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对自我素质测评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3-10 14:34:39

对自我素质测评总结

对自我素质测评总结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 网络数字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在实现高校政治教育过程中,各高校要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目前,如何进一步探索高校网络平台的建设,主动占领和开辟网络新阵地,是现代高校素质教育的新课题、新任务,是新时期、新环境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益探索。 高校的素质教育必须适应扑面而来的网络和数字时代,抓住机遇,改革创新,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新情况、新特点,充分利用丰富可用的网络数字资源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素质教育网络数字化就是在继承传统优秀思想和文化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实现对大学生素质的数字化测评,进而通过对测评信息的管理,实现教育主体之间,客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联互通,发挥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为标志的运作模式,彻底改变以往教育中单向式、直排式灌输所引起的大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为大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实现测评手段的革命,实现教育方式、方法、机制的变革。 

 

1 建立适合网络平台运行的素质测评体系 

 

总体来说,目前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都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国家颁发的《大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及《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水评评估手册》等作为测评指标的设计依据,基本上按德、智、体三个方面来考核,并根据各高等学校自身实际及新时期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注入了新的内容,如溶入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心理素质等内容,使测评体系结构更趋合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了较好的导向作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等中央有关部委在开展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活动中,把基本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结合网络的特点,本文把德育素质、智育素质、体育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作为大学生素质测评的主要内容。在智育素质和体育素质的测评方面,各学校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测评的方式方法都比较成熟,结果也比较客观,其成绩可直接参与测评信息的管理。在这里重点探索如何建立适合网络平台运行的德育素质和发展素质测评体系。 

关于德育素质测评。德育素质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以及组织纪律等方面的表现,具体地说,应包含政治表现、集体观念、遵纪守法、道德修养等内容。德育素质分为有形行为和无形行为两个方面。有形行为是指可以用时间、空间、数量、形状来描述的、能够观测和记录的客观存在的具体行为,如出勤,劳动等;无形行为指无法观测和记录的,只能透过大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和语言交流展现出来的其内心的主观世界。所以,对有形行为我们可以采取定量测评的方式,既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制定出具体的赋分标准,通过观测记录,给被观测者打出测评成绩。对无形行为只能采取定性测评,既透过被观测者的外在表现,对被测评者的内心世界做出的主观判断,并根据自己的判断标准给其打出测评成绩。定性测评由于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也可以称定性测评为模糊评价。 

定量测评的内容包括: 

1.1 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行为; 

1.2 学校提倡、鼓励学生做到的行为; 

1.3 学校反对并予以纪律处分的行为; 

1.4 学生在宿舍的表现。根据确定的具体内容和评分标准,制定出大学生素质定量测评细则,依据细则计算出素质测评成绩。定量测评成绩可根据需要分阶段进行总评。 

定性测评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表现”、“集体观念”、“遵纪守法”、“道德修养”“劳动卫生”五个指标,每个指标各占定性测评成绩的20%。定性测评总成绩由同学互评,班主任辅导员评议,班委会团支部评议,任课教师评议四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占定性总评成绩的25%。其中每个部分的测评成绩公式为:同学互评成绩=[全班学生对该同学评议分数之和-(n个最高分之和)-(n个最低分之和)]÷[全班学生数-2n],其中n

=全班学生数×5%(取整数)。班委会团支部评议成绩=[班委会团支部对该同学评议分数之和-(n个最高分之和)-(n个最低分之和)]÷[班委会团支部-2n],其中n一般都取1,班主任、辅导员及任课教师的评议成绩=班主任辅导员及任课教师依据测量表对每个学生的评价分数。 

在德育素质测评中,有形行为和无形行为的权重分各占50%,用公式表示为:德育素质测评得分=定量测评成绩×50%+定性测评成绩×50% 

关于发展性素质的测评。随着现代社会对什么是人才的重新定位,发展性素质成了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体现了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形成的创造性和实践性素质。发展性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科学精神,组织管理能力、社会实践、职业技能、专业思想,职业道德,心理健康,诚信意识,文体艺术等指标。发展性素质的测评和德育素质的测评一样,也包括有形行为和无形行为两个方面,只不过所包含的内容不同。 

发展性素质定量测评以学生实际参与的活动数量、质量,获奖情况,获得的荣誉、工作成绩等作为测评的指标,制定出具体的测评赋分标准。包括:创新能力。主要考核学生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能力。采取写实方法进行考核,包括科技竞赛、学术论文、科技成果等;组织管理能力。主要考核在校院班级任职的学生干部、各级学生社团负责人、有关部门的学生负责人(如宿舍长,学习小组长,值日小组长等);社会实践。主要考核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和实践等方面的情况。通常包含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职业技能。主要考核与求职就业有关的公共技能以及与学生自身专业相关的特定技能。公共技能包括英语、计算机、求职就业基本知识与技巧等方面的能力。特定技能则由相关专业根据情况自行确定。职业技能的测评中也可以包括学生参加职业培训方面的情况;文体艺术。主要考核学生参加文艺、体育等活动的表现,包括参加校级以上(含校级)文艺、体育活动和其他相关活动(如校运会、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元旦文艺会演等)获奖励或表彰、获得各类考级证书等。 

发展性素质定性测评内容包括:学习态度,科学精神,组织协调、社会实践、专业思想,职业道德,心理健康,诚信意识等。其测评由同学互评,班主任辅导员评议,班委会团支部评议,任课教师评议四部分组成,其每个部分的测评及发展素质测评总成绩的计算方法与德育无形行为测评基本相同。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成绩的计算方法。我们将德育素质、智育素质、体育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项,各指标权重分别为0.2,0.5,0.15,0.15,综合素质总分=德育素质分×20%+智育素质分×50%+体育素质得分 ×15%+发展性素质×15%。

2 以测评体系为基础,开发科学系统的综合测评软件和网络运行平台。 

 

在测评体系中,虽然涉及到德育、智育、体育、发展四个方面的素质测评,但智育和体育一般参考教学部门的考试成绩,所以在测评软件的建立过程中,以德育素质和发展素质的测评作为软件开发的重点,智育和体育成绩可直接参与测评信息的管理。

大学生素质教育网络数字化采用网络化管理,就是给每个学生建立电子档案,根据德、智、体和发展素质的权重,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综合素质测评实施办法及配套制度和科学、合理的测评指标体系,并建立科学、系统的综合测评软件。根据综合测评网上软件系统中的指标体系,通过教育者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手段,采用互动式、网络化的管理方法,建立公开、公正、科学规范的操作规程,对于定量测评的内容,根据测评软件指标体系对学生进行动态观测记录,每周进行一次公示,每月进行一次数据输入,数据输入后,测评软件自动算出学生的德育、创新素质定量测评单向积分和综合素质积分。对于定性测评的内容,可按月或学期为时间段,组织相关人员集中进行测评。软件可对单项测评成绩和综合测评成绩随时进行班级和年级综合素质积分排名。同时设立素质教育文字影像资料库,储存学生个人,学校,行政主管部门,兄弟院校的素质教育相关影像、文字资料。建立起与家长、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团体、学生个人及相关管理部门等教育主体之间的网络互通,通过登陆校园网或互联网可进行测评、查询、观看影像资料等。也可通过平台进行沟通,交流,信息传输等。 

 

3 通过对测评信息的管理,实现素质教育网络数字化。 

 

测评信息的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内容虽然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发展素质四个方面,但此方法在感性与理性、定性与定量、教化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积极探索促进高校

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的创新,也是对高校素质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 

3.1 通过对测评信息的管理,实现了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在以往的思维中,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学生是被测评的对象,而数字化的测评方式使学生也成为了测评的主体,学生参与测评的过程实际是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是思想总结提高的过程,是对素质教育内容的学习过程。长期以来,高校素质教育工作重思想灌输,轻主体内化,以他律为主要教导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自主选择与内心需求。因此,高校的素质教育要通过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内化过程来显现和检验。通过数字化的测评,能很好地发挥测评过程、结果的激励和教育功能,因而对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引导作用。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主体作用,培养了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调控能力,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自我教育的新观念。 

3.2 通过对测评信息的管理,增强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及时性和针对性。测评系统凭借网络平台的优势,将网络的便捷化、信息化、动态化溶入其中,能够及时地输入学生各方面的信息,便于对学生信息的增加、修改、删除、统计和分析,有利于长期的、动态的存储、快速检索、及时查看学生的各类信息,使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增强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及时性,测评系统弥补了传统评价系统操作繁琐、耗时较长的缺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收集各阶段、各方面的信息,有利于进行阶段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而一改以往只作系统性、总结性评价结果存储的情况,及时发现德育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加强对薄弱环节的领导,从而增强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3.3 通过对测评信息的管理,保证了评价工作的透明度,维护了评价的公正性。传统的综合素质测评系统中,大学生往往只知道自己的总体评价结果,而对具体细节和其他同学的评价结果无从所知。网上测评系统在程序设计上,遵循“实证性”的原则,对管理权限进行了限制性设置,所有的操作在网上一目了然,并可以随时查询,被测评者不再处于被动地位,可对测评过程进行监控和诊断,也可对测评结果提出质疑和申诉,杜绝了以往的人为因素影响,增强了测评的客观性和透明度, 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定奖学金及评先推优提供客观依据;有利真正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这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隐性教育手段。 

素质教育网络数字化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素质教育评价方式的有益探索,其目的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诸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与内涵.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8月第八卷第六期 

[2]陶钦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4):36-38. 

对自我素质测评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G640;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8-0016-02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及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概述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从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后,素质教育逐渐成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周家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必然诉求。特别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既是教育状况和人才状况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应有趋势,也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素质提升,从教育主体的角度看,教育主体具有较大的主导性作用。大学生综合素质状况,综合素质的高与低都与综合素质的测评关系密切。当前,我国高校均开展了综合素质测评工作,采取综合测评相关方法进行大学生评价。不同类型、层次的大学针对院校实际设计不同类型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体现了教育特色和导向性。如代美玉等针对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方面进行了研究,而孙冰等细化研究了理工科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刘泺丹等则聚焦研究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李薇则把研究重点放在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面。从另外一个角度归纳,在综合素质和综合素质测评方面,专家学者的观点和方法,总体上可以分成:综合素质及综合素质测评基本理论问题、综合素质测评指标问题、综合素质评价各方面权重问题、综合素质测评的模型和计算方法问题、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问题、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分析问题、综合素质测评与相关工作的相互促进问题等。这些研究对于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开展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间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目前很多高校都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但是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本身的价值却没有充分发挥。从把将党和政府相关指示精神落到实处及让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真正起到促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考虑,有必要细化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有必要系统化把握综合素质推进的各个方面,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状况掌握、综合素质潜力挖掘的重要途径,系统化开展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则对于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是对大学生各方面表现的测定和评价,评价工作体系各个方面有效设计和细化开展均对综合素质工作有较大贡献。其中,综合素质测评前期的制度设计、过程组织设计、测评中测评指标的体系设计、综合素质结果分析设计、基于测评结构的综合素质促进路径设计各个方面都将对综合素质有较大影响。如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既是评价大学生的基本依据,又是大学生发展的导向目标。测评的过程既是评价打分的过程,又是锻炼能力、互相学习、发现差距的过程。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之间具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立足于大学生清楚地了解自身素质的实际以及素质提升的方向,即大学生自身素质的状况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方向;综合素质的实际和方向两个方面都需要通过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完成,综合素质测评既让大学生清楚自己综合素质目前所处的水平,同时在指标设计及权重方面给出了导向;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本身开展情况,需要针对综合素质测评的工作进行评价,也是一种实际工作状况的反映及导向,切实了解工作实际的开展情况,找到工作中的短板,进而改善、提升测评工作。简言之,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可以促进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有效开展,有效开展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有利于明确大学生自己的素质状况和素质提升的发展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开展

实践证明有效的工作评价对于工作促进具有非凡价值,有效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综合素质本身、素质测评方面的研究非常丰富,但是鲜有研究关注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本身的评价。从具体的工作开展方面而言,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开展应做好如下方面。

(1)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制度方面。实践证明,没有规则或者制度的约束,行为就会陷入混乱,过程将失去秩序,效果则无法得到保证。为了保证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有条不紊地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客观结果,则需要建立工作评价的相应制度。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制度是工作评价主体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依据,是对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指导和要求。主要内容应该包括: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指导思想、指导原则、参与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过程安排、评价结果计算、评价结果的分析及评价结果运用等。

(2)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指标方面。任何评价的开展都需要一致性的依据,即评价的各个方面,是具体开展评价的抓手,即需要建设适当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般情况,评价的指标包含在具体的评价制度当中或者“办法”当中。但是评价指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对于评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管理评价或者工作评价时,常将指标或者指标体系单独明确。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指标方面主要内容包括:指标内容、指标体系(指标之间的关系及指标的权重)、指标含义、指标评价等级或给分标准、指标的替代和修正等。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或其他评价工作,均需纳入指标系统、相对合理。

(3)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程序方面。在组织中开展各项工作都需要建立相应的工作程序,程序规定了各项工作开展的顺序,程序是将工作开展的路径节点串联起来的有效方法。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程序是对评价工作具体开展方面的细化和规范,是评价主体具体开展评价工作所遵循的工作秩序要求。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在程序方面主要涉及:评价工作开始节点、评价工作的环节、每个环节的开展主体、每个环节的评价对象、每个环节的评价依据及形成阶段性成果、各个环节之间关联、评价工作的结束节点等。

(4)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评价工具、方法方面。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工具是评价工作具体开展的抓手,没有相应的工具作为支撑,评价工作开展没有落点,或者开展的评价工作会陷入混乱。评价的工具主要考虑两种形式:评价管理计算机系统或者纸质版评价记录表及量表等。评价方法是评价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工具,这里的评价方法指的是综合计算方法。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于评价主体要求不同,计算过程不同,反映出来的结果可能有差异。工作评价方法上如果不要求非常精准,可以选择综合定性评价方法,这种方法简单,但是对于工作的指导作用细化程度不够,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个人感情,公平性较差。另外,还有常用的AHP(层次分析法)方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够结合定性和定量方面,计算上也相对简单,能够反馈出存在问题的项目,便于整改,这种方法在指标和指标权重方面要细化考虑,特别是指标权重方面,必要时要综合考虑工作重点。另外还有灰色系统评价法、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各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对于一般的工作评价建议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即可。

(5)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结果分析。通过开展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目的是得到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整体表现、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各方面的具体表现。进一步来讲,无论结果如何都有深层次的诱因可以挖掘,也只有深入挖掘才能真正了解改善的基点,才能有效地设计改进的途径,即就是要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评价结果分析。结果分析可以分成:工作总体分析和细部分析。总体分析掌握工作总体所处的水平,细部分析是进一步掌握对于总体正反贡献的具体方面。也可以分成:横向比较分析和纵向比较分析。横向比较分析是对同时期开展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各评价单位的比较分析,而纵向比较分析是对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开展自我比较分析。

(6)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结果的运用方面。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是作为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管理的一部分,从管理环节方面考虑,评价结果必须形成结果反馈循环,即必须运用评价结果来改进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只有有效地利用评价结果改进评价工作才能真正促进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开展。评价结果的运用是评价结果分析的延续,是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提升对策方面的设计。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在评价结果运用主要内容包括:有效措施归纳和推广、低效无效方面的改进策略设计、论证及应用。

就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开展体系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制度方面、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指标方面、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程序方面、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评价工具和方法方面、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结果分析方面、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结果的运用方面工作构成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体系,形成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封闭循环,藉此实现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逐步提升。

四、结束语

综合素质提升是教育主体的义务,综合素质测评是综合素质的实际反映也是综合素质发展的导向。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必要深入开展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提升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有必要深入开展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工作评价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有利于工作提升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是作为管理主体的一项重要工作。全面系统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应该从制度方面、指标方面、程序方面、工具方法方面、评价反馈方面、结果运用方面全面系统推进,以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方秋莲,等.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模糊综合评价[J].运筹与管理,2006(04).

[2]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05).

对自我素质测评总结篇(3)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遭遇了金融风暴后,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从而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高标准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如今,就业市场上复合型、经验丰富型、外向型、创新型、技能型和学习型人才更受欢迎,而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除看学习成绩外,更是有选择地对政治素质、进取心、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外语及计算机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9]。大学生要从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脱颖而出必定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取做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严峻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利用大学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重要依据的综合素质测评来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就业市场上的佼佼者。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涵与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包括能力)、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建立评价体制的目的是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2]。

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2];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现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毕业择业和自我发展。对于学校而言,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定奖学金、评先推优和推荐毕业生就业提供客观依据,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评价人才的尺度之一;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2];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逐渐逼近[2];有利于激励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激励学校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高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2]。

总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仅具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思考。

二、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是关键。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发挥增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关键。

1.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一件大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成立以“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前提的“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素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培养[9]。“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应以高校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各系学工办工作人员及相关团学学生干部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分支工作组”,具体负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评先评优工作的服务、监督和指导;各辅导员所带班级应该成立“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日常资料收集和每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具体执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测评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

2.坚持科学的测评原则

(1)科学正面的导向性原则。它是指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权重、标准以素质教育作为综合测评的指导思想,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的品格、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起到鼓励和导向作用[6]。导向性原则要体现它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方向性,体现使学生进入社会层面的时代化与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兼顾能客观、综合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2)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从实际出发,要切实可行,力求可比、可测、简易。可比是指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可测是指该体系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使评价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状态进行量化描述方法更简易,具有可操作性[7],能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首先要规划制定科学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简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标过于原则、抽象和概括,尽量做到具体化、行为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更易于操作[6];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利用相对评价进行学生在集体中的横向比较,以凸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利用绝对评价分析学生个体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客观鉴定学生的发展状态。在实施过程中,还应逐步淡化相对评价,突出绝对评价的主导作用;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利用自查自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利用互相评价促进学生间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时代竞争意识,等等[6]。

3.设置合理的测评内容

评价内容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大学生应具备素质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及其权重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使学生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4]。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群众关系等方面;发展性素质,体现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选辅修情况及其他实践能力等方面。

综合素质测评要素集和权重集的设置,应基于以上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4],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的结果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状况。它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以促使其自我调适和不断改进。指标体系中要素集、权重集的设置应该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事前做好测评方案及测评的宣传和资料的收集工作。

从测评工作来看,许多问题是由测评小组和学生对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这固然有方案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确的规定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8]。因此,在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前有必要由辅导员召开各班综合测评小组与班干部工作会议和全班学生班会,向同学们宣传和解释测评方案及测评工作的程序,这样既能避免产生误解,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素质测评也是一种教育。

由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每学年初就应该进行综合测评方案的宣传,引导学生按照学校的素质培养目标发展,并安排班级综合测评小组和班干部随时、全面收集同学们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引导,而且有利于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在测评工作开始阶段,收集学生的学年或学期的综合素质自评小结,以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最后,全面收集资料以便充分有效地进行测评工作。

(三)过程中要做到严肃、透明、客观。

由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每次综合素质测评时,大学生都十分关心测评过程是否严肃、透明,测评结果是否客观。测评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十分重要。测评工作搞得不好,轻则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重则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高校的稳定发展[3]。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同时增加测评工作的透明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测评情况。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是保证测评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综合素质评价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评价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的循环过程[5]。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及各系分支工作组要随时起到决策与监控作用。对于在测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内容要集体认真研究,谨慎决定,做到标准统一;对测评数据要认真核对,力求精确。测评工作同时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是测评工作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是测评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测评结果要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情况说明具体原因[3],使学生思想上能正确理解,心理上能舒畅接受,争取得到最客观公正的测评结果。

(四)正确运用测评结果,加强反馈、激励、引导和教育。

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不仅仅是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和盲目地进行量化排名、加分和数据统计,还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做人处事态度、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文字描述,对学生的优缺点的评价,对其发展方向的建议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评价和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和价值,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行为方式和心态,明确发展方向;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有目的地优化和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在对大学生加以全面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奖励项目,根据奖项的评奖目的和评奖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测评结果,按需所取。对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学校应予以支持,可以建立单项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单项奖学金,使受奖面大大提高,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发展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励,建立“人人得赏识”的机制[4]。

(五)事后要不断总结、反思,逐步完善测评方案。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暴露其弱点和不足,有利于其改进和发展。因此,测评工作结束后,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从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工作大局出发,不断根据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广泛征求和吸收辅导员、学生、专业教师等各方面的合理意见并加以总结和反思,作出合理的规范化规定,以求投入运行更完善的系统结构方式。这样既使方案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又使方案较好地适应新的情况,始终发挥好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制度,在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特色等,不断研究、改革、完善大学生评价制度,建立真正科学、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测评工作中做到严肃、透明、客观,使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洪盛志,郭聪,黄爱国,孙明福,范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网上测评与高校德育创新[J].世纪桥,2007,(143):129-130.

[3]陶钦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4):36-38.

[4]郭欣.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1-123.

[5]李兵宽,李国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J].实证调研(中国青年研究),2005,(4):47-49.

[6]范纯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6):75-78.

对自我素质测评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主要是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其他能力。高职院校要在建立科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体系的基础上完善学生素质测评体系,只有具备完善的人才素质测评体系,才能使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深入的了解,使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扩展发展方向,从而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从这一方面出发,对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体系的探讨与完善有着较强的必要性与实践意义。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进行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校规范管理,进行和谐校园建设,建立文明校园等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我国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对高职院校管理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的概念

人才测评指测评者运用特定的方法,通过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针对某一人才素质测评目标体系做出价值判断过程,或者直接从所收集的表征信息引发或推断某些素质特性的过程。目前主要应用与企业管理和岗位培训上,人才素质测测评首先是一个收集信息的过程,只有得到真实的信息才能得到科学的结果,所以收集信息是人才素质测评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当人才素质测评被高职院校学习并付诸与实践之后,人才素质测评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价值,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方法仍然以反馈信息、收集信息与做出测评为主要过程,但是面对的主要对象为在校的学生,测评的手段也有了一些适用于高职院校的革新,对测评侧重点的偏重也略有不同,主要体现在对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评定上,测评的目的性发生了改变,企业主要以为其创造绩效为目标,而高职院校的人才素质测评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认识到自身不足的基础上充分扩展自身综合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一支能满足其人才要求的队伍。

二、构建与完善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体系的意义

我国在人才素质测评理论化与系统化方面起步较晚,但是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并应用于国防、企业管理和高职院校管理当中,这是由人才素质测评的重要现实意义决定的,人才素质测评体系的功能与现实意义在高职院校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人才素质测评体系在高职院校中发挥的功能。

1、评定功能,主要指通过对学生信息的掌握,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客观正确的判断,描述学生具有的某些特征或者进行差异程度的评定,评定功能的正面效果是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对评定者的自我修养和行为发展定向指导。

2、区分功能,人才素质测评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差异将学生划分为一定的类型,区分功能的正面效果是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通过认识差距刺激被测评者的奋进动机,促使其积极向上。

3、反馈功能,反馈功能是人才素质测评的关键功能与环节,主要是能通过人才素质测评使学校或指导老师掌握与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其正面效果表现为学生能通过测评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总结原因与方向,同时也使老师和学校有明确的指导方向,防治使学生脱离目标,可以达到优化学生素质的目的。

4、开发功能,高职院校中开展人才素质测评,可以是学生对测评目标和测评结果有直观的认识,可以激发出学生对提升自身素质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可以及时调节与修正自己在扩展素质方面的不足,达到全面提高的效果。

5、预测功能,高职院校中对学生开展人才素质测评的结果可以通过一定的经验与案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分析与评估,预测学生的发展方向,所以预测功能在选拔学校或班级的干部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人才素质测评体系在高职院校中的现实意义。

1、推动学生自我提高。基于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体系在高职院校中的评定功能、反馈功能和开发功能,可以认识到人才素质测评对学生实现自我提高的重要意义。学生在测评的过程与得到结果后,能够加强自我认识、自我反省,明确努力目标,正确把握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的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2、协助教师进行因材施教,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的区分功能和反馈功能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素质的现状,认识学生的不足,把握对每个学生教育的侧重点,实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标,同时也能很大程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3、利于学校的管理发展,学校的管理在很多方面要依靠学生或学生组织,人才素质测评的预测功能可以帮助学校或教师在选拔学生干部方面有依据,从而挑选出优秀的学生担任职位,有利于学校的管理正常开展,利于帮助学生就业,合理的进行人才素质测评体系建设,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就业工作开展。

三、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系统存在的不足与设想

(一) 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高职院校扩招后,人数增多,达不到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的理想效果,失去了人才素质测评的价值,所以在高职院校中,交流的环节应引起重视,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和校内网上调查的方式进行。

(二) 目前高职院校人才测评结果引起矛盾。在测评中,许多高职院校的测评用学分的方式进行,出现学生干部的学分比普通学生学分高,引起许多平时表现不错的学生的不满,所以可以试行取消一些特殊职务的学分,使测评的标准与职务的担任

对自我素质测评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62-02

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日益完善、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事业也实现了跨越式的飞速发展,中国已由研究生教育的小国迅速跨入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作为我国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为了确保研究生培育质量,对其综合素质进行客观、系统的评价是一项必要的管理环节。因此,构建一套科学的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我国稳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长效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本文认为,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多维性。即:测评内容维度上,要涵盖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术科研素质、社会实践与文体素质等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测评主体维度上,要综合院系评价、导师评价、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多层面评价意见;测评时间维度上,要体现分阶段、动态性,即连续地、动态地将各阶段的测评结果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全面反映出研究生的个性和素质。

2.导向性。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应围绕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从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出发,考查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状况。即:不仅关注理论课程成绩,还应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重视智育评价,还应考查德、体、美育的综合发展;不仅注重研究生的共性发展,还应鼓励研究生的个性张扬。

3.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综合素质测评指标的设置必须分层次、分类别,将相关性较大的测评指标整合归类,使测评指标体系能全面反映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并使测评标准具体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要注意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即在运用定性分析时辅以量化手段,以增强定性分析指标的可测量性;在定量分析中辅以定性说明,以使量化指标含义更明晰。

4.客观性。客观性原则要求测评指标体系体现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结合。其中,一般性要求根据高校和学科点的实际情况、研究生的实际素质,按照研究生培养的一般要求,设计出每一个研究生通过努力都可以达到的测评指标;而特殊性则要求按照研究生培养的高端要求,设计出少数研究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测评指标。

5.激励性。通过与他人的测评结果进行横向比较,研究生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通过将历年的测评结果进行纵向分析,研究生也可以看到自身的长处和短板。另外,研究生综合测评结果通常要作为奖学金评定、优秀表彰、国际交流人选的评判依据,类似的物质奖励或非物质奖励的获取与否,也将对研究生产生直接的激励作用。

二、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构成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文件精神,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笔者从思想道德素质、学术科研素质、社会实践与文体素质等三个方面入手构建了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

(一)思想道德素质测评指标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指人在思想意识、道德行为、政治态度、法纪素养等方面具有的符合时代特色的基本品质。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测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测评与道德素质测评两部分。其中,政治素质包括政治态度、政治学习和党团荣誉;道德素质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1.政治素质测评。政治态度测评基本内容为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坚持原则,有上进心。政治学习测评基本内容为认真学习各种政治理论,参加学校、院系、党支部、班团组织的政治学习、形势政策学习和各种教育活动。党团荣誉测评基本内容为研究生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包括优秀党员、党务工作者、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等。可按获奖级别分别计分。以上测评项目可由研究生本人自评打分,由基层学生管理部门进行审核认定。

2.道德素质测评。道德认知测评基本内容为具有强烈的社会公德意识,关注社会道德,熟知各种社会道德规范,熟悉校规校纪和学术道德规范。道德情感测评基本内容为具有人道主义情感和正义感,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道德情操高尚,懂得自尊、自爱。以上两个测评项目可由研究生本人自评打分,由基层学生管理部门进行审核认定。道德行为测评的基本内容为研究生参加公益活动的情况和获得各种表彰的情况。在测评年度中,研究生参加公益活动应达到一定的学时;学时越多,该指标得分越高。

(二)学术科研素质测评指标

学术科研素质主要指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必须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科研综合能力。学术科研素质测评主要包括学习学术活动测评和科研素质测评两部分。

1.学习学术活动测评。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情况测评基本内容为学位课、专业课、实践课等课程学习情况。该指标的分值为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成绩按照学分进行加权平均的结果。参加学术活动情况测评基本内容为研究生在测评年度参加校内外各类学术活动的状况,要求达到规定的次数。参加次数越多,指标得分越高。

2.科研素质测评。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主要包括以下类别:第一类,SCI、SSCI、EI、ISTP、ISR收录的期刊论文,或其他国际刊物发表的论文;第二类,在国内核心、一般期刊发表的论文;第三类,在部级报刊的学术、科研、理论版发表的论文;第四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省级以上)论文;第五类,校级学术论坛获奖的论文,被收录到论文集的论文。可按论文类别设置指标分值。研究生出版的专著主要包括:研究生独立出版、参加编著的学术著作或译著。可按出版社级别进行计分。研究生获得的专利主要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可按专利类型和排名顺序分别计分。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主要包括: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863项目、973项目;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市级及企事业单位的项目;作为负责人主持校级科技立项;作为负责人主持院级科技立项。可按项目类别和排名分别计分。研究生参与的科技类活动主要包括:参加科技发明、制作类与论文类等科技性竞赛。可按获奖类别和排名分别计分。

(三)社会实践与文体素质测评指标

优秀的研究生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的审美情趣,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公益和文体活动。研究生社会实践与文体素质测评主要包括社会实践素质测评与文体素质测评两部分。

1.社会实践素质测评。研究生担任的学生干部主要分为主席(党支书)、部长(团支书、班长)、委员三级。该指标分值由高校各级学生工作管理部门根据研究生所担任的职务及其履职表现进行评定。研究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主要包括研究生担任其他社会职务或参加其他社会活动的情况。可根据不同情况酌情加分。

2.文体素质测评。研究生参与各类文体活动情况主要包括研究生参与体育竞赛、文艺演出和其他非科技类竞赛(或活动)的情况。可按照获奖类别分别评分。

三、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计算与实施要点

1.测评结果的计算。在每个测评年度,研究生素质综合测评的总得分由思想道德素质、学术科研素质、社会实践与文体素质三个方面的测评得分加总得到。即:测评总得分=思想道德素质得分+学术科研素质得分+社会实践与文体素质得分。按照综合素质测评的总得分可以进行排序,并以此作为研究生评奖评优、个人发展历程比较、用人单位就业推荐等方面的参考依据。

2.测评工作的实施要点。在实施之前,应通过广泛的校内宣传,使参加测评的全体研究生充分认识到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目的与意义、具体的指标含义和操作流程,从而认真、实事求是地参加测评工作。同时,应组建由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研究生辅导员、学生代表等多层面主体组成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其人员构成和工作方式应得到研究生的认可和信任,并要确保其能够公正、客观、认真、细致地开展相关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综合素质测评底层指标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兼顾具体性、灵活性,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需要,对各项底层指标的具体分值进行合理设置和适时调整。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工作还必须坚持制度化、规范化,工作程序要公开、测评结果应公示,对于研究生提出的异议应给出及时、明确的解释。同时,要克服综合素质测评的短视性,即不能只为评奖评优和内部选拔而测评,应始终将切实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调动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积极性作为工作目的。在运用测评结果时,高校要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和通报机制。对于年度综合素质测评未能达到一定分数的研究生,对其进行个人预警,提醒其加强自我监督和自我提升;同时,在适当范围内予以通报,发动研究生的导师、辅导员、同学,从学习、科研、生活等多个方面对其加以关注和帮助,引导研究生更好地发展,从而有效地发挥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导向性和激励性效能。

参考文献:

[1]易晓喻,张照青.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

对自我素质测评总结篇(6)

分类号:B846

1、引言

自我概念(self concept)是指个体对自身的知觉与评价。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自我概念在预测个体具体成就、调节心理健康方面有重要作用(Ban-dalos,1995;Harter,1985;樊富珉,付吉元,2001),因而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尽管自我概念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研究者对自我概念的结构一直颇具争议(刘凤娥,黄希庭。2001),相应的测量工具亦层出不穷。目前研究者多认为自我概念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有组织的结构,以Shavelson等(1976)提出的多层次多维度自我概念结构模型为例,一般自我概念位于最顶层,可向下分为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学业和非学业自我概念又可再往下细分为更为具体的行为领域,这些具体的行为领域处在自我概念结构的最底层,是整体自我概念形成的基础。

相应的,自我概念的测量工具也可划分为一般自我概念和具体成分自我概念两个层次的评估。由于具体成分自我概念与相应领域的行为成就有显著相关(Harter,1985),且其多因子的结构符合心理测量学研究取向的分析方法,具体成分自我概念的测量更多地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因而目前主流的测量工具多侧重对具体成分自我概念的测查,而对一般自我概念测查的关注和研究则明显不足。相关研究者多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制定相应的自我概念结构和测查维度,如学业、社会、人际、身体等,各维度下又再细分出具体的因子类别,然后考察个体在每个细分领域的具体成分自我概念,如:Fitts(1965)的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TSCS),Marsh与Shavelson(1985)的自我描述问卷(5efl-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s,SDQ),Harter(1 986)的青少年自我描绘问卷(Self-Perception Profile forAdolescents,SPPA),李德显(1996)修订的《大学生自我概念量表》等。相较而言,针对一般自我概念的测量工具的研究则较少。在测量与实证的范畴之内,一般自我概念的测量问卷都是单维的,没有内部结构维度(刘萍,王振宏,1997),有研究者将一般自我概念因子等同于自尊测量的结构,如Coopersmith(1967)编制出自尊测量问卷(self-Esteem Inventor%SEI),用SEI的单项成绩来衡量个体的自我概念水平。也有研究者从结构清晰性的角度来研究整体自我概念,如Campbell等(1996)发展的自我概念清晰性问卷(Self-concept Clarity,SCC),从自我概念的结构出发,测查人们对自己了解的清晰程度。自我概念清晰性测量的提出有力的促进了一般自我概念的研究,但目前尚无研究对一般自我概念的测量维度进行重新整合与建构,进而发展出更为全面的一般自我概念测量工具。

自我概念在心理健康素质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客观的自我评价、自我悦纳和积极的自我形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李韧,刘先华,2005)。Jahoda描述的心理健康标准中包括自我概念的现实性,接受自我,能够现实的评价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具有适应和调节自身的能力等,各类心理健康素质综合调查也都包括了自我认识与评价的部分(江光荣,胡博,2006)。然而,当前自我概念领域“重具体轻一般”的测量倾向限制了自我概念在心理健康素质领域的相关研究。一方面,研究表明一般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紧密联系,一般自我概念能显著预测个体的积极情绪及生活满意度(Mccullough,Huebner,&Laughlin,2000),整体自我概念的清晰性与个体自尊相关,并表现出压力缓冲的作用(徐海玲,2007)。另一方面,具体成分自我概念因子繁多,与心理健康变量相关不一,使得结果难以解释,如有研究者探讨了具体成分自我概念11个维度与精神健康问题的关系。结果报告相关系数在-0.83到0.11之间,平均相关系数为-0.37(Marsh,Parada,&Avotte,2004)。一般自我概念是个体有机整合具体成分自我概念的结果,而不是具体成分自我概念的简单加和(Rosenberg。1986),显然用平均相关系数并不能准确的揭示出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问的关系。可见,要探讨自我概念在心理健康领域的作用有必要加强对一般自我概念的重视,而当务之急便是编制出更为全面、可信、有效的一般自我概念测量工具。

此外,自我概念的评估必须考虑适用群体的年龄特征(Hatter,1985)。目前大多工具是针对儿童青少年,或是学生群体而设计的,其中大多题目所涉及的学业自我概念、同伴自我概念、班级自我概念等并不适宜非学生的成年人群体,专门针对成年人群体的测量工具还十分缺乏,相应的自我概念的实证研究也因此受到限制。不难发现,无论是预测具体行为领域的成就,还是探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现有自我概念相关研究大多局限于各类学生群体(Marsh et al.,2004;Rosenberg,1986;江光荣,胡博,2006),因而有必要增加测量工具的普适性,扩展自我概念研究的被试人群范围。

综上,有必要从理论上重新建构一般自我概念的理论维度,发展与编制适合成年人群体的一般自我概念量表。

2、方法

2.1 量表的理论维度构想

本量表维度的确定,一方面依据我们关于自我概念的理论维度的构想,另一方面根据《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的研制》课题的整体要求:量表只选取那些(经已有研究证实)同心理健康有肯定关系的结构作为量表的维度,而且各个维度均正向命名。

自我概念理论构建取向的研究者从属性上区分出自我的不同成分。James最早将自我分为经验自我和纯粹自我。经验自我是指被知的自我或客我(Me),而纯粹自我是指主知的自我或主我(I),对主我、客我及其关系的探讨奠定了自我概念理论建构取向研究的基础,认为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通过连续的交互性作用最终构成整体的自我概念(Burns,1982)。从主我与客我的关系出发,我国学者时蓉华(2002)指出,自我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自我认识是指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体验是自己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也是主体自我对客观自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自我控制则是指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制约作用。基于研究者对于主体自我、客体自我及其交互关系的探讨,我们提出从内容、结构、伴随的情感体验、功能四个层面来全面测量一般自我概念。

首先,从内容层面看,一般自我概念测量应包括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评估,即个体对客体自我的个体属性、社会属性等内容的价值评价,我们称之为自我概念的积极性。内容层面是过去自我概念测量工具关注的主要焦点,主要测查个体在具体的行为领域对客体自我评估的积极性,有研究发现,个体对于自身不同方面(包括外表、亲密关系、社会交往等)的评价的积极程度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在0.30左右(张晓文,吴胜红,2000),相较而言,在一般自我概念水平的相关测查则明显不足,我们则聚焦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整体性的一般性评估的积极性。

其次,从结构层面看,一般自我概念测量应包括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评估的清晰性,即主我客观、准确、稳定地认识与评价客我的个体属性、社会属性等的程度,本研究称之为自我概念的清晰性。自我概念清晰性维度的提出源自Campbell,目前已有众多研究一致表明,自我概念清晰性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如有研究发现。自我概念清晰性和自尊之间呈显著正相关(0.375),而和抑郁呈显著负相关(-0.399)(徐海玲,2007)。

第三,从情感层面来看,一般自我概念测量应包括主我评价客我的同时伴随产生的情感体验。即个体对自身个体属性、社会属性等内容的接纳和认可程度,我们称之为自我概念的悦纳性。根据时蓉华(2002)的观点,自我体验,即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所持有的情绪体验与态度是自我的重要心理成分之一,而Burns(1982)在其全面的自我概念结构-系统中也强调了自我态度系统在整体自我概念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实证研究也已经多次证明了自我悦纳程度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密切关系,如有研究者发现,田纳西自我概念中的自我满意维度与各不良心理健康指标(如焦虑、抑郁等)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223到-0.340之间(姚信。2003)。

第四,从功能层面来看,一般自我概念测量还应包括主体自我进行积极自我调节的动态过程,我们称之为自我概念的调节性。自我调控是与心理健康素质相关的自我结构。常常被研究者作为自我量表的测量维度之一(江光荣,胡博,2006)。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推动下,心理适应的测量领域引入了对积极调节过程的测量(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2005),这种适应和调节与多种不良心理健康状态(包括焦虑、抑郁等)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242到-0.642之间,平均为-0.385,而良好的自我概念也应具有自我调节与恢复的功能,即当个体面对负面消极评价时能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从而维持积极的自我评价。

综上,本研究认为一般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整体的认识和评价,其测量应包括静态、动态两个层面共四个维度,其中静态自我概念主要包括个体对自身个体属性、社会属性等内容认识与评价的积极性、结构的清晰性以及情感的悦纳性;动态自我概念则从过程的角度强调个体对自身消极自我概念的调节。具体来讲,积极性是指个体对自身现状有积极正向的评价(主要包括自尊、自信等),如“我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清晰性是指个体对其自身现状有清晰一致、客观准确的认识,如“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悦纳性是指个体对自身现状,特别是自身不足的接纳和认可程度,如“虽然我并不完美。但我喜欢自己本来的样子”:调节性是指个体对负面消极评价的积极调节过程,如“当受到他人的负面评价时,我会换个角度想到自己那些好的方面”。

2.2 量表编制与修订过程

在自我概念积极性、清晰性、悦纳性、调节性四个评估维度上分别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测量工具,各编制题目40道。其中,积极性维度主要参考了Rosenberg自尊量表中文版(汪向东,1999),Judge与Bono(2001)核心自我评价量表(Coreself-evaluation Scale,CSEC)中文版(任志洪,叶一舵,2009),车丽萍与黄希庭(2006)青年大学生自信测量量表:清晰性维度主要参考了Camobell(1996)自我概念清晰性问卷(self-concept Clarity,SCC);悦纳性维度主要参考了丛中与高文凤(1999)自我接纳问卷:调节性维度主要参考了Gross与John(2003)情绪调节量表,刘启刚(2009)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量表和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量表。

经研究小组成员内部讨论,选择最符合各维度操作定义、维度间交叉较小的题目。最终每个维度保留了25道题目。共100题。将各维度的操作定义与题目交由16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进行评估并提出修改建议,删除评价者指出的与维度不符或表述不清的题目35道,根据其建议修改新增15题,最终形成80题的预试问卷,每个维度20题。

预试共发放问卷450份,其中有效问卷416份。预试被试包括北京林业大学(发放100份,有效回收率86%)、中国财经大学(发放150份,有效回收率9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本科生(发放100份。有效回收率95%),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的成人教育学生(发放100份,有效回收率91%)。各学校均为统一施测,问卷统一收回。对各维度上题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删除维度间交叉大及因子载荷低于0.4的项目,最终正式量表保留43个题目,其中积极性维度11题,清晰性维度10题。悦纳性维度9题,调节性维度13题。

2.3 正式量表的心理测量学检验

2.3.1 被试

另选取北京地区大学生400名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343份,有效回收率85.8%。其中北京林业大学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67份:北京师范大学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76份。被试中男生74人,女生252人,性别栏缺失19人:大一19人,大二222人,大三94人,大四8人,所在专业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哲学、法学、数学、地理等,被试的平均年龄为21.3±2.7。三周后从初试被试中随机选取70名进行重测,其中有效被试59名,有效回收率84.3%。

2.3.2 研究工具

(1)中国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

采用自编的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量表共43题,由积极性、清晰性、悦纳性、调节性四个分量表组成。为避免被试反应定势,量表的不同维度和正负向计分题目顺序采用随机排列。积极性(11题)指个体对自身现状有积极正向的评价,题目如“我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清晰性(10题)指个体对其自身现状有清晰一致、客观准确的认识,题目如“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悦纳性(9题)指个体对自身现状,特别是自身不足的接纳和认可程度,题目如“虽然我并不完美,但我喜欢自己本来的样子”;调节性(13题)指个体对负面消极评价的积极调节能力,题目如“受到他人负面消极评价时,我会换个角度想自己那些好的方面”。量表采用4点计分,从1“几乎完全不符合”到4“几乎完全符合”,其中23个题目需反向计分。各分量表题目加和计分,分数越高,代表自我概念的积极性/清晰性/悦纳性/调节性越高。还可由各维度得分加和得到自我概念总分,分数越高,代表个体的一般自我概念越好。自我心理健康素质水平越高。

(2)压力困扰量表

采用梁宝勇等(2010)压力困扰量表测量个体心理困扰症状的强烈程度,作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的效标。该量表共59题,由抑郁,焦虑,敌对和躯体化4个分量表组成。采用5点计分,从1“从无”到5“严重”,各题目得分之和为量表总分,总分越高说明总体应激反应(或困扰症状)越强烈。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75。

(3)自尊量表

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测查个体的总体自尊水平(汪向东,1999)。该量表采用4点评分,从1“非常符合”到4“很不符合”,各题目得分之和为量表总分,分数越高,代表个体的自尊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2。

2.3.3 施测

分别在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两所学校进行集体施测,问卷均当场回收。三周后从初测被试中随机选取70名被试进行重测,施测工具为自编的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仍采取集体施测的形式。当场回收问卷。

3、结果

3.1 项目分析

采用相关法和差异指数法检验对量表进行项目分析,检验各题目的区分度。首先计算各项目与其所在维度得分的题总相关,结果表明积极性维度下题目与该维度总分相关在0.58至0.81之间,清晰性维度下题目与该维度总分相关在0.53至0.79之间,悦纳性维度下题目与该维度总分相关在0.53至0,70之间,调节性维度下题目与该维度总分相关在0.53至0.70之间。再根据各维度的得分,对样本划分高低分组(高低各27%),考察高低分组在每道题目上的得分差异(D值),进行独立样本£检验。结果发现,所有题目在高分组与低分组上差异均达到0,001的显著水平。可见一般自我概念量表各项目均具有较好的区分度,结果详见表l。

3.2 效度分析

3.2.1 内容效度

由16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博士研究生对一般自我概念量表的内容效度进行评定。评定内容方面,整体评估包括维度的合理性,维度操作定义清晰性:具体的项目评估则由评估者在每个项目上进行是/否判断,包括项目是否符合所属维度定义、题目表述是否清晰,是计0分,否计1分,将该题目上所有评估者的打分相加得到该题目总分,各题目总分范围在0-4分,具体评定结果见表2。根据该评估结果对题目进行删除及修订,最终形成的一般自我概念量表维度合理,操作定义清晰,各维度的题目内容符合该维度所测查的特质,表述清晰易懂,内容效度符合要求。

3.2.2 结构效度

对正式量表的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为二阶单因子一阶四因子,二阶单因子为一般自我概念,一阶因子则包括积极性(含11个观测项目)、清晰性(含10个观测项目)、悦纳性(含9个观测项目)、调节性(含13个观测项目)四个因子。模型的拟合指数、量表维度及因子载荷以及维度间的相关分析结果分别见表3、表4、表5。

由表3可见,一般自我概念量表的四因子模型具有良好的模型拟合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由表4可见,量表各项目在所属因子上的载荷在0.40-0.81之间,且均在p

3.2.3 效标效度

以压力困扰量表和自尊量表作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的效标。相关检验结果表明,一般自我概念量表各维度及总分与压力困扰总分均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自尊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一般自我概念量表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相关系数详见表6。

另外,从表6中可以看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的四个维度与心理健康指标的相关系数均较为相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由该量表测试得到的各个维度得分可以无需加权而直接加总合成自我心理健康素质的总分。

3.3 信度分析

考察一般自我概念量表各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以及时隔3周的重测信度,结果见表7。

由表7,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8以上,说明各分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分半信度上,除悦纳性维度稍低(O.735)以外,其余维度均在0.80以上,说明各分量表具有良好的等值信度。各维度时隔3周的重测信度也在0.673-0.833之间,表明该量表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半信度、重测信度也都在0.80以上。总体而言,本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

4、讨论

本研究在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的总体框架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积极性、清晰性、悦纳性和调节性四个维度来测量个体的一般自我概念和自我心理健康素质。并在大学生群体中验证了该四维度测量模型,突破了前人研究中仅采用单维工具评估一般自我概念的局限。这种多维测量结构从不同层面对个体的一般自我概念进行评估。可以针对整体的一般自我概念提供更为全面立体的信息,有利于推动一般自我概念的研究。

对自我素质测评总结篇(7)

大学生综合测评也称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等教育学校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制定出符合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测评指标,收集在校大学生的品德修养、文明行为、学习状况、科技创新、社会实践、体育锻炼等方面的表现,并对其作出量值或价值的评定及判断过程。一般情形下,综合测评由一个年级在一学年内对学生评价一次,综合测评的结果成为学校各项奖学金及“三好学生”的评定依据,并在毕业前全部汇总,成为大学生在校时学业与能力的综合评价,直接影响到毕业时免试研究生的遴选和就业推荐等方面。

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的初衷不仅仅是在相对公平的基础上评选出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在关注学习之余,能够注重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发展。通过开展综合素质测评活动,一方面希望学生能够对上一年度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测评培养学生竞争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但随着综合测评的实施,许多大学生在综合测评结果的影响下变得浮躁了、功利了。他们现实地面对综合测评,将其作为在校学习和生活的行动指南,凡是有利于综合测评结果的事情就干,凡是无益于综合测评结果的事情就不干。因此,综合测评的设计和操作过程就显得举足轻重。我从对华南农业大学新旧综合测评的比较,以及实施新的综合测评条例后学生的变化入手,分析综合素质测评对培养大学生的导向作用。

一、新旧综合测评条例的比较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许多高校已数次修改并逐渐完善综合测评的方法,测评的目的也从适应应试教育转为促进素质教育。华南农业大学也不例外,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2008年起实施了新的综合测评条例。总体上,学生综合测评不外乎德智体等方面的内容,但具体方法有了明显的变化,旧版综合测评条例基本以定性为主,新版综合测评条例基本以定量为主,记实与评议相结合。

1.旧版综合测评的内容和特点。

旧版综合测评采用标准分计算方法,德智体以100分计算。综合测评的总分(X)由学业成绩分、日常操行分(基本分和加、扣分)构成,其中学业成绩分占60分(A),日常操行分占40分(B)。学生按学年综合测评成绩在班中排列名次,每学年综合测评成绩之和加权的平均数为学生在校期间综合测评总分,毕业生按综合测评总分在本班排列名次。

学业成绩60分(包括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的考试考查成绩)以学生在本学年的学分平均绩点乘以12得到,即A=学年学分平均绩点×12,毕业总学业成绩=(总学分绩点/总学分)×12。

日常操行分40分由政治态度6分、思想修养6分、学习态度6分、法纪观念6分、集体主义观念6分、社会实践5分、体育锻炼5分构成。对学生进行日常操行评定的时候,采用全班同学互评和班评议小组测评的两级测评方法,分别占40%和60%。具体的操作过程是每个同学对全班逐个测评,汇总后加权平均得到一级测评X1;班评议小组对全班同学逐个评议和评分,汇总后加权平均得到二级测评X2,两者按照比例相加得到总分,即日常操行B=X1×40%+X2×60%。为了对某些重要事项进行奖罚,日常操行这七个方面均设置了基础分和加(扣)分。如学习态度方面,只要能够做到热爱所学专业,上课能认真听讲,独立完成作业,按时参加教学活动,就给基本分3分。为了鼓励学生学习好外语,规定只要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者就加分;为了避免学生不按时参加教学活动,规定违反考勤制度,旷课一学时、迟到或早退三次以上(含三次)者扣分。

旧综合测评的主要特点是定性,以班内竞争为主(排名均在班内排名,不以其它班级比较),除了学业成绩的分数是没法变动外,日常操行的弹性比较大,学生按照有关条例凭主观意愿给同学们打分,而这些加分和扣分都没有明确每一项的具体分值,这样就很容易流于形式。学生们往往不想得罪同学,打分的时候尽量往高打,从而每个同学的日常操行分都很高。因此,旧版综合测评在操作的过程中最终变成学业成绩的较量,而学业成绩往往带有很强的原则性,它是各门功课的考试成绩,也就是说旧版综合测评遵循“分数至上”的测评局面。

2.新版综合测评的内容和特点。

新版综合测评采取量化方式,对学生在校期间综合表现进行全面评价。综合表现包括德、智、体三个方面,满分为100分。在学生德、智、体三方面的权重分配中,按照30%、60%和10%的比例进行设置,也就是德育测评30分、智育测评60分、体育测评10分。

德育测评30分由德育基础分10分、班内互评分10分、德育奖励分10分和德育扣分构成,德育扣分不超过前三者得分之和。为了使学生形成文明有礼、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学校设立了具体的加分项目。比如获得部级的荣誉称号可以加4分,担任学校正式团体的主要学生干部可以加2.5分,参加义务献血可以加0.5分/次,等等,所有项目的累计加分不超过10分。同时也明确了具体的扣分项目,如“无故缺席学校、学院组织的活动,扣0.5分/次”。智育测评和体育测评均由基础分和奖励分两部分构成,没有扣分项目,两者的基础分分别为50分、5分,奖励分分别为10分、5分。

新版综合测评主要特点是以定量为主,无论是德育加分还是智育、体育加分都明确了具体的加分项目和分值,学生申报加分项目的时候必须出具相关的证明,年级测评小组审核后才给予加分,不再凭主观意愿打分了,操作上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另外综合测评的总分是年级排名,这就涉及到不同专业学生上课科目不一样,难易程度不一样,老师给分的标准不一样等问题,所以智育基础分的算法要跟旧版有所区别,不能够简单按照学业成绩乘以一个系数得出。新版综合测评在这方面的设计也有所考虑,既要考虑学业成绩,又要考虑公平性,最终将智育基础分的算法确定如下:

二、综合素质测评对培养大学生的导向作用

因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是各个高等学校对在校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也是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的一个重要依据,所以学生往往比较看重综合测评的结果,将测评体系中的各项要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实践证明,有怎么样的综合素质测评条例就有怎么样的学生行为,它对学生的在校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1.可以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政治理论学习、自觉接受道德教育和法纪观念教育。

旧版综合测评条例只是要求学生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大概念清楚,具体标准模糊,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新版综合测评条例则明确要求对大学生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党团组织生活、班会等活动的过程进行记载,按照学生参加的次数给予加分;对撰写理论文章、参加上级有关部门主办的征文、演讲比赛及做好事等进行加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政治学习热情和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性,促进了见义勇为、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等良好风尚的形成。

2.可以促进学生养成集体主义精神,培育团队合作的能力。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个性化比较强,喜欢独来独往,导致他们很难有集体意识。新版综合测评条例增加了“集体得分”的项目,规定只要这个集体获奖了,这个集体的所有成员都可以享受由此带来的加分;如果集体受罚了,集体的所有成员同样也要进行扣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一荣俱荣,一损皆损”。实施新的综合测评条例以来,明显可以看到学生对集体的意识增强了,参加集体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并且能够积极为集体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不再是无动于衷。

3.可以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新版综合测评实施以来,出现了获奖过于集中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智育基础分的计算方法引起的。新版智育基础分由该学生本年度的平均绩点除以本年级本专业学生的最高平均绩点再乘以一个系数获得,也就是说各个专业平均绩点最高,学生的智育基础分就是满分,其他学生都跟这个学生比较,两者差距越大,经过系数放大后的差值就越明显。比如专业第一的平均绩点是4.0,专业第二的平均绩点才有3.0时,那么专业第一的智育基础分是50分,而第二名的智育基础分只有37.5分,两者相差12.5分,仅一项就拉开了距离。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搞不清楚其他同学的学习效果,避免和同学拉开距离,只能是自己努力学习,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

4.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

在学业成绩相差不远,也就是智育基础得分相差不远的时候,要想在总分排名上取得优势,往往是靠各项加分来实现。也就是说单靠学业成绩而不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就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测评结果。因此,在加分条例的激励下,几乎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竞选各种团体的学生干部;参加社会实践,科技比赛;参加征文、演讲、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很多学生就是在活动中培养了兴趣,锻炼了能力,在文艺、科技、体育等领域中光芒四射,勇摘桂冠。新版综合测评的加分条例激励了广大学生积极参加有益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将来走向社会、迎接挑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可以激励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旧版综合测评主要以学习成绩为核心,重知识轻能力,导致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好就一好百好,知识学了一大筐却因实践动手能力差而无法运用的现象,出现大量只会本专业知识和高分低能、高才低德的庸才。而新版综合测评明确重视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比赛活动,而且把加分的分值定得比较高。比如在部级比赛中获奖的同学一次可以加8分,就连校一级比赛获奖都可以加2分,从而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的积极性。

三、结语

无可否认,部分学生是抱着比较功利的心态来对待综合测评的,比如参与学生干部竞争的目的在于测评加分;参与学术讲座、党团活动等第二课堂的目的在于加分;参与科技创新比赛的目的在于加分。虽然这些行为违背了综合测评的根本目的,但我认为,无论学生抱着怎么样的心态来参与,只要他能够付诸行动、体验过程,就会受到那种氛围的熏陶,开拓自己的视野,从而或多或少地提高学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黄建波.学生综合测评的几点思考[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2):58-59.

对自我素质测评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245-03

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组织研制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已经正式了,这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组成部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今年是《学生体育健康标准》在高校实施的第4年,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会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因此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对提高测试的组织方法及组织者的管理水平,了解现阶段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和高校深入开展体育健康教育,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实施意义和理论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等四所高校2003-2004级大学生1 000人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500名,女生500名。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该项研究对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四所高校随机抽样20班,调查人数1 000人,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985份,合格问卷955份,有效回收率为82.65%。

1.2.2数据统计法问卷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通过SPSSII.5系统软件进行X2检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运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能力的调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学生对自身健康状况进行评价,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健康概念的重新认识,建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的体质健康的新理念,认识到身体的成份、身体形态、机能、基础素质、运动素质是影响人体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利于明确地帮助和督促学生实现健康目标;有利于科学、综合地自我评价和自身体质的健康状况,而且自身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监控和及时的反馈,同时也激发他们自觉的参加体育锻炼,培养终生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行为和习惯。《标准》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包括心理负担);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采用《学生健康体质标准》能够对自身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的学生只有87人,占总人数的9.11%;而只能进行个别指标进行评价的学生有604人,占总人数的63.25%。而缺乏自我评价知识的学生高达264人,占27.64%。调查中发现多数的学生只能对简单的握力、耐力、立定跳远指标进行评价,而对身高/体重及肺活量/体重的指数评价能力较低。因为这些指数需要进行较为复杂的运算,并且将运算的结果和标准进行对照,才能得出结论,这也反映出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广大体育教育对《标准》评价方面知识的讲解存在问题,见表1。

2.2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重要意义讲解的调查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合理地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评价,对于促进学校体育和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标准》从建立和完善我国学校教育评价体系的目标出发,体现了学校体育的价值,回答了学校体育为什么要以“健康"为本和怎样以“健康"为本的问题,明确了“健康"不仅应是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追求的目标,而且还是学校体育课程存在的根本理由。

《标准》的实施将对我国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完善体质健康评价体系,促进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深刻的影响。同时,《标准》的贯彻实施,强调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促进形态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身体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淡化测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体育教师对高校设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重要性进行讲解的人数为265人,占总人数的27.75%;只进行过部分的讲解人数有351人,占总人数的33.75%;没有进行过讲解的人数为339人,占总人数的35.50%。相互比较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但是进行过讲解的学生人数比率有低于部分讲解和没有进行讲解的人数比率的趋势。由此可以看出,从总体上讲,高校体育教师对设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讲解或部分讲解的人数高于没有进行讲解的人数。因此可以肯定多数高校广大体育教师对高校设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重要意义自身均能理解并能够对学生讲解。但是,也有少部分体育教师对此理解和重视不够。这对高校认真贯彻执行《标准》将造成定义影响,见表2所示。

2.3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价方法的讲解状况的调查评价实质上就是一种判定目标达到程度的过程。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正在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正在从“技能教学"向全面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素质的方向转化,《标准》作为一项评价制度,就是要与体育课程目标保持一致,使评价有利于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并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标准》的评价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教育手段,它不是以选拔和鉴别学生体质健康的好坏为目的,而是通过评价,反馈给学生使学生知道自身还存在哪些不足,应该怎样努力达到目标。如在评价指标的设定上充分考虑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如肺活量、握力等都采用指数法进行,排除不同个体因体重差异造成的影响和潜在的消极因素。因此,评价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态度,加深体育锻炼对促进身心健康的认识,也可以提高对体育的情意、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

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得到评价知识讲解的学生有562人,占总人数的58.85%;接受过部分评价知识的学生有269人,占总人数的28.17%;进行过评价讲解的学生有124人,占总人数的12.98%。相互比较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提示,在被调查的955名男女大学生中有562人没有接受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方法的教育,这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得到《标准》评价知识的教育,这对《标准》中要求,学校体育教育课程教学从“技能教学"向全面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素质方向转化,造成不利的影响,同时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意识、对体育的情感投入都具有潜在的消极因素。

2.4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组织与管理现状的调查《标准》的实施,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实施效果,不仅取决于《标准》本身结构和内容的适应性与科学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过程中组织管理的质量。因此,加强实施《标准》的组织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测试是学校实施《标准》工作中较复杂的环节。其中包括测试时间安排、测试人员的培训、场地器材和仪器的准备以及安全措施等一系列问题。必须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测试实施制度和办法,才能保证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

随着《标准》的试行和逐步扩大实施,尤其是在各地具体操作过程中,测试方法和手段的重要性就日益显现出来。如果测试方法不够合理、科学,测试手段不正确、不规范的活,则测试结果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就无法得到保证,那么无论《标准》的结构、测试项目、评价指标和标准多么完美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4.1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组织与测试现状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时,每个项目都有教师进行指导测试的人数有359人,占总人数的37.59%;而有时有教师指导和测量的人数有321人,占总人数的33.62%;也就是说部分项目测试时有教师指导,没有教师指导的学有275人,占总人数的28.79%。相互比较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提示,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校在进行体质健康的测试时有部分学校的体育教育对整个测试的监控并不严格,多数情况下学生自己随意测量,测量的方式也多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我们走访的几所学校中看到,有些学校的学生在进行身高的测试时发现,穿鞋进行测量,由此可以看出测试、组织和监控场并不是很严格(表4)。

2.4.2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收集测试结果和评分成绩的登记要准确无误,要进行严格的核查。《标准》的测试结果和评分成绩,既是检查实施《标准》效果的重要指标,也是对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追踪调查研究的宝贵资料。

调查结果显示,在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中,学生反映,能够全程对测试数据进行填写的有348人,占总人数的33.44%;有时教师填写的有267人,占总人数的27.96%,测试结果由班干部及体育委员进行填写的有340人,占总人数的35.60%。相互进行比较,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同时也发现,个别学校在测试800 m/1 000 m跑时,学生的填写成绩与实际测试成绩并不相符合。由此可以看出,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在对学生的测试过程中,对测试的数据收集无法保证其真实性,缺乏有效的可信度,这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对大学生体质现状的监测(表5)。

2.5公共肺活计的卫生状况的调查公共肺活量计吹气嘴的消毒问题,一直是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因为经费有限,不可能为每一名学生在4年的测试中每次都提供一个无菌的吹气筒嘴。目前没有一个专业机构对此来负责,高校体育部门也无专门的消毒设施,高校的卫生部门也无能力为一次千人或万人的肺活量计的吹气嘴进行消毒。因此,只有体育教育部门用比较简单的方式进行消毒,如使用药水溶液浸泡,然后用酒精棉球擦净后继续使用。也有的高校用高孟酸钾放入一个大盆水中溶解,学生在溶液中洗一下后继续使用,这样无法保证学生肺活量计吹气嘴的清洁卫生。这将对学生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表6)。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大学生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设置的评价体系的了解不足,多数学生只能进行个别指标的评价,完全能够评价的学生人数只占到了极少数。

2) 由于高校体育教育在课堂上对《标准》的重要意义及评价体系的讲解程度较低,至使学生们无法应用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健康水平进行正确的评价。

3) 高校大学生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中的组织过程,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调查中发现,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中能够有教师全程监控并组织测试的不到40%,这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质量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4)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过程中由于组织工作有不尽人意之处,至使数据的采集工作也受到了影响,调查中发现,多数情况下由班级体育委员填写成绩。

5) 《学体质健康标准》中的仪器校正,是保证测试数据的正确的保证。调查中发现,对于测试仪器在进行一年一度的测试过程中没有学校进行测试。另外,肺活量计的吹气嘴消毒和卫生管理状况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2建议

1) 各级体育部门对学校体育工作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教育行政部门一起,抓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工作。

2) 应继续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研究工作。各级教育、卫生、体育、科技等部门的科研管理与研究机构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研究工作,要在经费的投入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要建立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体系,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的给予纠正。

3) 提高广大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重要性的认识,对在《体质健康测试中》不负责任的教师给予批评教育,以保证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邢文华,李晋裕,等.体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12.

[2] 李晋裕,曹叙棠,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11.

[3] 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4] 杨贵仁.深化改革,促进学校体育发展[J].中国学校体育,2002(1).

[5] 季克异.要深刻领会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J].中国学校体育,2001,2.

对自我素质测评总结篇(9)

摘要: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一种评价学生的方法,越来越多地受到高校和学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评价方法为例,分析并探讨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构建改进方向。

关键词:综合素质测评;大学生;高校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一种测量评价标准,既是学生对自身发展情况的评价总结,也是高校、用人单位等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综合发展情况的重要参考。一方面,因为综合测评的结果经常作为学生评定政府奖学金、学院奖学金、助学金、评优、入党等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学生非常重视综合素质测评,关注自己的测评结果。另一方面,高校也希望通过综合素质测评这个工具,将育人功能融入其中,希望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改变过去传统的以学业成绩为主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全面均衡地发展,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

二、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现状分析

(一)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现行方法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主要包括德育素质、智育素质、体育素质、能力素质四个方面。德育素质主要反映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和纪律情况;智育素质主要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情况;体育素质主要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锻炼的情况;能力素质主要反映学生在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情况。

学生综合素质得分量化考核具体的计算公式为:综合素质测评总成绩=德育素质成绩×25%+智育素质成绩×50%+体育素质成绩×10%+能力素质成绩×15%。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湖工职院的测评工作主要由学院的各系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所有的全日制在籍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每学年进行一次测评。

各系部成立系级、班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系级测评小组由系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学工办、辅导员、系团总支学生会主要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组织部署本系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对各班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实施监督和指导,审定、公示、上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班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小组由辅导员、班长、团支书、学生干部代表(一人)、普通学生代表(普通学生代表需占班级学生人数20%)组成,主要负责具体落实每班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做好各项指标的评分,上报系部本班级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及相关材料。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存在的问题

1.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存在功利化导向

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现了高校的育人功能,在各项测评指标的设置上都有加分和扣分项目,希望并鼓励学生多做加分项的内容,如: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级的各项比赛,多参加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事业等;希望学生不做扣分项的内容,如:打架斗殴等违法违纪的事情,无故旷课、迟到、早退等。

随着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深入开展,高校希望能将测评的内容深入地与学生日常行为养成、素质提升相结合,希望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活动做成测评项目。因此,在实施中高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加分项目越来越细化。这样做可以使综合素质测评比较容易量化考核,学生对测评打分的结果争议较小,但也导致学生参加任何活动都问是否纳入综合素质测评,若有加分项就积极参加,若是没有纳入测评加分,则消极对待。为了测评加分而有选择性地应付参加活动的情况屡见不鲜,导致测评加分流于形式,背离学校测评体系设计初衷。

2.评价方法及评价主体的不科学性

虽然在湖工职院现行的评价体系中,所有的测评项均以量化打分的形式完成,但是在学生的操行品德、干部工作加分中仍然是主观定性评价。学生的此项得分往往是由辅导员、主要学生干部、学生代表等组成的班级测评小组的人打分衡量,在赋分过程中,难免存在对综合测评标准认识不足、评分标准模糊、打分掺杂个人感情因素等现象,使综合测评打分的准确性、权威性、透明度遭受质疑,甚至有可能引发学生之间因测评打分引发的矛盾,使综合测试失去原有的意义。

学院现行的智育素质成绩基本分由学生本学年各门考试课程的成绩平均分构成,但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确存在疑问。智育素质成绩是以“考试课”成绩为计算项,那么“公选课”如何体现?完全以“考试课”成绩代表智育素质分,导致的不良影响是学生为了追求综合素质测评的高分,只重视“考试课”,而忽略了“公选课”。但是“公选课”的开设恰恰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发展知识的延伸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公选课”的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没有任何体现是不科学、不合理的,需加以改善。

3.综合素质测评结果激励性不足

在测评结果的使用上,多数高校只将其直接与各项奖项评比挂钩,多属于奖励式的激励方式,这些测评得分高的学生也多属于相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对有机会得奖的学生,他们自然会受到激励,更加努力地学习及工作,以期获得更高更好地奖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过程。而对于一般普通的学生,因受到奖励数量等条件的制约,他们往往与奖励无缘,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对他们仅仅代表着一个分数,也不会因测评结果不佳而受到惩罚,渐渐地也就漠不关心,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综合素质测评对他们起不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由此可见,高校和学生往往更关注测评打分结果的排名,而忽视了通过综合素质测评来了解自身,寻找自身差距,测评结果的运用缺乏激励作用。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改进方向

(一)加强引导、规范学生行为

针对学生测评中出现的功利化行为,建议还是要从各个高校倡导的核心办学理念出发,关注哪些活动能够真正体现出学生的核心素质,针对不同系部人才培养方向,各系选取有价值的代表性活动予以加分,严格控制加分项目,设置最高加分,避免加分情况过多过乱的现象,减少因综合测评导致的学生功利化行为。

(二)增加测评主体的参与,科学设置测评指标及权重

为了使综合素质测评结果更具准确性,建议一学期进行一次测评,在班级测评小组成员给同学打分时,应采取临时抽签的形式决定评价者,班内学生互评,并且每位同学的得分应由两名以上的测评组成员给出,测评时间及地点随机通知,测评过程应保密,尽量避免出现或拉帮结派的现象。

在智育素质测评指标的选择上可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更全面地考查学生,要将素质拓展类的课程纳入测评指标,科学设置权重,每学期进行一次认定。对于在专业学科领域外取得成绩的学生,应予以肯定其成果,给予加分,促使学生不断努力,拓宽自己的学习领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建立动态化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测评系统

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应逐渐由静态化向动态方式转变,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一套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网上测评系统,实行数字化动态实时管理,学生可登陆进个人主页查看自己的各项表现情况,辅导员老师有权限进入系统,对学生考勤、参与各项活动情况予以及时上传,后台程序可以根据相应指标分值,自动计算出学生的测评分数,并对各类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教师可以就此引导学生关注测评成绩的构成,认着分析解读分数内涵,使学生对测评结果排名的关注逐渐转移到均衡发展自己,弥补自身不足上来,对有扣分表现,测评得分低的学生及时进行预警,督促其做出改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学生评价自身,指导自我发展的测量工具,是高校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通过较为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进一步的引导教育学生,让学生对照寻找差距,不断进步,全面地发展、提升自己。因此,只有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尝试,设计并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才能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到导航作用,使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作者单位:1.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2.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与涉外事务系)

科研项目:此文为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院级科研项目,项目名称《高职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2014KB12.

参考文献:

[1]王新伟,王艳芳.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改革探析[J].青年论坛,2013(8):40-41.

对自我素质测评总结篇(10)

第二条本科生综合素质测评每学年进行一次,分年级、分专业进行量化排名,测评结果作为评优评先及奖助学金评选的依据。

第三条素质发展综合测评应坚持以下原则:

1、客观性:综合测评要真实准确,全面反映本科生平时表现。

2、公开性:坚持自我评价、群众测评和各级组织测评相结合的原则,测评过程及测评结果公开。

3、公正性:测评要严格按照测评细则统一标准执行,准确评价、规范操作,确保测评过程及结果公正。

第二章 组织领导

第四条学院成立综合测评委员会,负责本科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成员由副书记、负责本科生工作的副院长和各年级辅导员组成,具体工作由主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负责实施。

第五条各年级成立由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组成的测评小组,负责本年级的测评工作。

第六条综合测评结束后,各年级测评小组及时向全年级学生公布测评结果,接受大家监督。如有在综合测评过程中弄虚作假者,一经核实,严肃处理,取消一切评先评优资格。

第三章 测评内容与方式

第七条本科生综合测评工作每年9月份进行,测评上一学年学生的综合表现。

第八条测评内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和专业技能素质以及文体素质等。

第十条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理论学习及活动开展情况;爱国、爱校的情操;社会公德、集体观念;宿舍文明建设、遵纪守法等情况。对学生参加政治理论有关的各类竞赛、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参加集体活动、道德方面有突出事迹等予以加分。

第十一条专业素质包括:学业成绩、专业技能(如外语、电脑、普通话、书画)。对获得各类艺术类专业竞赛奖励等予以加分。

第十二条文体等素质包括:参加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情况;参加文化艺术类社团情况;担任学生干部经历、工作情况;参加社会实践、科技竞赛类社团情况;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对主要学生骨干,重大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参加者,社会实践表现突出者、科技竞赛获奖者、有科技成果者等予以加分。

第十三条本细则中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体素质三项得分均是百分制,最终增加或扣减的分数均需乘以折算比计入总分。即综合测评最终得分:

综合素质测评最终得分=思想道德素质×20%+专业素质×65%+文体素质×15%

第四章 测评办法

第十四条 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本项最高分为20分,分值=个人得分/参评人员最高分*20)取消基准分

1. 积极参加学校或者学院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团日活动或者讲座,每次加1分;(本班的团日活动以次数算,缺勤一次减1分)。凡党校考试成绩在80-89分之间者加1.5分,90-100分之间者加3分,其他成绩不加分。(以学员鉴定表打分为准,考试作弊者不计算此成绩,并按考试作弊处理。)

3. 坚持浏览先进思想网站,阅读红色经典作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者加2分。

4. 校内住宿并积极参与宿舍文明建设,被评为校文明宿舍的,成员每人加2分。(校标兵宿舍的宿舍成员每人加2分,校文明宿舍的宿舍成员每人加1分;获院文明宿舍的宿舍成员每人加0.5分。)

5. 凡获得校级先进班集体者、文明班集体,成员每人加2分;主要负责人加3分(辅导员老师处有记录)。

7. 自觉遵守宪法和国家的各项法律,严格遵守校纪校规。遵守课堂纪律、考试纪律、宿舍管理办法、考勤办法者加2分。

8. 因故不能正常出勤,未履行请假手续无故旷课的,按实际旷课学时计算,每旷课1学时扣除1分,履行请假手续,逾期未办理销假手续的视为旷课,直到扣完为止。

9. 凡无故不参加校、院、班安排的活动、任务者每人/次分别扣2、1.5、1分;(公共活动不加分,无故不参加按旷课处理,迟到、早退按上课考勤算)。

10.违犯校规校纪,被校、院、年级通报批评者,每人次扣10、6、4分,集体受到通报批评的,扣除全体成员相应分数。

第十五条 专业素质方面:(满分65分,其中学业成绩最高分55分,学业表现占10分)

1. 专业素质表现总分由学业成绩、专业技能表现和扣分三部分构成。学业成绩最高分为55分,专业技能表现最高为10分。

计算公式:学业成绩+专业表现-扣分=个人专业素质成绩

学业成绩的计算公式:(本人平均学分绩点∕全专业最高学分绩点)×55

2. 有到外校或出国交流等情况,成绩须以相关教务部门出示的证明为依据。

3.转专业学生业务课成绩按测评当年课程体系计算。(但学籍在半年之内有变动者不参与评先评优,只参与综合测评的计算)

4.专业素质表现最高为10分。

专业表现得分 =(个人专业表现总分/本专业专业素质得分最高分)×10.

学业表现附加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凡第一次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者加4分,第一次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者加6分。第二次通过者加分减半。第三次(含第三次)以后通过均不加分(注:以考试成绩或证书为通过标准,且仅计算一次。)

(2)凡通过全省或全国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者加2分,通过三级3分,通过四级加4分。(注:以证书为通过标准,且仅计算一次。)

(3)凡参加全国普通话等级并获得一级乙等以上者等加3分,二级甲等加2分,二级乙等加1分,其它不加分。(注:以证书为通过标准,且仅计算一次。)

(4)凡通过全国心理咨询师考试三级、会计师从业资格初级考试者加2分。(以证书或者成绩为准)

(5)凡在学习知识之余,勤于思考,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论著)者(限第一或第二作者),除按学校有关规定给予适当奖励外,另在综合测评中适当加分,其中省级刊物每篇加7分,部级刊物每篇加10分(限与化学专业或者教育有关)。鼓励学生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凡有稿件被广播站采播者每篇加0.5分;被学生工作通讯、校报、新乡日报等采用者,(包括学校蓝天网等)每篇加1分;凡被省级或省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有关宣传我院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报道者每篇加3分,其它方面如果不反应我校或者我院的文章不计算在内。

(6)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实验大赛中参加实验展示的同学每人加5分。

(8)参加院暑假,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按证书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加2, 1.5, 1分。

(9)获得首届“校园之星”荣誉称号者加5分,校园之星提名奖者加3分。

(12)其他科技创新活动,尽量以官方机构组织(有行政级别)的为准,可参照上述类别进行加分,其它机构的竞赛和活动,原则上不加分。

6. 学业表现的扣分从基本分中扣除,扣完为止。

(11)凡在学期期末考试过程中作弊者,在总分中每人每次扣10分,累计扣分。

(12)凡是在学期期末考试中挂科者,在综合测评总分中扣除每人每科扣5分。(包括必修课,限选课,公共任选课)

第十六条 体美素质方面(本项最高分为15分){基准分5分}(根据最后的成绩而定是否要加基准分)

1. 体美表现总分文体表现和扣分两部分组成。

计算公式:文体表现总分=(个人文体表现原始总分/本专业文体表现原始总分最高分)×15

2. 文体等素质包括:参加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情况;参加文化艺术类社团情况;担任学生干部经历、工作情况;参加社会实践、科技竞赛类社团情况;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对主要学生骨干,重大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参加者,社会实践表现突出者、科技竞赛获奖者、有科技成果者等予以加分。

文体表现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1)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凡一学期内能坚持课外体育锻炼者加1分;

院级卡赛、迎新篮球赛获得一等奖加3分,二等奖加2分,三等奖加1分,参与奖加0.5分,参与排练或训练但最终未上场者不加分。

元旦晚会,红歌会等各种晚会参加者每人每次加1分。

(4)凡参加校健美操比赛(竞技健美操、大众健美操)每人加2分,获一、二、三等奖分别加4、3、2分。

(5)文体活动训练不加分,迟到、早退、不到或经常不到者酌情扣分。

(6)凡获得省级三好学生、省级模范学生干部均加6分,市级优秀大学生加4分,凡获得校级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模范学生干部、实践先进个人、文明学生、优秀团干、优秀团员者均加3分,院级三好学生、模范学生干部、实践先进个人加2分(包含优秀宿舍长)。在优秀团员基础上获得校“青年五四奖章“者另加2分。其它情况按章酌情加分。(注:优秀团员和优秀团干;各类社会实践个人只按最高级别加,不累加)

3.文体表现的扣分从基本分中扣除,扣完为止。

(1)凡校院、班级要求统一参加文体活动而无故未参加者,每人/次扣3分。

(2)凡班会无故缺勤者每人/次扣1分,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3)凡体育达标未能达标者每人/项扣2分。

4.学生干部加分:

(1)学生干部(包括年级干部,班级干部、党支部委员,学生会主席团及社团联合会主席团)工作满一年者根据实际情况最高加6分;(兼职只加最高,不累加。各年级辅导员可根据学生干部本人实际表现给以分值,最高不超过6分)

(2)学生干部(包括学生会及社团联合会正部长以上、社团第一负责人,校党政职能部门及直属单位工作助理)工作满一年者根据实际情况在总分中加4分; (同上)

凡工作半年者根据实际情况在总分中加分均减半,但因违纪或受处分而离职者则不加分。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七条 综合测评附则

1.凡考试成绩不及格者,不能参加一、二等助学金的评选。凡专业课考试不及格者,在综合素质测评总分中每门扣除5分,且取消评先评优资格。

2.凡受学校警告以上纪律处分者不能参加年度评优、评先。

3.综合测评的结果是学生奖学金评定及评优、评先工作的依据。凡综合测评总分排名在学生总数前5%者,可参加“三好学生标兵”的评选;排名在学生总数前20%者,可参加“三好学生”的评选;凡综合测评总分排名在学生总数前50%者,可参加“模范干部”的评选。

4.学生毕业时,按其综合测评总分排名先后向用人单位推荐就业。

5.凡涉及加分的奖项和荣誉需附上相关书面奖状原件;凡发表的涉及到加分的作品需附上相关的原件或复印件,特殊情况另议。

6. 所有加分、扣分项目以班级、专业、年级、学院和学校各部门的记录资料为准。所有资料在综合测评开始前交年级综合测评工作小组,请同学们监督。

7. 在此次综合测评工作期间,同学们若有疑问可向综合测评小组成员和辅导员提出。

8.本条例自2013年09月10日起实施,以前条例自本条例实施起作废。

9.本条例解释权归化学化工学院所有。

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二零一三年九月十日

2010级附则:

对自我素质测评总结篇(11)

中图分类号:Q983;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1-0084-04

教育部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发现:我国学生的体能素质以及肺活量水平持续20年下降、肥胖学生继续增多、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7~18岁中小学生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持续20年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与2005年相比,有了不同程度提高,但是,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1]。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导向作用;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2]。《标准》的实施目的是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3]。《标准》可以测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锻炼效果,是国家对不同年龄段学生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标准。迄今为止,《标准》实施已有5年,2011年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均应在中学接受过《标准》评价和指导。《标准》的实效性如何是我国学校体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从清华大学2011级入学新生的《标准》测试结果看,3 310名清华大一新生中有35.5%《标准》评价不及格,《标准》总分平均63分,良好和优秀率合计21.6%,这与《标准》的评价设计要求优良率50%[4]存在着较大差距。为什么大学生的体质健康较差?王东等[5]认为:“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这与他们在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忽视体育锻炼有直接关系。高考的压力让孩子们基本上没了锻炼时间,身体素质下降。到大学阶段,他们延续了高中的惯性,对锻炼仍不重视。”为了验证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良是否由于中学时期的体育教育缺乏,了解他们从中学到大学阶段体质健康的变化规律,清华大学2011年开始对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进行《标准》测试,并对他们进入大学后的体质健康进行跟踪,了解他们在高中阶段的体质健康状况和进入大学后的体质健康变化,对我国不同地区学校体育和清华大学体育的实效性进行初步评价。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清华大学自主招生体质测试的考,2011年666人,男生429人,女生237人;2012年592人,男生387人,女生205人;两年总计1 258人,男生816人,女生442人。2011年参加《标准》测试的666人中有434人考入清华大学,占65%。

1.2 研究方法

1)测试指标: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运动试验、握力、立定跳远6项。

2)测试仪器:采用CSTF-5000系列体质健康智能测试系统,测试数据自动采集传输。

3)测试步骤:参加测试的考生集中在同一时间段,按准考证号分批到各指定地点参加测试,测试顺序为台阶运动试验、身高、体重、握力、肺活量、立定跳远。每台测试仪器有主考教师专门负责,测试前考生先将表格交给主考教师,输入测试编号后,按照《标准》规定方法统一进行测试,待确认数据成功传输到计算机后,考生继续参加下一项目测试,直到6项测试项目全部完成,检查无误后离开测试场地。

4)数据处理:全部指标的检测数据采用教育部统一规定使用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管理系统》软件进行计算和评价,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统计学软件使用SPSS17.0,不同样本之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一样本入学后与入学前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测试总分和总分评价等级比较

两年参加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1 258名学生《标准》测试总分均值为59分,最低7分,最高92分。女生比男生高8.6分,2012年比2011年高3.6分(见表1)。

2011年参加自主招生体质测试的学生中有434人进入清华大学,跟踪发现,标准测试总分在入学后有明显提高,入学半年后男生平均提高13分,女生平均提高10分,全部学生平均提高12分(见表2)。

两次参加体质测试的自主招生考生《标准》评价等级不及格人数714人,不及格率为56.8%,不及格率男生(67.8%)比女生(36.4%)高31.4%(P

从2012年进入清华的434名自主考生的《标准》测试结果比较看,高三时《标准》测试不及格者有273人,不及格率为63%,男生72%,女生46%;考入清华1个月后测试,不及格率为35.5%,男生40%,女生27%;3个月后测试,不及格率下降为25%,男生27%,女生22%。由此可见,大学一年级的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对学生体质健康提高是有成效的,大学阶段同高中阶段相比这些学生的体质状况明显得到改善。

2.2 各项身体素质成绩和评分等级比较

1 258名考生的身高均值:男生为(174.0±5.8) cm,女生为(162.5±5.5) cm;体重均值:男生为(66.7±9.5) kg,女生为(55.4±7.0) kg;肺活量均值:男生为(4 005±784) mL,女生为(2 855±600) mL;台阶试验指数均值:男生为45±6,女生为45±8;握力均值:男生为(44±8.1) kg,女生为(27.9±5.2) kg;立定跳远均值:男生为(2.28±0.21) m,女生为(1.75±0.18) m。身体素质评分:耐力类项目分数最低,男女生平均49分,其次为肺活量体重分数,男女生平均60分,速度评分平均63分,力量评分平均65分,身高体重评分最高,平均76分。从男女生分数比较看,除力量评分男女生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357)外,女生比男生身高体重评分高5.6分,肺活量体重评分高8.2分,耐力评分高16.6分,速度评分高5.4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

学生进入大学后,各项身体素质评分中除身高体重评分、力量评分变化不大外,肺活量评分、耐力评分和速度评分都有明显提高,其中肺活量评分增长7分、耐力评分增长34分、速度评分增长10分。

从身高体重评价结果看,正常体重比例男生为40%、女生为50.7%,合计为44%。男生较低体重率(25.1%)和肥胖率(22.5%)均较高,女生较低体重率(34.4%)较高。进入大学后,男、女生体重没有明显增长,女生体重还有所下降,较低体重率达到45.4%。

从身体素质评价等级看,耐力评分不及格率最高,男生为56.3%、女生为26%,总计为45.6%。力量评分不及格率最低,男生为15.3%,女生为12.9%,总计为14.5%。各项身体素质的优良率,肺活量体重类为20.3%,耐力类为14.3%,力量类为32.5%,速度类为36.8%。进入大学后,这些清华学生耐力类评分不及格率明显下降,降到7%,肺活量体重不及格率下降到21%。优良率均有所提高(P

2.3 不同地区考生《标准》不及格率比较

从各省市考生的《标准》成绩看,北京的考生不及格率最低,220名考生中仅有34.5%不及格,相比之下,江西(87.4%)、安徽(84.6%)、黑龙江(76.9%)、上海(75.0%)、天津(71.9%)等地考生的不及格率较高,都在70%以上,说明不同地区考生之间体质健康状况相差较大(见表4)。

3 讨论

《标准》是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清华自主招生考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基本反映了这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们在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三时的体质健康状况。如果按照《标准》规定,学生毕业时《标准》测试成绩和等级,按毕业当年得分和其他学年平均得分各占50%之和进行评定,这些优秀的高三学生们中的超过半数很可能《标准》测试成绩不及格,其中男生224人,女生39人,合计263人《标准》测试总分在毕业当年低于50分,按规定只能按肄业处理。这与他们优秀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相比,是不能接受的。一个在体质健康方面不合格的毕业生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学生,身体不健康的人才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因此,《标准》测试出现的问题恰恰反映出这些优秀高中学生们在体育上的不足。

从清华自主考生56.8%的《标准》测试总分不及格率看,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习学生有半数以上体质健康状况较差。具体表现在耐力素质差和肺活量较差,这两项不及格的比例高是导致《标准》总分不及格的主要原因。台阶试验指数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后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和实际有氧运动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出考生们在高中阶段的体育锻炼水平以及实际身体健康状况。台阶试验不及格者,《标准》测试成绩最高记为59分,这也是造成部分考生《标准》测试总分不及格的重要原因,男生有78人,占不及格人数的25.1%,女生有40人,占不及格人数的40%。参加测试的男生63.2%、女生33.3%的台阶试验不及格率令人感到难以置信。也是这些优秀的高三学生在高中阶段参加体育锻炼不系统的反映。值得关注的是,有80名男生和7名女生的耐力评价为0分,这些学生不能完成3 min的台阶运动,心血管耐力水平已经到了非常差的程度,值得密切关注。另一方面,通过台阶运动试验成绩也能反映出不同地区考生们中学体育锻炼效果。北京考生20%的台阶试验不及格率说明他们在高中阶段能坚持系统的体育锻炼,并且在高三时仍能保持较好的心血管耐力水平。而上海、江西、安徽等省份的考生超过70%的台阶运动试验不及格率也反映出高中体育锻炼的缺乏与不足,以及体育实效性差等问题。

从男生与女生比较看,女生的《标准》测试成绩全面好于男生,说明这些女生的体质状况整体好于男生,原因可能是这些优秀的高中男生当中不爱好体育锻炼者的比例高于女生,女生虽然整体上不如男生那样注重运动,但优秀的女生们注重体育锻炼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体质健康方面尤其是在高三年级时,体质下降没有男生明显。从自主招生考生《标准》测试结果看,优秀高中男生们的体质状况较差的情况更为严重,已经到了不得不需要引起密切关注的程度。

在体质测试前,我们让每名考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做自我评价。结果考生们对健康的自我评价与实际测试结果相差很大,97%以上的考生认为自己达到优良以上水平,而实际测试优良率仅为13%,优秀者仅1人。有许多自认为健康为优的考生《标准》测试却为不及格,说明他们的心理感受与实际体质水平有较大的差距,体育锻炼的意识需要加强。还有,参加《标准》测试的学生只占全部报名学生的70%,能主动报名参加测试说明这些学生绝大多数对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还是有一定把握和信心的,那些未报名参加测试的考生体质健康状况如何则不得而知了。

综上所述,自主招生体质测试的结果不仅反映出优秀高中生的体质健康较差的现状,也反映出我国不同地区体育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大学阶段《标准》测试成绩的迅速提高,也说明体育是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最有效手段和方式。本研究充分显示出关注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教育要有培养学生们身体与学习并重的观念。

参考文献:

[1] 群体司.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EB/OL]. ,2011-09-02.

[2]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 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J]. 中国学校体育,2007(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