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免疫学大全11篇

时间:2022-04-02 02:33:15
免疫学篇(1)

TNF-αRⅠ、Ⅱ的mRNA在正常及病理肝组织中表达的研究 黎光,蔡美英,魏大鹏

大蒜对老龄BALB/c小鼠血浆IL-1β、IL-6水平影响的研究 高明霞,李康生

CD4细胞在ConA诱导的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 李小刚,李绍白,王天才,唐望先

应用胞内染色技术分析抗TNF-α单链抗体的活性 陈萍,徐鹏,邓健蓓,韩骅,药立波,苏成芝

金标免疫层析对弓形虫抗体的检测 郭兰英,万卷芳

HLA-DQA1基因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遗传易感性 杜可明,张克雄,陈秀珍,左及,夏培莉,郝中顺,吕传真

大鼠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 李楠,章卫平,田野苹,陈国友,何龙,刘艳君

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可溶性Fas的检测 李天富,房玉珍,夏作理

Th1、Th2型细胞因子与免疫排斥反应及免疫耐受 李敬来,杨辰垣,萧明第

P选择素在几种恶性肿瘤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周同,王玲玲,陈金联,王懿,胡秉诚,季晓琼,朱延波,储谦

SLE病人外周血白细胞Bcl-2和Bcl-X mRNA表达研究 孙保东,沈南,裴军,钱捷,陈顺乐

单一多克隆双抗体夹心ABC-ELISA检测M-CSF可溶性受体 饶青,韩敬淑,耿以琪,杨文清,吴克复

uPA阳性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T细胞亚群变化 陈钰,许亦权,杨舸,步荣发

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3表达及其意义 张爱华,陈荣华,吴元俊,潘晓勤,黄文彦,蔡毅

视网膜下液可溶性Fas表达的临床意义 许迅,王裕发,何志平

哮喘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5-脂氧合酶及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基因表达的研究 李伟杰,邓伟吾,郭雪君,黄绍光

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皮试与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的相关性研究 祁沁红,浦志成,程雷,陈子庆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浆IL-12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任翠爱,张茂宏,徐从高,张锑

血清铁蛋白检测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的意义 戚晓军,尹淑珍,刘伟,吕明,刘阳

肾小球疾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观察 余仁欢,聂莉芳,许勇钢,王国栋,魏晓超

实验性自身免疫病与神经内分泌平衡失调 方鉴,张永祥,茹祥斌

维生素D3结合蛋白对人单核细胞的激活作用 吴国球,高茂馗,何岳文

抗核周因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意义 张晓,余运能

慢性肾衰患者血浆IL-10、IL-6、TNF-α量的变化及血液透析对其影响 王沙燕,戴勇,黄瑞芳,彭保,齐晖,李德萍

抗人红细胞血型B抗原单链抗体基因的构建表达 王长军,唐家琪,李先富,潘秀珍,操敏

云南拉祜族人HLA-DQA1基因分型 洪坤学,褚嘉佑,林克勤,杨昭庆

细胞凋亡的线粒体调控与Bcl-2基因家族 施勤,刘继明,张学光

分子克隆技术在变应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王金德,许以平

二十一世纪的呼唤生命科学的重任 <上海免疫学杂志>编辑部

人类基因组计划-21世纪免疫学知识创新的源泉 陈竺

研究免疫系统,揭示免疫细胞生命活动的特殊规律 陈慰峰

探索免疫识别的奥秘-21世纪分子免疫学中的热点 金伯泉

肿瘤免疫-在确立人类肿瘤抗原的基础上面临新的飞跃 张友会

胚胎干细胞和异种器官移植--21世纪移植免疫学面临的挑战 周光炎

新型疫苗--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新途径 闻玉梅

重组人IL-4抗血清的特异性评价 汪建华,唱韶红,熊凌霜,王勇波,周涛

血清sTNFR2与肥胖度的关系 游捷,李松森,蔡军

胸腺肽α1对围手术期胰腺癌患者血中T和NK细胞的影响 傅德良,倪泉兴,虞先浚,徐近,张延龄

TGF-β1、TNF-α及IL-6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陈晓红,何有成,周元平,崇雨田,黄仰苏,姚春澜,姚集鲁

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检测和分析 张宜俊,郑曲波,刘惠萍,刘树人,易学瑞,章谷生

乳腺癌患者及其家族成员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的检测 李明烈,高丽

增生性肾炎患者PBMC IFN-γ分泌水平升高 刘华锋,陈孝文,江黎明,唐德燊,黄萍萍

IFN-αAd3病毒诱导抗病毒蛋白MxA表达的研究 贡海蓉,徐仑,杨吉成,盛伟华

SEB诱导的淋巴细胞对 K562、HL-60细胞株杀伤作用 李琳,陈钰,季海生,任兴斌

233例儿童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结果的分析 巩文玉,李志刚,李彬,吴敏媛

Th1/Th2极化:多因素的参与和调控 王莉,吴玉章

Th1/Th2极化:转录因子的作用 魏海明,田志刚

Th1/Th2极化: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王燕平,李晓玉,孙兵

T淋巴细胞清除促进脐血造血细胞的体外扩增 田志刚,张建华,王郡甫,张彩,孙洓

口服幽门螺杆菌疫苗后小鼠粘膜免疫应答研究 于长青,邹全明,王缚鲲,鲁东水,曾浩

肺癌患者Th1/Th2状态及川芎嗪的调节作用 肖伟,郑春燕,孙继平,张春玲,王爱华

系膜增生性肾炎患者血清IL-4、sIL-6R、IL-10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唐德燊,谢彤,王胜春,陈群

生脉注射液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杜丽华,邓学瑞,张才军,谢蒲玲,杨莉

一种新型输血传播的肝炎病毒检测及临床意义的探讨 马悦,高小平,马荣,陈艳君,马洪刚,唐玲

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对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及定向分化效应 宁丰,王良绪

难治性支气管哮喘淋巴液IL-6、IL-8、IL-10、IL-12检测及其意义 冯学斌,王福猛,刘凤,齐春生

天然免疫中一种新的抗原识别蛋白:Toll及Toll类受体家族 严正,钱晻,吴自荣

抗菌肽的基因表达调控研究进展 祝秉东,黄宁,王伯瑶

蛋白质糖基化与B细胞免疫 朱立平

Toll样受体与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富宁

双价志贺菌苗滴鼻免疫对小鼠NALT、GALT和脾淋巴细胞的影响 舒翠莉,高杰英,彭虹,徐辉,邢丽,石辛甫

侵袭蛋白对双价志贺菌苗免疫保护影响的研究 石辛甫,邢丽,陈志华,彭虹,高杰英

CTLA4Ig融合蛋白体外免疫抑制作用机制探讨 周璟,马宝骊,张家胜,王利,韩晓枫,张继英,柏峻

人特异性T细胞系间接识别猪抗原 沈佰华,谢晋,李宁丽,张冬青,周洪,周光炎

乙肝表面抗原诱生γ-干扰素的研究 朱玫,孙淑惠,何丽芳,计焱焱,姚光弼,闻玉梅

秃疮花注射液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陈正山,王勤,王廷璞,张琪,龚艳妮,赵祁

用SP2/0瘤细胞核或DNA免疫同系小鼠诱导抗核抗体的产生 沈璐琳,韩晓辉,郑秀娟,吴厚生

免疫学篇(2)

应用包埋前免疫胶体金直接法研究细胞内病毒抗原超微定位 李向群,毛琳,文莉,肖红,杨占秋

MTT比色法改进的研究 潘兴瑜,付京晶,薛欣,孙伟

抗BrdU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鉴定 李新明,何荣根,王红,徐癨,周晓健,赵学礼

HIV/AIDS与肝炎病毒感染者CD4+、CD8+淋巴细胞数的比较 刘顺爱,秦靖,张卫华,张启云,徐克沂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浆P物质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蒋莉,王晓菲,石晓彤,赵丽娟

妊高征患者血清中免疫抑制性阻断活性的变化 郑英如,陈竹钦,颜建华,何凤田,章蓉

血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测定在糖尿病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杜同信,陈崇华

抗人纤维蛋白单链抗体的人源化 李文平,许静,李彬,蔡英林,宋增璇

抗人纤维蛋白单链抗体-链亲和素融合蛋白的稳定性及对动物纤维蛋白的识别 李文平,许静,隋建华,宋增璇

HIV-1核心蛋白p24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纯化 王宏伟,金宁一,戴炜,李体远,郭志儒,殷震

超抗原诱导T细胞凋亡或增殖的体外研究 宋建勋,朱锡华,陈克敏,SONG Jian-Xun,ZHU Xi-Hua,CHEN Ke-Min

IL-1β诱导新生牛脑微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E-选择素 徐江平,芮耀诚,李铁军

试用ICAM-1相关小分子肽抑制角朊细胞介导的共刺激效应 张明,杨贵贞,ZHANG Ming

人白细胞介素4在大肠杆菌中的优化表达 黄欣,赵忠良,曹雪涛,HUANG Xin,ZHAO Zhong-Liang,CAO Xue-Tao

琼脂集落形成实验检测造血生长因子集落刺激活性方法的改进 孙凯,金伯泉,张新海,冯琦,朱华峰

HLA-B27基因检定技术 兰炯采,陈强,郑世荣,石宁,张祖文

抗重组人血管生长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杨太成,江悦华,冼江,吴锦银,李明

抗人VEGF单抗的研制及对肿瘤生长及转移的抑制作用 杨治华,石瑜琳,冉宇靓,王贵齐,刘军,董志伟

LPS及IL-3对人骨髓基质细胞分泌IL-6的调节效应 缪竞诚,杨吉成,盛伟华,王红卫,李丽娥

枸杞多糖体外对正常及衰老小鼠免疫细胞功能的作用及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 齐春会,张永祥,陈保文,顾国明

牛膝多糖对人胸腔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 吕建新,俞康,金丽琴,袁谦,谢克俭,陆永绥

血清维生素A、SIL-2R水平与食管癌关系的研究 王苏芝,王贵吉,袁琦,裴迎宾

体外同种异体细胞刺激诱导出免疫抑制 富赛里,沈天伟,陆佩华,林其德,吕彩君

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5、IL-3 mRNA表达的研究 王春霞,王长征,金远林,钱桂生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分析能力的培养 李康生,余秀葵,董菁,杨棉华

巨细胞病毒在胃部疾病中的检测及意义 杜民,乔秀娟

IFN-γ和TNF-α诱导Fas表达在β胰岛细胞杀伤中的作用 周华蓉,李鸣,张悦,沈关心,周新荣

IL-6、IL-1β、TNFα对人胎大脑神经细胞c-fos、c-jun的表达调控 庞智玲,李兰英,魏佼,尹雪茜

皖籍汉族正常人群TAP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 苏虹,王保龙,高萍,李向培,叶冬青

HLA-A2基因亚型与中国南方汉族鼻咽癌相关性研究 田伟,李立新,郭实士,程文

孕酮对人T淋巴细胞体外活化CD69表达的作用 孙荭,曾耀英,黄柏炎,何贤辉,曾洁铭,徐丽慧

小鼠孕早期子宫内膜ICAM-1 mRNA的表达及调节 张炜,周剑萍,刘银坤,贺斌

肾病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酶酚酸酯对其作用的实验研究 毕黎琦,刘晓敏,何成彦,李颖

抗Fas抗体诱导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 陈明,刘晓惠,黄颂敏,屈燧林,刘先蓉,许国章,刘聪

实验性消化道溃疡上皮淋巴细胞毒活性的变化 刘北星,吕昌龙,LIU Bei-Xing,L(U) Chang-Long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2H4+T淋巴细胞亚群的流式细胞仪分析 吴福国,邱翠娥,韩晓琳,朱立平,蒋明

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与HLA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杨珏琴,姚芳娟,许玲娣,范丽安,张锦峰,陆丽华,戴钟英

卵巢癌血清、腹水中白细胞介素-6测定的临床价值 高杰,文杰,李守柔,GAO Jie,WEN Jie,LI Shou-Rou

鸡胸腺细胞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李一经,刘宝全,曹殿军,卢景良

体外循环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于建华,李守先,张哲,宋惠民,李朝晖,李晓辉

NK细胞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田志刚

Graves病患者甲状腺组织内催乳素mRNA的表达 李静,滕卫平,蓝妮

sICAM-1、sE-selectin水平在肝癌诊疗中的价值① 唐南洪,陈燕凌,李秀金,王晓茜,殷凤峙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sICAM-1与TGF-β1水平及临床意义 李东复,太京华,潘留兰,孟宪明,金珍婧,宋春莉

过继免疫疗法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孙玉英,奚永志

TNF家族新成员BLyS和其受体TACI 周琳,仲人前,孔宪涛

跨膜型TGFα与分泌型TGFα增殖作用异同的比较 江侃,李卓娅,姜晓丹,冯玮,熊平,徐勇

口服耐受预防大鼠复发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 韩晓枫,马宝骊,王利,张继英,柏峻

羊种布氏杆菌核酸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效果 姜波,杨煜,于永利

DEAE-Sepharose阴离子交换柱一步纯化重组人IL-6 段秀梅,谭岩,许淑芬,杨广民

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抗体的自身血凝实验的改良 董萍,李友,聂晶,赵洪礼,董霞

天花粉蛋白对人PBMC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离子通道的影响 周广宇,汪丽,毕黎琦,李洪军,何艳

转IL-2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对骨髓移植后免疫功能重建的促进作用 蒋激扬,郝洁,谢蜀生

Ku80分子克隆在人肺癌细胞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 张捷,张秀娟,杨贵贞,大森繁成,口裕一,栗山乔之

猪卵透明带-4蛋白在大肠杆菌中高表达的研究① 孙晓溪,徐万祥,邱德义,熊艳,李大金,谢毅

胸腺病理在重症肌无力胸腺切除手术后远期预后生存分析中的作用 刘伟,佟倜,纪振东,张振和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PBMCs体外sIL-2R诱生水平的研究 郭海建,邓长生,夏冰,刘新民,王建平

肿瘤患者红细胞CR1分子数量及基因多态性的变化 王海滨,高永升,叶元芬,张俊杰,钱宝华,郭峰,毛远丽

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不同白血病细胞表面的表达 童秀珍,罗绍凯,洪文德,孔庆瑜,彭爱华

新生儿HIE血浆TNF-α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吴广琴,李雪梅,贾忠琴,胡绥苏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催乳素及生长激素含量变化 于兰,张毅,董菊子,邓芝云,高福兴,吕同德

人衰变加速因子的二级结构与B细胞表位预测 邹强,谢佩蓉,李华,郭波,郑萍

番鸭细小病毒免疫原蛋白基因的序列测定与分析 娄华,白挨泉,顾万军,陆英杰,贺东升,刘福安

EBV-LCLs内Bcl-2水平与其对NK胞毒作用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房崇芸,吴雄文,王开颜,龚非力

幽门螺杆菌尿素酶A、过氧化氢酶的表达及纯化 廖文俊,陈湖,朱森林,陈洁,陈为,胡品津

白细胞介素18基因修饰的巨噬细胞免疫效应分析 冷建杭,张立煌,姚航平,曹雪涛

无血清培养体系中CD3AK细胞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研究 李光金,陈功星,严维耀,郑兆鑫

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总DNA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周正任,文涛,杨晓临,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筛选结肠癌单抗MC3的抗独特型抗体 何凤田,乔太东,陈宝军,韩者艺,聂勇战,宋保华,樊代明

免疫学篇(3)

二、联系实际生活活化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可以避免抽象理论知识短期内遗忘的情况,经常列举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不但能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而且能使学生通过思考记忆医学免疫学知识。如把抗原比做免疫系统识别的敌人,抗体比做捕捉敌人的武器,补体为一个连环机关,B细胞为武器生产专家,抗原呈递细胞为侦察兵等,利用生活中的形象代替生疏的专业名词,可以让学生听得懂、记得牢、感兴趣。HLA教学中涉及亲子鉴定,而电视剧里滴血认亲是否有科学依据?DNA鉴定时检测哪些基因?为什么要检测这些基因?在讲授免疫预防知识时可先提问学生都接种过哪些疫苗,预防哪些疾病,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讲授5类免疫球蛋白特征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提倡母乳喂养?婴儿出生6个月后为什么易感染、易高热?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了解知识与生活关系密切,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记忆,又培养了学生发现、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联系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加深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知识的理解医学是一门系统学科,涉及面广,知识量大。学习初期,医学生很难把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而要想充分理解并掌握医学免疫学知识,必须联系其他相关学科。如免疫器官涉及解剖学,教学中应先复习骨髓、胸腺、淋巴结等解剖学知识;免疫细胞与组胚生理相关,教学中先让学生回忆血细胞的组成,然后引入淋巴细胞。在讲授补体介导炎症反应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回忆病理课上讲的炎症反应,并加入补体内容,使学生对炎症反应有一个完整的印象。这样既有助于知识的横向联系,又有利于新知识点的掌握。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1.化繁为简如抗原概念教学中采用关键词提取法,提取刺激和结合两个动词,就可以把这个概念理解透彻,又可以对应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免疫原性(对应刺激)和抗原性(对应结合)。主要组织性抗原提呈抗原的功能可用“Ⅰ内8,Ⅱ外4”概括。即HLAⅠ类抗原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提呈给CD8+阳性的T细胞;HLAⅡ类抗原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提呈给CD4+阳性的T细胞。用简单6个字就可以把易混淆的知识点记牢记清。画图教学在免疫球蛋白结构教学中,让学生和教师一起画免疫球蛋白示意图,并标明免疫球蛋白N端、C端、VL、CL、VH、CH1/2/3、二硫键等,评选出正确标注并且美观的示意图,这样既可以避免多媒体教学动手少的弊端,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2.教材调整医学免疫学课程内容庞杂,为易于学生记忆和掌握,学以致用,应根据专业需求、学生理解水平等对教学内容、教学顺序给予重新编排。如临床免疫学教学中,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重点讲解相关疾病的机制、临床表现及防治,而对于护理专业学生则应强调护理相关患者时的注意事项。医学免疫学发展迅速,对于起点较高的学生可适当加入免疫学新进展;对于起点较低的学生,由于其理解能力稍差,应删除教材中一些与临床关系不大且难理解的知识点,如T细胞阴性选择、阳性选择等。这样有所选择的讲授,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利于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

免疫学篇(4)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机体自身免疫反应过度造成肝组织损伤,出现肝功能异常及相应症状体征的一组疾病[1]。为提高自身性免疫肝病的诊断率,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9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8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及免疫学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自身性免疫肝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9例,男性73例,年龄33-58岁。排除酒精性或中毒性肝病、遗传代谢性疾病(α1胰蛋白酶缺乏症、Wilson病和遗传性血色病、铁、铁蛋白及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异常患者)。排除病原学检测HCV、HDV、HAV-IgM、HEV-IgM、抗TTV检测阳性者。PSC6例,AIH38例、PBC23例及AIH-PBC15例。PBC的诊断以2000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指导建议为准,AIH诊断参照2002年美国肝脏病学会发表的AIH诊疗指南,重叠综合征的诊断参照Joshi等文献。PSC的诊断参照Mayer标准。另选取我院同期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例,女性36例,年龄30-55岁,其与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年龄、性别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分析方法 对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随访6个月-48个月,回顾性分析其发病或初诊至确诊的时间、临床、生化、免疫及以及治疗反应。

1.2.2 自身抗体检测 抽取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正常体检组的清晨、空腹12h、肘静脉血2-3ml装于专用抗凝管混匀,1h内以3000转/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置-20℃冰箱保存,用于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及抗线拉体抗体(AMA)的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描述,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 果

2.1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主要临床特征 AIH、PBC、AIH-PBC多见于女性,PSC多见于男性。PSC的常见临床症状为黄疸和皮肤瘙痒,详见表1。

2.2 自身免疫抗体检测 自身免疫性肝病组患者的用于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及抗线拉体抗体(AM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人(P

2.3 诊断情况 82例患者中PBC首诊正确诊断率为13.0%(3/23),从发病到确诊平均时间为38个月,AIH诊断率为7.9%(3/38),从发病到确诊平均时间为46个月,PSC诊断率为16.7%(1/6),从发病到确诊平均时间为31个月。AIH-PBC的诊断较为困难,常被误诊为单纯PBC或单纯AIH。

3 讨 论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组免疫介导的、以肝脏为靶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及其重叠综合征(AIH-PBC)[2],常伴有黄疸、发热、皮疹、关节炎等肝外症状[3],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自身免疫性肝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特别是近十年来对其重视度有显著的提高。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又是控制疾病进展的关键[4]。PSC、AIH、PBC、AIH-PBC的病因、临床表现、组织学变化等相互交叉而又各不相同,诊断和鉴别诊断十分困难。本研究结果显示,AIH、PBC、AIH-PBC多见于中年女性,PSC多见于青年男性。AIH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和乏力,均有80%以上的患者有此类症状。PSC临床表现以瘙痒较为典型,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通常可通过血清生化检验、肝组织学检验、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清抗体检测的结果判断[4]。自身免疫抗体检测方面,AIH、PBC的ANA的抗体阳性率较高,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及对照组(P

综上所述,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不同分型之间各有特点,自身抗体检测在其的鉴别诊断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烨,孙贞,杨再兴,等.自身免疫肝病患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现代免疫学,2007,27(6):504-506.

免疫学篇(5)

免疫学称得上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其发展日新月异,现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广泛渗透到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领域之中。而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不断提高肝脏疾病免疫学诊疗的质量,可为临床提供必要的诊疗指标。下面笔者就从普遍存在的乙肝病毒和肝脏移植着手,谈一谈对有关免疫学的认识。

一、乙肝免疫治疗之相关事项

乙肝病毒在全球有将近4亿的感染者,每年发生与乙肝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癌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在一百万以上,其数目骇人听闻。现阶段,对乙肝病毒理想的治疗方法应该是激活足够的免疫细胞,尽可能减少肝细胞的损伤,并能中止这种持续的感染。免疫治疗前患者体内抗原与前体DC系统的亲和积处于平衡改造状态,平衡常数L1q1L2q2=K,假设从体外补给A的替代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其浓度为X,免疫治疗效果C的增加浓度为N。由于B的群体中个体的亲和力呈正态分布,所以认为B数量的减小倍数等于平均亲和力的减小倍数,假设C的生理流量不受影响,q1不变,那么,N=L2{1-[L1/(L1+X)]1/2},当L1越小,由于L1q1L2q2=K,所以L2越大,并且当X越大时,N越大。所以免疫治疗要大剂量给药,同时大剂量给药活化势越大,活化速度也就越大。免疫治疗需先降低血液中HBV-DNA水平,所以有必要使用核苷类似物使L1减小,同时为了加速L2的增大,可能有使用免疫或血液系统兴奋剂的必要。又成熟DC数量=N×发生体积,所以有静脉给药或者多点皮下给药的必要。在慢性乙肝病人体内,由于存在静息活化平衡常数,那么在抗原浓度和亲和力相同的情况下,前体DC的浓度和亲和力之积为定值。前体DC浓度越大,亲和力越小,此时给药的途径的区别大大缩小。

乙肝病毒的各种抗原都对促进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作用。拉米夫定能使乙肝病毒各种抗原的表达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而能降低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乙肝病毒能通过提高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调亡诱导受体和死亡受体4的表达而增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调亡诱导配体毒性,人肝细胞中HBV复制水平升高能增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调亡诱导配体诱导的调亡;HBV感染时肝细胞可强表达CD95L和CD95,相互作用可引起肝细胞调亡。所以拉米夫定的使用能减少肝细胞的调亡。拉米夫定治疗还能降低淋巴细胞的调亡敏感性,并且拉米夫定不会妨碍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的成功清除。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有选择地予以护肝防纤维化治疗。

持续存在的乙肝病毒抗原对其敏感的前体DC持续的反向选择,使得这些前体DC不能在同一段时间内积累,继而使得二者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成熟的活化的DC不能在同一段时间内积累,以致不能同时产生足够的CTL细胞进行有效的控制被感染的肝细胞的作用。所以有必要提前降低病人细胞外液中慢性乙肝抗原的含量,以减小它们的反向选择作用。自然界中生物对有限的资源同样存在着相互的竞争。各种免疫细胞以及它们的亚群之间均存在着相互的竞争和抑制作用,如T细胞、NK和NKT细胞之间以及它们亚群之间的相互竞争。人体各种前体DC细胞亚群之间也同样可能存在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竞争。乙肝病毒抗原系统对对其敏感的前体DC持续的反向选择,使得这些敏感的前体DC减少,进而使得它对其它前体DC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其它的前体DC细胞数量就会增加,进而增强了它们对对乙肝病毒抗原系统敏感的前体DC细胞的抑制作用,使其恢复感染前的速度减小和能恢复的数量减少。同样,被感染的肝细胞也会持续的反向选择对其敏感的CTL细胞而使其数量减少,其它CTL细胞的数量将会增加,它们的抑制作用也会抑制乙肝病毒特异性CTL的恢复。为了增加对乙肝病毒敏感的前体DC的恢复速度,增大其能恢复的数量;同样也为了特异性抗乙肝病毒的前途CTL细胞的恢复,有必要解除这种持续的抑制作用。另外,外周血中被感染的DC细胞低水平表达MHC和共刺激分子,使得它们在与乙肝病毒特异性的T细胞群作用时,诱导活化的T细胞的比例将下降,而耐受和调节性T细胞产生的比例将升高。要解决这些错综复杂的局面,必须对免疫系统重新进行一次格式化。

免疫学篇(6)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哈尔滨医科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3-4394

国内刊号:23-1535/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8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免疫学篇(7)

[中图分类号]R39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b)-140-02

免疫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前沿的科学,发展很快,又是密切联系实际的应用科学。其理论与技术广泛渗透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等各个学科[1],其理论性强、内涵丰富、内容繁杂抽象,初学者很难理解和掌握,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呢?这就激励我们在教学实践工作中不断去寻找便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为了改变这种教者难教,学者难学的尴尬局面,我们在免疫学教学中不断摸索改进,总结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图解启示法

多媒体教学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我国的很多高校已经普及,这种教学手段为我们实施图解启示法教学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免疫学拥有大量的概念,各种免疫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丰富的免疫细胞发生作用的过程等等。如果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大量枯躁的文字讲解,学生根本无法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免疫学这门学科丧失兴趣。于是我们恰到好处地采用了图解启示法。例如,我们在讲解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的概念以及区别时,如果只是讲解内源性抗原由自身细胞合成,而外源性抗原则是外界物质入侵,就会显得有些抽象,这时我们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上的图1来讲解,这样就比较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又例如,我们在讲免疫球蛋白的两个特殊的结构J链和分泌片时,我们讲到J链是一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浆细胞合成,以二硫键的形式共价结合到Ig的重链上,功能是将单体Ig分子连接为多聚体;分泌片,为含糖肽段,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以非共价形式结合到二聚体上,保护分泌型IgA,使之不受环境中酶的破坏,并介导sIgA的转运。这样讲解,可能同学们很难想象这个J链和分泌片到底在免疫球蛋白的什么位置呢?如果结合多媒体课件上的图2讲解,同学们就比较好理解。

2箭头示意法

免疫学当中,很多免疫学术语对我们初学者来说比较陌生,抽象深奥,同学们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繁杂的语言描述可能会使同学们感到一头雾水,为了把难于讲解和理解的内容转化成易于讲解和理解的内容,我们采用了箭头示意法来对一些内容进行讲解。例如,我们举例感染SARS时,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强弱决定着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我们就采用了如图3的箭头示意法。

图3 感染SARS后机体的反应

通过结合箭头示意法讲解以后,同学们头脑中就会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机体免疫功能正常,免疫功能下降以及免疫功能异常增强时,对机体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影响,就比较便于同学们掌握。可见,这种方法可化繁为简,便于学生记忆,激起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3临床思维法

免疫学理论知识繁多,如果不能与临床相联系,就会导致教师教之枯躁,学生学之乏味的后果。为了消除这种弊端,我们在进行免疫学教学时,尽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基础免疫联系临床免疫,密切结合临床讲解免疫学知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陋习,进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我们在讲免疫应答发生在外周免疫器官,并且清除异物后,免疫细胞要发生凋亡时,举的例子是我们感冒时,颈部淋巴结肿大,是因为它是外周免疫器官,大量免疫细胞聚集到这里发挥免疫应答,所以淋巴结发生肿大,当感冒治愈以后,颈部淋巴结又恢复正常,就是因为发生应答以后,免疫细胞发生凋亡,保持机体正常的功能[2-4]。

综上所述,我们在免疫学教学中通过采用图解启示法、箭头示意法和临床思维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学生思维推理能力的培养也显著优于“填鸭式”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敬宁.适应学科特点,提高免疫学教学效果[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4):346-347.

[2]李速婷.实验教学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应用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124.

[3]陈爽,鞠晓红,方芳.谈基础免疫学理论的几种教学方法[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7):187.

免疫学篇(8)

进入21世纪以后,免疫学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已经成为医学领域多个专业的必修课,由于免疫学具有理论抽象、概念深奥等特点,加上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实验教学不足,使免疫学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免疫学教学改革显得很有必要。

一、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是十分普遍的现象,特别是中职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的学生,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社会适应力不足、缺乏良好的团队合作观念,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人文素质是医学人才十分重要的一种素质,医学与人类的生命健康有很大关联,只有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才能深入领悟生命的真谛,才能正确地处理护理人员与病人家属、医院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地为医学服务。因此,在中职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免疫学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在免疫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医学本质,树立良好的医学观念,培养新时期合格的医学人才。如在免疫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我国明朝种痘预防天花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医学史,宣传我国优秀的医学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精神及民族自豪感。又如教师可以在讲解免疫三大功能时,适当地讲解健康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豁达阳光的生活态度,提高自身免疫功能,减少疾病感染,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在毕业后用阳光的心态对待病人,有利于病人的恢复。此外,教师可以在讲解过敏性疾病时,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使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有了明显的增加,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健康带来极大影响,对此教师可以教育学生要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做起,树立环境保护观念,加强环境保护,共同打造优秀的生活空间。在中职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免疫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适合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对此,教师要特别注重这一点,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免疫学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面对抽象、复杂的免疫学知识,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这也就会对免疫学教学质量带来极大影响,因此,在新环境下,教师开展免疫学教学活动时,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免疫学知识探究。多媒体教学手段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教学手段,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活动的主流方式,多媒体可以通过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将免疫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听觉对学生感官进行刺激,这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免疫学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很强的优势,但是其也存在一些弊端,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此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有效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在以往的免疫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唯一的教学主体,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进度,抑或是教学方法都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就会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在实际中,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建立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从问题出发,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教师可以在下课前,为学生简单地说一下下节课所讲的内容,并设置一些预见性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探究,在下节课上,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能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如在超敏反应讲解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是不是没有用过青霉素的人,在使用之前都需要做皮试,是不是皮试阴性就可以保证不会出现超敏反应,青霉素是如何引起超敏反应的?”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资料查找、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三、加强实验教学

在中职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免疫学教学活动中,实验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是开展枯燥的理论教学,对实验教学不重视,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差,对此,在新时期下,教师必须加大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力度。一方面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实验过程,让学生对实验有初步了解,另一方面教师要组织学生在实验室开展免疫学实验,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

四、总结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中职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免疫学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中职卫校护理专业学生的良好发展,在开展免疫学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并加强实验教学,全面深化免疫学教学改革,以此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星光,陈祥,侯晋,等.以兴趣为导向的多元化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6(6):436-438.

免疫学篇(9)

在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生命科学三大前沿学科的免疫学,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进步,大大推动了免疫学的发展。目前,免疫学研究已经深人到了分子生物学水平,使过去许多悬而未决的临床疾病的发病机制问题得以阐明,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免疫学作为一门前沿学科,发展迅速,日新月异,理论抽象,对学生而言,难学、难懂、难记。此外,其各章节的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学生学起来更是枯燥乏味、困难重重。为此,如何使其内容由难变易、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浅显,是免疫学教师在教学上进行不断探求,不断改革的宗旨。如何适应当代免疫学发展的要求,针对免疫学知识体系的特点,有效地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成为教学的关键。笔者将免疫学教学改革设想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即备课、授课及实践。

一、备课方式改革――集体备课,合理制定授课计划

集体备课,能够使教师集思广益,通过研讨促教学,最终形成资源共享。集体备课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久已通行,对全国中小学教师而言已经是教学活动的常规。而大学中集体备课活动经验较少。免疫学是一门与其他生物学科,临床医学学科广泛交叉的前沿学科。学科知识覆盖面广,内容更新快,深奥抽象,通过免疫学教学实践“教”与“学”皆不易便是教师和学生最深的体会。由于教学课时少,如何取舍教学内容,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给教师的个人备课和教学带来不小的困扰。通过集体备课,正确分析教材,针对各部分特点制定授课计划,便于集思广益解决教师个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使教师向备课的“互补创新型”转换,形成“资源共享”。集体备课能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让每一个参与者收获更多的思想和方法,这正是集体备课的价值所在。

二、授课方式改革

现代教育理念是把发掘人的潜力,开发人的聪明才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那就必须积极探索,实施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措施。

1.“温故知新”,注重引导学生

针对免疫学理论抽象性强的特点,还要在每次讲新内容之前.采用回顾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温习上次授课内容,俗话说“温故知新”。在温故的同时,将当天要学习的内容串联起来,甚至是串联多个内容。如学习抗体时,要与抗原联系在一起;学习免疫分子时可以与免疫器官、免疫细胞联系起来。抓住重点内容,重点阐述,甚至是多次重复、重现所学的知识点,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

2.以人为本,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使教学方法多样化

免疫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正常与疾病状态下免疫现象与机制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仅用传统的语言教学难以完全表达清楚。以影音、图片、动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多媒体技术为新的教学模式的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通过声、光、电技术将医学免疫学中的大量的信息具体化,使原本枯燥、抽象、平铺直叙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如:

⑴图解法。通过一个图解启示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性认识,使其更加容易掌握。例如,我们在讲解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的概念以及区别时,如果只是讲解内源性抗原由自身细胞合成,而外源性抗原则是外界物质入侵,就会显得有些抽象。这时我们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上的图1来讲解,这样就比较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⑵箭头示意法。很多免疫学术语对我们初学者来说比较陌生,抽象深奥,同学们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为了将难于讲解和理解的内容转化成易于讲解和理解的内容,我们采用了箭头示意法来对其进行讲解。如,我们举例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我们就采用了如图2的箭头示意法。

在讲课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多次介绍本系统的框架,从整体去阐述部分,再从各部分又回归到整体。这样,每一次上课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单一的,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路沿着教师的引导逐步深入;同学反映容易理解、易于接受。

⑶临床思维法。免疫学理论知识繁多,如果不能与临床相联系,就会导致教师教之枯燥,学之乏味。为消除这种弊端,我们在进行免疫学教学时,应尽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基础免疫联系临床免疫,密切结合临床讲解免疫学知识,这样就会更加凝聚学生的好奇感。例如,讲到淋巴细胞中的恶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m alignantlymphomas)原发于淋巴结和其他器官中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由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的恶性肿瘤性增生引起。根据病理学特点的不同,分为何杰金氏病(HD)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两大类。HD又分为淋巴细胞为主型、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和淋巴细胞耗竭型(此型预后最差)等4种类型。而NHL尚无统一的分型,多按形态学、免疫学标志和恶性程度相结合分为低、中、高恶性3组,每组又分若干型。临床根据病变的范围分为4期,一般说Ⅰ~Ⅱ期低度恶性者疗效和预后较好。本病在中国并不少见,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11位,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青少年多见,以NHL居多,HD发生率明显低于欧美国家,与日本相似。发热、盗汗、消瘦和全身淋巴结及肝脾肿大为本病主要表现,确诊要靠淋巴结病理检查,胸片、B超和CT等检查可判明深部淋巴结肿大,有助于临床分期,诊断时有全身症状者为B,否则为A。一般治疗原则是:HD的Ⅰ、Ⅱ期和部分Ⅲ期A及NHL的Ⅰ、Ⅱ期病人以放射治疗为主,适当加联合化疗;HD的Ⅲ期B和Ⅳ期及NHL的Ⅲ、Ⅳ期病人应以联合化疗为主,辅以局部放疗。有条件者可做自体骨髓移植加强烈化疗,可望治愈。

总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应拘泥于某种教学方法,而应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授课内容对象,选择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理解消化课堂上的内容,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

3.学科交叉,注重培养学生联系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消化免疫学理论

生物学各个学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一个立体网络。如果将任何一门学科孤立看待,学生在理解上就会存在一定困难,而且很难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免疫学课同样如此,它的许多理论需要其他课程的知识才能充分理解,同样其他学科肯定也要用到免疫学知识。比如,在讲解MHC分子这一章时,学生普遍反映很难理解。我们分析了症结所在,就是这一章的学习需要学生对生物学及遗传学的知识有很好的掌握,但学生大约是在一年前学的这两门课,对知识的记忆已比较模糊,上课时对一些概念反应不过来,影响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课前要求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在讲解这一与基因密切相关的难点课程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这一章与临床医学有密切的关系,而临床知识往往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器官移植是现实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医学话题,而MHC与器官移植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重点讲解MHC与器官移植的关系,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4.与时俱进,加强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不断更新丰富教学内容

免疫学教学内容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综合性,在教学中各章节内容相互交叉和渗透较多,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前半部分主要是免疫学基础理论,它是后面临床免疫的根基。我们在教学中了解到学生爱好听临床方面的实例,在教学中讲述相对抽象的基础理论时可以举相关病。利用生活素材,掌握知识本质,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在后面把学生已感知到的临床现象与基础理论结合起来,从现象到本质,将学生的感性认识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

5.科研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根据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在分析问题时还要尝试着提出一些新的见解或方法来解决问题。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宰地位,教师的任务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从属地位,这样的教学形式死板,学生思考空间狭窄,结合各章节内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如现今流行的探究式教学法是以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为主要形式,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自主摸索合作互动中通过质疑、实验、讨论、想象,产生顿悟,进而有所发现。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进行探素,主要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自己得到未知的结果,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掌握。

6.对应素质教学目标,丰富考核及评价标准

考核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进行有序教学的有力“杠杆”。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考核方式积极利用考试以外的其他方式进行考核,进而弥补单一考试评价的缺陷。我们免疫学考核方案为:平时成绩(20%),期未成绩(70%),实验成绩(10%)。这样的比例在过去看来足比较合理的,但是现在看来存在局限性.随着实验课程的增多,相应的考核分数比例应提高至少占到5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学习态度等比例至少为20%,期未成绩为30%。通过这样一些措施,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手动性,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在学校转型的关键时期,为适应高校素质教育和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免疫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深人研究,争取总结出更多、更好的经验。

三、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使免疫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时可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此,我们增加了实用性强的实验,并注重实验内容的整体安排,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验的错误认识,要想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必须先从实验入手。为培养既有一定理论功底又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而不断努力。比如:合作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是当今全球范围内的一种较新的教学思想与策略根据医学免疫学学科特点,对抗原刺激机体后机体免疫系统不同成分参与免疫应答的复杂过程,采用合作性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最后以“话剧”表演方式汇报学习成果。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生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团队精神,使其发挥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其具体方法如下:首先,选择由教室商议选择一个有意义的合作主题,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就向学生推荐需要阅读和了解的资料,如相关教材、期刊、网站等。其次,教师来确定学术目标和合作目标。通过分组方式,组员角色的分配,给学生提供课后交流的主题和机会,让学生承担起个人责任并相互依赖,不至于使很多学生在课后觉得孤单,无所事事,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并达到目标。再次,检验合作学习效果的方法。在教师介入与监督下,随时给予学生提供指导和建议,这其实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体现。最后,进行信息反馈。以话剧方式分组汇报学习成果,并可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然后由评委点评并做自我总结。

综上所述,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以其广度上的多交叉、深度上的多层次、发展上的高速度成为沟通生物学和临床医学重要的桥梁学科。当代医学免疫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并和临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发生、发展等诸多环节密切相关,我们通过对免疫学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进,希望能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并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不断完善免疫学教学方法,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博采众长,扬长避短,使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赵良中,马爱新.免疫学教学法初探[J].工作初探,2008,5(20):140-143.

[2]靳静.医学免疫学多媒体教学实践探索[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18(3):655-656.

[3]宋春霞.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价值理念和思维原点[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55-58.

[4]刘雪兰等.抓住动物免疫学知识特点,探讨其教学模式[J].畜牧与饲养科学,2009,30(3):102-103.

[5]余慧倩.多样化培养目标下的教育考核方式[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8(28):44-45.

[6]黄茵.《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初探[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10(5):340-342.

[7]孙凤娥,于春涛.初探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09,(6):335.

[8]杨惠军,张冉.合作性学习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A].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09(1):107-108.

免疫学篇(10)

一、知识结构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调节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免疫学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和监控清除功能)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资料“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分析艾滋病的成因、HIV和T细胞变化关系

(三)情感目标

1、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2、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以外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的杀灭作用

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是保卫人体第三道防线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

2.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

3.免疫物质: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

(三)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

抗原进入机体后,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将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一段时间后,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抗体与抗原结合,抑制细菌的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抗体与病毒结合,可以使病毒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被吞噬细胞消化。

(四)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刚开始与体液免疫的开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同时,效应T细胞还释放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来加强免疫效应。

(五)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六)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可引起疾病,如免疫功能过强时,会引起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免疫功能过低时会引起免疫缺陷病。

1、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1)特点:

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②一般不会破坏正常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

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过程:过敏反应发生于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细胞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

(3)分布:过敏反应中的抗体分布于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体液免疫中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在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4)预防: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是找出过敏原,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

(5)过敏原

诱发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有几百种,它们通过吸入、食入、注射或接触等方式使机体致敏。常见的过敏原有以下五大类:

①吸入式过敏原。如粉尘、螨虫、动物皮屑等。

②食入式过敏原。如牛奶、抗菌素、香油以及一些蔬菜、水果等。

③接触式过敏原。如冷空气、化妆品、霉菌、寄生虫等。

④注射式过敏原。如青霉素、链霉素、异种血清等。

⑤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受微生物感染、电离辐射、烧伤等生物、理化因素影响而使结构或组成发生改变的自身组织抗原,以及由于外伤或感染而释放的自身隐蔽抗原,也可成为过敏原。

(6)花粉引起组织液增多的原因

过敏反应时组织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血浆中的蛋白质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结果增加了组织液中蛋白质的浓度而降低了血浆中蛋白质的浓度,从而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吸水。

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

病因:抗原的抗原决定簇与自身的组织和器官的表面结构十分相似,导致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不仅向抗原进攻的同时,也向自身的组织、器官发起进攻.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溃疡性结肠炎等。

3、免疫缺陷病:机体免疫功能缺乏或不足所引起的疾病。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具体有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等。

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HIV是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菌、病毒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

六、板书设计

(一)人体免疫的三大防线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粘膜 阻挡和杀灭病原体,清扫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先天性)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抗原) 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三)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系统对内:监控和清除功能

2.免疫系统对外:防卫功能

(四)免疫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

2.自身免疫病

3.免疫缺陷病

(五)免疫学的应用

免疫学篇(11)

【关键词】 眼科;免疫学;葡萄膜炎;角膜;Graves眼病

AbstractFor pointing out the relevant research progres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direction of disease about ophthalmic immunology at the present stage, improving the direction of clinical treatment and scientific research,based on the latest research of ophthalmic immunology of the world,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pathogenic factors, treatment methods and reaserch progress of uveitis, corneal, ocular surface diseases and Graves ophthalmopathy clearly. In view of a series of major achievements of ophthalmic immunology driven by cell culture techniques, DNA recombinant technology,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 protein biochemistry technology, 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he approach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phthalmic immunology is using multicenter study ways to increase basic research and improve experimental methods.

KEYWORDS: ophthalmic; immunology; uveitis; cornea; Graves ophthalmopathy

0引言

眼可被认为是一个微型免疫系统,可发生任何类型的免疫反应。由于它具有解剖、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特殊结构和功能,它又有别于全身的免疫反应,形成了独特的免疫生理和病理过程,它与全身免疫反应又有联系,又有相对独立的局部功能[1]。由于免疫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细胞培养技术、DNA重组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蛋白质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都对眼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免疫学涉及眼科的研究领域较为广泛,如眼免疫的基础研究、单纯疱疹性角膜炎、蚕蚀性角膜溃疡、外伤性白内障、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蛋白免疫、葡萄膜炎、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Graves眼病及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等疾患的免疫学研究,并开始对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防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1葡萄膜炎的免疫学研究

葡萄膜炎是一类常见的致盲眼病,虽然感染、外伤等多种因素均可引起,但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类型为自身免疫应答所致的葡萄膜炎。其常见病因及类型为风湿性疾病伴发葡萄膜炎、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Fuchs综合征、Behcet病及眼弓形体病所致的葡萄膜炎等[2,3]。人类葡萄膜炎多是由自身免疫反应所引起,视网膜中有多种抗原,每种抗原又有多个致葡萄膜炎活性多肽。Rai等[4]探讨了葡萄膜炎与视网膜S抗原的22种多肽的关系,在检测的26例患者中11例对S抗原多肽有增殖反应。此种结果一方面说明一些葡萄膜炎可能由视网膜S抗原多肽引起的免疫反应所致,另一方面也提示在一些葡萄膜炎发生中也可能有其他视网膜抗原或葡萄膜抗原参与。葡萄膜炎患者体内晶状体抗原、葡萄膜抗原的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反应的检测,发现这些抗原的免疫反应在葡萄膜炎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一般认为葡萄膜炎是由Thl细胞介导的疾病,最近研究发现,Tbet (T box expressed in T cells,Tbet)是Thl的特异性转录因子,在Thl的分化中起决定作用。在炎性反应过程中,Tbet可诱导产生干扰素,抑制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等Th2因子产生,启动Thl反应,导致以细胞免疫为主的炎性反应损伤。为探讨Tbet在Behcet病性葡萄膜炎中的作用,IJi等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了活动性Behcet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bet的表达,发现其表达显著高于正常人,此结果支持Behcet病性葡萄膜炎是由Thl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一观点[5]。糖皮质激素仍是葡萄膜炎治疗的主要药物。近年来糖皮质激素应用于治疗葡萄膜炎的一个重要进展是将其直接注射至玻璃体内,以治疗慢性后葡萄膜炎[6]。

目前文献中报道此种治疗的适应证主要有交感性眼炎、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特发性全葡萄膜炎、中间葡萄膜炎、Behcet病性葡萄膜炎、慢性葡萄膜炎、葡萄膜炎所致的顽固性囊样黄斑水肿、继发于匐行性脉络膜炎的脉络膜新生血管、VKH综合征引起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7,8]。此种治疗的最大优点是眼内用药不引起全身性并发症。但是葡萄膜炎虽然发生于眼局部,却往往是一种全身性免疫应答所致,葡萄膜炎易于伴发多种全身性疾病,这些均说明大多数葡萄膜炎不可能仅用眼内注射糖皮质激素的方法,有关此种治疗的长期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确定。除了传统的免疫抑制剂治疗葡萄膜炎之外,一些新的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也显示了治疗的有效性,这些药物和生物制剂主要有环孢素、FK506、麦考酚酸酯(Mycophenolatemofetil)、肿瘤坏死因子(TNF)阻断剂、干扰素等[911]。其他新的制剂或实验方法正在临床试验中,如IL1受体拮抗剂(anakinra)、IL2受体拮抗剂(daclizumab)或特异性细胞因子(IL10)制剂,口服抗原诱导免疫耐受也可用于治疗葡萄膜炎。应用重组人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可抑制T细胞活化、阻止T细胞向眼内聚集,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和眼内细胞因子表达,从而抑制或预防EAU的发生[1214]。

2角膜病

角膜疾病以及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是免疫学研究的第二热门问题。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对角膜移植术后的病理组织学、体液免疫、细胞免疫、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IL2及其受体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出细胞免疫在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参与免疫排斥反应的细胞有T细胞、辅助/诱导性T细胞、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巨噬细胞、MHCⅡ类抗原阳性细胞及β转化生长因子阳性细胞。降低术后排斥反应的主要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环孢素A、FKS06、雷帕霉素、麦考酚酸酯以及一些细胞因子制剂或受体拮抗剂。在高危角膜移植术患者的前房中植入FKS06缓释药物,可有效抑制术后内皮型排斥反应的发生[15]。此外,蚕蚀性角膜溃疡和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也与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有关。蚕蚀性角膜溃疡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发现,病变处角膜和结膜的上皮细胞、角膜基质细胞有HLADR抗原的异常表达,CD+4/CD+8细胞比值增加;患者血清中有抗兔角膜细胞和抗人角膜上皮细胞的抗体,外周血CD+4/CD+8细胞比值明显增高;泪液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水平也有异常。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是我国感染性角膜疾病中的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在对其发病机制进行的研究中,发现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发生除与感染的病毒株有关外,还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发现溃疡型与基质型有明显不同,溃疡型主要表现为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基质型则表现为Ⅳ型过敏反应;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IL2产生及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人;基质型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外周血CD+4/CD+8细胞比值也显著降低;复发性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患者血清中可溶性IL2受体水平升高,患者泪液中分泌型的IgA含量明显降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除使用抗病毒药物以外,还可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剂,如应用γ干扰素联合中药治疗较单纯应用抗病毒药物效果更好。

3眼表疾病

春季角膜结膜炎是常见的眼部超敏反应性疾病,过去认为是IgE介导的I型超敏反应,近年来发现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也参与其发病。在春季角膜结膜炎患者的结膜组织中发现黏合素、表皮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强阳性表达,结膜组织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免疫活性细胞。春季角膜结膜炎患者泪液中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IL4,IL6、可溶性IL6受体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的含量明显升高[1618]。自身免疫性泪腺病是眼干燥症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眼科学者利用DEAE52纤维层析法从牛泪腺中提取了两种泪腺抗原,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43000和67000,并将其免疫大鼠可诱发出自身免疫性泪腺炎的模型,用于探讨泪腺炎的发病机制[19]。

4 Graves眼病的免疫学研究

Graves眼病是常见的眼眶疾病之一,已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许多学者在Graves眼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中发现:(1)患者血清中有甲状腺刺激抗体、抗眼肌膜抗原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及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等自身抗体,其中甲状腺刺激抗体及抗眼肌膜抗原抗体与Graves眼病的活动性有关,当Graves眼病控制后其抗体水平显著下降;(2)急性期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体内CD+4细胞无异常,而CD+8细胞明显下降,CD+4/CD+8细胞比值明显升高,缓解期则上述指标恢复正常,因此,CD+4/CD+8细胞比值可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指标;(3)患者淋巴细胞IL2受体、血清可溶性IL2受体、IL6和可溶性IL6受体及肿瘤坏死因子均高于正常人,活动期高于缓解期;(4)患者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膜有异常的HLADR抗原表达以及甲状腺内S100蛋白阳性树突状细胞增多,后者与HLADR抗原阳性甲状腺上皮细胞或浸润的淋巴细胞密切接触,提示异常增多的树突状细胞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的启动或延续有关;(5)患者血清中γ干扰素水平显著升高而IL4水平无改变,γ干扰素/IL4比值升高提示患者体内Th1细胞活性增高;(6)患者尚有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有关Graves眼病的自身抗原目前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人眼肌膜蛋白(相对分子质量64 000)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可能在Graves眼病的发生中起着一定作用。关Graves眼病的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国内报道较少,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氨甲喋呤及环孢素A等药物治疗[20]。

5近视

近视眼是一种严重危害青少年视力的常见病、多发病。在近视的发病机制方面,至今仍众说纷纭。最近有学者从免疫学观点出发的病理学研究能够促进对近视的治疗新见解以及近视发病机制新概念的形成[21]。近视患者的体液免疫状况:对56例年轻的近视患者进行了免疫学研究,结果发现IgG含量升高,IgM含量下降,有并发症的高度近视患者血清中IgG降低,IgM升高,免疫复合物增加到98%±5%[22]。近视患者的细胞免疫状况:进展性近视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含量较正常人低,T淋巴细胞的相对数和绝对数明显降低。对有并发症的高度近视患者的免疫学研究结果显示,T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以及B淋巴细胞的含量明显降低。可以推测,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与近视发病可能有关[23]。机体免疫状况的改变在近视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近视患者,尤其是有并发症的高度近视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状况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反应指标相似[24]。这无论对近视病因的理解还是临床用免疫方法预防、预测和治疗近视都将是有益的。

6其他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诸多学者在眼免疫学的研究中发现,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眼玻璃体内IL6水平增高,视网膜前膜中可检测出IgG,IgA,IgM抗体、补体C3、T和B淋巴细胞、HLADR抗原阳性细胞和巨噬细胞;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血清中抗视网膜抗体的阳性率高于正常人,提示在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发生中可能有免疫因素的参与;翼状胬肉的形成可能与紫外线引起角膜前弹力膜蛋白变性刺激机体产生变态反应有关,其病变组织中可见大量的肥大细胞和淋巴细胞,并有大量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血清中IgE,IgG,IgA,IgM,补体C3,TNFα和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显著升高;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房水和血清中免疫球蛋白、补体C3水平异常,淋巴细胞对晶状体蛋白有异常免疫反应[24]。

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重视眼科免疫学基础研究,改变单一的实验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探讨眼病免疫学问题,提倡多中心研究,争取在眼科免疫学研究的部分方面有所突破,促进我国眼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Chang JHM, Wakefield D. Uveitis: a global perspective. Ocul Immunol

Inflamm 2002;10(4):263279

2 Mercanti A, Parolini B, Bonora A, et al. Epidemiology of endogenous uveitis in noah.eastern Italy. Analysis of 655 new cases. Acta Ophthalmol

Scand 2001;79(1):6468

3杨培增,张震,王红,等.葡萄膜炎的临床类型及病因探讨.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18(4):253255

4 Rai G, Saxena S, Kumar H, et al. Human retinal Santigen:T cell epitope mapping in posterior uveitis patients. Exp Mol Pathol 2001;70(2):140145

5 Li B, Yan g PZ, Zhou HY, et al. T·bet expression is upregulated in active Behcet s disease. Br J Ophthalmol 2003;87(10):12641267

6 Ahn JK, Seo JM, Yu J, et al. Dow nregulation of IFNgamm aproducing CD56 T cels after com bined lowdose cyclosporine/prednison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Behcets uveitis.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5;46(7):24582464

7 Ishikawa T, Hokama H, Katagiri Y, et al. Effects of 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tacrolimus(FK506)in experimental uveitis. Curr Eye Res 2005;30(2):93101

8 Jonas JB, Kreissig I, Degenrmg R. Intraocular pressure after 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Br J Ophthalmol 2003;87(1):2427

9 Ozkiris A, Erkilic K. Complications of 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Can J Ophthalmo1 2005;40(1):6368

10 KOtter I, Zierhut M, Eckstein AK, et al. Human recombinant interferon alfa2a for the treatment of Behcet s disease with sisht threatening posterior or panuveitis. Br J Ophthalmol 2003;87(4):423431

11 Joseph A, Raj D, Dua HS, et al. Infliximab in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posterior uveitis. Ophthalmology 2003;110(7):14491453

12 Foster CS, Vital AT, ed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uveitis.Philadelphia:W B Saundem 2002:177214

13 Thurau SR, Wildner G. Oral tolerance for treating uveitinew hope for an old immunological mechanism. Prog Retin Eye Res 2002;21(6):577589

14史伟云,刘延,谢立信,等.FKS06缓释系统前房植入抑制兔高危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中华眼科杂志 2006;42(4):299304

15 Abu E1Asrar AM, A1Mansouri S, Tabbeta KF, et al. Immun opathogenesis of conjunctival remodelling in vernal keratoconjunctivitis.

Eye 2006;20(1):7179

16 Shoji J, Inada N, Sawa M. Antibody arraygenerated cytokine profiles of tears of patients with vernal keratoconjunctivitis or giant papillary conjunctivitis. Jpn J Ophthalmol 2006;50(3):195204

17 Pappa A, Lawson JM, Calder V, et al. T cell and fibroblasts in affected extraocular muscles in early and 1ate 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 Br J Ophthalmol 2000;84(5):517522

18 Mysliwiec J, Kretowski A, Topolska J, et al. The influence of corticostemids on IL6/IL6R system in patients with Graves’ ophthalmopathy. Pol Arch Med Wen 2002;108(2):739744

19 Mysliwiec J, Kretowski A, Topolska J, et al. Serum Thl and Th2 profile cytokine level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Graves’ophthalmopathy treateel with corticostemids. Horm Metab Res 2001;33(12):739743

20陈德才,朱泓,陈红艳,等.甲基强的松龙与地塞米松加氨甲蝶呤冲击治疗Graves眼病的近期手术疗效观察.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2;18(4):321322

21 Smith JR, Rosenbaum JT. A role for methotrexate in the management of noninfectious orbital inflammatory disease. Br J Ophthalmol 2001;85(10):12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