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特岗教师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8:01:39

特岗教师论文

特岗教师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154-02

一、引言

特岗教师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特岗岗位教师”的简称,来源于特岗计划。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制办公室联合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规定用五年时间,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任教。河北自2009年起开始招聘特岗教师,目前共招聘特岗教师将近一万五千名。今年第一批河北特岗教师即将服务期满,研究这部分特岗教师的组织承诺对不断完善“特岗计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组织承诺最早由Becker于1960年提出,由于它对离职率和缺勤率有着较好的预测能力,所以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关注。Firestone和Pennell(1993)研究指出:由于对教师工作的观察和控制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育组织中承诺是一个决定性的影响因素,也就是说组织承诺直接关系到教育能否成功。Reyes(1990)认为有承诺的教师所教的学生,表现较好,成绩较优。Hatton(1997)的研究发现,小学教师的承诺和学生的成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本研究中,所谓组织承诺是组织中的成员将组目标与价值内化,对组织和人事制度有强烈的认同感,具有较高的工作动机,且愿意留在组织中,为组织奉献心力。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通过同学、朋友帮忙寻找和在网上征募自愿参与调查的河北特岗教师,共发放问卷57份,排除两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共55份。其中涵盖中小学幼儿园的2009届到2011届的特岗教师,比较具有代表性。

(二)测量工具

人口学资料问卷包括特岗服务所在市、学校类型、性别、入职年份、学历、婚姻状况等共18个问题。

组织承诺问卷采用卢光莉在凌文铨、张治灿、方俐洛编制的“中国组织承诺问卷”的基础上编制的“高校教师组织承诺量表”。此量表应用较为广泛,在天津师范大学张静的硕士毕业论文以及广西师范大学李早华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对中学教师群体和农村教师群体的适用性上都得到了证实。共25道题,包括理想承诺、经济承诺、机会承诺、感情承诺、规范承诺五个维度。采用五点计分。

采用樊景立1998年开发的离职倾向问卷,共四道题,一个纬度,采用五点计分,第三题反向计分,在国内被普遍使用。

三、结果与分析

(一)河北特岗教师组织承诺的总体水平

调查样本组织承诺的总平均分为3.15,略高于理论均值,说明特岗教师的组织承诺水平为中等偏上程度。经济承诺和机会承诺的平均分分别为2.44和2.60,承诺水平较低。特岗教师的感情承诺和理想承诺呈中等程度,平均分分别为3.58和3.169。这说明他们是怀抱着实现自己理想的愿望来报考特岗教师的,有着较高的牺牲和奉献精神,而且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也对学校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规范承诺最高,平均分为4.07,这说明特岗教师能够自觉地履行职责,在访谈岗教师们也都认为当教师是一个“良心活”,要有自己的责任感,所以在工作中会严于律己、尽职尽责。

(二)河北特岗教师离职倾向总体水平

离职倾向的平均分为2.81,略低于理论均值3分,说明特岗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离职倾向。虽然离职倾向并非是真正的离职行为,但是离职倾向是离职行为的指示剂,离职倾向较高的教师会积极的找寻其他的工作机会,如考事业编和公务员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精力和工作积极性。这与其他有关研究基本一致。如江西省2009年到岗特岗教师1 805人,中途由于各种原因离岗了58人;2010年到岗2 449人,截至2011年3月已离岗40人。

(三)不同背景特岗教师在组织承诺和离职倾向的差异性比较

1.学校所在地与承诺和离职倾向

在农村学校的特岗教师的组织承诺总体水平显著高于(P<0.01)县城学校的特岗教师的;农村学校的特岗教师在感情承诺、规范承诺显著高于(P<0.01)在县城学校的特岗教师。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农村学校岗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比较多,在与学生朝夕相处中建立浓厚的师生感情而愿意留在学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婚姻与承诺和离职倾向

不同婚姻状况的特岗教师的机会承诺有显著差异。已婚的特岗教师的机会承诺明显(P<0.05)高于未婚特岗教师。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

3.是否兼任班主任与承诺和离职倾向

兼任班主任的特岗教师的组织承诺总体显著(P<0.05)高于未兼任班主任的特岗教师。一方面,担任班主任会使特岗教师拥有班主任费;另一方面,担任班主任使得特岗教师更为珍惜领导和学校重视自己的这种机会,在组织承诺总体上则表现出显著高于未兼任的特岗教师。

4.保险的购买与承诺和离职倾向

特岗教师论文篇(2)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时至今日,贵州省各个地方的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2006年,“特岗计划”开始实施,特岗教师――一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80后”青年加入了农村基础教育的队伍,为农村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为农村新课改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那么,特岗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以便在特岗教师层面更好地推进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随机抽取贵州省毕节、铜仁、兴义、凯里、六盘水5个县市的特岗教师为样本。在这五个县市中又分别抽取11所中学和12所小学参与调查,所涉及的特岗教师人数为253人。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研究方法

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该问卷包括特岗教师对新课改的认同感、对新教材的适应性、对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适应性和课程评价等五个方面相关内容,共20道小题。问卷回收后,我们采用SPSS17.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特岗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赞同程度较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诸多理念与举措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大革新,充分体现了时代进步。[1]而“80后”的特岗教师们,在成长时就已经遭遇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如今的他们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主力军,转化成教师角色的他们是如何来看待新课改的呢?通过调查发现,特岗教师对新课改的赞同程度较高。在回答“对新课改的赞同程度”时,53%的特岗教师对新课改持赞同的态度,42%的特岗教师对新课改比较迷茫,说不清楚,仅有5%的特岗教师不赞同。

在对新课改的理念、改革的目标和内容的理解上,80%以上的特岗教师均表示基本理解。但“对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方面,竟然将近一半的特岗教师表示很少了解。

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与老师所担任的课目数量之间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为所担任的科目数量越多,教师对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理解程度越低。特岗教师是从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较之城市来说,农村地区存在着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育经费相对匮乏、师资力量更为薄弱、教育管理体制相对落后等问题,大多特岗教师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由于课程的繁重,对所有课程标准很难面面俱到。

2.特岗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性不高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和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2]那么,对于贵州省基础教育所使用的新教材,特岗教师是否适应呢?调查发现,虽然90%以上的特岗教师认为新教材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有7%的特岗教师非常适应,有44%的特岗教师比较适应,有36%的特岗教师选择“不适应”,有13%的特岗教师选择“非常不适应”。

尽管有84%的特岗教师认为“新课程以必修和选修的模块化方式安排内容教学”对实际教学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如果可以自由选择,有将近一半的特岗教师更愿意根据需要把新旧教材结合起来,有30%的特岗教师对新旧教材的选择无所谓。而且新教材中的大多数活动常常要借助多媒体,但是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学校教学资源比较落后,对于新教材中须要用到先进教学设备的地方,特岗教师们只能“望书兴叹”。可见特岗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在思想上高度的接受,但是在实际的行动中,由于现实因素制约适应性并不高。

3.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特岗教师中仍占主导地位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方式。”[3]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份教案”教学方式固然有其优点,但新课改提倡的“在开放式的课堂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更能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那么,特岗教师在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中适应性如何呢?调查显示,虽然76%的特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三维目标的把握努力做到三者兼顾,但是从表4中可以看出,实际教学中,只有30%的特岗教师经常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而大部分特岗教师虽有改革创新的想法,但担心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依然沿用传统教学法,新课改要求的新教学方法就陷入了“穿新鞋走老路”的困境。

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不一,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程度和接受程度不一。[4]如果按照学科新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有66%的特岗教师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中,73%的特岗教师虽然持赞同态度,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有60%的教师几乎很少安排学生的探究活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偶尔的回答与讨论明显受教师的左右,“讨论成了虚假的繁荣,对话变成了语言的游戏”[5]。

4.特岗教师缺乏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新课改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虽然大部分学校也派特岗教师参加校本课程研修的培训,但大部分教师都是“光说不做”,应付了事。调查显示,77%的特岗教师认为开设校本课程是有意义的,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但是在回答“地方课程主要开发者和建设者”时,仅有18%的特岗教师认同自己作为课程建设主导者的地位。在回答是否注重将学校周边的社区、自然和人文资源整合成学科课程资源时,仅有18%的特岗教师比较注重。

5.特岗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仍以考试成绩为主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观,课程评价体系的再建是本次新课改的重点项目之一。[6]“80后”的特岗教师大多刚从学校毕业,多年经历着“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一传统评价方式的教育,对此怨言颇多,当了多年的学生变成老师以后,他们是否热情对待和使用新的评价标准呢?通过调查,事实恰恰相反,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依然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87%的特岗教师虽然认为新课改提倡素质教育,但仍沿用传统的成绩考核评价制度;在对学生评价的主要方式中,仅有20%的特岗教师尝试采用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来评价学生。

四、结论

以上调查数据表明,尽管特岗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赞同程度较高,但是在新课改实施的具体过程中,身处教学资源匮乏的农村学校且教学经验不足的特岗教师在新教材、课堂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和课程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教师培训,渗透新课改的理念

调查中发现,尽管对新课改持不赞成的特岗教师是极少的,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对于新课改感到困惑和迷茫。可见在特岗教师中,新课改的推广力度远远不够。因此,学校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针对特岗教师开展一些必要的培训。比如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聘请富有经验的课改专家到学校给特岗教师作报告;另一方面选派优秀的特岗教师走出去,学习“课改”先进的经验。让教师直接汲取新课改理念的精髓,再通过教研活动、座谈、案例教学等方式来加深特岗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使得这些重要的外部资源得以生根、开花、结果。另外,还可以通过实录反思、叙事随笔、经验总结等方式开展“教师的有效学习”。有效的教师学习,就是要在理论的引领下,让教师意识到须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7]

2.变革教学方式,适应新教材

教材是学生的精神食粮,是知识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新教材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原教材相比,新的教材生动活泼,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同时,新课改倡导的素质教育旨在“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研究发现,大多特岗教师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应大刀阔斧地改革教学方式,通过变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为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各个学科的特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自觉学习。同时,还要避免没有太多教学经验的特岗教师们从“满堂灌”走向“满堂问”的怪圈。

3.提高教研能力,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是新课改中的重要项目之一,除了丰富课程与教材内容、增添教学活力之外,更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实践与探究的能力。[8]因此,新课改要求教师由原来单一的“课程传递者”向“课程缔造者”转变。然而对于特岗教师来说,他们很多来自于外地,且工作任务繁重,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适应新环境和提高教学技能方面,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课程建设主导者的地位。因此,新课改要能有效地在特岗教师中推广,一方面,地方政府应该多方筹集资金,提高特岗教师的经济地位,帮助特岗教师尽快地适应艰苦的环境;此外,各级主管部门还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比如合并村小等、集中教师资源、尽量减少教师一人代多科、所教非所学等现象,减轻特岗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强特岗教师对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特岗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通过展开社会调查、审查学生的日常活动或者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了解当地的社会现状,包括人文环境、学生受教情况等,普查、筛选和培植当地的课程资源。同时还可以通过教研活动建立教师群,拓宽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努力提高利用效率。

4.变革考试制度,倡导发展性评价

新课改倡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而在现实中,传统的评价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以成绩论英雄、以考分比高低,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此现象并非仅是特岗教师遇到的特有问题,而是整个基础教育的问题。因此,要使特岗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评价标准,就要从根本上变革考试制度。首先,从考试的内容入手,不仅要考查学生认知的发展,还要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考试的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纸笔测验,还可通过比赛、研究发明、情境测验等方式进行综合性评价;最后,考试结果处理方面,对每一位学生做出具体分析,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

参考文献

[1] 张志娜.制约新课程理念达成的若干因素及及解决途径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 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潘利嫔.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 钟启泉,有宝华.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J].全球教育展望,2004(10).

[5] 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6] 牛波.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初中新课改地方适应性问题之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特岗教师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37(2012)03-0037-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将“特岗计划”列为“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为评估“特岗计划”政策实施成效,总结实施经验,中国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特岗计划”政策研讨会于2011年12月8日至9日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建立在5月至9月开展的评估调研基础上。以各方分享和对话为契机,共同致力于“特岗计划”在政策设计和具体实施层面的完善和发展。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许涛、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代表麦吉莲女士、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董奇、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勇、评估调研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新蓉、各省教育厅“特岗计划”相关负责人、中央研究机构和高校专家及特岗教师代表等90余人参加研讨会。为政策完善建言献策。

一、“特岗计划”政策宏观背景及主要内容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许涛从国际视野出发。深入剖析了中国教育质量和教师队伍现状。他认为,世界各国都应把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地位。总理2011年8月28日在河北省张北县农村教师大会上指出,“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要在完善“特岗计划”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为农村学校补充大批高校毕业生,“切实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具体来说:第一,师资来源需要改善;第二,教师地位需要提高;第三,专业发展需要保障;第四,师生比例需要缩小。

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董奇在致辞中强调,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师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特岗计划”具有很好的政策瞄准性或导向性,引导优秀毕业生投身农村教育事业。他呼吁各部委通力合作,共同为中国未来教育的更快更好发展作出贡献。

“特岗计划”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在事权不变的前提下。在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部分团场),以及纳入国家西部开发计划的部分中部省份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西部地区一些有特殊困难的边境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和人口较少民族县招聘特岗教师。2006年至2010年5年来,共招聘近20万名国家特岗教师,覆盖900多个县,约1.8万所农村学校,留任率平均达到87%。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特岗计划,是中央政府针对中西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师资问题出台的重大举措,中央财政“购买”教师岗位,开创了“先进后出”的新机制;教师招聘过程坚持国家标准、省级招考、县级聘录、学校使用的原则,由省级部门统一组织考试考核、公开招聘教师,提升了教师人口的把关层级,增强了选人用人的公正性。对地方教师队伍建设具有积极示范效应。

二、“特岗计划”政策实施现状

北京师范大学调研团队于2011年5月至9月展开了全国范围内的评估调研,在10省51县发放调查问卷5 130份,实地走访云南、新疆、广西、贵州、青海、陕西、四川、河南、山西、湖南、河北等11个省24个县(区),收集政策文本和管理文件材料近600份,走访中小学27所,现场记录及访谈录音近20万字,各类利益相关人群访谈及座谈会50余场。研讨会上,课题组负责人郑新蓉教授代表课题组报告了政策调研的主要发现。

(一)特岗教师构成

评估调研数据显示,特岗教师群体呈现如下特征。第一,报考动机方面;特岗教师中有50.43%凭着“喜欢当老师”的信念报考,16.12%选择“为了支援落后地区教育”。第二,家庭背景方面,以特岗教师母亲户籍为依据,79.89%为农业户口,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父亲文化程度中占最大比例的是“初中”,母亲文化程度中占最大比例的是“小学”。初中和初中以下加起来为78.77%。第三,经济地位方面,93.14%的特岗教师认为自己家庭的经济条件在他们本人家乡属于“中等”和“偏下”地位。第四,婚恋状况方面,特岗教师普遍比较年轻,近99%年龄在20~30岁之间,70.82%的特岗教师未婚。第五,性别及民族比例方面,女性特岗教师比例占59.91%,与全国特岗教师总体性别比相近;少数民族特,岗教师较少,为19.35%。

(二)特岗教师工作和生活状态

调查显示,特岗教师来到任教学校,平均课时量每周集中在11~20节之间,任教学科以语文、数学和英语3门主课为主,其他是体育、音乐和美术。特岗教师在校得到了领导的信任与支持,师生和同事关系相处融洽,工作中遇到困难时,66.59%的特岗教师倾向于请教本校有经验的教师,希望得到优秀教学资源的支持和外出学习的机会,其中,经济负担、能否转正以及教学任务三方面成为特岗教师的主要压力来源。

(三)各方满意度

各省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坚持高度的公平性和透明性,赢得了各方一致好评。近76%的特岗教师和93%的县级负责人肯定了“招考过程是公平的”,县级负责人认为“特岗计划”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是特岗教师,而在特岗教师本人看来。“所教学生及其家长”是最主要受益群体。校长们表示,特岗教师改变了学校教师老龄化严重的现象,改善了教师的学历结构,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成绩。

会上,河北、河南、湖南、广西、贵州、甘肃、宁夏、四川、陕西、青海十省代表就本省政策执行情况作了汇报。各省均高度重视,广泛宣传;精心部署,规范招聘程序;加强领导,落实工资待遇;建立相关激励制度,加强人文关怀。

三、“特岗计划”政策实施成效

“特岗计划”政策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充分肯定,调研报告总结了政策的主要成效,也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认同,

首先,创新了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机制。一方面,教师招聘的权限由县级层面上移到省级层面;另一方面,教师招聘的权限由人事部门牵头向教育部门转变。在自由讨论环节,河南省教育厅师范处代表吕康以及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安雪慧博士均指出,“特岗计划”最大的成功之一就在于创新了农村教育补充机制。

其次,为农村学校补充了大批合格师资,对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起了重大推动作用。河北省教

育厅副厅长杨勇指出,“特岗计划”的实施加强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缓解了农村教师紧缺问题,优化了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了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特岗计划”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进入教师队伍的机会,尤其是为大量出身于社会中低阶层的毕业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河北省涞源县特岗教师代表王学和卢宁在发言中多次提到,多亏“特岗计划”,让她们没有成为“毕业即失业”队伍中的一员。

同时,政策还产生了一系列良好的外延效应。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新依族乡宝塔村新发民族小学特岗教师代表刘习聪向与会代表分享了来自一线的鲜活事例。他说,特岗教师的到来使村里风气发生变化,甚至出现了农村外出务工随迁子女回乡就读的趋势。

政策成效的取得与培养、输送毕业生的高校是分不开的,青海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相关代表介绍了鼓励学生报考特岗教师的主要做法: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强化培训管理,丰富培训科目;深入座谈,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其中,信阳师范学院通过动员会、座谈会、宣传栏、电子显示屏、飞信群等方式宣传“特岗计划”;学校每年针对“特岗计划”组织考前模拟训练与培训活动。邀请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以及担任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相关知识进行专题辅导。另外,学校对特岗生实施人性化跟踪管理,学校领导和有关学院就业工作负责同志每逢节假日都会看望、慰问特岗生。

“特岗计划”实施成效也得到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代表麦吉莲女士的充分肯定。她表示在与中国教育部的长期合作过程中,见证了中国为保证学龄儿童拥有数量充足和质量合格的教师所做出的努力。

四、“特岗计划”政策进一步完善的讨论和建议

要将“特岗计划”政策作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的长效机制,在政策的目标指向、实施范围与规模、工资福利待遇、编制、培训等方面都需要仔细斟酌、精心考量。这也是与会代表深切关注和热烈讨论的话题。

(一)关于政策目标指向的讨论

“特岗计划”实质是由中央政府承担义务教育经费,为农村学校提供合格师资。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苏尚锋首先肯定了“特岗计划”政策的两项机制创新意义:一是由中央专项资金支持,创造一个“先进后出”的新机制,二是由省级部门统一组织考试考核、公开招聘教师的新模式。同时,他也指出。在中央财政支持,“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招聘体制下,容易导致财权和事权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以及岗位购买者、使用者与费用支付者在事实层面的分离,处理不当容易引发一定的政策风险。

上述担忧引起与会代表的热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王志明指出,应该在我国教师政策改革框架之下进一步考量“特岗计划”,其财政政策也应与目前“以县为主”的财政体制相结合,中央对贫困地区农村义务师资队伍支持的同时,也应鼓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承担起教师补充的应尽责任,建议坚持在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之上,再考虑各级政府为解决该问题的责任、分担与转移支付的设计问题。安雪慧博士指出,中央应该加大支持力度,但绝非没有上限的支持,中央也不可能承担所有责任,需要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如河南1:1配套招聘特岗教师的做法就很有借鉴意义。

基于上述讨论,与会专家建议,应该进一步突出政策目标指向,建立长效机制,改进并调整原有政策中一些不适应当前情况的原则与方法。总之,应强调事权不变,省级统筹:强调省级招考,保证质量;强调县级管理,定点使用:强调服务为本,动态调整。

(二)关于政策实施范围与规模的讨论

目前,“特岗计划”覆盖了22个省、886个县,100%地覆盖了国贫县、两基攻坚县、灾区县和边境县,对少数民族自治贫困县覆盖率达到78.30%,对革命老区覆盖率是79.57%,共计约192123名特岗教师服务于16402所学校。各省代表普遍担心,随着“特岗计划”的进一步实施。部分县受到财政和编制的影响,会出现“已吃饱,难以消化”的情况,而另一部分师资短缺的非国贫县却不能享受这项优惠政策,教师队伍仍然存在数量短缺和质量偏低的严重问题,仍需要代偿机制的支持。针对该问题,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勇建议将“特岗计划”由贫困县扩展到财政困难县,让更多的经济不发达农村地区受惠,四川省代表戴峰提出希望将革命老区县纳入“特岗计划”实施范围,四川省有31个革命老区县,共有7502个空缺教师编制,若能被纳入“特岗计划”实施范围,将极大地提高该政策改善四川农村教育地区教育质量的力度。

与会代表还认为,“侧重初中,兼顾小学”的实施原则不够合理。首先,当前很多农村小学对教师的需求不亚于初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教授杜屏在河北涞源县调研发现,该县大部分学校主要分布在农村,而农村小学规模普遍较小。班级容量小,教学点多。很难有规模效应,因而对教师的需求量比较大。其次,随着农村幼儿学校的发展,幼儿园师资的缺乏日趋严重。涞源县教育局局长段晓霞提出,现在急缺幼儿教师,无法满足幼教发展对师资的需求,希望将幼儿园纳入“特岗计划”的实施范围。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针对实施范围与规模如何把握的现实难题,应该在可钡4算和可把握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发挥“特岗计划”的辐射作用。如河北省教育厅师范处处长智学提出应该坚持“总量控制、覆盖农村、重点突出、灵活调节”的实施原则。

(三)关于工资福利待遇的讨论

工资福利待遇直接影响到“特设岗位”的吸引力,直接关系到“特岗计划,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岗计划”政策文本规定:特岗教师相关待遇等同于当地正式中小学教师,高于中央补助的部分(20540元人目邑/人/年)由地方财政承担。对此,与会代表反应目前工资福利发放机制和过程中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工资发放不及时。特岗教师工资发放过程涉及周转部门太多,手续繁琐,产生严重的滞后性。广西教育厅师范处处长何锡光指出,中央财政周转环节过多,加之部分县级财政困难,无法按时垫支工资,影响特岗教师工资及时发放。

二是工资水平偏低。对于人均20540元人民币的年工资标准,广西、青海、陕西三省均表示工资偏低,特别是气侯恶劣的青海农牧区。经济极度落后地区的特岗教师待遇应适度提高。陕西省师范处副处长唐澍指出,“特岗计划”实施县都是国贫县,经济基础差,教师需求量大,地方财政十分困难,应提高特岗教师补助经费标准。

三是各地特岗教师工资及福利待遇差异颇大。“特岗计划”政策在规定全国统一工资标准的同时,又强调特岗教师相关待遇等同于当地正式教师,这也给地方工资福利待遇差异提供了政策上的空间。从研数据来看,全国各省份之间,省份内部各县之间,工资差异颇大,部分县相关福利待遇尚未能落实。如河南省跟陕西省的特岗教师工资差距较大,陕西省的陕南、陕北地区特岗教师工资差异较大。

四是地方后续财政支持困难。特岗教师服务期满转编后,其工资福利待遇由地方财政统发,势必成为部分县财政的沉重负担,若不能妥善解决,既毁坏政府的公信力,也影响。“特岗计划”政策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魏曼华在云南鲁甸县的调研发现,该县特岗教师年工资高于中央补助标准,粗略核算县财政每年要承担约300多万元人民币,3年转正后将面临巨大的财政负担,希望中央和省级继续提供一段时间的财政支持。

希望提高特岗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成为与会代表的共识,各方就具体标准出谋划策。郑新蓉教授提出应该参照全国各地事业单位的平均工资进行核算,设计各种津贴,包括:超出正常工作量的额外报酬,3年时间的机会成本补偿,乡村教学点的交通生活补助,增加偏远地区岗位吸引力的地区津贴。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的研究者建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具体分担比例需根据各省的具体状况进行更精细的讨论和计算,特岗教师工资标准的制定应该与当地教师的收入做比对,工作量津贴、业绩奖励、艰苦边远津贴等方面应享受正式教师类似标准,而非统一标准。

(四)关于特岗教师编制的讨论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编制问题直接影响了特岗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是影响“特岗计划”持续深入执行的重要因素。

杜屏副教授在河北涞源县调研发现,农村师资面临超编与缺编的矛盾。按照国家编制标准核编,教师总量已经超编,但区域性和学科性结构缺编现象比较严重。农村地区学生分散,学校班额较小,要想为每个班开齐课程势必需要更多的教师。智学处长指出,目前教师队伍建设中“有编不补、空编难补、余编乱补”的行为时有发生,使得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陷入困境,甚至有面临深渊的危险,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朱旭东教授就编制问题指出,编制是稀缺资源,所有的部门(非教育部门)都在争取编制,在“特岗计划”实施过程中,要防止地方政府权力寻租。把不合格教师以特岗教师名义骗取编制,然后调离教师岗位:同时还需要多因素地考虑农村学校编制设计,把教学点、班级数、学生数、心理教师等特殊岗多方面结合起来重新核定农村学校教师编制。以解决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超编进人的现象,这些问题都将使得部分省县特岗教师服务期满转编问题存在困难。面对超编现状下的特岗教师转编需求,各省只能采取强硬措施,超编转正,留住人才,稳定特岗教师队伍。根据湖南省教育厅教师处刘国才介绍的湖南经验,该省就3年服务期满特岗教师转编问题专门下发文件,从政策上保证人编的顺利完成。

与会代表就编制问题提出四点建议:第一,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编制的核定工作,以学校为;单位,具体到学科进行核算;第二,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编制管理权,坚持在省级管理部门和编制部门的监督下,将教师编制管理权力重心适度下移,将编制管理权限交给县级政府,按照从严从紧的原则核定本县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以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需要;第三,做好农村义务教育适龄人口的预测工作,有计划地配置教师资源;第四,坚持“按需设岗,按需报计划,按县级编制可容量设岗”。

(五)关于特岗教师岗前和在职培训的讨论

特岗教师学历高,综合素质。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缺乏对农村教育的了解,高质量的岗前和在职培训有利于特岗教师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特岗计划”政策文件只对岗前培训的必要性进行了规定,对具体培训层级、培训内容缺乏说明,与会代表就特岗教师培训问题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首先,培训层级不一。部分省份由省级统一组织安排岗前培训。有的在市级层面组织进行,另有部分省将培训的组织权交给县级,如魏曼华副教授在云南调研发现,县级层面培训缺乏规范化的操作,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特岗教师论文篇(4)

一、“特岗教师”计划的实施情况

2006年5月,在西部偏僻农村学校师资缺乏,大学生就业面临压力的双重背景下,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联合启动实施了农村“特岗教师”计划。所谓“特岗教师”,是指在现有教师编制内设立特别岗位,采取中央推动、省级统筹、公开招募的办法,吸收优秀高校毕业生担任特岗教师,聘期为3年。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以中央为主。

江西省于2009被纳入“特岗教师”计划实施范围。2009年至2011年间,江西省共招聘了8581名特岗教师,充实到农村基层中小学校任教。经过3年的建设,特岗教师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职业倦怠也作为一种负面因素已经在特岗教师中出现,并且伴有产生周期越来越短、程度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广的趋势。笔者对江西上饶地区特岗计划所作的调查显示:有轻微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68%,有中度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46.5%,有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22.5%!

二、农村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负面影响

职业倦怠(Job burnout)也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是指个体长期处于工作压力情境下所出现的躯体、情感和认知的综合衰竭状态。“职业倦怠”的概念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于1974年提出,后来人们把这一概念引入到教育学领域。

所谓特岗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特岗教师对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缺乏热情,却又不得不为之时感到厌烦、身心疲惫,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下降的一种心理状态。具体来说,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的一般典型表征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情绪衰竭。很多特岗教师走进农村支教以后,出现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主要表现为工作热情降低,缺乏热情与活力,甚至会产生焦虑、恐惧、沮丧乃至绝望的情绪。

其次,认知消极。部分特岗教师往往只把工作作为谋生的工具,感到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对工作的付出与诸如金钱、社会认可等回报感到不对等,容易产生较强的自卑感。

最后,低成就感。特岗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感受不佳,没有成就感,普遍感到厌倦,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满意度很低,容易产生较强的无助感和强烈的离职倾向。

实践表明:特岗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和职业生涯,更会因为消极的工作态度而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削弱甚至瓦解教师群体的凝聚力,进而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农村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特岗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源于两方面因素,即内在的心理原因与外在的社会原因。

总起来说,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职业声望低,角色认同感差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天地君亲师”,教师具有相当高的职业声望。然而,曾有学者调查,当今社会,家长最不希望孩子从事的职业中,教师处于第三位。农村特岗教师,则几乎成了“贫穷”的代表词,他们的职业声望则更是可想而知。有的特岗教师曾叹息,“农村教师仍然是一个太阳底下无奈的职业”。

就目前现实情况来看,“特岗教师”还未成为未来从业人员向往和自觉选择的职业。据一份调查显示,特岗教师选择特岗主要是为了就业,但他们对自己是特岗教师的身份感到自然,而且有着较高的教师角色意识。调查显示,特岗教师选择报考特岗的根本原因是:为自己就业(83.3%),为锻炼自己(16.7%),发展农村教育(23.3%);40%的特岗教师介意告诉他人自己是“特岗教师”。虽然在江西农村特岗教师招考过程中,曾出现了几十个师范毕业生争相报考几个教师岗位的现象,但这并不能说明农村教师的职业声望已大大提高,而只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大学生就业的艰难。

调查结果表明,部分特岗教师选择这份职业,不是出于对这份事业的热爱,而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或是减轻家庭经济压力,也有的毕业生把特岗教师当成一种暂时的就业跳板,随时寻找着更好的职业机会。这种“骑驴找马”的心态必定使他们不能安心做好教育工作,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倦怠心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二)工资待遇低,心理落差较大

特岗教师大多是应届大学毕业生,他们风华正茂,满怀着人生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渴望在新天地里一展拳脚,然而农村落后、闭塞的乡土环境、微薄的收入、封闭的人际关系与其想象相差甚远,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

特岗教师往往被分配在最艰苦、最偏远的基层从事教书育人工作,付出的劳动时间要比城市教师多,工作负荷要比他们重,可得到的报酬却不仅远低于城市教师,甚至低于国家规定的平均水平。据笔者从所调查的特岗教师处获悉,他们每月实际领到的工资一般在1400元左右,低于国家标准的1710元,且没有其他奖金、福利等隐性收入,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出现了拖欠特岗教师工资的现象,这些无疑严重挫伤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把人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生存、安全、归属、尊严、自我实现。可以说,特岗教师当前的处境仍处于生存链,还要为生存打拼,更奢谈自我实现。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使特岗教师产生了强烈的受挫感。如果我们一味地提倡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要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而罔视特岗教师困顿的生活,这显然是不太现实的。很难想象,一个连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为贫穷所扰的教师会真正做到“安贫乐教”,全身心致力于农村教学发展。

(三)工作负荷重,教师责任重大

特岗教师是大学毕业生中比较优秀的一部分,他们的学历、学位层次较高,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较扎实,因此学校领导对于他们的期望值比较高,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缺乏,所以特岗教师一般被安排带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承担2-3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他们中绝大部分从早到晚都处于忙碌的状态。

与此同时,不少特岗教师所任教课程与自己大学所学专业不相吻合,这种“教非所学”“教非所选”现象非常普遍。如大多数农村学校的英语、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无科班专业教师,均由其他科任教师改科担任,致使一些特岗教师的专长很难得到充分发挥。由于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而又没有找到释放压力的途径,这很容易导致特岗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心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负担过重必然会导致肤浅,负担过重必然导致对更美好的生活失去期待。

反观现实,由于农村人口素质较低,家长文化偏低,大量农村孩子的家长缺乏关于学业的经验和体会,求知欲较弱,对于知识型能力的了解也相对较少,更愿意将孩子的学业问题以及其他一切有关孩子的问题交由老师去判断去处理。

(四)精神生活贫瘠,发展环境不佳

特岗教师大多是应届大学毕业生,他们风华正茂,满怀着人生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渴望在新天地里一展拳脚,然而农村落后、闭塞的乡土环境、微薄的收入、封闭的人际关系与其想象相差甚远,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

农村的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知识的获取途径相对较窄,由此带来精神生活方面的贫瘠,给特岗教师的文化适应带来种种难题。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特岗教师是外地人,远离家乡,除了忍受孤独之外,还要接受更为残酷的现实,由于所在学校远离城市及交通,信息闭塞,自我发展的机会、空间都被局限了,这也使特岗教师产生了情绪上的焦虑,以致无法安心从教。久之,便不可避免地在农村中小学相对艰苦的条件与单调的生活中消减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此外,特岗教师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特岗教师大多是应届大学毕业生,虽然他们满怀激情投身农村教育,但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或是专业技能不强,尽管工作很努力,但取得的教学成绩却不尽如人意。一旦付出与成绩不成正比,往往影响特岗教师的工作热情,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四、预防和解除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在物质条件艰苦、精神生活贫乏、工作上的压力、成长道路上的迷茫等“多重贫困”的环境下,特岗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心理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如何让特岗教师在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中感到有希望,有成就感,从而保持应有的职业效能感和职业热情,需要国家、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及教师自身诸方面形成合力,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政府要主动地指导媒体,宣传教师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努力营造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的舆论环境,要使教师在我们这个文明社会中工作生活舒心,全社会应给予教师更多的关注、理解和应有的尊重,让教师乐教适教。

要想使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并立志献身于该职业,必须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和舆论的宣传等手段,促使全社会形成尊重教师、支持教师的意识倾向与心理氛围,广泛树立起“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观念,切实做到教师职业无论在城市或农村都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只有这样,特岗教师才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并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其次,要树立人本和服务理念,加大政策保护力度。

第一,确保特岗教师各项待遇的落实。“特岗计划”教师聘期3年,聘任期间工资由中央财政发放,其他津贴补贴由地方财政承担。但实际情况是,由于中央财政拨款链条比较长,涉及中央、地方的两级财政,目前我省特岗教师的工资往往不能完全到位,严重挫伤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因此,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首要任务不是强调教师的“师魂”和“奉献”,而是确保工资发放到位。

第二,落实3年服务期满的编制问题。不少特岗教师对于服务期满后的去留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担心,顾虑政策有不确定性的变化。相关部门要细做工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切实维护特岗教师的职业权益,从具体事件、长远计划以及现实影响多个角度保障其权益的有效实现。应聘者3年期满后,如本人愿意且考核合格可转为编制内教师。只有保障措施到位,才能让特岗教师心无旁骛,安心施教。

第三,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特岗教师的评价和管理约束多激励少,难以有效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人欣慰的是,教育部新近出台了一项规定,特岗教师在3年服务期以后,如城镇教师岗位出现空缺时,可优先录用到农村服务过的“特岗教师”,这应该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机制。同时,学校应该给特岗教师搭建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如优质课比赛、论文评比活动、课题研讨活动,给特岗教师平等甚至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在成功中提升自我。对优秀特岗教师,可以在评优评先、推荐为骨干教师、提拔为学校干部等方面充分考虑,最大限度地给特岗教师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能迅速成长,成为合格教师,成为骨干教师。

第四,进行长期的追踪管理。特岗教师身处偏僻乡村地区,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这就需要的领导干部多下基层走访慰问,进行追踪管理,为特岗教师解决好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加强业务指导,让他们在条件艰苦的岗位上安心本职工作。只有情感管理和制度管理两方面有机结合,才能从最大限度上缓解和消除特岗教师的职业倦怠,真正留住特岗教师。

再次,教师自身要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升专业素养。

作为教师本人,应清醒认识到倦怠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特岗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清楚自身的职业责任,在精神理念上树立从事教学工作的职业价值感与自尊感,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

特岗教师论文篇(5)

【基金项目】2011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海南省小学教师转岗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HNSK(GJ)12-49。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16-01

由于世界性的少子化趋势,出现大量“富裕”的小学教师。这些“富裕”的小学教师将被流向幼儿园。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海南省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要求,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而转岗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已成为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因此提升教师素养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在教师教育背景下明确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标准

(一)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专业成长可以分为理性的教师专业要求和实践的教师专业要求两方面,而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标准被定义为:具有相应的实际教学能力;具有教学设计的独创性,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总结和开展教学研究。

(二)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框架

1.环境的创设与利用

2.一日生活的安排与指导

3.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

4.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5.评价与促进

6.沟通与合作

7.反思与发展

二、在教师教育背景下对转岗幼儿教师及其专业成长的认识

(一)转岗幼儿教师基本状况分析

通过问卷对海南省万宁市40名转岗教师进行了基本情况调查,总结具有以下共性特点:

1.来源均为调转和并校分流的小学教师。

2.平均年龄呈现老龄化特征,40岁以上的教师占整体转岗教师的85%以上,最低年龄在32岁以上,其年龄特点是沉稳,好静,不够活泼。

3.职业认同感较低,对幼儿教师存在偏见。

4.教育理念比较陈旧、缺乏 ,科研能力、创新能力较差。

5.有望参与岗位实习和专业培训,自信心不足。

6.对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方向迷茫无措。

(二)幼教工作特殊性的要求

保教结合是幼儿园区别于其他学校教育的重要特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特点决定其需要成人的呵护,因此这种工作对教师有着特殊的要求。如果教师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过硬的专业知识是不能胜任幼儿园的复杂工作的,只有通过专业成长才能达到幼儿园保教并重的要求。

(三)转岗幼儿教师迫切需要专业成长

专业发展过程是通过“反思”以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实践,并因此而实现自我的提升和专业上的发展 。根据我省转岗幼儿教师的基本情况分析,进一步明确了转岗教师的角色转换方向:我们在培训转岗教师过程中坚持以现代幼儿教育理论为指导,确定转岗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目标,因此转岗教师迫切需要专业成长。

三、在教师教育背景下促进转岗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策略

(一)促进教师对外来知识的吸收与分享

这是利用专业引领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关键。如让老师们写日志、自我主导的学习(网络资源的利用)逐步培养转岗教师们的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形成一定的教研学习氛围,搭建转岗教师学习、交流、改进、提高的平台,使转岗教师清楚幼教的最新理论和趋向,开拓其视野,不断提高幼教的高度,或与优秀一线教师的接触可以使她们了解其心得体会,体会智慧火花的碰撞。

(二)发挥专业优势,建立个性化专业成长模式

除了对转岗教师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培训外,还可以考虑到她们原本专业所具有的优势,让不同专业的教师充分展示其专业特长,互相补充学习,以扬长补短,制定个性化的专业成长模式。

(三)促进教师的自我理解和专业自觉

通过多鼓励、激励教师去实现制定的目标,让教师感带着动力与激情工作,注重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同时以实践为载体,以共同研讨为形式的教育培训。如定期组织的“生活案例现场分析”。让教师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唤醒转岗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更新教师的自我价值观,促使转岗教师将专业成长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从而实现在新环境下的角色转换。

(四)以活动促提高,让转岗教师在参与中发展

1.开展“一课多讲”集体教学研讨活动,如教学前进行反思,活动后进行集体研讨等多种方式,使参与者能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点,从而加快自己专业成长的步伐。有效地提高了转岗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2.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促使转岗幼儿教师全方位成长。我们组织开展“模拟课堂、优质课观摩和竞赛”活动,从而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有效地提高转岗教师的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四、在教师教育背景下促进转岗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取得的成效

(一)思想认识的转变更新

通过培训学习,转岗教师在与幼儿及幼儿家长的长期交往中感受到了来自幼儿的亲近和崇拜,体会到了来自幼儿家长的信赖和期待,对幼儿教育工作有了新的正确的认识,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同时也体会到了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幼儿教育工作已日益被社会青睐和认可,逐步树立了职业的自豪感;增强了自我价值和能力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教育观念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二)专业素质得到提高

在开展教师教育培训工作的实践中,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做到学用结合,使转岗教师初步掌握了幼儿教育的基础理论和五大领域教学的设计指导,在实践、研讨、反思的循环中使转岗教师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许多转岗教师迅速地成长起来。

(三)促使幼儿园能稳步发展

教师是立园之本,转岗教师的加入,给我省的各乡镇幼儿园带来了机遇。通过各类培训研讨活动,转岗教师都经历了“学习—尝试—反思—讨论—感悟—提炼—再尝试—再反思……”的成长、学会了在“干中摸索”,在“反思中干”,使转岗教师逐步实现角色的转换。呈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参考文献:

特岗教师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07

为了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2006年,由中央财政支持,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任教(简称“特岗”教师)。大学生“特岗”教师深入农村,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新农村教育的成败。所以,加强“特岗”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对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社会主义新一代接班人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1 “特岗”教师现状

2006年中央财政支持,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农村义务阶段“特岗”教师,服务以3年为一期,工资待遇是3万元一年,特别偏远山区3.5万元一年,期满后在考公务员、事业单位上有相应优惠条件。从2006年到目前已经执行了7年,全国从2006年的1.6万人,到2009年的6.5万人,每年招收大学生的人数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13年全国招聘公告约6万人。现阶段学校老师人数虽然在不断增加,教师学科类型不断丰富,但是教学质量仍有待提高,因此我们要严格竞聘条件,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所学专业与所教授课程要求相符合,这样可以更好的服务乡村教育。

2 当代农村“特岗”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观念是行为的控制器和调节器。目前“特岗”教师思想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缺乏长期留守农村的思想准备

很多大学生“特岗”教师从没有在思想上认识到这一点,反而是一方面被国家一系列福利和优惠加分政策所诱惑。另一方面面对现在高等学校扩招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就产生了把“特岗”教师作为缓解就业的权宜之计、“跳板”等等错误的价值取向。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并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无法献身投入教育事业,没有扎守农村学校,在任职期间没有为农村教育奉献自己的思想准备。

2.2 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指导

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是奉献于教育事业,端正教学态度,以及正确的金钱观,而农村“特岗”教师在工作之初,普遍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相对比较突出。虽然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知识能力,但是缺乏长久、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一些拜金主义,自私行为,功利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占据思想,思想决定了行动,在一些错误价值观影响下,态度不端正,教学过程中敷衍了事,甚至将负面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

2.3 缺乏准确的自我定位

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看不到自我的优点,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因此,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

3 解决“特岗”教师思想问题的具体措施

随着当前社会对公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公平问题也是呼声不断,农村教育发展的相对落后,让现阶段“特岗”教师的一些思想问题,到了亟待解决的地步。在对当前“特岗”教师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结合国家对基础教育教师建设的指导思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特岗”教师的思想问题:

3.1 培训考核促进“特岗”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提高

加强“特岗”教师的入职前培训工作,并扎实开展在岗期间的继续教育工作,满足“特岗”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综合能力提高的需求、对于学科教学认知能力提升的要求、对于教育科学研究的需求。要理论联系实际,联系本校自身的发展需要,学生学习情况来进行高效率的培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2 “老”带“新”管理模式、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充分利用学校里面“老”教师已有的丰富教学经验,让农村义务教师通过老教师的直接经验,这种“师徒制”能让新来的“特岗”教师更好的认识和掌握学校情况、学科情况及学生特点,掌握学校情况,有利于农村义务教师适应学校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以及考核模式,从而迅速适应环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情绪;掌握学科情况有利于刚进入岗位的农村义务教师认识到自己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工作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3.3 加强榜样宣传、促进职业认同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比较强烈,他们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价值,然而在现实工作过程中到农村任教这样的行为不被大众认可,甚至在大学生农村义务教师心中都是羞于启齿的工作,内心自我价值无法实现的思想导致内心消极。因此,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环境,用感情吸引并留住优秀教师长期从教。 通过“最美乡村教师”等活动的宣传,使他们对教师职业产生自豪感和满足感,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归属感,职业尊重感,职业荣誉感及职业认同感,从而达到认同农村“特岗”教师职业和留住人才的目的。

4 结束语

本文研究的主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来分析农村义务教师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的分析解决策略,相信,本文的一些建设性的策略一定能够促进对大学生“特岗”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的提高,与此同时,这一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的提高,将会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提高,为新一代人才的培养提供强大的精神保障。

参考文献:

[1]魏建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教育论丛,2010,9(33-34).

特岗教师论文篇(7)

随着社会对幼儿入园问题的持续关注,也使得教育界对发展学前专业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目前的专业发展状况来看,诸多中等师范学校通过专业调整甚至校名更改,建立起了专业化培养学前教育人才的平台。然而对此进行冷静思考后发现:与传统教师教育不同,针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不仅需要建构起他们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需要从教学实践上强化他们的岗位素养(这对于中职层次更为重要)。正因如此,探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训教学模式就显得十分必要。

从现有文献的论述来看,针对学前专业实训模式的研讨似乎并不多见,而是以工学类专业的为多。由此,为学前专业构建科学的实训教学模式,在借鉴其它专业经验的同时,还应满足本专业岗位技能的实际需要。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学前教育专业的岗位特点

不可否认,从全国范围来看培养学前教育师资本身就属于新鲜事物,其既不同于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模式要求,也与传统教师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首先还应考察学前专业的岗位特点。

具体而言,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艺术类技能要求高

学前儿童的入园目的并不在于与小学一年级学习相衔接,而是最大化的开发孩子们的心智和各种潜质。因此,在整个入园阶段都以音乐、美术、舞蹈等项目为教学主导。该教学实践特征也直接决定了该专业的岗位特点,即其对艺术类技能要求高。这一岗位特点也印证了上文所指出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与基础教育的不同。针对这一特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训教学不仅面临着具有实践经验师资短缺的挑战,也同样面临着实训场地不足的压力。

(二)操作类技能要求高

毕竟,学前教育专业仍属于教师教育范畴,而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导向下,也使得该类师资培养应突出实际操作技能。如,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的手工制作、剪纸、绘画等教学项目,都需要通过教师的示范来教会孩子们必要的操作技巧。这一特点就意味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应在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间,建立起合理的学时比例。与此同时,理论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实训教学的项目设计,都应在校本要求下进行思考。

(三)环境适应性要求高

环境适应性可具体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性问题。为何笔者提出这一特点,其仍取材于岗位实践的信息反馈。很多学生在校学习专业课程时都能顺利应对,当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中却因职业疲倦,及自我情绪调整缺失等因素的影响,无法持续、稳定的将诸多技能应用于岗位教学之中。由此,学前教育专业对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具有较高要求。

以上由笔者总结出的岗位特点,就为实施实训教学提出了要求。

二、岗位特点引导下的实训教学要求

因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正处于起步期,因此,对实训教学模式的内在要求也难以找到一个标准的提法。从而,在借鉴其它专业要求的同时,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岗位特点。可以从教学目的、手段、结果等三个方面来考察其中的要求。

(一)对于教学目的的要求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训教学除了应具有常规要求外,还须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对岗位意识的要求。严格来说,任何教师岗位都存在着自身的岗位意识。但对于面向幼儿教育岗位的学生而言,他们不仅须建立有关师德、师风的职业素养,还需增强自身的耐心。幼儿教师所须具备的教学耐心,不仅归因于学前儿童的心智发育水平,也是从事文体类教学所必备的岗位素质。从目前中职实训教学现状来看,似乎并没有特别关注“耐心”这一要素。

2.对环境适应的要求。“吵、闹”的教学环境,打破了许多学生对幼儿教师工作环境的遐想;并且,目前幼儿家长对教师的普遍挑剔,也使得部分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难以建立成就感。然而,惟有首先适应环境且稳定心态后,才能有效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因此,针对教学环境(包括对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适应性能力的培养,也应存在于教学目的之中。

3.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这里并不讨论岗位技能要求,其属于常规要求范畴。而是针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来展开讨论。具体而言,实训教学还应带有启发性元素,从而激励学生有意识的自主探索幼儿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不难看出,其将形成该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对于教学手段的要求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在各方面都处于建设和探索阶段,对于实训教学手段的要求也只能从总括层面给予提炼。

1.分年级设计实训任务。分年级设计实训任务或项目,这是专业培养方案所规定的。但是任务内容的具体设计,却在各类中职学校略有不同。但无论怎样,一年级应强化岗位技能训练;二、三年级在巩固岗位技能的同时,还应逐步进行岗位意识和个人教学创新能力训练。

2.建立校内外实训场所。实践表明,不管学校如何重视学前教育专业,但若与市场需求脱节,都将无法建立起合格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提升校内实训能力的同时,应主动、积极的与幼儿园实体建立合作关系。不言而喻,后者需要在学校管理层公权力的影响下才能有效实施。

特岗教师论文篇(8)

河南省正式施行农村特岗教师计划已经有6年时间。本文主要对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的发展现状和怎样促进农村特岗教师更好地发展做了一定的研究综述。

一、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队伍发展的现状

陈凯认为从2009年到2012这三年“特岗计划”的实施对加强我省农村教育工作,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高闰青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对农村教育的影响方面,她认为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队伍的发展成效体现在:引领地方“特岗计划”的实施、吸引优秀人才和拓宽就业渠道、补充编制和优化结构、激发办学活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等四个方面[2]。徐敬建在对144名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进行了调查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特岗教师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学成绩突出,对工作满意度较高;爱岗敬业,事业心强,有着较强的现代教学能力;他人认同度高,能适应农村学校的生活,对学校生活条件基本满意[3]。可以看出我省“特岗计划”实施以来,农村特岗教师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特岗教师自身的发展,二是特岗教师队伍对当地的教育教学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很多学者对特岗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在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例如,侯霞飞和涂亚北在对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在工作和生活方面均存在着不满意现象;在心理方面,特岗教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情绪心理及人格心理方面;他们还发现特岗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4]。陈凯还提出了特岗教师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其它问题,陈凯认为河南省特岗教师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五个:一是农村教师缺口仍然比较大,各地申报“特岗计划”的积极性比较高,但现有招聘名额平均分配到各县相对较少,仍然无法满足每年教师自然减员和流失后带来的教师缺口;二是部分设岗县财力有限,住房、保险等相关配套政策落实存在困难;三是河南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整体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与周边省份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四是个别地方在执行中对有关政策把握不严;五是部分特岗教师所学专业与工作方向不对口,难以发挥专长[1]。徐敬建认为特岗教师面临着以下困惑:特岗教师任教期满后的“入编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特岗教师的后顾之忧有待解决。后顾之忧主要包括:第一,很多特岗教师感到“孤独”;第二,特岗教师的个人问题难以解决;第三,特岗教师渴望看到更广阔的发展前景[3]。孟宪乐发现特岗教师的从业状况不尽理想,教师工作和生存压力都很大[5]。刘润秋,宋海峰,卢洋以河南省南阳市的农村特岗教师为例,对特岗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特岗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处于一个非常低的层次[6]。以上研究这说明农村特岗教师在工作方面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二、怎样更好地促进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队伍的发展

关于怎样更好地发展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队伍,很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这些建议主要是从政策方面来考虑的。陈凯提出解决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队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把“特岗计划”作为振兴河南农村基础教育的一项长期战略,建立农村教师补充长效机制。第二,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更加了解、关注特岗教师群体。第三,注重“用”“养”结合,帮助特岗教师做好长期职业生涯规划。第四,创造良好条件,加强心理疏导。第五,因地制宜,统筹使用国家计划和各省地方计划[1]。邬跃和赵建军认为新一轮“特岗计划”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又一次重大的机遇,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加强宣传动员,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持“特岗计划”。其次,严把入口关,把有志从教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教师岗位。再次,加强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环境,留住特岗教师长期从教[7]。高闰青提出扩大“特岗计划”的实施范围;扩展“特岗教师”的招聘对象;拓展“特岗计划”的招聘形式;延伸“特岗教师”的招聘层次;延长“特岗计划”期限,形成长效运行机制等措施[2]。徐敬建认为要想让特岗教师扎根农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落实政策,为特岗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努力改善特岗教师的基本生活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重视对特岗教师的专业培养[3]。孟宪乐提出了关于发展特岗教师职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的思考与建议:延长对特岗教师工资的转移支付年限,保障并提高特岗教师的各种福利待遇水平;加强特岗教师培训工作,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建立科学的特岗教师考核制度;创造良好氛围,加强对特岗教师的人文关怀;做好特岗教师的政策宣传工作[5]。刘润秋等针对河南省南阳市的农村特岗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较低的问题,提出政府应完善特岗教师的相关政策,对特岗教师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学校应改变管理方式,完善特岗教师管理制度;特岗教师自身应对工作有正确的认识,积极投入到各项工作中[6]。

从以上专家学者关于怎样更好地发展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的一些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很多的建议被反复提到过很多次。其中把“特岗计划”作为一个长效机制,更好地补充农村特岗教师被提到了四次;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持特岗教师或“特岗计划”也被提到了三次;加大对特岗教师的人文关怀以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等很多建议也被经常提到。但是也有一些专家提出了一些非常独特的见解,例如,高闰青所提出扩大“特岗计划”的实施范围;扩展“特岗教师”的招聘对象;拓展“特岗计划”的招聘形式;延伸“特岗教师”的招聘层次等四条建议就独辟蹊径,与其他学者所提出的建议有些许的不用。

参考文献:

[1] 陈凯.“特岗教师”政策审视―以河南省为例[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53

[2] 高闰青.“特岗计划”的现实成效―以河南省为例[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02:15-17.

[3] 徐敬建.河南省农村学校特岗教师现状调查与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02:18-20

[4] 侯霞飞,涂亚北.特岗教师的基本状况研究[J].金田,2013,09:224

特岗教师论文篇(9)

一、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

班级管理(classmanagement)是围绕班级目标所进行的组织管理、活动管理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总和〔1〕。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是教师的重要能力之一,美国的《威斯康辛州教师资格专业标准》中规定,教师应“具有管理课堂的能力,理解个人和群体动机及行为,以便创造一个鼓励积极的社会交往、主动参与学习与自我激励的学习环境”〔2〕。鉴于顶岗实习生仅在实习学校工作数月,其参与的班级管理工作具有渐进性、局限性和特殊性〔3〕〔4〕。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是顶岗实习高师生在原有班级建制基础上,快速进入角色,协调各项教育资源,采取恰当方式,有计划地推进课堂管理、组织活动管理、学生心理教育等工作,并完成教育任务的能力,见下图。

二、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培养方略

顶岗实习开展以来,为优化实习效果,提高顶岗实习高师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诸多专家学者献计献策,提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顶岗实习培养方略〔5〕〔6〕。笔者结合自身顶岗实习经验及访谈调查结果,在原有培养方略的基础上创新培养思路、改善培养方法,并利用驻县管理工作的方便,在顶岗实习高师生中实施培养方略。方略一:搭建平台。利用QQ群、微博、博客、微信等网络媒介,搭建独具特色功能的长效网络平台,定期进行问题答疑和主题讨论,邀请管理专家答疑解惑,及时解决班级管理问题,不留问题死角。建立如此之多的网络平台看似冗赘,但利用多元网络平台进行交互,可以使顶岗实习高师生积极工作,快速找到自己所需、对号入座,及时解决问题。方略二:专家引领。为顶岗实习高师生和国培教师之间搭建桥梁,充分利用“国培计划”资源,在顶岗实习中,邀请年轻“国培教师”对顶岗实习高师生进行班级管理经验交流和问题解答。定期邀请管理专家(心理学专家、教学论教师、优秀班主任)对顶岗实习高师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引导,督促他们快速进入角色,明晰班级管理相关事宜,增强班级管理洞察力,先让其“敢管”,而后再通过针对性的指导,达到“会管”和“管好”。方略三:多元活动。一方面,组织顶岗实习高师生进行独具地方特色的顶岗实习班级管理经验分享,使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每月经自我举荐或同学推举,选出班级管理能力突出的顶岗实习高师生为大家撰写经验分享报告;另一方面,组织顶岗实习高师生进行以班级管理为主题、以情境模拟为形式的竞赛,在竞赛中增长能力。

三、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的培养效果探析

本研究遴选河北师范大学45名顶岗实习高师生分两个阶段(顶岗实习前、顶岗实习后)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基于测评目标具体化、结构化的诉求,参照成熟班级管理相关量表〔7〕,依据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要素,整合生成了《顶岗生班级管理能力测量量表》。该量表由26个项目组成(2项测谎题),其中课堂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分别由8个项目进行测量。调查对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符合程度(符合程度赋值规则为:非常不符合=1,不符合=2,一般=3,符合=4,非常符合=5)。量表采用积分法,分数越高,说明能力越强。本次调查于顶岗实习初期、末期分别发放问卷45份。顶岗实习初期回收问卷45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4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56%;顶岗实习末期回收问卷45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4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33%。经筛选,形成42个配对。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测试分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按照95%的置信区间,测量顶岗实习对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的影响。

(一)课堂管理能力

表1显示,顶岗实习高师生课堂管理能力提升显著,顶岗实习前后的课堂常规管理能力、课堂事件处理能力、课堂秩序维护能力、课堂活动开展能力均值差分别为-2.23810、-2.57143、-2.42857、-2.07143,T值分别为-14.396、-16.035、-17.211、-13.802,Sig(双侧)为0.000。由此可见,课堂事件处理能力提升最为显著。课堂管理指为实现预定教学目标而建立并维持课堂秩序的师生互动过程〔8〕。课堂管理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班级管理能力。虽然,顶岗实习高师生在高师院校学习过很多相关理论知识,但由于没有直接课堂管理经验,在顶岗实习初期就显得尤为无助和迷茫,特别是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易出现手忙脚乱等尴尬局面。而顶岗实习后,经历了一个学期的培养,加之指导教师的熏陶和自己的探索,顶岗实习高师生已经基本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个性特征,在预设课堂活动及处理课堂事件时基本能够考虑全面,可以较为轻松地维持课堂秩序并开展课堂活动。此时,顶岗实习高师生可以将更多精力用于学科教学及其研究,以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二)沟通协调能力

表2显示,顶岗实习高师生沟通协调能力提升较为显著,顶岗实习前后的快速树立威信能力、处理学生矛盾能力、融洽亲师关系能力、组织学生活动能力均值差分别为-0.59542、-1.04762、-2.16641、-1.29200,T值分别为-5.803、-5.814、-13.307、-6.916,Sig(双侧)为0.000。由此可见,顶岗实习高师生融洽亲师关系能力提升最为显著。沟通协调能力是教师在工作中妥善处理好亲师、师生等各种关系,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的能力,是教师班级管理能力中最核心的能力〔9〕。访谈发现,部分顶岗实习高师生在实习初期不能迅速转换角色,导致失去个人威信、师生关系紧张、亲师关系不和谐。在组织学生集体活动时往往考虑不周、顾此失彼,导致“领导急、学生乱”的局面出现。经过一个学期的培养和锻炼后,顶岗实习高师生已经基本完成角色转换,在与人沟通协调方面也基本能顾全大局,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做人、行事,在面对家长时也能以教师身份与之轻松相处、交谈。可见,顶岗实习对顶岗实习高师生协调沟通能力具有正影响,但是,相比课堂管理能力而言,此项能力得分增长幅度不是很大。沟通协调能力受个人先天综合素质影响较大,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三)心理教育能力

表3顶岗实习高师生心理教育能力测试分数统计表3显示,顶岗实习高师生心理教育能力有所提升,顶岗实习前后学生心理状况能力、感受学生心理变化能力、数到学生心理障碍能力、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能力均值差分别为-0.26190、-0.47619、-1.02381、-1.66667,T值分别为-3.122、-5.594、-6.805、-7.083,Sig(双侧)为0.000。由此可见,顶岗实习高师生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能力提升最为显著。心理教育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顺利完成心理教育活动所需的操作技能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10〕。顶岗实习后,高师生的心理教育能力平均提升较低。通过深度访谈发现,顶岗实习高师生在高师院校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时,多数高师生没有引起重视,从而导致理论匮乏,顶岗实习之初容易出现想干预却不知学生心理状况、想教育却不懂辅导方法的尴尬局面。经过班级管理能力培养后,顶岗实习高师生往往会主动向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了解状况,研究诊断策略并制定专属教育方案。随着顶岗工作的深入,顶岗实习高师生的心理教育能力有了普遍提升,能够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他们疏导心理障碍,特别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能够结合所学和自身体验对学生进行初步教育。访谈中,很多顶岗实习高师生表示:要珍视自己的学生生涯,认真学习每一门课,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班级管理能力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能力之一。通过对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高师生的调查、比较和统计得出:顶岗实习对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具有正影响。其中课堂管理能力提升最为显著,沟通协调能力次之,心理教育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诚然,班级管理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并艰巨的工程,它的发展不仅与外在的教育、培养方式有关,也与自身的综合素质、目标追求休戚相关,单靠顶岗实习是远远不够的。但是,顶岗这一平台助推顶岗实习高师生的班级管理能力是显在的。实践中,需要实习学校、顶岗实习高师生本着双赢目标,从实际出发,投入热情、付出精力,才能把顶岗实习建设成为一项真正提升高师生综合能力的职前培训。

作者:杨 震 王勇鑫 张丽萍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丽萍,王嫣,高立中等.对师范院校学生教育实习的探索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90-93.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40.300.

〔3〕叶澜.中国教师新百科———中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4〕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18.

〔5〕于健.顶岗实习岗前培训“TPTW模式”的构建与例析———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黄学兵,董博青,蒋丽辉,张丽萍.顶岗实习模式下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6):75-78.

特岗教师论文篇(10)

1 高职院校餐旅类教师顶岗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指出了职业教育要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改革方向。要使培养的学生符合行业企业需求,首先要教师熟悉行业企来,因此,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要求中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定期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餐旅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主要面向餐饮企业,这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对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要求更高。目前,高职院校餐旅类专业教师的来源主要是从相关高校对口专业毕业,分配到相关专业教师岗位,教师从学校毕业,到职业院校任教,虽然经过师资能力培训,但仍然缺乏较强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无法满足学生对职业生涯实际问题求知的需求。很多院校都认识到这一问题,也很注重对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希望教师进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但教师本身的动力不足,企业接收教师锻炼的愿望不强烈,没有有效的机制促进餐旅类教师进企业实习进修。

经资料收集和查询发现,目前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主要在于理论探讨和相关机制建议的阶段,并没有形成正式的完整的一系列的机制制度。或者所出台的相关制度的不易操作,不好实施;同时由于没有相关制度的约束,专业教师根本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去了解企业生产实践情况。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餐旅类专业教师进企业顶岗实践锻炼的积极性不高、企业接受教师顶岗实践锻炼不愿意接受、学校对于教师顶岗实践锻炼的检查和考核存在一定的问题等弊端。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期望形成一系列完整的保证措施机制,从制度上鼓励高职院校餐旅类专业教师进企业顶岗实习,取得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素质,理解和正确引导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各种不适和问题,同时保障进企业实习教师的合法权益。

通过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可以给高职院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师进企业政策提供借鉴,形成完整的机制,鼓励餐旅类专业教师进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使餐旅类专业教师根据制度自觉自愿去执行,提高自身对行业技能的认识和理解,从根本上解决餐旅类专业教师对实践学生指导问题,对于缩短毕业学生入职入岗时间,增强毕业学生综合技能,提高学生毕业就业率和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高职院校餐旅类教师顶岗实习的研究现状

对于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进企业顶岗实践锻炼的相关文件,目前虽然有部分专业研究机构或专业人员已经开展相关研究,但主要还停留浅层次的理论研究上: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的孔庆荣等从顶岗实习模式创新研究入手,分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提到高职教师企业顶岗锻炼的必要性;《国外教师教育实习的趋同性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介绍了英美等发达国家完善的、各具特色的教师教育实习制度,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作用;《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探索》一文中就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了一些机制性质的建议;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张燕琴等在《学生顶岗实习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结合研究》一文中就学生顶岗实习及教师实践技能培养现有的问题提出了大胆的设想,即将两者结合起来,并就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了合理的建议。

3 高职院校餐旅类教师顶岗实践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很多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餐旅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和师资能力培养这两方面的工作。但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能力的培养多数是相互独立的。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需求不是在学校发生的,没有直接反馈到师资力量的培养上,不在培训范围内,有的只是在学校上几节针对培训课,纸上谈兵,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3.2 餐旅类专业教师顶岗实习有要求,但可操作性不强。有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提出了专业教师进企业顶岗实习的要求,但提出的要求中有的明确了各项一刀切的指标,但各个专业特点不同,特别是以服务业为主有餐饮行业,各岗位服务指标根本不可能统一,指标没有灵活性,无法操作,最终是只能是造假以应付检查。

3.3 参与顶岗实习的教师,付出劳动、时间,牺牲了家庭、社会责任,自己的工作任务并没有减少,也没有在单位机制中体现相关福利。专任教师自身工作任务、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等方面原因,长时间顶岗实习困难重重。

3.4 接受教师实习的餐饮企业不可能对短期顶岗实习教师委以重任,大多数企业都有其商业机密,因此顶岗实习教师不可能进入企业管理核心层。

3.5 配套管理机制不健全,顶岗双方扶持政策缺泛。

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配套扶持鼓励政策少,资金投入不足。专业教师进企业顶岗,提高的是软实力,并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反而会产生较高的实习成本。而社会没有相关机制或制度对接受顶岗企业的扶持或成本补偿,企业总体积极性并不高。

4 高职院校餐旅类教师顶岗实习机制的研究

4.1 研究思路、方法和途径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主要是首先通过理论研究,收集和引用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作为本课题的论据,创新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设置一个调查问卷,了解决餐饮企业对参与实习学生的实践操作需求和高职院校餐旅类专业教师实践教学目标之间的供需矛盾,重点调研企事业对参与实习学生的实践操作需求,再与专业教师实践教学目标进行比较和评价,找出之间实践技能需求的差距。

在此调研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研究餐旅类专业教师顶岗实习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教师进企业顶岗实习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了达到相关目标,研究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进企业顶岗实习的相关保障机制,最终形成一整套适合高职院校餐旅类专业教师顶岗实习的一系列机制。再对专业教师进企业顶岗实习机制效果进行新一轮验证,测试前期效果,并对机制相关内容进行优化设置,从而得到完整的优化,可操作性较强的机制制度。

4.2 顶岗实习管理组织程序

4.2.1 顶岗实习申请机制

针对学校自身教学、实践课程教学特点和需求,真做好企业调研,了解酒店企业特色和专业优势,人才需求等,增进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与企业负责人之间的感情,为双方合作打下基础。在此合作单位的调研的基础上,再根据实习需求,选择实习单位,确定顶岗位方向。再根据调研报告向学校主管部门提出顶岗实习申请。

4.2.2 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机制

1)巡查机制

对顶岗实习情况的巡查是保证实习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可采取多种巡查方式,如电话排查、网络巡查、实地巡查等。多种巡查手段综合运用保证“顶岗实习”的质量。

2)法律保护机制

利用法律手段,保障顶岗实习的合法性和严肃性,法律保护可通过三种方式体现:一是专业教师与顶岗实习单位的签订协议,协议中应明确表达双方的真实意愿,明确实习双方岗位、任职范围和实习内容。二是委托培养学校与顶岗实习单位签订人才委托培养协议。主要内容是顶岗实习单位为委培学校顶岗教师的人才培(下转第387页)(上接第241页)养目标、岗位实习方向、委培期限。三是实习专业教师与委培学校的协议。协议中应明确表达双方的真实意愿,指明实习教师的实习目标、成果展示方式、成果评价标准等。在各种协议中还要加入各主体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及违约处理办法。

3)建立实习档案记录机制

实习档案包括的内容有顶岗实习的工作成果、实习中的代表作品、工作场景的实地照片、实习岗位记录、实习的岗位说明、岗前培训、各种考核表格等。这个档案的建立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却是实习全过程的最完整的资料,需要企业与专业教师本人的密切配合。

4.2.3 实习汇报与反馈机制

由学院领导和顶岗实习单位领导牵头,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成立顶岗实习组织构架,全面负责顶岗实习的各种工作。为使双方在人才培养工作上能够达成共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有必要向学校定期汇报反馈顶岗实习教师工作、生活进展情况,特别是实习成果,更要定期向学校汇报和向实习单位反馈。

4.3 建立健全顶岗实习考评与鉴定机制

确定实习成果评价多元化、评价全面性、全程性等原则,对实习成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体应该包括学校、专业老师本人、实习单位三个主体,发挥评价工作的导向、鉴定、改进、调控以及服务等功能,可使评价结果更趋真实;对实习成果进行全面考核,是要对实习学生的素质、职责和绩效,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利用评价方法多样性原则,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对实习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

4.4 完善顶岗实习成果展示机制

对于顶岗实习成果必需形成展示机制,实习成果如《实习心得报告》、《顶岗实习日(周)志》、《岗位任职业绩证明》等成果进行定期公开展示,召开实习成果公开汇报会等形式公开实习成果,形成成果交流机制,是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有力保证。

4.5 形成社会补贴机制

为鼓励餐旅类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教师顶岗实习培训,需要在全社会层面上建立相关制度,保证参与培训的各方现有既得利益,在合理的评价体系下形成利益分配方案,才能保证高职院校餐旅类教师顶岗实习质量。

5 结论与展望

通过高职院校餐旅类教师顶岗实习机制的研究,解决目前餐旅类实践指导教师实践课指导缺乏经验能力的问题,重点研究了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单位、餐旅类教师顶岗实习过程中和管理机制,提出了管理思路,明确了管理组织程序机制,健全顶岗实习考评与鉴定机制,完善顶岗实习成果展示机制,为下一步开展高职院校餐旅类教师顶岗实习提供了完善的解决方案平台,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特岗教师论文篇(11)

一、岗前培训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目前多数高校所引进的新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他们都具有较深厚的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但多数新教师未曾接受过教学技能方面的专门培训,教学方法和经验比较欠缺,不具备驾驭大学课堂教学的技能。高校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化的知识体系,还应具备专业化的教学技能。岗前培训能够帮助新教师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有助于提高新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高尚的师德是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必备要素,学校要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就必须拥有一支具备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师队伍。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一些青年教师淡化了对理想的追求,功利倾向严重,育人意识退化。通过岗前培训,有助于新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有助于提高新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在科研方面,一方面青年教师很少能承接到较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发表在核心刊物的论文太少,独创性的学术著作更少,获得专利的科技成果也不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是高等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岗前培训能够帮助青年教师掌握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提高青年教师的自主创新能力。

4.有助于新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岗前培训是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换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主要来源于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中绝大多数没有高校教学经历。学校有必要通过岗前培训帮助他们完成这一转变,使他们具备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了解大学教师的职业规范,培养其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

二、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现状

目前北京市各高等院校都参加由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举办的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培训课程包括《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大学教学技能》,共五门课程。《高等教育学》目的在于使教师了解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 拓宽教育视野, 初步确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掌握从事高校教学、德育及科研等工作的基本知识;《高等教育心理学》目的在于使教师掌握高校教育工作中所必需的心理学知识, 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熟悉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目的在于使教师了解教育法规的基本知识,进一步树立依法从教的观念, 成为懂法、守法、护法的人民教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目的在于使大学青年教师明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条件下提高个人道德觉悟的必要性。

三、完善岗前培训制度的建议

校内岗前培训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新教工座谈会

通过召开新教师座谈会, 可以给新教师们提供一个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平台。另外,新教工座谈会可以使新老师尽快熟悉环境,融入新的城市。

出席新教工座谈会的领导应包括在校的所有校级领导,以及党政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工会、团委、教务处、研究生院、科研处、人事处、后勤处等部门的负责人。新教工座谈会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学校领导与青年教职工见面,校领导介绍高校的价值观念和高校的形象以及学校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 让新教师了解学校奋斗历史和光辉业绩及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 知道学校发展的规划和办学理念, 达到知校爱校的目的。二是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向新教工介绍学校教学、科研、人事等相关政策,与青年教工交流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对青年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解答。三是高校的师资管理部门要利用新教工座谈会这一平台做好岗前培训的宣传组织工作,让青年教师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大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要使青年教师充分认识到岗前培训不仅是自己成为合格高校教师的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教师法定的权利和义务。

2.师德教育专题报告会

对新教工进行师德教育也是校内岗前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师资管理部门要聘请两到三位长期坚持在教育教学一线工作,战胜困难坚持教育工作,成绩显著, 多次获得部级表彰的优秀教师为新教工做师德教育报告。这些优秀教师们可以结合自己做教师、做学问的体会和经验,通过多年教学生涯中最深切的体会、最精彩的华章,讲述怎样做一名优秀的教师。通过专题报告使青年教师既认识到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有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又认识到高校教育工作是大有可为的, 增强他们成长成功的信心。同时这些教师的毅力与勇气也能促使青年教师自觉克服懒、散习惯及过分追求享受的思想倾向。

3.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学等理论知识具有普适性,对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这些理论知识是教师从教必备的条件性知识。但是,除了学习教育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外,新教师更需要懂得如何将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如何在教学技能方面获得较大的提高,对新教师而言,学习他人经验仍是一种有效的入职途径。因此,要多给青年教师提供这样的机会,主管部门可以从全校选择有显著教学特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为新教师作观摩教学。通过现场听课,可以提升新教师的组织课堂教学、驾驭课堂气氛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现场听课,也有助于新教师解决在以后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有助于将理论性知识运用到他们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总之,岗前培训是高校新教师上岗前必需的重要环节。师资管理部门要结合形势的要求,因时制宜地开展岗前培训工作,使岗前培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