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主题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2-05-04 06:38:12

主题教学

主题教学篇(1)

一、从教材中挖掘“主题”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的机械传承,而是学习者主动积累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对信息的接收不是强迫性的,而是在通过学习者对原有知识了解掌握的基础上,加工转化生成新知识的过程。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在如何培养幼儿勤于动手动脑、乐于善于思考、自主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幼儿园教材特别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排都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注意以幼儿现有经验为出发点,为幼儿提供使他们感到亲切的活动情境,带动促进幼儿对课程的理解吸收,使幼儿对所学知识形成简单的、基本的认知体系,进而为相关课程知识的进一步深入构建奠定基础。

其次,注意结合幼儿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选择安排更便于知识交流、传递的学习活动体验,使幼儿通过活动增长知识、应用知识,进而真正掌握知识。

最后,注意安排与幼儿日常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学习内容,使知识的学变得可视而鲜活,使幼儿感受到知识的神奇和美妙,感受到知识的无穷魅力。

因此,教师与其在为找不到合适的可以用来建构“教学主题”的素材而苦思冥想,不如从自己手中非常熟悉的教材入手,挖掘探究可利用的隐含有主题化因素的信息,以此为基点进行设计构思,使其形成科学合理、综合有序的有机体系。同时也需注意,当教师从教材中挖掘建构“教学主题”时,教学主题应以高于教材但又不脱离幼儿园整体课程与教学计划为宗旨,使主题教学活动既有纲可依,又能适合于幼儿心理认知发展特点,从根本上促使幼儿进行主动建构相关课程知识的思维活动。

二、在书本知识生活化中建构“主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幼儿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建立在幼儿园内及园外生活学习经验基础之上的,是一个自觉建构的过程,为幼儿提供符合其身心发展、成长需要的学习情境,使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熟悉、轻松、有趣。同时,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课本知识向生活实践应用转化的一个过程,使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吸收补充新知识,建构合成新经验新能力。理论结合实际,把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通过生活检验校正,又生成新的知识,在不断成长、不断更新的过程中,使各种知识互相综合生成,由“多元化”向“一体化”发展。

因此,幼儿学习的主题不能仅仅从“书本”上选取,还必须以幼儿所处的生活环境作为参考和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的学习真正成为连接幼儿园内生活和园外生活的桥梁和纽带,使知识与知识间、学科与学科间的互通成为可能。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常具有多重性,其中,往往渗透涉及多种学课知识及不同生活常识,变数较多,结果多样化,对幼儿的实践探索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教学主题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融合,书本知识是把现实生活经验进行了文字性的理论描述,而生活是对书本知识的重现和循环检验,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结合幼儿生活建构教学主题时,对教材中涉及的学习内容有两种安排方法:一是以生活情境为主线;二是在课程内容中引入生活情境。其实,不论采用何种学习思路,主题学习最终以生活为服务对象。在生活中建构主题,使幼儿学习体系更完整、更健康。

三、利用节日和有意义的活动或事件建构“主题”

教学主题的选择是广泛自由的,只要能真正对幼儿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方式方法应该是不拘一格的,可以由教师自主设计,也可以吸取别人的精华。但切忌华而不实、本末倒置,使主题教学流于形式。除了本文上述建构教学主题的方法外,还可以从幼儿比较熟悉的节日或参加过的有意义的活动、新近发生的一些事件当中建构教学主题,如:“植树节”,可以利用“植树节”时幼儿参加植树活动来建构教学主题,使幼儿认识到植物与自然、植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培养幼儿对自然科学、航天科学的兴趣,增强幼儿的社会责任意识及奉献意识。

四、利用环境生成“主题”

环境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幼儿包括我们自身都与环境“朝

夕相处”非常熟悉,但越是熟悉的事物越容易被我们忽略。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是幼儿学习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对幼儿认识世界、学习成长产生影响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教师应有效地利用幼儿所处的环境,开发挖掘有意义的学习主题。教师应细心地观察留意幼儿对环境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发现或反应,通过有价值的点滴积累,或是从蛛丝马迹中提炼生成新的主题。如:“彩虹”,彩虹是一种自然景观,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自然景观。有次雷雨过后,天空出现了美丽的彩虹,教师发现几乎每个幼儿都特别好奇、兴奋,因为幼儿经常会在书本上看到七色的像小桥一样的彩虹,当他们看到挂在天边真实的彩虹时,感觉特别新奇。此时,教师可抓住机会并抓紧时间让幼儿观察彩虹,就彩虹生成主题,从简单的彩虹的颜色、形状开始,深入到彩虹是在何种状况下产生的(下雨后),是不是每场雨后都会出现彩虹等等,就这一主题展开众多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讨论。

五、利用童话故事等引导幼儿自主建构“主题”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真正有生命力的学习方式,就是幼儿自主建构主题。众所周知,优秀的童话故事因其自身的趣味性,对幼儿有很强的吸引力,不论是文字、插画、配乐、色彩搭配等,都迎合了幼儿的喜好。教师自己首先要明白童话故事究竟为何能吸引幼儿,是其中的什么东西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幼儿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境存在或发生,引导幼儿从中学习某些东西,使幼儿从不同视角挖掘,引导幼儿自主建构主题。幼儿建构的主题也许在成人看来可能会很幼稚,但首先一定要培养幼儿自主建构的兴趣,进而培养幼儿自主建构主题的

能力。

“主题”教学中,主题的挖掘建构是一个教师和幼儿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如何建构切实可行的主题,是幼儿教师组织成功教学非常关键的因素。为此,教师要更加努力探究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幼儿教育教学更加科学高效,为幼儿更加健康成长作出贡献。

主题教学篇(2)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第11期

一,现代诗歌中的“我”和“你”现象

“诗言志”,现代诗歌总是或借助形象含蓄地表达情意,或直抒胸臆。“我” (抒情主人公) 和“你” (抒情对象) 是诗歌所创造的主要形象。选人高中语文教材的现代诗中,大都“我”“你”共存。苏教版的《发现》《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啊,船长,我的船长哟!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人教版的《致青年公民》,直接在诗面上呈现了“我”和“你”。苏教版的《相信未来》《北方》《祖国土》,人教版的《六月,我们看海去》则间接地加以表现。这些显性或隐性的“我”和“你”,其所代表的形象各有不同:

诗人通常借助不同的意象将“我”和“你”进行链接,以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独特思考和探究成果,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用“我是——”的句式将“老水车”“矿灯”“稻穗”等意象呈现。初看,我们便有些似懂非懂——“我”到底指什么? 原来,诗人先将“我”具象化为“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用以表现祖国贫困悲哀的特点,接着又将“我”具象化为“花朵”表明祖国充满希望,然后将“我”具象化为“胚芽”“笑涡…起跑线”表示祖国已经走进新时代,最后将“我”转换为经历过“迷惘”、“深思”。现已“沸腾”的一代人,将“我”与“你”之间的血肉联系予以明朗,将“我”对“你”深沉而复杂的爱细密吐露。这看似复杂的“我”,将祖国从悲哀到复苏的过程,以及经历苦难的一代人的丰富情感尽情展示,诗的意蕴由此而深广。

普希金的《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用“矿坑的深处”“阴暗的地底”“阴暗的牢门”“苦役的洞窟”“沉重的枷锁”“黑暗的牢狱”等意象表现西伯利亚囚徒(“你”的复数) 所处的恶劣处境,反衬“你们”的高贵心境,传递“我”对“你们”的挚情;《六月,我们看海去》则以“驼铃”“天空”“大海的喧响”“贝壳”等意象表现“我们”(“我”的扩大) 的青春活力,表明“我们”的自信,用“看海去”展现“我们”对充满希望的新时代(“你”)的向往。

现代诗歌中的“你”和“我”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其中,“我”表达的不仅是自我,还有“我”对“你”的情感倾诉。每首诗的内容和形式常常因情而异,抒写的“我”“你”也各有侧重。透过每一个凝练如珍珠的文字,捡拾起“我”和“你”,弄清“我”和“你”的关系,我们便可比较快地走进文本,领略意境,体悟诗情。进而与诗人共鸣。

二,抓住“我”和“你”实施教学的意义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集中解决了这样一组问题:(1)这首诗,诗人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 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逐节解读) (2)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 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f3) 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这样写对于情感的抒发有什么好处?

应该说,这位教师的教学体现了明确的诗歌教学目标(把握意象及诗人创造的意境、理解诗情及其表达技巧是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两个主要目标) ,摒弃了诗歌教学常用的套路(介绍背景,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逐节解读,理解意象,分析情感) ,思路清晰。但设计的问题除了“感情”还是“感情”,在内容上缺乏广度和深度,形式上也比较试题化。课堂上,学生思绪平淡,答题应付,诗歌的美妙无从体验。

主题教学篇(3)

主题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指出:“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善于结合传统节假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

一、教育之思: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内涵解读

主题教育是泛化概念,顾名思义,是指教育者围绕既定主题在特定时间、空间里对被教育者施以引导、影响、渗透、感化的教育。大学生主题教育是主题教育概念的特指,是指普通高等院校教育职能部门(教育主体)根据特定的国情、校情与生情,在结合党和国家重要会议事件、国家重大节日与纪念日、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以及系列性突发事件基础上,围绕相关主题对大学生(教育客体)进行的目的性指向性教育。大学生主题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紧扣时代性,富有创造性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等教育社会化程度日益加深,经济社会每一步的发展无不影响着高校教育发展的步伐,大学生主题教育作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育内容上,时刻紧跟着社会发展节奏,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如2003年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提出后,围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等核心关键词,各大高校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高超的政治智慧与施政理念;再如,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执政理念提出后,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为终极目标,以活动为载体延伸出来的一系列“逐梦”行动,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有效引领了青年学生思想前进的方向。

(二)主旨意向鲜明,实践载体丰富

大学生主题教育“主题”选定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与指向性,主旨意向明确。通常情况下,一个完整的主题教育方案通常包括教育的背景、指导思想、主要目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活动方式等方面,其中指导思想和活动目的是根本,它集中体现了主题教育以上两种属性;再者,主题教育实现形式多样化,载体丰富。从组织形式上讲,有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活动,有全校、院系、年级和班级等大小规模不同的活动,有党团、社团等不同组织主办的活动,有学术的、科技的、体育的、艺术的和娱乐的等不同内容的活动,有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二、教育之辩:大学生主题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主题教育以其自身具有的时代性、创造性、目的性、指向性等诸多特点,在高校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开展大学生主题教育可以使高校更好的肩负起育人使命与职责,帮助青年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教育话语权

校园文化是综合性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一切事物的综合,包括物质性文化、制度性文化与精神性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单指的以学校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与精神。大学生主题教育作为一种广义上的精神性文化,它的组织实施有助于增强高校文化软实力,提升教育话语权,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从内容体系来讲,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从大学生基本文明素养养成到专业素养培育再到大学生个体成长成才,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与主题教育涉猎范围都有所关联,二是从教育的效果来看,大学生主题教育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与指向性,围绕主题教育的内容相对聚焦,是一种专项性教育,教育主题清晰明了,能够切实教育引导学生,有效掌握教育话语权。

(二)弥补课堂教学缺位,增强教育实效性

思政教育课堂教学一直以来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不可否认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效应长期存在,突出表现在思政教育理论课程设置的最初目的与预期和教育教学的效果存在巨大的差异,简言之就是我们希望大学生通过两到三年的理论素养教育达到升华思想、建树健康人格的目的,但现实确是大学生们对思政理论课堂的教学很是反感,高校开设的必须课程成为了学生的“消遣课”,调研发现,目前绝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认为,高校开设的思政理论课程没有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大学生主题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子部分,其中每个“主题”的确定都是在特定背景下基于一定的现实所需提出的,例如,高校以月份为单位开展的安全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感恩励志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有侧重点的对大学生进行专题性的教育,这些教育主题鲜明,针对性强,尤其以具体“活动”的实践形式更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施教主体去教育影响周围的同学,学生间“传帮带”式的影响,明显能够增强思政教育的时效性。

(三)拓展综合素质,促其成长成才

综合素质是人在认识、分析、处理事物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生理的、心理的和外部形态方面以及内部涵养方面比较稳定的综合素养,通常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外在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3,高校开展的大学生主题教育内容是以上所有素质的综合,如,高校开展的文明修身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对于大学生身体、心理以及外在素质的综合表现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高校开展的各类主题研讨会就是以学生专业知识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教育教学活动;再者,大学生主题教育参与主体是学生,大学生参与主题教育学习锻炼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其综合素质提升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其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促进其全面成长成才。

三、教育之行:大学生主题教育实施原则和若干注意事项

大学生主题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显而易见,但如何使这一作用得以有效发挥才是主题教育实施的关键,高校在开展大学生主题教育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分层分类、有序推进;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主题教育开展的内容与形式、方式与方法。

(一) 大学生主题教育实施原则

1. 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是主题教育实施的宏观要求,“中心”有两层面的意义:一是指人,即围绕人;二是指实质的主题,即要围绕的主题,主题教育遵循这一原则就是要求我们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有全局意识,要深刻认识到某一主题教育的开展或者一系列的主题教育的开展不是孤立的单个部分,而是最终服从服务于“育人”这一中心大局;其次,教育要突出重点指的是教育的策略,例如,我们开展大学生诚信主题教育,很明显,“诚信”与“育人”是教育的“中心”,但诚信教育如何开展,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展最好,这才是主题教育实施的重点,只有抓好重点,才能做出实效。

2. 分层分类,有序推进。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实施因受教育者年龄、社会阅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所处学习阶段的不同而不同,体现出鲜明的层次性与阶段性,高校开展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尤其要注意教育对象的特点,主题教育方案的制定也要立足学生客观实际,分好层归好类;在主题教育具体实施流程上要有序推进,保证主题教育的开展真正取得成效,避免“流水账”式的草率应付,为教育而教育。

(二)大学生主题教育实施注意的事项

1. 内容与形式。大学生主题教育实效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容的选择和主题的确定,高校开展主题教育要紧跟时展潮流,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在教育内容选取上要倾向于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被感化的东西,重点把握国家、学校重要会议以及重大活动事件的时间节点,或者以某项突发事件的发生为重点案例,及时对学生进行相关性的教育,教育内容要客观、真实、有效;另外,教育要注重开展形式的多样性,要消除主题教育就是开班会、听讲座的错误理解,借助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形式创造性的进行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育效果才能显现。

2. 方式与方法。高校在开展某一项具体的主题教育时就会涉及到教育的方式方法的问题,教育者要清楚认识到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是有思想的人,在教育方式上要切忌“填鸭式”说教,要注重教育方式的变通与创新,主题教育方式可以是“聊天谈话式的”,可以是“问卷调研式的”可以是“社会志愿服务性的”也可以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类型的,等等;在主题教育实施方法上要注重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诸如:理论学习法、案例教学法、实践锻炼法、榜样示范法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主题教学篇(4)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主题教学;探究

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趋向于成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愿顺从与接受,更愿意自己主动发现、积极探索。而传统的应试模式催生灌输式教学,教师为技术而布置任务,学生只有被动接受,没有学习的动力,作品多是模仿,缺乏思想性、创新性。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主题教学活动,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积累、感悟、创造,从而能激发兴趣,建构知识体系,提高信息技术操作技能。

一、初中信息技术主题教学的设计原则

1.生活性。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社会生活力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信息技术的主题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从社会生活的实际挖掘教学素材,也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形成主题教学的任务。

2.发展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需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外,教师还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人文性。

信息技术学科是文理相互交融的学科,既有工具性的一面,有着逻辑性、严谨性,也有人文性的一面,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以及原理的传授,关注学生的感悟、交流、分享。

二、主题教学模式的设计

1.在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拟定目标。

(1)研读分析教材内容。

教师在通晓课标、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分析学习者需学习的内容、需完成的任务、主题的选择、如何合理地安排顺序。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加工、调整、重组。如第八册第三章整合为“我与网站设计”主题单元,涉及到确定主题、网站规划、素材收集、素材处理、网站制作、网站、网站评价等内容。

(2)加强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师要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将相关联的内容放在同一主题内学习,让学生拾级而上,逐一解决问题。如学习文字处理内容时,可以将主题定为“解决身边的事”,通过输入、编辑完成习作的编辑,在“中小学作文网”上投稿;学会制作表格,完成生活中常见的洒扫表、课程表等表格,并学会对表格的美化;利用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自选图形等工具为班级出一期电子报刊;为作文选制作目录、封面,学生在完成一系列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文字信息的处理能力。

2.合理选取主题。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选取具有一定文化价值、具有探索意义的内容。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内容设计成一个活动主题,如“获取信息”主题教学中,教者让学生从准备装电脑、制定“国庆外出旅行计划”分析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学会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掌握关键字、目录索引等两类搜索引擎,能总结出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掌握创建、复制、移动、删除、重命名的方法。主题的内容要积极、健康、向上,既可以由老师根据教学内容指定,也可以由学生到网上搜索素材自我完成命题,无论是何种方式,都须为学生留有更多的拓展空间。

3.主题资源的设计

在主题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准备适合学生主题学习的资源,一般以网页的形式呈现,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也可以是能指导操作的视频、动画,也可以是主题作品的范例,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的评价量规。如在“我与网络”主题学习中,教师在资源设计中对学生申请QQ号、进入个人空间、撰写博客等提出要求,并提供终结性评价的评价量规及方法要求。

4.主题教学过程的设计

(1)创设情境。

教师要创造联系生活的情境,将教学知识置于真实的环境之中,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在《舌尖上的盐城———“制作封面”》教学中,教者展示盐城美食图片,创设情境:“美食节要到了,我准备制作了一本《舌尖上的盐城》,让更多的人了解盐城美食,现面向全市征集封面,你会做封面吗?”教者通过图片展示,在欣赏《读者》《意林》等期刊封面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作欲望,从而主动地接受探究任务。

(2)指导学生完成主题。

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不闻不问,放任其自流;部分教师指导时机把握不当,或指导不够清晰,致使主题教学难以深入。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合适的教法。对于知识性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讲授法,而对于学生有一定基础、适合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加以引导,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3)评价反思。

主题教学篇(5)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就是按照课文的编排顺序来讲课,让学生觉得没有新意。其实,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以及教材内容,对教材的内容、课文进行重新整合和删除,形成一个新的教学主题。这样不拘泥于课本的知识,同时融入了新的知识,能够让学生眼前焕然一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这种对教材的整合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本进行归纳,也加强了学生的整合能力。并且对于一些知识性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用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的知识背景的补充和热点问题的讨论,这样在考试出现材料分析题时学生就不会无从下手,没有思路。这也是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的一个好方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如在讲《放眼世界立志栋梁之才》一课时,就可以给这课设定一个新的主题“做人才,强国家”。课本的一些基础知识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上课时教师简单讲讲、课下留有相应的习题配套练习即可。然后主要围绕这一主题,选相应的材料,更形象地说明人才对于国家富强、发展的重要性,也让学生讨论如何能培养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等问题。这样课堂的气氛就调动起来了,学生不再是以前的“看客”,也成为“创造者”,学生自然就更有兴趣去学习和研究。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灵感,也提高了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二、根据课堂教学主题进行相应的背景材料训练

现在的中考,经常会出现一段材料,让学生根据这段材料进行分析回答问题。很多学生面对这样的题不知道怎么去作答,平时所学的政治知识一点都派不上用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同时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因此对每个教学主题,教师都应该找相应的背景材料和情境材料,拿到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读和训练。既引入了新的知识,又加强了学生材料分析的能力。刚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材料,渐渐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分析。给出一段材料,让学生根据这段材料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小组内或者小组之间进行解答。这样还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因为每个问题都要围绕课堂所学的知识点,出题的时候还揣摩出题人的意图,加强了应试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背景材料和情境材料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后进行查找,能加强学生整合资料和筛选资料的能力。如在讲《走人才强国之路,做国家栋梁之才》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找国家重视人才培养的措施,和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的贡献。这样锻炼了学生整理知识、归纳重点的能力,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励学生学习和进取,给了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三、创造主题教学

主题式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在乐趣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在掌握应有的课堂知识外还能适度扩展。因此,教师必须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现实生活热点为背景,或以对现实有直接影响的史料为背景设置材料情境,使学生在材料情境所展现的自然、社会现象面前,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观点,有效地提取材料情境所蕴含的各种信息,发现事物的区别,把握事物的联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增加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无限的知识和能力。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主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更好地将课本整合,归纳同类,还可以通过课外资料的拓展来加强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更好地锻炼学生的临考应对能力。例如,在考前的政治复习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我国人才培养和重用的理解,教师可以确定复习的主题“国之栋梁”,然后选取歌曲《走进新时代》的歌词作为材料,并播放了歌曲,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国家为了培养人才采取的措施和优秀人才为国家所作的贡献及国家的奖励。从视觉、听觉多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然后教师展示准备好的情境资料,让学生分析并让学生自己说一些准备的背景材料,然后提出一些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讨中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对课本的整体把握。

新颖的主题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给了学生更多展现自己、锻炼能力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主题式教学并不只是一种单一的方法,它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但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无限的知识内容。教师将教材进行整合,是对学生的一个锻炼,同时也是一个改良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乐趣和动力,还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主题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了解情境材料,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加强了考试的应对能力并且调动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合理有效地应用主题式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政治、感受政治、理解政治。

主题教学篇(6)

二、可以实现以下的教学目的:

1、主题式教学构建的学习情境,立足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这就打通了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

2、主题式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进行自主的探讨和学习,这就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主题教学篇(7)

第十二册美文阅读《感悟人生》中有四篇美文,一节课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四篇文章呢?教者以一段抒情的话导入:“人生如茶,飘散淡淡幽香;人生如酒,弥漫熊熊烈火。品尝人生的味道,感悟人生的真谛,才能把生命紧紧拥抱。今天美文阅读的主题是――感悟人生!文章有《挑山工》《老王》《泥泞留痕》《错过》。这几篇文章分别讲了谁的人生?又给你怎样的感悟呢?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章,一边读一边在书上做批注。”(师板书:谁? 从 感悟 )这样的问题创设准确抓住了写人文章的学习要点组织教学:写了谁?表现了这个人的什么精神或品质?如何表现的?让学生有机会把在语文书或其他途径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美文阅读课上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学生下次再遇到这种题材的文本,就会找到阅读的目标和方向。

不同题材的美文,问题的创设自然是不同的。第八册美文阅读课《江山如画》中有《海上日出》《三峡之秋》等多篇散文。教者根据散文教学的特点,以“《海上日出》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日出景象的?你能画出体现写作顺序的词吗?《三峡之秋》中作者从哪几个时间段写了三峡的秋景?分别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边读边画出文中的关键词语”等问题为抓手,组织学生自主探究。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给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为自主探究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将学生推向了学习的主置,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多余的讲授和不着边际的指导,从时间上确保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创设学习情境,调动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送别组诗》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与亲朋好友分别时,都是怎样送别的。接着一边播放送别的音乐,一边播放图片导入新课:“同学们说的是我们现代人的送别方式,可你知道古人是怎么送别的吗?他们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话相送,有的以酒相送……多么丰富而浪漫的送别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送别诗”,它们是《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我们来看看诗中分别写了谁送谁,以什么相送的?”

这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音乐、图片、语言等手段创设送别的情境,唤醒孩子生活中的送别体验来导入新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无限的遐想和探究的兴趣,学生产生学习送别诗的积极性和探究送别方式的热情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三、尊重个性思考,促进自主探究学习的创新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二年级美文阅读课《小故事,大道理》时,先出示了要学习的两个故事的题目――《猫和老鼠的故事》《掉在井里的狐狸和山羊》。接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猫是老鼠的天敌,那么,猫和老鼠会发生什么故事呢?狐狸曾经骗了乌鸦嘴里的肉,这一次,它难道又要来骗山羊了吗?”然后出示了适合个体学习需要的问题:“这两个故事中有四个角色,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如果让你来表演它,你会怎么演?”

这样的问题设计,从学生内心的喜好出发,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思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你会如何来表演”,能够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去探究表演的方法,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探究能力。

四、营造美读氛围,体验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

美读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情感体验的主要途径。

在学白的诗《赠汪伦》时,教者引导学生进入古诗中的氛围,通过多种方式来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品味诗句中流淌的深深情意。

一读:桃花潭水的深沉、清澈,就好比汪伦对自己的情意一样,又深厚,又真挚。谁能把这种深厚的感情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

二读:想到自己一生漂泊,行踪不定,只怕今后再也没有与汪伦重逢的时候了,李白又多么想再见汪伦一面啊!正在这时,李白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伴着节拍唱歌的声音。此时的李白,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谁来把这份惊喜和深情厚谊融进你的朗读中?(生个别试读、全班齐读)

三读:想象一下,你就是一代文豪李白,你就站在船头,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你不禁脱口而出……(请一男生读全诗)

四读:是啊,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就让这首诗挥去那淡淡的离愁别绪吧!(请一女生读全诗)

五读:对,这就是“诗仙”李白,他的作品可以表现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可以表现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就让我们再次吟诵起这首流传千古的《赠汪伦》……(齐读全诗)

六读:朋友是什么?朋友就是那一杯杯浓浓的茶,让人喝了回味无穷,精神百倍;朋友就是那一坛坛的陈年老酒,让人饮了唇齿留香;朋友就是那春天里绵绵的细雨,“润物细无声”,沁入了我们的心脾。(配乐朗读)

以上是教学《赠汪伦》的片段,教者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营造了一种美读的氛围,让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仿佛展现在同学们眼前,将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让学生看到、听到、闻到、感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在多种形式的美读中,学生真切地体验了作者的情感,也体验到了自主探究的乐趣。

五、搭建对话平台,培养自主探究学习的精神

新课程非常强调学生阅读的独特的个性体验,强调学生个体与文本的对话,使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构成心灵的碰撞,产生思维的艺术之花。此时引导学生以“_______,我想对你说”的句式,让学生抒发内心的话、心中的情,就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自我对话的过程,无疑使他们的心灵与久远的事情所蕴含的精神品质产生有意义的联结、共鸣,也使学生进行了深刻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主题教学篇(8)

何谓主题?中国自古讲究“纲举目张”,说的就是主题。周汝昌说,主题就是意境。主题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从文本主题出发,以一条牵引学生情感的明显教学主线(或是显性的,或是隐性的),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基本原则,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生活,关注自我精神世界的构建,“在充分体现母语教育的文化性与哲学性的同时,为学生的生命与精神成长奠基”。(窦桂梅语)简单地说,主题教学就是摒弃体统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心思想的模式,一味再现知识点,完完全全被教参所束缚,或者把自己的体验强加于学生,缺失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自主性和独特感受的张扬,不能着眼于学生的长远规划。语文课要让学生感到不是在学语文。(窦桂梅语)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点燃激情。要点燃学生内心世界的情,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煽情”,要有以一石激千层浪的教学技巧,层层推进,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完全置身于情境中,如痴如醉……

主题教学是教师解读文本的提升,是结合学生、结合时展,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感中体验,体验中升华;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唤醒心灵深处蕴藏的萌动之韵,让厚积薄发的感动自然流淌,荡涤课堂。它可以抓住文中的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甚至一个标点,统领全文,教师要创设一种意境,在“不能自拔”的情景中激情四射,与文中人、文中情产生共鸣,把一种种特殊的情根植于学生心田。窦桂梅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紧抓“毁灭”,设置了“‘走近圆明园”――看毁灭;“走进圆明园”――痛毁灭;“走出圆明园”――思毁灭’的教学流程,从新课程观的高度,从生命成长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目光,紧紧围绕一个主题,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形成一种深沉浸润在文化中开放的语文课堂。她没有在学生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而是定位于“毁灭”的反省――毁灭的究竟是什么?不能毁灭的是什么?她带给我们的是―语文教学怎样把孩子们引领上一条个性充分发展的金光大道。

主题教学篇(9)

何谓主题?中国自古讲究“纲举目张”,说的就是主题。周汝昌说,主题就是意境。主题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从文本主题出发,以一条牵引学生情感的明显教学主线(或是显性的,或是隐性的),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基本原则,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生活,关注自我精神世界的构建,“在充分体现母语教育的文化性与哲学性的同时,为学生的生命与精神成长奠基”。(窦桂梅语)简单地说,主题教学就是摒弃体统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心思想的模式,一味再现知识点,完完全全被教参所束缚,或者把自己的体验强加于学生,缺失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自主性和独特感受的张扬,不能着眼于学生的长远规划。语文课要让学生感到不是在学语文。(窦桂梅语)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点燃激情。要点燃学生内心世界的情,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煽情”,要有以一石激千层浪的教学技巧,层层推进,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完全置身于情境中,如痴如醉……

主题教学是教师解读文本的提升,是结合学生、结合时展,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感中体验,体验中升华;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唤醒心灵深处蕴藏的萌动之韵,让厚积薄发的感动自然流淌,荡涤课堂。它可以抓住文中的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甚至一个标点,统领全文,教师要创设一种意境,在“不能自拔”的情景中激情四射,与文中人、文中情产生共鸣,把一种种特殊的情根植于学生心田。窦桂梅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紧抓“毁灭”,设置了“‘走近圆明园”――看毁灭;“走进圆明园”――痛毁灭;“走出圆明园”――思毁灭’的教学流程,从新课程观的高度,从生命成长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目光,紧紧围绕一个主题,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形成一种深沉浸润在文化中开放的语文课堂。她没有在学生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而是定位于“毁灭”的反省――毁灭的究竟是什么?不能毁灭的是什么?她带给我们的是―语文教学怎样把孩子们引领上一条个性充分发展的金光大道。

主题教学篇(10)

故事教学法,即教师在课上依据要讲的内容,加入一些简单、短的小故事,进行内容的教学,或者直接使用故事来进行讲课,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兴趣,引导小学生进行思考,让其从故事中掌握主题,是一种由深到浅、由复杂到简单的一种教学方法。

而在英语的教学中,故事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学生英语故事来进行的教学方法。应用这一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了解英语的语法、单词、句子等,摒弃了以往理论上的枯燥性,能够使学生在故事中轻松掌握英语学习;还能够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听、写、读、说这四项的基本英文能力,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能够很好提升国家的英语教学水平。首先,小学生在进行听英文故事的时候,一定会进行想象;通过小学生互相进行讲故事中,会提升小学生的口语和思维能力;小学生在进行表演故事的情节中,会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小学生在进行编故事中,会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其次,英语故事的教学方法,能帮助小学生把英语和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也能让小学生了解到国外的文化和语言环境。因而,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在小学生中,通过故事教学的方法进行英语教学,能够很快地提升英语教学的效果。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此方式的教学,对于提升我国的英语教学事业,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让小学生在故事的海洋中遨游,无疑是对学习更为有效的方法。

二、以故事为主题的小学生英语教学的优势

(一)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大部分的小学生来说,处在这个对世界很好奇的年龄,要想让他们长时间保持集中的注意力,是很困难的。但是,教师通过故事为主题的英语教学,是为了通过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获取一定的实践教学成效。教师在进行上课前,要通过一些有趣的热身活动,让学生们意识到即将开始上课,这些有趣的热身活动,可以让学生们在上课前就能精神饱满,以便集中精力。我们的热身活动可以是唱一首英文歌,或者看一段经典的英文桥段等,都可以提升小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夸张的表情,让小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来,还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快乐,使得下面的教学能够顺利进行。这种优势,可以让小学生的课堂效率更高,为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大的帮助,整体提升我国小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教学水平,更好地融入国际化的大趋势。

(二)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故事

是否能顺利开展英语故事为主题的教学,还是要取决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因而,英文教师在选择英文故事的时候,要通过学生的建议,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英文故事,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更好地去听讲。以故事为主题的英文教学法,要求我们这样挑选故事:在讲课的前一天,可以把所有的故事印在纸上,通过投票的方式,选择得票率最高的那个故事,作为明天讲课的内容,得票率较少的故事,可以让选择故事的少数同学,进行自主讲解,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学生们自己编一段故事,来发散思维,提升自己的创造力,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喜好。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小学生们感受到,自己原来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人,能更好地认真学习,不断挑战新的任务,完成课堂的要求,提升听课效率,也能提升兴趣。这种方式,不像以往的理论教学那么枯燥,很有灵活性意义,能够学生爱上课堂,对于英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丰富了教学方法

主题教学篇(11)

教学教材中的精读课文时,教师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会阅读;课堂上探索不同主题、课型、体裁、结构文本的阅读策略,总结适合学生阅读实际的有效阅读方法,做到触类旁通,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教学略读课文时通过巧用导读,确定目标;留足时间,自读自悟;抓好学习关键点,简中求“精”;课外延伸,强化能力。

在主题教学过程中,研读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提炼出相应主题,梳理补充学生学习阅读的内容,提炼训练重点,在课文学习前后,适时、适当拓展一到两篇文章,每篇拓展阅读文本前后设计阅读提示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有效预习、整体感知、深入理解、拓展思维,完成阅读任务,实现阅读目标,全面巩固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继精读课文学会阅读、略读课文的实践阅读、以及课前链读、课中阅读、课后延读等提升阅读能力之后,给学生推荐整本书,并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方法指导,让学生制作“读书记录卡”,最后集卡成书。如此一来,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书写,阅读,写作,表达能力)一定会得到升华。

二、依托活动载体,超越课堂,快乐阅读

在每篇课外延读之后,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进行展示交流,这既是对学生阅读情况的检查也为学生提供积累展示的平台。让孩子们课前有一种阅读展示期待;课中有一种阅读后的成就感、喜悦感;课后有浓厚的读书兴趣和强大的欲望。

开设一节阅读课,学生进行展示阅读、交流、答疑解惑,教师也根据学生阅读情况进行指导点拨,营造师生共同读书的好氛围,打通课前、课中、课后的通道,师生一起进行深入、系统全面的“共学”,教师鼓励学生带着更深的问题、更新的探究走出课堂,遨游于书的天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