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6 15:51:14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篇(1)

2多媒体教学在高职体育教学的应用

2.1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

高职学生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形式已经产生厌烦情趣,多媒体教学能够直观展示各种体育技巧,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课件。比如对于篮球来说,大多数男生都对篮球情有独钟。教师可以先去NBA球星的比赛视频,各种运球过人、行进间传球、标准投篮姿势等,学生在学习篮球知识的同时还能观赏世界顶级篮球赛事,并学习到喜欢球星的篮球技巧。对于女生而言,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体操类视频,特别是健美操。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做到自主学习。通过这些多媒体视频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2利用多媒体教学突出教学重难点

受限于年龄以及专业的不同,教师不可能涉及体育的各个领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不擅长的动作难以进行亲身示范。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将一些难以示范的动作剪辑下来,通过多次播放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将理论结合实践,绘声绘色的教学方式让难点内容变得简单化。相比于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更注重细节的变化,通过对各个动作的缓慢播放以及某个动作的固定,让学生清楚看到动作的整个过程以及每个细节,并对不清楚的地方进行回放,真正做到360度无死角观察,克服体育技能重难点学习。

2.3利用多媒体教学确立学生主体教学的位置

传统体育教学教师是绝对的主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负责发号施令,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进行一些动作的练习。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彻底改变这种模式。学生通过多媒体播放的教学细节掌握基本的运动要领,再在进行自由练习。有了多媒体教学的参与,教师则被完全解放,不必将心思完全放到教学过程中,而是专心纠正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和自行练习体育技能,并与教师进行互动,及时向教师请教,提出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2.4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励学生

在多媒体教学中,最有效的激励措施就是通过多媒体播放优秀学生的视频以及照片。例如,女生在健美操练习中,将表现优秀学生的联系过程拍摄下来作为示范,供其他学生学习。以此鼓励取得优秀学习成绩的学生,同时还能激励其他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体育技能,高职学生所处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不甘落后于人,希望能表现自己,因此这种方法能够激励高职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让自己的身影出现在多媒体课件中、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篇(2)

国家颁布的有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相关文献中明确提出,青少年只有拥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和人民提供服务,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延续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战略思想,严格把握通过体育教学提升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这一重要途径。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体育教育是新时期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内容,并且也是促进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与此同时,作为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与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学也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奠定终身体育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

1.2体育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高职体育仅仅围绕着教学特色,将整体目标定位、作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有效地服务于学生专业的特点和职业工作的特征。全面提升第一职业岗位工作的群体技能和特殊性的岗位技能,将工作任务定为终身体育锻炼和职业综合素养的发展。在进行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工作时要严格地按照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以社会岗位需求而设置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理念,体现出高职体育课程的改革创新与特色。

2项目教学理论的基本阐释

项目教学课程理论是指教学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来顺应岗位能力设计需求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项目课程理论中明确规定了高职课程的改革理念要以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以职业岗位的能力来设计课程,并且要对工作岗位的知识点、能力点、技能点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最后一再进行课程的体系安排,将课程模块和课程内容设计地更加高效、合理,实现项目课程利益的最大化。同时,项目理论的教学要紧紧围绕高职体育的本质特征,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最大程度上弥补传统体育教育中教学分离缺陷的统一整体。其次,高职体育教学要体现出其在学生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中的不可忽视作用,激发学生们的热情与学习兴趣。

3项目教学理论下教学内容的构建与实施策略

3.1教学内容的构建

3.1.1教学内容构建的依据国家相继出台了贯彻《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法律政策,明确地提出了要开展新一轮的高职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并且要科学地转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将高职教育的特点转移到体育课程改革上,在构建教学体系时要考虑到职业岗位劳动的特点与技能,将体育教育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3.1.2教学内容构建的原则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一线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性人才的使命,而体育教育承载着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身体健康和专业技能素质的重任。因此,高职体育教育必须积极地进行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顺应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技能的特色课程,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体系的优化,规范项目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逐步提高高职体育教学的质量。同时,在改革教学课程的方法与手段时,要重点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养与职业能力,将高职体育的教学特色与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

3.1.3教学内容构建的终身性相对于其它体育教学来说,高职体育教学充分地将学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有效地衔接在一起,保留了体育教学中的统一性、连贯性和完整性特点。高职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在不同专业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来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体育需求,让他们能够树立强身健体的意识与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基本知识和方法之后,不断提高和健全学生的体育道德和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实现个人的终身发展。

3.1.4高职院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和职业岗位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例如,对手腕、手指以及关节灵活性与触感能力较强的岗位学生,可以进行高强的乒乓球、射击、按摩、体操等体育项目的锻炼,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手腕以及关节的灵活性与精确触感,提高人体的耐疲劳能力;可以通过长跑、爬山、障碍跑、攀登等体育项目来加强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能力,在培养吃苦耐劳的基础之上能适应高空作业、困难条件作业给人带来的影响;通过射击、篮球、武术等项目来培养学生反映能力,以便在实际的岗位操作中能够具备随机应变的灵敏素质与良好的视觉能力;还可以通过学习气功、太极拳等运动项目来大幅地提高学生稳重、细致、耐心的习惯;其次,在航天航海类的职业岗位中,往往需要特别高的味觉感受稳定性以及良好的方位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这就可以通过学校体育项目中的跳水、体操、铁饼、花样游泳、特殊设备空间的定位练习等,帮助学生克服恐惧的心理以及身体协调性。当然,培养学生在实际岗位中各方面能力的体育项目还有很多。

3.2实施策略

3.2.1为职业岗位技能做好技术准备在进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规划时,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专业的特点以及各技术岗位的职业要求,再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特性进行有针对的职业选择,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能够让学生们在实际的体育课程学习中感受到真正的为自己所用,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主动练习的习惯。

3.2.2为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做准备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定时,要充分考虑到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特殊身体要求,例如手脚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有选择性、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并且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应激能力来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为以后的岗位实践做好充分的准备。与此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保健操、按摩、保健气功等放松性的体育项目学习,让学生们懂得在经过高强度的学习与劳动之后,能够有效地进行保健休息,消除身心疲劳。

3.2.3优化职业体能训练路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功能所在就是为了强化学生的职业体能,通过具有针对性的体育项目锻炼来有效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质健康水平。按照有效的价值阈理论和身体机能恢复原理来进行合理的训练,通过创设合理的职业体能训练路径来选择高效的训练手段。

3.2.4确定教学目标与考核评价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要深刻地理解基本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目标,在经过系统的学习研究和调研了解之后再进行不同专业和不同岗位职业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并且要充分地体现出教师对知识核心体系的理解以及核心技能、价值观的掌握。

3.2.5强调终身性教师在进行日常的体育知识、技能的指导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耐心地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体育项目的选择,在进行选择时一定要经过认真分析,挑选符合自己专业特点以及身体素质的项目。在确定了自己的体育项目后,要根据自己专业以及身体条件的变化来制订出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和运动方式,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并且要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编排和掌握有效地预防职业病的保健方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篇(3)

1 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内涵

把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中心即为人文教育,它是我国如今实行的科教兴国战略。把人才培养作为战略中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注重人文教育,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在教育中得到提升,让他们领悟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使学生的生活得到关怀,让他们从中学会关心体贴他人,使他们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素质的人才。

以人文本的理论渗透到高职体育教学中,即把学生看作是整个体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从而使学生个体的潜能与个性得到发展。教师设定教学目标时,要以人为本,要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教师设定授课内容时,要重视对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在教学的方法上,更要强调学生为主体让,他们选择适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总而言之实施人文教育的基础和保证就是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这就要求在安排人文主义的健康课程时,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选择教学的内容、学习环境及教学方法等。只有才使高职体育教学更好的体现出人文主义教学的价值观。

2 高职体育教学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体现

2.1 高职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意义

人文主义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一种核心精华,它是人类价值观中和谐、科学以及仁爱思想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中加入人文项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2.2 树立起具有人本主义的学生观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入人文主义教育,它的实现方式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使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在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思想的引导下,根据不同学生自身不同的特点来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手法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主要求学生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根据自身特点,选定学习方法,并按照自己制定的学习步骤进行学习。

3 高职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如何加强对人文教育的培养

3.1 落实人文主义的教学观念

在在高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就是要求按照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来选择适合的学习的环境、教学的手段以及学习,从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文主义教育的价值观念渗透到高职体育教学中,从而人本思想的具体价值高职体育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高职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中心与主体,教师通过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的认知特点以及相关的体育技能,对于不同学生不同学习风格进行掌握。要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构建出人文主义教育的环境,这需要学校改进相关的制度、物质以及评价,这是使高职体育教学中人文主义教学得到实现与提高的基础和保障。

3.2 设置丰富的人文主义教学内容

要是人文教学在种植体育教学中得到充分渗透,教师需要通过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的认知特点以及相关的体育技能,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起始能力以及体育课程教学的特点和阶段,来加强入文主义教育的教学。进行体育课堂学习之前,学生对于体育人文主义的相关内涵和价值方面内容已经有所了解,这就是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但是学生本身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及对于体育教学中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念的掌握理解,与实际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的,因此教师应该从教学的角度构建好体育教学人文主义教育环境,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主义的教学内容应该丰富多彩,这样更利于扩大学生的人文视野。

3.3 尊重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

人文主义就是要求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高职体育教师对充分了解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借助适当的教学手段,把人文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加强学生对人文主义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想使的学生们的人文主义素养得到提高,就必须尊重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们不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人文主义价值观念。

3.4 高职体育教学中人文主义的实施应当从各个方面做起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篇(4)

职高体育教育也应本着面向新时代,培育新型人才的目标进行教育改革,贯彻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建立为增进学生现实与未来健康而教的“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融为一体,并使教学重心向未来转移,职高体育从以增强体质为中心向健身为中心转移,从而实现健康教育与身体教育的有机结合。因此,职高体育应该从社会发展对中学生体能的要求,以及体育教学的功能出发,确立以“终身体育”“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体育课程整体改革为中心,课内外一体化为基础,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走向,这是职高体育改革的基本趋势,也是职高21世纪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2快乐体育将成为职高体育教学活动课程的主流

快乐体育是指深层次的心理或成功感,是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立足尊重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乐趣,并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快乐,有吸引力的。快乐体育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整个体育改革和发展紧密联系的,是当前体育教学中某些僵死、被动以及缺少乐趣的反思。快乐体育的产生是对传统的师生观、教育观、理性观的变革。活动课程的设置应从学生的兴趣与实际需要出发,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达到生理、心理、社会三维的健康。

3适当增加选修课比重与成立单项体育俱乐部

所谓体育教学组织,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教学活动的诸要素如何组合和表现。面向21世纪,职高体育应确立终身体育为指导,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走向,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主。随着职高真正实现完全学分制,将引起体育课程的重大变化,一是选修课加大,项目增多,活动课增多;二是逐渐俱乐部化,本研究反映出这两大变化趋势。对“教学组织形式”调查结果表明:选修课的支持率(68.45%)明显高于必修课(11.37%),其余的为“必修或选修均可”,这是因为选修课能够较好地做到“区别对待”,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特长。因此,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自我锻炼的习惯,较好的解决主动体育与被动体育的关系问题,是未来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向和趋势,也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最有效途径。它必将成为职高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方向。

4职高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突出“隐性指标”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篇(5)

2、学生参与意识淡薄。体育舞蹈教学中,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经过专业的舞蹈训练,同时上课过程中有一定的舞蹈强度,较为辛苦,同时对于学生的升学毕业没有太多的影响,因此大多数学生没有太高的参与积极性,特别是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与之期望不相符合时,将会大大降低其参与的热情,无法发挥其自主的学习能动性。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基本素质教学中,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同时学生自身条件不一,对于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就会产生厌倦、紧张、烦躁等负面情绪,从而消极应对体育舞蹈教学课程。

3、教学课程时间少。高职院校的学制为3年制,在体育舞蹈课程的安排上,时间较少,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对体育舞蹈有全面的认识,同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是专业体育舞蹈教学的重点问题。一般高职院校中,体育舞蹈教学主要以实用性和全面性为准则,希望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更多体育舞蹈相关信息,因此并没有过度地追求体育舞蹈教学的深度以及细致程度,一般学生在学习后仅仅停留在基础状态,并没有达到很高的体育舞蹈学习水平。

4、学校领导对体育舞蹈教学缺乏重视程度。很多高职院校的领导在学生培养上仅仅注重技术的培养,专注于学生在专业课程上的学习和提升,单一的进行专业技能的灌输,忽视了对于体育舞蹈这种体育锻炼和艺术审美相结合的素质教育内容,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在强大的就业率的压制下,更多的领导注重与学生专业技能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对体育舞蹈的课程时间做压缩,减少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投入,更多的投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之上,从而也导致学生在体育舞蹈教学上失去重视程度。

5、高职院校的体育舞蹈教学观念滞后。体育舞蹈在我国教学中一般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一般在体育教学课程中只是片面的强调个别体育能力技艺的学习,教学内容一般涉及到球类运动的基本动作规范,然后考核中针对个别动作做考核。而体育舞蹈教学可能全年仅一个舞蹈的教授,甚至3年学制后也仅仅有一个舞蹈课程的教授,学习的舞蹈内容也较为滞后,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热情,整体的体育舞蹈教学还处于较传统的状态中。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真正的实用性。

二、高职院校体育舞蹈教学的策略

1、调整教学大纲与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以实用性为主,让其充分满足社会的实用性需求,其中体育舞蹈的培养实质上不仅可以达到强健学生体魄,也让学生在个人综合素质上更进一步。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要与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相区别。高职院校的体育舞蹈课程安排应该围绕培养社会适用性人才为主的目标来开展,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课程安排中应该增加更多的审美元素、新的舞蹈技艺、新的方法与理念。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目标,对课程整改加大整合力度,提升课程安排的实用性,从而满足能力与素质的双重培养要求。在课程安排上,要处理好体育舞蹈教学全面与精华比例关系,让学生对体育舞蹈有全面基本了解的情况下,进行实用性的精华课程安排,避免一刀切的全面灌输,应该有选择性的挑选学生参与热情高,同时实用性强的体育舞蹈教学。针对学生基础能力薄弱的现状,在教授课程上开发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2、教学方式现代化。在现代化教学背景下,教学技术的升级已经应用到各项课程中,而舞蹈教学的手段应该跟随时展的需要进行多元化、现代化的发展。在艺术鉴赏等教材教学中多使用多媒体视频教学资料,让学生尽可能的懂得实习剧目,对舞蹈作品进行有效的欣赏和分析,课程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影像展示设备运用,让学生们有机会赏析到全球的优秀舞蹈作品,同时在艺术实践中进行灵活运用。在课堂中进行小结时,还可以针对经典动作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让学生对其动作运用准确的语言来进行名称、规格与要领的表达,同时对于动作容易发生的错误与纠正的办法进行自我分析。这种教学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达到一定的教学深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同时为后续的课程教学做好基础准备。

3、加强教学实践。体育舞蹈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艺术实践。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舞蹈知识的学习进行节目的自行编排,然后加入教师针对性指导,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创造力和学习热情,同时加强了学生对于理论学习和技艺的实际运用能力。在舞蹈教学中,除了进行校内的实践、观摩、学习等目标的完成,也可以提升教学的实习力度,将学生的舞蹈教学成果走出学校,在广阔的社会中去操作锻炼。同时也可以开展合作模式的运用,例如班级、小组、学校之间的展开合作,来加强舞蹈学习的提升和实用性。当然合作的方式要根据学生的舞蹈能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选择。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篇(6)

二、媒体素养教育对学生的积极作用

一是促进高职学生媒体素养水平的提高。研究发现,学生的媒体素养水平普遍较低,使用媒体虽然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多重需求,但由于英语水平有限,大多是为了娱乐消遣,很少主动接触英语新闻类媒体。调查显示,多数学生无法深入了解、分析和辨识外文媒体内容,例如CNN对昆明火车站的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中国政府认为这是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CNN却给标题里的terrorists()一词加上了引号。但多数高职学生并不了解此事甚至表现漠然,更无人质疑CNN的报道动机。学生并不懂得CNN使用引号的险恶用意,更不关心外媒的对华态度。二是有助于改变学生应试的学习态度。媒体素养教育是为锻炼人的思辨能力,可以让学生把所有的知识融会贯通,用以分析解读媒体,既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灵活应用各科知识。媒体素养教育对英语教师的积极作用:一是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的媒体素养水平,有助于教师补充各类知识,更新自身的信息储备,关注时事热点,紧跟时代潮流。二是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观点,使得英语教师不再过于强调考级,把一部分课堂时间花在英语媒体解读、学习上而不再单纯强调词汇语法。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传播的媒介可能是双语的,甚至是多语的。媒介的传播者和消费者都可能面对多元文化(潘章仙,2009)。国内外各种形式的媒体如电影、电视剧、新闻报道、微博、微信等涌入大学生的生活。媒体素养研究理论在教育理念上强调能否通过课堂学习习得媒体承载的文化价值,同时整合了文本和媒体这两种元素。高职英语课程中融入媒体素养教育不仅能提高高职学生的外语水平,而且有利于推动媒体素养教育的展开,两者相得益彰。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篇(7)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两个重要方面。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是正式课程。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自发课程,是指“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学所规定的课程之外所受的教育”。它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虽然在内涵和外延上各不相同,但在育人功能卜常常相伴交织,相互补充。

沈阳师范大学高职学前专业坚持课程改革,在显性课程的课程设置、课程活动与课程评价三个环节中充分挖掘隐性课程的教育功效,把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以课程的“合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培养。

一、课程设置实施滚动式的修改,促使隐性课程有机渗透

(一)专业必修课程的有机整合及内容的补充专业理论课程是整个专业教育课程的基础,它的选择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效果。在专业理论课设置中,我们把“学前科学教育方法”“学前社会教育方法”“学前艺术教育方法”“学前健康教育方法”“学前语言教育方法”,即幼儿园五大领域教法课程进行了教学整合,体现了幼儿园五大领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渗透,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专业理论课程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比如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基础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可以满足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使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获得国家统一考试的英语证书、计算机中级证书和普通话等级证书。在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中,以突出实践教学能力为主,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从人校开始就进行为期一周的认识实习。

随着专业理论知识广度、深度的推进,在第三学期、第五学期各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实习,第六学期进行为期九周的毕业实习,从而使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得到稳步的提高。

(二)选修课程数目的增加及内容的调整沈阳师范大学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根据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根据当前社会、人才市场的需要,并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学生达成共识,以此确定选修课课程的种类。选修课中必选课和白选课相互交叉,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可以作为必选课;与所学专业不太相关的,可以作为自选课。这样对培养学科交叉型的高职人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对选修课课程设置进行了适当的增加。例如,2003、2004级的选修课有五门:音乐欣赏、手风琴、书法、美术欣赏、奥尔夫音乐。2005、2006级的选修课为七门,增加了多元智能和环保教育两门教法课。2007级在原有的选修课基础上又开设了人文素质类选修课。这种在选修课中渗透隐性课程的做法,促使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达到了良性互动,使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得以良性互动,进一步使隐性教育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二、运用多维结构教学方式,促使隐性课显性”化

(一)课程教材的选择,体现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专业理论课的教材选择上,首先,根据上一学年的学生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反馈效果来变更不同的教材,以满足教学需要。其次,在授课内容上,教师不断地把最新成果以滚动式合理安排、补充在教学中,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性和应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兴趣。针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材短缺状况,我们根据幼儿园教育的实际,秉承先进的教学理念,编写了体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学科专用教材。

(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隐性教育的渗透根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特点,我们在课堂上建立了“情景与互动式”教学,提倡灵活、生动的课堂氛围。设计不同形式的探究式学习,如“自主解决问题式”“案例一归纳式”等,实施“掌握知识一形成技能一培养创造力”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讲授“学前教育五大领域教法”课时,教师采取的是仿真幼儿园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学习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组织讨论,使学生在“做中学”和“动中学”。在讨论和交流中完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时,在学生互相配合中增强合作意识。在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时,从根本上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圃竺竺!星!

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引导学生团结合作,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发展能力。在讲授“学前教育科学教法”时,教师结合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把“主题网”设计引入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合理分工,让学生通过资料查找——归纳总结——图表形成——实际论证,形成幼儿园活动内容“主题网”。这种教学安排,将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方式完美地融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了隐性课程的价值所在。

(三)夯实实践教学,提高隐性课程的实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见习与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一种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岗前职业隐性教育。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掌握幼儿园保育工作的基本内容,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磨炼了学生的意志,以一名幼儿教师的角色与幼儿接触,树立了全心全意为幼儿服务的理念,这种隐性教育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能达到的。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了解并践行幼儿教师的工作职责,学习如何制订幼儿园的教学计划、如何组织幼儿园的活动等。实习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幼教的前沿信息,对幼儿园的文化内涵和课程特色有更深的感悟,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努力方向,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提高隐性课程的实效性

(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以对错论英雄”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再拘于一种形式,而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教师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可以从是否能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是否有较强的参与能力,是否有强烈的探究问题的意识,是否思维活跃等评价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一改“以对错论英雄”的评价方式。

(二)避免采用泛化的评价语言,注重强化学生的个性从个性中发现学生的才气,尊重学生的差异,重视学生的潜力,鼓励创新,把学习当做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在评价中发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发展,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三)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渗透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在评价中,教师要贯穿评价内容的前瞻意识,对学生的学习表现有独特的教育科学眼光和超前评价视角。教师的评价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是否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

总之,在传统的显性课程教育方式面临挑战的情况下,如何掌握和运用隐性课程,坚持科学发展观,使高职学前教育中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在一起,应该是新世纪教育创新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加强和改进高职教育的应用性和实效性的途径。

[参考文献]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16-04

目前,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呼声越来越高。鉴于此,高职院校要倡导“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培养学生“做事”的本领,也培养学生“做人”的修养。课程是完成高职教育目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因此,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定位及培养目标

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定位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

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培养目标:一是让高职生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精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文化精神,促进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觉,并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二是让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领悟美的真谛,培育他们欣赏美、体验美、鉴赏美的意识,升华他们对生活美、艺术美的追求。三是让高职学生掌握人文知识,进而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四是通过人文知识、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高职生“做人”的自觉。所谓“做人的自觉”表现在以下几点:善于自我和谐相处,善于与人和谐相处,善于与物和谐相处,即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特征

就课程性质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具有民族性和本土性。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因而,本土性与民族性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显著特征。

就课程目标而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唤醒和引导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如果说自然科学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社会科学课程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那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则是把学生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

就课程的知识性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传递的是人文知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常常通过量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活动的实施,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保障。因为高职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才有可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和精神。所以,构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教学保障。

就课程结构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具有层次性、拓展性。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由一门公共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和两门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组成。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功能,主要侧重于高职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文化传递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层次性体现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的层次结构中,每一层次都有较明确的课程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传授的是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其核心是精神及中国文化在各个领域的体现和积极作用。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本位的文化,所谓伦理,就是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即如何做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重在培养高职学生“做人”的自觉意识,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文学欣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拓展课程。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重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因为文学是通过文学形象陶冶人的情感的,所以,文学教育对于人的个性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中华美学”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更高层次的拓展课程。本门课程是上升到美学的理论高度研究美,重在通过美育塑造学生的人格。美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理性力量,使学生达到情感与理性的完美统一。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对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而情感是需要培养的,尤其离不开美的陶冶作用。美育是以美的形象为手段,激发学生美的情感,使他们的精神感到自由、愉悦,情感得到升华,进而使心灵得到净化。美育在丰富学生情感的同时,还给他们以理性力量。美育之可贵不仅在于它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体现了人性的更深沉的理性,因而也具有最大的广泛性。美育通过审美活动使学生的理性渗透于感性的个体存在之中,让他们获得情感与理智的满足,从而达到情与理的高度融合。

就课程类型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适宜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的是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一种“反思性的知识”,具有个性化、隐喻性和多质性。如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的理解,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这就体现出人文知识的个性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最忌“灌输”和“绝对化”,应采用讨论课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真诚、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体验、移情、理解和对话中反思,感悟人生的真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构建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大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或制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最基本的元素。其基础性决定了它的重要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都会指向课程。

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所谓显性课程是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与一定的学科、实践相联系的育人媒体,它包括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①“所谓隐性课程即那些没有在课程计划或学校政策中显现,但却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组成部分,包括学校正规课程中隐含的教育因素、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教师的人格和学校领导的风格以及与学校文化系统相通的社会文化等”。②

隐性课程的资源皆隐含于学校文化之中。这些资源是以暗示的形式传导的,关键在于用心去体验和情感投入,效果具有长期性、间接性。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整体课程的两个部分,但从逻辑学意义说,它们在内涵上是不相容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课程整体。首先,二者并非是主从关系,而是相互对立、相对独立的两个课程领域。其对立性是指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独立存在的一种课程形式;其次,二者是一个互动的转换关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统一的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显性课程中潜含着隐性课程的成分,隐性课程强化着显性课程的效果;再次,二者是一种相互补充关系,只有当二者相互认同、彼此支持时,才能共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应是一个包含着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内的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养成过程。因此,本文所探讨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概念,是指广义上的课程概念,其包括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和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由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与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一起构成一个全面、正确、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其中,显性课程由核心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构成;隐性课程由活动课程、网络课程、柔性课程等构成。

一是以外显为主的常规结构形式,就是指常规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即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形式,即在教学计划中以课程科目形式出现的课程编制方案。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是以主干课程为纲,辅之以相关课程。由于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学制所限等原因,笔者认为,可设置一门核心公共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侧重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设置“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选修拓展课。

二是内隐的非常规结构形式,即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结构形式无固定的模式,所谓课外活动、讲座、参观、学校环境等都属于这种形式。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规范高职学生的举止行为、价值观念、精神世界。这是一种通过潜移默化方式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形式。

要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中的体验相结合。而这种实际活动是在某种环境、某种氛围中进行的,因此,只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互配合,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构成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结构由一门主干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和两门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构成。

主干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公共必修课程,笔者建议将课程命名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十六讲”,侧重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精神的讲解,侧重领悟中国传统思想,使学生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独立于“行”以外的“知”,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重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让高职学生在文学欣赏中愉悦性情、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开阔思维。文学欣赏课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的过程。因此,“文学欣赏”的教学内容不必涉及太多的文学欣赏方面的理论知识,重在作品欣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在享受、体验中达到课程的培养目标。为此,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教学内容或教材的选取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选择古典诗歌,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诗性的智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诗性智慧表现为感情的凝聚、直觉想象和境界的升华等方面。因此,要从人文精神出发拓展诗性思维,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诗性的无处不在,并把它最终落实到做人的基点上。因此,我们呼吁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更好地从人文思维的角度,借助于“诗性的智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性美”和“知性美”。

其次,选择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因为《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巅峰之作,它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没有结局的残篇给读者带来太多的想象空间。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没有读过《红楼梦》,那就是一种不可原谅的遗憾。据调查,我们的高职学生绝大多数没有读过《红楼梦》,或对《红楼梦》了解甚少。当然,通过几节课的学习,不可能让高职学生对《红楼梦》有全面的了解或较深的认识。但我们的课堂教学永远都只是一种引导和启发,通过课堂引导、启发,把学生引进门,最终还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自我提高。“文学欣赏”课通过对《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来认识《红楼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水平。

“中华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更高层次的拓展选修课。人文素质教育中,审美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审美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的。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并终生以推广美育为己任。在当时与蔡先生持相同或相近看法的人还有梁启超、王国维等人。蔡元培在晚年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时,也一直强调:“提出美育,因为美感是普遍性的,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美感是超越性的,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顾忌,在教育上应特别注重。”之所以要用美育代宗教,是因为对中国人而言,倡导美育比倡导基督教要现实得多,因为几千年来中国人虽然有精神信仰,但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上帝存在。

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审美教育的,在儒家那里“乐教”和“诗教”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涉及音乐评论,这些评论都很深刻。台湾学者徐复观认为中国古代教育是以音乐为中心的教育,并且认为:“礼乐并重,并把乐安放在礼的上位,认定乐才是一个人格完成的境界,这是孔子立教的宗旨。”③徐复观认为儒家是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而这种“为人生而艺术”主要表现在音乐方面,同时也表现在诗歌方面。在《论语》里,孔子多次强调学习《诗》的重要意义。儒家认为只有通过“乐教”和“诗教”辅之以“礼”,才能培养出温柔敦厚的完美人格。而道家则不同于儒家的将人格视作对仁义的归依,而把人格看成对包括礼义在内的世俗之物的超越,主张在回归自然、天人合德中实现人格的独立自由。在中国历史上儒道两家是互补的,共同滋养着中华文化的灵根。李泽厚把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归结为一种“乐感文化”和“实用理性”。他认为:“儒家不是宗教但却包含着宗教的热情,虽然不是哲学但却包含着哲学理性。它培养了一种人格、操守、感情、人生理想、`生活态度。”④

蔡元培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实际是在延续儒家的审美教育传统。“如果说宗教对人类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产生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生物表示体贴和怜悯,那么依著者之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⑤因为当今中国人的伦理价值真空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所以,我们在今天重提“以美育代宗教”,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也是我们提倡高职开设“中华美学”的目的所在。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人文性,奠定其成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的基础。明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定位,建立科学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合理分配学分,保证充足的学时,配备良好的师资,进行严谨的教学以及严格的考核等制度设计,是大学人文教育成功的基础。

注释:

①②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2-84页

③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④李泽厚:《世纪新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

⑤林语堂:《中国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1页

参考文献:

[1]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40-349.

[2]谭卫平.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63.

[3]胡炼.美育的素质教育功能及其对学生人格的完善[J].经济师,2008(1):121.

[4]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篇(9)

2分层教学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措施

2.1合理划分学生层次

2.1.1以性别为划分标准

女生由于其生理方面的特性及审美观,比较不喜欢体育运动中身体对抗类的项目。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男生与女生分班或者分组的方式,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实现教学中的区别对待。

2.1.2以素质为划分标准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各不相同。因此,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来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一些素质较差的学生则从一些较为简单的教学内容入手,针对一些素质较好的学生可以增加学习难度。同时可以让素质较好的学生帮助素质较差的学生,实现共同发展。

2.1.3以心理特征为划分标准

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对其学习的方式与学习的特点产生影响。例如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喜欢在较为安静、独立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认为这样的环境有助于其思考,通过自身的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依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制定教学计划。

2.2合理制定教学分层体系

2.2.1备课的过程中进行分层

备课是分层教学实施的基础。教师应该在备课阶段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合理地进行分层,从而促进分层教学效果的提高。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合理的体育学习方向,让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完成体育学习。

2.2.2实现教学内容的分层

在授课的过程中要重视分层教学的层次性。教育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将体育课教学内容分为必学、必选与自选三个部分。必学部分是整个体育课程的基础内容,教师应该帮助每一位学生都掌握基础知识。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之下,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擅长的项目。

2.2.3实现教学方法的分层

实现教学方法的分层,第一,在教学顺序方面要从易到难,确保学生都能够对知识进行很好的掌握,并且能够跟得上教学的脚步;第二,要依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学习速度对学生进行分层,要求身体素质较好、学习速度较快的学要帮助其他同学,要鼓励身体素质较差的学习,增加其学习的信心;第三,要注重授课形式的变化,通过生动积极的授课模式来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贯彻分层教学。

2.2.4实现考核测试的分层

教学的内容方面实现分层,同样的考核测试也需要进行分层。在进行测试的过程中,考试项目应该包括必考项目与自选项目两个部分,在必考项目中包含该体育项目的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与动作,而自选项目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难易不同的内容。高职院校中进行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实现全面发展。多层次的评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在体育学习中的乐趣。

3分层教学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几点运用建议

3.1以充分的学生调查工作为分层基础

在分层教学实施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而分层的依据就是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与了解,通过相应的体质测试与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来对学生进行很里的分层。在分层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可能会出现挫败感,教师要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来消除学生的挫败感,让学生明确分层教学的目的,让学生能够真正接受分层教学。

3.2注重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够沿用传统的评价方式仅仅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是要将重点放在学习的过程方面,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活跃程度等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个方面。高职学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进行体育学习。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篇(10)

2、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发展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工作。随着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社会竞争也越激烈,现代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企业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专业的职业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求大学生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学校就要重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这个过程是长期、缓慢的,不能一蹴而就。学校要在重视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和智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将体育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了解和实践“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高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参加比赛,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竞争的残酷,磨炼意志,胜不骄败不馁,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团体运动项目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集体意识,学会团结互助,互相协作,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1)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

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就要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要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来改革体育教学,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结合专业设置和职业特点,积极开展职业性体育教程,为未来的职业岗位需求服务,以合格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真正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认识到培养和提高职业素养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实践中,要提高体育教学中职业素养培养的比重。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企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必须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将体育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盲目效仿普通高校,要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强学生职业工作和体育教学共同性方面的发展。在实践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有意识的将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在运动的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职业素养。在保证学生提高体育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更好的将体育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以后职业生涯的影响力,和对职业素养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意义,从而做到积极参加,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的要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快的适应工作生活。

(3)改革教学模式,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就要将体育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各运动项目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赛,让学生在输赢中学会如何面对成败得失,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前感知职业环境,了解自身的不足,便于后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职场环境的适应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合作项目的小游戏,让不同专业特点和身体素质的学生一组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4)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保证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领路者。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学习,加强对职业素养的认识和了解,采用丰富多彩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5)让学生树立职业素养教育的观念

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对职业素养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最重要的还在于学生自己。如果学生能够自发的将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与教学、生活结合起来,那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体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后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篇(11)

人们都知道,智力反映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但不同的心理学家对智力有着不同的描述,大多数心理学家和教育领域的专家都同意:智力是指处理抽象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的能力,即一个人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智力的个体差异

一般的研究认为,智力的个体差异是指职业高中学生在智力测验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主要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量的差异主要是指通过智力测验反映出来的IQ分数的差异。一般说来对于未经挑选的儿童,且人数众多时,他们的智商呈正态分布。即绝大部分职业高中学生属于智力中常,但同时也存在优秀者和智力稍弱者。质的差异主要是指同一IQ分数段,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能力构成不同。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框架中认为每个个体都相对独立地存在着七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不过不同的个体在七个方面的发展态势并不一致。如同一IQ分数段的职业高中学生中有的职业高中学生言语理解能力特别强,而有的职业高中学生则表现出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和建议

在上文中提到的个体的智力差异在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也能观察和体会的到。就智力量的差异来讲,根据我多年教学观察我校职业高中学生总体素质和水平较高,但这中间同样存在着超出一般智力水平的和低于一般智力水平的,即我们通常说的特别聪明的孩子和上课很木讷的孩子。就智力质的差异来讲,就更丰富多彩了,有的职业高中学生语言领悟力特别强,而有的职业高中学生在音乐的感知和体悟上又更胜一筹;从学科的角度看,有的孩子在理科上特别有兴趣也有优势,但在文科上却显得相对较弱。这些都是很明显的。于是,我们提出“创造最适宜职业高中学生的教育”,从智力差异的角度讲,就是既要充分考虑各种智力水平的职业高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他们的需求,使他们在学校创设的教育教学环境中除了自然成熟之外应有相应能力的提高;就是要在要求所有职业高中学生都掌握一些必备的素质的基础上,对他们智力擅长的领域还要有所促进。针对智力水平量的差异,建议在作业上做分层布置的探索;针对智力质的差异,建议各职业学校探索开设的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选修课推进职业高中学生相关智力因素得到充分的发展。

笔者以为,这些探索都是积极和有意义的,特别是在班级授课制的环境下,在目前教育评价的大体制还未改变的情况下,这无疑是为充分推动职业高中学生发展做出的最大努力了。不过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许多世纪以来,我国传统教育所强调的教育的选拔功能:即精英教育,必将弱化;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教育的基本功能——即使个人获得发展的功能将得到广泛的认可。学校教育必将日益关注所有职业高中学生最充分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应是寻找并努力创造能使每个职业高中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这就包括智力质和量都有差异的所有职业高中学生。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应该是一种改变每一个学习者的过程,这种变化应该是每一个个体的变化。总之,让所有智力水平的职业高中学生都能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这应该是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吧。

二、学习风格的个体差异

(一)学习风格的定义

相对于智力,大多数人对学习风格比较陌生。在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就更少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学习风格及个体差异。由于学习风格的研究历史不长,至今尚无公认的适当定义,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家邵瑞珍教授认为学习风格是指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邵瑞珍教授进一步认为,学习风格包括生理要素、心理要素等。

(二)学习风格的个体差异

在感觉通道偏好方面,有的人对声音传递的信息比较敏感,容易注意并记忆,是听觉型的;而有的人则对图片信息敏感,是视觉型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稍作有心人,实际上是比较容易发现我们孩子们在学习生理方面的差异的。学习风格的心理差异,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方面。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冲动型和沉思型。情感和意动要素的差异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主要有内控性与外控性、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以及学习的坚持性。

(三)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

职业高中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涉及到多方面,这些差异均对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有老师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比如关于生理要素的差异,班主任可以指导职业高中学生找到自己的最佳学习时间,即了解自己的“生物钟”,在自主学习时,将困难任务放在最佳学习时间可以提高任务完成的效率;任课教师则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多种刺激方式,改变单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听觉型和视觉型等不同类型的职业高中学生都能尽可能多的获得信息,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的安排一些活动,给动觉型的孩子提供有力的刺激和记忆信息。

根据学习风格的心理差异,对场独立型的职业高中学生,我的做法是尊重他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就允许存在,并在班级中表扬其独立创造性的思考;对于场依存型的职业高中学生,教师要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结构严密的教学,帮助他们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同时要鼓励他们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坚持。对于冲动型的职业高中学生,很多老师是比较头疼的,我的做法通常是感谢他们对老师在课堂上提问的积极回应,肯定这对活跃课堂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可以提醒并引导他们在听清楚问题,并思考充分时在对问题做出回答。邵瑞珍教授研究认为当通过教他们具体分析、比较材料的构成成分,注意分析视觉刺激,对克服他们的冲动反应较为有效。对于内控型的职业高中学生,在面对考试失败等挫折时,一般是内归因,认为考试失败是由于自己不够努力、不够细心等原因造成的,容易自责、内疚;但忽略对外部可能存在的重要客观因素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