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乡愁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2-04-21 10:33:32

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篇(1)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环节,坚持脱贫标准,统筹整合资源,全面摸清底数,实施专项行动,举全省之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确保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以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协调推进其他贫困地区及非贫困县、非贫困村脱贫任务,统筹组织资源,采取过硬措施和办法,集中力量攻克难关,确保2019年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2020年持续巩固提升。

保障义务教育。聚焦乡村学生、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突出控辍保学、精准资助、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重点工作任务,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做到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保障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保障有学上、上得起学。2019年底,全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6%的水平以上;

到2020年,基本补齐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短板,办学条件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标准。

保障基本医疗。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范围,做到贫困人口常见病、慢性病能够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获得及时诊治,得了大病、重病基本生活有保障,2019年底,稳定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配备合格医务人员,消除乡村两级机构人员“空白点”,做到贫困人口看病有地方、有医生、有制度保障。加强门诊慢性病就医管理服务,巩固提升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的三重保障“一站式”直接结算机制,2019年底前实现市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三重保障“一站式”直接结算。

保障住房安全。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加快推进现居住在c级和d级危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等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保障其不住危房。根据各地农村危房全面排查结果,将现有4类重点对象危房存量全部纳入2019-2020年度改造计划。统筹推进其他危房户危房改造,夯实精准防贫基础。2019年底,全面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住房安全任务。

保障饮水安全。聚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精准施策,努力提升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按照我省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评价标准,2019年底,全部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三、主要工作

(一)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各业务主管部门要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作为重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分管同志具体抓,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调度部门力量,狠抓工作落实和责任落实。要围绕提高“两不愁三保障”服务能力,根据部门职能,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标准和支持政策,加强对市县工作的指导。各部门工作方案于8月底前报省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备案。(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医疗保障局等业务主管部门)

(二)准确把握标准,全面核清底数。各市县要切实履行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在准确把握国家基本标准和总体要求基础上,结合全省工作方案,因地制宜细化实化标准并严格抓好贯彻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已经实施的“两不愁三保障”政策举措,明显超出基本标准的,要实事求是地予以纠正;

同时要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防止“翻烧饼”。

各市县要在准确把握标准的基础上,全面摸清本地区全部农户“两不愁三保障”情况,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开展核查,详细建立工作台账,列出问题清单,明确工作底数,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义务教育方面要重点摸清贫困县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师队伍建设、控辍保学情况;

基本医疗方面要重点摸清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配备合格医务人员、家庭医生签约情况,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及大病集中救治和慢病管理等情况;

危房改造方面要重点摸清贫困人口基本住房安全情况;

饮水安全方面要重点摸清贫困人口饮水水量、水质、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等关键指标。同时,要对脱贫摘帽县和脱贫人口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情况组织开展“回头看”,对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予以帮扶。(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医疗保障局等业务主管部门,各市县党委政府)

(三)针对突出问题,抓好重点工作。各市县要在全面摸清“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底数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工作清单,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细化实化帮扶举措。要按照政策标准和实施方案,用好用足现有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通过行业资金、财政涉农整合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等渠道,向符合条件的“两不愁三保障”项目倾斜,统筹做好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对账销号,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义务教育保障方面。扎实推进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继续健全完善辍学学生行政督促复学机制、入学联控联保工作机制、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认真落实县级“七长”控辍保学责任制。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将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家庭非寄宿学生纳入生活补助范围,确保建档立卡学生精准资助,不漏一人。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合理统筹布局规划,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装备配备,补齐两类学校建设短板,到2020年实现两类学校布局合理、办学条件达标、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完善,乡村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入编待遇政策落实力度,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和对口帮扶工作,组织实施好“老校长下乡”计划。加大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力度,自2019年起将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0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优先在贫困地区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编办等,各市县党委政府)

基本医疗保障方面。建立完善信息衔接机制,及时准确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范围。进一步加强门诊慢性病就医管理服务,做好大病集中救治,巩固提升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的三重保障“一站式”直接结算机制。加强县医院能力建设,各地要落实投入责任,改造和完善县级医院设施,配备基本设备,保障县级医院正常运转。加快构建远程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远程医疗收费标准和医保报销政策,有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贫困县县级医院远程医疗全覆盖。强化对口帮扶,针对深度贫困县,统筹优势资源,组织三级医院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加强县乡村人员培养培训。加大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生培养力度,定向县(市)落实定编定岗待遇保障政策。深入实施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继续为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招聘特岗全科医生,力争每个乡镇卫生院均有1名合格全科医生。持续开展全科医生、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全面开展乡村医生实用技能和适宜技术(含中医)线上线下培训。统筹使用县域卫生人力资源,鼓励实行“县聘县管乡用”和“乡聘村用”等多种形式,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聘用合格的医务人员。健全“压茬选派”制度,深入实施“春雨工程”,解决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缺乏合格医务人员问题,并认真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县域医联体建设,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整体绩效。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合理配置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设备,脱贫攻坚期内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基础设施达标建设。对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在规划建设水、电、路、信、房等基础设施的同时,建设配套基本医疗公共服务设施,为搬迁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医疗保障局、河北银保监局、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中医药局等,各市县党委政府)

住房安全保障方面。及时调整改造计划,根据摸底排查情况,将各地新排查出的4类重点对象危房存量全部纳入2019-2020年度改造计划,并制定调整后的改造任务和资金安排方案。统筹推进其他农户危房改造,参照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各地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统筹推进4类重点对象以外家庭唯一住房为危房的其他农户危房改造。落实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认真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印发的《农村危房改造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建设标准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农村危房改造基本安全技术导则》,建立全过程监管机制。各地组织技术人员对危房改造户的改造方案、施工操作等进行指导服务,特别是加强对修缮加固房屋的加固方案、建筑材料、施工方案等进行把关审查,开展施工现场巡查、关键环节质量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对发现问题的,督导做好整改,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危房改造竣工后,由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指导建设方进行竣工验收并提交建房备案书,确保改造质量。(责任单位:省住房建设厅,各市县党委政府)

饮水安全保障方面。全面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以未脱贫的10个深度贫困县和赤城县、蔚县、怀安县和涿鹿县赵家蓬区为重点,统筹推进贫困县和非贫困县、贫困村和非贫困村中的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工作,将尚存饮水安全问题人口纳入2019年实施方案,因地制宜采取综合解决措施,确保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彻底解决。加强特殊群体帮扶和突发旱情处置工作,各县建立特殊群体饮水安全问题清单,优先采用工程措施,努力实现自来水入户;

工程措施一时解决不了的,积极采取义工、公益岗位和邻里照顾等方式解决。要完善应急供水预案,建立应急供水服务队伍,定期组织开展演练。应急情况和严重旱情时,要采取新辟水源、启动备用水源、延长泵管、拉水送水、发动社会参与、组织群众自救互救等应急措施保障供水安全,2019年底前保障措施全部到位。建立农村饮水安全管理责任体系,10月底前,全面落实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的政府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监管责任和供水单位运行管理责任等“三个责任”,健全完善县级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机构、运行管理办法和运行管理经费等“三项制度”,千人以上供水单位设置服务公示牌,实行管理单位、责任人、供水服务电话“三个公开”,省、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监督电话和邮箱。加快巩固提升工程项目施工进度,对2019年中央投资计划中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农村饮水维修养护项目,做好工程计划管理,科学编制施工进度计划,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施工效率,确保年内完成80%的建设任务。(责任单位:省水利厅,各市县党委政府)

(四)强化政策措施,加大资金项目支持力度。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优先安排项目、优先保障资金、优先落实措施。中央、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等有关转移支付进一步向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脱贫难度大的贫困地区倾斜。省直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在本部门“十三五”专项规划实施中,要优先安排资金项目支持地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发挥好政策性金融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强化信贷资金和财政资金的协同配合,加大力度支持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引导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和各类企业、社会组织等帮扶资金用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加大对帮扶地区教育和医疗人才等援助力度。贫困村提升工程,要重点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要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要求,下放“两不愁三保障”项目审批权限,减少和简化审批环节,优化工作流程,加快项目实施进度。要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财政支持的贫困村微小型建设项目,符合要求的允许按照一事一议方式直接委托村级组织自建自管。加强“两不愁三保障”资金项目监管,完善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健全公告公示制度,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对扶贫项目资金相关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探索建立扶贫资产管理长效机制,保证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医疗保障局、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扶贫办、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银保监局及相关省直行业主管部门,各市县党委政府)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要将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情况纳入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督查巡查。各地各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逐级落实责任,定期部署推进,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狠抓工作落实和责任落实。省市县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都要抽调骨干力量,成立工作专班,统筹扶贫、卫健、医保、教育、住建、水利等部门,协同推进“两不愁三保障”工作落实。各级“3+1”行业主管部门也都要成立工作专班,全力推进落实。省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半月通报一次问题解决情况,督促各地加大推进力度、加快解决进度。脱贫攻坚期内,各市及省直“3+1”部门要将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工作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向省委省政府报告本年度脱贫攻坚情况。

乡愁教案篇(2)

中国是诗的国度。历年高考语文出现的古典诗歌鉴赏题正是对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弘扬,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2002年开始,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变成了主观题,这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学语文教学,表明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案例背景

2002年全国夏季高考的诗歌鉴赏题目中,卷面提供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试题要求考生分析为什么“折柳”是全诗的关键,并说出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考生应当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化常识,这就需要我们有必要了解“柳”这个特殊意象的文化内涵。我国古代有折柳枝送别亲友的习俗。《诗经》中有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名句;再则是因“柳”与“留”读音相同。故而后世常以“折柳”作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所以“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再如2009年浙江卷《踏莎行・雪中看梅花》,第22题要求回答“两种”是什么,“一家”是什么。这其实就是考查同学对诗词关键意象的判定。中国诗词尚含蓄,重意象。解读诗词,往往是解读意象。这首词的“两种”就是本词的两个关键意象“雪花”和“梅花”,“一家”就是造成它们形态各异的意象――大自然。第23题问手法和作者情感。这里的作者情感其实是意象特点的映射(褒扬梅花,贬责雪花,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这里的手法其实可以从意象特点之间的比较中获得(对比)。

通过意象解读古典诗词是最符合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是一把金钥匙。

三、案例描述

近几年高考语文的考题应当能很好地体现“考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原则。

就以高考诗歌鉴赏题为例,譬如2002年全国夏季高考的诗歌鉴赏题目中的“折柳”这一特殊意象,其实学过柳永的《雨霖玲》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便可有所知。2007年浙江卷《乌衣巷》等三首诗词考查了“燕子”这个意象,其实学生们在初中就学过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两处的“燕子”意象有一个共同特点:燕子秋去春来,再来时人事已非。2008年浙江卷《日暮倚杖水边》,第一问是两位古人,这两位都出自课内。第一位屈原来自《渔夫》,第二位白居易来自《琵琶行》。第二问说出“羁绪”的具体内容,注解可以推断出“漂泊”和“谪官”,从直抒胸臆的颈联可以推断出“不被理解”,“西风”(《长亭送别》的《正宫・端正好》中有)这个意象有“萧瑟之意”,“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这个意象有“年华老去之痛”,“挂衣冠”这个意象在表面是“挂上官服官帽”,这时汉语环境中或影视剧中常见意象,引申为“辞官,厌倦官场之意”。也类似足球中说的“挂靴”就是“退役”。

意象是寄意于象,是诗人有意识地选取来表达主观情感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课前同学们做了一定的准备工作,课上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高中必修、选修语文课本,从中找出也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杜鹃”这一特殊意象的有关诗句。并根据你所知道的知识对此作出相应发散性的归纳分析。

顿时,课堂上马上活跃起来,翻书声、交流声此起彼伏,同学们积极思维,对此,基础扎实、能力较强的同学就能够应付自如,很快就找到了。

自告奋勇的学生甲很快就举手说道:“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句‘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该诗句作者通过杜鹃悲切啼声的描写来表达了作者对琵琶女不幸命运的怜悯感怀之情。”我赞扬道:“准备充分,一开始阁下就给我们树一个好榜样,很好!”

学生乙补充说道:“还有唐代李商隐的那首众说纷纭的《锦瑟》中写道:‘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后半句就说作者只能像望帝那样,把自己的爱心托付给杜鹃,这里借来表达自己孤独悲愁和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学生丙继续补充道:“我这里还有,李白的《蜀道难》中有句‘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诗句营造了一种了感伤凄凉,荒凉凄冷的氛围。”

此外我又做了补充。王力的《语言与文学》引文中的有唐代诗人崔涂《春夕》“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一句。虽然杜鹃的叫声凄清愁苦,啼声甚哀,但它那恰似“不如归去”的啼叫容易拨动人们的思乡怀亲的心弦,杜鹃的啼声,俗谓其鸣恰似在说“不如归去”,因而古人又常将其称为“催归鸟”,于是古人就借此来抒发思乡之情。这里是作者巧妙地借景抒情,借耳中所闻的是杜鹃那不如归去的哀啼之声,抒发了诗人迫切思归和对故乡的至诚至真的思念之情。

我总结如下:

鉴于此,古人认为杜鹃是“天地间愁种子”。即感伤哀愁和怀亲乡愁。为了能将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和学以致用,我这里再对此作进一步的延伸补充。(所举课外例子都配以多媒体投影仪同步显示)

杜鹃是寄寓“感伤哀愁”的文化内涵。再如唐代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作者通过融情于景的手法,让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来暗示着一种友人间的真挚地感伤别离之恨。

杜鹃也是寄寓“怀亲乡愁”的文化内涵。声是满腹乡思。在游子的耳朵里,这杜鹃的鸣叫正是故乡的召唤声,啼鸣中流出悠悠的乡思,绵绵的乡情。用杜鹃的鸣叫为主旋律,这对在外的游子来说无疑是谱写着了一曲最具亲切和谐的思乡之歌。如秦观《踏莎行》中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作者巧妙地借景抒情,诗中的杜鹃,不仅是客观自然中的物体,更深的寓意是借耳中所闻的是杜鹃那不如归去的哀啼之声,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漂泊异乡、欲归不得的孤独悲愁之情。

是杜鹃,啼叫在乡愁的心窝。

四、案例反思

夯实“温故”基础,才能形成“知新”的迁移能力。即以回归课本为原则在进一步再向课外拓展延伸,是为明智之举。法国生理学家说过:“构成我们思维最大的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高考诗歌鉴赏备考复习不能脱离教材,应当回归课本。即“缘于书,但并不囿于书”。

事实上,高考试卷上的主观题诗歌鉴赏的意象和知识点,大都隐含在语文教材之中,而各种解题思路和能力,也必须借助现行教材的载体来培养和训练。在平常的语文练习中,要求同学们做到安营扎寨,步步为营,但更须步步为“赢”。高考与课文的关系不但十分密切,而且会随着高考试卷的进一步完善变得越来越密切。

因此,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决不能忽视对课本的有效教学,也不能忽视课本“以点带面”的导引作用,更不能忽视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高考!

鉴于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还应该灵活地放在课本上,放在平时的基础教学上。咬定基础不放松,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根本上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五、案例讨论

好诗都是富于启示性的,言近而意远,能够通过一两个鲜明的意象唤起读者的联想,诗人往往通过借助对一些有一定文化积淀的特殊意象的寄寓,抒发了诗人积蓄在心头的对于故乡的真挚的眷恋之情。

此外,教学生学会知识的灵活迁移能力,这样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就此起到了一种“举一反三”的效果。譬如知道了大雁、杜鹃等一些具有一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特殊意象,就能迁移到课本中还有鹧鸪也属此类。李白在《越中览古》中这样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春满殿,只今唯见鹧鸪飞。”鹧鸪也同样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特殊意象,其文化内涵所流露出的是悠悠的乡思,绵绵的乡情。鹧鸪常在春雾中啼唤,其叫声俗谓其鸣:“行不得也,哥哥!”凄清愁苦,而这在游子的耳朵里,显然是最亲切和谐的声音。用鹧鸪的鸣叫为主旋律,正是故乡的召唤声,谱成一曲思乡之歌。充分表达出啼鸟唤人归的迫切思乡之情。而这对于思妇来讲则是一份愁怀,表现出一种愁苦之情。

当然,此外我们在解读诗时,体味意境,是建立在对意象的理解基础之上。因为意境是由不同的意象群组而成的,但意境显示的是具体生动的画面,是能激活欣赏者想象的艺术空间。

其实像这样的特殊意象还有很多很多!因为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尚需我们在语文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与归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乡愁教案篇(3)

年级/册

九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乡愁》

教学目标

体会《乡愁》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乡愁》的四种直观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之间虽是独立的,但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这就是它们意象的递进性和抽象性。“海峡”则把隐性的政治显性化,深刻地暗示大陆和台湾的政治睽隔,余光中乡愁诗歌的意象不仅是个人、家庭的悲剧,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剧。而这一点学生理解比较困难。

难点分析

学生对乡愁的理解比较容易,但是为何诗人对故乡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学生难以理解,是因为学生对那段特殊的历史不了解、对诗人不了解,对诗人的写作背景不了解,对传统文化根植于诗人内心不了解。这就需要从这几方面入手,学生了解了,难点自然也就突破了。

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综合运用教师范读、反复诵读、师生互动和教师总结归纳的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以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的演奏导入

这首曲子写于抗战时期,马思聪在纷乱的战火中,远离家园,携妻带子,四处漂泊,他日夜思念生养自己的祖国,他把这种离愁别绪全都倾注到了这首曲子中,而诗人余光中则是把这种感情融入了他的《乡愁》中,这节课,我们跟随余光中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诵读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金钥匙。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更是需要反复吟读,才能领会其深义。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

(2)自由读、小组之间互相读、男女同学搭配读、指名同学读;

(诵读要求: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3)通过诵读,同学们讨论,诗歌每一节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

第一节:母子之情

第二节:夫妻之爱

第三节:丧母之痛

第四节:家国之思

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诗歌的前三节抒发的是家愁,第四节的感情上升到了国愁,是更加深沉的家国之思。

三、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节。

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

(1)走近余光中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49年到了台湾,当时年仅21岁,再还乡时已是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海外。长达半个世纪的漂泊,在1972年回大陆无望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2)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3)他还说,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

小结: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是呀,《乡愁》是台湾同胞、更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四、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那“浅浅的海峡,本不难跨越,为何历经半个世纪却一直难以跨越呢?如果说造成台海相隔是历史的遗憾,那么,台湾至今不能回归又是谁在从中作梗呢?谁才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国家何时能统一?两岸同胞何时能团圆?半个多世纪来台湾当局究竟都做了些什么?而我们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又应该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些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视屏与图片中找到答案

①视频一、二:国家记忆--邓小平故事--邓小平与台湾问题;

②图片一、二

小结

五、课堂小结:

台湾,所有中国人的心结。自1949年起,几十年潮涨潮落,两岸同胞饱受亲人分离之苦,日日盼望祖国早日统一,亲人团聚。2005年12月温家宝总理谈到台湾问题时,也深情的说︰“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最深的乡愁。”

乡愁教案篇(4)

【背景介绍】

我是一名初三的语文教师,所在的学校是一座典型的农村中学,学生勤奋好学,他们像家乡田野里的小禾苗那样,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阳光和雨露。但由于农村经济较不发达,学生家中可供阅读的书籍较少,而且农村学校、社会可提供的阅读机会也非常有限,所以学生阅读欣赏的能力也较弱。文学作品欣赏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乡情诗两首》的教学曾经使我苦恼不已。

本文的作者余光中,是台湾当代著名的诗坛健将、作家、文学评论家,现定居于台湾,任台湾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他的一生都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与亲人无数次的聚散离合,使他心中永远澎湃着一股深婉而又激荡的乡关之思。他的《乡情诗两首》(《乡愁》、《乡愁四韵》)就是作者乡愁燃烧的结晶。

【案例描述】

诗歌以其高度的概括、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在文学领域中一直被视为最高的艺术形式。正因为如此,学生心目中认为诗歌是如此深奥难懂、如此晦涩枯燥,就像是夜幕中璀璨的星星,耀眼却深不可测。如何让学生上课开始之时就全身心地投入、细心揣摩作品的情感脉络,揣摩作者特定的心理和情感,这是我备课一开始就碰到的难题,当时,我是提笔又放下,又提笔托腮而思。最后我三思而决定用音乐作品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情感方向。在上课前两分钟,预先进教室,多媒体播放台湾歌手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其中歌词就是余光中写的《乡愁四韵》,这样歌、诗的情感和内容就已作了特定导向。当深沉、舒柔的旋律缓缓响起,喧闹的教室顿时安静了下来,只觉得山谷在回响,大海在呼啸,千山千水都在深深怀念着祖国的母亲。同学们青春稚嫩的脸庞忽然间似成熟了许多,诗人被现实生活激发起的沸腾的感情在同学的胸腔里激昂汹涌。曲罢音消,但同学的思绪还是在乡愁中萦绕。我于是抓住这个情感契机,引导学生进行新课思想感情的赏析。在一堂课的结束,我也用音乐来处理,播放了费翔在春节晚会上演唱的《故乡的云》,在“归来吧!归来吧!我已厌倦漂泊!”“归来吧!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的歌声中,同学再次体会到了所有海外游子的款款深情、乡思之情。从而起到画龙点睛,前后照应的作用。课后,同学说:“啊,诗歌原来是这么美的!语文课原来可以上得那么有趣的!”我想这一半的愿因可归结于这两首歌的安排。

《乡情诗两首》具有单纯而丰富的意象美。《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长江水、红海棠、白雪花、香腊梅。学生在预习新课后,就来询句:“老师,什么是意象?”所谓意象是诗形象的最基本的元素,是作者的情意和客观的物象相感应而用文描绘出来的图景。是呀!这么抽象,空泛的定义,怎么能一下子让初中生心神领会呢?如何让学生从抽象到形象地理解“意象”的概念,这又是我在备课时所要解决的难题。后来我采用了以诗教诗,以诗学诗的教学思路。在分析本文的表现手法运用了意象这一教学环节时,我和学生一起回忆了明代于谦写的诗《石灰呤》(多媒体显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学生朗读思考后总结:本诗表达了作者立志报效祖国,死而后已的情感。我又紧追一问。“此种情感是通过哪一种具体事物来形象表现的?”学生异口同声说:“石灰!”我乘胜追击:“石灰,就是于谦这种立志报效祖国的情感的意象。”“哦!”学生已恍然大悟。“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 离别後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学生心神领会后,还举了许多诗歌的表现手法也运用了意象。

其实,农村的中学生也是喜欢诗歌的不仅爱读,其中有此同学也尝试着写诗。如何鼓励学生大胆学写诗,这是我备课上课时的又一难题。我先请同学回忆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思念这一主题的诗句。这一点,倒难不到学生,他们积极打开了记忆的仓库,搜索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有关思念的诗句。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曹操的“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范仲淹的“黯乡魂,追旅思,好梦难让留人睡。”《行行重行行》中的“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等等……既然古人写了那么多有关思念的诗句,那么我们也可以此为话题来写诗。为了降低初学写诗者的难度,我要求学生以乡愁为主题写一句诗。学生经过设身处地的联想,和身临其境的创设,写了一些诗句。他们的诗句出乎了我的意料,原来阳光的中学生可以把乡愁演绎得如此浪漫而活泼,清丽而高雅。如“乡愁是一首永恒的小夜曲”,“乡愁是一部永远长不大的童话”,“乡愁是春江中小鸭的嘎嘎声”,“乡愁是父亲弯腰插秧的背影”,“乡愁是多寺多亭多情的江南”。写得多美!有时连我也无法想象,学生的情感是这么的细腻温柔。

【案例分析】

乡愁教案篇(5)

故乡是人生的根,乡愁是血脉的情。乡愁不仅寄托了人们对家乡自然环境的思念,也承载着对故乡人文地理的记忆。新课程标准“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在地理教学中基于“乡愁”的地理问题探究,是对家乡山水的眷恋,是对“身边地理”的关注,是贯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体现。笔者生在西海固、长在西海固,又在西海固从事了二十多年中学地理教学,虽然今天行政概念上的“西海固”已经不复存在,但在笔者心中,“西海固”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在地理上却带着不可磨灭的人文痕迹和乡土情怀。“西海固”是笔者的乡土空间范围,是“乡愁”地理课程资源的源头活水。

一、野外考察

野外考察是地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地理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深入掌握地理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乡土地理野外考察,不仅能获取乡土地理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能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获取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提升地理素养。

探究一:如何保护六盘山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

2015年9月29日,在六盘山西麓、隆德县东南5千米处的一石料厂发现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这些足迹保存完整、特征清晰。据专家鉴定,这是蜥脚类恐龙在湿度、粘度、颗粒度适中的地表行走时留下足迹所形成的化石,它们能够反映恐龙的生活习性、行为方式以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为古地理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和珍贵资料,具有恐龙骨骼无法替代的作用。除了科学价值外,恐龙足迹化石还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家乡六盘山发现白垩系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的消息,引发多方关注。笔者与几位同仁也到实地进行探访,此事还被微信公众平台“固原大城小事”以“地理爱好者登上六盘山西麓寻找弥足珍贵的恐龙足迹”为题予以报道。恐龙足迹化石被发现后,当地有关部门已停止石料厂生产,但将来怎么进行保护,各抒己见。于是可适时在地理课堂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问题探究]如何保护六盘山西麓恐龙足迹化石,主要有两种意见:主张原地保护并建立古生物化石保护地;主张易地保护。你赞同哪种主张?请说说自己的看法。

笔者采用辩论方式将“乡愁”引入学习,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由于问题贴近实际,辩论又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究的平台,很受学生欢迎,课后许多学生意犹未尽,表示还想再展“辩”功。教学实践表明,这种积极探索乡土地理案例的开放式教学活动,会使地理课堂更丰富多彩,更能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

二、课外观测

地理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要求“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人人都有乡土情怀,多从生活和身边现象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观测探究,更易引起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情感。地理经纬度是一个地区最重要的地理特征之一,每个学生都很想知道自己所在地的地理坐标点。

探究二:探寻固原的地理坐标(经纬度)点

选择某日(最好是二分二至日),准备好长度为1~2米的直杆一根、卷尺一把、石英表或电子表一块、计算器一个、白纸和粉笔若干等观测用具。在学校操场利用正午太阳高度、北京时间、地方时差的含义及相关计算原理和规律,简易测定固原的地理经度和地理纬度,并通过这些活动达到理解和巩固相关知识,培养和训练地理能力的活动目标。

[问题探究]写出完成这一测定任务的主要工具等;写出计算固原二中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的表达式;写出计算固原二中经度的表达式;写出计算固原二中纬度的表达式。

结合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一章“行星地球”,可开展对本地经纬度测定的实验,因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很大关系,所涉及的原理和规律也是本章重难点。因此,结合相关内容开展该实验观测,让学生“立竿见影”,不仅对活化教材知识、突破教学难点、掌握实践技能、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贴近学生生活、学以致用的很好例证。

三、文献查阅

留心查阅本地的地方志,借阅图书馆乡土书籍、阅览室报刊论文,以及浏览互联网等各种本地相关的地理信息,搜集、整理、挖掘和开发乡土地理的相关资料,可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地理校本素材。如笔者就保存有《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第1、2期宁夏专辑;《环球人文地理》2015年第9期,(主题文章为“关于西海固 我们一直了解得太少”);《世界遗产地理》2015年第10期宁夏专辑等杂志,便于随时查阅。

探究三:西海固的自然灾害

西海固,史称“苦瘠甲天下” ,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它地处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是西吉、海原、原州等六个部级贫困县(区)的统称。该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向北部风沙区的过渡地带,包括六盘山区和黄土丘陵区,地表以黄土丘陵为主,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干旱少雨,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 200~400mm之间,且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蒸发量却在1 000mm以上,植被匮乏,森林覆盖率不到9%。1920年12月16日20时,西海固大地陡然剧烈震动,当时世界上有96个地震台记录到了这次地震。震级8.5级,主震区震中烈度12度,时称为“环球大地震”,造成死亡人数达20余万人之巨。

乡愁教案篇(6)

波恩市长于尔根召集城市规划专家商讨波恩小城扩建事宜。专家经过三个月的讨论,最后敲定了推倒波恩旧城区的所有旧建筑,然后扩建新城的建设方案。依据最新城市规划设计图,新城将以简易风格的商用大楼和居民高层住宅为主。新城做“高”的目的,是为了让有限的土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新的规划设计方案一经公布,于尔根便成了万民唾弃的人。有人说,统一的高楼大厦,抹杀了人们对不同建筑风格的追求。有人说,波恩曾作为临时首都,怎么可以说重建就重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还有人说,贝多芬故居不仅是德国财富,还是世界瑰宝,是全世界音乐爱好者的圣殿,推倒古城就是对艺术的践踏。

不少媒体报道了波恩古城曾经的历史、文明、繁华,撰写某篇报道的记者还特别深情了一把,用“别了,波恩,我的乡愁”作结尾。这煽情的结尾,把市民对于尔根的怒火燃烧到极点,大家走上街头,手持“保护古城,留住乡愁”的标语,步行到市政府门前,要求市长重新考虑波恩古城的建设方案。

于尔根坐立不安,他不得不紧急召集专家,并邀请市民代表参加方案讨论。经过一个多月紧锣密鼓的讨论,一个既能保住古城,又能建设新城的方案出炉。拿到新方案的于尔根赶紧召开新闻会。他先向波恩市民道歉,接着宣读新方案。他说:“我们保留原有的旧城区,在旧城区的基础上扩建。不再单纯兴建高楼大厦,而是通过公共交通网络系统有机连接周围的乡村。我们可以在古城漫步十几分钟,再走到新城的高楼大厦上班,还可以穿过新城的红绿灯,走到田间山林小憩,呼吸纯净的空气。这一切,贝多芬将成为见证人。”于尔根在结束的时候还不忘拿贝多芬幽默一把,人们也在幽默中原谅了于尔根。

乡愁教案篇(7)

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谁不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历代描述乡愁的佳句比比皆是,最经典的当属唐代诗人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由中国地理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主办的 “中图杯”环境制图大赛2015年的指定主题是“乡愁”。我校学生绘制的参赛作品分别是《校园植物调查与识别》、《半城芦苇半城沙》和《多姿多彩 最美丹霞》三幅作品,从学生独特的认识视角出发,对所选题目进行细致设计,绘制出自己的调查结果和分析认识,渗透着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的思想和认识。作品以极高的质量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同,获得三个高中组一等奖。结合指导学生绘制地图的过程,与大家一起探讨在环境制图中如何体现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和乡愁意识。

一、“校园植物”让“乡愁”融入学生成长

高中是学生一生中重要的成长阶段,在成长过程中学生需要拥有值得回忆的成长痕迹。张掖市第二中学校园内环境优美,分布有洋槐、国槐、紫花槐、龙爪槐、旱柳、圆柳、垂柳、榆树、白杨树、臭椿、沙枣、杏树、云杉、侧柏、刺柏、迎春花、榆叶梅、白丁香、紫丁香、牡丹花、郁金香、大丽花、芍药、月季、一串红、美人蕉、、蒲公英、黄花菜、凤仙花等29种植物。学生作品绘制分为校园植物调查、校园植物识别、校园植物活动设计、校园植物分布平面图绘制和校园植物学习的感悟五个部分。学生在教师带领下,观察和识别乔木、灌木、花卉和草类等各种植物;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观察、师生共同交流,营造出平等的师生关系,展示着开放的地理课堂。春天的灵动、夏天的热情、秋天的丰硕、冬天的优雅,让学生应接不暇。在课堂中呈现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展示,让学生在点拨中领略春天的美丽、在质疑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让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各种自然现象,通过观察花卉的生命周期领略生命的意义。

学生设计校园植物活动主要有:校园植物挂牌仪式活动、校园植物摄影大赛活动、校园植物展示活动、校园绿化方案活动、校园植物“主题园”设计活动、校园绿化方案设计活动等。学生按照提前安排的课前活动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活动设计成果,选派代表进行阐述。通过校园植物的绘制,充分体现了我校“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校园文化特色。

校园植物地图的绘制,让学生参与熟悉校园内的一草一木,强化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的意识。成长的记忆,让学生在多年以后,回到母校时能够找到自己青春的“脚步”。此情,那时,青春,成长,记忆,会深深留在学生的记忆中。

二、“最美丹霞”让“乡愁”融入学生记忆

位于临泽县南台村的彩色丘陵被喻为“世界奇观”,它以斑斓绚丽的色彩和奇特的造型震撼着每一个游客。这美丽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通过地图绘制和资料收集,学生对彩色丘陵的地质形成过程有了初步理解。通过考察可以发现彩色丘陵其实并不是“表里如一”,彩色丘陵表层颜色鲜艳的部分是直接接触空气的“氧化层”,厚度只有10多厘米,别小看这薄薄的一层,它的形成可至少需要60年以上的时间。彩色丘陵内部则与空气完全隔绝,无法发生氧化反应,底层的基岩实际是灰扑扑的颜色。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彩色丘陵的表层呈现泥乳状,看上去就像山体里面挤出很多鲜艳的颜料一样,形成“多彩的颜料堆”。通过资料查阅可以发现这些色彩并不是被“上帝之手”挤出来的,而是被流水“淘”出的。事实证明,受坡顶流水的侵蚀,山体最松软的部分先被侵蚀,形成沟壑,久而久之,沟壑越淘越深,岩石表面也被磨圆,露出的不同沉积层表面氧化,看上去就有了挤颜料的效果。 彩色丘陵的神奇和震撼主要在于其绚丽的色彩,岩层的颜色主要由沉积层中富含的金属元素决定。彩色丘陵的每个岩层所含物质都不尽相同,氧化后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氧化亚铁呈绿色;氧化铁呈红色;氧化铜呈灰黑色;氧化铝呈灰白色……

通过地图绘制,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学会知识的活学活用,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能力。教育理论启示:给别人教知识的过程,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效率最高的途径。

三、 “半城芦苇半城沙”让“乡愁”融入学生生活

美丽的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地处古丝绸之路东西交通与南北民族交融的十字路口。巍巍祁连山,悠悠黑河水,孕育了这块大西北广袤的荒漠绿洲、湿地,戈壁水乡。自然资源丰富,雪山冰川、森林草原、荒漠戈壁、沙丘沙漠、七彩丹霞、绿洲沃土、湿地芦苇交相辉映,形成了张掖生态环境的独特性。

乡愁教案篇(8)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17

如何才能上好一堂语文课,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由此结合课堂研究和送教下乡活动,笔者谈几点体会:

首先,准确的文本解读能力,就是解决好“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一直倡导“一课三备”,其中第一备就是教师要不看任何参考资料,独立钻研教材。于漪老师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强调教师对文本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首先是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做到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敏锐捕捉教学的难点。其次是对文本作用的感悟,思考以为载体要解决学生学习中的什么问题和培养什么能力。像《女娲造人》教师把“想象”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且贯穿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对文本的准确把握。

其次,实用的教学设计能力,就是解决好“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

华东师大郑金洲教授对课堂有这样一段论述:“课堂不只是教师表演的场所,更应成为师生的互动场所;课堂不只是训练学生的场所,更应成为引导学生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的场所,更应成为知识探究的场所。”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要为学生的学习设计教学。

1. 流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知识到能力,由浅入深。

2. 活动的设计要有明确的能力指向,通过活动要达到什么教学目的,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不能为活动而设计活动。

3. 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调动生活积累,用已有的体验、知识去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4. 拓展训练设计要有针对性,要与课堂教学重点紧密结合,使拓展训练成为课堂内容教学的自然延伸。

第三,智慧的教案执行能力,就是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一方面要在深入钻研课文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引领方案,另一方面要在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应对预案。我们常常会在课堂上看到这样情况:学生还沉浸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教师却因时间的理由将学生硬生生地从活动情境或思考状态中拉回来,这种不顾实际的学习情况而只顾教学预设的做法是我们坚决反对的。其实这时也是最容易生成新东西的环节,教师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活动,充分思考,课堂才能出亮点。

第四,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乡愁教案篇(9)

走出学校才两三个年头的姑娘,说起她们的理想时,脸上的桀骜之气还未完全消散,但若谈到乡愁,个个眼中皆有倦色。她们向我喟叹道:“少小离家,彼时何曾有过不舍,急欲奔向外面那新鲜热闹的世界,以为到了远方才能证明自己,而今……”渐渐说不下去,她们转而“教训”起我,“所以,你守着故土与父母,应当惜福!”

我惶惑,闷声应着好。

她们见我似乎无动于衷,以为我早对父母在侧的好年景习以为常,不免又对我好一通数落。这一刻我清楚地知道,乡愁令曾自负青春正好的我们都显出老态来。

其实,我又何尝不知乡愁所带来的钝痛?

我十七岁那年离家去外地上学,走在陌生的校园里,那清新自由的大学生活竟无法吸引我,脑中想的全是此后再不能与家人朝夕相伴,那些温馨幸福的好日子一去难返……

顶着烈日站军姿的时刻,和新同学在食堂一起食不知味地咀嚼饭菜的时刻,燥热午夜躺在床上听室友讲述自家情况的时刻……一种不舍的情绪汹涌而来,令我泪流不止,我生平第一次被乡愁击倒。

时隔几年,在毕业骊歌飘荡的夏天,我找了一份位于中国西南方的工作,第一次一个人搭飞机去那么远的地方。在机场进行安检时,我强忍着不看站在一旁落泪的父亲,似是无畏。不久后,我又一个人拖着笨重的行李,决然地从远方归来。好强如我,连在父母面前也羞于提及那三天的归途中有着怎样的凶险。漂泊在外的日子里,我从不敢想命运竟如此慈悲,让我回归故土。我也扪心自问:“这一次真不走了吗?”我没有答案。

现在,心怀乡愁的时候越来越少。在更多时候,我闲散地跟朋友外出散步,聊着不痛不痒的话题,分别后看着路灯下斜斜的影子问自己,这样的相聚还能有几回?或是,在朋友的喜宴上,我惶惑地等待某人出现,想着那些纯真如水晶的过往当真随风而散了么?又或是,跟一群朋友欢聚,我们用看电影、唱歌来打发长夜……我时时有“好时光不再”的念头,于是就算再烦身边浮躁的人与事,也会拿出一份温柔的心情来对待。

我问朋友:“这是开始衰老的症状么?”

朋友答曰:“这也是该有的成熟。”

乡愁教案篇(10)

一、创新设计,引感体验

2015年9月,多部抗战剧登陆荧屏,其中《伪装者》可谓是姿态生猛,这不光体现在其收视率上连续21天蝉联榜首,网络播放量日均过亿。更在其剧情和剧中人物迅速成为观众讨论的热门话题和网友刷屏的对象。《伪装者》以汪伪政权成立时期为背景,通过明氏四姐弟相互之间隐瞒身份进行较量作为切入点,讲述了抗战时期上海滩隐秘战线上各方的殊死搏斗。动荡背景下是非黑白的矛盾冲突尽数集中于四姐弟之间,情感激荡的同时也反称出战争的残酷和对普通人生活的破坏。这是一部良心好剧,也是那段时间很多学生关注和热议的话题。于是在上《在文化生活中选择》一课时,我以此为案例,设计了几个问题。如下:

观看视频《伪装者》的精彩片段,进行小组讨论:

(1)2015年你看过哪些电视剧、电影?

(2)你认为哪些是好作品,哪些是劣质作品?你以什么标准进行选择?

(3)《伪装者》收视率如此之高的原因是什么?

(4)《伪装者》最让你感动的情节是什么?

(5)这部电视剧的成功对当今的主旋律文化作品的创作有何启示?

问题(1)和问题(2)的讨论,让学生明白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区别,从而提高眼力,拒绝污染。在讨论问题(3)时,学生普遍说了几个原因。有人说情节好看,高潮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也有人说,演员长得帅,演技好。还有人说这部剧以情取胜,让人感动。问题(4)的回答更让我惊喜,学生把里面的经典台词都说了。明楼说:“我是中国人,这是我最真实的身份。”明台说:“抗日救亡,是每个中国人的事。”明诚说:“报国不是工作,是信仰。”这些问题的讨论自然,以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在纷纭复杂的文化市场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具有导向和示范作用。同时这部电视剧把谍战、青春偶像、家庭伦理等元素整合一起,在塑造特工英雄的同时,将爱情、亲情、国家大义展现得淋漓尽致。实现了文化艺术的创新。问题(5)的讨论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

二、激情互动,引领情感体验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多维互动过程。没有思想与思想的交锋,情感与情感的交融,怎么会有诗意的课堂?以下是本人在上《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片段:

环节一:播放记录片《记住乡愁》的主题曲《乡愁》。通过优美的旋律,诗一般的歌词,在感同身受中思考:你认为这里的“乡愁”是什么?从而引出传统文化的概念。环节二:探究你或是你的家人有乡愁吗?谈谈你家乡的传统文化?环节三:老师分享自己的“乡愁”。介绍自己的家乡,国家四A级风景区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培田古民居。播放视频《记住乡愁(第一集)》剪辑“培田村――敬畏之心不可无”。培田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城西,由30栋高堂华屋、21座古祠、6家书院、2道跨街牌坊和一条千米古街,构成了紧密有序、布局合理的培田客家古民居建筑群。800年来,培田吴氏一直严格遵守着对天地、祖先与圣贤的敬畏之心。从村落选址到环境保护,培田村人承袭着对天地的敬畏;从祠堂家庙林立,到族谱祖训的恪守,培田吴氏时刻不忘对祖先的敬畏;从学堂书院教育,到100多年前就已有之的女子教育,吴氏子弟延续着对圣贤的敬畏。敬畏之心使得这座已有800年历史的古村,不仅风貌保持良好,而且秩序井然,人才辈出。我在介绍的过程中,也表达了对家乡人和物的思念以及这些传统思想对我的影响。环节四:学生朗诵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老师提问:这里的乡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这里的乡愁是游子对祖国的思念,对故土的思念。

这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真诚有趣,每个人的思乡之情自然流入。对于传统文化的内涵,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相对稳定性也理解得更加透彻。

三、唯美意境,引导情感体验

在《文化塑造人生》一课,我以歌曲为载体,选了郑绪岚的《牧羊曲》,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林心如、刘涛、梁咏琪演唱的《山水中国美》三首歌曲。在唯美的歌声中体验歌曲对人的影响,体验歌曲背后所反映的年代的变化,感受歌曲对当时年轻人的影响。在上《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一课时,我选择纪录片《京剧》片段作为素材。该记录片以国粹京剧为题材创作纪录片,描述京剧发展史,普及京剧文化,几乎所有画面都是美轮美奂的慢镜头,给人以一种穿越时空的艺术美感。在这样的美感意境中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继承与发展京剧?京剧要保存自己的生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应该做哪些努力?

乡愁教案篇(11)

在当今社会,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渗透生活、改变生活。当下我国老龄化问题严峻,亟需设计参与解决一系列问题。除了对于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基本功能性设计以外,设计还应体现出对于老年人情感的关怀。

一、“乡愁”语境之于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意义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居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首次在正式的文件中用文学修辞对城镇化建设提出要求。“现代的‘乡愁’概念来自于情感和理性的疏离。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所谓‘乡愁’已经不仅仅是空间距离造成的思乡病,而是代表了一种在浩大的城市化浪潮中,乡土世界全面失守,那些从乡土世界流浪出来的人们注定无法安置自我情感的悲剧体验。”①这个定义虽有些悲剧色彩,但是反映了问题所在。

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等明显的发展趋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结构,使老龄化问题异常严峻。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②面对这一趋势,老年人如何在其生存空间中安享晚年,是社会问题,也是设计师应思考的问题。室内设计师与景观设计师应发挥聪明才智,从大的环境规划到小的细节装修,探索出一套适应老年人生活需求的居住环境。

城市化进程使乡村文明渐渐失去植根土地的特征,城市文明的忽然而至使得老年人的“乡愁”情结浓郁,他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享受生活的记忆与乐趣,缓解与年轻人的隔阂,这些因素促使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设计应该探索适应老年人心理需求的设计方案,使老年人在满足其“乡愁”情结的环境中安享晚年。因此,用充满人性化的设计为老年人打造“乡愁”的解决体系变得尤为重要。

二、室内居住空间中的“乡愁”主题设计

(一)室内空间布局设计的“六何分析法”

“六何分析法”是指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用6个英文单词:What(什么)、Why(为什么)、Whom(谁)、When(何时)、Where(在哪儿)、How(怎么做)来促使设计师发问,并关注细节设计。这6个追问可以使设计师触摸到设计的本质,找到设计的规律。其中What指的是设计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特点,以及设计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如老年人卫浴的设计,应该考虑怎样达成便捷、省力,以满足老年人在尺度和造型方面特殊的要求。

Why指的是在设计老年人居住空间的时候,应仔细分析安全问题,即为什么这么做,从而避免老年人因操作不当而引发危险。一句话:用优良的设计规避问题的发生。Whom是指设计所要针对的对象,在本文中主要指老年人。老年人也应细分为不同的群体,如有“乡愁”情结浓郁的,也有生活在城市里没有“乡愁”的,他们的生理状况、潜在需求都会有所不同。When指的是时间因素,如地区采光时段等时间因素对老年人的影响、老年人的作息规律等。Where指的是整体环境设计,以“乡愁”为主题的空间设计和功能区的划分是一个整体布局,要具有前瞻性和规划性。How主要是设计的分析和实现,通过对“六何分析法”的运用,将“乡愁”元素加入老年人居住空间的设计中。

(二)无障碍设计的达成与“乡愁”的渗透

无障碍设计是对老年人家居设计的整体要求,也是针对老年人的身体和年龄特点提出的统筹安排,“无障碍设计的宗旨是对物质环境和设施建造前的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因伤残或正常活动能力不足的人群的使用需求,营造一个充满关怀且平等的现代生活环境。”③无障碍设计主要偏重人体工程学与老年人设计数据的调控,如造型尺度的适宜性、辅助功能的方便性,以及安全保护措施等,其中又以厨房和卫生间的空间设计最为重要。如何在这些功能化的设计中加入“乡愁”的元素,需要设计师充分发挥智慧。如厨房是老年人制作饮食的地方,而饮食便是“乡愁”的一个载体,根据老年人的饮食习惯辅助室内设计,既能满足老年人饮食的生理需求,也能唤起其内心的稳定安乐,这些设计应贯穿整个室内环境之中。

(三)非物质化的室内“乡愁”载体构建

室内软装的布置是表达“乡愁”的重要方式。在家居装饰上应该尊重老年人意见,如果是隔代同住,老年人的卧室需要特别设计;根据老年人的“乡愁” 记忆,墙壁装饰和陈设品的布置可以突出“乡愁”的主题,如一张老年人童年时的照片、一个老年人年轻时用过的工具、一个记录过去重要经历的物件等。另外,需要注意装饰中整体色彩的运用,老年人的视力水平下降,在色彩运用上既要注意突出色彩,又要使色彩布局不会破坏整体氛围而导致“乡愁”的消解。

另一方面要注意对于老年人精神休闲方式的尊重。老年人有着充足的时间,如何健康并有意义地度过这些时光显得特别重要,一种是精神休闲,一种是娱乐方式。笔者曾见过一个农村老人,有神佛的信仰,到都市生活后,儿子为他设置了一个小型念佛空间,使老人得到了精神归属感。从本质上看这也属于“乡愁”的范畴,在娱乐方式上,音乐、书法、戏曲等都是寄托“乡愁”的载体,需要在室内装修中合理设置空间。

三、城市规划与景观中的“乡愁”主题设计

(一)大空间与小空间中的“乡愁”设计

这里所说的大空间指的是整个城市(镇)尤其是新兴城市的规划布局,能够让人们看到、了解、记住、回味“乡愁”,通过具有顶层设计性质的规划,注入“乡愁”的内涵;小空间指的是小区的建设与建筑风格的确立,主要集中于老年人的活动范围,以建筑、房屋设计的视觉感留住“乡愁”。

在大空间的布置规划中,首先是整个城市功能区的划分,除了基本的商业区、居住区、教育区、高新区、绿化区等之外,应该独辟一块安放“乡愁”记忆的地方。如在城市的规划中可以把古村落或老建筑的实景进行复原,或者直接把建筑构件整体挪移,在城市中安放一个具有历史价值、民俗价值、乡村文明的“城中村”。这个“城中村”既是乡村文明的保存,又能让老年人有地方凭吊、守望“乡愁”;或者在水系的规划上把过去曾有的小河注入城镇,让小河变成城市的脉络,“小河潺潺,杨柳依依”,从而缓解钢筋水泥森林对老年人的压抑。

小空间的设计是指在老年人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内,通过小区与基本的建筑风格,让老年人看到“乡愁”。在小区建设之初不管是其风格、户型设计,甚至小区的命名,都应该考虑到老年人的想法,如“西班牙小镇”的名字无法照顾到老年人的“乡愁”情结;再者,地方民居可以在城镇化的建设中保留民居的风貌,在不影响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和而不同”。这些元素的运用都可以让老年人重拾记忆,留住“乡愁”。

(二)以城市标志物突出“乡愁”

城市的标志物是一个城市的形象标志,在标志物中加入“乡愁”的基本元素,既能破解“千城一面”的困境,也能体现乡村文明建设。有谚语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讲的就是“乡愁”的差异性,在城镇化建设中把这些差异性载体化,就是留住“乡愁”最好的办法。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从很多方面着手,如在景观小品中设置垂钓空间,在水系中加入鹅鸭戏水的内容;在广场的设计中加入“农场”的景物,使之接地气;在城市雕塑中,可以以乡村名人、道德模范为主题,既能够让同乡人追慕祖先,也是一种文化建设;在文化建设上,建立乡村谱系文化博物馆等。这些都是“乡愁”载体的建设,具有实践操作性,而且能够在城市规划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结语

本文从室内居住空间与室外环境设计两方面规划了老年人“乡愁”关怀的居住环境设计。当人步入老年,身体与心态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其居住环境除了具备最基本的功能,更应关注精神上的需求。基于“乡愁”语意的设计满足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并使乡土情结不会因为城镇化进程等环境的变化而遗失。

(注:本文为驻马店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课题成果,课题名称:“河南省老龄化社会居住环境建设研究课题”,课题编号: 11808)

注释:

①张帅.“乡愁中国”的问题意识与文化自觉[J].民俗研究,2014(2):156.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