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研究

时间:2022-12-07 16:23:25

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研究

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篇1

一、公立医院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

1.有助于全面监督医院管理层在公立医院的运行过程中,只有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并该项工作准确落实,才能对医院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规范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在实际过程中,也需要对目前的竞争机制进行强化,改变传统单一的责任制度,并根据医院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管理人员的选聘环节开展多样化管理,以便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也应该建立相应的目标责任制,针对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详细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管理人员的薪资挂钩,以便管理人员更加积极地开展工作,提升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强化对医院管理层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审计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公立医院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一些问题,如在开展各项决策时缺乏合理性,难以加强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缺乏对工作人员的监督与管理,资金难以得到合理的配置等,上述这些现象都会直接影响医院的健康运行,只有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对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并对管理人员的履职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当医院的经营管理存在问题时,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反馈,将责任准确落实到个人,以便促进医院的健康运行。

二、公立医院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

1.医院的收入在医院的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医院收入进行审计,只有将此项工作准确落实,才能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医药费的收取、材料费的高低、患者是否存在过度医疗等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要从以下点开展审计工作:第一,结合医院的收费标准以及收取范围进行综合考量,保障医院收费的合理性与规范性。第二,保障收费项目具备公开性与透明性,使群众能够了解相关的收费标准。第三,注重对于收费凭证的管理,提升该项内容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第四,保障医院的各项收入都能准确收入到统一的医院账户。第五,了解医院的收费状况,防止出现乱收费行为。

2.医院的支出医院的支出管理也是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医院日常运行的过程中,只有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才能够在支出时防止资金浪费情况的发生。首先,确保医院的支出具备合理性与合法性,在符合医院支出的实际需求的前提下,对资金的挪用与支出、支出范围与标准等方面进行研究,保障资金支出的可行性。其次,在医院的经济活动过程中,针对医院各项科室的资金支出进行审计,确保大额度的资金支出具备合理性。最后,全面了解医院运行成本的准确性,以便于降低所需的成本,在保障医院安全运转的情况下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

3.医院的内部控制为促进公立医院的日常运行,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内部管理工作。通常情况下,由于医院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涉及众多的审计内容,不仅要严格按照国家监督标准执行审计流程,也应该保障内部制度的合法性,只有为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准备工作,才可以开展对医院住院管理、诊疗、药品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审计。除此之外,为了保障审计制度具备较强的严谨性,将医院各个部门制度的落实状况、经济活动费用的核算状况及部门的完成指标进行审计。

4.医院的资产首先,要对各个科室所需要购买的设备清单进行详细说明,并及时对上级部门进行报备,审批完成后再进行招标,最后进行医院设备的集中购买。其次,针对药品的采购,需要严格按照采购标准进行购买,通过对多家供应商进行对比,保障药品的安全性。最后,也要对采购方式、审批报告及采购资料进行核对。总而言之,由于医院的资产管理相对复杂,资金量较大,必须要对内部的管理加强监督,明确各项制度与责任,才能够有效地规避风险。

三、公立医院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由于一些公立医院仅仅按照国家的政策要求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并没有提升对于审计本身的重视,将工作重心放在医疗水平以及医疗设备的管理方面,在这种情况下,便会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处于被动状态,难以为医院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难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优势与价值。

2.医院内部审计人员专业度低由于医院的经济审计工作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因此必须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才能够提升审计工作的精确性与规范性。但从当前的审计人员的个人能力来看,由于缺乏对于审计知识及相关法律的学习,便难以了解最新的审计法规与相关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很难适应新型经济审计的具体需求,导致工作失误的发生,不利于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由于医院缺乏专门的审计人员,通常由财务人员担任,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财务人员由于难以全面了解审计的内容与方式,也会对审计工作造成较大的影响。

3.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医院缺乏足够的执行力由于公立医院的发展越来越好,审计工作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但在目前的审计工作中,很容易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审计工作缺乏足够的执行力,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审计人员缺乏正确的审计意识,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导致审计问题难以及时进行解决,难以提升医院的运行效率。

4.公立医院的内部管理制度缺乏整体性公立医院的部门众多,主要包括:财务部门、临床部门、医疗技术部门、行政管理部门等,各个部门的设置都具有独立性,但部门之间的业务往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也为经济责任审计带来了较大的难题。

5.医院经济责任有待进一步明确从目前医院的发展状况来看,由于一些医院难以对经济责任体制进行详细划分,针对医院的管理人员及业务较多的科室,无法将经济责任制度进行落实,在这种情况下,便难以对医院的资产进行监管,导致权责不清情况的发生,难以保障固定资产的科学管理。当经济问题出现时,也难以在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再加上缺乏先进的审计方式、内控体系,也会为审计工作带来较大的风险问题。

四、公立医院经济责任审计的优化措施

1.提高公立医院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首先,医院的管理人员要重视对于医院审计的讲解,使管理人员加强对于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能够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顺应医院当前发展的实际需求,以便于促进医院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其次,通过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视,也能够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自身的执行力,严格按照审计工作的相关制度与流程,解决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总而言之,只有在提升审计工作效率的前提下,提升对审计问题的重视程度,才可以推动医院的健康发展。

2.提高医院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专业度在医院的运行过程中,由于医院的经济责任审计涉及较广,工作相对复杂,所以必须要由专业的人员负责,才能保障医院的审计工作具备专业性与规范性。首先,应该在审计人员的招聘环节提出严格的要求,综合考虑应聘人员的能力,在具备专业能力与相关经验的前提下,也要重视对于职业道德素养的考核,只有从多个方面对应聘人员进行考核,才能够才入职之后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员工入职之后,也应该积极引导部门其他人员对其进行帮助,提升部门的凝聚力,打造一支综合素质更强的审计团队。其次,也要对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定期开展培训工作,以便于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使得自身的专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只有加强审计人员与医院部门人员的沟通与交流,才能在实践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以便于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

3.在医院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提升执行力在审计的执行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特权,才能对医院内部的重点资料进行查阅,对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询问,对于一些难以进行配合的人员,也要通过该部门负责人做好思想工作,并对其进行提问。由于审计的执行需要齐全的资料进行支持,只有确保各部门人员积极配合,才能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基于此,必须要提升审计的执行力度,针对不予配合的工作人员,也要进行问责处理。只有重视对审计工作执行力的提升,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升问题处理的全面性,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4.在医院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强化独立性在医院的经济责任审计环节,为了保障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应该设置独立的审计部门,并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使审计部门及时发现医院的经济问题,保障审计报告的精确性。作为医院的内部审计部门,不能由其他部门的成员进行管理,只有提升审计人员的地位,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职能优势,才能够防止其他客观因素的干扰,保障审计结果的真实性。

5.强化医院收入和支出审计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保障医院收费的合理性,才能够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为医院的健康运行提供前提条件。所以说,医院收费情况与医院的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必须要对医院收入审计的现状进行完善与升级,提升项目收费的公平性与合理性,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才能保障收费过程具备更强的透明性与公开性。另外,也要重视对医院支出的审计工作,以便为医院各项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资金的合理利用,提升资金的应用效率,保障医院的各项支出都能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之内。

6.强化医院内控评审首先,要对医院的内控进行详细的审查,保障医院的内部控制具备较强的完整性与规范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从药品的管理、住院费用结算、及门诊的收费情况进行审查。其次,要结合医院内部制度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如加强对于制度落实的关注、明确各科室之间的关系等。总而言之,只有做好内控评审工作,才能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落实提供有利条件,实现对医院各个部门的监督与管理。
7.强化资产管理审计首先,应该加强对于固定资产审计工作的管理,对于各科室的医疗设备购置,严格按照相应的审批流程进行采购。其次,针对医院的库存物品以及药品,也要对采购之前的审批记录进行详细检查,保障经济合同符合采购规定,在库存物品及药品的入库过程中,也应做好记录与盘点,使资产管理具备更强的规范性。最后,由于医院的基础建设工程需要多个部门进行参与,因此可能存在众多风险,只有加强对于资产管理的审计工作,才能有效地防范风险。

8.进一步完善审计制度及健全审计机构医院只有严格按照审计制度开展审计工作,才能够使审计流程具备更强的规范性与合理性。首先,要全面开展审计工作,结合审计结果,对医院的内部控制机制及财务制度进行合理的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促使医院的规章制度具备更强的合理性。其次,要设置专门的审计机构,并为其配备专业能力较强的审计人员,保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备较强的独立性,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防控。

9.进一步建立健全审计评价标准,明确经济责任制医院要结合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优势,将经济责任制进一步明确,明晰医院领导应承担的相关责任,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体系,只有对管理人员任职期内的经济责任指标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升领导的责任意识,使管理人员具备更强的责任感与职业道德观念,才能以严谨的工作态度提升自身的经济管理水平,防止违规行为的出现,为经济责任审计创造更加良好的氛围。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意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影响,规范当前的责任制度,提升公立医院的社会服务性,使管理人员明确自身的责任,才能为公立医院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防止违规现象的产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医院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升医院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使医院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作者:尹艳 单位: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

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篇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开展“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的通知》指出,医院可以单独设置运营管理部门,或者确定具有牵头负责运营管理职能的内设机构,积极推行经济运营助理员,价格协管员制度等,辅助协同临床业务科室加强科室内部运营和价格管理工作[1]。现阶段,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运营管理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很多医院不断探索运营管理的改革,并借鉴国内外先进医院的运营管理经验,探索实施经济运营助理模式。如何最大限度地运用有限的人力资源进行临床内部运营管理,推进医院运营管理精益化管理进程,提升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和运营管理效率,本院于2020年8月开始筹划经济运营助理项目,通过1年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运营管理模式。

1经济运营助理运行模式介绍

本院在借鉴国内多家医院成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医院有限的人力资源,降低引进成本,创建了经济运营助理模式。不同于台湾长庚医院、四川华西医院等具有专职性质的专科经营助理模式,本院依托现有的临床科室人力资源平台,在医保质控员的基础上,拓展设立具有兼职性质的经济运营助理,该经济运营助理具备运营管理、预算成本、医保质控、兼职物价四大职能。并从运营与绩效管理办公室筛选3名作为专职经济运营助理(组长),分别对内科、外科、平台科室进行一对一对口帮扶,给予经济运营助理提供专业指导及临床提供精准的运营管理服务。

1.1组织架构

经济运营助理办公室设在运营与绩效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对经济运营助理工作进行协调、监控、考核与评价。办公室主任由总会计师担任,直接对院长直接负责。成员由运营与绩效管理办公室、财务科、医保科负责人担任,办公室下设3个经济运营助理小组,按临床科室类别分为内科组、外科组、平台科室组,其中组长由专职经济运营助理担任,各自负责对接的临床科室。

1.2团队构成

在经济运营助理的筛选上,主要把握2个重点:一是重点挑选对本科室工作较为熟悉的人员,主要以总务护士、护士长为主;二是重点挑选高资质、高学历的青年医师,主要以中级职称本科以上的业务骨干为主。专职经济运营助理选择工作经验丰富,具有较强运营管理、实践能力的实务型、创新型财务管理人员。经过运营与绩效管理办公室综合考量,从临床科室中挑选出23位经济运营助理,运营与绩效办公室挑选出3位专职经济运营助理,组建经济运营助理团队。

1.3工作职责

以运营管理理念深入临床一线为目的,按照医院发展规划,提升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平,经济运营助理工作包括运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核算、医保质控、物价管理。专职经济运营助理主要负责协助经济运营助理做好科室运营管理相关工作,及时分析统计数据,第一时间发现临床运营问题、查找问题原因,寻找解决方案,做好院科两级双向沟通。1.3.1运营管理工作

1.3.1.1建立运营工作台账[2]根据专职经济运营助理制定的运营工作台账模板,每月填制本科室的运营工作台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床位设置、设备配置、人员结构)、医疗指标完成情况(门诊人次、入院人数、出院人数、均次费用、平均住院时间、床位使用率、手术台次、耗占比等)、医用设备明细、科室收入及成本、新技术新项目开展情况、前20种病种构成6个方面基础数据[3]。

1.3.1.2编制运营管理分析报告[4]根据科室运营数据,分析数据变动情况,定期出具运营分析报告。报告形式分为季度报告、年度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医护床位比)、收支结构、工作量、费用控制、药耗占比分析,异常数据的原因分析及改进办法等。分析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分析。

1.3.1.3资产配置评估工作资产配置评估包括人力资源需求评估及设备购置评估,即经济运营助理根据科室业务量、人员结构、岗位测算、科室发展等方面对人力资源需求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设备投资效益、学科发展、技术发展等方面对设备购置进行综合评估。

1.3.2预算管理、成本核算工作

综合考虑科室发展、业务量、人员结构等情况,协助科室做好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分析,成本控制工作。主要包括制定科室经济效益目标、业务收入目标、成本控制目标;检查预算执行进度及结果,及时发现偏差及查询偏差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对预算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加强物资、材料的领用及使用监管。

1.3.3医保质控工作

学习医疗保险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传达医保最新政策;将医保管理与医疗管理相结合,规范科室医疗行为,树立科室医保费用质控意识,协助控制科室均次费用和各项指标,提高科室医疗保险管理和服务水平。

1.3.4物价管理工作

配合科室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规范科室医疗收费行为,防止错收、漏收和多收等收费情况发生。配合专职物价员完成科室医疗服务价格检查和调查工作,并提供完成相关数据统计;接待科室患者医疗服务价格咨询,妥善处理科室医疗服务价格投诉事项。

1.4人员培训及会议

本院积极搭建培训平台,完善培训体系。每月对经济运营助理进行运营基础知识常态化培训;不定期邀请管理专家开展运营管理知识讲座;会同其他职能部门分类、分层、分级组织专业化的培训,其中包括政策培训、业务培训,推动财务与业务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管理效能,实现精细化管理。每月召开经济运营助理例会,会议内容包括运营管理知识培训及运营情况汇报,情况汇报由每位经济运营助理轮流汇报,汇报的内容主要为科室运营状况,工作中遇到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好的经验方法分享等。

1.5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分三大模块,一是科主任对经济运营助理工作满意度评价,内容包括经济运营助理是否帮助科室发现问题,是否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合理化建议;二是运营与绩效管理办公室、财务科、医保科对经济运营助理工作进行评价,其中包括参加会议培训情况,台账编制、报告撰写的有效性、及时性,政策解读与传达等;三是运营效率评价,即设立经济运营助理前后科室运营效率是否提升。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3个等级,考核结果作为未来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的重要因素。

2经济运营助理模式优势

2.1岗位融合

将财务经济运营助理、兼职物价员、预算员、医保质控员进行深入融合,将零散的工作加以整合,在既减轻临床“包袱”的同时,重点加强经济运营助理的管理理念及管理能力培训,提升运营管理精细化水平,促进运营管理提质增效、提升科室运营效率。

2.2业财融合

强化财务、运营部门与业务部门的信息交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将财务运营人员深入融合到业务活动中,全面掌握运营关键业务数据,发挥管理职能。

2.3强化临床运营理念

经济运营助理设置于临床,将财务管理由医院层面向临床科室层面延伸,将运营管理理念渗入临床,最大限度地刺激临床科室重视运营管理,强化运营理念,助力科室高质量发展。

2.4快速找出问题根源

强化经济运营助理纽带作用,帮助对接专职经济运营助理了解科室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发现科室在经济运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与经济运营助理一起研究最优的解决方案,助推科室和医院的良性发展。

3经济运营助理模式难点

3.1经济运营助理工作合理分配

由于经济运营助理工作属于兼职属性且临床工作人员工作任务繁重,在保证临床本职工作之余,由于精力有限,运营管理工作效率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无法满足临床运营管理需要。

3.2经济运营助理素质提升

经济运营助理必须具备基础的医疗、经济、市场、财务方面的综合管理知识且能掌握常用的管理工具和方法[6],由于经济运营助理偏向于医疗,缺少管理相关知识,只能通过后期的培训加以弥补,培养周期长。

4效果评价

4.1收入结构优化

经济运营助理采用对比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对科室收入结构进行多维度分析,会同运营与绩效管理办公室共同制定优化方案,在提高诊疗人次的基础上,优化收入结构。医疗收入自设立经济运营助理1年以来同比增长7.93%,有效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为57.35%,提高了1.77个百分点;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为35.02%,同比下降0.73个百分点;卫生材料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为21.79%,同比下降2.49个百分点(表1)。

4.2成本控制

经济运营助理作为科主任及护士长参谋助手,严把成本控制关口,通过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努力降低成本消耗。医疗成本同比下降13.5%。

4.3设备利用率提高

经济运营助理通过对医疗设备使用率、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进行综合评价,针对利用率较低的设备,查找设备利用率低的原因,通过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共享闲置资源等措施和手段,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使用价值,减少医疗设备资源浪费,达到最佳效果。百万以上医疗设备投资收益率大于0,同比增长1.2个百分点。

5经济运营助理的管理建议

5.1建立经济运营助理组织体系

建立经济运营助理组织架构,架构设计中,明确经济运营助理的部门定位与设置,制度上予以政策支持和保障;明确经济运营助理的岗位特性与职责范围,实行科学规范化管理,将全面预算、成本管控、内部控制等系统化管理工具作为科室经济运营助理的工作抓手,提升经济运营助理的工作内涵与质量[8]。

5.2强化经济运营助理培训机制

制定专项培养计划,从专业理论、管理工具、沟通协调、创新思维等多个方面进行培训。培训方式包含讲座、答疑、座谈、辅导、院外交流、案例教学等。着力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支综合能力过硬的管理队伍。

5.3搭建MDT多部门协作机制

]建立以运营与绩效管理办公室、经济运营助理、职能部门、临床科室为核心的沟通交流平台,打破沟通壁垒,凝聚共识,形成工作合力。针对存在争议的问题,由运营与绩效管理办公室牵头举办会议,邀请相关临床科室参会,议题涉及资源、流程、成本等医院运营过程中存在运行不畅、需要优化的问题。通过沟通交流平台,降低沟通成本,提高会议效率,同时对问题进行PDCA闭环式管理,确保工作紧紧围绕临床“转”、带领临床“干”、解决临床“盼”,确保反馈的问题跟踪落实[10]。

5.4建立经济运营助理反馈机制

“日清”———每天晨交班、早交班汇报前日运营数据,发现异常问题限时整改;“周结”———每周召开运营管理周会例会,讨论需要协商解决的科室重点问题;“月报”———每月院周会定期汇报全院运营数据与流程项目改善工作;“季反馈”———每季度精细化管理会议专项汇报全院运营分析、财务运行、资源配置、项目流程优化等报告。

5.5建立经济运营助理评价机制

运营与绩效管理办公室定期对经济运营助理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动态评价,每年组织科主任及护士长对其工作满意度进行测评;同时制定考核制度,对经济运营助理津补贴按工作量及工作成效进行考核,具体考核内容包括科室满意度测评情况、运营质量分析报告的书写质量、科室运营效率提升等,提升经济运营助理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5.6设置专职经济运营管理人员

选拔综合素质优秀,运营能力较强的财务人员担任专职经济运营管理人员,对口帮扶协助经济运营助理做好科室运营管理相关工作,提升临床一线人员管控意识,做好院科两级双向沟通。

5.7借助信息化手段

借助信息化手段打通数据互联互通,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协同与共享优势,推动医院形成平台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构建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实现多平台、多系统之间的数据整合。而更好地支持经济运营助理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有效发挥经济运营助理在科室运营中的统筹与协同的作用。

作者:杨朝容 彭舟 张若琳 单位: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

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篇3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些公立医院的资源浪费等问题愈发突出,限制了公立医院的健康发展。为保证公立医院持续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加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非常关键。要将公立医院的全部花销根据对象进行分类,分开计算单位成本和总成本,清晰体现医院的运营情况,找出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采取成本效益分析法能够有效减少公立医院的成本投入,将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保障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转。立足于此,本文对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中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应用进行分析,找出当前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中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保障公立医院降本增效,对提升公立医院的成本管理能力具有理论性意义,对保障公立医院的决策正确具有实践性意义。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概述

成本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对项目总体成本与效益的比较来评估项目价值的手段。这一方法经常被应用于评估需要量化社会效益的公共事业项目的价值。成本效益分析法需要按照五个步骤进行:第一,需要确定购买商业机会或是新产品的成本;第二,确认额外收入的效益;第三,确认能够节约的费用;第四,编制预期成本与预期收入的时间表;第五,评估难以量化的成本与效益。公立医院要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开展经济管理工作,选择合适的方法分析项目收益情况,以获得客观的评价结果。相关部门通常借助传统方法对经济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尽可能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佳收益。公立医院在评估社会效益的过程中,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能够具体量化社会效益。具体是指,先了解项目成本,分析额外收益,以及可以节省的成本支出,将可获取收益与投入成本比较,再进行量化评估[1]。

二、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现状

当前,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公立医院快速发展壮大,而且影响着公立医院社会价值的实现。在此情况下,公立医院需要积极整改这些问题,消除影响医院经营收入因素的不利影响。首先,公立医院财务工作人员对成本效益管理的认识不同。财务人员需要对成本效益核算持端正工作态度,若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财务人员还要确保资源的高效利用,避免资源浪费。不同医院的经济管理侧重点存在差异,管控方式不同,导致经济管理难度加大,成本控制工作更加难以开展,甚至会对公立医院的财务人员产生消极影响,使其在日常工作中缺少工作动力,不能高效地进行成本控制,以至于成本效益分析法无法发挥作用,阻碍公立医院效益的提升。其次,公立医院的建立时间普遍较早,公立医院发展需要不断完善价格体系,使各类医药的定价符合市场需求与群众需求,确保价格多方满意,能促进公立医院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但目前,现有医药定价制度不健全,导致医药成本较高,对公立医院的成本控制工作较为不利,使公立医院的成本投入增加。这种情况下,完善的医药价格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各公立医院改革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医药价格与医疗价格属于不同的系统,医疗成本可比性差,制约了医疗服务改革的深入。目前,一些公立医院的价格制定体系较为分散,无法做到医药与医疗价格统一制定,对公立医院节约成本产生较大的阻碍,影响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应用效果。再次,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制度保障,完善的制度能够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尤其是在成本管理方面,需要足够全面的制度作为保障,才能使成本管理工作更加高效。然而当前,部分公立医院的成本管理制度不完善,即使多数公立医院对于成本效益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公立医院拥有众多科室,科室统一管理比较困难,给全面推行成本管理制度带来了困难。另外,每个科室都有一定的自主性,所采取的成本管理方法有一定的差异,甚至一些重要部门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阻碍成本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行[2]。这对公立医院的成本管理工作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恶劣影响,以至于公立医院的成本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如果不能完善成本管理制度,就无法提升公立医院成本管理效率。最后,公立医院的规模较大,不同公立医院的成本管理体系不同,各个医院遵循各自的管理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应用时间不长,部分医院运行管理阶段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合适的方法对成本支出进行严格管控,并对医院日常运行数据进行监控,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重视医疗成本控制,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公立医院的成本管理工作需要有序进行,否则将会对公立医院产生恶劣影响,阻碍公立医院降低成本、提升效益。

三、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实施措施

(一)优化成本管理机制

成本效益法的本质在于规划控制成本,所以,审核制度的确立很有必要。在新医改政策下,国家推行定额管理制度,公立医院需要详细记录自身各项花费,树立成本管理理念。在成本效益的影响下,要在提高医疗水平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成本,便意味着成本的节省方式更为多元化。公立医院应借助成本核算机制有效管控成本支出,划分利润中心、成本中心与投资中心的权责,制定科学的成本管理计划,为财务人员判断是否存在超额预算提供依据。一般情况下,公立医院在实际核算财务时要按照向患者提供直接与间接的医疗服务,将项目划分为项目科室和非项目科室。成本归集为成本核算的关键,核算结果取决于参考标准。对于固定资产折旧费来说,常见的折旧方法包括多种类型。平均年限法是指把固定资产价值根据使用年限均匀计入各阶段医疗成本的方式。这种方式多被用在于被服、图书等折旧上。递减折旧率法目前得到医院的广泛应用,多被用于折旧年限短的设备,各年折旧率根据每年递减的原则得出。单位工时数法是指设备在使用寿命期间所完成的工作量,医院要根据工作时数来平均计算资产折旧,这种方式更加适用于磨损程度大的设备仪器[3]。按照收益原则分摊间接成本,分摊方法包括直接法、解题分配法、双重分配法与联立方程法。这几种方法各有优缺点,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如何应用。从公立医院的运营过程、运营结果与运营趋势对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评价。在运营分析阶段,要将人、财、物作为切入点,考察医护人员工作效率,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创造有利条件;在分析运营结果阶段,要深入分析成本控制与收益情况,清楚掌握就诊人员的平均消费,为降低医疗成本提供帮助,评价科室的经济数据、发展潜力,提高医院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正确评估成本效益分析法

公立医院经济活动的开展包含部分隐性收益,这部分收益不能用金额表达出来,但依旧需要对其开展评估。公立医院可以以权重的形式进行简单表述,为这类经济活动评估提供对应指标。病人是指标设计的核心内容,还涉及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与病人满意度等方面。公立医院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要充分结合医院的经济成本与社会效益。若想提高医院整体的医疗质量,离不开先进的医疗设备与医生高超的医术。医院在引进新的医疗设备时,需科学论证,制定最佳采购方案,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美国率先提出了定额预期支付(DiagnosisRelatedGroups,简称DRG),后逐渐被世界其他国家引入,单病种限价收费活动被扩广,有效缓解了医疗费用过度增长的问题。可见,定额预期支付法具有应用优势。目前,历史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是主要的成本核算方式,后延伸出了成本相对值法,就是通过成本相对值推算出未核算项目成本,但这种方法存在一些缺点,有待完善[4]。患者就医过程中各种检查费用比较昂贵,这是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医疗设备作为各项检查的媒介,与医院经济息息相关。医疗设备成本测算模型包括单位成本、分类系数,另外需要具备科学合理的配置标准,包括使用年限、日工作量、人员配备等。引进大型医疗设备是一种长期投资,若公立医院未经过提前精准测算就盲目引进,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因此,公立医院应深入研究成本评价指标与成本预测值,掌握投资效益。成本管理要按照规定流程进行,方能发挥应有管理职能。当前,药品收入已经占到医院医疗收入的50%以上。这种情况下,公立医院要对医药实行分开核算,做好药品监督管理,实现良性竞争。医院可以通过差价率法和药品加成指数法来测算药品的成本,遵循财务工作程序,利用购批差价和批零差价了解政策对药品的影响。一些医院的药品加成指数并未达到规定值,间接导致药品涨价。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一些研究人员基于药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指导医患双方科学用药,推行药品价格低进低出。这是医保改革的发展趋势,这也为公众带来了福音。

(三)提升临床科室经济管理水平

公立医院需要对各个科室进行管理,使各个科室在医院的整体管理之下掌握完善的经济管理方式,在日常工作中注重成本管理,确保各个科室的经济周转良好,更高效地完成经济管理工作。医院的临床科室承担着重要的医疗工作任务,其经济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对此,公立医院可以以科室为基本单位开展经济核算,借助二次分摊的方法,将其他科室的成本费用分摊到临床中,根据实际收入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对于分摊标准,医院可以按照工作人员数量、病床数量等数据分摊费用,基于成本效益分析法,保证资源的合理配备[5]。采取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改善当前公立医院各个科室的成本管理问题,使科室成本管理工作产生优良效果,保障公立医院的整体成本控制工作顺利开展。

(四)落实动态监管

公立医院经济管理需要创新管理方式,将成本管理放在重要位置,实施更加适合公立医院的成本监管手段,保障公立医院实现降低成本、提升效益的目标。公立医院经济管理需要落实动态信息管理,通过对比各项收支数据,获知医院的实际经济运营能力。在推行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过程中,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同医院管理制度融合,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深化工作人员对成本控制的认识,促进医院良性发展。同时,通过动态监管指标引导工作人员持续反思自身行为,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提高服务质量,推动医院战略发展。

(五)明确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原则

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法,需要对公立医院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掌握,对各科室的运转、收支情况与资源分配状况充分了解,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确保分析结果的科学性。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要遵循实用性原则。公立医院收集数据时不能任意整合科室信息,而要根据实际状况,对信息进行适当调整。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若成本效益分析法局限于理论计算,与实际不发生联系,则对医院发展的意义不大。例如,某科室有着较高的利润,但不可仅凭这一点就认定该科室的发展最好,因为科室的发展涉及很多方面。因此,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法需要对医院进行综合评价,遵循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指公立医院在分析过程中要保持全面,需要统计成本、收入和利润比;要充分考虑各科室的基本情况,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要记录好某一时间段内的数据,保证各时间段都可以互相比较,第一时间了解医院的发展动态,对未来发展方向做出规划。另外,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还需要遵循效益性原则。部分公立医院分析过程较为繁琐,工作量大,投入成本高,不能为医院带来较高的收益,整体效益较低,需要对分析过程进行优化[6]。

(六)创建成本效益分析指标体系

若想让公立医院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创建成本效益分析指标体系非常重要。成本效益分析法依据成本效益分析指标可以预测医院发展前景,但各方面条件要具备,记录数据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发展现状,获取有用信息,掌握未来走向,同时,要分步骤进行经济管理,记录好医院的运转情况,总结运转结果,指明发展方向,对比各阶段的利润情况,厘清发展问题,做出适当优化,以分层的方法制定分析标准,创建科学的分析标准系统。经济管理借助成本效益分析法可以降低医院日常开销,在保证设备和药品齐备的基础上,提高公立医院的经济效益。因此,公立医院可以通过创建成本效益分析指标体系来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使其勇于承担自身责任,促进医院发展。改进绩效成本效益分析指标体系,既能够避免资源浪费,也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使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责任观念,促进医院朝着良性方向发展。经济管理要汇总和分析成本信息,根据分析结果对医院的发展趋势准确预测。医院成本涉及很多方面,经济管理人员需要详细记录各项花销,以精准控制支出成本,确保做到花销记录责任到人。

(七)全面考虑成本投入与社会收益

“以药养医”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若单靠经营性收入维持公立医院的生存与发展,那么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无法有效保障。政府的资金投入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公益程度和公益性质。不管是“以药养医”,还是“以医养医”,都依赖经营性收入达成养医目的,实际运行管理行为围绕资产诉求开展,公益性无从谈起。经过多年的发展,医疗改革针对扩大医院医疗服务和发展医院私营竞争这两个方面仍然存在异议,一方支持市场化发展,另一方支持政府主导。根据现有的国情,扩大公共医疗服务非常有必要。中国是人口大国,为了满足公众的看病需求,需要降低医疗成本,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价值。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中国进行医疗成本控制工作,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在患病时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疗,避免因为财务状况延误病情。这种情况下,公立医院需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医疗成本控制上,经济管理人员需要做好成本效益分析,精确控制各科室的投入成本,促进公立医院的稳定发展。国家在新出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中对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进行了明确说明。公立医院要以公益性质为核心,逐渐优化国民健康政策,努力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创建完整的医疗卫生体系,为公众提供周到的医疗服务。政府要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程度,形成良性运行机制,提高公立医院运行管理行为的规范性。

四、结语

总体来说,公立医院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可以更充分地了解医院运行情况,提升医院运行效益。对此,公立医院要立足于现实,完善分析指标体系,提高分析资源利用率,充分考虑成本投入和社会效益,统筹协调各方经济关系,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经济管理策略。

作者:何佳佳 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