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党性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6-07 15:36:06

党性教育论文

党性教育论文篇(1)

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坚持加强党的建设,开展党员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条成功经验,是保证党领导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开展过三次成规模的集中教育活动。一次是在改革开放后不久,我们党进行了一次党内整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一步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上来。一次是在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以后,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干部始终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增强在复杂形势下承受和抵御各种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密切联系群众,从1998年底到20__年底在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深入进行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第三次是在全国农村开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这些集中性教育活动都取得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进党的事业的显著成效。

这次由党的十六大作出决定、十六届四中全会进行部署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来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以后,第一次在全党开展的集中性教育活动。同前三次集中教育活动相比,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二是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基本要求。显而易见,这是进入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的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教育活动。

坚持党的先进性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

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个论断明确地告诉我们,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围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进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先进性。这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为什么要强调坚持党的先进性呢?

首先,党的先进性是党的性质的集中体现。我们党从来就是一个由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先进部队。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对党的性质作了进一步表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个表述,首先重申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新世纪,不论形势发生什么变化,包括广大知识分子在内的中国工人阶级,仍然是与中国先进生产力联系在一起的先进的阶级。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对此不能有丝毫含糊和动摇。同时,我们党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我们党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共同目标;我们党从来就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而且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的特点和优势。因此,从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看,把党的先锋队性质由“一个先锋队”表述为“两个先锋队”,符合执政后的党情,符合时代要求,也有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可以说,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先锋队性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新的丰富与发展。

坚持党的先进性,是由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的。“先锋队”是列宁建党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列宁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仅是工人政党,而且指导思想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干部是一批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职业革命家,党员队伍是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其他阶级、阶层的成员要成为党员,首先要用工人阶级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自觉地为党的纲领和路线而奋斗,成为具有工人阶级觉悟的先进分子。所以,强调“先锋队”也就是强调先进性。先进性和阶级性都是坚持党的先锋队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性质的鲜明体现。

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党的先进性从来都是同党在各个时期的具体历史任务相联系的,而不是抽象的;从来都是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建党时这个党是先进的,并不是以后就永远是先进的。同志曾经说过:“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论断,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又是对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因此,党只有紧跟时展的进步潮流,根据不同时期人民的利益要求,制定正确的理论、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

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两点:一是不能空谈党的先进性,而要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在党的模范行为上。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面前,党的先进性无疑应当包含新的时代要求,要同先进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相联系,同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联系。这也就是十六大 报告指出的:“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党的先进性的要义。否则,党的先进性就无从谈起,党的执政地位也就无从巩固。

二是不能满足于党在历史上取得的辉煌,而要在与时俱进中体现党的先进性。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因此,党要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三个代表”,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就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做到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考察政党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并非任何政党都能做到这一点。在一个时期里也许可以做到,但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却不容易。如一些国家的工人阶级政党过去无疑是先进的,但是后来落后了,因循守旧,思想僵化,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结果被人民所抛弃。实践证明,任何政党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适者生存”。所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抓住坚持与时俱进这个关键,不断开拓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样,党才能始终站在时代潮流前列,立于不败之地。

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必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保持先进性,至少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做到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和中央领导集体能够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二是各级党组织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和充满活力的制度机制。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正确了,干部是一个决定性因素。有没有一个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这是一个重要问题。与此相联系的是有没有一个制度保障,有没有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机制。三是广大党员能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仅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普通党员也要保持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和重要基础。离开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先进性就无从谈起。

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党员怎样才能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呢?我认为至少要坚持做到:

第一,要树立党员意识、执政为民意识。每一个党员干部,尤其是在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工作的干部,一定要树立执政为民意识,即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的意识。要认识到我们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能把权力变成私人权利,甚至。有了执政意识,才能自觉提高执政能力。对于每一个共产党员来讲,都要有党员意识。要深刻理解共产党员是一个崇高的称号。这个称号凝聚了无数革命先烈作出巨大牺牲所赋予的理想,反映了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也是对我们每一个党员的思想和行动提出的明确规范。牢记党员要求,履行党员义务,享有党员权利,就是党员意识。必须时刻牢记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树立党员意识,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中是个最普遍、最基本的要求,广大党员必须自觉增强党员意识,才能保持共产党员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第二,要保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增强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觉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体现和运用。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特别是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大转折的年代,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我们思想僵化,固步自封,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那就谈不上保持先进性。所以对每一个同志来讲,就是要坚持实践标准,尊重实际,尊重规律,把我们的思想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真正自觉地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为此,我们只有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才能在人民群众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第三,要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觉悟和本领,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好事。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志、邓小平同志、同志都特别强调,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志反复强调,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一名党员,要认真贯彻党的宗旨,一要有为人民服务的觉悟和精神,二要有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本领。为人民服务要有真本事,要增强党员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驾驭工作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带领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能力。

随着我国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新阶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特别注重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实际问题,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想方设法带领困难群众解困致富。同时,生产生活困难的党员也要顾全大局,积极进取,学习新本领,实现再就业,努力在新的岗位上建功立业。

党性教育论文篇(2)

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共产党员要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也许有的党员同志会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了,人人参与竞争,我只要干好本职工作就不错了,哪有精力去关心别人呢?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已不自觉地将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老百姓。尽管经济转轨,竞争意识增强,但是,我们万万不能忘记:我们整个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没有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仍然是我们党的宗旨。我们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本,这是我们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所决定的。

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共产党员的天职,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靠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实际工作去影响群众,带动群众的,从而形成千百人的实践活动。

之所以有些群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恰恰是由于我们党内的极个别人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心里装的不是群众,而是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自己捞取好处,,最终成为人民的罪人,严重地败坏了党的形象。从这些腐败分子演变的过程看,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忘记了群众,忘记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不能自觉地抵制资产阶级和其它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私欲膨胀,争名夺利,从而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因此,必须引起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的深思和警觉。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永恒的,要真正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以基本理论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要自觉地加强思想改造,清除头脑中非无产阶级思想,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真正理解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扎扎实实地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第二,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模范地履行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正如同志指出:"领导干部讲政治,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体现在自己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上"。无论自己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和敬业精神,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一切都要以党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计较个人得失;要克服华而不实,飘浮虚荣的工作作风,要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

第三,要善于学习,掌握工作的本领。我们从事的工作,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新内容,没有雄厚的文化知识,管理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尽管有再好的愿望,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丰富自己的工作技能和实践本领,善于在工作中开拓创新,提出新的思路和见解,这样才能把良好的愿望和实际工作效果结合起来,实现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二、党员要保持先进性,就要坚持学习,树立正确人生观。

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才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认真、系统地学习,特别是学习政治理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共产党员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文化,学习科学技术,才能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业务能力;只有通过学习政治理论,用马列主义、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卓越的领导能力,防腐拒变的能力。

同志多次指出,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首先要讲学习。讲学习是讲政治的前提,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在政治上保持清醒的头脑。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攻坚阶段,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形势,要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遵守政治纪律,提高政治鉴别力、政治敏感性,防止和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和倾向的干扰。要做到这些,不学习、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思想是不行的。没有科学理论的武装,就不能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就不可能有高度自觉的政治意识、坚强的党性和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我们要联系实际工作和思想实际,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国际国内各种各样的考验,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从根本上说靠的是邓小平理论的指导,靠的是全党对这一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今后,我们要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仍然要靠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仍然要靠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认真实践这一科学理论。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号召全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五大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掀起学习的新高潮。

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在思想上保持高尚的境界。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但精神境界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和塑造的。讲正气,必须养正气,这就要不断的学习和读书,知识多了,本领就会增大,精神境界就会提高。读书使人高洁。在这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光辉的榜样。一个不读书、不学习的人,必然会鼠目寸光。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形势,一些人之所以犯错误,甚至犯罪,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不读书、不学习,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学习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当前,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现代化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在于科学技术实力的竞争。我国是发 展中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坚定不移的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因此,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学习科学知识,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精神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各方面的工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多作贡献。

学习是前提、是基础。不学习,政治上就不可能成熟,就不可能自觉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能很好的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就不会对人生观有清醒明确的认识,也就不会准确地领会、体现人生的价值。对学习的重要性,总书记还强调指出:"我们面临的形势、肩负的任务和干部队伍的状况都要求全党同志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共产党员,他们曾有过光辉的历史与业绩,但功成名就后,却放松了学习,放松了思想改造,在物欲面前倒下了。面对前车之鉴,每个共产党员要结合自身的情况,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抓住学习不放松,努力改造自己的思想。

三、党员要保持先进性,就要身先士卒,处处起表率作用。

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做到: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政策,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在战争年代,共产党员始终是冲锋在前,这当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如:全国著名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他以身体当支架,手托炸药包,炸毁了军据守的桥型暗堡,壮烈牺牲,时年19岁。抗日战争时期的刘胡兰,十岁就参加了抗日儿童团,作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发动了内战,刘胡兰在党的教育下,投入了新的战斗,十月,她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十三岁任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十四岁的她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候补党员。不久回云周西村领导运动,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被捕。在敌人面前,她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在审庭上,以"给我一个金人也不自白""怕死不当共产党"的英雄气概,痛斥了敌人的利诱和威胁;刑场上,以"我死也不屈服,决不投降"的大无畏精神宣告了敌人阴谋的破产;在敌人要用机枪扫射群众的关头,以自己的身躯挡住了敌人的枪口,保护了群众的安全;铡刀前,她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万岁!"光荣就义。刘胡兰同志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壮烈牺牲,她的精神不死,英名永存。1947年春天,同志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全国解放后,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以更饱满的激情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同样涌现出许多模范人物。孔繁森,1979年4月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自觉服从组织的安排,毅然放弃"高堂在,不远游"的古训,告别年逾古稀的老母、体弱多病的妻子和三个尚处幼年的孩子,首离桑梓,到海拔4700多米的自治区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历时三年之久。1988年,已任聊城行署副专员的孔繁森二离桑梓,任拉萨市副市长。1992年12月,二次赴藏已期满,由于工作需要,自治区党委希望他到条件更为艰苦的阿里地区任地委书记,此时,他又一次舍"小家"顾"大家",留了下来,到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地区任地委书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行程8万多公里,跑遍了全区106个乡中的98个,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寻求阿里地区摆脱贫困,实现富裕的振兴之路。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途中,因车祸殉职,年仅50岁。孔繁森同志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优秀领导干部中的杰出代表。他有着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满腔热忱,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

召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建立中,共产党员更应该勇立潮头,勤于思索,敢于实践,做改革开放的弄潮儿,而不能成为观望者和懦夫。在当前的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两种价值观、人生观一碰撞,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因素,这时候就更要求我们的党员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冲锋陷阵,吃苦在前,处处起表率作用。

四、党员要保持进行先进性,就要克勤克俭,生活上严要求。

党性教育论文篇(3)

90后大学生如今作为当代中国的主要教育对象,拥有张扬的个性,喜于表现,但其政治思想认识显得不够普及和深入,因此,对于90后大学生的党性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其渴望被关注的特性又对校内党性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人文关怀。本文将从90后大学生对人文关怀的需求入手,分析其与党性教育教学的关系,最终阐述人文关怀对90后大学生党性教育的影响。意在提倡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党性教育的过程中,要更注重对其进行首要的人文关怀。

 

90后大学生除了拥有个性张扬、喜于表现等标志性特点外,还在潜意识中对被关注,得到他人肯定、认可有着强烈的渴望。因此,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校内党性教育时,不仅要考虑到党性知识的深入,更要结合情感教育,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使党性教育更自然、更人性化、更易于被教育对象吸收。

 

一、何谓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实质是:在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中共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关怀不仅仅是从经济和道义上给予关怀,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充分实现人的价值。

 

我党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将人文关怀引入党内,意在更多的关怀党员,更好地结合科学发展观,激发党员的组织认同感、荣誉感,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人文关怀不仅在物质经济层面对党员给予关怀,更在精神层面对党员进行问题疏导和情感沟通。

 

二、90后大学生对人文关怀的期望

 

90后是出生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一代,且大多是独生子女。这一代人群,多表现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有较强的优越感、考虑问题不够细致周到、较叛逆、生活较随意等特质。这其中有不少是家庭因素,例如90后孩子的父母多是自己创业打拼的一代,难免对孩子照顾不周,这也造成一部分90后极度渴望得到外界的关注与肯定。当这一代人离开父母及家人的庇护,迈进大学校园,开始学习承担的时候,就逐渐地暴露出各种问题,如生活自理能力差,思想不够独立,依赖性强,不能吃苦等,也多有学生因为环境等客观因素退学。由此可见,当今大学对于90后大学生的教育任务更繁重,也更要求细致。我团队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90后大学生对当今校园的人文关怀存在以下隐形或显性的期望:

 

(一)人文关怀从生活细节入手

 

在宿舍走访及日常与学生的沟通中,我们发现,学生时有提出,“如果宿舍能XXX就好了”,“今天食堂的菜特别难吃”,“现在这么冷还要上晚自习”,“洗澡的热水一会儿就没有了”……等等。看似是学生的一句句抱怨,实际上也应当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反思,除去学生自身的适应能力和接受程度问题,另一方面,是否也反映出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其缺乏人文关怀。因此,90后大学生对高校教育的人文关怀,更希望从其衣食住行、思想等细节入手。

 

(二)人文关怀作用于每一位需要的学生

 

人文关怀应当使用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例如贫困学生存在经济问题,学生因家庭情感纠纷导致出现暂时心里障碍等。都需要高效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疏通和帮助。

 

三、90后大学生的党性教育及存在的问题

 

党性教育在当今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大学生的党性教育,有助于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紧跟国家政策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及时改正错误观念和行为,摆正奋斗方向。如今对于90后大学生的党性教育,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一)党性教育内容单一,形式不丰富

 

目前的高校党性教育,大多仍然停留在课堂上,以传统讲授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但不能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反而让学生逐渐对党性教育丧失了积极性。在原本就茫然的基础上,更加缺失了了解的欲望,以此造成恶性循环。

 

(二)忽略人文教育,教育方式过硬

 

对90后大学生的党性教育,还不能很好地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深入到学生生活中,进行宣传教育,这样就显得硬性灌输,大大降低了学生吸收的效果。

 

(三)社会大环境对高校党性教育帮助不够

 

社会大环境对一个人的思想生活觉悟有着较强的影响,但是现今社会大环境,在对高校党性教育方面却没有发挥大的作用,例如不能方便快捷地提供合理的户外参观学习、实践体验的空间;学生无法在生活中随时随地感受到党性光辉等。

 

四、人文关怀对90后大学生党性教育的影响

 

教育提倡“以人文本”,也就是以人性的发展与塑造为本,以提高人的生命意义、学习能力与生活质量为本。人性化教育,是以人性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为远大目标的真正素质教育。所以应当把人性化和党性教育充分结合起来,然而传统的党性教育往往忽视教育的效果,一味地“高、大、全”说教和理论灌输,使党性教育逐渐“空壳化”。因此,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党员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因地制宜地进行党性教育。人性化的党性教育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

 

贴近实际就是要说真话、说实话,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贴近生活,是要通过正确的价值观、生活观、消费观教育,引导学生党员健康成长。贴近学生,是要关注大学生党员的学习、生活、工作和情感困扰,帮助他们克服所面临的困惑和坎坷。由此可见,人文关怀对90后大学生党性教育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一)有助于学生从心底接受党性教育

 

高校教育工作者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关心其衣食住行、定期思想沟通、心理疏导、经济资助,能使得学生对其产生信任,从而逐渐产生为对方着想的能力,更容易倾听,更愿意接受。这是党性教育及其他任何教育行为的首要前提,也是人文关怀的宗旨。

 

不少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一些经常与自己接触的学生干部,不但思想觉悟较高,可以想学校之所想,而且与身边同学关系和谐。这就是人文关怀的典范。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吃穿住行都与其他同学在一起,无形中增加了相互之间的沟通,友谊日渐浓厚。学生干部作为老师的助手,需要从老师的角度出发,思考每一项任务决策的重要性及意义,所以更能理解老师的目的。因此,如果高校教育工作者能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与学生的接触沟通上,便能为之后的教育工作提供良性的帮助。

 

(二)有助于学生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

 

现今年轻人没有经历过建党,也没有切实体验过党的政策对其生活的改变,因此党性教育对于新生代的年轻人来说就显得枯燥。要对这一现状进行改善,要让学生对党性教育变消极被动的态度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就需要适当的人文关怀。只有打破了学生对党性教育的传统观念,积极主动地摄取有关知识,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同样,也能够改善部分年轻人消极处世的态度,对其毕业后的生活、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有助于党性教育的深入、系统、持久

 

党性教育需要有一定的深入性、系统性和持久性。是一代一代需要延续下去的思想觉悟。因此在对新生代年轻大学生进行党性教育时就必须要考虑到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地教学。将人文关怀投入到党性教育中,能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党性教育过程是一个“知、情、信、意、行”的过程,其中,“知”是“情、信、意”的基础,是“行”的先导,并对“行”起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

 

俗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同样党性教育也是终身的。高校能使学生近距离的接触党知识,一步一步了解党史,高校的党性教育不能成为“终点站”,而要成为“加油站”。

 

大学生党员在校期间是人生中党性教育最丰富的时期,通过党课学习获得了较完善的理论知识,参加了丰富的党员交流和支部活动。步入社会后,不能将党性教育流于形式,而是更自觉地时刻提醒自己进一步深刻学习党史,强化爱国情怀,增强责任感,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思想修养。

 

(四)有助于学生树立和谐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积极的情感是党性教育的重要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没有细腻感受,情感冷漠的人是不可能实现崇高理想的。情感冷漠常常伴随着对人们的漠不关心,漠不关心就是自私自利,而自私自利就是冷酷无情。”情感是“个人与社会的交叉点”,反映着人的精神面貌,是党性和人性的“共生天地”,因而培育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也是党性的基本要求。但“个体的社会情感,特别是对集体、社会、国家的归属感主要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和培养激发、调动并持续地建立起来”。

 

因此,党性教育有必要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党员干部的认知,帮助他们形成热情、开朗、同情、信任、感恩等积极的、健康的情感,这也是党性教育的重要目标。从这个角度说,有效的党性教育过程,既是情感注入和情感唤醒的过程,又是一个情感关爱过程。即在党性教育中既要善于通过激发情感,促进受教育者对所传播的理论和价值观的认同,又要减少和克服党员干部的焦虑、自卑、压抑等消极情感,培养他们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把人性中美好的情感上升为党员干部的品格。

 

综上所述,足够的人文关怀能够促使学生从情感角度出发,感受关怀,认同党性本质,接收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结语

 

党性教育论文篇(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文化领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时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而凝练提出的理论成果。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加上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给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带来许多新思考、新挑战。如何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符合时代要求。目前我们国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着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新旧交替”的现实,各族人民的思想文化、社会意识的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而网络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则加重了当代思想建设的艰巨性。面对新形势,我们党积极适应社会变化并创造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精神文明、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也是掌握话语主导权、占领话语制高点的时代要求。

曾经说过,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回答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一问题的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国家当今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兴国之魂,是当代社会价值观念培育的最集中表达,也是文化发展繁荣的本质要求,更是我们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高校是社会舆论宣传的主阵地,大学生党员更是舆论宣传的先锋队,需要依靠广大学生党员在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中发挥作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正是为了能在社会上更好地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树立道德风尚,使我们国家在思想和精神上强大起来。因此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就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吸收社会优秀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是时代的呼唤更是现实的要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丰富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内容。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1]p31-32。现在我们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党性教育的内容主要有理想信念教育、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和党的组织纪律教育,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性教育中,作为党性教育的现实内容,既丰富了党性教育的内容,也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实际效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广大学生党员正确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概念,以人为本是重要内容,这些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最需要突出和做好的便是“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丰富了党性教育的内容,在党性教育中树立以学生党员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从学生党员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领悟党性教育的重要性与深刻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学生党员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优秀的价值理念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体现,比如: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倡导“天人合一”[2]p302,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是“和谐”;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与人为善”,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是提倡“友善”;等等。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广大学生党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就丰富了党性教育内容,实现党性教育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增强党性教育效果。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陈云曾指出:“增强党性修养,做合格的共产党员,这是每一个党员必须争取实现的,没有任何党员可以特殊,可以例外。”[3]p196党性教育是党组织为了提高党员的党性而进行的政治、思想、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增强党性是共产党员一辈子都不能放松学习的功课。对于大学生党员来说,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上的要求,要以党员的高标准自觉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就是要使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上越来越富强,政治建设上越来越民主,文化建设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建设上越来越和谐[4]p32。这与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完全一致的。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加强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追求,有利于充分发挥党性教育的价值引导功能,使广大学生党员对我们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进一步上升到文化价值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立足社会层面而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什么样的社会,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大学生党员中进行社会层面的价值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党员进一步了解政治文明建设和市场经济,发挥党性教育在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价值判断的指导作用。目前,一些学生党员对整个社会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问题在认识和判断上不是很明确,信心不足,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广大学生党员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社会主义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把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道德情操作为公民个人价值准则,表明我们党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而对于大学生党员来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则显得顺理成章。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融入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有利于广大学生党员正确认识和理解党组织,提升学生党员队伍道德素质,凸显党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大学生党员作为我们党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学生党员的道德情操修养决定了未来民族的精神气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对每位学生党员提出的时代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途径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入大学生党员的理论学习内容。曾指出:“一致的行动,一致的意见,集体主义,就是党性。”[5]p417党性教育就是按照党性内容的要求对党员进行立场、观点、方法等的教育。党性教育主要内容是对党员进行马列主义的理论教育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指导思想[6]p417。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进行党性教育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都会有所不同,时代性特征明显。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思想上形成一种饥饿感。新的教育知识必然可以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使其自觉加入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之中,并将思想上的认识外化为实际践行。

过去,党性教育中不同程度存在理论上的单向灌输,学生党员简单而被动地接受以理想信念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其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我们应当抓住当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契机,不断加强大学生党员的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理论水平。在学生党支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学习交流会,在党课和民主生活会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讲座,号召广大学生党员阅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书籍并撰写心得体会,在学生党员中形成一股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气。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大学生党员的实践中。刘少奇曾指出:“共产党员要把无产阶级各种伟大的进步特征发展到最高度。每个党员要照着这一切特征来改造自己,要使自己具备这一切的优良特征。这就是本质的改造。”[7]p224-225广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强弱,既要靠党组织的理论教育,更要靠在生活实践中的锻炼培养。真实有效的党性修养必须从生活实际出发,在实践中锤炼,从实践中总结提高。在大学生党性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结合大学生党员的生活实际和成长成才规律来进行,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教育实践。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切合大学生党员的实际成长需求,采取多种方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党员充分了解其科学内涵和实际价值,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信任感,使党性教育实践性增强,避免理论脱离实际。

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以学生党校、学生党支部、学生理论社团为依托,在大学生党员当中开展一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例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周”,寻找“我们身边的核心价值观”等活动。同时深入革命纪念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了解历史,正确看待社会,让大学生党员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性、实效性。

3.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模式。大学生党员在高校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理应得到重视,而这需要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模式的系统构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模式的构建既是合理应对复杂国际国内形势的要求,也是推动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有序发展的要求,更是大学生人生过渡阶段的特殊要求。必须让大学生党员保持高度警惕性,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坚定党性立场,端正入党动机,正确认识现状,同时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高校应将党性教育贯彻到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始终,不断创新党性教育模式。一个科学、有效的教育模式应该包括教育目标、对象、内容、实施、评价等要素,为使党性教育的作用得到体现,应该从这几个要素出发,构建科学的党性教育模式。当前高校应充分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变目前高校党性教育不温不火、效果欠佳的现象,改变学生党员重发展轻培养[8]p39-40的教育模式,使党性教育的目标和对象更加明确,从内容上充实党性教育,规范大学生党员的行为;同时要创新党性教育评价机制,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充分发挥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三大优良作风,用好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敏感性这一特征,从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性教育模式构建的每一个环节,建立科学完善的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模式,为学生党员开展党性教育活动提供便利,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党性教育模式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评价体系,强化党性教育在大学生党员中的作用,从而保证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取得实效。

4.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各种文化相互交织,高校应积极转变校园文化建设思路,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并且很好地与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结合起来。

高校应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加强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理论上的契合性,二者相互影响、关系紧密。在高校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陈云曾指出:“我们的学习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学习他们观察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背诵教条。”[3]p7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在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学生党员中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形势政策等教育,不断促使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深入人心,从而使广大学生党员一方面可以得到马克思理论的熏陶,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党员的理论与文化自信,弘扬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高校应创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打造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网络平台。当今网络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给广大学生党员的生活学习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影响,学生党员获取相关信息、学习知识以及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便是来自网络,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占据网络宣传阵地,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网络教育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贯穿于网络活动当中。一方面,高校可以开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知识网站、论坛等平台,给学生创建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加大在微信、微博中的宣传力度,在网络上掀起学价值观的高潮。通过这些努力,既可以提高学生党员素质,增强先锋模范意识,又能使党性教育的效果大大提升。

大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优秀代表,对他们进行党性教育是高校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的形势下,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任务更加繁重,要求也会相应提高。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道德修养,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从而发挥党性教育的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2.

[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郭建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党性教育论文篇(5)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经中央批准,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23日下发通知,决定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

通知指出,这次理论研讨的主题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围绕这一主题,在认真学习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关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和同志关于党的先进性建设重要论述的基础上,着重从两个方面开展研讨:一是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考。概括提炼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主要经验和理论成果,以及巩固和扩大这些成果的主要措施。二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探索。在总结党的建设实践经验特别是先进性教育活动所创造的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规律,提出一些战略性、前瞻性的思考和建议。

通知要求,要紧密联系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际,努力回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意义、时代要求、科学内涵及历史经验;认真把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同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关系;深入研究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对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的新要求。

党性教育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D26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3)01―0129―05

党的十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部署,对党的建设主线、总体布局、总体目标和要求作出了新的概括,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基本要求,使党的建设理论达到了新境界。报告指出:“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把党性教育作为核心提出,表明这项工作在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的重要地位。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关键在于提高党性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党性教育科学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更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如何科学化,怎样提高科学化水平,仍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十精神学习和党性教育工作实践,从党性教育内在结构出发,试就提高党性教育科学化水平应该把握的若干视角和方面,作些初步探讨。

(一)党性教育的理论视角。党性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特性,中国共产党党性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以及追求目标在政党及党员身上的一种反映。中国共产党党性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党性的理论基础,党性是科学理论品格在政党及其成员身上的精神体现,因此,提高党性教育科学化水平,首先必须紧紧抓住理论教育不放松。

所谓党性教育理论视角,主要指两个层面:一是从党性形成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层面揭示党性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二是从理论视角对党性作结构解剖,对党性基本内容和特点等作学理分析和理论阐述。

中国共产党党性之所以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是因为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这个世界观与其他政党和阶级的世界观不同,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世界,从社会经济基础出发分析问题,掌握人类社会历史规律,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自觉地将实现共产主义和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强调工人阶级必须以先进的理论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1]254,这个基础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列宁指出“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因为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规划了继续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应遵循的道路。”[2]160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列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在这两大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还基于科学理论武装而转换出的中国共产党人党性的威力。因此,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入手开展党性教育,党性教育科学化就有了逻辑起点、有了基础和根本。

从理论上提高党性教育科学化水平,必然要求从理论的层面对党性的结构进行解剖,揭示党性的形成、基本内容、基本特点及在实际运行中的功能等。这一问题的提出,源于现实党性教育中存在一种抽象化和概念化倾向。时至今日,人们对何为党性仍然缺乏严格的科学界定,不能使党性内容具体化、条理化和学理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党的十提出,要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从建设目标、建设布局、建设内容以及具体要求等方面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出了战略部署。这就为我们对党性从结构上和理论上的学理分析,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二)党性教育的思想视角。思想性是党性的内在支撑,党性是思想性的本质表现。党性教育的思想指向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切实解决思想上入党问题;二是思想上如何保持先进性纯洁性问题;三是党内思想统一问题。

首先,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上入党。早在1929年,在《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一文中就指出,党内存在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来源,同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行斗争和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非常必要。延安时期,针对党内思想状况,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批评了有许多人在组织上入了党,而思想上并没有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的现象。解决思想上入党,使党员世界观有一个根本转变,这是党性教育从思想上着手的第一步。

其次,从思想上开展党性教育,重点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思想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共产党人的党性不是抽象的,它要依靠具体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表现;共产党人也不是孤立于现实之外的抽象人,他也同样有着一般人的弱点和缺陷。如何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依靠始终不断的教育、学习、批评和自我批评。因此,党的十首次将“纯洁性”与先进性并列,写入了党的建设主线之中。可见,从思想上开展党性教育,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一个关键点。

第三,从思想上开展党性教育,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思想统一。十报告提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等,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这就要求我们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上来,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思想统一是党的集中统一的前提,只有思想统一,才能达到组织上和行动上统一。在井冈山和延安时期,曾多次谈到反对地方主义、山头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党的思想统一和党内团结;建国以后,又多次强调党内团结和集中统一的问题。讲思想统一,核心就是要反对与党离心离德,不维护中央权威;反对任何形式的地方主义、山头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

(三)党性教育的实践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存在于它的实践性。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64这就划清了新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列宁强调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4]103。在《实践论》中对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发挥。这说明实践是一切带有认识和意识属性的东西的基础,也是党性的基础,离开实践的党性只能是宣言式的抽象空洞物,是毫无生命力的东西。中国共产党人党性所以是科学的和先进的,就在于它始终伴随着党的历史活动而体现,无论是战争年代、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性的展现和发展都始终与生动的实践紧密相联。这就要求,开展党性教育要紧紧抓住实践这一环节,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联系,把实践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源泉和生动教材。

从实践视角开展党性教育,应着重抓住三个环节。一要抓住历史实践环节。一部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史,是党性的光辉实践史,充分运用党的革命历史进程中大量鲜活的实践素材开展党性教育,从实践素材中挖掘党性、提炼党性、阐述党性,这就从源与流的关系上找到党性的具体表现、发展进程和发展动力。二要抓住当代实践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在当代的一种全新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伟大的创造魅力,它充分展现了党性的新丰富、新升华和新飞跃。充分运用新时期伟大实践中所涌现出来的展现党性光辉的先进人物和事例开展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就有了新的生命力。三要牢固树立党性教育实践本位思想。在任何时候开展党性教育,都要牢牢抓住实践这一根本。党性从实践中彰显生命力,党性教育也从实践中出现真效果,实践是党性教育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四)党性教育的纪律视角。党的十明确提出要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形成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纪律性是党性的集中表现,有无党性以及党性是否坚定,取决于有无纪律性和党的纪律性的强弱。

从纪律上开展党性教育,首先,要把纪律性作为党性的基本要求来强调。早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规定了党的纪律;列宁也多次强调党的纪律与党的统一,他说:“我们已经不止一次从原则上明确地谈了我们对工人阶级政党的纪律的意义和纪律的概念的看法。行动一致,讨论和批评自由――这就是我们明确的看法。只有这样的纪律才是先进阶级民主主义政党所应有的纪律。”[5]121也明确提出:“必须对党员进行有关党的纪律的教育,既使一般党员能遵守纪律,又使一般党员能监督党的领袖人物也一起遵守纪律”[6]528,以防止破坏党的纪律的事情发生。一部《中国共产党》即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法典。对党员的这些纪律性要求,也就是对党员的党性要求。

其次,从纪律上开展党性教育,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违的纪律的一切言论和行为。党历来十分重视加强纪律,井冈山时期曾颁布了“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到了延安之后,鉴于严重破坏党的纪律的行为,再次重申了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纪律要求,同时明确指出:“谁破坏了这些纪律,谁就破坏了党的统一。”[6]528捍卫党的纪律性,就是捍卫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历史的和现实的违纪案例,是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素材。

(五)党性教育的道德视角。道德是人们基于社会生活而形成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人类文明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道德有着历史性、阶级性特点,又有着传承性和一定意义上普世性内涵。党性是历史产物,属于意识形态,因此,党性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离不开一定社会的道德影响和制约,它是中华民族以及人类优秀道德传统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的科学转换。十报告指出:“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因此,从道德上实施党性教育,就抓到了党性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充分运用中国传统道德优秀思想资源开展党性教育,揭示党性文化道德基础,强化中国共产党人党性的民族传承性。道德是中华民族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民族性格的重要基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以理想人格为本位的一系列道德理念和道德实践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因此,优秀的传统道德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的重要基础,先进的党性是对传统的道德性在当代的科学转换。

第二,充分运用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开展党性教育,揭示党性与道德的革命性融合,强化中国共产党人党性的时代先进性。在民主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将优秀的传统道德与人民革命相联系,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得到科学升华和革命性转换,形成了以革命牺牲精神为核心的新道德。在这里,历史第一次出现了奇特景观,共产党人的党性与革命新道德高度统一,相得益彰:党性体现革命道德性,革命道德性又集中表现了党性。因此,开展党性教育,充分运用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从道德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视角揭示党的先进性,这就抓住了又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充分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新道德开展党性教育,揭示党性与道德性的现实统一,认识党性的发展性。改革开放以来新的伟大实践,实现了社会主义道德新飞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社会主义道德水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既保存了传统道德的优秀成分,弘扬了革命道德精神,又注入了诸如平等、公平、法治、敬业、诚信、友善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因素。十报告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弘扬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以及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等新要求。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运用社会主义新的道德要求和新实践中涌现出的道德榜样开展党性教育,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

(六)党性教育的情感视角。在党性教育实践中,人们早已懂得不仅靠知识的传授,还要有情感教育。但对什么是党性情感教育,情感与党性的关系以及党性情感教育的内涵、特点等,认识上往往宏观笼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情感教育在党性教育中的实效性。

情感是人们对待客观事物的喜怒爱憎及价值判断的一种内心体验和情绪表现。黑格尔认为“热情”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事业都不会成功。”[7]62马克思把情感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从实践角度揭示情感是人的精神生命力的原动力。列宁更明确地指出情感与真理的关系:“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8]255从情感视角看党性,可以认为,党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人民性和民族性情感在信仰层面的升华。

从情感维度开展党性教育,着力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素材运用上,以案例方式,充分挖掘党性中的情感内涵。例如,延安时期普通战士张思德的牺牲精神,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四・八”烈士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等,都以浓厚的阶级感情、人民感情和民族感情闪烁着党性的光辉。通过这些鲜活历史人物和党性案例,展示党性风采,使党性富于情感色彩。第二,在讲授方法上,强化情感注入,增强党性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以情感式思维、情感式语言,把情感投射到对象当中,以达到情感沟通、情感唤醒和情感共鸣的目的。第三,从情感视角解读中央对党性修养的新要求。十六大以来,中央一再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十明确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等等,更是语重心长,饱含感情。这一切都充分表明了情感在党性修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情感角度解读中央的政治要求,阐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情感关怀,揭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人民大爱大义的情感内涵,更会贴近人们的接受心理。

(七)党性教育的文化视角。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里所讲的文化,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一种全新形态的社会主义文化,就其结构看,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底蕴,以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实践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为主体,以世界文化为参照而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党性教育科学化,必须坚持党性与文化的统一。

第一,发挥文化在党性修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文化是党性的价值观基础,党性反映文化的价值取向,文化对党性有着基础性规范,因此,党性修养也是一种文化修养。由此表明,先进文化与先进党性是相通的。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以文化姿态传入中国的。就讲过,马克思列宁主义与西方其他任何文化相比,“不知要高出多少倍。”[9]1514马克思主义文化以其先进的革命性和科学性,转换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催生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进而又催生了新时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先进性,正是这种文化先进性的集中表现。

第二,发挥文化在党性核心价值观上的塑造作用。文化就其内在系统说,除认知系统、审美系统外,还有价值信仰系统。价值信仰系统是文化系统的核心,换句话说,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而价值观的形成、固化对人具有极强的塑造作用。因此,利用文化价值观进行党性塑造,不仅直接,而且管用。

第三,发挥文化在党性教育、社会环境营造和社会风尚引领中的作用。党性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和社会风尚,社会环境与风尚直接影响着党性的纯洁性、先进性和党性教育的实效性,而文化在社会环境和风尚的营造与引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的价值信仰系统是国家的灵魂和社会秩序的源泉,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独特作用,这个价值系统在今天的集中体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新的科学凝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进行全新的提炼概括,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上的新突破。因此,在当代中国,发挥文化在党性教育、社会环境营造和社会风尚引领中的作用,就要努力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八)党性教育的时代视角。党性既具固有性特点,又具历史发展性特点,时代视角要求我们对党性要用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眼光去看待,反对用孤立的静止的眼光去衡量。所谓时代视角,就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党性依着党的任务和目标不同在其内涵和要求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它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与时俱进的。

在党性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不易深入的现象,总有人叹息今不如昔,似乎先进的纯洁的党性只存在于过去革命战争年代。这种认识表现了在时代视角上的错位和困惑。第一,它用老眼光看待新变化,用旧标准衡量新事物,把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期的党性表现凝固化,在评判标准上未能与时俱进。第二,对新时期的新变化缺乏新认识,对新变化在党性上的新要求缺乏新研判,思想方式习惯性地停留在过去阶段。第三,认识上没有处理好党性的固有性与发展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的党性教育时代观,重点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历时性地看待不同历史时期的党性标准和要求,对优良传统和作风贵在坚持,重在发展。二是要现时性地看到今天党性要求的新变化新内容,贵在认识新情况,重在创新新路径。

综上所述,全面提高党性教育科学化水平,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探索性工程。只要我们坚持按照十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就一定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党性教育科学化之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全集:第4卷[M]. 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 马列著作选编[M]. 修订本.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4] 列宁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全集:第14卷[M]. 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6]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党性教育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316-01

党校承担着干部教育培训的责任,其中党性教育是重要的内容。党性教育是围绕着理想信念教育这个中心展开。随着党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党性教育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面对党性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就需要采取科学化的教育模式,以提高党性教育质量。

一、党性教育所涵盖的教育内容

1.党性教育中要对科学理性教育予以强化

党性教育要富于科学精神,但不局限于技术技能意义上科学理性教育,而是在开展教育活动的时候,要从精神层面和理性层面开展教育,从实证的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在对党性教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采用实证精神,就是基于科学的可验证性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以客观的态度对党性教育理论进行评价,可以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确保在探索的过程中能够将事物的本质揭露出来。

以科学的精神探索,就是以质疑的态度进行探索,以研究的态度对待各种假设,并通过独立思考对建立在假设基础上所获得的结论提出“为什么”。多年以来,对于科学精神往往定位于自然科学,以此为工具进行探索[1]。事实上,科学精神中还包括人文精神,尝试着从实践出发针对所认识的事物进行检验,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2.党性教育中要对人文素养教育予以强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党性教育中要高度重视。人文精神是人类自我关怀,体现为人对尊严的诉求、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不同国度,人文精神有所不同。西方国家将人文精神定位于人的权利、人的自由平等和人格独立等等。中国的人文精神吸收了西方的相关思想,构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对人的权利也给予了高度重视,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人权深入探索,并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不仅维护了人权,而且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尊重。保障人权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地思想基础,对完善党的执政理念极为重要。

3.党性教育中要对公民意识教育予以强化

国民教育中,公民意识教育是重要的内容。将公民意识教育融入到党性教育中,就是对公民的法制观念予以强调、培育领导干部的诚信精神、帮助领导干部树立道德意识。法制社会环境中,党员干部要遵守法律法规,以约束自己的行为,特别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对法律要持有敬畏,以避免出现违法行为[2]。培育党员领导干部的诚信精神的重要性在于,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下,往往会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导致诚信一度遭到质疑,最终导致交易成本增加,不利于市场良性运行。将诚实守信纳入到党性教育中,就是要求党员干部要具备诚信精神。帮助领导干部树立道德意识,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成为社会的道德典范。在党性教育中,开展道德教育并不局限于简单的说教和宣传,而是要落实到实践中,以对整个社会起到带动作用。

二、党性教育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1.党性教育要实现知、情、行的统一

党性教育是具有复合属性的教育内容,重要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情感予以引导,用以指导他们的行为,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对党的忠诚度。党性首先是对党的一切行为的认同,如此形成了^念意识,落实到行为上,就使得党性得以外化。人的观念意识形成,“知”和“情”是两个重要的方面。“知”是对规律的思考与把握;“情”是将对事物的认识内化为主观感受。党性教育就是通过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为予以引导,落实到实践中,而并不单纯是理论学习[3]。党性教育中,理论学习是重要的环节,但是,这并不是最终的目标,而是要运用理论知识积极地投入到思考中,结合实际进行自主研究,并在互动空间中充分交流。将情感教育纳入其中,就是让教育变得更为生动,形成轻松、互动的氛围,使得教育不再局限于理性化,而是做到了合情合理,令接受教育的党员领导干部有心悦诚服之感。

在党性教育中,要提高其效能,就要将教育从理解和认识层面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中,同时用实践行为对党性教育的内容产生认知,以发挥思想和情感的行为调整作用。

2.党性教育要注重党史教育和国情教育

2.1党性教育中要注重党史教育

党性教育中要注重党史教育,就是要运用党的历史扩展党性教育的空间,以历史人物充实教育内容,以理想信念作为教育的支撑,做到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让党员领导干部在党的历史经验中总结规律,接受教育[4]。

2.2党性教育中要注重国情教育

党性教育中要注重国情教育,要求教育内容包括经济形势教育和社会特征教育,让党员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存在的矛盾问题,以积极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实现中国伟大的复兴梦而努力。这就说明,党性教育通过延伸过渡到国情教育,实现了历史到现实转换。党员领导干部接受国情教育,就更能够激发起情感,对工作充满热情。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党性教育中,采用灌输的方法是难以获得良好效果的。采用科学化的教育方式,就是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教育的社会性、人文性和法制性,更为注重对思想引导。这就需要基于党性教育所涵盖的内容采取科学化的教育措施,以使党校的党性教育具有针对性,发挥时效性,使前来接受培训的学员得以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党性教育论文篇(8)

党的基本知识,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知识,中国共产党关于党的建设特别是执政党建设的理论知识,中国共产党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知识等。广泛深入地对大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为加强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校园文化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积淀起来的价值观念、精神气质以及理想追求的集中表现。高校党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命线,而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的实施,无疑为这条生命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1.加强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校园文化承担着弘扬和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的任务。先进的校园文化能够培养校园文化人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校园里面形成一股强烈的凝聚力。精心培育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大学精神文化,使动态的校园文化充满时代气息,是高校党建的重要内容。

全球化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不健康外来思想文化的侵入,历史遗留的腐朽文化的沉渣泛起,在校园文化人的思想上造成混乱和恶劣影响。这些都说明,高校在建设先进校园文化的时候,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

2.利用党员的人格魅力和先锋模范作用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高校的党员同志是校园文化人中的优秀分子,他们具有高尚的人格,坚定的政治信念,他们热爱祖国和社会主义。党员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唱响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通过党的基本知识教育,进一步增进高校广大党员对我们党的认识和了解,坚定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以此来加强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本色。以党员的先进性带动校园文化建设朝着先进性的方向前进,保证校园文化在众多的旋律中能够坚持主旋律。

3.加强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有利于校园文化人“三观”教育

校园文化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抓好“三观”教育关系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关系到校园文化人用什么道德观、价值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通过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利用党的政治优势,使全体党员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把自我价值的实现贯穿到实际工作中去。高校全体党员有了正确的“三观”,必将带动整个校园文化人的“三观”沿着健康、向上的方面发展。

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的加强有利于校园文化人的世界观教育。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这是党员干部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通过加强党的基本知识教育,能够在提高校园文化人科学素养和业务能力的同时,重视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能够帮助校园文化人树立起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的世界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

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的加强有利于校园文化人的人生观教育。高校党委通过对党员的基本知识教育,使党员努力实践党的宗旨。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要求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始终是为人民谋利益,并在实践中践履党的根本宗旨。

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的加强有利于校园文化人的价值观教育。艰苦奋斗、舍小家保大家是共产党的光荣传统,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是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通过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来对党员的思想进行改造,克服党员身上存在的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思想,保持高校党员干部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通过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全体师生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对自己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以个人对社会给予了多少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给高校党员明确了价值的评判标准依据,使党员能够从集体大局利益出发思考问题,这有利在校园文化中形成一股集体主义的文化氛围。

二、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的促进作用

1.校园文化建设是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的有效载体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传统、作风的综合表现,客观地创造了一种育人环境和氛围。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师生的指导作用,离开党的基本路线,就无从谈社会主义的教学方向;二是通过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表现出来的文化导向。先进文化的营养和力量,对促进学生的成熟和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导向作用。在一个精神向上、传统优良、校风文明的环境里,高校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就会自然地接受着各种有效形式的感染和熏陶。例如,经常组织时事报告会,国旗下的讲话、军训、社会实践等活动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优化校园教育环境。同时,在文化活动中强化师生的政治信仰,纠正师生政治文化上的偏差,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实施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融为一体。这种寓思想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载体的形式,易于为师生接受,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开展党的基本知识教育要避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和简单生硬,最好是做到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多彩。校园文化建设正好为这一工程的顺利开展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子。

2.校园文化建设给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校园文化是凝聚人心的一面旗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校园文化以其开放性、适应性的特点与社会加强了联系,社会上最新的思潮与时尚都会敏感地被校园文化所接受。对此,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必须密切关注社会文化的“热点”和校园文化人的“兴奋点”,摒弃理论说教的单一、僵化的作法,而应多组织师生对备受师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学生党员在比较与区别中分清是非、辨别主次,掌握思想武器,提高政治敏感性和识别能力,从而提高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方式与活动形式是高校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实施的具体表现

1.社团是高校实施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的重要阵地

社团是青年大学生兴趣相同群体集聚的组织,也是在校大学生最喜闻乐见的非官方组织。作为学生锻炼提高素质的一个自发性群众组织,社团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青睐,成为广大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发挥自身潜能、全面塑造自我的“第二课堂”,它在传承先进文化,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扩大学生知识领域,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文化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众多师生的目光,也成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由于学生社团本身具有参与的自愿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影响的广泛性等特点,更容易激活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在校园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也是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寻求真理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成才与成长具有独特的作用。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可以利用社团所具有的特点,借助社团活动,将党的基本知识融入到活动中,让学生在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下学习理论,研究理论,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不断提高党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因此,它是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不能忽略的重要阵地,也是在学生的业余时间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全新的尝试。

2.校园媒体是高校实施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的重要平台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传播和建构载体是校园媒体,离开校园媒体,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会失去舆论阵地和导向。大学校园媒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传播系统,通常包括校报、电台、校园网络以及宣传栏、学生自办刊物等。其中学校主办和管理的校报、杂志、电台及网络是大学校园的主流媒体,不仅提供了一个信息传递和交换的平台,更重要的是成为学校的舆论中心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借助这一平台,开展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帮助大学生党员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引导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的性质和宗旨,更好地学习党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理论,这有助于他们培养良好的理论修养和党性修养,有助于他们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大学生网络化生活环境正在形成,运用校园网络系统,把网络作为重要的宣传阵地,开展网上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新尝试,其内容力求新颖、真切,富于感染力、形式多样,使之成为展示学生党建工作的风貌的窗口和党组织与学生思想交流的渠道。

3.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施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的重要途径

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不能仅靠理论的灌输,还必须依靠外部灌输,才能使党的先进性思想意识成为每个学生党员的思想,但没有实践证明的理论永远是空乏无力的,而社会实践能从实践的角度论证理论的科学性,有力补充理论灌输不足之处。它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实际、接受教育、培养才干、发挥社会的教育作用,从而成为实施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的有效途径之一。

社会实践为青年大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提供了一个契机。高校可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社会实践活动的地点,通过实践增进他们对国情、省情以及当地民情的了解。受到深刻的国情教育,从而可提高广大青年学生党员的思想觉悟,激发了他们参与社会的热情,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让广大青年学生结合党的基本知识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全面、客观地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看待社会和人生,正确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和各种社会思潮,以一种理智成熟的视角去感受社会的进步。在进行党员基本知识教育时,要推动学生党员自我实践,不断提高广大学生党员的理论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理性认识得到感性认识的支持,特别是大学生自身得到实践检验后,各方面素质必然得到飞跃发展,其综合能力也将大幅度提高,这将为广大学生今后投身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党性教育论文篇(9)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基本内容

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本质上是要求党的思想理论教育活动符合政党活动规律和人民群众的认识规律。规律化是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核心。这个规律既包括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特殊规律,也包括作为教育科学和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教育心理规律,还包括一般政党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普遍规律。第三,思想理论教育体现的人民性。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理解和接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生产生活实际,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因此,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尊重人民的主体性是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内在要求。途径:思想理论教育之方法科学化科学方法是指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础上,经过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工作者、理论工作者、宣传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过程中反复归纳、锤炼、检验而证明有效管用的工具、手段、方式与运行机制的总和。增强方法的科学性,是在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环节。第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摆在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首位,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第二,坚持重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习,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通过思想理论教育增强人们的主体意识,自觉地为实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任务而努力。推进思想理论教育,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将党从人民群众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先进理念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以此凝聚人民意志,使党的指导思想具有活力,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加强党的思想理论教育,一方面体现在要能够把握社会思潮,整合社会思想,引领社会思潮;另一方面体现在党的思想理论教育要能够结合社会心理和人民的发展需要,化育社会意识形态。这种教育“包括但绝不止于学习班和研习营,尽管后者也很具有挑战性———特别是在中国,因为传统上大家都习惯于被动地听专家讲课这种教育培训模式,而在这种填鸭式的课堂上很少有真正的收获。真正的学习活动要求既有研究,又有实践”。[3]因此,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实效性或效率化是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第一,增强思想理论教育的针对性。要实现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实效性与高效率,要针对人的自主性特点,增强思想理论教育的“个性”;要针对人的独立性特点,增强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主动性;要针对人的选择性特点,增强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选择性。第二,提升思想理论教育的感染力。思想理论教育效率发挥的状况与其教育的感染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提升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感染力,思想理论教育必须具有务实性、先进性、广泛性和灵活性。第三,提高思想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在服务群众,为群众多办实事上下功夫。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领导干部要自觉起表率作用,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文化阵地和文化活动的作用,把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

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实践路径

正确处理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与人性化的关系实际是指在思想理论教育过程中要处理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第一,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是以人性化为基础的。从一定意义上,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就是实现思想理论教育的标准化和精确化,它体现的是一种物性特征和数量特征。科学化往往是与规范化、程式化、标准化和精确化等相关的,要求形成尽可能规范的思想理论教育实际操作体系和思想理论教育研究学术规范体系。第二,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科学化与人性化突出地体现在清晰和模糊的关系上。首先,清晰和模糊是相对的,并没有绝对的清晰和准确。这表现在党的思想理论教育上,清晰指的是理论的科学性必须是清晰的、明确的和不含糊的,而以什么样的方式使受教育者接受这些理论是可以是模糊的,只要方法正确,目的明确,达到良好教育效果的办法都是可以采取的。其次,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难以完全数量化和精确化的。最后,要给人性留出空间和余地,保留某种隐秘性,给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动留出可能性。因此,科学与人文角度不同,致使方向也不同,但它们应该相互配合,在某一点上达到平衡。[4]第三,在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上达到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与人性化的统一。人性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思想理论教育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是题中应有之义。李长春指出,思想理论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5]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升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科学”这一概念,既指反映事物本质或事实真相的理论和学说,也指建构反映事物本质和事实真相的理论和学说的方法。因此,科学化应当是科学理论和学说及其建构方法的有机统一体,也是实现思想理论教育规范化的过程。推进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过程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第一,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反映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科学化”是相对于“一般化”而言的,理解和把握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本质及其内涵,需要反对“一般化”的思维倾向。党的思想理论教育旨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代新人,这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这就决定了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必须体现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和特点。第二,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客观要求。中国化,就是合乎中国国情尤其是现时代中国的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时代化,指的是思想理论教育必须是现时代的,能够正视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和发展所遇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包括突出矛盾和严重问题以及所面对的经济全球化的时情和世情,把思想理论教育的科学性与其意识形态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大众化,指的是思想理论教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与途径上,能够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切、愿望和要求,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受教育者所理解和接受,具有普及和推广的认知意义与实践价值。第三,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与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统一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时情与世情,而其内涵和核心应是贯通“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三个关键词的“中国化”。也就是说,推进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凸显“中国特色”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在方法创新上,体现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应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样式,凸显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志,即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

作者:周耀宏

党性教育论文篇(10)

作为党员培训及政策宣讲的重要阵地,党校在基层发挥着“指路明灯”的作用,承担着党员培育与组织建设的重任。当前很多基层地区对党校建设不够重视,基层党校与地方学校功能与组织架构层面交叉,不利于发挥党校的教育功能。近年来随着党员教育工作逐步完善和丰富,这种教育方式严重阻碍了党校正常工作的开展。因此加强基层党校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教学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予以重视。

一、党校教育的重要性

(一)增强党员的底线意识,坚定领导干部的初心使命

党校是基层党员提高政治觉悟、与时俱进保持思想先进性的重要阵地。党员在生活与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各种现实问题,在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时要始终坚守党员的底线意识,坚定初心使命,让自己的行为与党员的身份相匹配[1]。党校把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与现代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与政治敏锐性。党员时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以新时期优秀党员、时代楷模为标杆,实现自身价值。

(二)突出主业主课,激发党员建功新时代的热情

党校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业主课的作用,让基层党员能够紧跟时展趋势,了解我党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与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保障民生和稳定发展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从而激发基层党员干部建功新时代的热情[2]。党校要在主业主课教育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为党员岗位工作注入动力。

(三)紧跟政策导向,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

党校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与时俱进的教育内容对学员富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教育意义,要始终紧跟政策导向,宣传当前党中央的相关政策与学习文件,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展的趋势和重点,从而使广大基层党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力量,为新时代中国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能在全民中起积极的带头作用,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当前党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个体缺乏实践经验,教学存在形式主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党员教育工作的重视,党校也在不断加紧培养专职教师队伍,吸引了一大批优秀教育工作者加入。但是从实际情况看,部分党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较多,很多教师直接从校园走进党校,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与基层工作相脱离,从而影响党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契合度,导致党校教育不接地气、流于形式,直接影响了基层党员学习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3]。

(二)科研能力不强,评价考核方式较单一

党校教育科研工作长期以来相对薄弱,科研成果大多以理论研究为主,缺乏实践指导性,这与党校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与基层联系不紧密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教师缺乏科研能力、考核标准缺乏科学性有关[4]。当前党校教师的评价考核方式相对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理论学术研究层面,对教师发表的文章数量和质量有要求,但对其实践指导性要求较低。教师大多缺乏实践意识,不愿意深入基层,不了解现实社会生活存在的思想问题,科研理论成果浮于表面。

(三)工作缺乏热情,没有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

理论研究工作相对而言比较枯燥,教师长期面对枯燥的研究与学习往往会失去动力和积极性,导致理论水平下降、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节,降低了党校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党员教育工作,无论是日常开展“”,还是党史、廉政教育,都在不断与时俱进,并且对现实生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5]。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党校教育的重要性,增强职业认同感,坚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知识体系,紧跟政策文件精神,将新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增强基层党员的学习动力,提升党校教育的现实指导性。

三、党校教育教学现状

(一)培训形式僵化,教学活动不够丰富

基层党校教育普遍存在培训形式僵化的问题,大多党校以宣讲的方式为主,主张理论讲解和精神解读,在理论与实际结合及理论的现实指导分析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少。整个课程体系以理论为主,对实践的重视程度不足,甚至部分党校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教学,极大地限制了基层党员的能动性。实际上,党校教育不仅要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扩充基层党员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要明确理论的科学性与指导性,自觉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切实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践行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当前党校教育单一宣讲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应时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基层党员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增强党员自身的素养。

(二)党校课程内容理论性强,缺乏实践性

党校课程大多与时政、历史、党的精神及工作要求等内容相关,相对而言理论性较强。课程对个体的逻辑思维和抽象判断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教学内容大多注重讲解理论,而忽略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地方党校实践性不足体现得更明显,如何有效突破实践性不足的桎梏是党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时展对党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三)党课学习时间碎片化,难以形成系统

党校学习作为一种非全日制的常态化教学,往往只能采取碎片化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虽然能够充分利用基层党员的业余时间,实现课时学习的量化需求,却无法保证教学质量。随着现代科学不断进步,党校教育融入了线上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进一步打破了时空条件的限制,使党校教育呈现了碎片化的状态,如果不能同步提升对党校教育质量的监管和考核评价,必然导致党校教育质量下降。

四、提高党校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策略

(一)加强研究教师挂职锻炼体制,增强教师的实践水平

要提高党校教育质量就必须注重提高党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环节。要想提升党校教育质量必须不断创新提高师资力量的方式方法,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确保贯彻执行“行知合一”的培养目标[6]。首先,党校要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改变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要根据教师的教学工作安排与实际能力安排其参与基层锻炼,鼓励教师在基层实践锻炼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提高实践水平,扎根基层开展理论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的实践指导作用;其次,党校要注重提升教师的认知水平,改变教师高高在上的心态,让教师充分认识实践的重要性,珍惜挂职锻炼的时间,切实提高挂职锻炼质量;最后,党校要注重观察教师的心态,很多教师在基层工作的过程中往往感觉自己是“过客”,反正只是挂职体验,因此对于基层工作中出现的实际及思想问题视而不见,极大地影响了基层党员的形象,不利于教师知行能力的提升。党校要切实深入研究挂职锻炼体制,完善对挂职锻炼工作的监管,对于部分有思想问题的教师要及时干预和引导,从而提高教师基层实践水平,为其日后从事党校教育工作提供保障。

(二)丰富党校教师考核评价方式,增强其科研能力

党校要注重丰富教师的考核评价方式,从源头改变党校科研工作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提高党校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增强党校教师的科研能力。首先,党校要改变“科研看论文”的晋升标准,将理论指导实践的社会性工作纳入考核标准,使党校教师能够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7]。比如,参与某大型国企单位的党建工作,利用党校丰富的教师资源参与基础党建工作,一方面能够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让基层党员能够在工作之余接受更加科学全面的教育;另一方面能够丰富党校教师的考核评价方式,将基层党建活动纳入考核量化标准,让教师了解基层的同时,提高其实践指导意识,为科研提供更多论点和研究方向。其次,党校要通过完善的考核标准让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改变现有“论文至上”的标准,将更多精力投入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层面,增强教师理论学习过程中主动与实践融合的意识,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作为科研的第一标准。最后,思想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更要符合和满足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求,注重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是党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教师的科研能力直接关系着党校教育的水平,将更多科研能力转化为实践成果是党校的重要任务,要将实践成果应用于现实社会,从而形成更有感染力的教学成果,提高基层实践水平。

(三)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教育,增强其工作积极性

要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素养必须注重教师职业素养教育,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责任感,提高教师教学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当前基层党校积极性不足,强化职业素养教育是现实需求同样也是党员自我提升、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党校要强化教师教学工作自我认可的程度,除了适当提高党校教育工作待遇之外,还要加强社会对党校教师的认可,提高党校教师的社会地位,让他们能够得到足够的尊重。其次,党校要加强教师自身思想觉悟的教育,教师认可自己的工作可以增强对自身的要求,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思想,抵制社会中不良的思想,使党校成为“思想的净土”,为广大基层党员提供高质量的思想教育。最后,党校要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教育,让教师始终铭记自己的教育使命与职责,提升职业神圣感与责任感,与时俱进地提升专业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基层实践能力,切实提高专业教学水平,让基层党员能够通过党校学习进一步淬炼党性,锤炼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切实为新时展贡献力量。

五、提高党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策略

(一)丰富教学活动,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党校教学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理论宣讲的弊端,让学员能够在课堂上了解更多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提高党校学习积极性,切实从课堂教学中获得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性的知识。比如在学习“提升县域地区干部的执政能力”专题教学时,教师要从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提高科学民主决策能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高危机管理能力、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增强改革创新本领等多个层面深入展开研究教学[8]。教师可以结合当地薄弱环节展开教学,也可以结合其他县域可借鉴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参加学习的县域干部能够从自己的工作实际出发,切实提高执政能力。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入多种教学方式,比如社会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及大数据平台筛选等,锻炼基层党员干部在复杂表象中分析本质的能力,丰富课堂表现形式,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更积极地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切实提高学习质量。

(二)强化实践与理论结合,践行“知行合一”教育理念

教学不是目的,让学员有效将所学知识融入日常工作才是最重要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让学员真正将党校所学内容融入本职工作,为其工作形成强有力的指导和保障。比如在学习生态文明建设时,要充分将本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政策和思想导向相结合,让学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衡量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主旨,保证地方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思想路线开展,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党性教育常态化,锻造政治过硬的党员队伍

党校教育不能仅存在于党校中,也不能是阶段性、片段性的教育,而应该常态化、体系化。党校要按照“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总体布局设计课程,形成以理论教育、党性教育为主业主课,包括“当代世界”“形势与任务”报告、能力培训、知识培训的课程体系,形成完整有层次、有专题的架构,保证学员目标明确、思维清晰,确保教育质量。党校教育除了要完善自身教育体系外,还要推进教育常态化,通过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党校教育日常学习平台,强化教学力度和效果。通过“学习强国”教育平台将党课学习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基层党员队伍的政治觉悟。

党性教育论文篇(11)

0 引言

自从党的十以来,我们党越来越重视党性教育问题,致力于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优化党员干部队伍结构,保证党员干部能够严守党的制度和规范,严于律己,切实履行为人民服务的职责。这就给新时期党校的教育培训工作带来了难度和挑战,要加强对干部党性教育的重视。党性教育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党员干部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坚定,端正工作作风,强化职业操守,从而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基层党校在开展干部党性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也不利于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不利于党员干部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内化为自身的综合素养。

1 加强干部党性教育的重要性

1.1 加强干部党性修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十以来,我们党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职业素养、党性修养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尤其是随着“三严三实”标准的提出,更是给党员干部带来了压力,同时也为基层党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带来了挑战,需要党校提高对干部党性修养的重视,并通过改进教育模式来提高其实效性,这是新时期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于干部提升自身综合素养、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胜任党的工作的根本要求。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是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根本途径,只有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只有具有较高党性修养的干部才能完美的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促进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目标的实现。

1.2 加强干部党性修养,是优化党的形象的根本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多元化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等都会给党员干部的思想带来一定的冲击,如果党员干部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较强的党性修养,很可能在那些不良的腐、朽的思想的影响下偏离党的工作方向和目标,滋生党内腐败,甚至危害党的建设和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基层党校有必要不断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端正价值观念,提高他们抵制腐败和各种不良诱惑的自律性,能够经受住组织的考验,坚决不做有损党的形象的事,从而使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

1.3 加强党性修养是鼓励干部有所作为的力量源泉

党员干部自身工作做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长期发展目标能否得到实现。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是党的主要奋斗目标,同时也是肩负在广大党员干部肩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才能发挥自身的潜能,才能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站在时代的前沿为全国人民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党员干部只有加强党性修养,充分发挥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才能克服懒惰不怕困难,全心全意的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做贡献。由此可见,加强党性修养是鼓励干部有所作为的力量源泉。

2 基层党校干部党性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效果不明显

现阶段基层党校在开展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培训时,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接受完培训的干部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思想觉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这主要是由于参加教育培训的党员干部首先从根本上没有提起对党性教育的重视,更多的是关注能力方面的培训,甚至有些干部参加党性教育的动机不纯,为了加强人际交往才参加党性教育培训,而没有把精力放在提高自身修养方面,最终导致教育效果难以得到提高。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员干部大多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在面对学习的时候很难集中注意力,面对理论性的教育内容也不能提起学习兴趣,因而影响了基层党校干部党性教育的整体效果。

2.2 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基层党校在开展干部党性教育培训时,所选择的教育内容往往都是根据中央下发的相关指导文件来安排,缺乏与干部实际工作内容的联系,针对不同的干部学员教育内容大体一样,基本上都是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解读、基本的理论知识传授、反腐倡廉基础等,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还有就是培训内容之间缺少内在的联系,不同阶段的培训专题内容存在脱节的现象,基层党校在制定教育培训计划之前没有充分的了解干部学员的学习需求,缺乏时代感,最终导致教育内容不能被参加教育培训的干部所接受,教育效果自然得不到提升。

2.3 师资力量不健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影响基层党校干部党性教育实效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师资力量不足,当前大部分基层党校的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甚至整个学校都不足十人,无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需求;再加上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超强的工作压力影响了教师对干部进行党性教育的质量。兼职教师缺乏对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工作的整体性了解,而且流动性大,同样也会影响干部党性教育的总体质量和实效性。

3 提高基层党校干部党性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3.1 深化课堂教学,拓展实践体验

基层党校要想切实提高干部党性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拓展实践体验,使党性教育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党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要突出党性教育,要把课堂理论教学作为党性教育的重点,把党性教育贯穿于理论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教学解决党性教育的深层次问题,使学员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教学方式方法也要多种多样,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讲授式、案例式、研讨式、典型示范式等各种方式方法;党性教育模式也要创新,要把理论教育与警示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实践教育、正反典型教育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多途径上打动学员、震动学员。同时还要积极探索体验式教学方式,加强党性修养实践体验。基层党校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把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党性教育资源,把革命传统教育融入到各种培训中,延伸党性教育课堂,增强党性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组织学员们聆听专家讲党史,到红色文化基地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净化思想心灵。对于青年干部班和科级干部班等主体班次要开展“三同 ”教育,组织学员到农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身临其境,感受农村地区群众的疾苦,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增强其爱民、为民的理念。

3.2 丰富课程教育内容

基层党校干部党性教育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内容是否符合教育需要,这就需要党校在制定教育内容之前,做好广大干部学员的调查工作,了解其思想、观念等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干部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学习需求来合理安排干部党性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和充实主体班次“政治理论单元”和“党性教育单元”的教学内容;增加党性教育课时比重。党性教育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本的理论知识。干部党性教育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党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以及相关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教师要重点讲解和点播党员干部关于党性问题方面的错误认识和观念,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来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从而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综合文化素养。第二,最新的形势政策解读。在对干部进行党性教育时,教师要学会将党性相关理论知识融入到真实的社会形势和实际案例当中,让干部在清楚的了解社会发展形势的同时,加深对党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的理解,能够明辨各种理论思潮的本质和后果,从而提高自信,朝着清晰的目标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第三,加强对党员干部队伍的风气教育。在新的社会时期,党和国家对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随着“三严三实”的提出,我党对腐败问题提起了高度的重视,这就要求基层党校在进行干部党性教育的时候要注意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弘扬优良的作风和品德,加反腐倡廉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自律意识和职业道德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抵制不良诱惑和腐败的信念,从而优化党内环境。此外,党校在制定干部党性教育专题和内容时,除了要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势之外,还要做好干部实际情况的调查,从而提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使干部党性教育的实效性得到很好的提升。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基层党校干部党性教育的实效性需要一直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因此,基层党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专职干部教育培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