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外贸会计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2-01 17:23:16

外贸会计论文

外贸会计论文篇(1)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对外贸会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尤其是对外贸会计实际操作能力方面,要求操作人员不仅具备基本的外贸会计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所以,认清我国外贸会计的特点、明确外贸实务操作规范的保障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外贸会计实务的特点

我们在分析外贸会计实务特点的时候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外贸会计实务技能的理论知识特点,一个是外贸会计实务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特点。这两点也是外贸会计熟练运用的基础。首先是外贸会计实务技能的理论知识特点,主要体现在外贸实务需要运用很多实例去了解会计核算的方式,而对于那些政策性比较强,操作难度比较大的报关的关税、消费品的消费费、增值税免抵退、出口退税等相关税收知识,以及对外管局和银行提供的财务报表、企业间的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方式等都有详细的介绍,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其次是外贸会计实务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特点,主要体现在外贸会计实务的操作流程,外贸会计不仅需要掌握内销会计的操作流程,还要了解用什么时候的汇率来计算外贸收入、退税额按国税局出口退税率中规定的对应税率来计算、收入汇率与实际收汇的汇率差额确认汇兑损益以及每个月向国税局申报出口退税等,加上外贸操作还具备很强的法律性,要掌握国际相关法律法规跟国内会计法律法规的差别之处。此外,还要对外贸会计实务的操作业务有个清晰的了解,不同的外贸会计实务操作人员由于自身业务的熟练程度不同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外贸会计执行力。所以,这些也是影响外贸发展的因素之一,必须给予重视。

二、外贸会计实务操作规范的保障策略

1.加大外贸会计人员自身职能的转变力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创新与发展,要认真看待外贸会计人员的职能转变训练模式。如何更好的对外贸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已经成为转变外贸会计人员自身职能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职能转变之后的技能培训工作,有助于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全面提升,也能够更好的适应会计人员岗位可能发生的变化,运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来解决会计人员的业务培养问题,转变外贸会计人员的自身职能,强化外贸会计人员的应变能力。要从根本上提高外贸会计人员的实务操作能力,就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培养外贸会计人员的岗位技能,还有国际化标准下的会计核算等工作,运用国际化的会计理论知识培养从业人员的岗位适应能力。根据具体的操作能力和岗位使用能力来判断个人的业务能力,对于综合性比较高、有提升空间的人员予以相应的激励。

2.建立健全外贸会计实训平台

对于外贸会计实务的学习人员来说,建立健全平台也就是加强其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对外贸实务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有个清晰的认识,在脑海中有个准确的衡量标准。要积极建立外贸会计人员的健康发展制度,明确其可持续发展规范。而各个高等院校在培养外贸会计人员的时候,可以开展校企合作,强化企业跟学校外贸会计人才的合作,打造外贸会计实务操作的训练平台,为学校外贸会计人才的实用性做好准备。在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的过程中尊重企业的意愿和实际需求。不影响外贸会计学生实际发展空间的前提下,有所吸收的采纳企业提供的用人建议和培养建议。在对外贸会计人员训练的时候要在每一个时间段开展一次实际训练,从而提高这些学员的积极主动性。事实上,在校企合作建立健全实训平台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在更深的程度上,可以适当考虑定向培养的方式,注重外贸会计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全面涉及,而企业的培养则可以适当的根据自身的用人需求进行调整,对学生的外贸会计实务实践知识进行培养。不断加强就业人员的责任感以及价值观,站在实用性这个出发点来考虑自身应用能力的改善,开展的发展规划也要具备应用价值,从而培养出一批具备规范性与可操作性的外贸会计人才。

3.建立健全外贸会计实务操作规范的监管制度

要想外贸实务得到更加顺利的发展,就要建立健全外贸会计实务操作规范的监管制度,从而更好的为进出口贸易服务,也能为对外贸易提供动力源泉。也可以说,外贸实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全的外贸会计实务操作规范的监管制度,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外贸会计实务操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能提高外贸会计人员对于资金的责任感。比如,在对外贸资金的监管制度中,就要对外贸会计实务的具体操作规划与责任进行规定,要建立相应的制度考核标准,用这个标准去考核外贸会计人员的工作指标,考评数据主要的来源是资金使用与出口退税的退回,之后从综合考评结果中把有用的信息提取出来,计算到考评体系中。强化外贸会计操作规范的监管,还要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遵循激励原则,对于外贸会计实务操作的正确行为进行奖励,错误行为给予处罚,运用奖惩制度来激发外贸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扩大外贸产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培养新型外贸会计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要加强外贸会计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能力,建立健全外贸会计实务操作规范的监管制度,从而为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外贸会计论文篇(2)

摘要:为有效降低国际贸易交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营造更加有利的对外贸易机会,对商务英语函电在国际贸易中的变化及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了解商务英语函电对对外贸易成本造成的改变与推动作用。

关键词:商务英语;对外贸易;国际交流

近年来,全球经济化形势日益加剧,国际贸易活动越发频繁。在科学技术的带动下,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有效的贸易交流与沟通就更显重要。从国际贸易角度来看,不同国家的买卖双方相距遥远,面对面洽谈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商务英语函电的意义和作用,推动国际贸易交流。

1商务英语函电的含义

商务英语函电是利用商业事务英语传递相关商务信息的函电,是对外贸易活动重要的基础。商务英语函电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商务活动的成败,它早已成为对外贸易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当前国际上的通用语言,英语是国际商务活动中进行信息传递的主要语种。与常用英语相比,商务英语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和独特语言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快,国际贸易活动日渐频繁,商务英语函电能够准确、细致地向各方传递所需的贸易信息,更好地解决了供需间的信息连接问题,建立了各国、各企业间有效的交流沟通桥梁,创造了更多的商业洽谈机会,提高了信息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商务函电交流过程是发出者顺利编码、接收者顺利解码的过程。针对对外商务交流途径而言,商务英语函电就是鉴于外贸知识背景,利用现代化通信工具进行语言表达的电子书信。纸质书信、电子邮件及传真等都是商务英语函电载体,但其载体又不仅限于此,专业贸易用语及缩略用语等均是其主要内容。商务英语函电分类标准众多,按照其使用功能主要可分为答复函、来函处理、联络函、任命函、邀请函以及慰问函等多种形式。根据商务英语函电内容范围有仲裁、保险、索赔、包装、询盘、发盘等。

2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函电的基本功能

2.1寻找新商业伙伴、发展贸易客户在传统国际贸易过程当中,发展贸易客户成本较高,其根本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充分。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时代,信息公开程度较高,尤其是互联网等方式的应用,更是打破了贸易信息的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这就为我国国际贸易活动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支出,有效提升了贸易工作效率。发展贸易客户、寻找新的贸易客户可以通过宣传自己及别人的宣传,进一步接触潜在贸易客户,并主动与其进行联系洽谈。经验证,通过这种方式的宣传和努力,充分发挥了宣传作用。

2.2商务交流及沟通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推动了商务交流与沟通,而商务英语函电作为主要的交流沟通方式,经过充分有效的准备,能够将贸易活动变化阐述清楚,并加以补充,这些步骤从根本上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成败。因此,想要在国际贸易活动当中充分发挥商务英语函电交流与沟通的职能,应当注意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商务英语函电的特殊性决定了商务语言难以从语音方面加以完善,而合理利用语法语态,就能够让人感受到贸易方的礼貌和尊重。现代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各方贸易参与者地位是平等的,商务英语函电必须做到有礼有节,充分发挥商务英语作用,营造和谐、良好的贸易沟通氛围。第二,商务英语函电要确保传输的信息数据真实、准确。这就要求商务英语函电的语法、用词要更加严谨,不能过分夸张事实真相,易于引发误会和歧义的词汇不应当出现在商务英语函电中。

2.3贸易交易管理贸易交易管理是指在国际贸易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部门及辅助职能机构,若是企业选择一对一的传统贸易交流与沟通,势必会占用大量的时间、精力,增加企业贸易成本压力。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如电子邮件等方式加以解决,从而实现对非核心外贸工作的剥离,商务英语函电也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3商务英语函电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3.1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电报、信函等纸质文件是用于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而这些纸质文件的使用需要贸易客户或合作伙伴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及归纳,这一过程耗时费力而又烦琐,且难以保证将信息及时准确地送递出去,工作效率较低。商务英语函电极大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迅速将国际贸易活动相关信息快速反馈给发送方,简化了大量的信息分析整理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

3.2加强企业与客户的联系,挖掘新客户信息时代的来临,有效改善了国际通信水平,使得国际贸易信息交流越发便捷,商务英语函电是较为正式的贸易交流和沟通方式,具有准确、及时、快捷等特点,国际贸易企业应当不断加强与客户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彼此贸易往来。商务英语函电的应用有利于新客户的挖掘,推动客户之间的贸易往来。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快速兴起、贸易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商务英语函电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各种现代通信手段更是层出不穷,这都给国际贸易交流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促进了国际贸易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加强贸易双方的认识和了解,为国际贸易活动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商务英语函电极大促进了贸易双方的合作、扩大了贸易规模、拓展了贸易新客户。

3.3构建贸易双方交流与沟通桥梁,发挥媒介作用商务英语函电使得国际贸易通信更加方便、快捷,这样不仅能够加强贸易合作双方的联系,有利于建立起贸易双方交流与沟通的桥梁,还提高了贸易信息的有效性。作为国际贸易谈判与磋商的交流工具,商务英语函电有利于进行贸易相关事项与细节商议,商议结果也要利用商务英语函电来草拟文字合同。因此,商务英语函电的应用在国际贸易往来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商务英语函电运用得当与否更是贸易往来成败的关键。目前,商务英语函电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往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不容忽视。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发展,商务英语函电应用的隐患也逐渐凸显出来,我们必须要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做好相关安全隐患防范措施。例如,在进行一些重要信息或技术贸易信息传输时,可以通过密码设置等方式加强相关信息资料的保护,谨防贸易信息泄露。

3.4加速国际贸易增长电子信息技术手段极大地方便了贸易双方的信息传递,它让贸易双方的交流与沟通成为易事,商务英语函电的全球化应用,不仅促进了大型国际企业的交流与沟通,还提升了中小企业的市场适应力,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经营氛围,这是我国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贸易规模的最佳手段。总的来说,商务英语函电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增加了贸易市场份额,我国贸易市场发展也越加迅速。

3.5全球贸易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传统通信方式根本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双方的要求,贸易交流过程十分烦琐复杂,贸易交流与沟通成本较高、风险较大、交流速度极慢。根据当前商务英语函电发展状况来看,它为国际贸易交流与沟通提供了便捷的通信工具,有效打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让贸易双方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这是传统通信方式所不能及的,我们应当与时俱进,选择贸易交流成本更低、过程较为方便快捷的商务英语函电,营造有利的国际贸易发展优势。商务英语函电的应运而生,更是打破了国际贸易在这一方面的限制,及时有效地加强了贸易双方的相互联系,拓展了国际贸易全球业务发展进程,为我国全球贸易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我国国际贸易当前发展形势来看,商务英语函电已经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方方面面,商务英语函电促进了贸易买卖双方的信息交流,它使国际贸易合作各环节更加融会贯通。现代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商务英语函电应用将要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考验,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因此,我国应当不断加强商务英语函电管理,采取有效的商务英语函电改革措施,不断完善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商务英语函电交流能力。商务英语函电作为新的贸易交流工具,其发展前景极为乐观,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强,应充分发挥商务英语函电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4结语

商务英语函电在国际贸易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毋庸置疑,已经成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促进了贸易双方的信息交流。但商务英语函电应用需要面对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信息传递安全性还有待加强,商务英语函电教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国际贸易交流工具,其发展前景仍是极为广阔的,国际英语函电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力逐年加强。

参考文献:

[1]侯娟娟,周正履.英语商务信函中的礼貌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8):112-113.

[2]周玉梅.浅议外贸英文函电书写原则中的简洁原则[J].中国外资,2011,(24):184-185.

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二:国际贸易中统计知识的运用

[摘要]在国际贸易理论及政策分析中,统计分析工具和方法发挥着重要作用。统计分析为国际贸易理论论证提供了严谨的实证依据,而且为某些相关概念和政策效应提供了更为深入的分析思路和方法。但是,统计知识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指数方法和口径不一致以及理论验证数据虚拟性等。可以从统一核算方法及数据来源当局等层面来规避这些问题,以提高和强化统计知识在国际贸易分析中的运用。

[关键词]国际贸易;对外贸易条件;统计;统计指数;经济效应

经济学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多是来源于经济实践,是人类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摸索形成的。而由复杂多样的实践形成固定模式的理论,离不开复杂的统计工作。在国际贸易分析研究中,从传统贸易理论到现代贸易新理论,以及关税、非关税等贸易政策,无不借助大量的统计知识。而基于理论假定和现实统计得到的理论模型比单纯的假设得到的理论模型更具有严谨性和说服力。但是国际贸易中统计学知识的运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调查方法的不明确、统计口径的不统一及数据的虚拟性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使得统计分析工具和方法在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分析中面临瓶颈,发挥不出统计分析该达到的严谨效果。所以在运用统计知识和工具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规避这些问题会进一步强化和提升统计方法和分析工具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1国际贸易中统计知识应用的整体情况分析

1.1借助统计指数或指标来分析一些基本概念

在计算体现交换福利的贸易条件时主要运用的是价格指数。而计算价格指数时主要采用派氏指数法,相关数据的收集多是根据海关编码分类抽取一定的样本进行统计。在计算贸易依存度时,也需要结合多种统计方法收集和整理大量相关数据,既涉及进出口贸易额数据,还要涉及生产总值等数据;另外,如果需要将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其他国家相比较的话,还需要到联合国数据网上搜集一些国别数据。在衡量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整体水平时,更需要收集大量二手资料,并结合统计图表进行整理分析。

1.2国际贸易理论及政策分析中统计学知识的运用

国际贸易理论分析结合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分析指标,使得理论结果更为可靠。比较优势理论通过计算机会成本这一指标进行了数据论证,要素禀赋学说通过要素密集度和要素丰裕度两个相对指标的计算来确定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比较优势,而里昂惕夫也是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法对要素禀赋学说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产业内贸易理论借助产业内贸易指数验证了一国国际分工及对外贸易的深度,并且借助规模报酬和规模经济等指标说明产业内贸易的必要性。在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论分析中,需搜集消费、储蓄、国民收入相关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在国际贸易政策分析中通常结合进出口额及关税税率等数据,利用加权算术平均数法进行核算分析各国关税水平。在分析外汇倾销的效用力度时借助于统计数据进行供求弹性的计算。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理论分析环节还是在政策分析环节,统计学知识都有大量的运用。但是统计学知识在运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2国际贸易中统计知识运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抽样调查方法存在一定的误差性

核算贸易条件时,需收集进出口商品价格及数量等数据计算进出口价格指数,而在数据收集时多数采用抽样调查法,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在每类商品中抽取一部分进行调查。然而,抽样调查法存在较大误差,排除主观导致的登记性误差外,还存在偶然性误差,原始数据统计口径的不同及个别数据的缺失会使得统计结果差异较大。另外,统计指数的核算主要有拉氏指数法和派氏指数法两种方法,两种方法关于同度量因素的规定是不同的,所以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数核算时得出的结论肯定是不同的。

2.2统计口径的不同可能会导致一定的误差

不同国家对数据的统计方法或口径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进出口统计标准上分为总贸易体系和专门贸易体系两种,这使得同一项贸易,在贸易伙伴国之间统计的进口和出口数据可能会出现误差。比如,在联合国贸易数据库中,中国报送的中日之间贸易额与日本报送的中日之间贸易额就有很大的差别,这主要是因为两国统计口径不同及统计误差造成的。

2.3理论分析中的一些数据依据并不真实

在古典贸易理论数据例证分析中,所列举的国家相关数据都是假设的,偏离现实数据较大,比如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中交换价格假定为1∶1,这一假定严重偏离现实状况。而这些数据的选取和假定更多的是为了实现理论想要得到的结果而专门设置的。所以这就存在一大隐患,在今后的研究中一旦变更相关数据可能就会出现相反的结果或一定的漏洞。

2.4在国际贸易政策分析中统计知识应用不充分

相对于理论分析中统计知识的运用,政策分析中应用的较少。如在关税及非关税的经济效应分析中多是侧重于借助经济学分析工具进行规范性分析,但如果要更加严谨的分析论证经济效应的话,结合一定的现实统计数据制作统计表及统计图进行分析效果会更佳。分析反倾销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关案件时,更多的是用定性分析法,而借助统计方法及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的情况不多。

3建议

基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分析中统计学知识运用的概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统一指数核算方法

从统计学专业角度出发,在核算不同性质的指数时所选用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比如在核算贸易条件的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时应该使用派氏指数法,因为派氏指数法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更具有现实意义。而在收集相关数据时,调查的货物最好平均分布在每一大类商品中,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随机误差。

3.2分析选取的数据应该来源于同一统计当局

用于对比分析的数据统计口径一定要一致,否则会出现错误结果或悖论。比如在分析双边贸易时,所选取的进口出口相关数据最好都来源于一个国家,这样就能够有效避免由于统计口径不同而带来的误差甚至是错误结果。

3.3进行理论论证选取的数据最好有真实的依据

在理论分析中所选取的数据不一定完全是真实的数据,因为毕竟理论本身就存在着众多假定性和与现实的偏离性,所以在选取数据的时候不要求做到百分之百的真实,但是要尽量基于现实数据进行合理的估计,以现实数据为依据估定论证所需的原始数据。只有这样分析才能够保证理论结果更加接近于现实,并且不脱离于现实。

3.4充分发挥统计学知识在国际贸易政策分析中的作用

借助大量关税、补贴、反倾销等统计数据进行政策分析,能够更清晰地论证政策现状及政策的经济效应,帮助理解政府政策行为背后隐含的理性决策。而且相对于复杂抽象的经济学规范分析而言,借助真实数据及图表的统计分析会更助于理解和掌握各项政策的经济效应。在详细分析过程中,可以借助统计表和统计图对相关政策及效应进行直观的描述性分析,而在进行因素分析及预测分析时,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刘芳.浅谈统计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外贸会计论文篇(3)

②“任务贸易”指国际贸易中存在大量中间品贸易及服务贸易,货物贸易不仅仅指最终货物的进出口.

③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只选取2005、2008、2009、2011年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④“中国出口统计隐藏大量重复计算 实际获益仅七成”, .

参考文献:

[1]Robert C.Johnson & Guillermo Noguera. Fragmentation and Trade in Value Added Over Four Decades. NBER Working Paper 18186,May 2012.

外贸会计论文篇(4)

一、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儿童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博士共同开创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媒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社会为背景的系统的教学方法。由于项目化教学具有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素质渗透、工学结合等物色,受到国内外教师的普遍认可。

《外贸英语口语》课程是外贸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外贸进出口业务口头沟通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虽然部分学者在探讨《外贸英语口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如张帆等(2010)提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外贸英语口语教学方法;郭天宇(2008)提出在外贸英语口语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周琼英(2007)认为在外贸英语口语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王琳(2010)认为灵活运用情景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隐形分层次教学法等四种教学方法,增强实践教学效果。但当前在《外贸英语口语》教学中引入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教学改革仍较少。本文重点研究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外贸英语口语》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对《外贸英语口语》课程项目设计的基本原则、项目设计的方案、项目分解、项目实施及项目的最终评价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外贸英语口语》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一般环节主要包括确定目标、项目确定、项目实施、成果展示与成果评价。由于《外贸英语口语》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运用英语口语进行外贸业务沟通与谈判的能力。下面围绕该教学目标对后面三个环节进行探讨。

(一)《外贸英语口语》课程项目设计的基本原则及方案

1.项目设计的基本原则

(1)项目设计应围绕教学目标,符合企业实际。教学目标是一节课对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对学生能力、情感等方面提出的要求,一般是抽象的,但它是教学的灵魂,是任务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在项目设计中要紧紧围绕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而不能脱离原有的教学目标。此外,围绕教学目标的同时,项目设计应注意课本知识与企业实际的结合。对于《外贸英语口语》而言,我们应从商务活动的需要出发,对外贸企业、外贸人员进行调查,了解外贸企业的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项目设计。

(2)项目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由于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要求师生共同实施“项目”完成教学工作。这就要求项目设计具有可操作性,任务设置必须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学生应了解自己需要完成的口语任务,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寒暄交谈。

(3)项目设计应具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应增加趣味性的环节,在项目或任务设计过程中应注重趣味性,与生活和外贸实践密切联系。具有趣味性的任务往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2.《外贸英语口语》课程项目设计方案

外贸流程主要包括建立商务关系、接待外商、商务安排、询价、发盘、还盘、磋商合同条款、签订合同、合同履行等。根据上述外贸流程,结合企业实际,可将48课时的《外贸英语口语》课程项目确定如下,选用的配套教材为陈准民编著的《实用经贸英语口语(第三版)》。

表1 《外贸英语口语》课程项目设计方案

(二)《外贸英语口语》课程项目分解及实施

在设计好教学项目后,还需对所有项目进行任务分解,明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完成的具体任务,使师生在项目进行中有的放矢,而不是豪无边际地开展口语交流。具体而言,表2以子项目“付款方式”为例,对项目进行如下任务分解:

表2 子项目“付款方式”的任务分解及活动设计

如表2所示,我们给子项目“付款方式”设置了两个任务,学生完成这两个任务就可以较好地掌握本项目相关知识。表2还对开展这两个任务所需要进行的活动进行了设计,根据活动设计,师生可相应完成工作任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工作。总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事先对项目进行任务分解,明确应完成的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在具体教学中,可以结合《外贸英语口语》的课程特点,采用学生辩论、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现场翻译、观看视频和展示外贸资料等多种方法开展教学。

(三)《外贸英语口语》课程项目成果展示及成果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教学任务灵活安排学生进行项目成果展示,例如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外贸会话表演等。同时,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可以采取小组自评、团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相关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此外,还需将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平时成绩考核,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语

2014年2月26日,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其中提到“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同年3月月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透露,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由此可见,在以后的本科教学中,将会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

《外贸英语口语》作为一门应用型较强的课程,应从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出发开展教学。在基于项目驱动的《外贸英语口语》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教学以“项目”和“任务”为驱动而开展,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不再是讲授的中心,只是在必要的时候以辅导者的身份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进而提高专业英语会话能力。项目驱动教学法的运用有助于《外贸英语口语》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徐焱伟.论“商务英语口语”课堂上“任务驱动”区教学法的“任务设计”[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8).

[2]卢颖仪.外贸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探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8).

[3]潘敏.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商务英语口语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5).

外贸会计论文篇(5)

2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内需求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概况

2.1国内需求状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民经济持续稳定较快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等等,都促使了我国的国内需求持续增长。从宏观的角度看,一国的年度总消费额,即国内生产总值,加上进口额,减去出口额,则可以表示一国总的消费额。假设用消费的概念表示国内的需求水平,则可以得出如图1中的宏观的国内需求的数据。可以看出:除了1993~1994年的需求有下降外,1990~2006年我国国内需求是一个持续稳定增长的状态:从需求水平来说,1990年是0.38154,2006年是2.46774,增长非常迅速。此处不考虑汇率变动等因素的影响。

2.2国际贸易状况

2.2.1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

新中国国际贸易的较快发展出现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改革开放为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建立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实现了对外贸易的。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国际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对外贸易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纵然面临新的挑战,但我国在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以及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仍然逐步提高。数据显示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情况:1990~2006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进入21世纪,伴随着中国加入WTO后,进出口总额更是增长迅速,从1990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0.11544亿美元,到2004年达到1.15455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国,实现了对外贸易的实质性增长。

2.2.2我国货物进出口额占世界货物进出口贸易比例

从整个世界国际贸易的发展看,由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腾飞,在整体经济实力上升的基础上,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加大。从上个世纪末到200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在世界经济中的比例逐年上升。

3计量分析[7]

3.1变量选取及模型设定

如前所述,本文将从宏观的需求出发探讨一国需求如何影响其国际贸易格局。此处,我们用消费代换需求,即消费者和政府在自身条件满足情况下,需求多少即消费多少。国际贸易格局的发展选取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数据,一是进出口货物总额的增长,二是我国进出口货物占世界进出口货物总额比例的变化。进出口货物总额的增长从数量上解释了我国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进出口货物占世界进出口货物总额比例则是从比例上揭示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增长在世界贸易中地位。即宏观国内需求分别解释进出口货物的增长和我国进出口货物占世界进出口货物总额比例的变化,分别从数量和比例上实证。模型如下:Y1i=α0+α1Xi+μi(1)Y2i=β0+β1Xi+μi(2)我们分别用Y1、Y2表示进出口货物总额的增长、我国进出口货物占世界进出口货物总额比例。用Xi表示国内宏观消费水平,即宏观需求,μi表示随机干扰项,i表示相应年份。

3.2数据说明

外贸会计论文篇(6)

对外贸易职业技能是指在对外贸易业务过程中利用外语语言和计算机网络,圆满完成对外贸易业务流程的岗位技能,这一技能以外语语言和计算机网络为工具,以较高的个体素质和较强的业务能力为基础。

二、对外贸易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选择

根据对外贸易的工作特点,一笔外贸业务(以出口为例)大致可以分为交易准备、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履行合同、制单结汇、核销退税、善后处理等7个模块,可以细分为了解产品、熟悉市场、寻找客户、建立贸易关系、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签订合同、预收定金(或催、审、改证)、备货、租船定舱、报关报检(保险)、制单、结汇、核销、退税、善后处理(纠纷处理、存档备案)等18个递进业务环节。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外语语言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熟练掌握业务操作技能,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明确对外贸易岗位工作任务

明确对外贸易岗位工作任务包括两层意思:第一,任课教师要熟悉外贸业务流程和外贸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务,熟悉各典型工作任务的执业要求,明确所教课程在外贸业务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并指导专业教学;第二,学生要清楚外贸业务的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技能要求,结合自己的个体特点,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强化专业岗位技能,有的放矢地指导专业学习。按照对外贸易业务流程,在企业专家和本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我们将对外贸易工作大致分为外贸营销、外贸跟单、外贸单证、外贸物流、外贸财会、外贸文秘等6个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相应的职业行动能力要求。

1外贸营销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

(1)英语熟练,能撰写、阅读英文邮件和外贸函电,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2)能够操作电脑,能够运用各类办公软件、专业软件和办公设备。(3)熟悉公司经营范围,了解公司经营的产品;熟悉外贸操作流程,能单独操作进出口业务。(4)能够运用电脑或通过及其它办公设备处理日常业务、多渠道收集客户及产品相关资料。(5)了解国内外市场行情,能够开发和维护客户,具备一定的客户管理意识。(6)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市场推广能力。

2外贸跟单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

(1)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2)熟练操作电脑,能运用办公软件和专业软件。(3)协助业务员或经理履行贸易合同,打样、产前样确认、产中检查、产后验收。(4)在贸易合同签订后,依据合同和相关单证,对业务部分或全部环节进行跟踪和监控。(5)熟悉工厂生产流程,掌握对外贸易企业管理知识。(6)熟练掌握外贸商品学的各种知识。

3外贸单证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

(1)有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2)能够运用电脑、扫描仪、传真机等现代办公设备,缮制外贸合同和购销合同,根据合同或L/C要求缮制各类各类外贸单证。(3)熟悉信用证种类及信用证条款内容。

4外贸物流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

(1)英语良好,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2)能独立报关、报检,办理租船订舱事宜。(3)能够操作电脑,运用各类办公软件和办公设备处理日常事务,多渠道了解国际航运行情。(4)有一定的市场拓展能力。

5外贸财会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

(1)英语良好。(2)能够操作电脑,运用各类财务软件、办公软件和办公设备处理日常事务。(3)熟悉外贸成本核算。(4)能够独立办理国际结算事宜。6外贸文秘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1)具备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网络管理知识和电脑、办公软件操作能力。(2)熟悉外贸流程,口才良好,表达能力较强。(3)独立处理办公室日常事务。(4)独立组织会议,安排客户的吃、住、行、观。(5)独立办理各种文档资料的归类处理和存档备案。

(二)选择技能培养模式

1课证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前文所列的对外贸易典型工作任务,可以将对外贸易目前的适应性岗位分为: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外贸会计、外贸文秘等,这些岗位分别对应着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会计证、涉外秘书等职业资格考试。通过校企合作的职业行动能力分析,明确了各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并据此设置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情景),课程与国家职(执)业资格认证考试相对应;在组织课程内容时,侧重于每一个工作任务的有效完成,同时充分考虑职(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形成“课证结合”的教育模式。因为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直接关联,对学生的就业有直接指导作用,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具体,可以较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觉性。

2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做三种教学方式的穿插使用,让学生在老师教的过程中学会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在学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做的过程中掌握岗位动手能力,巩固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尤其适于外贸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对外贸易是与境外客户进行的一种商品、服务或技术的交流活动。从上述外贸岗位工作内容分析表我们可以看出,一名合格的外贸从业者,必须具备外语语言交流能力、国际贸易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体业务的操作能力、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力以及一定的交际、管理和协调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这五种能力融为一体,整体植入学生的个体,我们采用了“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首先,在学生入学之初,即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让学生明白在学校生活的三年时间里要学些什么,专业对应的行业状况如何,让学生对专业和行业有个初步的了解。在第一学期,侧重学生外语语言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和外贸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外贸行业的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技能要求以及就业前景,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师的辅导下结合个体特点初步确定就业方向,有方向性地制定学习计划,师生共同努力,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活动;第二学期,即通过专业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中英文表达、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应用等通用能力,侧重英语交流、外贸实务基础等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贯穿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等职业理念。

然后,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外贸专业基础以后,通过技能进教室、实务进课堂、企业进校园等方法,将真实的外贸业务引进课堂,以外贸实训中心的外贸操作平台为基础,以真实的进出口业务为背景,采用模拟训练、实务操作、顶岗作业等教学模式,在校内外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引导学生完成真实的(或模拟的)进出口业务。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诚信敬业、开拓创新、团队合作的职业素养,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网络技术与应用、专业英语应用等通用能力;在突出专业英语应用的同时,强化外贸营销、外贸制单、外贸报关、外贸文秘等专业技能,培养业务操作技巧,同时,通过具体业务的检验,学生对个人在业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计算机与网络应用、专业理论的不足有了具体的了解,拾遗补缺,有助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三,通过企业人员参与、实训中心模块化技能培养和顶岗实习,强化学生诚信敬业、开拓创新、团队合作的职业素养,跨文化交际、外语应用等通用能力,通过项目设计、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外贸项目设计,彰显学生个性

外贸项目设计是在学生两年外语与外贸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融合在一起,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某一具体的业务需求,综合运用本人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对整个业务的流程(业务环节)进行可行性设计,在检验学习效果的同时,还能章显学生的个体特性,激发其对本专业、行业的兴趣和信心。三、完善高职高专对外贸易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方法与途径

(一)培养并完善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懂实际业务操作的教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保证。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遵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热爱关心学生等基本素质和良好的专业基础之外,还应具有基本的企业工作经历,具备基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和教学组织设计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熟悉所任专业与对应的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就业的相互依联程度,熟悉本行业的发展趋势,能及时将企业新方法和管理新理念补充进课程。

(二)构建适应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专业建设的基础。高职高专培养的是能服务某种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其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岗位职业技能要求为基础。要培养符合上述要求的外贸人才,以对外贸易业务流程为主线,以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为目标,将英语、计算机、实务操作、素质拓展等知识和能力融入到不同的教学模块之中,构建以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体系不失为高职教育的良策之一。

(三)建立与岗位动手能力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必须与理论教学体系的调整相配合,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为教学目标,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够胜任专业岗位的执业要求。

(四)建立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体系

外贸会计论文篇(7)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1023

1引言

新古典济增长理论认为,各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会出现趋同现象,初始状态下劳均产出较低的国家或地区应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是,这一理论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部分学者研究发现,世界范围内并不存在所谓的趋同效应,虽然有一些低收入国家曾发生过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也有许多国家增长缓慢甚至是负增长。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如果各国之间达到较高的开放程度,就可以实现经济的趋同,但这一理论却缺少相关研究成果。由于贸易开放的趋同理论不仅会成为判断经济增长理论合理性的重要标准,也将对各国制定适当的促进经济增长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为此,本文希望通过实证研究对此进行探讨。

本文首先根据含有人力资本的索洛模型,将贸易开放作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引入生产函数,推导出一国贸易开放对于产出向人均稳态收敛的影响模型,并与相关经济理论以及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引入贸易开放度的含有人力资本的索洛模型与经济学理论和相关成果相符,贸易开放能够促进各国向经济稳态的收敛。

实证研究中,本文以此构建计量模型,选取了100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并通过Penn World Table 90数据库和世界银行数据库中这100个国家和地区1960―2014年的相关年度面板数据,分别从贸易开放结果和国家制度方向的角度,将贸易依存度、国家间重叠贸易指数、加权平均关税率和黑市交易费用指数等指标作为贸易开放度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检验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收敛的促进作用,并且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样本选取和回归分析以检验稳健性。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对世界各国经济的趋同具有正向效应,这与经济学理论和相关研究成果相符,此外,回归结果所计算出的模型参数和收敛速度的估计值均良好,符合理论模型的预测值。

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在推动世界各国经济趋同、缩小各国之间收入差距等方面,自由贸易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各国应该发展外向型经济、放松管制,建立区域自由贸易区,促进贸易自由化发展,同时,这也启示国际组织在对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援助时,帮助其开放市场可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的贡献在于,文章用到的数据为1960―2014年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宏观经济数据,其计算结果准确性较高、适应性广泛,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能够为各国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更全面、更客观的数据依据。

2文献综述

21贸易开放与经济发展

尽管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结果表明贸易开放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如Romer(1986)、Lucas(1988)、Krugman和Helpman(1985)、Grossman和Helpman(1991),但这并不足以证明贸易开放能够导致国家之间经济增长的趋同,这是因为该理论的必要条件是控制了各国开放程度后,初始状态下经济增速较低的国家将会有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而这方面却很少有学者进行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朱俊峰和王健(2010)通过对1990―2009年东盟国家国际贸易与宏观经济数据研究发现,在建立自由贸易区和采用外向型经济政策之后,各国存在收入趋同的现象,这验证了贸易开放对经济趋同的促进作用。陈可达等(2011)通过研究1994―2007年欧盟国家的相关数据发现,随着欧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欧盟成员国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经济趋同,并认为这包括了成员国之间相互发展内部贸易而充分挖掘了落后国家的增长潜力。因此,贸易开放能否实现经济趋同的效果,仍然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和判断。

22贸易开放程度的衡量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程度与其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趋密切,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对于如何衡量一个经济体的开放程度则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由于一个国家的贸易开放度是指该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程度,因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向加以衡量。

第一个方向是通过度量国家贸易开放的结果来衡量贸易开放程度,这类指标主要包括贸易依存度、国家间重叠贸易指数等。贸易依存度是指进出口额所占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表达式为:trade=(X+M)/GDP,表示了国家的生产和消费中来自于进口和出口的比例;国家间重叠贸易指数与一个国家全部进出口额之差的绝对值所占全部进出口额之和的比重有关,表达式为:overlap=1-|(X-M)/(X+M)|。这些指标数值越大,反映出国家更加开放。由于其形式上简单、直观,被学者们广泛采用,但这类指标是从贸易开放的结果来考察贸易开放,所以这种间接测度方式容易受到统计数据的影响,而且数据本身能否真实反映贸易政策开放的程度也受到学者的质疑(Edwards,1998)。此外,指标所使用的统计数据可能与国家规模等因素有较大的相关性(Harrison,1996),这类指标也难以比较经济总量差别悬殊的两个国家。

第二个方向是通过度量国家政策的开放程度来衡量贸易开放程度,具体指标包括平均关税率、加权平均关税率(Thomas等,1991)、国内市场价格扭曲程度(Dollars,1992)、外汇的黑市交易费用(Levine和Renelt,1992)等指标,或者通过0―1变量对政策的开放程度进行简单的判断(Sachs和Warner,1995)。其中,黑市交易费用指数是指一国金融市场上货币黑市的汇率超过官方汇率的比率,表明了货币汇率的扭曲程度。这类指标着重考察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行动,其测度结果能够直接反映国家的对外开放程度,但是由于指标本身定义模糊且测度困难,实证研究中不得不用其他指标来替代。

23文章的创新之处

根据前述内容不难发现,已有文献中仍缺少针对国际贸易能否实现各个国家经济增长趋同的研究成果。对此,本文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本身――索洛模型出发,将贸易开放作为促进全要素中生产率进步的一部分因素引入生产函数中,并推导出其对于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模型,从理论上研究Q易开放对经济趋同的作用,进而通过相关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从实证的角度控制变量,以期证明贸易开放对经济趋同的促进作用并检验其稳健性。

此外,根据前文分析,仅通过单一衡量指标去代表贸易开放度是片面的、存在局限性的,对此,本文根据文献综述的分析,分别从贸易开放结果和国家制度方向的角度选取了贸易依存度、国家间重叠贸易指数、加权平均关税率和黑市交易费用指数几个衡量贸易开放度的指标,以期得到相对准确的实证结论。

3理论研究

31模型假定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含有人力资本的柯布―道格拉斯形式的生产函数如下:

其中,yt为劳均产出。上式即表示了国家经济增长率和贸易开放程度的变化率、贸易开放程度的初态、劳均产出的初态以及其他国家结构性因素的关系。不难发现,理论模型中lny0前的系数为负数,根据趋同理论,如果世界各国之间达到较高的开放程度,那么也可以实现经济水平的趋同。因此可以推导出,在控制了贸易开放程度这个条件后,劳均产出较低的国家或地区应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这与理论模型中推导出的结果相符。

同时,贸易开放程度变化率前的系数为正数,这表明贸易开放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可以推断,具有较高贸易开放增长率的国家将会拥有较高的劳均产出增长率,这与直觉以及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成果相符。另外,根据式(8),劳均产出增长率与贸易开放度的初始状态Oo、物质资本储蓄率SK、人力资本储蓄率SH、技术进步率Bt均呈现正向的关系,而且劳均产出增长率与劳动增长率n呈负向关系。

4实证研究

41计量模型

基于前文分析,本文选取贸易依存度(tradeit)、国家间重叠贸易指数(overlapit)、加权平均关税率(tariffit)和黑市交易费用指数(BMPit)作为贸易开放程度(openit)的变量,选用国内生产总值(GDPit)代表国内产出,物质资本储蓄率选取各国一年期存款利率(sK),因此选取人力资本指数(sH)作为人力资本储蓄率的变量。

对于经济增长的收敛方程,假设每一个国家的g+δ+ng=0075,这是一个比较常用的估计选取所有国家的g+δ+ng=0075,是因为在过去几百年的时间里,许多国家经历了持续的经济增长,人均GDP增长率约为每年25%,折旧率约为每年5%,因此假定稳态条件下劳均产出增速g=0025,折旧率δ=005,而式中ng是人口增长率和GDP增速的乘积,数值较小可以忽略不计。,此外,由于人力资本储蓄率难以衡量,本文选取人力资本指数作为替代变量。通过式(8)可以建立各个国家相关的计量模型:

其中εt为误差项。根据前文推导,应有β1为负数,β4、β5为正数,当使用贸易依存度、国家间重叠贸易指数为变量时,β2、β3应为正数,使用加权平均关税率、黑市交易费用指数为变量时,β2、β3应为负数。

42数据描述

本文选取了100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通过Penn World Table 90数据库查阅了这100个国家和地区1960―2014年的相关年度面板数据,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的数据分别计算出各贸易开放度指标的数值。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信息如表1所示,由于各国统计数据的完整性不一,因此最终可用的观测值有所不同。

43回归结果

本文将继续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前文各符号的预期判断,并估计各斜率系数的具体数值,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回归模型(1)~(4)分别为将贸易依存度、国家间重叠贸易指数、加权平均关税率和黑市交易费用指数作为贸易开放度变量的OLS回归结果,回归模型(5)作为对照组,不包括任何贸易开放度指标。

由回归模型(1)~(4)可知,贸易开放度初态及其平均增长速度对于产出增长速度的影响是显著的,各变量系数的符号均与本文的预期一致:贸易依存度、国家间重叠贸易指数的提高对经济趋同有正面作用,加权平均关税率、黑市交易费用指数的提高有负面作用。尽管一些学者认为贸易开放度指标难以描述一国的开放情况,但根据本文研究,这些指标在趋同理论中仍是衡量开放度的较好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回归模型(4)中黑市交易费用的增长率gBMPit无法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可能是由于统计数据缺失,观测值过少所致。

此外,对比回归模型(1)~(4)和模型(5)可知,当控制了各国贸易开放度的各个替代变量之后,初始状态下劳均产出越低的国家会拥有更大的增长速度,而且这些系数的显著性会提高,表明各国更有可能收敛到相同的增长路径,这验证了趋同理论。对此,本文绘制了在控制加权平均关税率前后各国经济趋同情况的散点图,如图1和图2所示。

另外,根据历史经验来说,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要素的收入所占GDP的比重在长期中相对保持不变,均约为03,即含有人力资本的柯布―道格拉斯形式的生产函数中参数理论上应均约为03,此外,根据本文理论模型,收敛速度λ≈(1-α-φ)(n+g+δ),在合理的参数值范围内取值应为2%~3%,即一国当前劳均产出与稳态的缺口将以每年2%~3%的速度消失;而根据回归结果以及方程(8)中各变量系数的表达式,本文可以计算出参数α、φ和收敛速度λ的估计值,如表2的最后三行所示。不难发现,在控制了贸易开放度之后,参数α、φ和收敛速度λ均与理论模型的预测值更好地符合。

44稳健性分析

在得到基本结论后,本文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筛选,以检验模型的稳健性。首先,选取贸易开放度增速较高的30个国家样本重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对比表3与表2的回归结果可知,对贸易开放度增速较高的30个国家,当控制了它们的贸易开放水平后,变量lnyi0前的系数绝对值更大,而且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其他变量的显著情况也均有所提高,表明贸易开放度增速较高的30个国家平均来看具有更高的经济增长动力,这更加印证了贸易开放对于经济趋同的影响,本文所建立的理论模型是可靠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表现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国际贸易协定中的互惠重心也逐渐从关税减让转变为降低非关税壁垒,为此,本文选取这100个国家和地区1990―2014年的相关数据,重新计算相关变量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对于1990―2014年的相关数据,回归结果仍表明贸易开放对于经济趋同所具有的促进作用,本文所建立的理论模型是可靠的。同时,回归模型(3)中变量tariffi0的系数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而且符号和预期相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加权平均关税的初始状态对于各国经济的趋同已经不再有效,与现实情况相符。

为防止样本中离群点对于回归结果的影响,本文还采用最小绝对离差法(LAD)对于1960―2014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表5的回归结果,尽管LAD回归得到的R2相对于OLS有所下降,但各回归系数及其显著性均与OLS回归结果相似,这进一步表明理论模型是可靠的。

5结论与政策建议

51结论

正如前文所言,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趋同理论的适用性一直为学者所争论,对此,本文根据含有人力资本的索洛模型,将贸易开放作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引入生产函数,推导出一国贸易开放对于产出向人均稳态收敛的影响模型,并与相关经济理论以及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进一步,本文选取了100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样本,分别将贸易依存度、国家间重叠贸易指数、加权平均关税率和黑市交易费用指数等指标作为贸易开放度的变量进行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并利用多种样本选取和计量回归方法检验模型稳健性。结果表明,在含有人力资本的索洛模型中引入贸易开放因素与经济学理论和相关成果相符,能够支持贸易开放对世界各国的经济趋同的正向效应,此外,回归结果所计算出的参数α、φ和收敛速度λ的估计值均良好,符合理论模型的预测值。

52政策建议

由于贸易开放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世界各国经济趋同、缩小各国之间收入差距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各国应该发展外向型经济、放松管制,建立区域自由贸易区,促进贸易自由化发展,同时,这也启示国际组织在对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援助时,帮助其开放市场可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当前中国而言,经济开放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总体开放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面对当前制造业产能过剩和经济新常态的实际情况,对外应通过和周边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对外贸易的开放力度,对内应加大力度鼓励创新创业,通过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降低创新创业门槛、优化创业环境,提供创新创业的服务功能,从而形成创新创业带动贸易发展的新局面。在协调国内和国外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愿望。

参考文献:

[1] 包群,许和连,赖明勇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理论及中国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3(2):10-18

[2] 彼得・伯奇・索伦森,汉斯・乔根・惠特雅高级宏观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靳元索洛经济增长模型的发展与应用综述[J].江苏商论,2012(17):28-29

[4] 康继军,张宗益,傅蕴英开放经济下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国的经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24(1):3-12

[5] 吴喜龙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西安:陕西范大学,2005

[6] 余淼杰国际贸易学:理论、政策与实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7] 张新我国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4

[8] 朱保华,徐丽天经济增长与趋同假说[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0(4):3-11

外贸会计论文篇(8)

1 问题的提出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

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这就是说,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国际市场趋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③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呢?让我们转向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会通过它所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影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而且最终会直接影响该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

首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对准岗位设课程”是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而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为此,我们考察了三百多家进出口企业的外贸岗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最后将外贸岗位群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确定为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wto规则、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法规、进出口业务流程、外贸合同商订等共14种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但是,这些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将需要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关联知识技能作为支撑。同时,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外贸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还有二分之一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知识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应包括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当寻求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课程的支撑。

其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学生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对对1400多名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91.3%的学生认为他(她)们来高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5年内有37%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地调换工作岗位。美国劳工部最近的研究预测表明,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的选择,这就向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职业入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明日择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仅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而且应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甚至向更高层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与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基于这些考虑,适当扩展该专业学生的语言、写作、数理、心理等基础学科知识技能和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将十分必要。

再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并且呈现技术走向综合化、精确化等特征。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必定会直接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变迁。工作现场技术的持续更新会不断地促使传统低技术岗位的消亡,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与精确化特征又必然促使职业知识技术含量普遍上升,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外贸岗位技能的变化,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促使外贸单证无纸化,外贸经营网络化,外贸管理信息化,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外贸岗位实践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尤其是高技能岗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论基础上的。因此,课程设置上必须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持续迅速发展(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并逐步取代工业的地位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产业中心。商业、贸易、金融、证券、保险、旅游、房地产和咨询等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会引起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如2001年以来美国纽约的全部就业者中,90%从事第三产业,而且会引起该产业内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会使得社会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又会有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增加。如美国近5年有7 000多个职业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 000多个职业岗位。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社会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1,738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总和),居全球第三位。2007年的中国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8.98%),同比增加19.5%,首次超过美国的11,63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上升为世界第二位。这标志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我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岗位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外向型生产企业进出口自营化,外贸岗位群出现了综合化与细分化双重趋势。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设计符合各类企业的多重需要。

3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思路

根据上述三种需要,结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特点及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我们构建了“一根主线、” “两个强调、”“三个突破”、“四个加强”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所谓“一根主线、”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体,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强调”:一是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的结构必须优化,打通三大课程模块的内在联系,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课程应以语言、写作、数理、计算机和哲学等基础知识技能为重点,基础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应适当加强,特别是应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应以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为重点,并应当适度拓宽其口径,应选择关联性、针对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淘汰较弱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的口径不宜过窄,应针对外贸业务岗位群而不应针对某种外贸岗位设置,经济学、贸易学和计量学等专业基础必须夯实,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口径可适当放宽,并增设一些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择业机会;二是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把职业道德、态度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实践技能的课程设置之中,把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德、智、能、体、美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合格的国际贸易高级应用型人才。“三个突破”:一是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课程观,树立厚基础、重实践的新型课程观。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专业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二是突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观,树立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三是突破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知识课程相互分割的教学观,树立两者相互融合的教学观,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培养。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我们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取舍。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我们适当提高了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和哲学的授课学时;在关联课程中,舍弃了《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课程,增设了《投资理论与实务》,并把《会计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和《金融学》等课程重构为《会计原理与实务》、《管理知识与实务》和《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我们对《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学》中的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取舍整合,避免了教学中的简单重复,并把《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整合到《国际贸易学》中,将《wto概论》重构为《wto规则及其应用》,增设了《国际贸易前沿问题》(含前沿理论、前沿政策和前沿实践)和《反倾销知识》等课程,以支撑该专业学生把握国际贸易前沿动态和应对反倾销的实际需要;在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中,我们增设了《商品学》、《商务心理学》、《社交礼仪学》、《国际经贸地理》、《经贸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增加了《通关实务》、《外贸单证操作》、《国际物流与保险》、《国际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必修课程的授课学时;在选修课中,我们增设了《中外文化比较》、《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人文知识课程和《创新方法论》、《创业理论与实践》等创新创业素质课程。在此基础上,精心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业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国际贸易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全新整合课程体系(参见图1)。同以往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比较,该整合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整合课程体系设有基础、关联和专门三个必修课程模块,三个模块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4∶3∶3优化为3.6∶3.1∶3.3。每个模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它与其它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体现在各个模块之中;

(2)整合课程体系不是针对国际贸易业务的某个具体职业岗位,而是面向国际贸易这个专门的行业岗位群,课程的导向具有更宽泛的就业范围;

(3)整合课程体系设有理论知识课程、应用知识课程、实践技能课程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各层次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5∶4∶1优化为4∶3∶3,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渐次提高各种能力;

(4)整合课程体系突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兼顾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都有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基础课程模块中,有英语交流、计算机应用、公关协调和计算机应用等技能的训练,学生必须通过国家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并获得相关证书;在关联课程模块中,有会计实务、管理实务、金融实务、投资实务等技能训练;在专门课程模块中,有进出口业务、国际电子商务和国际市营销等技能训练,而且每种类型的专业技能训练又设有若干技能实训项目,如进出口业务技能又分为国际商务流程模拟操作、通关实务操作和外贸单证操作等技能实训。整个课程系统的专业技能实训都与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并与相关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能力实现对接。

(5)整合课程系统是开放的,具有专业拓展的灵活性,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技能课程、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基础上,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不同类别知识技能课程,以适应外贸行业不同岗位就业的需要,或适应向相邻职业岗位升迁的需要。

外贸会计论文篇(9)

1问题的提出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

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这就是说,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国际市场趋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③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呢?让我们转向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会通过它所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影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而且最终会直接影响该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

首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对准岗位设课程”是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而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为此,我们考察了三百多家进出口企业的外贸岗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最后将外贸岗位群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确定为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WTO规则、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法规、进出口业务流程、外贸合同商订等共14种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但是,这些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将需要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关联知识技能作为支撑。同时,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外贸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还有二分之一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知识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应包括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当寻求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课程的支撑。

其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学生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对对1400多名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91.3%的学生认为他(她)们来高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5年内有37%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地调换工作岗位。美国劳工部最近的研究预测表明,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的选择,这就向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职业入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明日择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仅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而且应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甚至向更高层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与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基于这些考虑,适当扩展该专业学生的语言、写作、数理、心理等基础学科知识技能和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将十分必要。

再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并且呈现技术走向综合化、精确化等特征。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必定会直接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变迁。工作现场技术的持续更新会不断地促使传统低技术岗位的消亡,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与精确化特征又必然促使职业知识技术含量普遍上升,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外贸岗位技能的变化,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促使外贸单证无纸化,外贸经营网络化,外贸管理信息化,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外贸岗位实践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尤其是高技能岗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论基础上的。因此,课程设置上必须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持续迅速发展(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并逐步取代工业的地位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产业中心。商业、贸易、金融、证券、保险、旅游、房地产和咨询等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会引起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如2001年以来美国纽约的全部就业者中,90%从事第三产业,而且会引起该产业内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会使得社会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又会有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增加。如美国近5年有7000多个职业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000多个职业岗位。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社会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1,738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总和),居全球第三位。2007年的中国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8.98%),同比增加19.5%,首次超过美国的11,63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上升为世界第二位。这标志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我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岗位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外向型生产企业进出口自营化,外贸岗位群出现了综合化与细分化双重趋势。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设计符合各类企业的多重需要。

3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思路

根据上述三种需要,结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特点及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我们构建了“一根主线、”“两个强调、”“三个突破”、“四个加强”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所谓“一根主线、”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体,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强调”:一是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的结构必须优化,打通三大课程模块的内在联系,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课程应以语言、写作、数理、计算机和哲学等基础知识技能为重点,基础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应适当加强,特别是应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应以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为重点,并应当适度拓宽其口径,应选择关联性、针对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淘汰较弱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的口径不宜过窄,应针对外贸业务岗位群而不应针对某种外贸岗位设置,经济学、贸易学和计量学等专业基础必须夯实,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口径可适当放宽,并增设一些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择业机会;二是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把职业道德、态度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实践技能的课程设置之中,把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德、智、能、体、美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合格的国际贸易高级应用型人才。“三个突破”:一是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课程观,树立厚基础、重实践的新型课程观。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专业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二是突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观,树立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三是突破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知识课程相互分割的教学观,树立两者相互融合的教学观,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培养。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我们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取舍。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我们适当提高了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和哲学的授课学时;在关联课程中,舍弃了《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课程,增设了《投资理论与实务》,并把《会计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和《金融学》等课程重构为《会计原理与实务》、《管理知识与实务》和《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我们对《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学》中的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取舍整合,避免了教学中的简单重复,并把《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整合到《国际贸易学》中,将《WTO概论》重构为《WTO规则及其应用》,增设了《国际贸易前沿问题》(含前沿理论、前沿政策和前沿实践)和《反倾销知识》等课程,以支撑该专业学生把握国际贸易前沿动态和应对反倾销的实际需要;在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中,我们增设了《商品学》、《商务心理学》、《社交礼仪学》、《国际经贸地理》、《经贸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增加了《通关实务》、《外贸单证操作》、《国际物流与保险》、《国际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必修课程的授课学时;在选修课中,我们增设了《中外文化比较》、《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人文知识课程和《创新方法论》、《创业理论与实践》等创新创业素质课程。在此基础上,精心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业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国际贸易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全新整合课程体系(参见图1)。同以往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比较,该整合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整合课程体系设有基础、关联和专门三个必修课程模块,三个模块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4∶3∶3优化为3.6∶3.1∶3.3。每个模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它与其它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体现在各个模块之中;

(2)整合课程体系不是针对国际贸易业务的某个具体职业岗位,而是面向国际贸易这个专门的行业岗位群,课程的导向具有更宽泛的就业范围;

(3)整合课程体系设有理论知识课程、应用知识课程、实践技能课程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各层次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5∶4∶1优化为4∶3∶3,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渐次提高各种能力;

(4)整合课程体系突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兼顾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都有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基础课程模块中,有英语交流、计算机应用、公关协调和计算机应用等技能的训练,学生必须通过国家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并获得相关证书;在关联课程模块中,有会计实务、管理实务、金融实务、投资实务等技能训练;在专门课程模块中,有进出口业务、国际电子商务和国际市营销等技能训练,而且每种类型的专业技能训练又设有若干技能实训项目,如进出口业务技能又分为国际商务流程模拟操作、通关实务操作和外贸单证操作等技能实训。整个课程系统的专业技能实训都与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并与相关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能力实现对接。

(5)整合课程系统是开放的,具有专业拓展的灵活性,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技能课程、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基础上,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不同类别知识技能课程,以适应外贸行业不同岗位就业的需要,或适应向相邻职业岗位升迁的需要。

外贸会计论文篇(10)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对外贸会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尤其是对外贸会计实际操作能力方面,要求操作人员不仅具备基本的外贸会计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所以,认清我国外贸会计的特点、明确外贸实务操作规范的保障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外贸会计实务的特点

我们在分析外贸会计实务特点的时候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外贸会计实务技能的理论知识特点,一个是外贸会计实务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特点。这两点也是外贸会计熟练运用的基础。首先是外贸会计实务技能的理论知识特点,主要体现在外贸实务需要运用很多实例去了解会计核算的方式,而对于那些政策性比较强,操作难度比较大的报关的关税、消费品的消费费、增值税免抵退、出口退税等相关税收知识,以及对外管局和银行提供的财务报表、企业间的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方式等都有详细的介绍,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其次是外贸会计实务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特点,主要体现在外贸会计实务的操作流程,外贸会计不仅需要掌握内销会计的操作流程,还要了解用什么时候的汇率来计算外贸收入、退税额按国税局出口退税率中规定的对应税率来计算、收入汇率与实际收汇的汇率差额确认汇兑损益以及每个月向国税局申报出口退税等,加上外贸操作还具备很强的法律性,要掌握国际相关法律法规跟国内会计法律法规的差别之处。此外,还要对外贸会计实务的操作业务有个清晰的了解,不同的外贸会计实务操作人员由于自身业务的熟练程度不同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外贸会计执行力。所以,这些也是影响外贸发展的因素之一,必须给予重视。

二、外贸会计实务操作规范的保障策略

1.加大外贸会计人员自身职能的转变力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创新与发展,要认真看待外贸会计人员的职能转变训练模式。如何更好的对外贸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已经成为转变外贸会计人员自身职能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职能转变之后的技能培训工作,有助于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全面提升,也能够更好的适应会计人员岗位可能发生的变化,运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来解决会计人员的业务培养问题,转变外贸会计人员的自身职能,强化外贸会计人员的应变能力。要从根本上提高外贸会计人员的实务操作能力,就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培养外贸会计人员的岗位技能,还有国际化标准下的会计核算等工作,运用国际化的会计理论知识培养从业人员的岗位适应能力。根据具体的操作能力和岗位使用能力来判断个人的业务能力,对于综合性比较高、有提升空间的人员予以相应的激励。

2.建立健全外贸会计实训平台

对于外贸会计实务的学习人员来说,建立健全平台也就是加强其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对外贸实务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有个清晰的认识,在脑海中有个准确的衡量标准。要积极建立外贸会计人员的健康发展制度,明确其可持续发展规范。而各个高等院校在培养外贸会计人员的时候,可以开展校企合作,强化企业跟学校外贸会计人才的合作,打造外贸会计实务操作的训练平台,为学校外贸会计人才的实用性做好准备。在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的过程中尊重企业的意愿和实际需求。不影响外贸会计学生实际发展空间的前提下,有所吸收的采纳企业提供的用人建议和培养建议。在对外贸会计人员训练的时候要在每一个时间段开展一次实际训练,从而提高这些学员的积极主动性。事实上,在校企合作建立健全实训平台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在更深的程度上,可以适当考虑定向培养的方式,注重外贸会计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全面涉及,而企业的培养则可以适当的根据自身的用人需求进行调整,对学生的外贸会计实务实践知识进行培养。不断加强就业人员的责任感以及价值观,站在实用性这个出发点来考虑自身应用能力的改善,开展的发展规划也要具备应用价值,从而培养出一批具备规范性与可操作性的外贸会计人才。

3.建立健全外贸会计实务操作规范的监管制度

外贸会计论文篇(11)

文章编号:2095-5960(2014)03-0074-08;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旅游服务贸易是国际服务贸易的一种,是指一国或地区旅游从业人员运用可控制的旅游资源向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旅游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报酬的活动。目前,旅游业①是加拿大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服务贸易一直是加拿大服务贸易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然而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收支却一直保持逆差的状态。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旅游服务贸易收支的研究,可发现汇率与国民收入是最频繁的解释变量。那么加拿大出入境游客对于汇率和收入的变动何者更为敏感?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否适用于分析旅游服务贸易,实际有效汇率②波动对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收支将产生何种影响,马歇尔勒纳条件是否成立?若成立,本币贬值是否会改善一国的旅游贸易收支,是否存在J曲线效应?本文从国际贸易理论的角度运用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层层剖析,探究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收支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分析导致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长期逆差的原因。图1反映的是2001―2011年度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逐年逆差,并呈现不断增长的状况。

二、现有文献与不足

学术界对于旅游需求的研究大概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关于旅游服务贸易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从需求、供给、汇率制度,危机事件等变量出发,探讨旅游服务贸易的波动原因以及旅游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然而徐文海(2008)[4]通过对旅游需求模型的综述,发现需求模型也存在着诸多缺陷,即它将所有旅游目的地视为同质对象,忽略了旅游产品的差异性(Papatheodorou,2001),同时需求模型也忽略了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国的比较优势以及这些国家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口碑效应①①肖丽娜(2008)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旅游口碑营销做出如下定义:“是由个人或组织通过一定的方式, 不经过明显的第三方处理加工, 传递关于某一特定或某一种类的旅游产品、旅游品牌、旅游企业、销售者, 以及能使人联想到上述对象的信息, 引起利益相关者的强烈注意并使其能加以宣传的一种营销方式。” 旅游口碑效应,又称口碑营销,就是指通过旅游者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将旅游的有关信息传递给旅游者的家人、朋友和在工作与生活中交往的人, 从而影响其旅游购买决策的形成。 ,以及游客忠诚度对于吸引旅游服务贸易流入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Yoon和Uysal(2005)[5]对旅游者目的地的选择与目的地形象和忠诚度的相关性所进行的研究,也从供给的角度证实了口碑效应对于吸引旅游服务贸易流入的重要性。

关于汇率制度对旅游业服务贸易影响的研究中,张凌云、房蕊(2011)[6]指出由于外汇制度的更替和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汇率对国际旅游业的影响在各个时期具有不平衡性;赵东喜(2011)[7]实证表明2006―2010年入境旅游13个客源国中,外国人旅游总需求的汇率弹性小于观光休闲旅游需求的汇率弹性,两者都显著为正但小于1。而以会议/商务、探亲访友、服务员工等为目的的入境旅游需求对汇率敏感度较小且不显著,这不能完全由主流国际贸易理论解释;邓爱民(2011)[8]从出境旅游需求的角度,以中国1993―2010年的样本数据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中国存在以出境旅游人数作为被解释变量,以收入水平和实际汇率为解释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从长期来看,实际汇率的提高将会减少中国出境旅游人数。

总体而言,现有文献对汇率对旅游需求以及旅游服务贸易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丰富了旅游与旅游服务贸易的研究内容。但在研究方法上,现有文献多采用传统线性回归、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等分析方法,部分学者虽然采用了协整分析方法,但多采用静态模型,没有考虑变量的连续性问题,不能揭示汇率与旅游服务贸易收支之间深层次的动态互动机制;设计的旅游需求模型也忽略了旅游产品的异质性特征以及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性。而对于汇率变量的选择上大多使用的是双边汇率或者名义有效汇率,并且从研究角度上来说,国内极少有学者从外部均衡的角度研究汇率变动对于旅游服务贸易收支的影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小牧(2006)[9]和李小牧,宋玮玮(2008)[10],李庆雷[11]运用开放宏观经济学研究框架来研究影响中国旅游服务贸易收支的宏观经济变量、解释变量涉及名义汇率、价格、收入等,但是在进出口方程中只使用了OLS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一元回归估计,降低了估计的准确性。而就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进行深入研究的国内学者有何元贵(2005)[12],何元贵(2007)[13]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得出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以及旅游贸易伙伴过于集中等特点,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最后从贸易自由化的角度提出开拓新兴旅游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对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扭转会有很大贡献。

三、基本假定与理论建模

加拿大出入境游客对于汇率和收入的变动何者更为敏感?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否适用于分析旅游服务贸易,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收支将产生何种影响,马歇尔条件是否成立;若成立,本币贬值是否会改善一国的旅游贸易收支,是否存在J曲线效应?对此,本部分将从影响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的结构性变量的角度,进行理论假定,并据此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实证设计。

(一)基本假定

假定1: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市场存在长期的对数均衡关系,贸易收支的结构性变量对收入的弹性为正,对汇率的弹性为负,且存在传统贸易理论上的“J曲线”效应。

假定2: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收支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即汇率的进出口弹性系数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加元贬值,有利于改善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收支。

假定3: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收支(包括出口、进口)同时受到本国实际有效汇率、国外实际收入、本国GDP及本国实际收入的适应性预期的影响。

(二)计量模型设定

本研究采用两国局部均衡模型,即加拿大和其余世界国家(ROW),根据Rhomberg(1973)[14],Magee(1975),Goldstein and Khan(1985),以及Rose and Yellen(1989)中假设的不完全替论,本研究假设国际和国内旅游目的地是不完全替代的,尤其是以文化和自然资源为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根据Vogt MG(2008)[3],K.,M.,Cheng(2012)采用的旅游需求模型,进出口需求函数都是相对价格和实际收入的函数。本文在此基础上加入供给层面的影响因素,即(出口方程中加入本国实际收入cgdp变量,进口方程中加入外国实际收入rowgdp变量)。由于相对进出口价格=名义汇×(商品产地物价指数/商品销售地物价指数),因此进出口相对价格实际上就是实际汇率的函数,于是一国的贸易收支就是实际汇率、本国的实际收入与贸易伙伴国组成的外国实际收入的函数。即tstb=f(reer,cgdp,rowgdp),其中reer=ep×/p,e为名义汇率。

加元贬值提高了加拿大游客出境游所消费的国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同时也降低了美国入境游客所消费本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假设美国出境旅游需求和国外入境旅游需求都不仅依赖于各自国家的国民总收入,同时旅游供给层面因素也会影响加拿大出入境的旅游需求。

建立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部分将分别从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的出口、进口以及净出口的角度,设定分布滞后(ADL)计量模型,具体如下:

其中模型1和模型2即方程(1)和方程(2)为考察影响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变动的影响因素,同时分别引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期,对其变化进行动态的研究。变量tstx表示: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即加拿大入境旅游的外汇收入;tstm表示:旅游服务贸易进口即加拿大居民出境游的支出;reer表示:加拿大实际有效汇率;tstb表示:旅游服务贸易收支即根据K.,M.,Cheng(2012)[26]的处理方式,对出口与进口的比值再取对数即得到tstb, cgdp表示:加拿大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代表加拿大本国实际收入,rowgdp表示:外国实际GDP即加拿大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实际GDP。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选取1986年第一季度至2012年第2季度的时间序列季度数据,其中(1)加拿大实际有效汇率(reer)是计算了27个经济体的多边汇率而得到的,数据来源于国际清算银行(BIS),由月度数据计算平均数的方式转化为季度数据;(2)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出口(tstx),旅游服务贸易进口(tstm)的数据,来自于加拿大国家统计局,且经过CPI调整指数调整,(3)国内生产总值(cgdp)数据来源于加拿大统计局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IFS数据库,是以加拿大名义GDP经过GDP平减指数平减而得(2005=100);(4)外国实际GDP(rowgdp)数据是经计算获得①①ROWGDP是由各国名义GDP用GDP 平减指数平减后,再以各国兑美元的双边汇率折算成美元后加总算得。由于欧元是1999年第一季度才被用来作为记账货币,所以IMF未直接统计以欧元计价的法国和德国名义GDP,须由欧盟统计局获得1986Q1-1998Q4的法国兑欧元汇率以及德国兑欧元汇率计算得1986Q1-1998Q4间以欧元计价的名义GDP.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在计算加拿大实际有效汇率时所采用的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权重,与加拿大的贸易总量降序排列前六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澳大利亚。

在K.,M.,Cheng(2012)[26]的基础之上,本文在研究收入变动对于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影响时,将加拿大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加拿大居民实际收入(cgdp),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即加拿大主要贸易伙伴国以美元计价的实际GDP值之和作为外国实际GDP(rowgdp)(各国GDP平减指数都选择2005=100),原始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IFS数据库,美联储官方网站(federal reserve system)以及欧盟统计局(Eurostat)。

四、模型估计与计量经济信息

(一)平稳性检验与描述性统计

对时间序列经济数据作平稳性检验, 是为了保证方程的平稳特性,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 具体的检验形式与不同显著性水平条件下的临界值如表1,表2所示:

(三)计量模型的经济信息如下:

1.关于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中(见表3),由方程(1)的估计结果可知:第一,出口的实际有效汇率弹性为负(-0.5803),即加元每贬值1%,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就上升0.5803%,即加拿大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上升0.58%。这可能是由于加元贬值,入境游客到加拿大旅游消费需要花费的成本更低,在其他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不具有很强不可替代性的情况下,加元贬值的价格效应促进了加拿大入境旅游业的发展。第二,出口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cgdp)的弹性系数为正(0.4613),国外实际收入(rowgdp)弹性系数为正(12694),说明加拿大国内实际收入每增加1%,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就会增加0.46%,而加拿大主要贸易伙伴国总收入所代表的国外实际收入每增加1%,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就会增加1.27%,即加拿大国民实际收入的提高及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等软硬件设施的完善,从旅游供给增加的角度来说,推动入境旅游业的发展,但是这个带动效应要远远小于国外实际收入增长即需求增长所带来的助推效应。第三,经济增长等供给层面因素带来入境旅游业的发展是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因此短期内,影响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需求层面的汇率因素和国外收入因素,而实证结果显示,加拿大入境旅游对于收入的敏感性(1.2683)要远远大于对于汇率的敏感性(-0.5803)。

2.关于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进口的影响因素分析中(见表4),由方程(2)的估计结果可知:第一,进口的实际有效汇率弹性为负(-0.5811),即加元每贬值1%,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进口额就上升0.5811%,即加拿大出境旅游支出会上升0.5811%。这个结果可能是由于加元贬值,虽然一单位加元所能购买的外国旅游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下降,即出境旅游的成本上升,但是由于游客的预期效应的存在,预期未来本币贬值会刺激消费者当期的消费,从而促进了加拿大当期出境旅游业的发展。第二,进口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cgdp)的弹性系数为正(0.4625),国外实际收入(rowgdp)弹性系数为正(1.2683),说明加拿大国内实际收入每增加1%,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进口额就会增加0.46%,而国外实际收入每增加1%,旅游服务贸易进口额就会增加1.27%,即加拿大居民实际收入的增长会激发居民出境游的动机,带动出境游的发展。第三,从需求层面因素来看,加拿大出境旅游对于收入的敏感性(0.4625)要小于对于汇率的敏感性(-0.5811)。

3.关于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收支的影响因素分析中(见表5),由方程(3)的估计结果可知;第一,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进口的实际有效汇率弹性为负(-1.3814)。表明,加元贬值1%,带来旅游服务贸易收支改善1.38%。且由于汇率滞后期均不显著,由此判断“J曲线效应”不存在。第二,加拿大居民实际收入(cgdp)的弹性系数为正(3.8281)大于国外实际收入(rowgdp)弹性系数(-1.4412)的绝对值,从需求层面考虑,加拿大居民实际收入(cgdp)对于出口的正向影响大于国外实际收入(rowgdp)对于进口的正面影响,即对于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大于出境旅游。即加拿大居民实际收入(cgdp)的增加会改善旅游服务贸易收支,这点与表3和表4中cgdp的弹性系数分析结果刚好相反,表3(0.4613),表4(0.4625),表3,表4中出口的本国实际收入弹性系数要小于进口,因为出口方程中加拿大居民实际收入(cgdp)作为供给层面的影响因素,而进口方程中加拿大居民实际收入(cgdp)则作为需求层面的影响因素。第三,国外实际收入(rowgdp)的弹性系数为负(-1.4412),虽然其回归系数的绝对值比较大,但其符号为负,说明外国实际收入的增长会进一步扩大加拿大的旅游贸易收支的逆差,恶化旅游贸易收支账户。

五、计量模型的进一步讨论

计量模型的进一步分析,将分别构建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的出口和进口的VAR系统模型,考察相关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并选择将本国实际GDP与贸易伙伴国GDP作为外生变量,探究影响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进出口以及贸易收支余额的各变量内部更深层次的关系,从动态的视角探究如何改善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逆差。

(一)内生变量VAR模型的系统稳定性检验

检验原理:只有当所有的单位根都位于单位圆内时(即所有根的模的倒数小于1),VAR模型才是稳定的。

收入外生化之后的出口VAR(1)系统估计的结果显示:第一,各变量滞后一期的回归系数均非常显著,其中出口自身的一阶滞后项回归系数大于其余变量,说明加拿大入境旅游具有明显的“口碑效应”,即上一期入境游客的口碑效应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国际游客将加拿大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决定,梁滨(2006)[27]认为正面旅游口碑是减少旅游者感知风险最重要的信息渠道,并且会显著影响国际游客对于目的地旅游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行为。而袁亚忠(2003)[28]指出口碑宣传具有倍增效果,同正面口碑相比,负面口碑宣传和倍增得更快、更频繁。因此, 口碑宣传对形成潜在旅游者对旅游地或企业的预期具有重要影响, 是决定潜在旅游者下一步旅游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白凯、郭生伟也通过实证分析得出, 旅游目的地形象和游客后续行为意图中的重游意愿和口碑效应之间有着正向关系。因此要注重利用正面口碑效应,加强加拿大各大景点的宣传力度,促进入境旅游的发展。第二,实际有效汇率的一阶滞后项的弹性为负(-0.33),即客源国潜在游客对于汇率下降的预期,会促进入境旅游业的发展,即人们预期加元将要贬值,会提前到访加国旅游,释放其潜在的旅游潜能,促进旅游服务贸易的出口。而滞后2期的汇率弹性为零,说明汇率预期只在短期对出口有促进作用,与模型(1)的估计结果一致,也进一步说明汇率不能作为长期有效提升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武器。第三,旅游贸易收支的滞后一期的弹性为-0.26,说明若上一期逆差有进一步恶化的倾向,即上一期出境旅游人数大增,那么当期的出境人数就会减少。

2.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进口VAR系统模型

收入外生化之后的进口VAR(2)系统估计的结果显示:第一,两期回归结果都比较显著,进口的滞后1期项和滞后2期项的弹性分别为0.68和0.27。说明一部分本国居民出境旅游会带动另一部分人也出境游,而这种效应具有递减的效果,同时国外实际收入的上升也有助于出境旅游的发展,这与模型(2)的分析结果一致。第二,实际有效汇率的滞后一期的回归系数为正(0.39),即加拿大本国居民预期加元贬值,从而出境游会受到抑制,可能会推迟出游计划(与协整方程(2)矛盾)。第三,进口的滞后一期系数为正(0.30*),表明上一期的出境游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期的旅游贸易收支,因为上一期出境旅游人数大增,那么当期就出境人数就会减少,同VAR(1)结论三一致。第四,实际有效汇率的一阶滞后项的弹性为负(-0.72),考虑到游客的预期,加拿大的客源国游客预期加元贬值,则会提前他们的出游计划,而加拿大本国人民预计本币将会贬值,则会推迟或者放弃他们的出境游计划,这就使得对于汇率下降的预期,改善了当期的旅游服务贸易收支。这与模型(3)的回归结果一致。

六、研究结论

通过对影响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出口、进口和贸易收支的实证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VAR系统的进一步分析中,加拿大入境游的“口碑效应”明显,吸引游客的主要原因不是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低廉,而是旅游供给层面的因素,因此提升加拿大独特的自然风光,服务的专业化,信息化,旅游目的地的良好形象等对于增加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的出口,扭转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大有裨益。第二,实际有效汇率的进出口弹性系数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加元贬值,有利于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收支的改善。第三,客源国游客对于汇率变动的预期会在短期影响其选择是否当期到加拿大入境旅游,加拿大本国居民对于汇率变动的预期同样也在短期影响其出境旅游的决策。

参考文献:

[1]H Peter GRAY.The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Travel By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66,7(1):83-92.

[2] Christine LIM.Review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mand Model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24(4):835-849.

[3] Michael G VOGT.Determinants of the Demand for Us Exports and Imports of Tourism[J].Applied Economics,2008,40(6):667-672.

[4] 徐文海,曹亮.国际旅游服务贸易问题研究:文献述评[J].国际贸易问题,2012(8):101-107.

[5] Yooshik YOON,Muzaffer UYSAL.An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on Destination Loyalty: a Structural Model[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1):45-56.

[6] 张凌云,房蕊.日本出国旅游需求与人均GDP关系实证研究――兼议对我国出境旅游发展的启示[J].旅游科学,2011(3):24-34.

[7] 赵东喜.人民币汇率与中国入境旅游需求关系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9):48-53.

[8] 邓爱民.中国出境旅游需求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1(12):79-83,88.

[9] 李小牧.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1985―2004年的国际收支分析[J].国际贸易,2006(10):46-49.

[10] 李小牧,宋玮玮.中国旅游服务贸易收支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23):58-61.

[11]李庆雷,杨春和.地方政府竞争:理解中国旅游经济现象的重要视角[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