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人工智能图书馆研究

时间:2022-12-07 16:12:19

人工智能图书馆研究

人工智能图书馆篇1

1人工智能与传统微缩技术简介

文献缩微技术是文献再生保护的重要手段。缩微技术经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应用体系,并得到了包括我国在内诸多国家的政府机关、档案图书界、行业协会、情报机关等单位的认可和应用。从其应用现状来看,缩微技术有着可延长存储时间、安全性强、稳定性好等多方面的优势,是目前文献长久保存的主要方法[1]。人工智能图书馆是一种高效化、数字化的图书信息整合平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下,图书馆的资源整合更加智能化,这也为数字缩微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文献缩微技术中,将人工智能图书馆与其相融合,不仅能够解决人工智能与数字缩微技术的快速融合问题,还能为读者论坛数字缩微体系的建设提供实用的研究平台,使数字缩微技术与人工智能实现更好的协同发展。

2传统微缩技术的局限性

传统缩微技术存在一些短板和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进行自动化程度不足,需要过多的人工参与,整体质量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程度较深,加工工序不够智能化等。这不仅造成了缩微技术的应用范围受限,关注度日益降低,而且使其技术创新也受到了阻碍[2-3]。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等创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利用新型计算机技术创新数字缩微的方法已经在业内达成了共识。

3人工智能在传统微缩技术改革上的应用

数字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传统的缩微技术焕发了新的活力。缩微技术再次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首先可以明确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能够帮助解决工作效率和资源结构重塑等两方面的问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化的缩微胶片库房,能够让缩微胶片的库房管理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4]。人工智能技术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强大的智能化信息整合处理能力,能够实现强大的文献整合、检索和计算。如果将其很好地应用于数字缩微技术中,就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精准控制文献资源的快速重塑,减少了人工流程,从而大幅度提高质量管理效果和工作效率。

3.1缩微胶片的优质化管理

在传统的文献缩微中,胶片是唯一的介质,胶片库房管理的存放、核查、检索等步骤大都需要人工完成,这样既提高了管理成本,又严重制约了缩微技术的发展。人工管理的方式很容易出现大大小小的错误,为解决这一难题,业内开始尝试使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来优化胶片管理方式,以实现无接触式数据收集。RFID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所依赖的标签能够存储大量的资源信息。通过对胶片基本信息的整合,可快速识别出其基本特征,从而实现高效化管理。这种标签介质自身造价成本低、使用方便、寿命长,能够实现长时间保存,并可以做到各式各样的形状,是目前最为可靠的信息储存介质。引入RFID技术之后,缩微库房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将胶片的重要信息记录于标签之中,然后将标签粘贴在胶片片盘上,再通过使用读写器近距离读取的方式,使用数据收集设备读取标签上的数据,利用网络设施将读取设备、智能胶片柜和后台的缩微胶片编目数据库连接起来,即可实现胶片信息的自动查询、定位和记录[5-6]。

3.2建立智能化筛选系统

日渐复杂的数字化资源,增加了图书馆采集与处理的难度,降低了工作效率。在此情况下,若要为读者提供精准的关键词检索与智能化文献筛选服务,首先需要整合信息检索及咨询等服务内容。就文献缩微技术领域而言,需要对胶片数据库信息进行智能化分类整理,建立具有实用价值的智能数据库。其次,将所有缩微胶片文献信息进行编目划分,并在已完成信息收集和过滤的基础上,完善其匹配数据库体系[7]。

3.3优化数字缩微智能化流程

数字缩微智能化体系建设中,可通过使用智能算法来提高图像的智能处理功能,让缩微文献转图像功能变得更加易用。遇到文献图像存在一定缺陷时,智能算法可以根据扫描的图像,对各个位置进行数据分析,以改善亮其度不均匀、清晰度不佳等。同时应不断完善图像还原算法,最终达到自动去除黑点、污点,让图像处理更加智能化。人工智能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献要求,整理文献的各个部分,减少终审前的人工步骤,以提高工作效率。以人力加工模式为主的传统缩微技术,不管是在胶片库房构建方面,还是在资源整理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强大的文献检索和文献整理能力,比人工作业更加可靠。如果能够在数字缩微建设中引入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技术,就能够解决人力作业效率低下的问题。智能机器人能够代替人工加工环节,通过与RFID技术的配合,实现胶片的自动定位和对胶片信息进行智能化分析。在这一环节中,前端的工作能够很好地发挥出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但后端的服务支持仍然面临着不小的技术考验,比如数字图像的色阶确定、参数设置等,依然需要人工操作来完成。如果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智能化缩微体系的建设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3.4研发智能化阅读系统

数字化图书馆是对于传统图书馆的改进,目的就在于更好地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电子化阅读平台。这首先需要实现自动化数字缩微加工流程,数字图像可以从本地上传到云端,通过云服务技术向用户提供更加优良的数字化服务。这要求在端口,不仅要完成计算机文档的所有功能,还要能够提供图像格式的任意转换,并可以自动执行图像数据指令,让智能化策略更好地表现出来。另外,在智能化阅读器中,传输方式应更加多样化。不应仅限于提供线路传输,还应增加蓝牙传输、Wi-Fi传输等功能,让用户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智能阅读系统的方便。

3.5创新图书馆数字缩微新形式

人工智能技术之所以能够在各大领域中大放异彩,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强大的信息整合处理能力,这能够帮助数字缩微服务向着更加智能化资源管理的方向快速发展。在个性化算法的支持下,用户的检索需求能够被深度挖掘,以达到更加精准地为用户提供资源匹配的服务,保证资源的推送与用户的需求完美契合。人工智能图书馆可通过对跨库检索、基于Ontology的智能检索、神经网络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的应用等,来实现数字图书馆信息统一管理平台的快速建设,使人工智能技术真正融入数字缩微技术,更好地优化图书馆服务。

4人工智能与传统缩微技术相融合所面临的问题

人工智能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智能,也被称为机器智能。当一项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融合,必然会面临诸多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传统技术将会突破瓶颈,得以迅速发展。

4.1需要投入大量研究资金

若要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需要引进与之相匹配的设备与工作体系,如相应的配套管理体系、服务体系、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等,这些都需要资金支持。但是目前的缩微事业大多为公益性质,依靠政府拨款扶植,而相关款项仅能满足传统项目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工智能技术与数字缩微技术的融合发展。
4.2人才短缺

就图书馆而言,目前的工作人员主要集中于馆内管理岗位,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处于短缺的状态。当发生硬件问题或系统故障时,需要软件开发厂商或硬件提供厂商提供技术支持。这不仅提高了维护成本,还严重制约了设备的日常养护。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专业人才的稀缺,以至于阻碍了数字缩微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4.3数据整合面临困境缩微胶片数据的整合是人工智能与数字缩微融合的一项重要工作。人工操作中需要面对不同类型文献的缩微品编目数据,将其与原文献内容著录信息和缩微品著录信息相匹配。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实现检索关键词的智能识别,而且要深挖用户阅读需求,以达到个性化服务推送的目标。

5人工智能与传统缩微技术融合优化策略

5.1培养专业的服务团队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实现人工智能图书馆与数字缩微技术的有效融合,需要第一时间解决的是人才储备问题。缩微工作人员应积极自主地学习新技术,图书馆管理层应制定引进专业型人才的方案,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人才引进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从业者技术贫乏的问题。

5.2提升数字缩微科研和跨界合作能力

数字缩微体系是通过直接采购的方式引进设备,缺少自主研发的能力,因此设备一旦出现问题往往难以解决。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要求从业者不仅掌握数字缩微技术,而且应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及其相关设备的使用方法。数字缩微科研领域还包括了在使用扫描仪录入输入缩微品,并进行检索、编目、入库等一系列用于阅读调取和再生还原复制的科研工作;而跨界合作能力集中体现在将扫描仪录入系统的后续检索及使用工作与计算机人工智能结合起来。这也是业界急需提升的系统能力。

6结语

随着数字缩微技术的发展,新型技术的融入势在必行。智能化的数字缩微技术是以人工智能为技术手段,通过构建智能化缩微平台,实现更加高效化的库存管理和资源整合,让缩微文献得到充分利用,以满足更多用户的阅读需求。

作者:刘圣君 单位:山西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人工智能图书馆篇2

“人工智能”一词于1956年开始在学术领域出现,于2017年重新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开始全面目前,以BigData、Cloudcomputing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兴起,以Facerecognition、Voicerecognition为代表的感知交互技术逐渐成熟,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不再仅作为一种概念存在,而是真正被运用于人类的现实生活中,并改变着各领域原有的运作模式。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新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的再次兴起将是智慧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契机,笔者在分析人工智能与智慧图书馆内涵的基础上,对人工智能时代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四个关键要素进行了有效解读,探讨了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模式与发展路径,以期优化用户的体验,让智慧图书馆成为普及科技文化的前沿阵地。

1关于人工智能与智慧图书馆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以下简称“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种新的技术科学[1],人工智能技术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模拟人类的思维模式与处理数据时的行为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类的部分脑力活动,以逐步实现人类在体力、脑力方面的完全解放。BigData、Cloudcomputing和In-depthlearningalgorithm这三大基础技术为AI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伴随互联网环境的形成,AI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成为互联网技术的热点领域。“智慧图书馆”的概念是2003年芬兰图书馆学者MarkusAittola首先提出的,他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一种不被时空局限的、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2],其基本特征是全方位感知、“以人为本”、低成本和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华侨大学的严栋于2010年引入“智慧图书馆”理论,他认为“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创新发展趋势,是图书馆改革发展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基础。将AI技术应用于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价值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能够优化整合信息资源。随着智慧图书馆的不断发展,其信息资源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AI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智慧图书馆的各种数据库,对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更快的速度为用户提供多元化服务。二是可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AI的应用基于互联网技术,用户能够通过智慧图书馆使用AI技术搜索,以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检索和利用。AI智能化的处理模式还可以根据用户的检索记录建立用户档案,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2人工智能时代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关键要素

人工智能时代,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离不开传统图书馆资源、技术、馆员和用户等的支持。如下页图1所示,馆员可利用BigData、Cloudcomputing和In-depthlearningalgorithm等技术挖掘存储信息资源,通过分析用户偏好,将相关信息推送给用户,或指导用户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利用智能设备获取信息资源。

2.1资源是建设的保障

资源是传统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保障,但二者存储资源的形式不同。智慧图书馆拥有比传统图书馆更多的电子资源,包括视频、课件和把隐性资源显性化的多元化资源等,这些电子资源为智慧图书馆信息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也很容易出现资源与用户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智慧图书馆应利用AI技术开发科学的智慧推荐系统,整合数据采集、用户画像、情景感知等功能模块,根据数据库中的用户基础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以明确用户的兴趣偏好和资源需求,实现信息资源与用户服务的紧密结合。

2.2技术是建设的手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BigData、Cloudcomputing和In-depthlearningalgorithm等为代表的AI技术日益完善成熟,为智慧图书馆的服务节省了人力、物力,并且能够进一步获得用户的关注。如:智慧图书馆采用传感器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和研究,在明确识别用户情景、掌握用户思维动态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部分智慧图书馆还研发了智能问答机器人和自动盘点机器人,实现了人机交互。

2.3馆员是建设的关键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离不开馆员的推动。馆员要在AI环境下深度挖掘信息资源,进行分析研究,精准感知用户的兴趣偏好、行为规律与资源需求,进而设置更有效的服务项目。在AI环境下,馆员的工作更为灵活机动,与用户的沟通更为紧密,对新知识、新技术的需求更为迫切。AI环境下的智慧图书馆建设需要馆员转变服务理念,由“以图书馆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服务模式也应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2.4用户是建设的重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更新,人们的信息需求日益专业化、个性化和多元化,智慧图书馆在提供服务时应以用户为中心,分析研究用户的需求信息。在AI环境下,图书馆用户的信息行为更加积极主动,可以准确分辨自身需求,主动利用智慧图书馆的自助服务功能,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积极与馆员进行线上线下的沟通交流,主动参与智慧图书馆举办的活动,并且能够掌握并运用一定的新媒体技术。智慧图书馆的存在以用户的使用为前提,因此,建设智慧图书馆必须以用户为重心。

3人工智能时代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实施模式

基于对AI时代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关键要素的分析,结合目前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现状,笔者归纳了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实施模式,分为资源、技术、馆员和用户四大维度,详见图2。

3.1资源建设

人工智能时代,智慧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服务日益多元化,但所有服务均依托于馆藏信息资源,因此,建设智慧图书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好信息资源的建设。在内容方面,智慧图书馆在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创新创造时,不仅可以通过元数据中心、规范化数据库等实现信息资源的自动识别与自动获取,还可以利用机器翻译、语音图像识别等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智能摘要、智能标引等,真正利用AI技术提高用户对智慧图书馆的满意度。在存储方面,智慧图书馆应利用Cloudcomputing技术存储量大、安全性高、计算速度快等特征,将馆藏信息资源存储于云端服务器,构建云资源服务系统,以减轻建设过程中的软硬件压力。同时,智慧图书馆还能够通过云服务开展多家图书馆间的战略合作[3],做到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建,进而有效增加资源存储量。

3.2技术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如果智慧图书馆不能及时创新应用技术,将会影响最终的建设效果,因此,智图书馆建设必须以技术创新为保障。具体做法包括:一是通过新技术完善服务体系。智慧图书馆在大力发展空间服务、新媒体服务等特色服务的同时,可以通过馆内优质的数字信息服务提高用户的参与度,还可以通过打造AI引擎,有效升级学习语料库与行业知识智能库,为用户提供各种智能服务[4]。二是通过学习提升技术水平。智慧图书馆馆员应虚心学习其他图书馆或其他行业的新技术,将其应用到自身工作中,以弥补自身技术的不足,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3.3馆员培养
智慧图书馆建设离不开一支业务精湛的馆员队伍,因此智慧图书馆建设必须重视馆员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具体做法包括:一是选拔人才。智慧图书馆可以采用“外引内调”的方式选拔优秀人才,通过网络招聘、现场招聘等多种渠道招聘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对馆内各岗位人员进行合理调配,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二是培养人才。智慧图书馆需要在职业道德、业务能力等方面加强对在岗馆员的教育培训,如采用业务进修、学术研讨、项目研究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智慧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养。

3.4用户服务

满足用户需求是智慧图书馆的工作要求和最终目标,因此智慧图书馆建设应依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调整。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创新服务。智慧图书馆可以推行信用借阅、在线借阅等方式,构建智慧图书馆O2O服务平台,还可以与政府部门合作,实现与市民信息数据库的对接,进一步完善图书馆用户的基本数据,在掌握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二是建立档案。智慧图书馆可以采用BigData、Cloudcomputing和In-depthlearningalgo-rithm等技术获取更多的用户数据信息,形成用户画像,建立用户档案,为智慧图书馆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4人工智能时代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发展路径

通过分析智慧图书馆的特征,结合当前图书情报领域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智慧图书馆建设将呈现互联化、人文化和生态化的发展趋势。

4.1互联化发展

随着AI技术的发展,智慧图书馆将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街道社区等组织机构开展更为密切的合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减少“信息孤岛”的出现,保障人们平等享受信息服务的权利。智慧图书馆在积极参与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同时,应主动融入社区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社区服务,持续发挥自身的社会作用[5]。

4.2人文化发展

以往有很多智慧图书馆存在“技术至上”的建设理念,把建设重心放在技术引进或技术创新上,与“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相背离,阻碍了智慧图书馆的稳步发展。目前,大部分智慧图书馆已意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在使用AI技术时坚持追踪用户的信息需求和服务环境的变化情况,并及时进行合理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在AI环境下,未来的智慧图书馆不仅以图书馆的形态存在,还将以交流平台和知识共享平台的形式存在,能为用户构建一个平等、轻松、自由的服务环境,让用户感受到人文关怀。

4.3生态化发展

随着生态理论的推广,智慧图书馆也在建筑设计、系统构建及信息服务等方面融入了生态理念,在协调资源、技术和人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构建生态化的创新服务空间。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智慧图书馆应加强RFID、人脸识别等智能技术的应用,力求打造一个资源、技术和人三者完全协调的智慧服务生态空间[6]。

5结语

目前,智慧图书馆仍属于新生事物,虽然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多侧重于理论研究,笔者尚未发现成熟的实践案例。AI技术的普及为智慧图书馆建设带来了更多发展契机,智慧图书馆应把研究重点放在其资源、技术、馆员和用户等建设问题上,加强实践研究,避免重复研究和重复建设,早日实现满足用户需求的目标。

作者:殷剑冰 单位:东莞图书馆

人工智能图书馆篇3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性研究目前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外学者对智慧图书馆的进展性研究,重点在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探索,较多学者倾向于探索性研究智慧图书馆的技术及系统架构。谢蓉[1]等从技术的角度介绍了云计算、SoLoMo、物联网技术等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涂心浩[2]等基于图书馆自动座位预设定分配系统为基础,创新性设定仿电影票购票模式的图书馆自动选座系统,可充分借助手机、ipad、电脑等移动数据终端设备,直接与图书馆座位预定系统进行信息交互,较好地实现了人与物的快速互联模式。张振玉[3]凭借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互联网技术,将图书馆中的文献、馆员与用户紧密连接,在原有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充分将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协同跨越时空,进而实现人机互联。王世伟[4]对智慧图书馆的构建进行了研究,重点在构成要素、技术应用以及构建问题等方面。乌恩[5]认为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应包括物质、技术和服务,他重点关注了构成要素方面的研究。严栋[6]等对智慧图书馆构建过程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供了政策方面、管理方面、技术方面、建设标准等多方面的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措施。赵晓芳[7]从独特的视角出发,对智慧图书馆的服务途径进行构建,凭借以人为本、多时间与多空间相结合、高度智能化等多维度分析技术,同时融合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措施,持续加强新技术、新设备的创新,较好地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高效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李强[8]基于人工智能+5G技术与智慧图书馆融合技术,分别阐述两种技术优劣,同步深入总结和分析两者人工智能与5G的融合技术在未来智慧图书馆应用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从各类期刊类论文来看,大部分学者对智慧图书馆的技术及系统架构方面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结果,智慧图书馆是对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效融合,是整合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技术、深度学习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区块链技术等多种技术形成的立体服务体系。

一、研究方向

智慧图书馆是当前图书情报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图书馆建设?本文计划从智慧图书馆的基本含义、馆舍智能化建设的基本需求、人工智能技术基本原理、人工智能赋能图书馆建设的技术方案等几个方面归纳和分析,阐述构建高等职业院校智慧型图书馆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推动图书馆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

(1)梳理国内外文献,剖析智慧图书馆的含义,对比分析智慧图书馆相比其他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之间的差异性,梳理相关分析报告。

(2)介绍图书馆智能化建设的基本需求,如何拉近读者与图书之间的距离,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图书资源和信息,尽可能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读者也能快速地获取图书资源,同时进一步弥补图书馆管理上的缺陷。

(3)阐述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比如遥感技术、机器学习技术、深度学习技术、目标定位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人工智能技术,准确地跟踪和定位图书的位置,实现实时跟踪并掌握图书的出借、归还状态,较好地将图书与读者的信息进行互联,根据读者的行为数据,充分挖掘读者的阅读选择倾向,为智慧图书馆的感知网络提供基础信息,极大地为智慧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打下夯实的理论基础。

(4)人工智能赋能图书馆建设的技术方案,建立个性化感知系统、资源处理系统,打造精品智能服务模式,如人脸识别应用于自助借书,证件扫描结合门禁技术,后台应用图像识别技术以及模式识别匹配技术,实现全套系统解决方案。

二、基本思路

以人工智能较为成熟的图像识别技术和模式识别匹配技术为支撑,基于高校图书馆用户资源数据收集为前提,构建人脸识别自助借书系统和证件扫描门禁服务系统,重点突出非接触、高效率、低延时、高性能以及低成本为前提,合理规划系统布放的时间地点,提高图书馆服务体系质量和效率。具体地,通过收集图书馆现有人脸识别自助借书系统和证件扫描门禁服务系统后台记录的数据,分析两种系统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互补性,进一步整合优化两套系统,形成互联互通的系统解决方案,最终形成符合图书馆最佳的服务体系质量和效率方案。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有,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焦点小组访谈法等方法,对上述这些方法分别进行阐述。文献调研法。对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图书馆建设研究”这一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借鉴国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进一步了解国内研究的热点和学术动态前沿,进一步深入认识研究对象的内涵,系统梳理国内外现有的关于人工智能和智慧图书馆之间的关联性,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分析起点。问卷调查法。随机发放纸质调查问卷到学校各图书馆自习区、学院自习室、老师办公室和学生宿舍楼等场所;同步把电子问卷通过微信、QQ平台、群发电子邮件等方式推送问卷调查链接,针对回收的问卷,通过借鉴先验测量表数据,界定问卷可能产生的影响因素及特别关心的测量项,设计出调查问卷,并实现内部二次校核等方式,进一步提高问卷设计的合理性。通过对问卷进行反复的试测、修正,最终安排正式发放以及问卷完整性回收,利用SPSS软件对回收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统计学相关分析方法和检验理论,建立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模型,并完成对数据的可靠性分析以及假设性验证分析,最终给出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结果,充分保障了问卷调查探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焦点小组访谈法。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中的焦点小组访谈法,抓住人工智能赋能图书馆建设研究的重点,从智慧图书馆的基本含义、图书馆馆舍智能化建设的基本需求、人工智能技术基本原理、人工智能赋能图书馆建设的技术方案等进行探讨,给出焦点访谈会议报告。

三、主要观点

智慧图书馆是当前图书情报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智慧图书馆的基本含义、图书馆馆舍智能化建设的基本需求、人工智能技术基本原理、人工智能赋能图书馆建设的技术方案等几个方面归纳和分析,阐述构建高等职业院校智慧型图书馆的基本思路,以人脸识别自助借书系统和证件扫描门禁服务系统后台记录的数据,整合优化2套系统,形成1套完整的系统的解决方案,最终形成符合图书馆最佳的服务体系质量和效率方案,推动图书馆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第一,阐述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比如遥感技术、机器学习技术、深度学习技术、目标定位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人工智能技术,准确地跟踪和定位图书的位置,分析并介绍自助借书系统和证件扫描门禁服务的工作原理以及工作流程,如何结合智慧图书馆进行可续布放。常用的跟踪方法,有借助图像语义信息以及GPS遥感定位技术等,但考虑成本高,对跟踪和定位系统的搭建提出较高地挑战,需要借助人工智能中深度学习技术,有效地解决跟踪和定位问题。另外需要从软件的角度,持续优化定位算法的精度,目前研究较为火热的是采用深度学习技术,从端到端的识别技术理念,对目标定位算法进行自适应特征提取方案,最终较好地实现目标定位。第二,自助借书系统和证件扫描门禁服务系统数据分析。进行人工智能系统分析,需要收集大量的用户数据,用户数据的保密性权限管理,两组系统数据关联性分析,寻求两组数据间的互补性关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预测两组数据的未来趋势。时间序列数据,在相关性分析方面除了可以采用传统,如: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技术,目前研究较为火热的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通过进行大数据建模,提取更深层次的基于注意力机制的语义信息,较好地解决两组数据的趋势预测问题。第三,针对人脸识别自助借书系统和证件扫描门禁服务系统后台记录的数据,整合优化两套系统,形成互联互通的系统解决方案,最终形成符合图书馆最佳的服务体系质量和效率方案。人脸识别技术,采用传统的特征提取识别技术,存在较多的缺陷。目前在实际应用案例中,采用较多的技术仍然是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研究方向,其分类和匹配精度已经超过人眼的识别精度。另外人脸的数据收集是制约人脸识别准确率的重要原因,目前开源的人脸图像,与实际的项目应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何更精准的实现人脸特征迁移学习。通过收集少量真实场景中的人脸样本,采用迁移学习技术,较好地实现人脸识别精度的稳步提升。第四,综合决策,涉及的环节包括:图书的定位,用户数据的相关性分析以及人脸识别技术成熟应用。如何将这些环节进行较好地综合性决策,较大程度决定了图书馆建设的智能化水平。目前研究广泛的机器人技术,可以实现替代人做出智能化的决策,其核心技术包括自动建图和自动导航两块,硬件资料采用激光雷达或者视觉相机等,在激光雷达传感器选型上,需要进行结合实际项目进行选择,从成本上考虑,可以选择价格便宜的单线激光雷达,若从性能考虑,可以考虑选择性能稳定的多线激光雷达,若想兼顾两者性能,可以采用单线激光雷达和具有深度信息的视觉相机,形成三维点云图,较好地取代价格昂贵的多线激光雷达,最终实现较好地综合决策。

四、结束语

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中,较好地为全校师生建设开放化与智能化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图书馆工作效率提升与服务质量提高。通过对当前深度剖析人工智能技术和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提出遥感技术、机器学习技术、深度学习技术、目标定位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多视角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性方案。未来智慧图书馆的发展仍然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作为支撑,可以从资源、环境以及用户三大核心要素为着力点,进一步探索高效率的应用方式和智能化的服务模式。

作者:杨玉枝 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