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化学素质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5-17 18:14:03

化学素质教育论文

化学素质教育论文篇(1)

二、初中化学素质教育的要求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近代史和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破除迷信教育,艰苦奋斗、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品德,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推动力。在化学教学中大力宣传我国古代在化学工艺方面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介绍新中国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如课本第4页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的国家之一;第111页介绍我国在1800多年前就发现了石油;第118页介绍我国1992年的钢产量居世界第四位;第172页介绍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和他的制碱法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2)国情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我国虽是世界悠久文明古国,但解放前连煤油、火柴、烧碱都要从外国进口,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和科技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还应介绍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从而使学生树立为繁荣祖国科技,发展经济而刻苦学习的信心。

(3)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我们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理论进行初中化学教学。利用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等知识,教育学生了解内因是物质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运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让学生了解量变和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环境保护意识

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学习化学的目的之一,是要用化学知识进行环境治理。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空气、水的污染和防治,水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的讲授,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污染的知识。此外,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过程中,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废水、废气、废渣,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同时应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状况,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治理环境的活动,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学中还要结合化学反应产生的现象、反应的本质等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2.全面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要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要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一些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并能引导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现象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3.教育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身体心理素质

在化学教学中,教育学生要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勇于战胜困难,树立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勤奋善学、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作风,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团结互助的品德。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关心学生的体质和健康,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身体心理素质,让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

4.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劳动技能素质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运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设计、组装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实验中要严格要求,操作要规范,科学合理,注意安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化学小实验,帮助和支持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探索研究的精神。

三、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要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真正认识到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使初中化学教学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树立素质教育观点。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教育目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参加教育改革,精心组织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2.研究教学大纲,用好化学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规定了初中化学教学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新教材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妥善处理传统知识同现代科学知识的关系,充实学生能够接受的现代科学知识,新教材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教学内容,适当降低了理论概念的难度,删去了繁杂的化学计算,加强了实验教学。在教学评价方面列出了“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和“掌握”四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只有认真学习新的教学大纲,研究新教材,明确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使之难易适度,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真正用好教材,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素质教育论文篇(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大学生,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上世纪末,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国家教委提倡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高等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会遇到许多理论问题,又会遇到许多实践问题。高校作为传播和创造人文精神的重要基地,必须把人文素质修养作为大学生成才的重要目标予以重视。

一、对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和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素质与知识、能力之间固然是相辅相成的平行发展的关系,但提高了科学素质并不等于素质的全部内涵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实践证明:具有丰富知识和较强能力的人,不一定就是一个较高素质的人,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而忽视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并不是完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它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模式。但在实际操作当中,往往将素质教育也当作一种教育模式,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仅仅依靠片面增加一些课程来充当所谓的素质教育课,而不是对现有课程和教学内容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加以渗透。

文化素质教育是为了实现对人的尊重,对人文力量的肯定,对人格完善的追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我们所说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文化,它是全部社会文化的灵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业务素质是学生服务社会的特殊本领,如果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无论是在学业学习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都能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学业和工作。文化素质教育对业务素质而言,一方面为学生学好业务打好文化基础,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会从更深层次上推动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对于身体和心理素质来说,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能够珍惜生命,重视健康,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进而使自己能够应付和承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困难和压力。

总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弥补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不足,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的重要举措。

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感悟

1.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领导,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高校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主管领导挂帅,各系部牵头,教务处、学生处、宣传部、团委等部门参加,组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组织和领导。要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讨论制定《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的意义、工作目标和方法步骤。各系部、处室在总体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实施细则,切实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各方面。要加大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投入,每年拨付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和研究。要建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估体系,试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证书制度。要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

2.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为导向,加强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需要把知识传授与道德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实现人文气质和科学精神合壁,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和全面素质的提高。高校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要向综合化发展,多增加一些人文科学课程,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提供条件,形成文理渗透的学术氛围和育人环境,使学生尽可能达到文理交融。完善学科布局结构,不仅要考虑物质建设需要,而且要考虑文化建设的需要和精神食粮的创造。通过“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口径”,促进文化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注重将道德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相结合,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采用“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学生实践的有机结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3.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精神素质,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生文化素质的形成需要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和启迪。教师首要职责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诚信之人。在文化素质教育中,教师既要善于做学的“经师”,还要善于做育人的“人师”,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师表,而且要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做学生的人生导师艰难,难在教师自己的人生层次较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引导好学生做一个有用和能用之才,教师的责任更重,要求更高。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必须从教师入手,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在广大教师中倡导人文精神,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拓宽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视野。

化学素质教育论文篇(3)

没有考试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教育,显然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谁也不会认为“交白卷”是素质高的表现。然而,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而不是培养“考试得高分,其余不沾边”的高分低能的公民。事实上,随着考试内容及考试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高分低能现象也在逐渐减少至最低程度。从这个意义讲,考试与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

化学教师如何在突出素质教育的化学教学中驾驭考试呢?一方面,考试所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自学、思维等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对于观察能力(图片观察除外)、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及德行、体质等难以通过考试检测,但学校及教师是不是只要抓住了“对付考试”就抓住了一切呢?显然是行不通的,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不再单纯看升学率,同样,学校评价教师也不再以升学率为唯一尺度。第二,经验表明:化学教师除了上好课外,也应与学生沟通情感,关心他们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等诸方面的进步。即素质教育抓好了,考试成绩也一定会上去的。相反,倘若对大纲所规定的“掌握、理解、了解、常识性介绍”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视为多考与少考、重点考与非重点考、考与不考来组织教学是有害的,即那种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做法应理智地予以摒弃。

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关系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兴趣、动机、理想、气质、性格、品德、情操、情感和意志等等。它在人的行为的或心理的活动中起着动力性和方向性的作用。而中学时代,正是一个人的智力因素迅速发展,非智力因素逐渐形成、发展和趋于稳定的关键时期。

对待这个问题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而非智力因素则认其自然地发展,认为后者是学校和教师所管不了的,是社会和家长的事情。另一种态度则认为非智力因素也要像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样,使之与智力因素得到同步的发展。有位心理学家说得好:人的心理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任何一方出现“病症”,都会抑制另一方面的健康发展。非智力因素应如何培养呢?它与智力因素一样,同样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

如学习化学的良好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就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即好奇兴趣喜爱爱好热爱。化学教师往往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发光、发声、发热、颜色变化、状态改变、气味等奇异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但好奇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接着,教师又通过形象生动、准确明白的讲授、以及性质联系用途、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加以引导和巩固,还有作业与考试的成功的鼓舞等,逐渐使好奇发展为兴趣。兴趣比好奇要深刻、稳定、具体清晰且有力。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展为喜爱、爱好和热爱。当学习成果常与荣誉、理想和抱负联系在一起时,喜爱、爱好和热爱就融有强烈的情感和意志色彩,具有稳定、持久而强烈的动力特征。

又如良好道德情操的培养和形成也有一个知、情、意、行的谐调统一的发展过程。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存在着一个开发和引导、稳定和巩固、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不仅如此,它还有一个特点是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反复性,此外,也受到智力因素的制约。因此,只有让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同步发展,其心理才能算是真正的健康发展。

三、化学教学如何着眼于素质教育

前面讲过,“双基”教学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化学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实验教学

有人提出: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因此,我们不应该因为升学考试中对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测试不到而忽视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已深有体会: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技素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中的时间和空间的运筹能力;通过计算和称量实验是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量”的概念呢?通过“打开试剂瓶盖要倒放”的动作技能的训练是否可以让学生养成“揭开茶杯(或电饭煲锅盖等)要倒放”——以防止污染的习惯呢?至于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就不再赘述了。

(二)重视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突出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我们应当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采的。如组织和指导学生办化学小报、化学墙报、化学魔术表演、自制仪器和自找代用品、做家庭小实验、举办化学讲座、化学竞赛、搞社会调查、组织参观化工厂、化学兴趣小组开展化学实验等活动。就拿这次全区义务教育化学样本班研讨会期间组织教师们参观遂川火柴厂来说,与会者亲眼看到小小的一根火柴,制造出来竟要这么多的设备和工序!不仅验证了课本上写的:火柴盒侧面所涂物质是红磷、三硫化二锑等混合物,火柴头上的物质是氯酸钾、二氧化锰和硫磺等,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而且还体验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时,同样还需要人们创造性的劳动,也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的智慧和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伟大创业精神。这必将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紧密地联系社会,取得课堂上难以取得的效果。

(三)重视练习与学法指导

现在谁都知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很重要,应如何来培养呢?我认为有两条途径值得重视,一是指导阅读,二是指导练习。指导阅读就是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特别建议:最好的阅读材料是教材。初中化学新教材图文并茂,思考性、可读性强。且正好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既起到课前预习的作用,又能使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得到及时的验证,从而增强自学信心和激发自学的兴趣。教师给出适当的阅读任务——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对教材中的文字说明、图象图画、数据等应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指导练习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

化学素质教育论文篇(4)

一、化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影响素质教育

非智力因素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称为动力系统,兴趣爱好在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中起着动力性和方向性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在整个化学教育中起着促进、动力、定型、补偿和保证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其成为诱导学生学好化学科学知识的诱因。所以,我们要注重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首先进行情感培养,可以从化学的实际应用或者化学的发展史或是化学知识研究的途径出发,再深入至化学原理及概念,以致再分类,解释,做练习,从而使学生在接受化学新知识时学得实际些,理解得深刻些。只有针对不同的概念和知识,将化学的发展史、方法论和人类生活、社会实践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才会激发起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偶然与必然、机遇与创新、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作出积极的响应。把“由旧知识发展成新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才能促使学生由“学会”变得“会学”,从而在学知识的同时素质得到提高。其次,发挥化学实验在兴趣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激发学生的猎奇心理,促使其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规范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上。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因此,我们不应该忽视实验教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包括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的能力;基本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包括方法的选择、组合和修改);观察、测量、分析和判断能力;选择仪器、试剂、技术和条件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实验中,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地观察。认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写出实验报告。在每一步骤、每一环节上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形成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勤奋求实的科学的实验态度。逐步训练学生自己观察问题、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分析和科学实验,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在巩固所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起到学生素质的培养。

二、重视创造品质的培养

能力培养实现的目标教学的核心,创造性是现代人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成分。化学教学在促进学生一般能力较全面提高的同时,应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给予特别关注。要善于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独立地“发现”他为曾学习过的化学知识经验,对某一化学问题提出新颖的见解、思路或方法,指导学生独立地设计、完成新颖的化学实验,解决新颖的化学问题等。尽管上述“新”的东西对人类的文明来说,不是新的发现或创造,但对于学生来说,仍然是创造性活动的产物,是创新精神的表现。创造性学习不但能使学生当前的化学学习生气勃勃和富有成效,而且可以为将来创造性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激 发 创 新 意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创新精神;在培养创新精神的同时,也锻炼了创新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的同时,更激活了创新意识,更具备了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作者:高建华 单位:固安县教师进修学校

化学素质教育论文篇(5)

没有考试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教育,显然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谁也不会认为“交白卷”是素质高的表现。然而,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而不是培养“考试得高分,其余不沾边”的高分低能的公民。事实上,随着考试内容及考试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高分低能现象也在逐渐减少至最低程度。从这个意义讲,考试与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

化学教师如何在突出素质教育的化学教学中驾驭考试呢?一方面,考试所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自学、思维等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对于观察能力(图片观察除外)、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及德行、体质等难以通过考试检测,但学校及教师是不是只要抓住了“对付考试”就抓住了一切呢?显然是行不通的,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不再单纯看升学率,同样,学校评价教师也不再以升学率为唯一尺度。第二,经验表明:化学教师除了上好课外,也应与学生沟通情感,关心他们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等诸方面的进步。即素质教育抓好了,考试成绩也一定会上去的。相反,倘若对大纲所规定的“掌握、理解、了解、常识性介绍”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视为多考与少考、重点考与非重点考、考与不考来组织教学是有害的,即那种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做法应理智地予以摒弃。

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关系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兴趣、动机、理想、气质、性格、品德、情操、情感和意志等等。它在人的行为的或心理的活动中起着动力性和方向性的作用。而中学时代,正是一个人的智力因素迅速发展,非智力因素逐渐形成、发展和趋于稳定的关键时期。

对待这个问题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而非智力因素则认其自然地发展,认为后者是学校和教师所管不了的,是社会和家长的事情。另一种态度则认为非智力因素也要像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样,使之与智力因素得到同步的发展。有位心理学家说得好:人的心理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任何一方出现“病症”,都会抑制另一方面的健康发展。非智力因素应如何培养呢?它与智力因素一样,同样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

如学习化学的良好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就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即好奇兴趣喜爱爱好热爱。化学教师往往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发光、发声、发热、颜色变化、状态改变、气味等奇异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但好奇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接着,教师又通过形象生动、准确明白的讲授、以及性质联系用途、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加以引导和巩固,还有作业与考试的成功的鼓舞等,逐渐使好奇发展为兴趣。兴趣比好奇要深刻、稳定、具体清晰且有力。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展为喜爱、爱好和热爱。当学习成果常与荣誉、理想和抱负联系在一起时,喜爱、爱好和热爱就融有强烈的情感和意志色彩,具有稳定、持久而强烈的动力特征。

又如良好道德情操的培养和形成也有一个知、情、意、行的谐调统一的发展过程。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存在着一个开发和引导、稳定和巩固、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不仅如此,它还有一个特点是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反复性,此外,也受到智力因素的制约。因此,只有让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同步发展,其心理才能算是真正的健康发展。

三、化学教学如何着眼于素质教育

前面讲过,“双基”教学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化学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实验教学

有人提出: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因此,我们不应该因为升学考试中对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测试不到而忽视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已深有体会: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技素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中的时间和空间的运筹能力;通过计算和称量实验是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量”的概念呢?通过“打开试剂瓶盖要倒放”的动作技能的训练是否可以让学生养成“揭开茶杯(或电饭煲锅盖等)要倒放”——以防止污染的习惯呢?至于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就不再赘述了。

(二)重视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突出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我们应当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采的。如组织和指导学生办化学小报、化学墙报、化学魔术表演、自制仪器和自找代用品、做家庭小实验、举办化学讲座、化学竞赛、搞社会调查、组织参观化工厂、化学兴趣小组开展化学实验等活动。就拿这次全区义务教育化学样本班研讨会期间组织教师们参观遂川火柴厂来说,与会者亲眼看到小小的一根火柴,制造出来竟要这么多的设备和工序!不仅验证了课本上写的:火柴盒侧面所涂物质是红磷、三硫化二锑等混合物,火柴头上的物质是氯酸钾、二氧化锰和硫磺等,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而且还体验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时,同样还需要人们创造性的劳动,也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的智慧和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伟大创业精神。这必将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紧密地联系社会,取得课堂上难以取得的效果。

(三)重视练习与学法指导

现在谁都知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很重要,应如何来培养呢?我认为有两条途径值得重视,一是指导阅读,二是指导练习。指导阅读就是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特别建议:最好的阅读材料是教材。初中化学新教材图文并茂,思考性、可读性强。且正好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既起到课前预习的作用,又能使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得到及时的验证,从而增强自学信心和激发自学的兴趣。教师给出适当的阅读任务——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对教材中的文字说明、图象图画、数据等应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指导练习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

化学素质教育论文篇(6)

2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

学习兴趣属于教育心理学的范畴,它是学习意志、能力、品质的具体体现,教育者认为,一个人如果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即正确的自我实现动机和成就动机,就会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和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效的课堂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在化学课堂上进行趣味性和探索性教学互动,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兴趣支配下有所收获。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特别拔尖的好学生都能自觉学习,多数是居于中游的学生,也有少数是不愿学习的学困生。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艺术地实施分层教学。只有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才有可能做到因材施教,不至于使个别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一个充满学习激情,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觉学习动机的课堂,需要师生互动,也需要生生互动,这种互动有利于激发新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和共同追求联系起来,这方面的诉求在化学课堂上形成一股力量,促进化学知识的有效传授。有了探求知识的兴趣和良好学习动机,通过互动合作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和其它因素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学习过程中的难题。

3构建和谐课堂教学情境

为了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要保障学生和老师愉快的心理状态,抛弃一切情绪化的干扰。教师以积极的心态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化学教学改革,实施高效率课堂教学,这需要具备一定教学能力和传授知识的艺术性。心理学表明,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听觉等都会大大提高。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兴趣培养,结合化学教材中的趣味性知识点,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构建和谐课堂教学情境。构建和谐课堂教学情境,需要教师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入手,需要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求知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开始,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针对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倡导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让同学们在自主求知探索过程中培养科学素养。在化学课堂,教师在做好基本指导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热烈探讨过程中,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具体教学指导,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热情,调动互助学习的动力,全面提高同学们学习积极性,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为了实现这一目得,必须科学合理地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要让学生和老师始终保持愉快的心理状态,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学习过程中的种种挑战,调动起每一个同学的求知欲望,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效果。化学课堂上要通过教学情境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疑惑大胆地说出来,在教师和同学共同参与的探讨中有效解决问题,从而得到成功的收获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设计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案

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精心研究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案,做好趣味性课堂教学目标导入,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教学策略,拓展学生思维,做到张弛有节。化学教学课件的设计要融入相关科目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以创新精神运用各种教学设计,充分构建和谐教学环境,进一步优化化学教学效果,其方法多种多样,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课件,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控制在化学课堂之内,并且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热情。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材内容和教学要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创新组合,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化学教学课件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把化学课程的创新教育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把化学学科本身具有的科学价值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增强学习兴趣,强化素质教育的实施。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把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与化学实验教学密切联系,在创新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供最佳教学环境和有效途径,从而实现了课本知识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的良好效果。

化学素质教育论文篇(7)

中学化学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如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从教学内容上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从教学过程上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听讲。

从教学方法上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变讲授为训练,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则为“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学习。

从学生负担上看,素质教育目标是当堂理解,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堪重负。

从教学效果上看,素质教育的任务为大面积培养合格学生,应试教育侧重个别尖子学生而且多为高分低能,大面积学生不合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它关系到我国两个文明建设的水平,关系到我国21世纪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转变观念是当前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作为化学教师应当毫无例外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首先,要认真领会大纲。新大纲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制订的,化学义务教材又是根据我国国情、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而编写的。大纲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本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等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教师正确执行大纲,就能保证化学教学从单纯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公民的素质教育,从只重知识传授转变到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从只重书本转变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只重智育转变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

其次,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制定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生学习情感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得以提高。

最后,加强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这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二、化学基础知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突出观点的教育及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初中化学教材是按义务教育大纲编写的,它的体系是必学与选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为主与阅读和家庭小实验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比较科学的体系,使教材延深到了社会和家庭,使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相联系,是一本进行化学素质教育的好教材。

因此,深刻理解大纲,钻研教材并且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方法,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而不能放在单纯为解题而解题的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化学课的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可以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等基础的化学知识,再经过解释、练习,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实在,理解深刻,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能力。特别是新大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比原大纲和教材在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方面适当降低,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方面适当拓宽;化学计算难度和数量上大幅度的降低,化学实验略有加强。这种变动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符合义务教育培养目标。

例如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除以碳、氢、氧、铁等金属和非金属及化合物知识为主,介绍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外,还介绍了空气、水、煤、石油、环境保护、能源、人体健康与化学的关系等与公民素质教育有关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比较零碎,庞杂难记,在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注意归纳和总结。如在学过H2,O2,CO2三种气体之后,可组织学生利用教材P.115的仪器,让学生选择仪器进行操作制取三种气体,这样从H2,O2,CO2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开始,对实验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及实验中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再通过实验复习H2,O2,CO2各自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现象及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等。

再例如:可设计一组C,H2,CO三种还原剂实验对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系统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这样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的能力得以提高,同时促使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三、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化学素质教育论文篇(8)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国家教委《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提到:“施行素质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问题:第一解决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第二解决基础教育是进行片面的教育,还是全面发展教育问题。第三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机械发展还是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和《讲话》为小学汉语文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指明了改革方向和奋斗目标。小学汉语文教育是提高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发展上述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搞好小学汉语文课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民族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的世纪大事。

一、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

众所周知,小学汉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汉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汉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小学汉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矗。

二、强化小学汉语文课素质教育

应该肯定,我们小学汉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汉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汉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目前,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班、重点学生的塔尖久攻不下。这些学校只是供少数“英才”,大款和特权阶层用“高分”,几万之重金,手中权力去择校而设。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

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的听说读写汉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如高考升入我校的大专学生,不得不重新开设听力课、说读课、书法课等来补救小学时期汉语文课因应试教育而留下的听说读写素质先天不足,否则毕业后不能胜任教师工作。这些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小学汉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矗。

三、强化小学汉语文课素质教育的两个途径

小学汉语文课素质教育应从哪里入手?我的看法主要有两点:

第一、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汉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道理极其明白:在汉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汉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汉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二,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汉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为达此目的,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化学素质教育论文篇(9)

二、初中化学素质教育的要求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近代史和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破除迷信教育,艰苦奋斗、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品德,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推动力。在化学教学中大力宣传我国古代在化学工艺方面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介绍新中国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2)国情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我国虽是世界悠久文明古国,但解放前连煤油、火柴、烧碱都要从外国进口。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和科技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还应介绍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从而使学生树立为繁荣祖国科技,发展经济而刻苦学习的信心。

(3)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我们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理论进行初中化学教学。利用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等知识,教育学生了解内因是物质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运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让学生了解量变和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环境保护意识

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学习化学的目的之一是要用化学知识进行环境治理,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空气、水的污染和防治,水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的讲授,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污染的知识。此外,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过程中,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废水、废气、废渣,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同时应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状况,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治理环境的活动,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学中还要结合化学反应产生的现象、反应的本质等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的教育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2.全面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要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要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一些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引导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现象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3.教育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身心素质

在化学教学中,教育学生要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勇于战胜困难,树立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勤奋善学、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作风,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团结互助的品德。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关心学生的体质和健康,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身心素质,让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

4.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劳动技能素质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运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设计、组装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实验中要严格要求,操作要规范、科学合理、注意安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化学小实验,帮助和支持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探索研究的精神。三、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要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真正认识到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使初中化学教学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树立素质教育观点。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教育目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参加教育改革,精心组织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2.研究教学大纲,用好化学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规定了初中化学教学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新教材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妥善处理传统知识同现代科学知识的关系,充实学生能够接受的现代科学知识,新教材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教学内容,适当降低了理论概念的难度,删去了繁杂的化学计算,加强了实验教学。在教学评价方面列出了“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和“掌握”四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只有认真学习新的教学大纲,研究新教材,明确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使之难易适度,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真正用好教材,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的出路在教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学习并借鉴一些先进、行之有效的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经验,积极参加教学改革,精心组织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真正、彻底改变“满堂灌”、“题海战”、“黑板上做实验”的落后教学方法。教师应由勤奋型向科研型发展,要走:学习-思考-实践-总结的道路,用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将来能够终身不断继续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4.加强实验教学,开展课外活动

化学素质教育论文篇(10)

1 关于数学知识素养的培养

数学知识素养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中小学数学教育使学生掌握数学里最基本、最普遍、最重要的代数和几何里的基础知识,同时使学生尽量多地学习一些近代和现代数学的一些初步知识,从而使他们具备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能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劳动及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特别是掌握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根据这一目标,中学数学教育所选讲的知识从量上讲,应以“最低限度”为当;从质上讲,应在两个方面向上努力:一是“横”向上的延伸,即扩大知识面,二是注重“纵”向的哲学升华,即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 总之一个目的,就是不仅让学生掌握数学根本原理、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原理、方法对客观存在的“覆盖”范围或应用范围

2 关于数学能力素养的培养

中学数学教育关于能力的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问题,一直是数学教育研究,特别是数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中学数学教育关于能力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在“技能智能”间进行,而数学能力则主要是一种比较高级和处于核心地位的智能 综合一些文献的论述,可以将数学能力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并进一步形成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些能力中,应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 另外,数学随着人类文化史上罕见的发展浪潮也在疾驰向前,不具备数学自学能力和没有创造性的人是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数学能力

3 关于数学交流素养的培养

数学作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日益成为人们交流的科学语言 学会数学交流是当今国际数学教育共同关注的内容,数学交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数学思想的表达 把自己的思想通过直观的或非直观的、口头的或书面的、普通语言的或数学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2)数学思想的接受 以听、读、看、摸等方式接受来自他人的思想;(3)数学思想载体的转换 把数学思想从一种表达方式转换成另一种表达方式 如,把一个概念用图形或符号表示出来;把图表或实物模型转化成符号或语言等。

4 关于数学品质的培养

数学品质素养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以及今后从事研究或工作所应具备的精神气质和个性特征,它体现了人格的力量,是数学与品质的结晶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数学品质素养的培养比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的培养有着更远大的意义 也正因为如此,数学品质素养的培养更艰难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强调数学的严谨求实精神;(2)激励执着追求的创新精神;(3)显示数学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精神;(4)体现谋求从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的精神;(5)贯彻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应用精神 这样可以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维训练,并养成精确、严密地处理问题的习惯,以及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事物的科学精神

化学素质教育论文篇(11)

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在大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文史哲基本知识、艺术基本修养、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的教育。我国从1995年提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这一概念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人文教育的失衡问题越来越突出,并日益影响到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它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以往大学教育存在的专业口径狭窄、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模式单一、评价体系偏颇、文化陶冶淡化等问题。它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以尊重学生个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

新形势下,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仍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各方面的任务一个比一个多,各方面的负担一个比一个重: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辐射等。学生过分重视花哨的校园活动,而忽视了对自己内在的培养,忽视了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忽视了自己对于已有知识的运用和创新。

(二)大学教授要忙着搞职称,忙着搞研究,看似一个比一个忙,其实是把大学的本质和根本使命给忘却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们的引导和传授作用却在职称、研究的压迫下消失殆尽。他们忽视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加忽视了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志在必行,它是时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其如何做人。

(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重要转折的时代,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人们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却使得人文教育却受到冷落,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现象,并随之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精神空虚等。因此各国采取办法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特别是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做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精英,所以高等教育助大学生精神成人是高等文化教育的使命。大学教育,重在传承文化,追求真理。大学要培养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要培养道德健全的人适应时代的需要显得尤为必要。杨叔子曾表示:中国要办好大学,依赖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基础知识的全面扎实,即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可见,加强文化素质正是这一时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创新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

作为迎接新时代挑战的主阵地和生力军,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创新精神,即在文化素质教育中重视引导学生求新、求变,让学生在其中自己解决问题,给其创造的空间,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国民的素质,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及途径

(一)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

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而且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对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认同感。我们要通过优化社会大环境、创建浓郁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等手段,使大学生感受、理解、热爱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他们身上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比重。

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比重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课程设置要由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逐步向重视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的方向转变。通过多开设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美英等国高校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值得我们借鉴。如哈佛大学的“共同基础课”五类课程中,文学与艺术和外国文化是其中的两类;牛津大学一直坚持在学生中开展古典文化知识的学习。从民族的发展高度,学校应该像重视英语、计算机等课程那样重视人文课程,加强投入、纳入制度化管理,实行统一考试,考试结果与授予学位挂钩。

(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学识水平不仅包括他在本专业研究中的深度与广度,还包括教师对本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准确把握。教师人格魅力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审美情感,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思想碰撞的过程。只有高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的关键。

(四)政府、社会、高校联手参与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良好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人人参与,推动良好人文氛围的形成,为高素质人才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和优良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