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继续教育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2-03-21 07:07:54

继续教育发展

继续教育发展篇(1)

2.合作办学,开放办学,将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渠道。我国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息息相关、相互促进、命运与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要求我国的继续教育的发展要积极调动一切社会积极因素,多渠道、开放式办学。我国的各类企业、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以及快速发展起来的各类非公有制经济实体是我国继续教育办学的重要生力军。企业办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紧密联系生产实际,更多情况下讲求办学的直接效益;高等院校办学的最大特点是教学内容系统深入、理论性较强,有利于各类人员的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科研院所办学的最大特点是能够紧密结合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社会团体办学的最大特点是容易发挥科技前沿与专家聚集的优势。开放式办学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借鉴一切最优秀的教育资源。

二、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相应对策

教育属于意识形态,我国的继续教育发展必须要按照中国的国情,遵照我国的法律和法规,紧密结合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以一种崭新的继续教育思维方式和全新的继续教育思想观念,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竞争日益严峻的形势,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的要求探讨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1.树立“质量第一,质量为本”教育观念。教育,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还是继续教育,教育事业能否深入持久地发展和壮大,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是“教育质量”。教育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的经济回报率,这是个综合指标,树立“质量第一,质量为本”教育观念已经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共识,尤其是继续教育更应该树立“质量第一,质量为本”教育观念,因为一方面继续教育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其受教育面,而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教育质量,通过继续教育使受教育者确实尝到接受教育的甜头,这样才能达到使社会各界都逐步重视继续教育的局面,滋生继续教育持久而旺盛发展的“生命力”。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应加重点抓好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师配备等各个教育环节围绕着继续教育的服务方向进行设计。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超前性,以增新、补缺和拓宽为办学宗旨。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师的选聘上要根据课题内容和研修要求而定,教学形式上要结合所选课题性质和学员组成的专业、层次和结构类型等,采取自学、面授、函授及脱产等形式进行,并创造条件,借助现代化通讯设施举办开路和闭路继续教育电视教学。

2.完善教育法中的继续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使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在法律的保护之中。我国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中虽然对继续教育的办学也做了一些相应的规定,但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制定继续教育法,国家也没有制定更系统的配套的继续教育政策法规,通过法律来进一步明确社会成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就目前而言要严格实行《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在全国全面实施继续教育统计制度和继续教育登记制度,结合我国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需求,国家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和实施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实体自主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活动的相关政策,要围绕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制定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划,要把全面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作为继续教育发展的重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提高社会全体成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内在动力。要推行继续教育证书制度,逐步建立学历文凭与技术登记证书、岗位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继续教育发展篇(2)

(二)“全面依托”致使困顿的假说与质疑有研究者认为,“全面依托”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在过去很长时期内,高校继续教育只是承担了“学历补偿”的职能,并不是作为一种新型的国民教育体系而存在。因此,国家对这种“学历补偿教育”所设计的“全面依托”模式,就显得主体性与长远性不足,尤其是所设计的教育资源主要依托普通高等教育资源,培养目标要达到普通高等教育相同水平,教学力量由高等教育师资承担、教学内容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同等硬约束,带有明显的应时痕迹。应当肯定,这种对普通高等教育的简单“全面依托”,对高校继续教育的存续和传播有着积极意义和实际作用,但却使高校继续教育成为一种既没有独立教育场所和师资队伍,又没有独立教育资源和用人权的“皮包教育”,仅是一种教育载体而非教育实体。在这种语境下,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已不是本身所能决定的,而取决于系统外的其他因素。这种观点确有可圈之处,但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建国以来,在当时高校办学条件极端困难和办学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形下,高校继续教育还能在这种“全面依托”的实施中,顺利完成了由扫盲教育到专业教育、由专业教育到社会教育的多次转型发展。现在我国高校全面发展,办学环境、教育资源、师资队伍、学科建设、育人方式等一片大好形势下,高校继续教育在“全面依托”的惯性下,理应从学校获得更大的支持、更多的资源,使之成为新一轮转型发展的必要支撑。显然,如果要把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困顿问题简单归结于“全面依托”,还有颇多的地方需要商榷。

二、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困顿的原因分析

从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设计与社会发展、转型目标与文化使命、转型行为与法制建设之间的关系中,寻找一个与所有事实最为接近的新认识,揭示转型发展困顿的真正内在根源已如箭在弦。

(一)转型设计与实践探索相剥离进入新世纪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设计与实践探索相互剥离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转型的顶层设计缺失。随着高校继续教育国家职能部门的教育部成人教育司的撤并,改革开放后建立起来的完善的高校成人教育政府职能体系随之消失。政府对高校继续教育的宏观调控和统筹管理,主要体现在“将招生多少人、毕业多少人、计划培训多少人,要完成培训计划多少人”等具体量化指标设计上,而把转型发展的战略设计交给社会和市场。社会和市场只是作为一个集合概念而存在,并非社会实体,绝不可能承担起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调控与协调职能,以至转型设计只是作为一种理念长期存在于纸面之上。二是实践探索盲目。近年来,高校继续教育的实践探索可谓风生水起,每一所高校都制订继续教育发展规划,但都是一些以本校需求为原点的自我设计,难以解答以下战略性问题: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树立自我个性的社会品牌,在新技术时代下传统学历教育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在推进社会发展与促进自身发展之间是否能够找到协调之道?在社会大变迁的浪潮中是彰显应有地位还是被边缘化?把高校继续教育转型设计置于多重矛盾的拷问中,是继续教育产业化的遗症。新世纪之初,我国“教育产业化”甚嚣尘上。一些人挪用市场经济理论,认为继续教育尤其是高校继续教育,通过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在以教育成本分摊为主导的机制运行过程中,可以实现对现有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有利于高校继续教育资源的流动与增长。由此,关于高校继续教育应由市场和社会主导的言论盛极一时。一些人则片面运用国有企业改制的思路来“改造”高校继续教育,目标管理、自负盈亏、效益优先等功利性办学活动空前火热,而基于高校继续教育使命与责任的转型设计则无人问津。尽管目前这种状况有所好转,国家也重新承担起转型设计的责任,但积重难返,这又将是一个充满变数与反复的艰难过程。

(二)转型目标与文化使命相径庭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源泉是文化发展,但它的转型目标却常与所肩负的文化使命失之交臂,甚至大相径庭。只要分析大多高校的继续教育发展规划,就会发现“真金白银”已赫然成为转型发展的首要目标,细致而坚决地规定了学历教育、社会培训、自考助学、远程教育的高额创收任务,有的高校甚至连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都下达了不等的创收指标。而对于如何改善办学环境、提升办学质量、增长核心竞争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要害环节,大多描述简单,甚至一笔带过,至于如何履行传承文化、推进文化、发展文化的历史使命,则表现出整体性缄默。不难想象,在浮躁而单一的市场逐利的环境下,要完成创收指标,高校继续教育须付出何等艰辛的努力,而由此所产生的恶性竞争、无序发展、功利办学、行政垄断等恶果,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将带来巨大阻碍。当然,这里有体制的原因,包括政府和学校过多的干预,高校继续教育缺乏自主性;继续教育资源在校际之间和校内分配不公平等。但深究其原因,传统文化失忆当是主因之一,但凡此种种问题,莫不与文化缺失有关。放眼中国古代文明,传统文化教育以养成君子为教育目标,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养国子以道”,通过知识传授、道德教育、礼乐熏陶,从学识、道德和艺术入手,进行人格理想和人生境界的培养,力求学生人格的完善。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循循善诱,因材施教,顺乎学生的禀赋而予以提升。这些中国文化教育的实践和理想,可以说是现代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灵魂,失去这种文化的滋养,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必定沦为不伦不类的企业转型摹版。

(三)转型行为与法制建设相脱离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行为往往游离在社会法制建设体系之外,国家多以“规定”、“决定”、“意见”、“细则”、“政策”等形式来指导转型发展。在一段时期内,国家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政策与方针出台的密度与强度可谓世之罕见,对转型发展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在我国法制社会不断完善与发展的今天,与法律的长效性、强制性、普适性相比较,政策的时效性、狭隘性、局限性的软肋也不断显现。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缺少了法律法规的刚性支撑,国家相关政策的针对性泛化、权威性弱化、实用性虚化的现象就难以遏制,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一些重大举措出台就像“空中阁楼”,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的解决就如“缘木求鱼”。致使高校继续教育转型行为既难以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与有力支持,又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教育发展战略框架之外徊徘,处于两难窘境。这种状态是高校继续教育运动化的必然因果。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高校成人专业化教育以及改革开放之初的高校成人学历补偿教育,实质上都是高校继续教育运动化的现实表象。勿庸置疑,运动化在客观上确实扩大了高校继续教育规模,提高了高校继续教育的社会影响,但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在“路径依赖”的闭锁效应下,政府和社会不再把高校继续教育作为一种规范化的国民教育体系来对待,而把它作为一种可变的、可代替的,甚至可有可无的政治化运动。在那种“既为运动何需法律”已成社会惯性思维的大环境下,高校继续教育转型行为与社会法制建设相分离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启示

深刻反思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困顿的原因,在带来深刻教训的同时,也带来了有益启迪,促使我们对过去一些传统理念和习惯行为进行理性的批判与重构。

(一)从“成才”转向“成人”是转型发展的认识论基础倡导从“成才”转向“成人”,就是要吸取以往“由于指导思想不明,造成转型发展目标迷惘”的教训,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奠定认知论基础。它既是对“成人”与“成才”谁为转型发展主导的重新审定,又申明了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目标决不仅仅是让“人”获得某种技能、某些知识和某类文凭,而是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全面变革。其中,把“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的“成人”概念,贯穿于转型发展的全过程,覆盖转型发展的全方面。这就要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在高校继续教育领域内树立鲜明的“成人”主体意识,放弃以往片面性的“使人成才”认识与方式,向全社会晓喻“认识成人、了解成人、关爱成人”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逻辑起点,“促人成长、使人成才、助人成功”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行进空间。在孔子关于“若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教育思想的映照下,把曾经由于片面推行“成才”认识而引发的应试教育、功利教育、文凭教育、闭锁教育,转变为彰显“成人”特质的素质教育、探究教育、创新教育、开放教育。进而把那些思维陈旧、心理封闭的人转变为思想开放和人格健全的人;把那些崇尚“官本位”、庸俗关系的人转变为有道德和有修养的人;把那些重德轻能、重道轻器的人转变为德能兼备和博学精业的人;把那些视野狭窄、固步自封的人转变为敢于创新和勇于探索的人;把那些醉心功利、唯利是图的人转变为富有理想和不计得失的人。诚然,这种转型主题的变迁,决非一蹴而就,必定有一个自我反思与自我跨越的曲折过程,甚至是一个反复变化的过程,需要引起高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继续教育发展篇(3)

1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伴随新中国成立,已历经六十余年的历程。作为终身学习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继续教育,在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目标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两个部分即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以2014年统计数据为例,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招生规模已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39.9%,其中占在校生比例达33.5%。随着我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和推进经济转型等重大决策的实施,各类高校也积极探索诸如“学分银行”和“社区教育”的新型的创新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2高职继续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

充沛的市场需求,庞大的教育资源和有效的政策扶持是继续教育发展的三大动力。未来的5~10年,是我国快速迈向60%城镇化的关键时段,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比,就需要大量智力开发与继续教育的投入来提升劳动生产率质量,这也是发展继续教育为进入创新型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重要契机。

2.2继续教育发展的挑战

毋庸置疑,随着高等教育已成为大众教育重要组成,继续教育作为学历补偿教育的功能正在逐渐衰减,取而代之应该是学历教育之外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的补充教育。目前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类模型。(1)为配合职务提升提供的成人学历教育,主要包括高起专及专升本的学历提升渠道。(2)为培养行业各类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的职业技能取证和技能鉴定服务。(3)为配合企业战略发展需要,结合员工素质提供的定制式教育培养。目前,除学历教育和技能鉴定外,大量市场份额已经被大量国际教育机构和民办培训机构抢占。继续教育特别是高职层次的继续教育面临社会各类培训机构的竞争与挑战,这些机构虽然完全没有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的价值意义,且经常会采取一些非正当的市场竞争手段谋取最大利益。但不可否认,这些培训机构信息技术的快速、灵活运用也颠覆性地改变了他们教育模式与教学效果,各类网校、课工厂等教学模式确实从教学内容设置和培训方法与职业需求的契合性较高,部分培训机构在课程设置,职业定位和人才推荐上成效显著。大规模社会培训机构的兴起与迅速发展也暴露了我国继续教育模式传统单一、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种种弊端,为高校的继续教育敲起警钟。

3以市场需求导向实现高职继续教育战略转型

3.1整合教育资源,打造特色专业与精品课程

优质的课程资源是创建品牌的保障,充分利用高校师资与课程建设资源,搭建特色专业与精品课程平台,实现内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有效转化;慕课等网络教育模式对继续教育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伴随着机遇,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的有关研究指出,慕课和一系列创新的教育模式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高等教育当今最前沿的发展趋势,这对面向成人教育人群的继续教育是很大的机会,可以通过提供免费增值教育服务,使用慕课向学生提供面向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效衔接相关专业学科及技能证书;利用信息技术深度挖掘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学习、借鉴以及采用精品课程资源;积极与优秀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创建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兼顾的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与就业效果;积极借助互联网技术推进教学模式变革,优化课程学习平台功能,以实现学习更加主动、便捷与个性化。

3.2拓宽办学视野,实现继续教育模式多样化

丰富继续教育模式,将学位提升课程、职业证书与技能鉴定课程、企业培训课程、学分与非学分课程以及其他教育课程融为一体;体验尝试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有效利用企业与培训机构资源合作共赢;积极开展针对职业院校师资培训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教师专业技术培训;针对高职继续教育无法独立开展本科学历教育的局限,结合专业特色加强开发重点本科院校网校合作资源,充分尊重受教者学习模式与学习需求,将函授、远程教育、在线教育以及业余面授等各种手段灵活运用,为学习者提供最大方便3.3主动出击市场,加强品牌推广与宣传力度(1)加大继续教育招生与品牌宣传力度,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号作为服务先行者,学生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得集招生宣传,新闻速递,教学教务信息、查询和服务信息推送等多重功能的服务。(2)在实现移动宣传,点对点即时互动的同时,继续加强继续教育网站建设,将专业设置、办学特色、培养效果、校企合作、资讯报名、在线学习、资源分享与个人信息查询等功能整合。(3)继续优化纸媒宣传效果,设计、编辑继续教育宣传手册,拍摄专业级别宣传片,利用普高、中专招生宣传机会(如电台、电视台、网络以及面对面宣传)对继续教育同步宣传。(4)探索教育大数据和SocialCRM应用,通过网络平台记录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学习成果等大量数据,并对教育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学生提供精准服务和营销。

3.4珍惜客户资源,创建庞大专家与客户信息数据库

(1)深入开发各类课程专家资源信息,为创建优质课程开发与教学授课储备力量。(2)完善毕业生信息并定期跟踪、回访,充分利用毕业生的庞大市场资源进行联络与宣传,进一步实现招生与就业指导工作的高效挂钩,作为储备与专业相关重点用人需求单位联系信息。(3)创建公司企业联络目录,定期与其进行需求咨询与沟通联络,深入与企业合作的力度和密度,充分利用高校继续教育培训质量高、保障高、价格低等优势,承接企业内部员工培训。利用企业用人需求的长效性,帮助将学员引入企业,实现深度、多样的校企长期合作、双向参与、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目的。

3.5经费多元化,管理规范化

继续教育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通过多渠道宣传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面对学生消费能力多层次,生活条件不统一的情况,继续教育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政策措施帮助学生实现校方协助贷款、学生自贷、奖学金等形式帮助解决学费问题,达到学校和个人共同分担教育经费的机制。在管理上权责明确,规范严格,实现继续教育在市场竞争中有序化管理,实行与市场接轨的企业化管理。继续教育特别是处于夹缝中生存的高职继续教育发展是一项宏伟而复杂的建设工程,需要在研究与制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获得学校、社会、教师的共同支持;随着继续教育实践领域的拓宽,终生教育已深入人心,继续教育在越来越被认可和肯定的同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卢俊杰.深化校企合作创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东北大学的实践为例[J].继续教育,2015(2):3-5.

继续教育发展篇(4)

一、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途径分析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构成的重要要素,列宁曾说:“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图书馆员能从各个渠道持续接受继续教育,是图书馆不断发展的根本。无论从图书馆自身发展需求,还是从馆员职业素养提升都离不开继续教育的支撑。各图书馆对馆员继续教育,有以下途径。

1.图书馆系统内部业务培训:图书馆在明确的发展目标与办馆理念的前提下,对本系统内员工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各业务部门的规划指导下,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制订教育培训计划,使继续教育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的目的。例如:2018年6月26--28日,由河北省图书馆主办,秦皇岛图书馆承办的2018年河北省数图推广工程数字阅读服务推广培训班暨河北省公共数字文化推广培训班中,通过4位国内资深图书馆专家的大量案例分析,为学员详细解析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开展的服务与活动及知名学者理论研究、新平台、新服务、新效能和数字资源和纸书采购的比较研究、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的突围等。图书馆系统组织的内部业务培训加深了馆员对岗位工作的深层次理解,为今后公共图书馆开展继续教育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图书馆员根据自身岗位进行自主学习:上级主管部门每年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各级图书馆员根据自身岗位需求,自主选则相应的培训内容。通过自学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继续教育模式。主要分为:①个别指导模式--通过正式的人员开发方案促进馆员积极进行个别指导的学习活动;②自修模式—根据继续教育管理部门规定的学习教材,通过有计划地自学活动;③自学考试模式--通过自学,辅之以教师面授,或参加有关自学考试委员会组织的线上、线下学习活动。例如:秦皇岛图书馆党支部自2015年开始为每个部室订阅《图书馆报》,通过自主学习,已经有3位馆员在此报发表文章。迁安市图书馆自2015年至今,始终坚持每周一闭馆集中学习或自学,所以每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河北省图书馆学会、唐山市图书馆学会征文中都有馆员获奖。自主学习模式实现了将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继续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3.图书馆理论课程教授模式:以提高图书馆员理论水平为目标,专门培训机构或大学为主要培训基地,对馆员进行系统理论学习的继续教育模式。包含学历教育、短期培训班和非学历进修等。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馆员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这一模式的培训针对性不强。应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图书馆的需要,把知识渗透到岗位情境之中,强化理论的应用环节,才能真正地实现继续教育的目标。

4.网络远程教授模式:建立在传媒交互的基础之上,凭借现代计算机技术代替面授,以个别化学习为基础,更能体现学习者主体性的的教育模式。形式主要有:函授教育和计算机网络教育。教师利用网络远程平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师生之间通过邮件或聊天平台沟通交流,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网络远程教授模式克服了传统教育存在的诸多不便,减少了时间、交通等带来的不利因素,为馆员提供了继续教育的良好空间。

二、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发展滞缓原因分析

目前,由国家教委和各级图书馆主管部门组织的多种类型的旨在提高整个图书馆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的各类培训、函授班和进修,为图书馆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我国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在发展进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我们不容忽视的是对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政策制度完善、教育规模、计划实施等具体方面还比较薄弱。

1.由于没有权威性的、跨系统的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组织机构,导致继续教育缺乏宏观指导,还未形成长远的教育规划,培训内容不规范存在随意性。目前,虽然各地的图书馆学会成立了相应的继续教育机构,但存在管理体制分散和各自为政的不足,没有形成合理的继续教育体系。

2.图书馆员继续教育还未形成制度化,对图书馆员继续教育资格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1995年人事部颁发了《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但缺乏针对性,所以无法从整体上推动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发展。此外,图书馆员的岗位继续教育缺乏专业机构认可机制,这是造成图书馆员参加继续教育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继续教育发展篇(5)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是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只有农民现代化,才有可能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继续教育是实现农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农民继续教育只有结合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需要,调整和改变目前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农民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最终建成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内涵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学者们见仁见智,目前尚无唯一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工业化论、转化论和两者的综合。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有学者提出,现代农业其实质是工业化农业,换而言之,农业现代化亦可称作农业工业化,此为工业化论。工业化论则认为,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经营理念全面地改造传统农业。综合论则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与时俱进、持续变化的过程;同时,它也是一种手段,即通过改造落后的农业生产,使其及时适应工业化迅速发展需要的各种手段的总称。除此之外还有过程论,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用现代先进科技改进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结构的合理化,促进农业产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最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一言以蔽之,“农业现代化就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持续转变的过程”。纵观全球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发达阶段。随着对农业现代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农业现代化的定义可能还会增加。与此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外延也一定会发生变化。就现阶段及未来较长一段时期而言,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技术装备机械化。机械化是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武装传统农业工具,彻底告别几千年来刀耕火种的传统农业模式。进入21世纪的装备机械化,主要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控制和操作各种农具和农业生产过程,如耕种、收割、施肥等。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尤其是在美国,通过现代化技术和工具,一家农户可以经营一大片农场。目前,美国在牲畜屠宰、水果包装、棉花和烟草收割等多个方面已经实现现代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美国又在农业领域内推广使用计算机管理、自动化作业等信息化技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农业现代化的上述方面均领先于世界,在某种程度上这正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未来的奋斗目标。第二,管理经营科学化。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之一是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必须科学化,必须符合农业产业化的规律,才能真正促进农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农作物越来越普遍,农作物的生产日益大棚化、园区化,越来越多农作物是通过农业公司走向市场。即使是家庭种植农业,他们的经营和管理也开始朝着企业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因此,现代农业的管理与经营必须更加科学化,才能更好地发展。第三,生产销售市场化。现代农业不同于小农经济时代的农业,在小农经济时代,各农户以自给自足为主。现代农业已经完全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只有从市场出发并找准市场,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现代农业面对的不只是本国市场的机会与竞争,还有来自国际市场的机会与竞争,因此,只有高度的市场化意识和全球视角,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现代化。

二、农民素质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现代农业管理与经营虽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主要表现为从事农业人员的迅速减少以及规模经营、公司经营农业的迅速发展,但我国农业仍然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大局面。在生产销售市场化方面,成绩与问题并存。总而言之,我国农业现代化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问题繁多,各种挑战较为严峻。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农民素质滞后于农业现代化。

(一)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经过多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农民的文化素质总体得到巨大提高,但是,随着新三农问题的出现,农民的文化素质仍然是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空心村”的出现,留守儿童的普遍存在,农村教师队伍的弱小,农村教育硬件的落后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二)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农民文化素质整体偏低直接导致的结果之一是农民的信息化和机械化操作水平低。由于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对于现代化的农具和机械操作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目前,在农村,除了极少数有一定技术基础和文化基础的农民能够熟练操作现代化机械,其余农民基本不会操作。在农村,只有部分新生代农民及文化基础较好的老农民能熟练使用电脑。

(三)经营管理能力欠缺

这里所说的经营管理能力,主要是指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主动地、科学合理地组织和控制农业生产、经营的能力。对于年长的农民而言,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几千年小农传统经济的影响,思想相对保守,在面对市场时在很多方面不开放。对于新生代农民而言,他们的目标和理想是在城市落地生根,农村并不是他们的理想地,更加重要的是,新生代农民工相对年轻,在经营和管理方面经验相对欠缺,能力相对偏差。

三、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前文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农民素质的总体状况偏差,非常不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教育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既要从长远出发,从九年义务教育开始提高未来农民的素质教育,又要从目前中国农民的主力军出发,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最终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民继续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并不只是教育机构与被教育农民之间的事,还与政府有关。

(一)政府层面

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在市场经济时代,随着教育产业化的不断深入,加大资金投入成为办好教育的基础工作,农民继续教育工作的推进同样如此。只有加大资金投入,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继续教育,使农民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扮演积极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或围观者的角色。政府在农民继续教育中加大资金投入,应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适当增加财政预算。中央和地方政府从实际情况出发,可以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按照一定比例逐年增加在农民继续教育方面的财政预算。第二,地方自由筹措,灵活安排。这是各级地方政府财政预算以外的收入,不会增加财政压力。借助政府可设立农民继续教育基金,政府可以通过募集社会闲散资金,还可寻找部分有实力的企业进行资金赞助,甚至还可以在海外华人华侨或其他国外机构寻求援助(项目)资金。第三,推行助学贷款模式。目前,困难大学生(包括大学和研究生)在读书期间可以申请助学贷款,这对于困难家庭来说非常重要。反观我国的继续教育,迄今为止还没有助学贷款模式。对于部分收入极低但又极其想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自身技能的农民而言,即使几千元的学费开支也是天文数字,而助学贷款正好可以为这些人雪中送炭。

2.加强政策引导。在中国,政策通常具有风向标作用。各级政府可以制定引导农业现展方向的政策,引导农民努力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于各类继续教育机构,政府可以出台优惠政策,引导这些教育机构积极开设与农业现代化相关的班次与教程。例如,当学校开设了足够多的农业现代化培训班或相关课程并取得预期效果后,将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对于农民而言,政府同样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对于那些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农业现代化培训班的农民,可以给予资金补助,对于那些发展现代农业或采取现代方式经营和管理农业的农民,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

3.完善保障机制。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可以制定一些科学合理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保障机制。具有一定强制性的机制,是促使农民继续教育落到实处的保障。基于此,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应从各地实际出发,结合农业现代化,研究并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促进农民继续教育的规章制度或管理条例。换而言之,各级地方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从农业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出发,从各地政府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并制定具有系统性、合理性、未来性和前瞻性的政策法规,确保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继续教育保障机制制度化、法治化、科学化、合理化。

(二)教育机构层面

1.创新教学模式。农业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产业,停留在试验室、教室的教学难以传授真正实用的知识。进而言之,农民继续教育只有创新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育中最常见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走出教室到田野,走出实验室到企业、工厂,才能让学员真正掌握相关技术。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继续教育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模式。第一,与企业联合办学。这里所说的企业,是指那些在经营农产品方面的企业,尤其是那些取得一定成绩并且具有一定可复制性的企业。与企业联合办学,并不是要使所有学员都成为大的企业家,而是让农民有更强的企业意识、市场意识和现代化意识。目前,我国党校系统中的很多培训班中有现场教学,例如,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一些爱国教学基地、先进产业园区基地现场观摩,通过现场教学的方式增加学员的直观和切身感觉。农民继续教育同样可以借鉴这些成功模式。让农民有机会在现场观摩。第二,可以跨地域办学。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经采取了跨学校联合,例如,在北京,几所不同大学的同学到其他学校中选修的课程,如果最后通过考试,同样可以计学分。这种新的办学模式增强了学校之间的互补性,也使优秀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农民继续教育同样可以如此。目前,我国很多农业产业呈现出较强的区域性特色。虽然具体的产业有地区差异,但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却具有相通性。有鉴于此,南方和北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可以在农民继续教育中尝试跨地区办学,做到优势互补,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最优化。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如果教师本人对农业现代化不熟悉、不精通,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继续教育教学机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加强师资培训力度。农业是技术性、专业性比较强的产业,只有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使教师本人对教学内容的相关专业非常熟练、精通,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既可以把教师派到知名高校培训,也可以通过组织部门关系派去挂职,或到企业、农场实习、借用,通过切身体会、现场学习增加农业现代化知识。第二,加强人才引进力度。人才引进是增强师资队伍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径。既要引进优秀博士,更要引进那些已经退休、有丰富教学经验、有极大工作热情的退休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到教师队伍中。第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果在引进优秀人才方面对于很多继续教育机构有编制、岗位或经费限制,那么,这些培训机构可以通过借鸡生蛋的方式,引进知名高校的知名教授、知名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前来教学,可以通过聘请他们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的方式,稳定外请知识学者教学队伍。

3.科学设置教学课程。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同样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农民继续教育同样如此。除了要有针对性地增加与农业现代化相关的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把握好以下原则。第一,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平衡。课程的单一设置容易使学员产生疲劳,理论课与实践课在数量和时间上的均衡把握,能使学员保持新鲜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听课疲劳。第二,发挥教师特长。有的教师擅长理论课,有的则擅长实践操作,因此,一定要从教师的实际出发,切忌作为通才使用。第三,教师性别的把握。在课程设置时同样需要适当考虑教师的性别因素,只有男教师或只有女教师、男教师或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同样可能影响教学效果。此外,还需要注意外请教师与本校教师之间的平衡、新上任教师与资深教师之间的平衡等。

(三)农民个人层面

1.大力参加社会实践。理论只有和实践结合,才能产生实际效果。较之于其他教育,继续教育,尤其是面向农业现代化的继续教育,在实践性、运用性上可能会超过一般国民教育,但所有教育的最大特点是课堂性。所谓课堂性,是指学习的内容还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途径传授给学员,就其实质而言,还是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学员从课堂学习结束后,一定要回到现实中实践。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服务于实践。农民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在实践中、在具体市场运作中获得更大经济效益。特别是对于那些技术性强的知识,一定要反复操作,直到熟能生巧为止。所谓技术,就是指操作者能反复使用成功并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一次成功并不能代表操作者、学习者掌握了该技术,只有能反复、熟练地操作,才能说明如此。

2.解放思想,紧跟时代步伐。对于那些从不参加继续教育的农民而言,他们通常从眼前利益出发,不愿意在继续教育方面进行投资。他们已经习惯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在中国存在大量的“空心村”,绝大多数空巢老人、大龄农民工虽然经常接触电视,并会使用一些日常家用电器,但基本不会使用电脑、移动网络等信息化通信工具,手机中“老人机”的存在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老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适应。而新生代农民同样不愿意在继续教育方面投资,他们经常被现实生活中的巨大经济压力所难住,不愿意在继续教育等短期内无法带来明显经济收益的教育中加大个人投资。针对上述农民队伍的现实情况,一方面,政府、社会机构要在农村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尽快接受继续教育等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农民自己也要解放思想,紧跟时代步伐,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杨莹莹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继续教育发展篇(6)

一、继续教育的基本概念

现代意义上的继续教育发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英、美两国。人们对继续教育概念的理解是多样化的。如果从全面的视角出发。继续教育的目的是具有双重性的。对个人而言,比较浅层的,可以说其目的是“使专业技术人员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创造能力”,而比较深层的,可以说,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成人群体中的先进部分,能够在一个相对较高的层面上持续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对于社会而言,其目的是为了更加有效、主动地适应和促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运作的优化完善乃至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发达国家继续教育概况

(一)英国的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英文缩写为FE,英国各地共有六百多所学院提供继续教育课程。英国学生在十六岁时均应参加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以决定他们继续何种学习,或者留在原校继续学习,或者进入学院学习,或者脱离全日制教育,接受在职训练。大约百分之四十的中学毕业生进入公立继续教育学院或者私立继续教育学院学习。然而,继续教育学院并非仅仅招收中学毕业生。这些学院面向其所在的整个社区提供教育以及培训服务。英国政府负责提供大部分的继续教育课程。一些私立学校也提供十六岁之后的教育课程,大多数为涵盖各种专业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高级水平考试,或者是个别为衔接高等教育而设的预备课程。

私立学院并无强制性的认可学历计划,但是学院可以向英国私立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认可学历评审局提出学历认可申请,或者向私立继续教育联合会申请人会。一个学院若获得了英国私立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认可学历评审局的认证,那么该学院在教育质量、教学设备、校舍以及管理等方面均已达到了标准。

(二)美国的继续教育

1 加强继续教育立法,提供法律保障。美国通过立法对继续教育干预,实行保护与监督,保证其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继续教育法规已成为美国法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0余部法案均对美国继续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继续教育法案立法工作的推动与重视,实为各国之冠。

2 多渠道筹集经费,确保继续教育顺利运行。美国政府除不断增加国家财政拨款外,还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继续教育经费所承担的比例。规定了企业、产业部门及雇主对职工教育经费所应承担的义务,并积极倡导、鼓励民间团体、个人投资教育。

3 社会各方积极举办继续教育,形成多样化办学格局。美国高等教育界认为,大学开展继续教育是美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是学校的额外任务。美国的大学都面向社会,努力满足成年人继续学习的要求。

4 教育方式灵活多样,适合学员不同需求。美国的继续教育灵活多样,成人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现实情况。参加随时随地任何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个人决定。

5 教育对象广泛。美国的继续教育吸引了1/3多的成年人口参加学习。并且,任何人只要想学习或有条件和可能学习,都可以找到适合自身现有水平、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学习场所和继续学习计划。

6 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着重于应用。美国继续教育不论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是从社会实际和学员需要出发来考虑和安排的。使受教育者提高其职业技能。“学员消费者第一”“学员市场至上”被越来越多继续教育机构当成求生存发展的口号和策略。

(三)德国的继续教育

1 职业继续教育。职业继续教育是以职业培训为前提的,通过改行教育可以弥补职业培训的不足之处。职业继续教育不仅可以阻止就业率的下降,而且能够使个人尽量获得晋升和扩大普通教育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职业继续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是适应再次参加工作和更换工作的需要,缩短失业时间,获得重新就业的机会。企业是德国职业继续教育的主力军,它是最大的职业继续经验供给者。

2 普通继续教育。普通继续教育能帮助个人实现尽可能全面发展个性的愿望。因此,这种继续教育多融合在职业教育之中。普通继续教育传授文化和理性知识,并在一个主要由理智和技术决定的、对许多人来说变得陌生的生活世界提供辅帮助和应变能力。

3 政治继续教育。政治继续教育,是德国公民学习的基础知识并使人们能胜任判断决策。政治继续教育传授民主决策过程的洞察能力,并培训有决心、有活力和经严格权衡后组成的公共团体。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培养和掌握一种自制能力。即能够容忍一种与基本意见不一致的意见。在德国各政党中,主要是各政党的基金会承担政治继续教育的办学任务。德国工会联盟工人继续教育的重点是非职业性继续教育,尤其注重对企业工人实施工会教育和政治教育。

三、我国继续教育的状况

我国作为古典终身教育思想丰富及教育历史悠久的国家,现代继续教育的开展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要晚。我国的继续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主要针对在职科技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工作。1985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标志着我国正规继续教育的起步,继续教育对象也从纯粹的科技工作者扩展到管理工作者。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成为我国教育政策文件中第一个使用终身教育概念的文件。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就建立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以及努力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必要条件等做了明确的规定,确立了终身教育的法律地位。199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终身教育的概念做了全面深入的阐述。目前,终身教育的理念已逐步贯穿于我国继续教育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并促进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新的继续教育体系构建,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

四、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趋势

(一)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

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郎格朗向会议提出了“关于终身教育”的提案。终身教育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影响深远,已经成为各发达国家进行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各国都把终身教育作为保持竞争优势的手段,从综合国力的提高、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和智力竞争等角度和高度进行规划、实施。

(二)专业化发展趋势

继续教育有了专业化的理论研究。目前从事继续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逐年增多,继续教育有了一批专业化的工作团队。相关理论刊物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继续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层次也不断提高。许多继续教育机构都成立专门的市场开发部,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发党政系统、政府机关、企业、高校等多方面市场。

(三)职业化发展趋势

现代社会技术和经济发展迅速,对于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现在工作岗位的获得和升迁与职业培训的关系越来越大,继续教育与受教育者的职业发展联系越来越密切。继续教育通过系统性、专业性、开放性和终身性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专业化程度较低的职业成为专业化水平较高的职业。

(四)国际化发展趋势

继续教育发展篇(7)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1-0055-03

在发达国家,高校继续教育一直扮演着社会教育“领航者”的重要角色,把继续教育作为高等院校服务社会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平台和途径。发达国家在政策导向上将继续教育纳入社会建设的范畴,在制度建设上将学历补偿与社会培训作为终身教育的并行工程,在经费保障上向提供现实生产力的社会培训工作都给予了“倾斜”。由于政府十分重视高校继续教育的“领航”作用,并把它作为深度开发人力资源,提升国家人才竞争力的战略举措,高校特别注重这一领域工作。如近几年迅速崛起的美国的斯坦福大学,也是得益于继续教育的有效实施,他们充分依托学科专业优势、资源优势、智力优势和管理优势,通过政府引导,多层次、多样化地与赫赫有名的“硅谷”建立紧密的行业合作关系,实现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

我国高职院校在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时,挖掘办学潜力,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开展了函授、夜大学以及脱产、短期培训等教育形式,为我国多渠道、多形式开发人力资源、提高民族素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我国成人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高校成人教育积存已久的问题,已经凸现出来,突出地表现在:教学计划滞后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考试形式不适应成人教育的特点;成人教育教材普教化;只注重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短期培训等形式的教育发展缓慢等。总之,目前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只注重了少数人的学历补偿要求,对渴望加盟现实生产力的众多劳动者的技能提高要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既是高校继续教育推进的薄弱点,同时又是继续教育推进的新天地。

一、国内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所面临的“尴尬局面”

(一)办学理念落后,资金投入不到位

继续教育在高校事业发展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继续教育常常被看做是学校的“副业”和“创收项目”,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认识上的不足就会导致投入的不到位,一些高校把开展继续教育定位于学校富余资源,对其没有专项事业经费投入,办班收入中留成的有限经费成了其拓展新业务所需经费的唯一来源。

(二)教育资源缺失,人才培养能力受限

部分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实行二级管理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作为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的继续教育学院不具备相对独立的教育资源,继续教育学院和各教学院系分别履行不同的职能,继续教育学院侧重管理,各教学院系侧重教学,再加上教学院系常常把继续教育看做一种创收的手段,重经济效益,难以规范管理,人才培养能力受限。另外,从事继续教育管理的人员也很难与教学院系及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一样获得同样的培训和提高机会,久而久之他们的管理水平直接制约了继续教育的长足发展。

(三)开放程度不高,教育资源共享不够

与传统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继续教育的内在特点决定其必须“以需求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以社会、行业企业需求为指导的“市场化、企业化”运行模式。目前的现状是,继续教育学院仍作为事业单位下属部门来运行,按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计划开展继续教育活动,很少有高职院校对社会需求进行必要的调研,更谈不上对企业和社会需求变动的把握,基本上停留在靠政策、凭经验来开展继续教育状态,造成办学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四)教育质量低端徘徊,缺乏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办学权力过于分散,轻管理和投入,教育质量一直在低端徘徊,长此以往不利于继续教育长期而稳定地发展,也不利于建立与继续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继续教育没有很好地与人事政策、劳动政策、工资待遇、职务聘用等有效挂起钩来,甚至根本没有联系起来,让人感觉不到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使很多培训计划落空或仅仅让培训流于形式。

(五)缺乏有效的管理、评估体系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管理机构相对比较集中,往往一个部门或是一个管理人员“身兼多职”,在实施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很难实行相互监督、共同促进的有效管理机制。同时,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方法落后、管理人员队伍的匮乏也成为制约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继续教育需要更科学、多层面、全方位的一套评估体系,以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新局面。事实是,我们的管理部门对继续教育的管理仅仅停留在提要求、看结果的表面管理上,没有一套切实有效的评估体系。

二、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策略

(一)分类办学,定位明确

目标明确、定位准确、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是基础,特别是要明确高校继续教育的使命和责任。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建立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协调发展的局面。同时要面向企业、社区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岗位培训和社区教育,统筹规划职前和职后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

(二)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一要建立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将继续教育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设立继续教育管理处和继续教育学院。二要具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专业化的从业人员队伍。要加强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管理队伍、师资队伍、营销队伍和研究队伍的建设。三是改变目前一些高校多头办学、多头管理,对内争资源、对外争生源的现象,设立专门的继续教育职能管理部门,归口管理全校继续教育工作。四要建立和完善推动继续教育发展的激励机制,对从事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与其他教师和管理人员实施统一政策。五是加大投入,加强经费管理,确保学费收入主要用于继续教育教学和自身发展。

(三)深化教改,提高质量

建有较为完善的教育培训质量体系(保证和监管机制)要做到两点。一是要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考核制度,培养创新能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优选教法的关键在于创新。为了达到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交流、探讨、体验、感悟,帮助受教育者探求新知识,学会新本领的目的,在继续教育教法创新的过程中,应避开以往惯用的教学法,取而代之的是运用现代先进教学技术,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更有利于受教育者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二是创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拓宽知识结构。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内容应根据不同层次人员的知识基础和实际需要,注重实用性、针对性和先进性。继续教育应针对在职人员的需要和特点,根据职业岗位的人才规格、人才素质要求来设置课程,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缩短教学与生产、社会实践的距离,加快知识和智力要素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四)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这需要高校具有很强的自主研发能力,能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针对性、时效性强的优秀的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要不断提高办学声誉,必须以突出的办学质量为保证;办学质量的提高,必然需要严格的教学管理。首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其次,完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应逐步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教学责任追究制度、通报制度等管理体制,确保继续教育管理高效开展。再次,逐步建立健全高校继续教育教学监管制度,不断加强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监督管理。力争以完善的制度,确保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有序、高效开展,促进成教教学质量的整体稳步提高。

(五)拓宽渠道,推动共享

能形成若干个被社会公认的教育培训品牌。有很强的资源掌控和整合能力,提高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服务能力。成立“继续教育城市联盟”(搭平台)汇集各类资源:课程资源、专家资源、学员资源;服务城市发展:公务员、企业家培训;城市发展咨询服务;城市招商引资等。启动筹建“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结对子)研究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优质师资――双师型教师,打造精品课程,推进实践教学。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提出了迫切要求,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此,继续教育必须强化面向市场的意识,主动研究服务对象,做好市场调研,建立市场预测机制,把握市场脉搏,创新继续教育体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运行机制。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大力推动继续教育制度建设有新建树、体系建设有新成效、人才培养质量有新提高、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有新进展,全面开创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鲁昕.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9).

[2]周艳辉.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0(2).

[3]毛金波.论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机遇[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O Dong-mei

继续教育发展篇(8)

二、主要工作

1、继续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广大教职工要认真学习《中小学职业道德修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小学教师礼仪规范》、“教师七要七不准”、学校制定的“教师师德修养*条”、“实验中学教师十不准”等,并于期末举行有关以上内容的闭卷考试;组织教师观看《师表风范——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专辑》、《职业道德启思录》和省教育厅组织的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报告录像。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师德系列教育活动。要进一步规范教职工学习制度,保证学习时间,写好学习心得。学习中要联系学校和个人实际,认真总结教育教学的经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明确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创新工作的新任务和学校的新要求,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努力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训斥学生、不经学校允许擅自收费、随便接受学生家长宴请的现象。增强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开展师德建设标兵评选活动。

2、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提高培训。

遵照学校制定的“40岁以下的任课教师在3年内必须取得专科学历,6年内必须取得本科学历”的教师继续教育目标。要继续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提高培训,争取到*年,我校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将达到100%,具备本科学历者占到专任教师的70%以上。

3、今年,要按上级要求,继续组织好骨干教师培训,学校要为参训教师提供经费保障,支持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4、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双控闭路电视设备操作培训和计算机课件制作培训,到*年,争取所有任课教师能够自制课件,并能够较熟练地运用现有设备辅助教学。

5、继续搞好校本培训。一要狠抓基本技能训练,提高教学艺术,包括:了解与分析学生的技能、班级日常管理技能、组织班级教育的技能、对学生进行评定的技能、普通话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板书的技能、教学设计的技能、电化教学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考核的技能等等。并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技能训练:①、组织教师参加教学基本功竞赛或才艺展示,规范教学基本功标准;②、指导教师总结教育教学的典型案例;③、开展说课活动和公开课、评优课、展示课、课题研讨课、示范课的评课活动。二要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双控闭路电视设备操作培训和计算机课件制作培训。三要认真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努力提高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者比例,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及全国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四要制定”名师”和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多给他们提供锻炼学习的机会,以”名师”培养带动”名校”建设;加强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落实好”拜师带徒”活动,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对新调入和新分配教师进行必要的入校教育,以使他们尽快融入实验中学这个大家庭,尽快跟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6、学校还将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继续支持干部、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开阔眼界,或邀请名家名师来校指导,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7、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要组织老师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优质教育,适应未来发展,培养身心两健、学创俱能、知能双全、五育并举的合格人才。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落实。为进一步搞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学校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落实。

2、提高认识,努力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开展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使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因此要引导教师充分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积极参与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继续教育发展篇(9)

二、主要工作

1、继续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广大教职工要认真学习《中小学职业道德修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小学教师礼仪规范》、“教师七要七不准”、学校制定的“教师师德修养十六条”、“实验中学教师十不准”等,并于期末举行有关以上内容的闭卷考试;组织教师观看《师表风范——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专辑》、《职业道德启思录》和省教育厅组织的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报告录像。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师德系列教育活动。要进一步规范教职工学习制度,保证学习时间,写好学习心得。学习中要联系学校和个人实际,认真总结教育教学的经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明确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创新工作的新任务和学校的新要求,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努力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训斥学生、不经学校允许擅自收费、随便接受学生家长宴请的现象。增强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开展师德建设标兵评选活动。

2、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提高培训。

遵照学校制定的“40岁以下的任课教师在3年内必须取得专科学历,6年内必须取得本科学历”的教师继续教育目标。要继续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提高培训,争取到20*年,我校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将达到100%,具备本科学历者占到专任教师的70%以上。

3、今年,要按上级要求,继续组织好骨干教师培训,学校要为参训教师提供经费保障,支持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4、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双控闭路电视设备操作培训和计算机课件制作培训,到20*年,争取所有任课教师能够自制课件,并能够较熟练地运用现有设备辅助教学。

5、继续搞好校本培训。一要狠抓基本技能训练,提高教学艺术,包括:了解与分析学生的技能、班级日常管理技能、组织班级教育的技能、对学生进行评定的技能、普通话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板书的技能、教学设计的技能、电化教学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考核的技能等等。并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技能训练:①、组织教师参加教学基本功竞赛或才艺展示,规范教学基本功标准;②、指导教师总结教育教学的典型案例;③、开展说课活动和公开课、评优课、展示课、课题研讨课、示范课的评课活动。二要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双控闭路电视设备操作培训和计算机课件制作培训。三要认真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努力提高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者比例,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及全国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四要制定"名师"和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多给他们提供锻炼学习的机会,以"名师"培养带动"名校"建设;加强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落实好"拜师带徒"活动,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对新调入和新分配教师进行必要的入校教育,以使他们尽快融入实验中学这个大家庭,尽快跟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6、学校还将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继续支持干部、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开阔眼界,或邀请名家名师来校指导,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7、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要组织老师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优质教育,适应未来发展,培养身心两健、学创俱能、知能双全、五育并举的合格人才。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落实。为进一步搞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学校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落实。

2、提高认识,努力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开展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使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因此要引导教师充分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积极参与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继续教育发展篇(10)

1 更新理念,提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认识

1.1继续医学教育的现代要求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医学科学突飞猛进,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医疗仪器设备不断更新换代。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增强医院的竞争力,医务人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

1.2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继续医学教育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医疗卫生单位核心竞争力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每个医务人员完成医学基础教育后的终生教育阶段,它贯穿医务人员的整个职业生涯,一个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知识只够毕业后使用10%,其余90%要靠继续医学教育取得。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继续医学教育地位与作用的宣传力度。

2 采取各种措施、保障继续医学教育的实施

2.1健全组织 由院长任继续教育领导小组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职工教育部为具体管理部门,从管理体制上保证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在上级有关精神的指导下规范开展。与人力资源部、医务部、护理部等部门密切协作,将职工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情况与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任、执业再注册及年度考核挂钩,使医院的继续教育工作得到落实。

2.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2.2.1制定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十一五”规划期间我院继续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在巩固“十五”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和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真正实现继续教育工作制度化,管理规范化,手段现代化。

2.2.2修改医院继续医学教育规定及相关制度根据形势需要,补充、修改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规定。落实了我市继续教育条例,将实施意见发至各科室;调整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委员会、继续教育委员会;起草了在职职工培训的补充规定;为进一步发挥高学历人才的学术引领作用,设立了博士(后)学术补助经费;修订了本部门工作制度、职责等。

2.3保证充足的学习经费除了职工自己拿出一部分资金外,医院每年投入110万元人民币作为学术活动经费,为继续医学教育提供了资金保障。

2.4采取继续医学教育形式多样化

2.4.1开展远程教育我院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合作建立了远程教育系统。其授课内容涵盖医疗、医技、护理及行政后勤,2008年我们边播放边总结,及时发现问题,与北京远程继续医学教育中心联系,播放一些适用于临床的学习内容,让职工带着兴趣听课,使得医院资金投入得到强大的智力回报。我院远程教育系统自2006年底开播以来,成为近2年医院学术讲座的主体。讲座内容较新颖,贴近临床实际,内容既有基础理论,又有各学科最新发展动态,深受广大临床医护人员的欢迎。

2.4.2组织专题讲座组织影像讲座月、心理卫生普及月活动,迎奥运英语学习活动,心肺复苏大练兵,疑难病例讨论会等。

2.4.3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来院讲学适时进行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全员培训及指令性培训任务。

2.4.4自学与外出进修采取全院职工人手一卡通,过好医生网站进行网上答题学习,实现了网络学习的便捷化。通过自学、参加全国、省市及各学会举办的学术会议或专题讨论会、外出进修,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每年派出20名左右医护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2.5全员培训重点培养按照管理学的二八原则,对20%的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进行多次培训,医院中层管理人员参加了北京大学EMBA研修班课程培训,全院科主任、护士长赴新加坡参加了新加坡国际管理学院的管理培训。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和不同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医院采用不同的措施,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对初级人员培训以三级三严为主。加强住院医师的轮转管理。对中高级人员重点培训各专业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参加短期培训。

继续教育发展篇(11)

2007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对构建新时期我们国家的高校和高等、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资助体系做出了全面部署和规定,提出了这个政策体系的目标、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明确了各项具体内容,为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也为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许多重要启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体现。

一、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背景

2007年起,我国开始在本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制度,这对解决农村困难家庭和因成绩原因进人不了高层次学府深造的学生来说是完成学业和增加技能的良好机遇,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发展必将对继续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古往今来,任何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当社会需要经济人才的时候就指导培养经济人才,当社会需要政治人才的时候就按照需求培养政治人才……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每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引导,离不开社会的需求,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国家为了应对21世纪社会发展的大量人才需求而制订的一项利国利民政策。而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必将刺激继续教育的大力发展。

教育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党的十七大后,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发生了的一些改变,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了突出位置,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通过组织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着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超过800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2100万人,基本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范围的扩大,为作为职后教育主要方式的继续教育的发展储备了大批可开发资源。

2007年教育部9号文件下发后,继续教育面临一系列新情况,尤其是实行“两停”后继续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对许多学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严峻挑战。“两停”对一部分高校影响较小,主要是这部分高校非学历教育及远程教育发展得较快,传统的成人学历教育已不占主导地位;也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受“两停”的影响较大,这部分高校或者是尚未开展网络教育,或者是传统的学历教育规模较大,在继续教育中权重较大。加大非学历教育是继续教育的出路,而非学历教育的生源主要来自于职后教育。在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下,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必将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可开发资源。

二、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与继续教育的联系

(一)学历教育的特点

我们国家正在逐步普及高中教育,把九年义务教育扩展为十二年义务教育,体现了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工业化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学历是考察一个人接受教育程度的考核标准,是再发展的基本前提。职业教育由于是为社会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应用人才,因此有学历要求的特点。在现代企业用人机制方面,普遍讲求高中以上学历和某种专业,要求学历是为了让这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具备基本的读写算及操作技能。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劳动者不再是目不识丁的文盲,必须是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新型劳动者。职业教育必须具备学历教育的特点才会健康发展。

(二)专业化的特点

专业化就是在细分行业学科的专长方面所进行献知识系统性特色,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和规模化特征:职业教育要走专业化的道路,不专无以成职业,不专无以成规模,规模是专业化的一个特征。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专业化更强,而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是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化细分。职业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切实把握职业教育发展节奏,扩大招生增长幅度,提高招生规模。不断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明显扩大。全面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走专业化的路子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人才,不能充分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工业化社会都需要又红又专的技术骨干,这就是专业化的产业链对人才的需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就是职业教育必须专业化。

(三)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联系

职业教育是学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两方面的有机结合;继续教育主要是指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的专业范围大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学生可以是职业教育后的学生也可以是普通高等教育后的学生,也可以是除此之外的群体,是对需要继续接受专业或岗位培训需求的群体进行的职后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技术的革新或个人的需求而必须进行的深度学习,继续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延伸,体现为终身教育理念对个人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继续教育相当于充电器的功能。继续教育体现了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对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建设起到了继承和发展的双重作用。

三、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措施

(一)积极响应职业教育发展,提高继续教育质量

继续教育要响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因为职业教育可以为继续教育的长足发展提供生源。职业教育的后续大力发展要靠继续教育来完成,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是静止的和孤立的,职业教育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继续教育的适时教育进行知识补充。继续教育要在职业教育专业化设置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既要体现专业在学科知识上的连贯性,又要体现学科知识的创新性和交叉性。继续教育要具有实践性精神,在应用技术领域大力开发有效资源,让这些资源成为职业教育后续学习的源泉,从而为培养一专多能的特色人才服务。

(二)实践、学习、推广相结合

继续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后续教育阶段,要立足于实践生产应用领域,通过培训学习把新的技术经验和研究成果物化为生产力,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发挥作用。为了保证继续教育的完善性,学习的内容要有新颖性和应用性,学习的课程设置由国家来严格控制和审批,依据国家统一的资格证书制度和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在对产业发展需要和企业团体提供的课程信息和就业市场信息调查的基础上,开发课程内容,而且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同时,继续教育要保持与科研部门的紧密联系,通过科研部门新成果的推广来完成知识的创新发展。

(三)注重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