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网课德育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8-31 04:27:22

网课德育总结

网课德育总结篇(1)

技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主阵地,学生毕业后要走向工作岗位,必须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技巧,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因此,德育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极其重要的课程。德育课容易让人感觉枯燥、乏味,而技校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差,有厌学情绪,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缺少与人沟通的技巧。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上好德育课,谈谈几点体会。

一、引用案例、故事,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在德育课中,学生需要学习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如果都是用“讲”的方法告诉学生道理,就会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笔者更多地采用介绍故事、案例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体会,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总结。德育课本中有很多案例供学生学习,但是为了更贴近学生实际,笔者事先在网上搜集一些资料,结合社会现实,将学生熟悉的事件引入课堂进行讨论。例如,在讲“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时,笔者提到“小悦悦事件”,谈到扶不扶的问题,这是全社会都在讨论的话题,也是公认的道德两难问题。不扶,没有爱心;扶,又怕受到伤害。如何处理?让德育教育陷入两难。其实,这种德育两难问题还有很多,例如,要不要见义勇为,要不要拾金不昧等,这些话题正是教育学生形成核心价值观的契机。对于扶不扶的问题,笔者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告诉学生不要回避;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不给学生提供唯一的答案,允许学生的答案多元化,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后再因势利导;最后,告诉学生助人为乐没有错,但应当注意方式方法,助人者要学会自我保护,被助者要学会感恩,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就是增加学生的参与。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很多活动。例如,在讲“提高法律意识”时,让学生搜集、组织与法律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动手办一份手抄报。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法律知识的了解,还培养了搜集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讲完“培养健康心理”这一节后,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笔者设计了一堂活动课叫“优点轰炸”,小组轮流说出某一个学生的优点,再由学生自己总结、谈感受。学生都感慨:“原来我有这么多优点啊!”这堂课上,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既体验了被赞美的感受,又学会了怎样去赞美别人。在讲“拒绝迷恋网络世界”时,笔者组织了辩论会,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辩论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通过辩论,学生得出结论:学生上网有利也有弊,要正确使用网络,让网络为我所用。课堂上的这些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表达能力、组织材料等能力。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把握好时间,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归纳总结。

三、回归生活,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

德育课在教学内容上,不要“高、大、空”,要“近、小、实”。德育课是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课程。它包括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领学生观察、体验。例如,在讲“社会公德”时,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不文明现象、身边讲诚信的人和事,让学生拍下来或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讨论。在讲“家庭美德”时,很多学生分享了自己孝敬父母的事例,也分享了他们当时的感受和父母的反映,教室里充满了温馨和正能量。在活动中,学生能发现身边的美和丑,体会温暖,形成正确的是非判断。

技校德育课注重对学生长远的影响,要上好这门课,教师要有深厚的积累和对学生的热爱与责任感。教师应努力提升自己的基本功,让德育课带给学生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赵风雨,郑志辉.实然、必然与超然:主体性教学认识之我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0).

[2]王凤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网课德育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139-01

当今的教育是重视德育的教育,更关注学生情感与智能的双向培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数学课程也关注学生德育问题,透过小学数学教学提升学生德育的教育。而网络平台是当前科技发展下的产物,具有明显的优势,成为越来越多教师追捧的对象,但是教师在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数学课堂德育工作时多显生硬和效能低下。因此,如何将网络平台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育中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效能,是很多教师关注的内容。

一、网络平台在数学教学中使用的优势

现代教学手段中,利用网络平台的教育模式在逐渐推广与应用,表现为学校网站、班级网站、德育学习平台、安全教育平台等多种形式。并且,网络平台以自己独特的优势,辅助教学,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1.生动性

网络平台具有生动性的特点,它利用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和模式的多元性,通过各种模式对知识进行生动形象的演示,如使用视频、音频、技术生成等多种方式讲解内容,使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可以简单的理解,可以更好的模仿。因此网络平台以其生动形象的讲解,使复杂的知识变的容易理解,使抽象的知识变的具w,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很好的吸引,从而牢固的掌握知识。而生动性也是当前教师课堂中最发愁的问题,因为对小学生而言,课堂的生动性是吸引学生学习知识最好的方式。而网络教育平台却克服了这一问题,这也是当今教学积极引进网络教育平台的重要原因。

2.引起学生关注

网络平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新颖的方式,小学生愿意与电脑接触,愿意通过电脑进行学生,网络平台自身对小学生就充满着强大的吸引力。其次,网络平台教学形式多样,内容组织生动形象,能够比正常教学课堂更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所达不到的。而学生在这样更长时间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能够有效学习到比传统课堂更多的内容。并且网络平台的内容容易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使学生更够深刻记忆,能够保持长期储存和有效使用到生活与实践之中。

二、通过网络平台,结合数学课程特点进行德育教育

网络平台有很对优势是传统课堂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并将其成功的运用在小学数学课堂德育效能的提高,是当前教师应该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问题。

1.课程目标进行渗透

小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要关注德育教化的渗透,在进行教学过程编排的时候就要注意网络平台的使用。教师的教学内容规定着整节课的教学步调和要达成的目标以及实施策略,因此只有教师有意识的使用网络平台和进行德育渗透,才能帮助提高小学课堂的德育效能。在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学科教学目标与德育目标的一致性与关联度与关联度,思考如何使用网络教育平台帮助小学数学课堂提升德育教育的效率。例如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中细化教学目标,寻找与德育的契合点。在对每一目标的落实措施中,考虑是否使用网络平台更为合适。通过这样对目标的处理,积极使用网络平台辅助教学进行,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效率。

2.课程内容进行渗透

首先小学教师应该对自己学科内容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从中选取适合进行德育的内容。毕竟小学数学课程是理性极强的学科,如果强行将它和德育内容进行生拉硬套,就会变的不伦不类,失去数学的特点,也丧失德育的价值,反而使学生对这两门课产生厌烦的心理,不利于课程的学习,更不利于德育的培养。因此进行好课程选择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提升德育效能的前提。小学数学老师在选择好合适的主题之后,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网络平台教学。例如在节约用水的主题中,通过网络平台链接缺水地区的相关信息,请同学们做好一个省缺水省的全省用水总量和一个水资源丰富的省的用水总量进行比较,在进行一级运算学习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的水对于缺水地区的宝贵,产生内心的共鸣,树立节水意识,提升德育教化。通过这样选择性将德育内容、数学课程内容、网络平台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小学数学课堂既完成知识的教授内容,同时又提升德育的效率,更多的挖掘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延伸教师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可以将数学内容与网络平台进行结合,完成德育效率的提升。

3.教学过程进行渗透

网络平台在教师教学中最好应用与契合的内容就是在教学的方式上。网络平台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而现在的学校普遍配有电脑设备,因此完全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网络平台自身具有极强的生动性,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关注度,应用于教学会成功的引起学生兴趣,在实现优化教学的同时融于不易查觉的到的道德教化。例如,在课堂中,可以对一些晦涩难度的或是与生活过远的内容进行运用。例如在学习事物的尺度单位时,对于光年这样的单位的介绍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链接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和认识,比教师口干舌燥的生讲具有明显的优势与价值,既减轻教师的负担,又使学生最大程度的记住了相关知识。而对宇宙知识的渗透,往往会使学生感到的神秘而危险,因而对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以及宇航员的英勇行为产生极大的敬佩与自豪感,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网络平台是多元的、丰富的教学平台,在使用网络平台进行德育效率的提升使,要注意对它呈现形式的选择,选用最恰当的方式实现网络平台与教学内容和德育教化相一致的内容,这样的形式才能降低突兀性,实现三者无痕迹的有效链接,促进德育效率的提升。

结语

现代教学越来越强调使用先进的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网络平台就是其中之一。而针对在小学数学课堂难以进行德育的问题,数学教师也在积极尝试将网络平台这样先进的技术融入其中以解决困境。而在实践当中,网络平台却是有助于课堂德育工作的进行,但还需要进行努力,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堂教学入手,实现技术与课程协调发展,提升网络平台在小学数学课堂德育的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网课德育总结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德育;渗透;防范意识;协作精神

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品行。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否也应该进行德育教育呢?答案是肯定的。《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结合自身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1.1很多人认为,信息技术与德育似乎不着边际,但事实上,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全员参与,从校长到班主任,到普通任课教师,人人都育人,处处都育人,事事都育人。我们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育人理念,把德育渗透到课堂中去,时刻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有意识地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到教学中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如此,由于信息技术比其它学科有着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它的优势就能在德育教育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1.2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从多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一方面提高了人们交流的效率,方便了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和困惑。网上的不良信息,泛滥的网络游戏,让一些学生犯上了“网络成瘾症”,他们沉迷于网络,不仅耗费了时间、精力,还影响了正常的学业和人际交往,有的甚至走上了不归路。那到底家长和老师该如何正确对待青少年使用网络这个问题呢?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上,应当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远离网吧、网络游戏和不健康网站,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功能。

2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和措施

2.1规范课堂教学,培养良好习惯。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规范学生的行为,教育学生要遵守机房规则,爱护机房设备,正确规范地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2.2结合教学内容,强化德育思想。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和学科特点出发,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感觉老师不是在刻意的说教,而又能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举几个例子:我在讲授《视频信息的加工》时,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文明校园、文明课堂”的情境,课题由一段视频引入,视频内容是在学校拍摄的一些学生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然后让学生在体验视频信息加工的同时,心中充满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从而自觉准守学校规章制度。在母亲节期间,我特意设计了教学内容———《制作电子贺卡》。在贺卡上画上精美别致的图案,写上感人肺腑的话语。通过这份特殊的母亲节礼物,一方面表达了学生对母亲的敬爱,另一方面教育学生知道金钱来之不易,知道家长的艰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同时也很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Windows的种类及发展时,介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成功之路,向学生讲解知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远大志向,要用知识和技能造福于人类。

2.3加强网络教育,增强防范意识。

在教学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网络,网络上的各种信息鱼目混杂,有很多不良信息,这些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

(1)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渴望友谊和交流,网上聊天给了他们倾诉的空间和对象。但是网络并非一片净土,对于这些天真单纯、涉世不深的中学生,稍不留神就会掉进网友设好的陷阱。有些学生没有防范意识,对网友公开自己的学校、年级、年龄,甚至家里的电话号码。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可能会给那些不怀好意的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机。当然,我们并不排除网上有良知和温情的存在,但是毕竟网络由于其虚拟性,可能会比社会更复杂,如果不善于识别善恶,抱着侥幸的心理,那么受伤害的总是自己。对此,要教育学生,在网络上个人信息,要提高防范意识。

(2)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

。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不少学生并不真正会利用网络,他们有可能花大量时间去网络聊天,或去玩网络游戏,更有甚者,对网络中的一些黄色、暴力的信息难以抵挡。有学生对“黑客”充满了神秘感,对制造混乱的“黑客”敬佩不已。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自主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通过教育与引导,增强学生对信息的甄别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让学生明白网络世界也要遵守人际交往准则,既不能阻碍信息交流、传播不良信息,更不能破坏网络安全甚至危害社会。

2.4培养优良品质,激励学生成才。

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依赖性太强,往往碰到一定的困难,就缺乏耐心,放弃努力,以致无法完成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向学生证明继续努力的意义,使学生明白其实他们已经离成功不远;也可以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取得成功的学生示范操作、交流心得体会,感染身边的同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言语暗示训练,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打算放弃时暗示自己继续努力,直至顺利完成任务。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比如: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介绍金山公司的WPS,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等。使学生增强民族自尊,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3总结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从教材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利用多种活动形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将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教书又育人,努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为培养健康、有用的人才作出不懈努力!

作者:冯亮 单位:巴楚县第二中学

网课德育总结篇(4)

常言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正,不教而行;其身不正,虽教不从。“为师之道,端品为先”。一个充满爱国情怀的教师,其学生怎能不被那洋溢的爱国激情所熏陶;一个乐观向上、敬业有为的教师,对学生怎能不产生巨大的榜样力量。教师严谨的治学风格和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公正无私的人品,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青少年学生模仿能力强,总渴望得到效法的榜样。教师和家长最易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而成为模范。学生对社会的看法、对是非的辨别,也常常是从家长和教师身上取得第一印象。教师的道德情操、工作态度、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潜移默化的。所以,我们教师就应当时时、处处、事事成为学生的楷模,我们的言谈举止、穿衣打扮都要自觉地为学生做出表率。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在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使智育、德育巧妙结合,相得益彰。

二、创设情境 育心育德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教学中,我挖掘教材,“活化”教学内容为生活场景,让学生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这样不但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我们还可以及时的将学生不经意间产生出的“奇思妙想”、生发出的创新火花,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恰当地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乐于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情境美是无处不在的。如果我们注意创造机会,捕捉契机,带领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那么不仅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大有帮助,同时也能以美启真,以美导善,育心又育德。

三、尚德修身 励志育德

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力量。在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教育学生树立爱国信念。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知识,使学生知道我国计算机技术还很薄弱,中国人大部分只生产计算机中技术含量较低的周边设备,而且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很少。在操作系统方面,中国缺少自己的操作系统,我们自己的操作系统仍在加紧研究当中。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向学生介绍我国和发达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使学生认识到自已的责任,通过学习使用国产软件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的荣誉感。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当中,我经常收集一些国内国际重大时事资料(文字、图片、视频等),给学生播放或者宣读。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日益强大的国家实力,不断提升的国际地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网课德育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0013-02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后期储备力量,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影响着中国未来几十年国民素质的高低,因此加强大学生德育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的关键时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物质环境的影响,情绪和思想波动大,针对现代大学生的现状,利用信息技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 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的相关概念

1.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个词,它是伴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出现,用于管理和信息处理方式的总称。特别是在2014年总理在首届互联网大会中提到“互联网+”的概念后,信息技术被延伸到各个领域。在教育界,“互联网+ ”的理念也被大家广泛认同,而信息技术可视为互联网信息科技的总称,它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质的改变。大学将德育教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以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将带给大学生无限的新鲜感,吸引大家的学习兴趣。

2.德育教育的概念

德育教育它与智力教育不同,是指教育工作者将教育重心放在学生思想、价值观、道德观的引导上,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和精神世界的塑造。由于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熏陶,多数大学生素质还是不错的,做事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懂得是非分明,但也有一些学生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从2004年马加爵事件到2015年复旦大学医学院高材生林森浩恶性投毒事件,让我们认识到对大学生实施德育及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与汲取丰富的知识相比,更希望每位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

二、大学生德育现状分析

每个人生活和成长的环境不同,接触的人群不同,传递的信息不同,导致人与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存在差异。我国几千年文明传承下来,已经形成一种特定的中国文化,在这个文化范畴内对人们的行为举止作出了衡量标准,它对大学生德育的建设具有间接的辅助作用。但中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国内大学生德育现状有以下表现:

1.对德育工作不重视

对于高校来说,教师最关注的是学生专业成绩是否达标,每年多少学生顺利毕业,德育教育暂无一个准确的考核体系,多数院校不是特别关注大学德育教育。总体来说,高校对德育工作不重视主要有三种情况:

?#垦生的思想价值观受到家庭和环境的影响,在进入大学前已经形成,不比花费太多时间开展德育工作;

?#康掠教育作为辅助教育,除思想政治专业外,其他专业将德育课程作为公共课程,实行大班教学,教学效果甚微;

?#恳恍┙淌θ衔德育教育就是从细微之处规范学生的行为即可,并不重郑重其事的讲课。中国长期以应试教育为主,重“智”教育,忽视“德”教育。

2.德育教育方式滞后

2014年总理提出“互联网+”概念后,教育工作者又将互联网延伸到教育界,鼓励各大院校推行“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在此之前,我国各大院校仍以“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为主,固守成规,将德育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过度强调它的政治性。据说泰森狱后在擂台上快速的击败对手,获得比赛胜利,在采访中泰森说他熟读思想,并运用其思想一招制敌。由此说明,并不要刻意读书本知识,而是要将书本知识巧妙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大学德育教育也同样是这个道理,知识是死的,但可以通过案例、小组讨论或分析的方式开展多样性的教育模式,吸引到更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3.德育工作形式主义

中国的形式主义太严重,从官僚到企业,从企业到教育界,每个行业都存在着各种形式主义。大学关于德育教育的书本名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是一本集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为一体的书籍,从书本的知识架构来看,很多知识的叙述就非常笼统,很多学生读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头脑并未被洗礼,思想观念并未转变。课堂上,教师针对德育课程实行大班教学,利用现代化的扩音器将书本内容叙述一遍,非常形式化的教育模式,不少学生表示上德育课只是为了积满学分而已。高校德育工作的形式主义,导致学生听课也是做做样子,浪费了大家的时间,但实际上并未学到真实有效的知识。

三、为何要将信息技术与大学德育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的思想处于理想状态,并未与现实生活相融合,一旦遇到困难将会情绪不稳定,可能做出些过激的行为。首先,要认识到现实和理想间存在着差异,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多看些其他人的生活经验,或许会对大学生德育建设有帮助。

1. 顺应时展要求

如果说以前的教育是“言传身教”,那么利用信息技术所代来的教育成果是更为迅速的。通过信息检索的功能,能够在计算机上搜索到相同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通过他人的经验达到育人的目的。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是教育方式的改变,但德育的核心并未发生改变,它仍以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向广大的学生传递正能量,谴责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只是利用了信息技术这一科技手段,使得整个传播速度更快了,节省了更多的时间和教学精力。

2.传递正确价值观念

网络是一个相对混杂的场所,任何人都可以不记名发表自己的言论,可谓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言论自由”。特别是在这个物欲横生的社会,大学生受外界物质的影响,思想观念容易出现偏差,金钱观、权势观、物质观、形式主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年的“三观”。如何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目的的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及处世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样在浏览网页时就可以自动屏蔽一些负面消息,传递正确的价值理念,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3.加强学生素质教育

大家对中国的考试制度褒贬不一,但高考改变了很多农村或家境不好的学生的命运,因此中国的笔试沿袭至今。而现代教育理念中,要求学生不仅要汲取更多的知识,而且要重视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唯有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才能培养出为国家和社会勇于奉献的人。笔者认为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计算机或多媒体教学,课下作业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处理,不仅锻炼了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能力,而且在学习中认识到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4.人才强国战略要求

在访问中国科技大学时,强调中国以前是人才多,以后向“人才多”方向发展,说明人才强国战略正在逐步推进。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切实地落实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四有新人,真正的为国家和发展的发展多做贡献。而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要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现代化教学的优势,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使之成为中国未来的中流砥柱。

四、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大学德育教育相结合

1.利用信息技术备课

备课是每个教师必须要做的事情,院校也会不定时检查教师备课情况。大学德育教育作为众多专业的辅助课程,每周基本设置两节课,备课的内容少、备课时间多,因此对德育教师的备课质量应提出更高要求才是。当前高等院校大多已配备多媒体教室或机房,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到机房查找资料,制作出精美的幻灯片,并将此记录在备课细节中,相信会为教师的备课增加不少分的。“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提出,应该运用到各个方面,从备课开始让信息技术融入到大学教学活动中。

2.信息技术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能够体现出一位教师的执教水平和用心程度。一位优秀的教师非常注重教学设计上,他会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吸引学生听课的关注度。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是“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师按照书本的知识结构,简单的叙述下重点内容,并让学生标注起来,偶尔针对某问题向学生提问而已。但利用信息技术能够让整个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起来,教师会不定期的使用多媒体教室或学校微机室,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参加户外拓展活动,举例说明强化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等。设计教学内容需要花费教师很大的精力,也更能够体现出一位教师的用心程度。

3.利用信息技术上课

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优化教学环境的一部分,它能够将课本内容、文字、图片、生效结合起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等院校的多媒体教室一般是要提前“预约”的,因为它要满足全校各个专业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室的需求。笔者认为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上课,将相关教学重点直接播放给学生看,对学生的震撼性会更大,所要传递的思想和精神也更容易表现出来。当前很多院校的硬件设备足以能够满足学生上课的需求,每周至少保证一堂多媒体课程,让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处理落到实处。

4.信息技术布置作业

在科技告诉发展的时代,用书本传授思想政治地方式过于死板,不能够激发学生职工的兴趣,信息技术的使用让线上线下交流与互动成为可能。教师针对课堂上的问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布置作业,学生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作业,并利用现代化的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QQ等实现线下互动,将良好的德育案例在群内分享,无时无刻加强学生德育建设。

5.利用信息技术测评

传统的考核手段是笔试,笔试成绩侧面代表学生德育教育接受能力,这实际上是非常不科学的。走进社会后,学生会发现所有“能够用数字化表示的,最终会实现数字化”,因此对学生德育的测评体系也应该有所改变。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每阶段的表现进行考核,并利用计算机生成一套有效的考核体系,在学期末时加上学生的笔试成绩,将得出学生该年度的整体测评成绩。该成绩用最权威的数字生成,不添加教师的任何情感,相对来说这种测评结果更具有公平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已成为促进世界发展的巨大动力,将大学德育教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是高校教育的创新,也将带给学生更多的新鲜感,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备课、设计教学、课堂教学到布置作业和成绩测评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它从侧面体现了“互联网+教育”的优越性,同时又可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

参考文献:

网课德育总结篇(6)

一 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的相关概念

1.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个词,它是伴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出现,用于管理和信息处理方式的总称。特别是在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互联网大会中提到“互联网+”的概念后,信息技术被延伸到各个领域。在教育界,“互联网+ ”的理念也被大家广泛认同,而信息技术可视为互联网信息科技的总称,它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质的改变。大学将德育教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以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将带给大学生无限的新鲜感,吸引大家的学习兴趣。

2.德育教育的概念

德育教育它与智力教育不同,是指教育工作者将教育重心放在学生思想、价值观、道德观的引导上,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和精神世界的塑造。由于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熏陶,多数大学生素质还是不错的,做事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懂得是非分明,但也有一些学生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从2004年马加爵事件到2015年复旦大学医学院高材生林森浩恶性投毒事件,让我们认识到对大学生实施德育及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与汲取丰富的知识相比,更希望每位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

二、大学生德育现状分析

每个人生活和成长的环境不同,接触的人群不同,传递的信息不同,导致人与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存在差异。我国几千年文明传承下来,已经形成一种特定的中国文化,在这个文化范畴内对人们的行为举止作出了衡量标准,它对大学生德育的建设具有间接的辅助作用。但中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国内大学生德育现状有以下表现:

1.对德育工作不重视

对于高校来说,教师最关注的是学生专业成绩是否达标,每年多少学生顺利毕业,德育教育暂无一个准确的考核体系,多数院校不是特别关注大学德育教育。总体来说,高校对德育工作不重视主要有三种情况:

??#垦?生的思想价值观受到家庭和环境的影响,在进入大学前已经形成,不比花费太多时间开展德育工作;

??#康掠?教育作为辅助教育,除思想政治专业外,其他专业将德育课程作为公共课程,实行大班教学,教学效果甚微;

??#恳恍┙淌θ衔?德育教育就是从细微之处规范学生的行为即可,并不重郑重其事的讲课。中国长期以应试教育为主,重“智”教育,忽视“德”教育。

2.德育教育方式滞后

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概念后,教育工作者又将互联网延伸到教育界,鼓励各大院校推行“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在此之前,我国各大院校仍以“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为主,固守成规,将德育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过度强调它的政治性。据说泰森狱后在擂台上快速的击败对手,获得比赛胜利,在采访中泰森说他熟读毛泽东思想,并运用其思想一招制敌。由此说明,并不要刻意读书本知识,而是要将书本知识巧妙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大学德育教育也同样是这个道理,知识是死的,但可以通过案例、小组讨论或分析的方式开展多样性的教育模式,吸引到更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3.德育工作形式主义

中国的形式主义太严重,从官僚到企业,从企业到教育界,每个行业都存在着各种形式主义。大学关于德育教育的书本名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是一本集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为一体的书籍,从书本的知识架构来看,很多知识的叙述就非常笼统,很多学生读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头脑并未被洗礼,思想观念并未转变。课堂上,教师针对德育课程实行大班教学,利用现代化的扩音器将书本内容叙述一遍,非常形式化的教育模式,不少学生表示上德育课只是为了积满学分而已。高校德育工作的形式主义,导致学生听课也是做做样子,浪费了大家的时间,但实际上并未学到真实有效的知识。

三、为何要将信息技术与大学德育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的思想处于理想状态,并未与现实生活相融合,一旦遇到困难将会情绪不稳定,可能做出些过激的行为。首先,要认识到现实和理想间存在着差异,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多看些其他人的生活经验,或许会对大学生德育建设有帮助。

1. 顺应时展要求

如果说以前的教育是“言传身教”,那么利用信息技术所代来的教育成果是更为迅速的。通过信息检索的功能,能够在计算机上搜索到相同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通过他人的经验达到育人的目的。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是教育方式的改变,但德育的核心并未发生改变,它仍以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向广大的学生传递正能量,谴责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只是利用了信息技术这一科技手段,使得整个传播速度更快了,节省了更多的时间和教学精力。

2.传递正确价值观念

网络是一个相对混杂的场所,任何人都可以不记名发表自己的言论,可谓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言论自由”。特别是在这个物欲横生的社会,大学生受外界物质的影响,思想观念容易出现偏差,金钱观、权势观、物质观、形式主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年的“三观”。如何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目的的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及处世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样在浏览网页时就可以自动屏蔽一些负面消息,传递正确的价值理念,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3.加强学生素质教育

大家对中国的考试制度褒贬不一,但高考改变了很多农村或家境不好的学生的命运,因此中国的笔试沿袭至今。而现代教育理念中,要求学生不仅要汲取更多的知识,而且要重视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唯有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才能培养出为国家和社会勇于奉献的人。笔者认为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计算机或多媒体教学,课下作业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处理,不仅锻炼了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能力,而且在学习中认识到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4.人才强国战略要求

在访问中国科技大学时,强调中国以前是人才多,以后向“人才多”方向发展,说明人才强国战略正在逐步推进。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切实地落实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四有新人,真正的为国家和发展的发展多做贡献。而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要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现代化教学的优势,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使之成为中国未来的中流砥柱。

四、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大学德育教育相结合

1.利用信息技术备课

备课是每个教师必须要做的事情,院校也会不定时检查教师备课情况。大学德育教育作为众多专业的辅助课程,每周基本设置两节课,备课的内容少、备课时间多,因此对德育教师的备课质量应提出更高要求才是。当前高等院校大多已配备多媒体教室或机房,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到机房查找资料,制作出精美的幻灯片,并将此记录在备课细节中,相信会为教师的备课增加不少分的。“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提出,应该运用到各个方面,从备课开始让信息技术融入到大学教学活动中。

2.信息技术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能够体现出一位教师的执教水平和用心程度。一位优秀的教师非常注重教学设计上,他会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吸引学生听课的关注度。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是“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师按照书本的知识结构,简单的叙述下重点内容,并让学生标注起来,偶尔针对某问题向学生提问而已。但利用信息技术能够让整个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起来,教师会不定期的使用多媒体教室或学校微机室,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参加户外拓展活动,举例说明强化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等。设计教学内容需要花费教师很大的精力,也更能够体现出一位教师的用心程度。

3.利用信息技术上课

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优化教学环境的一部分,它能够将课本内容、文字、图片、生效结合起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等院校的多媒体教室一般是要提前“预约”的,因为它要满足全校各个专业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室的需求。笔者认为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上课,将相关教学重点直接播放给学生看,对学生的震撼性会更大,所要传递的思想和精神也更容易表现出来。当前很多院校的硬件设备足以能够满足学生上课的需求,每周至少保证一堂多媒体课程,让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处理落到实处。

4.信息技术布置作业

在科技告诉发展的时代,用书本传授思想政治地方式过于死板,不能够激发学生职工的兴趣,信息技术的使用让线上线下交流与互动成为可能。教师针对课堂上的问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布置作业,学生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作业,并利用现代化的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QQ等实现线下互动,将良好的德育案例在群内分享,无时无刻加强学生德育建设。

5.利用信息技术测评

网课德育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6.065

Abstract A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moral character, healthy psychology and so on. At present,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rely on the moral lessons of the platform is relatively small, mainly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n the platform. With the network coverage widening, especially the wide use of micro channel and other Internet exchange platform, will be th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and micro channel platform combining, the use of micro channel platform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quickly, attention degree is wide wait for an advantage to enhance the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level, which of cours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a great innovation. Although the new network platform will gradually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medium of mor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 but we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his platform also need to continue to explore and research.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moral course; WeChat platform; advantage; problem; strategy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还可以共享媒体资料。作为新兴的且已被多数人应用的网络媒体的微信,自身所具备的功能特点无疑为中学德育课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1 微信平台下中学德育课有序开展的可能性

1.1 当前中学德育课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当前中学生对德育课兴趣低下。首先,尽管新课改不断推进,但受传统教育观念束缚,教师教学重知识、轻智慧、忽略中学生德行的培养,从根本上坚守传统教学的讲授模式,多数中学生在德育课的学习方式未能形成自主、探究性学习,被动接受式依旧普遍存在,无法提升自身对课堂受学的积极性及对本学科兴趣程度。因此,要使新课改很好地进行下去,教师就必须去想方设法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当前对中学生进行授课平台单一。传统的中学生德育课都是在固定教室,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模式下进行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中学德育课也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并且也加入了少量的课外活动,但是在新兴的一些网络平台上运用得却不是很多。

基于当前中学生德育课所面对的一些问题,我们必须要找到更多的资源和平台来对中学生进行转识成智的能力培养。

1.2 微信平台下进行中学德育课教学的优势

陈万柏教授认为德育课程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交流平台,笔者认为是能够承载中学德育课内容并使师生发生相互作用的一种新型德育的载体,并有其必然的优势。

第一,微信信息的传播是积影音、图片、文字等于一体的。这样的一种新的网络交流平台集各种资源于一身,必然会受到广大中学生的关注和喜爱,激发广大中学生的兴趣。中学生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图片和文字,有的材料还可以通过视频和语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样的一种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的形式一定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微信的信息传播速度快、及时。中学德育课是一门需要紧跟时展的课程。而且中学德育课的部分内容更新快,然而传统以课堂教学形式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又不能满足这种信息快速传播的方式,所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借助一种能够快速传播信息的媒介,而微信平台信息传播快的特点正好符合这一要求。

第三,微信平台简单易操作且传播途径广。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交流平台,必须简单易操作才会得到更多人的承认,才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使用。此外微信信息传播的途径多,可以是简单地发送文字消息,也可以是发送语音消息,当然还可以是朋友圈,那么对于信息量比较大的材料,还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来进行传送。中学德育课的内容量大且还可能时时会加入一些时政信息,所以完全可以建立一个中学生德育课的微信公众号,通过公众号来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微信公众号来分担一部分对中学生进行德育课内容传授的责任。

2 当前微信平台下中学德育课所面临的问题

2.1 传统教学模式对微信平台与中学德育课有效结合的阻碍

新课改后,中学德育课授课方式虽理论上有了大的突破性改变,但众多学校依旧延续着传统“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作为知识的主要传授者,将书本内容通过单一言语传授,板书或电子白板机械灌输给班级学生,使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状态,阻碍了中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下,学生的时间又被各科的课后作业、课外补习和课外培训所占用,缺乏对知识获取渠道的选择性与创新性;老辈德育课教师对新兴网络软件接受速度缓慢,思想保守不易尝试新型事物,这也致使微信平台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受到阻碍。这些均给微信平台与中学德育课的有效结合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2 泛滥的网络文化使大众对网络平台内容的信任度降低

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网络文化有其自身的特征,如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开放性、自由性的特征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第一,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导致其内容泛滥。人们在网络上可以隐去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所有不想让他人知道的信息,以任一姓名、性别、年龄等注册并登录某一社区,成为其中成员,借助文字、图片等与其他成员开展各种活动。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环境,各个用户可以使用匿名的方式向网络上传播各种信息,甚至是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带有强烈意识形态的信息。因此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不仅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弱化了其道德思想。

第二,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导致其内容泛滥。网络是对所有人开放的,持不同政见、不同观点的人都可以上网浏览信息、访问网站、开展各种活动。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开放性,使得各色各样的人都可以在网络上传播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也使网络上充满了各色各样的文化,甚至是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而一些人正是利用了青少年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来影响青少年的发展。这样的一种开放性导致网络充满了各种不良的信息,弱化了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三,网络文化的自由性导致其内容泛滥。网络文化的自由性是指人们在网络上的交往活动体现了最自由、灵活的信息交流方式。正是由于这样一种自由的交流方式,使得网络用户可以自由地相互传播各种文化内容,并且这里的一些内容没有得到很好的鉴别和筛选就进入了网络。而中学阶段,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自控力差、他律性强、易受外界事物影响等年龄段特点,若管控不当,很容易在缤纷复杂的网络文化中误入歧途、迷失方向。

3 优化网络微信公众号平台下进行中学德育课教学的策略

3.1 指导学生有效利用中学德育课微信公众号

中学德育课微信公众号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实用的学习平台,大多中学生只是把微信作为一种交流的平台,并没有想过要通过它来进行学习,这种观念的形成对日后学习途径的改变的适应能力起到阻碍作用,无法有效做到积极主动地发现式习得知识。所以在建立中学德育课微信号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中学生把中学德育课微信公众号与学习结合起来,提升学生自身学习效率。因此,在平台推广前期和应用过程中,中学德育课教师应扮演关键性角色,就这要求,教师对微信平台应用的熟练掌握、推送课程信息的及时准确、生成教学的精炼严谨。其中,生成教学是针对学生在自主阅读微信公众账号推送有关德育课内容后,教师要及时结合学生实际知识积累程度和理解能力的水平给予及时的德育课程知识点总结,让学生既对微信公众号里的德育课内容产生兴趣,又能够在教师的生成教学下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3.2 促进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教育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中学德育课课堂教学依旧是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网络平台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是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平台,必须坚持课堂教学,但也必须在课堂教学寻找新的教学平台,以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其中网络成瘾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所有利用网络平台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度,教师必须对其加以引导。

3.3 优化中学德育课微信公众号的内容

微信作为一种网络交流平台,娱乐性质被大众挖掘,其内容之所以吸引大众,是由于其内容是图、文、音、影等各种资源的整合。那么,中学德育课微信公众号要如何做,才能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其浏览的兴趣呢?笔者认为,一方面,中学德育课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要符合中学生审美需求,要把文字内容与图片、语音、动画、视频等结合起来,使用较新颖的动画或者视频来展示课堂内容,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对高远的大道理易产生抵触心理,因此中学德育课微信公众号的语言要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习惯,通过真诚、优美和幽默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总之,笔者认为,若想真正让学生达到转识成智,转智成德,就必须在教学方式上找到创新点,真正找到通往学生内心的路径,而微信平台的应用作为当今时代一种必然趋势,恰是中学德育课教师应该考虑,使其与自身教学良好结合,营造出1加1大于2的有利课堂的难得机遇。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著,张耀灿,秦在东主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2] 余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构与重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网课德育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149-01

德育管理是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德育的各种要素,以实现育人的学校管理活动。它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党和国家有关要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组织、协调德育的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德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使德育组织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使德育工作者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合理组织各种力量,提高德育实效,完成德育目标和任务的有效手段。它是软科学研究的重要类型之一也是现代小学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还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更新观念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单纯的精英人才的倾向。要做好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提高学校干部和教师的素质。我们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方法,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我们重视了德育工作的研究和实践,进行了有重点的实验,通过科研实验培养、锻炼,提高了干部、教师队伍的素质。

二、制定科学的管理目标

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是在国家关于德育工作的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德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划步骤。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科学的管理和实施过程,因此,一个详尽、周密而具体的工作计划,可以使德育工作有序地进行。制定德育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制定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缺少它就象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船只一样,一切德育活动将无处着手。小学德育工作目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构,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总的要求,也反映了一定时期人才培养的总的向和总的趋势。德育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同时,为了便于实际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要把总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出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

2、制定德育工作的内容及实施方案。德育工作内容应根据小学的德育目标来确定,使内容符合于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当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及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等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还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接受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的原则确定实施步骤,使德育工作有章可循。

3、确定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影响小学德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针对德育的固有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以及发掘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德育效果。此外,计划阶段还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经验不足和体力不强等特点,注意德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意外事故,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三、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说过:“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后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人。”教育家杜威也曾经说过:“没有离开智育的德育,也没有离开德育的智育。”这些名言都要求我们每一位从事教育的工作者要处理好各门学科知识与德育学科的关系,知识教育与德育渗透的相互关系,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新课程标中准明确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点,新课改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要求学科教学时要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机有效结合。因此,我们更要强调学科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的观点:开发各学科的德育教育资源,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各学科课程各自的优势。各学科教师要根据各自教材的特点,在备课和上课环节上,充分挖掘各科教材的德育内涵,切实把握好教材中学科知识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注重学科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真正能够体现“教材是对生活的总结、生活是对课本的延伸”这一宗旨。让每一个教师都认真参与,真正实现每一个教育者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设想。

网课德育总结篇(9)

二、善于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思想教育内容

信息技术课作为技能课,以实践、操作为传授主线,同社会生活联系密切。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深入研究教材的知识技能,还要深入研究教材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出这些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同现实中的道德规范融合在一起,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丰富信息技术学科。这样一方面传授了学生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达到了在教学中恰当地、自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介绍计算机的起源与发展的时候,向学生适当地提出问题:为什么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都从国外,特别是美国开始,直到现在,计算机无论在硬件或软件上,其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外国人的手中(用的操作系统、CPU都是美国的)?从而对学生进行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学习。信息技术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无处不在,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思想教育内容,把握思想品德教育的切入点,把思想教育寓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

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网络道德的养成

网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吸引力和渗透性。随着网络技术的越来越成熟,网络的普及、信息的开放,它能让学生随时获取大量信息,使学生与外界进行思想交流。很容易从网络上看到有关暴力、色情的内容,不自觉地去模仿;轻轻松松地从网上去浏览到许多反动的言论、色情的图片,不自觉地去吸收。上网很多不健康的、甚至是黄色的网页很容易跳到你的眼前,只要你有了自己的电子邮箱,很多垃圾信件就会自动投给你,其中不乏歪曲事实、现状的反动言论。所以,在网络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网站、论坛、聊天室等,引导他们健康上网;可以通过列举一些网上诈骗、网上跟踪骚扰等实例进行教育,充实课堂内容,调节课堂教学氛围,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做不合网络道德的事应及时指出。如在上课时,发现有些学生同时从网上下载多个资源时造成网络速度下降,就要及时指出虚拟的网络世界一样也存在资源浪费问题,在自己使用公共网络时要考虑网络内的所有使用者。申请过多的电子邮箱、下载毫无用处的软件都是对网络资源的一种浪费。要使学生懂得网络是一个社会的共享资源,要像自然资源一样注意节约,强调规则和美德。

网课德育总结篇(10)

在随着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单纯理论教学以及专业技能已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全能型人才已成为社会的主要需求。为此,必须注重对人格的培养,即思想品德教育。国外学者早在上世纪就已经对常规道德教育中过于注重对知识的掌握与积累提出反对意见,提倡结合学生自身需求,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模式以及对社会的判断能力,增强自身为人处世能力。而语文教学具备极强的人文特点以及感染力,是传统教学中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主体。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逐渐普及,常规教学方式显然已无法满足社会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无法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为此,在新的教学背景下,必须注重将德育教育渗透到网络语文教学中。

1网络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为日常教学的基础。早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内已经明确表示,德育教育需要确立在各项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旨在提升群众精神文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在网络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能帮助学生对思想道德产生更加深入认识,了解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增加与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2网络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方法

在信息技术不断渗透的情况下,语文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具备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将各类特色活动运用于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使得学生感受到网络语文教育的魅力,同时感受到德育渗透教学的重要作用与其在社会中的适用性。具体来讲,立足于网络教学,语文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层面出发。

2.1学校需为网络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提供基本环境

首先,需要建立开放性网络图书阅览室。结合学校学生组成特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配备对应课堂参考书籍。并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增加对应课外书籍,增加其对知识获取的积极性。同时,各个教室需为网络语文教学提供基本硬件条件,包括投影仪、电脑、扩音器等。同时需要注重对数字图书馆进行完善。当前绝大多数学校都建立有对应的数字图书馆,但各个学校间数字图书馆尚未建立起数据分享的关系,不便于学生对各类资料进行查询,尤其针对部分典藏版图书。通过这一途径,可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其想了解的文化,起到丰富精神世界的目的。

2.2对教学课件的设计进行改进

以往教学课件,仅仅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梳理,显然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该类教学课件已与学生需求脱轨,更无法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网路教学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元素,大量文学作品可借助内容丰富的视频、图片、声音等加以展现,降低常规语文教学中枯燥感,可起到培养学生感性认知能力的作用,引导学生将自身投身于教学内容中,调动视、听等感官。使得学生在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接受人文性的熏陶,实现对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

2.3推进网络文化发展,营造网络教育环境

以网络为主要平台,教师需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要求语文老师在校园网页上建立自身文化园地,主要对课堂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此外,为学生及时推荐部分优秀文章、期刊等,使学生随时的都能受到文学文化的影响。同时,可增设BBS等个性化分享平台,鼓励学生将自身日常所见所感通过网络进行直观表达,或者以文章的形式呈现,借此不仅可增强学生自身表达能力,更能帮助教师对学生思想动向,关注重点进行了解,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完善,使其更符合学生特点。

2.4创新语文教学质量的考核方式

传统教学中,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仅采用考试的方式且以主观性题目为主。导致大部分学生过于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对思想品德学习的重要性。为此,在网络语文教学中需要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完善,改变以主观性题目为主的试卷形式,可采用以非主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身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看法。借此,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程考核的过程中,实现综合教学。

3网络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

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原则,其中德育为主,其发挥着对自身才能的调节作用,更是精神灵魂的指导。当前,在网络教学环境下,进行德育渗透可侧重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3.1实现有意渗透

网络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以时间与方式作为支撑,讲求润物无声的方式,从侧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其探索能力。从对网络环境中各类事物的判断中,增加其理性认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在网络教学中,老师需要将各类网络设备优势利用起来,借助庞大的网络数据库,选择具有针对性且学生容易接受的德育材料,于课内外进行直接渗透。比如,在2008年抗震救灾之后,浮现出大量英雄事迹以及无私奉献人物,在教学中,可为学生播放对应视频资料,并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自身看法,学习模范人物的精神。此外,在进行课本教学时,同样需要对课文中的德育教学进行挖掘,因语文课文具有多样性,使得德育渗透的方式与内容同样具备丰富性,可从不同方面实现对学生人身价值观、社会道德感、审美感等进行培养。

例如在讲解《荆轲刺秦》过程中,可借助网络视频资料或者历史讲解类节目,将学生带入到故事的场景中去,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荆轲的勇敢与大无畏的精神。能够帮助学生增加对文字的鉴赏能力。总的来讲,老师需要借助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将德育教学具体化,在日常讲解中到达德育渗透的目的。从李白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提升自身的自信心,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中感知自尊、自强等重要性。

3.2实现对德育的有机渗透

网络语文教学中德育见血需要与其它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首先,面对社会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进行教学中,需要将语文与各个行业发展相接轨,借助各个领域类领航人物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使得懂得培养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因此,语文教学中,需避免一味遵循课本教学,可适当开设“名人演讲”等观赏性课堂,或者结合学校自身特点邀请部分学者到校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能充分吸取精神营养。然后,需要对校内网上活动进行丰富,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猜题。结合当代学生多表现为张扬、积极乐观的特点,可采用有奖参与制的方式,鼓励其对社会热点话题发表自身见解,在参与中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

3.3实现对德育教育的无形渗透

首先,老师需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多多关注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在日常教学中发表自身看法,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生。在学习期间,学生大多数时间都与老师在进行接触,因此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存在很大的影响。此外,老师需对学生日常所关注的话题加以了解,与学生存在共同语言,在进行交流中以自身正确且全面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免学生走向思维的误区。然后,需要将网络教育与常规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当前,网络世界信息来源广泛,部分学生对社会尚缺乏认识,无法对网络信息的真伪进行有效判断。在网络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侧重对学生判断能力进行培养。在网络教学的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学的学习,为其提供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免受不良信息的干扰。

4总结

面对社会对综合性实用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网络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更强。结合当代实际情况,语文教学更需要以网络为主要平台,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其在信息时代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语文教学需要不断对常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增加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以及体会德育教学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李昌菊.高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167-168.

[2]黄瑛.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12):26-26.

[3]刘素青.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小作家选刊,2016(11):9-10.

网课德育总结篇(11)

思想品德课

运用

在这个称之为知识经济或信息的时代中,没有争议的结论是人的智力是最宝贵的财富,教育是一切的基础。作为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必须迅速走向网络化和数字化。这就要求21世纪的教育必须围绕着基本学习能力重新设计和重新组织,各个学科(不管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的学科)其教学的深化改革都必须依靠信息技术使其适应信息社会的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信息科学技术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未来教育的发展将突破明显的校园界限,向无形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特别重视在常规课程的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组织和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本学科进行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小学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是“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操,指导道德行为。”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往往依附于“导课-学文-归纳-延伸”这四个教学环节之中。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运用信息技术,以学生、教材、教师以及媒体构建成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结构)时,可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学生学习效果最佳化。

一、思想品德课的特点

(一)知识容量大,涉及面广。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到的内容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法律、经济、文化、历史等学科都有涉及。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和意识的累积是成几何级数的速度在发展,老师和学生可以获得的知识和资料更加丰富。但是,人有所长必有所短,各种信息和资料所带给社会和每个人的影响是千变万化的,这其中既有积极因素又会有消极因素。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信息来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怎样才能使每个人所获取的知识引导人走向积极的一面,这是目前在思想品德课老师面前的一大难题。这需要思想品德课教师有较强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能力,同时,也要有能教给学生一种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二)时代感强,素材更新快思想品德课的素材的变化快是每一个思想品德课的教师感受最深的,思想品德课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而导致说明问题的素材也必须有时代特色。课本提供的各种数字和资料在今天迅息万变的数字时代总显得有点陈旧(如《家乡巨变》一文,红山农场人均年收入达到了7500元,而实际上到2002年,红山农场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200多美元,人均年收入超万元(人民币),教材提供的材料与如今的实际相差太大。),且自己千方百计所找得的资料总觉得第二年就不合适,然而个人的精力又是有限的,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信息流里找到适合讲课需要的最新资料,如何最高效率的使自己的工作质量得到提高,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快速变化的信息社会里处变不惊,从中受益,这就涉及到“信息能力”(即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培养。

(三)思想品德培育,交互性强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是一种思想品德的教育为基础,文化知识教育为内容,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过程的教育阶段。现在的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有创新能力和高尚的道德精神的人才,这使得思想品德课的地位更加突出和重要。面对信息万变的社会,各种思想意识混杂,其复杂性和变化性给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就迫使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模式正向现代以学生为主的“学”的模式转化。这对思想品德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在思想品德课中加强对信息流的获取、分析、加工,使其既符合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又有利于培养形式的创新能力,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就必须加强师生之间信息交流、思想交流,而这一切都可以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实现突破,比如说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个别化学习或交互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等。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新世纪里思想品德课的几个特点都牵涉到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时代如何提高学生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目的——培养有高尚品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就使得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来加快思想品德课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二、实践探索我在《家乡巨变》一课教学中进行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探索,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发现学习,开拓学生思维,进行协作学习,通过交流使每个学生的信息资源为整个学习小组所共享,达到对学习内容进行意义建构。本课教学过程为:本课教学分三部分:

1. 课前准备: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教材收集并提取有关红山农场今昔的资料信息,编制教师演示课件。

2. 课堂教学: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收集并提取有关红山农场今昔的资料信息,将网络信息与课本知识进行整合。

3. 课后延伸:通过计算机网络作进一步的收集、整理,在网上交流。

三、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进行:

(一)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建构主义理论指出,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本课运用网络资源提供的材料——红山农场今昔的图片以及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探索学习。教师根据本课的知识目标创设学习情境。根据材料中红山农场今昔的变化制作上课课件,帮助学生确立目标,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正确的网络搜索。

(二)网络资源共享支持本节课是利用Internet网络和教学网络,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特性,创建的一个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学生利用Interne网络直接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自觉的学习能力。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在学生发现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的同时也掌握了如何在网站上搜集信息,又将信息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和语言,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思维方式也会有所改变。(三)学生实践参与教师的课件具有良好的导航性,相关搜索引擎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共享资源。学生开展协作讨论,相互交流自己的意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拓展,信息内容的检索,并让学生利用教学网络交流信息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四)学生归纳总结在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讨论之后,还可以对资源进行共享,并加以归纳总结。学生在网上下载练习,完成后提交,也可在教学网、学校校园网或QQ上进行交流。四、思想品德课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通过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探索,我认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提供更为理想的教学环境新的教学模式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学生学习的空间开放了,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体。

(二)以“任务驱动”为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各种任务情境中进行体验,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以“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突出了“做中学”的教学原则,也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的教学宗旨。

(三)讨论交流协商合作学习针对教学目标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在网上进行讨论交流的形式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阐释自己的观点思想,又可及时借鉴他人的意见,实现共同提高。

(四)促进信息处理能力的发展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完整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过程,显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五、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效果。从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思想品德课任务性学习和E-leaning(电子学习)中,我们可以感觉得到,互联网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它对于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有以下五种效果:第一、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在思想品德课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为了有效的认知,外部刺激是需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基于网络平台的任务性学习和E-leaning(电子学习),是充分地利用了“人机交互”这一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认知主体作用,这样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思想品德课堂的刻板和被动,而更多的激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音乐、动画、阅读、交谈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作过一个著名的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心理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基于网络平台的任务性学习和E-leaning(电子学习)的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第三、互联网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思维具有联想特征。人在阅读或思考问题过程中经常由于联想从一个概念或主题转移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或主题。所以按超文本的非线性、网状结构组织管理信息和按传统文本的线性、顺序结构组织管理信息相比较,前者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利用网络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例如,思想品德课的几个框节包含有课文、自读课文、思考与练习、“好榜样”,甚至还有教师自制的课件,把这些教学内容相关而教学特征不同的教学资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无疑对课堂教学、课外活动都是大有好处的,利用超文本方式可以很自然而方便地实现这一点。

第四、互联网的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传统CAI(课件)只是强调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无疑是有好处的,但是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只强调个别化是不够的,在学习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例如对疑难问题求解或是要求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的场合),采用协作(Collaboration)式教学策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更能奏效。而基于互联网的任务性学习和E-leaning(电子学习)恰恰能为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提供协作式学习,并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良好人际关系。

第五、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材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众所周知,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综合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可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基于网络平台的任务性学习和E-leaning(电子学习)是遵循教育和学习规律,立足于互联网,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点,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培养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一代既有创新精神又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