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职民航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08 04:13:06

高职民航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面对国际政治经济背景的新变化,我国民航运输专业需在人才培养上适应市场需求。民航运输专业的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在企业实践的经验,或者是实践经验丰富但民航运输专业知识缺乏的企业从业者进入高校成为民航运输专业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兼具的教师凤毛麟角。针对高职院校民航运输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高职院校民航运输专业人才培养对策,为提升高职院校民航运输专业人才就业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013年,我国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东南亚、东北亚经济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经贸发展带。面对国际政治经济背景的新变化,我国民航运输专业需在人才培养上适应市场需求。然而,目前我国民航运输就业市场上存在人才供给不适应需求的结构性过剩现象,说明当前我国民航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对民航运输专业人才的需求没有实现很好的对接。因此,在当前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新背景下,如何建设民航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亟待探究的课题。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对高职民航运输专业人才的要求

1.企业对人才需求数量逐渐增加

“一带一路”既是民航业发展的机遇,也给民航业提出了诸多挑战。“一带一路”倡议构想对于我国民航运输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是我国实现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以及建设多边自由贸易的重要战略部署。随着近些年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民航运输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

2.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逐渐提高

随着我国从对外经贸大国向对外经贸强国转变,一大批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扩展海外市场的积极性会持续提升,这对民航运输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民航运输人才不仅要掌握最新的较全面的民航运输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好的实际操作能力、个人应变能力和学习能力等,甚至有一些企业还要求学生需要持有相关的岗位资格证书(中国民用航空运输销售岗位资格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才能够上岗。

3.学生的跨岗位综合能力受到重视和欢迎

企业除了对学生在外语、民航运输销售、计算机、业务操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更高的要求以外,还希望学生能具备国际化视野,有对各国产业发展前景进行分析的眼光,能具备开发、拓展、维系市场的能力。据资料显示,单一的操作性民航运输人才将慢慢被企业淘汰,新型的民航运输人才应该具备一定的战略决策、市场分析、民航运输销售和管理协调、跨岗位的综合能力。

4.学生的创业能力将成为社会需求的一项新能力

2013年,我国先后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路。一方面,随着两大举措的不断推进,巨大的市场需求会吸引大量民航运输专业人才加入我国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经贸活动中。因此,需在民航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随着两大政策的落地,企业意识到,想要持续发展需进行不断的创新,而企业创新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支持。因此,企业要求民航运输专业人才拥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

二、高职民航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1.重理论轻实训的陈旧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存在重理论轻实训,学生企业实训流于形式、专业与实训岗位不对口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理论教学仍然是各院校的主导模式,理论教学往往存在课程内容过于陈旧,课程形式过于单一,传授应用性知识和能力的课程开设较少,学生对理论教学缺乏主动性和兴趣等问题。另一方面,实训课程形式大于内容。一些高职院校民航运输专业开设了企业实训环节,但在实训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引导,多数学生并未到企业参加实训工作。参与到企业的,也存在专业不对口、混日子等问题。企业实训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但由于存在以上问题,实训效果不理想,学生通过进企业实训以提高自身就业知识和技能的效果不明显,实训对于以后的就业指导和实际意义不大,与民航运输就业市场实际需求仍然存在差距。

2.专业理论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理论是实践的眼睛,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了实践的方向与成败。目前,高职院校民航运输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形式单一、内容不够系统。课程在设置上较为单一,在培养目标定位上过窄,理论课程开设不够系统,导致学生不能全面地、系统地掌握民航运输的基础知识,不利于学生眼界和知识面的扩展。二是课程内容过于陈旧,理论性过强。现有的课程不能与飞速发展的经济和企业运行模式相适应,教学内容和企业现实业务流程等具体情况相差甚大,矛盾突出。三是教与学偏离,学与用脱节。一方面,目前民航运输相关理论课程理论性、专业性较强,学生学习较为被动,缺乏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目标与实际效果存在较大偏差。另一方面,因为较为陈旧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等原因,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企业实践运用时往往出现无法适应、无法融会贯通等问题,这就大大削弱了教学效果。

3.高职民航运输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需要提升

我国高校民航运输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民航运输专业教师外语水平有待提高。目前,高校民航运输专业教师的双语水平虽有一定基础,但毕竟不是外语专业出身,听力和口语较差,无法用外语流畅表达专业知识。二是民航运输专业知识与企业外贸实践经验兼具的“双师型”教师匮乏。民航运输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教师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但目前民航运输专业的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在企业实践的经验,或者是实践经验丰富但民航运输专业知识缺乏的企业从业者进入高校成为民航运输专业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兼具的教师凤毛麟角。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民航运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实训效果

高职院校的实训工作本身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因此在实训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假、大、空”,让实训工作最终流于形式。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第一,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包括实训课程的系统设置、民航运输相关实训室的建设等。校内实训与企业的真实业务流程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通过校内模拟实训,可以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模拟操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第二,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学生进企业实训,缩小学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差距。通过企业实训,学生可以接触到学校内无法学到的企业具体业务流程、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等,使学生在提升实践能力的同时,缩小与用人单位能力要求的差距,提高就业能力。

2.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加强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提高教学质量。第一,增加实践课程比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二,课程设置中,进行必要协调,避免各科不同课程之间出现内容重复现象,减少教师的不必要劳动。第三,注重关联课程的学习,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沿线国家民航运输规则和市场战略等课程的教学力度,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让学生对未来就业所需具备的能力有全方位的认识,提高外贸工作能力,契合企业需求。

3.“轮岗式顶岗实践”的师资队伍培养模式

“双师型”教师历来是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轮岗式顶岗实践是指高职院校定期、轮流派驻教师到外贸企业的固定岗位,如货运员、客运员等,进行顶岗实践。通过滚动式顶岗实践,教师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岗位上得到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了解企业对民航运输人才各方面的要求,进而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发展。民航运输工作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等特征,所以轮岗式顶岗实践要求具有承接性。这就要求学校给予大力支持,在课程安排、薪资待遇等方面给予教师足够的倾斜,同时院校和企业需协调配合,保证企业、院校工作的正常、持续开展。通过轮岗式顶岗实践,可以培养出具有一定民航运输业务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民航运输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进而引导学生朝着外贸企业所需要的素质、能力发展,以实现高职院校民航运输专业人才的最终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