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孝顺之星事迹材料大全11篇

时间:2022-02-19 19:55:34

孝顺之星事迹材料

孝顺之星事迹材料篇(1)

杨xx是亮兵镇中学七年级学生,现年14岁,是名勤奋好学的学生和优秀的班干部。他踏实沉稳,品学兼优,是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好学生。他具有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不服输的精神,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对不少同学起到了感染熏陶作用,对班级的学风起很好的带动作用。

一、在学校,他是位勤奋学习,乐于助人,团结同学的优秀学生。

在学习生活中,他继承了大山深处的农民特有的不服输的精神,入校以来几乎每次的月考及期中、期末考试,他都能在班级名列前茅。在学习成绩上,他具有良好的心态,考好了,不骄傲,不自满,考砸了,不放弃,不气馁。

学习上,他求知欲强,课堂上,他认真听讲,勤于动脑,善于质疑,积极回答问题,对所学的知识能理解地掌握;课外,他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大量阅读一些有益的书报,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知识,碰到难题就向老师请教或自己查阅资料解决。在操场上也能见到他做游戏、运动放松身心的身影,以便有更多的精力面对下一节课。

他乐于助人,从不与人斤斤计较,总是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别人,无论谁有困难,他都会不假思索地伸出援助之手。因此,他的身边总围绕着一群好朋友。作为班级干部,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工作踏实,认真负责,严于律己,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们的好伙伴。

二、在家里,他是个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独立自强、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他热爱阅读,家中有很多名著,老师说过的好书,他一个也不缺,平时的零花钱,他都会攒起来,买一些学习用品,每天一回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其次就是复习功课,最后读课外书,每天他都会不厌其烦的去做。

他2013年的11月份患了过敏性紫癜,身上出现了如星星多般的小紫点,全身疼痛的难以入睡,发病的前几天下不了床,饮食上只能吃白菜、土豆,而且是少油少盐的,这样的食物是难以下咽的,但他从没说过难吃。由于病情严重只能休学2个月,在生病期间他从未忘记过学习,每天都是有计划地读书和做题,即使手的关节疼痛难忍,他也坚持写字,这是大人都难以做到的。而且他再回到学校考试,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与他的拼搏是分不开的。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父母的心肝,爷爷奶奶的宝贝,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可他不一样,虽家庭不贫困,但也没有娇生惯养,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还时不时的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一个家长的小帮手。他10岁时父亲外出打工,至今已经三年了。妈妈就领着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奶奶患有脑出血,爷爷患有严重的糖尿病每天靠注射胰岛素维持生命。为了减轻奶奶的负担,懂事体贴的他便每天饭后洗碗、扫地。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他也从未间断,当小伙伴来找他玩时,他却笑着对伙伴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每到农忙时节,他便在假日里下田帮爷爷干农活。当一切收拾妥当,夜幕已经降临,他就在静谧的灯光下开始完成当天的家庭作业。他与爷爷奶奶之间没有任何所谓的“代沟”,每天闲暇时间他都与爷爷奶奶聊天,诉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畅谈自己的心里话。

孝顺之星事迹材料篇(2)

一、营造孝心教育文化场的生态基础

校园生态是物质文化的范畴,良好的孝心教育的生态环境具有感染力,并给人一种美感和归宿感。

1.环境熏陶,打造生态氛围

我们组织全校师生,搜集古今中外的孝心典范,进行有机的筛选,通过橱窗、板报、电子显示屏、红领巾电视、手抄报等宣传阵地,进行全方位的宣传造势。我们将评比产生的校园“亲亲小孝星”布置成学校的孝心墙,在校园的宣传橱窗里布置“亲亲孝心栏”,将孝心教育资料汇总,编印成《亲亲孝心报》。孝心坛、孝心墙、孝心橱窗、孝心电子触摸屏、午间播放的校歌《孝顺的娃娃顶呱呱》等,都让学生身处在浓郁的体现孝心文化的环境之中,在潜移默化中育人向孝。

2.课题引领,奠定生态基础

“小学孝心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是学校在2004年申报的一个部级课题。我们将特色创建的立足点定位于“孝心―爱的回报”,把它作为提升学校办学品味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大力加强孝心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孝心氛围,使学校的文化气息更加浓厚。

3.课程开发,完善生态系统

我们发动教师、学生及家长,集思广益,确定了近三十个主题,例如低年级的“让我试一试”“懂你”等,中年级的“菜篮子的爱”“让我照顾你一回”“善意的谎言”等,高年级的“我爱听妈妈的唠叨”“消除代沟”等,编印出我们的校本教材《孝心》教材。我们将孝心教育新编儿歌、新三字经以及从学生中搜集来的一些日常孝心做法整理编改,并添上生动的插图,印刷成校本《孝心行为手册》分发到全校学生手中,作为日常的孝心导行依据。

二、塑造孝心教育文化场的内涵品质

我们就把“孝心教育”扎根于传统与现代的土壤,使它更具价值;我们把孝心教育扎根于学校百年办学思想之中,使它更具内涵。

1.活动生成,丰富文化场内涵

三月孝心节是滨小传统节日,无锡日报也刊登了《这些年,他们年年都过孝心节》的专题报道。我们提倡星期日、老人节、父母生日为“孝敬日”,将孝心落实到行动上,提倡学生自己的生日为“敬母日”,并要求这一天为母亲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和长辈一块吃一顿团圆饭,倾听长一次长谈;尽自己所能帮长辈实现一个愿望;为长辈整理一本相册,讲一个爱老敬老的故事;与同学合作创作孝心宣传标语,编写孝敬歌;积极参与学校“孝心敬父母”征文比赛等活动。我们还开展 “孝心活动大家搞”系列活动,如“孝心故事大家讲”“孝心歌曲大家唱”“孝心主题大家画”“孝心剧大家演”“亲亲孝星大家评”等活动,使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孝心思想,践行孝心做法。

2.家校联系,提升文化场品质

我们还利用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宣传发动,开展“孝心教育大家谈”活动、孝心教育讲座、孝心亲子活动,这样家校联动,多方位、多角度地推进孝心教育,在学校、家庭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3.走进社会,辐射文化场范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父母、长辈的孝,关心他人更是“孝”的一种升华!我们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敬老院,走进空巢老人家中,寻找身边需要照顾的人,让他们把这份爱延续到他人身上。我们的做法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童心映晚霞,孝心暖夕阳”关爱空巢老人活动案例,获滨湖区德育工作创新案例评比一等奖。

三、升华孝心教育文化场的价值追求

我们的孝心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大力支持。2015年,滨湖区青少年show文化节之“‘孝’动心弦,蒙以养正”活动在滨小举行。《江南晚报》《滨湖通讯》《滨湖教育》《无锡日报》等媒体也作了相关专题报道。《阿福聊斋》的小主播也走进了我们的孝心教育。

孝顺之星事迹材料篇(3)

清东陵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家陵园之一,位于河北省遵化市昌瑞山南麓,共建有14座陵寝,其中皇帝陵5座,皇后陵4座,妃园寝5座,埋葬着帝、后、妃等共157人。清东陵现存各类建筑物(构筑物)508座(组),是中国目前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帝王陵墓建筑群。2000年11月30日,清东陵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人类具有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清东陵这一气势恢宏的陵寝建筑,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产物,与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观念、民俗等紧密联系,包含了大量的传统风水文化、建筑文化、礼仪文化、宫廷文化和人文文化等内容,博大精深。而祈福文化贯穿在清东陵各种文化表征之内,构成了清东陵的核心文化。本文拟从中华民族传统的祈福文化入手,通过清东陵的风水内涵、帝王谒陵史迹以及陵寝建筑图案等几个视角,论述清东陵蕴涵的祈福文化。

一、中华民族福文化的历史渊源

关于“福”字的涵义,从其字形来解释,是由“衣”、“一”、“口”、“田”几部分组成,因此,福字的意思就是“一口田,衣禄全”。也就是说,有衣服穿,有一块田地,能吃饱饭,那就是福气了。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福乃福、禄、寿、喜、财、吉六大吉祥之首。“福”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为两个“只”字捧着一个酒具的形状,是向神明或祖先奉献的意思。金文中,“福”字变为形声字,“示”形“”声,“示”字旁,具有祈福的意思,而“”字在金文中的写法表示器皿中的东西是满的意思,与“示”字合起来就是盛满供品供奉祖先或神灵,祈求得到庇佑。

关于福字的释义,自先秦开始,在各种古籍中多有阐述:“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1]“全寿富贵之谓福。”[2]“安利之谓福。”[3]“福,佑也。”[4]在古人心目中,福就是圆满、富足、高寿、平安、顺利、得到庇佑的代名词。总之,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不仅是物质满足,而且包括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祈福,即人们有意识从事的趋吉避凶活动。古往今来,中国人但凡逢年过节、春种秋收、娶妻生子、祝寿延年、开市营业、科考应试、提拔晋职、建筑新居等,都要伴随举行一些具有祈福纳祥意义的仪式和行为,图个吉利。久而久之,这种源于本能的祈福行为就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大一统的时代,也是政治、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作为皇权物化重要载体的清东陵,也蕴含着浓郁的传统祈福文化。

二、清东陵的吉祥风水环境契合

封建帝王的祈福心理

风水术是我国独创的一门指导建筑选址、规划、营建活动的学问,已有数千年历史。据文献记载,至迟在商周时期,风水活动就已经出现,《诗经》中有“公刘择地于豳”的记载。随着历史不断演进,各种讲求风水的著述不断涌现,并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选择阴宅墓地,以晋代郭璞所著《葬书》为代表,影响深远。《葬书》内称:“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在具体选择过程中,又强调“取其山势之藏纳,土色之坚厚,不冲冒四面之风……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近夫亲肤”,达到“葬者藏也,无风、蚁、水三者侵体之害”[5]等等。其中的许多思想观点,迎合了人们朴素的趋吉避凶心理需求。

古人非常重视对身后事的安排,讲究“事死如事生”[6]。封建帝王身为万民的主宰,其高度关注的两件大事就是如何王朝稳固和子孙兴旺,于是受《葬书》中宣称的“地美则神灵安,子孙盛,恶则反是”[7]的影响很深。历代皇帝在经营其陵寝时,非常在意风水优劣与否,将其视为关乎王朝命运的头等大事。所以,自秦始皇以来的2000余年漫长岁月中,只要条件允许,为皇帝相度万年吉地无不精挑细选,所谓“三年看山,十年点穴”,费尽无数心力。营建山陵更是举全国之力,无不修建得规模宏大,如山如皋,令人有高山仰止之慨。

史载,清东陵的陵址是顺治帝钦定的,后又经钦天监官员杜如预、杨宏亮等进一步论证确定。此说见于《清史稿》和清人笔记中。《清史稿》卷86记载:“康熙二年,相度遵化凤台山,建世祖陵曰孝陵。先是,世祖校猎于此,停辔四顾曰:‘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至是陵成。”在清朝皇帝和风水官眼中,清东陵就是一处吉祥风水宝地,非常契合帝王们“巩万载之金汤,开亿世之统绪”的祈福纳祥心理(图一)。

首先,风水师们认为清东陵的风水景观是传统风水理念的杰出典范,是天生福地。

传统的风水理念通常从龙、穴、砂、水、向五个方面考量陵寝风水,讲求龙要真,穴要正,砂要秀,水要抱,向要吉。经过风水师们详细踏勘,认为清东陵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谨瞻仰得东陵龙脉,自雾灵山至琉璃屏分为三枝:中枝结聚土星,名曰昌瑞山,面朝一大金星,仰见五行相生,天地相朝之象,随龙水自乾方而出巽位,当中以水为界,分为阴阳,合全局观之,是天生太极,有生生不息之机。”[8]

《昌瑞山万年统志》这样记述东陵风水:“恭维昌瑞山,原名丰台岭。一峰笏,万岭回环。北开幛于雾灵,南列屏于燕壁。含华毓秀,来数千里长白之源;凤舞龙蟠,结亿万年灵区之兆。且其间百川旋绕,势尽朝宗,四境森严,众皆拱卫,实为天生福地,以巩我皇清万载金汤之基者也。”[9]“后有善青鸟者视丘惊曰:‘虽命我辈足遍海内求之,不克得此吉壤也。’”[10]

清东陵以风水家所说的中国三大干龙之一的北干龙燕山为龙脉,风水源头为燕山主峰雾灵山。雾灵山一路逶迤南来,截止于昌瑞山,东西横置,似锦屏翠帐,为各陵后靠。整条龙脉屈曲盘旋,顿挫有力,状若游龙,“内则涵天盖地,外则斗拱星环,云蒸霞蔚之奇,虎踞龙盘之势” [11],不可殚述。清东陵陵区内堂局亦是雍容坦荡,内接堂气,外蓄生气,“东面鹰飞倒仰山,千岩错落,文笔插天,势尽西朝,俨然左辅;西面黄花山层峦飞翠,叠嶂腾辉,势皆东向,宛如右弼。昌瑞山南面,金星山特起一峰,丰而不浊,形如覆钟,巍然端峙,有执笏朝天之势,形家目如金星,夜间有仙灯行列数对,冉冉而下,由红门御路来朝。”[12]金星山以南,象山、烟墩山两山对峙,形成一个天然门户,名曰“兴隆口”,又取鲤鱼跃龙门之意,称“龙门口”。在昌瑞山、金星山中间,更有一座天造地设的影壁山,圆巧端正,可凭可依,似玉案前横,秩序天然。陵区东西两侧,左有马兰河,右有西大河,“两水分流浃绕,俱汇于龙虎峪,崇龙巩固,为国家亿万年钟祥福地。”[13]总之,在风水师们看来,东陵风水是“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可谓尽善尽美(图二)。

其次,清朝皇帝认为清东陵的好风水能够保佑大清朝万世一系,子孙兴旺。

雍正皇帝就认为,是清东陵的好风水使得大清海宇安,皇室人丁兴盛。史载,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初五日,雍正帝的谕旨内称,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庄文皇后慈驭升遐,于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安奉梓宫于孝陵之南,为暂安奉殿,迄今30余年,“自孝庄文皇后安奉以来,我圣祖仁皇帝历数绵长,海宇安,子孙蕃衍,想孝庄文皇后在天之灵极为安妥”[14]。这道上谕明白指出,正是孝陵大红门外暂安奉殿处的风水好,才使康熙朝强盛兴旺,四海生民乐育。

乾隆皇帝在御制《恭谒孝陵》诗中,这样夸耀东陵风水:“松柏守宫阙,星辰侍礼仪。鼎湖亲卜吉,昌瑞万年基。”[15]从诗句中可以看出,乾隆皇帝也认为是世祖福临钦定的这处万年吉地,庇佑着大清的万年基业。

在清东陵的相关典籍中,记载着清东陵兆域内呈祥“灵芝献瑞”的故事:“景陵东暖阁内尊藏五本灵芝二匣(系雍正六年、十年景陵宝山所产),三本灵芝一匣(系雍正八年景陵宝山所产),独本灵芝一匣(系雍正七年神路两仪树行内所产),共灵芝四匣。”[16]隆恩殿是皇陵中的重要殿堂,为供放墓主人神牌和举行朝拜、祭祀的神圣场所,而这几本灵芝却堂而皇之地供奉在了康熙帝景陵的隆恩殿内,因为它们被视为祥瑞之物,是陵寝吉祥的征兆。灵芝,又名灵芝草,古人喻为仙草,能治万症,有起死回生的功效,故称“不死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白蛇传》中,就有蛇仙白素贞盗取灵芝仙草,将许仙救活的精彩情节。珍贵稀有的灵芝在清东陵内却屡有发现,正好印证了清东陵是一处上吉上利的风水宝地,所谓“圣水深壑,灵山翠微,亿年安宅,巩我丕基”[17]。

清东陵蕴含的风水文化,反映了古人祈福纳祥的美好心理追求,而清东陵的吉祥风水环境,又正好契合了封建帝王的祈福心理。

三、清东陵是清代帝王心目中的祈福圣地

中国古代讲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18],这里的祀即祭祀。古人祭祀的目的大致有三种:一是用祭祀弭灾,弭灾即消灾。灾指狂风、暴雨、久旱、山崩、地震、瘟疫等自然灾害和战争、盗贼、等人为灾害。遇有灾害发生,人们常常进行祭祀,以达到消灾之目的。二是用祭祀祈福。祈福的内容很广,如农业丰收、畜牧旺盛、渔猎多获、战争胜利、生儿育女、健康长寿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祈求丰收,古人称为祈年。三是用祭祀报谢,报谢神灵的恩赐。不论弭灾还是祈福,事过之后,农业已获丰收,战争已取得胜利,灾害已经停息,人们就要再一次祭祀神灵,献上供品,表示报答恩惠。从这些祈福目的看,祭祀祈福是古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清朝的皇帝非常重视陵寝祭祀,大多勤于上陵修礼,借以展孝报本。“凡遇大庆典,命礼部诹吉,祭告天、地、宗庙、社稷、百神,并举行谒陵之礼,或遣官致祭,所以答神贶于无穷也。”[19]今天分析,清朝皇帝上陵修礼的心理动机有二:一是宣扬孝道,风世励俗,所谓“圣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二是祈福纳祥,希图祖宗荫佑,江山永固。

有清一代共开辟了盛京祖陵(永陵、福陵、昭陵)、东陵、西陵三大陵区。入关的十位皇帝,除顺治和宣统两位皇帝未行谒陵礼外,其余八帝均曾至东陵谒陵祈福。据统计,八位皇帝共来东陵125次,其中康熙47次,雍正8次,乾隆26次,嘉庆27次,道光9次,咸丰1次,同治2次,光绪5次。

这里,摭拾康、乾二帝的部分谒陵祈福史料,用窥全貌:康熙二十年十一月癸亥,上以云南报捷,诣孝陵躬行昭告;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戊子,上以平定海寇,亲往孝陵祭告;康熙三十五年正月乙酉,上以亲征噶尔丹,谒暂安奉殿、孝陵;康熙六十年二月丁酉,上以御极六十年大庆,诣暂安奉殿、孝陵、孝东陵;乾隆十四年三月甲子,上以金川平定,恭谒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行礼;乾隆十五年八月庚寅,上以册立皇后礼成,奉皇太后恭谒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行礼;乾隆四十一年二月,上以金川荡平,用展告功之礼,谒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行礼,诣孝贤皇后陵酹酒[20]。

通过史料可以看出,只要发生关系国家命运的大战争及遇有普天同庆的大喜事,如上面提到的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云南报捷)、(平定海寇)、亲征噶尔丹、御极六十年大庆,以及乾隆帝两次平定金川、册立皇后等发生在康、乾两朝的大事件,皇帝们都不惜奔波数百里,亲至陵寝虔诚地向祖宗神灵祈福,正如乾隆皇帝所言“以展孝忱,以资福佑”。

清朝皇帝上陵祈福的思想,在其谒陵诗中也表露无遗。如《昌瑞山万年统志》中辑录的乾隆帝谒陵诗,就充分反映了他祈福的愿望。乾隆十四年三月十三日,乾隆帝以金川归命,起驾谒孝陵、景陵。在燕郊行宫,乾隆欣然命笔,赋五律一首,内有“远服归王化,宗功实式凭”句,认为战争胜利是山陵王气葱郁,列祖笃祜垂庥使然。乾隆二十五年,清廷平定西北大小和卓叛乱,开疆二万里,昔日烽火连天的战场变成了牛羊遍野的乐土。乾隆帝对底定新疆的功绩,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在是年二月恭谒孝陵的五律诗中,就写到:“隔岁我来东,朱邱敬告功。衣冠天浩渺,松柏岁青葱。凡此封疆拓,永维庇荫蒙。荩臣皆努力,幸与创时同。”乾隆四十一年二月,乾隆帝再次恭谒景陵,成五律一首,诗中写到:“开创承先烈,觐扬继后图。灵山永呵护,圣迹仰虚无。路人云霞表,天垂星斗区。伞松万年茂,庇阴视兹乎。”在后面的诗注中,他写到:“孝陵隆恩门外,碑亭神路正中有松一株,高仅及寻,荫周十余丈,形如张伞,视其干逾一围,似植立数百年者。是盖上苍眷佑我朝,预培神树,以拱护桥山,丰茂郁葱,实为国家亿万年景运洪长之征矣。”[21]这首诗将他至东陵祈福纳祥的思想表露得一览无遗。

通过以上史料,我们不难看出,清东陵既是清朝皇帝展孝报本的朝圣地,也是他们眼中祈福纳祥的风水宝地。

四、清东陵建筑中的吉祥题材是

皇家祈福的生动写照

吉祥,亦作吉羊,《庄子·人世间》云:“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说文》云:“吉,善也;”“祥,福也。”唐朝成玄英疏云:“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寓意吉祥的题材和图案古已有之,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已出现刻有双头鸟和双凤图案的骨雕,而普遍出现始于三代的青铜器上,至秦汉已是屡见不鲜。在清东陵的14座帝、后、妃陵寝中,尤其是在大量的石雕、砖雕和彩画作品里面,就有许多突出表现吉祥题材的建筑元素和装饰,成为展示人们祈福愿望的生动写照。

1、石雕品中的吉祥题材

清东陵建筑中蕴涵的祈福文化,以各帝、后陵寝内的石雕吉祥图案最为典型。清东陵的石雕作品主要有石象生、华表、门坊、拱券桥、殿座栏杆、丹陛石、石碑、石祭台、券脸石等门类。这些石雕中具有吉祥寓意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龙凤题材。《礼记·礼运》记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又《孔丛子·记问》中记载:“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在中国传统思想观念里,龙和凤均寓意吉祥。

清东陵是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一个缩影,在它的各类建筑中,龙凤题材理所当然地被大量使用,既突出了皇家的尊贵,又彰显了帝王们祈福纳祥的心理诉求。据统计,清东陵石雕作品中的正龙、行龙、升龙、降龙、坐龙、蹲龙、靠山龙等共计2587条,主要雕刻于桥梁、殿座栏杆、华表、石碑、石牌坊、丹陛石、石象生人物和动物的装饰等部位。其中,仅慈禧陵大殿栏杆就雕有升龙、行龙310条,真可谓龙的世界。另外,清东陵石雕艺术作品中的凤有758只之多,其中石桥176只,殿座栏杆567只,丹陛石11只,券脸石4只。特别是在景陵皇贵妃园寝享殿前的丹陛石上,雕刻的是“丹凤朝阳”,内容生动活泼,技法高超,是乾隆早期石雕中的精品。在孝陵大殿栏杆上以及慈禧、慈安陵小碑楼券脸石上,亦雕刻有鸾。凤凰的数量虽远少于龙,但也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数字。

二是宗教中的吉祥题材。清代皇帝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在保留其满族——萨满教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了佛教、道教。在清东陵中,就有许多富有吉祥寓意的佛教、道教题材石雕,尤其是在各帝、后陵的石五供和乾隆帝裕陵的地宫内,可谓比比皆是。如景陵石祭台上雕刻八卦钟,孝东陵石祭台上雕刻八卦图和太极图,昭西陵石祭台上雕刻八卦炉和属于暗八仙中的葫芦、宝剑、团扇、花篮和阴阳板等。咸丰朝以后修建的定陵、慈禧陵、慈安陵和惠陵,各陵石祭台下枋上均雕有完整的暗八仙图案。以上八卦、太极符号和暗八仙(葫芦、宝剑、团扇、鱼鼓、横笛、阴阳板、荷花、花篮),是道教中广泛使用的符号,象征神通广大,是震慑邪恶的利器。

同时,佛教中的八宝在清东陵也大量使用。八宝亦称八吉祥,指供奉在佛像前的轮、螺、伞、盖、花、罐、鱼、长八种神器,各有无上威力,为佛教中的至宝。表示佛法圆转,比做生命不息;法螺表示佛音吉祥,比做好运;宝伞表示张弛自如,比做保护众生;白盖加被大于世界,是解脱大众贫困的象征;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是圣洁的象征;宝罐表示福智圆满,喻为成功和名利;双鱼表示坚固活泼,喻为幸福辟邪;盘长表示回环往复,是长寿、无穷尽的象征。在孝陵石祭台上有佛八宝中的轮、螺;景陵石祭台上有轮、螺、罐,朱砂碑上有螺、盘长;孝东陵石祭台上有螺、伞、花,朱砂碑上有螺;昭西陵石祭台上雕有浮屠(佛塔);裕陵石祭台、朱砂碑和地宫月光墙上都刻有佛八宝;定陵、慈禧陵、慈安陵、惠陵的石祭台上均雕有佛八宝。

三是儒家文化中的吉祥题材。在清东陵的石雕作品中,对儒家文化也有反映。其中礼的题材有:在昭西陵、裕陵、慈禧陵、慈安陵的石祭台上分别刻有鼎、炉、爵等礼器。乐的题材有:在孝陵、景陵、裕陵的朱砂碑上,以及孝陵、景陵、昭西陵、定陵的石祭台上均雕有磬;昭西陵石祭台上雕有钟;裕陵石祭台上雕有笙、管、笛、板、钹;慈禧陵石祭台上雕有钹、笙;景陵石祭台上雕有钹。四艺题材有:景陵、定陵、裕陵的华表上雕有棋、书、画;怡皇贵妃的朱砂碑上雕有琴、书、画;昭西陵、定陵、慈禧陵、慈安陵、惠陵的石祭台上均雕有琴、棋、书、画。致仕题材有:慈禧和慈安陵神道碑亭的券脸石上雕有“太师少师”、“封侯挂印”等功名题材。

四是民俗文化中的祥瑞题材。清东陵石雕中还有大量民间文化素材,大多集中在各陵的石象生、朱砂碑、石祭台、华表以及丹陛石、券脸石上,主要是赋予某些珍禽瑞兽、花木虫鱼、器物及特定的几何图案以吉祥含义,企盼国泰民安,幸福吉祥。

珍禽瑞兽类,有狮子(取义喜庆)、獬豸(取义公正)、麒麟(取义吉祥)、骆驼(取义温顺)、大象(取义吉祥太平)、天马(取义自由)、鹿鹤(取义长寿富贵、六合同春)、蝙蝠(取义幸福)等。

花草树木类,主要有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坚强),梅兰竹菊四君子(象征高雅正直),及牡丹(象征富贵)、百合花(象征和乐)、萱草(象征无忧)、荷花(象征圣洁),福寿三多石榴、佛手、桃(象征多子多福多寿),还有灵芝(象征吉祥长寿)、宝相花(象征端庄)、蔓草(象征茂盛)等。

器物及图案类,主要有宝珠(象征光明)、磬(象征吉庆)、古钱(象征富有)、典籍(象征智慧)、方胜(象征同心)、犀角(象征胜利)、菱镜(象征美好)、艾叶(象征辟邪)、如意(象征顺意)、祥云(象征吉祥)、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象征修养)、宝扇(象征驱邪)、拂尘(象征清净)、元宝(象征财富)、戟箱(谐音吉祥)、宝镜(象征美好)、鹿角(象征长寿)、锦(象征富贵)、孔雀翎(象征荣华)、御带(象征禄位)、珊瑚(象征高贵)、圆环(象征幸福)等。

透过清东陵的石雕艺术作品,我们可以领略到渊博的福文化,体味到当时人们追求幸福、企盼安宁的愿望,真正感受到清东陵祈福文化的独特魅力。

2、砖雕和彩画中的吉祥题材

孝顺之星事迹材料篇(4)

一、学生成长导师制,为健康成长导航助力

为了帮助一些特殊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我校创新了“学生成长导师制”,特邀有德望的社区老者做为“校外导师”,参与特殊学生的帮扶教育工作。如社区关工委王老先生得知四年级的小男生一位学生因为无人看管而第三次离家出走时,主动提出了当他的“校外导师”。王老先生既承担了这位学生的校外生活导航人,也主动找到他父母的工作单位,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与工厂老板协商,为他的父母争取到一定的工作时间差,方便照顾他,使得一家三口有了正常的天伦时间……而学校的辅导教师则针对这特殊学生的成因进行循循诱导,使这位学生得到有效的转化。

二、开放教育基地,丰盈少儿假日生活

为了更好地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让他们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做到长假短假有活动、活动有场所,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在社区关工委的积极配合下,学校集资100多万元,建立了图书馆、绿色网吧、文艺排练室、棋类室和塑胶跑道、硅PU篮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健身场等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基地。每逢节假日,学校都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而且为每个参与其中的孩子与家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互动平台,使他们在活动中进一步地体验交流与合作的乐趣,收获爱与被爱、助与被助的感动,结下了更深的友情和亲情。

三、学习国学精髓 传承中华孝道文化

几年来,我校从学国学入手,围绕“孝”文化,从诵国学、创孝境、践孝道、争孝章等方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既促进了高霞学子的健康成长,也提升了校园的文化品味。2002年,我校就全面开设国学经典诵读课,一至六年级分别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增广贤文》和《论语》。此外,学校独辟蹊径,创编了以现代文明和国学经典为歌词蓝本,以古典乐曲为背景音乐,以“三字歌”为诵读形式的大课间操――“国学礼仪操”。“国学礼仪操”,融入了许多文明礼仪动作,如端坐、慎思、捧读、笑迎、恭送、挥手、举手提问等,学生在边诵边操的过程中,既感受文明的深蕴,养成文明的习惯,也起到了强身健体的功效。

为了加强有关“孝”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思想阵地的占领,我校多渠道全方位地进行了相应的建设,营造了浓厚的“孝”文化氛围,使学生处身“孝”文化的环境里。一是每周三,学校通过红领巾广播站播送孝行格言、道德模范事迹,并让身边的孝星轮番登场,让学生以实际行动对父母行孝。二是利用校园改造之契机,把“二十四孝”、“弟子规”等宣传板画布置于校园的多个显眼墙壁上,让学生认识到千古传颂的孝行只要能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就是尽孝。三是每年学校都会隆重地为一年级新生举行“开笔礼”。让学生知道做人首先要堂堂正正地立身,要像“人”字那样顶天立地。四是大张旗鼓地举办“孔子诞辰纪念日”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中的孝悌忠信廉耻。

为了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全面推进“孝”文化教育,学校结合“雏鹰争章”活动,设立“孝星章”,每学期评选出若干名孝敬小标兵,授予“孝星奖章”,并组织相应的主题演讲或事迹报告会,号召全体师生向他们学习。

四、成立社区留守儿童服务中心 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为切实关爱城乡留守儿童,做好城乡留守儿童服务工作,确保留守儿童得到全面教育和管理,高霞社区成立了留守儿童服务中心,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生活保障,确保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通过建立学校,制定科学管理制度,选拔综合能力较强的优秀教师,开设专业班、综合班、全托班、特长班等教学班,广泛开展城乡留守儿童调查,建立规范的留守儿童档案,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和建立“家长”责任制,有效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真正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学校和老师则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孝顺之星事迹材料篇(5)

__年2月2日,在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成立了全县第一个老年协会,向群众公开承诺:不给政府找麻烦,不给群众添负担,甘心情愿做奉献。

协会成立后,我和同志们每天下乡串村,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全县的各个乡镇,多年来从未间断。在我们的带动和帮助下,目前,县、乡(镇)、村3级老年协会已发展到613个,拥有会员9360名。有一天,为了帮助30公里外的逍遥镇白十行政村成立老年协会,我早上5点起床,骑车赶到村里,忙了一整天。晚上回家,由于天黑路远,汗水浸透了衣裳,中途连人带车摔倒5、6次,到家之后得了一场大病,卧床一个多月。因为我放心不下困难群众,病好之后,又投入了新的工作。家人多次劝我:“你年龄大了,该享享清福了,还这么拼命,图个啥?”我说:“人活在世上,不能光想着自己。为人善良是我一生的追求,帮助别人是我最大的幸福。”

针对家庭不和子女不孝是困扰农村的社会问题,我们制作了三套二十四孝图和道德教育版面8 6块,在全县巡回展览。先后送出9000本书籍,其中5000本《公民道德建设教育读本》,4000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在村老年活动室等场所举办公民道德讲座,召开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的“三和”交流会。开展了“孝顺儿子、孝顺媳妇”和“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协会自筹资金,搭台唱戏,对评出的先进典型披红戴花、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史马庄村王连英勤俭持家,常年照顾多病的公爹,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是村里公认的孝顺媳妇,发现这个典型以后,我把她的先进事迹自费打印了500份材料,广泛宣传。老年协会还敲锣打鼓将写有“天下孝媳”的牌匾送到她的家中。与此同时,我还抓了反面典型。__镇有一对年轻夫妻,平时虐待父母,不让父母在家中居住,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决定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第一次到他家,他们非常恼火,气呼呼地说:“俺跟你非亲非故,你非要管俺家的事干啥?如果你再插手俺家的事,就叫你好看。”回到家里,老伴也劝我别管这事。她说:“你管闲事,净落不是。”我说:“闲事不闲,闲事不是小事,有些闲事也是急事、是大事,关系到和谐、稳定,有些关系到人的生命,我不仅要管,而且一定要管好。”面对困难我不烦不恼,多次前去讲伦理、讲孝道、讲法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育他们孝敬父母。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劝说,那对夫妻最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当面给父母赔礼道歉,并将父母接回家中,精心服侍。现在,那对夫妻逢人便讲:“过去由于我们的觉悟低,做错了事。经过史会长的教育,俺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今后,俺要好好孝敬爹娘!”还有一个妇女经常与婆婆吵闹骂架,老人一气之下想跳河自杀,儿子和媳妇对此不管不问,我听到后,一边把老人接到我县城的家中.一边做他儿子媳妇的思想工作,持续半年的时间,也不知跑了多少趟,终于感化了小两口,他们像变了个人一样,把老人接回了家。几年来,我们先后表彰“孝顺儿子”、“孝顺媳妇”2615名,“孝德模范”218人,“善良老人”269名,“贤孝之家”260户,“五好家庭”640户,“敬老助老”模范109人。如今,家家争“五好”,人人讲孝道的!良好风气蔚然形成。昔日“儿住瓦房孙住楼,老头老婆住村头”的不良现象逐渐消失。

为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我们邀请全国“三老”模范普森和公安民警、司法人员为学生做“三理”教育(生理、心理、伦理)、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报告近百场,播放爱国主义教育片《永远的丰牌》380多次,受教育师生达2万余人。向全县各中小学校发出4000份倡议书,组织开展了“敬老童星”评选活动,内容五项:1、我见

老师有礼貌有问候活动。2、我给父母洗洗脚捶捶背梳梳头活动。3、我给爷奶讲个故事唱支歌活动。4、我给孤寡老人残疾人做一件好事活动。5、我给别人让个座活动。仅__年一年,我个人出资3000余元,对评选出的400多名“敬老童星”和29名优秀教师给予了表彰和奖励。还对12000名留守儿童登记造册、分包帮扶。还向杜岗、田楼、东王营等6个小学留守儿童、困难学生赠送书包380个、文具6万多件、图书1600多册。__年3月,村民__家饲养的黄牛晚上被贼盗走后,在墙上竟留下粉笔字:“你养牛我发财,我牵走你别怪。”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和老协同志积极帮助村两委,深入发动群众,每户出一人,轮流值班,组建夜间巡逻队我们参与带班,广大群众纷纷反映“这个办法效果很好,既不增加我们的负担,又搞好了社会治安,俺晚上睡觉心里也塌实了。”为了落实平安工程,我们制版面搞宣传,麦季秋收组织护坡护场。

邻里纠纷重者印发恶性事件,轻者造成情绪对立,影响社会安定。__镇田楼村村民王保玉饲养的黄牛挣脱缰绳后,跑到__村民的苗圃里,踏坏了树苗,这家人要求赔偿1500元,双方在赔偿金额上没有达成一致,争吵不休,经人多次劝说无效,双方准备到法院对簿公堂。我得知消息后,多次到双方家中做思想工作,并背着王保玉自己拿钱,买了一箱酒、一件方便面送给了对方,说是王保玉让我替他赔礼道歉,最后圆满地化解了两家的矛盾,避免了恶性事件的发生。老年协会成立以来,先后调解各类纠纷2万多人次,避免了矛盾升级激化,促进了农村安定和谐。也有人对我说:“老史,这都是职能部门和村委的事,以后,这样的事情你还是少管一些好。”我说:“办件好事心里笑,没办好事睡不着觉。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是我最大的快乐。”

为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我在自费购买800余册图书的同时,积极与县直各单位联系捐赠图书,共筹集各类图书6万余册,在各乡村老年协会办起了106个图书室,还组织起了腰鼓队、盘鼓队、演唱团、戏曲协会等130余个文化团体。为了更好的发挥劳模的榜样作用,从__年每年的桃花节我们都组织举办“三代英模”观桃花活动,交流创先争优模范事迹。

为了帮助村民尽快致富,送科技下乡,我自费购买农业科技培训光碟172盒,分发给__镇、东王营乡的6个行政村。几年来,共向农民发送致富信息资料13000多册。同时,在乡村老年活动室组织农民工培训6900多人,得到村民的赞扬。《河南日报》以《政府的好帮手,农民的贴心人》为题,长篇报道了我们的事迹。

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决心一辈子做好事。把公益当作自己的事业,每天办一件好事当作自己的职责,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整天奔波千家万户。办好老年协会是大家的心愿,同志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怕苦,不怕难,搭上老命也向前。__村老年协会会长李振江拼命工作,累倒了,他在生命最后一息,握着我的手说:“老年协会的工作要继续下去啊!”。副会长刘云龙为别人撮合老年再婚之事,连续奔波了三天后累倒了,第四天离开了人世……不少同志累病摔伤,无怨无悔。徐功仁等上千名老同志为这个无私奉献的事业拼着命干,从来没讲过报酬,无数次的捐助奉献。

我常想,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团结带领大家的力量是无限的。在县内、市内、省内,很多单位、社区和很多老朋友、志愿者邀请我们去做介绍、讲演达1000余场,参与我们的奉献队伍达万人以上。当好人、做好事,成了__老年协会的一大亮点。为社会的和谐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多年来,我和老协的同志们,不知多少次到农村困难家庭慰问帮扶。去年夏天自费到大王庄、聂堆、黄桥敬老院慰问,义诊、体检760多人。春节到中心敬老院义演联欢,今年二月二过节,自带礼品和敬老院老人一起吃饭谈心。端午节,我和老协的同志自觉捐款2750元,衣服126件,防暑药品260盒,文化用品368件,对两个行政村、两个敬老院、两个学校慰问。我和6 0多户孤寡和困难的老人交上了朋友,经常从吃的、穿的、用的等方面给予帮助。从2004年开始,我和老协的同志还当上了“村村通”公路建设义务监督员,我个人带头捐款1000元,各村老协会员也纷纷捐款300元、500元不等。每逢大雨过后,我们还上路检查,维护整修村庄道路。夏季大忙季节,我们不顾天气炎热,或骑车或步行,宣传消防法规、检查防火设施,劝说群众不烧麦茬。好事天天办,十二年来未间断,创新年年有,年年都有新台阶,年年都有新奉献。__年5月,为支援抗震救灾,我们在第一时间带头捐款,并组织老年自行车宣传队,打着红旗,除在本县各乡镇宣传外,还到驻马店、亳州宣传。把“热情迎奥运、文明我先行”宣传到开封。去年4月,宣传“道德规范进万家”骑车宣传了4市12县,行程2000多公里,我常想:我们老啦,余的时间少啦,利用有限的生命抢时间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社会、为后代留下德、留下善、留下无私的奉献,用公心为人民才有功有德,我和同志们十多年来无数次捐资奉献,实现了不向政府找麻烦,不给群众加负担,帮助了敬老院和困难老人千人以上。周围群众常对我说:“你和好多人非亲非故,为啥对人家都那么好?”我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如果自私自利,不对老百姓好,就不配做一名共产党员。”

为了更好地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我们策划举行一个“孝德行天下”万人签名活动,从__年重阳节开始,我们以“公民道德进万家、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为主题,制作了16个总长百米的条幅画卷,深入机关、农村、乡镇、学校、集市、庙会等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举行签名活动。为了强化签名效果,让孝德走进每个

人的心灵,我们每到一处,就向大家宣传二十四孝、治安管理条例、老年人法、残疾人法、弟子规、劝孝百言和道德模范人物先进事迹,采取宣传版面和现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收到了好的效果,发放老年法和新二十四孝2万余册。同时,我们还深入调查各个地方的孝子、孝媳、敬老童星等各类先进典型,经常进行表彰、推广。截止目前,已进展580天以上,组织签名700多场,行程2万多公里,走遍全县、全市和南阳、驻马店、新乡、郑州和外省安徽等地市,参与签名人数近20万人次,参观展览人数达220多万人次,广大干群纷纷反映说:“参观长卷深受教育,签了名就是做了承诺。今后,要时时不忘孝亲敬老,尽到孝道的责任。”今年4月16日,我有幸以“爱管闲事的人”做客《河南卫视》“金色梦舞台”栏目,在演播大厅,主持人庞晓戈、郭晨东热情地与我对话,我向观众介绍了__县老年协会的发展史,并共同探讨了关于农村目前存在的个别社会、家庭等矛盾以及我们化解矛盾的方法和措施,受到现场观众的赞同和认可,百米长卷也全部展示在“金色梦舞台”现场。两位主持人和导演陈鹏以及台下200多名观众也在长卷上签名,要求加入我们的队伍。

孝顺之星事迹材料篇(6)

摘要:《五伦镜传奇》今存清爱日堂元刻本,作者题“雪龛道人”。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梁廷《曲话》卷一、姚燮《今乐考证》“著录八・国朝院本”等著录,作者题“雪龛道人”。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著录,作者题“张三异”。经考证,《五伦镜传奇》作者非张三异,乃其好友孙宗彝。

关键词:《五伦镜传奇》;作者;张三异;孙宗彝

中图分类号:I207.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6-0026-003

《五伦镜传奇》,今存清爱日堂元刻本,王文章、刘文峰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22册影印。[1]书口上题“五伦镜定本”,下题“爱日堂元刻”。剧本共26出,分上下卷,各13出。卷首有可渔老人《五伦镜小引》、思棂子《五伦镜引》、《凡例》,剧本正文题“雪龛道人填词,思棂主人编定”。

《五伦镜传奇》,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梁廷《曲话》卷一、姚燮《今乐考证》“著录八・国朝院本”均著录,作者均题“雪龛道人”。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十一著录,作者题“张三异”:“张三异(1609―1691),字里未详,号雪龛道人。《五伦镜》,《今乐考证》著录。《曲考》、《曲海目》、《曲录》并见著录。本事未详。佚。”[2]在后来的研究著作中,张三异也就成了《五伦镜传奇》的作者。然《五伦镜传奇》并非如庄一拂所说的已佚,中国艺术研究院就有傅惜华藏本。1994年,戴云的《傅惜华旧藏〈五伦镜〉等稀见传奇述略》[3]一文披露了傅惜华藏的《五伦镜传奇》等,纠正了庄一拂的著录错误,并且补充了张三异的一些生平事迹。(1)因剧本难得一见,郭英德的《明清传奇综录》亦未及此剧。2010年,王文章、刘文峰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出版,《五伦镜传奇》及其他诸多珍稀剧本得以与广大读者见面。《五伦镜传奇》作者,《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剧前介绍及《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提要》均为“张三异”。戴云在《提要》中说:“雪龛道人,姓名不详,或云即张三异……”从措辞来看,戴云对“张三异”为剧本的作者亦有所保留。

张三异,字鲁如,号禹木,湖北汉阳人。《乾隆汉阳县志》卷二十一《宦业》有张三异小传,因文长,此不录。据县志,张三异,顺治五年戊子(1648)举人,顺治六年(1649)己丑进士,初任陕西延长县知县,历任南阳郡丞、邵武府丞,康熙七年(1668)任绍兴府知府。[4]张三异著有《雪史》、《痴龙集》、《来青园集》、《诗家全体》、《弹词注》等著作。

张三异在延长为知县时,有“为郑赋奇还配之事”;在南阳为郡丞期间,有“为谢万程赎妻之事”。张三异为郑赋奇还妻之事,曹溶有长诗《宋宋诗》,自注“美延长令张禹木”[5]。孙宗彝《谢孝子传小序》称袁于令据其事谱为传奇[6]532,袁于令《合浦珠》传奇或即谱郑赋奇、宋宋之事。张三异为谢万程夫妻完聚一事,传诵更广,影响更大。孙宗彝作《谢孝子传》,《清史稿》列传二百九十六《列女二》有谢万程妻小传:

谢万程妻李,唐县人。万程父仪顺治间诸生,贫卒无棺。万程将鬻妻以为敛,不忍言。李知万程意,哭请行。南阳民王全以二十四金鬻李归,将以为妾。李至全家,日涕泣,但愿供织,不肯侍全。全亦听不强。居一年所,全兄大有与全隙,诣南汝道告全匿逃人。事下南阳府同知张三异。三异,汉阳人,尝为陕西延长知县,有惠政。诘大有,辞遁。召全,并以李至。问何为匿逃人,全目李妾,因言:妾至日涕泣,但愿供织。居一年所,不我从也。问得自何所。乃复召万程,具得卖妻葬父状。三异惊叹,问万程欲复合否。万程言:妻故无失德,闻其至王氏,日涕泣但愿供织。居一年所,艰难以守身。我岂不欲合?而无其赀,则奈何?三异出俸二十四金偿全,而使吏以金币送万程夫妇还。[7]

在《谢孝子传》、《清史稿》的记述中,张三异捐俸金为谢万程夫妻完聚,是谢万程夫妻的大恩人。

《五伦镜传奇》,即以谢万程夫妻完聚事为题材进行创作。剧叙织女星管人间善恶,七夕时带各部星官上鹊桥以五伦镜遍照人间善恶。田洪、孔文孙七夕节关帝庙相遇,结为兄弟。孔文孙为官吏部,田洪选任地方。田洪南阳佥判任上,捐俸设赈,救济灾民,百姓称颂。唐县谢万程父母双亡,无力安葬,只得卖妻营葬。董官村王全因山贼之乱,与妻、子离散多年,为续子嗣,在不知情下,买得谢万程妻李氏。李氏到王全家,告知原委,王全欲送回谢家,李氏愿留织还债。王全子成与父母离开后,被道士所救,学得十八般武艺后,奉师命归来。王全兄王大有心地不善,前去衙门举报王全容留不明来历之人。田洪审案,捐俸让谢万程夫妻完聚。孔文孙主试河南,田洪亦入帘为试官,二人相约挽回文风。后桐柏贼犯境,田洪迎敌,成带家丁助战,大败贼兵,擒获贼首。孔文孙为官十年后隐居山林,听见田洪捷报后,写信给河南巡抚,举荐田洪、谢万程。后田洪、谢万程被征召,谢俊、成、孔燕翼等应试高中。织女升殿,五部星官奏报人间善恶,田洪、谢万程、李氏、王全、孔文孙五人克尽伦常,均是上界列宿临凡。

《五伦镜传奇凡例》中云:“是本事事皆是实录。有直书姓名者,如谢万程、李氏、王全、王大有是也。有不便直书姓名者,如田洪、孔文孙是也。”[1]8以剧本故事参照谢万程夫妻事迹,剧中主人公“田洪”很明显是“三”拆分组合而成。今本《五伦镜传奇》前有可渔老人序,署“黄鹄矶头可渔老人鸣”,铃有“三楚狂客”、“痴龙”二篆印。“痴龙”乃张三异之自称,可渔老人序即张三异所作。如果《五伦镜传奇》作者是张三异,则变成张三异自歌功德,似不太符合古人之常情。再则,如果这样,也就没有必要以“孔文孙”隐他人之姓名。

因此,笔者认为《五伦镜传奇》作者非张三异,而是剧中不便直书姓名的“孔文孙”。

清孙无镂其父孙宗彝编的《先府君年谱》中有孙宗彝作《五伦镜传奇》的记载:“九年庚戌五十九岁。……为绍人谢孝子立传,作《五伦镜传奇》纪孝子卖妻葬亲事。”[8]641-615

孙宗彝,字孝则,号虞桥,江苏高邮人。孙宗彝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顺治三年丙戌(1646)中举,顺治四年丁亥(1647)中进士,顺治十四年官至吏部文选司员外郎。顺治十四年秋,因顺天乡试科场弊案受牵连,顺治十六年弃官归乡,居太阳沟庄,营爱日堂。后因触怒河道官员,被诬下狱,康熙二十二年(1683)病死狱中。孙宗彝著有《爱日堂诗文集》、《易宗集注》、《治水要议》、《高邮州志》等[8]736。

经过对《五伦镜传奇》剧本及相关文献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孙宗彝所作《五伦镜传奇》即今存署名“雪龛道人”的《五伦镜传奇》。

首先,孙无铩断雀君年谱》中云孙宗彝“为绍人谢孝子立传,作《五伦镜传奇》纪孝子卖妻葬亲事”。孙宗彝康熙九年应范承谟之请有浙东之行,其间,“绍兴太守张公禹木讳三异延至绍郡,为之作行略”[8]614。孙宗彝《爱日堂诗文集》文集卷六有《谢孝子传》,与孙无锼纪相符。

其次,孙宗彝《谢孝子传》与《五伦镜传奇》故事情节基本相同。这里征引如下:

谢孝子,南阳唐县人,名万程,娶妻李氏,楚人也,事亲孝。父仪为诸生,食饩,攻举子业,踬困场屋。司农既裁饩廪,万程夫妇耕织供v无阙。仪老且死,不克殓,夫妇号泣擗踊,里巷惨戚,亦不克助如之何;即殓,亦不克葬如之何。万程目其妻,泣若有言,不忍。李氏知之,请自鬻为丧具,目其子俊娃泣。时俊娃生甫五阅月,不忍恋,遂行。里巷哀而记之曰:“某年七月二十日,孝子谢万程鬻其妻。”邻村董官店有王全者,先有子,七岁而寇掠之,遗唐县道中,有翁妪拾而养之,遂以为子,义不得返。全乃议置妾,以二十四金买李氏。氏归焉,泣而请曰:“妾生士家,知诗礼,翁死,不得已而出。愿早夜供织。全氏节,君德益洪远,必昌厥嗣。”全许之。越明年,全子所养其家之翁妪皆死,得归。全兄大有以为逃人也,逵诠鄄焓梗词连李氏。时南阳郡丞汉阳张公名三异,有奇政,远近戴之。属之捕,张公檄与往,曰:“毋惊扰我民。”王全至,偕少男子,曰:“非逃人,我子也。向掠,今归耳。”询何人,曰:“此是我妾,非我妾也。曷云乎尔?唐县谢万程之妻,鬻我为妾。妾来惟涕泣,不从为妾,从织而已。”询李氏,且涕泣,愿召万程廉之。万程至,且言所以鬻其妻者。张公叹曰:“古有佣身以葬其亲者,世传至孝尔。若此可谓孝矣。”乃笞王大有,而畀全金,赏万程币,示于众曰:“某年七月二十日,孝子谢万程夫妇完聚如初。”而旌其门曰“节孝双奇”。里巷无近远咸赠孝子金与粟。人以为张公之能化民训俗也。[6]532-533

文前有作者小序:“予客武林,武林人多称会稽太守张禹木贤史也。噫嘻!予之知禹木也,岂自今日哉?甲午中州乡试之役,禹木佐南阳,得其事实。”[6]532

再次,《五伦镜传奇》中的“孔文孙”事迹与孙宗彝相同。剧中孔文孙与田洪相见时官吏部,孙宗彝亦官吏部。剧中孔文孙主试河南,孙宗彝顺治甲午主试河南,《爱日堂诗文集》中有《乡试录序》文。剧中孔文孙“十年簪笔,忝列g班”,最后归隐;孙宗彝顺治四年进士,顺治十四年归隐。孔文孙为孙宗彝之隐名,当无疑义。

复次,孙宗彝归隐处名太阳沟,堂名爱日堂,著有《爱日堂诗文集》。在《爱日堂诗文集》诗集卷二有《爱日园非园也。夏元开、饶圣木、姚玉衡诸子过焉,皆题以诗,各依韵和之》诗。孙无铩断雀君年谱》亦爱日堂刻本。《五伦镜传奇》今存清爱日堂元刻本,或即孙氏家刻本。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五伦镜传奇》作者并非张三异,而是张三异的好友孙宗彝。

注释:

(1)戴云后撰《古本戏曲剧目提要》“五伦镜”条内容与前文无大差异。见李修生主编《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419页。

参考文献:

[1]王文章,刘文峰,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22册)[G].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2]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228.

[3]戴云.傅惜华旧藏《五伦镜》等稀见传奇述略[J].文献,1994,(2).

[4][清]刘嗣孔,等.汉阳县志[M].清乾隆十三年刻本.

[5][清]曹溶.静惕堂诗集(卷一)[M].清雍正刻本.

孝顺之星事迹材料篇(7)

1.觅善源,找到崇善教育的着力点。《文化生活》教材是实施崇善教育的最主要来源。《文化生活》“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是崇善教育的内在要求,因此要充分运用教材找到崇善教育的着力点。

教材讲到“文化的继承性”时,提到孝道文化,通过古代和现代“二十四孝”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孝道文化的的基本内涵、历史发展和与时俱进,从而积累崇善认知,培养崇善情感。在讲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时,教师和学生一起观看年度感动中国系列人物和历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颁奖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敬业、诚信、友善、尽孝等道德规范,进一步明确崇善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对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有巨大促进作用。通过挖掘《文化生活》教材内容,找准崇善教育内容的最佳切人点。

其次,引入中外传统文化的精萃,丰富崇善教育的文化内涵。人类文明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课余布置学生搜寻关于善的名言名句,并注明作者,解释意思。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学习、探讨,给人印象深刻的有:管仲的“善人者,人亦善之”。《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宋朝杨万里的“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宋史.毕士安传》中的“锄一恶,长十善”;《三国志·蜀志传》中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国外的名人名言有,雨果的“善良既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几乎优于伟大的人”;罗素的“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奥勒利乌斯的“善的源泉是在内心,如果你挖掘,它将汩汩地涌出”;莎士比亚的“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马克·吐温的“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感到,聋子闻到”。这些朴实的话语,一次次敲打、洗涤着学生的心灵,加深了学生对善的理解和感悟。

2.立榜样,增强崇善教育的感召力。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要想让学生拥有善的品行,仅仅依靠思想政治课教育以及《文化生活》教学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文化生活》教学时要立足生活,从学生身边的,社会上的乃至全球范围内典型的人和事人手,树立榜样,不断挖掘鲜活又富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以此不断丰富和完善崇善教育。

首先,从教师自身做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的一言一行、思想意识,在平时的师生交往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召力。因此,教师在平时要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通过自己的善言与善行来影响和感染身边的每一个学生,成为学生崇善的标尺。

其次,树立先进学生榜样。向校园里评选出来的“文明礼仪之星”、“助人为乐之星”、“孝敬父母之星”等典型人物事迹学习,以先进典型榜样的崇善思想与行为影响学生的心理,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产生动机需要,进而产生向典型榜样学习的自觉行为。

3.改教法,提高崇善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灵活选择和采取各种教学手段、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进行崇善教育,有效地唤醒学生人性中最宝贵的仁慈、善良之心。

首先,因势利导,省时省力。高中生思维敏锐,容易激奋,求知欲强,好奇心重,但心智仍不成熟,缺乏较为完善的道德、价值观念。所以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根据《文化生活》教学内容的需要,广泛采用名言警句、俗语谚语、谐音笑话、幽默漫画等形式使学生领略崇善教育的艺术魅力,牢牢抓住他们的崇善注意力,使崇善教育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对每个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知情意行的真正统一,切实提高崇善教育的实效性。

孝顺之星事迹材料篇(8)

“感动中国人物”素材的运用,主要有以下误区:

一是把“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当做万能的作文材料,手头准备了两三个“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就拿来应付任何话题的作文。比如写“伸出你的手”用到“最美妈妈”吴菊萍和用脚弹钢琴的刘伟,写“微光”还是这两个人,写“忧与爱”仍然是这两人!全然不考虑材料是否适用其主题,只是简单地把人物的事迹复述一遍,见不到人物突出的精神,看不到人物身上的亮点,更不见材料的使用角度。

二是将“感动中国人物”素材随意肢解,弄得面目全非。许多考生对“感动中国人物”的基本事实模糊不清,或者只是一知半解,写作时往往张冠李戴。或者出现内容虚假的情况。

三是把“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当成“万金油”,照搬硬套,而不知道变通。“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确实饱含深情,言简意赅,富有文采,如果恰到好处地汲取其中精华,确实能收到激活全篇的效果。但不分场合地全文引用,就显得机械僵硬了。比如有位同学引用杨善洲的事例来证明“无私奉献也快乐”的观点,本应该概括其奉献的事迹,却大段搬出了“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的颁奖词,一则语体风格不合,二则与观点方向不一致。

那么,如何将家喻户晓的“感动中国人物”素材翻出新意,做到有启发性、有观点性、有情感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人手。

一、从陌生化的角度,别出心裁,妙用“感动中国人物”素材。

古人云:“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有众人下手而我偏不下手者。”比如“最美教师”张丽莉,以她日常的一言一行,以危险来临时的坚决举动,证明她身为一名教师“最美”的一面。她在生死瞬间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告诉我们师德从来都是高尚无私的,这世间的美好和善良从未走远。这样的素材,一般人都从“师德大爱”“理想追求”“美好善良”等角度来写作。但下面的作文却避开了这些角度,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

这是一股来自网络的暖流——“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病情让千百万网民持续关注,成为连日来微博上的最热点。爱心卡片和捐助源源不断地涌入医院:这是一次源于网络的爱心联动——张丽莉和千千万万令人感动的“小人物”,激起网民内心最真挚、淳朴的善良。自发地将爱传递。

张丽莉的事迹,点亮了网友们的心田,形成炽热的“正能量”,照亮了网络虚拟空间,感染了网上网下数不清的人。这是正能量的力量,这是爱与善的力量。没有什么比诚挚的爱与善更能打动人。微博上爱与善的力量,真实地存在,坚定地生长。我们社会生活某个角落发生的爱行善举,一旦抵达人们柔软的内心后,就会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真挚的爱会温暖每一个人,真善美的力量会推动社会进步。

文章不从“最美教师”的角度,而是从“正能量”的角度,谈及众人对张丽莉的关切,以及张丽莉事迹给人的感动,从中发掘出“真善美的力量”“感动的力量”的主题,避俗求新,写出了独特的感受,令人耳目一新。

二、从巧妙切入的角度,独辟蹊径,巧用“感动中国人物”素材。

在熟悉素材的基础上,从素材本身寻找切入口。每个感动中国人物,都涉及不同的人物,不同人物身上有不同的突破口。比如捐献肝肾的12岁女孩何玥,她的父亲帮助她完成了遗愿。运用“何玥”这个素材时,如果从她父亲这个角度切入,更容易出新。请看:

最美女孩何玥,向我们生动地诠释了“生命有限、精神无限”的人生真谛,女儿的大爱也深深打动了她的父亲。为了给小何明治病,何王月父母已经欠下了10万元的债务。但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父亲何先航拒绝了器官捐献的补贴,谢绝了各方捐助,婉拒了何玥器官救助的患者索朗旺青亲属再三送上的酬谢,他以最美的方式,实现女儿的“最美愿望”。2013年2月初,何先航得知一名女孩患上了尿毒症,女孩和她的家人正为高额治疗费发愁时,何先航辗转联系上他们,拿出1500元汇了过去,只留下了“桂林何先生”的称谓。何明的事迹传开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器官捐赠,甚至有更多的人有了捐献意识,并逐渐将意识变成了行动。如今,何先航自己也填写志愿书,承诺去世后无偿捐献遗体器官。女儿感动了老爸,感动了中国。

当众人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感动中国人物”的时候,如果转换一下视角,从他们身边的人写起,一定会给人以别开生面的感觉。

三、从因果分析的角度,弃浅就深,用好“感动中国人物”素材。

支撑素材的,是背后的思想。我们不妨透过感动中国人物素材,把握其基本内涵。找到材料独特的运用方向。特别是立意上要求新、求深,要透过现象挖掘本质。比如深受农民工爱戴的被誉为“卧底局长”的陈家顺的素材非常有特色——陈家顺从2007年以来,先后5次以打工者身份“潜伏”在浙江义乌和江苏扬州等地当组装工、装卸工、看仓库,甚至当起了“猪倌”,以此摸清工厂招工是否存在骗局,工资能否足额如期发放的情况,然后才放心地把家乡的农民介绍到有关企业、工厂打工。运用这个素材的时候,不能简单地浮于陈家顺“为民服务”的表面,而要挖掘其深层意蕴,抓住结果追溯原因,剖析根源。我们起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重在行动。他用实际行动去帮助乡亲,是真心实意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担当的力量。他最大限度地履行自己一个基层干部的职责。百姓利益为先。他胸中装着百姓,时时处处想着乡亲,赢得了农民的信赖。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创新”这个主题来写作。请看学生作文片段:

陈家顺身上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在他身上体现了紧扣经济发展、变管理为服务的创新精神。陈家顺一年奔波最多的地方不是老家,而是义乌。这样的“异地服务”是为目前我国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提供服务的一种重大创新。他不像别的官员,只是动动嘴,走走过场,他大胆创新工作思路,“卧底打工”就是他在“摸爬滚打”中“被逼出来”的创新之举。如果他墨守成规,又怎么能引领大伙走出深山,走出闭塞的家园呢?

这样的分析,透过“卧底打工”的表象,看到了“创新工作思路”的实质,给人的启示非常深刻。

四、从联想的角度,由此及彼,用足“感动中国人物”素材。

可以运用同类联想,由感动中国人物素材联想到古今中外相似的人和事,一并运用到文章中。比如大漠忠魂林俊德的素材,可以跟同样献身国防、矢志报国的科学家邓稼先、钱学森、朱光亚等人的事例巧妙联系起来。请看: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他始终爱党爱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舍身报国,一生报国。在西北荒漠中,在戈壁悬崖上,他为核武器的建造立下汗马功劳。恰如古时戍守边疆的战士,即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依旧“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想想同样故去的邓稼先、钱学森、朱光亚等“两弹一星”元勋们。还有为辽宁号航母舰载机成功起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罗阳,他们同样都有一股信念,哪怕披荆斩棘,哪怕困难重重,都将毕生的精力致力于科学研制,对于其他的身外之物,他们早已抛之脑后。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的国防才更加巩固,我们的民族才更加自信。

也可以运用异类联想,由感动中国人物素材联想到相反的事例。比如“孝子教师”陈斌强的素材,可以跟社会上不孝敬父母的现象联系起来进行对比。

五、从想象的角度,丰富细节,用全“感动中国人物”素材。

在立足事件的基础上,活用材料的关键性细节,大胆演绎发挥,进行延伸扩展,可以让素材出新。比如有位同学运用陈斌强的素材时,对其中“爱的味道”的细节进行充分想象扩充:

陈斌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心,他的孝心深深地感染着学生。有一次,一个学生轻声告诉陈斌强:“老师,您身上好像有股怪怪的气味。”他知道,一定是妈妈的大小便沾到自己身上了。这是常有的事,平时他总是换套衣服再去上课,那天因为时间来不及就没换。当时气氛有点尴尬,只见有位女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没事,这是妈妈的味道!”另一位女同学说:“老师,没事,这是爱的味道!”陈斌强鼻子一酸,再也忍不住,七尺男儿当着全班的面流下了热泪。从那以后,每当陈斌强陪母亲散步,总有学生陪伴身边;每当陈斌强洗衣服,总有学生抢着来帮他。她们说:“老师,让我们感受一下爱的味道!”

这里的“添枝加叶”,让文章血肉丰满,形象鲜明,收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

六、从对话的角度,融入自我,用活“感动中国人物”素材。

运用感动中国人物素材时,一定要融进作者的情感,要有“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的存在,那就不可能有真挚的感情。可以虚拟场景,采用对话的形式,突破时空限制,与人物在虚拟环境中实现对话,自如地表情达意。请看以高淑珍为素材的作文片段:

孝顺之星事迹材料篇(9)

吃苦耐劳,搬运工风风火火勇闯演艺圈

今年42岁的徐孝顺出生在重庆市开县大进镇长城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一家七个孩子,徐孝顺排行第四。

1989年初,22岁的徐孝顺刚结婚,就告别新婚妻子,和弟弟一起到上海一家砖瓦厂当搬运工。原来,徐孝顺的父亲当时做生意,欠下2万多元钱,这些债务由七个孩子平摊,其中徐孝顺与哥哥、弟弟分别摊了3000余元。为了还债,大哥到山西打工,他和弟弟则远赴上海。

如果不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徐孝顺可能会干一辈子的搬运工。

那是1991年下半年的一天,厂里放假,徐孝顺在上海街头闲逛。他来到上海秋霞浦公园门口,只见里面人山人海,一群人正在舞枪弄棍,好不热闹。这时,有人议论说公园里在拍电影。拍电影?这个陌生而新鲜的词儿一下子勾起了徐孝顺的好奇心,他只看过电影,从不知道电影是拍出来的。他想进去看个究竟,可公园要门票,他当然舍不得花钱,而他身上也只带了2元钱。但抑制不住好奇心,他还是进了公园。刚跨进公园的大门,管理员就要收费,他捏着2元钱,转身就往公园里面跑,但还是被管理员逮住了,并警告他说要报警。徐孝顺无奈地对管理员说:“我只有最后的2元钱,能不能放过我啊!”管理员看了看徐孝顺说:“这样吧,既然你没有钱,那么,我介绍你到拍电影的地方做一天杂工,将挣来的钱作为公园的门票。”徐孝顺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随后,在公园管理员的带领下,徐孝顺来到了正在拍电影的片场,他一会儿递水,一会儿搬东西,一会儿送饭……太阳渐渐偏西,徐孝顺累得浑身无力。快散场时,一个管事模样的人拍了拍徐孝顺的肩说:“兄弟,你能吃苦,以后就留在这儿吧!”原来,这里正在拍摄电影《少年英雄》,叫他留下的人正是剧组制片部主任。徐孝顺做梦都没有想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幸运之门竟会在他面前轰然洞开。

片场的活儿看起来轻松,但实际上很辛苦。拍完一个场景,徐孝顺和同事们便马上收拾设备和道具,搬运到下一个场景。有时,一天要换好几个地方,徐孝顺就得来来回回跑很多趟。不仅如此,徐孝顺还要为剧组联系宾馆、餐饮,维护片场秩序,负责照看器材。一天下来,他总是累得全身像散了架一样。但徐孝顺却干得不亦乐乎,因为每天有高达20元的工资,同时还可以亲眼目睹巨星的风采。

徐孝顺认真地干着,在一个又一个剧组间辗转。明星们对憨厚的他都比较随和,甚至和他结下了非同寻常的友谊。其中主演《千里走单骑》的日本著名演员高仓健每次拍完一组戏后,就会找徐孝顺做他的“私人翻译”,让徐孝顺介绍当地的民俗风情。

刚入行时,最让徐孝顺觉得不好意思的一件事情是,他在徐克导演的《新上海滩》剧组做场务工作时,一天,制片主任让他给徐克导演送午饭。他端着盒饭进了拍摄现场,边走边大叫:“徐克,哪个是徐克,吃饭了……”闹哄哄的人群突然鸦雀无声,正坐在椅子上看资料的一个中年人闻声抬头,用手示意徐孝顺将饭放到旁边的桌子上。事后,制片主任悄声告诉徐孝顺说:“小徐,你胆子可真大,他是最牛的导演,平时我们都不敢直呼其名。”这件事让徐孝顺感到特别羞愧,从那以后,他专门买来一些影视杂志熟悉影视方面的人情世故,不让自己再闹这样的笑话。

大胆心细,我给张艺谋做铁杆助理

在拍摄《幸福时光》时,徐孝顺见识了张艺谋导演的严谨。在拍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事张艺谋都要亲自过问。一天,徐孝顺帮着布景时,有一个地方没有布置到位,张艺谋看了,连忙上前重新布置,并教徐孝顺说:“布景、灯光,任何一项都不能马虎,不然拍不出理想的效果。”徐孝顺听了,为自己的粗心感到惭愧,对张艺谋更加敬重。

张艺谋拍电影很少赶工期,他总是对大家说:“不管怎么抢时间,都要休息好,特别是剧务组的同志要休息好,我们的戏拍完了,你们还要到别的剧组去,不能在我们剧组累垮了。”这让徐孝顺特别感动,觉得他一个大导演,还这么关心他们。

半年后,《幸福时光》拍摄完成。大家一起拍合影,徐孝顺正想溜,张艺谋却发话了:“那位叫徐孝顺的小伙子,过来,大家一起拍个合影。不能溜边啊。”听到张艺谋叫自己的名字,徐孝顺脸红了,连忙过去一起拍照,他感到特别的亲切和荣耀。

事后,张艺谋对制片主任说:“那个叫徐孝顺的小伙子不错,感觉比较踏实、放心,以后剧务的事可以让他去办。”

2003年9月11日,张艺谋的电影《十面埋伏》开机。剧组在乌克兰的里沃夫拍摄。那里物资缺乏,是一个“有钱没处花”的地方。徐孝顺看到,主演刘德华、金城武和章子怡都是“随大流”地“有饭吃饭,有粥喝粥”,这让他觉得明星之所以成为明星,是因为他们比普通人吃过更多的苦头,我们看到的只是其光鲜的一面。

此后,张艺谋导演的大片,徐孝顺基本上都有参加。在《英雄》《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等片尾,都能看到场务一栏中有徐孝顺的姓名。名字能登上电影银幕,这对徐孝顺来说,是莫大的荣耀。

徐孝顺一直跟随张艺谋的摄制组,凡张艺谋拍摄的影视作品,都有他的一份付出。他逐渐成为张艺谋旗下的一名“铁杆助理”。

回报乡亲,带领200多名乡亲改变命运

徐孝顺从事剧务工作十多年,不仅自己赚得盆满钵满,还带领200多名乡亲涉足影视圈,让他们都发家致富赚了钱,而且有的乡亲还成了摄像师、灯光师、道具师。

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个叫张宁的人非常机灵,也是长城村的。通过徐孝顺的介绍,他进入上海电视制片厂后,开始也是在一些剧组打零工。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摄影师的工作似乎很简单,端个相机到处拍照,待遇却比在片场干活儿高很多。于是,他用自己的积蓄买了一部相机,然后慢慢摸索着拍照。刚开始,他也是拍着玩,和明星合合影,拍些风景照什么的。后来,他渐渐喜欢上了摄影。在摄影师的帮助下,他拍的照片逐渐像模像样,甚至达到了专业水准。

有一次,摄影师生病,不能来剧组拍照,导演又不愿意耽误拍摄任务。于是,有人推荐了张宁。谁知,张宁拍出来的照片构图新颖、图片清晰,居然顶替摄影师完成了拍摄任务。从此,他成了圈内的一名摄影师。时间一长,张宁还有了一些名气,成为圈内炽手可热的人物。

对此,张宁对徐孝顺非常感激:“是徐老师带领我进入这一行业,如果不是他,我说不定还在老家种地呢,根本不会成为摄影师。”

尽管带新人要付出许多的时间和心血,但是徐孝顺还是乐此不疲,因为他明白,家乡实在太贫瘠了。在剧组打工虽然赚钱也不是特别多,但至少比干农活强,更能长见识。他一个人赚了钱不算什么,重要的是让大家都富裕。所以,他总是尽心尽力地去带新人,而不求任何回报。

2008年,张艺谋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工作忙得如火如荼,他不得不停下手中的电影工作。为此,徐孝顺也只得停下手中的工作,回到重庆的老家一边静养,一边投资其他事业。

如今,张艺谋忙完奥运会,又开始了他的新电影《三拍奇案》的拍摄,而徐孝顺则再次跟着张艺谋从事自己的老本行……

孝顺之星事迹材料篇(10)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导行的过程是由认识到实践,从知到行的转化教学过程,要运用课文内容的正确观点导之以行,须注意三个基本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在导行中,要选取学生中已有的或有可能发生的事例和材料。如果没有针对性,学生会感到言而无信,导行就将导而不行。

(二)实践性原则

要运用教材中的观点,正确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白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把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有机结合起来。

(三)准备性原则

在课前作好调查,掌握学生或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材料,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结合课文的教育要点进行导行。如果没有准备,没有实际材料,就很难使学生服之以理,起不到导之以行的效果。

二、导行的方法

在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和道德观点指导行为实践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的观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是行导行。

(一)正面典型导行

这是根据教材的思想品德观点,以典型的先进人物和事迹,直接引发学生付诸行动的一种导行方法。如教学三、四年级的热爱人民、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诚实守信、热爱科学、勇于创造等内容,通过树立革命领袖英雄模范人物、教师、同龄小伙伴这些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人物和事例,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向榜样学习的热情。同时通过让学生对比,找到自己的差距,制定赶学措施,人人争做榜样。运用先进人物和事迹,要注意“远近结合”,即把课本讲述的伟大人物的事迹与周围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先进人物及同学中的好人好事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有远大的追求目标,又有近期效仿的榜样,感到可望而可及,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逐步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

(二)现身说法导行

即用亲身经历和休会说明道理。如教学《不要讥笑他人》,一上课我就开门见山直接发问:从小到大,别人给你起过外号吗?有没有因为自己的缺点,或缺陷被别人讥笑过?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由于太多数学生曾经有过这种情感体验,所以他们主动参与的欲望特别强,感情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说得情真意切:被别人讥笑时,伤心、难过、痛苦、愤怒,抬不起头来,想伺机报复,甚至不想上学……由于学生又一次经历了这样真实深刻的情感体验,下面的教学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认同。然后,利用心理互换法等进一步激励学生的道德情感,把深刻的道德认识和强烈的道德情感结合在一起,情通理达、情理交融,从认知情感到行为实践的转化也就自然顺利地完成了。课后,学生之间取外号的现象也基本消失。

(三)示范作用导行

即把事物拿出来或指出来使学生知道。我在教学《要有毅力》一课时,创设了培养毅力的一种示范。因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作业的格式都不尽正确,于是我按照书上的书写格式标准统一了要求,要学生坚持按此格式规范做每一课的作业。过了一个星期发现学生作业格式规范后又搞错的,我就采用了示范性导行的方法,坚持自己写教案和写黑板都严格按正确格式写,并选取按正确格式坚持写得好的学生作业在学生中传阅,也要求学生互相检查督促,并要求坚持到底。结果大变样,全班学生作业格式都规范了,且坚持了下来。

(四)直观演示导行

孝顺之星事迹材料篇(11)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author of the book of Buzhai Kou Shou Yi Shuo

Abstract: When referring to the book of Buzhai Kou Shou Yi Shuo (Buzhai's Commentaries on Yi by His Oral Instruction), Si Ku Quan Shu told us that this book was compiled by one of Buzhai's disciples, ZHOU Zuo, but the collector did not know who was Buzhai. Basing on local gazetteer and related collected work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at, born at Dantu (in Jiangsu Province) in 1457 and dead in 1503, Buzhai's surname is DING, given name is Ji, substitute name is Yufu. He became the palace graduate in 1478 and had served as Panguan (official assisting a local magistrate, esp., in trying cases), Zhizhou (magistrate of a Zhou, a magistrate pision higher than county), vice provincial chief justice and so on, with ZHOU Zuo, ZHOU Jia, JIN Gui and TANG Kan etc. enrolled as his disciples. Bu Zhai also wrote the following books of Hong Fan Zheng Wu, Da Xue Yi Yi, Si Li Yi Zhu and Bu Zhai Ji.

Key words: Buzhai Kou Shou Yi Shuo; Bu Zhai; DING Ji; ZHOU Zuo

《四库全书总目》[1]卷七经部易类存目一,著录《补斋口授易说》一书,曰:《补斋口授易说》,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不著撰人名氏,题曰‘门人永丰周佐编次’。盖补斋乃其师之号,佐录所讲授以成书。朱彝尊《经义考》题曰‘周氏佐《补斋口授易说》’,盖如胡瑗《口义》题倪天隐之名,非佐所撰也。补斋不知何许人,佐亦不详其始末。《经义考》据《聚乐堂书目》定为正、嘉以前人,亦约度之词耳。所言皆科举之学,止乾、坤二卦及系辞上下传,似乎尚非完本也。

朱氏《经义考》[2]卷五十三录此书作三卷,曰:“爵里世次未详。载《聚乐堂艺文志》,其目迄嘉靖初年,则正、嘉以前人无疑。”《聚乐堂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作《聚乐堂书目》,今未见。《戊寅丛编·藏书题识》[3]卷一载录《聚乐堂艺文目录》四册,不著姓名,有朱彝尊跋:“此系西亭王孙著录。王孙尝刊李鼎祚《周易集解》,每翻列聚乐堂名。世所传《万卷堂目》都无卷数,不若此本之该备也。”《四库全书总目》及《经义考》所引应该就是此目。据朱氏引文,可知《聚乐堂艺文目录》未载补斋姓名及周佐事迹。杨家骆所著《四库大辞典》、李学勤主编《四库大辞典》及邵懿辰等《增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余嘉錫《四库提要辩证》诸书,于补斋及周佐也未能考明。永丰置县于唐,清雍正十年改名广丰,明、清俱隶广信府,今属江西上饶市。除新编《广丰县志》外,历修县志俱有周佐传。嘉靖《永丰县志》[4]载周佐于《文苑》,曰:“周佐,字廷臣,号北涧。从丁补斋受《易》。耽嗜经史,议论典实。理刑松郡,上民弊二十事,多见采纳。比为祠部郎,草《祷雨仪注》,纂修《诸庙祀礼》。既而出佥湖宪,懋著业绩。所著有《四书说》、《北涧文稿》若干卷。”历修县志选举表都记载周氏为正德五年庚午科乡举,正德九年甲戌唐皋榜进士(《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三甲第二百三十八名)。只有《西江志》[5]记为正德八年癸酉科举人,九年连捷进士。同治《广丰县志》[6]选举表记周氏历任职官,任湖广司臬前曾任山西兵备佥事。大概因任期不久,无政绩可著,所以各志本传均略而不记。周佐大父祖泽,永乐六年戊子科乡举,同治《广丰县志》有传,入《宦业》:“号性成,从邑令王褒中美(卷六《职官》:王褒,福建举人,洪武间由教授升任永丰知县。)授《春秋》,通经史百子之学,由举人令海阳,以身率物,不事鞭扑。永乐间以平寇有功,大府上陈其事。寻以疾终。正统中邓忠毅公考论遗行,祀乡贤祠。”嘉靖《永丰县志》卷四《文苑》又有《周价传》,略曰:“周价,字廷藩,号西岩。笃学好古,师事京口丁补斋。为华亭司训,(乾隆《华亭县志》卷八《职官》:训导,周价,嘉靖年任。)克砥士行。弃官归,筑岩翁书院于里之桑园田,编摩注疏,至老不倦。有《读易私录》若干卷。”佐、价二人的关系,各志均无记载,但据其姓名、字号、年里、行实,可以推断二人为兄弟辈,当大致不误。〖KG2〗周佐、周价俱从补斋学《易》,有著述《读易私录》及《补斋口授易说》,于此已能略窥补斋消息。补斋姓丁氏,名玑,字玉夫,丹徒人。补斋为其号。历修丹徒县志、广信府志(名宦)及林俊《见素集》,皆为补斋立传。林俊为补斋同年进士,相知甚洽,所撰《丁补斋先生传》[7](卷二四)(以下简称“林《传》”)旨意深切,兹择其于补斋事迹、学术相关者节录如下,以资考证。

先生润州人,宋参知政事、观文殿学士文简公之后。大府卿总辖华,七世祖也。祖宁弃,建宁右卫经历,隐于乡,自号友陶。是生先中书舍人元吉,学行高古,学者称易洞先生。先生服习庭训,十八岁领乡荐。又四年,成化戊戌第进士。明年授中书舍人。甲辰岁除星夜殒,乙巳元日星昼殒,先生应诏上封事,极论治道本末、时政得失,反覆数千言,大要以正心为根本,教东宫、振纲纪、正风俗、慎用人、重名器、苏民困、理财用、饬兵备为急务,末言方士释老宜加痛绝。疏入,留中。群奸切齿,伺之,无分毫失。久之,以同官公过连逮,出判普安。孝庙嗣位,起三原公介庵为上宰。介庵欲引吏部属,为忌者所沮,仅判广信。未三年,先生以易洞去位。服阕,即家授兴国知州。居八月,以钱孺人忧去位。服阕,倪文毅公当轴,即家起致仕佥事章公懋为南京国子祭酒,先生为南京仪制郎中。未四月,迁广东按察司副使,奉敕提督学校。岁余,入贺,道清远,山水暴涨,舟覆,一家十一人俱殁。弘治癸酉三月十五日也。生天顺丁丑五月十九日。先生号补斋,所著有《补斋集》若干卷、《大学疑义》一卷、《洪范正误》一卷、《四礼仪注》若干卷,中庸、语、孟、易说未脱稿。又欲继朱子之志,以《仪礼》为经,《礼纪》及诸经有及于礼者为传,而补以注疏,未成书云。

传文所涉,还有数事,须对照其他材料,加以考辨。〗丁玑父元吉,字无咎,光绪《丹徒县志》[8]入《儒林》,略曰:“嗜学,弗事举业,年未弱冠即教授乡里。为诗古文,才思宏远而律度严正。太守林一鹗欲荐之,以不能仕辞。精研《易》理,匾所居曰‘易洞’,学者因称为易洞先生。修郡志,笔削有法。著书百四十卷。为人宽良仁爱,休休善教。卒年六十五。”传文称“著书百四十卷”,而同书卷四十六艺文书目仅录《陆丞相蹈海录》一卷(又见录于《明史·艺文志》[9])、《丁元吉集》六十四卷。易洞卒年,大约为弘治三年(1490,说见下文),则其生年应在宣德元年(1426)。补斋生年。林《传》曰:“十八抗颜师席,同岁领乡荐。又四年,成化戊戌第进士。乞假归润,迎妇张氏。明年还,授中书舍人。”检光绪《丹徒县志》科目:乡举,成化十年甲午科;进士,成化十四年戊戌曾彦榜,三甲八名。由此推断其生年为天顺元年丁丑(1457),与传文所记合。成化二十年岁除、二十一年元日,星殒,《明史·宪宗本纪》、《宪宗实录》[10]俱有记载。《宪宗实录》卷二六零:“丙戌,敕谕文武百官,凡一应弊政及有利于国家生民之事,其各指实陈奏。”“己丑,大臣及科道等官应诏条陈时事”,包括吏部尚书尹旻等言二事,户部尚书余子俊等言八事,礼部尚书周洪谟等言九事,兵部尚书张鹏等言五事,刑部尚书张蓥等言六事,工部尚书刘昭等言三事,等等。丁玑当时仅官中书舍人,《宪宗实录》中未列举其名氏,所疏数事,当尽在各高官名氏后诸“等”字中。《宪宗实录》又记载,六部尚书疏文后均有宪宗御批。而丁氏疏入,则留中不报,可见其所言有不慊圣意者。宪宗好方术,初即位,即以道士孙道玉为真人,又封西番僧剳巴坚参为“至善金刚普济大智慧佛”,其徒众皆为国师,僧道滥恩泽者数千,妖人李孜省、僧继晓、术士常恩、玉芝等皆以方术进用,又与中官梁芳、钱义、陈喜辈群奸中外蟠结,权倾一时,言官皆为之侧目。(《明史·佞倖传》)先是,刑部郎中林俊“上疏请斩妖僧继晓并罪中贵梁芳”,触帝大怒,下诏狱考讯,谪判姚安。(《明史·林俊传》)补斋上疏,复“言方士释老宜加痛绝”,令“群奸切齿”,这显然就是他后来谪判普安的真实原因。丁氏在普安的任期,未见有确切记载。林《传》曰:“予既复官,先生亦就谪所,龙关邂逅,因得拜易洞舟次,益信先生所得之深。”《明史》卷十四《宪宗本纪》:“(成化二十年)冬十月丁巳,杖刑部员外郎林俊、都督府经历张黻,并谪官。”《宪宗实录》记林俊复官,在成化二十一年正月,曰:“(春正月)丁亥,复云南姚安军民府判官林俊为员外郎,宗州知州张黻为都督府经历,俱改南京。俊、黻既以言被谪,至是星变,梁方、继晓谓二人祸由己作,恐言者及之,遽乞降复其官。吏部承旨,拟改俊南京刑部,黻南京左军都督府。从之。”丁氏谪判普安,也应当在成化二十一年初林氏复官之时。补斋任普安州判,直到“孝庙嗣位,起三原公介庵为上宰”,才改判广信。据《孝宗实录》[11]及《明史》《王恕传》、《七卿年表》,孝宗于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即位,十一月任王恕为吏部尚书。丁氏结束普安任期,改判广信,当在此后不久。由以上分析可以推定,丁氏改判广信,其时在弘治元年。光绪《丹徒县志》丁氏本传记作“弘治初”,与此吻合。历修广信府志或曰弘治,或曰弘治间,均不确。补斋在此任“未三年”,即以易洞故世而离任服丧。林《传》记补斋在广信府案讯“兄弟争讼”、“芗溪义勇诬邻为盗”、“永丰银冶群盗窃发”三事,以表其政绩。历修广信府志皆以丁氏入祀名宦,嘉靖《广信府志》[12]传曰:“以风节自持。其学严义利之辨,而诸余见于词章。其政以敦化善俗为务,而簿书在所不屑。莅官清贫,妻孥飦粥仅给,举无愠色。”林《传》又称赞丁氏,“教人必先心身,四方从学,覆恒满户外。先生必正容端坐,澄心定气,使燥虑消息,方与开讲。辨析疑义,细入毫芒。而文字正大,不涉荒怪。故门下之士成大名抡大魁青绯中外楚楚焉。岭南教法,以厚伦为本,格物穷理为务,修身而达天下为期。”周佐、周价从补斋学《易》,应当就在丁氏通判广信的这“未三年”期间。补斋既遭父忧,去位服丧。服阙,即家授兴国知州。才八月,复丁母钱孺人忧去位。服阕,起为南京仪制郎中;此时“倪文毅公当轴,收拾名士”[7](卷二四),与丁氏同时起为南京国子监祭酒的有致仕佥事章懋。据《明史·七卿年表》,倪岳于弘治六年六月任礼部尚书,九年四月改南京吏部,十三年六月还为吏部尚书,十四年十月卒。吏部尚书为七卿之首,林《传》所谓“倪文毅公当轴”,即指倪氏弘治十三年还任吏部。《孝宗实录》卷一七五:“弘治十四年六月,起福建按察司致仕佥事章懋为南京国子监祭酒。”章懋《枫山集·枫山先生实记》卷二,有金华知府所上《乞遗孤恩荫疏》,吏部覆核云:“查得已故致仕南京礼部尚书章懋,由进士历仕编修、知县、评事、佥事,弘治十四年六月升南京国子祭酒。”[13]据此可知,补斋任仪制郎中,也应该在弘治十四年。这一年份的确定,对于推证补斋卒年至关重要。补斋任南京仪制郎中“未四月”,迁广东按察副使;又岁余,卒。由弘治十四年任南京仪制郎中推之,任广东按察副使为十五年,卒年为弘治十六年癸亥。万历《广东通志》[14]卷十秩官,记丁氏到任时间为弘治十一年,误。嘉靖《广东通志初稿》[15]卷七秩官,雍正《广东通志》[16]卷二十七职官,均记为弘治十五年,是。又林《传》记卒年为“弘治癸酉(三月十五日)”,《明人传记资料索引》[17]以正德八年癸酉(1513)当之,曰“卒年五十七”,殊误。按弘治无癸酉年。明人邵宝《容春堂前集》[18]卷二十,有《祭丁提学玉夫文》,曰“维弘治十有六年岁次癸亥十月某朔十七日某甲子,江西按察副使、友生无锡邵宝,谨遣南昌府学训导董遵以醴脯之奠,致祭于故广东按察副使吾友补斋丁先生玉夫之灵”云云,此为丁补斋不能卒于正德癸酉之明证。又《孝宗实录》卷一九九:“(弘治十六年五月)甲戌,升南京兵部员外郎潘府为广东按察司副使,提调学校”,潘府即为丁氏继任,任职时间距丁氏之卒仅两月。由此可知,林《传》“弘治癸酉”确为癸亥之讹,补斋生于天顺元年丁丑(1457),卒于弘治十六年癸亥(1503),享年四十有七。补斋原配张氏,成化十四年补斋第进士时所娶,卒年不详。继配陈氏及二女、长子咸、三子尚、季子启与补斋同舟,俱殁于水。惟仲子同乘他舟以免。补斋墓在丹徒县城西白龙冈,门弟子、大学士靳贵为之铭。[8]〗补斋弟子。林《传》曰:“四方从学,履恒满户外。”“门下之士成大名抡大魁青绯中外楚楚焉。”今见于记载者,周佐、周价、靳贵、唐侃四人而已。光绪《丹徒县志》本传又曰:“门下士多伟器,如靳贵、曹侃皆能确守师说,卓然为名臣。”此曹侃为唐侃之误,《明史·循吏》有《唐侃传》,曰:“初,侃少时从丁玑学。”靳贵事迹也见于《明史·循吏》。补斋的著述,《千顷堂书目》[19]著录四种:《洪范正误》一卷、《大学疑义》一卷、《四礼仪注》四卷、《补斋集》八卷。《明史·艺文志》仅录《大学疑义》一种。光绪《丹徒县志》卷四十六艺文书目所录与《千顷堂书目》略同,但《补斋集》作十卷。林《传》记其著作,多不详卷帙,又曰:“中庸、语、孟、易说未脱稿。”治《易》为补斋家学,但易洞、补斋父子都没有相关著述行世,岂非憾事?周佐从补斋受《易》,录先生所讲授以成书,丁氏家学赖此才得以传世。四库馆臣纂录时所见已非完帙,今此残本亦无由得见,不敢妄为置评。顾颉刚先生序《中国地方志综录》[20]曰:“夫以方志保存史料之繁富……而其材料又直接取于档册函札碑碣之伦,顾亭林先生所谓采铜于山者。以较正史,则正史显其粗疏……如此缜密系统之记载,顾无人焉能充分应用之,岂非学术界一大憾事耶!”为考明《补斋口授易说》作者及其事迹,补诸史及书目之阙遗,本文较多地利用了方志中的材料,或可为顾先生添一实证。

参考文献 [1]四库全书总目[Z].北京:中华书局,1965.

[2]朱彝尊.经义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戊寅丛编[Z].民国二十七年铅印本.

[4] (嘉靖)永丰县志[Z].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4.《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影印本.

[5]谢旻.西江志[Z].雍正十年刻本.

[6]刘承辇,等.(同治)广丰县志[Z].光绪元年刻本.

[7]林俊.见素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何绍章,等. (光绪)丹徒县志[Z].光绪五年刻本.

[9]明史[Z].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宪宗实录[Z].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实录》本.

[11]孝宗实录[Z].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实录》本.

[12]张士镐.(嘉靖)广信府志[Z].济南:齐鲁书社,1996.《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

[13]章懋.枫山集[Z].清同治光绪间永康胡氏退补斋刊《金华丛书》本.

[14] (万历)广东通志[Z].济南:齐鲁书社,《四库存目丛书》影印日本内阁文库藏万历三十年刻本.

[15] (嘉庆)广东通志初稿[Z].济南:齐鲁书社,《四库存目丛书》影印嘉靖刻本.

[16] (雍正)广东通志[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台湾中央图书馆.明人传记资料索引[Z].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6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