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合规管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8-05 17:44:27

合规管理论文

合规管理论文篇(1)

关键词:邮储银行;合规;合规风险管理。

近年来。国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暴露重大违规事件.财务损失数量惊人,机构声誉严重受损,严重危害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大量合规失效的案例表明,银行业金融机构正面临着巨大的合规性挑战。由于邮政储蓄长期只作为邮政的一个内设机构进行经营管理.其合规风险的管理机制相对比较薄弱。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成立后,随着各种业务的广泛开展,其合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亟待加强.

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

一、加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①加强合规风险管理是邮储银行主

动适应金融业发展和外部监管新要求的

需要。随着银行业务的目益多元化、复杂

化和国际化,监管机构要持续跟踪单个机

构的风险变得日益困难。国际银行业和监

管当局清醒认识到加强银行合规管理的

重要性。20__年4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

会了《银行合规和合规部门》,明确了

商业银行应遵循的合规管理的十项原则。

中国银监会于20__年10月颁布了《商业

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对商业银行的合

规管理作了具体的规定。中国邮政储蓄银

行要跻身国内商业银行的前列,必须加强

自身合规风险管理建设,主动做好合规管

理工作。以更好适应外部合规监管的需

要。

②加强合规风险管理是邮储银行持

续稳健规范经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

内在要求。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必须以

规范经营和科学管理为基础。邮储银行在

开展业务过程中,随着经营压力和竞争压

力的与日俱增。一些机构和工作人员总是

片面认为“中规中矩会影响发展”.从而导

致在追求业务的片面发展过程中埋下了

隐患。而大量实践表明,具有良好合规风

险管理的银行必然具有持续竞争力,而这

种竞争力恰恰是能给银行带来财富收入

和声誉价值的不竭源泉。加强合规风险管

理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实现持续稳健经

营的内在要求,是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健

全有效内控体系的重要基础。

294 特区经济sfiedaizone economy 20__年8月

③加强合规风险管理是提高邮储银

行制度执行力的核心所在。近年来邮储违

规问题频频曝光.大案要案时有发生,综

观这些案件发生的机构。风险管理和内部

控制等机制在表面上有序运行,其实却因

没有合规经营而被架空。通过对中外资银

行风险管理质量的差异性比较发现,中资

银行其实不缺制度.真正缺的乃是执行

力。如果银行忽视、贬低、淡化合规经营和

合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违规违法行为的

查处防范就会落空,重大案件自然会发

生,再好的制度、措施都会失灵。而合规风

险管理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就是为了

保证各项制度、政策和措施的贯彻落实。

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合规风险管理

的现状

.①对合规风险认识存在误区,合规管

理理念有偏差。有些银行认为在经营过程

中“只要不违法。无论做什么都可以”,在

利益的驱使下挖空心思“打球”.玩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猫鼠游戏。有些银

行认为在经营过程中如果强调重视合规

必然会束缚企业的手脚,使企业的竞争力

和盈利能力减弱。有些银行认为合规管理

会助长员工被动的“不做不错,只求太平”

的消极态度,导致业务停滞不前.影响员

工工作热情和士气。

②合规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风险防

范和控制流程不严密。从目前情况看,邮

储银行在合规管理框架上仍存在一定的

缺陷。一是合规风险管理职责分散.邮储

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散落于稽核、审计、财

务等不同部门,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政

出多门.这种模式使得合规风险管理职能

不能有效独立于经营职能。二是邮储银行

特别是基层机构还没有成立专门的合规

万方数据

风险管理部门,设置专门的合规管理岗对

合规风险进行统筹管理,还没有形成横向

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合规风险管理架

构。

③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缺失,影响合规

的主动性和互动性。邮储银行内部缺乏系

统、规范的全面科学风险管理法规、制度

及操作规则,很多规章制度模糊、粗略.缺

乏可操作性。同时合规风险管理的激励约

束机制、问责制缺失,使主动合规者得不

到褒奖,违法违规行为得不到打击,“规”

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得不到发挥。

④合规管理专业人才匮乏,队伍素质

有待提高。目前,许多基层邮储银行员工

来源于原来的邮政岗位,学历水平普遍偏

低,既懂金融知识又熟谙法规知识、风险

意识的合规风险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合规

管理只有在员工知法、懂法、守法和少数

违法者受到严肃惩处的情况下.才能发挥

其应有的作用,而目前邮储员工队伍素质

严重制约了合规管理发挥高效作用。

三、加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合规风险

管理的措施建议

①主动树立全行员工合规经营理念。

营造良好的合规管理氛围。积极主动倡导

合规风险管理,高层管理人员要率先垂

范.要带头强化决策和管理过程中的合规

意识.亲身传达强烈信息,并监督各部门

是否树立合规经营观念。要让合规经营理

念渗透到每个员工的血液中,让员工意识

到合规绝不仅仅是合规部门或合规人员

的事情.合规工作与银行的各个流程、各

个工作环节和每位从业人员都息息相关。

要改变过去那种“不踩红线就不能大发

展”经营观念。逐步树立合规是行为准则、

竞争优势,而不是障碍的观念,促使全员

所有员工在开展业务时都能遵循法律、规

则和标准。

②建立合规风险管理组织构架,明确

合规管理部门的职权。邮储银行要高度重

视合规

部门的建设,应根据自身经营特

点,组建一个独立的、强势的合规部门。可

以借鉴其它行合规部门设置的经验.在总

行及分行设立独立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

在支行及以下机构可设立合规岗位。合规

部门的设置要强调有效性、独立性和被审

查性,确保合规部门不受干扰,同时它也

要受到内审部门的定期和独立的检查。邮

储银行还应配备足够的、素质较高的合规

管理人员,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合规部门

考核办法等。

③健全合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风险

防控水平。建立科学的合规管理绩效考核

制度。量化、细化考核指标,实行定性与定

量相结合,并把考核结果与相关人员的奖

惩挂钩,充分体现邮储银行倡导合规与惩

处违规的价值理念,使合规风险意识真正

贯穿于银行业务的整个流程。切实有效的

落实合规问责制,包括:制定明确的岗位

责任制、建立严格的问责制、认真贯彻落

实问责制等环节.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合规

绩效考核,惩罚违规行为。建立诚信举报

监督机制,各级银行应为员工举报违规、

违法行为提供必要的渠道和途径,并建立

有效的举报保护和激励机制,鼓励员工举

报不合规行为。强化对违规违法行为的有

效监督。

④强化员工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从

业人员整体素质。邮储银行应通过组织持

续有效的合规培训和教育项目,加强员工

对政治理论、经济金融、法律法规等方方

面面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

质和更新知识结构。通过合规培训,使员

工能明确理解银行在银行经营过程中必

须遵循的银行“合规法律、规则和准则”的

对象范围,充分系统了解和掌握银行的合

规政策以及相关合规规程和文件的具体

内容以及各自岗位的合规流程,形成~种

浓厚的合规文化。口

考文t:

[1]宋会.余志海,林力.农信社合规机制

建设研究[j].南方金融,20__,(07).

[2]徐勤德.关干加强农行合规文化建设

的探讨[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__,(08).

[3]刘谦.对加强农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

的思考湖[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__,

(06).

[4]许威骏.银行如何加强合规风险管理

[j].现代金融,20__,(1 2).

[5]王伟华.中资银行合规管理与银行再

造[j].价值工程,20__,(07).

[6]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课题组.国

有控股商业银行合规文化建设研究[j].金融

论坛.20__.(60).

[7]聂明.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m].北

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__.

作者■介l

马英杰(1979年一),男,河北易

县人,经济学硕士。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

学院金融系助教。

马珍珍(1980年一),女。河北深

州人.管理学硕士.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

学院经济系助教。

吴淑梅(1980年一),女,河北东

光人.河北科技大学电气信息学院硕士研

究生.

万方数据20__年6月却’edai zone e.co.omy特区经济295abstract:i n recent yea rs.com—p1 1 anee r1 s k s g radually become thes1 anlf{ca nt r1 s ks chl na’s commer—e1 a1 ba nks facl ng besl des c redlt

|r1 s k.ma r ket r1 s k and 0peratl 0n al

rj s k.w1 th”comme rcl a1 banks com—

d1 1 a nce r j 5k management gul de’

11 nes。1mdl ementl ng. comp]1 a nce

r1 s ks management ha s attracted w1 de

attentl on 0f comme rcl a1 bank’s han—

ager5.from the necessl t_y of chl na

postal savl n口s bank’s compl 1 ance

p1 s k management.thl s pa pe r g{mes

some advl ce on strengthenl ng com。

p1 1 arice r1 5 k marlagement wi th the

actu a]sltuatl 0n 0f chl na postal

savl ngs ban k.

合规管理论文篇(2)

2.薪酬管理的作用

2.1激励作用

任何企业在薪酬管理中,都需要首先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薪酬奖励机制,用以激励员工提升工作成绩,员工得到奖励,成绩被认同,之后为了得到更多奖励,一定会自觉提高工作能力,更加认真地工作并且积极参与到工作中,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企业对员工的奖励也不仅仅局限于薪酬,会随着员工的职位升迁有所增长,因此实行等级奖励制度,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对员工进行激励,使其努力向更高的职位前进,从而做出更优秀的业绩。前文中作者曾提到过,石油企业性质较为特殊,为大型国有企业,因此管理者在职位升迁等奖励上必须要做到公开、透明、公正。对于职位升迁和薪酬奖励都必须要有详细的绩效考核成绩和业务等级考试成绩为依据,从而减少员工对奖励的合理性进行猜疑,保证奖励薪酬的合理性和公正性。而且为了保证薪酬分配合理,彰显公平性和透明性,在进行薪酬管理与分配的时候,让员工参与到薪酬的制定中,或者以公开考核等形式使得薪酬制度符合员工的需求。职位薪酬评比的方法尽可能简单易懂,要把相关的信息以详细报表形式进行公开,以减少猜疑,保证薪酬的公平、公正。与此同时可以在企业内各处设置意见箱,了解员工对薪酬管理的疑问,解决员工疑问,完善薪酬制度。

2.2可以有效提高员工工作绩效

在石油企业的薪酬管理中,管理者将薪酬管理与员工的工作绩效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做到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以绩效和薪酬挂钩的形式不断激励员工积极参与日常的生产工作中。在对薪酬的管理上,一定要注重对员工工作绩效薪酬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完整的薪酬绩效制度,从而加强薪酬的激励和对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导向作用。

2.3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对于石油企业而言,对薪酬管理的加强,也是一个优化人力资源的过程,高薪酬自然会吸引大批高水平的优秀人才加入企业,使企业不断发展,从而提高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反而言之,如果企业不能够对薪酬水平做出及时科学和有效的调整,最终只能被时代所淘汰。因为企业的薪酬水平较低,不但不能吸引到新鲜血液融入企业,甚至连企业原有的优秀人才也会因为薪酬待遇的不合理而大量的流失。因此就要求管理者在进行薪酬分配的时候,要尽最大可能结合行业内的薪酬水平并综合当时的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的薪酬水平做出合理的调整,只有科学合理的薪酬水平才能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良好的优化。

2.4薪酬管理完善等级薪酬结构

在石油企业薪酬管理中,完善等级薪酬结构,可以激发员工不断完善自身的业务水平,从而整体带动企业的不断发展。然而在等级薪酬结构的完善中,管理者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只有公正的制度才可以真正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尤其是在石油企业这样的国有企业当中,等级薪酬结构的完善是至关重要的,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内部岗位升迁时必须要加强透明度和公开度,以及依据的公信力。如果升迁的理由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不是能者居上而是关系居上,暗箱操作居上,在引起员工的猜忌之后这套薪酬制度也就成了摆设,因为它在员工意识中已经丧失了公平性,对员工不能再起到激励作用。

合规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工商银行;综合经营;合规治理

一、综合经营条件下强化合规的可行性

综合经营作为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可以跨行业经营的一种金融制度,其实质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经营多领域金融业务,得以实现现代商业银行资本节约、收入多元化和竞争差异化的目的和要求。随着金融改革深化,实现经营模式战略转型已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和现实。从国际银行业经验看,综合化经营不仅提高了服务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还有效地降低和分散了经营风险,并最终增加了盈利,国际金融业尤其是西方商业银行收入的50%以上来源于非利差收入。从国内金融业发展看,从1993年我国金融业正式实施行政性分业经营,至20__年银监会《商业银行设立基金治理公司试点治理办法》的出台,我国金融业经历了一个由分业向综合转变的过程。20__年10月,全国人大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六条从法律上为我国实行综合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预留了发展空间。工商银行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在规模、机构网点、客户、品牌、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尤其是近年来,工商银行紧紧围绕“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与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的发展目标,通过发展非牌照类投资银行业务和跨市场的交叉销售,合资设立基金治理公司,境外投资银行机构,以及通过控股银行涉足保险业积累了一定的综合化经营的经验,综合化经营体系已具雏形。

在适应综合化经营,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工商银行在初步形成相对独立、垂直领导的稽核体制基础上,20__年10月,又根据建设现代金融企业的需要,改组了内部审计委员会。在原稽核监督局的基础上设立了内部审计局,在原跨区域设立的6家稽核专员办公室的基础上扩充组建了10家垂直治理的内部审计分局,内审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有了更加完善的体制保障。同时,在全行系统重组成立了合规机构,内部控制和合规治理职能得到加强。“下管一级、监控两级”的治理体制不断完善,总行对一、二级分行资产质量、经营效益、综合成本、依法合规经营以及负责人履职等情况的综合监管能力增强,各一级分行对基层领导班子和治理人员的授权控制、考核评价和监督治理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建立在两级监管体制基础上的对主要业务和机构的警告、限期整改和市场退出制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对于规范各级机构的经营行为和增强全行的风险控制力发挥了重要作用。重组了风险治理委员会,借助国际闻名咨询公司设计了全面风险治理总体框架,实施了内部评级法工程建设,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国际接轨步伐日益加快。

20__年10月28日至20__年10月28日,工商银行经历了财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实行股份制改造、公开发行上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等一系列向现代金融企业迈进的过程,为工商银行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遵从国际惯例,严格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银监会《商业银行合规风险治理指引》等文件要求,建立完善现代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使工商银行适应综合化经营要求强化内部控制、提升合规水平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可能。

二、综合经营条件下强化合规的切入点

强化合规的内涵

合规是指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其内涵:一是强化制度约束。即商业银行在构建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治理层组成的权责分明,有效制衡,规范科学的现代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各项经营活动置于严密有效的制度、规章、流程的约束之下。二是实现风险控制。即促使商业银行为实现资本充足率、总资产净回率、成本收入比、资本利润率、股本收益率、不良贷款率等经营目标,依靠各项制度、规章、流程,建立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有效进行事先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与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三是提高制度执行力。即商业银行各级治理者和员工强化内部控制意识,严格落实各项控制制度,确保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四是建立应急预案。即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机构重组及新设等重大变化时,及时有效地评估和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五是提升商业银行总资产净回率、资本利润率、股本收益率,商业银行各项经营活动实现价值最大化。

加强合规治理应协调处理好四大关系

1.正确处理好合规治理与决策层价值目标趋同的关系。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决定了

决策层价值趋向,而银行内部合规治理必须紧紧围绕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价值趋向,严格遵循董事会审批的各项合规政策,协助高级治理层有效治理银行面临的合规风险,才能确保全行各项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促使银行价值实现最大化。

2.正确处理合规治理与业务经营协调发展的关系。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规定,“合规部门应该积极主动地识别、书面说明和评估与银行经营活动相关的合规风险,包括新产品和新业务的开发,新业务方式的拓展,新客户关系的建立,或者这种客户关系的性质发生重大变化所产生的合规风险等。”合规治理部门这种积极主动地识别、书面说明和评估风险的过程,既是有效地防范风险和减少损失,创造间接价值的过程,也是促进银行各项业务依法合规稳健发展,增加直接价值的过程。

3.正确处理好合规治理与监管良性互动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治理法》明确规定,“银行业监管的目标是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而合规治理的目的在于有效防范和控制“因未能遵循法律、监管规定、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以及使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和监管处罚、重大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所以加强合规治理与银行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督方向一致、目标一致,两者实现良性互动,更会使银行增加客户的安全感,获得良好的社会信誉,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自身市值和持续竞争力。

4.正确处理好合规治理与实现价值相互制衡的关系。实施合规治理既要与银行各项经营活动紧密结合,又要与银行内部公司治理相协调,更必须精心核算合规风险控制成本,核心就是要落实“三性”:一是有效性,即合规检查和治理要有效率;二是独立性,合规部门能够独立地、不受干扰地发现问题,调查问题,以确保合规风险治理的有效性;三是被审查性,合规部门履职情况要受到内部审计部门的定期检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规治理部门主动合规、有效合规、科学合规、创新合规的作用,有效建立起一个合规治理与实现价值相互制衡营运机制,促进银行合规风险最小化、经营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实现。

明确合规治理的重点

1.树立科学的合规工作理念。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要求,其各项业务治理和运行必须置于严密的制度控制之下,而不是人为的控制之下。要实现这一目标,合规治理工作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克服被动合规治理的思想,按照公司治理“分权、制衡、问责、透明”的原则,紧紧围绕全行公司治理和经营转型,立足完善内控机制、规范经营行为、防范操作风险,努力使各项制度规定覆盖所有经营治理和操作环节,使决策层和治理层的决策意图、治理目标及时有效地传导到全行每个岗位、每个环节,防止全行经营活动因发生内控疏漏而产生违规,确保决策层和治理层对全行整体治理的有效实施。

2.培育良好的合规文化。合规文化决定了商业银行的价值趋向和行为规范,要具体落实到全行员工的每项业务操作和经营行为中去。一是要确定并贯彻落实银行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企业价值标准,明确员工的行为准则,包括银行明确鼓励和禁止的行为等。二是要改变规章制度的制定范式,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制定,同时加强规章制度的后评价,并根据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调整,及时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三是要严格有效地落实问责制,包括制定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建立严格的问责制等。四是针对合规机制建设的要求改革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并将绩效考核机制作为培育合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银行业倡导合规和惩处违规的价值观念。

3.准确界定合规治理部门的定位。合规治理是商业银行一项核心的风险治理活动。合规治理部门作为全行的监督治理职能部门,直接对国有商业银行董事会和高级治理层负责,具有独立的向高级治理层和董事会直接告工作的义务,其人员配备、审计、培训、治理费用和绩效工资由董事会决定,在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组织架构中具有较高和十分重要的地位。

4.科学确定合规治理工作的职能。合规治理部门应在合规负责人的治理下协助高级治理层有效识别和治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合规风险,其履行以下基本职责:一是持续关注法律、规则和准则的最新发展,准确把握法律、规则和准则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及时为高级治理层提供合规建议;二是制定并执行风险为本的合规治理计划,包括特定政策和程序的实施与评价、合规风险评估、合规性测试、合规培训与教育等;三是审核评价商业银行各项政策、程序和操作指南的合规性,组织、协调和督促各业务条线和内部控制部门对各项政策、程序和操作指南进行梳理和修订;四是协助相关培训和教育部门对员工进行合规培训,并成为员工咨询有关合规问题的内部联络部门;五是组织制定合规治理程序以及合规手册、员工行为准则等合规指南,为员工恰当执行法律、规则和准则提供指导;六是积极主动地识别和评估与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相关的合规风险,包括为新产品和新业务的开发提供必要的合规性审核和测试;七是收集、筛选可能预示潜在合规问题的数据,建立合规风险监测指标;八是保持与监管机构日常的工作联系,跟踪和评估监管意见和监管要求的落实情况。

5.合理配置合规治理部门的人员组成。合规治理部门的人员涉及全行各个业务领域和治理部门,其人员由专职和特聘两部分组成。专职人员包括各级行专门从事合规治理的人员;特聘人员包括从全行各个业务部门聘任的兼职合规治理人员。专职和特聘合规治理人员承担着建立健全本行合规风险治理框架,治理、监督、纠正本行、本专业内部治理和业务操作合规性的责任和义务,并定期将自身职责范围的风险和控制状况向本行合规治理部进行告。

6.准确把握合规治理工作的切入点。第一,要积极发挥内控治理委员会秘书处的作用,组织开展合规宣传教育活动,确保合规治理渗透到全行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并推动辖属各级行、各业务治理部门建立完善内控机制,提高内部控制治理水平。第二,认真开展合规审计工作。首先,加强对全行各项业务内控制度建设与执行的监督检查,通过制定非现场审计、常规审计、专项审计、离岗审计、责任审计、后续检查、内控综合评价等制度,建立完善科学的合规审计工作机制,提高合规审计的质量和效果。其次,建立健全非现场监督控制系统,通过即时非现场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业务部门经营活动偏离合规目标的行为。再次,加强对各项经营治理数据及信息系统的安全监督,及时排查疑点和薄弱环节,确定合规审计重点。最后,要与业务部门加强配合、协调、沟通和联系,对合规审计查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并与专业部门配合,建立健全对重点岗位、基层机构负责人的监督制约机制。第三,促进业务治理部门定期梳理整合各项规章制度,避免新旧制度交叉而造成的执行矛盾和风险隐患,使制度在保证依法合规经营活动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第四,健全违规操作问责规定。为遏制各类差错事故和案件发生,合规治理部门要按照精细化治理原则,建立严格的制度落实问责制,对于有制度、有要求而不执行的,要追究责任;对于有制度、不要求、不坚持的,要追究治

理者责任;对于该查未查或未查出的,要追究检查者责任;对于查出问题不按规定及时处理的,要追究处理者责任。第五,开展内控评价。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对基层营业机构内部控制的严密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存在的缺失和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整改。第六,建立合规治理例会制度。合规治理部要定期对全行内部控制、合规经营、风险和控制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并定期召开由相关专业部门参加的合规治理例会,将全行内控治理、业务操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通,促进相关部门完善制度,规范治理,堵塞漏洞,防范风险。

7.建立合规风险治理长效机制。首先,要落实合规风险“三性”。一是有效性。即合规检查和治理要有效率;二是独立性,合规部门能够独立地、不受干扰地自己发现问题,调查问题,以确保合规风险治理的有效性;三是被审查性。合规部门履职情况要受到内部审计部门的定期检查。其次,建立违规举机制。各级行要为内部员工举违规、违法行为提供必要的渠道和途径,并建立有效的举保护机制。再次,要变以往“部门银行”为“流程银行”。为有效防止对客户服务内容单一、业务创新单一、监督检查内容单一、风险控制不全面,出了问题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相互推卸责任等弊端,要按照业务线所经营的产品种类整合业务流程和治理制度,开展制度检查,要将每一个业务岗位涉及的方方面面都纳入检查范围,进而通过流程银行建设,从整体上提高服务水平和对合规性风险的掌控与驾驭能力。

8.理清合规治理部的告途径。合规治理部要建立定期向高级治理层和董事会直接告工作制度。应依据业务治理部门制度执行和检查情况告、专职和特聘合规治理人员的工作告、日常合规检查及即时非现场监测、内控评价,全面把握全行每项业务的运行细节,定期综合分析判定全行内部控制、合规经营、风险和控制状况,直接告高级治理层和董事会,进而确定全行风险控制的基调,客观地评价全行公司治理状况,对全行业务运行实施有效的监督控制。

9.加强信息沟通。为保证合规治理部门有效履行职责,各业务治理部门专业会议应邀请合规治理部门人员参加,专业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和治理办法要送合规治理部会签把关,各种业务表和检查告必须抄送合规治理部门,确保合规治理部门及时把握经营活动的相关资料。合规治理部门要加强与业务部门协调、沟通和联系,对综合分析判定发现的问题及时向被查行和专业部门进行双向反馈,促进查出的问题及时整改。

10.健全合规工作机制。一是要建立相应的合规操作程序和尽职标准,完善主动合规激励机制,有效控制合规治理成本,确保合规治理人员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二是要树立合规风险防范意识,密切跟踪银行适用的法律、规则和准则的最新发展,密切跟踪全行经营活动面l临的各类风险,建立完善合规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机制,提升对合规风险识别防范能力。三是要树立合规治理服务意识,积极为业务部门和操作人员提供合规咨询与帮助。四是要建立内控培训定期评审机制,定期对全行合规文化建设进行研究和评估,及时纠正内控培训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五是加强合规队伍建设。要将政治素质高、业务知识全面、具备一定从业经验、胜任合规工作要求的人才选配到合规部门,努力培养一支作风严谨、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执法严格、清正廉洁的合规队伍。

合规管理论文篇(4)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之后,美国为了确保银行系统的稳定,银行业作为受到了非常严格的监管。银行监管的核心内容主要集中在合规监管方面,即银行是否忠实执行了监管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从大萧条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严格的合规监管有效地维护了银行的稳定。从1944年到1974年,美国银行倒闭的数目从大萧条时期最高的4000家下降到了个位数。

但是,随着市场利率上升超过了管制利率(Q条例规定的存款利率),合规监管开始变相受到挑战。规避管制的金融创新日益盛行,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工具(如货币市场存单、可转让定期存单等)的创新绕开了利率管制对银行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由于管制所造成的金融效率的损失和金融市场的扭曲也日益凸现。

20世纪80年代,以《1980年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为标志,美国率先启动了放松管制的进程。遗憾的是,在放松管制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监管制度与机制来弥补合规监管放松之后形成的真空,金融风险日益突出。80年代,美国每年银行倒闭的数目上升到了三位数。美国经历了储贷协会等银行危机后,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仅仅是放松管制,虽然能够带来金融效率的短暂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却在同时被迅速降低。这种背景之下,通过有效的风险计量工具测算银行风险,估算银行潜在损失,并要求银行通过补充资本和计提拨备的方式防范银行风险,成为了重要的监管准则。正因为如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巴塞尔协议所具有的监管功能——弥补合规监管放松带来的监管薄弱地带,被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即西方监管中提到的资本监管阶段。

然而,东南亚金融危机再次敲响了警钟。在监管机构层面,风险监管的理念逐步得以形成和发展。资本充足率要求经过多年的探索已成雏形;外部监管经过多年的实践,基本框架和理念日趋成熟;市场自律强调了如何强化银行自身的自我约束意识与行为。特别是在安然、世通等世界性大公司出现严重欺诈行为之后,强化银行等市场参与主体的自我约束已经迫在眉睫。在这种背景之下,具有合规管理特征的《萨班斯法案》应运而生,为美国银行进一步加强自我约束指明了方向。

审视其他国家银行合规管理的历史,也大抵如此。总体来看,合规管理模式变迁的基本逻辑是:通过放松外部管制,减轻银行被动合规的压力,减少银行业被动合规导致的效率损失和成本增加,以提高金融效率;通过制定强制性的内部合规管理法规,以促进银行强化内部主动合规管理以求得风险与效率的有机平衡。

合规管理模式变迁的基础审视

从合规管理变迁的历史来看,大致经历了“管制缺乏导致风险严重——为应对风险实施严格管制——为促进金融效率放松管制——为防范新的风险,强调外部监管与内部自我约束并重”的历史变迁轨迹。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市场风险日益凸现,严格的外部合规监管并不能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

随着发达国家的政府不再充当某些风险的保险人或者管理者,市场风险日益突出。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美国放弃固定利率,美国银行面临的利率环境出现了越来越大的波动。在20世界50年代前,银行利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稳定;在50年代里,美国3个月起的国库券利率一般在1%到3.5%之间波动;70年代的波动幅度扩大到了4%到11.5%之间;80年代的波动幅度继续扩大,到了5%和15%之间。再如,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汇率政策向浮动汇率转变导致了汇率的巨幅波动。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深化,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出现了复杂化和复合强化的特征。在这种背景之下,全球经济没有防火墙。更为严重的是,行为金融学研究表明,人们面临风险时的决策往往存在反应过度现象,而对风险的过度敏感甚至恐慌,将可能导致原有的风险以加速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放大和扩散,从而出现全球化之后,风险的复杂程度和复合强化系数呈几何级数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作为市场的参与者,需要借助金融市场的特殊工具来为“新”的风险提供保险。而银行所选择的这些特殊工具,将因为银行的业务涉及的地理领域、业务品种范围、风险偏好、资产规模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由此衍生出相互区别的风险管理模式,并最终内生出不同的合规要求。在这种背景之下,银行合规管理一方面需要满足同业共同遵守的最低要求,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能够很好管理其风险的内部合规机制和模式。总体来看,越是政府担保风险弱化、市场风险突出、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市场发达的地区,银行的内部合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越突出。如2005年,设立合规部的国家和地区几乎全是经济金融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风险具有更大的综合性,对于风险的管理和防范更强调时效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交换的效率。与此同时,也增加了风险传染与综合的概率,导致风险具有更大的复杂性,为风险和计算机传播的“蝴蝶效应”提供了传导通道。如,因为有了相当发达的信息技术,国际“热钱”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使得一些商业银行在风险预警、检测与防范方面“捉襟见肘”。监管机构更难于对单个机构的风险进行跟踪监测和防范。这时候,监管机构通过监控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和好银行的最佳做法,而抛弃“事必躬亲”的合规监管原则,应该是合理且较为科学的模式。另外,目前的银行业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种技术方式,而制定有效内部管理规则以确保在运用这种技术的过程中犯错或者误解的概率最小化,是极为重要的基础设施。这一任务,必须由商业银行根据行情和自己的信息化水平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控制。

第三,银行合规风险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随着市场风险的多元化、复杂化,合规风险不仅仅是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而受到有关当局的处罚和制裁,更多地体现为履行风险管理职能的银行由于没有遵守内部规章和操作规程而导致重大财务损失。随着风险的变化,监管机构将允许银行在满足最低要求的情况下,制定出更高的、更为有效的风险管理规则和操作指南,形成银行内部具有特色的规章制度。从而使得合规具有了双重含义。一是公司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业务规则符合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和行业准则;二是内部管理制度得到实际执行,其中的“规”主要包括立法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基本法律、规则和准则,市场惯例,行业协会制定的行业标准和规则,以及适用于银行职员的内部行为准则等。

实践表明,遵守银行内部规章制度对于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如,相继发生的重大操作风险案和银行洗钱案等风险丑闻,大多是由银行自身合规风险管理失控所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监管实践的深入,监管机构越来越认识到,让富有经验的银行在构建风险管理体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部分监管机构已经将角色开始转向对富有经验的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的监控。

随着银行业务的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和国际化,各国监管当局意识到,监管机构要持续跟踪单个机构的风险变得日益困难,外部合规性监管不应该、事实上也不可能替代银行内部的合规风险管理,有效的合规性监管必须以健全、高效的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为基础,加强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更是日显重要,而监管者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监管银行的内控制度及其执行情况上。

强化内部合规管理的基本内涵

为满足上述功能要求,银行内部合规管理至少具有如下内涵:

强化内部合规管理是从银行风险管理的现实需要中内生出来的。在整体经济金融国际化程度较低、风险较小,特别是存在政府对风险进行担保的情况下,实行严格的外部合规监管还是强化内部合规管理并未显得特别重要。相反,随着经济和金融国际化程度的加深,银行面临的经济金融风险日益突出,而政府逐渐退出对利率、汇率等风险的担保的情况下,强调银行强化内部合规管理就具有日益重要的意义。

高度重视内部合规管理的专业化。在监管机构进行严格合规监管的时代,合规管理是通过监管机构这一专业机构专门实施的。在合规管理转向银行内部的时候,如果不能建立专业化的合规管理机制,一方面会导致银行内部合规管理与银行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难以顺畅;另一方面,还会导致合规管理人员与部门难以胜任合规管理的基本要求,毕竟内部合规管理要求银行的合规管理水平比外部合规监管时的管理水平更高;此外,合规管理作为监管职责向银行内部转移,在合规管理过程中,与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特别是追求当期利润最大化目标将会产生冲突,如果没有专业的管理机制,将导致合规管理的弱化和失衡。这种专业化的管理机制包括专业的合规管理人员,专门的合规管理部门与职责,专门的合规管理报告与反馈路线,并且要避免合规管理人员的合规职责与其所承担的其他职责之间出现利益冲突。

沟通机制的重要性越发突出。强化内部合规管理能否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监管机构所制定的法律法规是否能够确保其具有正向激励功能。因为合规管理转向商业银行内部之后,外部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商业银行的合规情况进行频繁的、“地毯式”的监管与核查。那么,给予银行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的正向激励,使得银行合规管理目标与监管目标尽可能一致,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需要监管机构和银行在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形成充分互动的良性机制。一方面,银行合规管理部门要充分研究即将出台的法律法规,提示最新的法律、法规变化对业务的影响,向管理层提出建议,并结合本行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对法律法规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争取在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另一方面,监管机构要充分征求和考虑银行对于法律法规的意见和建议。这种征求和考虑意见的过程可能比较漫长,有的可能还要进行多次,以求达成共识。

合规管理必须是一个持续性过程。合规管理内部化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银行管理、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企业,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风险,都需要管理风险。因此,合规管理必须是一个持续性过程。相应地,与内部审计部门定位于“定期控制部门”不同,合规部门应该是一个“持续控制部门”,在银行业务管理中应定位于角色,持续履行以下内部管理职能。在法律法规执行层面,就适用法律、规则和标准等向管理层提出建议;为业务部门提供有关法律、监管法规的指导;为员工恰当执行法律、规则和标准等制定书面指导意见;对业务操作人员提供合规咨询;评估内部各项程序和指引的适当性,实时跟进任何在政策和程序方面已被发现的缺陷并提出修改建议;制定与监管法规、内控、声誉风险管理相关的政策,如员工行为准则、反洗钱政策与内控流程、敏感岗位强制休假制度、员工与公司利益冲突解决政策等。

在业务风险管理方面,在新产品和新业务的开发和拓展、新客户关系的建立或这种客户关系的性质发生重大变化时积极主动地对合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量化、监控、测试和报告;协助业务部门针对合规风险,设定恰当的内控流程和标准;参与新产品、流程的审批;对产品销售宣传材料、销售渠道选择等方面提供合规建议;在合规风险暴露之后加强对危机的管理和及时处置。

内部合规管理必须全员参与。因为银行的风险管理涉及到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众多人员,并且必须有很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才可能有好的风险管理体系与机制。因此,内部合规管理必须全员参与,高度重视。一是合规管理必须从高层做起。高级管理层直接领导合规风险管理部。如,董事会主席直接领导合规部;董事会或其下设委员会每年至少对银行的合规政策及其执行情况进行一次评审;董事会或董事会下设的委员会每年至少与合规负责人进行一次面谈。同时,高级管理人员要率先垂范,不仅要树立合规意识,更要在行动上以身作则,保持言行与银行的宗旨和价值观念相一致,为全体员工作出表率。二是必须设立独立的合规管理部门。主要包括:合规管理部门应在银行内部享有正式地位;应有一名高级管理人员全面负责合规风险管理;合规管理部门职员为履行职责,应能获取必需的信息,并能接触相关人员。三是必须推行全员合规理念。合规并不仅仅是合规管理部门或合规人员的职责,更是全行每一位员工的责任。商业银行需要倡导合规“人人有责”的理念,使全体员工树立“我们要合规”的意识。此外,还应建立鼓励每个员工监督和举报他人不合规问题的机制。

对我国银行合规管理的启示

从前面的分析,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形势,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我国需要尽快强化银行内部合规管理。随着我国金融领域即将全面开放,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逐步深入推进,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正在健全和完善,银行商业化改革进程加速,经济金融环境已经提出了合规管理向银行内部转移的需求。目前已经成功实现合规管理向银行内部转移的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合规管理与银行的成本及风险控制、资本回报等核心经营绩效指标有正相关关系。强化合规管理向银行内部转移,既是健全银行监管机制,完善风险监管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银行在复杂的风险环境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要大力推动银行内部合规管理机制建设。从国际监管历史看,推动银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监管者,而不是来自于银行内部机构。在我国目前银行的市场退出机制不很健全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由于强化银行内部合规管理涉及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和银行内部组织架构的调整,此项工作要在综合考量、深思熟虑的基础上,作为全局性的、整体性的工作来推进。当然,推进过程不能“一刀切”,那些参与国际经济金融市场程度较深、受全球经济金融风险影响较大的银行可先行探索,而规模较小、业务范围局限于个别地区、特别是不发达地域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则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银行内部合规管理必须建立垂直管理模式。银行合规管理强调对业务合规的支持、咨询和监督。在以分行为利润中心的管理模式下,如果不确保合规管理的垂直管理,将无法保证合规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但是,一旦合规管理沦为“橡皮图章”,银行将处于“无人防守”的危险境地。

内部合规管理机制建设要与业务管理流程改革联动。合规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估、监测和报告过程,实质是银行评价规章制度执行力,审视业务流程优化程度的过程。因此,要搞好内部合规管理,有效防范合规风险,就需要认真研究探索内部合规管理机制建设与银行管理流程改革的联动,打破各部门条块分割、“各管一段”的部门风险管理模式,以既服务好客户、又控制好风险为原则,优化、精简业务流程。

尽快完善信息系统。合规管理是一个实时动态的互动过程,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信息平台支持合规风险的动态及时监测、评估和分析,合规信息的及时与实时更新,实现管理层与员工的互动交流,保障合规管理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但是,到目前为止,不少银行的管理信息系统都未考虑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需要,无法对合规风险管理提供系统支持。因此,健全和完善信息系统,开发出对合规风险进行动态的、持续的监测、评估和分析功能,为合规风险管理提供管理信息系统支持,将是股份制商业银行IT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合规管理论文篇(5)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双向过程,其首要职能就是要让员工既要“认同”企业文化,又“自觉遵循”企业文化。然而不管是从“认同感”还是“自觉性”来讲都离不开人性。俗话说: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它能引导人的行为,支配人的行为。人本管理思想的本质已经不是单纯的形式管理,而应是对人性的再培育、激发和利用,其实质是培育积极的人性特质,剔除消极的人性特质。银行管理者应加强对员工的人性管理,银行员工也应学会要积极主动调整好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合规应该成为银行文化的一部分”。银行业作为高风险行业,只有在控制好风险的基础上才能谈发展。“合规应被视为银行内部的一项核心管理活动”,人是银行经营管理的第一要素,人性的好坏,对银行业控制风险具有很大的影响,营建合规文化需要以人为本,人性管理合规化,同样能降低风险,对促进银行合规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早在20世纪末期,“合规官”这个职务就已开始在北美洲出现,它主要是保证公司的经营符合法律、符合规范、符合道德标准;负责全球的合规经营管理,向公司内控风险指导委员会和股东汇报工作,让他们及时了解公司的运营风险,制定规程,避免风险的发生。合规官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监督检查,特别是规范金融、保险人的市场行为,维护公司的信誉和品牌形象。如何教育引导员工循规蹈纪,西方人有一整套的设计,市场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管理,计划管理等等,统统都是校正你的习惯的。一个公司里面所有人都有好习惯,这个公司的风险就很小,如果很多人的习惯不好,就会出很多的问题。所以说西方的管理是解决习惯问题的。

而在我国,怎么样能够把一个国有企业里面所有的人都调教成大家都为这个企业的发展而去工作呢?这个对中国人来说是件相当难的事。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都有可能找到。但是事实上,许多人在选择单位时,并不是将国有企业作为首选,即使一些人选择了国有企业,也没有长期呆下去的心理准备,不会说我希望在这个企业可以做到退休。员工没有职业规划,无法尽心尽力去做事,不能像经营自己的事业一样去经营当前的职业,做不到以企业为家(虽然许多企业在倡导以企业为家的理念,但事实上很难实现),而是以自身利益为重,价值观上根本就不存在“企中有我,我中有企”,也不体会“企荣我荣,企衰我耻”,这种短期化行为非常明显。大家的短期行为,会造成对企业发展的风险。

合规管理论文篇(6)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双向过程,其首要职能就是要让员工既要“认同”企业文化,又“自觉遵循”企业文化。然而不管是从“认同感”还是“自觉性”来讲都离不开人性。俗话说: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它能引导人的行为,支配人的行为。人本管理思想的本质已经不是单纯的形式管理,而应是对人性的再培育、激发和利用,其实质是培育积极的人性特质,剔除消极的人性特质。银行管理者应加强对员工的人性管理,银行员工也应学会要积极主动调整好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合规应该成为银行文化的一部分”。银行业作为高风险行业,只有在控制好风险的基础上才能谈发展。“合规应被视为银行内部的一项核心管理活动”,人是银行经营管理的第一要素,人性的好坏,对银行业控制风险具有很大的影响,营建合规文化需要以人为本,人性管理合规化,同样能降低风险,对促进银行合规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早在20世纪末期,“合规官”这个职务就已开始在北美洲出现,它主要是保证公司的经营符合法律、符合规范、符合道德标准;负责全球的合规经营管理,向公司内控风险指导委员会和股东汇报工作,让他们及时了解公司的运营风险,制定规程,避免风险的发生。合规官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监督检查,特别是规范金融、保险人的市场行为,维护公司的信誉和品牌形象。如何教育引导员工循规蹈纪,西方人有一整套的设计,市场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管理,计划管理等等,统统都是校正你的习惯的。一个公司里面所有人都有好习惯,这个公司的风险就很小,如果很多人的习惯不好,就会出很多的问题。所以说西方的管理是解决习惯问题的。

    而在我国,怎么样能够把一个国有企业里面所有的人都调教成大家都为这个企业的发展而去工作呢?这个对中国人来说是件相当难的事。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都有可能找到。但是事实上,许多人在选择单位时,并不是将国有企业作为首选,即使一些人选择了国有企业,也没有长期呆下去的心理准备,不会说我希望在这个企业可以做到退休。员工没有职业规划,无法尽心尽力去做事,不能像经营自己的事业一样去经营当前的职业,做不到以企业为家(虽然许多企业在倡导以企业为家的理念,但事实上很难实现),而是以自身利益为重,价值观上根本就不存在“企中有我,我中有企”,也不体会“企荣我荣,企衰我耻”,这种短期化行为非常明显。大家的短期行为,会造成对企业发展的风险。

合规管理论文篇(7)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学习生涯的总结,是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的一次综合训练。毕业论文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毕业论文的质量能较为直观地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重点关注学校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目前各大高校在毕业论文设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毕业论文的审查与规范化管理中的缺陷主要源于学生和高校本身,社会层面上也有一部分原因,应引起各大高校的广泛关注。对缺陷予以深入研究,并找出相应对策是今后毕业设计主要的工作方向。

一、毕业设计论文审查与规范化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1.学校组织规程和基本制度不合理。学校的毕业设计是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从论文选题、设计、实施、撰写及答辩的过程都需要学校的组织和监督。但由于有些事务的重叠,导致学校组织的分工不够明确,影响了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规程和基本制度不合理,学生、教师和院系之间未能互相监督。完善学校的组织规程和基本制度,是保证毕业论文顺利进行的关键。

2.审查监控措施不够完善。毕业设计期间是学生正面临找工作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找工作中,故最后的毕业论文质量便有待提高。学校为了提升就业率,对待这类现象,未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导致此类行为从个体现象逐渐成为群体现象,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个别学校的毕业设计教师呈年轻化群体趋势发展,缺乏管理经验,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监督不完善,影响了学校毕业论文设计的整体质量。

3.审查机制不合理。审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最后阶段,如何能合理地用成绩评价出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的实践工作能力是毕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学校对审查的标准不尽相同,现在的院校盲目地追求高标准,在审查时,过于追求科研成果,忽略了学生探索的过程,本末倒置,影响了毕业论文设计的真实反映。

二、毕业设计论文审查的完善与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毕业论文旨在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实验设计、实践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因此,要建立完美的毕业设计论文审查和规范化管理措施,贯穿于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1.审查和规范化管理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保证。毕业论文选题审查和规范化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论文的选题需要具有研究价值及创新性,符合社会的需要,应由从事专业教学或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重大研究成果的老师进行选题。论文题目的高重复率制约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针对此现象,高校的管理层面应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从选题开始便严格规范,构建优良的设计基础。

2.加强论文实践工作的审核和规范化管理,实现对毕业设计的全程监督管理。强化对毕业论文中间实践环节的实时监督,确保学生独立完成了实验成果,保证实验时间、工作量符合毕业论文的要求。论文实践工作是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环节,是对大学生素质要求较高的一部分,实时地观察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是对学生最后综合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论文实践工作是一个系统理论知识的运用过程,是对就业技能进行全面了解的良好契机,实行实时监管,避免了毕业设计环节流于形式。

3.加大对毕业论文内容审查和规范化管理力度。毕业论文内容需符合专业的学术规范,对文章的格式与字体都应有相应的规范化要求,论文立意需新颖,内容充实,符合毕业生水平。最重要的一方面是,要对毕业论文内容的重复率方面严守把关,可能的话需对科研成果的数据进行验证,或让学生给予相关内容数据的解释,监督其合理性。

4.审查标准和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完善。加大毕业设计的审查力度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不单单局限于最后科研成果的束缚,更多地注重毕业生在论文设计及实践过程中的态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包括文献查阅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整合写作能力,对各方面进行审查,针对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与专业要求进行标准化考核,保证评价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

合规管理论文篇(8)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沟通企业可以通过合作获得更多的收益。对于企业来说,通过“校企合一”培养的人才,熟悉本企业产品性能和生产工艺流程,他们的实际技能较强,到企业后便可立即上岗工作,节省了企业培训的时间,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成本。而且这部分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成长较快,很快便可成为企业的骨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新鲜血液。

学校可以争取到企业的多方面支持。通过合作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实验、实训的场所和师资,这也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结合的主要模式。因为实验实训设施和场所需大量的投资,而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实力还不雄厚,社会集资的难度也较大,所以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完全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借助有关企业的条件完成或部分完成实验实训任务,就成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最佳选择。高职院校应制定政策,组织和鼓励教师为企业服务,采取有力措施,调动教师承担企业研究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一项内容,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毕业前提交的一份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的学术论文。毕业论文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毕业论文是学生毕业前独立、系统地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它是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重要步骤;是培养良好的思维、分析和创新能力并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毕业论文写作为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和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奠定基础。毕业论文同时也是衡量、评估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育部专家组于2007年对我系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评估,专家们通过调阅毕业论文文件和检查、阅读学生的毕业论文,一致认为我系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管理规范、过程细致、要求严格、格式统一。专家们对一部分学生在论文中的创新观点表示了肯定。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决定了毕业论文写作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性,它是保证毕业论文写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带来了大量的相关教育问题和严峻的社会压力。加强对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及其改革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大学本科教学和管理的现实需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把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研究列为重点课题。在我国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大部分高校已经实施了全面质量管理。现代质量管理学的“产品质量”观认为人才的教育培养与传统的生产制造过程非常相似,其基本环节包括招生(采购原料)在校教育(加工生产)毕业考核(产品检验)毕业就业(投放市场)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质量跟踪)。要提高学生的质量,就要严格控制每一阶段的培养质量。我校教务处为了实施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专门成立了教学质量控制科,用科学的质量管理学理论指导教学各个环节的工作。我系在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过程中以现代质量管理学理论为指导,积极配合学校教务处的管理工作,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

一、系级毕业论文管理组织体系最高管理者是指在最高层指挥和控制组织的一组人,他们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他们负责制定目标,指挥、组织、协调整个质量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起127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7月着质量管理工作的保证作用。我系成立了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毕业论文指导小组、毕业论文答辩小组。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是按照教务处的安排和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工作的目标、计划,确定组织结构和操作模式,传达和督促执行教务处的有关文件,负责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小组、毕业论文答辩小组,审定指导教师的资格等,审批上报的各类文件,确认每一环节的有效性,督促检查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流程的进展情况和导师指导情况。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负责把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目标、计划、过程具体化并将任务和要求分配和传达给导师和学生,如负责编写毕业论文指导书、组织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指导和审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规定进度安排、制定论文的规范和标准格式以及组织毕业论文评阅和答辩工作。在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指导小组要总结经验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等写出毕业论文工作总结。我系毕业论文管理组织体系从组织上保障了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规范化的指导性文件为了质量方针的最终实现,质量方针的制定者必须要将它传达到学校内部各层次的有关人员,使它们相互沟通和充分理解质量方针的内涵。毕业论文指导小组根据学校教务处下发的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指导性文件、毕业论文写作教学过程管理指标体系,以及系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目标、计划等,编写毕业论文指导书,它是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手册。指导教师和学生通过阅读指导书来了解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的意义、目标、计划、工作流程、规范化文件格式,明确自己在该项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自己承担的工作在整个流程中的质量要求。毕业论文指导书是安排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保障了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性以及最后形成的毕业论文文件(任务书、开题报告、论文评阅意见书、毕业论文等)的规范性。

三、基于“戴明环”的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流程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专家戴明博士最早提出了PDCA循环(戴明环)的概念,它是全面质量管理采用的一套科学的、合乎认识论的办事程序。PDCA由英文的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它反映了质量管理必须遵循的四个阶段。该循环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一个基本的质量工具。我系运用“戴明环”概念设计出了“外语系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流程图”。该流程图清晰地标明了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从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到师生见面下达任务书的过程标志着计划阶段;学生调研、撰写开题报告、整改、指导和撰写论文初稿、修改完善、定稿、评阅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过程属于执行阶段;中期检查属于检查阶段;验收自评以及总结属于处理阶段,在该阶段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总结出来,对原有的制度、标准进行修正,巩固已取得的成绩。整个流程按照每一环节的发生先后设计,规定如果某一环节不合格,必须退回到上一环节重新循环直至合格再进入下一环节。一个循环周期是一届毕业论文的写作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下一轮循环是下一届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过程。每一轮循环都建立在总结上一轮循环的经验和教训、解决了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毕业论文写作教学质量在不断循环过程中逐步提高。

四、毕业论文质量监控措施质量控制即高校为达到质量目标而在教学、辅助过程中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监控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消除教学和其他过程中的质量影响因素。为保障毕业论文质量,我系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要求,建立了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该措施对在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过程中参与的从上至下的所有成员能否各尽其责,对指导教师的资格、培训、指导人数、次数,对学生的考勤管理、学术道德等方面都作了具体的约束规定;把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成员的工作表现作为该年度群众评价领导班子成员成绩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把导师、论文指导小组、答辩小组成员的工作表现与本人年度考核挂钩,并作为来年是否具备该项资格的参考依据;把毕业生的整体表现作为取得答辩资格以及毕业论文成绩的重要参考。具体做法是发放教务处设计的《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动态管理指标体系》系列表格,由参与的各方对有直接联系的各方客观打分,平均成绩作为评价有关各方的重要依据。在质量控制措施中还规定了质量审核环节,它是确定质量活动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已经制定的质量方针、是否符合计划的安排,以及这些安排是否有效地达到预定目标的、系统性的、独立的检查活动。质量审核环节就是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的检查环节。检查队伍的成员由具备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较强的业务能力素质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等与教学有关的各方面组成。检查工作能及时鉴定和评价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的进展情况和阶段完成质量,便于对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是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

。五、毕业论文工作的验收和总结在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按照学校教务处的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的要求,根据论文验收指标体系,从毕业论文文件、毕业论文写作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毕业论文质量等方面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验收自评,并将自评结果和依据等材料上报教务处以备全校性的验收。为客观地反映毕业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情况,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在毕业论文工作结束之后,论文指导小组要根据验收自评结果写出工作总结。所谓总结就是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纠正错误,提出新的问题以利再干。这是戴明循环之所以能上升、前进的关键。如果没有将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纳入有关制度和规定中,就不能巩固成绩,吸取教训,也就不能防止同类问题的再度发生。

以上从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的管理组织体系、指导性文件(质量手册)、管理流程、质量控制措施、验收和总结等五个方面探讨了我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科学规范的管理过程和流程。我系的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只进行了短暂的四届循环,仍具有较大的提高潜力。随着我们对现代质量管理学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以及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经验,我系的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会更加科学、规范,从而更好地实现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合规管理论文篇(9)

我国的独立音乐学院数量相对较少,九大音乐学院主要包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这些学院所在地域几乎代表了中国大部分地区,根据他们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定或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实施办法,独立音乐学院的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采用学院教务处和教学系二级管理模式。独立音乐学院在对待教务处和教学系分工时,责任非常明确:前者(教务处)“负责制订全院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规定,统筹协调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检查各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实施情况并进行质量评价”;后者(各教学系系)“根据培养方案及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制定本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实施细则》,并成立以系主任为组长的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毕业设计(论文)具体工作”。也就是说,教务处主要负责在于监督和协调,教学系则享有相对独立的实施和操作权限。

(二)学院教务处直接规定不同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有效地类型。独立音乐学院由于专精于本专业,因此采用由学院直接规定不同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学生的毕业论文类型。例如,中国音乐学院明确规定:“(一)音乐学专业包括论文等;(二)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包括作品和论文等;(三)音乐表演专业包括毕业音乐会及其设计报告。”

(三)工作程序明确具体。独立音乐学院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程序上非常严格,在时间安排上它们一般都精确到周,对每周应该完成的工作进行了细化,还指定了主要责任人和负责单位(科室)。独立音乐学院的本科论文的开题工作是作为本科论文写作的最重要环节进行。

(四)注意学院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四川音乐学院等独立音乐学院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实施办法都明文规定:“毕业论文(设计)和知识产权归学院所有,未经指导教师同意,学生不得将论文(设计)涉及的技术内容向外扩散,也不得将论文(设计)寄出发表。毕业论文(设计)结束后,所有的论文(设计)资料,应交回系(院)作为教学资料保存,学生不得自行带走”。

二、独立艺术学院中音乐院(系)的本科毕业管理体系特点

在我国独立的艺术学院中一般都设有音乐院(系),它们相较于纯专业院校(独立音乐学院)在本科毕业管理上有注意兼顾艺术学科的总体特点。

(一)二级管理和三级管理并存。这些艺术学院里的音乐院系在各方面努力向独立音乐学院学习和靠拢,但模仿独立音乐学院的管理模式同时又有创新,表现为以二级管理模式为主有意识延伸第三级管理机构。例如南京艺术学院在管理上采用二级管理模式,但是《南京艺术学院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创作(设计、演出)的若干规定》中指出学院教务处和教学单位的职责的同时还明确规定了本科论文管理过程中“教学秘书日常教务工作”。而《吉林艺术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撰写及评审管理细则》和《吉林艺术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补充管理规定》则规定该学院执行三级管理模式,在学院和分院之下,指定系(实验室)作为最基础的管理和负责单位。

(二)二级院系决定对论文(设计)类型。由于艺术学院的相对综合性,下设二级学院的艺术特色区别较大,艺术学院的教务处往往不指定各专业的论文(设计)类型,而是由二级学院作为本科论文(设计)的主要制定单位。这是与独立音乐学院在二级管理模式上的最大区别。也就是说,在艺术学院的管理模式中,后者(二级学院)工作的具体性上更加拥有自主性,而前者(学院教务处)的监督和协调作用相对边缘化。

(三)工作程序相对明确。艺术学院中的音乐院系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程序上相对严格,在时间安排上参考时限相对宽松,但对每阶段应该完成的工作任然有明确的分工和进度要求,也指定了主要责任人和负责单位(科室)。但是本科论文的开题工作有的学院没有象独立音乐学院那样重视并专门安排,而是有二级学院自行安排处理。

(四)在知识产权方面,要求相对宽松并且非常注意学生论文(设计)的宣传。可能是艺术学院中音乐院系办学的目标更注重音乐表演,它们对学生作品的知识版权问题并没有过多明确的要求,也更注重这些作品的宣传和推介。吉林艺术学院规定:学生必须上交毕业论文复印件,毕业创作(设计、演出)文字说明材料两份,一份送教务处,一份由所在教学单位存档,其中被选为“优秀毕业论文”、“优秀毕业创作”、“优秀毕业演出者”还需另交一份给校档案室归档。对于特别优秀的毕业论文,各部门要积极向有关专业刊物推荐发表;特别优秀的创作(设计、演出)作品也要积极向外界宣传、推广。

三、综合类高校中的音乐院系本科毕业管理体系特点

自21世纪初本科扩招以来,各种综合类高校纷纷建立了音乐院系,由于这类音乐院系办学时间短,教学、教辅和管理都不到位,因此在制定音乐专业本科毕业管理体系和制度时表现为两个极端的特点。

(一)特点一——盲目模仿,死搬硬套。这类综合性高校中的音乐院系有的大兴拿来主义,把独立音乐学院或者独立艺术学院的管理模式照搬或者简单删减之后使用,这种现象在刚升格为本科的综合类高校中的音乐院系最为普遍。笔者走访了西南部分高校,了解了他们音乐院系本科毕业管理办法和规定的来源,发现它们大部分都抄袭、模仿或借鉴周边独立音乐学院或者独立艺术学院中的音乐院系的成熟做法。例如,四川部分综合类高校中的音乐院系的毕业管理办法和规定都以四川音乐学院的本科毕业管理体系为范本;云南的则以云南艺术学院的为基础。这些模仿专业音乐院校的现象,在有的高校是经过了再加工已逐渐显示出本学院的某些特色;有的高校则几乎没有什么改进,照搬痕迹极为明显。笔者收集到某新办高校的本科论文管理文件的电子版,点击它的属性,在该文档的属性摘要里赫然显示着东南某高校教务处的信息。由此可见,综合类高校特别是新办综合类高校中的音乐院系的本科毕业管理的盲目和缺乏思考。

(二)特点二——沿袭旧制,不加变通。在综合类高校中,有一些学校具有相对悠久的大学办学经历,积累了很好的本科论文管理传统,但是这类高校中的音乐院系或者其艺术学院中的音乐系尚处于刚起步阶段,于是就出现了该类高校中的音乐院系沿袭该校既有的本科论文管理体系的现象。由于这类高校原来可能是致力于理科、农业、科技等专业领域,在音乐学科并没能积累较为成熟的管理经验,而这些高校又不屑抄袭照搬其他学校的本科毕业管理模式,因此,此类高校中的音乐院系执行的本科毕业管理体系实际上是一个并不完全适用的体系。笔者在此类高校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这类高校的音乐院系自建院以来从没有专门进行过本专业本科毕业管理体系的探究,完全依照该高校原有的毕业管理办法和制度进行管理。

合规管理论文篇(10)

一、引言

价值链视角下的成本控制日益受到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重视,广大研究人员采用了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探讨。综观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大多数成果以规范性研究方法为主,且多为规范研究与案例研究方法的结合,实证研究方法的使用则相对较少。同时,因而科学的研究方法对该领域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规范研究方法的应用

综观学者采用的规范性研究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归纳法、演绎法和规范性案例研究方法。

(1)归纳法。隋欣(2006)在《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控制系统构建》一文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规范研究方法,该论文在借鉴与吸收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价值链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是近年来管理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成果,它们为企业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指出了发展的方向,并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控制系统的框架。闫孜冰(2007)在《价值链成本管理模式研究》一文中,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对价值链成本管理模式进行构建。首先对价值链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进行系统的阐述,同时结合对现行成本管理模式的评析,引申出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规范研究中的归纳法对构建整个价值链的理论体系有着很大的作用,但在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方面还存在一定缺陷。

(2)演绎法。陈巍(2005)在《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企业成本控制研究》一文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以规范研究方法为主,运用逻辑推理,以价值链理论为指导,在对企业产品价值链各阶段成本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成本控制方法与对策。袁志健(2007)在《基于价值链理论的热电厂供热成本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方法以规范研究为主,运用逻辑推理,以价值链理论为指导,在热电厂供热价值链各阶段成本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成本控制方法与对策。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对影响供热成本的因素进行全方位分析。该论文主要关注的是热电厂如何控制供热成本,对有些问题考虑的不是很全面。规范研究中的演绎法对分析价值链视角下的具体问题有一定的优势,但它在全面的考虑问题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3)规范性案例研究法。黄艳萍(2007)在《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系统研究》一文中,主要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首先,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分析价值增值已成为现代企业追求的目标,价值管理也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其次,运用文献法,分析国内外价值链管理与成本管理的研究现状。楚蓓(2007)在《基于模拟市场的价值链成本控制》一文中,总体上以规范研究为主,具体的研究方法运用。该论文将规范研究方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相结合,力图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控制主体缺位,价值链成本控制与外部市场脱节的问题,与之前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之处。以规范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能够很好地诠释价值链视角下的成本控制的理念,所构建起的理论框架为这种方法的使用者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但它未被应用于企业当中,所以,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研究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未被应用于实践,在日后的研究中,应当进一步的与实践相结合。

三、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

由前面的理论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前期对价值链视角下的成本控制的研究主要以规范研究方法为主,随着企业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应用,研究人员对该问题的研究也向实证方向发展。韩清(2005)在《基于现代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一文中,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下,总体上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珊妮・安德森(Shannon W. Anderson)(2007)在《Managing Costs and Cost Structure throughout the Value Chain: Research on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一文中,通过建立一个模型,对价值链和战略成本管理进行分析,主要采用的是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Xue Mei,Zhijun Han,Hu Chen(2009)在《Study on the Cost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Cooperative Value Chain》一文中,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该论文认为整个价值链包含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在成本控制基础上进行价值链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在企业中进行应用。

四、结论

价值链视角下的成本控制研究方法以规范研究方法为主、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和其他研究方法的应用等几个方面,每种研究方法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优势,对价值链视角下的成本控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规范研究方法在构建整个理论体系框架上发挥了巨大优势,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实证研究方法在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上有其独到之处;其他研究方法也为价值链视角下的成本控制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当然各个研究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如规范研究方法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起步晚,发展较慢;其他研究方法不能独立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贻设.农业战略联盟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3):258-263.

[2] 韩清.基于现代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D].山东农业大学会计学博士

学位论文,2005.

[3] 汤广宇.基于价值链的建筑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工商

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04.

[4] 隋欣.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控制系统构建[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

计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 闫孜冰.价值链成本管理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硕士学位

论文,2007.

[6] 张首楠.价值链理念下的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研究[D].兰州理工大

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07.

[7] 常媛.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D].湖南大学会计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8.

[8] 李琴.价值链分析在企业成本降低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管

理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9] 李明聪.价值链理念下的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会

计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0] C.Janie Chang,Nen-Chen Richard Hwang.The effects

合规管理论文篇(11)

1 前言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中心工作。本科教育是高等学校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本科教育应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目标要求,因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成为了高等教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及城市开发主体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城市物质要素与空间资源配置转而依靠市场力量进行;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规划也越来越走向宏观与战略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则愈加依靠政策的导向,城市规划越来越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规划外部环境的改变、任务的变化对城市规划学科的知识结构,规划教育与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以往计划经济时代以工程设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必须进行改进。城市规划教育面临着从注重规划技能的传授转向对规划思想和规划技能并重的方向发展。

2 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特点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规划学科特点及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城市规划是涉及面颇广的综合性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规划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而是转向了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性规划,相应的规划专业教育也发生了变化。以建筑、工程为主体的“功能主义”规划教育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社会、行为科学大量介入规划教育,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和多样变化的城市社会经济问题,城市规划学科也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融合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而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阶段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物质形态规划仍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对城市规划价值观的教育、方法论的教育、社会经济问题的综合系统分析教育还很不够。我国城市规划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具有明显的工程实践导向型的特点,即多以物质空间形态的具体规划为对象,注重城市规划编制技能知识(如何编制规划)和实施方法(如何按规划进行建设)的传授,而对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状况,其中所体现的规划理念,以及涉及社会价值判断的规划思想则论述较少。从2004《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基本要求》中可见,在8门专业主干课课程安排中要求最多的是关于建筑设计和规划编制的课程,两者的学时数分别占了24%和28%,合计超过了50%,而管理法规和规划实施相关等的基础理论课程只占核心课程的6%,将学科知识的侧重点放在了解决实际问题,客观上带来了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专业观。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延伸。所以规划师还需要有政策、理论的素养,组织协调能力。除了必须掌握建筑工程技术外,还必须掌握城市经济、公共政策、社会学、法学及地理学等。

2.2 课程教学的问题

教学方法问题。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搭建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目标的主要平台。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素质的培养,本科阶段课堂教学都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

由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规划设计类课程内容比较多、所占的学时比例偏大,从而导致学生片面理解城市规划,普遍存在“规划就是设计方案、画图表现”。课程学习过程中“重设计课程、轻理论课程”现象比较普及。

以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为例,作为我国注册规划师制度考核的课程之一,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在规划实践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但作为一门基本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安排相对比较抽象,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开设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通常课时较少、内容较多,加之国内目前缺少相关的优秀案例教材,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及团队合作精神。因此课堂教学比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理论授课与规划实践脱节、学生提不起兴趣等现象不可避免。

教材内容的问题。作为理论课教材,必须具备理论内容的成熟性和教学要求的完整性。但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一些规划理论的总结、教材内容安排远远落后于实践。如《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使用的教材是2003年版的,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法律条文没有及时补充进教材内容。以城市规划法为例,作为规划领域的第一部纲领性法律文件,它是1990年颁布实施的,18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规划法中的一些条文和规定与现时的社会环境脱节,在新形势下条款内容面临着更新和补充。同时城市规划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研究的对象、范围与方法在不断地调整改进,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与之相关的规划理念、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管理的政策导向、方法等都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与城市规划相关的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等其他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其最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应用—反馈循环过程需要一定的周期,“教材滞后”的现象不可避免。学生拿到教材却发现与教学内容相差很大,有无所适从之感。

因此,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从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来调整改革基础理论课传统的教学方法,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改革的实践

3.1 强调“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和方法

针对本科学生思维过于发散、系统条理性差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与方法。城市规划管理课程安排在规划专业大四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本专业的基本学科知识的课程学习,但对专业的掌握还只停留在“点”的阶段。针对这个特点,在课程教学中,首先强调建立学科完成的系统构架、从“点”走向“面”帮助其理顺思路,全面认识专业,认识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其次应用“解决问题”而非“认识问题”的学习方法,即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理论课教学,通过国内外规划管理的差异比较分析、规划管理事例说明等,一方面补充课本的内容,另一方面提高学习兴趣;最后,组织学生围绕专业前沿性问题展开课程自我实践总结,对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主动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帮助效果。

3.2 变更教学体系,增加教学互动,提升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主动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强调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首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与时俱进,不局限于基本教材,除了选择通过自备教案或者案例教学的模式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外,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借鉴研究生培养方式,提出优化、整合现行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的教材、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除了完成教材内容外,增加了课程论文内容。1/3课时安排管理及行政管理原理的教学、1/3课时安排国内外城市规划管理比较教学、1/3 课时留给学生在已讲授内容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在教师给出的研究性专题范围内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 在设计安排好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教学相长研究; 结合问题穿插“专题研究”及“论文写作”,并成为学习成绩的一部分记入期末课程考核。

3.3 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创造多样化的教学平台,提高教学效果

现阶段本科教学中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的学习平台。针对规划专业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现象,如何使理论课教学课堂焕发出激情成为任课教师的重要职责。在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程论文等多种模式来穿插教学。

案例教学法。针对法律条文抽象、枯燥特点,收集设计并整理编写了案例库, 针对不同法律法规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案例,将案例以及围绕案例需要回答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学生在此过程中,应用法律依据解决了问题,从而熟悉了具体的法律条文。通过对典型案例素材的分析、对比、归纳、总结,以案学法。案例教学法也经常和小组讨论法结合使用,针对不同的案例在课堂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整体而言,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干枯的“法律法规”鲜活起来,并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借鉴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课前由教师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带着问题去展开学习与思考,教师课前拟定好课堂目标,课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意识,甚至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个别表现欲强、表达能力出众的学生,使课堂的主体性由教师中心性转向学生与老师的双心制,最后教师根据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小组讨论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人际交流沟通能力。这种方法不仅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强调教师适时指导的必要性,产生教学相长的效应,使课堂所学知识更加立体化、形象化与纵深化。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思路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这样的课程里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的教学也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课堂。通过讨论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不断地调整与完善的教学方案。

课程论文法。在最近三年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专门设计了针对规划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等问题引入撰写课程论文、课堂宣讲论文、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环节,目的即是能够让学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静态的课本知识中跳出来关注日益变化的动态城市规划领域,通过主动摄取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并围绕专题来完成资料收集、形成思路、撰写课程论文,并结合小组讨论法进行论文宣读与演讲。在师生讨论环节,进一步通过“思考—质疑—相互讨论交流”完成对知识的系统梳理和形成个人观点,开拓思路,初步学习如何去思考问题、改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学会去寻找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课程论文法加强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授之以渔”,培养与强调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同学认为“课程论文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文献的检索方法、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的启发”,“科学论文写作方式方法、文字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上述几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针对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穿插使用几种方法。如对于讲授《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这一章内容,可以事先将一些规划实施的案例及存在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并总结所应用到的相应的法律法规条文,其后在课堂组织小组讨论,选取小组代表发言并结合正在开展的实际规划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延伸讨论,这样一来开拓了课堂思路,丰富了教学模式,也弥补了教材内容枯燥,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连续几届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教学方式有特色,启发性较好,不仅了解了规划专业知识的系统构架,课程的完整系统及重要性和适用性,而且能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课本知识中跳出来”,“提高了积极主动去摄取知识的能力,领会到了通过自己去收集知识再消化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且课堂讨论与交流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供了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在师生双向交流过程中拓宽了视野和思维方式”。尤其是课程论文方式,“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不仅可以了解学科演变的理论历程和前沿知识,还可以发掘自己的兴趣点所在,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培养了兴趣和方向,值得推广”。

4 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意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引导规划专业学生从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转向解决问题、对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对问题的展望三个方面相结合的学科发展方向上来。

对于习惯了理论课教学“学期一本书、期末一张纸”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本科生来说,这种方式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和压力感,尤其是专题研究、论文写作教学阶段,在小组讨论确定自己选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观点、撰写论文感觉压力大,尽管对今后学习有很大帮助,还是要有个适应和习惯的过程。同时教改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课外辅导、师生互动、课程论文批改、课堂点评环节,对教师而言也有压力,不仅增加了教师课外课程论文评阅的工作量,课堂上对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水平也提出了挑战。教学由单向、单纯的“照本宣科”正变成了“教研相长”、师生共同完成的任务。

因此教学中教师把握循序渐进的尺度非常重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教学方法中,要切实根据学生之间水平的差异程度进行启发和要求,在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倾听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倾听学生的声音,不要让教学改革变成一种压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第二章,第十六条.

[2] 陈秉钊.谈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方案的修订.规划师[J].2004,4(20):10-11.

[3] 谭纵波.论城市规划基础课程中的学科知识结构构建.城市规划[J].2005,6(29):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