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科学决策大全11篇

时间:2022-08-26 19:45:14

科学决策

科学决策篇(1)

一、我国行政决策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级决策层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决策观念有了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推动决策观念的转变,中央政府主要做了三项工作。一是积极鼓励软科学研究,结合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建立起新的决策理论,形成支持科学决策的知识体系。二是普遍进行干部培训,以普及决策科学为重点,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强化决策者的科学决策意识和技能。三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宏观决策中注重程序化的多方案论证,把决策科学化付诸实践。当今的许多重大决策,如三峡工程建设、农村改革与发展、沿海开放、价格体系改革等都是在集中专家及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权衡利弊,最终决策的。

2.决策制度逐步完善。决策制度的完善既包括建立健全属于决策体制内部的具体制度,也包括从制度层面上改善决策的大环境,如废除干部领导终身制,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和权力下放等。许多重大的基建、技改项目一般都要先经过有关专家组或专门机构审查、评估,再由政府部门批准立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制定了议事规则,对同级政府提请审议的议案有明确的审议程序和时限,以前极少有过的“否决”现象,现在则时常可以见到。大量的行政事务,过去长期由党委包揽,现在则由政府决策,还政于政,随着各级决策层逐步推行政务公开,决策制度日趋完善。

3.决策辅助机构开始建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就普遍恢复或建立了政策研究机构和信息处理中心,为决策层提供信息收集、咨询建议以及方案论证等,以此来辅助决策。另外,由于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化,信息的流通越来越通畅,社会上的各种信息、调查、咨询机构也纷纷出现,加入了辅助决策的行列。

4.决策手段走向现代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一批新兴理论为决策行为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推动决策科学向高层次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为科学决策开拓了更广泛的信息渠道。问卷调查、模型分析等方法也在决策过程中普遍采用。

二、我国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纵观决策科学化发展进程,可以发现我们已经实现了由经验决策为主向科学决策为主的转变。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偏低。决策科学化首先要求民主化,但不少决策者仍然以自己的倾向为决策依据,专家智囊和政策研究人员只能按照领导的意图做“命题文章”,给领导的意见披上“科学”的外衣,由以前的一个人说了算变成一个人替大家说了算。

2.辅助决策机构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有些机构名为研究所、信息中心,实际功能却蜕化成起草文件和报告的秘书班子。另外,由于行政体制造成的条块分割、部门所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研究机构,制约着他们作用的发挥。

3.战术研究多,战略规划少。一些官员总想为自己增加政绩。在决策时视野狭窄,缺乏宏观考虑,忽视长远目标和总体规划。造成这种状况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现行干部体制存在弊端,使一些干部为追逐利益而发生许多短期行为。

4.决策机构内部结构不尽合理。表现之一是决策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政府部门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影响效率的最大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政府部门内部职责含混,责任难以追究。表现之二是决策多,执行少。形成了一种新的结构失衡,影响决策的整体质量。

三、改革我国行政决策制度的建议

1.明确决策主体的自身定位。从决策主体的形式特征看,公共行政决策主要是政府的决策。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决策主体已经包括政府决策层、各类智囊机构和专家系统以及各种社会组织。政府决策层作为决策主体的主导部分,拥有对决策方案的最终裁定权,但它在整个决策系统中的地位已由唯一变成部分。在科学决策中要提高对专家系统的重视程度,发挥专家学者的特殊作用,不断提高公共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政府决策层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供决策需求,二是参与方案论证,三是做出最后决断。由于不能事必躬亲,所以,全面掌握宏观情况,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对方案进行严密的评估论证,是政府决策层最应该下功夫的环节,这个环节也恰恰是科学决策过程的核心。2.准确把握决策内容,努力提高公共行政决策的质量和水平。一是明确决策指导思想,把握决策方向。公共行政以实现公共利益为本质追求,是最直接和最能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思想的政府执政行为。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决策议题。公共行政要协调和解决的公共事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在选择决策议题时,要准确把握决策内容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位置,综合考虑所制定公共政策和工作方案的相关联系,认真分析这些政策、方案实施的制约因素及其积极和消极影响,还要科学评估公共政策和工作方案对各社会群体利益的影响及其能否有效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更好地体现公共行政对公共利益的追求。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完善决策方案。通过深入科学的调查研究取得准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提出有针对性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科学决策篇(2)

对于后一个问题,即关于决策结果的科学性的问题,就不仅复杂,而且还会产生歧义了。这里涉及到对实际情况的看法问题。从决策者的角度来说,似乎决策的对象──包括环境和人都是纯粹的客体。他们只有在一定政策的作用之下才会产生这样和那样的反应。这样,就可以把每一项决策和客体的反应之间的联系作相关的细致的分析,并且将这一过程变成完全可以重复进行实验的过程。只有作这样的设想时,才能从自然科学的意义上来考察决策结果的科学性。这也就是把决策的过程和自然科学的实验相提并论。这样做在一些人看来才是完全符合科学的,因而是科学决策的本意。然而,问题在于,是否能够把决策的对象看成纯粹的客体?实际上恐怕不能这样看。因为决策的对象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或人群。他们不仅仅可以对决策者的行为做出一定的反应,同时,他们还能以主体的姿态对决策者施加影响,并且力求达到预期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总的权力格局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实际上已形成一种决策者与决策对象之间的互动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过程已经不是原来人们所设想的单向的运动,而是一种双向的运动,并且是一种往复不断的双向运动了。而在双向的运动中,原来的所谓决策的科学性便不见了。第一,因为决策者通过一定的决策并不一定能从决策对象方面得到预期的反应;第二,决策者的决策动机本身便要受到决策对象反作用的影响。这样,便使得决策者和决策对象双方的地位都变得相对化了。因而,决策过程便伴随着决策者和决策对象双方不断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两个过程结合在一起,才能反映现实的决策状况。这个问题,我是受启发于詹姆斯·不坎南的《自由、市场与国家》。他在书中分析了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区别,指出,经济学把作为研究对象的人完全看成像自然对象一样的纯客观对象。因此,其所研究的就是每一项政策对客体作用之后所产生的反应。而且这种作用与反应的内容是可以重复的,也就是说,不论什么人在什么时候都可以用同样的政策得到同样的反应。这样,决策过程就变成了与自然科学实验一样的过程了。然而不坎南认为,这种对科学的追求实际上是并不科学的。因为作为经济政策的对象的人们,并不是一个纯客观的对象,而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体。他们并不是简单地接受经济政策的作用,而且也在把决策人当作实验的对象。他以《鲁宾逊漂流记》中的鲁宾逊和星期五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当鲁宾逊开始遇到星期五的时候,由于无法进行语言的交流,他只能对星期五进行作用与反应的实验以探索交流的途径。这样看来他似乎是在进行一种纯粹的自然科学的实验。而经济学便类似这样一种实验。但是,不坎南指出,实际上,当鲁宾逊在进行这种实验的时候,反过来星期五也在对鲁宾逊作着同样的实验。也就是说双方都在寻找交流的途径。这样便很快找到了交流的途径,并发展为语言的交流。不坎南指出,这种情况正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内容。这样便把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区别开来。这就说明:如果说经济学所追求的是只能有唯一答案的科学真理,那么,政治经济学所追求的却是利益的交易。这就是不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的出发点。不坎南的这一思想对我们研究决策问题显然是有很大的启发性的。如果说在经济领域中情况是如此,那么作为政治学和行政学研究对象的政治领域就更加如此。所以,政治决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利益的交易过程。是决策者与决策对象之间的利益交易的过程。因此,虽然基本上说来决策是在政治管理的权力的框架内运行的,也就是说决策者与决策对象之间的地位不可能是平等的,但是其中已在很大的程度上渗透进了交易的内容,从而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了权力关系。面对这样一种实际的情况,强调决策的科学性就有可能走人歧途。因为科学性所追求的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在实际上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答案的情况下,人们就会把并非唯一正确的答案当作唯一正确的答案。而自认为自己已经真理在握的人,就会把其它的可能答案当作谬误去排斥和打击。因为真理是从不妥协的。而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一定要碰壁的。正如不坎南在上述的书中指出的,不注重利益交易而只注重追求真理的政治学,很容易变成专制主义的政治学。这种说法也适用于对所谓科学决策的评价。名义上追求科学性的决策,很可能变成专制主义的决策。这样,所谓的科学决策不但不等于正确的决策,而且还同民主决策完全对立起来了。如果说真理是决不妥协的,那么利益却是可以妥协的。交易就是利益妥协的最经常和最方便的办法。所以,对科学决策这一提法需要慎重对待,应该仅仅从前一种意义上即决策方法的科学性的意义上来使用,而不应该将其意义延伸到决策的结果方面来。同时,我们在研究决策的结果时,则应把决策的结果看作是决策者与决策对象之间围绕着利益问题的互动过程的一种合力,也就是双方反复进行利益交易的结果。从这方面来说,并不存在追求真理和追求科学性的问题,而是追求利益的协调,即追求双方都能或都愿意接受的结果。这才应该是正确决策的最后的衡量标准。这样一种认识应该始终贯彻到公共决策的过程中来,使公共决策真正能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良好的、积极的作用。

关于决策民主化的问题与上述问题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民主从操作的意义上说就是人民对政府的制约。也就是在政治管理权力运行的框架之内相对于自上而下的政治管理权力而存在的自下而上的制约权力。因此,民主的实质在在于制约。而一般所理解的民主决策一个是指采纳群众的意见;另一个是指按照民主的程序进行决策。然而采纳群众的意见,完全可以是单向地即自上而下地实现的,而并不体现自下而上的制约。也就是说收集意见的过程很可能是上级提出要求,而下级提供材料,而与广大群众没有直接的联系。至于按程序决策,也是与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直接联系的。所以,按照民主的精神,民主决策应该体现人民群众对政府的制约,而人们对于民主决策的习惯看法却与这种制约没有直接的联系。这在认识上便产生了很大的差距。为了要真正实现民主决策,首先便需要使人民对决策过程发挥制约的作用,体现出在决策过程中人民与政府双方的互动关系。其次,作为民主决策来说,一般地、笼统地指出在决策过程中人民与政府的互动还是很不够的,而是还必须解决如何互动的问题。因此,所谓民主决策问题就是要解决在决策过程中人民与政府之间如何互动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互动的内容、方式、程度、幅度等等问题。那么,在民主决策中如何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呢?

第一,在民主决策中人民与政府互动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双方的利益交易上。当政府从国家或政府某一部门的利益出发要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必然会触及人民群众的利益。于是,人民群众便会针对这个利益问题对政府提出要求。从而引起双方的利益博弈。如果政府不顾人民群众的意见,而强行贯彻自己的政策时,就会形成零和博弈的局面。相反,如果政府能够很好地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那么就会形成正和博弈,也就是形成交易的局面。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使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被政府所承认并对政府产生实际的影响。为了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人民群众要有足够的力量来表达自己的利益,并有相应的机制使政府不能不考虑来自人民群众的意见。只有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很好地实现双方的利益交易,形成正和博弈的结局。

第二,在民主决策中,人民群众应该采取什么方式同政府之间实现利益的交易呢?首先,人民群众应该在不同的程度上组织起来。如果人民群众处于一种无组织状态,那么他们也就不可能形成比较强大的力量,从而他们的利益要求也就很难引起政府的注意和被政府所采纳。这样便提出了社会结构多元化的任务。也就是在政府之外,需要形成多种多样的群众的社会组织的政治组织,从而可以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来强有力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其次,应该建立一种有效的社会和政治机制,使得政府官员的利益与其对民意的态度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政府官员不能不考虑来自人民群众的意见。一般地说,这种机制是来自竞争性的民主选举制度。再其次,在上面两点已经实现的基础上,如何进行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利益交易呢?这方面的形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通过代议机构向政府施加影响;可以是某种具有制度性的协商方式;可以是群众组织与政府官员之间的某种个别的接触;可以是非制度化的某种压力行动;可以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体来对政府施加影响;以及人们能够想到的其它一切方式,等等。所有这一切归纳到一点,就是要使决策过程贯彻民主的精神,使决策过程本身实现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利益交易,这样所产生的决策,就能既符合于政府的利益,又符合于人民群众的利益。

科学决策篇(3)

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人们平时最关心也是谈论最多的便是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的问题。但是究竟如何理解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却并没有得到深入的讨论。本文拟就此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以就教于学界。 一般说来,人们对科学决策的理解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指决策的方法和程序符合科学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指决策的结果符合客观规律。前者一般不容易产生歧义,而后者却容易产生歧义。当然,就前者来说情况也是很复杂的。科学方法有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的区别,人们只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而不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是否合理呢?对信息的归纳、整理和分析也有不同的方法,有量化分析的方法,也有一般的归纳与综合的方法。使用一般的归纳与综合的方法是否就不科学呢?例如过去的革命战争时期,战争的形势瞬息万变、政治环境纷纭复杂,然而毛泽东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方法和归纳综合的方法制定了正确的政治的战略策略和军事的战略策略,从而赢得了革命和战争的胜利。我们都知道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对抗日战争的发展作了多么英明的预见,历史证明,后来抗日战争的发展基本上是按照这一预见实现的。我们能说这样的决策不科学吗?当然我们也不能说量化分析的方法不科学,虽然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关于决策方法的科学性的问题便是一个值得深入地讨论的问题。 对于后一个问题,即关于决策结果的科学性的问题,就不仅复杂,而且还会产生歧义了。这里涉及到对实际情况的看法问题。从决策者的角度来说,似乎决策的对象──包括环境和人都是纯粹的客体。他们只有在一定政策的作用之下才会产生这样和那样的反应。这样,就可以把每一项决策和客体的反应之间的联系作相关的细致的分析,并且将这一过程变成完全可以重复进行实验的过程。只有作这样的设想时,才能从自然科学的意义上来考察决策结果的科学性。这也就是把决策的过程和自然科学的实验相提并论。这样做在一些人看来才是完全符合科学的,因而是科学决策的本意。然而,问题在于,是否能够把决策的对象看成纯粹的客体?实际上恐怕不能这样看。因为决策的对象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或人群。他们不仅仅可以对决策者的行为做出一定的反应,同时,他们还能以主体的姿态对决策者施加影响,并且力求达到预期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总的权力格局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实际上已形成一种决策者与决策对象之间的互动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过程已经不是原来人们所设想的单向的运动,而是一种双向的运动,并且是一种往复不断的双向运动了。而在双向的运动中,原来的所谓决策的科学性便不见了。第一,因为决策者通过一定的决策并不一定能从决策对象方面得到预期的反应;第二,决策者的决策动机本身便要受到决策对象反作用的影响。这样,便使得决策者和决策对象双方的地位都变得相对化了。因而,决策过程便伴随着决策者和决策对象双方不断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两个过程结合在一起,才能反映现实的决策状况。这个问题,我是受启发于詹姆斯·不坎南的《自由、市场与国家》。他在书中分析了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区别,指出,经济学把作为研究对象的人完全看成像自然对象一样的纯客观对象。因此,其所研究的就是每一项政策对客体作用之后所产生的反应。而且这种作用与反应的内容是可以重复的,也就是说,不论什么人在什么时候都可以用同样的政策得到同样的反应。这样,决策过程就变成了与自然科学实验一样的过程了。然而不坎南认为,这种对科学的追求实际上是并不科学的。因为作为经济政策的对象的人们,并不是一个纯客观的对象,而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体。他们并不是简单地接受经济政策的作用,而且也在把决策人当作实验的对象。他以《鲁宾逊漂流记》中的鲁宾逊和星期五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当鲁宾逊开始遇到星期五的时候,由于无法进行语言的交流,他只能对星期五进行作用与反应的实验以探索交流的途径。这样看来他似乎是在进行一种纯粹的自然科学的实验。而经济学便类似这样一种实验。但是,不坎南指出,实际上,当鲁宾逊在进行这种实验的时候,反过来星期五也在对鲁宾逊作着同样的实验。也就是说双方都在寻找交流的途径。这样便很快找到了交流的途径,并发展为语言的交流。不坎南指出,这种情况正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内容。这样便把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区别开来。这就说明:如果说经济学所追求的是只能有唯一答案的科学真理,那么,政治经济学所追求的却是利益的交易。这就是不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的出发点。不坎南的这一思想对我们研究决策问题显然是有很大的启发性的。如果说在经济领域中情况是如此,那么作为政治学和行政学研究对象的政治领域就更加如此。所以,政治决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利益的交易过程。是决策者与决策对象之间的利益交易的过程。因此,虽然基本上说来决策是在政治管理的权力的框架内运行的,也就是说决策者与决策对象之间的地位不可能是平等的,但是其中已在很大的程度上渗透进了交易的内容,从而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了权力关系。面对这样一种实际的情况,强调决策的科学性就有可能走人歧途。因为科学性所追求的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在实际上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答案的情况下,人们就会把并非唯一正确的答案当作唯一正确的答案。而自认为自己已经真理在握的人,就会把其它的可能答案当作谬误去排斥和打击。因为真理是从不妥协的。而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一定要碰壁的。正如不坎南在上述的书中指出的,不注重利益交易而只注重追求真理的政治学,很容易变成****主义的政治学。这种说法也适用于对所谓科学决策的评价。名义上追求科学性的决策,很可能变成****主义的决策。这样,所谓的科学决策不但不等于正确的决策,而且还同民主决策完全对立起来了。如果说真理是决不妥协的,那么利益却是可以妥协的。交易就是利益妥协的最经常和最方便的办法。所以,对科学决策这一提法需要慎重对待,应该仅仅从前一种意义上即决策方法的科学性的意义上来使用,而不应该将其意义延伸到决策的结果方面来。同时,我们在研究决策的结果时,则应把决策的结果看作是决策者与决策对象之间围绕着利益问题的互动过程的一种合力,也就是双方反复进行利益交易的结果。从这方面来说,并不存在追求真理和追求科学性的问题,而是追求利益的协调,即追求双方都能或都愿意接受的结果。这才应该是正确决策的最后的衡量标准。这样一种认识应该始终贯彻到公共决策的过程中来,使公共决策真正能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良好的、积极的作用。

关于决策民主化的问题与上述问题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民主从操作的意义上说就是人民对政府的制约。也就是在政治管理权力运行的框架之内相对于自上而下的政治管理权力而存在的自下而上的制约权力。因此,民主的实质在在于制约。而一般所理解的民主决策一个是指采纳群众的意见;另一个是指按照民主的程序进行决策。然而采纳群众的意见,完全可以是单向地即自上而下地实现的,而并不体现自下而上的制约。也就是说收集意见的过程很可能是上级提出要求,而下级提供材料,而与广大群众没有直接的联系。至于按程序决策,也是与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直接联系的。所以,按照民主的精神,民主决策应该体现人民群众对政府的制约,而人们对于民主决策的习惯看法却与这种制约没有直接的联系。这在认识上便产生了很大的差距。为了要真正实现民主决策,首先便需要使人民对决策过程发挥制约的作用,体现出在决策过程中人民与政府双方的互动关系。其次,作为民主决策来说,一般地、笼统地指出在决策过程中人民与政府的互动还是很不够的,而是还必须解决如何互动的问题。因此,所谓民主决策问题就是要解决在决策过程中人民与政府之间如何互动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互动的内容、方式、程度、幅度等等问题。那么,在民主决策中如何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呢? 第一,在民主决策中人民与政府互动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双方的利益交易上。当政府从国家或政府某一部门的利益出发要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必然会触及人民群众的利益。于是,人民群众便会针对这个利益问题对政府提出要求。从而引起双方的利益博弈。如果政府不顾人民群众的意见,而强行贯彻自己的政策时,就会形成零和博弈的局面。相反,如果政府能够很好地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那么就会形成正和博弈,也就是形成交易的局面。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使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被政府所承认并对政府产生实际的影响。为了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人民群众要有足够的力量来表达自己的利益,并有相应的机制使政府不能不考虑来自人民群众的意见。只有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很好地实现双方的利益交易,形成正和博弈的结局。 第二,在民主决策中,人民群众应该采取什么方式同政府之间实现利益的交易呢?首先,人民群众应该在不同的程度上组织起来。如果人民群众处于一种无组织状态,那么他们也就不可能形成比较强大的力量,从而他们的利益要求也就很难引起政府的注意和被政府所采纳。这样便提出了社会结构多元化的任务。也就是在政府之外,需要形成多种多样的群众的社会组织的政治组织,从而可以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来强有力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其次,应该建立一种有效的社会和政治机制,使得政府官员的利益与其对民意的态度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政府官员不能不考虑来自人民群众的意见。一般地说,这种机制是来自竞争性的民主选举制度。再其次,在上面两点已经实现的基础上,如何进行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利益交易呢?这方面的形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通过代议机构向政府施加影响;可以是某种具有制度性的协商方式;可以是群众组织与政府官员之间的某种个别的接触;可以是非制度化的某种压力行动;可以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体来对政府施加影响;以及人们能够想到的其它一切方式,等等。所有这一切归纳到一点,就是要使决策过程贯彻民主的精神,使决策过程本身实现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利益交易,这样所产生的决策,就能既符合于政府的利益,又符合于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三,在民主决策中,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利益交易究竟能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到什么程度?这就涉及到利益交易的深度的问题。当我们一开始提出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进行利益交易问题的时候,其中就潜藏着一个矛盾:即如何解释政府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从我国政府建立的宗旨来说,政府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特殊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矛盾实际上是人民群众自身的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矛盾。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利益交易便容易得多。但是,实际上,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远远不止这些。其中很大一部分矛盾是政府各部门的特殊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之间的矛盾。关于政府各部门的特殊利益问题,我曾在一些文章中多次做过解释,这里不再赘述。所以,在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发生利益矛盾的时候,实际上是这两方面的情况交织在一起的。在利益矛盾的双方进行交易的时候,如果是只涉及到长远与目前、整体与局部的利益矛盾时,在双方的利益交易中,对于政府来说并不存在利益损失的问题,而只存在妥协的问题。但是,如果双方的利益交易涉及到政府各部门的特殊利益时,则在交易中双方都存在利益损失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利益交易便会产生很大的困难。由于无论如何政府在权力的格局中总是占居主导地位的,因此,人民群众要想在利益博弈中占上风,一般是不可能的。因此也就决定了这种利益博弈的反复性和长期性。也就是说通过反复、长期的利益博弈,才能使政府的决策越来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这一点,只有在民主决策的条件下才能逐渐地达到。 第四,在民主决策中,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利益交易的结果将会以多大的幅度出现呢?从人民群众的愿望来说,当然希望每一次交易都能大幅度地实现自己的利益。但事实上这种情况是很难出现的。这不仅因为政府在这个博弈中占居主导的地位,而且因为一种双方都可能丧失利益的博弈中,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相互调整才能达到一种相对的利益平衡。这正是正和博弈的要求,也才体现交易的特点。所以,总的说来,在民主决策所体现的利益交易中,要想每次大幅度地实现人民的利益是不可能的,同时,要想使各政府部门完全失去其特殊利益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都具有零和博弈的特征,而不能算是互动式的交易。 在民主决策的问题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民主决策的努力方向问题。作为现实的民主决策由于无法消除政府各部门的特殊利益,因此利益交易的结果总是要在保留这种特殊利益的前提下来平衡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然而这种状况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但却并不是合理的。政府各部门的特殊利益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应该是社会的常态。一个政府,当它存在着巨大的特殊利益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我服务的问题。如果一个政府的工作方向是自我服务,那么,可以想象它的官员对人民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即使不是作威作福,恐怕也不会有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了。我们这里且不要侈谈什么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区别,因为事实上,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为人民服务的状况还远不如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我们只谈现代国家的政府。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的政府,它与人民的关系应该从管理、控制的关系转变为服务的关系。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想办法消除各政府部门的特殊利益。那么,如何才能不断地消除各政府部门的特殊利益呢?这就要靠作为民主决策基础的民主,即来自人民的自下而上的制约力量。如果没有这种自下而上的力量的制约,仅仅靠政府部门自身的觉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但是,民主力量在消除政府部门特殊利益方面的作用不同于在促进民主决策中的作用。那么,应该怎样和从什么角度去发挥这种作用呢?要想使政府各部门失去特殊利益就必须大大地削弱政府部门控制各种物质资源的权力,把这种权力归还给社会。要达到这个目的,很显然,仅仅靠在决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不够的。必须靠比政府各部门更高的权威来解决问题。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靠中央最高领导层的力量;另一方面则是靠人民代表机构的力量。之所以能够靠中央最高领导层的力量,是因为在中国,这个的权力形成为一种三元的结构。这种三元的结构一般表现为中央、地方和人民三个方面。然而在涉及削弱政府各部门的特殊利益问题上,三元结构则表现为中央最高领导层、各级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这样三个方面。也就是说,在这个具体问题上,中央最高领导层的目标与各级政府部门的特殊利益是有矛盾的,因而中央最高领导层是能够与人民群众的民主制约力量站在一起来反对和削弱各级政府部门的特殊利益的。此外,人民群众的民主制约力量还可以靠人民代表机构的力量以立法分形式来剥夺各级政府部门的特殊利益。总之,在运用各种力量实际上削弱或剥夺了各级政府部门的特殊利益的条件下,作为民主决策努力方向的政府对人民群众从管理、控制到服务的转变就可以逐渐地得到实现。

科学决策篇(4)

“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就是学校在三年时间内努力的方向和发展的目标,是学校管理所期望达到的理想结果,是三年间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依据。要制订合理可行的目标,我们首先抓好以下环节。

1.掌握信息。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学校领导只有掌握大量的准确的信息,并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比较、选择,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加工制作,才能作出科学决策,靠“拍脑袋”是做不出科学决策的。另外,资料、情报、数据也要准确,信息质量越高、越真实可靠、越全面,决策的基础就越坚实,越具有科学性。

2.找准问题。所谓问题,就是现实状况与理想状态、客观实际与目标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或矛盾。规划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准备采取的行动。在学校工作中存在大大小小、形形的许多问题,因此要善于在众多的问题和矛盾中发现起重要作用的问题,把精力用在解决这类问题上。为了全面、准确了解学校当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进行了多次研讨,分别召开了教师、学生、家长座谈会和问卷调查,中层以上干部尽可能多地深入课堂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反复的调研,归纳整理出目前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优秀文化的浸润作用尚未有效发挥;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不足;新课程的实施能力不足;管理水平不够高。抓住这些主要问题,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主攻方向。

3.确立目标。找准问题后,就要确定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确定学校发展的目标,这是制定三年主动发展规划的决定性一步。这个规划应该是学校发展的一个中期计划,针对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校长把学校的发展目标确定为:经过三年的努力,学校成为愿景共生、智慧共享、生命共长的和谐学校,三个具体目标:(1)让“智仁、劲节、虚心、团结、进去”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2)建设一支精干、能干、实干的中层干部队伍;建设一支会教、善教、乐教的教师队伍;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有一批教师具有教科研能力并在专业成长阶梯上提高。(3)以现代德育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完整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形成学生的基础学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三个具体目标内容明确,针对性强,体现了需要与可能、先进与可行的统一。

二、拟定规划

拟定规划是决策的基础。学校领导根据所确立的目标及掌握的信息作出系统分析,从多方面寻求实现目标的途径,提出初步设想,构建规划的基本框架:(1)学校发展的背景分析;(2)学校发展的理念和目标;(3)学校发展的内容和举措;(4)学校发展的保障体系。然后召集中层以上干部开会研讨,集思广益,讨论完善。校长把制定规划的四个任务分别交给各分管领导,并提出具体的要求:每位工作人员都要深入实际,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检查已经掌握的信息是否满足拟定规划的需要,运用系统分析的科学思维方法拟定解决矛盾的方案。方案不仅要有大量决策所需要的数据资料,而且要有周密的考证。要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处理矛盾,并考虑方案的完整性、可行性和科学性。经过数十天的努力,各块计划的雏形基本形成,校长召集参与规划制定人员集中开会讨论,各分管领导就制定本块规划的特点、利弊及实现条件,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说明,并提出备选意见。经过多轮的讨论、研究,不断完善各个细节,进行精加工,形成具体的行动规划。

三、反复论证

规划初稿完成后,我们并没有感到高枕无忧。规划是否符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是否科学,还要进行多方反复论证。任何一个领导,个人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有限的,单凭个人决策是难以成功的,坚持民主,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博采众长,可以把失误率降到最低。学校领导决定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广泛听取多方意见。

1.设立校长信箱,把规划的初稿发给全校师生,让大家仔细阅读,通过信箱,可以毫无保留地提出个人的意见和建议。

2.分管领导召开多种层面的教师座谈会,倾听一线教师的意见,考虑到有些教师提意见的顾虑,学校领导还与教师面对面一对一地交流,用真诚之心鼓励教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利用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家校通、家校联系本等与广大家长保持密切的接触,搜集家长的合理要求。

4.利用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广大学生宣传规划初稿,吸纳学生的意见。

5.在校园网上开辟“我为规划献一计”专栏,鼓励广大师生畅所欲言,献计献策。

6.邀请上级行政部门领导、教育科研部门的专家座谈,进行科学论证。

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几轮反复征求意见,并把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系统分析、整理归纳、分块归类,最后呈交给校长定夺。这个过程对于校长来说是个考验,“谋”可以充分发扬民主,但“断”必须集中。这个时候需要校长既热情地面向未来,高瞻远瞩,又冷静面对现实,脚踏实地;要求校长富于理想,善于在新的高度找到需要和可能的最佳结合点;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以及去伪存真的判断力和决断力;具有胸怀全局,善于统筹,顾及各种关系和利益的整合性,豁达大度,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科学决策篇(5)

0 引言

决策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是企业通过计划、组织、控制等环节协调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较高效率达到企业目标的过程。而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内容,它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决策不仅包含了计划,而且包含了整个管理。实现决策科学化是企业适应市场化的需要。因此怎样实现决策科学化就是当前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决策理论概述

决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herbert a·simon(赫伯特·西蒙)提出“管理就是决策”。

西蒙认为,管理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看。纵向就是从管理的程序看,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领导及控制等。从横向看,各项管理职能中都存在着如何合理决策的问题[1]。例如,在计划职能中,选择什么样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如何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组织职能中,如何建立合适的组织结构,如何划分职权,以及如何配备各层次的管理人员。以上这些选择的过程都是决策。从组织的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管理者,都要在其工作过程中进行决策,只是决策的重要程度和影响范围不同罢了。因此,可以说决策是管理中最本质的东西,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1.1 决策定义

所谓决策(decision making),就是为未来的行为制定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决定采用某种方案的过程。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为实现某一目标,就需要拟定行动方案,并选择决策者认为是最佳的方案执行。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目标能否实现[2]。

1.2 决策的重要性 决策本身就是一项人类活动,它是伴随着人类出现而开始的。从原始社会人类选择居住场所、生产工具、狩猎对象到封建社会人们修建万里长城、都江堰水利工程;直至卫星升天、人类登月等行为,无一不贯穿着决策的过程。从国家、民族的命运到民族产业的兴衰;从国有企业的改革到民营企业的发展;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到短期经营管理,无一不存在着决策。决策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以及人类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管理层与决策 决策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决策者、决策对象、决策信息、决策理论与方法、决策结果[3]。

管理层(决策者)是现代决策体制的核心,重大问题的决策集中于核心管理层,由核心领导选择方案,做出决定,由一般领导者分别负责决策方案的执行。

2 决策科学化

2.1 决策科学化的定义 所谓决策科学化是指决策层要根据决策活动的内在规律,遵循科学决策原则、程序、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手段,实现最优化决策[4]。决策科学化的实质就是决策这一主观活动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力求以最小的投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好的效益,它要求决策层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正确认识决策的具体对象和决策环境的特点、客观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决策目标,使决策目标与管理目标相一致,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

2.2 为什么要实施决策科学化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决策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中国在加入wto以后,市场将全面对外开放,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各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各种国际性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变量不断增多,在客观上必然要求决策的科学化,以尽量减少因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

2.3 管理层与决策科学化 决策的科学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而管理层是决策的制定者,可以说决策科学化的实现是依赖管理层,管理层的责任就是要实现决策科学化。

3 决策科学化的实现途径

3.1 现代科学的决策制度 决策制度包括决策层、信息支持系统、智囊组织、执行监督组织[5]。决策层处于核心地位,由负有决策责任的决策者所组成。

3.1.1 全面提高决策层的素质 一是要变革决策层的决策观念,实现从经验决策向科学化决策的转变,同时还要求决策层具有 “全球化”的意识、法制意识、信用意识、服务意识等。二是要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决策者的业务素质和决策水平,逐步将他们培养成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型决策者。

3.1.2 重视信息支持系统 信息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基础。古语云: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美国前总统卡特曾说:“信息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同样是一种资源。精确有效的信息,就如同我们身体需要活动的氧气”、“我们整个国家,三分之二的成果来自有关的信息活动。信息是经常提供重要情况的火花,点燃创造和发明天才的火焰,帮助人们解决日益复杂的世界问题”。

信息是进行决策的依据,又是检验决策正确与否的尺度。所以,行政领导要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必须掌握准确、可靠、全面、系统的信息,并进行归纳、整理、比较、选择。

3.1.3 充分利用智囊组织 在现代决策体制中,智囊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借用“外脑”,依靠智囊团对各种问题进行精细分析,严密的论证,才能避免决策的失误。因此各级领导者在决策时要重视智囊团的作用。“小天鹅” 的腾飞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借用“外脑”,有力的保证了企业决策的科学化,但企业中的“内脑”智囊机构也是保证决策科学化的途径。企业内部智囊来源于企业自身的各管理层和员工。集思广益,可以减少决策的风险。做出决策之前多听一听各管理层甚至员工的意见,总是可以起到拾漏补缺的功效。

3.1.4 有力度的执行监督组织 一项决策的质量高低,要通过执行来检验;一项科学的决策要通过执行才能得到体现;否则,再正确的决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正如美国政策学者艾利斯所说:“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地执行。”[6]可见,执行过程在整个科学决策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建立民主、开放、有效的决策监督机制,选择适当时机进行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行动中的问题,保证决策的正确实施。

3.2 合理选择决策方法 科学决策的前提是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管理学家和从事管理活动的实际工作者总结概括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决策方法,其中决策过程的系统分析方法就是一种。

系统分析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了解问题背景,从外界环境中划出一个系统,并界定系统的边界;

第二步:了解和确定问题的选择目标;

第三步:分析达到选择目标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做出诊断;

第四步:分析备选方案,并给出方案的约束条件;

第五步:分析不同决策方案的决策结果或后果、并分析不确定性因素对决策结果的影响;

第六步:根据所有决策人对决策结果的价值判断,表示出所有决策人的选择偏好;

第七步:用数学模型或其它模型描述;

第八步:分析计算并推荐最终最优决策方案;

第九步:决策实施。

这种系统分析方法将决策问题的基本要素、相互关系和选择方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满足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构成了决策科学化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满足了决策人的选择偏好,为决策民主化提供了条件。

3.3 科学决策程序

从决策过程分析,比较规范的决策程序大体由下列五个步骤构成:提出问题、明确目标;收集信息、制定方案;咨询论证、方案决断;贯彻执行、督促检查;反馈修正、决策评估。决策的五个步骤,环环相扣,紧密衔接。决策程序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是现代科学决策制度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徐子健.管理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2000,102-103.

[2]赵丽芬.管理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147-148.

[3]陈建坤.科学决策制度论[j].东岳论丛,2001(3),31-32.

科学决策篇(6)

        0 引言

        决策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是企业通过计划、组织、控制等环节协调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较高效率达到企业目标的过程。而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内容,它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决策不仅包含了计划,而且包含了整个管理。实现决策科学化是企业适应市场化的需要。因此怎样实现决策科学化就是当前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决策理论概述

        决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herbert a·simon(赫伯特·西蒙)提出“管理就是决策”。

        西蒙认为,管理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看。纵向就是从管理的程序看,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领导及控制等。从横向看,各项管理职能中都存在着如何合理决策的问题[1]。例如,在计划职能中,选择什么样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如何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组织职能中,如何建立合适的组织结构,如何划分职权,以及如何配备各层次的管理人员。以上这些选择的过程都是决策。从组织的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管理者,都要在其工作过程中进行决策,只是决策的重要程度和影响范围不同罢了。因此,可以说决策是管理中最本质的东西,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1.1 决策定义

        所谓决策(decision making),就是为未来的行为制定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决定采用某种方案的过程。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为实现某一目标,就需要拟定行动方案,并选择决策者认为是最佳的方案执行。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目标能否实现[2]。

        1.2 决策的重要性 决策本身就是一项人类活动,它是伴随着人类出现而开始的。从原始社会人类选择居住场所、生产工具、狩猎对象到封建社会人们修建万里长城、都江堰水利工程;直至卫星升天、人类登月等行为,无一不贯穿着决策的过程。从国家、民族的命运到民族产业的兴衰;从国有企业的改革到民营企业的发展;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到短期经营管理,无一不存在着决策。决策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以及人类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管理层与决策 决策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决策者、决策对象、决策信息、决策理论与方法、决策结果[3]。

        管理层(决策者)是现代决策体制的核心,重大问题的决策集中于核心管理层,由核心领导选择方案,做出决定,由一般领导者分别负责决策方案的执行。

        2 决策科学化

        2.1 决策科学化的定义 所谓决策科学化是指决策层要根据决策活动的内在规律,遵循科学决策原则、程序、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手段,实现最优化决策[4]。决策科学化的实质就是决策这一主观活动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力求以最小的投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好的效益,它要求决策层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正确认识决策的具体对象和决策环境的特点、客观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决策目标,使决策目标与管理目标相一致,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

        2.2 为什么要实施决策科学化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决策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中国在加入wto以后,市场将全面对外开放,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各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各种国际性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变量不断增多,在客观上必然要求决策的科学化,以尽量减少因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

        2.3 管理层与决策科学化 决策的科学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而管理层是决策的制定者,可以说决策科学化的实现是依赖管理层,管理层的责任就是要实现决策科学化。

        3 决策科学化的实现途径

        3.1 现代科学的决策制度 决策制度包括决策层、信息支持系统、智囊组织、执行监督组织[5]。决策层处于核心地位,由负有决策责任的决策者所组成。

        3.1.1 全面提高决策层的素质 一是要变革决策层的决策观念,实现从经验决策向科学化决策的转变,同时还要求决策层具有 “全球化”的意识、法制意识、信用意识、服务意识等。二是要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决策者的业务素质和决策水平,逐步将他们培养成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型决策者。

        3.1.2 重视信息支持系统 信息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基础。古语云: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美国前总统卡特曾说:“信息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同样是一种资源。精确有效的信息,就如同我们身体需要活动的氧气”、“我们整个国家,三分之二的成果来自有关的信息活动。信息是经常提供重要情况的火花,点燃创造和发明天才的火焰,帮助人们解决日益复杂的世界问题”。

        信息是进行决策的依据,又是检验决策正确与否的尺度。所以,行政领导要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必须掌握准确、可靠、全面、系统的信息,并进行归纳、整理、比较、选择。

        3.1.3 充分利用智囊组织 在现代决策体制中,智囊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借用“外脑”,依靠智囊团对各种问题进行精细分析,严密的论证,才能避免决策的失误。因此各级领导者在决策时要重视智囊团的作用。“小天鹅” 的腾飞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借用“外脑”,有力的保证了企业决策的科学化,但企业中的“内脑”智囊机构也是保证决策科学化的途径。企业内部智囊来源于企业自身的各管理层和员工。集思广益,可以减少决策的风险。做出决策之前多听一听各管理层甚至员工的意见,总是可以起到拾漏补缺的功效。

        3.1.4 有力度的执行监督组织 一项决策的质量高低,要通过执行来检验;一项科学的决策要通过执行才能得到体现;否则,再正确的决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正如美国政策学者艾利斯所说:“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地执行。”[6]可见,执行过程在整个科学决策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建立民主、开放、有效的决策监督机制,选择适当时机进行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行动中的问题,保证决策的正确实施。

        3.2 合理选择决策方法 科学决策的前提是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管理学家和从事管理活动的实际工作者总结概括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决策方法,其中决策过程的系统分析方法就是一种。

        系统分析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了解问题背景,从外界环境中划出一个系统,并界定系统的边界;

        第二步:了解和确定问题的选择目标;

        第三步:分析达到选择目标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做出诊断;

        第四步:分析备选方案,并给出方案的约束条件;

        第五步:分析不同决策方案的决策结果或后果、并分析不确定性因素对决策结果的影响;

        第六步:根据所有决策人对决策结果的价值判断,表示出所有决策人的选择偏好;

        第七步:用数学模型或其它模型描述;

        第八步:分析计算并推荐最终最优决策方案;

        第九步:决策实施。

        这种系统分析方法将决策问题的基本要素、相互关系和选择方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满足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构成了决策科学化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满足了决策人的选择偏好,为决策民主化提供了条件。

        3.3 科学决策程序

        从决策过程分析,比较规范的决策程序大体由下列五个步骤构成:提出问题、明确目标;收集信息、制定方案;咨询论证、方案决断;贯彻执行、督促检查;反馈修正、决策评估。决策的五个步骤,环环相扣,紧密衔接。决策程序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是现代科学决策制度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徐子健.管理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2000,102-103.

[2]赵丽芬.管理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147-148.

[3]陈建坤.科学决策制度论[j].东岳论丛,2001(3),31-32.

科学决策篇(7)

        0 引言

        决策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是企业通过计划、组织、控制等环节协调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较高效率达到企业目标的过程。而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内容,它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决策不仅包含了计划,而且包含了整个管理。实现决策科学化是企业适应市场化的需要。因此怎样实现决策科学化就是当前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决策理论概述

        决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Herbert A·Simon(赫伯特·西蒙)提出“管理就是决策”。

        西蒙认为,管理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看。纵向就是从管理的程序看,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领导及控制等。从横向看,各项管理职能中都存在着如何合理决策的问题[1]。例如,在计划职能中,选择什么样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如何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组织职能中,如何建立合适的组织结构,如何划分职权,以及如何配备各层次的管理人员。以上这些选择的过程都是决策。从组织的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管理者,都要在其工作过程中进行决策,只是决策的重要程度和影响范围不同罢了。因此,可以说决策是管理中最本质的东西,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1.1 决策定义

        所谓决策(Decision Making),就是为未来的行为制定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决定采用某种方案的过程。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为实现某一目标,就需要拟定行动方案,并选择决策者认为是最佳的方案执行。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目标能否实现[2]。

        1.2 决策的重要性 决策本身就是一项人类活动,它是伴随着人类出现而开始的。从原始社会人类选择居住场所、生产工具、狩猎对象到封建社会人们修建万里长城、都江堰水利工程;直至卫星升天、人类登月等行为,无一不贯穿着决策的过程。从国家、民族的命运到民族产业的兴衰;从国有企业的改革到民营企业的发展;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到短期经营管理,无一不存在着决策。决策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以及人类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管理层与决策 决策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决策者、决策对象、决策信息、决策理论与方法、决策结果[3]。

        管理层(决策者)是现代决策体制的核心,重大问题的决策集中于核心管理层,由核心领导选择方案,做出决定,由一般领导者分别负责决策方案的执行。

        2 决策科学化

        2.1 决策科学化的定义 所谓决策科学化是指决策层要根据决策活动的内在规律,遵循科学决策原则、程序、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手段,实现最优化决策[4]。决策科学化的实质就是决策这一主观活动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力求以最小的投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好的效益,它要求决策层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正确认识决策的具体对象和决策环境的特点、客观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决策目标,使决策目标与管理目标相一致,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

        2.2 为什么要实施决策科学化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决策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中国在加入WTO以后,市场将全面对外开放,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各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各种国际性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变量不断增多,在客观上必然要求决策的科学化,以尽量减少因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

        2.3 管理层与决策科学化 决策的科学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而管理层是决策的制定者,可以说决策科学化的实现是依赖管理层,管理层的责任就是要实现决策科学化。

        3 决策科学化的实现途径

        3.1 现代科学的决策制度 决策制度包括决策层、信息支持系统、智囊组织、执行监督组织[5]。决策层处于核心地位,由负有决策责任的决策者所组成。

        3.1.1 全面提高决策层的素质 一是要变革决策层的决策观念,实现从经验决策向科学化决策的转变,同时还要求决策层具有 “全球化”的意识、法制意识、信用意识、服务意识等。二是要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决策者的业务素质和决策水平,逐步将他们培养成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型决策者。

科学决策篇(8)

作者:李洪影 胡宝元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以德为先、以实绩选干部是创新干部选拔机制的基础和前提。一是使提拔干部规范化、制度化。这样才能使一大批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用人环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导向。二是选拔干部要解放思想。破除论资排辈、家世背景、文凭学历等观念束缚,为更多优秀干部创造选拔机会。三是选拔干部方式要灵活。逐步提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选拔干部比例。再次,拓宽干部选拔视野。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五湖四海,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广辟途径培养干部,满腔热情爱护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选拔干部范围一定要打破客观因素制约。一是打破地域限制。树立开放的选人观,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选拔优秀的人才。二是要打破对选拔干部身份及性质等的限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海归,甚至民企老板等都可以纳入干部选拔范围。最后,创新优胜汰劣机制。改变干部“能上不能下”以及“不犯错误不下”等状况,创造干部正常“下”的环境,建立和完善干部“能下”的各项配套措施等。只有不断创新优胜劣汰机制,才能滤出优秀人才,强化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也才能引导干部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建立科学的干部任用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任用机制有利于建立一支精干、高效能的干部队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权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也关系到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战略任务,所以必须做到:首先,任用干部要全程公开。切实增强干部任用工作的透明度,真正让选人用人在阳光下运行。其一,坚持程序公开。把干部选拔任用的各项制度制作成工作程序,便于群众明晰和掌握。其二,坚持任用对象公开。任用对象确定后,在考核对象所在地考察报告,并通过媒体向社会进行详细预告,在更大范围内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并为群众行使民利提供依据。其三,坚持任用结果公开。干部任用中,提议人和提议的主要依据,考核者和考核的主要意见,评议人和评议的主要意见等,决定时的表决结果,都应该向社会公开。这样就可以杜绝干部任用上的暗箱操作,减少甚至消除人们对干部任用不公正的疑虑,能极大提高干部任用上的公信力。其次,干部任用理由要明确。在干部任用书上,要全面描述干部本身的特征,该干部的个人特征与本岗位选用标准的符合程度、任用决定程序等。这样人们才会真正确信干部任用是一个科学决策的过程。再次,建立干部任用异议制度。干部任用后,任何人都可以对任用决定提出异议,异议既可以向任用机关提出,也可以向任用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接受异议的机关应在一定期限内对异议做出书面答复。异议制度可以极大地强化对干部任用制度的监督,促进干部任用的公正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杜绝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制”。如何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对于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环节。首先,推进干部考评机制的民主化。在干部考评过程中实现考评主体多元化,可由人事部门组织考核干部政治素质,由组织部门和其工作部门考核干部工作能力和业绩,由纪检监察部门负责考核干部的廉洁自律。最重要的是提高群众的参与度,把群众的意见作为对干部评价的最主要依据,按照“充分保障群众对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一要求,让群众以不记名陈述等方式考评干部,这样才能不断引导和激励各级干部强化执政为民意识,创建和谐新辽宁。其次,建立完善的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干部考评的主要内容要做到定性与量化相结合,考评干部要看本质、业绩和潜能,看其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工作能力等,力求多角度、多侧面了解干部品德才能,增加考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考评的方式要灵活,年终考核、阶段考核和平时考核相结合。再次,重视考评结果的运用,建立完善升降奖惩机制。可实行弹性的人事制度,打破传统公务员终身制和按年限、资历逐级晋升的做法,在干部的录用、任期、管理及其他人事环节上实行灵活的政策,可以通过把考核结果与工资、奖金、晋升等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只有坚持把考评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才能充分发挥考评的积极作用,所以必须建立以考评结果为基础的升降奖惩机制。经考评,该升的升,该降的降,该免的免,该惩的惩。还可把考评结果运用到干部培养教育上,不断提升和优化高素质干部队伍。

科学决策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其影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深及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王沪宁认为,“作出正确和适当的政治决策,就获得了一半的成功。”[2]129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各项事业科学发展,首先要求我省各级政府做出科学决策。目前我省各级政府的决策还存在很多问题,诸如决策的程序化、民主化、科学化程度较低,随意性较大;决策过程公开性不高,决策的监督机制不健全、责任追究制缺失等。决策失误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的事件屡屡发生。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科学决策意识、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最终实现以科学决策推动科学发展。坚持大局决策当前,一些政府领导的决策过于功利化,在实践中表现为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量而忽视经济结构的优化;单纯追求GDP增长而忽视社会的协调发展;单纯追求发展的效率而忽视社会的公平。他们只看任期内的成绩,而不看后续效应和长远效应,为政绩甚至不择手段。由此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加剧了经济、社会、环境的矛盾,拉大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差距。如果这种状况不得到改变,将殃及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了避免这种恶果的出现,各级政府要坚持大局决策。第一,坚持大局决策,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和增强大局意识。决策时要密切关注新阶段、新形势和新任务,以战略性眼光审视需要决策的重大事项,使决策具有全局性的特点,既体现时代的要求,又遵循客观规律,从而达到预期效果,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坚持大局决策,要找准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既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又服从中央的战略决策。使地方决策与中央的大局要求相一致、目标相协调,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第三,坚持大局决策,要围绕服务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选择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增强调研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始终保持发展的思想、前瞻的思维、创新的思路。第四,坚持大局决策,就要建立健全决策程序。就是要保证所有重大决策事项都应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充分协商论证的基础上,集体讨论决定。只有坚持大局决策,才能保证科学决策,也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调查研究决策同志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3]。同样,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进行科学决策,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把握发展现状,找准关键问题。科学决策源于对实际情况的全面了解,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随时掌握第一手材料,通过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以确定决策的针对性。把调查研究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以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只有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的决策才有可能是科学的决策,也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在《谈谈调查研究》中强调:“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4]只有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的正确制定与贯彻执行,保证我们在工作中尽可能防止和减少失误,即使发生了失误也能迅速得到纠正而又继续胜利前进。”[4]调查研究是我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一项基本方法和基本经验,也是党的正确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党的基本路线及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都是经过全党深入全面调查研究了解国内外局势的结果。加强调查研究关系着党、国家和人民事业的得失成败。这就要求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必须着眼宏观,体现全局,始终站在全局的高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陈云同志指出:“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5]科学决策是一个发现问题并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必须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以真正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坚持民主过程决策实现科学决策就要以党内民主为核心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因为,决策民主化是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基础和根本途径。民主决策的主要标志是在决策过程中能够使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利益得到最充分和客观的表达。在决策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预定的程序、规则和方式,广泛吸取各种意见,充分集中各方智慧,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使整个决策过程畅通、规范、透明和趋向完善。首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遵守“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党委议事和决策制度,凡属重大、全局性发展战略决策、重要的人事变动、重要项目安排等,都必须经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必要时请专家论证,要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一旦做出决策就必须执行;对重大事项的决策要认真备案,对重要人事安排的决策应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其次,建立健全规范的民主过程决策的制度性程序,国务院2004年就印发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纲要》,对于决策程序予以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不断提高决策制度机制的可操作性。“政治决策的成功与否,与一定的政治共同体的决策程序和决策技术所达到的水平成正比。”[2]147再次,科学决策要紧紧依靠集体智慧。在决策前,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集体协商、集体决策;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重大事项,要组织业内专家进行认真论证,并进行科学评估;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要举行听证会,认真倾听群众的声音,接受并采纳群众的合理建议。决策者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作出科学的决策。科学决策是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决策时不断体现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坚持制度监督决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新时期加强对权力特别是选人用人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扩大人民民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有利于领导干部健康成长,有利于我省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第一,靠制度规范决策程序,对决策过程实施监督。要规范集体决策制度,对重大事项的决策要充分发挥省人大的作用,并不断完善省常委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发挥政协的民主监督功能。第二,建立决策公开制度,时刻接受群众监督。除依法应当保密的事项外,要对决策内容、方式、过程、结果等在适当范围予以公开,尤其是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要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对决策进行监督的机制,不断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监督的渠道。第三,建立决策问责制度。科学决策的制定和实施的重要因素就是监督职能是否到位,当决策缺乏监督时,决策者没有决策失误的压力,“三拍工程”就不可避免。要防止决策的随意性,推进决策的合法化,就必须建立起两个机制:一个是事前的制衡机制,即决策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另一个是事后的责任追究制,凡造成重大损失的决策,相关责任人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甚至是法律责任。政府要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做到决策必须落实,失误必须追究。第四,实现决策程序法定化,促进决策者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在整个社会营造决策的科学、民主、公开的氛围。最后,要使决策权力与利益脱钩,决策与执行分离,使决策不致成为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保证决策符合人民的利益

科学决策篇(9)

 

 

一、我国行政决策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级决策层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决策观念有了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推动决策观念的转变,中央政府主要做了三项工作。一是积极鼓励软科学研究,结合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建立起新的决策理论,形成支持科学决策的知识体系。二是普遍进行干部培训,以普及决策科学为重点,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强化决策者的科学决策意识和技能。三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宏观决策中注重程序化的多方案论证, 把决策科学化付诸实践。当今的许多重大决策,如三峡工程建设、农村改革与发展、沿海开放、价格体系改革等都是在集中专家及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权衡利弊,最终决策的。 

2.决策制度逐步完善。决策制度的完善既包括建立健全属于决策体制内部的具体制度,也包括从制度层面上改善决策的大环境,如废除干部领导终身制,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和权力下放等。许多重大的基建、技改项目一般都要先经过有关专家组或专门机构审查、评估,再由政府部门批准立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制定了议事规则,对同级政府提请审议的议案有明确的审议程序和时限,以前极少有过的“否决”现象,现在则时常可以见到。大量的行政事务,过去长期由党委包揽,现在则由政府决策,还政于政,随着各级决策层逐步推行政务公开,决策制度日趋完善。 

3.决策辅助机构开始建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就普遍恢复或建立了政策研究机构和信息处理中心,为决策层提供信息收集、咨询建议以及方案论证等,以此来辅助决策。另外,由于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化,信息的流通越来越通畅,社会上的各种信息、调查、咨询机构也纷纷出现,加入了辅助决策的行列。 

4.决策手段走向现代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一批新兴理论为决策行为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推动决策科学向高层次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为科学决策开拓了更广泛的信息渠道。问卷调查、模型分析等方法也在决策过程中普遍采用。 

 

二、我国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纵观决策科学化发展进程,可以发现我们已经实现了由经验决策为主向科学决策为主的转变。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偏低。决策科学化首先要求民主化,但不少决策者仍然以自己的倾向为决策依据,专家智囊和政策研究人员只能按照领导的意图做“命题文章”,给领导的意见披上“科学”的外衣,由以前的一个人说了算变成一个人替大家说了算。 

2.辅助决策机构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有些机构名为研究所、信息中心,实际功能却蜕化成起草文件和报告的秘书班子。另外,由于行政体制造成的条块分割、部门所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研究机构,制约着他们作用的发挥。 

3.战术研究多,战略规划少。一些官员总想为自己增加政绩。在决策时视野狭窄,缺乏宏观考虑,忽视长远目标和总体规划。造成这种状况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现行干部体制存在弊端,使一些干部为追逐利益而发生许多短期行为。 

4.决策机构内部结构不尽合理。表现之一是决策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政府部门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影响效率的最大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政府部门内部职责含混,责任难以追究。表现之二是决策多,执行少。形成了一种新的结构失衡,影响决策的整体质量。 

 

三、改革我国行政决策制度的建议 

 

1.明确决策主体的自身定位。从决策主体的形式特征看,公共行政决策主要是政府的决策。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决策主体已经包括政府决策层、各类智囊机构和专家系统以及各种社会组织。政府决策层作为决策主体的主导部分,拥有对决策方案的最终裁定权,但它在整个决策系统中的地位已由唯一变成部分。在科学决策中要提高对专家系统的重视程度,发挥专家学者的特殊作用,不断提高公共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政府决策层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供决策需求,二是参与方案论证,三是做出最后决断。由于不能事必躬亲,所以,全面掌握宏观情况,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对方案进行严密的评估论证,是政府决策层最应该下功夫的环节,这个环节也恰恰是科学决策过程的核心。 

2.准确把握决策内容,努力提高公共行政决策的质量和水平。一是明确决策指导思想,把握决策方向。公共行政以实现公共利益为本质追求,是最直接和最能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思想的政府执政行为。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决策议题。公共行政要协调和解决的公共事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在选择决策议题时,要准确把握决策内容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位置,综合考虑所制定公共政策和工作方案的相关联系,认真分析这些政策、方案实施的制约因素及其积极和消极影响,还要科学评估公共政策和工作方案对各社会群体利益的影响及其能否有效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更好地体现公共行政对公共利益的追求。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完善决策方案。通过深入科学的调查研究取得准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提出有针对性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科学决策篇(10)

党的**大报告强调,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有利于广泛集中民智,有效弥补决策者在能力、经验以及学识等方面的不足,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都进行了建设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的探索,成立决策咨询机构、开展决策咨询工作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些探索,在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决策的综合性、专业性、技术性要求越来越高,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决策咨询工作。

完善党委和政府内部决策咨询系统。目前,党委和政府系统为决策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的部门较多,力量相对分散。可以由党委和政府研究部门牵头,整合有关机构和组织,建立统一管理、资源共享、运转协调、便捷高效的党委和政府内部决策咨询系统,全面负责党委和政府的决策咨询工作。同时,通过加强教育培训等措施提高内部决策咨询系统工作人员的素质,通过健全制度、搞好保障等措施为其开展工作提供条件;加大经费支持力度,设立决策咨询专项经费,使内部决策咨询系统能够围绕省市党委和政府确定的重大课题进行调研、多出成果;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加强信息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

建设党委和政府外部决策咨询系统。在完善党委和政府内部决策咨询系统的同时,建立专业领域广、调研能力强、咨询效率高的决策咨询专家库,形成党委和政府外部决策咨询系统,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的决策咨询作用。专家来源可以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二是实际工作部门;三是在外地工作的本地籍知名人士;四是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有密切联系的国内外人士。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若干子专家库,并对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决策咨询专家的主要职责是参与有关重大政策、重大问题和重要规划等的咨询工作,重点发挥好三个作用:一是调研作用。广泛搜集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情况和数据,进行国情、省情的分析和比较研究;二是论证作用。对党委和政府提出的重大政策、重大问题、重要规划等进行科学论证,拟定备选方案;三是谋划作用。主动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进行研究,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实现党委和政府与专家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决策咨询专家在党委和政府决策中的作用,需要在党委和政府特别是主要决策者与决策咨询专家之间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使他们能够便捷有效地进行交流与沟通。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决策咨询专家及时了解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需求和有关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和咨询;另一方面可以使决策者及时了解决策咨询专家的研究成果和咨询建议,并把它们应用到决策过程中。应定期向决策咨询专家通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党委和政府的重点工作以及干部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建立一站式决策咨询模式,将决策咨询专家的决策咨询建议直接报送党委和政府领导,并将决策咨询专家的建议被采纳情况向专家本人、所在单位、有关咨询机构及时通报。

健全决策咨询工作的有关制度和机制。由于决策咨询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索。应通过强制性规定,把决策咨询作为决策特别是重大决策的必要环节,保证决策得到尽可能充分的信息和智力支持;建立党委和政府决策咨询工作联席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沟通情况、部署任务,及时向社会重大咨询课题;建立奖励制度,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参与到决策咨询工作中来。

科学决策篇(11)

增强全局观念。熊猫集团是重要的军工企业,虽然已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但全部是国有股东。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更好地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我们十分注重增强全局观念。在各股东之间,我们以公司整体、全局、长远发展的利益去协调矛盾、统一思想、形成合力。董事会坚持以大局为重进行决策;经理层认真执行董事会决议,努力实现公司整体利益、股东利益最大化。例如,2000年集团公司与股份公司进行资产重组,虽然从局部和短期看对集团公司利益有所影响,但股东会和董事会从全局和长远利益考虑,支持重组方案,使股份公司迅速扭亏为盈,实现了超常发展,从而也促进了集团公司加速发展。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全局观念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思想基础。只有不断增强全局观念,才能更好地统一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意志与目标,实现民主与集中的有效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