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大全11篇

时间:2022-11-06 12:23:28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篇(1)

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义务教育相衔接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高中一年级是连接的重要阶段,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化学教育。

但有一个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是,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形,经过中考选拔上来的优秀学生中,初中化学成绩很好,高中入学时化学单科成绩很高,然而经过高一一年时间的学习,许多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缺乏后劲,成绩下滑很快,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有的学生甚至高一第一学期化学学习就出现了掉队现象。造成这种现象有多种因素。

高中化学教学内容遵循认识规律,按照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顺序编排。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穿插编排,使理论教学在一定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同时也使元素化合物知识能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教学。

笔者对人教版高中《化学1》、《化学2》(必修)两本教材及其配套教师教学用书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且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及有机化学五个角度将知识难点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高中《化学1》(必修)

二、元素化合物

高中《化学1》(必修)

三、化学实验

高中《化学1》(必修)

四、化学计算

高中《化学1》(必修)

交流中发现,许多高中教师反映初中使用课改实验教科书的高一学生所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高中化学教学十分困难。高一学生也普遍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学习兴趣降低。

通过表格我们不能发现高中化学学科内容、知识体系的特点。难点多、难度大、概念抽象难理解,例如基本概念知识;知识体系的逻辑性、系统性强、对思维能力的要求高,例如基本原理知识;内容多、知识点多且还有些零散,例如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教学经历的教师都能体会,表格中所列出的一些知识难点往往都是学生学习中的分化点。

笔者作为中学教师,有着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的化学教学实践经历,针对以上知识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提一些思考和建议。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必修)教学要做到: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对新知识点的教学要准确定位,找准教学的起点和落点。

第一,立足起点,准确定位。教师在教学前应对本知识点进行思考,分析高一学生学习该知识点需具备的知识储备,同时要熟悉九年级化学的知识结构体系,这样教学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学中该复习应复习,该补充应适当补充,使知识具有连贯性、系统性,避免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健全,教学跨度太大,学习产生分化。例如,在进行强弱电解质教学时,就必须将九年级化学中没系统介绍过的电离、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等内容进行补充,否则教学很难顺利进行。

第二,准确定位,找准落点。教师教学中又必须找准落点,对一些知识点不能过度地拔高要求,加深内容。要按照课程标准,该讲解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例如,把必修课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原理、常见的有机物等,讲的过深过难,超出了课标要求范围,学生接受不了,反而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些教师受旧版本教材的影响,对新课程理念掌握不够,对新教材整体性把握不够,教学中常常出现超前现象,如进行“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教学时,把化学平衡移动原理都讲完了,然而学生没这方面的知识基础,仅是死记硬背老师讲的,对知识体系模模糊糊,结果适得其反。其实,这些内容到选修模块中进行教学,学生完全可以正常接受。甚至还有些教师进行一贯地应试教育,教学中依然坚持“一步到高考”的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深度的把握和例题、习题的选择都是一步到位,由于多数题目综合性强且超前过难,多数学生做错或不会做,即使老师费劲讲解,学生仍稀里糊涂,这种教学显然违背了基本的教学规律。

第三,把握好教学进度。明确把握适当的教学进度,是提高教学目标准确性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要努力做到不超标、不贪多、不超前、不过难;要按照课程标准重基础。紧扣新课程理念,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

学习化学的兴趣,实现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郭志东. “问题解决”在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的应用 [j]. 化学教与学,2013,(1)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篇(2)

【中图分类号】G633.8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是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编写的,全套教材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共计8册。

高中化学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为我省理工方向的学生高考必考内容,选考为选修模块“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考生从三个选考模块中任意选考一个模块的内容。本文主要研究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关系。

一、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特点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是在义务教育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必修模块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必修模块突出核心内容,强调基础,但又不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学生学习相关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选修模块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探究、调查访问、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方式,进一步学习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更深刻地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提高化学科学素养,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关系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在核心化学知识方面可以看做,选修模块的知识起点是必修模块的知识终点,选修模块都会在必修模块的知识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化学核心知识,是对必修模块的化学知识进行拓展、提高。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之间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必修模块中,侧重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和以研究物质性质为主的化学研究方法和程序,而选修模块中则更加侧重引导学生了解每个模块所代表的化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些基本思想方法和研究思路。

三、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交叉内容比较

必修模块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是: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性、非金属性在元素周期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选修模块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元素周期系的应用。选修模块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是:共价键的主要类型б键、п键,共价键的键参数,键的极性,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选修模块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是:

分子晶体结构特征及结合力,原子晶体结构特征及结合力,离子晶体结构特征及结合力,晶格能及其应用。

必修模块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是: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应用。选修模块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是: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和焓变等概念,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实际意义。

必修模块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是: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乙烯、苯等的主要性质,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的应用。

选修模块第二章烃和卤代烃知识点是:天然气、石油液化气和汽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烯烃的顺反异构。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选修模块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知识点是: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结合实际了解某些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乙醇、苯酚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醇和酚结构的差别及其对化学性质的影响。乙酸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乙酸乙酯的结构物质和主要化学性质。乙酸的酯化反应、乙酸乙酯水解反应的基本规律。在掌握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反应类型、酵素转化的基础上,初步学习设计合理的有机合成路线。

选修模块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知识点是: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氨基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油脂的概念、结构。油脂的化学性质、油脂的氢化及皂化反应等概念。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篇(3)

(一)高中化学螺旋式特征

螺旋式是阶段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的体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高中化学教材编写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坚持“学科结构”的原则,化学必修1与必修2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础性主要由必修化学课程来体现。而选修模块是在必修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让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体现了高中化学新课程的选择性。高中化学必修与化学选修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学科结构体系,而这个学科体系是在初中、必修两个学科结构体系基础上螺旋式发展形成的,体现了课程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发展性。

(二)高中化学教学的困境

螺旋式课程的一个弊端是课程内容过于宽泛又缺乏深度,一英里宽,一英寸深[1]。螺旋式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出发,但一英寸深,一英里宽的知识,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麻烦。螺旋式课程强调了学的需要,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但前后知识之间时间跨度大,对教学效果考虑不足。以往的化学课程更多的是具有直线型课程的特征,而高中化学新课程更多地具有螺旋式课程的特征。

新课程实施以来,一些教师不能准确领悟化学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上对知识的难度、深度控制失当,必修教学中试图一步到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接近高考要求,造成学生学习上的被动与困难,在选修教学时又常常是炒冷饭,更加剧了学生的学习障碍。因此,高中化学教学中出现“高一的课像高三,高三的课像高一”的怪现象。不恰当的教学定位也造成课时不足,科学探究无法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成为空谈。部分教师忽视了高中化学各章节之间的联系,缺少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衔接,造成学生学习化学缺乏条理性、系统性,学生认为化学知识杂乱无章,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因此,做好高中化学模块教学的定位及各模块衔接教学可以有效破解这一困境。

二、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衔接教学的内涵

(一)衔接教学的实质

“衔接”本意指事物首尾相连。“衔接教学”指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学方面的相互连接,即化学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相互连接。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的衔接教学是指对高中化学各模块的知识内容、能力要求结合课程标准进行全面整合,规划出适宜学生发展的各阶段内容和能力水平,适宜教师教学的各阶段的操作方法和模式,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学科素养提供有效的学习机制。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的衔接教学不仅是指模块内和模块间知识上的衔接,还有学生学习能力上的衔接,更是学习机制上的衔接。

(二)衔接教学的原则

衔接教学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是指遵循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中的“序”既指学科的逻辑系统,又指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还指范围上的从窄到宽、深度上的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而实施的教学活动。螺旋式课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符合知识间内在联系和儿童的认知规律。但要把课程编排意图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不同模块的教学目标有差异,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不同的层次要求,在教学中应遵循层次性原则。螺旋式课程的方向是螺旋式上升,逐步深化思维的深度、拓展思维的广度,建构学科模型、实现应用情境的类化和拓展,实现螺旋式上升。

(三)衔接教学的类型

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的衔接教学从目标上分,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衔接;从形式上分,包括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高中化学各模块内的衔接、高中化学各模块间的衔接;从要求上分,包含初中化学已经掌握的水平、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高考化学要求的衔接;从主体上分,包含学生心理、教师心理的衔接,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衔接等等。

三、化学螺旋式课程衔接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科学地定位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

高中新课程必修课程作为高中化学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的是全体高中学生,它是有兴趣学习化学、有志于从事化学研究的学生学习选修模块的基础。必修模块的教学需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且它还为高中阶段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高中化学必修的教学定位应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高中化学必修与选修的三维目标要求有显着的差异。如“认知性学习目标”的要求,必修阶段大多为“知道”或“了解”层次,“理解”与“应用”层次的较少。选修阶段要求上除一定量的“知道”、“了解”层次之外,“理解”与“应用”层次的数目增加,多于必修阶段[2]。在“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等方面同样要求“由低到高,由易到难,逐步提高”。高中化学必修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应与高考考查目标有所不同,在实施必修教学中应合理把握教材深度和广度。例如,必修2原电池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是为了建立“化学反应中化学能可转化为电能这一观念而设置的,以原电池模型为例帮助学生建立能量转化的观点,它的重点不在于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更不是进行定量计算。虽然高考化学考查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电极反应、定量计算等,但是高考考的是《化学反应原理》要求的知识水平。在必修阶段如果讲到这个层次,显然违反了课程设置的初衷,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必修模块内的衔接教学应注重知识的生长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有关必修模块的内容标准是终结性要求,描述的是终结水平,即学习某一必修模块后,应该达到的水平。而教材的编写中,出于分散难点、突出重点等考虑,有时把某一内容分散到不同模块中(如苏教版中有关原子结构的内容),或分散在某一模块内。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知识的呈现次数、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的难易程度,将其处理成不同阶段对应不同要求水平。螺旋式上升的知识点教学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 则,立足课堂,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衔接教学。例如,苏教版必修1中氧化还原反应呈现多次。第一次出现时要求判别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反应,第二次出现时要求判别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会用电子转移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第三次出现时要求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每一次的教学都要紧扣教学目标,循遵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一蹴而就。第二次教学时,第一次的要求就可成为学生课前准备的内容,通过学生回忆,适当的检测,为本段的教学奠定基础。教师通过模块内衔接教学的研究,加深对化学课程标准的认识,增强对化学学科体系、教材编写原则、教材编写用意等的认识,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逐步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维品质。

(三)必修与选修的衔接教学应注重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础性主要由化学必修1与必修2体现,必修1与必修2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知识内容的广度已经覆盖了整个高中化学。但基础性不等于内容的广度,选修化学在模块功能定位、教育价值、内容深度等方面与必修化学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也要看到,从必修、选修到高考这三个层次在处理内容时的能力水平的发展性。

必修课程的基础性特征,决定了部分必修内容知识目标要求较低。例如,溶液显碱性、明矾作净水剂必修中只要求“知道”,在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盐类水解部分的要求是“理解”和“应用”。在选修教学中,将必修原有知识设计为教学情境,在原有知识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组织和结构下,同化或顺应新的化学知识,实现知识的生长。也可在新知识点学习后,用新学的知识去解决必修化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篇(4)

学生在学完化学1和化学2后可以从选修课中选学一个模块,获得学分,方可达到高中化学的毕业要求。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修完学分后,去选学更多的课程,以便拓宽知识面。必修课是普通高校招取化学科考试的依据,根据报考的专业不同,选择的模块数量不同。例如化学1和化学2是高校招生化学考试的基本组成。普通高校招生化学考试会依据报考的专业而有不同的要求,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学生,报考的模块不超过3个,而报考理工类的学生,报考的模块也不能超过4个,相对来说报考化学及相关专业的话,就可以达到6个模块。

二、新课改下高中化学现状

随着高中化学的新课改,教学中的一些问题逐渐地反映出来,例如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衔接问题,其中必修教材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内容,而选修教材则是对基础内容的延伸,以满足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不同需求,必修课与选修课有一定重复的内容,但在难度上差异又较大。

三、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所存在的问题

必修课涉及面广、零散,没有知识体系,选修课程的难易程度远远大于必修课,必修课学习的知识量不足以满足学生去学习选修课且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中有重复的内容。

四、关于高中化学必修课与选修课衔接问题的对策

明确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模块要达到的目的不一样,例如必修课是在教学上为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创造条件,而选修课是满足爱好化学的学生和理工科学生,以达到培养学生兴趣、个性和知识上的拓宽。

在必修课的内容安排上,侧重于学生的经验,应全面考虑到学生接受知识,消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对化学有一定的认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应用到化学知识,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掌握学习方法。但在选修课上一定要着重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侧重对概念的形成和知识体的构建上。

对必修课与选修课重复的内容,一定要把握讲课的尺度,哪些内容该讲,学生可以理解,例如必修课中的物质结构与性质在选修课上也有,在必修课上只要学生了解即可,不用做过多介绍,在选修课时教师一定要在抓住学生基础的情况下尽一切可能地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好地学习选修课上所教授的模块。所以一定要把握内容讲解的深度,如果老师一味地加深而不紧抓学生的基础知识,那么就会造成学生基础知识跟不上,基础打不牢,这样并不利于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必修课上涉及的知识点多且杂,没有一定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把握讲授知识的深度,避免一步到位,直接把知识点全部灌输给学生,力求做到循序渐进,给学生更多消化的时间,达到所教授知识80%或90%的吸收率,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

在课后要让学生做一些关于课题教授知识相关的习题,以达到学以致用,巩固旧知识的目的。但在习题的内容上一定要注意难度,适应该阶段学生的学习,使学生都能很好地回答,这样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因新旧教材上知识点的大量重复,故要使学生有效地整合好新知识和旧知识。

例如,选修课上重复的知识难度相对于必修课难度要增大很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范围也会有一定的扩大。对学生来说,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新的知识点相结合会有一定难度,并且让学生对学习产生陌生感,只能去浪费时间重新学习,但这样很不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一定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去熟悉相关的知识,先带领学生去回顾旧知识,这样可以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再向学生传授旧知识的新要求,但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去衔接选修课的内容,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同学来说,教师在教授的时候可以适度拓展,把教学内容稍微提高并在学生能接受的前提下,这样反而可以取得良好的成效,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步迅速。但是相对一般学生来说,一定要降低要求,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以使学生小步进步,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但是一定要注意处于中间的学生,适宜的引导不要好高骛远,一定要打牢基础,防止在学习中让学生落入尴尬的地步。

在处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问题上一定要处理好选择和统一性。从教学大纲和高考的要求上,对于某些学生个体来说根本不用学习全部的课程,也不会强行指定学生学习模块的内容,但由于个别学校的教学条件限制,会因为课程安排方便,就统一管理和教授学生选修模块,还有学校为了高考做准备,根本没有开设选修课程,而是统一安排学生选修模块。这样就把新课改的目标简化,学生选择的权利被剥夺,个性化教学成为空话、理想。所以希望各学校能安排选修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学、多用,尽一切可能去拓宽知识面,让学生知道多学会为以后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篇(5)

笔者结合新课标改革的理念,认为教师作为教与学双边关系中的引导者,可以将教学内容部分的必修与选修相联系的内容进行衔接和交融,以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明辨之:云在青天水在瓶――现状思考

当前来说,高中化学教学的开展依旧不如预期的理想,很多时候,新课标的改革发展理念仅仅成为一句口号。针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包括选修和必修共有九门功课。学生的学习压力大、负担重、学习时间紧张。化学学科作为其中的一门功课,笔者认为选修和必修部分的教学其实有着一定的联系,必修教学部分,可以说是打基础的阶段,这个时期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和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选修学习阶段节约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然而当前来说,高中化学教学中突出的几个问题,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郁。在必修课阶段,多数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比较传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浓郁,加上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多数学生有些顾不上。

其次,学生的学习方法不科学。纵观鲁科版必修和选修的内容,有一些内容是重合的、相关的,但是不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融合,而是抱着书上写到哪里就讲到哪里,学生学习知识点的时候浅尝辄止。到了选修阶段,学生再度重新开始学习复习相关知识点,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再次,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没有强化。不少学生到了化学选修学习的阶段时,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多数学生都是被动接收知识点,老师讲到哪里就学到哪里,没有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没有充分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结合上述现状,当前高中化学的选修和必修课程没有得到融合和拓展,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是比较遗憾的地方。

二、深思之:站在天平的两端――深度解读

作为教师,在必修阶段,还不清楚哪些学生今后会进入化学选修部分的学习,多数教师抱着这样的想法,在必修课堂教学阶段,没有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拓展,这是一种错误的教学理念。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的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由此可见,一方面是学生繁重的学业压力,另一方面是教师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精力。关于必修与选修教学内容之间的融合,犹如站在天平的两端,笔者认为,只有将学生从压力中解放出来,运用统筹方法,即将必修与选修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最终提升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笃行之:唯有源头活水来――实践案例

笔者以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为例,以下是关于笔者针对选修内容与必修内容进行整合、的几个实践案例:

1.寓教于乐,以经验激活整合

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原始的动力,也是激发学生有效参与学习的最有力的方法。在教学中,笔者结合寓教于乐的方法,一般来说,必修阶段是在学生高一年级的时候进行,这个时期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度。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难度增加了很多,很多学生进入高一参与化学学习的时候,最明显的感悟就是难度很大,多数学生会出现畏难情绪。教师则可以运用自己的经验激活整合,将化学必修课的知识点与选修的知识点充分整合,引导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以“授人以渔”为目的,激发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比如笔者在教学中将《必修2》的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和选修《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进行了相结合教学。以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通过这两个部分的整合,既让学生的基础知识有了牢固的积淀,也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过程的快乐。学习《必修2》的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时,讲完甲烷、乙烯、苯和乙醇后,可以把“官能团”的定义从选修提到必修来讲,让学生体会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在介绍完乙烯的加成反应后,可以拓展反应机理很相似的加成聚合反应,让学生重视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学习;必修中苯的取代反应除了介绍硝化反应外,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的演示拓展选修部分的溴代反应和磺化反应,再介绍苯的加成反应和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反应的事实,让学生深刻理解由苯的特殊结构所带来的“易取代,能加成,难氧化”的特殊性质,到选修部分就扩展到苯的同系物性|的讲解,既复习了苯的性质也理解了基团和基团之间的互相影响;在学习酯的水解前必修课本上安排了一个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可以用选修的肥皂的制备视频代替,让学生对酯的水解反应和学习选修《有机化学基础》产生兴趣。学习选修《有机化学基础》的知识时注重与必修内容的衔接,尽可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线索进入新的学习内容中去。比如必修中同分异构现象重点介绍碳骨架异构到选修部分扩展到官能团的位置异构和官能团的类型异构。

2.见缝插针,以问题驱动整合

传统的教学课堂基本上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多数学生都是在被动的模式下参与课堂,对于教师的提问也是被动进行解决。在必修阶段,如果一些老师不进行适当的延伸,不少的结论及规律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学生会越来越厌学。笔者认为,问题是教学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被动变为主动,就要引导学生积极质疑。可以通过见缝插针的方式,以问题驱动整合,在理解后进行记忆效果会更好。笔者在教学中运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将一部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内容加以交融、完善,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笔者以问题驱动整合,比如⒀⌒蕖段镏式峁褂胄灾省分械诙章第四节分子间作用力提到《必修2》教授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进行,为了解释由分子构成的共价化合物为什么熔沸点比较低;氢键则提到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教授醇的熔沸点和溶解性时进行,让学生理解饱和一元醇的沸点比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接近的烷烃或烯烃的沸点要高,以及多元醇沸点高、易溶于水的性质。

3.开放思维,以巩固提升整合

在教学中,有一些学生出现屡教不会的现象,针对课堂上的知识点不能快速进行吸收和消化,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人的思维。所以在必修课的授课阶段,笔者更在意的是教给学生一种思维,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点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开放思维,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找出答案。

在教学中,笔者将《必修2》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和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一章原子结构的衔接。为了巩固提升,笔者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化学必修课程中只介绍了元素周期表的周期与原子的电子层数有关,每周期所能容纳的元素种数是数出来的,而通过问题让学生在核外电子排布的基础上深化知识,能用鲍林近似能级图解释周期的划分和每一周期所能容纳的元素种数。再如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从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出发,用电离能、电负性定量地衡量元素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核外电子排布的角度理解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最终达到让学生更高层次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基本理念,感受元素周期表的魅力与强大。

笔者还将《必修2》的第二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与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第一、二章的相关知识衔接。比如实现反应所释放能量向电能转化的单液原电池衔接到尽可能减少副反应发生的使反应所释放能量更加有效地向电能转化的双液原电池;影响化学反应的限度和速率的外界条件由必修的定性结论到选修的定量分析、从必修的经验型化学向选修的理论性化学过渡,都促进学生从多因素、定量的角度思考问题,对结论规律的理解记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巩固和提高。

四、领悟之:黄沙吹尽始得金――远景展望

总而言之,在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中,教师是这个过程中的引导者,学生是这个过程中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相互配合,很好的将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中有联系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引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全面的提升。笔者坚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控制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整合教学理念的运用之下,实现基础知识与拔高知识的良好衔接及交融,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真正实现高中化学教材新课改的目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定会绽放有效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周鑫荣,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与选修的衔接教学,[J],化学教育,2009年12期.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篇(6)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根据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说明要求,高中化学教学应“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且在高考(或学业水平测试)中重点考查的知识内容,都必须做加法,充分拓展相关知识。

化学必修一囊括了高中化学中所有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大部分的计算内容,是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中的重点。对相关知识,如Na、Al、Fe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Cl2的实验制法,H2SO3与O2的反应,Cu与浓、稀HNO3的反应等,均要充分拓宽。特别是相关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由于教材中涉及的为化学方程式,此时必须作必要的深化,如在解决Cu与稀HNO3和稀H2SO4的混合物的问题时,便要借助于离子方程式进行解决。

再如,选修四所涉及知识为江苏高考Ⅱ卷中的重点内容。可以说,除一条独立的有机综合题外,其余试题均联系到选修四。对此,像速率与平衡部分的图像、离子沉淀pH范围的分析、Mg—Al原电池在酸性电解质及碱性电解质溶液中不同的电极反应等,均要给以添加,以使学生能适应目前高考方式的变化。

二、删除内容,紧扣课标——减

高中化学新课程从大的方面来看,删除了过去繁、难、偏、旧的知识,同时增加了现代科技发展方面和日常生活方面的内容。对于老化、陈旧的知识及综合题型,要紧扣课标,大胆削减,万不能抱着过去的知识体系不放。如化学必修一,有关胶体的电泳、渗析、聚沉;Si的化学性质;S的化学性质;除AgCl外,其余卤化银的沉淀问题;氮的氧化物(NO、NO2)与O2和H2O反应生成HNO3方面的反应及计算等,均应给予删除。

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有不少教师反映,课时少、内容多,时间不够用,其乃是仍抱着旧观念不放,想面面俱到地呈现所有知识内容之故。要知道,化学必修一体现的为物质的分类思想,必修二体现的为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课堂教学必须围绕课标要求,为学生知识、能力的协同提高搭建平台,万不能将众多的知识强行灌输。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

三、重点知识,响鼓重锤——乘

重点知识,也即高考(或学业水平测试)的必考点和常考点,它不是以教材中所占篇幅或所述文字的多少来确定,而是以考卷中出现的频率而确定的。如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对于硅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硅酸盐材料,教材中所占篇幅较多,但此部分内容却并非重要考点;而对于Si及SiO2的用途,教材中所述文字较少,但此部分内容却是高考(或学业水平测试)中的常考点。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高考的脉搏,详略得当,重要考点必须响鼓重锤。

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也即粒子数为多少NA)的问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正误判断问题、离子反应与离子共存问题等,这类涉及必修一中的问题是高考及学业水平测试中的必考内容,由于所涉知识比较分散,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不断强化。如在分析好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后,需再行分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以理清哪些反应可以写成离子方程式(如Cl2与H2O,Cu与浓HNO3等),哪些反应不可以写成离子方程式(如Cl2与消石灰,Cu与浓H2SO4等),以不断强化考点知识。又如,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虽然知识较多,但主要考点仅落在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有机反应类型、官能团的性质和有机合成路线图的设计四个方面,如能对此类知识点做乘法,学生在有机部分的解题将变得得心应手。再如,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合并,速率与平衡移动的外界条件,K、Ksp的计算,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等,既是考试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更要做乘法,分析清、剖析透。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篇(7)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152-01

化学课程的结构变化给化学的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对高中化学的必修与选修模块各自的特点分析,更好地处理两者间的衔接工作,高质量地完成化学教学任务。

1 高中化学选修与必修模块衔接的重要性

高中化学改革的目标是要从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过程和方法上来培养学生们的科学素养。课程改革中对过去的旧教材由过分地注重自己学科知识体系的现象,转变为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及方法。促进学生对化学的知识及观念的构建,促进理解能力的形成。

在化学的教学当中,有部分教师会感觉必修部分的内容多,并且设计很多零散的知识点,没有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存在与选修部分重叠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师存在难教的问题上,学生也很难把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因此会形成恶性循环。这种现象表明了化学的教学没有真正理解和执行新课改的要求,未能把必修和选修部分的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没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就迫切要求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地安排好必修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让必修与选修课程之间有更好的融合,运用教学的方法和设施,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新课改下化学教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 新课改下化学教学面临的机遇

(1)为师生发展创造条件

高中化学的新课程虽然始终是采用必修和选修的模式,但模块化的形式使选修名副其实,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性的发展。这样学生在完成选修课程的学习之后,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性的模块学习,有助于个人能力的发挥和拓展。这样具有选择多样性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自主个性发展提供了保障。

新课程结构还让化学教师能够从多方面对化学教学进行研究,也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专业性的研究。这也激发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2)便于对课程内容的更新

传统递进式和顺序式的课程组织结构要求课程的内容在调整上要兼顾各个方面,这样便导致这一庞大工程实施具有困难性。而新课程机构使各个课程模块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整合了资源,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或学生的需要来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调整。这样不仅节约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课程的灵活性得到提高。

(3)有助于完善化学课程的功能

课程功能反映了课程对受其影响对象的影响。在改革之前,化学的课程功能表现在学生知识和水平及其方法的掌握上。而新的课程结构则通过不同的模块来创建各个课程模块间的新型联系,以此来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更深入的理解。

(4)促进化学与技术教育的新融合

新课程结构开设出“化学与技术”的课程模块,探讨化学在资源、材料、工农生产等多个方面来描述化学与技术的社会发展关系。这是一项新的举措,将促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这方面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2.2 新课改下化学教学面临的挑战

(1)课程主题的选择与变革

当前,我国有部分省份加入到新课程的实验区。在实践中,化学的课程架构当中的八个模块受到师生们关注的差异太过悬殊。因此引发了化学教育发展主题的选择与改革问题,何种主题,每部分设置的多少等。

(2)“实验化学”与其他模块实验教学间的协调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但如何体现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一重要的课题。“实验化学”作为单独的一个模块显现了实验的首要地位,但之后应如何协调与其他实验教学的关系是一项长远的工作。

(3)必修与选修模块间的教学差异

不同课程模块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化学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由于课时、教学资源、不明确的评价模式以及简化的教育目标方面的影响,难以真正做到按照课程的结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所以,想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展现出各自的特点,既要强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又要对教学加强对教材或辅导方面的利用、开发。

3 高中化学课程必修与选修模块的衔接

3.1 区分必修与选修模块的实施目标

必修模块侧重对学生共性的培养和发展,更多的是知识、技能、情感的传递,对化学有生活性的整体认识。选修模块则更多地满足了学生们的爱好和兴趣的需求,助于个性的发展及技能的深化,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帮助。

3.2 明确必修与选修模块的教学要求

必修模块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上,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根据大多学生的接受度,全面认识化学,拉近和生活之间的距离,以探究的方式培养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而选修则是在必修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延伸,注重对知识的构建,知识的应用理解,并进行深入探索的发展性学习。

3.3 把握好必修模块的授课限度

在必修课的学习中,知识内容较多并且贴近生活,学习的课时相对较少,需要教师对讲课的尺度和深度有一定的把握力,力求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知识的储备量及能力的增长,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3.4 编订合理的习题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篇(8)

一、试题分析

(一)试题结构

试题共涉及五个模块的化学知识,分别为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选修3、选修4、选修5)。其中涉及化学1的分值所占比例为24.75%,涉及化学2的分值所占比例为19.25%,涉及选修模块的分值比例为56%。具体数据见下表:

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二)试题特点

本次试题中设置了选考模块,并于同年三月份进行了公示,以此来支持新课程中的选择性要求。试题对于选修模块知识的考核比重较高。分值高的题目基本上都是综合性试题,以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突出对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在第7题、8题、12题及26题中,试题的设计结合了许多社会生活因素,使得高中化学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关联性更加突出。

其中第25题应用的知识涉及化学1、化学2、选修3和选修4这四个模块的知识内容。对于学生的基本素质提出了考核要求。

第26、27及28题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化学实验水平、读图解析能力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整合式的综合测试,仅这三题就占到全部试题分值的41%。

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自推行新的高中化学教程以来,许多试验地区都在进行积极的教学改革,以快速适应新课程对教师及学生提出的新要求,然而欲速则不达。在实际教学当中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教学重点不清

新的教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因此在选修模块中,增加了许多实施性内容。对于这一点,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课时紧张的情况。于是教师只得加快教学进度,压缩必修基础课时,反而使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出现了薄弱环节,并由此更加难以理解消化选修模块的知识内容。

(二)学生基础能力不均衡

选修模块中突出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然而当前某些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生活常识较少,因此对于这部分化学课程的理解具有一定难度。许多教师认为高中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常识,忽略了某些学生在常识方面认识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三)对于学生个性差异认识不足

新的高中化学教程当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及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而高中的学生已经具有固有的思维分析模式,所以在分析、思考、获取信息方面的个性化较强。刚刚接触新教程的教师对于这一点的认识普遍不足,从而忽略了学生在理解方面的个性化差异。

三、解析试题对于提高教学效果的感想

09年试题以考核学生的基础素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变通

的能力为手段,通过对这些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核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对于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基于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和09年高考试题带来的启迪,笔者对于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以下几点感想:

(一)找准教学的侧重点

新的高中化学教程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必修模块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化学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而选修模块是以必修模块的知识为基础,进行化学具体实施方面的深入延展性教育。因此教学中必须以基础知识的教学为重点,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对于实施模块中的难点,应进行指导性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举一反三地理解必修模块内容。

(二)以生活情景引导教学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篇(9)

一、试题分析

(一)试题结构

试题共涉及五个模块的化学知识,分别为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选修3、选修4、选修5)。其中涉及化学1的分值所占比例为24.75%,涉及化学2的分值所占比例为19.25%,涉及选修模块的分值比例为56%。具体数据见下表:

本文由收集整理

(二)试题特点

本次试题中设置了选考模块,并于同年三月份进行了公示,以此来支持新课程中的选择性要求。试题对于选修模块知识的考核比重较高。分值高的题目基本上都是综合性试题,以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突出对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在第7题、8题、12题及26题中,试题的设计结合了许多社会生活因素,使得高中化学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关联性更加突出。

其中第25题应用的知识涉及化学1、化学2、选修3和选修4这四个模块的知识内容。对于学生的基本素质提出了考核要求。

第26、27及28题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化学实验水平、读图解析能力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整合式的综合测试,仅这三题就占到全部试题分值的41%。

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自推行新的高中化学教程以来,许多试验地区都在进行积极的教学改革,以快速适应新课程对教师及学生提出的新要求,然而欲速则不达。在实际教学当中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教学重点不清

新的教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因此在选修模块中,增加了许多实施性内容。对于这一点,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课时紧张的情况。于是教师只得加快教学进度,压缩必修基础课时,反而使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出现了薄弱环节,并由此更加难以理解消化选修模块的知识内容。

(二)学生基础能力不均衡

选修模块中突出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然而当前某些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生活常识较少,因此对于这部分化学课程的理解具有一定难度。许多教师认为高中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常识,忽略了某些学生在常识方面认识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三)对于学生个性差异认识不足

新的高中化学教程当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及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而高中的学生已经具有固有的思维分析模式,所以在分析、思考、获取信息方面的个性化较强。刚刚接触新教程的教师对于这一点的认识普遍不足,从而忽略了学生在理解方面的个性化差异。

三、解析试题对于提高教学效果的感想

09年试题以考核学生的基础素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变通

的能力为手段,通过对这些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核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对于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基于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和09年高考试题带来的启迪,笔者对于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以下几点感想:

(一)找准教学的侧重点

新的高中化学教程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必修模块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化学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而选修模块是以必修模块的知识为基础,进行化学具体实施方面的深入延展性教育。因此教学中必须以基础知识的教学为重点,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对于实施模块中的难点,应进行指导性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举一反三地理解必修模块内容。

(二)以生活情景引导教学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篇(10)

首先,我们要认真研究课标,深刻理解课标所阐释的有关教材与教学的课程理念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着从整体上落实这些课程目标。其次,我们要认真研究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状况,以及教师自己的专业素养来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利于深化学生认识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二、选修与必修的关系

根据课标要求,历史课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整个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发展。选修课是为一部分对历史学科有兴趣、有一定历史素养的学生开设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提升学生的认知层面。因此,在教学时序的安排上,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对必修课加以重新整合。

以人民版选修二为例,专题“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在很多内容上与必修一有重复之处,特别是在课程主题、基本理念、基本知识线索上有对应的衔接关系。教师在讲授时可借鉴并参考必修一中的对应内容,提醒并帮助学生回顾、复习相关知识。但是同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必修一侧重于对各国近代民主体制的构建与特点进行评述,选修二侧重于从英、美、法、中等国民主力量同专制势力斗争的角度,分析各国民主建设的史实和成就。

三、必修模块之间的关系

高中历史新课程设置有三个必修模块,这三个模块密不可分,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类社会历史的主要内容,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因此,教师应从历史事件相互联系的特点出发,在落实每节课教学目标时,对教材进行适当灵活的整合,帮助学生对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况进行归纳,构建一个阶段历史发展的框架,形成对专题知识体系的完整认识,拓展思维。

以人民版必修一为例,教师在对该模块进行教学时,可适当联系其他模块知识。如必修一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可联系必修二专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一专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可联系必修二专题“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一专题“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可联系必修三专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在教学中阐明社会政治与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趋势。

四、模块内部专题之间的关系

现行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在模块专题的安排上,采取了先中国后世界、先古代后现代的方式。对学生而言虽然有益于先易后难、由远及近地了解历史,但忽略了历史是全球大背景下的历史。在同一模块中,中外史实被非常清晰地割裂开,不适合全球史观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可适当将各专题的先后顺序加以调整,将同时代的中国和西方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性教学,使学生学习历史的视野更加开阔,理解更为深刻,认识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

以人民版必修二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先讲授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再讲授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通过把中国经济史纳入世界经济史的范畴,把中西方历史贯通,形成一个整体,使学生认识中国和世界的内在联系,多视角、多层次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同一专题内容之间的关系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采用专题编写体例,每个专题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而每个专题又由相互联系的各课构成有机整体。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使用教材,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和补充。

以人民版必修二为例,在专题“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课标要求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曲折发展的史实,探讨影响其产生、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认识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在编排上分为三课“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按阶段归纳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分为五个阶段:(一)产生;(二)初步发展;(三)民国初年“短暂的春天”;(四)统治前期进一步发展;(五)统治后期的困境。通过分析每个阶段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六、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衔接

现行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在编撰上采取古今贯穿、中外合编的专题体系,这一体系是在初中通史体系基础上设置的。相对初中历史而言,高中历史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而很多学生初中时对历史课不够重视,历史基础知识薄弱、视野狭隘,缺乏对知识整体性的把握,导致初高中历史知识的割裂,严重影响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因此,在对高中历史教材进行处理时,教师要注意与初中历史教材的衔接,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引导学生及时实现知识的迁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七、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提出既注意体现学科间共同基础性,也注重相关课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存在很多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知识。以人民版为例,必修一中涉及政治课中的政体、国体、法律的专业知识;必修二中涉及公司制、产权制、股份制、市场经济、世界经济区域化全球化等经济专业知识;必修三的思想文化专题,由于其理论性强、专业性强、流派纷呈、时空跨越大等特点,涉及比较深奥的自然科学或哲学、文学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时仅凭一本教材和现有知识水平很难驾驭教材。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展开与其他学科教师间的合作,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协商来进行跨学科教学。在教学中将历史史实与政治理论、经济常识、地理知识、文学理论等知识相结合,既能解答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疑问,也能扩大学生视野与分析角度,增强跨学科综合能力的训练。

高中历史新课程编写的多样化,说明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在改革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到对新教材使用的困惑,这严重影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作为一线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与技巧,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才能实现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篇(11)

其次,初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研究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初中物理往往从表象、意象、实验出发,经过想象、分析、对比、归纳等思维方法,利用直观判断法得出结论。其思维方式属于定势思维。而高中物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较强,着重于定量分析、研究、其思维方式要求有较高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一定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要侧重调用储存头脑里的抽象知识,如概念、规律等,经过分析、抽象、归纳、演绎等思维操作,运用逻辑方法: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数理逻辑,推出结论。这一质的飞跃,对于带着成功者的心态从初中迈入高中的学生,常有天渊之别之感。他们在惊叹台阶之大的同时,也咏出了高中物理真难学的叹歌。

另外,我国的升学制度与过去的“科举制”有点相似,“一试定终身”。于是升学率成了衡量“一个学校好坏”“一个教师水平的高低”的标准,为了获得高考的高分,老师紧跟高考的指挥棒,加深教学内容,增加习题难度、深度和分量,从高一起就要求学生“一步到位……”,达到高考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使本来趣味盎然的物理变得枯燥、无味,部分学生甚至望而生畏,对物理产生了离心力,他们被迫弃理从文,少数坚持学习物理的同学,也常望难兴叹,在重重的压力下过着艰难的陪读生涯。

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了《现行高中教学要求调整意见》,意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将高中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变为“人才素质教育”,以求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实行“必修+选修”,将初高中的一个大台阶化为两个小台阶,这有利于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从理论上说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无疑更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然而,作为重点中学的老师,担负着向高校输送更多合格人才的重任,如果不能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准,而一味强调必修的教学要求,势必导致学生在高一、二年上必修内容时,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从而影响其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而到高三,由于选修内容大多是高中物理的难点、重点,如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等,学生难以一步到位,再加上总复习时间变少,前松后紧对于重点中学的学生,常有“雪上加霜”之感觉。如何降阶、迈阶、衔接等问题,教学之余常思索着。下面就初高中衔接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搞好教学内容的衔接,《调整意见》把对原大纲中要求不太高或在初中基础上略为加深的内容,直接作为必修课的内容,而把原大纲中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内容作为选修内容,搞两个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