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人格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时间:2022-07-17 03:08:44

人格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人格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人格测验在人格心理学课程中的作用

摘要:学习人格心理学,不仅考验学生的抽象分析能力,同时也考验学生的自我个性分析能力。当前,不少学生虽然参与了人格心理学课程,却不了解这门课程的作用。加之不少心理学教师偏重理论分析,忽视结合人格测验授课,导致学生始终无法提高人格心理学的学习兴趣。所以,详细探讨人格测验在学生学习人格心理学课程中的作用很有必要。

关键词:人格测验;学生;人格心理学;作用

人格心理学是以人格测验为基础的抽象性心理学课程。恰如其分的人格测验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奠定人格心理学学习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心理学规律,为个人学习和生活服务。目前,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更偏重于心理学理论教学,人格测验较少,学生被枯燥的心理学理论束缚,失去学习兴趣。而人格测验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人格心理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主要对于人格测验在学生学习人格心理学课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一、人格测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否则学生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因此,人格心理学教学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不断深入探索人格奥秘的好奇心,而人格测验则可以实现。在人格心理学中,为避免枯燥心理学理论“霸占”学生的思维,笔者带学生在课上做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实践证明,这种人格测验非常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认为,“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说出了他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人格特质;而一些学生则认为,“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把他们从自我认识混沌中抽取出来,能够大致了解自己。自此,学生对人格心理学的兴趣大大提高。由此看出,通过实践积极了解个人心理学的内涵及其价值意义,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格心理学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心理学教师应尽可能地开展人格测验,提高学生对人格心理学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质量,完成教学目标。

二、人格测验可为学生学习理论提供感性知识

人格心理学理论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如人格心理学的内涵,若教师一味向学生灌输抽象、枯燥的理论,不但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但若此时恰当地运用人格测验,使学生从人格测验中获取感性认识,并结合感性认识理解抽象理论,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对人格心理学抽象理论的兴趣。如笔者带学生做艾森克人格问卷时,提到了人格的维度理论,强调人格特征研究必须从人格的特质和维度(包括E维度、N维度、P维度、L维度)出发。做完艾森课人格问卷,笔者以某同学为例,说明问卷的记分与获取结果方式,然后再逐一分析该同学的特质。如他的E量表分高于15,N量表分低于9,P量表分低于8,L量表分低于18,说明该同学是一个性格外向、情绪稳定的人,且其对危险环境较敏感,做事不易出现掩饰倾向。在这种自我测验下,学生能更直观地查看自己的心理特质和人格特点,进而在其学习中采取更合适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满足自身学习需求。为此笔者建议在人格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进行实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有效提高人格心理学教学效率。

三、人格测验可辅助学生优化学习方式

据相关研究指出,适当的人格测验有利于帮助心理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利用人格测验了解以上几种心理因素后,即可让教师有效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而采取合适的教案与教学方式,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来看,使用人格测验可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优化效果:一是不再仅仅着眼于单一的学习方式,而会逐渐选择更多与个人性格、心理需求相符合的学习方式;二是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整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并按照自己的性格特点将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融会贯通;三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改进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总体来看,心理测验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进而使教师因材施教,让学生逐步改善学习方式,最终实现有效学习。

四、结语

人格测验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充分掌握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真正认清“我是谁”,并以此为基础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学习习惯、学习需求及学习方向。心理学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更多的人格测验条件,充分满足学生学习个人心理学的需要,让学生真正从人格心理学学习中了解课程开设的意义及课程学习对自己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

作者:何莉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人格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人格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系统地分析了人格心理学课程中自我剖析案例的操作过程,并指出在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自我剖析;案例教学;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研究个体内心世界领域的心理科学,学习人格心理学首先要让学生分析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作为心理专业的学生只有全面透彻剖析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别人,了解每个人的人格特异性。这样一门探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学科,如果单纯进行理论讲解,没有学会实际分析人的性格特点,那么,学习本门课程就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运用自我剖析、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先学会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推演分析别人的心理特点,把不同流派和不同理论家的观点都可以运用在个体分析中。

一、案例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大部分学生对待专业课比较认真,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学生对待这门课有较多期待,能投入更多的热情,教师如果能在学生较高热情基础上,在教学中适当采用案例教学,就能强化学生投入学习的热情。讨论分析是个案教学的主要手段,案例是学生自身相关经历以及自我剖析的心理状态,这样的案例促使学生参与热情高涨。

(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质疑能力,是教学的必要目标,案例教学可以作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实践活动,较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案例教学把书本知识和学生自身特点融为一体,能让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自己的人格特点及成长经历,案例教学以课堂分析讨论、小组学习、解决问题作为主要途径,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在学习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主动性。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却没有提高。因此,可以在课堂中尝试使用案例教学,实现把心理学知识应用在具体现象和人格特征的分析中。分析讨论的过程是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应变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发现问题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从而,为专业学习提供保障。新课程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主体性,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案例教学体现了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加强教学相长的体验。

二、人格心理学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为包头医学院医学心理学专业学生选用郑雪主编的《人格心理学》,该教材系统性强,各个理论流派知识连贯,为了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笔者基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理念,把教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专业知识的讲解,第二部分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作用是服务于专业知识的讲授,使专业知识更加形象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一)选取案例

人格心理学的案例可以选取学生个人成长经历的生活事件,也可以是个体特点的自我剖析,还可以是对学生影响较大的创伤性事件。同时,我们在课堂上要强调,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都应该遵守“保密原则”,对每一位学生提供的案例,只供课堂学习,不能私下议论,更不能传播,同时对每一个案例,在课堂前需经学生同意作为教学个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共同学习讨论,在讨论中使用的案例不是随意列举的例子,而应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在尊重个案学生本意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设计研讨的事例。案例运用得当,可以帮助学生应用知识,提高技能,还能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人格特点。

(二)呈现案例

选择合适的案例后,就要把它呈现在课堂上。人格心理学案例大多采用自我剖析的方式,通过学生自己描述具体事件发生时间、过程、当时的心理感受,以及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再次提及此事件时的感受。通过学生自己描述,可以观察学生的声音、表情、语言和动作,甚至一部分学生在陈述案例时痛哭流涕或欲言又止,通过这样一系列微表情和语言都能让学生们更准确地体会这个案例,更好地分析个体的心理过程。同时,这样的释放和倾诉也能让案例本人得到一定的心理疏导,许多压抑在心里的问题随着倾诉逐渐释怀,反而能让案例本人在这件事件中的阴影消失。这类案例分析安排的时间应该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之后,这样在巩固课本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进行知识的应用具体化,能让学生把两者统一起来。

(三)指导分析

对于学生提出来的个人案例,同学们未必把握个案的核心内容,也不能快速分析个人的个性特点,这也是个体案例教学的优势,它通过教师启发性指导,利用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分析个案描述的事件与个人人格特点的相关性,进而引发学生主动地思考自己的心理特点。

(四)课堂讨论

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必要环节,是检验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情况、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参照对比,进行自我分析的有效手段。课堂讨论一般按人数划分为若干小组并让每名小组成员把自己的思考、观点、疑惑都表达出来,然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们主动性和参与性。课堂讨论的过程是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个案讨论中了解别人的观点,学会理解个体的心理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和思考方式。在讨论过程中,需要教师管理课堂,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及时指导,使学生始终围绕个案进行讨论分析,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完全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纵深分析,拓展广度,尽量避免表露教师的观点,以免给学生过多的心理暗示。

(五)课堂总结

个案讨论后,教师要及时给予总结,对学生表达的观点、思考的方向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专业知识在个案中的运用,分析个案中显示的个体的人格特点,并对相关人格特征及问题进行分析与辨别。教师在总结的过程中要及时肯定并回应学生,同时也要指出问题所在,这样能使学生在参与案例的讨论中,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案例教学在人格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选材不恰当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案例需要教师和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案例教学紧紧围绕课堂知识点进行。如果案例选取不得当,那么在学生讨论分析的过程中不能把个案和个人特点及专业知识联系起来,不能正确地分析各种人格障碍,那么案例教学就失去了分析的意义。所以在对人格心理学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案例的恰当性需要认真把握。

(二)教师和学生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管理课堂的能力在个案剖析中十分重要,在个案教学中,需要教师有耐心认真地引导学生开拓思维方式,而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往往因为授课时间有限,学时数有限、学生知识有限等缺少必要的引导。同时,人格心理学作为分析人的一门学科,在分析个体人格特点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痛哭、崩溃、发狂等心理焦躁的状态,给教师带来不小的挑战,需要教师应对这些特殊情况,对一部分特殊案例和情绪失控的学生及时做出安排。同时学生也要改变只接受讲授的方式,要调动自己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使自己成为课堂的一分子,而不是旁观者,所以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能力上有待提高。

四、结束语

在以探讨人的个性形成的特点以及人格障碍为主线的人格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能让学生体会不同的人格特点,在这些差异中,积累不同的案例素材,可以丰富他们的背景知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为以后心理学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郭新娣 单位:包头医学院

人格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的人格心理学课程设计

摘 要:以毕生发展观的视角,关注大学生的人格优势将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积极心理学关注三种积极的人格特质,为人格心理学课程设计提供新的思路:(1)以积极视角解读日常生活,对人格发展进行积极赋义;(2)强调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评价;(3)培养积极的防御机制;(4)创建积极环境,促使积极改变。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消极心理学

消极心理学(pathology psychology)是一门致力于纠正人生命中存在的问题的科学。在消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下,人格心理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过分关注问题人格或人格形成过程中的消极事件,强调压抑、侵犯、恐惧、愤怒、悲伤、自卑、自私和欺骗等消极人格特征[1]。人格心理学的课程设计也围绕不同理论流派如何解释和处理消极人格特征而展开。积极心理学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美德和内在的积极力量[2]。强调人格心理学的课程设计应该围绕人的良好人格特质以及影响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展开。提倡以积极的视角来重新解读个体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各种心理问题。从而激发人自身的内在动力和品质,以帮助人获得幸福和力量[3]。

1 积极心理学关注三种积极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激发和强化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便得以形成。在24种已经提出的积极人格中,有三种人格特质倍受关注,分别是: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性和乐观。

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既是一种人格特质,又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因而,主观幸福感是主观的、因人而异,并不完全是由生活本身的客观质量所决定。不同的人对同一种生活会产生明显不同的主观幸福感,这取决于一个人的归因方式。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地归因方式或解释风格影响人们产生了不同的主管幸福体验反应风格。自我决定性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的发展能做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的反应。学者认为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对个体的内在动机、社会性发展和幸福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4]。乐观人格特质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和周围所存在的客观事物能产生一种积极体验。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乐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一种人格特质,它虽然在不同的人身上存在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大部分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形成“习得性乐观”,并把这种特质运用到生活的不同层面。因此,在人格心理学的课程设计中突显塑造这三种积极人格特质是非常重要的。

2 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的人格心理学课程设计

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来设计人格心理学课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以积极视角解读日常生活,对人格发展进行积极赋义

在人格心理学课程设计中强调“积极”地感知,引导学生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点来体验自我人格发展的轨迹,发现不同阶段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他人,并强调对愉快或不愉快的事件进行积极赋义。挖掘各人格心理学理论流派中强调的积极和美的层面,强调用积极的视角来解读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包括生活、学习和社交等各方面。

2.2 强调积极的体验和评价

在人格心理学课程设计中,打破固化的模式,建立多样化的思考方式非常重要。个体的体验取决于个体如何评价发生的事件,采取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评价模式,有助于产生积极地体验。积极体验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体验幸福、激发心流和情绪拓展。体验幸福指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种积极情绪;激发心流指个体在体验一切生活事件的一种高度集中和指向的投入状态;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等,能够帮助个体突破限制和开发经验,拓展人们瞬间的认知行为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本。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当分主题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积极情绪。通过各种实验和研究报告引导学生讨论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关系。除了让学生了解负面情绪是如何导致疾病的,还应强化学生理解积极情绪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强化乐观和快乐这一阶段课程设计的重点。

2.3 培养积极的防御机制

积极心理学家指出一个真正的积极心理适应机制应贯穿于人的一生发展之中。积极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的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情境。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人格心理的课程设计通过开展“我的生命线”活动,探索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发展的重要历程,关注自我和人格的形成的过重中的“关键事件、重要他人”,从生物遗传影响因素、环境影响因素和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等角度展开,分析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历程,并引导学生丰富对自我的理解和觉察。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利他主义、升华、压抑、幽默、预期等成熟的防御机制对成功以及快乐生活的作用。成熟的防御机制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创造性的、积极的解决途径,打破消极的心理模式。

2.4 创建积极环境,促使积极改变

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强调塑造积极人格的同时,不能忽视环境的作用。因此,在人格心理学课程设计中,还应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创建积极情境,如建立团体和班级氛围,选择合适的生活和学习情境,促使积极转变的发生。并增加学生的自我觉察能力,积极体验各种不同的转变。

3 结语

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背景作为指导开展人格心理学课程设计,对大学生的人格优势发展能够产生更加长期而深远的影响。对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性和乐观三种积极人格特质的关注,也为人格心理学课程设计提供新的思路。这种理念打破的以往传统的理论流派介绍,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体验和发现式学习,不仅丰富教学模式,同时也为课堂增加趣味性和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