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数字经济下农业发展研究3篇

时间:2022-12-30 09:30:22

数字经济下农业发展研究3篇

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数字网络、人工智能、5G技术等应运而生,新技术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让社会从工业经济的“生产大爆炸”向数字经济的“交易大爆炸”加速度推进升级,各类新技术、新业态、新组织、新产业层出不穷,并出现全球数据融合交汇,成为了当前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保证之一。互联网平台依托于数据支持成为人类向数字经济时代迈进的新动能。在全球经济缓慢增长和乏力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对于全面提高生产率和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方面意义重大,并且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也给行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得到世界认可和推广,是引导全球经济方向的新指标和撬动经济发展的新杠杆。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在2019年的报告数据显示,我国2018年农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3%,较2017年提升了0.72个百分点,农业数字化作业水平逐年提高,有较好的发展前景[1]。在数字经济的支撑背景下,农业经济必然实现新形式、新理念、新组织的跨越式增长。要主动将目光聚焦到农村经济数字化发展上,对传统农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数字化高技术、高质量提升,这是建设现代化农村、帮助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期望的必经之路。

数字经济下农业发展篇1

1数字经济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

数字经济与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同,新型生产方式将经济的发展理念、生产模式、效率提升方式等环节以大数据和区域网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更便利地获取经济发展初期、生长期、成熟期及衰败期等不同阶段的状态,改变了传统的农村经济和生活方式。同时,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还影响了整个行业,甚至不同行业也由此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2]。农业经济在“赋能效应”辐射下,通过去中心化、数字信息整合与分享,生产商和农户在信息获取、效率提升、通力合作等方面实现大步提升,其获取便捷、传播迅速、成本低廉的特点也成为吸引农业发展融合的重要因素。

1.1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数字经济在影响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方面主要体现在决策环节、生产环节、交易环节3个方面。一是数字经济满足了农业经济发展所需的生产、运输、销售、库存等方面的数字监测汇集,并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进行实时动态结果分析和最优化决策选择,为决策者、生产者、销售者等各个环节参与者提供智力支持,进而解决各区域链中出现的问题[3]。二是新型遥感技术、地面传感技术在农村农业中的应用,进一步实现了农作物观察、气象观测等模型建立的精确化,达到资源合理化利用、生产危险有效预测,以及农业产品从育种、播种、收割、加工的全线自动化生产。三是在交易环节中,大数据的应用多体现在收集交易市场信息、展示交易数据、建立交易平台等。互联网为甲乙各方提供了直观而全面的农产品数据,减少了交易的中间环节,实现了面对面沟通,节省了沟通成本,如疫情下线上销售、直播助农带来的经济红利都是大数据催生的新型交易模式的重要体现[4]。四是大数据不仅解决行业内个体户的决策、生产及交易困难,还为“小农户”与“大市场”成功搭建了沟通的桥梁。我国小规模经营体制与大市场销售现实一直存在着有效衔接问题,自由市场的自我调节性使农业经济不时出现盲目生产的问题,数字经济可使农业发展链参与者积极获取市场需求和供给信息,并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形势变化作出风险预判,未来农户将能够在虚拟的数字合作社上进行数据获取、线上交易、金融服务等,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衔接问题[5]。

1.2数字经济带动农业经济效率变革,驱动农业由生产导向转向需求导向

数字经济成为农业经济生产引领向需求引领转型的重要因素。数字经济将大数据融入传统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对其进行变革性的数字改造,凸显大数据为农业发展带来的经济红利。相较于传统农业生产只关注产品的质量、规模、销售业绩等,数字经济将更强调生产效益、产品品牌影响力、产异化服务等特质。将打造一个成本低、质量高、产品丰富、品牌响亮的农业产品生产线,拉近生产者、销售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实现多方收益提升。另外,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情况复杂,数字经济优势就更为突出。引入数字经济可使农民充分展示自身的优势资源,建立数字大市场,将质优价廉的农产品从电商销售平台卖出去,还可以通过网络展示的形式将本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貌传播出去。

1.3数字经济辅助农业经济产业实现质量变革,驱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过渡到提质导向

数字经济出现之前,国内农业发展多是追求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将发展的目光聚焦在技术攻坚上。这种工业化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复苏阶段能够很快实现提升产量,但所形成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问题也十分严重。同时,为追求规模最大化,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小农户经营的利益,是高消耗的粗放式经营。数字经济融合下的农业新发展模式将生产经营关注点聚焦在客户需求和市场服务上,无形之中为以后的生产链指明了差异化、优质化服务的方向,从而实现全方位质的飞跃。以服务化为引领的数字经济将低于文化因素农产品生产,致力于融入精神内涵,农产品不仅发挥了使用效应,还为当地人文风貌起到宣传作用,改变小规模生产经营、资金不足、交通不便的劣势,充分扩大“纯手工定制”“乡俗文化品”的文化竞争优势。

2数字经济对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

2.1“数字乡村”为人赋能

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农业经济发展也不例外。数字经济下,如何发挥好“人”的资源优势,实现人力在量与质上的有效提升成为当今社会各界格外关注的话题。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涉及“人”的资源主要有5类,分别是以农为生的“草根”群体、“务工难”的返乡创业“回流”群体、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主的“精英”群体、以驻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为主的“管理”群体以及带有乡土属性却融入城市精英阶层的“乡愁”群体。只有发挥不同作用的群体有机协调起来形成工作合力,才能发挥农业经济发展人力功能最大化的作用。而这些需要数字经济对“人”赋能,人力赋能才是农业经济真正享受到数字经济带来的去中心化和信息共享带来的经济红利。以农为生的“草根”群体和“务工难”的返乡创业“回流”群体通常在抖音、快手、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直播,将产品宣传给消费者,并根据消费者的评价反馈及时调整自身的销售模式。带有乡土属性却融入城市精英阶层的“乡愁”群体具有一定的发展资金和市场经营经验,使其能敏锐地感知到市场信息,为农业生产作出更为合理的决策。而集生产、管理、技术指导于一体的“精英”群体以产业化、品牌化为导向,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农业的种植、加工、仓储、销售等环节进行模拟、监测、判断和预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驻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为主的“管理”群体是数字经济承接的主要技术人员,其可以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技能,成为该模式下的技术管理攻坚人员,通过建立本地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模型,将当地农村发展实况通过云计算机系统展示出来,建立起空中信息服务平台,方便群众进行线上交易与办理相关业务,实现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化。数字赋能可使具有不同能力的人群各司其职,发挥团队的最大效能,最终达到现代农业经济合理化、效益化、科技化、智慧化经营。

2.2“数字乡村”促进产业融合共生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任何一个产业都需要与其他产业合作,与更多的产业、更好的生产管理体系联合,实现共同进步,在产业融合与创新中找到适合自己新的成长空间。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农产品生产划定了严格的“数量”“质量”和“生态”红线,要求农业生产必须“降本增效”保数量、“舌尖安全”提质量、“绿色有机”促生态,在保证农产品安全的基础上注入个性化、多样化元素,而实现这些要求都必须有多产业、多行业的协调融合。数字乡村是全方位的信息系统,系统中包含着丰富的产业链数据,涵盖商品的养殖、生产、运输、存储、销售等各个环节,并把科学的管理方式、高水平的技术技能融入其中,通过后台计算机的大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可靠的决策信息,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合理的改革建议。同时,能推进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依托一批科技水平高、加工能力强、配套系统全的优势产业体系进行标准化生产,以数据联通共享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产品可召回、责任可追究”的产业融合与发展。

2.3“数字乡村”服务农业发展

在数字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协同成为生产效率提升不可替代的要素,要求农业经济链中的人力资源协同共进,要求不同产业共创共生,也要求与此相关外部公共服务提质提效,提高用户体验感和满意度。而当前农村公共服务发展面临信息闭塞的难题,由此产生的盲目生产、盲目交易现象频出。“数字乡村”可通过建立“云农业合作社”为民众提供金融、育种知识、市场信息展示、国家农业发展政策展示等功能服务版块。民众可根据自身需求了解相关数字信息,以最快的速度精准把握该行业农业发展现状,作出科学决策。商家可以在平台相关购买信息,农户可商品信息,实现个性化、差异化商品的线上顺利交易。“数字乡村”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为农户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开启了将农业生产各环节、各群体、各部门协同到一起的信息更新迅速、定位精准的新服务模式。

3数字经济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3.1以“数字乡村”战略激发农业发展潜力,促进农业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将大数据与农业经济发展相结合,有助于优化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提高产业发展效率、实现整个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一是充分发挥“数字乡村”的赋能效应,挖掘数字经济支持下农业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严格管理农产品产业体系的各环节,及时更新市场数据。二是通过“数字乡村”打造互联网云平台,以其迅速、便捷的信息提供和分享优势加强各参与群体的联系,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保障商品顺利流通。三是任何产业要想实现质量提升,都必须重视信息反馈和用户体验感,数字经济要提供便捷的信息交流渠道,将农场食品产销各个环节纳入到信息交流渠道中,严把质量关,信息环节环环相扣,保证科学合理的效能充分发挥。

3.2以“数字乡村”战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生产体系高质量发展

发挥“乡村经济”的数字赋能效应,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让互联网数据的智能化功能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一是利用“数字乡村”战略快速响应农业科技需求,助推开发性和基础性研究,建立科学的成果鉴定方法,保障科技成果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通过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链,调动广大科技研发人员的创造性和科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为农业科技成果建立展现与交流平台。充分发挥线上交流便捷、快速、可视性强的特点,将不断创新的科技成果通过网络平台向受众推广,接受用户的监督与批评,邀请农业发展企业加入到平台使用中,通过技术推广方与技术应用用户面对面交流,提升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速度。三是将乡村文俗、旅游特色通过互联网的多样化方式创达给民众,以丰富灵动的动画、视频、图片表达方式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实现资源的经济、文化、精神价值。

3.3以“数字乡村”战略助力农业要素市场,推动农业经营体系高速发展

“数字乡村”对生产要素赋能效应主要是打破传统土地、劳动力、资本、环境等要素协调不足的局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缩短生产经营时间和成本,实现资源的进一步增值。一是运用数字技术搭建土地要素流转平台,聚合土地流转供需信息资源,加快信息共享及流通,提高土地流转交易效率,扩大土地流转交易范围,激发土地流转活力,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满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规模化需求。二是利用“数字乡村”战略盘活农村现有存量资本,在当地优惠政策加持下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农业经济发展中,开发新的资金来源渠道,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培养一批高质量的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人才,以高收益鼓励在外打工者返乡助力家乡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经营体系的新组织、新跨越式高质量建设。

3.4以“数字乡村”战略优化政策评估机制,促进涉农政策精准落地

通过政策评估机制获取关联方的反馈信息,促使现有政策与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相协调,保证农业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顺利实现。一是建设云平台为消费者和农业产业关联方提供沟通与交流的渠道,营造自由开放的沟通空间,明确先行农业政策落实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为政策调整提供数据支持。二是数字政策评估机制平台是实现资金监管的重要手段,资金使用数据的平台展示、关联方的反馈将成为政策资金高效化、精准化利用的重要监测方式。

作者:朱春雷 单位: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北长山乡财政经管服务中心

数字经济下农业发展篇2

1数字化赋能持续推进

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加快融合。围绕提升农村网络速度和入户通达率、农业集中生产区域5G网络覆盖需求,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加强与网信、工信等部门沟通衔接,积极推动各项支持政策落实,不断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省行政村实现光纤宽带网络和4G网络100%覆盖,20户以上自然村4G网络覆盖率超过95%,5G基站达到5.4万个,农民手机拥有率超过90%,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换代,为农业农村数字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依托基础网络设施的覆盖,已建成“益农信息社”12746个,开展便民服务82万人次,促进农产品交易金额1.4亿元。农业农村智能化装备不断加强,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畜禽精准饲喂、农作物生长环境智能调控、生产种植监测预警、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环节广泛应用,用数据决策指挥、管理服务、引导产销的方式正加快形成,农业农村各领域各环节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农业管理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一系列政策、项目落地实施,2022年4月11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云南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启动云南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一库两平台”建设项目,初步建成具有较強地理信息科学(GIS)应用的时空大数据平台。开发数据空间基础数据库,已导入国土“三调”、高标准农田建设、“两区”划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等相关数据,总量达2.8T;搭建起农业业务数据库,接入20个农业农村系统数据,总量达102.5G。开发农业资源一张图、产业一张图、基地一张图、“双绑”一张图等农业“一张图”系列,直观呈现优势农业资源分布与重点产业布局。建设全省重大疫情病虫害信息指挥平台、动物卫生信息化管理平台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信息管理平台等,有效实现“三农”中心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建成绿色食品牌招商引资重点企业服务平台、绿色食品牌公共服务平台等,为农业投资企业、“绿色云品”生产等项目开展“直通车”服务。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持续涌现。围绕高原特色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生猪等重点产业,大力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卫星定位等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广泛应用。自2021年开始,省级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支持20个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新平褚橙、曲靖佳沃蓝莓、大理春沐源番茄、华侨庄园阳光玫瑰葡萄等品牌逐步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生产示范。组织开展优秀应用平台评选,涌现了云果产业大脑、三七智慧农业服务平台、5G智能化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等一批应用典范。依托数字化技术,云花生产设施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进程明显,温室大棚、环境控制等智能设备国产化替代性增强,国产施肥机和环控系统在花卉龙头企业大量应用,无土栽培技术正成为转型发展的“助推器”。社会资本纷纷抢滩农业农村数字化领域,加快打造智慧云农平台、数字乡村治理平台、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等更具“云南符号”的数字化农业农村特色应用场景。数据赋能成效初步显现。通过开展智慧农业建设、“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一部手机+”三农、“10大名品”企业上架“游云南”等具体工作,深度挖掘农业农村数字化赋能项目经验,进一步强化涉农数据资源的分析利用,有效发挥了数字技术在监测预警、决策辅助、监管支撑、展示等方面的服务作用。农村电商加快发展,“绿色云品”线上销售、供应链协同、防伪追溯等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2021年,云南省农村网络零售额达732.86亿元,同比增长25.81%;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358.24亿元,同比增长26.24%。2022年1—8月,农村网络零售额约506.25亿元,同比增长8.63%;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约253.08亿元,占到了整体网络零售额的50%。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已经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花卉拍卖市场,通过云花大数据系统,将长达17年的拍卖交易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构建了覆盖花卉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其“花拍价格指数”不仅是中国花卉流行趋势的“风向标”,更是亚洲花卉价格的“晴雨表”。2021年,斗南花卉市场鲜切花交易量达102.6亿枝,创历史新高,真正实现让数字经济“可见、可感、可体验、可触摸”。

2多措并举促进数字农业农村建设

目前,云南省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面临着诸多不足和短板。整体而言,全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网络基础设施不足,一些农业生产区域尚未实现网络全覆盖,数字化基础支撑能力弱。数字化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仍待突破,先进适用的信息化产品装备缺乏,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共享等手段和方式落后,“信息孤岛”、数据壁垒依然存在。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水平依旧不高,农业物联网等技术尚未得到规模化推广,数字赋能全产业链发展的作用尚未有效发挥。数字经济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缺少既懂“三农”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比例不高。“十四五”期间,全省农业农村部门将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有关要求,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数字赋能为导向,以场景应用为抓手,聚焦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农业农村基础数据库、数字化监管平台和服务平台基本建成,“三农”数据实现互联互通、动态更新、全面共享,智慧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信息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数字技术赋能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作用更加凸显。持续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一库两平台”建设,立足管数用数治数重点开展数据治理,开发大数据中心门户,建设数据集成室,不断提升完善农业农村基础数据库。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主要农产品、高标准农田等“一张图”管理,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开发全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监测系统、农业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系统以及“绿色云品”线上农业博览会支撑系统等,不断提升管理和服务数字化水平。着力推动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引导数字技术在重点产业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广泛应用,持续推进信息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智慧农业产业园区、智慧农场、农业智慧物流配送中心等建设,打造典型应用场景。支持柑橘等特色品种建设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通过数字技术稳步提升特色单品的产品品质。大力助推农村电商发展。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优化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功能,规范引导网络直播带货发展,推动农村电商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加快培育一批县级农产品产业化运营主体,建立完善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运营服务、支撑保障体系,促进农产品产销顺畅衔接、优质优价,实现全省主要农业县全覆盖。支持企业创新合作模式,补齐农户使用数字技术短板,持续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充分挖掘农产品价值潜力,打造农产品网络品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构建网络和信息安全防御体系。牢固树立网络安全底线思维,强化基础设施、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的同步规划、建设、运营。建立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强化数据安全保护,落实数据隐私保护、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安全审查等制度。

作者:谢晖

数字经济下农业发展篇3

引言

当前我国“三农”工作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李佳南认为,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短缺转向了低端农产品供应过剩、中高端农产品供应短缺的结构性矛盾。赵金中认为,我国农业普遍存在着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既有资源浪费,又有环境污染,生产效率低下,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荆文君、孙宝文等人认为,数字经济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农业全面深化供给结构改革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数字农业”的主要内容

第一,农业要素数字信息化是指农业生产要素中存在的四个要素,即:作物、环境、技术、社会经济四个要素。各要素中又包括许多子要素,例如:作物要素包括小麦、水稻、玉米、棉花等;而同一品种的生长,包括光合、呼吸作用等要素。第二,农业过程的内部规则和外在关系都可以通过农业数学模型来揭示和表达。呼吸、蒸腾、营养等多种因素,这一切都需要二进制的数字表示,因为“数字农业”是对数字化信息的需求。第三,农业管理中的数字化农业管理,主要包括农业行政管理、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管理和农业经营管理,把农业从经验认识提升为理论归纳,是21世纪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和“数字农业”的核心技术之一。例如农业数据库,包括农业生物数据库、农业环境数据库、农业经济数据库等。农业数据库根据数字信息化的需要提出,我国已形成了以农业信息化为依托的各种农业管理体系,将农业过程仿真和最优农业理论结合起来,为农业决策提供了支撑。第四,农业生产数字化。现代农业从传统的手工作业到现代的自动化作业,充分运用以往的经验为某一农业决策提供支撑,将农业过程仿真和最优农业理论结合起来,为农业决策提供了支撑。

二、数字化农业的逻辑

根据《智慧农业发展的底层逻辑、现实约束与突破路径》一章,殷浩栋、霍鹏、肖荣美、高雨晨对农业的内涵及底层逻辑进行了定义。同时,要建立快速、高效、精准的农产品产销生态体系,重建农业与消费者的双向互动关系,建立覆盖农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生产和服务体系。数字化农业不仅仅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简单运用,其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是农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具象化、系统化,是一种新生态、新产业,将重塑生产形态、供应链和产业链,在推动农业提质、增效、降本、绿色、安全发展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数字化农业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目标,进行技术创新。数字发展要求有一种以“感知、传输、计算、存储、应用”为核心的闭环体系。随着闭环的不断更新,农业的发展逐渐实现了数码双生和个性化制造。数据的完整和准确是闭环的出发点。对一个系统来说,外部环境变化是很大的,它的工作状态是不断变化的,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外部环境和内部的工作,就很难获取有用的信息,降低不确定性。

三、数字化农业的发展基础

目前,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技术的联动性和相关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感知、传输、计算、存储等关键技术上实现了嫁接重组,数字化、智能化不断催生新技术。感知环节是感知、信息处理和网络通讯的结合,为智能感知网络等提供了新的空间。在网络的传输方面,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的融合、网络的虚拟化、智能化等不断涌现。计算环节中,计算的网络化和广泛化推动了普适计算和边缘计算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存储环节,网络存储和云计算将为新的应用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融合发展,将会产生更大的放大和倍增效应,催生出云、管、端的体系化创新,为产业的数字化发展提供更充沛的动力。

四、数字经济的重要作用

(一)驱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在数字经济条件下,以生产、加工、销售、信息技术服务、资源配置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已经发展起来,充分利用数字交易平台的优势,规范和简化了农业生产流程,延长了农业价值链,丰富了农业功能链,数字经济的创新性和渗透性,加快了行业之间的融合与重组,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经营模式,产生了更多的差异性商品与服务,从而刺激了市场的需求,推动了传统农业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数字经济可以有效地保证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减少资源的浪费,使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在传统农业发展中,由于化肥、农药、农膜等的大量使用,不但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而且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产业之间的一体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的生产力,减少了农业中化学药品的过度使用。数字农业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土壤、气候、作物生长等数据的自动分析,并将其反馈到生产厂家和智能控制系统,从而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

(三)推动农业效率提升

数字经济对农业新旧动能的转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农产品要通过许多的中间交易过程,从而使产品的价格不断上涨,使资源的浪费成为一种常态,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蒙受巨大的损失。然而,随着数字经济的出现,使得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缺陷,使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消费者可以在淘宝、京东等网络购物平台上进行商品的采购。数字经济模式的出现,既能极大地增加农户的收入,又能保证消费者的利益,从而达到双方的双赢。

五、数字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数字要素流通渠道不顺畅

数据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传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于传统的生产要素,由于其特殊的特性,其生产者和用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独立性,这对信息要素有序流动、有效参与经济建设提出了挑战。另外,由于信息交换系统的不健全,使得农业信息资源的流动通道受到阻碍,使农业数字化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

(二)数据技术创新研发体系不完善

科技创新的生命力是保证数字经济长期健康、快速发展的良方。目前我国的数据信息技术研究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机制不健全、技术创新型人才短缺、科研成果研发与落地奖励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数字农业发展的阻碍。同时,我国农业基础技术人员的相对匮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使得信息技术的转化效率低下,导致我国数据技术发展出现瓶颈。

(三)数字要素与传统农业产业间的融合深度不够

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类步入了数字化时代。我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顺应时展趋势,积极拓展信息资源的交易渠道,促进信息资源的多元化,促进产业的数字化和产业化。但是,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总体来说,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农村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比较缺乏。因而,在农业生产中,数字经济技术的运用不够广泛、不够深入。

(四)数字农业技术应用范围小

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相比,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遥感影像技术等。数字农业是一门前沿技术,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而且还要求有专门的人才掌握数字、计算、空间、地理、气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数据是数字农业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都要求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掌握硬件和软件的结合、数据和算法的自动控制。而在某些关键技术上,我国还没有得到很大的突破,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采集农作物的面积、生长情况、生长环境等信息,为精准灌溉、施肥等提供科学依据,而在农业中应用遥感技术,则要求其具有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以实现精准预测。然而,在我国,遥感技术尚处在初级阶段,如何对不同作物、不同地区的精确遥感资料进行分析,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目前,我国的数字农业技术在科研和实践上的投资都比较低。财政是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保证。数字农业发展投入大,后期技术设备投入大,后期维修费用就越高,收益周期长,导致缺乏资金投入的积极性,因此,必须依赖政府的资金扶持。此外,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不足、技术交流与合作机制不完善、奖励制度缺失等问题也成为数字农业科技发展的瓶颈。

六、数字经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措施

(一)拓宽城乡数据要素市场流通渠道

受城乡二元结构制约,我国的农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农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不能吸引高生产率的信息技术。由于流通系统和城乡要素的不健全,使得城市中的先进数据要素很难自发地向乡村流动。因此,要突破二元结构的局限。另外,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投资,健全当地的医疗保障制度,增加地方政府的资金,增加地方的基础设施,以发展富民强边产业为重点,改善当地的医疗保障。推动农业系统、农业经济、生态文明的发展,把先进的城市资料自动分发给农业,促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让市场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二)推动数据要素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积极推进5G基础设施与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成果的融合,尤其是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进“精准农机”“智慧农业”工程,将“数字化智慧”融入农业生产和经营中。(1)在生产前,建立起农情的采集与监控体系,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方位监控。(2)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对农业的精确施肥、病虫害的控制和农作物生长状况的监测,促进无人机喷洒农药、农机耕种等技术的推广应用。(3)加强农产品的后加工,建立农产品品质检验与追溯体系,加快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现代化的物流体系,促进农产品的数字化销售。

(三)数字化农业提高作物的生产力

数字化农业是利用数字技术捕捉农业生产的信息,获得准确的生产资料,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准确性,适时、高效地调整农业生产,使生产成本降到最低,并通过使用优良的农业实践和精细的种植原理,保持生产力。例如,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农民在种植时间、灌溉、施肥、杀虫剂管理和收割等方面对作物进行更好的管理。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输入、输出变量进行算法分析,从而为农户选择适宜的作物提供依据,大数据技术通常分析自然灾害、气候、饥荒、土壤和其它因素,以提高作物的生产力。

(四)数字化农业增加农业多样性

数字农业系统一般具有低风险、适用于小型农户生产、经营的特点,同时也使现代化生产、经营方式与家庭经营相适应,若能有效地进行管理,则可从企业之间的协同、生产的多样性、以及环境的健全等方面获益。发展多元融合生态,就是要实现农业与现代工业要素的跨越边界,实现产业的纵深交叉,实现“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与林业、渔业、农业和加工流通业、农业和文化、旅游、教育、康养、农业和信息产业的融合。

(五)数字化农业提高水生产力

在农业生产中,灌溉是一个重要的管理环节。利用大数据、智能化的灌溉系统和解决方案,可以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灌溉决策。但是,这需要建立一个条件,即建立一个数字的水资源收集体系。首先,必须对具体地区的雨水收集技术和它们对水文、作物生产和农业生计的影响进行评价;其次,必须根据不同的土地和农业生态系统来制定可持续耕作体系;最后,在水资源管理所建立有关的数据采集设备,包括视频监控器、闸位数据采集、水位传感器、雨量传感器等,从而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数字水资源信息采集系统。

(六)数字化农业推动在线交易

一方面,网上交易平台及方便使用者使用的网上软件,可以透过数码门户,使买卖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化显现出来,提高竞标流程的透明性,使商品的价钱与商品品质及网上付款相符,使顾客能以更公道的价钱,获得更高品质的产品,要加强农户的价格风险管理,防止在市场上出现商品库存。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远程教育,可以让他们获得关于如何提高生产、降低成本和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效率的信息。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政府可以对市场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必须强调,尽管农场主可以更高效地使用包括在线软件、计算机可视化、手机应用等多种模式和软件,但是,这些都离不开“进村”“互联网+”“出村”“乡村电商”“快递物流园”等项目。

(七)数字化农业延长农业价值链

采后管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增值或扩大产业链是必要的。发展仓储和食品加工业,建立仓储和冷链市场。发展冷冻干燥,干果加工,蔬菜和香料,发酵产品等的脱水技术。数字经济带来的新产业、新业态,集生产、加工、销售、信息技术服务、资源配置等综合优势,充分发挥了数字交易平台的优势,规范和简化了农业生产流程,延长了农业价值链,丰富了农业功能链,拓宽了农民增收链。

(八)数字化农业发展高价值农业

园艺农业包括水果、蔬菜、芳香植物和草本植物、花卉、香料、种植作物、观赏植物和园林植物,这些都为个体经营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同样,养蜂、保护性种植、苗圃和种子生产、食品加工、奶牛养殖、家禽养殖、渔业和其他很多有关的活动都可以用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此外,秸秆利用、生物废料转化为酒精生产等,也能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数字经济的普惠效应、规模经济效应、资源聚集效应等,将有助于农业收入翻番。结语总之,加快农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不仅是新时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纵深、数字化转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新型城乡关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高一丁.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纳税.2019(20)

[2]何伟.数字经济:大变局下的可持续发展新动能[J].信息化建设.2020(10)

[3]“全球采购与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京召开[J].招标采购管理.2021(10)

作者:陈俣彤 段钰蓉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