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三父母寄语大全11篇

时间:2022-08-02 11:07:11

高三父母寄语

高三父母寄语篇(1)

1.父母外出务工形式、时间及监护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中,父母一起出去打工的占到了总打工人数的52%左右,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而另一部分留守儿童是母亲出去打工,占了67%左右,而父亲出去打工的在33%左右。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大约在孩子一岁的时候就出去打工,而从小就被留在家里的孩子占据留守儿童总数的63%左右,并且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由祖父母照顾的,由祖父母照顾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7%左右,并且有20%的留守儿童的父母都是出外打工超过两年的。另外大约有12%的留守儿童是被姑妈、姨妈照顾。

2.监护人基本情况

留守儿童的父母出外打工,大部分孩子都是由祖父母照顾。根据数据统计可知,照顾留守儿童的长辈,其年龄在60岁以上的,占到监护人总数的17%左右;50岁以上的,占到了48%左右。监护人的年龄都偏大,而且由于地区原因,这些监护人的受教育水平也不高,受教育水平在高中或是中专以下的占87%左右,其中小学文化水平的大约占36%,初中文化的大约占35%,而文盲占16%左右。而父母单独一方出去打工,另一方留守下来,其中父母一方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之下的,大约占65%,而大部分都是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因此,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并不高,这对留守儿童的语言环境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3.家庭经济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是父母为了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外出打工而产生的,所以,大部分留守儿童家里的经济情况并不是很好。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可知,外出打工的家庭中,大约有97%是为了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而有一部分则是为了让孩子过上和城市孩子一样的生活,这样的家庭只占10%左右。剩余的86%的家庭,经过打工,每个家庭的月收入为3000~7000元,大约有46%的家庭会把每个月的收入寄回家中,以改善家里人的经济状况,寄回的金额一般在300元左右。而且留守儿童的家里适合学龄前儿童的读物也很少,能够拥有十本以上读物的,仅仅占3%,能够提供5~10本书的,大约18%,而提供1~5本书的则在51%,一本也不能提供的占28%左右。从这些调查结果可知,留守儿童的家庭语言环境情况十分糟糕,急需解决留守儿童家庭语言环境问题。

二、寄宿制幼儿园在促进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语言发展方面的积极意义

高三父母寄语篇(2)

印象中的母亲是严厉的,对孩子少有温情,直到我上大学,一直都很怕母亲。那天母亲把我送到北京火车站,在火车开动的一刹那,望着车窗外突然苍老的母亲,我才突然感到,母亲是爱我的。

那时农村生活很苦,被赶回农村的父亲和大多数农民一样,为多挣工分,到水利工地劳动,工地每月改善一次生活,吃一次馒头或是卖一次肉。平日为多挣分,父亲舍不得请假,不能回家。每到改善生活,父亲一口都舍不得吃,就把分给他的一份饭菜包好,连夜赶回家,让五个女儿改善一下。每到这时,平日严厉的妈妈,总是望着兴高采烈的女儿,默默无语。

农村重男轻女,母亲一连生了五个女儿,连奶奶都没有好脸色,总将叔叔的儿子挂在嘴上,母亲承受了很大压力。但母亲从未因此对女儿的教育有过丝毫的怠慢。在我初中毕业那年,村里的人早早放出话来:丫头片子读多少书也没用,早晚都得回来种地,还不省几个钱回来挣分还债!一向忍耐克制的母亲这次却回答得斩钉截铁:虱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女儿上学!

若是今天,母亲的话没什么惊人之处,因为今天谁都知道知识就是前途,但母亲说这话的时间是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三十年前,其勇气和魄力让当时的村民瞠目,也让今天的我赞叹!要知道那时候,因为我家人多挣工分的人少,累计欠生产队四百多元钱,而当时一个壮劳动力劳动一年的收入只有一百五十元。正是母亲的勇气和魄力让我在恢复高考后成为山村里飞出的第一只金凤凰,让四个妹妹相继走出山村,进入高等学府。

母亲不善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感情,再加上孩子多生活困难,所以我们姐妹记忆中几乎没有母亲慈祥的印象,从来没有在母亲面前撒过娇,以至有一次大家聊天,小妹竟说:我们属于自生自灭,从来没有感受到母爱,更谈不到家庭教育!

正因为母亲爱的内敛含蓄,以至于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忽视了母亲的情感需要。我参加工作后每天都在写东西。请示报告、工作计划、市场调查、营销策略,几乎一刻不停,但极少给父母写封信。抽空打个电话,已是格外不易。

高三父母寄语篇(3)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问题的提出

爱孩子几乎是每个父母的本能,怎么爱,却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在我们接触到有问题的学生中,通过了解和谈心,发现他们很多人是在儿时或一直缺少父母的陪伴,造成他们性格上或多或少的缺陷,而且这种性格上的。如何减少因为父母陪伴缺少的孩子性格缺陷,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二、父母陪伴的释义

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教育问题是一个热点问题,大家一直在讨论和呼吁,

社会和政府也作了不少的工作和努力。父母陪伴的缺失不单单是留守儿童才有的问题,即使父母守在孩子的身边,也会因为意识不到、教育方法不当及工作忙等原因,使得孩子缺失了父母的陪伴,造成内心的孤独和安全感的缺失,进而影响到性格上的缺陷。城市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高度重视,胎教、亲子课堂、择校、报辅导班、送出国外等形式,看似对孩子倾注了大量的爱,但爱的多少,爱的方式的对错,都不等于对孩子的陪伴。现在流行的抚触,不单单是促进血液循环、刺激孩子神经促进智力发育,在与孩子皮肤接触的过程中也给予了安全感。父母的陪伴指的是,父母对于孩子呵护、沟通、陪玩、分享孩子的喜怒哀乐,让孩子感觉到有安全感、归属感,感觉到父母是爱自己的。

三、父母陪伴缺失的原因:

(一)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目前最常见的现象,原因主要是父母出外打工,经济条件、入学条件、居住条件的限制都使得孩子无法跟随父母,造成父母陪伴的缺失。

(二)父母本身的原因

外地务工人员即使能把孩子带在身边,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意识不到孩子的教育是要花费心思的,教育孩子也需要艺术的,疏于孩子的教育,一天到晚和孩子没有语言上的交流,情感上的沟通,也使得孩子的成长缺少陪伴。有的父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棒下出孝子,对于孩子的管教非常严厉,孩子在父母那里感觉不到温暖,感觉不到爱。所以说,父母的陪伴不是身体的陪伴,还是精神上的陪伴。

(三)父母工作忙

有的父母由于工作忙,或者工作性质的原因经常出差在外,和孩子共同相处的时间本来就少,回到家里因为工作累,感觉自己需要休息和调养,对于孩子的陪伴很少。在电子时代,父母回到家里不是扣手机,就是打电脑,看电视,即使陪在孩子身边,孩子自己玩自己的,有的父母也是自己扣手机,这也使得孩子和父母之间没有达到互通,也是父母陪伴缺失的一种隐性表现。由于男女性格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即使是父母的一方工作忙,缺失对孩子的陪伴,也会是孩子的性格出现一定的缺陷。

(四)寄养或抱养

由于种种原因,比如父母外出工作或者学习,或者没有精力照看孩子,还有为了躲避计划生育偷生的孩子,父母无奈地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处,留守儿童也是寄养的一种形式。孩子是敏感的,在半岁左右就能够感觉到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因而在寄养的家庭中,不能够随意地撒娇,又得不到父母温暖的怀抱,有些欲望会不自觉地克制,造成孩子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进而影响到性格。对于一些抱养的孩子,长大后,一旦知道自己是抱养的,会产生一种归属感的缺失,有的人会一直要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也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五)父母离异

父母离异的孩子,由于不能同时得到父母的陪伴,也使得性格存在某些方面的缺陷。跟着母亲的孩子,性格可能会变得柔弱,跟着父亲的孩子,毕竟男人没有女人心细,孩子得不到无微不至的照顾,也会使得他们变得性格内向,孤独进而性格孤僻。

(六)过早住宿学校

在孩子心智还不够成熟的年龄,就寄宿在学校,孩子面临着一些生活中的困难,人际交往中的问题,自己不能很好地处理,父母又不在身边,老师又顾不过来,孩子在生活中会有无助感,心理上会感到孤独。现在寄宿的年龄更小,有的从上幼儿园就开始寄宿。

(七)二胎三胎对大孩的忽视

当二胎三胎出生时,父母更多地把精力放在更小的孩子身上,使得大孩感觉到自己被忽视,会感到失落,变得嫉妒心强,性格孤僻。有的家长让大孩子照顾小的弟弟妹妹,又缺少情感的交流和教育,大孩子会感到这是一种负担,很反感,进而会影响到将来自己也不喜欢小孩子。

四、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一)胆小、自卑、懦弱、孤独、孤僻或抑郁

留守儿童、太小的寄宿孩子、与弟妹相隔太小的孩子,父母工作忙等原因,使得孩子遇到生活中困难时的无助,遇到心理上的问题得不到疏导,造成胆小怕事、自卑或者懦弱,以及孤独、孤僻的性格甚至抑郁。

(二)外表强大内心脆弱、过于敏感或多愁善感

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孩子过早去适应生活,因此变得能够察言观色,为了克服自己内心的自卑或孤独,表面上显现出很要强,实际上却是非常地敏感,有的是多愁善感,遇到难解的事情就会很脆弱。

(三)缺乏感恩的心、孝心、同情心和责任心

因为从小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心理上会认为父母不爱自己,缺失了爱的呵护,使得自己内有感恩心和孝心。因为心理上感觉不到父母爱自己,所以也就缺少对周围人的爱心、同情心以及责任心。

(四)嫉妒心强

下面有弟妹的孩子,由于父母在比较小的孩子身上花费的精力比较大,所以让大孩,感觉到父母爱弟妹比自己多,有时候两个孩子打架,大人又喜欢吵老大,这些都会让大孩从小记恨弟妹,也就容易产生嫉妒之心。

结束语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一个人的好坏也会给社会带来影响。在现在电子信息发达,生活节奏快的今天,父母对孩子的陪伴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这个问题一定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妇联、团委、社区、工会、媒体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和形式进行宣传,开办亲自课堂中得到重视父母陪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秀英.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成长的营养[J].少年儿童研究,2009(11),(1-1)

[2]张振鹏. 好父母如何陪伴独生子女[M].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3]盛慧琳. 幼儿时期父母陪伴教育的内涵及其心理健康意义探析[J]. 考试周刊,2014(60),(183-184)

[4]魏艳艳. 家长:请用理智的爱陪伴孩子成长[J]. 河南教育・幼教,2014(9),(30-31)

高三父母寄语篇(4)

在一个昏暗的网吧,一个男孩在玩QQ幻想游戏,他叫默希。默希是个学习优秀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是父母的骄傲。初三毕业考试,以全校最优异的成绩考上重点高中。但从那一刻,他变得有些放肆了,迷上了电脑游戏。整天只沉迷在游戏中,开学后的成绩一落千丈,他开始不喜欢学习了,整天只顾着玩游戏,他甚至开始逃课了,只想着怎样玩这个游戏才让自己玩得更加的开心,更有意思。他整天都不回家,只泡在这个游戏里面。吃饭只叫外卖送来。默希的母亲是一位慈爱懂教育孩子的母亲,她不喜欢强迫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星期六,母亲又看见他在玩游戏,默默的劝道:“希儿,游戏还是少玩点好。”默希不在意的点点头答应着。

从那以后,母亲再也没有劝说过默希了,而默希坐在网吧的那个座位上,每一次都有一张寄语卡,第一张写道:“孩子是‘上帝’赐给每位母亲一份特殊的礼物。每个母亲拥有这份特殊的礼物都感到无比的幸福,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快乐的成长,这是母亲最大的愿望,同时也希望孩子好好学习,不要沉迷在某些对前途没有好处的东西上,希望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改正,每位母亲都会相信孩子一定能改正,做一个阳光孩子。”默希望着寄语卡惊呆了,心想:“这肯定不是妈妈写的,因为妈妈的字不是这样的,那会是谁呢?默希想了很久都想不出来,每天都有人来送寄语卡,可又不见人,每次默希来到网吧就可以收到,每张的寄语都不一样,使他很感动,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很想自己不再迷上游戏,但是好像摆拖不了似的,他默默的把这些寄语卡收藏起来。一天,默希在玩QQ幻想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孩,愿意做默希的徒儿,于是默希就收了这个女孩做徒儿了。玩这个角色的女孩名字叫“最爱希希”。默希天天带着她去练级,可练了很久,女孩只可以打小怪物。因为默希只顾着自己玩,不太理会她,可女孩却不生气,她说这只是游戏,只要玩得开心就好。一次,默希被人砍伤了,“最爱希希”很着急,立刻用自己的钱为默希请了一个“保镖”,默希很感动。从此默希身边就多了一个高级保镖。可过了没多久,这个“保镖”就被人盗了。默希很生气,自责,“最爱希希”说:“这只是一个游戏,何必这么生气,自责呢?何必为了它不开心呢?玩不好,再重新玩。只要玩得开心就好呀!”默希说:“对的,何必为了它不开心呢,既然玩不好,我们就退出游戏好吗?我们在Q上聊吧。” “最爱希希”答应了:“只要师父开心,‘最爱希希’也跟着师父退出游戏吧,以后要是谁反悔了,谁就是‘小猪’。

默希把游戏帐号全删了,退出了游戏。上QQ跟“最爱希希”聊天,但寄语还是每天都有。默希把这件怪事跟“最爱希希”说了。“最爱希希”说:“这是好的呀,有人这样鼓励你,希望你可以开心。改正错误,现在你改正了,那个人肯定会很开心。”默希点点头。默希要求女孩开视频聊,可女孩赶紧拒绝了,默希微笑的打字过去:“我只是一个16岁的男孩,我不是坏人,以前我的成绩很好,但就是迷上了电脑游戏,学习才一落千丈。”默希把事情的经过全都告诉了“最爱希希”听。“最爱希希”也同意开视频了,视频一开,默希呆住了,不禁的哭了起来,原来是妈妈,妈妈打过来一个笑脸,希希,你没有生妈妈的气吧?其实那些寄语也是妈妈写的,只是模仿别人的字迹写出来的,才让你看不出来。妈妈想我们这么棒的希希没有可能沉迷在游戏上,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一首歌,后面有一句,妈妈牵着我的手回家,妈妈是想牵着希希的手回家。”默希擦干眼泪笑着说:“还是我牵着你的手回家吧!我是师父嘛,你又这么弱小。我要保护你。”妈妈微笑的说道:“那么,亲爱的小师父,‘最爱希希’等着你回家。”

高三父母寄语篇(5)

随着农村小学撤点并班、撤点并校、区校合并的教育机制改革的深入,寄宿生在农村小学越来越多,越来越集中。他们大多远离家人,到学校独立生活,成为了许多农村小学特有的群体,同时也是特别需要关注的对象。农村寄宿生享受着国家优等的待遇,接受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品尝着科学配置的营养早餐,居住着温馨舒适的宿舍。然而缺失的家庭温暖,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学校严格的管束,使得孩子们并不快乐,心理健康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面对一张张稚嫩的脸,我们要集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来解决这个问题,给孩子们一个交代。据调查,寄宿生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心理的不适应,逐步暴露出了诸如孤独、压抑、骄妄、浮躁、责任心薄弱等心理弱点,针对寄宿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解决寄宿生“想家思恋父母”的问题

因为寄宿生在学校的时间较长,有的年龄较小,小学3至6年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9~12岁,从小就生活在父母身边,没有独立生活经验,大多学生的生活起居以前都由父母包办,被子父母叠,洗脸水父母到……从不要自己操心、自理。然而,寄宿生活将这一切都改变了,每天的日常生活,他们都得学会自己安排处理,部分学生面对这突如其来无人照顾的生活显得措手无策,有时会表现出一种“在家比学校好”的感觉,所以产生了“想家思恋父母”的情绪。如果长时间陷入“想家思恋父母”的情绪中,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一)应营造一个温馨如家的住宿氛围,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适应集体生活,学会自理。在宿舍规划布置上,注重人性化设置,最大限度方便学生的起居生活;在环境美化上,少一些警示用语,多一些温馨提示用语,让学生进入寝室就像回到家了的感觉。在他们熟悉了新的生活环境之后,要让他们尽快熟悉学校的一切生活辅助设施,增强对新环境的亲近感,让他们尽快融入到新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中去,从而使他们“移情别恋”。

(二)班主任应主动配合生活指导老师,时时处处关心寄宿生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寄宿生中年龄较小的,更要时时关心照顾。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小的难处时,如:折叠铺盖、衣服开线、破损、突然生病……班主任和生活老师都要给予及时帮助解决,并教给学生折叠铺盖、缝补衣服等的方法。如遇学生突然生病,应及时送医院治疗,并及时通知家长,如家长不能陪护,要派专人陪护。在寝室内务管理上既要帮助学生整理,也要教给学生方法。只有这样在生活上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学生,学生才会感觉到自己就像生活在家里一样,才会远离“想家思恋父母”的情绪。

二、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一)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寄宿生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正视自己成长中的变化。常说“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关键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这种变化是自然成长现象,不必焦虑、恐慌,更不要逃避。让他们懂得人生总要经历风雨,要有勇气去面对挫折与困难;指导他们在困境中挑战自我,在彷徨中寻求帮助;引导他们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感受风雨之后的美丽彩虹带给他们的喜悦。

(二)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寄宿生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寄宿生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引导学生及时宣泄不良情绪,调整心态。不良情绪会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教师要教给学生在心情压抑、不开心的时候,可以找好朋友倾诉,可以写日记,可以找信任的老师谈心,也可以通过听音乐、玩游戏、做运动的形式得到及时宣泄。

(三)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寄宿生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三、建立健全教师与寄宿生的谈心制度

定期召开帮扶教师、寄宿生、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寄宿生”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寄宿生,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寄宿生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办好爱心小屋(心理咨询室),让学生有倾诉的地方

学校指定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学生喜爱的教师负责落实相关任务;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寄宿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高三父母寄语篇(6)

我国留守儿童逐年增加,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看护儿童的多为老人,平均教育水平不高,儿童成长的语言环境缺失,导致儿童的教育发展出现问题。相关部门应及时调查留守儿童的家庭语言情况,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改善意见和建议,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好的家庭语言环境。

一、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家庭语言环境现状调查

1.父母外出务工形式、时间及监护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中,父母一起出去打工的占到了总打工人数的52%左右,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而另一部分留守儿童是母亲出去打工,占了67%左右,而父亲出去打工的在33%左右。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大约在孩子一岁的时候就出去打工,而从小就被留在家里的孩子占据留守儿童总数的63%左右,并且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由祖父母照顾的,由祖父母照顾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7%左右,并且有20%的留守儿童的父母都是出外打工超过两年的。另外大约有12%的留守儿童是被姑妈、姨妈照顾。

2.监护人基本情况

留守儿童的父母出外打工,大部分孩子都是由祖父母照顾。根据数据统计可知,照顾留守儿童的长辈,其年龄在60岁以上的,占到监护人总数的17%左右;50岁以上的,占到了48%左右。监护人的年龄都偏大,而且由于地区原因,这些监护人的受教育水平也不高,受教育水平在高中或是中专以下的占87%左右,其中小学文化水平的大约占36%,初中文化的大约占35%,而文盲占16%左右。而父母单独一方出去打工,另一方留守下来,其中父母一方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之下的,大约占65%,而大部分都是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因此,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并不高,这对留守儿童的语言环境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3.家庭经济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是父母为了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外出打工而产生的,所以,大部分留守儿童家里的经济情况并不是很好。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可知,外出打工的家庭中,大约有97%是为了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而有一部分则是为了让孩子过上和城市孩子一样的生活,这样的家庭只占10%左右。剩余的86%的家庭,经过打工,每个家庭的月收入为3000~7000元,大约有46%的家庭会把每个月的收入寄回家中,以改善家里人的经济状况,寄回的金额一般在300元左右。而且留守儿童的家里适合学龄前儿童的读物也很少,能够拥有十本以上读物的,仅仅占3%,能够提供5~10本书的,大约18%,而提供1~5本书的则在51%,一本也不能提供的占28%左右。从这些调查结果可知,留守儿童的家庭语言环境情况十分糟糕,急需解决留守儿童家庭语言环境问题。

二、寄宿制幼儿园在促进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语言发展方面的积极意义

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教育问题,尤其是家庭语言环境的不良影响。因此消除家庭语言环境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留守儿童寄宿在正规的幼儿园,接受正规教育,同时还可以保证留守儿童的安全,能够促进留守儿童相互之间的交流,保证留守儿童不会受到其他孩童的欺负,让留守儿童更幸福地度过童年,从减轻父母的远离带来的伤害。

三、结束语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而产生的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教育和语言环境问题成为我国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对留守儿童的语言教育,就要针对当地的教育和语言环境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和方案,以解决留守儿童的语言环境问题。

高三父母寄语篇(7)

父亲来到城里,母亲留守老家。有一天晚上,和父亲聊天时,父亲看上去有些不太好意思的样子,说:“虎林(小时候我村里的小伙伴)的爸爸在虎林买房时给帮了一万元,我们却一分钱都没帮上。”我听了心里一紧,眼眶一热,就笑着打岔:“虎林爸爸那么有钱,怎么才帮了一万呀?”

父亲说,前几年挣了钱,娃娃们上学也花得差不多了,这些年再没做工,挣得也少了,帮一万很不容易了。我说,不用不用,钱够了,要给应该是我们给您,不是您给我们。父亲怅然。

第二次,今年春节,买了单位的宿舍房后,让父亲过来看看。父亲很高兴,春节前的一天,单位放假了,我带着父亲出去逛逛,在车上和父亲聊着聊着,聊起我买房欠下的债务。我说都是借亲戚的,再攒两三年,肯定能还清了,也没啥可操心的。父亲说:等你还清了账,再攒下钱了,给你岳父岳母个一两万。你结婚的时候,咱们那时穷,没给人家一分钱,现在他们老了,要想着。我和你妈现在用不着钱不用管。

我说,都记着都想着,基本上每年都给钱,这些年加起来也不少了。

母亲也两次聊到钱。一次春节回家,母亲说,村里的某某给家里寄了一万元,人家工作好,有钱……我默默无语。给父母一万块钱,也不是很困难,能拿出来的,但从没把这事放心上,平时只是问问:“有钱吗?要不要给寄些去?”父母总是说:“有呢,不要,不要寄。”于是真的就没寄。

但是大约他们心中还是希望有钱寄来,不是为了花,是想有个安慰,好让别人说,他们的孩子也没忘父母。第二年回去的时候,我身上带了一万元,给母亲,母亲就收下了。这钱到底花没花就不知道了。

高三父母寄语篇(8)

合班并校政策的实施对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就学的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下面,我就对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合班并校让一部分农村孩子上学变难了

本着优质资源合并的原则,部分农村学校由于学生人数太少不得不被关闭,以前在本村就读的孩子只好去外村求学。为了能够按时上学,这些在外村上学的孩子至少要比在本村上学时早起半个小时。由于路上花费的时间增加了,相应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就减少了。

二、合班并校使小规模学校的学生无法受到全面教育

合班并校后,大部分农村学校都不再设高年级了,再加上一部分学生随父母进城求学,农村学校的学生数量减少了许多,上级教育单位调配的教师也变少了。小规模村校为了发展加强了学前教育,这样,原本薄弱的师资力量就捉襟见肘,同一位教师既是语文老师,又是数学老师,甚至还是英语老师、美术老师、音乐老师、科学老师等。我曾经任教过的一所小学就是这样,这个小学学生人数少,却总共有6个班级,小学班是4个,幼儿班是2个,任课教师6人,平均每人一个班。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外,还要担任食堂管理员、后勤服务员、仪器管理员等。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同一名教师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必然会导致语数英突出、音体美可有可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

三、合班并校使小规模村校在校学生劳动强度有所增加

小规模村校的学生升到五年级就会合并到寄宿制小学就读,本校学生人数减少了,但学校内需要净化、美化的面积没有减少。没有了年龄大的学生,学校美化、绿化甚至环境卫生、扫雪方面的力气活多数成了教师的任务。可是,教师除了教学还要承担教学之余的各项工作,当教师无法分身完成学校的美化、绿化、环境卫生、扫雪方面的劳动时,年龄小的中年级学生就不得不承担这些工作。中年级学生力气小,无法使用扫帚,打扫卫生时只好使用笤帚,打扫同一单位面积使用的时间就多了,劳动强度也增加了许多。

四、小规模村校学生对将来的寄宿生活既期待又担心

合并后的寄宿学校无论外观还是设施都比现在的小规模村校强了数倍。小规模村校学生一方面对即将进入一所比自己就读的学校强数倍的学校而欣喜,另一方面又担心未来的寄宿生活。这种担心既来自家人,又来自已经在寄宿制学校生活的哥哥姐姐的描述。这些孩子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从未出过远门。一下子离开父母,生活都无法自理,因此觉得寄宿生活很可怕。

五、合班并校后使小规模学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无法得到延续

孩子在小学时对父母的依赖特别强烈,他们在成长中都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如果他们天天能见到父母,那么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就可以及时和父母沟通,至少能在情感上得到及时的慰藉。不要指望孩子能把一个问题放一个星期,周末给你带回来,对一些具体的事他们往往过后就忘了。事情虽然忘了,但问题依然存在,积攒多了,就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好的寄宿学校也不能代替母亲。”孩子和父母感情的建立,仅有血缘还不够,孩子越小,对与父母的相处时间和频次要求也就越多,这是儿童获取安全感的必需。长期寄宿的孩子,潜意识中既害怕被父母抛弃,又对父母有怨恨,所以经常会表现出委屈、拒绝和过度缠绵的倾向。

高三父母寄语篇(9)

■钱红丽

去年秋天弟弟去北京上学以后,母亲就常常提醒我去邮局开信箱。其实,我几乎是两三天开一次的,可母亲嫌少了,最终要去了我的邮箱钥匙。

弟弟终于来了一封信,三页纸,夹了两张相片,背景是夜色下的王府井。母亲空闲时就坐下来,戴起老花镜,把那三页纸慢慢地端详,然后再拿起相片隔着一尺远:唉,又瘦又黑!馒头肯定吃不惯的,怎么办哪?我们就劝:没瘦,没瘦,晚上照相人都是显瘦的。母亲不依:下巴都尖成这个样子了,还不叫瘦啊!

每次,当我们喝着藕炖排骨汤时,母亲都要轻轻地叹一口气:你弟弟他每餐是喝不到这么鲜的汤了。我们仿佛也酸酸地安慰:等他放假回来,你天天煲给他喝,不就补回来了吗?

母亲,她是从来不看《新闻联播》的,但自打弟弟走后,她每天必看。有一次,我和妹妹轮番笑话她:怎么关心起政治来了?她说:哪呀,我是在看后面的天气预报呢。难怪呢,怎么初秋时我们还穿着裙子,她就把毛衣毛裤全寄到了北京。原来,她是从天气预报里知道,北京已经很冷了。

后来,弟弟挂电话回来,要家里把父亲从香港买回的那只随身听邮过去,说要练习英语口语。我说路太远,这么贵的机子碰坏了划不来,不如就在北京随便买一只吧!母亲一把抢过听筒,大声说:寄,寄,明天就去寄,多包几层,保险碰不坏。

那一只随身听,被母亲像对婴儿那样,细致而缜密地包裹起来。第一层套了带孔的防震薄膜。第二层裹了一种很柔软的布。第三层附了棉花。然后才装进一个小木盒里,然后又套了一个小布袋,认认真真地填好地址,寄出去。中秋节那天晚上,弟弟挂电话回来。母亲慌忙跑到卧室的分机去接,她要弟弟去街上买几块月饼吃,她的声音压得很低,但被我听见了,是哽咽着的。

海子有一句诗这样写:有一些花开在树上,有一些果结在地下。而母亲就是一株树,一株开满紫色花朵的苦楝,她的孩子她的果实,即使真正成熟了,她都不要他们坠到地上去。她要把她的果实高高地擎在枝头,穿云渡月,沐风浴雨。

爱成绕指柔

■思念

母亲是一个农村妇女,斗大的字认不得几个,但我们几兄弟都先后考上了不同的大学。

毕业后,我进了电视台,母亲很是高兴,从此也爱上了电视。父亲告诉我,每天一到新闻播出的时间,母亲总会拉着他,一起看新闻。尽管她听惯了闽南话的耳朵对普通话有很强的免疫力,听不懂新闻讲的是什么,但她仍然看得有滋有味,尤其是我采访的新闻。父亲总会告诉她,我到哪里去了,采访了什么。渐渐地,母亲认识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汉字中又多了三个字――我的名字。

我自己几乎从来没有在电视上上过镜,一来担心带有地瓜腔的普通话会贻笑大方,二来担心自己的容貌对不起观众。不过经常有机会拿话筒采访别人,只要我拿话筒的手出现在屏幕上,她就会兴奋地叫起我的小名。

高三父母寄语篇(10)

"Three warm"its heart help to push village lodge at to

make a school health development

Wei Jian-ying

【Abstract】Along with village primary school layout of gradually adjust, village lodge at make a primary school development amount year by year increment, give primary school teacher of work contents and work the way method bring new of challenge.Tube how good primary school lodge at student, make they can health happiness growth, make parent rest assured, society trust, is primary school the teacher together face of problem.Want to take care of good boarder, want to make them have "the heart be warm", "the body be warm" first, "be warm" its feeling, have peace of mind a school thus, effort study.

【Key words】Lodge at to make a school;Teacher;Student;"Three warm" its heart

近几年来,由于受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人口政策和农村、农民政策的影响,农村学校布局有了较大的调整。为了整合有限的教学资源,学生少的学校绝大部分被合并了,原来就近上学的状况已被打破,绝大部分小学生不得不到远离家乡的寄宿制学校去求学,生活。在学校里,他们吃、住、穿、安全等全靠自己。在他们人生的起跑线上,学校管理好坏对其身心发展乃至人生发展轨迹都将有着极大的影响,管不好,将毁其一生,反之,他们将受益终生。如何使寄宿制学校的小学生特别是当中的留守儿童既能长身体、长知识,又能学会做人,使家长放心,社会放心,寄宿制学校的老师肩负着重大责任。实践证明:寄宿制学校的教师首先要有“三暖”之心。

1.“暖心”之心

小学生依恋父母,需要父母亲情,本是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纪,但却要远距离、长时间离开父母,刚开始时,他们往往住不习惯,闹着要回家,更不要说什么寄宿学习了。这就需要老师象他们的父母一样,掏出一片真心、付出一片真情同他们沟通,换取他们的信任,用自己的热情温暖他们的心,从而才能留住他们的心和身。案例:三年级的一个父母外出打工的女生在其奶奶陪同下来到了学校,但该女生怕生人,所以死拽着奶奶的衣角不放,就是上课也要求其奶奶一同进教室或在外面等,奶奶要回家,她便哭闹着要跟着回去。没办法,班主任只得拉住她,连哄带骗,跟她做游戏,叫较大的同学跟她玩,转移其注意力,带她熟悉校园环境,教她做一些内务,晚上还等到她睡着以后才离开。经过几天的努力,这个女生才慢慢亲近老师和同学,逐渐适应了在校生活的习惯。正是老师的努力和付出,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使他们从心理上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找到了家的感觉,从而不再强烈想家,进而安心在校学习、生活。

2.“暖身”之心

小学生在校寄宿,吃、住、穿、洗全靠自己,但他们年纪尚小,生活自理能力差。而由于条件所限,目前好多农村寄宿制学校还不能配备专职的生活指导老师,面对着一帮刚刚离开父母,生活自理能力还很差的学生,教师只能事必躬亲。特别是留守儿童,他们远离父母,平时隔代亲人或亲属由于时间、空间及身体问题,极少过问他们的生活、学习,对他们的冷暖关心不够。有的家长由于教育观念不正确,仅把教育定位于学课本知识,只盯住考试卷面成绩,忽略了对他们为人处世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寄宿制学校的教师除了教好课本知识外,还要担负起学生的生活指导责任和生活自理能力、为人处世能力的培养。首先在饱暖、卫生方面,教师必须时刻密切关注,确保学生身体健康发育,使家长放心。学生衣服脏了、破了、该洗澡了、如何蒸饭、天冷了,学生是否已经添衣穿鞋、晚上是否蹬被子,等等,都要老师时刻关注。更重要的是:要特别关注贫困寄宿生的冷暖。案例:有三姐弟在我校寄宿,姐姐11岁,两个弟弟分别是8岁、6岁,他们每周要往返于十多公里的学校和家之间。本来处于活跃的年龄,但却发现他们很少与别的同学玩,还时有旷缺课现象,天冷了,他们衣着还很单薄,平时吃的饭菜也很单调,甚至只有饭没有菜。经了解,他们父亲已故,母亲下落不明,他们仅与八十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家境贫困,连油盐都难保障。时近年关, 3位老师带着一些年货和日用品去看望他们。现实比我们想象的差得多:他们远离公路十几公里的家其实象个亭子,进家时,三个小孩正在推石磨磨米粉,情境令人心酸不已,他们过早地担负起本不该属于他们责任的事啊?回到学校后,老师们从吃、穿、生活和学习上多方给他们援助,使他们感受到了老师的爱。从此,三个小孩学习更认真,生活上更听话、更懂事了。

3.“暖口”之心

3.1用自己的“口”,暖学生的心

“良言一句三冬暖”;“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可见语言的重要性。在寄宿制学校里,老师就是学生的父母,平时应多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多主动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兴趣和爱好以及亲情需要,当好学生的良师益友。对一些童趣十足,无伤大雅的举动,给予宽容,通过自己的“口”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关心你的,爱护你的,使学生有“忠言”不逆耳,“良药”不苦口之感。另外,多与家长联系交流,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分析其思想动态,关注学生在各方面的进步,多用鼓励语言、多表扬,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巩固进步,更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3.2用自己的“心”,暖学生的“口”

高三父母寄语篇(11)

调查中发现,农村寄宿小学生的入学年龄一般在六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表现出很大程度的未完成性。在寄宿制小学的环境下,父母,这一儿童主要的依恋对象失去了踪影,在情感上儿童将处于一种苦恼和不安的状态,随着这种情形的持续,儿童会产生一些不良的精神行为,其心理、人格的发展也将会受到影响。因此探索寄宿制小学环境下学校对寄宿小学生的情感关怀已显得尤为迫切。

第一,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对父母的依赖性强,对外界没有安全感,长此以往,孩子在心理方面表现出敌视、偏执和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

第二,由于藏区寄宿制小学生每学期只有中途一次放假回家和家长见面,他们很少和父母进行亲密接触,特别是身体接触。孩子在寄宿制学校待上一段时间后,往往会形成孤僻、对别人缺乏信任、缺少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在生活中也不容易体会到积极、愉悦等感情。

二、家园式学校的建设和管理的策略

(一)加强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

在物质文化方面,积极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为寄宿小学生提供安全、卫生、和谐、稳定、融洽、舒心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努力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和谐校园。在精神文化方面,要进一步重视农村寄宿制小学特别是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建立新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建立相应的情感关怀管理制度。如:乡城县城区小学的“真爱润泽心灵,自主点亮人生”的“爱”文化、青德寄宿制小学的“德”文化、尼斯寄宿制小学的“志”文化,都从学生的情感关怀方面打造校园文化。

(二)模拟家庭生活情境,努力把寄宿制学校建成“学生之家”

1.教师人文关怀,真情孕育

每个离开父母身边的孩子,无形中都会有一份孤独、落寞。而这种情绪的蔓延将极大地损害孩子的心灵,挫伤学习的积极性。为了使孩子在学校处处找到家的温暖,父母的呵护,乡城县城区小学向全校教师发起了征集“爱心妈妈”、“爱心爸爸”志愿者活动,活动中全体教师踊跃报名,学校择优选用了28名教师担任了28个宿舍的“爱心妈妈”、“爱心爸爸”,把学校的大爱彰显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这些“爱心妈妈”、“爱心爸爸”们自费为孩子们购买了窗帘、窗花,精心设计和布置宿舍,让每个宿舍都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心语;“全家福”、“爱心寄语”、“爱心电话”组成了一个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孩子们随时可以免费拨打“爱心电话”和家人聊天;每逢节假日,孩子们总能收到“爸爸”、“妈妈”准备的小礼物,学校也会安排好伙食,校领导和班主任都会来和他们一起欢聊;城镇学生还自编节目与寄宿制学生共舞,在祝福声中,在欢声笑语中,孩子们都能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自觉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中。

2.学生互助友爱,深情一家

寄宿制学校在模拟家庭环境和家长行为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此我们想到了寄宿制小学“移植”或者部分“移植”家庭生活真实情境的办法。如果在寄宿制小学的情感生态环境空间里,出现了“家长”与“孩子”交往和互动的行为,在寄宿制小学的情境下小学生看到了父母的身影,那么他们对学校的陌生感一定会消退,他们甚至还会在学校找到一定的归属感。

在民族地区因其自治的特点,很多家庭都有2至3个孩子,且孩子之间年龄差距不大,一个家庭的几个孩子同在一所学校的现象很普遍。为此,各寄宿制学校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模拟“家长”与“孩子”型学生间的交往与互动,既培养了大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又维系了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关系,弥补了家庭教育缺失的影响。

(1)在安排宿舍及床位时,尽量将同一家庭学生或将直系亲属家庭学生安排在一起,形成“爸爸、妈妈”型学生照顾“孩子”的雏形。

(2)在平常的生活中,“爸爸、妈妈”就是“孩子”的指导教师,指导“孩子”各种生活技能、忠孝仁爱,弥补藏族家庭教育的缺失。

(3)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型学生成为“孩子”的护理员,帮助他们完成自身不能独立完成的事情,如:洗衣服、梳头等,逐步培养小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三)发挥生活教师对寄宿制小学生的情感关怀作用

生活老师的责任和目标不仅仅要对孩子的“衣、食、住、行”事事关心,还要给孩子多一点关爱,做到让家长放心、让孩子开心,更要做一名合格的生活老师。

1.爱心是当好生活教师的前提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都远离父母,他们十分渴望父母的怀抱与温暖。生活老师要有爱心,在生活和情感上给予寄宿学生以关心与关怀,因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学生父母的“代替”。

2.细心是当好生活教师的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细节决定成败。因此生活老师要做到“五勤”,即勤观察、勤交心、勤检查、勤表扬、勤沟通。

3.耐心是当好生活教师的保证

教师要有一定的耐心,允许他们出现差错,多给他们一些改正的机会,不要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学生的思想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要有长远的目标,持之以恒,反复地教诲,才有一定的收获和回报。

(四)充分发挥家长对学生的情感关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