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

时间:2022-02-20 09:23:01

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指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必须不断发展和改进,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注重教学互动,充满启发性和富有针对性,培养学生具有更强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适应现代化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实施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与改革教学方法,尤其是有效地改革实践教学,大力创造利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环境氛围。

1专业课程设计思路是“以学生为中心”

1.1“期末评价”和“过程评价”有机结合

传统的学业考试一卷定成绩,一般期末成绩占70%~80%,平时考核仅占20%~30%,学生学生在期末时间突击复习,大多都能通过考试;结合课程考核改革要求,加大了平时过程考核的力度,丰富过程考核的内容,过程考核有:考勤,平时作业,实践报告,课程PPT,技能操作,期中测试等,过程考核占到50%以上。通过丰富过程考核内容,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强度。取消了“一考定成绩”,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氛围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督促了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1.2“教学任务”和“项目任务”有机结合

结合社会和行业的实际,把教学任务和实践项目有机结合,以实践任务或典型问题为学习任务,根据“教学任务实践化,实践任务课程化”的“两化”原则设计课程。通过对实践任务进行全程系统化分析,将其转化为课程内容,编排成课程中汇报项目,组织学生团队学习,构建以设计为主线、以技术训练和技术意识培养及科学研究为依托的内容。围绕培养目标和实际技术任务的全过程设置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学会做,学做合一”,在完成实际技术任务中体认到理论的实用性,把知识转化成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技术能力。

2教学组织模式由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变

突破一贯的理论教学思维,把教学组织模式与岗位就业环境有效契合,是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的急迫要求,通过理论教学转变实践教学,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2.1改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环境,强化现场教学训练

及时更新实验设施和环境设施,以满足升级换代的产业技术转型,既能满足教学要求,又能满足社会开放,实现协同育人。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的现场教学,是师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操练场,实验条件既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能满足教师科研的基本条件。在授课时,教师合理划分理论和实践构成比例,专指导老师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能熟练掌握各个实验,选择合适的实验教材,辅导学生时要有耐心,既能科学设计实验,又增加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实践结束后,除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报告,还要写总结体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2.2专业课程应提倡“项目化”教学理念

培养新时代应用技术型人才,能将掌握的知识技能综合化系统化去解决实际的问题。综合化系统化是一种重新整合,而不是简单的叠加,是知识体系与创新创业能力渗透融合,继而形成综合性素质和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参与完成部分课题内容,或者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可以使学生加深相关知识的理解,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更进一步地让学生组成课外科研小组,指导学生完成创新创业项目,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得到很大提高。通过完成项目不但可以改善教学效果,也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2.3依托各种实践教育基地,提高实训课程的教学比重

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加大项目式教学和实训课程的比比例,学生通过实践项目,学会主动探索和深入思考,训练和提高基本的实践能力和岗位技能,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了让学生感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教育环境,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优势,实践教育基地采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建设,有效地补充了学校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所须实践教育基地不足的短板,也弥补了学校双师技能型教师不足的实际情况,实践教育基地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员担任实践指导,使学生提前进入实际岗位工作。

2.4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职业证书的重要性

传统高校大多采用闭卷期末考试形式,学生苦背名词概念及相关理论,“学习为考试,走出考场全忘记”,将课程考试改革为理论实践分别测试势在必行,而适当提高实践测试比例十分重要,将有效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技能。同时,职业资格证书能有效解决人才培养和就业之间的衔接,应用型高校应积极搭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平台,学生在校期能拿到职业技术资格证,扩大学生就业资本,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岗位就业的无缝衔接。总之,随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技术人员必备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愈来愈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合新型人才的需求,传统教育模式应向多方协同育人的模式转变,对于新型技术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