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家具营销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1-23 09:33:36

家具营销论文

家具营销论文篇(1)

一引言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策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将企业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等四者利益统一起来,并以此为中心,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构思、设计、销售和制造。

绿色营销观是适应21世纪的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营销观念,是人们追求健康、安全、环保的意识形态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和方法。能够积极响应我国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营销战略必将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二我国家具产品绿色营销面临的困境

家具企业生产管理方式阻碍绿色营销的发展很多家具企业过分注重近期和微观利益,使得绿色营销客观上面临着不少问题和障碍。生产方式、管理方式滞后,不注重环境保护,随意排放生产过程中的污物(如污水、废气、废渣),给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绿色消费需求不足

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共有13亿人口,2006年底我国大陆城镇人口为5.77亿,农村人口为7.37亿。人口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了解并接受了绿色营销的消费者数量有限,很多消费者还不懂得绿色营销的意义,没有形成内在的绿色消费需求。

很多家具企业没有确立绿色营销战略

营销战略是企业进行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没有确立绿色营销战略,相应地,就不能制定绿色营销计划和措施,从而在家具设计、原材料选购及使用、产品结构、功能性能、设计理念、制造过程中就没有考虑到绿色因素的影响。就不能生产出绿色家具,在销售渠道的选择上,还没有从家具的绿色因素出发来考虑如何简化分销环节,防止在分销过程中二次污染;因此就不能进行绿色营销。

三实施绿色营销策略

2008年,由于欧美地区购买力持续下降,严重影响我国家具出口,我国家具企业今年对品牌推广也越来越重视。家具企业不惜在央视等媒体上投入的过千万的广告费,通过各种手段全力打造品牌,但是现阶段贸易壁垒日益增多,特别是近年来欧美地区对进口家具的技术和环保标准日益提高,对中国家具出口的影响日益显现。如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将森林认证作为木材产品进口的一个必要条件,而美国近期也因重金属含铅量超标而多次召同中国家具产品。为此,应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对家具产品的研发力度,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整体水平,这一举措任重而道远,因此,我国家具企业要实施如下绿色营销策略:

制定企业发展的绿色战略:作为绿色家具产品营销计划的实施基础,绿色战略包括绿色家具品牌计划,绿色家具产品研发计划,绿色产品营销推广计划,绿色家具营销服务计划等等。家具企业要通过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认证工作,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顺应世界保护环境的潮流,对环境管理制定的一套国际标准.以规范企业等组织行为,达到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家具企业通过绿色认证,就获得了绿色签证,就等于取得了进入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同时家具企业还要遵守国际环境公约和WTO协议中的环境条款、绿色标志制度等等,保证所生产的家具产品符合绿色标准。同时企业也要侧重塑造绿色形象,在环保方面获得良好的声誉。

提升绿色家具的消费需求:家具企业要与政府协作,采取不同方式对消费者进行绿色意识教育、培训、宣传,以提高全民的环境知识水平,加强消费者“绿色意识”的觉醒,使消费者对环境恶化与自身健康受损之间关系的认识,逐渐形成绿色消费观念,产生对绿色家具的消费需求。

家具产品研发绿色化:绿色家具产品研发要求从原材料的选用上下功夫,例如实木,特别是某些名贵木材不仅属绿色材料,而且具有一定的弹性、透气性、保温性等各种优异的性能,始终受到广大顾客的喜爱。在保护原始森林的形势下,实木应用非常有限;要满足顾客对实木家具的需求,就应研制出各种价廉物美的速生材(梧桐木、杨木)家具以投入市场。

原辅材料采购绿色化:采购是源头,是供应链的最重要的一部分。选用各项指标符合标准的原辅材料,杜绝污染。如粘合剂、涂料、和板材等要符合《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家具》标准,这一标准是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从技术上对家具的主要原材料(粘合剂、涂料和板材等)给出了严格的指标限值,并经过严格的产品检测。涂料、胶合板、刨花板、泡沫填料、塑料贴面等材料中都不同程度的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NAS/NRC)等机构一直强调TVOC是一类重要的空气污染物。因此,选择达标的原辅材料至关重要。

家具的制作过程绿色化: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选用绿色的涂料及胶粘剂,在涂料中,一般清漆的涂层固化成涂膜后无毒性,不会危害人体健康。但色漆的涂层固化成涂膜后,可能会含有可溶性的铅、镉、铬、汞等重金属有害物质。在胶粘剂中,聚醋酸乙烯乳白胶基本无毒,应大力提倡使用。另外,家具生产的环境也要求绿色,严格按照日本企业首先倡导的5s管理进行环境治理,真正做到车间达到整洁、消除脏污,稳定品质,减少污染。企业也要按照IS014001环境标准实行清洁生产,这样,生产出的产品不仅对消费者低毒少害,对周围环境和工人的身体健康也不会造成危害。这样,企业、员工、公众之间便构成一个和谐的绿色氛围。

强化家具的包装绿色化:绿色包装是指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又不污染环境的包装,家具产品包装可以选用纸类等可分解、无毒性的材料来包装,并使包装材料单纯化,避免过度包装。

制定家具的绿色营销组合方案:

家具营销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3-0005-03

市场营销的思想起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迄今已有百年历史。随着20世纪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从孕育、成长到日趋成熟,迄今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从初期的消费者市场营销到20世纪60年代的工业市场营销,70年代的社会营销,80年代的服务营销,到90年代的关系营销和整合营销,市场营销研究的重点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综观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历程,基本上都是以企业为研究对象适应企业赢利需要而提出或拓展开来的。在全球化时代,经济、社会、文化、人才等资源的区域化乃至全球化流通以及“产业集聚”不可避免地将各个国家带入一场激烈的竞争之中。为了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取得竞争优势,国家也需要运用营销思想和方法来进行规划和运营。为了解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学术界开始重新认识国家发展的驱动力。因此,运用营销的理念和方法来支持国家发展引起了广泛重视,逐步产生了国家营销命题。

通过对国家营销及其相关理论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回顾,有助于我们追溯理论渊源,扩展理论视野,深入开展国家营销的理论研究。

1 国内外国家营销理论研究综述

1.1 国外学者关于国家营销的研究

国家营销的实践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业已出现。当时,一些国家意识到营销政策的重要性,以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使他国接受本国的目标和理想。但国家营销理论则发端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的20世纪90年代。

1.1.1 国家营销命题的提出

菲利普・科特勒[1](Philip Kotler,1997)在《国家营销――创造国家财富的战略方法》中首次提出国家营销的概念。科特勒将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厂商与消费者行为紧密结合,运用营销战略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创造国家财富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框架。科特勒所提出的国家营销理念侧重于分析国家形象对一国产品与服务以及投资、商业、旅游的影响,并且评估了营销战略管理对于提升国家形象的作用。

1.1.2 国家营销理论的拓展

约翰逊,约翰尼・K [2](Johansson,JohnyK;1998)对菲利普・科特勒的国家营销理论作了阐述和评价,同时对科特勒的理论进行了补充:①国家营销不只是营销的战略思维视角在国家层面的运用,更需要一种全面营销、顾客导向的观念;②国家营销的客体除了国外投资者、旅游者、企业,还有国内输出的产品和服务在国外的最终消费者;③在国家营销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不仅要以宏观层面的营销战略为指导,更需要辅之以具体的营销策略(4Ps)。斯特坎普[3](Steenkamp,2001)研究了文化因素在国家营销中的角色作用,强调从民族文化架构视角来分析国家营销所面临的环境。他指出民族文化是国家营销的一个核心因素,并通过标准化回归系数测度民族文化对于国家营销战略选择的影响。

1.2 国家营销理论命题的关联性研究

国家营销理论就本质而言属于宏观管理理论的研究范畴,融合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软实力思想与国家形象理论等领域的理念,具有明显的交叉性特征。

1.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着经济发展瓶颈和政府社会管理的无效率,迫切要求政府改革,新公共管理理论应运而生(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2006)[4]。新公共管理理论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国家宏观管理过程中,国家的职能体现在为公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并满足其需求。此时,国家充当营销主体的角色,而公民则是其顾客,营销理论有了国家层面的意义。基于国家的经济人假设,国家营销理论延伸了新公共管理范式下国家的服务对象及其供给,国家作为营销主体,所面临的需求不仅仅囿于国内,更表现为国际范围内的需求,其供给则为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制度因素的国家形象。

1.2.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5](Michael E.Porter,1990)将竞争理论从传统的企业视角提升至宏观的产业组织和国家层面,试图基于国家的视角来解释如何造就并保持可持续的相对优势。基于对10个主要发达国家的研究,以企业生产率为出发点,波特首次对国家竞争优势思想给出了理论解释。波特从国家竞争优势的角度拓宽了管理理论的视野,为管理理论的宏观化提供了指导思想。

1.2.3 软实力思想

约瑟夫・奈[6](Joseph Nye,1990)在《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首次明确提出并论述了软实力的思想,把软实力作为研究国际关系的概念并视为一种战略思维工具。奈的软实力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国家的形象建构是建立在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相互增长的基础上的;②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或政治价值观念感召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奈的软实力思想提供了一种分析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力地位的重要思路,它引导人们关注那些抽象和非物质性的权力因素,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国家竞争力和国家实力的认识。

1.2.4 国家形象

肯尼斯・鲍尔丁[7](Kenneth Boulding,1959)基于国际体系的视角来研究国家形象及国家的公共关系。鲍尔丁对国家形象做了系统性的研究:①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其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②国家形象作为一种主观印象,实际上构成了人们对于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心理预设。

1.3 国内学者关于国家营销的研究

国外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提出了国家营销的概念,而直到21世纪初我国学者才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尤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国家营销的话题被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但是鲜有学者对这一概念及其应用做出系统的、科学的探究。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关于国家营销的研究文献不多,主要集中于国家营销概念的解读以及如何运用国家营销理念提升国家形象。

1.3.1 国家营销内涵解读

国家营销概念的产生与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密切相关,包含国家硬实力营销和国家软实力营销两个方面,并表现为作为营销主体的国家塑造国家形象及其价值,而且向营销对象国家进行传递与影响,以实现综合国力最大化的行为与过程(聂元昆,张海军;2012)[8]。国家营销是国家整体层面的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价值观念对外宣传的过程(郭国庆,2010)[9],其终目的是为该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助推力量。

1.3.2 国家营销策略与基本路径

国家营销属于宏观层面的营销模式,其实施策略包括:①基于营销定位塑造国家品牌;②组建国家营销支持机构,强化国家营销活动;③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④树立和谐、共赢的国家形象。从国家营销的主体来看,存在三条基本的国家营销路径:政府路径、组织路径、公民路径(聂元昆,张海军;2012)[8]。

1.4 国家营销理论的相关研究

1.4.1 国家形象建构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民族精神的表现和象征(张芜,2011)[10],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国家的实力或权利,其主要表现为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外交与自然要素的综合认知与评价。国家形象兼具价值和工具,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是一种将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国家价值观与国家利益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使之得以内外兼顾、名利双赢的国力运作过程。

1.4.2 国家公共关系理论

国家是构成世界格局的基本单位,国与国之间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并为国家利益而进行国际博弈,国家公共关系则是维护世界格局平衡的基础。国家公共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政府管理职能,国家之间通过公共关系建立并保持相互的交流、理解、认同与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来更好地实现它们的共同利益(张芜,2011)[10]。作为国家营销对象的国家形象基于国家公共关系并作用于国家公共关系。

1.5 国家营销、国家形象、软实力相互关系研究

国家营销、国家形象与软实力之间表现出交叉的相互作用: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硬实力是核心,软实力是灵魂,国家形象是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国家营销是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的基本手段(汪涛,邓劲;2010)[11]。

2 对当前国家营销理论研究的评述

2.1 国家营销理论的背景

2.1.1 现实背景

“冷战”结束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将注意力从军事和政治斗争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了,国家竞争的目标也从政治转移到国家财富上了。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全球出现了六大趋势:全球互相依存、保护主义抬头和区域经济组织盛行、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政策冲突和民族冲突凸显、技术进步加速、环境意识增强。这些趋势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变革。全球化的蔓延以及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要求国家政府在发展问题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积极地参与全球合作,谋求共赢,探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1.2 理论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再造、新公共服务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试图寻找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这些理论突破了微观管理理论的局限性,将管理理论提升到国家主体层面,促进了管理理论的宏观化拓展。在新时期的理论与实践背景下,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营销理论进行了重大变革,市场营销从概念到内容逐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营销观念日益凸显。

2.2 国家营销及其相关文献研究的意义

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对于国家营销的理解,对推动国家营销理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国家营销的提出丰富了营销理论的内涵,促进了传统的交易营销理论向宏观营销理论方向的拓展与延伸,为营销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以科特勒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将市场营销理论引入国家的经营管理领域,不仅拓展了市场营销的研究领域,也为国家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国家竞争战略、国家形象构建、软实力等方面的研究拓宽了国家营销的视野。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中来。

2.3 国家营销及其相关文献研究存在的问题

(1)国家营销研究在国外不足20年,在我国则起步更晚,目前的国家营销理论尚在发展过程中,理论框架需要深入探索。国家营销理论的综合,客观上可以从现存的营销理论体系中寻求支持,同时联系实际进行理论的拓展与创新。

(2)目前除冠以国家营销理论命题的研究外,相关研究还有国家竞争力、软实力和硬实力、国家形象、和谐营销等政治学、传播学的成果,对国家营销的理论研究皆有积极的作用,需要高屋建瓴地进行理论梳理与综合。

(3)现阶段的国家营销理论研究多偏重于规范研究和定性研究,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和定量研究,尤其缺乏关于国家营销维度的分析和效度的测定。

3 研究展望

国家营销理论最初由世界著名营销学家、美国西北大学国际营销学教授菲利普・科特勒提出。这一理论的提出拓展了营销理论研究的领域,目前的研究仍然处于深入探索和不断发展之中。

历史上后起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既存的世界秩序的变革,甚至引发战争。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奉行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不会也不需要采用争霸或损害别国利益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国家营销是宣传国家形象、倡导和平崛起、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1世纪以来,我国通过孔子学院、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国家形象宣传片等一系列国家营销行为,有力地展示了我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国家形象。

我国日益丰富多彩的国家营销实践,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从现实中汲取营养和挖掘素材,综合政治学、传播学、文化学、区域经济学的相关成果,进行提炼与升华,丰富国家营销的理论内涵。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国家营销[M].3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

[2]Johansson,Johny.K.The Marketing of Na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8,62(3):148-151.

[3]Steenkamp.The role of national culture 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search[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2001,18(1):30-43.

[4]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周敦仁.改革政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6]Joseph Nye. 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M].New York:Basic Books,1991.

[7]Kenneth Boulding.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J].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1959,13(2):120-131.

[8]聂元昆,张海军.论国家营销的五个基本理论问题[J].中国商贸,2012(8):24-26.

家具营销论文篇(3)

当企业的品牌营销活动从一国市场扩展至多国市场时,就面临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将导致国内市场行之有效的品牌营销策略效用减弱甚至丧失。因此,对从事国际营销的企业而言,需要重视品牌营销中的跨文化因素。

一、跨文化品牌营销的内涵

基于文化的层次性,跨文化品牌营销可以分为跨民族文化品牌营销、跨国家文化品牌营销、跨地区文化品牌营销、跨行业文化品牌营销等多种类型。本文所研究的跨文化品牌营销是基于国别层面的一般性跨文化品牌营销,不涉及其他跨文化品牌营销问题。所讨论的文化环境主要是一国的主要文化元素而不涉及各种亚文化体系。

根据以上界定,跨文化品牌营销是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环境中所进行的品牌营销活动,它强调对交易双方的文化差异管理,积极处理和应对各种跨文化冲突,提升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从品牌营销的流程出发,跨文化品牌营销强调在品牌市场调查、品牌定位、品牌宣传与推广、品牌保护与创新等环节中考虑多元文化的影响,将文化因素与品牌营销策略有效结合进行整体性的品牌营销运作,提升品牌营销跨文化适应能力。从横向上看,跨文化品牌营销理论由品牌营销的文化环境理论、跨文化品牌营销管理理论和品牌营销组合要素的文化理论组成。品牌营销的文化环境理论侧重于文化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和决策过程的影响,企业应将文化作为可以改造的对象和工具,使文化的营销价值得到真正体现;跨文化品牌营销管理理论不仅强调品牌营销战略制定与决策对文化环境的适应或改变,而且涉及如何处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从事营销活动所产生的跨文化冲突问题;品牌营销组合要素的文化理论主要考察跨文化要素在品牌营销组合中的含量和融合。从纵向上看,跨文化品牌营销理论包括跨文化品牌营销的进入、渗透、扩展、结合、巩固和融合等阶段和过程。

二、跨文化品牌营销的模式

跨文化品牌营销模式是指在跨文化品牌营销过程中形成的一定时期内稳定使用的、由不同要素所构成的、适合跨文化品牌营销要求的基本样式。根据企业跨文化品牌营销过程中母国与东道国文化差异的大小和企业自身文化融合能力的强弱,跨文化品牌营销模式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母国取向模式

在企业跨文化品牌营销活动中,以母国文化为主导,在不同文化环境的市场上不对品牌营销策略做大的调整。此模式坚持母国品牌营销的文化取向,在国际市场上沿袭母国品牌营销战略与决策。该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母国的文化资源,使企业迅速进入国际市场。其缺点主要表现在对异质文化的忽略往往容易导致品牌营销决策的失误,风险较高。因此,此模式较适合于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差异较小,开展跨文化品牌营销企业的文化融合能力较弱时采用,它往往在企业开展跨国营销的初级阶段被使用得较多。

2.目标市场取向模式

目标市场文化取向模式表现在企业从事跨文化品牌营销活动的过程中,以目标市场的文化取向为主导,充分尊重目标市场的文化环境,根据文化差异对品牌营销策略作出具体调整,以此适应目标市场文化环境对品牌营销活动的要求。此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克服国际市场上的文化差异和冲突,满足不同文化需求的消费者的需要,品牌营销的成功率较高。其缺点体现在品牌营销的发展速度较慢,成本较高。因此,这种模式适合于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差异较大,母国开展跨文化品牌营销企业的文化融合能力较弱时采用,往往在企业开展跨国营销的中级阶段使用得较多。因为跨文化品牌营销企业经过初期阶段的发展, 虽然文化融合能力较弱, 但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跨文化品牌营销实力,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能够对目标市场的文化差别做出反应和调整, 并能根据目标市场的偏好和习惯, 较为灵活地处理营销活动。

3.统一市场取向模式

统一市场取向模式是指企业在开展跨文化品牌营销时, 把世界看成一个由多个类似文化市场组成的大市场, 在不同的国家市场组合中寻求具有同质文化特质的细分市场, 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竞争优势和最佳市场的一种品牌营销模式。此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最大化地占有世界市场,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全球市场份额和品牌占有率。其缺点是需要花费企业较大的精力、时间和成本去寻找具有同质文化特征的细分市场,增加了企业品牌营销的进入难度。因此,该模式主要适合于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小, 母国跨文化品牌营销企业的文化融合能力较强时采用,并且在企业开展跨国营销的高级阶段使用得较多。因为这个阶段企业的文化融合能力较强, 有能力在文化差异小的国家市场组合中寻求同质的细分市场, 并尽可能采用标准化的品牌营销策略。

4.多元文化整合模式

多元文化整合模式指企业通过对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的融合与协调,使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学习达到最优化,形成文化协同竞争效应,使品牌营销策略中的文化元素具有极大的兼容性和包容性。该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发挥两国文化的整体协同效应,品牌营销的成功率较高。其不足之处在于对两国文化进行融合的难度较大,需要的时间较长和成本较高。这种模式适用于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较大,母国跨文化品牌营销企业的文化融合能力较强时采取,一般在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高级阶段使用得较多。因为它要求企业要具有“全球思考,地区行动”的战略思维, 要求母国跨文化品牌营销企业在进行战略决策时, 既要具有全球战略思维, 又要顾及地区文化特征差异, 力图实现全球化与本地化之间的真正平衡。

参考文献:

[1](美)保罗・A・郝比格.跨文化市场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家具营销论文篇(4)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高职专家型教师;能力研究

一、专家型教师概述

专家型教师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在《专家型教师的教学原型观》中他指出专家型教师是具有某种教学专长的教师。专家型教师也是世界教师专业化运动的结果。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明确说明:“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久的学习, 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新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培养专家型教师对于我国教师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市场营销专业

市场营销是科学性和艺术性兼备的应用型学科,是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具有全程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市场营销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沟通能力、谈判能力、策划方案写作等能力是专业必备能力。

三、高职教育的特征

强调应用性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的院校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宗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教育部有关《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也指出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四、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能力意义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快。高职院校现在已经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强调应用性的特点对于专家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社会对于具有专业技能劳动者需求巨大,社会需求决定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专家型教师培养,没有足够数量专家型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大批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合格员工,满足社会的需要。其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高职专家型教师培养必须强调专业性,只有具备专业技能的专家型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高职人才。市场营销专业是具有应用型特征的文科专业,研究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特征,确立高职专家型教师模型对于探索高职文科类专家型教师培养路径,提高高职教师总体水平,丰富我国专家型教师理论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能力的调查

为了科学、客观、系统地得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应具备的诸多能力,为此进行了专题调查。此次调查采用结构式问卷进行访问。问卷以封闭式题目为主,调查范围基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调查对象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管理者、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发放问卷120份,其中,教学管理者40份、市场营销专业教师60份、市场营销专业学生50份,共回收调查问卷120份,回收率为100%,并抽取了一定比例的问卷进行电话复核,以检验调查结果,有效问卷为120份,合格率为100%。调研内容主要针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能力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内容涉及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的核心能力、科教研能力等13个方面。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方面,对调查问卷获取的原始数据,根据分析问题的需要,采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分层处理。定性方面,主要对收集的材料与访谈信息进行分析,以此得出客观的结论。

六、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能力特征解析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古人认为,作为教师,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传授知识和为学生解答人生的困惑。高职人才的培养靠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要依靠高素质的教师,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传统的“工匠型”教师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现代社会亟需大量高素质的教师,尤其是专家型的教师。面对我校市场营销专业所进行的包括《经济学基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研与分析》、《销售通路管理》、《销售计划与控制》、《推销与洽谈》、《产品终端推广与维护》、《客户服务与管理》、《小企业创办》九门销售岗位群项目制课程的改革,亟需培养营销专业的专家型教师。通过封闭式问卷专题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我们认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能力特征表现以下方面:

(一)具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调查显示:“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要求主动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理念:最重要占62%,重要占38%。”,因此,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要既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同时还要具有潜心教育、教书育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严谨治学、精心施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培育新人的高尚师德。热爱祖国,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与时俱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对高职教师工作的本质、责任和特点有深刻的理解,具有为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身正为范,德高为师,对高职学生有爱心、信心和耐心,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勇于进取,努力探讨、运用和总结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如德国的“双元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以企业为主)和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TAFE教育)以及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厚积薄发,形成自己独特的高职教育教学风格。“你认为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要求具有“创新、创意、创业”的三创意识调查结果显示:最重要占64.67%,重要占35.33%。”

(二)具有优良的复合型专业知识结构

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具有职业教育理论、专业专长、相关学科、职业技能等复合型的专业知识结构。理解并掌握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教学法理论,具有精深的市场营销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知识、新成果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营销实践的操作技能,能以宽厚的教育理论、丰富的知识内容、最新的学科信息、现代教学手段来实施市场营销教育教学。同时还具有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及跨学科知识,并能高效率解决教学领域问题、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较强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和完善的教学监控能力。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不仅善于用辩证的观点思考和总结教学,引导学生去探求现象的本质及其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还善于从专业交叉、对比与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而且其复合的专业知识是高度职业化、组织化、系统化的,并能灵活运用。

(三)具有丰富灵活、高效一流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调查显示“你认为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应该具备5到10年的教学经验:最重要占67.33%,重要占32.67。”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是凭借丰富的教学能力、语言、教具、情绪感染及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思想、改变态度等能力。教师的职业能力素质是教学活动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要求具有教学经验丰富,能针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的不同教学情境,作出迅速准确地预测和自如地调控,以出色的教学设计和多种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具有很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技术、设备的能力、教学成果转化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善于凭借敏感的信息意识,运用多种媒体广泛收集最新、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并善于将获取、处理信息的技能传递给学生。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2010年参加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荣获一等奖和近几年的浙江省营销师职业技能大赛和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取得一、二、三奖的实践体会,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必须具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能力。尤其是作为浙江省精品课的负责人,能够带领教学团队的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另外,还要有对日常教学工作驾轻就熟的能力,如制作多媒体课件、“一对一”老带新,指导培养青年教师、指导组织学生课内外实训、顶岗和毕业实习、完成项目制课标的制定、课程教学设计、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等。

(四)具有突出的教科研和教改实践能力

调查显示:“你认为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的科教研能力主要体现在(可多选): 其中,撰写专著、编写教材、教学成果占12.67,、申报课题、编写教材占9.33%,申报课题、撰写专著、教学成果占9.33%。”可见,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应具有教科研素质,才能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具有创造性,更快地接受现代科学新知识及最新职业教育理论,把握营销专业发展的最前沿的信息,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并将其运用于自身的市场营销的教学活动中,从而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提炼和鉴别出有助于解决教学问题的信息,并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新颖、独特、恰当地运用于教学。具有突出的教改实验能力,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敢于对原有的教育方法和教学观念提出质疑,敢于对新的教育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勇于通过不断的实践,完善自己的职业教育理念。

(五)具有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市场营销是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一门学科,理论与实践必须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期内与学期外相结合的道路,更是促使营销专业不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营销专业教师要身体力行,更要带领学生“走出去”为社会服务。调查显示:你认为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必须有在企业一线工作或挂职锻炼1到2年的经历要求:最重要占66.67%,重要占33.33%。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应该具备本专业的引领、带头和表率作用。这符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同时也是高职教师晋升职称的必备条件之一。

你认为学校要求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应该具有“双师型”素质能力调查显示:应该具有“双师型”素质能力最重要68%,重要占3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我校要求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必须有营销师、经济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作为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还应具备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把握专业领域学术发展前沿,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动态,通过各种渠道,与工商企业保持联系,在利用所拥有的理论知识为企业开展咨询、调研活动中,取得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既发挥了自己的才智,也增长了自身的才干;既加深了对理论的认识,又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我校成立的“中小企业营销服务中心”就是由专家型教师带来学生开展日常教学和实战营销的。

调查还显示“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要求具备的专业技术职称是( )以上:讲师占26.67%,副教授40%,教授33.33%。”在“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应该具备()性格特质”选项中:外向型的占74.67%,内外兼顾型25.33%。在“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是否可以兼任(可多选)”选项中:专业负责人、专业群主任、班主任占36%,不一定占19.33%。在“你认为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应当具备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 选项中:最重要占65.33%,重要占34.67%。在“你认为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的称谓是如何产生的(可多选)” 选项中:潜移默化中同行公认的、是靠自身能力证明出来的占24%,潜移默化中同行公认的、是市场营销专业某一个领域的权威占13.33%,自然形成的、是市场营销专业某一个领域的权威占12.67%。

总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专家型教师的核心能力特征集中表现为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比赛、使用现代教学技术设备的能力、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既要把握专业领域学术发展前沿,又要与行业及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动态等方面。教师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实践,日积月累,螺旋上升的过程。面对当今高职教育的教育改革和学生未来就业和岗位的选择,任重道远,只有立足高职教育的一线工作,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就一定能成为具有为高职教育事业献身,有自己独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较高的职业教育理论水平,有丰富企业教育实践经验、富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丁芳,傅丽萍.浅析成为专家型教师应具备的条件[J].当代教育科学,2005,(5).

[2]曾玉华.论专家型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零陵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第1卷第1期,2003,(3).

家具营销论文篇(5)

首先,我个人认为科特勒在中国并没有被神化。为什么这样呢?因神化这个词跟迷信某人或某个观点的权威有关。然而在中国营销界,人们对待科特勒并没有崇拜至迷信的程度。我个人一直比较反对对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实”进行夸大,尤其是当我们是在做学术研究的时候。学术是很需要认真客观和实事求是的,要是经常为了自己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的私人利益而夸大或缩小“事实”,一是人们很难去相信他说的话,二是这样的研究态度和研究动机也决定了他不可能在学术上取得什么成就。

但是话说回来,为什么营销界仍然会有一小部分人认为科特勒在中国已经被神化了呢?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有人人为地创造了科特勒被神化这一假象。这一假象的产生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来源。

其一,跟中国营销人营销自己的策略有关。许多中国营销人,尤其是某些营销咨询人为宣传自己个人或公司的需要,采用的是打倒权威、抬高自己,以吸引眼球和树立地位的策略。在营销方面,什么人才是真正的大师和学术权威?那就只有科特勒先生他老人家一人了。因此打倒科兄也就成了某些想崛起的营销人的首要任务。此其一也。所谓的科特勒神化,其实是部分本土营销人为了把自己造成一尊营销新神而人为地硬树立起来的营销旧神。在一般中国营销人当中,并不真的存在着这种一种神化。

其二,跟中国营销人不想再做学生了有关。中国经过二十年的市场营销实践,取得了不少营销实战经验和体悟,其中一部分对理论有兴趣而且具备理论整合能力的实战营销人士,纷纷总结中国市场上独特的市场营销经验,形成了一些局部甚至少量整体上的亮点,这已经成为事实。那么,这一小部分已经成长起来的中国本土营销人要独立,要自创门派,要成人,要脱去学生这顶帽子,他们会怎么办?他们要造反,徒弟要造反,能造谁的反?只能造师傅的反,那么,中国营销人共同的最主要的师傅又是谁?就是他科特勒老兄了。

事实上,中国营销界近二十年来至今仍然处于十分饥渴的学习阶段,而科氏则是西方现代营销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其理论成就借助于其经典教科书在全球包括中国广泛流传,中国人在大学和MBA学的也都是他老人家的营销理论。中国营销人包括我自己熟悉的营销学权威也主要就是他老人家和定位理论的倡导者特劳特与里斯先生加上提出整合营销理论的舒尔兹先生。特劳特只是在定位理论上有创见,但定位只是营销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构成不了真正的全方位的大师风范。整合营销实际的关注点主要还是在如何做好整合营销传播上,此理论虽然十分重要,但也构成不了完整的市场营销管理理论。这样说吧,在全球市场营销领域,真正能够称得上大师的人物,在我看来,就只有科氏一人,其他人只能算是优秀营销专家。日益成熟的中国营销人士要造反,科特勒当然又是首选目标。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中国大批营销人在检讨科特勒的营销理论的同时,也开始在检讨特劳特的理论和以奥美为代表的国际4A公司的市场营销理论。这是中国营销人成长的表现,也是中国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在西方,市场营销理论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科特勒自己,也在不停修正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显然,营销理论作为一门应用性的活的科学,它不会是个死东西,而是活的,它的发展必然会跟上并促进实践的改变。

基于这样一种观点,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将中国本土营销理论的提出和进步,视作整个世界营销理论发展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总之,中国人提出并修正以往的一些营销理论,一是没有什么样大惊小怪的,二更不是代表中国人否定了以往的理论成果,科特勒等人的理论就完全没用了,这种一味打倒别人树立自己的风气、倾向我们必须警惕、防止。

目前,世界上及中国的所有企业都仍然在用着科特勒理论,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主要原因是因为科特勒理论的特点所决定的。科特勒营销理论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科特勒理论是营销理论中的一般营销理论,是营销理论中的通用理论,它讲的是所有营销活动在正常情况下应该遵循的一般市场营销原则。既然是基本的普遍的市场营销理论和原则,那只要你在做市场营销活动你就多多少少自觉、不自觉地在用。另外,人们还经常忘记了,市场营销活动其实含有大量的管理成分。因此我本人谈市场营销时,总是强调完整的市场营销,不仅仅是4P、4R,而是对整个市场营销活动的管理过程,完整的市场营销理论,必须是市场营销管理理论才对。而营销管理这个部分,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如方法和流程是共性的,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上集大成,企业不用的话能够进行正常的市场营销活动吗?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我个人一直认为,对于中国及其他各国的营销实践来说,不是科特勒理论不行了,而是科特勒理论不够了。我们所要做的工作不是给我们尊敬的世界唯一的营销大师泼污水,而继承他老人家的光辉成就,发展其理论空间,深挖其理论不足之处,然后设法补足其缺陷部分。我在2003年提出超限营销理论时就坚持这个观点,理论研究工作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偏私,否则不可能取得什么真正的理论成就。

二、您认为科特勒市场营销理论在指导中国市场营销实践方面存在哪些不足?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原因是什么?

郑文斌博士:

我个人认为(我总是强调这一点),科特勒先生的营销理论在一般、整体的运用上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科特勒理论在中国市场及其他国家市场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其共性营销理论在中国及其他各国具体市场中如何个性化的问题,和在具体某个企业的具体市场营销实践中如何实际操作的问题。

完全可以肯定地说,科特勒理论在这两个重要而关键的、直接影响到企业具体营销效果的问题上存在一些较大而且明显不足之处。我想,这可能也是一个通用营销理论所难以一一穷尽和难免有些不完善的策略层面的不足。十分不幸的是,真正影响甚至决定企业营销成败的却是这些大原则、大原理、大系统之下的实操营销策略层面的东西。

应该说,定位理论和整合营销策略的出现,已经是对科特勒理论所未能充分关注和给企业提供明确指引的重要营销关键点提出了新的补充。但定位理论和整合营销策略的加入,也仍然未能解决科特勒理论的所有不足。具体说,我个人认为科特勒先生的营经典销理论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缺陷或不足:

A、 科特勒营销理论与当代市场营销所紧迫需要的市场策略创新相比,更多地是一种市场营销管理系统—系统是无所不包的和大而全的,但对具体市场营销策略却缺乏更深入的研究,不能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实操性很强的实战指引。如市场调研,定位,广告,价格,渠道,终端,生产,物流,促销,品牌,等等环节,甚至连广告中的创意,都已经形成一门实操性很强的策略、方法、技巧性学科,作为大一统的全科市场营销理论,科特勒理论未免显得过于粗放了些。这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要由市场营销的具体分支学科来一一对应地解决,二是作为通用市场营销理论,必须敏感并适应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的发展变化,更多地切入新的核心分支领域,快速总结并整合各分支学科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的通用理论。

B、 科特勒市场营销思想的实质是:寄希望于一个企业能够把其市场营销管理系统做成100分,做得很完美。科特勒在其理论体系下隐含的潜台词是:企业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及各要素要全面开花、均衡用力、全面推进,才能取得最佳市场营销效果。但残酷的是,在现实生活当中,这样的操作方法对于许多具体企业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对于某些企业来说是可能的,但又是可怕的高投入、高成本的一种笨策略。这一指导思想尤其不能指引发展中国家许多基本条件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以及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环境下很大一部分竞争资源十分有限的所有企业。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科特勒提出的市场营销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完美的理想的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其本质错误是忽略了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并非完美,更忽略了企业本身所能用于市场营销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市场营销真正挑战在于怎么运用适当的市场营销策略,以企业极其有限的资源,通过精心组织的市场营销活动,去赢得一次又一次营销战斗所累积起来的营销战役直至战争的胜利。

C、 科特勒营销理论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帮助企业如何创建起完整的市场营销管理系统,和如何正确地按部就班地组织市场营销管理活动,其理论追求的目标是理论的全面性、完备性和正确性。但现代市场营销实践的发展十分迅猛,企业光是按照教条组建起完备的市场营销管理系统已经不能解决市场营销中存在的紧迫而现实的竞争问题。在产品甚至品牌甚至营销方法日益趋同化的高竞争度的市场环境下,只有高度重视市场营销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市场营销策略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代企业在市场营销上存在的困境。对创新的关注只能来源于实战型营销人物,在中国也好,在欧美也好,真正的理论创新者不可能是坐在学院里,而是活跃在市场和企业里。当今许多管理、营销理论的创新者都是在企业或咨询公司中,创新的敏感区域在市场一线,这是人们经常会忘记的营销创新秘诀。我本人一再坚持不上学院而坚持在企业中学习,从内心深处来讲也是出于这样一种基本原因。理论一旦不能结合实践,理论本身就会很快失去发展和创新的活力。

三、您认为中国会出现像科特勒营销理论那样成体系化、具影响巨大的本土化营销理论吗?

郑文斌博士:

我个人认为(我会一直强调这一点),在中国有可能会出现象科特勒理论那样完善的、体系化的、具有巨大影响力的通用市场营销理论,但这一理论不应该仅仅是一种中国独有的本土化的营销理论,而是一种总结前人智慧精华而且有发展创新的新的整体性营销理论。我们都应该意识到,不仅中国,而且每个市场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只是各自特殊性的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因此,单一地过分强调本土化营销理论创新,可能存在较高的伪理论创新的风险。一个真正的理论必须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然后又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必须是貌似特殊真理的普遍真理(毛泽东思想就是这样)。当然,取得这样的成就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努力。中国目前形成的主要还是局部性质的本土化色彩浓厚的营销小创新,随着理论创新条件的成熟,中国有出现营销大师的可能性。之所以可能,主要理由有三。

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而且正在高速成长和拓宽的、地域十分辽阔、民族十分众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新兴工业品及消费品市场。在这样一个很特别的市场上,人们正在从事着前所未有的、五花八门的营销实践,现在的中国,是世界上最为发达、最为活跃的市场营销试验场,许多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都在这里出现。如此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市场营销实践,为中国本土营销人理解和发展甚至创新市场市场营销理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有了土地,树苗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中国营销人已经有幸脚踩着这样一片土壤。

二、中国本土营销人士在理论水平和理论修养上的准备工作已经接近完成。到目前为止,中国本土营销人已经基本完成了对西方经典市场营销理论的学习,并且能够活学活用,成功地运用于营销实践。部分优秀者已经在实践中以创新者的姿态活跃在商业世界。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中国本土营销人在理论上的修养已经日益成熟。西方经典营销理论学透之时,也就是中国本土营销人创立或发展出新的通用市场营销理论之日。

三、中国累积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化、本土化兼具的营销理论创新人才。中国90年代至今,大量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大量海归派市场营销人才归国,大量西方重要企业如世界500强活跃于中国市场,还有可以预期的中国本土优秀企业向海外扩张发展,在这样一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本土市场营销人才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土经验和国际经验,而是取得了一种既国际化又本土化的一种双重视野。而大量具有高学历或高学术研究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从事于企业市场营销实践,长期实践和理论结合互动的结果,必然促使其中的一批兼具理论和实战高水平的营销精英日益成熟,集营销理论之大成的大师级人物极有可能在10-20之间诞生其间。

四、您认为目前较成熟的中国本土化营销理论是什么?主要由谁创建?与科特勒营销理论有何渊源?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郑文斌博士:

我个人认为,中国至今尚无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本土化市场营销理论,有的只是一些零星的市场营销理论创见。创见是什么?就是多少能够从理论上总结出那么一两点精华、规律,而且已经总结出来的东西大多集中在策略甚至具体战术层面,层次比较低,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构建和深刻的理论基础分析。

如果硬要说中国存在那么一个真正的将来在理论上能成立的本土人创立的营销理论,那么,我只能说那就只有一个由我本人和一些朋友一起创立的市场营销理论,叫做超限市场营销理论。这个理论是2003年由一个朋友倡议,经过我详细思考,并且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我写出来的,由我从哲学、战略、战术、技术、实操五个层面分别予以论证的,总结中国及外国部分企业的市场营销实践所创立的一个理论。其理论架构借用了著名的军事著作《超限战》的框架,但其具体理论框架已经被较好、较深入地市场营销化了。

记得当初创立理论时,朋友们出于商业利益上的考虑,力主把它搞成一个与科特勒理论严重对立的理论,但我作为这个理论的真正创立者没有这样做。我一直主张把这个新的超限营销理论当作对科特勒传统经典市场营销理论的一个必要而有力的补充:

科特勒强调市场营销系统的完整,超限营销补充强调市场营销在现实条件下不能够过于追求完整;科特勒强调市场营销必须注重整体性,超限营销补充强调市场营销更要注重关键点和某些局部;科特勒强调市场营销的各个要素必须努力均衡地发挥作用,超限营销补充强调市场营销更应该“集中优势兵力,创造整体或局部优势”;科特勒强调市场营销系统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超限营销补充强调市场营销更应该抓住要害、重点,在不平衡的发展中实现跳跃式进步;科特勒强调企业自身资源的健康性和有限性及充分利用,超限营销补充强调企业应该真正调动起所有可用的社会资源而不能局限于企业资源;科特勒强调企业营销活动的资源导向性,超限营销补充强调企业营销活动的目标导向性,等等。

说到超限营销理论与科特勒理论的关系,可以总结成一句话,那就是,科特勒强调市场营销的“正”,超限营销强调市场营销的“奇”。按照军事家孙子的廉洁,一正一奇,“以奇胜,以正合,”才能取得战争完整的胜利。没有奇,既浪费宝贵资源,又不能取胜。没有正,奇的效果无法深化和巩固,奇的策略也就失去了产生作用的基础。奇正相生,变化无穷,方能百战百胜或百战多胜,而不是少胜也。因此,奇不能没有正,正不能没有奇,在我看来,奇恰恰又是对正的一种巧妙运用。

五、您是“超限营销理论”的主要倡导者,请问,为什么超限营销理论更适合中国国情呢?作一个营销理论体系,“超限营销理论”由哪几部分组成?“超限营销理论”的思想源头在哪里?能举一个营销案例,它是怎么样应用“超限营销理论”的核心思想取得成功的?

郑文斌博士:

我之所以力主这个超限营销理论,并不是因为我是它的一个主要倡导者(事实上中国有许多人都已经在用和在说这个理论,只是叫法不同、理论能力不足形成完整理论而已),而是因为我经过反复思考,认为这的确是一个现实当中存在的完全可成立的真正是一个理论的理论。虽然目前这个理论还只是处于初生阶段,还有许多内容需要更多的营销专家来一起深化、完善,但这个理论具备了一个真正的理论所应该具备的所有条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营销实践的大浪淘洗。

我要声明的是,超限营销并非只在中国才能发挥作用,而是在各国各类型企业组织都可发生威力的一种普遍性创新理论,它的创立者们是黄头发黑眼睛的,但它本身却并无种族、肤色与国籍。我们认为,它并不特别适用于中国市场,但却为中国市场上天生具有很高竞争智慧的许多营销高手不自觉地采用,从而帮助中国产生了不少让世人瞠目结舌的营销奇迹。

如果硬要说它更适合中国国情,那么,其根本原因是超限营销的思想精华正是东方智慧中如何以少胜多的战略智慧:中国市场是一个不均衡的广阔的市场,中国的企业大多不是具备全面市场营销能力的中小型企业,他们无法做到国际大企业那样的全面营销,因此,重点突破和超限发展必然成为他们赢得残酷商业竞争的最佳甚至唯一可行的正确战略。

但是,我仍然要强调的是,超限营销理论其实也适用于资源丰富的特大企业。因为就是特大企业,其资源也仍然是有限的,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佳营销效果,正是超限营销的创新动机。我们必须强调,从营销的投入产出比来分析,就是象海尔这样的大企业,超限营销的思想仍然能够使其大幅度降低市场营销成本而取得预期市场营销效果。

作为一个市场营销理论体系,超限营销包括超限哲学思想依据、全新超限战略原则、全新超限战术原则、全新超限技术空间、世界各国超限营销案例分析等完整的六大部分。我近期正在重新整理对这一理论的论述文章,决意对其中一些由于他人影响而存在的偏激和武断之处进行彻底修正。有兴趣的同人届时可以在中国管理传播网上查询阅读,修订后的新文章将在八月中旬面世。

家具营销论文篇(6)

上海交大东方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郑文斌博士曾在企业界浸淫10多年,现为某跨国消费品集团战略规划经理,同时兼任多家咨询公司高级咨询顾问,他常年关注营销理论的本土化创新课题。在科特勒即将再次来华之际,本刊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郑文斌博士。

“科特勒被神化”是个假象

《新营销》:你认为在中国营销界,科特勒是否被神化?如果是,这种神化又是如何形成的?科特勒的营销理论对于企业营销还有用吗?

郑文斌:我个人认为科特勒在中国并没有被神化。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神化这个词跟迷信某人或某个观点有关。然而在中国营销界,人们对科特勒并没有崇拜到迷信的程度。

但是话说回来,为什么会有一小部分人认为科特勒在中国已经被神化了呢?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有人人为地制造了科特勒被神化的假象。

这跟中国营销人营销自己的策略有关。许多中国营销人,尤其是某些营销咨询人出于宣传自己个人或公司的需要,采用的是打倒权威、抬高自己以吸引眼球和树立自己地位的策略。在营销方面,什么人才是真正的大师和学术权威?那就只有科特勒先生他老人家了。所谓的科特勒被神化,其实是部分本土营销人为了把自己造成一尊营销新神而人为地树立起来的营销旧神。在一般中国营销人当中,并不真的存在着这样一种神化。

《新营销》:你怎么看待一些人对西方营销理论的质疑?

郑文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中国一些营销人在检讨科特勒营销理论的同时,也在检讨特劳特的理论和以奥美为代表的国际4A公司的市场营销理论。这是中国营销人成长的表现,也是中国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在西方,市场营销理论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的,科特勒自己也在不停地修正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显然,营销理论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它不会是个死东西,而是活的,它的发展必然会跟上实践的步伐并促进实践的改变。

基于这样一种观点,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将中国本土营销理论的提出和进步,视作整个世界营销理论发展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总之,中国人提出并修正以往的一些营销理论,一是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二是这并不代表中国人否定了以往的理论成果。但对于一味打倒别人以树立自己的风气、倾向,我们必须保持警惕。

我个人一直认为,对于中国以及其他各国的营销实践来说,不是科特勒的营销理论不行了,而是科特勒的营销理论不够用了。我们要做的工作不是给我们所尊敬的营销大师泼污水,而是要继承他老人家的光辉成就,设法弥补其缺陷。

科特勒在营销策略

实际操作层面存在三个不足

《新营销》:你认为科特勒的市场营销理论在指导中国的市场营销实践方面存在哪些不足?主要原因是什么?

郑文斌:我个人认为(我总是强调这一点),科特勒的营销理论在一般、整体的运用上并不存在太大问题。科特勒理论在中国市场以及其他国家市场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其共性营销理论在中国以及其他各国具体市场中如何个性化的问题,和具体的某个企业在具体的市场营销实践中如何实际操作的问题。

我认为,科特勒理论在这两个重要而关键的、直接影响到企业具体营销效果的问题上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我想,这可能也是一个通用的营销理论所难以避免的问题。十分不幸的是,真正影响甚至决定企业营销成败的恰恰是这些大原则、大原理、大系统之下的营销策略实际操作层面的东西。具体说,我个人认为科特勒的营销经典理论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缺陷或不足。

首先,科特勒的营销理论与当代市场营销所急切需要的市场策略创新相比,更多的是一种市场营销管理系统,这一系统是无所不包和大而全的,但对具体的市场营销策略却缺乏深入研究,不能为企业经营者提供操作性很强的实战指引。比如说,市场调研、定位、广告、价格、渠道、终端、生产、物流、促销、品牌等环节,甚至连广告中的创意,都已经成为相对独立的操作性、技巧性很强的学科。作为大一统的百科全书式的市场营销理论,科特勒的营销理论未免过于粗放了些。这些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由市场营销的分支学科来一一对应地解决,二是作为通用的市场营销理论,必须敏感地适应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的发展变化,更多地切入新的分支领域,快速总结并整合各分支学科所取得的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的通用理论。

其次,科特勒市场营销思想的实质是:寄希望于一个企业能够把其市场营销管理系统做成100分,做得很完美。科特勒理论体系的潜台词是:企业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及各要素要全面开花、均衡用力、全面推进,才能取得最佳的市场营销效果。但残酷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操作方法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对于某些企业来说是可能的,但这又会是一种可怕的高投入、高成本的笨策略。这一策略尤其不适用两类企业,一类是发展中国家许多基本条件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中的企业,一类是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环境中那些竞争资源十分有限的企业。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科特勒提出的市场营销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完美的理想的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其本质错误是忽略了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并非完美,更忽略了企业本身所能用于市场营销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市场营销真正的挑战在于怎么运用适当的市场营销策略,以企业极其有限的资源,通过精心组织的市场营销活动,去赢得一次又一次营销战役的胜利。

最后,科特勒营销理论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帮助企业创建完整的市场营销管理系统,帮助企业按部就班地组织市场营销管理活动,其理论追求的目标是理论的全面性、完备性和正确性。但现代市场营销实践的发展十分迅猛,企业光是按照教条组建起完备的市场营销管理系统已经不能解决市场营销中存在的紧迫而现实的竞争问题。在产品、品牌甚至营销方法日益趋同化的高竞争度的市场环境中,只有高度重视市场营销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市场营销策略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现代企业在市场营销中所面对的困境。关注创新的只能是那些活跃于实战一线的营销人,在中国也好,在欧美也好,真正的创新者不可能是坐在学院里,而是活跃在市场和企业里。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理论本身就会很快失去发展和创新的活力。

超限营销理论或可作为

科特勒理论的补充

《新营销》:你认为目前比较成熟的中国本土化营销理论是什么?与科特勒的营销理论有何渊源?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郑文斌:我个人认为,中国至今尚无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本土化市场营销理论,有的只是一些零星的市场营销理论创见。

如果硬要说中国存在那么一个由本土人创立、将来在理论上能够成立的营销理论,那么我只能说只有一个,这就是超限市场营销理论。我本人也是主要倡导者之一。其理论架构借用了著名的军事著作《超限战》的框架。

譬如科特勒强调市场营销系统的完整,超限营销补充强调市场营销在现实条件下不能够过于追求完整;科特勒强调市场营销必须注重整体性,超限营销补充强调市场营销更要注重关键点和某些局部;科特勒强调市场营销的各个要素必须努力均衡地发挥作用,超限营销补充强调市场营销更应该“集中优势兵力,创造整体或局部优势”;科特勒强调市场营销系统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超限营销补充强调市场营销更应该抓住要害、重点,在不平衡的发展中实现跳跃式进步;科特勒强调企业自身资源的健康性和有限性以及充分利用,超限营销补充强调企业应该真正调动起所有可用的社会资源而不能局限于企业资源;科特勒强调企业营销活动的资源导向性,超限营销补充强调企业营销活动的目标导向性,等等。

说到超限营销理论与科特勒理论的关系,可以总结成一句话,这就是:科特勒强调市场营销的“正”,超限营销强调市场营销的“奇”。按照军事家孙子的说法,一正一奇,“以奇胜,以正合,”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新营销》:为什么超限营销理论更适合中国国情呢?

郑文斌:目前这个理论还只是处于初生阶段,还有许多内容需要更多的营销专家来一起深化、完善。我要声明的是,超限营销并非只在中国才能发挥作用,而是在各个国家各类型的企业组织都可发生威力,是一种普遍性创新理论

家具营销论文篇(7)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电器行业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特点,因而市场中出现了大量的电器产品种类,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和差异化的要求。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电器厂商开始采取价格战,从而希望扩大市场份额。为了获得消费者的支持和认可,电器企业应该逐步了解消费者的内在需求,从而提供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电器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建立起一定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近年来,随着电器行业市场需求的增加,以及国家从政策上扶持电气行业的发展,国内逐渐出现了一批中大型电器企业,例如正泰电器、德力西电器以及人民电器等,几家大型的电器企业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然而,与外资电器企业相比,国内电器企业在市场营销推广方面做的还不够深入,目前还只是出于起步发展期。目前国内对于电器行业市场推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电器企业产品策略的分析,对于电器企业如何有效地开展市场推广从而建立起市场竞争优势则缺乏深入的研究。G集团最初是做移动插座起家的,在国内该领域属于第一集团的行列。为了进一步促进集团的发展壮大,G集团于2007年底开始进行战略转型,开发新的电器产品,并且所占的市场份额稳步提升,但是目前仍属于行业第二集团。G集团之所以能够在该行业迅速发展壮大,主要与前期所采取的恰当的产品和渠道策略有关。

1.2电器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综述

1.2.1国外关于电器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综述

电器产品市场营销的主要目的是将企业的电器产品推向市场,尤其是对于企业的新电器产品来说,通过营销活动可以快速地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尽快地打入目标市场。随着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的产生,其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务界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且随着现实状况的发展和变化,市场营销学也m在逐渐完善,在电器产品的市场营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电器产品市场营销才能更好地指导营销实践,通过不断地创新来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市场营销活动是推动营销理论创新的重要力量,而营销理论反过來又进一步指导电器产品的市场营销活动,二者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从电器产品营销的发展历程来看,4P营销理论是出现最早的电器产品营销理论,并且在之后的长时间内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至今在电器产品营销实务中仍然有广泛的应用。电器产品4P营销理论最早由美国营销学家提出,其理论重点是突出营销活动的四个关键要素,也就是电器产品、价格、地点和促销。电器产品4P营销理论发展到现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逐渐用渠道_ -词取代了地点。该理论认为电器产品营销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消费者对于企业生产的电器产品的满意度,企业开发的电器产品既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又要结合客户的实际购买能力,使得客户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购买,也就是需要考虑客户的实际购买力。

第2章相关理论综述

2.1市场营销的主要流派

本章在回顾了相关市场营销流派的基础之上,从理论上分析了如何开展新产品的营销活动,从而为下文制定G集团的电器产品营销策略奠定理论基础。因为本文主要从市场细分以及4P营销的角度为G集团的电器产品制定营销策略,因而理论部分主要介绍市场细分理论以及4P营销理论。第一阶段为生产导向阶段,这一阶段重生产观念,企业是市场营销活动的中心。该时期主要是在工业化早期阶段,此时由于市场需求旺盛,而生产的发展无法满足消费的需要,整个社会供应能力不足。消费者争相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生产能力,增加产量,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并且尽可能地降低企业成本。因此,这一时期的市场是以生产为主,企业并不需要重视销售,不需要密切关注供求关系变化带来的影响。第二阶段为产品导向阶段,这一阶段产品观念开始得到重视,产品逐渐成为中心。在前期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以及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此时消费者开始更加关注产品的质量和功能。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开始生产高质量的优质产品,因而以产品的 发为核心,并不关心产品在市场中的具体需求情况。

2.2市场细分理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消费者的需求开始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企业需要按照消费者不同特征以及需求来对其进行划分,从而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提供不同的产品以及营销服务。按照这种方法对市场进行细分以后,具有相同需求的顾客具体就成为一个细分市场。同一细分市场的客户需求呈现出很多的共性,而不同细分市场的客户则具有不同的需求,企业应当慎重决定自己是否进入某一个细分市场。市场细分理论发展到目前,已经成为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企业挖掘新的市场和机会,从而在各个子市场之间合理配置企业的资源。企业进行市场细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选择并且进入目标市场,即重点满足该细分市场的客户需求。企业要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以及技术条件来确定其细分市场,选择目标市场客户。因为,从一家企业所拥有的条件来看,其很难同时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因而企业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应该对市场进行细分,结合身产品的特点,选择与其相适应的主要市场。具体來说,一家企业可以采用以下三种策略来确定其目标市场:其一,无差异性营销战略。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之上,企业考虑各个子市场之间的差异性,而重点找出各个子市场之间的共性,从而通过推出一种商品来满足各个子市场更多顾客的需求。

第3章G集团市场竞争环境分析.........10

3.1 G集团产品及市场营销基本情况.........10

3.2市场竞争的宏观环境分析.........10

3.3电器产品市场增长总体需求分析.........13

第4章G集团新产品营销策略.........23

4.1G集团新广品的宫销目标.........23

4.2G新产品的市场竞争的差异化策略.........23

4.3新产品营销的价格策略.........24

第5章G集团新产品营销策略的实施措施和计划.........34

5.1营销网络优化措施.........34

5.2营销模式优化措施.........34

第5章G集团新产品营销策略的实施措施和计划

5.1营销网络优化措施

为了落实上文提出的营销策略,G集团需要从营销网络、营销模式、营销组织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并且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从而为G集团的市场营销活动提供明确的指导。营销网络的构建与优化对于市场营销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在营销网络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有助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顺利展 。在构建其广泛的营销网络之后,G集团可以方便地在市场上对其低压电器产品进行推广,获得有关冇场需求的信息,更多的与客户进行交流和沟通,将其产品信息及时准确地向客户传达,这是一个有效的信息反馈过程。随着行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如果G集团缺乏有效的营销网络,不及时对营销网络进行优化管理,则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起竞争优势。可见,加强网络建设,促进网络优化,这是G集团进行市场营销的重要一步,也是行业内不同企业之间进行竞争的重点领域。为了进一步优化营销网络,G集团可以实施以下优化措施:以原有的销售网络为基础,在市场需求较高的大中城市设立直销公司,其它地区则设立相应的销售办事处,从而逐渐将市场扩大到全国范围内,这样既可以及时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又可以方便客户购买G集团的低压电器产品。

结束语

家具营销论文篇(8)

纵观中国本土营销管理专家对营销理论的论述,我们可以对他们的共识归结为以下基本观点:

一, 以科特勒、特劳特为代表的西方经典市场营销理论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市场的营销实践,原因是西方经典的市场营销理论主要以美国市场情况及市场制度为背景,而中国及其他东方国家的总体市场情况与美国确实不太一样,因而断然否定西方经典市场营销理论在中国和美国拥有同样的市场实践基础这一错误观点。

二, 西方市场营销理论研究更多的是市场营销的普遍规律,即市场经济中营销行为的共性这一面,但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治经济制度背景,及不同市场发育状况下的个性化营销缺乏关注和深入研究,是可供学习参考的“马克思主义”,而中国市场营销所需要的可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教条,而活生生的完全切合中国市场营销需要的独特理论“毛泽东思想”。

三, 对传统经典市场营销理论的理性人基础和均衡市场假设提出质疑,认为传统营销理论忽视了非理性人和非均衡市场的存在和它们对市场营销的巨大影响。

四, 普遍感觉到有创建中国及东方发展中国家本土化市场营销理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较认真仔细的研究,形成了一些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新思想和新观点,并且承认这一切只不过是所有庞大理论创新工作的一个开端。

非常有意思的是,中国本土营销专家的理论创新工作存在以下几个大的特点,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不得不引起中国营销理论界和实践人士的注意,因为它们既说明了一些好事情,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市场营销理论研究不容乐观的一面:

一, 所有的旧的传统市场营销理论的批判者和新的市场营销理论的创建者,都是来自中国市场营销实践第一线。如,我本人及俞雷先生、刘威先生、何坊先生、何慕先生、张德明先生均在各大企业中,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实践达十年以上,而且均做过市场与销售总监以上职位,多年在中国市场上的爬摸滚打,使这群人真正了解中国市场营销的实践实战情况,亲身的体验帮助他们体会和总结出了多年实战营销的精华。

二, 除我本人在上海同济大学研修后获得工商管理博士学位之外,其他理论创新者都没有专业研究所需要的高学位和真正理论研究功底,我本人也仍在继续研习,不敢以市场营销专家自居。这就造成了中国市场营销理论研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主观上很想创建一些新理论,但客观能力上不足:包括我本人在内,由于理论视野和理论研究水平有限,导致中国本土实战营销专家无法客观评价传统市场营销理论的成就和不足,也没有能力将自己个人和其他人的营销感悟和强烈体验,从灵光一闪的思想火花状态上升到系统化、理论化的理论家层次。目前为止,只有我亲自本人撰写的《超限营销理论纲要》具有较完整和坚实的理论架构,内容包括了实战、战术、战略和哲学四大层面。但该理论文章也不完美,缺少丰富案例,语言过于理论化,失之冗长。

三, 包括我本人在内,许多中国本土营销专家在营销理论创新上存在着一个致命的误区,那就是其创新初衷都不完全是为了“追求营销真理”,科学严谨地探讨营销理论的发展,更多的是为了打造自己的“个人旗帜”,为了在商业上争取咨询与培训定单。这也赞成了两大恶果:A,由于出发点和“动机不太纯”,导致急功近利,无法对传统理论的光辉成就做出适当评价,因此在研究过程和结论上都有偏执和过火之嫌。往往一味攻击旧理论,但对攻击成不成立则不管。因而颇给人以故弄玄虚、故做姿态、哗众取宠之感,结果是把本来十分出色彩的真正创新观点给淹没了。B,新理论、新概念满天飞,但缺乏比较实心实意、实事求事的功夫扎实的理论批判和理论构建。一个新理论的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许多专业人士的长期努力来逐步完善,需要研究者“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并且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但基于商业目的的人们迫于生存压力,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对营销理论真正的热爱,根本不愿也不能做到这一点。

四, 学院派在市场营销理论中国本土化研究中的缺席,导致其研究和营销教育工作越来越远离实践,其研究水平、成果和前景均不能不让人忧虑。更为可惜的是,学院派具有强大的研究能力和高超的理论功底,留在那不去参与实战派的本土理论创新,实在是一种整体资源的极大浪费。从而也延缓了中国市场营销理论本土化的速度和质量。这也是我们市场营销界人士不得不引起关注和思考的大问题。美国的市场营销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中国的学院教育至今还停留在自己的象牙塔里,情况确实让人担心。如果学院派能加入实战派理论创新的队伍里,那他们的合作将是绝配,真正成形的理论成果的出现就没有了问题。

任何的理论绝不是绝对真理,而必须与日俱进,与时俱变。对旧有经典理论的创新,是一种所谓的“扬弃”,即发展完善或自我重生,即“凤凰涅磐”。我个人认为,从严谨科学的学术角度来分析,以科特勒、特劳特为代表的西方经典市场营销理论确实存在一些真正的缺点或理论空白,而这些缺点与理论空白,无疑正是中国营销理论本土化建设的真正创新点,我个人认为,只要中国本土营销人才不断在以下方面去深入拓展,中国本土化营销研究必能为世界营销理论做出真正贡献:

一, 市场营销理论的哲学理论基础研究

我们已经认识到,传统经典市场营销理论,完全以理性人假设和均衡市场背景假设为其基本哲学基础,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两个假设并不总是可以信任。中国本土营销人士应该继续深入研究的是:

A, 在市场营销中,理性人因素和非理性人因素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它们在市场营销中又各自发挥着什么样的重要作用;

B, 理性人因素和非理性人因素要在市场营销中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是什么;

C, 均衡(文化、消费能力与结构差异很小)市场条件下的市场营销理论如何转化为非均衡市场条件下的市场营销理论;即本土化问题。

D, 非均衡市场条件下的市场营销理论的理论框架和核心理论原理是什么,以及非均衡市场条件下的市场营销理论完整理论体系的建构;即建设本土化理论。

二, 市场营销的战略战术超限研究

我们已经认识到,传统经典市场营销理论的另一大缺陷是只研究市场营销系统的完整过程,而忽视对市场营销总体思维局限及市场营销过程局部重要性的研究,因此而导致传统市场营销理论在实践中采取的更多的是,在营销的各个环节全部平均用力的战略战术。而在现实生活中也好,在竞争性的战略战术理论上也好,平均各个环节用力的理论也有其局限性和理论前提。脱离了这些理论前提,“平均用力”原则就是成了一个错误。中国古代田忌赛马之所以能在总体劣势下成功取胜,就是利用了对方的“平均用力”错误。而田忌本人采用的则是一种超限(超越传统思维、战略战术限制和局限)理论,即以采取组合策略,“集中自己的优势兵力打击敌人”(毛泽东语),从而巧妙取胜。

我个人认为,超限营销理论在许多方面都具有牢固的理论基础,通过中国许多专家的努力,一定能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创新市场营销理论。我本人只是有幸成为众多创立者之一,相信在众多优秀同行的积极推进之下,在短期之内,该理论就能取得突出成果。在战略战术上,我认为中国营销人士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取得突破:

A, 如何在营销的总体思维方式即战略思维方式上突破原有局限和限制,从而提出新的营销战略方法和模式;

B, 在营销要素的构成上如何适应时代需要和各地市场的要求,在传统4P、4C、4R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营销要素,并改变各种营销要素的重要性排序和组合结构;

C, 研究在特定的个性化市场情况下,企业如何创造性地重点用力某一个或几个营销环节,而不是全部环节上,在市场营销与竞争中取胜;

D, 丰富和发展具体的营销战术,在新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市场营销战略战术组合策略。

家具营销论文篇(9)

认识博客营销

首先给博客营销下个定义:博客营销是由生产者以外的个人通过明示或暗示的方法,不经过第三方处理、加工,传递关于某一特定的产品、品牌、厂商、销售者以及能够使人联想到上述对象的任何组织或个人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写入自己的博客,从而导致受众获得信息、改变态度,甚至影响购买行为的一种双向互动的传播行为。

博客营销具有以下特点:博客是一个信息和传递的工具;与企业网站相比,博客文章的内容题材和方式更为灵活;与门户网站广告和新闻相比,博客传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与供求信息平台的信息方式相比,博客的信息量更大;与论坛营销的信息方式相比,博客文章显得更正式,可信度更高;与软文、广告相比,博客营销的成本更低,投入产出更合理,效果更明显。

博客营销是一种新型的“口碑营销”方式。拉扎斯菲尔德的“多极传播理论”告诉我们:在网络经济的影响下,受众彼此间的影响往往大于传统传媒对受众的影响。随着传统媒体的可信度降低,具有口碑营销特点的博客营销成为企业主们关注的焦点。

博客营销的操作步骤

非生产者的第三方、不加干预的言论、影响购买行为,这是博客营销的最理想方式,也是最难实现的目标,但仍是我们博客营销应该努力的方向。实际上,博客营销应该分为四个步骤实现:第一,利用博客作者之口结合热门事件提出观点;第二,引导更多博主进行讨论;第三,实现话题的爆炸以及媒体关注;第四,收获博客营销的果实,实现营销的目的。

理想状态下的博客营销,是不需要花钱就能够实现的,它强调第三方自发传播的特点,但在现实中很难实现。所以,博客营销的第一步就是雇佣博客作者针对大热门事件发表评论,使其在评论中表达出企业希望传达的信息。

紧接着要做的是,引导更多博主加入意见领袖的讨论,从而人为地将该事件炒作成为当前网络上的热门话题。

接下来要使话题产生爆炸性效果,引发普通博客作者的自发传播和媒体关注。这是博客营销的高潮部分,也是衡量博客营销成功的关键。当博客作者看到几十篇关于同一主题的博客文章时,必然会加入到话题讨论中来;博客作为自媒体特性已经成为传统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获得消息的主要来源,媒体记者们的眼球也将聚焦在这个话题上,这便实现了话题的自发传播。

最后,收获博客营销的果实成为自然而然的结果。

方法和技巧

以上我们谈了博客营销的实施步骤和最终目标,那么,企业进行博客营销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呢?

热点事件:我们谈了博客营销要以事件为依托,否则很难得到网民的关注,也很难达到博客营销的高潮――自发传播,因此,找准热点事件是博客营销的前提。“草根”已经开始对抗大热门,但大热门的影响力仍是不可估量的,抓住大热门发动草根博客是博客营销成功的关键。

我们以“淘宝网对抗北京工商局出台网店新规”为例,看看大热门的新闻事件的作用。2008年7月2日,北京市工商局公布了一份网店新规,要求8月1日起,该市营利性网店必须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网店新规成为千万淘宝卖家以及网购用户关注的焦点话题。淘宝借助热门事件,深入地分析研究新规的弊端以及与工商局有关的“名索网”,先以打击名索网为开端,邀请互联网行业知名人士以及意见领袖,分析讨论名索网的“罪行”。

选择博主:抓住大热门新闻事件之后,就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博主,并要对博主进行分层。第一批应该是行业里的专家、学者等意见领袖类博主,他们自身要深切地认同企业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观点,比如“淘宝对抗网店新规”中的互联网行业专家、电子商务内部人士等;第二批博客作者选择普通博主,比如“淘宝对抗网店新规”中的淘宝卖家、买家、潜在买家等。

博主们的文章要与时俱进,跟着新闻走。在第一批意见领袖类博主发表观点之后,对方肯定会反击,市场也会有反应。比如,互联网专家提出“名索网与工商局”之后,工商局便出来称与名索网没有关系。接着,再发动普通博主和专家针对最新的新闻声音来做文章,直到对方不发表看法为止。

制造新闻:在对方不发表声音之后,博客营销就缺少了新闻支撑,缺少了关注,企业要自己制造新闻。比如,“淘宝对抗网店新规”的博客营销中期,马云出来表示正在与工商局商谈有关问题,吴敬琏也被请出来发表对网店新规的担忧。马云和吴敬琏都是行业关注的焦点,他们的话也成为新的热门话题,博客作者们继续针对马云的话发表看法,继而引发了媒体的大讨论,博客营销达到高潮。最后,北京工商局宣布网店新规的具体实施并未予以考虑,名索网也去掉了网店认证收费栏目。

博客营销的禁忌

博客营销是一把“双刃剑”,用不好会伤害自己,企业进行博客营销要注意以下几个禁忌。

首先,做好保密工作。我们无法实现无需第三方干预的理想化的博客营销,就需要人为地干预营销话题和传播方向。只有良好的保密策略,才能够让网民们信任我们所做的传播,才能够提高我们博客营销的“口碑营销效果”。

家具营销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39-01

正确分析《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进行改革的前提。目前《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落后于社会发展和企业对高素质市场营销人员的要求,比如:教学内容的陈旧,教学方法模式化,教学手段单一化,考核手段简单化等等。这些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实践性、创新性极强的市场营销学科来说是很不适应的,很难培养出头脑灵活、富有创新意识的市场营销人才。鉴于此,笔者认为《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手段必须改革。

一、《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

《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得《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更加系统化、具体化,为培养更多的适用性和创新性人才做准备。

1.适应性原则。《市场营销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须适用于学校课程总体设置方案,适合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发展需要,服务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目标。

2.求实性原则。《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旨在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因此应着眼于实效。

3.综合性原则。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不是仅凭一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就能达到的,而必须从理论到实践,从途径到方法等各方面加以综合,形成独特的教学体系。

4.渗透性原则。理论教学只是《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还要考虑与其它课程相互协调,互相渗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二、《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1.将国外新的市场营销理论引入课堂。在教学中注重国外发达国家的学术动态,把最新的理论观点引入课堂,保证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2.改造融合中国传统商业营销理论进课堂、进教材,形成本土化的教学体系。中国商业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由于种种原因虽然没有形成现代营销理论,但却具有许多成功的营销思想和营销方法。为此,我们把这些中国的传统商业营销理论引进课堂,从而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同时,把有些内容引入教材,弥补从国外引进教材内容的不足,形成本土化的教学体系。

3.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形成市场营销课堂教学的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内容与市场营销理论相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孙子兵法和货殖列传等。儒家文化提供了思考市场问题的价值观点,如诚信营销、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思想;让这些经典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课堂,让学生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加以传承、运用、发扬光大,对提高《市场营销学》的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首先,对不同的专业,在案例应用的选择上,要优先考虑本专业特定的研究方向和环境条件。例如对于非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会做简单的市场调研、预测以及案例分析。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对案例应用进行综合地分析判断,从复杂的营销案例中找出原因,寻求答案。其次,在市场营销教学的设计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营销意识,以及培养学生看问题的全面性、客观性等行为习惯;在案例、应用和模型的设计和分析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企业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有切身体验,了解市场的实际,增加实训教学的内容,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课程教学同时,要求学生课下大量阅读企业的具体案例,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客观、真实、全面、准确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再者,加强市场营销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对营销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利用调研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利用各种机会,创造适当条件,加强实践性教学,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最后,采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采用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能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声、形、静、动并茂,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完成了电子教案、教学幻灯片、习题集、试题库,为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了条件,构筑了平台。在同一的教学条件下,教学方法的组合有一定的规律性,力求找到最佳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多方面的才能。

四、《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考核手段的改革

1.综合评价。即突破了单一“知识型”评价标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评价、岗位技能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对每一教学单元的“基本技能课业”“综合实践课业”对其课业训练中表现出“综合素质”进行评估,三者评价分值比例可以考虑各为30%、40%、30%。

2.过程评价。即对每个学生一个学期所要求完成的课业都进行评估,对整个课程教学中的学习表现也都进行评估。《市场营销学》课程考核可分为四个单元,即:课前预习单元,课中听课和回答问题单元,基本技能课业单元,综合实践课业单元。各单元的评价分值比例为10%、30%、20%、40%。

3.量化评价。要使课程评估落在实处,必须制定具体、可操作的“量化评价”指标,并制作成《课业评估考核手册》把复杂的评价转化成“表格评价”方便教师与学生操作。4.多元主体评价。课业评价不是由教师一人决定,应该采用“教师、学生、社会”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方式。尤其是课业训练中的表现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有些课业可以取师生联手考评;还可以邀请企业对学生课业进行评价。

五、结束语

总之,关于《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关注,又要对学生的知识层面以及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加快推进《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我们亟须进一步摸索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路子,对此,感到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虞未章.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技术教育――英国BTEC教学的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9)

2.冯伟国,徐静.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能力培养目标、模式初探.教育发展研究,2002(11)

家具营销论文篇(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开发西部,人口剧增。工业受到科学技术的推动而迅速发展、经济结构逐步实现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化和作坊式手工业向工厂式规模生产的转化。大生产向市场提供大量的商品,市场逐步繁荣,商品逐步丰富,介于生产厂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中间商和各种销售媒介也随之发展起来。企业如何生产、市场如何分配和销售等一系列新问题被提出来。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管理学家借助多学科知识,调查研究和总结了美国市场的实际活动,并逐渐形成了市场营销的初期思想。再经由大学学者的理论提升和综合、企业家的实践实证,终于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市场营销学科的雏形。

美国是一个科技先进、工业发达的国家,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富裕的中产阶级,使美国成为可以吸纳各种商品的兴旺市场。它有许多历史悠久的企业,有发育健全的商业系统,各方面都注重科学的管理。它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旧文化传统的束缚较少,而开放创新的精神则比较旺盛。这些条件使它产生的市场营销在理论上有各种学派并立,相互促动发展,无论是横向拓宽、还是纵向新思想新观念的创新和延伸,总是处在领先地位。而在实践上也非常活跃,企业界富于进取,重视市场调研,重视科学管理与决策,善于改进和创新营销方式,使诞生于斯的美国市场营销一方面既反映着大工业生产和发达的市场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性、即由那些高度概括、明晰准确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所表达的内容体现了它宏观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又因为它是从美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实践中总结提升的而带有浓烈的美国企业和市场特点与色彩。

市场营销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含义

市场营销全球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不断把市场向国外扩张,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愈来愈紧密的全球市场网络。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注目于全球市场,研究市场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营销问题。中国入世后,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国人也同样产生了研究市场营销扩及全球的紧迫感,也提出了市场营销全球化的问题。产生市场营销全球化的想法是有其原因的。人们发现,随着科技文明的进步,通讯交通的便利,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渐变模糊;教育的普及,文化的交流,使民族间的沟通障碍在弱化。许多社会现象、如政治制度、文化模式也有趋同的倾向。世界各地包括其市场可找到的共同点越来越多。在全球趋同现象产生的背景下,是否可以建立一套适用于全球的市场营销原则?

80年代,西奥多・莱维特在其论文中首次提出“全球营销”的概念。他主张那些跨国公司向全世界提供统一标准的产品,采用统一的沟通手段。这样做既有利于规模生产,又可以降低广告、分销等方面的成本。但他的这些设想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因为市场全球化虽然显示出不少社会因素的趋同,但要达到大范围、多方面的趋同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趋同之中也将同时产生新的差异。一个企业面向全球,实际上总是以特定国家或地区为对象,针对当地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所制约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来决定生产的产品和营销手段。有些产品可以采取全球统一的标准和形式(如一般性电子产品、通用机器),但由于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不同地区人群需求的多样性将使全球统一产品的推行受到限制。与之相应的,市场营销手段也必须是多样的,或者说更具当地的色彩。这样就很难有一套适用于全球的市场营销策略模式。

那么,所谓市场营销全球化是什幺含义呢?我们认为它主要是指:第一,企业应该超越国内市场的局限,树立全球市场的观念。把企业的市场营销推向全球,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和开发自己的目标市场;第二,市场营销学说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论具有普遍性,它反映了市场营销活动的一般规律,它不仅可作为国内市场营销活动开展的原则,而且也可作为全球市场营销活动开展的原则。第三,在全球市场开展营销活动,面临的是不同国家多样复杂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环境,特别是国家为维护本国利益所设置的种种关税及非关税壁垒、以及国际上的一些保护资源、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公约,这些都给全球市场营销带来比国内市场更为复杂多变的因素。这正是全球化市场营销的着力点。企业只有将其市场营销活动同这些环境因素相适应,才能赢得全球市场的竞争。而在研究全球市场的营销中,同样也必须立足于市场营销的本土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扬长避短,增强竞争力。美国著名的跨国公司PALMOLIVE公司总裁曾有过这样一句精辟的话,他说:“在我的头脑中没有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概念,而只有目标市场的概念,只要我发现了我产品的市场(群体),我就会努力把我的产品销售到那里去,而不管它是在哪个国家或地区。”

可见,市场全球化是一种战略思路,属于战略层面的全局规划问题,它强调的是视野的宽度和长远。想象一下我们如何利用望远镜来审视全局?

市场营销本土化

市场营销本土化是指市场营销的学说和实践在特定的国家和地区具有基于该国或该地区市场特征的独特性。本土化是一个过程,是在解决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市场营销问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市场营销一般原理与方法同特定国家或地区市场环境相适应、相融合的结果。

市场营销本土化可通过不同的侧面表现出来,包括在基本原理指导下成功地解决了本国、本地区市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企业在国内和国外市场营销中运用自己独特的组织系统和战略战术成功地开拓和稳固了市场;企业有其鲜明和实效的企业文化和营销哲学;理论界积极响应本国企业界在市场营销中提出的问题,总结他们成功的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政府建立和完善本国市场的有关立法和制度等等。

可见,营销本土化是一种策略操作,属于策略层面的局部实施问题,它强调的是实施的深度和效率。想象一下我们如何利用放大镜来注视局部?

本土化是市场营销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各国学者和企业家肩负的责任。

“全球化思考,本土化执行”(Think globally,and act locally)是全球营销的基本战略原则,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本土化执行”需要在“全球化思考”的战略思路指导下进行;而“全球化思考”则需要“本土化执行”来实现。

市场营销本土化的原因

市场营销本土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市场环境不同,企业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市场上所面临的市场问题不同,因此,解决问题的方式就不同。

既然市场营销从它一诞生起就带有诞生国的特色,那么,当它被引进其他国家、在那里成长扎根时,就当具有引入国的特点了。这种本土特点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下面几点:

区域市场环境和特征不同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面临的经济任务不同。世界上既有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国家与地区,又有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以及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甚至有尚处在农业经济阶段的国家和地区;还有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和地区。这些不同类型的国家与地区在一个时期内所面临的经济任务各不同。为了解决不同的经济问题,完成不同的经济任务,就使他们在引入和应用市场营销理论和技术时有不同的预定目标和不同的侧重点。因而在施行中有各自的追求、感受和经验。这些都会使他们再塑的市场营销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地区色彩和时代色彩。

小到一个企业,当它处在不同的区域市场时,它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不同,遇到的市场问题不同,各自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不同,因此所选择和采用的用于解决各自市场问题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当然就有很大的不同。

民族企业的历史与现状

如西方国家的大企业,都有上百年的历史,都经历过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搏斗。他们实力强大,雄居全球。他们从资源获取、产品生产到销售已形成了健全的一体化系统。他们可以用先进的营销手段开展大范围、大规模的市场拓展,迎受最激烈的竞争,创造最佳的业绩。而其它的发展中国家大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独立的,他们的民族企业相对比较脆弱,有的还受制于某些政府主管部门、或受制于外国资本。从实力上、从市场竞争的地位上看,他们更多地处于弱势和守势状态,采取灵活、迂回的战术去占据市场,赢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而,他们逐渐形成的营销风格必然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而带有本国、本民族的本土特色。

各国传统文化的差异

西方人有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的传统,着重个性自由发展;东方人有深厚的儒家思想传统,注重个人与群体的和谐融合,强调家族血缘式的团结精神;西方人注重物质性的管理与机制,东方人则重视精神的作用;西方人富于开拓、冒险、进取的精神,东方人则善于讲求辩证的张弛进退之道。东西方的这些文化思想都必然会在东西学者们的思想和理论中映像表现出来,都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各自国家的企业家的思想和行为之中,而给他们的市场营销附上不同的文化色彩。例如,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面临恢复经济的严峻任务。由于其岛国特点,国土面积小,市场局限,又是一个资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必须迅速恢复经济,并在恢复经济后迅速开拓世界市场。在这种形势下,从5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和美国占领当局大力扶持,使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国民收入不断增加,国内市场活跃、扩大了,市场营销问题引起了学术界、企业界的重视,美国市场营销理论开始传入日本,数以万计的学者和经理人员赴美学习。许多企业以美国大公司为典范,学习、吸取美国人的营销思想和方法,从学习美国的销售系统入手,进而扩大至质量管理、产品研发等各个方面。在学习过程中,把日本的传统文化、如讲求“和”、“忍”的思想、强调调动员工团结奋斗的精神同美国人的科学管理制度结合起来,创造了日本式的企业经营模式和市场营销风格。当这些大公司进军世界市场时,面对的是居于霸主地位的美国。美国凭借其在科技上的领先地位,不断以新开发的产品占据全球市场。而处于劣势的日本人则以追随者的身份出现,不急于追求盈利,而先求占有市场份额的目标,用多种灵活的手段进入外国市场,进而扩大市场。日本的丰田、索尼、日立、富士通、卡西欧等因此名噪全球。日本人已经拥有了一套具日本特色的市场营销,甚至做得比西方人还好。美国著名营销大师菲力普・科特勒在他的名著《营销管理》中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本土化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和学习美国的市场营销。在导入初期,一些企业由于缺乏对营销理论全面正确的理解,实践上只能照搬模仿外国企业的某些做法或案例,结果成败参半。经过90年代以来的学习探讨,学术界加深消化理解西方的营销学说,开始注意西方理论同中国市场实际的结合,特别是解决中国经济体制从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问题以及其他特殊的中国国情。在企业经营思想、市场规范化、品牌战略、广告、促销策略各方面,针对国内市场的实际,提出不少有创见的观点。不少企业的营销思想也逐步以理性取代感性,从战术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以整合营销取代片面的单一营销,从国内市场扩展到国外市场。说明西方理论正逐步同中国市场的实际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已渐露端倪。

为了进一步实现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本土化,首先,学术界要不断研究吸收当代先进的营销理论成果,兼收百家,融于一炉,提高我国学术界的理论水平,不断从新的高度观察研究中国市场及其营销活动的规律性;其次,应建立一支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组成的研究队伍,通过理论研究、咨询诊断将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这将既有利于专家学者的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创新知识,也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的营销水平,促使企业营销更有特色和更有成效;再次,政府部门应根据企业界面临的实际问题、特别是中国入世后所面临的新的市场环境,依据我国国情,从保护资源、保护消费者利益、保护民族工业等方面,吸收专家学者的意见,制订符合我国市场实际的法律法规,引导企业界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活动。

在中国入世这一新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更应该树立“全球化思考,本土化执行”的观念,在市场全球化这一潮流中通过自身不断增强的本土化操作能力来拓展全球市场,赢得全球范围的市场竞争。

参考资料:

1.【美】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汝和等译,《营销管理》1984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