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特岗教师面试内容大全11篇

时间:2022-05-16 11:21:55

特岗教师面试内容

特岗教师面试内容篇(1)

关键词 中小学;特岗教师;现状剖析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27-02

一、铜仁市特岗教师教学现状

为了深入了解中小学农村特岗教师最真实的教育教学现状,笔者通过主要采取访谈(对象为各中小学校长、教务主任与特岗教师代表)与考察(学校环境、教师食宿环境等)的形式走访铜仁市特岗教师数量最多的4个县(思南、石阡、沿河、德江)后,在认真梳理访谈记录的基础上,发现当前特岗教师教育教学现状令人堪忧。

1.职业意识淡薄。当前,农村特岗教师群体中大部分教师都是迫于就业压力和教师编制诱惑而上岗,由于接转政策的模糊性、自身前途的不确定性、工作生活环境的不适应性等多重原因,导致特岗教师很容易在服务期间产生徘徊心理,难以安心学习、工作和生活。如,少数特岗教师入职后便想以此为跳板从农村学校调往城镇学校、县城学校,甚至市里学校;部分比较优秀的特岗教师倾向于选择继续升学、考公务员或者考更有发展前景的事业编制岗位;也有个别特岗教师由于其他原因出现服务期未满而离职的现象,或许是待遇难以满足需求、学校地理位置偏僻难以适应、离家太远而思乡情切,又或者是恋爱对象身处异地难以婚配的原因,等等。面对部分特岗教师的离职与调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留任的特岗教师也在留与弃之间徘徊。基于此,特岗教师不安心学习、工作与生活的现状间接地造成了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秩序的不良影响,在学校领导和普通教师面前形成了一种缺乏责任心和不爱岗敬业的形象。

2.专业知识薄弱。大部分被访谈的学校领导都认为特岗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量不足,难以胜任当前的学科教学任务。在与多所农村学校校长的交谈中得知,少数特岗教师连请假条都不会写,如沿河县某学校一位语文教师向校长递交的请假条中,总共22字,有5个错别字,且格式不规范,语义不通顺,校长看后难以明白其深意。又如,由于贵州地势蜿蜒,农村中小学校大多位于偏僻山区,交通极为不便,教师数量缺口大,报考人员甚少,存在着特岗教师招聘专业不对口的现象,进而间接导致学校为特岗教师安排任教课程与其所学专业或特长相差甚远的情况发生。再如,农村中小学招聘的特岗教师群体中绝大多数教师为非师范生,而且在大学所学专业与基础学科很不一致,如社会学、法律等,他们从事教学工作的基础知识只有高中水平,还需要多加锻造。

3.教学技能缺失。特岗教师专业和学历结构主要由师范类本科生、非师范类本科生、师范类专科生和代课教师转正构成,虽然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群体中,特岗教师以本科生居多,但由于贵州省特岗教师招聘时本科生只参加面试,不能完全测试出考生的真实水平,存在招聘门槛过低的现象,难以招聘到真正的人才为农村基础教育添砖加瓦,故目前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的教学能力仍然整体偏弱,主要体现在满堂灌、照本宣科、教学进度偏差大等方面。例如,石阡县某学校的一位教师在开学后一个月内就已经上完了本学期教材的一半内容。又如,沿河县的某学校个别教师上公开课时,从网上下载课件,讲课时照本宣科,思路不连贯,语言表达不清晰,学生听完后分不清重点与难点,难以攫取课程内容的深意,等等,都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4.师德师风不良。大部分被访者都提及农村特岗教师普遍存在思乡情切、随意调课、殴打学生以及穿着不得体等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同时也损害了教师形象。例如,贵州省铜仁市各区县农村中小学地处偏僻山村,县级“特岗计划”招聘对象基本以本地生源为主,也存在少部分外县、外市、甚至外省生源的特岗教师,为了享受尽可能长的假期,农村特岗教师在逢年过节时随意调课的现象司空见惯,甚至有个别特岗教师出现缺旷课现象。又如,少数特岗教师在正常上课期间让学生自习而自己却拿着手机上网,完全忘却了身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与形象。再如,多数学校领导反映农村特岗教师殴打学生的情况也比较普遍,可能学生太顽皮,可能缺乏学生管理技巧,也可能因对现状不满而莫名地发泄内心情绪,但无论什么理由,教师都应该在学校杜绝体罚学生。此外,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学生面前应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不仅要用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水平引起学生的钦佩,而且还要通过仪态、仪表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

二、铜仁市农村特岗教师教学质量的改进措施

为了能够解决当前农村特岗教师群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断提升农村特岗教师的责任意识、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等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政府和学校应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1.政府主导:改革招聘政策,出台接转制度。

(1)改革招聘政策。当前的招聘政策已经辐射全面,面对农村中小学在岗特岗教师群体中凸显的诸多问题,为了缓解特岗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和教学质量有待提升的现实情况,亟需政府部门认真修订招聘政策,提高准入门槛。在招聘流程中,建议加大考试监察力度,对所有报考人员都采取笔试(70%)+面试(30%)的形式进行统一招聘。就笔试而言,基于农村特岗教师学历结构的层次性和专业方向的多样性,而且扎实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前提,建议笔试内容以基础教育学段和学科分类为主,重视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考核。就面试而言,面试环节主要考察应聘者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为了使面试环节落到实处,建议采取提问和试讲的形式进行,提问主要测试应聘者的综合素养,试讲主要测试教学水平,试讲题目一定要多元化,并且在面试现场随机抽取,给予半小时的备课时间,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考察应聘者的实际教学水平,同时也可以考验应聘者的随机应变能力。此外,建议每组面试评委当中至少安排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骨干教师,并且不能提前公布评委名单。

(2)出台接转制度。特岗教师3年服务期满后,考核合格且愿意继续留任者,各省(市、区)应为其及时办理事业单位人员聘用手续,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正式编制、核定工资绩效、职称评定等手续,同时将其工资发放纳入当地财政负担范围,保证其与当地教师享受同等待遇。为了确保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且愿意留任的特岗教师全部落实在编岗位,相关省(区、市)教育、人事、编办、财政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结合国家政策和特岗教师的现实需求,出台相应的人事接转方案,落实服务期满的农村特岗教师的人事、工资关系等接转工作。如,对于三年服务期满后想回到自己家乡或者其它地区工作的特岗教师,政府部门应建立相应的人事转移、互换制度。此外,为了吸引特岗教师继续留任,各市、县、乡镇学校教师岗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可以优先聘用聘期已满且考核合格的特岗教师。

2.学校管理:实施人性关怀,合理安排课程,加强继续教育。

(1)实施人性关怀。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群体中大多数教师都是豆蔻年华的大学毕业生,曾经有过惬意的大学学习生活环境,有些还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父母宠爱,来到交通闭塞、生活条件艰苦的贫困山区工作,生活环境落差较大,内心难免失落,学校应该对这些特岗教师给予人性关怀。首先,建议设岗学校领导应该给特岗教师创造一个充满信任感和安全感的环境,解决他们的临时住房问题,让他们感觉到温暖与踏实,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安心生活与教学。其次,农村特岗教师多数来自于异乡,肯定会思乡情切,而且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又没有朋友,设岗学校需要定期举办联谊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农村生活。最后,多数特岗教师都比较年轻,处于人生起步阶段,经济状况不乐观,学校可以考虑每年为特岗教师报销寒暑假回家探亲的来回车旅费,让他们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

特岗教师面试内容篇(2)

关键词: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问题;对策

Key words: college teachers;pre-job training;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246-02

0引言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为了使新教师适应新环境,了解学校,融入学校,尽快完成身份的转换,顺利地投身到各项工作中去所进行的入职前培训,是新教师申请认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职称评定和晋升的必备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存在着种种问题。

1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理论化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主要以课堂培训为主,集中式的授课方式,使得新教师无法得到具体的、一对一的实践指导;虽然课堂上也有互动,但教师讲授还是占了主要部分,还是不利于青年教师得到有效的学习并影响其创造能力的发挥。在实际的内容培训中,主要是理论的讲授,虽然添加了校本培训和教育技术的培训,但《高等教育学》、《高等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和《高等教育法规》四门基础理论课的培训依然占据了80%的培训时间,在实践上这四门课程的学习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高校新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且教学内容太过理论化,缺少教学方法以及技能等实践能力方法的学习。

1.2 新教师思想认识不足,培训针对性不强近几年来,高等学校引进的新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提高,有的新教师认为自己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进行岗前培训也能胜任教学工作,更有人认为参加岗前培训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取得岗前培训合格证书,顺利申请到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为以后的职称评定和晋升做准备,思想上功利性太强。很多高校都在暑假期间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岗前培训,时间紧,大班授课,未能根据学科特点和新教师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班培训,课堂讲授内容没有实践支持,造成了青年教师对岗前培训的抵触情绪,影响培训的顺利进行。

1.3 组织管理欠缺,未能形成长效机制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每年都会进行,所涉及的部门多,层次复杂。很多高校布置岗前培训工作只是被动地根据当地主管部门的文件要求执行,在校内没有形成根据自身状况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对岗前培训的目标、内容、培训形式、考核方式界定模糊,同时,学校各部门之间对岗前培训的分工不明确,缺乏协调,容易造成工作相互推诿,使岗前培训的组织管理混乱,实效性不强。

1.4 考核形式单一,机制不够完善多年来,岗前培训的考核内容就是四门课程的基础知识,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进行开卷考试,考试内容多涉及理论知识,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结合度不够,这种以纯粹的理论考试成绩衡量新教师履行教师岗位职责能力的考核方式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对岗前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很大的负效应。而新教师面临的是走上讲台,过教学关的任务,因此教育教学能力的测试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针对新教师的考核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不能仅凭取得岗前培训合格证书就认为其具备走上讲台的资格。目前,岗前培训缺乏一个既能反映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又能衡量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具可操作性的考核机制。

2加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对策

2.1 根据学科特点、进行针对性培训由于扩招原因,每年引进的教师数量也不断增加,新教师的学科分布广,每人的培训需求也不尽相同,培训内容需要调整,减少一些纯理论的内容而适当增加实践内容。同时培训的时间比较紧,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暑期集中进行基础理论培训,分学科和分班进行观摩课,在新教师入学半年内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校本教育、教育技术培训等专题讲座,增加新教师选择的灵活性及自学的主动性。

2.2 加强学校各相关部门的协调,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性目前各高校尚未建立比较健全的岗前培训体系,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要求不够明确,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使得整个培训的过程管理显得较为薄弱,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学校应制定岗前培训实施制度,规定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使岗前培训工作能够高效、有序地进行,各部门各负其责,及时反馈培训信息,及时调整不适合的环节,并做好登记备案工作,为相关部门以后的各项工作提供支撑材料。同时,安排专人负责岗前培训工作,将培训效果作为部门年终考核和工作人员个人考核结果的指标,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2.3 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传帮带作用为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的示范和传帮带作用,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充分发掘现有的教学、科研优势,使广大青年教师尽快适应高校教师岗位,熟悉高校教育教学规律,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全面提高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在新教师入校开始,学校应该为新教师配备副教授以上职称,有丰富教学经验、良好的教学效果;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造诣较深的指导教师,指导新教师撰写讲课提纲和教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熟悉并掌握教学环节和教学规范;结合授课的内容和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技术,引导其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并吸纳其加入教学团队,同时指导青年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提高科研能力,使之能够在短期内加入学科梯队,独立完成科研项目。

2.4 完善岗前培训考核机制,分层次全方位进行考核岗前培训作为高校师资培训的主要部分,不仅仅是考核新教师对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也是用来衡量新教师是否能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是否能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的一项重要培训,涉及面广,因此,以培训后的一次理论考试成绩作为取得岗前培训合格证依据的考核机制存在明显不足,需要加以完善。一方面要把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和教育技术考核纳入到岗前培训的考核体系当中,构建一种既重视理论水平,又注重实践和运用能力的考核机制。另一方面,由地方主管部门,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和学校二级院系分层次对不同培训内容进行考核。根据可操作性,由地方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基础理论考试,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对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育技术、校本教育进行统一测试,学校二级院系组织相同学科的专家和督导团去听课,考核新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考察他们是否过教学关。最后汇总各层次的考核结果,统一作为定级和晋升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赖力静.论我国高校岗前培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特岗教师面试内容篇(3)

1、重庆市特岗教师笔试考试内容:包括专业素质和教育理论两个科目。专业素质考试内容为岗位所需专业知识和能力,满分100分;教育理论考试内容为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心理学,满分100分。各科目考试时长为90分钟。

2、重庆市特岗教师面试内容:重点考察考生语言表达能力,仪表举止、教师基本功、教学实践能力等。面试成绩由各区县公布,面试考官对考生面试成绩评定在60分以下的,须在评分表中说明理由;考生面试最后结果在60分以下的,该区县应写出书面报告,说明理由并报市级相关部门备案。

3、注意关注以上内容,考试时间地点。

(来源:文章屋网 )

特岗教师面试内容篇(4)

一、引言

师资培训工作是高等学校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和水平、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要做好师资培训就必然要建立一套适合自身情况的师资培训体系,实践和创新更加高效的师资培训制度。《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培训制度,创新培训机制,加强教师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学历水平。”师资培训体系的首个重要环节,就是岗前培训。

高校新教师大多毕业于非师范院校,虽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及科研能力,但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缺乏必要的教学知识与技能,不易胜任教学工作。为此,原国家教委于1997年制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要求高校对新入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对内容、培训形式、考核方式、培训时间做了明确要求。此后,我国高校新教师的岗前培训走上了规范发展的轨道。

岗前培训是树立新教师思想认识、了解学校基本情况及现状、掌握教学技能和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完善教师资格和任用制度的,也是加速新教师成长,促进其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现阶段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无论是从高校的角度还是教师的角度,完成任务的色彩十分浓厚,培训过程大多流于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训目的过于功利化。

由于教师的成绩不仅影响到教师本人的教师资格、职称的晋升等,还影响学校在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的合格率,故各高校对成绩的合格与否较为重视,而对校本情况培训缺乏相应的关注,致使培训目的过于功利化。

(二)培训内容多以规定的书本知识为主,缺乏学校特色培训。

高校对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培训较为重视,而对学校管理制度和教育教学技能等方面较为松懈,认为岗前培训就是四门课的培训,以点概面、以偏概全。

(三)培训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校采取的培训形式是单调的课堂讲授。新教师多采取考前短期突击通过考试的手段。另外,不同学科各有特点,教学工作差异也很大,单一的培训与各学科教学工作结合不够紧密,针对性不强。

(四)时间安排相冲突。

新教师岗前培训工作一般安排在新学年9—11月份进行,而此时新教师也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这使得新教师自身教学与岗前培训相冲突,从而影响了培训的质量与效果。

(五)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原国家教委在《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中提出:“对岗前培训工作要进行严格管理,注意教学质量和效果,要依据‘指导纲要’的要求进行评估和检查。”“岗前培训的考核,兼顾学习作业和教学实践锻炼等方面。”但是,多年来岗前培训的考核内容就是四门课程的基础知识的考试成绩,以纯粹的理论考试成绩衡量新教师履行教师岗位职责能力存在很大的片面性,教师岗前培训缺乏一个既能反映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又能衡量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机制。

三、高校师资培训系统中岗前培训创新体系的建立

岗前培训工作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体系。培训的目标、内容、考核应该是多角度的;培训的组织实施应该是多层次的;培训的手段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

(一)培训目标创新。

岗前培训是师资培训系统的首个重要环节,其培训目标不仅是完成国家规定的相关工作,还要兼顾师资培训系统的后续环节。师资培训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工作过程,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发展,现在已经逐步形成包括学历教育,国内外访问学者,外语、计算机技能培训,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各级精品课团队培训,各级课题研究合作等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系统。经过岗前培训,新教师不仅可以掌握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还能构建个人的职业规划,更快地树立工作目标,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氛围。

(二)培训内容创新。

为了使青年教师尽融入学校教师队伍,培训的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

1.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即《高等教育法律法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本教材的相关理论知识。

2.校本情况。校本情况是教育理论培训的补充,也是岗前培训创新模式的重要体现。新教师为顺利开始教学工作,对新环境有较强的求知需求,学校也需要他们尽快融入新的团队。这样,新教师就必须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

(1)学校历史。了解学校发展历程,增强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2)学校基本情况。通过参观学校,熟悉校园环境、实验室、建筑物功能设置等基本情况。

(3)学校管理制度,包括学校教学、科研、人事等方面的政策,尤其是与新教师个人利益相关的工资福利、职称评定、年终考核等人事政策。

特岗教师面试内容篇(5)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张,与此同步的是高校教师数量的急剧增长,全国高校教职工数量从1999年的106万,其中专任教师42.6万,增长到2006年的187万,其中专任教师107.6万。七年期间专任教师增速152%,而这个庞大的群体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1 高校招聘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对教师的招聘活动基本上沿袭着传统的程序和做法,传统的考核办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它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和缺陷。

1.1 人力资源招聘计划不够具体

我国高校教师聘用管理中,师资需求是由人事部门组织各学院通过报年度需求量,再汇总形成总的需求计划,经学校党委开会讨论通过实施,缺乏具体的人力资源规划和岗位工作分析。通常在高校的招聘信息中包括学校概况、需求专业及学历要求、优惠政策、应聘者应提供材料、联系办法等,而对于教师岗位的说明和特殊要求甚少提及。

1.2 对拟招聘岗位素质要求不够全面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教师招聘,过多看重文凭和专业而忽略其他,只要专业对口,学历越高,其他要求越松。对于博士学历的应聘者,通常对其科研成果、研究方向进行评估就作出了录用决策,缺乏考察其职业道德、思想价值观念、团队合作意识等。

1.3 甄选测试方式不够科学

国内高校招聘教师的甄选方式基本上是人事部门经过简历的筛选后,组织一次面试,后选择某一课程试讲一次,就决定是否聘用。面试常常采用非结构化面试的方式。这种面试方法具有面试问题的不确定性、面试过程的发散性、评分标准的模糊性等特点,因此,对主考官要求很高,而我们很多高校很少对面试主考官进行必要培训与面试前必要的指导,因此,容易出现很多问题。

1.4 试用期引导与考核针对性不够强

试用期给新录用教师提供了了解与适应院校及系部、熟悉教学科研岗位的好机会,同时,也让高校有机会观察新教师的工作表现是否是否与岗位的要求一致。然而,大部分高校在新教师报到后,只是组织岗前培训让大家了解学校历史传统、学科专业发展状况及各项规章制度等,没有积极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帮助新教师。试用期间院(系)考核主观性强、针对性较差,试用期结束前,人事部门组织院(系)负责人沟通一次,就可以决定一名教师的转正与否了。

2 胜任力视角下高校教师招聘体系构建的意义

1973年,哈佛大学的戴维·麦克里兰德教授提出了“胜任能力”概念,英文为competency,并建立了冰山模型式的胜任能力模型,从品质和能力层面论证了个体与岗位工作绩效的关系。他认为可以用个体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形象、动机和特质等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秀者和表现一般者区分开来。这些区别特征后被称作胜任能力,而胜任能力是决定工作绩效的持久品质和特征。个体心理学指出,越是内在的、深层的素质,越不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且对工作业绩的预测作用就越强,效果就越稳定。因此,新时期高校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应由三部分构成: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人格素质。

胜任力视角下的招聘体系能够克服拟招聘教师素质要求不全面不具体的缺点,能提高选拔测试的效度与信度,并能加强新教师试用期引导与考核的针对性,有利于增强高校新进人员的匹配性,有利于促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实现教师“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3 胜任力视角下的高校教师招聘体系探究

3.1 基于教师胜任力的招募

3.1.1 明确师资要求

国内高校对招聘权的划分有两种模式:一是分权式,由院系等具体用人部门提出人选,由学校决定是否聘用,具体用人部门的意见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另一种是集权式,具体用人部门的权利是虚的,实际的决定权在学校。两种模式各有弊端。而事实上,院系是具体的用人部门,他们最清楚需要具备什么知识,擅长哪一领域的师资力量,而人事部门更关注教师职业道德、且更清楚学校的发展目标、文化背景等,因此,实践中应该加强两部门的合作,发挥各自的特长,一方面积极配合建立本校的教师胜任力通用模型,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招聘中明确更加具体的素质要求。

3.1.2 选择招募渠道

招募的渠道可以分为内部招募和外部招募两种,随着高校专业的调整以及各专业招生规模的增减,教师在高校内部也发生着流动,也即在高校内部存在着内部劳动力市场,这是高校宝贵的资源,当内部出现师资力量结构性不平衡时,应首先进行内部调整,可以采用推荐法或者职位公告法。当高校快速发展时,一味依赖内部劳动力市场会导致以次充好现象,因此,高校应根据明确的师资需求情况,采用校园宣讲会、专业性杂志及报纸、学校网站及时向外部相关劳动力市场招聘需求信息,并在的信息中依据岗位胜任力清晰表述拟招聘人员硬件或软件要求。

3.2 基于教师胜任力的选拔与录用

基于胜任力的选拔就是依据先前界定的人员甄选的客观标准和依据——胜任力,以笔试、心理测试、情景模拟测试、面试等方法测试甄选应聘者的过程。为了提高选拔评价的效度与信度,高校应成立招聘小组,由人事部门的专家和院(系)的主任、学科带头人以及人事测评方面的专家组成招聘小组共同对应聘者进行人员素质测评,保证招聘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性。

3.2.1 申请表及简历的筛选

申请表是高校设计的标准化的初级筛选表,结构完整且直截了当,能节省筛选时间且能避免申请人遗漏信息。简历是应聘者自己携带的个人介绍材料,内容详细具体。对应聘者申请表及简历的初审可以迅速从应聘者中剔除明显不符合高校教师准入资格者,比如不符合学历学位要求、不符合专业要求、不符合教师学缘关系(毕业学校)要求等的申请人。

3.2.2 结构化面试

结构化面试具有内容确定、程序严谨、评分统一、形式活而不乱等特点。从近年面试实践经验上看,其测评的效度、信度较高,比较适合规模较大,组织、规范性较强的录用、选拔性考试,因此,结构化面试可以成为目前高校录用面试的基本方法。基于胜任力的结构化面试更多的侧重于考察候选人与高校的文化匹配性,个性特质、自我概念和动机等与职位的匹配性等深层次的胜任力,如,真诚正直、尊重他人、友好合作等。为了增加面试的效度,尽量采用“STAR面试法”,也即Situation(背景)、Task(任务)、Action(行动)、Result(结果)。

3.2.3 笔试

笔试应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考核知识素质、另一部分考核人格素质。因此,人事部门应组织院(系)命题,依此测试应聘者学科专业知识及教育理论等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选择合适的心理测试量表,如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卡特尔16PF测验等,测试应聘者的职业兴趣与人格特征。

3.2.4 情景模拟测验

第一,采用角色扮演法,也即常见的试讲,目的是测试应试者的备课、板书设计、教学组织、教材处理、知识点的把握等能力。随着教学手段、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试讲应要求应聘者运用幻灯片、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应聘者试讲过程中,穿插“学生”提问或其他突发事件,这样的设计接近于实际情景,内容效度较高。应聘者试讲的过程中,考官依据胜任力要求考察观察应聘者的授课能力、操作现代科技教育手段等能力、应变能力及情绪控制等。

第二,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法,也即选择某学科或专业领域的话题,组织候选人平等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观察每位候选人的表现,或者院(系)具体用人部门组织几名教师与应聘者就某一学科或专业方面的问题进行座谈,进一步测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的掌握程度、教育及教育科研能力并可进一步观察应聘者是否具备人际交往能力、治学严谨、尊重他人、友好合作等人格素质。

3.2.5 背景调查

背景调查一方面是为了证实应聘者申请职位时提供的资料如文凭、在校期间作品、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专家的推荐信等是否真实可信;二是了解应聘者以前是否存在有负面影响的行为。对于非应届毕业生,背景调查可以了解应聘者在前单位的任职情况、在职表现、离职原因等。总之,背景调查就是针对应聘者过去的情况,“鉴往知来”,判断应聘者的能力素质与人格素质。

3.2.6 录用决策

经过前期科学的甄选测试,综合应聘者的多种考评结果,采用跨栏模式,即每轮测试都有淘汰,应聘者只有通过考核,才能进入下一关,每轮测试都通过才算合格。对于所有最后的候选人,要综合所有测试结果,由具体院(系)用人部门与人事部门共同讨论作出录用决策,并安置候选人到适合的岗位上,做到人岗匹配,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3 基于教师胜任力的试用期引导与考核

一名新教师从走上教学科研岗位到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一个不断努力的过程,高校如果能够根据教师胜任力要求在试用期就告知新教师以后努力的方向,引导新教师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师的成长道路就更加清晰明确,最终有利于教师与高校的共同发展。

试用期教师的考核,首先要明晰人事部门与院(系)的职责权限,人事部门需要建立健全学校指导与考核方面的制度,按期审核、汇总转正材料,为院(系)用人部门提供支持;院(系)要明确试用期的考核标准(胜任力)、确认试用考核结果,负责新员工试用期的日常管理等。其次,明确试用期考核的责任人,一般来说,院(系)负责人是新教师试用考核直接责任人,而导师应是教研室主任或有较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品行兼优的骨干教师,负责新教师试用期内的工作指导以及业绩评价等工作。最后,在试用期结束前一周左右,要汇总完成基于胜任力的试用期员工考核表,并召开人事部门与院(系)用人部门的沟通联系会,确定试用期教师的去留。

参考文献

[1]陈慧青.世纪之交我国普通高校规模扩张研究[J].教育科学,2008,(4):71.

[2]罗双平.从岗位胜任到绩效卓越——能力模型建立操作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

特岗教师面试内容篇(6)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时至今日,贵州省各个地方的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2006年,“特岗计划”开始实施,特岗教师――一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80后”青年加入了农村基础教育的队伍,为农村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为农村新课改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那么,特岗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以便在特岗教师层面更好地推进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随机抽取贵州省毕节、铜仁、兴义、凯里、六盘水5个县市的特岗教师为样本。在这五个县市中又分别抽取11所中学和12所小学参与调查,所涉及的特岗教师人数为253人。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研究方法

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该问卷包括特岗教师对新课改的认同感、对新教材的适应性、对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适应性和课程评价等五个方面相关内容,共20道小题。问卷回收后,我们采用SPSS17.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特岗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赞同程度较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诸多理念与举措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大革新,充分体现了时代进步。[1]而“80后”的特岗教师们,在成长时就已经遭遇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如今的他们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主力军,转化成教师角色的他们是如何来看待新课改的呢?通过调查发现,特岗教师对新课改的赞同程度较高。在回答“对新课改的赞同程度”时,53%的特岗教师对新课改持赞同的态度,42%的特岗教师对新课改比较迷茫,说不清楚,仅有5%的特岗教师不赞同。

在对新课改的理念、改革的目标和内容的理解上,80%以上的特岗教师均表示基本理解。但“对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方面,竟然将近一半的特岗教师表示很少了解。

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与老师所担任的课目数量之间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为所担任的科目数量越多,教师对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理解程度越低。特岗教师是从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较之城市来说,农村地区存在着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育经费相对匮乏、师资力量更为薄弱、教育管理体制相对落后等问题,大多特岗教师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由于课程的繁重,对所有课程标准很难面面俱到。

2.特岗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性不高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和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2]那么,对于贵州省基础教育所使用的新教材,特岗教师是否适应呢?调查发现,虽然90%以上的特岗教师认为新教材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有7%的特岗教师非常适应,有44%的特岗教师比较适应,有36%的特岗教师选择“不适应”,有13%的特岗教师选择“非常不适应”。

尽管有84%的特岗教师认为“新课程以必修和选修的模块化方式安排内容教学”对实际教学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如果可以自由选择,有将近一半的特岗教师更愿意根据需要把新旧教材结合起来,有30%的特岗教师对新旧教材的选择无所谓。而且新教材中的大多数活动常常要借助多媒体,但是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学校教学资源比较落后,对于新教材中须要用到先进教学设备的地方,特岗教师们只能“望书兴叹”。可见特岗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在思想上高度的接受,但是在实际的行动中,由于现实因素制约适应性并不高。

3.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特岗教师中仍占主导地位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方式。”[3]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份教案”教学方式固然有其优点,但新课改提倡的“在开放式的课堂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更能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那么,特岗教师在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中适应性如何呢?调查显示,虽然76%的特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三维目标的把握努力做到三者兼顾,但是从表4中可以看出,实际教学中,只有30%的特岗教师经常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而大部分特岗教师虽有改革创新的想法,但担心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依然沿用传统教学法,新课改要求的新教学方法就陷入了“穿新鞋走老路”的困境。

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不一,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程度和接受程度不一。[4]如果按照学科新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有66%的特岗教师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中,73%的特岗教师虽然持赞同态度,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有60%的教师几乎很少安排学生的探究活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偶尔的回答与讨论明显受教师的左右,“讨论成了虚假的繁荣,对话变成了语言的游戏”[5]。

4.特岗教师缺乏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新课改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虽然大部分学校也派特岗教师参加校本课程研修的培训,但大部分教师都是“光说不做”,应付了事。调查显示,77%的特岗教师认为开设校本课程是有意义的,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但是在回答“地方课程主要开发者和建设者”时,仅有18%的特岗教师认同自己作为课程建设主导者的地位。在回答是否注重将学校周边的社区、自然和人文资源整合成学科课程资源时,仅有18%的特岗教师比较注重。

5.特岗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仍以考试成绩为主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观,课程评价体系的再建是本次新课改的重点项目之一。[6]“80后”的特岗教师大多刚从学校毕业,多年经历着“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一传统评价方式的教育,对此怨言颇多,当了多年的学生变成老师以后,他们是否热情对待和使用新的评价标准呢?通过调查,事实恰恰相反,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依然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87%的特岗教师虽然认为新课改提倡素质教育,但仍沿用传统的成绩考核评价制度;在对学生评价的主要方式中,仅有20%的特岗教师尝试采用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来评价学生。

四、结论

以上调查数据表明,尽管特岗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赞同程度较高,但是在新课改实施的具体过程中,身处教学资源匮乏的农村学校且教学经验不足的特岗教师在新教材、课堂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和课程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教师培训,渗透新课改的理念

调查中发现,尽管对新课改持不赞成的特岗教师是极少的,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对于新课改感到困惑和迷茫。可见在特岗教师中,新课改的推广力度远远不够。因此,学校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针对特岗教师开展一些必要的培训。比如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聘请富有经验的课改专家到学校给特岗教师作报告;另一方面选派优秀的特岗教师走出去,学习“课改”先进的经验。让教师直接汲取新课改理念的精髓,再通过教研活动、座谈、案例教学等方式来加深特岗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使得这些重要的外部资源得以生根、开花、结果。另外,还可以通过实录反思、叙事随笔、经验总结等方式开展“教师的有效学习”。有效的教师学习,就是要在理论的引领下,让教师意识到须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7]

2.变革教学方式,适应新教材

教材是学生的精神食粮,是知识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新教材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原教材相比,新的教材生动活泼,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同时,新课改倡导的素质教育旨在“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研究发现,大多特岗教师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应大刀阔斧地改革教学方式,通过变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为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各个学科的特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自觉学习。同时,还要避免没有太多教学经验的特岗教师们从“满堂灌”走向“满堂问”的怪圈。

3.提高教研能力,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是新课改中的重要项目之一,除了丰富课程与教材内容、增添教学活力之外,更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实践与探究的能力。[8]因此,新课改要求教师由原来单一的“课程传递者”向“课程缔造者”转变。然而对于特岗教师来说,他们很多来自于外地,且工作任务繁重,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适应新环境和提高教学技能方面,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课程建设主导者的地位。因此,新课改要能有效地在特岗教师中推广,一方面,地方政府应该多方筹集资金,提高特岗教师的经济地位,帮助特岗教师尽快地适应艰苦的环境;此外,各级主管部门还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比如合并村小等、集中教师资源、尽量减少教师一人代多科、所教非所学等现象,减轻特岗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强特岗教师对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特岗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通过展开社会调查、审查学生的日常活动或者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了解当地的社会现状,包括人文环境、学生受教情况等,普查、筛选和培植当地的课程资源。同时还可以通过教研活动建立教师群,拓宽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努力提高利用效率。

4.变革考试制度,倡导发展性评价

新课改倡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而在现实中,传统的评价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以成绩论英雄、以考分比高低,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此现象并非仅是特岗教师遇到的特有问题,而是整个基础教育的问题。因此,要使特岗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评价标准,就要从根本上变革考试制度。首先,从考试的内容入手,不仅要考查学生认知的发展,还要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考试的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纸笔测验,还可通过比赛、研究发明、情境测验等方式进行综合性评价;最后,考试结果处理方面,对每一位学生做出具体分析,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

参考文献

[1] 张志娜.制约新课程理念达成的若干因素及及解决途径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 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潘利嫔.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 钟启泉,有宝华.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J].全球教育展望,2004(10).

[5] 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6] 牛波.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初中新课改地方适应性问题之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特岗教师面试内容篇(7)

高中教师招聘岗位8人。面向城区达标高中学校招聘8人,其中物理2人、语文、数学、英语、化学、历史、信息技术学科各1人。招聘条件为具备高中相应学科教师资格证书,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学士及以上学位,所学专业与所招聘学科对口(详见附件岗位信息表),年龄在30周岁及以下(1986年3月10日以后出生),户籍不限。

2.初中教师。

初中教师招聘岗位18人。面向农村初中校招聘语文5人,生物3人、化学、体育、音乐、信息技术各2人,美术、地理各1人。招聘条件为具备初中及以上相应学科教师资格证书,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学士及以上学位,所学专业与所招聘学科相近(详见附件岗位信息表),年龄在30周岁以下(1986年3月10日以后出生),户籍不限。

3.小学教师。

小学教师招聘岗位62人。

(1)定向城区小学招聘31人。其中语文、数学学科各10人,体育、音乐各3人,科学、美术各2人,信息技术1人。招聘条件为具备小学及以上相应学科教师资格证书,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学士及以上学位(详见附件岗位信息表),年龄在30周岁及以下(1986年3月10日以后出生),户籍不限。

(2)定向农村小学招聘31人。其中语文、数学各8人,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各3人。招聘条件为具备小学及以上相应教师资格证书,全日制普通高校大专毕业及以上学历(详见附件岗位信息表),年龄在30周岁及以下(1986年3月10日以后出生),户籍不限。

4.幼儿园教师。

幼儿园教师招聘岗位30人。

(1)定向城区幼儿园招聘12人。招聘对象为具备幼儿教师资格证书,本科及以上学历,年龄在30周岁以下(1986年3月10日以后出生),户籍不限。若该类招聘人员不足则将名额变更为面向农村幼儿园教师招聘计划指标。

(2)定向农村幼儿园招聘15人。招聘对象为具备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大专毕业及以上学历,年龄在30周岁以下(1986年3月10日以后出生),户籍不限。

(3)面向农村幼儿园招聘3人。招聘对象为原公办学校代课教师,具备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大专毕业及以上学历,年龄在40周岁以下(1976年3月10日以后出生),宁化户籍。

幼儿园教师招聘岗位信息详见岗位信息表。

二、报名考试办法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1.报考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对象须参加福建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公开招聘统一笔试。笔试报名时间为:20xx年3月18日~3月24日。报考统一通过福建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报考网平台进行(网址:jszk.fjzk.com.cn)。笔试时间与笔试内容按省教育厅要求进行。面试由宁化县教育局组织,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2.按照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以各类拟招聘人数与进入面试人数1:3的比例确定面试人选。达不到规定比例的,按已考人数参加面试。弃权面试的空额可按同一学科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顺序依次递补。

3.面试内容及要求:专业面试以说课或技能考核为主。报考初中语文、生物、化学、地理、小学语文、数学、初中及小学体育、小学科学的说课内容为对应学科的教材。报考幼教、初中及小学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面试内容为技能考核。综合面试内容主要为回答评委的提问,考核考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和素质。报考城区达标高中学校教师岗位的由教育局另行组织学校面试,报考其他教师岗位的由县教育局组织面试。

4.面试成绩:满分为100分,专业面试占70分,综合面试占30分。

三、录聘办法1.录用成绩计算办法:按笔试、面试各占50%计算最后成绩(保留两位小数),按照从高至低排序,并根据计划招聘学科人数1:1确定录聘人选。若相同学科出现岗位空缺时,申报高中教师岗位落选人员可以按应聘者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调整到初中相应教师岗位招聘,高中及初中教师岗位落选人员调整到小学相应教师岗位招聘,城区小学教师岗位落选人员调整到农村小学相应教师岗位招聘。

2.复核。笔试结果公布后,教育局将对参加面试人员进行复核,应聘人员应在规定时间内及时提供相关政审考核材料。(考生应提供学历学位证、教师资格证、毕业生报到证、身份证等相关有效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各1份)

3.若报考学科仅有一人且面试成绩合格,可直接参加体检和后续考核及协审,体检及考核合格即予直接录聘。

4.体检。体检对象的确定。按招聘人数与体检人数1:1的比例,在考试合格的人员中按综合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确定。体检标准:参照教师资格现行体检标准执行;体检费用由体检者本人自理;体检缺席者,取消聘用资格。报考者或招聘单位对体检结果有疑问的,可在得知体检结论的7天内提出复检,复检只能进行一次,以复检结果为准;凡在体检中弄虚作假或者隐瞒真实情况的报考者,不予聘用或取消聘用。体检由教育局统一组织。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5.考核:体检合格者按招聘计划数1:1的比例进行考核,并由县纪委(监察局)、检察院、综治办、卫计局等部门进行协审。若因体检或考核不合格造成职位空缺的,在进入该职位面试人选中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递补。无递补对象的,该岗位空缺。

6.录聘人选的名单及相关情况在宁化县教育局政务公开栏公示。若在公示期间有发现拟录聘人员弄虚作假的,经核实,即取消录聘资格。

应聘人员未配合我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核且无特殊原因的,视为自动放弃考核及聘用资格。

四、录聘方式1.报考对象被录聘后,其中报考城区达标高中学校的安排到达标高中任教;其余拟录聘人员县教育局将按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要求分别划定城区及乡镇录聘学校名单,拟聘人员按应聘者的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根据我局届时公布的具体学校岗位公开选择应聘学校岗位。

2.新招聘教师需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实行合同管理,服务期未满五年的不得申请调动。

五、相关要求1.报考小学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和幼教岗位需注明类别。

2.对参加国家、福建省和设区市统一组织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服务社区计划、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等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等符合有关政策加分条件的,笔试成绩加5分。20xx年将服务期满的可以报名并享受加分政策,参加农村学前教育巡回支教志愿者参照执行。其余符合加分条件的考生按闽人发(〔20xx〕10号)文件规定加分。

附件:20xx年宁化县教育系统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岗位信息表

联系电话:宁化县教育局人事股:0598-6821293

特岗教师面试内容篇(8)

课题项目: 本文系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资助“十二五”规划课题《“双融共育三结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段东旭。(项目编号:GZYGH2011025) 。

2010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启动第二批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要求有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建设院校举办方,按照《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要求,引导建设院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带动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1]因此,如何构建适合于院校自身特点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为各高职院校争相探索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骨干建设院校之一,依托铁路行业深厚背景,各级政府重点支持的双重优势,针对铁路建设行业、施工企业特点,创新机制,优化模式,提出了“双融共育三结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双融:指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结合6s管理理念,将企业岗位从业标准和企业文化双双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岗位从业标准为职业能力培养的依据,企业文化是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素质的基础。共育:指人才培养做到培养方案共商,培养过程共管,培养效果共评,培养结果共享,最终实现人才校企共育,体现校企深度合作。三结合:指校内课程体系和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相结合,实现授课内容紧跟施工进度;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实现工地现场技能与校内学习场景设置无缝对接;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实现实习任务与实际工作内容无差异过渡。“双融共育三结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示意见图1。

料工程技术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按照“学院与集团公司、系部与分公司(项目部)、教研室(专业)与项目部(工区)、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的模式进行多层次紧密型合作办学,提出了关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几种机制。

校企合作制度建设

建设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必须制订相关规章制度,以解决企业参与教学、兼职教师聘任、教学内容更新、先进技术共享、实习训基地建设和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等问题。

(1)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细则,制订企业兼职人员岗位职责及聘任考核办法,明确企业人员兼职系副主任、教研室副主任的职责范围、工作内容、薪酬待遇。

(2)建立学生劳动保护制度、安全保险制度,由系部及企业项目部共同制订《顶岗实习安全管理细则》、《顶岗实习期间师生安全应急预案》。

(3)根据学院绝大多数毕业生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然后带薪顶岗实习的实际,制订合理的报酬制度,让学生安心顶岗,乐于实习。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针对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将校企合作落实到专业建设上就是形成系部对接项目部、教研室对接实验室、系部专业教师对接工地试验检测人员的三级对接组织形式,其机构组成见图2,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开发、师资队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紧密立体合作,做到课程设置对接施工过程、教学内容对接试验项目,实现企业主导,双方参与,灵活学期,内修外炼。

(1)人才培养方案的校企共商机制

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形成企业主导办学和专业建设的协调机制。组建由企业专家、优秀校友、校内资深教师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不定期召开1~2次专业建设研讨会,上半年针对企业人才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下半年根据企业施工动态对课程设置与教学环节进行深入研讨,做到培养过程动态调整。

(2)教学团队建设的互派交流机制

①设立企业专家大讲堂,构建信息沟通平台。邀请实验室专业人员、校友每学期举行两到三次关于施工现场试验检测技术发展的讲座和专题报告,做到及时、深入了解企业施工内容和项目建设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组织安排。

②实行学院专业教师和施工企业专家、能工巧匠互派交流机制,结对开展实验室建设、课程标准制订、合作科研项目等,达到校企双方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由项目经理担任系专业副主任,由工地实验室主任兼任教研室副主任。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取得试验检测工程师证书,在工地实验室担任实验室副主任、试验检测技术负责人及质量负责人等关键技术岗位。

③专任教师三年内至少下现场锻炼一次。顶岗锻炼期间,积极参加企业生产,与工地技术人员同吃、同住、同工、同酬,完全接受项目部管理;企业试验检测人员进入学校承担部分授课任务,指导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

(3)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的互补更新机制

①除工地常规试验项目外,补充建设工地试验室必须进行投资较大、频次较少的实验项目,服务工地试验室,做到资源互补。

②结合施工工地流动性大、区域性广的特点,做到“基地随着企业建,实训跟着工地干,教学围着项目转”,项目设在哪里,基地建在哪里,丰富实训内容,满足多样化教学需要。

特岗教师面试内容篇(9)

引言

转岗职工由于从一个岗位走上一个不熟悉的岗位,尚不具备新的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也不熟悉与新岗位相关的制度、规程等方面,因而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以更好地适应新岗位。本文试对职工转岗培训进行探讨。

一、转岗职工及转岗职工培训特点

油田转岗职工主要是指长期从事一线艰苦岗位工作、单位工作需要、家庭特殊情况组织照顾者,由组织上从原单位调整安排到新的工作岗位的职工。由于他们不具备新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因而必须对他们进行转岗培训,使他们能更快适应新岗位。从总体上来看,转岗职工培训主要有一下几个特点:

1.转岗培训目标性强。一般而言,转岗人员的培训目标、培训要求、新工作岗位已基本明确,因而具有较强的目标性和针对性。

2.转岗培训时间性强。由于转岗职工的上岗时间已经有明确规定,因此就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培训任务,因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3.转岗培训内容新。对于转岗职工来说,他们所接受的有关新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岗位规章等方面的内容是新的。同时,对于培训内容来说,大部分培训教师教给转岗职工的是本岗位基本技能以及与本岗位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4.转岗培训思想性强。转岗人员参加培训的背景、原因各不相同,对培训结果的期望也不一样,在紧张的培训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很多思想问题,会直接影响到职工的培训效果。培训教师有必要重视对职工的思想教育,使职工能够坦然、热情地接受新工作。

转岗培训能够有效提高转岗职工的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水平,使转岗职工迅速适应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需要,为企业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油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转岗培训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目标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转岗培训是职业技能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主要通过企业对转岗职工开展教学或实际操作技能的传授等方法,使转岗职工形成能够胜任新岗位工作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从而在上任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转岗职工培训应结合企业发展和岗位工作的需要,为提高转岗职工的素质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常识等方面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和训练活动,从而使转岗职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价值观念等有所改变,使他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能够胜任工作,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工作实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培训教师明确培训重点,加强对转岗职工的生产知识、生产公工艺和技能培训,加强对他们的岗位应知理论的培训,尽可能提供他们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使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独立顶岗的要求。

三、提高转岗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

1.制定合适的转岗职工培训计划

开展转岗职工培训的首要问题是要确定培训的目标和需求。只有结合企业快速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素质与技能要求,结合职工培训特别是转岗培训需求,才能制定合适的转岗职工培训计划,满足企业与职工的需要。首先,应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和技术,对转岗职工在知识、技能、目标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其次,要对岗位生产、安全、质量、设备、成本等方面进行等方面考核,确定每一个岗位的绩效差异,分析绩效差异产生的原因,,以此为依据来制定培训内容、培训方法。

2.做好培训的准备工作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保证培训顺利开展并收到效果的重要条件。应建立和完善转岗职工的培训制度和考核办法,将外出培训、脱产培训、集中培训、业余培训、技能鉴定等环节纳入制度化管理渠道,使培训工作管理更加规范。同时,还要做好培训教师的选择工作,实用性教材的编写工作以及考试题库的汇编工作,以保证培训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在培训过程中,还应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师进行技能操作授课,确保培训工作达到预期目标。

3.创新培训方式和考试方法

首先,要重视对职工进行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使转岗职工能够尽快转变观念,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形成岗位所需要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其次,要创新培训方式,对转岗职工采取考试摸底、上岗前强化培训、上岗后拜师学技、顶岗后定期考核等方式,全力推进新形势下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目前,转岗培训所采取的“即教即考”方式不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训教师可采用随机考试的考试方式,让职工有进行复习和巩固课程的实践,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增强职工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对表现优异者,可采用荣誉奖励或物质奖励的方式,进一步激发职工的学习潜能,提高培训效率。

四、结论

转岗培训不同于其他的就业培训,要做好转岗培训,首先应该明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应以促进企业发展,实现企业人力资源最优配置为目标,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法,使职工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岗位技能,做好本职工作,为油田企业发展壮大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超杰.完善体系,更新观念,开创职工培训新局面[A]. 中南片2003年烟草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2004

特岗教师面试内容篇(10)

b. 上课前,自觉准备好上课需用的课本、笔记本、文化用品等,不大声说笑,不在课堂里走动,保持课堂安静,等待教师上课。

c. 关闭手机等全部通讯工具,上课时间不接待客人,保证正常课堂秩序。

d. 不迟到、不早退、不在课堂上自由出入,必须外出时需经老师同意。e. 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烟头纸屑,远离不文明陋习。6.1.3 教室规则

a. 保持教室卫生清洁整齐。

b. 教室内严禁吸烟。

c. 教室内严禁随地吐痰、乱扔烟头纸屑等杂物。

d. 保持教室及周围环境的安静,严禁喧哗打闹。

特岗教师面试内容篇(11)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类型,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它在层次上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一致的,但在类型上有其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实施已完成的设计、规划、决策,并使之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人才。

二是课程构建模式。在构建课程模式时,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按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按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内容和时间及其相互关系。

三是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以现场教学、实习实训、实际操作为主,在教学上以实训法、讨论法、实际操作法、现场经验法为主,课堂教学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实例分析,使学生学会实际操作、使用、维护保养

四是师资队伍。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教师队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指导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职业理论知识,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际训练的新型的“一体化”教师,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根据以上特点,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就要突出高职特色,培养“实用性”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而不是知识广博,实践能力有效差,而实践教学正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

二、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不少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普遍存在硬件建设不到位、软件跟不上等问题,与国家提出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 标相去甚远。

一是硬件不足。我国的高职院校多数为上世纪90年代后新建或改建的院校,其中大部分是由专科学校、职工大学、教育学院、中等专业学校通过升格而来的。这些学校原有的办学条 件是按中专或成人教育目标的要求配置的,显然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二是软件跟不上。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安排依然遵循传统的分段式课程设计的做法,对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各门课程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能力考虑不够,从而影响实践教学功能和作用的发挥。

三是实践教学的考核问题。一些院校还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或没能真正落实。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学生对实训学习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又没有必要的压力。

四是实习指导教师指导能力不一,影响实习效果。有些指导教师受自身实践能力、社会经验、学历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有的甚至还误导学生,从而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五是在当前评估热潮的推动下,许多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前所未有的实践教学,但受诸多因 素(例如经费少、指导老师少、场地有限)影响,大多浮于表面,实践教学深度不够,还不 能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

六是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说,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各学校都建立了 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对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却还不完备,由于缺 乏科学、规范的标准,使得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指导教师各行其是,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三、强化实践性教学对策

一是转变观念,走全方位的产学合作道路。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管理人员和教师深入研究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规律,在更深层次上去理解产教结合、产学合作的意义,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使培养的人才更具特色。学校要通过产学结合这个重要途径,大力吸收社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增强办学活力,积极开拓教育服务市场。使产学结合渗透到教育全过程,校企合作在教育各方面得到全方位的体现。要建立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体,即力争通过合作,实现学校、企业与社会的“多赢”。

二是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企业抓就业。从社会、行业、学院三个层面,构建招生、专业培养、就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产销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广泛的调研和岗位分析,科学构建岗位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针对岗位工作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安排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就业培训机构,构建就业网络体系。就业指导人员要经常深入研究地区、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和职业岗位要求,以敏锐的市场意识捕捉就业信息,并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全面指导。

三是紧密结合“零适应期”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为保证“零适应期”人才培养,学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考试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配套改革。

1、跟踪企业,编写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特色教材。学校应根据各专业高职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吸收企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参与教材的编写,编写的教材能反映岗位实际工作特点,能力培养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在教材使用上缩短学生与企业的距离。

2、进行教学内容改革。高职人才要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就必须随着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企业需要什么,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练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岗位针对性、技术先进性、职业技能性、素质综合性的特点。

3、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采用企业培训模式,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采取仿真模拟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技能在对话、交流中得以提高,使学校和企业实现了“无缝连接”。

4、进行考试方法改革。考试是一个重要的指挥棒,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去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已越来越不适应以注重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综合评价学生学习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应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紧密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系统规划考试制度。第一,要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第二,要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试体系,突出职教特色;第三,要建立起职业资格考核鉴定体系,实现学生的“多证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