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旧工业建筑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1-04 17:27:46

旧工业建筑论文

旧工业建筑论文篇(1)

机械厂厂房跨度较大,大进深空间加大了自然采光和通风难度;建筑形式单一,均为矩形的大空间厂房,对于现代化办公空间日益灵活自由的发展趋势来说,可能会对改造再利用形成障碍;厂房颜色过于单调,且由于年久失修,造成门窗及内部破损较严重;厂房在建造时缺乏对建筑节能的考虑,厂房不具备一定的保温隔热性能,不能满足舒适度的要求。建筑南侧的主要通道为土路,且凹凸不平,人车流线不明确,附近没有停车场;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及绿化景观,仅厂房群东侧的主要道路上有几棵行道树;目前周边居民多为矿区的下岗职工,老龄化现象很严重,不能聚集大量人气。

建筑空间改造

空间是建筑的灵魂,也是建筑功能的容器。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就是空间再生的过程。空间改造对设计者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在保留原有历史信息、满足新增功能的前提下创造出全新的空间体验。4栋机械厂房每一栋都是大跨度大空间,没有任何的空间划分,且彼此之间又相互独立,没有任何的交流和联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创造出适合青年人创业的办公及居住空间,笔者通过以下策略对这四栋厂房的空间进行改造(图5)。

1化整为零。化整为零即依据新功能的需求,采用垂直分层或水平划分等手法将内部大空间改造为较小的空间,然后再加以利用。

1)垂直分层。对于内部为高大空间的工业建筑,可以采用内部垂直分层的处理手法将高大空间划分为尺度适合使用的若干层空间,然后再加以利用。机械厂厂房从地面到檐口的高度均为7.0m,适合将其分为两层。保留原建筑结构,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加固。根据平面布置需要增加新的构造柱,并保证新增的构件不对原有建筑的基础和上部受力构件造成损害。结构部分采用钢材,内部采用加气混凝土或石膏板等轻质隔墙,从而将建筑的自重降至最低。

2)水平分隔。在原有主体结构不作改动的前提下,水平方向增加分隔墙体,使得开敞空间转化为多个灵活性强的小型空间。由于办公空间需要的小型空间较多,因此在改造设计中,多处用到隔墙作为水平分隔。分隔墙采用加气混凝土或石膏板等轻质材料,对于隔声要求较高的房间,采用隔声效果较好的密实墙体。

2联零为整。在若干相对独立的建筑物之间,采用打通、加建连廊以及封顶联结等方式联结为完整的相互可流通的连续空间。

1)建筑间加连廊搭接。在相邻两建筑物之间采取加建连接廊的方式,使得彼此孤立的建筑相互贯通,形成整体。连廊可分为开敞式,也可为封闭式。厂房1和厂房2的间距为13.5m,在厂房1和2的西侧加连廊。厂房3和厂房4的间距为11.6m,在厂房3和4的东侧加建连廊。连廊的形式为开敞式,连廊结构及围护结构采用高强轻质的钢材和玻璃,既能减轻自重,又能同厂房的实墙形成虚实对比。这样使得厂房1和2、厂房3和4相互贯通,使原来相互独立的建筑形成了一个小整体。

2)建筑间封顶连接。将相邻的建筑物邻近处加顶封闭,使原来相互分离的若干建筑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将室外空间引入室内,或形成半室外空间,既增加了可使用的面积,又可以产生趣味性极强的高大开敞的共享空间。厂房2和厂房3之间的间距为34.35m,间距较大,在之间部分封顶,屋顶的形式为折线形,延续了厂房坡屋面的轮廓,与厂房屋面形成一种重叠的韵律,材料为轻质的钢与玻璃的组合。

3局部增建。根据新的功能和空间需求,在建筑外局部增建新的空间。在厂房1的西南侧、厂房2和厂房3的西侧、厂房4的北侧加建彩色的玻璃阳光房。其中厂房4增建的部分正对厂房3拆减的部分,形成了丰富的空间效果。这些增建的部分为休闲娱乐空间,这些空间的加入,使得原本单调的矩形空间变得丰富起来,为青年人提供了多姿多彩的休闲娱乐空间。

4局部拆减。将原有建筑物的非结构性外墙部分拆除,换成玻璃窗及结构性外廊,并将拆除的外墙对应的屋面拆除,换成玻璃屋面,以获得较大的灰空间,增加采光、满足观景需求。由于旧厂房的形式过于单一,用这种局部拆除部分非结构性外墙及部分屋面的手法,可以打破这种形式单一的局面。与此同时还应对结构部分进行必要的加固,保证建筑物的局部拆除不影响其整体结构的牢固性。厂房1和厂房2为集中办公空间,在建筑空间划分上相对于厂房3和厂房4的分散独立式办公空间较大,适合多数人集中办公。为了创造出交流共享空间,在厂房1和厂房2内设置交流展示区,形成空间丰富的中庭,同时也作为主入口的门厅使用。展示交流区的上方有栏杆围合的带型空间,这些空间向上方看,可以看到工业厂房原有的钢屋架,营造出艺术氛围浓厚的室内空间效果。厂房3和厂房4为艺术创作工作室,适合少数人进行各类艺术创作,其中厂房3设置夹层作为共享空间,加强青年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创造出灵活的空间效果。每一栋厂房都配有休闲娱乐场所,不仅针对建筑内部的公共服务空间,也面向江苏省煤炭主题公园及周边小区服务(图6~8)。

建筑外立面改造

在旧工业建筑的改造设计中,对建筑立面形式的改造也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使旧工业建筑与其新功能和周围环境相协调是立面改造的关键所在(图9);立面改造手法也是多种多样。

1维持恢复原建筑外貌。由于这4栋机械厂厂房位于具有悠久采矿历史的夏桥工业广场这个大的地理环境中,加上煤炭主题公园的规划建设,使该地段成为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较高的空间场所。对于这类建筑的改造,其外部形态的更新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外立面的修复与保留,维持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是改造设计原则。由于厂房闲置时间过长,其外部形态破损,门窗的破损程度尤为严重。在改造设计中,首先对外墙面进行细致的清洗,露出红砖本身的色泽。然后对破损墙面屋面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由于原有的窗户破损十分严重,在改造中全部替换,代之形式与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窗户。门的造型非常具有工业特色,在改造中进行保护性修缮。

2新旧元素形成对比。为了创造出新旧对比的新感受,体现时间的流逝和对过去与现在的传承关系。新旧材料的对比是显现旧工业建筑改造在利用历史性方面的主要手段。一般来讲,这种对比会让老的更老,新的更新,从而达到历史与现代穿插的时光效果。此次改造设计中,大量采用彩色的玻璃盒子穿插在建筑中,象征着七彩多样的青春年华。生动的视觉刺激给人带来激情和灵感,十分符合创业园的建筑性格。阳光透过七彩的玻璃盒子折射出色彩斑驳的光,带来无限的情趣。同时彩色玻璃与旧建筑的红砖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撞,体现出混搭的时尚感。

3新旧元素协调统一。为了使建筑保持原有的历史风格和文化特征,改造过程中新添加的元素虽然不求做到使用原有的建筑元素,但也不作突兀的对比变化。新添加的建筑元素应该在材料、形式和尺度上呼应原有的建筑,使新老元素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这4栋工业厂房群的主要入口开在东侧,建筑的东立面为4个相同的形式,为了打破这一单一局面,将原有建筑中有代表性的特色元素加以提炼和适当变形,在厂房1的西侧用钢材构建成一个外轮廓为厂房东立面的镂空景观墙。这个景观墙距离厂房1的距离为3.3m。这个景观墙的材料与厂房屋架的材料相同,形式是厂房屋架的一个延伸。此外为了将这4栋彼此独立的厂房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运用了钢构架的连廊,这些连廊的材料可以很好的诠释建筑的工业气息,使新旧元素协调统一,形成对话。

建筑环境改造

百年的采矿历史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随着矿区的资源枯竭,采矿业的衰退,夏桥矿区留给城市的不仅仅是残破的工业建筑,还有被破坏殆尽的生态环境。建筑总是与周边的环境共存的,因此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还涉及到对其建筑环境和服务设施的改进,整体提高建筑所处的环境的水平,从而有效提高整个地段乃至整个城市的环境景观质量(图10~11)。

1场地清理。首先是对场地进行清理,把堆积在场地表面上的废弃物集中进行处理。对于没有污染的工业废料应当物尽其用,就地加工使用。对于有污染的工业废料,要进行相应的技术处理后再利用,无法利用的要外运后妥善处理。

2景观营造。在土壤中掺进了一些腐殖质和草籽,来增加土壤肥力,从而净化污染的土壤。在厂房的四周种植植被进行绿化,在厂房2和厂房3之间的空地进行集中绿化,成为中心景观区,并引入水景调节小气候。由于厂房的西侧有一片湖面,为了能将景观更好的引入厂区内,在厂房2和3之间的中心景观区的西侧进行延伸,设置一条景观桥延伸到湖面上,供人们观景驻足。东西向形成一条景观轴,向东延伸到煤炭主题公园,向西延伸到居住小区。

旧工业建筑论文篇(2)

旧工业建筑由于历史的特殊性,以前的老工业建筑在几百年的城市扩张之后,区位性价值普遍得到提升,大多存在于城市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这个区位优势使得改造的投资小、回报高。

2)结构优势。

工业厂房结构坚固、空间高敞、设计使用年限一般在50年以上,并且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以及结构承载力。

3)空间功能优势。

旧工业建筑大多是大空间、大跨度结构,这使得改造时的空间划分比较灵活,可以适应不同使用者对空间功能的转换要求。

4)基础设施优势。

旧工业建筑的电力设施、给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都有较强的负荷能力,保留其可以节省添置这些设施的费用。

2绿色节能技术的内涵

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首次将生态与建筑合称为“生态建筑”,即“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就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旧工业改造也应采取绿色改造的方式。与推倒重建相比,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可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和不可降解的建筑材料对环境的污染。针对建筑运行能耗的来源和组成,把建筑绿色节能技术分为两类:建筑本体绿色节能技术和建筑设备绿色节能技术。其中建筑本体绿色节能技术包括围护结构的绿色节能技术和建筑空间设计的绿色节能技术;建筑设备绿色节能技术包括建筑能源设备系统绿色节能技术、建筑环境控制系统绿色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1)节地与室外环境。

旧工业建筑区位优势明显,处于城市中心地带,对旧工业建筑的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是节约土地最直接的方法。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方式,既能节约土地,又可以起到绿化环境的功效。屋顶植被可以有效吸附空气中大量的浮尘以及CO2,可以有效的起到隔热保温的效果,也可延长屋面防水层的使用寿命。使用绿色植被覆盖建筑物表面,从外观上看既遮挡了建筑物原有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的风格又赋予建筑物一种古朴的气息。

2)节能与能源利用。

节约能源是实现绿色节能的核心理念,根据旧工业厂房所处的地理位置,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沼气、风能等等可以再生的资源,在改造中采用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太阳能光热与光电系统等节能技术等。由于经济技术和建筑功能的因素,旧工业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较差。许多旧工业建筑改造后这个问题依然存在,这样不仅影响了建筑的使用性能,而且会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但是,旧工业的大跨度、大空间结构也正是改造者所看重的,他们在改造之后往往愿意保留此类大空间,引入自然光,这样白天可以不需采用其他照明措施,节约资源。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通过采用节能型设备,如无水小便斗,节约用水;将地面雨水、屋面雨水、生活用水利用膜生物反应器进行分别收集后合并,通过净化用作冲厕或绿化用水;在停车场铺装易渗水的材料,使得雨水快速的渗入地下来补充土壤中的水分。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若对旧工业建筑不进行改造再利用,而是采取推倒重来的方式,无疑造成了资源和建筑材料的极大浪费,推倒破坏产生的建筑垃圾更是增加了环境的负担。而如果对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使它真正达到实际的使用寿命,也是节约建筑材料的一种表现方式。旧工业拆除下来的一些物件,可以作为装饰物品摆放在工业园区,既不浪费材料造成环境污染,又美化环境,使得这些物品更具有历史价值。

3绿色节能技术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应用实例

3.1天津绿领慧谷创意产业园

绿领慧谷创意产业园原为天津纺织机械厂,始建于1946年,占地面积138亩,厂房面积6.1万m2。改扩建后园区所占地面积近9.3万m2,总建筑面积10万m2。在改造过程中,大量的采用了绿色节能技术:新建材料保温外墙、新技术窗体遮阳、可控开窗面积、隔热铝合金型材、中空Low-E玻璃等,使得这些建筑既是节能房又是展示厅。应用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热交换新风系统、屋面雨水收集、风光互补路灯、室外自渗透型停车位地面等环保节能手段。经过测算,一期的改造成本仅为拆除的36.4%。

3.2上海市花园坊节能环保产业园

上海花园坊节能技术环保产业园前身为上海乾通汽车附件厂(1954年—1966年),于20世纪初搬迁,留下18栋工业厂房,总占地面积为3.23万m2,总建筑面积为5万m2。属于节能研发设计、建筑节能设计、节能文化传媒、节能咨询策划为一体的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原厂区18栋建筑主要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改造过程中保留了框架结构,原有的外墙采用小型空心混凝土砌块,既能减轻负荷又能起到保温作用。新砌外墙则采用复合墙体系统,能够消除冷、热桥,维持室内气温平稳,节省空调能耗。在改造过程中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无水小便斗、窗体遮阳、门窗断桥隔热铝合金型材、中空Low-E玻璃、两层透气型木窗、雨水回收系统用于卫生间冲厕及清洗车辆等绿色节能技术。

3.3苏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生态办公楼

苏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生态办公楼前身为法资企业美西航空机械设备厂区,始建于1895年,改建于2001年,为框架结构。在改造的设计阶段,将经济、节能、生态性融入到其中。在改造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到一些节能高效的新材料,如太阳能灯,将原先部分老厂房的屋面拆除,在屋面开天窗,增加了室内光线和通风,在屋面开小口,安装太阳能灯,白天可享用自然光线办公。将原来普通玻璃更换为双层断桥玻璃,来达到保温节能的功效。原来老厂房的蓄水池、水塔均保留再利用,采用蓄水池的水清洗车辆,洗完车的水再次利用浇花,实现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在楼层阳台上种植植物,采用屋顶绿化的方式,使夏天有效的缓解太阳的直射,起到保温隔热的效果,降低对能源的使用,而且提高了办公条件。

旧工业建筑论文篇(3)

Loft文化发源于纽约的旧工业建筑区———苏荷(soho)区,从其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loft空间成立之初就是源自于一种妥协和无奈。高昂的租金使生活潦倒的先锋艺术家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创作空间。而由于旧工业建筑廉价的租金,艺术家纷至沓来,将其改造为集居住、创作甚至是销售一体的空间形式。受制于有限的资金,艺术家对于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力度相当有限,这种无奈恰恰完好地保存了一些代表性的工业建筑构件和工业建筑空间特征,使得工业建筑的原真性得到了较为完善的保留。

2.loft空间特征

2.1高大开敞

空间,是建筑之灵魂。而loft空间区别于其他空间形式的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其空间高大开敞的特征。这一空间特征的由来主要是因为loft多为旧工业建筑改造而成,而对旧工业建筑这一空间特征的保护转化成了loft空间的主要特征。

2.2自然而真实、保留工业美学

工业建筑空间的布局和形态非常真实的反映着工艺生产的流程,是一种完全真实和理性的空间。内部空间不加藻饰,简洁真实,空间内梁、柱等结构构件清晰可见,非常理性地表达出建筑的营建逻辑。Loft空间继承了工业建筑的这种美学。

2.3模糊性

旧工业建筑空间的改造大多是在单一空间内布置生活起居、工作、艺术品展示等诸多功能的空间。因此卧室、厨房、工作室等功能板块就不可能像传统民用建筑那样有明确的界定和隔断,传统的套型模式被打乱,loft空间展现出模糊性。

2.4灵活性、可变性

loft的经营方式大都是租赁,因此使用者对其内部空间的改造大都是临时的,这些非固定的空间隔断随着租客的变更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是loft空间灵活可变的原因。

2.5浪漫化、个性化

传统的居住空间或是办公空间中,不同的功能空间通过划分并作为商品销售给其使用者,建筑空间是一种既定的形态。而由旧工业建筑改造而成的loft空间,使用者可以通过自主的空间划分和装修来尽情地发挥,创造浪漫的、个性十足的空间。

二、基于loft空间的旧工业建筑改建策略研究

1.内部空间改造策略

1.1通高空间的融入

工业建筑相对于传统的民用建筑往往具备更加高大的空间,而最早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的艺术家们由于受制于有限的资金,往往会对旧工业建筑空间进行较为简单和局部的处理,虽然在空间内做了简单的隔断和划分,但是室内空间中往往都会保留一部分原有工业建筑空间的样貌。并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空间,而这些空间的融入也是由旧工业建筑改造而成的loft空间和普通旧建筑改造空间的标志性差别,Loft中的通高空间可以充当展示空间、商业空间等,适用于大型厂房改造项目;而在艺术家工作室、个人画廊等小型厂房改造中,高大开敞的通高空间则通常作为起居室和创作展示合一的功能空间。

1.2loft空间分隔

依据loft空间内不同功能空间对私密性的需求,可将分隔的类型划分为:弹性分隔、意向分隔、局部分隔和封闭分隔。loft空间分隔的方式主要为阁楼和屋中屋这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是loft空间区别于普通民用建筑内部分隔的重要因素,因为在时间上,阁楼和屋中屋的建造时间都晚于建筑主体,是附属于旧工业建筑的建筑构件。其次,作为loft空间区别于其他旧建筑改造的手段,阁楼和屋中屋通常都是非完全的划分,会预留出通高空间,这种局部的分隔也是loft空间的显著特征。

(1)阁楼

阁楼本意指房屋中的上部空间或工、商业建筑内无隔断的较大空间。阁楼在结构上大都依附于原有的旧工业建筑,这也是它和屋中屋这种分隔形式的主要区别。阁楼在营造之时通常在内侧设柱子加以支撑,靠近建筑外墙的一侧通常搭接在旧工业建筑的吊车轨道或是牛腿柱之上,节省了建造的材料,实现了较为经济的改造。例如上海八号桥中的5号楼(如图3)的原厂房空间开敞高大,故在改造后成为展示和信息的空间。但完整的旧工业建筑空间原样保留势必会造成空间浪费,而且也难以满足改造后建筑的功能需求。因此,5号楼还沿着原工业建筑的建筑外墙增设了四周的阁楼空间,作为设计单位的办公区域,整个空间就形成了大空间套小空间的空间组合。满足了不同使用功能的需求。

(2)屋中屋

屋中屋与阁楼利用旧工业建筑本体的结构体系有所不同,其与原有旧工业建筑联系不强,改建后的屋中屋拥有一套独立结构体系,因此屋中屋具备了以下优势。首先,屋中屋的营造对原有的旧工业建筑未造成任何的改动,旧工业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了完美的保留;其次,当需要对内部分隔进行重建时,只需拆除屋中屋的部分即可,不会对旧工业建筑带来二次破坏;再次,屋中屋的形式相当于建筑拥有了双层皮,而屋中屋内部通常是较多人员停留和使用的功能空间,需要空调和暖气等温度调节措施,屋中屋和旧工业建筑之间的空间就成了过渡空间,这层空间能够有效地减少室内温度的变化,降低了能耗。

1.3loft空间衔接

和loft分隔相对立的是,有了不同的分隔手法所产生的若干功能板块,就必然存在着各种空间之间的衔接。

(1)竖向衔接

竖向衔接多见于loft空间的水平分割,在高大开敞的旧工业建筑空间内通过水平分割的手法创造出夹层空间,就必然需要竖向交通来联系。竖向衔接通常表现为楼梯,坡道等。这些新增的楼梯和坡道大都采用钢材和玻璃等轻盈的材质,使楼梯看起来轻巧简洁,大气时尚。这些通透的楼梯还可以作为室内空间的弹性分隔手段,划分出不同的空间层次,丰富和装点了loft室内空间。

(2)横向衔接

Loft空间的横向衔接多见于垂直分隔,其主要表现为空中连廊。特别是在功能上存在联系的两个空间分别处于非首层的位置上时,就需要二者之间施以空中连廊。上海八号桥在设计时就成功的运用了连廊这一建筑元素,将8栋旧工业建筑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也是八号桥这一名称的由来。空中连廊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室外的相连,廊道在不同的建筑内外都有穿插,人们通过这些连廊就可以顺畅地漫步于旧工业建筑区之间。连廊起到了室内外空间的串联,模糊了室内外空间的界限。

2.外立面改造策略

基于loft文化的旧工业建筑往往采用新旧冲突的手法来引入新元素,这种新旧冲突的设计手法来源于loft文化中的拼贴理念,20世纪中叶的拼贴艺术深远地影响着loft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其影响下,loft空间及其外立面逐渐呈现出一种动态的、不断发展和编辑的状态,各个时期的材质都会拼贴在外立面上,显示着旧工业建筑的历史和改造进程。新材料的引入不但没有可以的和旧材料相仿,反而刻意的制造冲突。通过这种新旧材料冲突制造出强烈的对比效果。新材料体现出建筑空间的新颖和时尚,而旧工业建筑表皮则体现着怀旧气息,从而形成了商业建筑空间的亮点。例如上海莫干山M50艺术区外立面改造设计中,主体元素为厂房原有的红色清水砖墙,但这样的立面形式比较单调,不太适合与新融入的功能空间———商业画廊,因此在设计中融入了钢结构和大面积的有色玻璃,新旧材料的冲突使立面既不缺乏历史气息又充满时代感。轻盈精致的新材料一改旧工业建筑烟囱浓烟滚滚、地面污水横流的旧样貌。赋予其与时展相适应的怀旧与新颖相结合的外立面。

旧工业建筑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城镇化进程推进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城市的规划建设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城市快速发展扩张的同时,城市原有的建筑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城市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高质量需求,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的建设发展,在城市建设的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必须要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城市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问题。

一、城市旧建筑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原有建筑的建造形式和建筑材料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发展与要求。在许多城市,特别是较大的工业城市中,原有的工业建筑在城市结构中占有相当的重要地位。伴随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城市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高科技的引进与开发导致了传统旧工厂企业的倒闭,遗留下大量的旧厂房及工业建筑;因为城市的扩张在老的产业与建筑周边兴建起新建成的住宅商业建筑物;或者由于城市的规划,将老的工业区向新兴工业区或郊外转移。这些都使得许多原来的工业建筑丧失了功能,被长时间地空置、遗弃而日渐破败,成为城市环境建设的负担。在房地产开发的浪潮下,这些原本占据城市中心城区的旧工业建筑就成为了城市改造和发展的主要内容。

城市中大量存在的城中村,原本是城市人口的聚集地,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外来流动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原有的老式住宅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其建筑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建设与人口居住的需求,因此,对于城市中的老城区住宅也要进行改造再建,实现与城市发展规划的同步。

之前的旧建筑改造方式,对旧建筑的处理基本的方法通常使用的就是拆除。随着现代城市的旧城改造,大批城市优秀旧建筑被拆除,不仅给城市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让城市原本包含着深刻人文与历史内涵的旧建筑消失殆尽,使城市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城市的标志性越来越不明显,在城市建设中缺乏文化的传承性,难以形成持久的影响力。

二、城市改造的理念

城市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在上世纪中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经历过城市建设的改革过程,实现了从盲目推倒重建到理性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改变。

西方城市更新的理论基本上是从清除贫民窟到重建邻里单位,再到社区更新的思路来发展的,对旧城更新的指导理念也是从主张目标单一、内容狭窄的大规模改造开始,逐渐转变为主张目标广泛、内容丰富、更有人文关怀的城市更新理论,城市改革的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核心的理论。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改革较西方国家略晚,在改造理论上可以向发达国家进行借鉴。应当注重对旧建筑和旧地段的改造再利用,以合理的更新、改建过程替代传统大拆大建的方式,理性选择能够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对于一般的非重要建筑,可以采取拆除的方式,对于有些重要的建筑或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应当予以保留,为了配合周围环境的变化及社会发展建筑功能的变化,可以进行重新的改造设计,或改头换面来迎接不断变革的社会。

三、城市旧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模式

为了改善城市生存环境,让城市旧建筑重赋活力,需要在大城市及城市中心区对大量的一般性旧建筑进行改造与更新。在改造中,应当把这些旧建筑同样看作是社会生产生活和历史发展的载体,重视这些旧建筑在经济、文化层面的价值,合理地改造并充分的挖掘旧建筑的潜能,避免应城市建设导致的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浪费,使旧建筑及其所在的城市区域再现生机。

在城市的旧建筑改造中,可以学习国外的模式,将废弃的产业建筑改建成小型博物馆、展厅或者是市民活动中心。作为房地产市场中新兴产品的单身公寓,也可以吸引大量资金有限又渴望住房面积紧凑、功能相对齐全的年轻人。或者是将仓库和厂房改造工作室或LOFT,出租给年轻人,即是对城市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也是一种时尚的居住与生活方式。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日益庞大,办公场所的建设问题并没有能很好地满足发展的需求,这种将旧建筑遗存改造成商业会所的方式,不仅可以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可以大量的节约社会人力和物力资源。

四、对于城市改造的建议

在对国外先进再建模式的学习基础上,也要根据我国的特殊情况,寻找更为合理的模式。在城市的重建与复兴中,既要力求体现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使城市复兴的目标更为广泛,内容更为丰富;又要继续趋向于谋求更多的多边合作,使政府、社区、个人和开发商共同投入发展。

1、对于旧建筑的改造要实现多样化

这种当前常见的LOFT风格起源于美国SOHO社区,也是由最初的艺术家自发随意建设,经过一系列改革进化之后,才走向了今天的繁华与成功。因此,对于旧建筑的改造,不能盲目的跟从LOFT风格,也不能把设计改造思路只局限于单一的模式上。应当多思考学习新的发展改建模式,例如杭州汽车发动机厂在搬迁改造的规划中,在不破坏厂房主体结构的前提下,将厂房改建成了廉租房和小公寓,为大量中低收入者及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诸多便利和住房保障,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对于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除了能改造成创意产业园区之外,还能改造成像廉租房、办公室、餐饮等其他类型的空间,实现其多方面的实用价值。

2.制定相关法规,实现科学设计

在对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中,应当提供适宜的政策法规。由于受现存条件的制约,有些旧建筑的改造项目很难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这就需要针对旧建筑的改造项目,制定进行更详细、更具可操作性的政策或是专门的规范,使改建项目能够参照新建项目的最新规范为依据。在旧建筑的改造设计过程中,应符合规范的要求,保护生命财产的安全。不能以破坏建筑结构安全的代价来取得设计突破,而应当以结构安全为前提,实现建筑功能的重新布局和调整。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的建设发展,在城市建设的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必须要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城市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问题。在当前采用的模式下,应当继续研究学习,在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建设的具体情况,制定城市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的新模式,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旧工业建筑论文篇(5)

工业技术的飞跃带来了城市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革。传统的工业文明受到强烈的冲击,大量的劳动力由第

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许多位于市中心的传统工业企业由于自身经营不善、地价上涨、环境保护等因素逐渐衰落或迁出市内,位于市内的旧工业建筑大多丧失了原来的产业功能,面临着人们去与留的选择。这些旧工业建筑往往只有近百年或几十年的历史,但它们同样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承载着社会发展的信息。由于大量的工业遗产没有纳入文物保护范围之内,很多范围内的工业遗产不断受到毁灭性的威胁。

1工业遗产的概念及价值

根据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2003年发表的《工业遗产之下塔吉尔》中的定义,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技术、审美启智和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工厂车间、磨坊、矿山和机械以及相关的加工、冶炼场地,还有仓库、店铺、能源、生产和传输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

工业遗产的价值:

(1)历史价值:对认识普遍的或某类工业活动和过程具有典型的重要的意义。

(2)社会价值:工业遗产记载了普通大众的生产和生活,是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

(3)科技价值在机械工程工艺建筑和规划等方面具有技术和科研价值。

(4)审美启智价值,在工厂(场)建筑和构筑物的规划设计工具和机器的设计以及建造工艺方面具有美学价值和启发后人创造思维的启智价值。

(5)独特性价值:有的工业遗产在场地适应、布局、机械安装、城镇等工业景观、档案及留给人们的记忆和习俗等非物质遗产方面,都具有内在的独特性。

(6)稀缺性价值某些遗产在工艺场地类型和景观方面濒临消失,使该工业遗产独具价值而需备加关注,那些早期的具有开创性的工业景观更是如此。

2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优势

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文明发展的物质见证,具有不同与自然文化遗产的特有的史料价值,在肯定工业遗产价值的前提下,一方面要保护好工业遗产所涵盖的历史信息,再则要做好再利用工作,这样才能使工业遗产的生命得以延续。

旧工业建筑在基础设施、结构状况、区域位置、历史文化性以及建设周期等方面均具有改造利用的独特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2.1旧工业建筑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坚固的主体结构,改造建设周期短,成本低,见效快,投资风险小。

首先,旧工业建筑的基础设施在给排水、电力电讯、燃气动力等方面的容量远高于一般的民用建筑,改造项目可以以原有的基础设施为依托,不用增加新的市政设施接口,只需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扩大容量或改变位置,改进设备即可,此一项即可有效减免投资方和政府的前期投入。其次,工业建筑往往都具有坚固、耐久的主体结构,结构受力简单明了,具有共性,便于安全可靠地进行改造。最后,旧工业建筑的拆迁矛盾小,比起一般的旧居住区的住宅拆迁矛盾来说,工业建筑则少了很多限制问题,不用安置拆迁住户,无需考虑居民的返迁补贴,可以快速改造,重新投入使用。而且还节省了拆除原有建筑和清理场地的费用。

2.2旧工业建筑空间开敞,平面规整,立面平整简捷,改造利用的可塑性强

旧工业建筑与一般的民用建筑相比,在空间结构、平面形式、立面造型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改造优势。在空间结构上,工业建筑一般空间比较宽敞,不仅层高较高,跨度也大于一般的民用建筑。在平面形式上旧工业建筑一般规模大、占地多,建筑空间的布局往往遵从一种体现效率与生产逻辑的秩序。因此,建筑的平面形状大都规则整齐,可以适应多种建筑功能的使用要求。在立面造型上我国旧工业建筑大都为近代建造,建筑立面一般简捷、整齐,而且其外墙一般为围护墙,改造时可以根据需要拆除重砌或直接加以利用,为立面的改造提供了更大的可塑性。

2.3旧工业建筑具有历史文化性的优势

旧建筑改造与新建筑相比较,其最大的不同和优势就是其历史文化性,时间在旧建筑上留下了历史的烙印。旧工业建筑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记载了城市工业文明发展的历程,是城市发展史关于工业时代的实物展品。把时间所赋予旧工业建筑独特的历史场所精神与现代的崭新空间进行对比、碰撞和交融,往往能造就出不朽的建筑杰作。

3城市工业遗产再利用与社区发展的关系

随着人们对文化娱乐活动需求的不断提升,对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活动场地的社会需求也不断增大。类似广州这样的超大规模城市,仅仅依靠若干大型的体育活动场馆是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的。而现如今广州市区内土地可谓寸土寸金,已经基本没有可供开发修建的剩余用地,大量的老建筑,尤其是有着良好利用条件的老工业建筑就成了提高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切入点。

社区是城市社会的组成要素。近些年来,许多城市都在大力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并将其作为城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人们比较关注社区文化建设为满足城区居民所提供的精神需求和智力支持。随着大规模的旧城区改造及经济结构调整,城区的相当部分工业建筑已被拆除,建成了商品房和公共绿地。但还有剩下的部分老厂房、老仓库零星分散在城市中心区域的各个区域,客观上要求加快旧工业建筑的更新改造和利用。事实上,在总体实施“退二进三”的结构调整过程中,旧厂房由于内部结构破旧,外观景致陈旧,周边环境脏乱,成为与中心城区功能定位不相符的“瑕疵”,要么被关闭闲置,要么随意改变土地、房屋用途、临时地租借给小商铺、小公司、小作坊和外来务工人员。这是一种自发的、非常规的从各自利益为出发点的改变,缺乏整体协调,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行政管理职能的交叉,造成土地利用效率降低,仍旧无法体现土地最佳利用效果,阻碍了区域功能和形态的进一步升级和优化,不利于土地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的发挥。

旧工业建筑论文篇(6)

近年来,在国外对旧工业建筑可持续利用成功案例的启示下,国内大量的旧工业建筑摆脱了被大拆的命运,走上了可持续利用的道路,但是同国外比较,我国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工业发展要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人们的认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技术水平较低,创新技术不够。如何对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做出准确定位,使之成为绿地的有机组成和特色景观,并满足新的使用功能,让旧工业建筑在城市更新中,再次绽放光彩,这已是当前热门的研究课题。本文应用SWOT分析方法,对旧工业建筑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分析。并作出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策。

1、我国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现状

从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开始,北京、上海随着工业结构调整和城区功能改组率先开始了旧工业建筑的再生利用[1]。如上海苏州河畔和东大名路沿线的仓库改造为个性鲜明的艺术家创作室。但是由于技术,经济以及价值观念等问题,在城市更新中,大多旧工业建筑还是采取“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方式。90年代初期,一些老工业建筑功能置换成餐馆,博物馆,商场,宾馆等商业建筑,开启了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新篇章。例如,北京手表二厂改建而成的“双安商场”,昆明工艺铝制品厂厂房改造成的职工住宅都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改造案例 。

2、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SWOT分析

2.1 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优势

2.1.1经济效益

大部分旧工业建筑都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坚固的主体结构,且基本都是钢筋混泥土框架结构。如果拆除重建,不仅会增加更多的重建资金,而且产生的建筑垃圾会破坏环境,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旧工业建筑进行功能置换,就能将其再次变为城市发展的动力,重新创造经济效益。投入少、建设周期短、投入使用快,正是当代企业家们寻求投资机会的方向标,旧工业建筑再利用为他们开启了一扇财富之门。

2.1.2生态效益

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减轻了在施工过程中对城市交通、能源的压力,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环境污染总体的34%以上是因建筑业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造成的, 这个比例远大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2]。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减少了城市更新中的大拆大建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纵观城市的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通过更新和改造来完成新陈代谢的动态过程,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就是城市新陈代谢的一种体现,节约能源和资源的再利用,丰富了现代城市的社会生态,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

2.1.3区位优势

多数工业建筑处于老城区的繁华地段,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捷, 商业价值高、发展潜力大。如果投资商利用其很强的区位优势向餐饮、服务和娱乐场所等行业投资, 其回报率应当较高, 可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旧工业建筑的改造,避免了拆迁补偿费用,也减小了场地清理的费用。改造后的出租率都居高不下,其区位优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4 历史文化优势

旧工业建筑的历史文化性是任何新建建筑无与伦比的,时间在旧工业建筑上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正如贝聿铭所说“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了旧的痕迹,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记忆”。旧工业建筑作为城市成长的印记,记载了城市工业文明发展的历程,是城市发展史关于工业时代的纪念物。旧工业建筑如同一种超越时代的文化载体和现代设计思想的容器,旧工业建筑再利用有利于为子孙后代留下城市文化记忆和学习的范本。吴良镛先生曾说:“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3]。旧工业建筑大多数具有它的地域性特点,是一个地区文化的载体,因此对于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有助于让后代了解城市发展的进程。

2.2 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劣势

2.2.1 规划不合理,持续发展能力弱

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在主观上会受政府决策者、投资商、建筑师和公众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在改造时考虑的会不全面,出现规划不合理,从而导致持续发展能力弱。例如,798工厂改造虽然是一个独特的、成功的旧工业改造再利用的案例,但它并不是城市规划的结果,而是众多艺术家自发行为的结果。所以可以说它基本上没有规划,只是在路边、建筑间划出场地作为停车场,见缝插针地散落几个小商店。其次,艺术家对建筑的改造仅限于改头换面,通常只是简单地加一个程式化的入口门厅,缺乏对整个艺术区整体景观的营造。最后,整个改造区域环境差、卫生差,道路、绿化没有规划,从而出现就工业建筑改造后,没有得到持续使用便再次推倒的悲剧。

2.2.2发展起步慢,理论研究和法制建设有待提高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研究,很多学者结合国内外改造实例及改造实践经验开展了对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价值的分析研究、改造再利用模式研究、改造方式和改造方法研究等,虽然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由于我国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起步比较晚,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仍不成熟,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目前国内改造项目大多为自发性,由于缺乏政府的正确指导,多种多样的转让形式和开发改造方式,导致转让和开发过程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部分成功的案例多数是在政府的专项支持下完成。相关建设法律法规不完善,旧工业园区再生利用的规划设计亦无规范可循,造成政府监管没有依据。在市场化运作中,由于法制建设滞后而引发的各种矛盾和纠纷,在实践中已经成为制约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协调开展的关键问题[4] 。

2.3 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机遇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工业化进程加速、经济转型、社会全方面变革的城市发展时期。投资商们应抓住这一机遇,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

首先,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工业化和城市更新对旧工业建筑改造具有推动作用,鉴于这些建筑中的某些建筑尚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其正好用于发展第三产业、房地产开发、商贸超市、文化产业创意园区、大学校园等等。

其次,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旧工业建筑再利用是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国家大力提倡建筑的低碳、节能,政府拨出大量的资金支持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最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文化意识也逐渐提高,一个城市需要具有历史代表性的建筑来供人们欣赏,因此对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商机悄然而生,改造后的建筑供人们休闲,娱乐,怀旧,这些都为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4 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威胁

我国的旧工业建筑大多兴建于上世纪60年代,由于建设时间较早,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利用面临着一定的威胁。

首先,旧工业建筑改造工程面临着与现行的建筑规范相抵触的问题, 改造后的建筑必须适应现行要求较高的规范,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其次,因为旧工业建筑已经使用了一定的年限,改造工程需涉及结构加固的问题。目前,国内的加固改造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且不均衡,技术主要集中在少数的大型企业,大多数企业并不能承担加固改造任务。而且我国现有建筑物的诊断技术水平还比较低,检测手段比较落后,也没有相应的检验标准可供遵循。常常以经验来解决实际工程中发生的问题, 迫于工程需要而匆忙得出的结论不仅会增加技术风险,更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另外,改造工程所涉及的项目内容繁冗复杂,项目管理的难度比较大,此外,缺乏专用的工程机具、器材、材料和技术;缺乏专业的施工队伍;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市场运作模式单一、封闭等因素,以及新型房地产业带来的冲击均给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顺利实施形成了威胁。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SWOT矩阵(见表1) ,并据此提出旧工业改造利用可持续发展策略。

3、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3.1重视科研,加强技术创新

国外先进国家对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己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研究成果和实践方面也有相当丰富的经验,我国目前主要是引用国外的改造技术和标准,还没有建立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的评价机制,我们需要结合我国的基本情况实现其本土化,加强改造技术的创新。并且重视改造后的管理,将绿色项目管理与旧工业建筑改造相结合,提高改造项目的绿色效益。

3.2稳中求进,平衡改造规模的发展

从单一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开始,逐步发展到从整个规划层面进行的改造。国内很多旧工业改造项目都存在与798相同的困境,所以旧工业改造项目需要进行合理规划,不仅改造旧工业建筑本身,还需要对其周边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诸如道路、园区绿化、老旧电路改造、治安管理、保洁措施、消防管道改造、路灯等,改造区域的运营后期需要专门的物业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对于单一的旧工业建筑项目,其规模的发展主要从周边的配套设计、自然景观进行整理规划;而对于旧工业建筑群,即旧工业区,如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从城市层面进行整体规划、系统改造。先对建筑物质寿命、建筑风貌品质、建筑改造的效益进行评估,划分出改造的优先次序,进行分区合理改造,典型的代表有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荷兰阿姆斯特丹东部商业码头改造、上海城市雕塑中心改造以及利用旧工业区改造形成的上海世博园区。

3.3提高认识,以绿色改造为主

旧工业建筑的改造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改造类型较少,再利用功能趋同;对节能问题考虑不足。现今,全国对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实践和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的利用、形式的把握、材料的运用等建筑设计方面,对低能耗改造的研究尚显不足;而在这个方面,德国已经位于世界前列,大量的旧建筑通过节能改造达到甚至超越现行的能耗标准所以在这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意识,加强对低能耗改造的研究。

其次,为使建筑内外获得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要求在对建筑内外环境进行改造时,尽量保留原来良好的自然环境,尽力改善原来不健康的自然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改造后的建筑尽量做到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建筑改造以后实现内部资源的循环利用。

最后,需要重视生活用水、自然环境用水和景观用水的安全性和节约性,为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制定相应的节水、污水处理回收利用、雨水收集和回用方案。总之,整个改造过程以绿色理念为主,以人为本,根据当代人的心理,进行结构合理选型,使改造成果最能满足使用者心理的要求。

3.4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产业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时期,一方面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正进行着快速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另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紧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有限。加上我国处于产业的转型期,形成以旧工业建筑为核心的一系列细分产业:技术咨询、专业旧工业建筑施工产业、改造设计产业、新型材料的研发和供应产业,逐步发展成 集上述各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是我国建筑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4、结语

时间与历史改变着人们对建筑的观看方式,也改变着人们对建筑的看法,只有当建筑切实地满足了人们的生存需要,建筑才能更进一步的表达其本质[5]。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正在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行,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机遇与挑战并存。旧工业建筑改造必须树立全新的发展战略观念,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分析旧工业建筑的优势、劣势,正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机遇与威胁, 在发展进程中不断的加大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 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力度,大力推进旧工业建筑节能改造和功能置换, 努力使旧工业建筑再次在城市进程中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陈旭,李慧民.我国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法制建设研究[J] 2013(6)

[2]付瑶.国外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对我国的启示[J]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院报,2003(1)

[3]吴良镛.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旧工业建筑论文篇(7)

我们知道:城市的发展是一个更新和改造的动态过程,同时也见证了一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历史进程。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城市产业结构和土地使用结构的调整,使得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工业企业(第二产业)往城郊迁移,而退让的土地则用于发展第三产业。然而由于原先的工业设计与布局不合理,最终导致在城市中存在大量闲置和废弃的旧工业建筑出现。这不仅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制约着城市的有序发展。因此,如何面对现存的废弃(旧)建筑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尤其是如何将其变废为宝,在不断更新的秩序中获得重生,是国内外众多国家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重大课题。下面我们将从工业废弃建筑的定义与分类开始,认识其改造再利用的意义,分析其优势和特点,最终提出可行性方案和建议。

一、废弃工业建筑的定义与分类

废弃工业建筑是指那些仍在建筑的使用年限之内,却因为城市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的调整,造成建筑原有的功能、形象不适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或者由于管理经营不善而被弃置不用的产业类旧建筑。它们在空间特征上表现为独立空间型,且一般为闲置建筑。

一般分成四类:

1、建筑本身的风格、样式、材料、结构或特殊的构造做法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建筑发展水平,具有建筑史的研究价值;

2、建筑及其所在的地段本身具有历史地地标价值和意义,它们往往见证了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

3、建筑和地段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建筑的特殊造型、色彩和庞大的体量对于城市景观和环境具有视觉等方面的标志性作用;

4、一些建造品质较高,建筑空间、结构、使用寿命或其所处地段尚有继续使用和改造再利用的潜力和价值的近现代工业废弃建筑。

二、废旧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意义

1、废旧建筑再利用的生态意义:当今提倡一种生态建筑观念:可更新、可循环、再利用、减少能耗与污染。在同等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旧建筑再利用比拆除重建,在减少资源能耗、环境污染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意义。建筑物在建造过程和运行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并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建筑产品的三分之二属于材料费。废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在拆除方面及建造能源消耗方面对生态的影响能减少到最低程度。

2、废旧建筑再利用的经济意义:(1)改造设计可以节省部分的建造费用;(2)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如给水、排水、供电(气)等,可以减少市政投入,节约初期开发投资;(3)废旧的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周期远比重新修建一座建筑的周期要短且投资小,可以节约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且所处地段优越,从而使得投资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非常大的经济效益。

三、废旧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的自身优势与可达到的目标

工业废旧建筑与一般的民用建筑相比较而言,无论在空间结构上、平面形式上、立体造型上、结构承载力上、基础设施以及拆迁等方面都具有非常大的改造优势:

1、空间结构上:工业废弃建筑一般空间比较宽敞,建筑不仅层高较大、跨度也大于一般的民用建筑,有的跨度甚至超过二十米。这种空间结构上的特点为以后的改造设计提供良好的空间条件。

2、平面形式上:工业废弃建筑一般规模比较大且占地多,建筑空间的布局往往遵从一种效率与生产逻辑的秩序。因此,建筑平面形式多数是非常规则规整,可以满足多种建筑使用的要求。

3、立体造型上:工业废弃建筑的立体造型一般都非常简洁、整齐。而且建筑结构往往作为一种造型手段显示出来而显示出独特新奇的技术之美。在改造时,旧工业建筑的外墙一般可以作为围护墙,也可根据建筑立面需要拆除重砌或直接加以利用。

4、结构承载力上:工业建筑的结构承载力一般比其他民用建筑的承载力要大,相差最高可达几十倍。因此,旧工业建筑再利用时,荷载一般都能满足新的使用要求,这是一般旧建筑所不具有的优势。

5、基础设施上:工业废弃建筑一般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因此一般具有很好的改造再利用基础。

6、拆迁矛盾小:旧工业建筑的拆迁矛盾小,比起一般的旧居住区的住宅拆迁矛盾来说,旧工业建筑则少了很多限制问题,不用安置拆迁住户,无需考虑居民的返迁补贴,可以快速改造,重新投入使用,保持城市发展的连续性。

四、研究方案的可行性与建议

与一般的民用建筑相比,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拥有空间跨度较大,形式比较规则、立面造型比较规整,工业建筑很坚固、耐久的主体结构,因此,废旧建筑具有再利用改造的条件。

在废旧建筑不同程度或者不同方式的改造再利用,需要我们抓住建筑的基本特征,深入研究旧建筑的历史文化和技术特点等方面的因素,最大程度地发掘旧建筑的潜力,赋予旧建筑以新的生命与活力。然后,对旧建筑进行重新的功能定位,使得旧建筑处于良好的循环状态。但是,废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的制约因素也很多,既受到原有建筑的自身条件,也受到当地的技术经济条件和改造后的使用功能的限制,这些都无疑增加了设计的难度,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因此,在废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了解市政府对废旧建筑地区的长远规划、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重视废弃工业建筑的再利用,科学认识其潜在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生态价值,仔细勘察废旧建筑的内部实用功能,关注周边环境与配套,对废弃工业建筑进行合理的改造再利用。

参考文献:

[1]张艳峰,陈伯超,张明皓。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一种再生的设计开发模式。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3(02)。

[2]朱少青,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及控制措施,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4)。

[3]陆地著,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旧工业建筑论文篇(8)

工业建筑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而如今大量的旧工业建筑因为产业结构重组,城市功能变革,逐渐成了“闲置”的建筑。但是因为旧工业建筑具有主体结构坚固,空间高大灵活,容积大,拥有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工业美学价值等优势而对其进行重塑与再利用的建设活动越来越被人接受与提倡,文章结合大量优秀实践案例的分析总结出两种基本的旧工业建筑内部空间重塑和再利用模式:功能置换和空间重组。

1.功能置换

建筑设计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在建筑中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功能和自始至终的美。旧工业建筑室内空间的重塑与再利用打破了原有封闭单一且静态的功能结构,实现了由废弃到再生的转变。根据已建成的实例分析,通过功能置换可以将大跨度、大空间的厂房改建为剧场、博物馆、餐饮中心等,把多层厂房改为住宅空间、办公空间等。下面从经济、文化、历史、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分析其创造的社会价值。

1.1功能置换的经济效益

旧工业建筑对其使用功能的置换既是商业运作,又是对工业时期建筑的保护。对经济的活用是旧工业建筑重塑与再利用最重要的一步。首先对地价因素的活用,利用其处于城市边缘位置的优势,根据城市极差地租的理论,从工业用地性质转变成商业用地性质,同时也凸显了旧工业建筑改造的迫切性与必要性。其次,将历史文化作为一种城市资本来进行运作,可以获取更多的利益。通过功能置换的改变方式使工业时代的产物不仅流传下来了也解决了经济问题,更让旧工业建筑重新焕发了内在的生命活力。旧工业建筑的重塑与再利用也是对材料、空间和能源的经济利用,更好地利用了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成为了提升场地价值的营销工具。创新与旧工业建筑的特性并没有产生矛盾,从经济角度来看,旧工业建筑的重塑与再利用也同样充满吸引力,越来越被房地产商看作是一种有效的投资。

1.2功能置换的文化效益

旧工业建筑从历史文化价值出发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场所,或曾经见证了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地区和国家工业的发展的历史过程。重塑与再利用作为保留旧工业建筑的重要方式仍然是最常见的。棉纺织厂被改造为艺术家工作室,面粉厂被转变为美术馆,粮仓被改建成图书馆。甚至将锅炉房变为社区售楼部,酒厂改为展示中心,或是将手表厂厂房改成大型商场,所有这些都反映了旧工业建筑本身的价值与其新的公共用途之间毫无矛盾。这些项目地位显赫,经常作为一个城市重要的文化标志和历史遗迹。这些项目增强了地方文化形象,同时如果它们能够带动旅游业发展,就也具有经济上的重要性。例如,由北京国营电子工业老厂区改成的798艺术新区就已经演化为一个文化概念,吸引了各类专业人士及普通大众,并在城市文化和生存空间的观念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成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

1.3功能置换的历史效益

功能置换因为其改造内外的灵活性,为旧工业建筑的再循环提供了可能,它不仅赋予建筑新的功能,对内部空间氛围进行调整,还使旧工业建筑的韵味在新与旧的碰撞中得以强化。关于旧工业建筑室内空间的重塑与再利用的设计实践使旧空间得到了重生,这与现代生物学揭示的生命现象不一样,即新细胞的产生必须以旧细胞的死亡为代价。新的空间新的功能产生的同时,旧的存在并不从此失去本身的光芒,新旧空间互相融合,既适应了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又延续了城市的文脉,保留了城市的记忆。

1.4功能置换的可持续发展效益

拆除旧建筑必定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和装潢垃圾,这样违背了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对旧工业建筑的重塑与再利用能够合理有效的利用旧有资源,避免一味的浪费,再加上改造周期较短,在时间上有很大的优势,避免工期上的诸多问题。反过来说,假若将老建筑拆除增加新建筑。那么新建筑的建造过程必定会产生新的资源和能量的消耗,产生新的废弃物,还会占用更多的土地,增加新的环境负担。所以充分利用现有质量较好的旧工业建筑,通过功能置换满足新的需求,将可以大大减少资源和能量的消耗,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符合国家一贯提倡的环保理念。

对于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从短期投资来看,可能不会被太多人认可和接受,或者会被认为是“不合算”的,但是从长远来看,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以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乃至环境寿命周期作为考察的时间跨距,考虑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经济效益将会被逐步验证。

2.空间重组

旧工业建筑的重塑与再利用,与现有建筑及空间是否具有直接和转型后的功能空间相匹配,或者在不需要对其主体结构体系、空间组织进行伤筋动骨式的重大调整和改造的基础上,是否已具备了与转型后的功能空间兼容的可能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建筑功能就好比歌曲中的填词,而空间序列就像编曲,二者必须形意寓合,方能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如果现有建筑及空间具备了要转型后的功能空间所必需的空间通用性、可调节性、兼容性、适宜性,这样新旧空间之间的良好兼容关系为旧工业建筑内部空间重塑与再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兼容性是关键

工业建筑是纯生产性的,机械设备、原材料以及生产产品占据了其主要空间。由于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复杂程度的不同,不同类型的工业建筑会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空间形态,但要满足基本生产,这类建筑及空间的整体空间形态,往往呈现出大体量、大空间、大容积的特性。为后续人的种种行为和活动的介入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也为向其他类型空间的转型提供了灵活多样的调节余地。旧工业建筑及空间具备的这种空间的兼容性、变通性和可调节性,使得大量的旧工业建筑及空间真正拥有了重塑与再利用的潜在价值。

2.2适宜性改建

从旧工业建筑生产性车间,到当代多元复杂空间的转变,新旧空间之间吻合、匹配关系的存在,的确为整个重塑与再利用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毕竟这是两种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建筑及空间之间的转换,因此,即便老建筑原先的意图或结构与新用途有相似之处为再利用设计提供保障,但对于旧工业建筑室内空间一定程度的适宜性调整和改建,对于新的功能空间的设计同样必不可少的。

3.结语

总的来说,旧工业建筑通过功能置换和空间重组为其带来了高利润,充分发挥了旧工业建筑的商业价值。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又带来了文化及历史效益,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后面的商业开发和动态保护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周卫.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新旧空间关联理论及模式研究[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009.10.

[2]周浩明.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理论[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

[3]克里斯汀・史蒂西编.改扩建 建筑细部系列丛书[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5.

旧工业建筑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伴随着传统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转变,第三产业逐渐崛起,传统工业日渐式微,许多传统工业基地出现结构性衰退,逐渐荒废;另一方面,新生产方法、通讯技术、运输方式的出现,使部分原有工业基地、交通枢纽、仓储用地等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出现功能性衰退,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及闲置厂房、仓库。它们大多地处偏僻,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直接利用。整体拆除重新规划,投资巨大,成为城市发展蓝图上的一块“影响市容的鸡肋”。

1、国内旧工业用地更新改造相关理论研究

1.1、城市更新理论有机更新理论

即采取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最后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于一体。强调城市整体与组成部分的有机性和有序性,蕴含着渐进式、可持续的更新思想,该理论在北京菊儿胡同的更新改造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旧厂房特别是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同样应该遵循渐进式、可持续的原则,强调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及改造利用。

1.2、工业建筑及工业建筑集群改造理论

廖森林从工业建筑遗产改造为创意产业基地的现象出发,探讨其与城市再生之间的关系,提出工业建筑集群改造成的创意产业是城市再生的催化剂,并且认为要发挥催化剂的作用,就必须与城市共生,互相影响。孔建华认为北京工业厂区的改造要以“自然拾掇、有机更新”观为取向,保存建筑本体的真实性,保持外立面原貌,稍加创造性修饰,以适应创意产业的需求,并使之体现和扩展于北京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2、城市中旧厂更新改造的措施

2.1、工业建筑再利用空间的改造

工业建筑一般以产品制作工艺来组织空间,形成其特有的生产交通流线,以水平交通为主。在工业建筑中,其主要活动主体是产品,其生产设备、生产流线和产品运输,决定了工业建筑多为长方形大空间,空间形式简单,交通面积所占比例较少,空间利用率较高。工业建筑根据其生产产品的功能需要选择了不同的结构形式,如:单层大跨度厂房,多层大空间厂房,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空间开敞、高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大多从工业建筑转为民用建筑,改造方向主要是创意产业建筑、宾馆、商场、博物馆等公共建筑类型。尽管建筑类型各有不同,但都是以人的活动路线组织空间,一般都不会采用通长的大空间形式,而是根据人的交通流线,采用丰富的空间组合形式,使建筑空间灵活多变。

厂房空间的改造,并不仅仅存在于内部空间的改造,还包括厂房的外部空间的变化。外部空间的改造,更多的是使用加法将原厂房外部空间改造为半外部空间或内部空间;使用减法将原厂房内部空间的局部改造为半外部空间或外部空间。如:通过加法或减法增设入口空间、增设外廊空间、增设中部通道,增设屋顶阁楼等。

比如说浙江省的某工业旧建筑为例分析,建筑空间的改造利用,完全保留旧工业建筑外貌是更新改造中比较常见的方法,通过材料更新与形体修复,使建筑显示出最重要的历史信息,延续历史沧桑感和岁月痕迹,保护其历史价值。这对修缮工作要求比较高,既要运用新材料又要很好的将其隐蔽起来,不破坏旧工业建筑的原有形象。再者老建筑独树一帜的形式往往会起到标志性作用,更加吸引眼球。

2.2、建筑重建的改造法

对既有建筑进行重建的改造与室内重装和格局重构相比,是投入较高的一种改造方法,在重建改造中可以分为外立面重建、扩建加建和整体拆除再建等不同的做法。既有建筑的外立面通常是要首先予以保留的,但有时候也需要进行外立面重建改造才能使建筑获得新的生命力。如图1所示的温州创意街区,运用设计大师蒙德里安惯用纯粹造型的表达来进行了建筑外立面的改造设计,获得了较好的改造效果。在既有建筑已经不适合城市发展的情况下,将既有建筑整体拆除并进行重建有时也不可避免。在重建改造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利用旧有的材料,尽可能的进行新旧交织的再生设计,这样才能使既有工业建筑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图1温州某街区既有工业建筑外立面

2.3、对建筑材料进行更新

修复、加固与加建的材料原则出于史料原真性与可读性的要求,修补旧肌体与直接相连的新肌体应尽可能采用与之不同的当代再料,如金属、玻璃等。这也是《威尼斯》反复强调的,当然,《威尼斯》所说的“补足缺失的部分,必须保持整体的和谐一致”实际上是很难遵循的,因为“和谐一致”具有很大的理解差异,因此,差异性始终是旧肌体修复与加固的最重要原则。此外,在整体改造中,首先是力于恢复建筑原貌,把原有历史状态展现出来。在工艺方面,主要采用手工清洗的方式,恢复原有的墙面地面,对其进行防腐、防漏水的处理,从而使历史状态重新展现。

用金属修补与加固有很多优点易于识别保持了历史原真性和可读性。即使在金属结构中也可用色彩、质感、肌理不同的金属构件来形成差异对原建筑破坏较小,金属加固结构能有效改善建筑的抗震性易拆卸与修补,可再次整修工期短容易反映新旧对比效果等。玻璃作为透明材料,特别是不带色的完全透明的中性材料,没有实体感与重量感,能清晰的展现旧建筑风貌其反射性能映射新旧建筑与周围景观造成戏剧性的景观融合效果工期短容易反映新旧对比效果等。例如浙江某现代艺术工作室整个空间不变化,在进行改造之前,以水泥地面为主,墙面渗漏严重,属于废旧建筑,在对其进行改造之时,恢复原有红砖墙面的基础上,采用了玻璃、铝合金等材料,对空间作了一定的区隔和划分,与室内原有自然粗糙的结构材质相映成辉

图2某工业建筑改造现场

2.4、尺度的对比

相近的尺度产生和谐,差异的尺度产生对比。在现代生产技术的前提下,传统的材料由于加工工艺的变更可以产生更大尺度的形体,如大面积的玻璃等,尺度的变更与对比映射着时代的差距,使旧有的建筑产生了冲击下的平衡感。比如说广州中山歧江公园就很好地诠释了旧厂房与周边环境的良好处理。

首先,厂房内部场地内道路交通的组织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延续了场所的历史文脉,以网状结构的直线步道展示了工业化的线条和肌理,体现了工业生产的高效与原则性。

其次,室外公共设施设计则最大限度的利用场地内遗留下来的工业机器设备,通过使用三原色:红、黄、蓝将这些机器设备重新粉饰一新,使之成为具备观赏价值的工业景观分布于园区内。这也是歧江公园的一个很大的景观特色。在设计中,俞孔坚博士尊重原始厂区的环境和文脉,对厂区内的水体和部分驳岸都基本保留原来形式,全部古树都保留在场地中,两个分别反映不同时代的钢结构和水泥框架船坞被原地保留,一个红砖烟囱和两个水塔,也就地保留,并结合在场地设计之中,大型的龙门吊和变压器,以及许多机器被结合在场地设计之中,成为丰富场所体验的重要景观元素。

希望通过我对旧工业建筑更新改造的探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得浙江旧工业建筑的更新改造能走上多元化再利用的道路。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同时,注重考虑同旧工业建筑的呼应,唤起当地居民的记忆共鸣;在兼顾各个功能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高空间和土地利用率,并对旧工业建筑的整体设计规划进行长远考虑;在保护旧工业建筑的同时,进行必要的结构改造,以满足现代人的各种需求,力求用可逆性的更新改造减少对旧工业建筑的破坏;……真正寻找到适合浙江的自身的旧工业建筑更新改造原则和模式。通过对浙江旧工业建筑的高品位更新改造,改善浙江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浙江的经济发展,保护浙江地区的生态环境,使浙江的发展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5、立面的保护与延续

保持原始风貌,对损坏的部分进行修复或模仿,对外部装饰精美、工艺精湛、具有明确历史风格的旧厂房外立面通常采用这种保守的方法。对立面的修复主要包括墙面、窗户及装饰细部的清洗、更换、还原。比如说需要将浙江某市的一座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欧式仓库进行改造,其外立面具有典雅古典美的比例关系,线脚细部精致美观,其的附近产业建筑的历史得到了很好的见证。业主在重新整修的过程中,采用了修旧如旧的策略,使原有的建筑形象得到了较好的保存。

3、结语

对于废旧厂房工业建筑的再利用,赋予建筑新功能,需要对建筑空间重新分割;赋予建筑新生命,需要对建筑材料加以整理和更新进行技术改造,并符合时代建筑的要求,使两者均需满足节能建筑的要求,从而实现建筑的全面节能。

参考文献

[1]罗鹏.广东省“三旧”改造中旧厂房更新改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旧工业建筑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与城市新区开发一样,旧区改造需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地遵循城市化的规律,适应当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城市更新涉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等诸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1.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现状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工业建筑在退出生产环节后,均处于自然衰退、大量闲置状态,在新的规划时限之内,往往会被直接拆除。但是,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仓库、旧厂房等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和保护思想逐步传入我国,国内建筑行业工作人员也逐渐开始对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予以了一定的关注[1]。

随着国内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成功实例的逐渐增多,一场影响范围较大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也悄然兴起,主要体现在:第一,改造和保护旧工业建筑的范围逐步扩大,即改造和保护旧工业建筑涉及的范围,逐步扩展到了存在期限5至60年的建筑物。第二,相关部门对于改造和保护旧工业建筑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其发展路线已经由自下而上的民间自发式逐渐向上自上而下的系统式运作、设计、规划的趋势发展。

2.城市旧工业建筑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交流的频繁,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生活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所以,城市建筑在不断进步,建筑的建造形式和建筑材料都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变,旧的建筑形式已经不再适应城市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中国城市中还存有很多近现代的厂房,这些厂房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张,大批工厂迁出“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遗留下数量可观的旧厂房及工业建筑。这些厂房都较难满足现代厂房在空间、跨度以及通透性上的要求,通风、防火也不乐观,这些厂房无法继续以原来的身份存在。而在讲究效率和追求利润的现代大都市,商业及社会发展不可阻挡,这些住宅和厂房都处于城市的黄金地段,巨大的商业利润促使开发商大量地进行开发,而对这些旧建筑的处理当下基本局限在一个——拆。于是,很多城市的优秀旧建筑在爆破声中、推土机下灰飞烟灭。

旧城改造可以给社会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和利润,为城市发展、升级做出贡献。可人们慢慢发现,自己在这样的城市中迷失了方向。越来越多的城市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城市的标志性越来越不明显,人们很难找到对城市的认同感。

旧建筑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历史、科学内涵,唯有建筑所记载的历史才是信史,往往比文字更为真实、深刻。随着现代城市的旧城改造,大批城市优秀旧建筑被拆除,一个又一个古老的历史片段在我们眼前消亡。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缺乏特色,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感觉到现实中的城市和记忆中的城市相距越来越远,似乎历史的记忆从我们脑海中渐渐消除。没有历史痕迹的都市,给人的感觉是“失忆”;高楼大厦、宽广道路、成片绿地,固然给城市文明注入了现代气息,但是,城市建设应有其传承性,形成持久的影响力。

3.城市规划中旧建筑改造的建议

目前,城市对于旧建筑保护基本上都是对城市重点文物进行重修,保护的范围大都是对有着重要文物价值的建筑,而对时间不是很长,但对影响城市文化、影响大众生活的一些旧街区,则简单地采用“拆”来解决。城市需要历史文化的传承,但旧建筑基本都处于城市的黄金地段,在不可能所有城市都将新城和旧城分开的情况下,保护旧建筑与城市发展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旧建筑无法以其原来的身份继续存在于城市之中,所以,我们必须对旧建筑采取一些措施。

20世纪20-30年代,一批建筑师和规划师提出了许多理想的城市模式,但这些用传统的形体规划和大规模总体规划改建城市的做法,都因把城市看作了一个静态事物而告失败。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新旧文化不断交融,新旧情感不断交融,新旧建筑也在不断交融。我们应该重视旧建筑的保护、改造和再利用,进行“谨慎的城市更新”。不仅针对文物建筑,而且,那些普通的旧建筑,都是构成地方特征和维系原有社会经济文化延续的载体。这些载体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张扬着城市的个性。

建筑设计规范是随着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调整的,因此,在旧建筑的改造设计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由于前后规范条款的不一致所产生的矛盾。应该认识到强制性规范的设置,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生命财产的安全。旧建筑的改造利用,建筑的安全性是最根本的要求,不能为了保护历史价值而忽略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因此,以破坏建筑结构安全的代价来取得设计突破的方式是不能提倡的。建筑功能的重新布局和调整,是以结构安全为前提的,任何旧建筑的改造都必须严格地遵循了这一前提条件。

4.城市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应采取措施

4.1加强功能置换

信息革命给旧工业区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发挥政府、企业、开发商、民众各自的优势,形成有效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政府与民间 相配合的管理运作模式,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大力促进信息产业、建立科学技术革新的信息中心,并通过它们的进驻实现旧工业区用地功能的置换; 同时兼顾传统工业的技术更新和升级,提升区域产业结构的层次。

4.2秉承生态理念

引入生态理念,指导旧工业区的改造与更新.通过生态技术对已废弃污染的旧工业用地进行无害化处理,采用系统的景观规划和园林设计对昔日荒凉的旧工业区进行绿化,对被污染的滨水地带进行治理,建立有效的有害气体及灰尘回收装置,控制大气污染.广泛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彻底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恢复原有的自然风貌.尽可能避免大量拆除荒废的 工业设施,保护环境,减少能耗,节约资金,并为未来的发展留下无限可能,使生态恢复成为改变旧工业区面貌的主要手段,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

4.3保护工业遗产

改造应做到保护与创意相结合,沿续城市的历史文脉。旧工业区改造并不是把一切都推倒重来,应采取多种形式,因地制宜,保留有价值和有文化特征的东西,处理好更新、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具体可采用调整用地、整治环境、置换功能和保护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物、构筑物、重塑空间环境形态等措施,使之在形成全新的、符合当代使用功能和景观生态要求的一流环境的前提下,又有清晰可见的地段历史发展踪迹和见证物。同时城市化建设也应对城市景观设计和形象设计加以重视,注重 体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提高城市的品味。

4.4科学理论指导

结合城市“有机更新”的理论和“循环 经济”理念,采用适当的规模、合适的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确定旧工业区用地功能调整的发展策略及方向,按具体情况找出 不同城市和城市的不同工业地段更新的重点,挖掘存量空间资源潜力,采用不同的更新方法,针对实际问题采用具体的措施。

5.结语

旧工业建筑论文篇(11)

关键词:产业建筑; 产业地段; 创意产业园

Key words: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industrial sites; creative industry park

中图分类号:TU-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242-01

1相关背景

1.1 国外产业建筑改造概况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和改造的动态过程,在这种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如何对待现存的旧工业建筑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发达国家从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起,开始从工业时代走向后工业时代,城市功能改变,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第三产业逐渐发展并取代了第二产业居于主导地位,导致传统工业逐渐衰落,原有的厂房、仓库等建筑设施失去原有的功能而被大量的闲置。工业景观已不再是西方国家国力的象征或城市的骄傲。不少的传统工业基地,颓败势不可挡,甚至成为污染和罪恶的象征。

对于产业类建筑和地段的再利用,西方国家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开始了相关的探索,然而,直到80年代后期才真正掀起了以功能置换等灵活方式进行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热潮,改造的对象多为工业时代大量兴建的工业厂房。改造后的类型多种多样,如办公楼、公寓、商店、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等。改造的实践活动也由单一的单体建筑的改造扩展到整个产业地段的更新和改造。衰落的工业区转变成了创意产业、公共休闲和艺术活动场所。最近30余年来,国际上,对旧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美国,1985年的所有建筑施工中,大约有一半属于改建和复原工程。当代美国建筑师70%的工作都涉及老建筑改造。大规模对旧建筑的再利用成为一个关键的主题。

1.2 我国产业建筑改造的实践

我国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大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早期由于经济、技术及价值观念等问题,在城市的开发过程中依然多采取铲平式开发。21世纪初,国内对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已经初露端倪,随着上海一批创意产业园区和北京“798”大山子艺术区在商业及影响上的巨大成功,产业类建筑和地段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得到政府部门、建筑界甚至时尚界的高度重视。近年,中国开始大量出现改造和利用工业建筑的现象,特别是旧厂房改造为文化空间的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其特殊性已几近成为一种设计类型,值得我们从城市建筑学和社会生态学的角度去思考它的现实意义。但是,让这鼓舞人心的蓝图变成现实,决非“1+1”那么简单。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工业、国外资本工业以及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各具特色的遗产,它们构成了中国工业遗产的主体,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时代的特征,也成为城市肌理和文脉的一个缩影。

今天,中国的城市正在进入下一轮的以更新开发为主的建设阶段。其中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要对大量产业类建筑进行保护和再利用。产业建筑遗存既非古建筑又不是文物,往往被“大刀阔斧”地推倒、拆平,迅速地退出城市生活的空间舞台。因此,在这一形势下,是否应该对产业建筑、产业遗址、产业地段进行保护,已经不应再成为讨论的话题。而如何保护、怎样更新才是更应该去关注的。

3研究内容与范围

产业建筑在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历史代表,本文研究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角度来看,特定的产业建筑和地段类型在更新过程中有不同的功能用途。(2)从产业建筑和地段的规模、尺度来看,更新和再利用中有着不同的开发策略。(3)从建筑和建筑环境的认识主体来看,有政府、开发商、设计者、使用者,他们在产业建筑的保护更新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4)从物质文化形态和非物质文化形态相互的关系来看,人文历史景观是城市极具活力的景观视觉要素,是构成历史地段可识别性的内在和灵魂,反过来说,产业建筑和地段也是工业文化特色最直接、亲切的展现舞台。在保护产业旧址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对于那些曾经是特定年代的特定的非物质文化形态要素,在保护和更新的过程中要考虑使其生命力延续。

4研究的趋势与前沿

自1970年代以后,人们便开始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城市中各类产业空间的恢复与利用。在设计实践方面,国内外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多方的尝试,如: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的港口区再建计划;美国巴尔的莫内港更新等等。国内方面有北京的“798”艺术区、上海的一系列创意产业园区、土人景观的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

近年来,在理论总结与研究方面,也曾出版了许多内容广泛的研究著作,如以同济大学陆地的博士论文――《建筑的生与死》,以东南大学王建国,戎俊强的《关于产业类历史建筑和地段的保护性再利用》等。另外,出现的相关文章由此开始受到重视,其中绝大部分以介绍国内外产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现状与经验为主,把人们关注的目光慢慢引向了旧建筑改造的新领域――产业建筑。

5尝试性研究框架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国内外设计案例,对于产业类历史建筑和地段的保护性再利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保护和再利用,本文在一体化的背景下,以规划、景观、建筑、室内等全方位的思考为研究系统的。以这种研究系统约束现今单一的设计行为,从而避免对产业遗迹造成不可逆的破坏。(2)在全方位的研究过程中,对于产业类建筑遗产的改造后类型、用途也做相应的研究和论证。希望对国内一拥而上的利用旧厂房改造创意产业园的现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3)针对建成环境意义的评价不应只局限于物质层面的思考,这其中对于认识主体和非物质形态的研究可能会对这场热潮今后的发展方向有更积极的意义。

全文的目的即在于提出一个尝试性系列研究的框架。并将在框架下研究的结果用于反思现今的设计行为。

参考文献: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