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探析

时间:2022-08-03 03:04:46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探析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探析: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湖南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摘 要:湖南省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资源节约政策应围绕节能、节水和节地等方面进行调整,而环境保护政策应围绕经济发展、财政税收、技术支撑、文化教育和法规制度等方面进行调整。

关键词:生态文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湖南省

引言

2007年12月,长株潭正式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个事件标志着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进入了实质性的发展阶段。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我省原有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政策体系面临的矛盾与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政策工具缺失、不完善;各类政策间存在着不协调、不配套的现象;不少政策的实施不到位,缺少有效的制度和法律保障机制;环保部门与经济发展部门执法步调不一致,等等。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两型社会的建设进程,影响了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纵深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内涵,作为两型社会建设改革的试点省份,湖南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理应走在全国的前列。为此,湖南省有必要对原有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政策体系进行适当的修订和完善,使之更加符合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需要。

一、资源节约政策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湖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应从节能、节水和节地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政策,以推动湖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节能

1.严格实行领导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根据国家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的精神,对各级政府和重点国有企业实行严格的领导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将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情况和实施过程视为政府政绩和企业业绩的重要考核内容。

2.加强规划引导。湖南省政府应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的精神,制订十三五节能减排规划方案和产业结构调整明细目录。规划方案应列出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明细,明确不同地区产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进一步完善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奖励制度,进一步深化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节能责任,坚决将节能减排目标落到实处。

3.制定资源节约标准体系。按照国家相关节能标准体系,结合湖南省实际,针对主要工业产品制订能耗限额指标和配套标准。

4.合理运用税收政策。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对节能产品和节能设备的生产应用和技术推广等实行税收优惠;对为了降低能耗而进行的工艺改造和技术创新过程中产生的额外费用,可按照技术开发费用抵扣企业应纳税的方式予以优惠;对达到国家节能标准的高能耗消费品,仍可按照一定比例给予消费税减征的优惠待遇;对达不到国家节能标准的高能耗消费品,则应调高其消费税。

5.提高节能金融支持力度。对国家、省部级立项的节能项目,对节能成效好的企事业单位,银行等金融机构应给予融资信贷支持。同时积极引导国际金融机构、外国政府以及各种民间机构向节能项目投入资金建设,以拓宽节能建设资金渠道。

6.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节能建设。针对节能重点项目,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采取无偿资助、资金投入、低息贷款等方式,以支持节能项目建设。

7.充分发挥价格调节能力。一是要继续深化能源价格体制改革,建立市场机制调节为主导、政府宏观管理为辅助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具体来说,分三种情形:对于竞争型的能源产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决定;对于自然垄断型的能源产品和服务,价格由政府决定;对于限制型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和服务,价格由政府为主决定逐步过渡到由市场为主决定。二是在重点地区实行分时电价,积极引导用户合理用电和节约用电。三是对不同型企业继续实施差别化用电,对低能耗的行业给予电价优惠,对对高能耗行业,实行较高电价。

8.推动节能型技术进步。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研单位和企事业技术间合作,开发高效节能和应用型技术;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大力支持拥有知识产权的节能型技术,并开展节能型技术示范;结合湖南省自身特点,大力研发应用性强且绿色环保的复合循环流化床锅炉制造技术、高低混合流速循环床锅炉制造技术、煤粉燃烧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专利技术。

9.健全节能服务体系。健全节能服务机制,搞好节能服务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支持相关节能服务机构开展节能人才培养、节能技术推广、节能信息咨询,以及节能专业知识讲座等业务,增强节能服务能力,提高节能服务水平。与此同时,大力引进和培育合同能源管理公司,提高该省节能技术的研发水平和筹集节能资金的能力,推进节能技术改革和创新,培育节能技术服务市场,提高节能技术服务管理。

10.加强用电需求管理。进一步完善电力需求管理制度,改革和优化城市和企业用电方案和模式。根据国务院电力需求相关文件精神,对清洁能源发电给予优先安排,对燃煤火电机组进行优化处理,同时,对燃耗高、污染重的低效机组发电进行限制。

11.提高节能检查监督力度。尽早出台节能检查方案,优化节能检查监督方法,提高节能检查和监督力度。对高耗能产品及公共设施的耗能状况、淘汰禁用设备异地再用状况、大型固定资产投产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状况、产品能效标准和标识执行状况、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状况、能耗行业节能设计规范运行状况,以及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使用等状况进行重点检查。相关能源质检部门和公安机关要严厉打击生产、加工、运输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产品,或伪造、盗用国家或地区节能质量认证标志等违法犯罪行为。

(二)节水

1.健全水资源管理体制。为了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保,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根据相关水资源法律法规,我省应建立健全高效、权威、相互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对主要区域和地段的水资源在规划、建设、维护、调度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为水资源的节约提供法律保障和后勤服务。

2.建立水价形成机制。制订生活用水定额标准,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按量收费,对超出部分采取累计加价收费的办法,促进节水;明确界定初始用水权的归属,构建水权交易机制,促使水权按照市场化的操作模式进行转让,建立由市场调节资源配制的水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3.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凡在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建设污水处理系统,促进水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方面成绩突出的企业,政府应给予财政补贴;对致力于生产水设备和对废水循环利用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对经过评定和检测水耗低、水资源污染少,以及节水效果佳的产品,政府应优先纳入采购对象。

4.大力发展科技节水和提高全民节水意识。积极开发并推广耗水少的生产设备和器具;加强供水管网的建设和改造,不断降低管网水流失率;开发废水污水臭水的处理回收和利用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反复循环利用;在全省范围内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开办节水知识培训,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5.建立健全水资源利用监测体系。在湘资沅澧四大江和临近区域内主要河段、大型水库、重点排污型生产企业的水源入江口,建立健全水文水质排放报告和检测制度、水资源综合利用评审制度和环境保护公示制度,接受相关水资源管理部门的监测管理和全社会的监督,对社会反映强烈的水资源污染问题,应及时加以处理。

(三)节地

1.严格用地规划制度。在严格量化控制建设用地新增规模,不断盘活土地存量,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优化用地结构,保护耕地的总体精神框架下,科学编制全省特别是核心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严格土地供应管理。各级政府部门要严格按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进行征地,严格按照土地年度供应计划和出让计划进行供地。对于国家、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在征用土地时应予优先考虑;对于限制开发和生产的项目,在征用土地时要严格限制;对于淘汰性质的开发和生产项目,在征用土地时应坚决予以拒绝;对于高档别墅、高尔夫球场、超标准的公路,以及大型行政办公大楼等对改善民生作用不大、占地过多的用地,应继续暂停供应。

3.严格用地量化管理。以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工业用地控制指标和单位面积投资强度三项规定为依据,确定建设用地基本供应数量,超过部分,应坚决予以削减;对冒用建设项目、工业项目名义进行圈地、改变建设用途和工业用途的违法行为,应坚决予以杜绝,并依法进行处罚。

4.严格执行土地批后监管制度。对农业用地虽经相关部门批准转为建设用地后,但若两年内未进行具体建设或闲置的,建设用地仍转为原来的农用地;对已经实施征地,但在两年内未供地的现象,应予削减下一年度农业用地转建设用地指标;在制订《划拨用地决定书》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等相关政策时,应将建设用地投资额、建设时间、建设地点、土地用途和土地使用标准等内容纳入进来,对违规使用土地的,应按照相关政策追究土地使用者的责任。

5.严格农村用地管理制度。即便是农民或集体需要用地,也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符合农村和集体建设规划的要求,以及符合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要求。凡是集体建设即便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建设,需要占用耕地的,也必须依法依规办理农用土地转用审批手续,手续不齐全,或未办理手续,或手续未获批准,均不得擅自用地;农民新建、扩建或改建住宅时,若村内存在闲置地、老宅地以及可利用的荒坡地,均不得弃之不顾而占用耕地来从事建设;若没有多余的闲置地而必须要占用耕地的,宅基地面积也必须在规定标准范围内,同时按照当地标准征收耕地占用税;凡是建设用地需要占用耕地的,必须严格实行耕地补偿制度,做到耕地占补平衡,以确保不触碰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红线;凡是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或租用集体土地建设小产权房的,必须坚决予以禁止。

6.严格执行土地财税政策。对节约集约用地成绩突出的个人和企事业单位,政府应在融资贷款、转移支付、设立土地专项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相反,对土地浪费严重的行为,一律取消上述优惠政策。

二、环境保护政策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湖南省应从经济发展、财政税收、技术研发、文化教育、政策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政策,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一)经济发展

1.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格局。对于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和浪费资源的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低产出的传统产业应逐步淘汰,同时应积极发展低污染、低能耗、低物耗、高产出的新型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现代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制造业为支撑、新型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结构。

2.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步伐。以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成功经验为借鉴,经过调查研究,尽快制订和完善湖南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在该规划中,应明确快循环经济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应勾勒出循环经济的发展途径和采取的措施,同时在全省普及循环经济理念,提高全民循环经济思想意识,不断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步伐,以促进全省经济、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3.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注重研发绿色环保型的技术与设备,加快发展生态型、环保型产品,推动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使环保产业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型、替代型、循环利用和污染治理型的先进实用技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构建科学合理的能源利用体系,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5.推动绿色采购清单落到实处。湖南省应尽早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清单条例,明确和公开采购标准,编制绿色产品详细清单和绿色采购详细清单,优先并大力采购利用再生材料生产的产品、可循环使用对环境污染少的产品、通过ISO14000认证的产品,以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产品,以此促进该省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二)财政税收

1.构建环保财政投资增长常态机制。通过立法、出台政策等方式,使得对环保的财政资金投入增长速度不低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成为新常态。

2.成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循环经济发展专项基金主要通过政府财政拨款和社会捐款等方式进行筹集,重点用于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培训和教育循环经济人才,加强循环经济信息建设,研发和推广循环经济技术与产品,促进循环经济建设项目的健康运行,对推动循环经济不断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单位或个人进行物质奖励等。

3.完善循环经济投资政策。一些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循环经济项目和产品,应加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内投资比重;一些清洁型产品、环保示范型项目、资源再生型企业,应通过专项补助、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加以扶持;对促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重点项目,应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4.运用财政税收杠杆进行奖惩。对绿色环保产品,给予税收优惠;对资源循环利用的产品,减免出口关税和加大出口退税力度;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要征收资源税,还应加收环境保护税;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生活废弃物排放、噪音污染等,征收环境保护费;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品的生产,加大征税力度;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品的出口,提高出口关税和停止出口退税。

5.设立环境友好专项基金。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同时吸收民间资金,建立环境友好基金,以奖励对环境友好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三)技术研发

1.替代型技术。即以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为目的,以替代紧缺资源和重污染型资源为手段,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为特征的技术。

2.可再生资源恢复型技术。即为治理遭受污染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恢复遭受破坏的植被,促使其再生和恢复重建的技术。

3.减量型技术。即以清洁生产和生态环保为目标,对资源的消耗少、对环境的污染轻的技术。

4.循环型技术。即充分利用各种废弃物资,或多次反复使用某种资源,以延长资源和产品的使用周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

5.废物无害化处理型技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污水、废气、固定废弃物、生活垃圾、危险品等无害化处理的技术,二是对有害物质进行分解和填埋的技术。

6.系统集成型技术。即根据系统工程理论,运用资源工业代谢分析法,实现对区域内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优化配置的技术,以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

7.共生链接型技术。根据产品的共生性或互为上下游的特征,为节约空间资源和物质资源,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价值增值,对产业和产品进行有效组合的技术。

8.生命周期评估型技术。即为优化决策、改进设计、调整生产品种和规模,对某种产业或某种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资源和环境影响分析评估的技术。

(四)文化教育

1.积极开展环境友好宣传教育。运用知识培训、广告、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在全省范围内掀起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宣传高潮,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建设两型社会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充分发挥全社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牢固树立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谐共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积极开展环境友好社会公益活动。组织人民群众和共产党员参加植树造林、资源回收、监督污染排放、环保志愿者等行动,逐渐养成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健康的、绿色的、生态的观念,并将这一观念深深溶入到个人的生活、生产和行为中。

3.引导绿色消费方式。引导消费者提高健康消费意识,在消费时不应过多地考虑消费价格,而应选择没被污染有益于健康的绿色生态产品;在实际消费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消费垃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提高绿色消费比重,以此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消费可持续发展。

4.培育环境友好文化产业。大力创作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影视、戏剧、文章和著作等各种艺术作品,积极创办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村庄、绿色小区等活动,在全社会弘扬环境友好文化,使环境友好文化氛围得到升华和扩张,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环境友好文化氛围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5.树立企业环境友好文化形象。21世纪企业间的竞争不是质量竞争,更不是成本竞争,而是品牌竞争。一个具有良好的环境友好文化氛围的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好的品牌。企业环境友好文化形象可以通过厂区环境、产品开发、商标设计、广告等得以体现。

6.搞好各层次的环境友好示范建设。主要有三个示范层次。一是示范行业。在示范行业中大力推广现代企业理念、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创新驱动观念,普及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认证体系,采用先进设备和清洁技术,将各种资源的消耗降到最低,将各种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轻。二是示范园区。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对经济开发园区的相关企业进行产业整合,重点培育一批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高,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少的环保工业企业,积极引导这些企业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利用先进生产设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到末端整个生产链条上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从而达到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减少亏损、增加效益、绿色生产的目的。三是示范乡村。在示范乡村中推动农产品清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根据生物链条相互依存的特点,综合利用农业生产空间,大力推行立体种植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大力发展包括沼气、节能柴灶、秸杆气化等可再生能源;集中处理并合理利用生产生活垃圾;广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家庭和乡村。

7.扶持和发展各种民间环保组织。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过程中,广大公众不是旁观者,应通过建立和发展各种环保组织积极地参与进来,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公众环境意识,更可以对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特别是针对一些民众普遍关心的重大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更应通过公众听证会的形式吸引公众参与进来,从而使得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渠道得以畅通。

(五)政策体系

1.建立健全环保政策体系。湖南省应根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结合自身社会发展实际,在两型社会建设的几个重点领域优先制定政策体系。一是循环经济领域:应优先制定资源利用、垃圾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包装容器回收利用等方面的政策。二是节能减排领域:应优先制定企业节能减排、机动车辆废气排放、清洁能源生产、企业减污促进等方面的政策。三是绿色生产领域:应优先制定生态工业园建设、化工产品清单、清洁产品生产、绿色产业开发、绿色产品包装等方面的政策。四是绿色消费领域:应优先制定绿色产品采购、绿色产品消费促进等政策。

2.建立健全企业环保标准。对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的企业诸如钢铁、冶金、造纸、化工等行业的企业,制订节能减排、废物综合利用、防范与治理污染的具有一定强制性的规章制度体系,即企业环保标准。企业具有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的责任,因此应采用先进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技术、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能减少环境污染。

3.建立健全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应将资源消耗率、环境损失率和生产效率一并纳入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克服片面追求物质生产的观念,确立环境保护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和评估考核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探析:西藏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取得巨大成就。西藏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原生状态。

[关键词]西藏;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文明

关于西藏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政府在2003年的《西藏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和2013年的《西藏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中进行了全面介绍。其主要内容是:旧西藏基本处于被动适应自然条件和对自然资源的单向索取状态,根本谈不上对西藏生态环境客观规律的认识,也谈不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坚持科学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美丽西藏。目前,西藏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原生状态。

1.西藏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和平解放开启了科学认识、主动保护和积极建设西藏生态环境的进程。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之初,中央人民政府就组织“政务院西藏工作队”(1958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对西藏的土地、森林、草场、水利和矿产资源进行考察和评价,提出了科学开发利用的意见,从而开启了科学认识、利用和保护西藏生态环境的进程。1972年中国科学院在兰州首次召开了“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学术研讨会”,其后,有关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环境的各类综合性、专题性学术会议不断召开。一大批学术成果相继问世,仅一套《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丛书》就达31部42册,约1700万字。这些科研成果,为西藏在经济建设和发展中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1977年,国家农林部组织了对西藏全区的第一次全面森林资源清查。1978年起,为适应造林绿化的需要,各地先后建立苗圃近50个,引进、驯化、培养了数十种适宜西藏生长的造林绿化树种。

改革开放使西藏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走上法制化的道路。西藏自治区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基本上涵盖了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做到了有法可依。

国家直接投资建设了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的“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中部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政府专门制定了在荒山、荒坡、荒滩地区植树种草实行“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的政策,鼓励人民群众植树造林和种草,保证了人民群众在改善生态方面应有的权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深入人心。

国务院在1998年和2000年制定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对西藏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专门规划。2009年,国务院通过《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争取到2030年基本建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安全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西藏自治区编制实施了《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水土保持规划》、《农牧区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城镇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一江四河”流域污染防治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对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和部署。

国家加大对西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了生态环境领域的执法监督。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拉萨市及周边地区造林绿化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一大批生态工程项目相继实施,有效地改善了西藏的生态环境。最新环境公报显示,西藏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基本没有受到污染,西藏基本保持了较为自然的原生状态,是世界自然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2.生态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藏自治区为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就。

天然草地得到合理利用,草原生态保护积极有效。为解决好人畜和草畜矛盾,西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天然草地的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从2001年起开始在西藏实施牧区草原建设、游牧民定居工程以及天然草原恢复和建设项目。这些措施既保障了农牧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又确保了草原生态的良性发展。

保护天然林资源,开展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为了保护西藏的生态环境,政府实行限额采伐,以严格控制森林的采伐规模。同时,对采伐基地进行及时更新,恢复森林植被。实施西藏长江上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部分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工程造林和生态工程项目不断实施。森林覆盖率由和平解放时的不足1%提升到11.91%,保护湿地600余万公顷。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显著。通过植树造林和兴修水利等综合措施,大力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防沙治沙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西藏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同时,西藏自治区制定了《西藏水土保持规划》等多部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颁布了《西藏自治区水土保持项目管理办法》,把预防、监督、保护放到水土保持工作的首位,防止因人为活动而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防沙治沙工作取得积极效果。为了有效遏制和治理草场退化、土地沙化,西藏以江河整治为基础,以小流域治理和退化草场荒漠化治理为重点,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和草场生态体系为目标,采取乔、灌、草以及造林、封山育林和飞播相结合的措施,在江河周围以及草场退化、沙化严重的地区,大规模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重大进展。五十多年来,西藏没有任何物种遭到灭绝,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物种类不断丰富。随着西藏不断扩大开放,一些过去没有的物种,如鲤鱼、鲫鱼、鳝鱼、泥鳅等水生动物,一些高产、优质的牛、羊、猪、鸡、鸭等家禽家畜,玉米、西瓜及各种蔬菜等高效农作物,都已从内地引进并在西藏蓬勃生长。

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西藏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藏相继建立了21个生态功能保护区、7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地质公园、1个部级风景名胜区以及47个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占西藏土地面积的34.5%,居全国之首。西藏拥有的12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以及典型的地质遗迹和湿地资源,在已建的自然保护区中均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3.经济发展中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据最新监测结果,西藏目前的水环境、大气环境仍基本没有受到污染。全区没有发生过大的环境污染事故,主要江河湖泊大多仍处于原生状态。

农业生产和开发注重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同步进行。西藏注重通过改善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来努力提高粮食产量。政府帮助农民改变千百年来传统的撂荒式的“白色休耕”等不利于保持水土的耕种习惯,实行粮草轮作等生物手段,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涵养能力。在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推广农田林网化,降低风沙对土壤的侵蚀。经过不懈努力,西藏中部农业主产区的土地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土壤侵蚀程度明显下降,支撑农作物生长的水热等自然条件得到改善。国家投入巨资在西藏先后建设了一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始终注意土地开发与改善生态相结合,做到土地面积的扩大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步进行,使开发区内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普遍提高1―3个等级。

择优选择工业项目,加强污染防治。西藏至今工业企业仍然很少,工业污染问题并不突出。为了有效防治污染,政府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污染防治措施,确保不因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一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及技术改造进行工业污染治理。二是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对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进行严格整顿。

加强对资源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管理。对一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一律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后才能立项的政策,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指项目的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大中型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80%以上。

重视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改善人口密集区域人类生存环境。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历来是西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在城镇中积极推广使用无污染能源,大力提高民用燃料气化率。同时,西藏还积极利用水能、地热能、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初步形成了以水能为主、多能互补的能源建设利用格局。加强城镇上下水管网道建设和废弃物的处理工作。

大力发展旅游业等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特色产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96年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把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业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对旅游景区(点)产生的垃圾,旅游和环保部门采取积极措施,通过收集、分类、处理,防止污染生态环境。

4.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型铁路――青藏铁路

在前期研究工作阶段,切实做好环境影响评价。根据评价要求,确定了项目建设“以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以生态环境评价的结果指导设计、施工、环境管理。

铁路建设的设计阶段,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工程方案的决定因素。在铁路的线路选择上,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活动的重点区域。对于无法避让,必须经过野生动物活动区域的路段,在设计中研究提出工程保护对策,布设了不同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以最大程度地保证铁路沿线野生动物的正常活动。为了不破坏草地、湿地等自然环境,设计中大量采用了以桥代路的方法。建成后的青藏铁路各车站,取暖使用以电能、太阳能、风能为主的环保型能源。车站的废弃物收集后集中处理;生活污水要经处理达标排放,尽量用于绿化;客车采用封闭式车体,车上垃圾装袋,运至高原下交车站集中处理。尽量采用远程自动化控制,机械化维修,减少高原上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最大限度地保护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态环境。

在施工中,尽最大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与建设施工单位签订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书,要求各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和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规章,设立环保管理部门并配置专、兼职管理人员。必须有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所采取的措施必须科学,施工作业方案必须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施工作业对高原生态环境的污染。

加强环境保护监督检查,确保环保目标的实现。青藏铁路首次实行了全线环保监理制度,由总指挥部委托第三方对全线环境保护进行全过程监控。为加强全线全过程施工期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国家环保总局和铁道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青藏铁路建设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对施工期内的环境保护和监督检查工作做出了专门部署。

5.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既不能用停止发展来维系,又不能用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短期效应,只能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坚持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举,在发展中重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必须是积极、主动、动态的,而不能是被动、保守、封闭的,不能以保持脆弱的原始自然状态为由,拒绝一切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交流互动,阻碍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探析: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价值取向探讨

摘要:现代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普及生态文明观和生态科学知识,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才能繁荣生态文化,使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得到真正落实。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举办宣讲会、报告会、读书教育等活动和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可以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从而在全社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与此同时,建设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注重环境保护知识的讲解,利用各种创新宣传手段广泛宣传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和价值取向,从而将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生态系统平衡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保护 问题 建议和意见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和重要途径,对于加强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为了更好的深入贯彻落实党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根据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规定,合理制定相关实施策略,才能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从而加快实现实力、活力、生态、和谐新社会的战略目标。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不断发展的重要形态,尤其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重要成果,是人类不断发展的重大进步。中共十七大召开后,建设生态文明作为重要战略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科学发展观真正得到贯彻和落实的重要内容,以促进环境保护发挥真正效用。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实施,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不断加大环境问题解决力度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一定成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真正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实现生态系统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1.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垃圾的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多

近年来,工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环境污染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各种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在种类和数量上的不断增多,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受到极大阻碍。城镇建设每年侵占的土地面积达到了155公顷,在不断扩展城市规模的同时,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加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其他污染如固体废物排放、噪音污染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严重威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1.2无组织堆放垃圾、排气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达到200亿元,燃煤、工厂排放废气及汽车造成的大气污染,大气中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悬浮微粒弥漫在城市上空,空气污染导致许多城市肺癌死亡率已经达到万分之二,全国酸雨覆盖面积已经超过30%。而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已经超过2000亿元,森林覆盖率却不到1/4,草原出现严重退化情况,水土流失面积已经超过15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国土面积的60%。各种环境保护机制的不断完善,使城市、农村等地区出现无组织堆放垃圾和排水等现象,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循环,给生态文明建设造成极大影响。

1.3有害垃圾无法进行无害化处理

在相关调查中指出,居民对于可回收的垃圾存在认识不清、垃圾分类意识相当淡薄等问题,致使很多有害垃圾没有及时得到无害化处理,使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在填写可回收垃圾的选项中,很少人能够正确地填写完整;在当被问及“如何处理一些具有回收价值的固体废弃物”时,很多人选择了“丢弃”,这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存在宣传力度不够、环保意识不够强等方面的问题。

1.4地下水污染不断加重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地下水污染程度也在不断加重中,很多河流出现水质变差和面临枯竭的问题。国家在生态经济上的推广力度还不够,没有给以重要资金投入,各种环保制度的不严格落实,给城市环境、人们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影响,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与此同时,很多企业都倾向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缺乏较高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2.1整合力量,建立和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机构

在实践过程中,针对各种环境污染问题,整合相关部门、社会人士等方面的力量,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要策略,不断优化经济增长方式,以建立和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机构,使生态环境得到真正保护。根据实际情况,首先要做的是破除传统发展思维和经济增长第一的经济发展管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和环保优先的发展理念,以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和环境保护意识,将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纳入到决策、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各环节中,从而真正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城市的步伐;然后,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控制,根据不同地区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制定合理的治理政策,以确保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促进城市功能区不断发展和和谐共存;接着是要严格把控环境保护标准,对各种生产进行严格检查,并逐步提高环境保护准入标准,使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最后,相关部门必须切实安排负责人,积极推进和落实重污染行业的减排和优化升级问题,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以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和置换,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产业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只有不断完成上述内容,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基础保障,从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根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具体情况来看,政府必须把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并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偏向农村,实现更好的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使城市和农村的环境变得更好协调。在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的前提下,逐步完善社会多元化环保投入机制,建立和构建环境保护机构,必须不断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环保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才能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使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真正落实。

另外,在不断加大环境科研资金投入的同时,提高环保工作的科技含量,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信息化程度,可以不断建立不同形式的环保科技优势,从而真正落实科技兴环保战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部分城市积极召开的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必须及时得到调整和充实,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专项考核内容,成立了专门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协调推进小组,大大推动环境保护建设,给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另外,在整合各种力量的同时,还需要部署启动淘汰落后产能行动计划,以省级生态市创建为重要指导,大力推进“清洁空气”、区域环境整治、“森林”建设等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活动,以保证各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2.2快速转变发展观念,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现代化建设中,想要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就必须快速转变发展观念,注重经济可持续发展,以促进人、自然和经济和谐共处。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以真正贯彻和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点课题的相关调研,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与实际相联系,以有效提高各种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中,促进相关体制和机制不断创新。

在实践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不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的有效落实,并不断加快推进城乡集污纳管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同时加大和深入推进森林建设的相关政策,以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进行全程参与和控制,在集合各部门力量的同时,制定出具有较高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确保各城市的环境问题得到逐步有效解决。然后,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划,全面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在落实相关措施的时候,注重组织的合理、科学安排,以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效应。

在编制不同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区域总体规划、城市和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农民集中居住区详细规划等规划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生态环境保护采用专项规划和联合规划的形式,并制定生态功能区规划、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和非纳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等相关环境污染问题解决规划,以在落实相关环境保护规划的时候,真正明确环境保护目标和有效环境治理措施。

另外,通过国家相关规定对河流水质、环境空气质量、区域环境噪声和污水排放等各种目标和要求加以确定,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划和要求进行实施,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接着,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快速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策略,以减少能源、资源耗损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根据不同行业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灵活和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以不断提升各企业在行业内的地位,增强各企业在国内外的竞争优势,最终达到提升产业带动效应与产业协作力度的目的。与此同时,根据不同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对部分有自己生产优势、有发展基础、有发展市场的中型企业给以支持,帮助他们不断扩大发展规模,从而发展成主业突出,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强势企业。并培养部分有较高知名度的工业品牌企业,充分发挥中国出口名牌、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在不断发展国内行业的同时,还要大力引进和培育各种新材料、新能源、家电、成套设备与机械、汽车配件等相关行业,以不断壮大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企业的实力,形成优势互补的企业集群。再者,不断加快和淘汰落后产能,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的贯彻。根据我国不同城市的发展情况,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环保,必须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和管理,才能将污染能力强、效益差、环境影响严重、不符合各省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项目进行清理,以优化各省市的产业形态,促进生态经济不断发展。

在各种不同规模的项目审批上,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各省市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杜绝不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淘汰类和限制类产业新项目重新出现,以对资源、能源利用进行优化配置。同时,根据各省市的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计划,在满足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关政策与要求的前提下,注重未来几年内呈现落后形态的产业、工艺和设备进等行淘汰提升目标任务分配,以提高各企业的生产力,促进各行业的生态生产力不断创新。

另外,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坚持运用市场机制、法律约束、经济手段和技术门槛等多管齐下的管理模式,逐步淘汰部分发展前景比较黯淡、浪费比较严重、产品附加值过低的落后过剩产能,以有效提高各省市的综合产业量,减少资源、能源浪费。最后,在不断完成上述内容的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还必须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真正贯彻和落实相关制度,采用研发新能源、改进项目技术和建设污染治理工程等方式,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量,从而达到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的目的。例如:对垃圾进行可回收利用,部分塑料、纸类、金属和玻璃等,都可以在综合处理后进行回收利用,是减少环境污染、节省资源与能源消耗量的有效途径。在进行垃圾的回收利用时,全体人员都要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清晰的认识,以对可回收垃圾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变废为宝、不断提高环保效益。

2.3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是生产力不断创新的必然趋势,对于提高能源、资源有效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真正落实,从而在全体人民的监督下,缓解我国目前存在的各种环境污染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我国不同省市的地理分布不同,不断加强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必须立健全环境执法相关机构,以形成由省、县、乡(镇)构成的三级环境执法监管网络,并不断加大环境执法建设投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人员,以有效提高执法装备水平。与此同时,不断加强各级的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建设,注重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以有效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执法能力。另外,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规范环境保护执法相关制度程序,注重实践联系,以通过有效建立环境保护案件审核、环境保护执法公开、生态文明建设执行等相关制度,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真正落实,从而保证环境执保护法的公正、客观、公开、高效和快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有不断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不断探索和创新执法机制,注重实践应用,才能真正提高环境质量,使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从而使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时,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标准和奖惩制度,以保证环境污染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使资源、能源得到最有效利用。首先,根据国家“排污费标准高于治理成本”的相关原则,不断提高各项目的收费标准,如果发现违规超标行为,必须根据相关规定对违法超标排污进行加倍缴纳排污费的方式进行惩罚,以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然后,根据各省市的不同情况,大幅度提高违法行为的罚款限额,以对违规违纪行为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例如: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对建设项目投资总额进行全面分析,以确定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不法行为的罚款额度,确保环境治理得到真正落实。

接着,随着高科技技术的不断运用,为了更好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注重环境保护违法行为惩罚手段的不断创新,以根据最新的变化,制定出最有效的惩治手段,以取得最好的惩治效果。例如:在各省市管辖范围内,发现未经相关部门审批、未经环评审批的项目在,在擅自开工建设、投产使用,并且出现擅自闲置环保设施、超标排污、偷排污水等情况,在相关规定中已经属于连续性违法行为的,必须采取“按日计罚”的方式进行惩处,以对上述行径进行最严厉的惩处。最后,高度重视司法部门的管理和监督,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宏观控制力度。在实践过程中,在各大媒体、各种传播渠道不断加大资源环境法治文化的宣传力度,不断增强社会各界人士的环境保护意识,以有效激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使环境得到真正保护,从而不断增强各企业对资源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

2.4注重资金投入,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效进行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全球生态环境都遭到破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最关键问题。现展中,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不断加强,需要注重资金投入,将生态文明宣传作为创建生态环境和生态经济的主要行动,根据实际情况专门出台整体宣传工作方案,以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效进行。只有不断加强资金投入,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关措施的真正落实,将相关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工作人员身上,才能有效提高环境质量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环境保护意识。与此同时,资金投入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等方面必须不断加强,在不断提高市民对生态文明工作的知晓率的同时,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支持率,以不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从而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在实践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需要对环境税与环保收费两者的关系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例如:对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带来的环境污染进行全面分析,以此进行环境税和环保费用的征收,为开展环境税征税试点提供有力支持。一般情况下,各种类型的废水、废气、废渣和工业垃圾等所带来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会对气候造成极大影响,因此要注重对上述项目进行管理,征收相关税费,以有效控制环境污染。

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情况,不断加快生态补偿立法进程,以有效确定实施生态环境补偿的资金来源、重点领域、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等,使相关利益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得到可靠保障,从而使相关措施得到真正落实。与此同时,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对重点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地区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以确保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得到真正实现,使受保护的地区得到应有的补助和奖励;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将资源能源输入地区和输出地区联系在一起,通过相关的补偿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资金得到有效保障。另外,注重相关税制改革和创新,注重环境税和环保费用的征收,有效拓宽投资、融资渠道,以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获得持续资金投入支持。

2.5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体制,注重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合理应用

根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健全和完善相关机制,需要有效完善节能减排的相关机制,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和分配节能减排指标,以提高资料、能力的有效利用率,减少资源、能源的损耗率和耗损量。为了使自己得到有效利用,各省市相关部门必须学习国外先进排污、除污技术和手段,有效完善排污权交易相关制度,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的整体实施力度。同时,有效构建碳排放交易市场,提高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力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规范化、标准化和系统化发展。另外,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有效提高环境质量,还需要探索和建立节能量交易市场,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国际化发展,使国际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为了更好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关制度和机构的不断构建,需要有效完善资源产权制度,合理设置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以保障资源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断统筹各种资源税费、注重环境税费的全面改革和创新,以有效构建资源税费和环境税费体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范围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快资源行业市场结构的全面改革,以降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投入成本;适当采用有效方法,合理利用价格管控手段,以市场为管理和控制的基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以对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调控机制进行有效干预和管理;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提高资源性产品的价格、降低再生资源的价格和提高废弃物排放成本等方式,构建有利于资源节约使用、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价格体系,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

2.6合理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各类专项环境规划

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必须要合理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规划和各类专项环境规划,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和不同层次所具备的特点,建立具有不同侧重点、不同特色的考核评价标准,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真正效应,使环保得到真正保护。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主体功能区进行全面定位,同时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特点和性质等,选择最合适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以通过差别化评价和评估,贯彻和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与此同时,注重党政领导班子和相关部分考核,尤其是节能减排、资源浪费和循环经济等方面进行严格考核,以不断提高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实行政府内部考核、公众评议和专家评价等并行的评估办法,可以使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真正得到落实,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实践过程中,采用奖优、治庸和罚劣的实施原则,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才能真正发挥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能,使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2.7大力加快和推进生态经济发展,提高环境质量

在实施各种环境保护政策中,大力加快和推进生态经济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环境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践过程中,环境保护的重点是要大力实施和落实节能减排、再制造、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废物资源化利用,通过采用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污染治理、循环经济产业链接和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可以不断推进经济发展的产业化发展,从而缓解环境污染问题,提高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其中,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技术的研发,需要不断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以把节能项目从单个企业改造推广搭配全行业项目中,从而推动节能项目的规模化、数量化发展,最终达到提高企业节能减排能力的目的。

与此同时,采用举办生态文明国际博览会、展览会、交流会等形式,展示国内外节能环保产品、技术与装备,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交流与合作活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发展,从而真正改善环境质量。在不断依托部级实验室、科研院所、工程技术中心、行业协会、高校和相关生态企业的同时,加强生态文明法规政策的相关研究和技术开发,以为园区、企业和城市提供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制定和问题诊断等多方面的咨询服务,从而确保我国相关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在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中,注重资源、能源的回收再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不同城市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性的废弃物交易中心和再生产品交易中心,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最终达到减少能源、资源消耗量的目的。通过定期举办部级或区域性的生态文明博览会、交流会等,可以有效推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的不断交易,使相关技术、设备得到真正实践,从而缓解各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例如:区域化的推动农作物秸秆、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是目前解决能源大量耗损问题重要途径,对于减少环境污染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监督与管理,切实落实东北环境保护督察中心、华东环境保护督察中心、华南环境保护督察中心、西北环境保护督察中心和西南环境保护督察中心的各部门的真正职能,以全面发挥他们的环境监管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保护战略的实施,满足了社会发展需求,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都日益变得更加严重,给人类的长期生产造成巨大威胁。在不断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给以高度重视,才能真正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使各种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从而促进人、自然和经济和谐共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