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中演讲材料大全11篇

时间:2022-04-28 12:35:14

初中演讲材料

初中演讲材料篇(1)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一直以追求高效务实为目标,教师们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这样如何把握内涵和外延就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那么,语文教学到底要不要拘泥于课本?《语文课程标准》早已明确给出答案:“语文学习的外延要和生活的外延等同起来,语文学习要不拘泥于课本”。思前想后,既要以课本为中心,又要拓宽学生的学习广度,在语文课堂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课前三分钟演讲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学生经此训练之后各方面能力会有明显提升。

一、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演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由于社会的需要才产生,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演讲在人际交际、社会文化传承、教育、激励、审美等诸多方面均有重要作用,信息化时代早已来临,使学生与外界环境直接交流和沟通的方式更加多元化,真正锻炼口才与人接触交往的机会却大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语文课不应该忽视语文母语最基本的表达和交流功能,具体落实性做法就是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说话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课前演讲限制在三分钟之内。

初一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教师就向学生公布课前演讲制度,每节课前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面对同学进行演讲。规范演讲内容、演讲的顺序、学生的仪容仪表、语言、语速、语言表述流畅度、资料准备情况、演讲材料的意义内涵、表达自己对材料的理解感悟、点评演讲的角度等逐一作出要求。语文承载着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课外书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演讲素材,给学生主动权,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充满热情地去完成演讲材料的准备。选取他们所感兴趣的文章故事在同龄人面前进行演讲,这对唤起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极有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课前三分钟演讲推行起来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在训练的最初阶段即初一起始年级,对学生要求要放低,比如引导学生做自我介绍、讲一个简单的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或者是新近发生在身边的新闻等,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到了初二,大多数学生经过初一的训练已经能够自主寻找资料、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升,这时候再逐步提升对学生整合材料、感悟等方面的要求,要求学生做到完全脱稿并生情并茂。初三阶段提高对演讲内容的难度,要求学生自己撰写演讲稿,可以适当引用经典故事、段落,但要有自己鲜明的观点和论述。在这种短暂的三分钟的竞争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把课前三分钟演讲这一模式推及到整个课堂教学,正是利用了初中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前三分钟演讲激发了学生求新好奇心理,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愉悦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造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罗杰斯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够有最好的表现与发展。课前演讲将自交给学生,语文课进行之初要让学生充分享受心理自由,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当然这就要求老师适时点拨并宽容对待学生或优或劣等表现。同时,要做好班级同学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知道聆听和包容是一种美德,在最初的训练阶段学生彼此间的点评要包容多找亮点,让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去讲自己的阅读感受。

2.培养学生对文本多角度解析能力

俄国诗人克尼雅日宁说:“读书有三种: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他说的第三种阅读就是创造性阅读。学生个人能力参差不齐,但是不同个体对同一文本的阅读体验都有所不同,这时候可以淡化演讲材料的主题,容许孩子们对材料进行多元解读,锻炼学生领悟文本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一点也符合新课标的总目标“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课前演讲促使学生进入了更广阔的阅读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善于思考的品质。

3.学生快意于创意性表达

演讲提高了学生整合资料的能力,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知识面大大增强,每节语文课前学生充满了欣喜与忐忑,因为每一节课他们都可以收获到新的知识,或为传授者或为聆听者,他们充满了激情。

随着不断训练他们除了会自觉准备材料之外,开始重视语言的创新,开始想方设法让自己的表述更加精彩,在语文这块绿地上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掌声。很多孩子从刚开始的胆怯、前言不搭后语、语无伦次逐渐发展提升到字斟句酌、妙语连珠,他们在口才上的进步让同学们刮目相看。这些孩子开始更加醉心于语言表达上的展示,他们希望得到认可,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了班级里的榜样、楷模,带动了一大批孩子们朝着他们的现在而努力。课前三分钟演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越来越多的学生们渐渐开始精心设计,流连于属于他们自己的诗意盎然的语言王国,点评的同学也是巧用妙语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表各自的见解。

三、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先行官

1.为作文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的入选范文无论是从选材立意、思想情感,还是从表现技巧上看,均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然而教材质量虽高,但却不能满足学生作文获取素材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课外阅读,课前演讲无疑是促进学生搜集素材的好方式,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在长期推行课前演讲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学生会自觉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多读古人写的诗词歌赋,多读今人写的优美诗文,多读中外精美的小说,随时摘录,坚持写读书笔记,把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佳词美句、诗词名句,分类摘抄在笔记本上,很多学生能做到每天一摘抄,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另外,通过演讲谈感悟,很多学生开始渐渐学会观察生活,善于观察的好习惯本身就是为作文积累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三分钟演讲内容虽然不长,但这些零碎的片段经过学生创造性运用可以形成千差万别的篇章。

初中演讲材料篇(2)

我的做法是:三年课前五分钟,三级训练演、讲、辩。

初级:演讲训练。

进入初中阶段,读的层次已经需要上升到诵的水平,不仅需要在语气语调节奏等声音层次提高训练要求,还需要在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方面提出训练的标准,也就是说,增加了“演”的训练,因此也需要把背诵作为此项训练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选择优秀散文,各类故事,身边小事,经典美文,唐诗宋词,自己写的大、小作文、随笔,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等等内容精心准备年,熟记在心,进行演讲。所选材料多以顽强意志、拼搏精神、博爱、仁义、道德等追求上进、探讨人生哲理、催人奋进者为主。力求“短小深刻”,对积累语言、提高思辨能力,感悟人生,积淀思想具有明显作用。明确提出评价标准,成立专门的评价小组,对每一位演讲者进行正确评价,定期予以点评和奖励。

中级:讲话训练。进入八年级,在演讲素质训练的基础上,从口头作文入手作重点训练。具体要求是说身边人、讲身边事、看身边的景和物,育身边的每个人。要求文体特点突出,主题鲜明,观点正确;层次清楚,首尾照应;学习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各种描写方法;对所讲事件作适当评论。

这一阶段,对已经过良好的演讲素质训练的学生,主要转向口头作文能力训练。由于受这个年龄的“怕出丑”心理因素的影响,他们会对周围的人、事、景、物的观察、分析认真准确;命题、选材、构思、布局谋篇力求新鲜、独特。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视野日渐开阔,选材日渐丰富,分析、评论也越来越深刻。这种课前的精心准备是这一阶段必不可少的。

高级:辩论训练。九年级第一学期,抽签定题,略作思考后即席演讲。(这个要求在八年级学期末即明确提出,使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样,思考时间短、发言时间有限制,口头作文的难度明显提高。同时注意命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并按月提高要求。一开始难度较大,准备时间可稍长,但不超过三分钟,发言时间可稍短,但不少于两分钟。起初学生略感困难,很快也就适应了,而且思维更加敏捷,语言更加凝炼,态度也更加自然,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更好的训练。

第二学期,课前辩论。要选好辩题,辩题的现实意义与可辨性是辩论训练的成功前提。适合初中生的辩题很多,我们选取过的辩题有: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网络使人更亲近还是更疏远?青春偶像崇拜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失败是否是成功之母?近墨者是否一定变黑?在校学生带手机好不好?早恋的学生怎么办?

辩论训练分三个层次:辩得清、辩得好、辩得巧。

初三阶段的辩论训练还只是辩论的起步,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高。

开展专门的口语教学环节――课前演讲,其作用显而易见:

演讲活动对教师角色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巨大挑战。

课前演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它把学生作为主动发展的对象,尊重其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作用,对传统的教师角色提出了挑战。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信息资料的查询者,学生的学术顾问等角色,师生关系向伙伴关系转换。教师的角色转换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现代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一切以教师为中心;应更多地成为学生的向导、顾问,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帮助什么,并与学生教学相长,在交流的过程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知识。

初中演讲材料篇(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4-0094-03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主要开设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课来帮助学生获得语言技能。这种技能课的教学理念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方面却存在诸多弊病 [1 ]。高校英语专业口语课的问题尤为突出,口语课普遍缺乏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培养,基本停留在语言层面的机械操练上,也就是说,只是重视了语言表达的流畅性,而没有重视所表达内容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大多数学生在陈述观点或说服他人时缺乏有效推理、合理运用论据、组织论据、分析和支撑论点的能力。这既是课程内容定位上的偏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口语教学理念上的守旧。要实现口语表达的速度、准度、深度、力度,开设英语演讲课程已成为一种必然。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口语课的补充和延伸,而是以实战为目标的专业技能课。它强调语言思维训练、语言运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自信心培养等。

一、演讲课历史的沉淀与启发

公共演讲是指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以听众为对象,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针对某一主题或某一事件发表讲话,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感,进行宣传鼓动的语言交际沟通行为。演讲有赖于一定的天分,更有赖于后天的习得。历史上的雄辩之才,无不经历严格的语言课堂训练。早在古希腊时,苏格拉底等人的弟子就以“雄辩术”作为其必修内容。英国剑桥和牛津大学从15世纪起便开设了相关课程。美国大学的言语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哈佛大学创立之时。但在20世纪前,美国只有极少数大学成立了独立的言语系,言语教学主要由英语语言和文学系承担。直到20世纪初,人们才越来越意识到言语教学的重要性,主张成立独立的言语系的呼声越来越高。1914年,演讲教师协会成立。独立出来的言语系大多命名为“公共演讲系”,1920年以后统一更名为“言语系”,60年代更名为“言语传播系”。如今公共演讲已成为美国大学里最普遍的交际基础课,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将此课设为必修课。

英语演讲课在我国还是一门刚刚兴起的课程,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没有达到英语语言学和文学课等课程的程度,开设此课程的高校也不是太多。其实,在国外这门课程的功能和价值问题早在几百年前甚至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解决了。我们现在要讨论的不是课程的必要性,而是课程的发展性,如:教材建设、教学手段、教学视野等,要让课程显示出对于演讲能力提升的作用力。

二、演讲课教材的审视与建设――基于《英语口语教程》

目前,我国市场上有关演讲与口才的图书比较多,但真正意义上的教材少,即便是用做教材的,也都重墨于演讲的艺术表达形式(包括语音、语调、肢体形态等),或者如何塑造一个演说家。这样的定位偏高偏窄,造成教材太专业化、太格式化,内容陈旧,辐射角度小,且缺少灵活性。于是,很多高校采用了Stephen E. Lucas编写的《演讲的艺术》 [2 ]。这本教材编排虽然很好,但它主要针对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语言难度和选材内容都不太适合中国学生。那么,推出一套适合于中国学生的教材就显得特别关键。

《英语口语教程》(上、下册)是笔者主持编写的教材。基于对主流口语教材的对比研究以及我们的认识和理解,教材明确地把口语课分成两大块:“基本技能训练(上)”和“演讲与辩论(下)”。“基本技能训练”侧重交际功能训练,从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激情和习惯,逐步过渡到英语思维、英语连贯表达。 “演讲与辩论”就是英语演讲、英语辩论的专门化训练,比如主题演讲、即兴演讲、专题辩论、法庭模拟等,让学生熟悉一般英语辩论的规则和技巧,增强批判性倾听能力、快速反应能力以及辨析能力 [3 ]。在编写过程中吸纳与采用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和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强调输入与输出相结合。Krashen在其“输入假设”中指出,语言学习者要习得第二语言首先要克服心理障碍,借助语言环境,大量输入略高于自身现有水平的可理解的语言。最佳的语言输入有以下4个特征,即可理解性、趣味性/相关性、非语法程序安排以及足够的输入量 [4 ]。输入方式包括阅读材料输入、视听材料输入、篇章背诵输入、教师课堂知识输入等。Swain对于“输入假设”理论进行了补充,认为学习者不仅需要可理解性输入,还必须有可理解性的输出,只有创造机会充分使用所学的语言,才有可能锻炼学习者的流利度和语法的准确度 [5 ]。课堂输出活动包括模仿表演、看图说话、故事复述、故事创作、角色演绎、主题演讲、专题辩论等。把整个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进行立体的综合化建构,实现英语说、读、写、视、听、辩能力培养的空间一体化,是教材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三、演讲课的教学原则与手段

英语演讲课有2个要素:一个是教师的“教”,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演讲的相关知识,诸如演讲技巧、演讲稿写作、演讲审美及演讲心理等;另一个是学生的“练”,演讲课需要学生在现实生活场景中,利用现实的生活元素,自主地、系统地、探究地进行演讲演练,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协调发展。课上应“精讲多练”,教师要运用激励机制和各种教学手段,营造宽松型、学生友好型的课堂氛围,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交互式立体化教学模式。因此教师一定要合理分配“教”与“练”的比例,精心设计和组织演讲场景,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模仿、操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1. 观摩成功演讲范例

英语演讲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一个充满困难和挑战的领域,而进入这个领域的最快捷的途径是观摩。通过观摩,学生对英语演讲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和体验。可以让学生观看英美国家名人演讲的精彩片段,让他们很直观地感受大师们的语言魅力和人格魅力。观摩之初,要求学生认真聆听,关注演讲者的语音语调;用心观察,注意演讲者的一举一动,如姿态、肢体语言、服饰等。随着观察的深入,教师可要求学生注意演讲者的演讲技巧,并适当对演讲个案进行简单的点评,讲解其中相关的演讲技巧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成功演讲的关键因素。也可以选择CCTV杯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的录像给学生们观摩。实践证明,演讲课程之初多观看英语演讲成功的范例、演讲比赛的录像可以帮助学习者克服羞涩、树立信心,是演讲学习初期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 模仿成功演讲

观摩一定量的成功演讲范例后便可引导学生开始有意识地模仿。首先是形态模仿。鼓励学生模仿演讲者的“形态”,但并不是要求学生与演讲者有一模一样的身势语,因为文化差异,有些身势语在中国不一定能得到认同,如过多的耸肩和扬眉等。要根据演讲内容配以适当的肢体语言,其可以与原演讲者的动作有差异,但基调和情绪必须是一致的,不能把演讲做成盛气凌人的训诫或哗众取宠的煽情。其次是声音模仿。要求学生模仿演讲者的用声技巧,如气息强弱的处理、换气、断句、停顿等。语音的模仿是关键,元音要尽量发得饱满,结尾的辅音要轻发,还有注意吞音和连读现象等。语调也不可忽视,要求学生在演讲节奏、句子升降调、轻重音等方面尽量靠近演讲者。最后是文本模仿。演讲文本模仿亦如书法临帖,很讲究“循规蹈矩”,一般而言,尊承古人的法帖是最优的选择,可以少走弯路。因此,教师可从经典范本中挑选出精华部分,如精彩的开头、有力的说理、美妙的修辞等供学生模仿写作自己的演讲稿。

3. 演讲技巧训练

观摩和模仿是演讲的初始阶段,之后就进入阶段性和针对性的技巧训练阶段,如怎样审题、怎样谋篇布局、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组织材料进行主体内容的逻辑说理、怎样做到演讲文字的准确与生动等。讲授完相关技巧后要留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体会、掌握和运用这些技巧。教师可以给出题目,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收集相关材料、拟出提纲、整理材料、写出讲稿。老师进一步指导学生修改演讲文本,要求学生把观摩到的演讲技巧和课堂学到的演讲知识充分运用其中。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挑选学生进行演讲实战,演讲完毕后,先由同学点评,然后老师做出整体评价,提出改进意见。经过这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大多能在众人面前开口演讲,而且是言之有物的、逻辑性较强的演讲。

4. 课堂英语演讲比赛

当演讲的基本技巧都进行了介绍和训练之后,学生对演讲技巧运用得比较娴熟,信心也逐步树立起来。接下来要锻炼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的心理素质和思维表达能力。可将命题演讲和即席演讲结合起来训练。教师可提供一些演讲题目让学生抽签(题目应该随着课时的推进由易到难),抽到签后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准备,然后做出一个3分钟左右的演讲。先在小组内进行比赛,由组员打分,评出最佳演讲。然后各组的优胜者再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角逐。分组比赛的好处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让学生进行打分的好处在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评判演讲的标准,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

5. 课堂英语辩论赛

英语辩论赛更能锻炼学生在高度紧张的氛围里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快速反应的能力,更具挑战性。在大量命题演讲、即席演讲训练之后,可组织一些班级辩论赛。教师拟定一个贴近生活、有时代色彩又富有争议的题目,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学生课前收集材料,做好充分准备。课上进行辩论,按照正规辩论赛的赛制和程序,正反、反方分别设一、二、三辩及自由发言人,由教师充当主席。辩论演讲更具对抗性,是即席演讲的更高层次,是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知识储备、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有效手段,一般可一个月举行一次。

6. 演讲拍摄及分析

每次上课先让两名学生在全班面前做有准备的主题演讲,各3分钟,教师用摄像机拍摄下来。下次课上播放上次拍摄下的学生演讲录像,教师带领全班同学进行分析讨论,利用相关的反馈表向演讲人提出具体的反馈意见。运用和分析学生自己的演讲视频资料可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效。演讲学生看到自己的形象和表现,可以更清楚、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不足,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水平,从而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通过观看演讲视频的其他同学就可以比较、分析出他人演讲的优劣,以扬长避短。

通过以上这些教学环节和手段,学生的心理素质、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快速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必定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和运用水平、文化修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都将得到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文玉.“读议写”课程改革―――以美国历史与文化教学实践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2):118-120.

[2]Lucas,Stephen E.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M].New York:Random House,1986.

初中演讲材料篇(4)

初中孩子,基于年龄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如果向他们强行灌输说教的道理,学生容易因为知识和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脱离而失去兴趣。所以情境创设无疑为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搭建了一个平台。思想品德这门学科尤其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由于课堂场所的局限性,容易导致学生直接由知识得出知识的模式,而丧失从生活中感悟道理的机会。下面我就以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内容为例来谈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情境材料的丰富多样性,选取相应的情境材料:

一、文字性材料

文字相较于图片材料和视频材料来说比较平淡,但它的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那就是它把学生在平时生活中难以理解的生活实际或者容易忽视的细节用文字语言描述出来。我们可以来进行一个对比分析:

在上《礼貌显魅力》这一课时,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对人有礼貌,主要表现在语言、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这个结论时,我准备请学生上台表演小品《在肯德基门口遇见乞丐》,并设置问题: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们讲/不讲礼貌?

教学结束后,发现效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反思过后,总结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孩子们表演不够到位,没有把我所设想的情况用表演表达出来;二是表演是一个直观性比较强,转换快的材料。尽管创设这一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很快观众就会在观看表演中遗忘表演过程的细节,学生如果要回答该问题,就得先回忆、然后把肢体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然后归纳。这无疑给学生的思维增加了难度。

在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排练小品的情况下,考虑到在这个部分的讲解增加学生的负担是不必要的,因此我把小品表演改成了文字材料。

星期天,我们几个人去吃了一趟肯德基。推开肯德基的玻璃门,一个浑身散发着臭气,白发粘着泥土的乞丐佝偻着身子走到你面前,晃动了一下瓷盆,瓷盆里的硬币响了几下,示意你施舍几个钱给他,此时,你一把把他推开,并说:“滚!”

同时,把问题设置改为:

1、你从材料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不讲礼貌?

2、主人公的语言和动作反映了他对乞丐的什么态度?

通过降低材料的难度,给问题设置梯度降低问题的难度,能够充分让学生体验思考问题的成就感,增加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二、小品表演需注意把握度,在阐述与学生贴近内容时可采用。

在给学生们上两代人的对话这一块内容时,涉及到文字性材料《初中生小冰的故事》初中生,小冰,向爸爸提出晚饭后到同学家做作业,顺便看会儿录像。爸爸同意了。但要求她8点前回家。小冰想,现在已经快7点了,那么快就回来不合理!一时冒了火。

一开始我是直接选取这个材料让学生阅读并思考接下来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帮小冰正确处理这件事,探究解决冲突的途径和程序。

但是就学生的反映来看,他们似乎并不想参与进来。

后来我意识到,“和父母沟通”的部分是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内容,表达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改换成小品表演的形式,找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小冰和爸爸,依照该剧本表演。由于这是在中学生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所以学生感触很深,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表演的很好。表演者充分体验了小冰冒了火以后的感受,因为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而且是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其他同学观看得特别仔细。此时如果让观众给小冰指出缺点,学生就会很积极地参与进来,指出小冰没有成功的和爸爸沟通是因为首先他没有冷静下来,而且小冰的做法没有做到换位思考,体现了小冰不了解更不理解爸爸的一片苦心。接着让学生提出更好的沟通方案,最后很自然地总结出沟通的结果是求同存异。

就这样,学生在积极的思考和极大的热情中,完成了课堂主要内容的学习。

三、音乐材料的选取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不可忽视。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作为一种信息,它广泛存在于录音、录像、VCD、网络等媒体中,适用性较强。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歌曲,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活跃学生思维,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演讲材料篇(5)

2、专题评析时政演讲。一周要闻时政演讲由于内容多,演讲时间有限,不太可能对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因此专题评析时政演讲就成为重大事件、热点问题时政教育的较好形式。如朝鲜核问题,党的十四大、十四届二中全会、四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发行等。由于专题评析时政演讲有一定难度,也能体现学生的能力,适合让一些成绩较好能力较强的高中学生担任评析员。

3、时事追踪评析。国际、国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件。任何事件都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只有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事件发的全过程,才能认清事件的本质。当国际、国内的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成为热点问题时,我们不能满足于一周要闻演讲和专题评析,而是要按期发展的线索和趋势,作连续性的评述分析。

4、时政知识介绍演讲。时事政策教育中,往往涉及许多时政知识。如我国的复关问题,教师就有意安排同学在时政演讲时专门介绍国际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有时是学生主动讲的。由于经常进行时政知识介绍,并与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相结合。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内外大事,也增加了知识面。

5、办好时政小报。每年的几个重大节日(五一、国庆、元旦)是进行时事政策教育的重要时机,办好时政小报是一种较好的形式。小报由学生自己命题、设计、编排、摘抄、撰文。有时还举行竞赛。

二、时事政策教育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时政教育中,学生是主体,但由于中学生往往受到年龄、知识、能力、思想方法的局限,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大事、社会新闻,在时政演讲的选题、评论、分析中难免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有的学生在时政演讲中对我国政府在联合国对有些国际问题,像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彼黑问题等表决时投弃权票,感到不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

又如由于时政演讲的题目、内容、形式都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这就难免出现从个人兴趣出发,使演讲的内容比较散,或者遗漏重大事件,或者认识发生偏差。

这就需要教师从总体上加以把握。

另外,时事追踪评析是时政演讲各种形式中较难的一种。一是重大事件、热点问题的发生、发展具有动态件、连续性和时效性;二是需要多个学生连续一段时间进行配合,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显得重要。一是要选好题目,二是要组织的学生,三是教师在过程中适当的讲评及事件结束后的小结。

三、时事政策教育必须与教材有机结合。时事政策教育具有时效性、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是活的国情教育。把它和教材有机结合,可以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和抽象性。时事政策教育是教材的延伸和补充。进行时事政策教育时,必须以教材中阐述的基本原理为指导,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既提高对基本原理正确理解的程度,又加深了对所结合的时政问题本质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演讲材料篇(6)

我们的主要形式为:

1、一周要闻时政演讲。

内容包括国内国际,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体育等各个领域,也可讲有地方特色的内容,要求学生事先做好卡片,要求在内容相对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这种方式较适合低年级学生。

2、专题评析时政演讲。

一周要闻时政演讲由于内容多,演讲时间有限,不太可能对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因此专题评析时政演讲就成为重大事件、热点问题时政教育的较好形式。如朝鲜核问题,党的十四大、十四届二中全会、四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发行等。由于专题评析时政演讲有一定难度,也能体现学生的能力,适合让一些成绩较好能力较强的高中学生担任评析员。

3、时事追踪评析。

国际、国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件。任何事件都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只有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事件发的全过程,才能认清事件的本质。当国际、国内的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成为热点问题时,我们不能满足于一周要闻演讲和专题评析,而是要按期发展的线索和趋势,作连续性的评述分析。

4、时政知识介绍演讲。

时事政策教育中,往往涉及许多时政知识。如我国的复关问题,教师就有意安排同学在时政演讲时专门介绍国际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有时是学生主动讲的。由于经常进行时政知识介绍,并与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相结合。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内外大事,也增加了知识面。

5、办好时政小报。

每年的几个重大节日(五一、国庆、元旦)是进行时事政策教育的重要时机,办好时政小报是一种较好的形式。小报由学生自己命题、设计、编排、摘抄、撰文。有时还举行竞赛。

二、时事政策教育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时政教育中,学生是主体,但由于中学生往往受到年龄、知识、能力、思想方法的局限,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大事、社会新闻,在时政演讲的选题、评论、分析中难免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有的学生在时政演讲中对我国政府在联合国对有些国际问题,像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彼黑问题等表决时投弃权票,感到不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

又如由于时政演讲的题目、内容、形式都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这就难免出现从个人兴趣出发,使演讲的内容比较散,或者遗漏重大事件,或者认识发生偏差。

这就需要教师从总体上加以把握。

另外,时事追踪评析是时政演讲各种形式中较难的一种。一是重大事件、热点问题的发生、发展具有动态件、连续性和时效性;二是需要多个学生连续一段时间进行配合,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显得重要。一是要选好题目,二是要组织的学生,三是教师在过程中适当的讲评及事件结束后的小结。

三、时事政策教育必须与教材有机结合。

时事政策教育具有时效性、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是活的国情教育。把它和教材有机结合,可以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和抽象性。时事政策教育是教材的延伸和补充。进行时事政策教育时,必须以教材中阐述的基本原理为指导,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既提高对基本原理正确理解的程度,又加深了对所结合的时政问题本质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演讲材料篇(7)

公共演讲出现超过三千年了,人们使用公共演讲交流政治和社会问题。公共演讲最初出现在古希腊,但是演讲一些技巧是复制和修改罗马人的。作为公开演讲的一项重要技巧,演讲术在希腊和罗马而偶尔被人研究。希腊演说家多数自说其话而非作为代表。出色的公开演讲能力能帮助公民在法庭、政治活动或社交生活方面取得成功。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利用公开演讲来为自己辩护。后来,拉丁式演讲于20世纪初面世,它着重于各种人文学科的综合教育,还有对智慧和幽默、对唤起听众的情绪以及对旁枝末节的利用。现代公开演讲从他们中逐渐发展出来。现在,公开演讲用途广泛。越来越多的人对英语公开演讲的开发和研究予以重视。

在公众演讲中,演讲者的语音语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熟练的使用和控制的自己的声音、音调、停顿、节奏,和各种语音修辞格,如头韵、谐音、谐调和押韵的使用。实际上公开演讲没有一个规定的速度。一般来说,在演讲者为主题预热或表达快乐、恐惧、愤怒或惊讶等情绪时,语速会加快。而讨论一个想法或表达悲伤或厌恶的感觉时,语速会变慢。有时演讲者可以通过语速变慢来帮助观众了解自己的想法。

材料的准备是公共演讲的前提。

首先,你必须知道你想说什么,然后搜集其各个方面的材料并且有秩序的放在一起。一个好的演讲资料可以让你的听众很快被你的演讲所吸引。有一个好的材料也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有信心的演讲者。

在准备材料时,我们应该注重单词的使用。在词汇方面有四个特点:

首先,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的公共演讲和我们的日常对话或广告众的选词是不一样的,公共演讲选词时会经常选用长词(单词超过六个字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在教学中,我们通常用一些很容易被理解的词汇,因为使用它们方便我们互相交流和表达自己,我们只需使用那些容易被理解的词汇就可以了。而公共演讲中,演讲者不仅要使自己被理解,还要选择了正式的词汇。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应该尽可能选用名词来替换动词。这是因为名词短语要比动词短语更正式,而我们做英语公共演讲的大多数场合也是正式的。

第二,我们在演讲时应避免非正式的单词和词组,如俚语、行话等。俚语是指非正式的口语句子,它是用在非正式的场合的一种非正式的语言。使用它会让听众觉得你是非常不礼貌的,表明你是一个粗鲁的人,没有人想听这样一个人的演讲。这种语言也表明演讲者不拘礼节,这是不适合用在正式场合的。在日常的英语学习,很多学生想收集一些英语俚语和谚语来丰富自己的词汇和知识,但请注意不要在正式场合使用它们。

第三,至于代词而言,我们频繁使用的代词是第一人称代词:我,我的,我们,我们的和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你们,你们的,而很少用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的,他(她,它)们,他(她,它)们的。这是因为当演讲者谈到自己的观点时,会通常用第一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尤其是我们(we,us)。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就像演讲者在与观众直接对话,观众会很容易被吸引,他们会很享受演讲者的演讲。当演讲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时,使用复数形式,我们,会更容易被接受,这可以显示出演讲者站在与观众相同的角度和立场,观众会觉得他们直接很亲密,所以很容易赢得观众的支持。当你在公共演讲中谈论无足轻重的事情或一些规矩时,听众可能会觉得你的演讲很厌烦而不去重视,但是如果我们借谈论一些发生在我们或观众身边的人,事来表达就会使演讲生动有趣,每个人也都可以从那里学到很多东西。没人想听说教,我们要让观众感到舒适和有趣,而且最好指出听众和我们之间的直接关系,让观众更熟悉我们才更容易接受我们的演讲。观众的反应是一场成功的公共演讲的关键。一个好的演讲者总是知道他的听众对什么感兴趣,什么材料适合他们,要让演讲者和观众都成为演讲的一部分。一个精彩的演讲就像一座沟通演讲者与观众的桥梁。

初中演讲材料篇(8)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堂演示实验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要求学生能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而课堂设置中学生实验的比例过大,会增大课堂的压力,因而演示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新教材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设置了大量的“活动”内容,几乎在每一节的教学中都有实验任务。

一、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物理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物理教学中必须加强演示实验教学

心理学研究显示,初中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时,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抽象思维正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习惯于靠经验材料判断分析事物,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推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和活动机会,加强演示实验。 初中生的心理的另一个特点是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的奥妙,兴趣广泛、强烈,但不能持之以恒,缺乏深度和稳定性。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的过程和直观的结论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和耐心的精神。例如:在《大气压》一节的教学中,首先演示母子管实验,在大试管中注入水,将略小的试管放入大试管水中,然后提问:若手拿大试管倒置,小试管如何?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小试管会受重力而掉下。然后实验,学生惊奇的发现小试管不但没有掉下,反而在滴下水的同时,缓缓上升,感到疑惑不解,教师这时恰当的提问:是什么使得试管缓缓上升的呢?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告诉学生:学习了大自然的知识后,我们就能够知道其中的道理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堂课学生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

从记忆角度分析,结合实验讲解的物理规律远比单纯的语言讲解留下的印象深刻。直观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远比单纯的说教更容易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影响。真正使学生做到过目不忘的地步,学习成绩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根本方法。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观察实验、总结规律、应用规律的历史。物理学离不开实验,物理教学更离不开实验。

二、演示实验的重要作用

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离不开直观现象作基础,在日常生活中物理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学生的观察是有限的,演示实验中教师的刻意引导可以使学生有了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感知,那么在主体和认识客体间就缺少必要的中介物。例如:在讲电和磁的关系时,只有做好实验,学生才能发现、理解电生磁、磁生电、磁场对电流有作用等物理现象。如果没有实验,学生就难以想象、理解电和磁之间的这种本质联系。

学生头脑有时积累了一些直观材料、生活经验,但有些经验是模糊的、动摇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生动演示,突出主要部分,使模糊的得以鲜明,对错误的加以改正。例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运动和力有些模糊的认识。在教学中就要做好斜面小车实验,分析实验,推出牛顿第一定律,在这基础上更好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如果没有实验,教学将变得十分困难。

三、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上课前作好充分准备,注意实验的细节问题,以免出现意想不到的失误,确保实验成功,提高课堂效率。

自制仪器,简便易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初中物理教材中,设计的演示实验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常见材料进行试验,教具甚至无需在实验室去找。教学中自制简易仪器进行实验,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注意实验的可视性。演示实验必须让全班同学都能观察清楚,所以必须注意实验的可视性,例如:在电学实验中,把各元件固定在插孔式演示板上,挂起来进行实验演示,增强实验的可视性。

注意实验的整体效应。例:在《功的原理》一节教学中,把杠杆、动滑轮固定在同一演示板上,并用红纸条标好刻度,然后演示用它们提起重物的情况。这样既增加了实验的可视性,又便于学生注意用杠杆、动滑轮做功的共同点,总结出使用机械不省功的原理。排除了分散实验对学生的思维干扰,提高了课堂效率。

对教材实验的改进。例:在《熔化和凝固》一节中,教材采用萘来研究晶体熔点,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验中很难使萘在较长时间内恒温熔化。如果对晶体熔点的演示做了如下改进:将冰块在塑料袋中压成冰末后放入试管中,然后插入温度计,将试管放入烧杯水中。若实验时气温较高,上课前可向烧杯水中放入少些冰块使水降温。经过以上处理,冰可在十几分钟内保持O℃缓慢熔化,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演示实验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初中演讲材料篇(9)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初中语文教学要求老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适当引导学生,运用多元化、创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会到语文的乐趣。教师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视频演示法――课本内容具体化

语文的语言是非常生动、形象、传神的,所以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必须要灵活、灵动。学生如果只是单纯依靠记忆去机械地学习,是不可能体会到语言的优美,感受到语文的乐趣,进入语文的意境中去的。例如,为了避免作文教学的枯燥无味、言之无物、情感空乏,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材料。学生能够在播放的相关视频材料中形成直观感受,感悟生动形象的语文知识,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语文体验。通过有声有色的视频材料,将课本上的语文生动形象地摆放到学生面前。再如文本教学,下面通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三峡》这篇文章来谈谈视频材料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教师单纯通过课本对这篇文章进行讲述,那么会让学生感到很乏味。但是将三峡的一些视频材料放到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结合课本观看视频材料,那么学生会对三峡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课文都能通过视频辅助进行教学,例如,人物篇、风景篇等。通过视频的演示,会使课本内容具体化,会让课堂丰富多彩,充满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游戏活跃法――课堂学习趣味化

初中生的视野比较开阔,思维比较活跃,但还没有完全摆脱天真、幼稚的本性。结合这一年龄特征,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改变一些方法,例如,根据课堂的内容设置一些游戏活动,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丰富课堂内容,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思维。所以,在课堂上安排一些合理的游戏活动,对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意义非凡。下面通过具体的文章进行分析:教师在组织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时,课堂上可以通过开设游戏的形式对其进行讲解,让全体学生都能参加到游戏中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可以开设动物接龙形式的游戏,组织学生进行动物名字的接龙,但是所接的动物名字不能涉及本单元所有课文中出现的名字,如果在游戏时,有的学生出现错误,其他人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课堂上运用游戏进行辅助教学,可以使课堂充满乐趣,学生更有情趣在课堂上学习。但要求教师事先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要求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和课堂组织的把控能力,运用有度,适时调控,不能让学生一直处于游戏状态,也要在关键时候能专心学习。

三、角色投入法――课本人物形象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将要讲述的文章中的角色进行合理的扮演,把某个人物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方法就是角色投入法。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让其扮演人物进行表演,通过课堂上人物形象的再现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角色投入法对于小说单元的教学有着很大的意义。下面以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进行分析,概述角色投入法对语文教学的重大意义。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对菲利普夫妇、“我”以及于勒这些人物进行分析,初步了解其性格特点,然后在课堂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再让学生自我总结,其他学生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瞬间把课堂氛围提升一个高度,顺利地把要讲述的内容牵引出来,在轻松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学习。

四、学生授课法――增加课堂的亲切感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一直占据着主体的地位,这也是新课标的重点要求之一。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适当改变自身的角色,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要作用。在初中阶段,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能力有限,但是这不影响让他们做语文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扮演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对其他人进行一些简单的语文教学。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着很强的亲切感,也能让学生积累经验。需要注意的是,初中生的语文知识还是非常薄弱的,教师对学生讲述的课文要尽量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的文章,让学生能够对其进行准备,更好地发挥讲课的效果。学生扮演教师在讲解课文时,教师也要当好“学生”,在学生所扮演的“教师”进行讲课的时候能够适当进行一些质疑,既考验了“教师”,又让自己放好样子,做课堂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听众”“观众”,使课堂效果更加明显。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也能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是无法使初中语文教学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广大教师应当顺应教学改革的趋势,对教学方法做出适当的改进和创新,通过视频演示法、游戏活跃法、角色投入法、学生授课法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真正融入课堂,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寓学于乐,在快乐中收获知识,学生在享受语文课堂的同时也提高了语文素养。

初中演讲材料篇(10)

一、破课堂常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化学演示实验中,教师由“演员”的角色转换为“导演”的角色。创设参与情境,提高学生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初三年级化学教学“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节的3个演示实验时,教师在课上提出:“哪位同学能愿意到讲台来给大家演示这3个实验?”学生争先恐后举手,争着来做。教师指定一个学生来讲台上按实验步骤动手演示,同时还要给同学们讲清实验原理,教师和其他学生在下边观看。改变了“教师演示学生看”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注意力集中,获取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初中演讲材料篇(11)

目前的对外汉语教材种类丰富,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教材国别化特点不够鲜明,教材内容不够真实自然,练习形式呆板等。而针对汉语视听教材的研究则略显薄弱,设计出一套可供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或是学生可在课余时间自学的汉语视听教材,不但可以解决现有纸质教材内容不够立体不够真实自然的问题,还可以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虽有学者涉足这一领域,但研究还尚未形成体系。孟国(2008)总结了其进行实况汉语教学20年的实践经验,并指出实况汉语教学具有真实、自然、新颖的特点,它的语言材料具有真实性,可以让学生学习真实的语言。另外,实况汉语教学展示给学生的是当今的中国社会,在文化方面的侧重,既不是知识文化,也不是交际文化,而是一种中国的当代国情文化,而这一点,正是我们大部分教材和教学活动所缺乏的。朱晓佳(2006)则从多媒体教材包设计的角度,以影视片断为教学内容,探讨了该教材包的设计模型、特点及意义等相关问题。从孟国的实况汉语教学到目前的影视片段教学,体现着我们对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深入认识。只有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教学材料,并在这些语言材料中体现着中国的国情与文化,才能让学习者学习到最地道貌岸然的语言并尽快地融入到中国的社会生活之中。实况汉语教学虽然可以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并且可为学习者展现中国社会的国情文化,但与影视片段相比,其在艺术性与观赏方面却差强人意。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基于网络平台的汉语视听教材设计的一些问题,以期抛砖引玉,引起界内学者的关注与重视。

1 理论背景

视听法来源于直接法和听说法,它是在听说法的基础上,利用视听结合手段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法,即运用现代化设备,使语言与形象结合起来,建立起外语与客观事物的直接联系,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相结合,视听法调动了多种感官的功能,有利于培养语感,以及学生用外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习者在情景中整体感知语言的声音和结构。但是视听法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即过分强调整体结构,忽视语言分析、讲解和训练。因此,我们在设计多媒体影视教材时要时刻注意这一点,要为学习者设计充分的多种形式的练习,并在多媒体教材中加入详细的语言项目的讲解与注释等。另外,邱东林、李红叶(2010)的研究指出,并不是所有的视频都有助于内容的理解,与语言输入无关的画面会干扰工作记忆,造成注意力的分裂和信息遗露,画面与输入相关度越高越好,这样的画面会和输入的词汇形成联系,加强听力理解和长期记忆;有人像时身体语言越丰富越好,最好有面部特写、唇型特写,避免单调的会议式画面。因此,在设计我们的汉语视听教材时要注意充分吸引已有的研究成果,扬长避短,力求制作出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情景并有助于其语言学习的汉语视听教材。

2 实验设计: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

要想制作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好的视听教材,那我们一定不能忽略作为消费主体――学生的需求与喜好。因此,针对调查分析学生的需求,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是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一年级五个班的留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有效问卷187份。

该问卷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个人信息:国籍、母语、性别、年龄、年级、学习汉语的时间;(2)具体内容:包括喜欢的电影类型、中国演员和导演等。

研究方法和数据统计:该研究以问卷为主,访谈为辅的方法展开调查。根据调查问卷与访谈的结果可得知,留学生对采用影视片段进行汉语教学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喜欢中国电影和中国演员,并乐于通过观看影视片段学习真实的中国语言和交际知识。

3 影视教材具体设计原则及样例

3.1等级:初级影视教材

目前市面上现有的影视教材大多以中高级为主,而且都是传播中华文化的知识性教材,少有的几套以影视片段为素材的教材也均是从艺术赏析的角度出发制作的。无论是以传播中华文化知识为主还是以电影赏析为主,这些视频教材无一例外均是针对中高级汉语水平的学习者设计制作的,初级影视教材仍是一片空白。我们认为,设计制作出针对初级汉语水平或零基础汉语水平的影视教材至关重要。初级汉语学习者由于刚刚接触汉语,还未掌握汉语交际的基本词汇和语法,这必然阻碍他们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进而影响他们继续学习汉语的兴趣与热情,而保护初级或零基础的汉语学习者的这种热情会影响到他们一生对汉语学习的态度。另外,只有顺利地完成了初级阶段的学习,在掌握了汉语日常交际与能用到的基本语法点和词汇之后,学习者才可以在与外界的顺利交流中体会到学习汉语的成就感,并为其解决后顾之忧,为继续深入的学习中高级汉语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认为,设计出一套适合初级或零基础汉语学习者使用的影视教材势在必行,可以说既有重要性,也有急迫性。

3.2 选取影视片段的标准依据

3.2.1 语法及词汇

在设计初级影视教材时,我们要依据初级汉语语法和词汇大纲,选取包含有初级词汇和语法的影视片段,并要严格控制所截取的片段中含有的超纲语法和生词的比例。对于那些超纲词语和语法点,要给出适当的讲解。我们应尽量将生词及语法点控制在初级语法和词汇大纲所规定的范围里面,这样才可以使语言的学习循序渐近,避免使学习者产生畏难情绪。

3.2.2 语音

有人认为,选取电影片段应该要选择那些普通话标准的影视片段,这样可以展示给学习者最标准的语音。朱晓佳(2006)指出我们选择的音像资料需是标准的普通话。而孟国(2008)却认为应适当选取方言普通话作为实况汉语资料,因为留学生出去与人交际,不可能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在讲标准的普通话,而更多的是方言普通话,这才是最真实的交际环境,而且在经过了方言普通话训练的学生,其听音辨音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因此,我们认为,选取标准普通话的影视片段必不可少,但我们也不能弃方言普通话于不顾,而是要适当地选取一些讲方言普通话的影视片段,展示给学生最真实的语音面貌。

3.2.3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