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一期中物理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6-15 20:07:09

高一期中物理总结

高一期中物理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S562;S1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2-5437-06

氮肥是影响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因此氮肥的合理运筹与棉花干物质累积及产量关系密切[1]。较高的生物量是作物高产的前提,而物质的累积又是以养分的吸收为基础[2-5]。氮肥用量对棉花干物质的累积影响显著,氮肥用量的增加有利于棉花前期干物质累积,氮肥施用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塑造合理的株型;氮肥用量还可以调节干物质快速累积期的进入早晚和持续时间,也可以改变干物质的累积速率[6]。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棉花干物质和氮素的累积总量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持续增加,最大累积速率增加,但快速增长期推迟至初花期至盛铃期,持续时间40 d左右[7]。氮素水平对棉花生殖器官干物质累积和氮素吸收的影响大于营养器官,施氮量的增加还显著提高了棉花氮素吸收速率[8]。

棉花生长后期需要大量氮素和磷素营养,当营养供应不足时会减弱后期同化产物的累积,从而降低产量。在棉花生长后期追施氮肥有利于促进有机质的累积,所以后期追施一定量的速效肥,并结合灌水和打顶是获得棉花高产的关键[9]。研究表明,后期追施氮肥效果与地力有很大关系,一般在地力较肥沃的棉田氮肥增产效果低,但在中等地力棉田后期追施氮肥增产效果明显。早施氮肥能加速棉铃形成及促进早熟,后期追施氮肥量不应超过棉田总施氮量的35%,否则霜后花和青铃比例增大,影响纤维品质[10]。在气候条件适宜、沙壤土条件下,中熟品种棉花氮肥施用比例大致以基肥占30%、接力肥占10%、花铃肥占35%、盖项肥占25%为宜[11]。

本试验通过在氮肥总量固定的情况下,调整施肥次数和比例,以期寻找到一种最佳施肥策略,达到提高棉花氮肥利用率、降低因氮肥流失而引起的环境污染、简化施肥方式的目的,为棉花简化栽培(施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

试验于2011—2012年在华中农业大学试验农场进行。大田试验前茬作物为棉花,土壤为黏土,碱解氮129.7 mg/kg,速效磷44.9 mg/kg,速效钾166.7 mg/kg,有机质58.8 g/kg。两年试验均采用同一田块。

1.2 供试材料

试验品种为华杂棉H318,由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选育并提供。

1.3 试验设计

固定氮肥施用量为225 kg/hm2。氮肥运筹(施用时期和比例)设置8个处理:A.对照,不施肥;B.底肥∶初花肥∶盛花肥=10∶0∶0;C.底肥∶初花肥∶盛花肥=0∶10∶0;D.底肥∶初花肥∶盛花肥=0∶0∶10;E.底肥∶初花肥∶盛花肥=3∶7∶0;F.底肥∶初花肥∶盛花肥=3∶0∶7;G.底肥∶初花肥∶盛花肥=0∶7∶3;H.底肥∶初花肥∶盛花肥=3∶4∶3。其中,B、C、D处理氮肥均为一次性施入,E、F、G分两次施肥,H为常规三次施肥。

小区面积16 m2(2 m×8 m),2行区。行距100 cm,等行种植,种植密度22 500株/hm2。2011年设3次重复,2012年设4次重复,其中第四重复用于破坏性取样。营养钵育苗移栽,2011年于4月14日播种,4月18日出苗,4月28日大田移栽;2012年于4月22日播种,4月26日出苗,5月6日移栽。磷、钾肥用量按照N∶P2O5∶K2O=1.0∶0.3∶1.0的比例配合施用,硼砂小区施用量为24 g。磷肥、钾肥和硼砂作为底肥于移栽前一次性施入。其他栽培管理措施按照高产栽培田要求进行。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棉株干物质 分别在蕾期、初花期、盛花期、吐絮期和拔秆期进行取样,每次连续取3株,按根、茎枝(主茎和果枝)、叶(主茎叶和果枝叶)、蕾花铃、营养枝等不同器官分装在信封中,105 ℃下杀青30 min,后于80 ℃下烘干至恒重,称其干重。

1.4.2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分次实收全小区吐絮铃计产。每次每小区收花后装入网袋,晒干,称重,轧花,累积计算各小区子棉产量和皮棉产量。收取的百铃晒干,称子棉重,轧花,称皮棉重,计算单铃重和衣分。以9月15日的调查结果计算单株铃数。

1.4.3 数据分析 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和SAS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肥运筹对棉株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2.1.1 单株总干重 单株总干重是作物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因此棉花能否形成足够的单株干物质量与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由图1可知,整个生育期内单株总干重变化呈倒“S”曲线,出苗后44~80 d单株干重增加缓慢;出苗后80~102 d单株总干重增加最快,几乎呈直线增长;出苗后102~185 d单株总干重增加缓慢。

蕾期(出苗后44 d)棉花单株总干重较低,各处理单株干重表现为前期肥料全部底施的处理(处理B,为9.07 g)>前期施底肥30%的处理(处理E、F和H,分别为8.22、7.88和8.06 g)>前期没有施用底肥的处理(处理A、C、D和G,分别为6.02、6.02、6.03和6.06 g),说明底肥对棉花蕾期干重有一定的影响。

初花期(出苗后65 d)棉花单株总干重与底肥仍然存在一定的关系,前期施用底肥的处理(处理B、E、F和H,分别为62.95、60.76、62.55和60.78 g)单株总干重大于前期没有施用底肥的处理(处理A、C、D和G,分别为35.76、39.64、36.39和38.62 g)。前期底肥用量100%的处理B与前期底肥用量30%的处理E、H总干重差异不大,说明在棉花氮肥运筹过程中并不是底肥比例越大单株干重就越大,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底肥用量的增加,初花期单株总干重先增加,当底肥用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初花期单株总干重不再增加。因此要想在初花期获得足够的生物量,必须保证适量的底肥用量(30%左右),底肥中不施氮肥或者施入过量的氮肥均不利于棉花生长。

随着初花肥的施入,盛花期(出苗后80 d)棉花单株总干重出现明显增加,主要表现为处理B(140.49 g)、处理E(145.96 g)、处理H(141.48 g)>处理C(123.09 g)、处理G(127.85 g)>处理F(104.19 g)>处理A(81.58 g)、处理D(76.48 g)。说明适量的底肥和足量的初花肥有利于棉花在盛花期获得足够的生物量。

各处理在吐絮期(出苗后102 d)棉花单株总干重主要表现为处理E(410.23 g)、处理H(411.99g)>处理B(384.48 g)>处理C(341.03 g)、处理G(348.41 g)>处理F(292.21 g)>处理A(250.68 g)、处理D(223.92 g)。处理E、H在吐絮期的单株总干重与处理B的比较结果表明,适量的底肥和足量的初花肥比氮肥全部用于底肥更有利于在吐絮期获得较高的生物量;处理E与处理F的比较结果表明,当固定初花肥比例70%时,30%的氮肥用于底肥比用于盛花肥更有利于棉花在吐絮期获得较高的生物量;处理B、C和处理D的比较结果表明,氮肥一次性用于底肥和初花肥比一次性用于盛花肥明显有利于棉花在吐絮期获得较高的生物量;所有施肥处理与不施肥的处理A比较结果表明,在棉花栽培过程中施用氮肥有利于棉花在吐絮期获得较高的生物量。

拔秆期(出苗后185 d)各处理棉花单株干重表现为处理E(630.32 g)、处理H(658.29 g)>处理C(569.83 g)、处理G(566.74 g)>处理B(536.85 g)>处理F(462.34 g)>处理D(391.81 g)>处理A(368.94 g)。处理E在拔秆期的单株总干重与处理G的比较结果表明,当固定初花肥70%时,30%的氮肥用于底肥比用于盛花肥更有利于棉花在拔秆期获得较高的生物量;处理E与处理F的比较结果表明,当固定底肥30%时,70%的氮肥用于初花肥比用于盛花肥更有利于棉花在拔秆期获得较高的生物量;处理B、C、D的比较结果表明,氮肥一次性用于初花期比一次性用于底肥和盛花肥有利于棉花在拔秆期获得较高的生物量;处理E与处理H的比较结果表明,当固定底肥30%时,剩余氮肥全部用于初花期和分两次施用于初花期和盛花期最终获得的生物量相当。

2.1.2 营养器官干重 由图2可知,棉花单株营养器官干重随时间变化趋势与棉花单株总干重变化趋势类似,即氮肥运筹对棉花营养器官干重的影响与对棉花单株总干重的影响结果类似。有所不同的是在吐絮期至拔秆期营养器官增长几乎进入平台期,这与棉花前期主要进行营养生长,同时后期存在叶片脱落有关。

2.1.3 生殖器官干重 由图3可知,棉花单株生殖器官干重随时间变化趋势与营养器官干重和单株总干重随时间变化趋势类似,即均符合倒“S”曲线,但是也有所不同。

在蕾期取样时,各处理都只有50%的棉株出现第一朵蕾,所以各处理生殖器官干重几乎为零,没有差异,说明底肥施用量多少和施用与否对棉花蕾期生殖器官干重没有明显影响,主要影响营养器官干重。

在初花期,生殖器官干重表现为处理E(3.05 g)、处理F(3.41 g)和处理H(2.91 g)较高,其不施底肥的各处理和底肥用量100%的处理B相当。处理E、F和H与处理B在初花期的单株总干重相当,而生殖器官干重处理B最小,说明前期底肥比例较大主要促进棉花营养生长,而前期适量的底肥更有利于初花期获得较大的生殖器官干重。

在盛花期、吐絮期和拔秆期各处理生殖器官干重受氮肥运筹影响与单株总干重类似,同时进一步说明底肥比例较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棉花营养生长,而适量底肥和足量初花肥不但有利于单株总干重增加,而且有利于生殖器官干重增加。

通过比较棉花单株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增长速度,发现在蕾期至吐絮期营养器官干重增加速度>生殖器官增加速度,而在吐絮期至拔秆期这一阶段则表现为生殖器官增加速度>营养器官增加速度。这一特征符合棉花生长规律,即现蕾期以前进行营养生长,现蕾期至初花期以营养生长为主、生殖生长为辅,初花期至吐絮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进行,而吐絮期至拔秆期以生殖生长为主。

2.1.4 干物质累积特征 由图1、图2和图3看出,棉花单株总干重、营养器官干重和生殖器官干重动态变化符合倒“S”曲线,因此可以模拟干重(y)随出苗后时间(t)的“S”形增长曲线,根据Logistic方程求得其干物质快速累积期的平均积累速率、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持续时间,具体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各处理进入快速累积期的起始时间t1表现为t1(生殖器官干重)>t1(总干重)>t1(营养器官干重),快速累积期的终止时间t2表现为t2(生殖器官干重)>t2(总干重)>t2(营养器官干重),这与棉花生长规律一致。单株总干重、营养器官干重和生殖器官干重进入快速累积期的起始时间均表现为前期氮肥比例大的处理较早进入快速累积期,而后期氮肥比例大的处理较晚进入快速累积期,说明棉花干物质进入快速累积期的起始时间随着后期氮肥比例的加大出现不同程度的后移。

最大速率vm、平均速率vT和快速累积期内积累的干物质m均以处理H和处理E较大,其次是处理B、C和G,处理F、A和D较小,说明合理的氮肥运筹有利于提高快速累积期的平均速率、最大速率和快速累积期累积的干物质。B、C、D 3个处理比较结果表明,盛花肥一次性追施氮肥不利于提高干物质累积速率,也不利于提高快速累积期内累积的干物质;处理E和处理F比较结果表明,当固定底肥的比例为30%时,70%的氮肥用于初花肥比用于盛花肥更有利于提高干物质累积速率和快速累积期内累积的干物质。

2.2 氮肥运筹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2可知,在2011年的大田试验中,施用氮肥的处理单铃重均大于不施氮肥的处理A,且处理B、C、E、H单铃重显著大于处理A;单株成铃数、子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处理C、E、H较高;衣分所有处理的差异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在2012年的大田试验中,施用氮肥的所有处理单铃重均大于不施氮肥的处理A;处理C、E、G、H的单株成铃数显著大于处理A、B、D、F,处理B、D、F的单株成铃数也均大于不施氮肥的处理A,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子棉产量表现为常规施肥的处理H最高,但是与处理C和E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处理H显著大于处理A、B、D、F和G,处理A与处理D的子棉产量最低,且差异不显著;衣分表现为处理D最低,处理E、C较高,与处理H、A、F、G均没有显著差异,与2011年的试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两年气候条件的差异导致的。

通过分析两年的产量,皮棉产量表现结果与子棉产量类似,且初花肥比例较高的处理C、E、H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底肥全部基施的处理B产量大于肥料全部用于盛花肥的处理D,肥料全部用于盛花肥的处理D与不施氮肥的处理A产量相当,两年差异均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在初花期以前棉花个体较小,对养分需求较少,如果前期施用过多的底肥会导致肥料流失,引起后期氮肥供应不足而影响棉花的正常生长;进入初花期棉花即将进入一生中最旺盛的生长期,对养分需求量最大,此时增加初花肥的施入无疑有利于棉花个体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进行,有利于形成较大的个体,为获得较高的棉花产量打下物质基础和生理基础;进入盛花期再施肥,虽然棉花正在进行旺盛的生长,但是由于前期养分吸收不足,导致相关营养物质和酶类物质合成不足而影响其正常生长。此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棉花施肥过程中适当减少底肥施用比例,增加初花肥的施用比例比增加盛花肥的施用比例更有利于获得较高的棉花产量。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底肥主要影响营养器官干重,而对生殖器官干重没有明显影响,适量的底肥有利于在蕾期和初花期获得较高的生物量。适当降低底肥比例,提高初花肥比例,保证适量的盛花肥比例既有利于提高单株总干重,又有利于提高干物质在生殖器官中的分配比例,最终提高棉花产量。

棉花单株总干重、营养器官干重和生殖器官干重动态变化均符合倒“S”曲线。棉花干物质累积特征结果表明,植株干物质进入快速累积期的起始时间随着后期氮肥比例的加大出现不同程度的后移;合理的氮肥运筹有利于提高快速累积期的平均速率、最大速率和快速累积期累积的干物质。

对2011年和2012年两年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初花肥比例较高的处理C、E、H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肥料全部基施的处理B产量大于肥料全部用于盛花肥的处理D,肥料全部用于盛花肥的处理D与不施氮肥的处理A产量相当,两年差异均不显著。说明在棉花氮肥运筹过程中在保证适量底肥的基础上,提高初花肥比例有利于提高子棉和皮棉产量。

3.2 讨论

重视基肥可以促进棉花前期生长,中等地力棉田氮肥可以全部作为基肥[12]。轻壤质以上棉田适宜的施用时期和比例为基肥占总量的60%~75%,剩余肥料在头水前进行追施;部分壤质或黏土棉田, 氮肥可以全部作为基肥[13]。在土壤养分瘠薄的地区,在施用磷、钾肥基础上增加氮肥用量是提高棉花产量的有效措施,并可以通过不同氮肥用量与施用时期耦合的策略对棉花产量、品质及肥料利用进行平衡调控[14]。说明合理的氮肥运筹需要结合土壤基础肥力水平而定。本试验过程中均以初花肥比例较高的E、C和H处理生物量和产量较高,但是两年的大田试验产量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与两年土壤基础肥力动态变化等因素有关。

适量追施氮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叶片光合性能,延缓叶片衰老,保证了棉花生育后期光合产物的形成,从而获得棉花高产[15]。在一定范围内,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都会随着氮肥追施水平的增加而增加[16]。在棉花生产中氮肥基施比例过大,后期氮肥供应不足,影响棉花铃数的增长和铃重的提高,易造成棉花早衰,导致减产[17]。本研究结果表明,氮肥运筹过程中适量降低底肥比例,同时保证适量盛花肥,提高初花肥比例有利于获得较高的生物量和子棉产量。

因此,针对土壤肥力中等或中等偏上的棉田,在氮肥运筹过程中在保证适量盛花肥的条件下,降低底肥比例,提高初花肥比例有利于获得较高的生物量和子棉产量。常规施肥的处理H可以获得较高的生物量和产量,但是一次施肥的处理C和两次施肥的处理E也可以获得与三次施肥的处理H相当的产量,本试验过程中两次施肥的处理E两年均获得了稳定且较高的产量,因此在生产中推荐施肥方式为处理E,即底肥∶初花肥∶盛花肥=3∶7∶0的施肥方式有利于获得棉花高产。

参考文献:

[1] 陈求柱,杨国正,张献龙,等.棉花氮素营养特性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8): 15-19.

[2] 杨京平,姜 宁,陈 杰.施氮水平对两种水稻产量影响的动态模拟及施肥优化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0):1654-1660.

[3] LETEY J.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crop production[J]. Advances in Soil Science,1985,1:277-294.

[4] DANISCH W, WIBERG A. Biomass yield—A topical issue in modern wheat breeding programmers[J]. Plant Breeding,1996,107(1):11-17.

[5] WATT M S, CLINTON P W, WHITEHEAD D, et al. Above—ground biomass accumulation and nitrogen fixation of broom (Cytisusscoparius L.) growing with juvenile Pinus radiata on a dryland site[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3,184(1-3):93-104.

[6] 薛晓萍,郭文琦,王以琳,等.不同施氮水平下棉花生物量动态增长特征研究[J].棉花学报,2006,18(6):323-326.

[7] 娄长安,郭艳丽,侯振安,等.杂交棉-标杂A1的氮肥效应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6):676-681.

[8] 刘 涛,魏亦农,雷 雨,等.氮素水平对杂交棉氮素吸收、生物量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棉花学报,2010,22(6):574-579.

[9] 时宜昌,赵清志,赵玺珍,等.棉花后期追施氮肥试验[J].棉花,1959(8):24.

[10] 周 晋,邓仲宁,李文昌.后期追施氮肥对棉花生育产量的作用[J].农业科学通讯,1959(15):521-522.

[11] 张居翠,江建华.棉花氮肥分期合理配施的初控[J].江西棉花,1999,21(4):32-33.

[12] 刘荣荣,王润珍,魏守军,等.北疆特早熟棉区棉花需肥规律和氮肥施用时期研究[J].中国棉花,1997,24(7):5-7.

[13] 李俊义,刘荣荣,王润珍.新疆棉区棉花氮肥适宜用量和施用时期研究[J].中国棉花,1999(4):24-26.

[14] 胡明芳,田长彦,王林霞.氮肥用量与施用时期对棉花生长发育及土壤矿质氮含量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11):103-109.

高一期中物理总结篇(2)

拱北污水处理厂是珠海市排水公司采用BOT模式建设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目前污水处理能力13.5万吨/日,包括三期工程(8万吨/日)和改扩一期(5.5万吨/日)。三期和改扩一期出水排放标准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文章研究着重比较拱北污水处理厂圆形环流A2/O处理工艺和改良A2/O处理工艺对城市污水中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生物需氧量、悬浮物等污染物去除效果,以期对后期以及同类型污水厂的升级改造和管理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1 工艺流程

拱北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项目采用较为先进的圆形环流A2/O处理工艺,项目于2002年9月建成并投入运行。改扩一期项目采用改良A2/O处理工艺,于2009年12月正式投入运行,其具体工艺流程图如图1所示。

2 设计进出水水质状况

拱北污水处理厂三期以及改扩一期工程出水排放标准按《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执行。

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本实验主要对进出水中的化学需氧量、生物需氧量、总氮、氨氮、总磷等污染物进行比较,两独立样本T检验在SPSS 18.0中进行,数据作图均在Origin 8.0中完成。

4 实验结果

4.1 总氮和氨氮去除状况

拱北污水处理厂在氨氮的去除效果上,三期圆形环流A2/O处理工艺总体好于改扩一期的改良A2/O处理工艺;而改良A2/O处理工艺对总氮的去除百分率和稳定性更优于圆形环流A2/O处理工艺。三期处理工艺对污水中氨氮的去除率较稳定,在95.0%左右波动,而改扩一期处理工艺的氨氮去除率在88.3%~94.6%左右。改良A2/O处理工艺对总氮去除率在70.0%左右,全年各个月份的去除率比较稳定。圆形环流A2/O处理工艺对总氮的去除率在48.5%~69.7%之间,全年各个月份之间波动较大,而且单个月份内对总氮的最高去除率和最低去除率相差超过30%。

4.2 总磷去除率比较

改扩一期改良A2/O处理工艺对总磷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圆形环流A2/O处理工艺,其对总磷的去除率比较稳定。改良A2/O处理工艺对总磷的去除率约为95.0%,全年基本上在91.7%~97.2%之间,而且去除效果非常稳定。圆形环流A2/O处理工艺对总磷的去除率则在68.5%~90.0%之间,月度之间以及每月内波动较大。

4.3 化学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去除率

改扩一期的改良A2/O处理工艺在化学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的去除率上优于三期圆形环流A2/O处理工艺。两种处理工艺对生物需氧量的处理效果较好,去除百分率均在97.0%以上,而且处理效果比较稳定,改良A2/O处理工艺的去除率高于形环流A2/O处理工艺。两种处理工艺对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分别在83.1%~90.0%和86.8%~92.6%之间。

5 结束语

目前,A2/O污水处理工艺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是处理系统最简单、效果最为稳定的同步脱氮除磷工艺之一。采用A2/O处理工艺的拱北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全年出水各指标均能达到一级B标准。三期A2/O污水处理工艺对总磷的去除率达到80.0%以上,对氨氮和生物需氧量的去除率达到94.0%以上,对总氮和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分别在59.4%和87.0%。

改扩一期改良A2/O工艺对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生物需氧量以及悬浮物的去除效果更好,污染物的去除率也更为稳定。统计结果表明改良A2/O工艺对除氨氮以外几种污染的去除率显著高于圆形环流A2/O处理工艺,圆形环流A2/O处理工艺对氮的处理效率更高,这需要针对氮循环的机制进一步研究。

由于A2/O处理工艺特点及其设计、运行参数、处理深度以及污水性质等多方面因素对污水的处理效果均有较大影响,本研究对圆形环流A2/O处理工艺和改良的A2/O工艺做了初步的探讨,这些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为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管理策略提供一定的借鉴,在深入脱氮除磷研究上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樊杰,张碧波,陶涛,等.安庆市城东污水处理厂改良型A2/O工艺的设计与运行,2008.

高一期中物理总结篇(3)

本文针对1991年以来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从社会物流总额、物流业增加值、社会物流总费用、物流固定资产投资额、国内生产总值、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等八个方面,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聚类分析,并分析了这几个方面与GDP的相关性,通过这些数据有助于研究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前景。

聚类分析及其相关性检验

聚类分析是研究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其基本思想是:由于所研究的指标或样品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于是根据一批样品的多个观测指标,具体找出一些能够度量样品或指标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以这些统计量作为划分类型的依据,把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指标或样品聚合为一类,把另外一批相似程度较大的指标或样品聚合为另一类,直至所有指标或样品全部聚合完毕。

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1991年以来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聚类分析,目的是分析我国现代物流业自1991年以来的发展过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现代物流业经历了1991~1996、1997-2003、2004-2005三个发展阶段。表1是三个分类的中心点。

在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之后,需要对这三个阶段进行相关性检验,以证明这三个阶段之间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别,从而证明聚类分析结果的可行性。相关性检验的结果见表2。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在1991―1996、1997-2003、2004-2005三个阶段之间,在社会物流总额、物流业增加值、社会物流总费用、物流固定资产投资额、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水平都在千分之一以下,证明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自1991年以来,确实经历了几个阶梯式的发展阶段,说明我国物流发展正处在高速增长期,同时也证明了聚类分析可行性。

相关性分析

国际物流界通常将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物流发展水平的标志。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2004年为18.8%,比2003年下降0.15个百分点;2005年这一比例继续下降,为18.6%。物流与GDP的比例下降0.2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增加了365亿元经济效益。但是,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相关性如何,组成社会物流总费用的三个部分与GDP的关系如何却没有比较清晰的分析。

相关性分析分为简单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理论上,简单相关分析计算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程度,往往会因为第三个变量的作用,使相关系数不能真正反映两个变量间的线性程度。偏相关分析的任务就是在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时,控制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变量。在此,我们对其进行偏相关分析,同时控制社会物流总额与物流业增加值在相关分析中的影响。

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社会物流总额与物流业增加值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之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确实存在较大的偏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了0.9370。并且显著性水平在千分之一以下。

高一期中物理总结篇(4)

1. 引言

物流是供应链活动的一部分,它是随着商品生产的出现而出现的,是一种传统的经济活动。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物流发展迅速,成为产业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

同时,物流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它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近年来,我国的物流业在规模、服务质量等发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18%左右,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其中,运输费用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超过50%。2011年5月,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了“聚焦物流顽疾”,为人们揭示了城市配送的物流顽症。物流堵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关注,据有关报道指出,物流成本约占菜价八成。基于此,本文选用由运输、保管、管理三方面费用组成的社会物流总费用和CPI数据,研究物流总费用和物价水平的关系问题。

2. 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2.1 数据预处理

本文所选用1991-2009年间的物价总指数(CPI)、物流运输费用(YS)、物流保管费用(BGN)、物流管理费用(GL)以及物流总费用(ZFY)为变量。为了及时的反应数据变化,避免同比数据存在翘尾的缺陷问题,首先对变量进行处理消除物价因素影响。另外为了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上述数据序列取对数,变换后的变量相应的变为LNCPI、LNYS、LNBG、LNGL、LNZFY。

2.2 描述性统计

CPI数据的时序图如下:

由上图可知,在过去19年间,CPI数据存在着较大的波动,是不平稳的时间序列,总体是围绕在100上下波动的。

2.3 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为了防止伪回归现象的出现,在建立模型之前,首先要进行序列平稳性的检验,本文采用ADF方法进行单位根的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

LNCPI、LNZFY、LNBG、LNYS、LNGL五个时间序列的ADF检验表明,LNZFY、LNBG、LNYS是平稳的,而LNCPI和LNGL序列不平稳,而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符合协整检验的条件。

2.4 协整关系检验

根据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可知,LNWULIUFEIYONG、LNBAOGUAB、LNYUNSHU是平稳序列,LNCPI和LNGUANLI一阶差分也是平稳序列。基于此,进一步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对多变量系统进行向量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

由结果可知,所取变量之间至多存在一个长期协整关系。

2.5 Grange因果关系检验

对原始序列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确定滞后阶数,检验结果见表3。

从表3可初步判断,CPI的变动与物流总费用、运输费用和保管费用的变化之间互为Granger原因;CPI的变动是管理费用变化的Granger原因,但管理费用的变化却不是CPI变动的Granger原因。

2.6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构建与滞后阶数确定

VAR模型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滞后阶数的确定。常用方法是AIC信息准则和SC信息准则,其计算方法为:

确定滞后阶数后,分别建立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以及总费用与CPI的VAR模型,利用Eviews6.0对VAR模型进行估计,依据AI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分别为1、1、1、5,估计结果如下所示。

由模型可以看出:所有模型中,CPI的滞后一期对自身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运输费用对CPI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则对CPI具有负向,但影响不明显,其系数的估计值非常小。总费用的模型选用5阶滞后,CPI和总费用的滞后1至5期,都对CPI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CPI滞后1期和总费用滞后4期影响效果最为显著。

2.7脉冲响应函数方法

对已建立的VAR模型,分别给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以及物流总费用一个正的单位大小的冲击,得到关于CPI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在下列各个图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之后期间数(单位:年度),纵轴表示CPI(%),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代表了CPI对相应物流费用的冲击的反应,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从图4中可以看出,当在本期给运输费用一个正冲击后,CPI出现负向反应,在第2期达到最低点;之后开始逐渐增长,到第15期运输费用的冲击将不再影响CPI。这表明运输费用受外部条件的某一冲击后,经市场传递给CPI,给CPI带来反向的冲击,而后这一冲击的影响逐渐消失。

从图5可以看出,当在本期给保管费用一个正冲击后,CPI出现正向反应,在前2达到最高点;然后逐渐下降,15期后影像消失。这表明保管费用受外部条件的某一冲击后会给CPI带来同向的冲击,即保管费用增加会在立即引起CPI的增加,然后影响效应逐渐递减直至消失。

从图6可以看出,管理费用对CPI的冲击大致与保管费用对CPI的冲击效应相同。表明管理费用受外部条件的某一冲击后也会给CPI带来同向的冲击,管理费用增加会迅速带动CPI的增加,而后这种效应会逐渐减弱,在第15后消失。

物流总费用与其三项费用各自对CPI的冲击效应明显不同。当在本期给总费用一个正冲击后,其CPI并没有立刻作出反应,间隔一段时期之后,影响逐渐明显,并且,这种影响将会一直持续下去,且有加深趋势,反应越来越强烈。

3.结论

本文以1991-2009年的年度数据为基础,采用向量自回归的方法对物流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总费用和CPI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重要结论:

1. 物流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总费用和CP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这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2. 物流运输费用、保管费用、以及总费用的变化与CPI变动的互为因果,物流管理费用的变化不是CPI变动的原因,即CPI对物流管理费用变动的敏感度不够。

3. 物流运输、保管、管理费用在短期的变动会在短期影响CPI,上期冲击效应会消失;而物流总费用对CPI的冲击效应在短期不显著,但影响会随时间越来越显著。

综上所述,物流费用的变化确实带来CPI的变化,是CPI变化的原因之一,并且这种变化会对时间推移愈加显著。构成总费用的运输、保管、管理费用的变化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CPI的变化。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对物流行业费用的波动进行适当控制,作为有效稳定物价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谭清美、冯凌云、葛云. 物流能力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研究[J]. 现代经济探讨,2003,第8 期

[2]王俊.中国物流业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第1期

[3]李文顺、刘伟、周宏.1952-2002年中国物流增量GDP增量的协整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第12期

[4]周君.区域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经济纵横,2006,第2 期

[5]高阔、甘筱青、李仁良.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的VAR模型分析[J].中大管理研究,2007,第2卷(3)

高一期中物理总结篇(5)

这学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全体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下,本人在本学期的物理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努力完善实验室管理,健全实验室基本制度,协助各年级教师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教研活动,促进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现把本学期的物理实验室管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1) 落实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实验室财产和仪器的保管,维护,借出,收回,使用等方面的规范化管理。做到出入有据,每次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能要求有关教师填写好《实验通知单》,《实验情况记录表》等

(2) 做好仪器的清理,放置和造册登记,做到整洁,规范,项目清楚。在实验前后对仪器性能进行认真检查,做完实验后及时收回,上架归位

(3) 熟悉仪器的基本性能和使用方法,做好仪器的保养和维护,对危险品按照要求进行安全处理。做好防尘,防火,防虫,防挥发等防患措施。

(4) 做好易耗品和仪器破损登记。对易耗品及时补充,对仪器破损及时登记,填写好《仪器损坏丢失报废单》并按赔偿规定进行处理。

(5) 配合科任教师准备好各个演示实验及学生探究性分组实验,为实验教学提供方便。协助教师进行仪器调配,改进,布置,以适合实验需要,提高课堂实验教学质量。

(6)做好安全,卫生清洁工作, 同时强化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对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及时地对进行批评教育,及时关闭电源开关并锁好门窗。以确保实验教学正常进行。

(7)准备好各项待查材料,填写好各项报表,做到有据可查,条理清楚,并接受有关主管部门检查。虚心接受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改进实验室管理工作。

(8)认真完成好学校分配给我的其它工作。

总之,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一学期,我总是积极热情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努力为学生学好物理创造好前提条件

第二学期初中物理实验室工作总结

在这学期的工作中,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本人努力完善实验室管理,促进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现把本学期的物理实验室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1)注意安全并加强实验室财产和仪器的保管,维护,借出,收回,使用等方面的规范化管理。

(2)做好所有仪器的清点,上架和造册登记,做到整洁,规范,项目清楚。

(3)熟悉了新增仪器的基本性能和使用方法,做好仪器的保养和维护,对危险品按照要求进行安全处理。对学校购置的新仪器及时安装调试交付使用。

(4)做好防尘,防火,防虫,防挥发等防患措施。

(5)做好易耗品和仪器破损登记。

(6)配合科任教师准备好各个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为实验教学提供方便。并常协助教师进行仪器调配,改进,布置,以适合实验需要,提高课堂实验教学质量。

(7)按质按量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工作任务,高二年级实验考试合格率为100%,并获得教师的一致好评。

(8)坚持出勤值班,维护教学秩序,为教师学生及学校有关方面使用实验室提供方便。

(9)做好安全,卫生清洁工作, 同时强化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对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及时地对进行批评教育。

(10)接受有关主管部门检查。虚心接受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改进实验室管理工作。

(11)同时我还认真完成了学校分配给我的其它工作。

总之,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一学期以来,我积极,主动,热情的为物理教师及学生服务,开展好实验教学,为学生学好物理创造了前提条件。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点,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弥补不足,减少缺点,使自己的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延伸阅读:初中物理实验室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实验室则是学生学习和进行实验的主要场所,是物理探究学习的主要资源。因此,学校高度重视物理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即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物理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其中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之一就是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能有目的地观察,辩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条件,能了解实验目的,会正确使用仪器,会作必要的记录,会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因此实验室工作直接关系到物理教学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因此实验室必须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实行规范的管理。

二、具体工作计划:

1、制订规章制度,科学规范管理

2、按照学校各类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

3、制订学期实验计划表、周历表。

4、开足开齐各类实验,并积极创造条件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积极服务于教学。

5、充分利用生活中身边的实验器材的作用,结合实验室条件进行分组实验。

6、做好仪器、器材的常规维修和保养工作。

7、做好仪器的借出、归还验收工作。

8、有必要时,可以自制一些教具。

9、做好仪器、器材的补充计划。

10、做好各类台帐的记录工作。结合采用电子档案。

11、结合学校常规管理,保持实验室的常清洁。

三、具体实验安排:

实验室分组实验计划表

周次

实验内容

第一周

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

第三周

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第四周

比较不同的物质的吸热能力

第九周

让电灯发光

第十周

高一期中物理总结篇(6)

Abstract: this paper in combination with an iron &steel enterprise planning design example, summed up a set of engineering site analysis, two direction as the forerunner, take the two basic points for the control points, closely regarding logistics center for the assembly drawing transportation scheme design patterns, for efficient form large steel joint enterprise new construction, expansion project of the assembly drawing transportation design scheme, which is significant.

Keywords: land analysis; The assembly drawing transportation; Design mode; Production logistics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我国钢铁消费量的剧增和国家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钢企在规模、数量上不断迅速发展壮大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得到持续不断优化、升级换代,并逐渐进入到从规模到产量均总体出现过剩的局面,项目数逐渐减少和设计公司不断壮大的矛盾日渐突出,市场竞争日渐加剧。于是,各钢铁行业的工程设计公司纷纷将眼光盯在海外发展中国家的钢铁市场。在新的市场形势、管理理念、资源条件下,各工程设计公司顺应历史的潮流,迎接市场的挑战,积极缩短设计周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劳动,从而降低工程设计成本。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模式,从而实现快速设计。海外工程的高阶段咨询,是受国际钢铁市场、钢铁公司的不同管理理念、厂址内外设计条件影响最大的阶段,可变性、突变性较大。咨询阶段研究整体物流的优化,首当其冲的是总图方案。如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模式,快速稳定总图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我们当务之急。

1 总图布置的形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1.1总图布置的形式

总图布置形式主要是指钢铁联合企业内各主体功能单元根据各单元工艺流程需要摆放在一起,在满足工艺生产和物料运输需要等条件下形成的一个固有的总平面布置形式。具体分为两大类,(1)根据主体功能单元的位置关系形成的总图布置形式有:人字形布置、斜角成组布置、串联式布置等。(2)按物料流经全厂的流程、形态不同形成的总图布置形式有:“L”形、“U”形、“I”(直线)形等布置形式,这是目前讨论最多以物料流程形态来命名的总图布置型式。“物料流程”主要是指:从原燃料入厂起到成品出厂止,大宗物料、半成品、成品在车间之间、工序之间、生产线之间的物料储存、转化、包装、运输的全过程。

1.2总图布置形式的主要影响因素

海外项目的工程建设咨询阶段,通常不具有独立的厂址选择阶段。但在业主指定建设场地上研究总图方案时,仍需研究国内项目厂址选择阶段、总图布置方案设计阶段需要考虑的诸多影响因素对总图方案的影响。

1)总体布局(规划)阶段考虑的主要因素

符合当地相关城市规划,适应外部物料运输条件,重视卫生防护距离,注意当地风向和朝向,考虑项目施工期及投产后协作条件和当地人力资源条件,合理确定有关配套项目用地(如:循环经济用地等),留有远期发展条件,避免拆迁或影响现有重要设施,统一规划场地开拓工程的各项技术措施,适当考虑施工设施配套用地等。

2)总图布置方案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总图布置方案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在总体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在有关规范、规定的要求指导下,根据工厂规模、生产工艺流程、物料流向、厂内外运输、厂区地形地质、建筑朝向以及预留发展等要求,全面地、因地制宜地规划工厂所有功能设施及其场地上建构筑物、运输线路等。在符合工厂当地的操作习惯、风俗习惯、管理模式条件下,经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择优推荐。

综上所述,在海外项目咨询阶段总图布置方案需要考虑如此众多的因素,如何在这些因素中提出本项目优先考虑的、最重要的设计因素?形成设计模式,从而迅速稳定总图布置形式。

2 总图方案的设计模式研究

总图方案的设计原理:首先要明确项目的规模以及是否分期建设,其次是分析该项目涉及的相关设施或功能单元的主辅作用,辅助作业活动服务于主要作业活动,避免主要作业活动受到干扰和延迟。再次是分析所有相关设施单位的相互关系和相互紧密程度,如何相互作用,是否有定性或定量的关系。然后是确定所有设施单元的空间需求(主要考虑用地需求)。总图方案设计是一个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战略规划的过程。随着技术进步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总图方案规划的方法也在不断改变。

基于多年总图设计经验和上述设计原理,提出如下设计模式:首先对项目厂址和项目设施的场地进行分析,再通过掌握项目的两个基本方向,控制项目的两个基本点,以研究大宗物流短捷、顺直、连续为中心,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总图布置方案。

(1)厂址及其项目设施的用地分析

在项目规模确定的条件下,首先就要分析项目配套相关设施,厂址的用地是否满足项目规模的需要,其用地的长宽方向是否满足项目中主体工艺生产车间布置的基本需要。其次是考虑构成该项目的各主体设施的用地需求,并按物料流程合理分配单元用地面积,再其次则需要考虑项目分期建设,力求首期布置集中、物流短捷,预留用地相对集中以适应市场和技术发展的扩建需求。

(2)掌握两个基本方向

钢铁联合企业或工程项目必然有物料流、能源介质流、信息流、人流等进、出工厂,但对运营成本影响最大的是物料的运输。该处的两个基本方向即指“大宗物料进厂的方向”和“大宗物料出厂的方向”。解决好了大宗物料进出厂顺直、短捷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方案设计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它的巨大运输量、运输方式的频繁转换对钢铁企业运营成本的控制显得特别重要。对钢铁企业大宗物料进出厂区的方向、运输方式等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有利于减少基建投资或建成后的运营成本。

(3)控制两个基本点

任何一个工程项目,必然有其主要生产设施、次要生产设施、配套公辅设施。其中主要生产设施是影响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项目总图方案设计的重点。控制住重点,其它设施的布置也就水到渠成、迎刃而解。钢铁联合企业的总图布置方案设计,影响最大的关键控制点就是炼铁工程、炼钢连铸工程的总图方案及二者之间的铁水运输方案。解决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总图布置形式,并在其前后布置烧结工程、焦化工程、原料场工程、轧钢车间等,形成该联合企业总图布置形式。

(4)以大宗物流短捷、顺直、连续为方案规划的研究中心

物流短捷、顺直、连续,是总图方案设计追求的目标,也是一个企业不断优化物流的目标。它对于减少企业的运输设备种类和数量、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和经营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物流量大,运输设备多,运输方式在物料运输过程中不断变化。因此,总图运输规划就必然要以物流研究为中心,使企业达到物流短捷、顺直、连续的目标,并在项目不断改造升级的过程中具有不断优化的条件,才能不断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 案例分析

3.1项目简述

某海外钢厂建设规模:22.50×106t/a,分二期4步建设。一期年产钢坯7.50×106t/a,一期+1年产钢坯11.25×106t/a;二期建成7.5×106t/a,二期+1建成11.25×106t/a。预留远期不锈钢约1500×103t/a用地。总体规模约24.00×106t/a。

厂址东临东海,南靠规划热电厂,西与轻工业区隔路相望,北为石化工业区。厂区用地南北宽约3.6 km~4.64km,东西长约2.67km~4.93km,总占地面积约21.43km2(包括生活区和行政区用地面积2.33 km2),工厂生产设施实际用地约19.1 km2。

主要生产设施:原料场工程,烧结工程,炼焦工程,石灰焙烧工程,高炉工程,炼钢连铸工程,系列轧钢工程。次要功能单元有:燃煤发电厂,中央水厂,制氧厂,中央机修厂,中央仓库,煤气柜工程,能源中心,耐火材料车间,循环经济用地,预留设施(钢铁研究中心,不锈钢生产线用地)等。

3.2工程用地分析

1)钢铁厂总体用地分析

根据有关资料测算,考虑长宽的有效利用,初步确定长约4.7km,宽约3.7km,长:宽约为1.27:1,接近于钢铁基地的理想用地长宽的比值(长宽比在1.4:1和1.6:1之间为宜)。从综合性的钢铁联合项目的用地指标分析,当该海外项目完成后,其吨钢用地指标为:0.8m2/吨钢(24.00×106t/a的规模),指标刚好满足《钢铁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GB50603-2010)中规定的下限值,指标十分先进。如果扣除耐火材料厂、海边建厂仓储设施用地偏大等因素,其吨钢用地指标更优秀。用地情况详见图1。

图1项目用地情况

2)各主体设施工程用地分析

(1)原料场用地面积约2.5km2。考虑到海上运输受海洋极端气候的影响,适当扩大了该功能单元的用地面积。再综合考虑采取其它适当的设计措施增加物料贮存量,物料贮存天数适当增加是合理的。

(2)根据规划规模需要,配置6台大型烧结机,烧结厂用地面积约0.98 km2。具体设计时通过采取设备大型化和其它设计措施如联合布置等,占地会比这更紧凑,总面积会约小于该数值。

(3)根据规划钢铁联合企业规模需要,焦化厂配置7m大型焦炉,每两座焦炉为一组共六个组合,经济合理,在不考虑精化工设施用地的情况下,占地约1.4 km2。

(4)高炉工程共有高炉6座,每座高炉用地按0.25 km2,共1.5 km2,用地较大。但如将高炉煤气柜、铸铁机、倒罐间等包含在内则是合理的。

(5)炼钢连铸工程,除去预留不锈钢生产线用地外,常规情况下应至少建设3座炼钢连铸车间才有利于生产组织。但本项目最终决定建设两座炼钢连铸车间完成该企业的生产任务。规模决定用地,一二期总面积约1.54 km2。就该吨钢用地指标来分析,是十分先进的。

(6)轧钢工程。原则上轧钢车间和炼钢连铸车间联合布置,在宽度上只要炼钢连铸车间能布置下去,轧钢就应该能布置下去。但对于本项目,因连铸车间后面配的轧线太多,该区域受制约因素的应该是轧钢区域的有效布置。方案估算轧钢区域用地宽度方向与炼钢连铸车间宽度一致,长度方向以最长热轧或厚板车间做为控制指标。轧钢工程用地一二期各约1.4 km2。

通过参考同类型项目或经验估算,各主要设施用地面积和长宽如下表(除注明外均含一、二期):

表1主要单元用地信息表

单元名称

项目 原料场

工程 烧结工程 炼焦工程 高炉工程 炼钢连铸工程 轧钢区域

面积(km2) 2.5 0.98 1.4 1.5 1.54 1.4

长×宽(km) 2.5×1.0 1.4×0.7 1.4×1.0 1.25×1.2 2.2×0.7 1.27×1.1

吨钢用地面积(m2) 0.11 0.044 0.062 0.067 0.069

备注 一期用地

其它辅助设施就根据主体设施的布置情况,合理调整总图布置和用地情况,以适应总体布置需要。

3.3抓住两个基本方向

1)物料进厂的方向

该海外项目的各种运入物料有洗精煤、动力煤、喷吹煤、无烟煤、块矿、石灰石、铁矿粉、球团、废钢及辅料等。运入物料(干量)总量约:67.61×106t/a。运输量最大的是煤和铁矿粉。详见表2。

表2 物料运入量表(单位:106t/a)

物料名称 洗精煤 动力煤 喷吹煤/无烟煤 块矿 石灰石 铁矿粉 球团 废钢及辅料

一期 6.115 2.780 1.893 2.834 3.290 12.636 1.454 2.811

二期 12.239 5.500 3.790 5.671 6.589 25.288 2.911 5.622

从图1分析可知,该海外项目的大宗原燃料采用水路运输方式进厂。根据航道和码头设计需要,原料从码头南部进厂,基本贮存在原料场,该综合原料场越靠近码头越好。因原料场靠近码头布置,与原料场关系密切的烧结、焦化、炼铁等设施就应该靠近原料场布置,缩短物料运输距离。该种布置型式以原燃料的吨钢货物周转量(运输量与运输距离的积)最小为目标。

2)物料出厂的方向

该海外项目的各种运出物料有钢材、水渣、钢渣等。运出物料(干量)总量约:30.00×106t/a。运输量最大的是各种钢材。运输量详见表3、4。

表3一期物料运出量表(单位:106t/a)

物料名称 高线盘卷 棒材 小方坯/大棒 2030mm冷轧 2250mm热轧卷 3800mm中板 合计

一期+1 1.78 0.78 0.35 2.05 3.10 1.80 9.86

表4二期+1新增物料运出量表(单位:106t/a)

物料名称 1800mm冷轧 1550mm冷轧 1880mm热轧卷 1450mm冷轧 1580mm热轧卷 5000mm中板 型钢 合计

二期+1 1.70 1.45 1.25 0.70 2.90 2.00 1.14 11.14

从图1上分析,该海外项目的大宗运出物料是采用的水路运输出厂。为缩短运输距离,减少二次搬运,减少吨钢运输成本。轧钢区域用地尽量靠近码头北部平行或垂直海边布置为最佳。

3.4控制两个基本点

原料场工程、烧结工程、焦化工程等,在满足原燃料进厂短捷条件下,主要是围绕高炉工程考虑总图布置的。氧气厂、废钢堆场、轧钢工程等,主要是围绕炼钢连铸工程考虑总图布置的。其它公共辅助设施(如中央仓库、中央水处理厂等)也基本上围绕这两个主体设施考虑适当的总图位置。炼铁工程、炼钢连铸工程的总图布置形式和相互关系决定了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总图布置型式。

1)铁水运输方式选择

炼钢连铸工程、炼铁工程之间的铁水运输方式目前大致共有三大类五种运输方式。如下表。

表5铁水运输方式比较

运输方式 铁路运输方式 公路运输方式 过跨车+吊车运输方式

名称 鱼雷罐或铁水罐铁路运输方式 铁路“一罐制” 常规铁水罐汽车运输铁水的方式 汽车“一罐制” 由炼钢车间的受料跨延长至炼铁区接受铁水 在炼钢和炼铁之间布置一重跨车间作为处理铁水的过渡跨

说明 技术成熟可靠,常规生产运输型式。 技术可靠,有首钢曹妃甸钢厂、鞍凌钢先例。需要总结实际生产经验。 有成功的经验 实际生产经验较少 适用于两个高炉对应于一座炼钢车间的布置型式。 需要总结实际生产经验。

结论 适合各种规模的钢铁企业。 适合各种规模的钢铁企业。 适合中、小型规模的钢铁企业 适合中、小型规模的钢铁企业 适合场地受限、规模确定的钢铁企业 适合场地狭长、规模适中的钢铁联合企业(高炉数量不宜太多)

从该海外钢铁项目的规模和设备大型化的实际情况结合上表分析,它的铁水只能采用铁路运输。

2)炼铁区总图布置

炼铁区的总图布置,需要控制高炉本体、矿焦槽的位置,以物流运输距离最短为原则。稳定了这两个位置,原料、成品的运输方向就基本确定了。其它设施如热风炉、鼓风机站、净循环水处理设施、浊循环水处理系统、除尘系统、煤气清洗系统等就围绕高炉出铁场根据生产、运输、消防的需要紧凑布置就行了。

该海外项目,铁水采用铁路运输,考虑半岛式总图布置。高炉共有6座,中心距按较小的距离350m考虑,两个相距最远的高炉中心距就是1.75km,这种布置型式铁水运输距离总体上是不合理的。将高炉分成两组沿铁路线两侧布置,铁水小站考虑共用,对应两个或三个炼钢车间,铁水运输距离总体上偏长,这种布置也是不合理的。如果考虑铁水小站分建,再结合烧结、焦化、原料场的位置统一考虑高炉区的总图布置型式,两组高炉对应两个炼钢连铸车间,中间设铁水联络线。该总图方案设想应是十分合理的。

3)炼钢区总图布置

炼钢工程原料进厂的物料主要有铁水、废钢、块矿、铁合金等,出去的物料有连铸坯、钢渣、除尘灰等。废钢需要尽量靠近炼钢连铸工程布置,减少废钢运输距离。炼钢连铸工程必须紧靠高炉工程布置,确保铁水运输距离最短,减少铁水的温降。高炉工程的位置就决定了炼钢连铸工程的位置,原料场的位置决定了散装料仓的方位。鉴于该海外项目炼钢连铸工程产能太大,炼钢水处理和连铸水处理以分建为宜。以炼钢连铸车间为中线,一侧紧靠轧钢车间(确保热装热送),另侧主要考虑其公辅设施布置。

铁水进炼钢车间常用的只有两种方式:平行进炼钢车间方式和垂直进炼钢车间方式,这两种方式都是可行的。这两种进车间的方式就决定了该铁、钢之间的总图布置型式是“L形”或“I形”。再结合原料场、烧结、焦化、轧钢等设施布置情况,就确定了该钢铁联合企业全厂的大宗物流总体布置型式是“L形”或“U形”。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U” 形布置

图3“L” 形布置

3.5以物流研究为中心,以大宗物流短捷、顺畅、连续为目标

大宗物料的物流分析,主要是指:铁前物流分析、铁钢物流分析、钢后物流分析三部分。

1)铁前物流分析比较

通过上面对该海外项目的方案设计,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它的总图布置型式是 “L形”或“U形”,如图2、图3所示。这两个总图布置型式,其铁前原料场工程、焦化工程、烧结工程、石灰焙烧工程等的总图布置型式基本可以调整到一致。那么,铁前大宗物料的周转量也就基本一致。

2)铁钢物流分析比较

铁钢物流主要比较的是炼铁工程和炼钢工程之间的铁水运输距离。如图3,“L形”总图布置型式的两期铁水运输距离是一致的,以靠炼钢连铸车间最近的高炉中心计算最铁水运输距离约1.3km。如图2,“U形”总图布置形式的两期铁水运输距离是不一致的,以靠炼钢连铸车间最近的高炉中心计算最近铁水运输距离,一期约为1.3km,二期约为2.7km。由此比较,“U形”总图布置型式的铁水运输距离大于“L形”总图布置形式的铁水运输距离。

3)钢后物流分析比较

“L形”总图布置型式,轧钢主要平行码头布置,其成品到码头的运输集中到厂址的北侧,运输线路集中,随着规模的扩大,运输距离越远。初步测算,一期靠码头最近的热轧成品运输距离约0.8km,二期靠码头最近的热轧成品运输距离约1.8km。

“U型”总图布置型式,轧钢系统布置垂直码头,有效利用轧线的长度缩短成品到码头的运输距离,同时,随着规模的扩大,成品的运送距离基本变化不大,而且有多条运输通道通往成品码头。一期热轧成品距离码头距离最近约0.6km,二期热轧成品距离码头距离最近约0.9km。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满足成品从轧钢成品仓库直接装运上船,不用进行二次搬运。如此,“U型”总图布置型式的成品运输优于“L形”总图布置型式的成品运输。

4)关注顾客的特殊需要

当地经济开发区为该工程项目提供多项优惠条件(如成品外卖出境的例行海关检查可以到轧钢成品仓库进行),这就为成品直接从轧钢厂成品库装运上船,减少第二次搬运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便利。考虑到海洋极端气候、销售策略和市场行情等对钢厂生产的影响,其轧钢成品库可以通过增大储量,各车间长度可以做到1.5km~1.8km。如此,只有“U形”总图布置方案满足上述需求。

4 结论

一个产品型企业的总图方案设计,通过采用以上设计模式进行设计,必定能做出几个符合厂址现状条件的总平面布置形式。再综合考虑其它因素通过方案优化、技术经济比较,从而能够迅速稳定总图。对加快项目的进度、缩短设计周期、节省项目的人力资源会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设施规划》,(美)汤普金斯(Tompkins.j.)等著;伊俊敏,袁海波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9。

高一期中物理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109-01

StudyonDryMatter AccumuliationandDistributionofPotatoinAlpine-coldAridRegion

ZHANGRong

(Institute of Soil and Fertilizer,Qingha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Xining Qinghai 810016)

AbstractStudy on dry matter accumuli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potato in alpine-cold arid region wa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growth process of potato in alpine-cold arid region,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showed a rapid growth trend in the growth period of potato plants. Accumulated rate skyrocketed change dynamically. The distribution of dry matter changed in potato various parts with the growth of the centre.

Key wordspotato;dry matter;accumuliation;distribution;alpine-cold arid region

马铃薯块茎产量主要来自光合产物,单株的干物质积累总量越大,块茎产量则越高[1]。青海省处于高海拔地区,气候凉爽,紫外线照射强,日温差大,非常适合马铃薯作物的种植,是我国马铃薯主要产区之一。近几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迅速增加,现已成为青海省的一大栽培作物,近年青海省马铃薯播种面积一直保持在6.5万hm2以上,总产150万t左右[2]。为探讨青海省旱区马铃薯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状况,特进行此项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供试马铃薯品种为当地主栽品种青薯2号。试验设在青海省大通县斜沟乡下窑村,旱地,土壤类型为栗钙土,质地为中壤,肥力中等。土壤有机质含量28.7 2 g/kg,碱解氮含量126.0 mg/kg,速效磷含量5.8 mg/kg,速效钾含量182.0 mg/kg,pH值8.2。

1.2试验实施

马铃薯于2009年4月22日播种,行距70 cm,株距33 cm,密度4.8万株/hm2。播种前结合翻地基施农家肥60 t/hm2,化学肥料分别为尿素、过磷酸钙和硫酸钾,施肥量为纯氮135.3 kg/hm2、五氧化二磷6.9 kg/hm2、氧化钾4.8 kg/hm2,除氮肥25%结合降雨苗期追施外,其余作基肥一次性施入,在生长期间中耕除草3次,防治病虫害3次。按大田生产进行管理,10月18日收获。

1.3测定方法

对试验处理各生育期按不同器官(根、茎、叶、块茎)分别于苗期(6月24日)、团棵期(7月17日)、开花期(8月13日)、结薯期(9月20日)、收获期(10月18日)蛇形5点按规定分别采集植株样品。采后将器官分开,称鲜重,随后在100 ℃烘烤箱内烘30 min,然后调至80 ℃烘干至恒重,分别计算全株干重、各器官干重及干物质分配率。

2结果与分析

2.1马铃薯干物质积累过程

由表1可知,马铃薯干物质的积累总量随着生育期的推移逐渐增大且加快,苗期、团棵期干物质积累缓慢,马铃薯以营养生长为主,主要是增加叶片及根系,分别占总干物质量的1.67%和3.98%。开花期至结薯期块茎形成,干物质量增加较快,结薯期至成熟期,块茎中淀粉积累,干物质量急速增长,成熟期达到高峰,占总干物质量的52.00%。马铃薯根的干物质积累量从苗期到结薯期呈线性增长,峰值出现在结薯期;进入成熟期后,由于干物质向块茎转移,根的干物质总量逐渐下降,直至收获。干物质在茎中的积累动态与根积累动态相似。叶的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生育期的推移呈递增趋势,块茎形成以后,干物质总量始终呈递增趋势,特别是进入结薯期后,块茎的干物质积累量直线增加,直到收获[3]。

2.2马铃薯干物质积累速率的变化

由表2可知,马铃薯在整个生育期间,单株干物质积累速率呈上升趋势,根、地上茎及叶片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均呈单峰曲线变化。马铃薯在整个生育期间,干物质积累量呈现曲线上升的变化,积累速率随生育进程呈“慢―快―慢”变化[4]。在块茎增长期以前,全株干物质积累速率增长较慢,块茎形成后,干物质积累速率迅速增加,在成熟期达到峰值2.257 g/(株・d),淀粉积累期至成熟期增长速率又有所下降。因为马铃薯在生育中后期,以块茎的膨大和淀粉积累为主,所以干物质积累速率在块茎增长初期至淀粉积累期较高。根和地上茎的干物质积累速率的变化与全株的情况有所不(下转第111页)

(上接第109页)

同,根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呈现单峰值变化,以团棵期至开花期增长最快,达0.046 g/(株・d);地上茎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则以开花至结薯期增长最高,达0.351 g/(株・d);到生长后期,根和茎进入衰退期,根和地上茎的干重出现负增长。叶的干物质积累速率与地上茎相似,以生育前期较快,峰值出现在开花期至结薯期,达0.514 g/(株・d)。

2.3马铃薯干物质在各器官的分配

由表3可知,马铃薯干物质在各器官的分配,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变化。在块茎增长期前,干物质主要分配在叶片,其次是地上茎;块茎增长期后,块茎是干物质的主要分配器官。具体表现为:马铃薯干物质的积累分配在结薯期之前都以叶片为中心,团棵期达到最高,为88.79%,随生育进程的推移,干物质在叶片中的分配率逐渐减少,到成熟收获期,干物质在叶部的分配率降到最低32.85%。干物质在根部的分配率以苗期为最高,占全株干物质总量的21.75%,随生育进程的推移,与叶部相似,分配率逐渐减少,到成熟收获期,干物质在根部的分配率降到最低2.59%。干物质在地上茎中的分配峰值出现在结薯期,约占全株干物质总量的27.24%。块茎形成以后,干物质向块茎中的分配直线增加,直至成熟期,占干物质积累总量55.62%。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干物质的积累总量随着生育期的推移逐渐增大且加快,成熟期达到高峰,占总干物质量的52.00%。马铃薯在整个生育期间,干物质积累速率的变化呈现直线上升的变化动态[5-6],在块茎增长期以前,全株干物质积累速率增长较慢,块茎形成后,干物质积累速率迅速增加,在成熟期达到峰值2.257 g/(株・d)。马铃薯干物质在各器官的分配,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变化。在块茎增长期前,干物质主要分配在叶片,其次是地上茎;块茎增长期后,块茎是干物质的主要分配器官。

4参考文献

[1] 高聚林,刘克礼,张宝林,等.马铃薯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的研究[J].中国马铃薯,2003(4):209-212.

[2] 肖明.青海省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青海科技,2007(4):11-13.

[3] 王俊平,门福义,宋伯符,等.马铃薯营养物质分配对蕾花果脱落的影响[J].中国马铃薯,2001(1):1-4.

[4] 许泳清.甘薯新品种“陇薯9号”高产生理特性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7(11):12-13.

[5] 宋碧,张军,李斌.稻田免耕栽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9(1):86-88.

高一期中物理总结篇(8)

  本人在春期担任初三年级四、五、六班物理课教学;秋期担任初三年级一、二班物理课教学,全年担任物理科兼职教研员。为使下一年的工作更加富有成效,特将本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政治思想方面:

  一贯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热爱教师职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一心扑在工作上,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能够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和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不断加强修养,积极参加学校及有关部门组织的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尊重领导,服从分配团结同志,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实事求是,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用爱心滋润学生心田,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不辱人民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光荣而伟大的称号。

  业务能力方面:

  1、本期我认真学习教育教学业务理论,不断丰富自己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进一步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认真学习《物理课程标准》,领会课标精神,贯彻新课标运用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并用新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的要求。

  2、研究课程改革,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全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3、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益。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益是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主题。我们要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推进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从单向知识传授的过程转变为让学生带着问题不断探索的过程,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方向来。使广大教师切实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把学生获得学习能力放在课堂教学的首要位置。

  4、强化教研科活动,圆满完成各种教科研任务。积极参加听评课活动、论文评比活动等。

  履行职责方面:

  1、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认知,注重学法指导,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不但要教知识,而且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2、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常规的落实,切实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要效益。为此应在课堂研究教学大纲,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写出优质教案,并能在教案中突出教法和学法指导,讲课时应能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不能以教案教学,而应为教学而写教案。辅导工作认真仔细,除自习课全面辅导外,还应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好个别辅导,防止出现差生,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作业及时批改,每次批改有分数和日期,鼓励学生及时完成作业并上交作业。学段结束及时进行考评工作,利于学生不断地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

  3、坚持集体办公、做好教科研工作。积极承担上级教研室和学校分配的教科研任务,在以前集累的经验中完成教科研任务。主动帮助年轻教师,使我校物理成绩有一全面的提高。

  4、指导好学生实验,为中招理化生实验加试做好准备。我们物理教师定能团结协作,指导好学生实验,不使学生做错实验的每一步。

  取得成绩方面:

  1、在暑假期间和××X合作编写了《20××年新课程中招物理考点研究》一书,本书于20××年11月在南方出版社出版发行(书号××××X)。

  2、参与省级课题《初中物理考点复习优化设计研究》的研究,所撰写的《考点二十一家庭用电复习优化设计》于12月26日在南阳市初中物理教学研讨会上做了专题报告,受到广大老师的欢迎并获奖励。

  3、本人所撰写的《多媒体环境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初探》在20××年度南阳市电教论文评选活动中被南阳市教育局评为优秀论文二等奖(8月)。

  4、指导学生参加理化生实验加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组织学生参加中招考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物理老师工作总结2

  这个学期是同学们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二个学期,这个学期的课本的物理知识主要是关于电与磁,我这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也是以电与磁的相关内容进行开展的。在这个学期末的期末考试中,同学们的物理成绩相比如上个学期的物理成下降了一些,但是这些是在我的预料之中的。虽然同学们的物理成绩相比如上个学期是下降了一些,但是和同年级的其他班的物理成绩相比还是很优秀的,这也是我在初二下学期的物理教学中努力的结果。

  这学期同学们的物理内容变了很多,从八年级上学期的光与声变成了下学期的电与磁。不仅学习内容变得更加枯燥了,与此同时下学期的物理内容变得比上学期更加困难了,所以说这学期的物理成绩相比于上学期的来说,成绩下降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因为这学期物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有了新的变化,所以我这学期的教学方法相比于上个学期来说有了很多新的变化。

  在初二下学期的物理教学中,我将上学期的重点理论教学改成了实验操作教学。这学期的物理内容都设计到了各种关于电与磁的物理实验。我在课堂上进行物理教学时,经常会准备相关的物理实验器材,不仅只是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解物理知识,还让他们通过关注我做相应的物理实验去了解我的教学内容,这样讲学和物理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会让物理课本上的知识更加方便同学们了解。在这学期里,我还增加了同学们去实验室的次数,因为有些内容同学们不亲自去进行实验操作,是非常难弄清楚学明白的。只有通过物理实验,他们才会了解在这学期的物理学习中用该注意的难点和方法,从而能在我平常的物理教学中所讲的重点正真的学到脑海中。

  在初二的物理教学中,我让同学们从上学期的重点背诵物理知识改成了重点练习物理习题。在八年级的上学期中物理主要是偏向理论知识,所以需要背诵牢记的知识点有很多。但是这个学期需要背诵的理论知识变少了,更加让同学们侧重对知识的理解。这个时候上学期的学习方法在这个学期并不适合他们,所以我在这个方向进行了很大的改动。在八年级下学期里,加大了他们在物理计算题上练习,这样的练习也让他们在这学期的物理学习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物理老师工作总结3   

  一学期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看,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课程标准走进我的心,进入我的课堂

  怎样教物理,《国家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物理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不断的学习让我有了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而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课堂教学,我加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深知我们每位物理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无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撰写教案,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较强的物理思想方法得于渗透。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公式的形成、获得、应用了然于心。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教学中突出的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这样的探索实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教学活动兼顾到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而这些都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完成的。需要每一位我不断学习、不断修炼,提高文化水平与做人境界,这将是一个长期而非常有价值的努力过程。研讨反思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我在总结自己教学的同时,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地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把仍在困惑这我的许多问题,有个在认识。努力处理好物理教学与现实实践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高一期中物理总结篇(9)

农学专业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它为我国培养各级各类农业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农学专业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教学环节是农学专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实践教学目前仍然是制约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限制因素之一。 如何提高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国内各高校在认识及实践中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1]山东农业大学建设了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2]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把认识性实践、印证性实践、科研性实践、生产性实践等环节有机结合,探索出教学新体系。[1]北京农学院在原有农事实践课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在1997年形成了农事学课程。[3]山西农业大学在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结合实践教学自身情况及发展水平,借鉴北京农学院已有农事学课程教学成果,在2004年开设了农事学课程。农事学课程是农学专业的必修课,是农学专业唯一一门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农事学教学体系逐渐完善,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以求适应当前高等农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一、开设农事学课程是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 (一)传统农事操作课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农学专业是高等农业院校老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随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改革完善。早在20世纪80年代,山西农业大学作物栽培教研室对作物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在大学第二、三学期开设作物形态观测与农事操作课程,在第四、五学期开设作物生产技术等实践课程。[4]这些课程的设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上述实践课程不断被压缩,最后只保留了农事操作课程。这一课程目前在全国许多高等农业院校中还在开设,并被许多高校列为必修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中,由于缺少相关教学指导书和教学大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课程考核标准也很难把握。[5]在学生学习农事操作课程之后,很多教师发现,在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差,学生对作物播种、田间管理、作物形态识别等基本技能都不太了解,更不用说掌握了。这些知识的不足,使得学生对学习生物统计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育种学等课程特别困难。尤其是从1999年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大大增加了,同时,农学专业中来自城市的学生比例在不断增加,这些学生对农业生产常识不了解,即使来自农村的学生,也很少接触农业生产实践。这就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差了,暴露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薄弱,也大大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这个问题如不解决,必将降低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利于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农事学课程的设立迎合了加强实践教学大趋势 1.设立过渡性实践课程作物生产技术 为了加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在认真分析了农事操作课程教学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是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手段落后之后,在2002年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取消原来的农事操作课程,开设作物生产技术课程,课程总学时为10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内容20学时,实践教学80学时,分两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在农学专业第六、七学期开课。这次教学改革,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增加课程理论教学时数。原来的农事操作没有理论教学,只有实践环节,不利于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作物生产技术课程中有了理论教学部分,有利于形成课堂知识交流和即时安排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实践课的重视。 (2)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基地。用于农事实践的土地3300m2,保证了教学用地。 (3)成立了新的教学团队,用全新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教学。自2002年春季学期开始上课,课程开设了三年。在实践教学中,每2~3个同学负责种植一种作物,参加作物从播种到收获全过程管理。在课程考核方面探索合理的考核方法,春季采用理论考核与平时成绩结合,秋季结合具体实践,撰写“田间管理要点总结”和“年终生产实践总结”两篇课程论文。 2.设立农事学课程 作物生产技术课程进行了3年的教学实践改革。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在第六、七学期,学生既要参加农事实践训练,又要参加科学研究训练,这两个实践活动互相影响;考虑到农事实践是科学研究实践的先导课,我们认为课程开设应该提早一年进行,让学生尽早学习作物生产技术;又由于课程不仅仅是生产技术,还包括许多农事理论,因此对课程名称和学时数都作了调整。结合2004年山西农业大学对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借鉴北京农学院农事学课程改革经验,[6~8]新教学大纲将作物生产技术更名为农事学,学时数54学时,开课学期设在第四、五学期,为跨学期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又设立了农事学实践课程,学时4周。农事学课程与农事学实践同步教学。 二、农事学课程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 (一)教学内容以实践为主,理论密切联系实践 从理论上学习基本的农事理论知识,了解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史。在实践中认识作物,掌握作物各生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观测记录作物生育时期、测定株高、叶面积等形态指标,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作物的感性认识。从3月份开始,学生要完成作物从播前准备、整地、播种、田间管理、作物收获及测产等生产环节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作物生产各环节的实践技能。并根据所学知识,编制农事月历。 #p#分页标题#e# (二)在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掌握作物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留种等理论知识,理论教学要围绕实践教学开展,与实践环节配合。如在理论教学中,要讲到作物的播种技术,作物播种技术理论教学时间与大田作物播种时间相同,学生可同步学习理论知识,同时进行播种实践活动。实践教学按照春播作物生长情况安排,分集体实践和小组实践两部分。从春季3月份开始,一直到11月份结束。集体实践中,每组学生15~25人,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统一安排的实践活动,如作物播种、作物形态观测、作物田间管理等。集体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相同,使每个学生掌握作物播种技术,认识各种作物,掌握作物田间管理中如灌溉、施肥、中耕等技能。小组实践充分考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异,学习兴趣差异,把实践项目分为3类;在实践课开始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实践小组。 第一类创新创业类。这一模式适合头脑灵活,具有创新精神,有团队意识,吃苦耐劳学生,愿意在生产中投入一定资金,具有冒险精神;创新创业小组成员一般6~10人,学生自主选择种植作物种类和方法,自主设计种植方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第二类为高产竞赛类。这类模式适合对大田作物特别感兴趣,有志于在作物生产中掌握作物高产原理与技术的学生;这种模式小组成员3~4人,小组成员协商选择种植某一作物,学生可选玉米、棉花、大豆中的一种作物,采用同一品种,从作物播前准备到收获测产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独立进行实践操作,按照作物生长发育特点灵活安排自己的管理,在年终根据作物产量决出高产优胜组。 第三类为基础实践类。适合对农业生产不太了解,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这种模式小组成员6~10人,由指导教师指定作物,每个组完成几种作物的种植任务,学生独立进行播前准备到收获测产整个作物生长生育周期的实践操作。 三、农事学课程考核体系逐渐完善 在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考核评价指标含糊,成绩评定随意等问题,不能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实践积极性,限制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9]建立完善的实践考核体系,不仅有助于引起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实践技能的操作要点,便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10]因此农事学课程在设立之初,就吸取以往教训,不断探索科学的考核体系。农事学课程教学周期为一年,春季学期与秋季学期实践任务不同,两个学期考核方法有所不同。 (一)春季学期考核方法 春季学期从3月份开始实践,主要是作物播种、田间管理实践环节,根据实践情况,课程考核项目包括四部分,各部分所占比例根据年度间实践教学内容确定。(1)平时出勤、学习态度。根据理论课上课和实践课出勤次数及在实践中学习态度评定。(2)农事实践操作技能。对学生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等实践技能进行考核。(3)阶段性总结报告。对春季播种、田间管理等农事操作要点进行总结,以课程论文形式提交。(4)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内容包括作物生产基本的实践知识,最新作物生产技术动态及晋中地区生产实践知识。题型一般有:名词解释题、填空题、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计算题等。 (二)秋季学期考核方法 秋季学期从9月份开始实践,主要是作物收获、留种、测产、产品销售等环节。课程考核分3部分。(1)平时成绩。根据出勤、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及作物生产情况进行评定,占总成绩的30%。(2)田间管理要点总结。学生对自己种植的小区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及管理措施进行总结,内容包括播前准备、播种技术、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后期管理、收获及测产。占总成绩的20%。(3)年终生产实践总结。占总成绩的50%。在作物收获、测产、销售后,结合所记录的数据资料,对自己作物种植管理情况进行系统的总结,提交课程论文。 四、农事学课程在教学中形成的自身特点 (一)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教学 与农学专业设置的许多课程如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等课程相比,农事学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农事学实践课程教学时数为4周,通过一年实践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水平,课程重点训练学生实践环节。 (二)课程教学环节与作物生长周期高度一致 课程完全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来安排教学活动。如春季安排春播作物播种,秋季安排冬小麦播种,夏季安排冬小麦收获等。 (三)实践教学分散进行,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在实践教学中,作物的管理要根据季节和作物生长情况进行,如下雨后要及时中耕,有蚜虫危害棉花时要打药等。这些管理措施可在课余时间进行,既不占用课堂时间,又可根据作物生长特点灵活管理,实现了连续式教学。 (四)课程考核多样化 农事学课程重在实践,考核方式有闭卷考试、实践操作、劳动考勤、课程实践总结等,汇总为学生综合成绩。避免了以闭卷考试确定学生成绩的片面做法。 (五)全面锻炼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学会常见作物的播种、管理技巧;通过对作物的观测记录,可以训练学生记录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通过撰写课程论文,学生可以学会撰写科技论文,提高电脑办公软件应用水平;通过拍摄实践环节图片及视频,提高了学生视频制作水平,丰富了教学内容。#p#分页标题#e# 五、农事学课程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事学课程取得的成绩 1.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教学手段不断更新 农事学课程的发展是加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产物。在开课初期,由于实践经验少,开课准备时间仓促,必然存在诸多教学问题。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老师们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编写了“农事学实践指导”教材。目前,农事学课程理论教学已经使用多媒体授课,课程教学内容与考核方法已得到完善。 2.实践场所逐步改善 由于学校农作站合并到农学院,为农学院实践教学开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目前,用于农事学课程实践教学用地达到了6667m2,土地资源丰富,保证了每位同学都有实践机会;学院建有作物标本室、农事学综合实验室;购置了大量劳动工具,满足了学生实践需要。 3.实践教学分区更加合理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在原作物标本区的基础上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下设6个大区。 (1)作物栽培测产实验教学区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作物栽培学实验内容划定种植面积与作物类型,主要种植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用于测产实验。 (2)作物育种实验教学区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作物育种学实验内容划定种植面积与作物类型,主要种植玉米、棉花、大豆,用于杂交授粉、留种等实验。 (3)作物标本区 种植各种作物不同类型,供不同专业学生识别作物各时期的形态特征。 (4)农事实践环节教学区 主要完成农事学实践教学任务,农学专业学生基础实践小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种植作物,从播种到收获。 (5)作物高产竞赛区 种植玉米、棉花、大豆三种作物,高产竞赛组同学种植自己喜欢的一种作物,采用高产技术,进行高产竞赛。 (6)创新创业区 这是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最新设立的教学区。从2009年开始,每年安排十几个组的同学进行种植业创业实践。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建设要加强 从2002年开设课程以来,我们编写了“作物生产技术实践指导”、“农事学实践指导”。由于课程在不断发展与变化,教材建设也要调整,在原有教材基础上,编写更适宜于实践教学的教材就显得尤为迫切。目前,“农事学1级”、“农事学2级”、“农事学实践”已经编写完成,“学生观测记录手册”正在编写中。 2.课程考核方法要不断探索 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在考核内容中最难考核的是学生实践技能,如播种技术的量化考查。另外,考查内容比例安排也很重要,如平时成绩和理论成绩所占比例。在今后的教学中,课程考核方法还需要不断探索。 3.教学中生产资料相对不足 (1)劳动工具简单 由于教学资金不足,学生实践时劳动工具极为简单;目前只购置了如锄、耙、开沟器等简单劳动工具,较先进的工具如脱粒机、播种机、机动喷雾器等尚未购买。 (2)实验室仪器设备缺乏 目前,“农事学综合实验室”只有电子天平、尺子、种子袋、种子瓶等简单设备,有数码相机一部。恒温培养箱、种子水分仪等常用设备缺乏,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要求,需要增加数量。

高一期中物理总结篇(10)

“想不到”高性能活性生物微肥(成都市广地绿色工程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是通过高科技手段直接从矿山和植物中提取的纯天然微肥,能高效补充作物生长所需养分,促进作物生长,增强抗逆性,增加产量,提高作物品质,为验证其在白瓜上的应用效果,设计此试验。

2、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设在七台河市茄子河区宏伟镇峻山村白瓜示范园区,地势坡岗地,前茬大豆,春旋耕、春起垄。

参试作物品种:银辉2号。

试验田采用对比法,设4个处理,处理1―3用想不到分别为1000ml、1250ml、1500ml/hm2,处理4空白对照区,稀释180倍,于白瓜苗期、花期和座果期各喷施一次,以空白为对照。

2014年整个生育期内,5月初至6月下旬低温多雨,而且土壤水分较大,进入7月中旬至7月下旬严重低温、多雨、寡照、造成白瓜坐果率低,瘪粒率增加,白粉病、疫病严重,影响了白瓜籽数量和饱满度,使我辖区2014年白瓜产量严重减产。

3、试验结果与分析

3.1病害调查结果

3.1.1生育期病害调查

白瓜苗期调查,白瓜白粉病在8月10日左右发生,在8月20日坐果膨大期盛发。经调查,处理与对照发病程度特别轻。

3.1.2收获期病害调查

南瓜疫病调查,调查面积78m2,对照总瓜数118个,疫病瓜数12个,病瓜率10.2%;处理1的总瓜数121个,疫病瓜数6个,病瓜率5%,防效51%;处理2的总瓜数130个,疫病瓜数4个,病瓜率3%,防效67%;处理3的总瓜数128个,疫病瓜数2个,病瓜率1.6%,防效83%。

3.2生育性状调查结果

白瓜经苗期调查,处理1―3长势较好,叶色淡绿偏金黄色,并且叶面具有弹性,明显优于对照。

3.3缓解药害情况调查结果

白瓜前茬大豆喷施咪草烟、豆磺隆长效高残留除草剂,农药残留对后作有影响,通过调查对比可知,处理1-3具有较好缓解药害作用。

3.4室内考种及产量结果

通过产量调查结果可知(表1),白瓜施用想不到微肥可不同程度地增加百粒重、提高大板率、单瓜粒数,提高结实率。在1-3各处理中,具有较高的增产效果。

由于今年活动积温较低,各阶段积温分布不均,产量较历年偏低,生育期延后,但从处理1-3亩用量比较结果上看,增产幅度较好的应为处理3,较对照增产52%。

3.5经济效益分析

由表2看出,各处理的公顷收入比清水对照都有所增加。增幅最大的是处理3为5915元,其次是处理2为4675元,第三是处理1为42.5元。

高一期中物理总结篇(11)

物理教师的工作总结2019精选1高三下学期,本人担任高三(x)班的教学工作。在工作中坚持出全勤,干满点,兢兢业业,为人师表,积极参加各类政治和业务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学工作者。高三物理复习课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主要任务是:在会考复习的基础上,根据《高考说明》对学生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拓宽、查漏补缺,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知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以备高考。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整体的教学工作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开学到3月份,完成了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在上学期的的基础上继续全面复习基础知识,突出重点,以重点带动全面。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巩固、加深、拓宽,使学生更加深刻系统地掌握知识,为下阶段复习打下坚实基矗

第二个阶段:从3月中旬开始,进入第二轮的复习。主要是进行专题复习,针对在第一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训练,对一些重点、热点的专题强化训练。比如:振动和波的专题、光学专题、原子物理专题、动量专题,这些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且我校的学生比较容易拿到的。

第三个阶段:从5月份开始:1、回归课本,专门编写了一份复习提纲,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并对所有内容排队归类,参考外地资料,就题目内容,题目类型再拾遗补缺。2、在回归课本的同时配合综合科的老师进行综合性训练。3、复习方法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指导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训练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有目标地巩固一些重点问题。

二、今后教学应注意的几点

通过这学期的复习,发现学生中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认为今后的复习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老师要“去粗取精”,精选并把握热点,指导学生既会用课本知识分析时事热点,又会用体现在时事中的党和政府的新理论、新观点去充实深化对热点问题的原有认识。

2、要处理好基础知识复习和“热点专题课”复习的关系。

“热点专题课”复习不能过早。

3、要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

热点专题要形成系列,形成书面文字,老师要围绕主线适当点拨,精讲多练,围绕热点主线设置背景材料,组织各种题型,对同一热点,可以从不同角度用多种题型进行分析。

4、特别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考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对知识及其运用的考核来鉴别学生能力的高低。考试说明中明确告诉我们要考查学生五方面的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

5、注意物理学特殊方法的训练,如:对称法、守恒法,可逆思想,整体与隔离,矢量三角形法,图像法,等效法等训练。

强调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从中体会不同方法,处理不同问题的优劣。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题目的分析和训练。现在高考越来越重视理论联系实验能力的考查。每一章节都有这样的题目,本人注意挖掘,特别是电学部分,这样的题目较多,高考考查的比率也较高。

总之高三下学期的物理复习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更好地提高高三物理的复习工作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物理教师的工作总结2019精选2课外辅导中,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一方面我优生差生同时辅导,难题易题都不放弃,另一方面我也针对考试要求,按照不同层次学生要达到的不同高度进行针对性地辅导.辅导工作的时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不过我本人已尽到了最大的努力,事实证明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这个学期的物理教学主要以复习为主,以书本为主,每个知识点都作全面的复习。

1、第一轮复习。

回归课本,夯实基础。考题要求学生能在具体事实中,辨认出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建立以现实生活为实例、发现物理知识点、探究物理知识的,总结一般性物理规律特点的模式。同时考查学生对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认识和掌握,对基本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单位及常用的物理常数的记忆和理解。

从第四周到五一节为初三物理复习时间,时间较长,而且学生务必在复习的过程中掌握考点的物理知识。这样在复习中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运用到各种不同的题型中,才能有把握的去做综合潜力题。

2、第二轮复习。

这轮的复习以初二物理为主。分光学板块、声热板块、电学板块这四大板块。每个板块列出考点知识,学生先对照考点回忆一遍,然后进行考点知识的训练。这一轮复习到五月底结束。

3、专题复习。

针对中考的题型,分作图专题、计算专题、实验专题、填空专题、选取专题等。这样一方面让学生懂得每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另一方面再次对知识点以不同形式进行训练,让学生在练习的同时加强理解。等到中考前夕,多次进行中考题的测试和讲评,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尽量减少失误。

4、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每节课把知识点透过诱导的方法,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让学生从点到面的把物理知识消化、吃透。而不是停留在“灌输式”的教学上。在第一轮复习时,尖子生会轻视基础,这样我在复习时,总会找几个易出错的题进行课堂10分钟测试,让他们自己检测一下对基础的理解程度。这样,他们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也不敢轻视基础了,反而会觉得基础很重要。

例如,我们在平面镜成像时,学生闭上眼睛都能说出平面镜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出个题一考他们画平面镜里的成像时,有4成以上的学生会把像画成实线,还有部分学生对斜放的平面镜的像找错。这说明学生在学时只停留在表面的记忆上,而没有去真正理解知识。因此,无论是哪个知识点的复习都务必复习得有血有肉,这样学生觉得有收获,能开发智力,而且又乐意学。

对于普通学生的教学其实会更难,我不会以为他们对自己要求低,就随便应付。课堂上我要让每一个学生行动起来,就务必先激发他们对学习物理的兴趣,每堂课讲几个重要的的知识点之后就对应进行训练,鼓励学生都动脑。

有时采取小组赛来刺激他们,有时讲点搞笑的话题让他们回到课堂上来。有时将其它课程和物理联系起来,这样,学生觉得老师不会那么死板,又有点敬佩老师,就会构成老师说的话具有权威性。有时我把一些搞笑的物理实验在课堂再次演示。

如在复习大气压强时,我先题问生活是的大气压强实例有哪些,但学生只能回答出几个例子,之后我透过实验演示给他们,学生发现原先生活中处处存大大气压强,透过这种手段,能让学生记忆深,有收获。

5、巩固练习。

每周做过的习题,我都会搜集起来,周末前后时找个时间,再测验一次,学生对这些题能做出个八成,自然就有学习的动力了。

这学期我们收获颇多,但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如学生的书写格式不规范,答题不到位,事事必亲自过问,这都是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有待改善的地方。

物理教师的工作总结2019精选3高三下学期,我继续担任高三年级(x)班物理教学工作,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主动与班主任团结合作,结合本班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出勤出力,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以下总结:

一、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指导思想

教材以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吸收了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致力于改变学生的物理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力求体现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目的是使学生体会物理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物理的价值,增强理解物理和运用物理的信心;初步学会应用物理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物理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认真备好课,突出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三、注重课堂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物理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四、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认真批改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他们对物理产生了兴趣,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总之,高三下学期的物理教学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缺点。本人今后将在教学工作中,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物理教师的工作总结2019精选4本学期,在学校的安排下,我担任了九年级的物理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以使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备课方面

我结合课本和教参及导学案,完善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其重新进行审视,将其取舍、增补、校正、拓展,做到精通教材、驾奴教材,为上课这个环节做最好的准备。

当我挟着满载心血的教案本走进课堂的时候,我充满了自信,仿佛自己就要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每节课,不管是阴天还是晴天,我都觉得窗外满是阳光,用自己最大的热情带给学生崭新的知识。与此相应的是,学生的听课热情普遍提高了,几乎没有人睡觉、聊天,每一双眼睛都紧紧盯着讲台上的我,并且不时的会提出这样或那 样的新鲜的问题。

所有这些不能不得益于我认真谨慎的备课。当然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而且还要备学生,一个不了解学生的老师肯定不是一个成功的老师,我在这方面也下了不小的功夫。

了解学生,第一要记住学生的名字,这也是对学生最起码的尊重。第二,除了在课堂上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外,还应该注意和学生沟通。我经常利用课间休息或两饭时间和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聊天,侧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等,以便更好的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备课,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而且都要备好、备精,只有这样才能上好课。

二、上课方面

充分的备教材,备学生,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的上课。如果说备课有些“纸上谈兵”的意味,那么上课就是“真实弹”了。备课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上课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以静致动”,这需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素质。

这学期,我着重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质,与上学期相比有一定的进步。在教学内容上,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力求完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且及时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同一班级,仍需根据课堂情况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做到随机应变,适时调整,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是十分必 要的。我改变了以往崩者脸孔给学生上课的做法,带着微笑教学,它能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带来求知的动力,调节课堂气氛。

除此之外,每上完一节课我都要进行反思,记录下每堂课的感受和感觉有遗憾的环节,注意下次上课时修正不妥的地方。总体上看,这学期在上课方面的收获很大,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仍有不足的地方需要改善和提高。

三、作业方面

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上网搜集资料,对各种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

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 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五、狠抓学风。

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对该课很感兴趣,学习劲头也浓,只是差生面太大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都很差,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 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物理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物理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总之,这学期有成功,也有失败,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只有我们把心思放在学生身上,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太多的计较只会成为阻碍。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的,例如: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继续提高课堂气氛,课后更多地了解学生等等.

这学期担任的九年级物理教学工作结束了,在这期末之际,回忆了九年级的物理教学工作,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特地总结了一下本学期的教学工作。

物理教师的工作总结2019精选5一、领会综合理科的要旨

理科应该如何进行综合,应充分注意在理科综合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理科的修养和这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包括理科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定量描述自然科学发展现象和定律,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能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能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实验结论,能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3.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

包括能理解图、表的主要内容及特征,能读懂一般性科普类文章,并能根据有关资料得出相关的结论。

4.对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包括用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解释和说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能够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对有关见解、实验方案、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二、设计综合题,促学科间融合

理科综合包括文理学科的大综合、理科之间的大综合和各学科中各分学科的小综合。至于物理学科教学如何体现在理科综合课程中,一方面应当重视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还要重视物理学科本身各分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综合理科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在日常生活中涉及各种物理问题,以及多学科综合问题所涉及的物理问题,可以促进各学科的融合。

为了更好地适应理科综合的教学,高中课程虽然是分科教学,为了适应高考的综合类题目,教师应当寻找相关科目的那些学科交叉点进行探讨,学生考试时可适当增加一门综合理科考试,这样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角度,真正做到逐步培养学生由掌握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化的作用。其实,在初中阶段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了;这样做一方面是为进入高中的综合作准备,另一方面,现在高考的综合理科试题有不少是初中知识就可以解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