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大全11篇

时间:2022-08-31 22:48:13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视媒体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朝着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迈进。而各家电视媒体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树立创新思维,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运而生。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密切关注社会公众的生活,易得到受众的青睐,具有良好的收视率。而视听语言本身带有两面性,既能促进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但又会给其带来挑战。唯有以科学的方式将视听语言贯穿到电视民生新闻中,才能发挥最大功效,带动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时期电视民生新闻中视听语言的发展瓶颈

电视民生新闻以人民群众的生活为出发点,改变了以往电视节目的播报方式,依托视听语言手段将最真实的群众生活状况呈现给社会公众,提高了电视新闻节目的吸引力和接地气性。然而,随着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壮大,视听语言的融入使其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遭遇了发展瓶颈。一方面,使用方言的频率过高。由于电视民生新闻是源于百姓生活、为百姓生活服务的,可以根据节目需要适当使用口语化方言,能够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实际,拉近与大众的距离,彰显节目的亲和力。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新闻行业带有权威性和规范性色彩,过多使用口语化方言会削弱新闻节目的说服力,甚至不利于非本土观众理解节目内容。另一方面,民生新闻视听语言偏向趣味性,弱化了新闻节目的严肃性。各新闻媒体为了在激烈的竞争得观众的眼球,往往会在新闻节目中加入趣味性色彩浓厚的视听语言,会提高节目的吸引力。但是,过多的趣味性视听语言会带给观众一种浮躁的心态,削弱新闻节目的公信力和严肃性,反而与民生新闻节目的总基调相悖,导致民生新闻遭遇发展瓶颈。

二、新时期视听语言融入电视民生新闻中的意义分析

(一)积极方面

1.对传播者而言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不断发展,口语化方言、民间艺术等元素逐渐渗透在新闻节目中,尽管部分人反对它们融入到新闻节目中,但并没有撼动它们在新闻节目中的重要地位,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节目形式,提高了节目的趣味性和艺术水平。对传播者而言,视听语言的融入创新了节目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有利于打造观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节目,带动节目收视率的提升。电视新闻萌芽发展时期,节目内容大多围绕时政新闻、会议资讯和社会新闻事件等方面展开,这种以事实为主旋律的新闻要求播报员必须以字正腔圆的语言陈述新闻,带有浓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色彩,疏远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而视听语言的融入则改变了电视新闻节目在观众心中的印象,使得新闻内容更具趣味性和生机,彰显了节目的亲和力。2.对受众而言视听语言借助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形式将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能够调动受众的感官参与,使得枯燥乏味的新闻资讯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提高受众的获得感。同时,视听语言中可以掺杂音乐、曲艺和美术等艺术化元素,能够丰富新闻内容,增添了电视民生新闻的艺术化色彩,带给受众以美的体验与感受,陶冶情操。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为大众参与电视传播提供了渠道,有利于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增加了新闻节目的竞争性。部分新闻媒体为了赢得收视率便盲目跟风、模仿优秀的节目形式,甚至存在恶性竞争情况,制约着电视行业的发展。但是,总的来说,大部分电视媒体从业者仍然恪守职业道德,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上积极推进节目创新,用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社会舆论的方向,利用视听语言帮助受众舒缓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二)消极方面

1.对传播者而言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要辩证看待视听语言的作用,视听语言能够提高新闻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带给受众美的感受。但如果对视听语言存在偏差性认知,不能正确使用视听语言,不仅无法凸显节目的新意,甚至会出现适得其反的作用。一方面,过度使用、错误使用视听语言会弱化新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民生新闻的传播者要把握好信息源头的真实性,提高传播内容的质量水平。但是,却有部分传播者为了赢得收视率便无视职业道德,以新闻的猎奇性、片面性为卖点违背实事求是原则,削弱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受功利心态的影响部分传播者破坏了职业形象,忘记自身的职业初心和社会责任感,甚至将节目收视率视为评判节目质量高低与否的标准。部分媒体从业者试图从猎奇性、浮夸性的标题获得受众的收视率,不利于节目的长远发展,损害了新闻行业的形象。2.对受众而言新时期,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为广大受众提供了多彩多样的、形式各异的民生新闻资讯,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下,受众往往追求视听感觉的享受,追求美的体验,却缺少对内涵丰富、意韵深远等理性新闻的关注度。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怀有浮躁的心态,通过表面现象或主观意识对事物展开评价,并没有深入剖析事物的本质,违背认识世界的方式与规律。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视听语言的运用,影响人们审美水平、理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电视民生新闻的长远发展。

三、新时期电视民生新闻中视听语言的应用思考

(一)健全评估体系,加强监督管理

电视媒体主管部门要不断健全评估体系,对视听语言在民生新闻中的运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营造良好的新闻媒体发展空间。主管部门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严厉处罚违背职业道德的媒体从业者,规范视听语言。同时,对于积极推进节目形式创新的从业人员要及时进行鼓励,号召其他从业者向其看齐、学习,发展受众喜闻乐见的视听语言,提高节目质量。而且,主管部门要健全评估体系,提高评估节目质量高低与否的公正性。主管部门要改变过分看重收视率的情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对节目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邀请广大受众参与节目评估,为视听语言的发展指明方向,打造集公信力和影响力于一体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提高节目的品牌性。

(二)创设批评氛围,纠正偏差认知

要想提高视听语言在电视民生新闻中应用的长期性就必须创设批评氛围,帮助其认识到视听语言存在的不足之处、亟需改进的方面,纠正偏差性认知,有利于明确视听语言发展的方向,提高节目质量,打造受众喜闻乐见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同时,批评氛围的存在能够减少假恶丑社会现象的发生概率,帮助观众树立真善美的价值观,提高观众的审美水平和艺术水平。当下,我国要建立专门的电视批评机构,设立明确的规章制度,提高视听语言批评技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不仅要邀请政府、专家对示范性视听语言展开批评,也要组织受众参与到批评过程中,倾听群众的意见与呼声,取缔不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创设科学、合理的批评氛围,带动电视民生新闻的长远发展。

(三)提高媒介素养,推进道德建设

新闻媒体从业者的素质影响着新闻资讯的挖掘、传播过程,影响社会舆论的方向,影响着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质量。因此,要不断提高新闻从业者的媒介素养,推进道德建设,增强社会责任感。一方面,要提高新闻媒体从业者的综合素养,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备随机应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处事不惊的态度,拥有为人处世的技巧。另一方面,要提高新闻媒体从业者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创作出受观众欢迎的、具有公信力的新闻节目。媒体从业者要紧跟时展潮流,挖掘时代化信息,丰富视听语言的表现形式,以百姓生活为出发点创作新颖性的电视节目,提高节目收视率。而且,从业者要不断加强自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引,牢记自身的职业使命,规范视听语言,为观众打造高质量的、充满艺术色彩的新闻产品,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提高电视民生新闻的市场占有率。

结语

当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要紧跟时展潮流,丰富节目内容,创新节目传播方式。媒体从业者要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科学运用视听语言,为新闻增添艺术气息,带给受众以美的感受。同时,要科学地对新闻节目进行评估,正确剖析视听语言的优劣之处,为受众打造高质量的、喜闻乐见的电视民生新闻。

参考文献

[1]孟令杰.电视媒体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J].青年记者,2013(26).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篇(2)

视听新闻是对真实事件的客观记录和重新解读。当摄像机记录历史的一刹那,消失的历史在镜头中为人们讲述故事、呈现事实。风貌类作品继承了我国历代山水游记的特征,“它伴随着采访者的足迹,熔纪实、写景、言情、说理于一炉,记录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广泛的社会现象和时代风俗。”笔者认为,风貌类作品之于新闻作品,类似于散文之于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形式自由,看似闲散,实际形散神不散,在自由的形式中却凝聚着一个高度集中的主题。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创作者,将采集回来的素材,重新构筑成一个时空,展现历史,讲述故事,表达情感,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世界,感知时代。这类新闻作品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创作过程中,有着自身的创作要点。

一、提炼主题——注重新闻价值

无论创作何种类型的新闻作品,首先,应该确定的是作品的主题。没有主题,再好的素材、再好的结构,也无法完整地呈现出一部作品,无法传递出它想表达的意义。风貌类新闻作品,不像事件类、人物类、话题类等作品有着较为显而易见的主题,它需要透过现象纷繁复杂的表面,挖掘历史和事实的深层内涵,结合时代特征,提炼出高度集中的主题。风貌类作品的取材以见闻为主,没有特定的事件和人物,且格调轻松,高品质的风貌作品还要求富有情趣,这就使得风貌作品主题的提炼比其它新闻作品的难度要大,需要创作者下大力气。

观察事实,注重新闻价值。对于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主题的提炼要基于新闻事实。风貌类作品的素材很多为随时采访所得,大多没有中心事件,而散文式的创作风格往往又使得风貌类作品在新闻性上有所欠缺。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重在新闻,重在风貌,重在视听,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在主题的提炼过程中,创作者必须要学会观察事实、观察事件,从中提炼出其内在的新闻价值,继而确定作品主题,不要让风貌类新闻作品偏离新闻的轨道;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能从身边细微的事件中发现其所包含的深刻的社会意义或时代精神。

增强主题意识,结合新闻意义。除了随采随记的创作方式,有一些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在创作之前就已经过认真策划,在确定主题之时,就已考虑了它在当下的新闻意义。2009年CCTV推出的《岩松看美国》,在这一点上,就做得非常到位。《岩松看美国》系列之三,是《黄色的特权》,关注美国的校车安全。近年来,“校车事故”、“校车安全”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和人们的生活中,引起社会的关注。而《黄色的特权》这一集,就对美国的校车进行了细致的讲述,展现了美国每天50万辆校车运送学生、保证安全的事实。另有一集是讲述美国的枪支文化,因为之前韩国人制造的校园枪杀案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节目组便精心做了枪支文化对美国大学校园影响的调查。

站在新闻的基础上观察事实,提炼主题,既能贴近受众的生活,又能反映其普遍的社会意义。对于新闻作品而言,主题的提炼是重中之重;而对于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无论是随采随记还是之前经过详细的策划,主题的提炼都应建立在新闻性的基础之上,反映普遍的社会意义,挖掘新闻所反映的时代内涵和精神。

二、把握叙事结构——严谨的逻辑性

风貌类作品涉及的题材范围比较广,在叙事的结构上,不像事件类作品或者人物类作品,可以沿着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或者人物的言语、行动来安排、组织素材。在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采集到的素材往往繁杂无条理,要想将这些素材放在一个统一的电视时空里,传递出完整的意义,整个作品的结构就要紧凑而有逻辑。一部作品的结构,对于素材诸多且相互间可能没有非常大的逻辑关系的内容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怎样使得看似毫无联系的素材产生一定的关联,形散神不散,这就是一部作品的叙事结构所发挥的力量。台湾公共电视所推出的系列节目《城市的远见》,它的叙事结构就是典型的例子。《城市的远见》走遍世界十三座城市,试图探索每一城市规划的远见及其凝聚的共识,进而探索现代都会特质的形成与城市居民生活及精神面貌的关系。介绍一个城市的素材来自环境、社会、教育、生活、娱乐等方方面面,通过其成熟的叙事结构,将它们巧妙的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主体,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每个城市的空间美学、价值观念,还突出了“远见”的主题。其中之一《跨越历史的围墙:柏林》在短短的五十分钟内,为受众介绍了一个完整的柏林,一个试图实现统一的城市。作品结构大致为:第一部分介绍柏林墙的由来以及柏林要建成一个有魅力的统一城市的缘由;第二部分是主体,讲述建造统一的柏林城所做的工作和努力;第三部分用很少的篇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整个作品结构紧凑,逻辑性强。整部作品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在整体结构的每一个分支结构中,又有紧密的逻辑结构,使得作品在内容纷杂的情况下,主题突出,完整有力。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篇(3)

2、听风听水:形容善于赏玩自然景色。

3、听而不闻:闻:听。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4、牧豕听经:一面放猪,一面听讲。比喻求学努力。

5、逖听远闻:谓视听范围很远很广。

6、眩视惑听:迷惑人的视听。

7、耸人听闻:耸:惊动。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8、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

9、收视反听:不视不听。指不为外物所惊扰。

10、洗耳恭听: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

11、惟命是听:叫做什么,就做什么。谓绝对服从。

12、听之任之:听、任:随,任凭;之:代词,代人或事物。任凭事物存在发展而不去过问。

13、淆乱视听:视听:看和听。混淆是非,以扰乱人们的视听。

14、偏听偏言:偏:只注重一方面。只听信一方面,指处理问题态度不公正,方法不妥当。

15、耳不旁听:两耳不往旁边听。形容专心致志的神态。

16、帘窥壁听:帘:布帘;窥:偷看;壁:墙壁;听:偷听。指窃听与偷看

17、听其自流:指不加约束、引导,听任自由发展。

18、束手听命:拱手听从命令。

19、听见风就是雨:刚听到一点儿风声,就当要下雨了。形容听到一点风声就竭力附和渲染。

20、聆听:仔细注意地听。

21、倾耳而听:倾:歪,侧着。()侧着耳朵仔细听。

22、唯命是听: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

23、耳闻:耳朵所听到的;亲耳闻听。

24、耳听八方: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很机警。

25、内视反听:内视:向内看;反听:听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26、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27、旁听:列席会议;非正式地随班听课。

28、谛听:注意地听,仔细听。

29、听其自然:听:任凭。听任它自然发展,不去过问。

30、危言耸听:危言:使人吃惊的话;耸:惊动;耸听:使听话的人吃惊。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

31、虚己以听:形容接受意见的态度诚恳

32、妄言妄听:妄:不实。说得人随便说,听的人随便听,都不认真看待。

33、倾听:认真地听取。

34、收听:听广播。

35、逷听远闻:“逷”同“逖”。谓视听范围很远很广。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篇(4)

2、听说“鸟巢”很雄伟壮观,这次去看了一下,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3、百闻不如一见,我决定亲自采访,以便把这二位治疗疱疹、湿疣、前列腺炎、尿道炎的优秀专家推荐给那些饱受顽疾折磨的患者。

4、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些经验之谈,反映了人类视觉器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以及客观世界的可见性和形象性。

5、视觉的形象最具体,最鲜明,最生动,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这个道理。

5、在走访了基多古城之后,确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感。

6、有句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7、今天的经历对我来说非常特别,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8、威尔:百闻不如一见,让我试试。(尝了一口)真有意思,是尤加利的味道吗?

9、虽说可能难以置信,但真有一条蛇长着两个头的?是我看见的,百闻不如一见。

10、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有时文字描述,还不及一帧历史照片所蕴藏的丰富内容。

11、会场的展示橱窗被天饰装扮得灿烂辉煌,对一些同修而言,这是首次百闻不如一见地亲睹天饰。

12、午后进入举世闻名的红木森林,参观百闻不如一见的各种神木奇观,包括汽车穿越树洞,树屋商店,()世界最高的树,巨人大道。

13、听说洛阳龙门石窟闻名天下,百闻不如一见,不如咱们过去看看吧!

14、读了李白的诗后,再亲临长江三峡感受「轻舟已过万重山,真有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觉。

15、百闻不如一见,你还是自己到那儿感受一下吧!

16、这位老学者大名鼎鼎,百闻不如一见,今日听他一场讲座,果然名不虚传。

17、今天的经历对我来说非常特别,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18、百闻不如一见,以前常听说澳洲大堡礁的海底景色如何美不胜收,这次前来浮潜,果然名不虚传!

19、早就听说阿里山风光明媚,这次前去游览,果然百闻不如一见,不虚此行。

20、听说“鸟巢”很雄伟壮观,这次去看了一下,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21、少林功夫如此精湛,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22、早就听说大峡谷的美景,百闻不如一见,这次美西之行使我开了眼界。

23、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有时文字描述,还不及一帧历史照片所蕴藏的丰富内容。

24、视觉的形象最具体,最鲜明,最生动,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这个道理。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篇(5)

2、听说“鸟巢”很雄伟壮观,这次去看了一下,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3、百闻不如一见,我决定亲自采访,以便把这二位治疗疱疹、湿疣、前列腺炎、尿道炎的优秀专家推荐给那些饱受顽疾折磨的患者。

4、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些经验之谈,反映了人类视觉器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以及客观世界的可见性和形象性。

5、视觉的形象最具体,最鲜明,最生动,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这个道理。

5、在走访了基多古城之后,确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感。

6、有句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7、今天的经历对我来说非常特别,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8、威尔:百闻不如一见,让我试试。(尝了一口)真有意思,是尤加利的味道吗?

9、虽说可能难以置信,但真有一条蛇长着两个头的?是我看见的,百闻不如一见。

10、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有时文字描述,还不及一帧历史照片所蕴藏的丰富内容。

11、会场的展示橱窗被天饰装扮得灿烂辉煌,对一些同修而言,这是首次百闻不如一见地亲睹天饰。

12、午后进入举世闻名的红木森林,参观百闻不如一见的各种神木奇观,包括汽车穿越树洞,树屋商店,()世界最高的树,巨人大道。

13、听说洛阳龙门石窟闻名天下,百闻不如一见,不如咱们过去看看吧!

14、读了李白的诗后,再亲临长江三峡感受「轻舟已过万重山,真有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觉。

15、百闻不如一见,你还是自己到那儿感受一下吧!

16、这位老学者大名鼎鼎,百闻不如一见,今日听他一场讲座,果然名不虚传。

17、今天的经历对我来说非常特别,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18、百闻不如一见,以前常听说澳洲大堡礁的海底景色如何美不胜收,这次前来浮潜,果然名不虚传!

19、早就听说阿里山风光明媚,这次前去游览,果然百闻不如一见,不虚此行。

20、听说“鸟巢”很雄伟壮观,这次去看了一下,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21、少林功夫如此精湛,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22、早就听说大峡谷的美景,百闻不如一见,这次美西之行使我开了眼界。

23、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有时文字描述,还不及一帧历史照片所蕴藏的丰富内容。

24、视觉的形象最具体,最鲜明,最生动,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这个道理。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篇(6)

2、听说“鸟巢”很雄伟壮观,这次去看了一下,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3、百闻不如一见,我决定亲自采访,以便把这二位治疗疱疹、湿疣、前列腺炎、尿道炎的优秀专家推荐给那些饱受顽疾折磨的患者。

4、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些经验之谈,反映了人类视觉器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以及客观世界的可见性和形象性。

5、视觉的形象最具体,最鲜明,最生动,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这个道理。

5、在走访了基多古城之后,确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感。

6、有句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7、今天的经历对我来说非常特别,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8、威尔:百闻不如一见,让我试试。(尝了一口)真有意思,是尤加利的味道吗?

9、虽说可能难以置信,但真有一条蛇长着两个头的?是我看见的,百闻不如一见。

10、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有时文字描述,还不及一帧历史照片所蕴藏的丰富内容。

11、会场的展示橱窗被天饰装扮得灿烂辉煌,对一些同修而言,这是首次百闻不如一见地亲睹天饰。

12、午后进入举世闻名的红木森林,参观百闻不如一见的各种神木奇观,包括汽车穿越树洞,树屋商店,()世界最高的树,巨人大道。

13、听说洛阳龙门石窟闻名天下,百闻不如一见,不如咱们过去看看吧!

14、读了李白的诗后,再亲临长江三峡感受「轻舟已过万重山,真有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觉。

15、百闻不如一见,你还是自己到那儿感受一下吧!

16、这位老学者大名鼎鼎,百闻不如一见,今日听他一场讲座,果然名不虚传。

17、今天的经历对我来说非常特别,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18、百闻不如一见,以前常听说澳洲大堡礁的海底景色如何美不胜收,这次前来浮潜,果然名不虚传!

19、早就听说阿里山风光明媚,这次前去游览,果然百闻不如一见,不虚此行。

20、听说“鸟巢”很雄伟壮观,这次去看了一下,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21、少林功夫如此精湛,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22、早就听说大峡谷的美景,百闻不如一见,这次美西之行使我开了眼界。

23、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有时文字描述,还不及一帧历史照片所蕴藏的丰富内容。

24、视觉的形象最具体,最鲜明,最生动,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这个道理。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篇(7)

2、听说“鸟巢”很雄伟壮观,这次去看了一下,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3、百闻不如一见,我决定亲自采访,以便把这二位治疗疱疹、湿疣、前列腺炎、尿道炎的优秀专家推荐给那些饱受顽疾折磨的患者。

4、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些经验之谈,反映了人类视觉器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以及客观世界的可见性和形象性。

5、视觉的形象最具体,最鲜明,最生动,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这个道理。

5、在走访了基多古城之后,确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感。

6、有句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7、今天的经历对我来说非常特别,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8、威尔:百闻不如一见,让我试试。(尝了一口)真有意思,是尤加利的味道吗?

9、虽说可能难以置信,但真有一条蛇长着两个头的?是我看见的,百闻不如一见。

10、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有时文字描述,还不及一帧历史照片所蕴藏的丰富内容。

11、会场的展示橱窗被天饰装扮得灿烂辉煌,对一些同修而言,这是首次百闻不如一见地亲睹天饰。

12、午后进入举世闻名的红木森林,参观百闻不如一见的各种神木奇观,包括汽车穿越树洞,树屋商店,()世界最高的树,巨人大道。

13、听说洛阳龙门石窟闻名天下,百闻不如一见,不如咱们过去看看吧!

14、读了李白的诗后,再亲临长江三峡感受「轻舟已过万重山,真有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觉。

15、百闻不如一见,你还是自己到那儿感受一下吧!

16、这位老学者大名鼎鼎,百闻不如一见,今日听他一场讲座,果然名不虚传。

17、今天的经历对我来说非常特别,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18、百闻不如一见,以前常听说澳洲大堡礁的海底景色如何美不胜收,这次前来浮潜,果然名不虚传!

19、早就听说阿里山风光明媚,这次前去游览,果然百闻不如一见,不虚此行。

20、听说“鸟巢”很雄伟壮观,这次去看了一下,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21、少林功夫如此精湛,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22、早就听说大峡谷的美景,百闻不如一见,这次美西之行使我开了眼界。

23、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有时文字描述,还不及一帧历史照片所蕴藏的丰富内容。

24、视觉的形象最具体,最鲜明,最生动,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这个道理。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篇(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无论何时都必须坚守客观、真实、严肃的、探讨的电视新闻动漫叙事形式,是在成熟的“漫画新闻”符号体系基础上的能指叙事功能,旨在运用动漫造型语言符号承载新闻报道中5个何(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因)的核心信息,达到完整、完美叙述、证实新闻事实之目的。而并非传统观念认为的动漫只是一种新闻娱乐化的表现、消遣手段。电视镜头无法“回顾”业已发生的事实,而新闻内容又大量包含着“过去时”的内容,为了保证新闻的可视性,记者和编辑多是采取补拍再现、角色扮演、现场重现诸手法来填补重要能指信息的疏漏与缺失,尽管这些侵害新闻真实性的假定性表演镜头常会标注“模拟重演”的字样,其依然容易“以假乱真”,造成观众心理上的认同错位,最终诱导为受众对新闻真实性的误读。动漫形式对新闻的解读与传递则不然,成熟的“漫画新闻”文化早为广大受众所熟知、认同,绝无误读之虞。当代的“电视动漫新闻”形象直观、幽默谈谐,避免了新闻播报中平铺直叙的贫乏和空洞,更是令受众耳目一新。

二、新闻能指信息的现场满足价值

“现场”,是新闻事件赖以生存的时间、空间的物质基础,“现场满足”则是受众对信息传播过程的精神追寻。“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些古老格言印证了人们对“现场”的心理依赖诉求。电视新闻是对现实生活中既已发生或正在发生事实的时空“现场”的“真实复制”,它通过三维镜头画面,整合所指文字、能指图像等叙事元素,真实地还原现实世界的三维空间。电视新闻在新闻事实叙述过程中,单纯的“口播”往往无法满足完整叙事的信息需求,而能指图像对新闻事实的客观记录与描述,则具有“眼见为实”的证实作用。因此,通过运用新闻现场画面、新闻照片、漫画描摹、动画演绎等其他图形叙事素材来证实与增强新闻信息的现场感,电视新闻在消除各种信息的不确定性过程中有着“百闻不如一见”的优势。

三、新闻能指信息的注意价值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篇(9)

动漫新闻是以叙事手法简洁、造型方法鲜明的能指图景传播新闻,其本质意义与价值是维护了电视传播的能指本性,极大地丰富了电视非语言符号的表达,提高了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和易受性。作者研究积累的资料表明,在当今的电视新闻节目中,动漫新闻已经成为新闻叙事过程中替代缺省新闻能指画面的重要手法。用动漫形式叙述新闻,是电视新闻传播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突破与创新,动漫新闻传播的符号信息价值、新闻保真价值、佐证价值和注意力价值已逐一呈现。

一、新闻能指信息的保真价值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无论何时都必须坚守客观、真实、严肃的、探讨的电视新闻动漫叙事形式,是在成熟的“漫画新闻”符号体系基础上的能指叙事功能,旨在运用动漫造型语言符号承载新闻报道中5个何(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因)的核心信息,达到完整、完美叙述、证实新闻事实之目的。而并非传统观念认为的动漫只是一种新闻娱乐化的表现、消遣手段。电视镜头无法“回顾”业已发生的事实,而新闻内容又大量包含着“过去时”的内容,为了保证新闻的可视性,记者和编辑多是采取补拍再现、角色扮演、现场重现诸手法来填补重要能指信息的疏漏与缺失,尽管这些侵害新闻真实性的假定性表演镜头常会标注“模拟重演”的字样,其依然容易“以假乱真”,造成观众心理上的认同错位,最终诱导为受众对新闻真实性的误读。动漫形式对新闻的解读与传递则不然,成熟的“漫画新闻”文化早为广大受众所熟知、认同,绝无误读之虞。当代的“电视动漫新闻”形象直观、幽默谈谐,避免了新闻播报中平铺直叙的贫乏和空洞,更是令受众耳目一新。

二、新闻能指信息的现场满足价值

“现场”,是新闻事件赖以生存的时间、空间的物质基础,“现场满足”则是受众对信息传播过程的精神追寻。“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些古老格言印证了人们对“现场”的心理依赖诉求。电视新闻是对现实生活中既已发生或正在发生事实的时空“现场”的“真实复制”,它通过三维镜头画面,整合所指文字、能指图像等叙事元素,真实地还原现实世界的三维空间。电视新闻在新闻事实叙述过程中,单纯的“口播”往往无法满足完整叙事的信息需求,而能指图像对新闻事实的客观记录与描述,则具有“眼见为实”的证实作用。因此,通过运用新闻现场画面、新闻照片、漫画描摹、动画演绎等其他图形叙事素材来证实与增强新闻信息的现场感,电视新闻在消除各种信息的不确定性过程中有着“百闻不如一见”的优势。

三、新闻能指信息的注意价值

传播要有对象,吸引对象的第一步是引起注意,使对象朝向和集中于一定的事实、问题、知识、观点、形象、声音等。只有打开“注意”这道门,才谈得上认同、联系和保持传播状态。注意力的背后是观众对信息“求真”、“求知”的心理需求。如何聚集、驾驭受众的注意力,提高电视新闻的注意价值,是电视新闻从业人员长久、广泛关注的话题。传播者总是希望尽量克服观众在收看电视新闻时的随意性,提高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视觉维持,希望节目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之内抓住观众的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参与,不需要做主观努力的注意),进而转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根据人的意识需要,把精力集中在一定的事物上)。动漫新闻的能指注意力价值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可视性与视觉凝聚力上;其二是观众的易受性与费力程度上。

其一,从可视性与视觉凝聚力上来看,长期以来,动漫一直与娱乐“联姻”而与新闻“无缘”,原因在于动漫本身带有休闲、娱乐、放松的特点。动漫作为一种叙事手段被引入电视新闻节目中体现了严肃新闻通俗化的叙事理念,满足了受众对电视新闻“好看、易看、好听、易懂”的心理需求特征,对提高观众对新闻的注意力是很有用的。电视新闻节目要想轻易地被观众接受,就要在电视新闻的传播叙事过程中增加图像叙事的比率,使信息更加形象和生动,从而达到强化心理信息印象、凝聚注意力之目的。动漫新闻简洁明了的叙事风格和轻松明快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强了观众的注意程度,变观众收看节目的随意性为集中性、介入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与传播深度。其二,从易受性与势力程度上来看,电视新闻叙事有别于广播和报纸对信息的阐释。广播主要以声音调动听众的听觉系统,进而感知“听”的内容。报纸是侧重于人的视觉系统,通过问读,进而思辫,感知“看”的内容。而电视则是通过声音叙事表现,以能指画面描写再现,将各种可能的传播元素和叙事符号相融合,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知觉、感觉等感官系统,全方位地感知“所听”、“所看”、“所知”、“所感”。正是电视的这一特性,决定了电视新闻必须在同一时间尽可能多地利用屏幕文字、新闻画面、图表、特效等叙事形式向观众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新闻信息,令观众体验“视”、“听”、“读”三位一体的信息享受,满足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好看、易看、好听、易懂”的要求。

实践表明,强化电视的易视、易懂性,是牵引、维持观众注意力的良方。传播学原理认为,新闻内容能否被观众成功接受,不仅取决于新闻内容的选择,更在于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对叙事形式和传播符号的准确把握,只有尽可能运用能指图像增强电视易受性以降低观众观看新闻的费力程度,才能有效地增强受众对信息的注意力与满意度。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篇(10)

二、评论形态更突出广播特色

广播新闻评论要从广播的固有优势出发,丰富和完善广播新闻评论的个性化特征,让接受能力相对较低的受众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因此,广播评论要发挥“短、浅、软”的特点,短,就是短小精悍,短而有物;浅,就是浅显明快、平易近人,以平等的态度、从听众最关心的角度,带着感情说理,让听众一听就懂;软,就是语言通俗、轻松、风趣、娓娓动听。在网络评论势头很猛的现实面前,广播新闻评论更需要快且准。快,就是开展即时评论;准,就是几句话就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广播新闻评论靠声音传播,带有广播传播的优势和局限。优势表现在传播迅速、接收便捷、易于理解、传播面广、感染力强和对受众文化水平要求较低、群众性广等,而稍纵即逝、不留痕迹又成为其不可避免的弱点。”④音响作为广播的特殊语言之一,对于增强广播新闻评论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感染力有很大作用。广播评论与其它媒体新闻评论的区别是音响优势明显,以前广播新闻评论几乎不用音响,现在却在广泛运用音响,其中录音评论已成为广播新闻评论的常态。实际上,音响最能体现广播特征、彰显广播优势。要恰到好处地引用音响素材,让音响说话,让音响说理。音响材料在广播新闻评论中,也可以作为一部分重要论据,起到支持和说明论点的作用。音响是广播新闻评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是能引出话题、渲染气氛、回溯背景、叙述过程、参与议论等。记录事实发生、发展动态的音响,能为广播评论的论点提供部分论据。长期以来,广播新闻评论基本上是报纸评论的声音版,书面化的语言、僵硬的表述,都影响了收听效果。新闻事件是鲜活的,蕴涵在其中的道理也应该是具体和鲜明的,所以广播新闻评论要尽量做到口语化,在语言语调的表述上都要平和平易,娓娓道来,不生硬照搬,不冗长拖沓。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广播新闻节目在尝试用两人对话的方式播发评论,这种模式使主持人的个性化日益明显。两个人在配合默契的同时又各有自己的特色,或犀利或麻辣,语言风格也相当口语化、地方化。广播新闻越来越注重各种声音的运用,好的广播音响能体现报道的真实性,让人如临其境。广播新闻评论可以引用新闻当事人的典型语言和新闻背景音响,也可以采集观众的观点,充分发挥广播“以声、以声达意”的传播优势,让广播新闻评论从“我播你听”走向双向交流。近年来,从记者现场口头评论到连线嘉宾的访谈评论,从纯文字评论到丰富的表达方式,广播新闻评论的天地已豁然开朗。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篇(11)

中图分类号:G22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网络等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传统媒体日益面临“读图时代”的冲击和挑战。于是,电视媒体广泛运用现场直播,让观众身临其境;报刊媒体更加注重图文并茂,让读者一目了然。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只闻其声”的传统广播媒体,如何让听众通过耳朵“看”到现场,使新闻报道“有声有色”,正成为应对媒体激烈竞争的新尝试。

善抓细节还原现场

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在新闻现场边采录音响(画面)、边采访边解说报道的形式。这种报道形式在我国由广播媒体最先、最多运用,它通过广播记者的现场口头报道、现场音响展示及现场人物访谈等形式,使听众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展示了平面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魅力,一直为听众所喜闻乐见,是广播新闻节目最具生命活力的形态之一。

如今,现场报道这一形式早已逐渐被电视、报刊等其它媒体广泛借鉴运用。然而,报刊等平面媒体的现场报道来自记者的“转述”,记者写得再好也只能让读者产生“现场感”,而没有“现场性”;电视媒体的现场报道,由于对设备和现场条件的要求比较高,不能被广泛运用,加之电视现场报道虽然有声有色,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太强,冲淡和分散了观众对新闻事件的联想。相比之下,广播除了让听众听记者的“转述”,还可通过场景、人物等音响,让听众通过联想还原和感受现场的原情实貌。而且,移动电话等通讯工具的普及,给广播发展带来了机遇,广播记者通过电话就能实现在第一时间报道第一现场的真实情况。

新闻界老前辈穆青在《学会写视觉新闻》一文中曾说过:“如果我们不能在文字报道里给人家一点形象,恐怕是很难和电视新闻竞争的。”现场报道现场感强可以充分发挥广播新闻快捷的优势,但如何将现场报道的现场感充分地表现给听众,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关键是要重视对现场生动细节的捕捉,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还原现场情景。

巧借音响传递现场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不同的语音和语调,不同角色的音色和音质,都会给现场报道带来不同的视听感受。同时,广播又是一种线性传播,具有不可逆性和转瞬即逝的特点,也直接影响着现场报道的收听效果。

那么,如何做到扬长避短,增强广播媒体现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呢?许多广播媒体的实践表明,充分发挥广播媒体的优势和特色,通过运用不同音响表达人们的各种情感和现场的气氛,使声音符号立体地、形象地传递给听众,尽可能地激发听众的想象和联想,营造出现场报道的“视觉效果”,让听众听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广播媒体进行现场报道的主要形式为文字稿和现场录音报道。目前,越来越多的广播媒体主要采用现场录音报道的方式,以其丰富、生动的现场音响和记者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形象化、立体化、典型性、有细节的“现场画面”及时传播给听众。现场录音报道具体又分为现场连线和录音报道两种,前者主要通过记者的观察,向听众描述新闻事件的本身以及记者在现场的感观感受,后者主要通过发挥现场音响的“传递性”,用“可感知”的声音信息唤起听众的想象力,使听众获得非常“直观”的“视觉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媒体讲究“画外音”,广播媒体则重视“音外画”。比如,运动场上“各就各位”发令声传出,听众可以想象到运动员紧张地蹲在跑道上;枪响,听众可以想象到运动员奋力向前冲去。这是因为听众见过这种场面,熟悉的音响自然引发听众对现场产生联想。

《锤声敲开新渠道广州拍卖行第一天营业见闻》是1991年全国优秀广播新闻作品。在这篇作品中,作者巧妙运用大量音响把听众带到拍卖会的现场:“各位听众,现在拍卖开始了。(现场音响:拍卖经纪人声音:国营广州拍卖行首场拍卖会现在开始……,)经纪人首先推出的是卡西欧录像机,单价每台1300元,总金额为18200元。(音响:现在拍卖第一宗,叫价声:18号,1350元,18号,1350元,还有更高的投买价没有,第三次,锤声)好,成交啦,这批录像以高出底价9.6%,全部卖出了。买主是来自番禺大发商场经营家电的个体户邓洪强。(现场访问音响:你认为这个价钱怎样?这个价钱比市面便宜,市面超过一千五、六百元……。你认为这种场合,以这种形式来进行商品的买卖好不好?这样好啊,价高者得,混播)。”在这篇现场报道中,作者没有采用一般化的叙述,而是较好地运用拍卖经纪人的叫价声、买主的投买声、成交的锤声、在场观众的喧哗声等现场音响,这些典型的音响变幻为一幅生动的“画面”,逼真地再现了拍卖交易的过程,唤起听众对拍卖现场的联想。

妙用解说复制现场

在广播媒体的现场连线中,常有记者解说穿插其中,通过交代背景或介绍记者在现场的感观感受,对全方位复制现场场景进行必要的串联和说明,使听众对新闻事实有更详细、更明确的理解。当然,现场报道应以典型的现场音响和采访对象的语言为主,在现场音响本身能够说明问题或听众能够听懂时,记者不能画蛇添足地解说,而应通过采集现场音响,引导听众感知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