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低保发放工作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5-17 00:56:12

低保发放工作总结

低保发放工作总结篇(1)

【正文】

2020年民政社会保障工作总结

2020年以来,安顺市平坝区民政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安顺市民政局的指导下,全局干部职工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计划以及区委、区政府和安顺市民政局临时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社会保障工作中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安顺市平坝区民政局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在贵州代表团座谈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落实“两个维护”。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制度建设为保证,进一步提升了行政效率和工作质量,为民政对象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

二、工作成效

1、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按照省、市安排部署,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2019年650元/人/月提高到2020年675元/人/月,提标幅度达3.8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2019年4140元/人/年提高到2020年4332元/人/年,提标幅度达4.63%。社会救助局和乡镇社会事务办按照“三环节、十步骤”审批程序和“应保尽保,应退则退”的原则实行动态管理,按月实行社会化发放。截止12月,全区现有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3666户7233人(其中农村低保3341户6686人,城市低保325户547人),全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2381.02万元(其中农村低保2035.68万元,城市低保345.34万元)。新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968户2515人(其中农村低保898户2364人,城市低保70户151人),取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08户384人(其中农村低保190户350人,城市低保18户34人)。发放城乡低保对象临时物价补贴58992人次311.43万元(农村低保54446人次268.01万元、城市低保4546人次43.42万元)。发放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123人9270斤。全年发放六十年代精减退职老职工救济费33人16.64万元。

2、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根据省、市统筹安排,2020年我区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费标准从2019年的975元/月/人提高到2020年1012.50元/月/人。目前,全区共有特困供养人员487户490人,全年累计发放特困供养金718.49万元,发放特困供养人员临时物价补贴4370人次23.78万元。新增特困供养对象96户96人,取消19户19人。

3、养老服务

根据《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卫老龄发〔2019〕61号)和《关于加快推进医疗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黔卫健发〔2020〕4号)文件要求,实施建设了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建设项目2个,分别是羊昌乡卫生院基层医养结合服务试点和鼓楼街道卫生院医养结合工作试点。同时积极引导区内两家二级综合医院与民政养老福利院进行医疗服务签约,不断增加养老服务供给。组建76个签约服务团队,对65岁以上老年人定期入户开展医疗检查,目前我区65周岁以上老年人建档人数24715人,建档率93.34%。克服疫情影响,加快推进老年人健康体检工作,截止7月16日,全区已完成老年人体检9845人,占任务数的61.9%。各乡镇敬老院按1:3、1:6、1:10比例为失能、半失能、全自理集中供养人员配备管理服务人员。各乡镇人民政府、特困供养人员与被委托人通过签订委托护理协议方式为失能、半失能分散供养人员进行管理,定期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进行探视。

4、临时救助

低保发放工作总结篇(2)

本文分析2005—2012年内蒙古万元工业增加值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变化,选取废气污染物二氧化硫和烟尘,废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简称COD)和氨氮。二氧化硫和烟尘产生于许多工业过程中,煤和石油燃烧时都会产生,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反映水体被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选取以上4项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标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我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和污染排放强度之间的变化趋势,进而探讨我区如何减轻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压力。

(一)2005—2012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比较

国家“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二氧化硫和COD两项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要求,“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增加了污染物氨氮排放考核指标。2012年,内蒙古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38.49万吨,其中工业源排放量124.15万吨;烟尘排放总量83.3万吨,其中工业源排放量66.77万吨;COD排放总量为88.39万吨,其中工业源排放量为9.08万吨;氨氮排放总量5.27万吨,其中工业源排放1.11万吨。

2005—2012年,二氧化硫、烟尘、COD和氨氮的万元工业增加值排放强度都在逐年下降,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的排放强度年均下降11.9%,烟尘的排放强度年均下降11.52%,COD的排放强度年均下降12.82%,氨氮的排放强度年均下降10.28%。四类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均有下降,表明我区工业增长对环境的影响逐渐减小,经济发展的质量不断提升,多年来采取的环境保护政策行之有效,经济逐渐向着高质量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与国内部分地区的比较

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的江苏省、毗邻的陕西省、东北的吉林省及全国水平相比较,2010—2012年,内蒙古的两项废气污染物排放强度都远高于江苏、陕西、吉林及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强度达到15.58千克,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2倍,是最低的江苏省的4.3倍;万元工业增加值烟尘排放强度达到8.38千克,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倍,是最低的陕西省的近6倍。COD排放强度为1.14千克/万元,比江苏省高3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1%,低于陕西省和吉林省。氨氮排放强度为0.51千克/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6倍,是最低的江苏省的8.5倍。除COD外,内蒙古其余3项指标均落后于全国水平,说明我区在环境保护方面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环境治理上依然有很大的潜力。

表1 内蒙古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与国内部分省份对比

单位:千克/万元

从另一方面来看,近年来各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环境建设投资力度、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环境管理等多种措施,使得环境质量和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各省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基本都高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增长。因此,近3年来四省份及全国主要污染物单位工业增加值排放强度都呈现降低趋势。

二、原因分析

近年来内蒙古更加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实行经济环境综合决策,强化政府环保目标管理,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制度,切实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与过去相比,全区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及科技创新能力差等因素影响,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我区的环境保护工作还存在很大差距。

(一)取得的成效方面

1.多措并举促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污染物减排工作,始终把减排工作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来对待。成立了减排领导小组,“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层层签订减排目标责任书,将减排任务落实到各级政府、有关园区、企业和具体项目,强化节能减排责任落实。以减排工程建设项目为抓手,组织实施重点工业污染源深度治理,燃煤电厂、钢铁和水泥行业脱硫脱硝改造,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实施示范工程和推广应用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完善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和综合服务体系。截至2012年底,全区合计实施燃煤机组脱硝工程建设的机组总装机1014万千瓦。全区共有废气治理设施7395套,二氧化硫去除率达到70.1%,烟尘去除率达到98.7%。工业废水处理能力达到658.7万吨/时,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02.2万吨/日,COD去除率达到83.8%,氨氮去除率达到80.9%。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实施方案及企业污染在线监控平台等环境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了重点区域和主要流域污染排放。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深化企业生产管理、污染防治的全过程控制。多措并举控制我区污染物排放总量,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2.持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内蒙古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积极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能源工业投资占规模以上工业投资的比重由2010年的49%下降到2011年的38%,非资源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比重由47.5%上升到59.2%。60个非资源型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5800亿元,增长4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3。同时下大力气淘汰落后产能,淘汰立窑水泥、小火电等落后产能;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实行集中生产、集中供热、集中治污;提高环境准入门槛,禁止建设“两高一资”项目,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产生。

(二)与发达地区仍有差距

1.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内蒙古作为一个能源、资源大区,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高等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长期以来,我区一次性能源的消耗在总的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都很高。工业以能源、重化工为主,对资源和能源的依存度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单一、初级产品比重大、新兴产业发育不足、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这些都造成了我区污染物排放量较高。

2.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我区科技水平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环保治理和减排力度依然不够。2012年,内蒙古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886元,是江苏省的93%,高于陕西省。然而,全年全区完成工业污染治理投资189715万元,不足江苏省的一半,仅为陕西省的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为858477万元,仅为江苏省的8%,陕西省的72%。

三、未来我区减排工作的对策建议

在我区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工业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污染物产生量和环境风险持续增加,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不足,减排压力依然很大。内蒙古必须认真学习国内外发展经验,按照“8337”发展思路的要求,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减少污染排放量,降低排放强度,推进内蒙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一)充分运用经济手段

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是以市场为基础,利益为原则,处理不同环境受益者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从而利用经济手段达到控制污染、调动环保积极性的目的。主要包括各种税费手段,如排污费、环境污染税等;价格手段如资源定价、产品收费、生态补偿机制、排污权交易;其它经济手段包括补贴、押金退款、鼓励绿色项目专项资金等。总之,通过税收、价格、电力、信贷等手段,增加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运营成本,削弱其市场生存空间,达到让其减排或者退出市场的目的。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的实质在于,从成本和效益入手,使制定的价格真实反映其社会成本,引导企业对经济活动进行选择,从而达到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我区在环境保护经济手段的应用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对各种经济手段利用远远不够。当前,国家正在加快推进环保税,作为取代现行排污收费的新税种,环保税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特点,且较现行排污收费有所提高,鼓励企业提高节能环保水平,达到粉尘、废水等方面的减排。同时,内蒙古也在探索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等,加强对高排放行业的总量控制和监督检查,希望通过灵活运用各种经济手段,使环境受益者自觉把对环境保护与对经济利益的关心统一在一起,从而使保护与治理环境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逐步建立起预防为主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二)继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我区正处在工业化加速推进时期,全区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但是,由于受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的限制,我区产业结构仍需持续优化升级。推进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努力推进工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坚持工业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大力发展非资源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新型煤化工示范项目和装备制造业、云计算、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围绕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和特色产业,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发展道路。

(三)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受资源禀赋制约,我区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长期存在。因此,调整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煤炭等石化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及消费总量,提高清洁能源在总能耗中所占的比重是我区减排的主要途径之一。改善能源供应结构,开发清洁能源技术,充分利用太阳能及风能等清洁能源;增加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及供应工作,带动能源终端消费结构调整;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产业发展形态,构建我区经济社会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低保发放工作总结篇(3)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保定市更是一个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城市,无论人均占有财富总量还是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2009年保定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00美元,仅相当于英国的十五分之一,相当于美国的二十分之一。因此,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如何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降低经济发展带给环境、资源的负面效应,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而非总量降低,寻找到经济社会发展和降低碳排放的最佳平衡点,才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

“低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排放特点,很难用一个绝对的指标值来评判。比如我国能源是以煤炭为主,而法国以核电为主,如果让我国和法国采用同样的二氧化碳指标,是绝对不可接受的。在国内,由于自然资源差异和发展阶段不同,让广东和山西采取相同的碳排放指标也是不可取的。同时,“低碳”是一个过程,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不断降低的过程。因此,现阶段保定建设低碳城市的主要思路,就是依托现有基础,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在加快发展过程中稳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逐步建成一个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低碳城市。

总理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明确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我们认为,这个承诺既展现了我国对应对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符合我们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和实际能力,是我们制定区域减排的根本依据。据此,保定市结合实际提出了低碳城市建设目标:到2015年,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35%左右;到2020年,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8%左右。这个目标既是积极的,也是可行的。

二、建设低碳城市要以发展低碳产业为支撑

城市离不开产业,特别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在城市排放中占据主导地位,只有不断降低产业排放强度,才能为低碳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提高工业的碳生产率,发展低碳产业,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保定市提高工业碳生产率主要有两条路径。

第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型产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保定市实现生产部门低碳化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要大力发展碳强度较低的低碳产业,控制或限制高碳产业发展,使产业的发展建立在结构不断优化、碳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从保定市现有工业行业构成分析,汽车、新能源行业占工业的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可下降0.02吨,同时也要把现代农业、金融保险、科技服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碳排放相对较低的行业,作为发展的重点,通过结构调整,不断增加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第二,加快节能技术改造和创新,实现节能降碳。传统产业在保定市产业结构中还占有较大比重,加快传统产业节能减排步伐也是实现低碳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电力热力行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工业等行业是保定市二氧化碳排放相对较高的行业,要把这些行业作为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

同时,能源结构的调整对降低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也有重要作用。从保定市的能源资源禀赋看,一次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煤炭、电力、石油及产品、天然气等一、二次能源都以调入为主,火电等常规能源在能源总量中仍占有绝对比重。保定市不具备建设核电设施的条件,水电资源也相对贫乏,而地热资源、生物质资源和太阳能资源都相对充裕。因此,保定市能源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是围绕本地区的能源资源构成,在国家能源战略指导下,重点发展地热能、生物质能,以及太阳能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替代常规能源的消耗,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从整体上优化能源结构。

三、建设低碳城市要注重消费领域节能降碳

在注重发展低碳产业的同时,生活消费的节能降碳也是建设低碳城市不可忽视的领域。保定市是一个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在城市建筑、采暖、交通、农村生活等重点消费领域,有许多节能降碳工作可做。

建筑领域是城市碳排的“大户”。截至2008年底,市区现有各类建筑中,节能建筑约610万平方米,仅占建筑总量的15.25%。同时,保定作为一个北方城市,采暖耗能所产生的碳排比重较大,在市区建筑碳排放总量中,采暖碳排量占到总量的69%。因此,保定市建筑领域节能降碳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通过对非节能建筑的节能改造、节能电器的推广普及、太阳能和地热能的开采利用等方式,不断降低建筑采暖、热水供应、照明等方面的能源消耗,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二是着力实施集中供热。通过以集约化、高能效的集中供热网络取代传统、低能效的分散式供热设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

城市交通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样在保定市碳排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近年来,随着保定市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私人汽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碳排放量也随之出现快速增长。分析保定市不同交通出行方式碳排放情况,公共交通是“性价比”最高的交通工具,碳排占比仅为13%左右,却实现了47%的客运性能,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公共交通的碳排量还会进一步降低。由此可以看出,保定市交通领域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优化交通结构,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导公交出行和步行,提高能效水平,调整能源结构等方式,降低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水平。

保定市作为一个拥有近800万农业人口的城市,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对全国而言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保定全市农村非用电耗能(主要是炊事耗能)占到农村总能耗的83.39%,主要是由于农村生活能源结构单一,效率低下,因而造成了大量二氧化碳排放。推进农村节能降碳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推进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措施,建立符合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特点的节能体系,降低农村生活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水平。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既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通过发展低碳产业和消费领域节能降碳两种方法是“减法”,而通过加快植树造林,提高固化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就是“加法”。因此,保定市出台了《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意见》,加快在城市、农村和重点区域的植树造林步伐,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强碳汇能力,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

低保发放工作总结篇(4)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低碳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转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转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增加碳汇潜力等实现低碳排放目标的一种经济形态。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推进的江西,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江西作为欠发达地区,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必然带来能源消费的增长。近年来,江西省能源消费呈快速增长态势。从1995年到2008年,江西省能源消费总量由2391.7万吨标准煤增加到5375.8万吨标准煤。从能源消费构成来看,1995年原煤消费占总量的79.8%,2008年则占73.8%,比重虽有降低,仍居高不下,能源消费以煤为主。1995年原油占10%,2008年增加到14.8%,共增长了4.8个百分点。2008年天然气消费占0.6%,相对于2006年的0.2%而言,增速较快。整体来看,江西省能源需求增长趋势明显,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能源是江西省能源利用的主体。

从能源供需及来源来分析,尽管能源生产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从2000年到2008年都在递增,显然能源消费总量增速更快。江西省能源供需缺口不断增大,目前半数以上的能源消费依赖外省调入,调入量从2000年的1157.2万吨标准煤迅猛增加到2008年的3183.9万吨标煤,增长了2.75倍。能源调入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46.2%增长到2008年的59.2%,能源自给率不断下降,从外省调入能源的数量和比重迅速增大。江西省能源发展无法自给自足,越来越依赖外来能源的特点日益突出。按照目前发展态势可以预见,江西省能源总供应将无法满足需求,若再考虑到外煤调运成本增加因素,江西省能源安全前景堪忧。能源格局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步调整过程。为此,江西要逐步调整优化煤炭调入网络结构,增加输油输气管道的投资建设力度,发挥铁路、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联运作用,形成分工合作、高效畅通、较为完善和现代化的江西省能源综合运输系统。

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三种化1石能源中,煤的含碳量最高。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从保证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视角看,发展低碳或无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是江西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的必然选择。为此,江西应积极构建多样、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重点发展以利用洁净煤技术为基础的电力工业,加大水力发电的应用,进一步开发利用风力发电;积极推广使用天然气,提高天然气在工业能源和居民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加快开发太阳能、光电和光热技术;此外,要积极推广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秸秆气化技术和新型液体燃料技术等。尽管调整能源结构可以大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源结构调整受到成本和资源禀赋的双重约束,能源结构调整的减排效应是有限的。从江西省的发展来看,江西作为欠发达地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降低能源强度的主要动力。

为了对江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力进行对比分析,特选取东部的广东和山东,中部的湖北,西部的陕西和青海五省作为江西省的比照对象。根据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计算出广东、山东、湖北、江西、陕西、青海六省的低碳经济相关指标(表1)。

人均碳排放反映人均意义上的碳排放水平。从表2可知,广东等六省人均碳排放存在较大差异,山东的人均碳排放最高,为2.787吨/人,江西的人均碳排放最低,为0.750吨/人,山东的人均碳排放是江西的3.7倍;从碳排放总量来看,青海碳排放总量最低,为773.15吨,其次是江西,为3254.30吨;碳生产率是衡量低碳技术水平高低的指标。广东碳生产率最高,为3.380万元/吨碳,其次是山东,为2.416万元/吨碳,江西碳生产率居第三位,为1.690万元/吨碳。虽然江西的GDP和陕西接近,但因为能源消耗量较低使江西具有相对较高的碳生产率。尽管如此,和东部发达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碳能源排放系数用碳排放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的比值来表示,是衡量能源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江西的碳能源排放系数为0.640吨碳/吨标煤,在六省中居第三位,能源效率还处于较低水平。上述分析可知,尽管江西省的人均碳排放量最低,但低碳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碳生产率有待提高,碳能源排放系数有待降低。为此,江西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调整能源使用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才能达到降低碳排放总量的目的。

二、改进生产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最大程度缓解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消耗之间的矛盾是低碳发展的关键。江西改进生产体系是改变传统的“高投入,低产出”生产体系,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新型生产体系,进而推进江西生产体系的低碳化。目前,江西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工业发展模式还未定型,生产体系改进的阻力较小,工业发展具有后发优势。具体而言,改进生产体系达到实现清洁生产、集约生产、循环生产的目标,关键在于以下四方面:一要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优化重组,推进集约化生产降低污染并依靠重组形成的财力合力积极开发清洁技术实现清洁生产;二是江西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时应选择性接收,应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接受标准,规避资源利用大、环境破坏强的企业;三要继续推进工业园区建设,进行综合治理、综合排放,提高治理效率、减少治理成本;四要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6R”理念,即减少排放(Reduce)、重复使用(Reuse)、循环利用(Recycle)、可再生(Renewable)、可替代(Replace)、恢复或重建(Recovery)。

江西省产业结构处于演进和优化进程中。1990年江西省三次产业比为41:31.2:27.8,为“一二三”产业结构;2008年江西省三次产业比为16.4:52.7:30.9,升级为“二三一”产业结构。这种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江西省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又加重了江西工业发展的高碳特征。

从产业耗能结构来看,江西省第一产业能源消耗量从2000年的151万吨标煤增加到2008年的166.6万吨标煤,年均增长1.24%,但在能源总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小,仅占3%-6%;第二产业能源消耗量由2000年的1759.5万吨标煤增加到2008年的4052.7万吨标煤,年均增长10.99%,在能源总消耗量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65%以上;第三产业能源消耗量由2000年的208.6万吨标煤增加到2008年的481.6万吨标煤,年均增长11.03%,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由2000年的8.33%上升到2008年的8.96%。数据分析显示,近年江西省第二产业能耗最多,占总能耗的65%以上;第三产业能耗次之,约占8.5%,且有逐年上升趋势;第一产业能耗最少,不到6%。

工业是江西省能源消费的主要领域。江西省工业能耗2000年的1543.8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08年的4013.9万吨标准煤,工业能耗占全省总能耗的百分比由69.5%上升到74.7%。其中,工业耗煤由2000年的2263.8万吨上升到2008年的5028.3万吨,占全省煤炭总消费的95.5%。工业电力消费由2000年的174亿千瓦时上升到2008年的378.3亿千瓦时,占全省当年电力消耗的69.2%。

从江西省工业能耗及能耗结构来看,工业中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化工原料及制品、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是工业耗能较大的六个行业。2008年江西省上述六个行业的能源消耗占工业能源消耗的76.3%和全省能源消耗的57%。江西省工业能耗一半以上集中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六个行业。其中,石油加工炼焦的能源消费总量从2000年的145.6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08年的202.8万吨标煤,增长了1.39倍,年均增长4.23%;化工原料及制品由2000年的171.9万吨标煤增加到2008年的279.7万吨标煤,年均增长6.2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能源消费总量从2000年的313.4万吨标煤增加到2008年的880.9万吨标煤,年均增长13.79%;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能源消耗量由2000年的323.1万吨标煤增加到2008年的1161.9万吨标煤,年均增长17.35%;有色金属冶炼工业能源消耗量由2000年的102.2万吨标煤增加到2008年的228.4万吨标煤,年均增长10.5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能源消耗量由2000年的164.7万吨标煤增加到2008年的309万吨标煤,年均增长8.18%。可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是江西省能源消耗增长最快的行业,其次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提高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效率,是工业节能减排的突破口。

为此,江西发展低碳经济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尤其是要调整高耗能产业结构,淘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劣势企业;提升第三产业比重,扶持高科技、低能耗的新兴产业发展,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要围绕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逐步形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新型生产体系,保证江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推进技术创新,发展低碳产业群落

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从长远战略来看,今后的区域经济竞争将是碳生产率的竞争。尽管目前江西推进低碳技术创新的成本较高,但打造江西产品、产业、经济的战略优势和竞争潜力,才能在未来经济地域分工与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此外,基于碳基能源的高碳经济模式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可再生能源的环境负荷要低很多。因此,江西发展低碳经济须有长远眼光,综合考虑未来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和环境成本,以推进低碳技术创新引领低碳经济竞争力是江西获取低碳经济发展高位的关键。

具体而言,江西首先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尤其要开发包括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碳捕存技术等低碳高端技术。鼓励并扶持企业积极投入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技术等新技术。此外,要加强与发达国家或省份在低碳领域的合作,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为江西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从空间维度来看,江西要重视低碳产业群落建设。低碳产业群落是指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耗能、低污染的产业群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资本运营、信息共享、现代物流等为支撑,以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良好、社会保障稳定、法制诚信完善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且在一定地域空间集聚的低碳产业集群。江西培育和发展低碳产业群落,要充分发挥低碳产业群落的创新性、集聚性和竞争性,实现经济发展、环境治理和节能降耗等目标。具体而言,设低碳产业集群要以园区为平台,产业集聚为导向,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产业、现代农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其次,可借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成为国家战略的契机,积极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工作。可先选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滨湖地区作为全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试点区,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参与,主动做好相关政策和制度配套,积极引导低耗能、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企业在这里集聚,形成分工合理、相互联系、空间集聚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低碳产业群落。再将滨湖地区低碳产业群落模式推广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发展和绿色崛起,最终带动江西经济的整体发展。

四、引导公众消费,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构建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的核心是消费结构低碳化。城市居民生活行为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二氧化碳远高于农村。所以,在加速推进环鄱阳湖城市群的背景下,引导城市居民消费低碳化是江西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重点。具体来看,居住是城镇居民最大的能源密集型行为,占城镇居民生活行为对能源消费的45.1%,其次是直接生活用能,占26.43%。需要说明的是,居住和直接生活用能也是较大的碳密集行为,分别占城镇居民生活行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3.82%和24.47%。由此可知,江西节能减排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镇居民消费方式的转变。为此,江西需要不断调整居民消费结构,引导居民由高碳消费向低碳消费的转变。具体可鼓励大众选择高效利用能源、少排放污染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鼓励使用自行车、轨道交通、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此外,发挥信息化办公优势,减少不必要出行,从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形成低碳生活方式,“节流”的作用也不容小视。江西可建立健全绿色消费的激励机制,引导全社会勤俭节约,反对奢靡浪费,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节水、节电、节油,引导购买绿色环保产品。政府可以发挥公共财政政策作用促进节能,加快研究出台有关税收政策,尽快建立节能专项基金,通过征收碳税和能源消费税,提高能源使用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

五、加强环境保护,充分发挥碳汇潜力

低保发放工作总结篇(5)

根据省政府的要求,从我市实际出发,确定此次提高农村低保救助水平的具体目标是:

(一)调整农村低保标准。从20**年1月1日起,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000元。

(二)实施差额救助。在科学核实家庭收入的基础上,提高月人均救助额,实行分类救助。对“三无”对象、重度残疾人、60周岁以上老人、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本人在差额救助基础上,每人每年增加120元。保障标准减去家庭人均收入后月人均差额救助额低于10元的,按10元标准救助。

(三)实现应保尽保。搞好低保对象排查,摸清底数,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特困居民按户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

二、实施的方法步骤

实施提高农村低保救助水平工作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和人员培训(4月10日至4月25日)。各级政府建立领导组织,制定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工作实施方案,召开农村低保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各县(市)区负责农村低保工作人员的培训由市民政局负责,乡镇(街道)和村农村低保工作专管员培训由县(市)区民政局负责。

第二阶段,调标排查(4月26日至5月25日)。各县(市)区在调整农村低保标准、制定家庭收入核实办法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以户为单位的农村低保对象大排查,摸清底数,以实名制方式将符合农村低保条件对象名册输入计算机,并逐级统计、汇总、上报。各县(市)区民政和财政部门要根据普查数据,测算出当地农村低保资金需求量,做好资金筹集工作,于5月25日前以书面形式将排查结果上报市民政局。

第三阶段,审批发证(5月26日至6月30日)。各县(市)区在排查基础上按程序开展低保对象审批工作,确定差额救助标准,发放低保金领取证,并将农村低保对象名册(电子文本)和统计表逐级上报。原农村低保对象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可在注明调整救助标准和时间后继续使用原证。

第四阶段,发放保障金(7月1日至31日)。从7月1日开始按新确定的差额救助标准发放保障金。原农村低保对象从20**年1月1日起执行新核定的月救助标准(1-6月份的保障金可先按原标准发放,调整月救助额后增加部分从20**年1月1日起补发)。新增农村低保对象从批准之日下月起享受保障待遇。农村低保资金必须按季度、实行“实名制”,由县(市)区民政部门提供发放明细,财政部门(或民政部门)通过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或邮政储蓄所发放到户。

三、有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建立机制,加强领导。市政府成立由主管民政工作的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民政局长、财政局长任副组长,市民政局、财政局、农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编委办、统计局、扶贫办等为成员的农村低保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加强对农村低保工作的领导。同时,各县(市)区要根据当地情况,适当增加农村低保工作机构和人员编制,解决工作经费(由编制和财政部门负责落实)。乡镇(街道)和村要设立农村低保工作专管员,专门负责农村低保工作,并由县(市)区财政部门根据需要解决工作经费问题。

民政部门是具体负责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职能部门,要在政府领导下,精心部署,切实履行职能,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全力做好提高农村低保救助水平工作。

(二)调整保障标准,科学核实家庭收入。主要把握以下几点:一要定量与评估相结合,以定量为主。对能够用定量方法核实的,要与财政、统计等部门一起确定出当地的具体计算标准;对不宜定量的,可以采取评估的办法来确定出群众认可的衡量标准。二要立足实际,科学论证。采取入户调查、召开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会等方式,对农村家庭粮食、蔬菜、林业、养殖业等实际收入逐项进行调查和测算评估,制定农村居民家庭各项收入和费用的计算方法,然后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走访调查,通过与被走访调查对象交流沟通,不断调整各种数据,使各项收入、支出的计算标准更加符合实际。三要以收入核实结果为审批依据,以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为享受农村低保待遇对象,做到应保尽保。

(三)精心部署,切实搞好农村低保对象排查工作。农村低保对象排查是全面掌握我市农村低保对象情况,确定应保尽保对象和资金需求的基础和前提,意义重大。各县(市)区民政部门一定要充分重视,以高度责任感做好低保对象排查工作。一要制定排查实施方案,要具体明确排查的时间安排、人员组成、排查方法和实施要求,要有操作性和可行性。二要提前做好排查培训。各县(市)区要对参加排查人员进行排查知识和有关政策的培训,并印发相关排查工作手册,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保证排查工作的质量。三要充分发挥乡镇和村委会的作用,充分利用乡镇、村委会干部了解情况、熟悉政策的优势,务必保证按时、准确、高质量地完成排查工作。四要在排查工作结束后,各县(市)区民政部门根据排查的结果,制定低保工作计划,测算资金需求,上报本级政府,同时,向市民政局上报农村低保对象排查情况报告。

(四)做好低保金发放准备工作,确保按时发放到位。一要理顺资金拨付渠道。省政府决定在省、市、县三级建立农村低保资金专户,将财政转移支付的农村困难户救济金和预算安排资金划入农村低保资金专户管理,解决农村低保资金两条线拨付问题。各县(市)区民政部门要配合财政部门做好协调衔接工作,理顺资金拨付渠道,解决资金下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低保资金快速顺利下拨。二要进一步推行农村低保金银行化发放。要采取协议或委托方式通过银行、信用社或邮政储蓄所发放低保金,防止挤占、挪用和贪污冒领问题,方便低保对象领取,提高发放工作效率。三要保证按时发放。各县(市)区一定要保证农村低保金按季度及时发放,不得拖欠。

低保发放工作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097 — 02

齐齐哈尔市是黑龙江省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拥有规模庞大的企业群,地方经济的发展受到能源与环境方面的压力,突显出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低碳经济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齐齐哈尔市要保持经济和社会长久和谐发展,必须积极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与机制。根据复杂科学理论,低碳经济系统本质上属于复杂巨系统,一个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系统由三部分构成:作为系统运行的主体——生态经济系统;作为运行的支持系统——绿色能源和环保技术;以及政府作为保障(如图1所示)。〔1〕本文基于低碳经济系统的视角研究齐齐哈尔市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战略目标和保障措施。

一、齐齐哈尔市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齐齐哈尔市低碳主体系统存在的问题

1.能源结构单一

齐齐哈尔市冬季长而且寒冷,因此供暖需求较大,煤炭的消耗远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其能源结构较为单一。另外,齐齐哈尔市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均不能自给。比如:天然气加油站只有二马路和南市郊。

2.产业结构不合理

(1)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大部分工业企业的生产组织结构是“大而全”“小而全”形式,大企业本地区专业化配套产业集聚作用不强,社会化专业化协作生产程度差,大企业对本市经济拉动小。

(2)工业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区外缘不断向延伸,很多工业企业分布在中心城区,工业布局分散、零乱,未能及时形成推动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工业园区。

(3)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存在“大企业发展难,小企业难发展”的现象。大企业的产品,如机床、铁路货车、轧钢设备等产品水平基本为国内先进,提高档次需要的科技、固定资产、资金投入偏大,发展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小企业规模太小,原始资本积累还没有完成,不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4)地方财政对工业扶持力度小。近年地方财政对工业企业基本没有资金投入,国家出台的一些税收和融资扶持政策,因企业存在债务冗员等历史遗留问题,很多政策享受不到,影响工业企业发展。

(二)齐齐哈尔市低碳支持系统存在的问题

1.节能技改资金缺口问题

节能技改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节能减排工作的难点。

2世界金融危机波及到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严峻形势,齐齐哈尔市的一些涉及出口和国际生产的部分企业效益受到很大冲击,节能技改资金供应不足,严重制约着企业推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和节能技改工程的建设上马。

3.对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节能减排工作对于发展齐齐哈尔市的经济来说,迫切重要,但是政府、企业到社会公众普遍认识不到位。特别是部分企业依然没有摆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GDP的提高,却忽视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甚至还有些企业被明令并停的设施,依然明关暗不关的现象,检查时关闭,检查后偷开、偷排,这些现象屡禁不止。

4.市民对节能减排的参与不够

从齐齐哈尔市节能减排的实际效果来看,仅停留在重点县区、重点企业的减排上,广大市民的参与热情不高,程度不高。如果公众参与意识提高,通过舆论等手段监督到位,也会使很可能使一些企业偷开、偷排现象有所收敛,减排的效果会明显提高,而不是流于形式。

5.技术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新能源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性和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对新能源产业的资金投入较为谨慎,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从而限制了新能源产业自主研发的进程,严重阻碍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进一步推广应用。

(三)齐齐哈尔市低碳保障系统存在的问题

1.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收入短期受到的损失严重

节能减排工作关系到企业和地方的利益,关系到政府绩效指标的考核,关系到员工安置、经济补偿、债务清算等善后处理问题,工作难度大。齐齐哈尔市为了节能减排工作需要淘汰和关停的对象,通常是主要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淘汰工作阻力太大。因此从政府到企业因以上的财政税收压力对节能减排工作开展不力。

2.产业政策体系不完善

齐齐哈尔市已经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但是总体上看来,其新能源产业政策体系还需完善。如新能源规划与能源总体规划之间脱节;新能源的各种优惠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性等。要推动新能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还需加强整体规划等相关制度建设。

二、齐齐哈尔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齐齐哈尔市在低碳经济发展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因此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本文根据系统科学对齐齐哈尔

(一)长期目标

1.制定具体的发展低碳经济的能效目标

到2020年把煤炭资源在总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降到50%以下,到2030年把煤炭资源在总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降到40%以下,不断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使用比例。把总量能效控制目标分配到各个产业,通过合理的分配最终实现既定的目标。

2.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到2030年,齐齐哈尔市基本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化。由于资源过度消耗,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换,这个转换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我们必须做好每个环节,最终实现完成模式转化。

3.建立比较完善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

到2050年,把齐齐哈尔市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该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大力开发新能源,减少碳的排放,加强低碳社会的建设。

(二)中期目标

1.加强能源市场管理,深化能源市场体制改革。齐齐哈尔市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根据自身情况优化能源市场结构,保障能源市场安全,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

2.通过合理引导社会能源需求,来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一个能源高效合理利用的管理体系。

4.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激励体制。

(三)近期目标

1.开发和引进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齐齐哈尔市必须继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来应对能源短缺、能源安全等多种问题。

2.改变不合理的能源结构现状。化石能源仍然是齐齐哈尔市消耗的主要能源,这是齐齐哈尔市碳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为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这些能源的消耗比例,最终把化石能源淘汰出历史舞台,实现碳的减排。

3.大力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齐齐哈尔市必须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技术,加强企业间、省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争取在新能源技术上的实现突破,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能源利用道路。

三、齐齐哈尔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构建

为了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构建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发展系统,需要有效的战略保障机制,具体需要做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立法扶持和财政支持

立法和财政支持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建立健全能效标准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规章制度;其次是实施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在财政预算中增列低碳经济发展预算支出项目,建立政府低碳经济投资增长机制,明确政府低碳投资所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二)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

实施碳交易,即政府对一个部门或者企业规定温室气体排放的上限并派发许可证,如果企业的排放量低于这个量就可以将剩下的指标放到碳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而买方就是那些超出许可证上限的企业单位。运用市场机制解决碳排放的问题,通过将利益从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转移进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交易的市场机制能够克服强制性限制以及自愿性的不足,更好地推动湖南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从生产和生活的角度来看,生产最终产品的中间过程是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降低中间需求的碳排放是降低碳排放的有效手段。齐齐哈尔市应向“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方向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步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劣势企业。用现代科技改造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方式,降低单位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降低单位生产总值的碳排放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高耗能行业和高能耗产品的比例,促进节能和高能效产业发展,并最终降低GDP的碳强度。

(四)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和低碳产品

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支持,特别是齐齐哈尔市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发展阶段,更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为强有力的保障。目前齐齐哈尔市能源结构以传统的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资源为主,而水电、核电、风电等低碳能源所占比重很小,发展低碳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空间很大,因此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对降低或减少碳排放具有直接、明显的作用效果。

(五)加大超额排放的惩罚力度

对于超额排放的企业要加大惩罚的力度,务必使碳排放权交易的成本要小于惩罚的额度,这样理性的人为了使成本最小就会自觉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地防止了非法交易、私下交易和幕后操作等行为。此外,基于配额的交易数量渐渐增多,交易法规必须根据交易变化积极应对,细化二氧化碳排放的各项法律法规,包括温室气体排放许可、分配、收费、交易、管理等内容的规定,符合齐齐哈尔市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六)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加强企业间合作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在政府总体发展规划支持下,一方面鼓励工业企业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一方面支持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形成自主低碳创新能力。在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

(七)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

低保发放工作总结篇(7)

通过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核查工作,进一步规范全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改进全区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杜绝城乡低保对象的评定和低保金发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违规现象。

二、核查内容。

各镇(街)城乡低保工作的开展情况,城乡低保对象的评定是否准确,是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定低保对象,低保资金是否落实、是否按时发放,是否存在挤占、挪用、套取、截留、私分、抵扣等现象,是否实行社会化发放、是否存在优亲厚友等现象。

三、核查的方法和步骤。

(一)组织领导阶段(9月24日-9月31日)

1、镇(街)、村(居)成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2、成立以包片工作组为总负责,以村(居)两委成员为成员的核查小组,对所辖范围内各低保对象进行入户核查,实行“谁入户,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制。

3、骨干培训:根据省民政厅“两个规范”要求,对参加入户核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区民政局负责对各镇(街)社会事务(民政)办负责人及经办人员培训;镇(街)负责对包片工作组及村(居)负责入户人员培训。重点掌握城乡低保待遇的标准及申请和审批程序。

(二)自查自纠阶段:(10月1日-10月31日)

1、村(居)自查自纠阶段(10月1日-10月20日),根据本村(居)低保对象名单进行入户核查。各村(居)要及时召开两委成员会议并吸纳村(居)民代表参加,重新核定低保对象,并做好会议记录,对因生活有所改善已脱贫的,及时办理退保手续;对因生活困难需纳入低保的,要及时办理申报手续。根据村(居)两委及村(居)民代表会议议定结果,在全村(居)各村(居)民小组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群众无异议后报镇(街)。公示时必须注明:户主、保障人数、拟保障金额、困难原因及家庭成员情况。

2、镇(街)自查自纠阶段(10月21日-10月31日),各镇(街)核查小组根据各村(居)上报的核查情况,进行入户核查,核查率必须达到100%,不留死角。根据核查情况,进行公示,群众无异议后报区民政局。

(三)核查阶段:(11月1日-11月31日)

区民政局负责组织人员对各镇(街)低保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抽查。

1、核查要求:(1)7个镇(街)全部核查。(2)每个镇(街)抽查面不少于60%的村(居)。(3)每个村(居)低保户抽查面不少于40%。

2、结果运用:(1)经抽查不符合低保标准的低保对象占所在村(居)低保人员总数的40%,该村(居)视为不合格,必须重新评定。(2)经抽查不符合的村(居)占所在镇(街)村(居)总数的50%,该镇(街)视为不合格,必须重新评定。

四、建章立制:(12月1日-12月31日)

各镇(街)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举一反三,进行整改,要严格根据省民政厅“两个规范”的要求,结合各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监管制度,促进上级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确保低保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

低保发放工作总结篇(8)

自有人类活动开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变因此逐步上升,排放重点从最初的以生活碳排放为中心,转向以生活和生产并重,再发展到以生产碳排放为中心的模式,且排放总量与全球经济发展呈现较强的关联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具有两个规律:一是碳排放的倒U型曲线,这种倒U型曲线显性的表现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既表现在碳强度上,又表现在碳排放总量上,且碳强度的峰值点要比碳排放总量的峰值点先出现。二是碳生产率的正U型曲线,表现为碳生产率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逐步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正U型关系,且碳生产率的最低点恰好是碳强度的峰值点。

1低碳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内涵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并成为各国政府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碳排放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对低碳经济的定义,国内外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意见。英国环境学专家鲁宾斯德指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和创新制度框架、政策措施,促进节能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1]。低碳经济是一种减少传统高碳能源消耗,积极发展低耗能产业的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包括生产的低碳化、分配的低碳化、消费的低碳化。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更是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负责任大国,中国在世界减排中肩负着重要的任务,不仅有碳排放总量的约束,也有减排路径和技术性约束。而重庆市作为一个传统的老工业基地,第二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近年来始终占据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对于低碳经济问题更多的关注生产过程的低碳化,即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的路径、产业结构等对碳排放的影响。产业结构也称为国民经济中的部门结构,即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结构。本文研究的产业结构是指重庆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产业,以及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路径对碳排放的影响。

2重庆市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耗分析

2.1重庆市产业结构分析

重庆市自直辖以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工业园区日趋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但高耗能和高排放的产业较多的第二产业占比仍然较高,但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也十分迅速,且其占比到2008年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占比。如图1所示,重庆市自2005年起的近10年来,GDP总量不断提升,从2005年的463.4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061.03亿元,且GDP的增速近三年都超过10%,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水平居前位,2014年,重庆市人均GDP达到了4.78万元/人。重庆市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总产值增加十分迅速,结构也随着二三产业总产值的增加而不断调整,2005年第二产业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1%,而到了2014年这一占比增加至45.7%;2005年第三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5%,而到了2014年这一占比增加至46.78%,超过了第二产业的占比。2005-2014年这10年间,重庆市的高碳排放、高耗能特征明显的第二产业比重先下降,后又有所回升,而低耗能、低碳排放特种的第三产业比重小幅波动后有所增加,但与发达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比,重庆的比重仍然较低。从产业结构的碳排放强度来看来看,工业和建筑业是碳排放大户。尤其是其中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产业部门2010年碳排放量均超过100万吨,属于高碳产业;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建筑、仓储和邮政业及生活消费部门等的碳排量较高。

2.2重庆市能源消耗分析

随着我国的产业布局调整和经济发展的转型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不断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随之而来的大量高能耗产业,也因此集中在西南地区的重庆及其周边。这些产业的布局不仅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在特殊地形的影响下,也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与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发达城市相比,重庆市工业产品大多属于装备产品及处于需求前、中端的资源型产品,由于知识和技术的附加值相对较低,造成单位产出能源消耗强度大的局面。重庆市能源消耗总量近10年来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其中二产的能源消耗量较高,2013年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总量占总消耗量的75%,2014年为79.72%。重庆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碳排放总量及强度都有所提高,尤其是三次产业中的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高强度的碳排放,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重庆市的碳排放规律可总结为为:一是碳排放总量呈逐年上升,碳排放强度有所下降。二是工业碳排放量占比大,但工业碳排放强度逐年递减。重庆市的工业碳排放量与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趋同,都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三是碳排放源主要来自原煤消费。从重庆市的能源消费结构看,长期以来,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平均占比为70.2%。自1996年起,煤炭消费的比重有所降低,但仍保持在60%以上,2002年以来,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又呈增长的趋势,在70%附近徘徊。同时,伴随重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私家车数量增多,石油消耗量增加,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较大,尽管重庆与北京和上海等发达城市相比,汽车保有量还有上升空间,且石油的消费比例相对较低,但仍然需要逐步调整出行方式,积极发展低碳生活方式。

3低碳经济背景下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建议:(1)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步伐,积极发展低碳农业。重庆市的农业发展注重特色,有良好基础,尤其从五大功能区的角度看,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的生态基础良好,农业基础也较高,可通过综合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加快推进农业机械节能,增加农业固碳减排,通过农业的碳汇作用降低碳排放量。(2)注重功能区的差异化减排路径。制定较为详尽的分功能区和分领域、分行业,并细化到重点企业和重要区域的温室气体减排工作规划。在五大功能区实施“统筹降低能源活动碳排放水平,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从各个层面推进低碳技术,整体提升市民低碳素养”的共同减排途径,及在“都市核心区以建筑、交通及服务业为核心降碳,城市拓展区和发展新区以建筑及工业为核心降碳,大生态区以保护生态提高碳汇为核心降碳”差异化的碳减排路径框架下,制定较为详尽的分功能区和分领域、分行业,并细化到重点企业和重要区域的温室气体减排工作规划。设定五大功能区不同的减排路线图,确定重点减排技术与工作流程。(3)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庆市的经济发展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仍然要依靠第二产业,尽管二产中高耗能的产业较多,但是应着重加快改造和提升生产工艺,运用先进的减排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排放,使用清洁能源,实现循环发展;同时,对于服务业的发展,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随着经济发达程度的提升,服务业的占比将会大幅度增加,在这个发展和服务业比重增加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传统的高耗能服务业的改造升级,和对新兴的、低碳的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着重发展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生产业和服务城乡的生活服务业。(4)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重庆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战略性作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重庆抢占经济制高点的关键,重庆市确立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等特征,为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产业,且具有节能环保、低能源消耗、成长潜力巨大等特点,具体包含集成电路、液晶面板、物联网、机器人、石墨烯和纳米新材料、新能源及智能汽车、页岩气、MDI一体化、生物医药、环保装备等新兴产业和一批重点项目。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有效缓解重庆市因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碳排放量过高的问题,共同实现重庆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低碳转型。

作者:王路云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参考文献:

低保发放工作总结篇(9)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economy rapid development, people have to face the reality of the earth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bad, now a lot of peop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many ways, a lot of people have to be able to notice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blem. Accordingly, to now people develop their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always pay attention to a lot of questions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ch as for carbon emissions, in order to calls to build a green society, basically ever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can enact some laws to limit carbon emissions. Actually control carbon emissions, that is, people often say that the low carbon, in the long river of human history development, the building has been occupy heavy proportion, therefore, advocate low carbon buildings in build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e pa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is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economy must want to do, is make up a missed less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ignore reality.

Key words: low carbon; Building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正文:

所谓的低碳,就是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其中从现在得是世界形势来看以CO2为主,至于低碳建筑是最近几年低碳技术面向建筑业出现的一个新词汇,只是在国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释义。其实所谓的低碳建筑在内涵和目标上和绿色建筑基本保持一致,只是低碳建筑的切入点、侧重点以及对技术的选择有所不同,低碳建筑对于建筑来说,当然更侧重于控制碳排量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体,也更加符合时代进步的脚步。对于建筑来说,低碳建筑的要求比较高,除了对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的要求严格外,对于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注意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CO2的排放量也有很严格的要求。当然低碳建筑的实现除了注意化石能源的使用外,它还要努力充分利用可再生、可重复利用能源,也可以说,低碳建筑是建立在降低建筑产品能源需求和充分利用可再生、可重复利用能源的基础上的。低碳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国际社会在应对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大量消耗化石燃料并排放大量的CO2,从而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至于对绿色施工的定义,有专门的法律导则,那就是在工程建设中,在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都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下,通过人们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对于建筑施工的科学管理和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近阶段提出的“四节一环保”涉及的内容比较广,同时也很全面,它包括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实施封闭施工,减少或避免扬尘污染,避免噪声污染,保持工地整洁,清洁运输,减少当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在这些都能做到的同时,还要结合气候的变化来改变施工工序,尽可能的节约资源与能源,做到环保健康的施工工艺,目的是为了减少填埋废弃物的数量,保护施工环境,保证实施科学管理,以及保证施工的质量。其实从低碳建筑的概念来看,低碳建筑的建设和发展并不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只是在时展的时候,正好遇到了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世界性的环境问题,那么低碳概念及碳交易就自然而然的在建筑市场形成了,它主要是通过对于碳排量的计算来评价建筑。可以说近年来的低碳经济促进及加速了低碳建筑的研究与发展。

对于低碳建筑的实现手法当然也是多种多样,为了在建造施工时二氧化碳的排放,传统的粗放型施工方式必须被摒弃,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采取集约化、低碳的施工方式与措施。在施工过程中,想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以及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施工目标,最主要的就是要加强施工阶段碳排和碳汇的控制,这也是现在的建筑施工必须要做到的。只是对于碳排量的控制并不只是在施工现场中体现与实现,它还包括与施工息息相关的其他作业的碳排放,按照碳源的不同,可以分为运输碳排、施工现场碳排及废弃物碳排。大量的材料在建筑物建造的过程中需要被消耗,这就需要很多不同的运输工具把这些建材从生产地运至施工现场,在这期间当然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对于运输碳排的问题就需要人们设定不同合适的方法来解决。在运输过程中影响运输碳排的因素也是各不相同,主要包括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的距离、运输的总量、单位建材单位距离运输的效率等等。如果是远距离的运输应优先考虑海运或铁路运输,近距离运输则应以车辆运输为主。在运输过程中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还可以通过缩短运输距离来实现,这样可以大幅度的在运输过程中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根据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从总体规划来看,必须优化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案减少建材的使用量,这就要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建材的运输总量实行总体的规划。通过有效的研究表明,有很多方法可以减少建材的使用量,如进行工厂化生产,采用装配式施工,可节约5%的建材使用量。同时如果在运输的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建材,就可以减少运输的损耗,以此来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从而做到降低碳的排放量。

其实说到底,施工现场的碳排量是建筑过程中最主要的碳排来源,而且其组成要素极其复杂,也最为难控制,它包括材料、能源、设备和人力的消耗以及对施工土地的破坏等方面。施工区碳排、生活区碳排和办公区的碳排是施工现场碳排最主要的来源,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施工机具的选择、照明、食堂用能及能源选择等方面。对于施工机具来说,施工机械设备和电焊设备的耗能通常占施工用电总量的90%以上,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建议选用高效、节能的电动机,因为它的工作效率比普通标准电动机高3%~6%,平均功率因数也高达高9%,这样就导致总的损耗比普通标准电动机减少20%~30%,其节能效果对于现在的施工工艺来说再好不过。从能耗这一方面来考虑,选用节能的机械设备可以有效的减少碳排。同时,保持设备低耗高效工况的按时保养、维修和检验制度,以确保其正常运行也是保证碳减排的有效方法。在这些基础上,施工机具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操作手段,尽量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杜绝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的能耗损失,这就需要对这些专业人员进行特定的培训。在到处追求绿色施工的现在,风力和太阳能的使用也被更多的人重视,如建立太阳能塔可以使清洁能源使用率占总电耗的10%,这些都可以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

总的来说,低碳建筑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现的基础重在落实。随着人民生活条件好转,人们的绿色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烈,我国低碳保护的理念也在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低保发放工作总结篇(10)

【正文】

一、基本民生保障方面

(一)城乡低保工作。按时发放低保金,上半年,全州农村低保对象17.53万人,发放农低保金2.87亿元;城市低保对象6.13万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农转城5.54万人),发放城低保金1.62亿元。

(二)临时救助工作。对遭遇突发性、临时性、紧迫性生活困难的人口及时实施临时救助,共实施困难群众临时救助4813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1159.7万元;实施急难救助60例,发放急难救助金90.68万元,解决了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

(三)特困供养工作。目前,全州有特困供养对象5698人,共发放生活补贴和照料护理补贴4050.5万元。

(四)残疾人帮扶工作。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一、二级重度残疾人、老年残疾人,按照低保保障标准的30%增发特殊困难生活补助;其他残疾人按每人每月不低于50元的标准发放。为低保困难残疾人30514人,发放生活补贴2021.9万元。

二、基本社会服务方面

(一)扎实推进项目招商和建设。以“黔西南州养老产业示范园”和“安龙养生谷”等项目为载体,开展园区招商工作。开展“运营团队招商”,投入世行贷款资金,对州内已建成的养护楼、闲置的敬老院等养老机构进行适老化改造,通过采购设施设备,完善机构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引进运营团队轻资产入驻运营管理。

(二)扎实推进老人和儿童关爱救助工作。认真落实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发放政策,共为全州80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生活津贴1566.44万元,惠及全州4.85万低收入高龄老人。按时发放孤儿生活保障金,按照集中供养孤儿每人每月1600元、分散供养孤儿每人每月1050元的标准,共为633名孤儿发放生活补助金436.57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关爱救助政策,及时发放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保障金。共为符合条件的1294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生活补贴548.3万元。

(三)扎实推进民生实事工作。认真落实省、州民生实事工作部署,印发了《关于做好2021年民政民生实事工作的通知》,督促指导各项目县市推进项目建设工作,新增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800张的项目总投资240万元,已完成投资60万元。

(四)扎实推进流浪乞讨救助工作。上半年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400余人次,救助流浪未成年人40余人次。持续开展2021年“寒冬送温暖”救助专项行动,共救助108人次。实施2021年“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组织开展6.19救助宣传和第9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

低保发放工作总结篇(11)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高效廉洁政府为目标,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预防为主、纠建并举,按照乡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纪检组织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扎实开展民生领域三个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基本保障机制,规范农民建房收费行为,强化城乡低保资金的监督管理,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形成保障民生工程实施的长效机制,促进各项惠民政策和社会保障措施的落实,为建设和谐提供坚强保证。

二、专项治理的范围和内容

各村、乡直各单位近年来在失地农民基本保障、农民建房收费、城乡低保资金发放三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失地农民基本保障。重点检查年以来的征地补偿款是否及时足额到位,集体留用资金和预留土地管理使用是否规范,因政府征用而失去大部分土地的农民基本保障机制是否建立并得到落实。

(二)农民建房收费。重点检查年以来对农民在本集体组织所属土地上建自住用房的收费情况,重点纠正违背中央有关政策擅自设置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的行为,强制服务、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和只收费不服务的行为,违反法定程序收费和滥施处罚、“以罚代管”、“以罚代批”的行为,以及其他在农民建房审批过程中乱作为的行为。

(三)城乡低保资金发放。重点检查年以来城乡低保资金发放情况,具体检查低保对象的确定是否准确,程序是否规范、公开,是否存在“人情保”、“关系保”现象;低保资金发放是否及时足额到位,有无滞留、挪用、挤占、套取低保资金行为。低保对象动态管理措施是否落实,是否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三、专项治理时间和方法步骤

专项治理从年3月份开始至8月底结束,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3月31日前)。召开全乡民生领域三个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动员会,进行动员部署。成立乡民生领域三个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置办公室,明确责任要求,制定并下发《乡民生领域三个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利用宣传栏、网络、电视台等媒体,广泛宣传失地农民保障、农民建房收费和低保资金发放方面的政策法规,营造浓厚的专项治理工作氛围;组织各相关单位工作人员进行政策讲解和业务培训,规范治理工作行为,确保专项治理工作稳步有序开展。各单位要按照省市县工作要求,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专门办事机构,制定符合本地本单位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细化分工,明确责任,进行动员培训。

(二)自查自纠阶段(4月15日前)。各单位要紧紧围绕专项治理重点内容进行深入调查摸底,找准存在的问题,拿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制定防止问题发生的长效监管机制。针对征地补偿款发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及时足额到位。凡没有法律法规和中央文件依据的要立即废止,对违背中央减轻农民负担有关文件精神擅自设立农民建房收费项目、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和没有政策法规依据擅自增加农民建房审批环节和程序的行为要立即纠正;要对低保资金进行专项审计,坚决纠正截留、挪用、挤占、套取低保资金行为;要开展低保对象“拉网式”大普查,坚决纠正“人情保”、“关系保”的行为,核准低保对象,确保低保资金用在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身上。

(三)督促整改阶段(7月10日前)。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乡专项治理工作办公室将分别组织各村、乡直各单位进行联查。一是组织各村、各单位专项治理工作人员深入农民群众当中,通过采用拉网排查的方式进行交叉检查。全面梳理各村、各单位专项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看存在的问题是否整改到位。对整改不到位或问题发现不及时的,各乡村、各单位专项治理工作办公室要向乡专项治理工作办公室进行检讨,并作出书面说明。二是组织领导小组成员组成督查组就各项治理工作对各村进行重点督导和明察暗访。看各村专项治理工作存在哪些问题,整改是否到位,哪些问题还没有完全纠正。三是乡专项治理工作办公室在组织自查、交叉检查和单项垂直检查的基础上,梳理汇总各村、各单位存在的问题,以《整改督办单》的形式下发到相关村、单位,责令限期整改。对在自查自纠中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的,可以从轻、减轻或免于责任追究。对自查自纠不认真、查出问题不纠正,甚至弄虚作假欺骗组织的,一律依纪依法从重处理。对工作不负责任、互相推诿扯皮、搞形式主义、走过场的要进行行政问责,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

(四)检查评估阶段(8月底前)。各村、乡直各单位要在总结专项治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调研,建立健全本地本单位对失地农民保障、农民建房收费和低保资金发放治理工作的监管办法,形成制度落实的长效机制。要围绕民生领域三个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自查自纠、交叉检查和督促整改情况,进行认真总结评估。并将总结评估报告8月10日前报县联席会议办公室。届时,各村、各单位将充分做好迎接县里对各村进行总结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