,如:“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杰出画家——虞蟾”、“苏州的‘怡园画会’”、“创出了我国最早的时事画‘点石斋画报’的吴友如”、“首倡艺术教育的李瑞清及其同时的画家”、“革新中国画的一员大将——徐悲鸿”等独立出来,成为“第四部分:近百年来江苏绘画艺术的发展和革新”,这无疑是正确的。

这种新颖的展览结构,是在多次的研究、讨论甚至争论的情况下逐步完成、完善的。展览专业人员在深入研究展览主题和展品的前提下,打破了旧有的按皇朝年代,或按画种,或分地区,或孤立地划分画派,编排陈列的老一套形式,而是根据江苏卷轴画发展过程及画风特点,分为四个部分,标出主题,下设分题,按类展示。“这种陈列方法,不仅使观众对江苏历代卷轴画的发展概况易于获得系统的概念,而且能将各个不同时期的画派风格,有所区别,有所褒贬,使人看了条分缕析,何取何舍,一目了然。”

这种编排方式,受到文博界和美术界的一致好评。上海著名画家、鉴定古画专家谢稚柳先生说:“这次江苏历代绘画陈列的编排方式是全国从来没有过的,是经过一定的科学研究分析的,把艺术性和思想性表现得很清楚,是研究中国绘画的一个新的启发。”

其次,再看展览语言。

一稿比一稿改得更简洁优美、通晓流畅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前言”:

三稿:“明清两代,江苏画家人数在全国占首要地位。”四稿:“明清两代,江苏绘卷轴画的画家人数在全国占首要地位。”三稿的说法大致不错,但四稿的说法更准确到位,点明是“绘卷轴画的画家”,许多民间绘壁画者或从事其他美术工作的艺人不在展览之列。

三稿:“这里展出的画,绝大部分是江苏人的作品……”四稿:“这个展览展出的,全是卷轴画,绝大部分是江苏(包括原属江苏省的上海市及其所属七县)人的作品……”四稿所述无疑更符合历史的史实。

三稿:“这里陈列的画件……自然不能代表江苏历代绘画的全貌。希望来参观的同志提出宝贵的意见,并提供新资料的线索。”四稿:“这里陈列的画件……尚不能反映江苏历代绘画的全貌。这种分四个主题、主题下又分若干分题的陈列方法,也是我们初步的尝试。希望亲爱的观众提出宝贵的意见,并提供新资料的线索。”

再次,展览的“第一部分”。

一稿第一部分的部题为:“卷轴画开始流行后,六朝时期几个杰出的伟大画家。”二、三、四稿改为:“从六朝到宋元时代,江苏绘画艺术的成长和兴盛。”一稿的部题文字写得冗长噜嗦,三、四稿缺部题说明文字,从三稿来看,部题文字已简洁很多,也更明白到位。

二稿:“分题四:徐熙创出了‘铺殿花’,促进了挂轴画的流行,继起的‘没骨画法’,开辟了花鸟画的新途径。”三、四稿:“分题四:江南处士徐熙取材于野外景物,画出与院体风格不同的佳品;他的孙子徐崇嗣运用‘没骨画法’,开辟了花鸟画的新途径。”

第二、三、四部分均有很多此类修改、完善的例子,兹不一一列举。

三、对绘画作品思想性的思考的探索

传统的美术评论家和研究者一般只研究书画笔墨技法、师法传承、书画家生平、著述等内容,而鲜少对绘画作品中内含的思想观念等内容进行研究。本次展览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势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古代绘画作品重新审视和深入研究,探究其思想性,以及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关系,并在展览中体现出来,这在当时的文博界和美术界,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后来我国的书画研究和展览设计都有深远的影响和而积极的作用。

当然,这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当我们开始考虑这一展览时,对如何体现思想性,在思想上考虑很少,而且认为研究绘画艺术的思想性,无论从各地举办的画展中,或研究绘画史的著作中,从来很少涉及思想性,甚至认为画展中强调了思想性会损害艺术性的表现。经过党组织耐心的说服教育,并从理论上阐明绘画艺术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之一,必然有思想性。继则多次的组织座谈会讨论研究,给予具体的指导……后经苦思力索,在工作实践中,逐步的有所领会,终于明确了古代绘画是有思想性的,而且在展览中也是可以体现的,最后才收藏到现有展览的效果……”

“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展出,我们认为主要是运用了辨证唯物论和唯物辨证法的观点、方法……例如:第二部份,分题五‘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画派,提倡笔墨韵味,成为清代四王画派的先驱者。’又如第三部份,分题八:‘和正统派画风作斗争的扬州八怪’。这两个分题都可以从他的涵义中看出,前者是陈陈相因,死摹古人,在艺术风格上,主张地抄袭前人笔法……这种艺术思想的表现实质上反映了作者的意识形态与当时的封建帝王企求阶级统治(即经济基础)万古长存的幻想完全合拍的。后者是对当时现实不满,因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于画面,如野马奔驰,不受系勒,强烈的要求革新,突破陈规……”“这种研究古代绘画艺术中的思想性,特别是研究展览古代绘画如何体现思想性,在全国来说也还是一个新的开始,所以美术界人士非常关注这一问题,是可以理解的。”

“同时,这次画展给予参加工作的同志在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克服了错误的一向认为古代绘画无思想性的纯艺术观点,尤其是认为展览古代绘画不可能体现思想性的保守观点,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江苏历代绘画发展史和提高举办画展的思想水平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体现一定的思想性,本次展览还列有几个反抗封建阶级统治、反对正统画派及文人士大夫偏见的分题,除“和正统派画风作斗争的‘扬州八怪’”外,还有“不为清代皇家御用的金陵画人”、“清初领导江苏市民向封建统治作斗争的画家——周璕”、“出身被士大夫阶级所轻视的手工业工人的画”、“参加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杰出画家——虞蟾”等。这些分题的设立及其展品的遴选,符合历史事实,兼顾了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今天看来,也是颇为合适的。只是在一些细节上,还有不当之处。如包壮行,列于“出身被士大夫阶级所轻视的手工业工人的画”这一分题,但据史料,他是明末崇祯进士,曾官工部主事,应属文人出身,列于“手工业工人”出身不妥。另,陈崇光(1838-1896),江苏扬州人,初为雕花工,后为虞蟾弟子,20岁前曾参加太平天国,随虞蟾在天京(今南京)绘制壁画,太平天国失败后回扬州。)本次展览将陈崇光置于第三部分第十三分题,而将其老师虞蟾置于第四部分第一分题,先后次序不顺。应将陈崇光与虞蟾置于同一分题,附于虞蟾之后较妥。

四、总结展览,保存资料

此次展览结束后,南博展览专业人员对此次展览作了回顾,写成展览总结报告。这份报告说:“以展品论,内容丰富,量多质高;以展品的组织方法论,形式新颖,主题鲜明。此次展出的画件计314件,画的题材有:山水、人物、花鸟等,均所具备。从时代方面看,由六朝始,直到近代,江苏名画家的作品基本上业已齐全。”“这次展出的时间为两个月,收获是很大的……首先是通过展出使广大人民群众对祖国这份优秀的艺术遗产,在旧社会里根本无法窥视,而今天得以观赏。从而充实了文化生活的精神食粮,并从中吸取了爱国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的丰富滋养。正如邮电学院陈树荫参观后在意见簿上下班所写:‘参观了江苏绘画展览后,使人感到精神奋发,心旷神怡,祖国伟大的绘画艺术给予人们精神上之感受,诚非笔墨所可形容,建议今后多多举行类似的画展,以便发扬祖国的绘画艺术遗产,丰富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

“其次,此次展出给美术工作者,在吸收和继承先人优良艺术传统的基础上,为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理论研究、艺术造诣的现实资料,对繁荣我省美术创作是十分有益的。因此美术界极端重视,并给予良好的评价。展出期间省文联曾组织美协、江苏国画院、南京艺专、南师艺术系及镇江、扬州等地的画界人士前来现场参观,举行座谈会。……嗣后南京艺专和南师艺术系又为此专门组织多次会议联系教学实际,加以探讨,反复的率领同学前来观摩。除此,常州、无锡、南通等地,均曾组织画家专程来此参观研究,此外,上海中国画院和美协,因有个别画家来宁参观,带回说明书返沪传播,引起上海美术界人士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分别举行了专题讨论的会议,深感颇有研究学习的价值……”

最后,本次展览的工作人员将资料整理好,除自留外,还将较为完备的资料送一份给南博图书馆存档,给我们今天研究陈列展示艺术、提升书画展览的工作水平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资料。从中可领悟到本院前辈们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方法,以及对展览工作求真务实的精神和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对今天从事展览工作的后生晚辈仍有启迪的意义和鞭策的作用。

五、本次绘画展览给我们的启示

1.举办书画展览或文物展览,须结合展览主题,精心遴选展品,如本单位相关展品不够,应向兄弟文博单位或收藏家商借展品,以使展览更有系统性,更深入地展示展览主题和内涵。

2.对展览的文案设计,须结合该展览的主题和特色,编排结构,创新形式。不应简单地按照时代、地区、质地、来源等来组织,深入挖掘特定展览和展品的内涵和规律,用特有的展览语言形式来诠释和展示,《江苏历代绘画展览》用绘画本身的发展历程和规律,来构建展览结构,组织展品,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示范性的标杆。

3.对展览的主题和展品,要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员进行深入研究,不但研究其艺术和工艺价值,还在研究其思想性和历史文化内涵,并应用到展览的内容和形式设计之中去。文物和书画展品其实也是有生命的,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体,只看到其中的一面是不完整的。《江苏历代绘画展览》对研究绘画艺术性之外的思想性颇为重视,并把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认识绘画作品,尽管还处于尝试的初步的阶段,还是为后来的展览工作开启了先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4.举办完展览后,要对该展览作回顾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梳理优点,找出差距,统一认识,写好总结报告,为以后举办类似展览积累经验。并且要把展览文本、设计方案、展品目录、展览出库单、宣传页或宣传册、海报等相关资料,收集完备,除展览部门自留外,还须送一至二份至本单位图书馆(室)收藏,为以后进行展览工作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保存资料。

①《南京博物院七十年院史·奋进之路》,南京博物院编印,2003年版。

②南博等三单位编《江苏历代绘画展览总结》,1960年1月23日,南京博物院藏资料。

③《江苏省历代绘画展览借画登记簿》,钢笔手写件,1959-1960年,南京博物院藏资料。

④同③。

⑤另据南博专家许莘农所写借据,1959年4月29日,南京博物院藏资料。

⑥同③。

⑦上海市文管会开具给钱镜塘先生的介绍信及南博专家徐沄秋写给钱镜塘的借据,1959年9月19日,南京博物院藏资料。

⑧徐沄秋、朱屺瞻所写借据,1959年5月4日,南京博物院藏资料。

⑨南博借画记录,钢笔书写件,南京博物院藏资料。

⑩同③。

[11]同②。

[12]《江苏省历代绘画展览陈列计划草稿》,复印件,计25页。

[13]《江苏历代绘画展览》油印本,计3页。

[14]《江苏历代绘画展览》,毛笔书写件,计13页。

[15]《江苏历代绘画展览》,铅印本,计20页,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博物馆联合编印,1959年。

[16]同②。

[17]同②。

[18]同②。

[19]同②。

[20]同②。

[21]同[15]

[22]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152页。

书画发言稿篇(4)

除了联络作者,我也想自己动手准备一点填空的稿子,用来调剂版面。篇幅不能太长,版式要活跃一点。于是想到用文言体写些寓言。我喜欢读笔记小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袁枚的《子不语》,都翻过几次的,就借用这种比较浅近的文言写了十几则寓言。

光有文字不免单调,怎样能够更活跃一些呢?我想找华君武先生作画配图。华先生看后觉得很有意思,可觉得自己做不了。“你看我画的漫画都是现代的。衣服、用具,这些都不用去找资料。你是用文言写的,是古代的,画人物、衣服、器具,都要去找资料。我现在岁数大了,找资料比较困难。”他给我推荐了两位:丁聪和缪印堂。缪先生我不太熟悉,但我从小就看丁聪的漫画和插图。华先生介绍我去找丁聪先生。

拿着华君武的信,找到丁先生。看完那十几篇寓言,丁先生说:“有意思,我画。”由此开始我们二十多年的合作,这是我不曾想到的。他长我二十多岁,却愿意同后生晚辈合作,直到去世,这恐怕是一般人难有的机缘。后来华先生还开玩笑说:“你们两人还没谢媒呢!”

“放心,总归画得出来的”

当时在《望》我还做不得主,稿子由分管的副总审。送审后,隔了一两周还没有回音,估计他有点为难――虽然已经够温婉了,毕竟是讽刺当下的。但他不好驳我的面子,所以 “留中不发”。过了几天,我替他解围说:“要是不好办,就还给我,还有报刊问我要呢。”他如释重负地还给我了。其实那时我根本没给别的报刊看过。

后来,《新观察》、《学习与研究》、北京的《支部生活》、上海的《方法》都要,我就各发几则。渐渐地,要稿的地方多起来,我们的“生意”越来越好。1990年,《读书》的编辑赵丽雅(扬之水)骑一辆男车来找我,开门见山地说:“我觉得你跟丁先生合作的新百喻,给我们《读书》最合适。给你开一个专栏吧!”我说:“行!”就这样同《读书》结缘,直到丁先生去世,专栏还在继续,图则由已经八十多岁的黄永厚先生来作了。

沈昌文告诉我,吕叔湘先生看到了,说《读书》就该登这种稿子。有一次遇见王蒙,他问:“你怎么能用文言写作?是家学?”我说:“我那就是照猫画虎。”王蒙说:“照猫画虎,也得看好多猫才成。”我说:“猫是看了点的。”

有时候在《望》忙昏头,到快发稿时才想起还没写,赶紧写完交给丁先生,说:“丁先生,这回可麻烦你了,时间太短。”电话那头丁先生总是不紧不慢地答道:“放心,总归画得出来的。”他总是那么体谅。现在同黄先生合作,也得到这种体谅。我的写作生涯中,总是福星高照。

萧乾先生问我:“你跟丁聪合作那么多年,你们俩吵过架没有?”我说:“没有”。“二十多年没有争论过?”我说:“没有呀,合作挺好。”萧先生说:“不容易!”大概文人相轻,自古皆然,相互合作难以持久,但我总是遇上好老头儿。丁先生从不发脾气,有时候我着急了,他还回过头来安慰我。

当我们合作的全部作品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印出来时,年事已高的丁先生脑子已经受损。我把书送去,他说:“这个画家画得蛮好。”丁太太跟他开玩笑:“那么你向他学啊!”丁先生说:“不行,太老了,学不了了。”但有件事令我欣慰。在丁先生虽已不能作画,但还能写字的时候,我请他把那几本书的书名一起写了。这套“陈文丁画”的合集,题签都是丁先生的手迹。

陈文黄画“接力棒”

《读书》换了几任主编,封二的专栏始终未变。到丁先生不能作画的时候,我想专栏也该停止了。但接任主编的吴彬却希望尽量保留一点老《读书》的风格,让我接着写,画家由我找。在我同丁先生合作的同时,还同画家黄永厚先生合作另外的系列,一个是《聊斋索图》,借《聊斋》说事儿;一个是《错读儒林》,借《儒林外史》抒愤懑;还有《世说新语》系列。与黄先生合作差不多也二十年。我给黄先生说,黄先生乐了:“好嘛,你开头找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合作,现在七十多岁的老头都九十多了,去世了,你又找一八十岁的老头来搭档。”

黄先生是国画家,丁先生是漫画家和插图画家。丁先生是以线条勾勒为主,黄先生的画则是国画。合作方式也有些不同:我写了文字以后,黄先生再画,就叫“画说”;若是黄先生灵感泉涌先有画过来,我再写文章,就是“说画”――这就是后来《画说・说画》的由来。

希望这些批评文字速朽

那时候我白天在《望》上班,晚上写作。一家六口,一间半房,床前有一个台缝纫机,晚上不做针线的时候,缝纫机的面板就是我的书桌,就这么写,还挺快乐。

起书名的时候,想化用佛经里的《百喻经》,但是不要“经”字,一叫“经”就把脸板得难受了,就叫《绘图新百喻》吧!有次在泉州开元寺的法物流通处居然看到了《绘图新百喻》,令我忍俊不禁。《绘图新百喻》怎么进了法物流通处?大概和尚们知道有部《百喻经》,也没有仔细看,便以为《绘图新百喻》就是《百喻经》吧!于是,我那些小故事也就享受了一把佛经党的待遇。

书画发言稿篇(5)

爱写,能写,过去叫作笔杆子,未必有作家的才气,但不妨从事写作这一行。这种写作更像是一门手艺。纯文学家为文学而写,娱乐文学(过去叫大众文学)家为读者而写,自由撰稿人不是为自由而写,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为编辑而写。作家写什么是自由的,写中间人物也好,写主旋律也好,各随所好,各逞其能,但付诸出版,就得看编辑的慧眼了。自由撰稿人写什么,往往先要跟编辑议定,以免劳而无酬。自由撰稿人的特长是码字,不囿于某一领域,类似万金油,但最好也要有擅长,让编辑记得写某个题材非君莫属,才总能来活儿,财源不断。书评常是自由撰稿人的活计,写多了可能被挂上评论家的牌子,或自称专栏作家、随笔家。书评人这个称呼,莫不是书评自由撰稿人之略?

不要工资的巴金,没有单位的傅雷,他们是作家或翻译家,不是自由撰稿人。自由撰稿人以及工作室之类营生是传媒发达的产物。媒体赖以解决人手问题,景气时召之即来,不景气时挥之即去,不必为养人犯愁。铁饭碗、大锅饭难免不造就官僚脾气,媒体也可借自由撰稿人、工作室提供活力。缕述自由撰稿人行业史,把作家、记者、油印小报或地下文学的作者统统划进去,历史一下子漫长而丰富了,却混淆了概念。

什么事情被年轻人憧憬就戴上光环,作家是其一。通常拿到了文学奖项的新人奖就可算出道,被公认为作家。获奖者多,而获奖后能够写下去,以创作为生,实际并不多。一旦有了作家的头衔或名声,再想揽自由撰稿人的活儿就难了,编辑哪好意思使唤作家。即使吃不上饭,也很少有作家退回去重操旧业。重松清是一个例外。他抵制社会上看低自由撰稿人,获得直木奖之后自称“直木奖自由撰稿人”。仍然做自由撰稿人,也可为创作取材,他常拿自由撰稿人写小说,例如《送火》写的是一位女性自由撰稿人。

自由撰稿人的一笔大生意是为人。当今时代,艺人、政客、运动员、企业家出了名,想不著书立说都不行。他们有众多粉丝,出版业坐享其成。名利不可双收,自由撰稿人舍名而取利。倘若做事情总是有一种为人作嫁的怨气,那就不要当影子武士,写自传去好了。说比写容易,读来也易懂。《傻壁》一书即是由养老孟司口述,编辑记录整理而成,畅销400万册。这样的口述小说家也存在。

书画发言稿篇(6)

主要交易格局DD摊为主,店为辅

从经营形式看,地摊加店铺构成上海连环画市场经营的主要形式,较为集中在文庙旧书市场、福州路、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等处。其中,黄浦区是集中地区,区内的文庙旧书市场与福州路构成上海连环画市场的主要交易场所。

以量取胜,首推文庙。

规模大,人潮旺。凭借地利优势,文庙旧书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连环画交易市场之一,拥有达1500平米的大成殿广场,有10余家专营连环画地摊,集中分布在广场两侧的走廊,周日开市一天。

普本多,交易火。摊主的主要交易对象是来自批量采购的外地客商,为了“薄利多销”,摊主往往采取打包出售的经营策略,盈利情况个个不一,一般除去小摊40元、大摊60元的租摊费,赢利上百元较为正常。此外在文庙路也绵延着百余米的流动书摊,因无证经营,价格稍低,以“游击战”的方式,顽强经营着连环画的买卖。

目前文庙连环画的市场交易行情,几乎成了全国连环画交易的参照指南。此处连环画多属普通版本,其中也不乏精品,如60本一套的老版《三国演义》竟被炒到4000元的天价,但目前更多见的是散本的精品书。由于卖家精于买卖,“捡漏”在这里并不容易。

精品荟萃,上海旧书店

精品多,人流少。福州路经营连环画的店铺有上海旧书店、上海美术出版社图片社、大众书局等,最具规模的当属上海社科书店四楼的上海旧书店。

据笔者了解,这些店主经营的连环画,多是市场上较难见到,且具有收藏价值的连环画。此外,此处还兼营古籍善本、老期刊等,可谓执上海旧书业之牛耳。

笔者多次前往此店,感觉现场冷冷清清,并没有文庙市场的火爆,很多店铺也高挂“免战牌”,与一些店主交流探讨后,察觉这些店铺面对的顾客群相当一部分是外省市的书商和连友,锁定的是大宗交易,散客一般不超过30%,来自本地与外地的老顾客,会定期来看货。店租也较为实惠,一个10多平米的店铺,在上海旧书店月租仅500多元。

上货慢,渠道广。相对于文庙旧书市场,上海旧书店主做大宗的批量连环画买卖,趋向于走“精品路线”,半月以上才会有一批新货上架。对于这些摊主店主,要获取精品连环画,需要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和相对稳定的进货渠道,这些常规渠道包括:到废品站去称书;亲自沿街上门收购;吸引收旧货的小贩送货上门;在同行中以高价征书,高进高出;到古玩市场旧书摊去“捡漏儿”。

目前在进货渠道上均面临“吃老本”的困境,收购成本一涨再涨,不比十年前可以很便宜的收购各个出版社、图书馆、国企事业机关废弃的旧连环画,目前只有看行市、碰机遇,捡书价高的品种出售,其他的暂时封存,留待日后行情看涨。

买卖双方,张弛有道、各取所需

价格定势,看消费心理。文庙旧书市场和福州路支撑的上海连环画店铺地摊业,总体而言,七八十年代的连环画销量最大,精品价位普遍在30元左右。这些连环画,存在众多的版本题材,买家对此喜好各不相同。

从“卡通之窗”的网络投票结果看(截止2007年1月13日),在再版、老版、外文版、电影版、原稿、期刊6类连环画中,再版连环画、老版连环画等板块因有较强的史料、艺术价值,市场上的价位也较高,买家对这类连环画的热捧也预示了未来连环画收藏格局专题化的的发展趋势。

从消费群体来看,购买群体多为35岁以上的成年人,而非部分人认为的10岁以下的青少年,购买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投资和升值,更有寻找童年记忆的,心态不尽相同。“卡通之窗”调查(截止2006年1月13日)显示,买家出生于1959年前者占4%,1960至1969年出生者占47%,1970至1979年者占40%,1980年后者占8%。

价格偏虚,议价五要素。具体的交易方式也较为多样,一为普通买家拿货付钱,现金支付;二为同行或老顾客以物易物,以藏品养藏品。但目前市场上存在连环画的实际价值与价格不相一致的情况,许多涉行不深的买家容易上当受骗,面对卖家虚虚实实的标价,内行的买家多凭借多年的经验与眼力来讨价还价,对于他们而言,影响连环画交易价格的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品相问题。旧连环画有些存在破损问题,主要是书脊脱开和书角卷损,上海文庙市场更多此类问题。一般而言,除非特别精美罕见的品种,否则只有达到八品以上的连环画,才具有投资收藏价值。

创作手法。凡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连环画,大都有较高的艺术水准,画面精美,印刷精美。在上海连环画交易市场走红的《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等“样板戏”连环画就是用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线描手法创作的。

成套率。只有成套连环画才具有高的收藏价值,如人民美术出版社和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水浒传》、《西游记》、《铁道游击队》和《平原枪声》等,一旦缺了几本价格就大打折扣,所以近年来缺本价格扶摇直上。

版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交易价最高,印数少的比印数多的价高。如50年代的《红楼梦》价格保守估计在13万元左右;王叔晖五十年代绘制的《西厢记》,市场价600元左右;程十发的《阿Q正传》3000元左右。

绝版性。不少出版社对早期精品连环画反复重版,而“”时期出版的大多数连环画因带有浓重的特殊时代烙印,绝无重版的可能,价值之高不言而喻。

网络交易DD必将大行其道,一切为了高效率

在交易的愈演愈烈下,未来上海连环画店铺地摊业有何新发展?依笔者观察,很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趋势:

网上交易日渐增多。网上交易以店铺为经营形式,具体分两类:一为纯粹的网上店铺,二为有实址的网上店铺。这为全国买家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交易平台。据笔者统计,截止2007年1月13日,国内最大的连环画交易网站“中国收藏在线”连环画总量多达397359册,这也是目前上海连环画网上交易比较集中的地方。以2006年1月13日为线,“中国收藏在线”连环画店铺,上海地区117家,占总店铺的8%;淘宝网连环画店铺,上海地区58家,占总店铺的11%,而上海地区出售连环画1734册,占淘宝网当日连环画出货量的4%。

单纯从数据便可看出,全国网上连环画交易市场极其广大,这为市场小的地区搭建了一个全国性的交易平台,但对上海而言,网上店铺总量不多;网上店铺占全国网上店铺比率也不高。究其原因在于现实交易市场发达,买家众多,不必过多依托网上交易出售,呈现的特点为现实交易所占比重大,网上交易比重小,网上交易尚处于起步阶段。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深入,今后网上店铺将以其快捷、便利、安全的交易优势成为连环画交易的又一主要市场,预计今后上海连环画网络交易将更趋频繁。

从专营走向兼营。连环画是收藏一本少一本,随着货源的吃紧,专营已不太现实,众多店主开始兼售其它古旧书籍。

中介机构增多。一些行家利用自身的人际网络,为卖者找买家,为买者找卖

家,提供精品货源信息,实现“零店铺运营”。

交易新渠道DD拍卖会

连藏会历年的连环画拍卖会,业内称为“小拍”,拍卖公司的连环画拍卖,称为“大拍”,合称“大小拍”,精品进入拍卖会,普品流入地摊店铺,可谓是“天上人间”。

“大拍”介入拓展连环画交易新渠道

连环画市场在店铺地摊上的火热行情,引起了上海各大拍卖公司的注意,2000年以后,上海国拍、上海嘉泰、上海敬华、上海崇源、上海博古斋等举行的古籍拍卖会上,不定时都会有连环画拍卖,为连环画市场拓展了交易新渠道。对于高端买家来说,可通过拍卖会这个新渠道拍到精品连环画。

热点一:名家掌舵,树立“物以名为贵”看标

名家连环画在本世纪初就开始受到关注,2001年9月在中国书店海王村拍卖公司举办的大型连环画拍卖会上,一套64册1958年出版的《三国演义》以12000元的高价成交;2004年7月,上海国拍联合上海图书公司首次举办连环画专场拍卖会,尽管全场成交率不到50%,但名家连环画频频落槌,如程十发《阿Q正传108图》以2200元成交,《臧大咬子传》成交价为1100元,显示出市场对名家连环画的大力追捧。

热点二:“孤品”看涨,引领“物以稀为贵”潮流

“孤品”即连环画原稿,2001年以来,连环画原稿在连环画拍卖中占据了较重的份额,从目前来看,原稿在连环画拍卖领域出现尚属陌生,同一部原稿没有一个公认的价格,20年前,有内行的买家以每斤几角钱的价格收购了几麻袋连环画原稿,其中存在一个巨大的“漏儿”,内行的买家获得原稿后,可和出版社一起策划再版,双方共同获利,因而不仅是买家,上海各大出版社和书商也加大了原稿收集力度。

可以预见,原稿收藏将成为日后连环画收藏的首选,其“孤品”性质决定了它的价格将只涨不降。在选择原稿时,要关注诸多要素,如是否名家力作,是否获奖作品,以及它自身的配套的页数,脚本散页等。

未来走势盘点:名家连环画原稿水涨船高

可以预见,名家连环画代表了未来上海连环画拍卖的热点走势,而以程十发,贺有直等为代表的连环画原稿更是炙手可热,综合了名家与原稿的名家连环画原稿今后将成为收藏热点。以程十发为例,近两年来,程十发的连环画成交价一片看好,部分作品如连环画《王冕画荷》竟超出预估价3倍,市场行情一片看好。

“小拍”黯淡,“大拍”红火,当“灰姑娘”遇上“白雪公主”

全国各地连藏活动已有10余年历史,连环画原稿在连拍会上也进行了10余年,在早年连环画收藏的低迷时期,价格虽渐有抬高,但成交价仍偏低,始终处于“灰姑娘”的尴尬角色。令人欣喜的是,买家私下成交的连环画原稿却屡创新高,如项维仁、窦世魁绘连环画原稿《怒斩关平》以万元成交;郑家声的《智激美猴王》几年前以5万元卖出。

目前名家成为上海拍卖会竟拍的首选,但随着名家连环画原稿的资源枯竭,预计未来小名头的原稿行情也将上升。

“直线上升、高中回落”的再版连环画行情

在交易市场如火如荼地催发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再版了大量经典连环画,与人民美术出版社南北呼应,基本垄断了全国的连环画再版市场,据笔者了解,再版中古典题材最受青睐,一些精品较少而又被炒得很高的现代与外国题材,已基本回落,这与现在交易市场上热卖的行情基本吻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原本昂贵的80年代套书缺本再版后,价格就未必昂贵,其原因在于有些缺本绘画水平和印刷质量差强人意。

从目前来看,这些再版书的大量面世,业内颇有微辞,有人认为损害了收藏者的利益。笔者认为,出于其未来的无限再生性,短时期内升值潜力有限,目前尚未也不可能对上海连环画交易市场产生巨大的价格冲击。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市场运作的逐渐规范,再版年环画对整个交易市场将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未来走向将趋向平稳。

书画发言稿篇(7)

中图分类号:J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191-01

一、表达情感决定表现手法和方向

我一直坚定地认为作画是一种表达情感与书写知觉的媒介,所以在创作油画的开端一定是对某事或某物有所感触或启发,而这种启发与感触来自生活,所以如果是有课题和范围性质的创作就必须要求创作者对所抒发的对象要有更细腻的观察与留意,意思就是说不止要有感觉还需要知觉。.

感觉:人类对外部世界的经验一定是相对准确和没有错误的。否则,人类将无法生存。为了满足各种需求你必须从现实中获取有效信息。所有种系都发展出多种获得信息的特殊机制。人类并不擅长某一特定的感觉领域:我们没有鹰的敏锐视觉、蝙蝠的听觉和龋齿动物的嗅觉。然而,人类的感觉机制使得我们能加工广泛的复杂感觉输入。由于感觉过程的重要性,因此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中,感觉始终是个重要主题。

知觉:从广义上讲,知觉这一术语是指理解环境中客体和事件的总的过程:感觉它们,识别和标记它们,以及准备对它们做出反应。最好的理解知觉的方法就是把它分成三个阶段:感觉知觉组织,以及辨认与识别客体。

有了感觉与知觉我们才能准确的找到我们想要描述想要表达的对像,才能确定我们的油画情感方向与目标,才能在创作中不盲目。

二、素材收集整理

1、相机收集:创作初期其实建议多出门走走逛逛,用相机留下自己认为有用或者灵感一现的东西,多拍才会在拍的时候慢慢取舍慢慢确定自己的方向和一致性。

2、上网收集:现在的网络十分发达和全面并且有很专业的图片素材网站,上网收集图片也不失为寻找灵感的好方法。

3、书籍收集:我所说的材料不止是影像方面的很多时候还需要充实自己对感知方面的理论知识才能对接下来的筛选工作打好基础。

4、电脑整理:这项工作是很重要的,很多时候影像的东西都不足以达到我们对创作的要求,而电脑的一些制图软件却可以,比如修改图片,调整色彩,甚至是图片叠加合成,很多手写软件还可以让你很快看见效果。在电脑上可以进行多次筛选去除多余的留下有用的,筛选的次数越多线条就越明朗,虽然电脑有很多东西不能代替但它可以使得原本模糊的东西变成具象的东西。

三、实验与选定材料

在确定好所选择的题材后,就可以进行试验了,最初可以选择画小稿,画好小稿后选择一幅最满意的进行下一步的活动,对小稿进行筛选,选择需要使用的,可以使用的一切材料,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进行对比试验,找到最适合这个作品的材料,也就是能呈现出最好作品的材料,最终,完善小稿,准备好一切的需要用到的材料,具体分点如下:1、画出小稿,对小稿进行筛选2、选择所使用的材料3、对选择的材料进行对比试验4、选出能最好呈现作品的材料5、完善小稿,准备材料。

四、确定色彩倾向与定稿

色彩是最直接的情感表现方式,色彩会使人本能的感到愉快,色彩是绘画里最富有表情作用的艺术语言,现代的油画作品从印象派以后的西方绘画发展来看,色彩的作用与地位越来越重要甚至独立出来,很多作品的内在精神已转化为色彩效果的表现本身。色彩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色调的不同也使人能感受到不同的情感。色彩的表现有助于增强艺术的感染力,使得观者也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书画发言稿篇(8)

约稿阶段——良好的开端与信任,奠定稳固基础

童趣进军少儿文学市场之初,一切皆从零开始。约稿与建立作家队伍成为首要任务。但不管是常销书还是畅销书,文本自身一定要有过硬的质量,因此选择一部好的书稿尤为重要。2009年,经过多次约稿与等待,伍美珍终于被童趣人特有的真诚、敬业及充满激情又脚踏实地的作风所感动,与童趣达成了合作。在这个约稿过程中,童趣成为了伍美珍信任的出版社,而童趣编辑也成为了伍美珍信任的朋友。良好的开端与信任,为未来的工作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品牌策划阶段——“阳光姐姐派”系列的全方位开发

从伍美珍交给童趣第一套书稿开始,编辑就开始认真研究伍美珍所有的作品,编辑不仅仅把策划局限于一套书稿上,而是着眼于童趣“阳光姐姐”品牌书系的整体策划与开发上。

伍美珍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校园气息,正如“阳光姐姐”四个字传达的意义一样,伍美珍的作品就像阳光一样,温暖着一代小读者的成长。于是,“阳光姐姐”四个字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系列名的关键词。为了让这套书系具有多元性与延展性,编辑在系列名“阳光姐姐”后加了一个“派”字。就这样,《阳光姐姐小说派》《阳光姐姐日记派》等一系列以多种形式表现作家作品的图书便蕴育而出。可以说,一个好的品牌策划,不仅能传递出作家本身的特色,同时,给接下来的选题策划,带来了更多的可开发性。这些以小说、日记、漫画、剧场等多种形式来表现作家作品的图书,成为了童趣开发伍美珍图书的一大特色。

选题实施阶段一一打造每个细节,以达到最佳的呈现形式和策划初衷

用小说、日记、漫画、剧场等多种方式来表达作家作品,在具体的选题实施中,与一般的文学作品比起来,需要编辑花费更多的心思与创意来打造每个细节,才能达到策划之初衷。近几年,课堂剧被越来越多地引进中小学课堂,成为锻炼孩子语言能力、表现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在儿童文学市场中,剧本形式的图书却寥寥无几,仅有一些配合课堂教学的童话剧本,难以满足孩子较高层次的阅读和表演需求。因此,我们决定将剧本这一特殊的形式纳入“阳光姐姐派”系列中,让孩子在表演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的同时,体验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独特魅力,以提升其文学素养和表演水平。

但应该为读者提供什么样的剧本呢?它应该是积极向上、对孩子的校园生活有指导意义的,因此,我们在挑选伍美珍的作品时,充分考虑到了上述问题。同时,剧本与小说不同,表演性很强、但可读性较差。为了弥补剧本在可读性上的不足,我们一方面在剧本改编的同时,通过语言处理增加了剧本的可读性,另一方面在版式设计上下足功夫:不仅将演出提示用简洁的语言提取出来放在批注栏里,同时将表情和动作提示浓缩成七十多种表情图插在对话中,充分适应了儿童在网络时代的阅读习惯,增加了趣味性,活跃了版面。

可以说,通过编辑的努力,这套《阳光姐姐剧场派》让伍美珍的作品充分展现出了剧本的独特魅力。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何用漫画形式塑造出最合适的伍美珍笔下的人物,成为了伍美珍作品漫画化的关键点。为此,编辑也下了一番功夫,不仅认真阅读原作,准确把握原文的特质,还大量阅读各类漫画作品。经过几番修改讨论,伍美珍笔下的人物终于以个性时尚、可爱鲜活的漫画形象出现在大家眼前。

书画发言稿篇(9)

而在蔡志忠“学生必读国学漫画”系列上市之际,一场名为“你是我的蔡——中小学生国学漫画大赛”的活动也正式启动,并首开国内漫画比赛先河,以微信投稿为主要渠道。

蔡志忠与漫友文化携手数字动漫出版门户、微信、麦思涂鸦三大新媒体平台,推出了本次大赛。

从4月27日起至6月30日,广大中小学生只要在微信客户端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并添加“91AC原创漫画”微信号,就能每天获取免费推送的蔡志忠国学漫画,同时只要以《论语》、《孔子》、《孟子》等国学古籍为主题,围绕其内容进行个性绘画创作,完成后用手机拍照,用微信发送图片到“91AC原创漫画”微信号就能参加本次比赛。还能在电脑上登陆91AC原创漫画征稿板块http:///进行网上投稿,或者直接拿起iPad在APP STORE搜索“麦思涂鸦”并下载,就能使用iPad方便快捷地完成创作并投稿。大赛的优胜者将有机会获得蔡志忠亲笔绘制的原画、亲笔签名系列图书套装、91AC网站VIP包年资格等珍贵奖品。

书画发言稿篇(10)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打草稿就是思维的操练场。日本教育家多湖辉说:“草稿是人们思考过程的履历表。”“打草稿”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特有的行为习惯,它满载着学生分析问题、思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痕迹。草稿的价值就在于体现学生掌握一些技能所经历探索、猜想、推理等过程。打好草稿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长期以来,学生要“打草稿”一事上,存在诸多不良现象。

1.腹稿多,草稿少。

低年级由于知识难度不大,学生依据“心算”就能解答好数学题。可随着年级升高,知识难度增大,思维层次变多,有相当一部分题光靠“心算”是不能正确解答的。可是,有些学生却还在用低年级的方法,试图一下子就把题解出,以致出现了大量顾此失彼、丢三落四的错误。

2.计算草稿多,分析草稿少。

草稿一般有列竖式计算、验算、画图、列数量关系解应用题等内容。学生作业或考试结束后,可以发现草稿上密密麻麻,各种计算草稿很多,而很少有分析的关系式、线段图等分析思考的草稿。

3.随意打草稿的多,有序规范的少。

草稿适当“草”些无妨,但有些学生在做数学题摆草稿时乱写乱画,字迹潦草,甚至连自己也难以辨认;有的学生更是找不到自己刚刚摆的草稿在哪儿,有的还形成了“围棋式”,这里写一个,那里写一个,或在同一个地方反复打劫涂改,写到后来满满一纸,还见缝插针或在边缘地带打草稿;有些学生甚至连专门的草稿本都没有,在书本边上随意一列,更多的学生在废纸角上打草稿,有的在橡皮上打草稿,在书本的封面及页面上打草稿;有的学生在自己的手掌上,更有的在桌面上打草稿,等等。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

1.不重视草稿作用,不愿打草稿。

学生在思想上的不重视导致了其行为上的不规范。通过课间与学生的谈话,我了解到学生不太愿意使用草稿本,基本上是嫌太麻烦、浪费时间,还有些学生则认为反正草稿纸不用交,老师也不会检查,用什么东西打草稿就无所谓了。

2.打草稿的习惯不好,不善用草稿。

大部分的学生、家长甚至老师都只重视对作业的要求,认为草稿只不过是一种数学辅助行为,没有深刻认识到正确使用草稿的习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殊不知,草稿使用的习惯包含了大部分学习习惯,对使用草稿随随便便的人,在其他方面也不可能认真仔细。经观察发现,不愿意打草稿的学生,做题错误率很高,草稿书写模糊、凌乱的学生,思维也缺乏条理性。

3.缺少对正确使用草稿本的指导,不会用草稿。

由于教师自身在思想上对草稿本使用的重要性认识就是不太到位,因而缺少对学生正确使用草稿本方法上的指导,这也是学生打草稿习惯不好的原因。

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从学生对草稿的思想认识、习惯养成和方法指导三部曲来改变视“草”如“草”的现状,和学生共同拾“草”变金,挖“草”作宝,让学生会打草稿,打好草稿。

1.认识正确使用草稿的重要性。

有些学生认为这些作业都会做,不用打草稿,还有些学生本身对学习就厌烦,就更厌烦打草稿了。所有一切归根结底是学生对使用草稿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如何才能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打草稿的重要性,改变对草稿无所谓的态度呢?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如计算题,凡是无法口算的题就必须有草稿;再如批改中遇到学生做错题,就要求学生对照草稿分析自己出错的原因,再订正。让学生明白不认真做作业,其实就是浪费时间。另一方面教师示范,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表率作用比对学生下命令更具有教育作用。我在日常教学中,把黑板固定一块区域作为的“草稿区”。这样,当遇到稍复杂的计算就在那里摆竖式,教学、讲解应用题时,也可在那里画示意图进行分析。教师在教学中打草稿,可以起到示范导向作用,也能让学生认识到打草稿并不是一件麻烦事。

2.规定草稿位置格式养成习惯。

第一招:让草稿定位。我从不要求学生另外准备专门的草稿本,只要求学生将草稿打在所解答题附近。这样既可防止学生丢失草稿,或抄袭他人作业,又可随时发现学生解题思路,如果学生解题有错则便于师生在最短时间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招:让草稿定格。很多同学为了匆忙地完成数学作业,拿出作业就做,等到要打草稿再匆匆地去寻找草稿纸,甚至于怕麻烦随手在书桌上或书上乱画。这样做既影响数学作业的正确性,又造成书籍不整洁,物品遭破坏。我一向要求草稿不草,字、图、线都工整、整洁,每人的作业本都是珍宝,拿得出手,入得了眼,我班学生已养成认真打草稿的习惯。

3.合理细致指导打草稿。

打草稿不仅是用来计算的,还可以用它来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撕一撕,等等。例如“把木条锯几段,需要锯几次?”这样类似的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手边的草稿纸画一画,撕下一张纸条,再剪一剪,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随着年级的升高,一些解题过程是越来越复杂。比如一些多步计算的应用题,凭空想象很难想得通,这时我们可鼓励学生利用草稿纸画出线段图,定会对解题有很大的帮助。如一辆汽车已经行了全程的,离中点还有140米,问全程有几米?通过画线段图学生容易理解题意,而且有多种解决方法。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空间观念的培养。

正确打草稿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载体,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帮手。如果能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让打草稿成为有效学习的方式,指导学生打好草稿,就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条理清晰的思考,认真计算的习惯,以及积极端正的学习态度,就可以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瓯海教育网.草稿纸草不得.2006.5.

书画发言稿篇(11)

大概是2003年的初春,我到琉璃厂买书,顺便到中国书店看望朋友。在朋友处,见一著装普通、气质不凡之慈面长者,正与一友谈论书法。经交谈知此公乃绍英公嫡孙马延玉先生。

后来得知马先生原为从事工程设计之高级工程师,退休后潜心研究北京民俗、晚清史及家族史。并经常为国内外报刊杂志撰写文章,其书画作品也多为博物馆及国内外友人收藏。当我和他谈起余藏有康有为先生题绍越千先德《梦迹图》稿本时,他略显惊讶,随即告诉我,《梦迹图》书画册页现为辽宁省博物馆所藏,他家里尚存早年该图之石印本。康有为先生为《梦迹图》题词亦收在是书内。当余告其此物得之于康有为之女康同璧所校《春秋源流》稿本中时,其告我说,他二十二岁时,曾见过康同璧并以书法相赠。

虽初次与马先生见面,但因有同好,很有共同语言。分手时,当我向先生提出给我复印一件康有为题《梦迹图》墨迹时,他非常痛快地答应了。

几天后,我收到了马先生的来信和康氏父女的书法复印件。康有为题绍越千先德《梦迹图》正本比稿本表意更清楚、词句更顺畅了,落款署名为康有为显得更加庄重。为了表达谢意,我给马先生回信除致谢,还将稿本复印件寄去,请其对照作出评价。二天后接到马先生电话,告我此稿本为康有为亲笔无疑。又说,他现在有其曾祖宝琳公小照石印本二件,送我一件与稿本装裱一起就更有意义了。我当即提出请先生题跋,马先生再次答应了我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