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护士层级工作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1-26 13:07:07

护士层级工作总结

护士层级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 分层管理;儿科;护理;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7.062

儿科是医院较特殊科室,由于患儿年龄小,免疫力低,对自身不适表达不清,需要护理人员给予患儿更多耐心与关爱,因为稍有不慎,极易导致护患纠纷发生[1,2]。分层管理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护理模式,是指能精细识别管理对象的发展层次,设计相应的层次管理手段、方法,实施与层次相对应的有效管理,实现优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管理手段、方法、层次与管理对象的不对称而导致的管理资源浪费[3,4]。为了提高儿科护理工作质量,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2012年6月我院尝试将分层管理模式应用于儿科护理中,效果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有护士19名,均为女性,护士长1名,护士18名。其中合同制护士8名,正式护士10名。现有床位38张,护床比例为1∶2。护士年龄最大38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30.37±3.21)岁。工作年限4~18年,平均工作年限(9.02±3.31)年。学历:中专12名,大专4名,本科3名。职称:护士10名,护师4名,主管护师5名。

将2011年1月~2012年5月接受治疗的患儿作为对照组,施以传统护理,将2012年6月~2013年11月接受治疗的患儿作为试验组,在传统护理工作基础上实行分层管理模式。对照组共调查42例患儿家长,试验组共调查38例患儿家长。

1.2 分层管理方法

1.2.1 回顾总结,建立分层制度 首先我院儿科组织专门护理人员对2011年1月~2012年5月护理档案进行查阅,统计儿科的护理差错以及投诉情况,总结归类,并以此作为分层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经过讨论,按照职称、学历、实际操作水平将儿科护理人员分为高级责任护士—中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3个等级。高级责任护士主要负责管理、统筹、检查指导初、中级护士工作;中级责任护士主要从事专科护理工作、危重患者护理、医嘱处理、护理病例书写、临床带教、指导初级护士工作;初级责任护士则在上级护士指导下进行临床护理工作。

1.2.2 调整新的工作制度 在原有基础上建立新的工作制度,所有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明确高级责任护士、中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的具体人员组成以及工作职责;调整原有的值班制度及人员配备,适当增加高峰期的护理人员配置,即实行弹性排班,合理调整了护理资源。实行8 h上班制,每日三班,每组人员都要包括高级责任护士、中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三种层次人员,以保证护理工作有质、高效地进行。

1.2.3 改善绩效考核制度 参照儿科的具体工作特点,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并咨询相关护理专家,经科内反复商讨,设定工作量、工作质量和护士医德作为一级指标,然后根据儿科实际情况制定二级指标,并请本科室领导、急诊科护理专家、护理学院专家、护理部专家最后确定二级指标,如护理缺陷、护理差错、服务投诉等,每级护理人员考核侧重点有所不同,整个过程实行“第三方评价”。

1.3 观察指标 (1)分别于2012年5月和2013年11月对护理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包括工作量、工作质量和医德三个方面。(2)护理满意度调查。调查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程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等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3 讨 论

患儿是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由于其对外界辨别能力不强,表达能力较弱,给正常的治疗护理带来许多不便,我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传统儿科护理工作进行改进,将分层管理模式应用其中,并对两组护理工作进行绩效考核,表1、表2结果表明,试验组护理人员在工作量、工作质量、医德规范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分层管理模式可以保障儿科护理工作优质、高效地完成,将医德纳入分层管理模式的考核体系,可间接推动护理质量的改善,提高了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分层管理模式以优化管理、有效管理、提高效率为最终目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有效地减少了资源浪费,使整个护理工作更为简洁有效[5]。我院首先从查漏补缺开始,对以往的护理缺陷进行归类总结,并以此作为参照标准,制定三级管理模式,明确护理人员具体组成和详细准则,并依照儿科时间段的具体住院人数进行排班,合理配置了护士人力资源,使整个护理工作更为高效,最后,根据制定的详细绩效考核制度及各级护理人员具体职责,有侧重点地进行测评,有效地保证了护理工作的优质高效,有效地降低甚至是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6,7]。

总之,分层管理的实施,使我科逐步形成了一个上级护士对下级护士负责,护理质量下一层对上一层保证的管理网络,加之,量化考核、明确分工、责权分明,充分挖掘了每个护理人员个人潜能,调动了大家工作积极性,不仅有利于患儿的尽早康复,同时也有利于护理人员的个人成长,有效地保证了各项护理工作的运作与协调。

参考文献

[1] 高 华,何国平.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7):77-78.

[2] 曹 敏.我国护士分层次使用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2):863-865.

[3] 裴成香.护士分层管理在外科病房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5):72-73.

[4] 刘桂秀,高焕新.基层医院肿瘤病区分层排班与定岗定责管理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1,26(13):22-24.

[5] 章晓军,夏海鸥.护士分层管理现状及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1,25(12):3307-3310.

[6] 朱淑静.护士分层分组管理模式在外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24(32):2985-2986.

护士层级工作总结篇(2)

【摘 要】目的:研究总结岗位分级管理模式下护士分层培训的实施以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1 年1 月-2013年1 月护理人员50 名和2013 年1 月-2015 年1 月护理人员50 名以及相关科室收治患者150 例。我院于2013 年1 月开始实施护理人员岗位分级管理模式、护士分层培训管理办法,统计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护士分层培训后护理总质量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以前,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内实施岗位分级管理模式、护士分层培训办法,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 岗位分级管理模式;护士分层培训;护理质量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有更高期望以及要求。本文研究岗位分级管理模式进行下的护士分层培训实施效果,选取我院护士50 名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 年1 月-2013年1 月在职护士50 名、住院患者75 例,2013 年1 月-2015 年1 月护士50 名、住院患者75 例。护士中,男性3 名,女性47 名,研究期间不进行工作调动。包括:专科24名、本科25 名、研究生1 名。临床工作时间:1-10 年,平均工作时间:3.5±1.3 年,年龄:19-55 岁,平均年龄:34.2±2.3 岁。

1.2 分层培训方法

按照护士学历、临床经验和操作水平,分为三级。根据各层级护理人员水平,制定培训目标、方法、内容以及考核方式。定期考核后,将考核成绩记录入工作档案内,每半年进行一次层级的重新划分。

1.3 观察指标

护理质量考核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 软件统计分析所得的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均数± 标准差( ) 表示, 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 表示, 采用X2 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实施护士分层培训后护理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以前,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值见表1。

2.2 患者满意度

进行护士分层培训后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护士分层培训前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值见表2。

3 讨论

岗位分级管理下的护士分层培训,可以根据护理人员不同层次制定针对性辅导内容、训练方式和考核规定。根据护士层级划分基础护理培训、专业护理培训的范围,根据护理人员理论素质的提高,增加护理专业素质培训难度。加强各层级护士岗前培训,合理、科学、规范化进行专业护理技能培训,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水平[1]。

护士分层培训是以护理人员所具有的护理基础为出发点,逐渐进行延伸和重点培养,在所学护理知识和已掌握护理技能的基础上,继续强化基础护理内容,提高护理技能,增强护理人员责任心[2]。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护士分层培训后护理质量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本文研究结果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保持一致[3]。通过护士分层培训,将人文护理内容熟练的运用到护理实践当中,注重护理专业素养的提升,不断巩固护理理论知识,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使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认同。

综上所述,岗位分级管理模式下护士分层培训的实施,显著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可以在临床护理管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护士层级工作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0-0105-02

护理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是否有高素质的护理人力资源配备和高质量的护理管理,且护理质量直接反映了医院的医疗质量。为改善我院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我们采用了层级护理的管理方式进行日常护理工作。所谓层级护理是指由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组成小组,设计不同的组织结构和内容,通过培训后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过程[1]。在时间上实行月班制,目的是保证每一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由同一组护士进行护理。2012年1~6月,我们采用了层级护理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1~6月间的内科住院患者154例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86例,女68例,年龄25~65岁,平均(35.1±4.3)岁,对这些患者实施层级护理。抽取2011年1~6月间未实施层级护理前的154例患者进行调查,其中男88例,女66例,年龄24~70岁,平均(36.7±3.6)岁。层级护理干预前与干预后无人员变动,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病种、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层级护理方法[2]:将内科护理人员按照学历、职称、工作年限三个层次安排每个护理小组的人员,护理小组包括一级助理护士(未取得护士执照的、正在实习的护士)、二级执行护士、三级责任护士。她们的具体职责是一级助理护士负责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及无创技术操作;二级执行护士负责指导一级助理护士的各项护理工作及对患者进行有创技术操作;三级责任护士负责各种有创治疗、处置,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等比较重要的工作。每组任命一名护理小组长,组长的工作年限需5年以上。护理小组长的职责是定期参加疑难病例讨论,指导、监督该小组的护理成员的护理工作,对危重病患者进行有创治疗及高技术性护理,制定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检查护嘱、医嘱的实施情况,每日组织本小组护士进行护理查房,对本小组的护理质量进行全面的检查、监督、总结经验并进行改进等工作。在对患者进行层级护理干预前进行全面培训,培训内容[3]包括各种操作的方法、专科护理的具体内容、新仪器新技术的使用方法、与患者的沟通技巧、疑难典型病例讲解。

1.3 观察指标

采用吕伟波[4]研制的《基础护理终末质量指标》及冯志英[5]研制的《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价。包括5个大项、20个小项,对每一项进行评分。最后对比总分数。5个大项分别为服务热情主动度、护士技术能力、关爱与沟通能力、病情管理能力、健康教育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层级护理干预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层级护理干预前后的服务热情主动度、护士技术能力、关爱与沟通能力、病情管理能力、健康教育效果及总体评价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价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医院的医疗质量,因此,我院实施了层级护理,力求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此次层级护理以患者为中心,再根据护士工作年限、职称、学历等特点,做到了分工明确、积极配合、协同管理,使护理人力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比起以往不分职位、级别、岗位的护理方法,更有效地利用了人力物力。这种方法有效地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延伸了护理内涵。层级护理的好处还在于每个班次都有新老搭配, 老同志带新同志, 使低年资护士形成了更加安全、规范、轻松的心态[6]。护理组长负责制也有效锻炼了护士们的管理能力,更有利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在实施层级护理后,对患者进行调查,评价护士服务热情主动度、护士技术能力、关爱与沟通能力、病情管理能力、健康教育效果等内容。护士的服务热情主动度包括入院介绍、护士回应信号灯的速度、接待患者的服务态度、护士长看望患者的次数、护士主动巡视病房的次数与态度及对患者的生活料理情况;护士的技术能力包括穿刺和抢救技术、将日常工作是否安排有序、是否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是否能认真核对医嘱等;关爱与沟通能力包括护士安慰家属的态度、保护患者隐私等;病情管理能力包括日常保持病区的清洁整齐与安静、保持病区安静、保持床位整洁、病员服整洁、定期通风消毒等;健康教育效果包括护士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病因、发展、转归、并发症、注意事项、操作前的注意事项、手术及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帮助患者缓解压力[7]。

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干预后的服务热情主动度、护士技术能力、关爱与沟通能力、病情管理能力、健康教育效果及总体评价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施层级护理后比实施前将护理内容安排得更加合理有序,人员安排更加明确。工作量与工作内容的合理安排可以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各级别的护士对其应承担的护理内容不断熟悉,对所要求掌握的护理技术操作逐渐熟练,这样就提高了各级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对患者的服务也会更好[8]。

综上所述,实施层级护理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并能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方芳,程云,周剑英,等. 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对基础护理质量影响的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09,44(2):114-117.

[2] 段伟莉,吕元红,周雀云. 层级全责护理在NICU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A):66-67.

[3] 郑肇敏,黄汝英,杨妹二,等. 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组合培训急救技能的效果评价[J]. 护理研究:上旬版,2012,13(2):359-361.

[4] 吕伟波,周秀华,张罗漫,等. 医院间护理终末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J]. 医院管理,2010,13(6):501-503.

[5] 冯志英,王建荣. 应用专家咨询法设计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J]. 护理管理杂志,2007,7(2):6-9.

[6] 王正英,刘晓芳. 层级全责护理模式对基础护理质量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2008,23(11):7-9.

护士层级工作总结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职的20名消化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4岁~44岁,平均年龄(32.28±1.12)岁;护龄6个月~15年,平均护龄(8.25±1.25)年;受教育程度:硕士及以上2名、本科/大专14名、高中/中专4名;职称:副主管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6名、护士10名。所有对象在研究开始前均为消化科在职工作人员,排除不同意此次研究方案者。

1.2 方法

以2016年4月为节点,在之后的病房管理工作中实施层级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1)设定层级。由具有丰富临床护理经验的副主管护师作为组长,主管护师、护师作为责任护士,低年资护士作为助理护士,依据各个层级制定各自负责的护理内容并明确相应责任。(2)弹性排班。依据本科室病区管理工作量及工作强度实施弹性排班制,可分为2班(12h)或3班(8h),在闲暇时可自主设定工作人员轮休计划,保证高峰时段有充足的护士资源使用,闲暇时段护士得到充分的休息。(3)完善病区管理工作程序。结合消化科工作实际情况,采取集思广益的方式对消化科病区管理内容及流程展开探讨,进一步完善各个工作流程,例如:医疗器械养护、技术操作、抢救流程等。

1.3 观察指标

选取工作倦怠总分作为观察指标,内容包括人际关系、角色、工作任务、组织结构和氛围、工作-家庭冲突、职业发展,采用工作倦怠量表(MaslachBumoutInventory-GeneralSuvrey,MBI-Gs)予以测定,以Likert七点尺度计分法进行评定[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t检验,P

2.结果

消化科病区管理中层级护理模式应用前20名护士工作倦怠总分(84.75±5.25)分,应用后工作倦怠总分(45.50±5.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病区管理在整个临床治疗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其管理内容日益多元化,包括患者的住院管理、探视与陪护管理、膳食调配管理、卫生隔离管理、病房物资装备管理、医疗护理技术管理、医务人员的工作组织管理、病房环境管理等[3]。m然截至2015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了324.1万人,无论是增长幅度还是增速均创下了历史新高,每千人口护士数量提高至2.36,却仍然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护士资源与临床护理需求之间的缺口依然呈现出拉大态势,如何提高病房管理效率、降低护士身心工作压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次研究证实,消化科病区管理中层级护理模式应用前20名护士工作倦怠总分(84.75±5.25)分,应用后工作倦怠总分(45.50±5.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将层级护理模式应用于消化科病区管理中可显著降低护士工作倦怠感,值得在今后病区管理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护士层级工作总结篇(5)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2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83-01

临床护理工作发展迅速,新业务、新技术、新护理工作方法、新的护理工作理念日新月异,为适应现代护理工作需要、现代护理管理要求必须提高医院护理质量和护理人员业务水平的整体性。实践证明,提高工作质量的原动力来自于教育。为此,我们对各层级护士进行业务学习培训并改进护士业务学习培训模式,借用PPT形式加强对各层级护士专科知识的培训,提高其对新业务、新技术、新护理工作方法、新的护理工作观念的了解掌握,指导临床护理,并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其报道如下。

1 方 法

1.1 时间安排 科室制定各层级护士业务学习培训总计划,每月固定时间,根据安排由科室N3-N4层级护士制作PPT形式业务学习内容并予以展现。

1.2 参加人员 科室各层级护士及进修护士,实习护士。

1.3 学习形式 根据临床工作需要及科室业务学习计划,由主讲的N3-N4层级护士提前搜集资料,查阅相关知识,并制作PPT课件。PPT课件通过护士长审核后进行修改,同时要求其他层级护士了解相关学习知识。

1.4 学习过程 由护士长主持,主讲的N3-N4护士以PPT模板的形式展现某一新业务、新技术、新护理工作方法、新的护理工作理念等,逐一展示其产生据、衍变过程,发展前景,临床应用价值,并进行现场分析讨论专科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在学习过程中各层级护士可积极发言,对所存疑问进行提问,由主讲者以PPT的形式一一展示予以现场解答。各层级护士可根据临床护理经验及所了解内容对相关注意事项补充,对专科临床应用的可行性进行讨论,护士长对各层级护士提出的疑问及对整个业务学习培训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关键问题作总结,并根据各层级护士在整个业务学习培训中的表现进行现场点评。由主讲护士将PPT形式业务学习培训内容及参加业务学习培训的各层级护士名单记录存储一份,转换为word文档一份,一并保存记录在案。

2 结果与讨论

2.1 PPT形式的各层级护士业务学习培训摒弃了传统业务学习单一、刻板、教条的缺点直观表达,可视性强,更加灵活、新颖。

2.2 激发了各层级护士的学习主动性 以往护士业务学习培训的主讲者只是将学习内容述说解释,听讲者单一接受记录,往往听得一头雾水,没有主动参与学习思考。借用PPT形式后,主讲者将培训内容直观表达,参与者可视所有培训内容,不必一一记录。依据学习安排及要求,各层级护士了解相关内容,并参与相关讨论,大家共同分享了对于专科新业务、新技术新业务、新技术、新护理工作方法、新的护理工作理念渴求了解。整个业务学习培训是一个各层级护士主动学习的过程,主动性、互动性明显提高。

2.3 PPT形式的各层级护士业务学习培训可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业务学习培训前,主讲对培训内容进行资料收集,查阅资料,进行PPT模板制作并予以展现。展示后各层级护士讨论其运用到护理实践中的可行性及相关注意事项。可有效提升护士整体的业务水平,为患者提高优质的护理服务

护士层级工作总结篇(6)

1.1调查对象

哈尔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共45所,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按哈尔滨市各级医院总数的1/5,选取哈尔滨市9所医院的772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三级甲等医院3所,护士382名;三级乙等医院2所,护士215名;二级甲等医院4所,护士175名。要求护士符合以下入选标准:注册护士;愿意参加本课题;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5年以上。

1.2调查工具

采用工作价值观调查表进行调查,该调查表包括3个维度:情感型价值观(5个条目)、认知型价值观(13个条目)、工具型价值观(6个条目),共24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6点记分法,“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不太重要、较重要、重要、非常重要”,分别计1,2,3,4,5,6分,总分为144分,得分越高说明员工对工作越满意,各条目得分平均值为总体价值观。内在一致性检验Cronbach’sa系数为0.92,重测信度pearson相关系数为0.95,平均内容效度指数(contentvalidityindex,CVI)为0.86,条目一致性平均数为0.87%。共发放问卷814份,剔除填写不全无效问卷42份,回收有效问卷772份,有效回收率为94.84%。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均数与标准差描述护士工作价值观现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不同等级医院的护士工作价值观的差异。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见表1)

由表2可知,工作价值观各维度得分排序为:情感型价值观、工具型价值观、认知型价值观,总体价值观均值为5.17分。

2.3不同等级医院护士工作价值观(见表3)

将认知型价值观做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组与B组比较,P=0.000;B组与C组比较,P=0.009;将工具型价值观做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组与C组比较,P=0.003;B组与C组比较,P=0.000。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等级医院护士在认知型价值观、工具型价值观方面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三级乙等医院护士的价值观得分高于三级甲等、二级甲等医院护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O1)。

3讨论

3.1护士年龄、职称、学历结构状况

有研究报道,目前护士的年龄结构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梭形,本研究中,21一30岁年龄段人数最多,占49.61%;其次是31-40岁年龄段,占34.72%,说明护理队伍正从年轻型向成熟型转变。25-40岁是护理人员在临床发挥作用的最佳年龄。所以,护理人员的年龄结构呈梭形(即以25-40岁的中青年为主)最为理想。本调查显示,临床护士以21一30岁、护龄,5年的年轻护士居多,职称仍呈现扁平结构,9所医院中无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士)比例为9.31:43.56:100.00,与医生相比,护理人员中高级职称的比例较小,说明护理人才队伍还未形成合理的梯队,这与以往护士学历以中专为主有关。近年来,随着高等护理教育的快速发展,一直占主体地位的中等护理教育规模开始缩减,护理教育从单一层次的中等护理教育逐步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多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此次调查显示,大专学历护士占主导地位,达44.43%,符合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虽然护士的学历有所提高,但高学历的护士仍然缺乏,尤其是硕士、博士学历的护士在调查中出现空白,提示护理硕士、博士教育有待发展。

3.2护士工作价值观状况

认知型价值观表达了对工作本身的一些特征及员工自身的发展、成就的重视,包括工作兴趣、责任、成就等反映护士高层次需要的内容;工具型价值观也称物质型价值观,是指得到所希望的物质或实际结果的价值观,它包括薪酬、工作安全等要。本研究结果显示,护士最为关注的是情感型价值观,其次是工具型价值观,重视程度最低的是认知型价值观。体现了护士群体的情感社会需要(例如:被尊重、工作被认可、公正的监督等方面)在现有的激励体制下满足程度不高,这将降低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及工作积极性。而且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较低层次的需要没有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高层次需要不会发展为主导需要,因而对高层次需要如成就、工作兴趣等的追求也受到了抑制,这将进一步阻碍护士向更高层次和方向发展。按照成就需要理论,成就需要的抑制也会降低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另外,从赫茨伯格的因素理论分析,情感型价值观及认知型价值观的内容都属于激励因素,而工具型价值观的内容属于保健因素。因此,情感型价值观及认知型价值观对护士具有激励作用,在这些价值观的满足上存在不足也会导致护士工作积极性下降。提示管理者在设计激励模式时,应对护士的情感需要和成就发展需要进行投人,改进现有的激励考核机制和薪酬分配机制,在此基础上,为护士设定工作目标并适当授权,提高其责任感和成就感,以期达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护士层级工作总结篇(7)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床位编制1200张,有临床医技科室42个,其中2012年接收住院患者27865例,2013年接收住院患者28937例,护理单元30个,护理人员552名,护士年龄20~54岁,平均(31.45±6.72)岁。职称分布:主任护师8名、副主任护师51名、主管护师124名、护师165名、护士204名;学历分布:本科98名、专科265名、中专189名。

1.2方法

1.2.1护理分层方法:

我院护理管理岗位按照三级管理岗位设置(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依据楼建华及温贤秀等的分层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并查阅有关资料、征询专家意见,将临床护理人员按职称、学历、工龄、业务能力等设置为N0-N45个层级,并分层使用。各层级最基本的要求是:N0为护理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注册护士或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合格者,要求工作1年以内;N1:为护理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注册护士,有从事特殊护理岗位如ICU、急诊、血液净化、手术室、产科等相应准入资格,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年以上,护士1-5年、护师1-3年;N2:为护理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注册护士,应聘护师、护士技术职称,护师从事临床护理技术工作3年以上;护士工作5年以上,具有从事特殊护理岗位如ICU、急诊、血液净化、手术室、产科等的准入资格。N3:为护理大专及以上学历,注册护士,聘任主管护师技术职称,或专科护士岗位,从事相应临床护理技术工作5年以上;N4:为护理大专及以上学历,注册护士,聘任副主任护师及以上技术职称,从事相应临床护理技术工作10年以上。

1.2.2层级护理分工:

按层级护理进行不同层级的工作,低层级护士主要从事生活护理及基础护理工作;中层级护士在做好并指导低层护士工作的基础上执行专科护理和评估患者健康状态;高层级护士从事临床新技术、新业务、解决疑难、危重症患者护理问题,并做好护理教学、科研工作。

1.2.3护理质量考核方法:

护理人员不仅分级工作,同时护理管理机构对不同层级人员设有不同职责、素质、知识及能力要求,而且按层级管理需要分别给予理论及技能培训,同时根据四川省三级医院管理要求,结合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制定了严格的层级工作护理质量考核内容及标准。实施三级护理管理责任,对护理工作进行过程及结果的定期与不定期的质量检查、指导、考核,然后汇总分析,并持续改进。

1.2.4效果评价:

对比分析分层管理前(2012年)、后(2013年)护理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及护理投诉及不良事发生情况。①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护理质量评分标准从基础护理、专科护理质量、危重患者护理质量、急救物品管理质量、病房管理、优质护理质量、护理文件书写及院感管理等进行综合评价,每个维度100分;②护理满意度: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进行护理满意度随机调查。③统计层级管理前、后护理投诉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检验。

2结果

2.1层级管理前后护理质量情况:

分层管理后测评8项护理质量相关指标均明显比分层管理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分层管理前(2012年)随机进行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879人次,满意人数823,满意率为93.63%,分层管理后(2013年)随机调查护理满意度942人次,满意人数为915人,满意率97.13%,管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84,P<0.01)。

2.3护理投诉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护理分层管理后从表2可以看出,护理投诉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比分层前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3.1护理层级管理的意义:

由于护理工作繁杂,且人力资源缺乏,传统的护理管理已无法满足现代护理质量的需求,同样也未能实现护理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而采用护理人员分层管理能促进护理专业发展,发挥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它优化了护理人力资源,在保证护理人员活力及创造力的基础上,同时保障了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3.2层级管理能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质量是医院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理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我院层级管理充分利用护理资源,采取科学管理方法及流程,组成护理工作管理平台,坚持以专业岗位需求,培养一岗多人、一人多能的实用人才,并进行层级岗位管理质量监督、评价,进行激励及持续改进。从表1看出,分层管理后护理质量都明显提高(P<0.01)。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层级管理层次清晰、责任明确,可以让每个护士找准自己的位置,加强自律,层层质量控制,保证了护理安全,培养了护理人员管理能力,弥补了护理管理人员精力有限的缺陷;②实现人才和合适岗位相结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避免了传统的吃大锅饭或不同能力、不同职称干同一工作,致使出现很多不合理、不公平现象;③分层和定期考核、评估,建立了竞争机制,促进护士不断提高自我业务能力,从而使护理工作有序发展;④高层级护士对低年资护士起到模范的传、帮、带作用,增强了凝聚力,构建了护理和谐团队。

3.3层级管理明显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能反映护理工作质量,它是衡量医院质量管理的金标准,是判断医院工作得失成败的最重要指标。通过层级管理后,护士业务能力增强,责任明确,更能积极了解所管患者的治疗、护理、生活情况,主动沟通、交流,从而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3.4层级管理减少了护理投诉及不良事件的发生:

层级管理后护理投诉及不良事件明显减少(P<0.01)。由于层级管理的力度及范围被强化了,护理管理人人参与,充分发挥了各级人员的潜力,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经济、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护患关系融洽,因此护理投诉明显比层级管理前减少;同时由于层级管理责任落实,质控到位,有预见的对各科室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和处理,从而有效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护士层级工作总结篇(8)

    当前医学层级管理中,各施其职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护理人员来说,建立护理人员的层级管理制度显得十分必要,其一方面可以根据护理人员的能力等级设定不同的管理层,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护理人员能够享受不同的工作权限和待遇,可以更好的履行不同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满足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手术病人的需要,确保护理质量。

    对手术室护士实施层级管理,是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可以让手术室的工作落实到人,让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相应的职责, 这样一来,在手术中,我们就可以使每例手术能够安全、快捷、有序的进行,同时,也可以让患者接受安全、满意的护理服务,那么,针对于现在的状况,如何对手术室的护士进行分工才可以更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呢,我们做出了以下的分析。

    1 运作小组的组成

    手术室护理专业护士层由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组成。

    2 组成员的作用

    2.1 护士长 。

    在层级管理中,作为手术室护理团队的核心人,是整个手术室工作能否正常运行的组织者和安排者,一方面要提出手术室护理工作目标,落实各项职能,提供资源,促进全员参与,另一方面,作为护理工作管理者,还应亲自检查绩效,组织实施与改进,落实工作,用自身的领导作用带动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努力的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确保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2.2 高级责任护士。

    高级责任护士作为工作中的领头人物,通常由资历高且工作经验丰富,业绩出色、熟悉医院管理状况的人员担任。高级责任护士在一个组织内对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和改进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作为高年资的护理人员来说,其在工作中一般都起着领导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手术室工作的运行起监督作用;对手术室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起参谋作用。同时,在质量管理方面起沟通领导和群众之间的渠道和纽带作用;起内外接口的作用;在质量体系的有效实施方面起事实作用。

    2.3 初级责任护士。

    作为手术室专科护士层中资历最低的一层,是手术护理专科的小组成员。需要高级责任护士的指导以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服从组织机构分工,从基础做起,认真学习各项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轮转期间按阶段由浅到深参与专科小组的日常手术配合,并参与术前访视和术后随访工作,处理护患关系,互相监督小组成员工作等。并且在高级责任护士和护士长的协同安排下完成岗位职责。

    3 实施效果

    通过对手术室护士进行分层管理,有效的实施护士层级管理模式以后,医院的手术室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包括手术物品准备、术中配合、感染控制、急救技术、病历书写等质量考核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在工作质量上实现了极高的跨度,以此带来的病人满意度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通过对手术室护士进行分层管理,使得工作更加的具有系统性。护士长把握护理队伍建设发展的方向,制定专科护理工作目标,革新护理服务理念,重点加强对高级责任护士的管理,充分挖掘高级责任护士的主观能动性。高级责任护士作为手术护理团队的中坚力量,对科室管理链起上传下达的重要作用,对手术医生提出的建议及需求能及时解决,参与制定各种手术配合流程指引,设置培训计划,掌握下层级护士的专业成长状况,根据每一位小组成员的专业能力给予不同的系统培训及指导。初级责任护士在上级护士的带动下接受系统的手术室专科培训。掌握扎实的临床实践技能,了解手术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提供系统的、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系统性以及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同时,手术室护理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可以让其按级别上岗、责任到人,使每一名护士均能在团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护理工作的成就感。

    4 总结

    总之,通过对手术室护士的分层级管理的实践和探索可以看出,通过一系列措施后,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上已经小有所成,一方面是较大程度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及专科医生的满意度,让手术室专科护士在层级管理中的作用得到明显的体现,发挥每一个护士在护理团队中的作用,激发了努力工作的热情,同时也转变了服务理念,将以前的对待病人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服务水平,提高了病人的满意程度;而对于一些资历较高的护士来说,通过这样的分工,更加强了他们的责任心,从而担负起带领及指导初级护士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其工作的潜能,临床经验丰富和护理专业知识全面,也让他们在工作中充分的加强人际沟通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更好的去解决问题,对工作充满成就感的同时,也为年轻的护士起到带动的作用,并创造更加安全规范和轻松的工作环境,确保其护理的质量。而对于护士长来说,作为手术室护士团队的领导者,作为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指导者和手术室管理的核心人物,起着带动全局,影响全局的作用,是手术团队能够正常有序运行的关键。由此,这也就对当前手术室各层级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个岗位各施其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安排每周工作重点,锻炼思维及提高总结能力。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也应当注重自身业务素质能力的培养,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要善于积累工作经验,在危、重症病人及特殊病例的护理实践和对下级护士的指导中获得锻炼及成长,充分发挥手术室护士层级管理的积极作用,努力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让患者满意、让整个手术团队满意。

    参考文献

    [1] 汤秀云,汤银惠,许志军.层级管理在手术室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下半月刊(外科护理),2010,16,9,100—101.

    [2] 林岩,潘丽芬,谭淑芳,彭刚艺.手术室专业护士分层级核心能力培训阶段性效果评价[J].护士学报,2010,17,03:044.

护士层级工作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 R19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a)-0144-02

临床护理路径与护士分层级管理都是备受重视的现代临床护理管理理念[1]。本院于2011年1月起,选定4个临床科室中的9个单病种联合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和护士分层级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定的实验临床科室为:内科、外科、妇科以及产科。该4个临床科室本科与专科护理学历的护理人员所占的比例为44.35%,中专护理学历占55.65%,科室中均已配备本专科临床护理经验丰富的高级责任护士担任护理组长。具体病种方面,内科选定胃十二指肠溃疡、支气管扩张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3个单病种;外科选定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和股骨颈骨折单病种;妇科选定子宫平滑肌瘤与输卵管妊娠两个单病种;产科选定计划性剖宫产和胎膜早破行阴道分娩两个单病种。该9个单病种均为专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治疗方案要相对较为明确,医疗技术相对成熟,且诊疗过程中的变异相对较少。

1.2 方法

1.2.1临床路径的制定及实行方法 为了确保路径实施过程中可兼顾医院和患者的利益,各个单病种分别由医务科负责组织相关临床科室科主任制订相应的临床医师路径,护理部再组织相关专业专家根据医师路径,借鉴卫生部网站公布的相应病种“主要护理工作”内容制订出详细的临床护理路径。具体的实行方法一般包括执行医嘱给药、常规护理、健康教育、生活关怀、监测生命体征以及饮食指导等[2]。

1.2.2护理管理方法 根据各病区的实际情况。按病区床位数分组,小组一般由一个组长带领3~5名责任护士组成,每组分管15~20张床位,每个病区被分为2~4个责任小组。小组活动情况:按照护士能级的高低,分别履行不同的工作任务,将临床护理路径的流程任务明细分配到各层级护士的工作职责中[3]。

1.2.3 满意度调查 调查临床护理路径与护士分层级管理联合应用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1)分别于2010年12月与2011年12月向4个科室中患者总计派发200份开放式调查表,调查两个阶段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2)对单病种平均住院日数的比较:分别统计实施前和实施后各个单病种患者住院日数。

1.2.4 满意度评定标准 问卷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一般、不满意等4级评估,总满意度为满意与基本满意总数。

1.2.5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水平α设定为0.05。

2结果

实施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51.0%,实施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85.0%,实施后护士与患者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 < 0.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施后各个单病种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数较实施前有大幅度下降,前后比较,P <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2。

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指依据病情制定每日标准护理计划,它一般是一系列常规护理计划的大综合,既考虑了护理人员判断患者预后,也充分考虑了患者病情的变化对预后的影响。一旦对其预后产生影响,护理人员在护理路径上标示这一变化,并立即开始实施必要的干预措施[4],可以在病患尽早康复与尽可能少的医疗花费前提下,为患者提供全面高质的护理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遵循相关医学原则,结合实际情况与医护人员的合理建议不断进行修订与完善,并逐渐修订出符合本专科护理目标与实际情况的临床护理路径[5]。

护士分层级管理就是根据护士的具体能力对护士队伍的结构进行分层,针对不同层级的护士岗位具体设置工作内容,在原有护士编制的基础上,获得最佳的护理服务质量与稳定护理队伍,分层级管理有利于护理工作的规范和护理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提升了护理工作质量[6]。两者联合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各级护士的自律性,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积极性,对护理工作更为满意,患者也得到更高质量的护理,满意度更高。

本研究中,在9个基础病种科室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联合护士分层级管理实施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51.0%,实施后总满意度为85.0%,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实施后各个单病种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数较实施前有大幅度下降,前后比较均P <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临床护理路径联合护士分层级管理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都得到极大的提高,护理效果得到显著提高,控制了医疗成本,提升了经营绩效,且患者总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何继锐,胡明,刘成志. 临床护理路径与护士分层级管理的联合应用[J]. 临床护理杂志,2010,3(16):34-35.

[2] 王中,胡一卓,钟彬彬. 浅议几种常见病种的临床护理路径参考[J]. 当代护理杂志,2010,14(11):49-54.

[3] 黄华,余亚. 国外护士人力配置及护理工作量测量研究的进展[J]. 中华护理管理,2011,13(4):61-62.

[4] 储文华,王莉秋,黄秋力.落实三项工程培养专业人才发展专科护理[J]. 实用护理杂志,2010,17(15):332-334.

护士层级工作总结篇(10)

医学模式的转变,扩大了护士的职责,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编制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1]。在我院护理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科率先在全院对护理排班方法进行改革和探索。自2010年1月开始,我科按照护士分层级管理的方式[2],实行连续性APN排班层级制度,经过两年的运作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外科现有床位60张,护理人员18名,大专以上学历占78.6%,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6名,高年资护士6名,助理护士3名。将病区分成2个护理小组,选出4名护理组长,4名责任护士,6名为辅助护士,每个护理小组分管30张病床,。护理组长实行全白班,保证每天有护理组长当班。设护士长1名,办公室护士1名。

方法:①培训学习,转变思想观念,达成共识: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层级管理模式和连续性排班的方法,让全科护士深刻理解护士层级管理及APN连续性排班的目的及意义,明确各层级护理人员的任职资格与岗位职责,转变观念,统一认识,积极主动参与。②制定APN排班模式:根据广东省卫生厅《护理工作管理规范》[3]的基本要求,结合本科护理实际情况,调整上班时间,实行8小时连续工作制,具体安排工作时间,A班一般8人,8:00~16:00,期间各半小时轮流吃中餐;P班2人,16:00~22:00;N班2人,22:00~8:00(次日),各班提前15分钟交接班。附设白班2人,护士长、办公班护士1名值白班。③构建层级护理管理框架:遵循护士层级管理制度,根据护理人员不同的资历和能力水平分为护理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助理护士。实施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助理护士的层级管理。④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将病房工作分为两个护理责任小组,设普外组和骨科创伤组,且相对固定,每组设护理组长1名,1名责任护士,1名辅助护士,1名助理护士。护理组长负责护理技术和护理记录的持续质量改进,带领下级护士高质量地完成本班工作;责任护士实行全责制,实行管床制,负责一组患者观察全过程,检查护理效果,担任教学,协助护士长做好病房管理;辅助护士协助责任护士完成各项治疗工作和配合抢救工作;助理护士负责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工作等。⑤发放调查表:研究期间医护人员不变动,选取患者的标准是住院5天以上、成年、能够正确理解并判断满意度调查表内容。每月25号向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发放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累计发放满意度调查表600份,收回590份,10月底向本科室医生发放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表12份,向本科室护士发放APN排班认可程度调查表18份,回收率均为100%。

结 果

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总体评价及各因素的评价比较:在热情主动、服务需求的及时性、健康教育、病区管理、对服务的总体评价等五个方面,实施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由实施层级管理及APN连续性排班前的90%上升到98.7%。

医生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总体评价及各因素的评价比较:实施后科室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实施后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由实施前92%上升到97%。

护士对APN排班认可程度情况:100%护士认为实施APN排班后工作压力减轻、搭建成长平台、强化层级管理、质量安全得到保证、拖班现象明显减少,夜班次数由原来每月8次减少至每月4次。

讨 论

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提高:护士分层级管理,重在环节,职责明确,保证了治疗护理及时到位。保证了对患者连续性、系统性的治疗与照顾,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由于各班职责的分移调整,工作相对均衡,护士执行医嘱及时高效,医护工作配合更为紧密和协调,提升了患者对医院工作的整体认可度,促进了医患关系的改善,为医生开展工作创造了和谐的环境。

护士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APN班减少了交接班的次数,护士对病情了解清楚,减少了安全隐患,并增加了高峰时段和中午、晚夜班等薄弱环节时段的护士人数,合理均衡了每天的工作量。实施APN排班后,护士由单独承担责任和风险变为由小组团队共同承担责任和风险,护理质量由终末控制变为过程控制,可以使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护理管理水平提高:APN排班将不同职级的护士配置到各班共同值班,明确各级护士职责,设立护理组长,实行护理小组责任制,强化护理工作实施过程中责任和技术的环节管理;对各班职责进行合理的调整,将白班繁重的工作适当分移到常白班以外的时段,使之相对均衡,各班职责更趋合理;安排中午晚上双人以上值班,新老搭配,加强了薄弱时段护理人力资源的支持与管理,使护理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APN排班表面上看是一种排班方式的改变,实质上是在排班中融入了以人为本、关爱护士的理念。在实施中,高级责任护士履行监督和教育的职责,自我价值感增加;初级护士获得良好锻炼机会,加快成长,工作成就感增强;各班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工作的均衡调整,舒缓了护士工作的压力,班次和职责的调整,护士与患者交流沟通时间增多,工作更为细腻体贴,患者的满意度提升,APN连续排班与层级管理模式在基层医院病房中的应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护士层级工作总结篇(11)

2012年8月本院按照《卫生部关于医院实施护士岗位管理的意见》要求,对全院护士实施能级评定、分层次使用,2012年9月本院作为江苏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单位,完善绩效考核,落实岗位绩效考核制度[1]。为了更好落实护士的分层次管理,本科以护士的分层次管理为契机,结合儿科专科培养的特点,充分调研,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探索管理模式,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1 现状分析

1.1 儿科护士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开放,儿科患者急剧增多,2011年本科年出院3500多例,每天出入院患者达17.6例,在岗护士16名,严重少于床位编制;家长对护士的期望值高,如静脉穿刺,要求护士一针到位;患儿对各种治疗护理的配合度、依从性差,护理工作难以开展,也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与工作压力。另一方面,护士队伍年轻化,5年内的护士占65%,3年内的护士占50%,经验欠缺,抗压能力差,导致护士的转岗率、流失率高,2009年-2011年,转岗护士达6名,辞职2名,专科队伍的稳定性差,专科培养及专科发展计划难以落实。

1.2 护士分工不合理 排班无差别化,无论年资高低,能力大小,均轮岗上班;工作内容分配无侧重,基础护理工作和专科护理工作无区分;病情轻重不分,按床位平分包干患者,不能充分发挥各级护士的能力。

1.3 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只体现职称系数 高年资护士对带教、对危重患者护理质量的把关责任性不强,对进修、外出学习、继续教育动力不足,低年资护士看不到职业的前景,缺少团队归属感,不能充分发挥各级护士的积极性。

2 对策

2.1 按能级分层和使用 2012年8月,根据《卫生部关于医院实施护士岗位管理的意见》要求,按照职称、年资、学历,综合得、能、勤、绩,结合平时技能、理论的考核成绩,在自评、他评、护士长评的基础上,对科内护士进行能级评定。其中,N4有1名,N3有2名,N2有5名,N1有7名,N0有1名。设责任组长2名,由N3以上护士担任,按小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带1~2名下级护士,负责包干患者16~24例;对一些功能性的岗位如主班、治疗班由N1、N2护士承担。根据专科特点,制定各层级的岗位职责,按能级落实责任,如,N0护士负责基础护理工作;N1护士负责病情相对轻的患者护理,参与基础护理技术示教等;N2护士负责病情相对重的患者护理,参与临床带教、护理质量控制、病室管理;N3护士重点负责危重患者的护理,承担临床带教、专科护理指导,负责护理质量控制、病区管理等工作;N4护士指导疑难危重患者的护理,承担院内及科内护理咨询、护理会诊、护理科研、教学培训、护理管理等工作。

2.2 制定专科分层次培养计划 根据护士能级、结合专科培养及能级进阶要求,制定各能级的培养目标[2-6]。如,N0: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能独立完成各班次的护理工作,初步进行入院宣教、常见病的健康教育,具有病区管理、院内感染防范意识和安全相关知识。N1:能胜任各班次护理工作,解决本专科常见病及一些急症的护理问题,熟练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初步运用护理程序开展整体护理;具有病区管理、安全和院内感染防范意识和相关知识。N2:胜任各班次护理工作,具有危重患者的抢救配合的能力;熟练运用护理程序开展整体护理,具有一定的教育能力,参与临床教学;具有本专科护理的前沿知识,参与护理科研;具有病区管理、安全和院内感染防范意识和相关知识;了解护理质量控制标准。N3:具有独立解决本专科疑难护理问题和承担急危重患者抢救护理的能力;有一定的病区管理、沟通交流、临床教育与科研能力,能协助护士长进行护理质量检查和控制,能承担临床带教工作,能开展护理科研与应用护理新技术。N4: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学科的前沿知识,能指导专科护理工作,解决危重、疑难患者的护理问题,进行病区管理,开展护理研究、教学培训工作。根据培训目标,把培训内容细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知识:包括护理专业相关知识、基础知识、专科常见疾病护理知识、专科各系统重症疾病护理知识、专科的前沿知识。(2)技能:包括基础技能、专科技能、抢救技能、监护技能。(3)能力:包括开展各类护理查房能力、临床带教能力、教学培训能力、护理研究能力、护理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把相关培训内容进行全年统排,设计成有时间节点安排的表格,具体落实到每月、每周,护士长按照计划纳入周重点安排。培训的形式以师带徒、带班实践、自学、集中授课、参加继续教育、外出进修等多种形式。考核的方式,以自我记录表、提问、理论考试、操作考核、现场主持查房能力、现场开展讲座和业务学习能力、护理质控能力考核等。

2.3 绩效考核的方法 建立基于能级、进阶、责任、工作量、工作质量、工作风险、技术难度、满意度、贡献的绩效考核机制[7-9],见图1。

计算方法:本院实行二级分配,由核算办根据科室成本节余按系数提留、汇总护理部的考核,计算每个护理单元的奖金,直接向各个护理单元发放,护士长自主分配。本科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上,统计每人9个指标的总得分,把科内所有护理人员的得分相加得整个护理单元的总分值。(可分配奖金总数/护理单元总分值)×个人总得分=个人绩效考核奖。

3 评价方法

3.1 评价指标 统计绩效考核前(2011年1-12月)后(2013年1-12月)分层次培训落实率、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合格率、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合格率、出院患者和护理人员满意度、撰写论文与引进新技术项目数量以及护士的转岗与离职率。理论考核85分以上、技能考核90分以上为合格。护理质量:由本院三级质控网络每月检查一次,用本院自行设计的督查表,每项质控指标满分为100分,其中基础护理90分为合格,健康教育95分为合格,危重患者治愈为抢救成功。患者满意度、护理人员满意度,均采用本院自行设计调查表,分别有16个条目,设4个等级:不满意、一般、较满意、满意,较满意以上为满意,患者满意度每月由护士长调查获得,护士满意度由护士长分别于绩效前和绩效后满一年调查获得。

3.2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4 结果

见表1,绩效考核后1年,统计对比分层次培训落实率、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合格率、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合格率、出院患者和护理人员满意度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5 讨论

5.1 绩效考核引入分层次使用中的可行性 分层次管理首先就是分层次使用,所谓分层次使用,就是要落实各能级护士的职责、充分发挥其能力。如何让能力和责任转变成可量化的指标,是每一个护理管理者面对的问题,查阅文献,大多数绩效考核指标述说最多的还是能级系数,这对同一能级的护士来说,并无区别。本考核方案,所有考核指标都是基于临床工作开展及专科培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每一指标有内涵、程度、频次、完成度上的量化。如,对N3护士,责任指标包括临床主带教和组织质控。对N2护士,责任指标包括带班带教、参与质控,考核的分值权重都有区别。又如,相对于能力指标,N3护士要求主持危重症护理查房、教育查房、负责参加危重患者抢救护理等,对N2护士要求开展个案查房、主持讲座、开展业务学习等,都有不同的要求,把分层次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能力、责任、风险、技术等都转化成可量化的指标,使绩效考核体现护士的责、权、利成为可能[10-11]。落实分层次使用与绩效考核后,对同一能级的护士有不同的绩效考核结果,拉开的差距就是能力与责任未尽的体现,也是绩效考核公开、公平、公正的体现,激励各级护理人员充分发挥潜能,提升自身的职业价值[12]。绩效考核后,每一项工作都有量化,一切凭数据说话,改变以往我不想做为我要求做,护士的主动性增加。表1显示,绩效考核后,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开展科研的热情增加,与引进新技术的数量都有突破。

5.2 绩效考核纳入专科分层次培训的必要性 护士的在职教育、专科培训,一直是护理管理上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因为护理工作任务繁重,在职的继续教育形式大多以分散式自学为主,对护士的自主性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另一方面,大多数护士下班后要照料家庭,难以集中时间学习。应用绩效考核经济的杠杆作用后,与护士的切身利益挂钩,不落实培训失分达0~3分,按经济折算达300多元,成为不得不算的一笔经济账,培训由软任务转化为硬任务,自主学习的依从性提高,对护士职业生涯的规划也发生潜移默化的推动,随着能级逐级进阶,护士职业的前景越来越明朗化,自主学习进入良性循环[13]。绩效考核后各层次培训落实率达100%,理论、操作考核成绩都有明显的提高,护士的转岗与离职率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零人次,稳定了护理队伍,专科培养计划得以落实。

5.3 护士分层次使用与专科分层次培养结合管理的互惠性 护士的专科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护士队伍由各能级的护士构成,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临床实践经验以及教育、管理、科研的能力,如何充分应用护士队伍自身的资源、发挥各级护士的能动性来带动专科队伍的整体发展?是值得护理管理者深思的问题。护士按能级使用,落实责任、发挥能力,对N3的护士,要求临床带教、主持危重症护理查房、对疑难病例进行讨论、开展科内质控、组织危重患者抢救护理等。以往,这些“技术活”,大多由护士长承担,现在,落实护士分层次使用后,是能级的能力与岗位职责要求,是胜任力的表现[14]。对N3级护士自身来说,使能力得到锻炼与加强,也为进阶创造条件;而对下级护士,就是获得了教育资源,创造了一个互惠互利的教育平台,激发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让不同能级的护士得到不同能力的锻炼[15]。绩效考核的引入,无论是开展查房、主持讲座、开展业务学习、主带教还是带班带教,都有绩效的量化,保证了教育的质量。表1显示,绩效考核后理论、操作考核成绩都有明显的提高,专科护理能力得到发展。

5.4 绩效考核的模式引入分层次管理后,提高了护理质量 一方面,因为量化指标的引入,每一项工作都有价值的体现,护士的责任性提高[16]。如,对N1级护士,护理一级护理的患者有基础护理的量化,对N3级护士,负责危重患者的护理,则有风险系数的量化;另一方面,护士分层次使用后,使对应的能力做对应的事,能力强的承担高风险、高技术难度的工作,如疑难的静脉穿刺由科内和科间会诊、专科护理指导,达到优势互补,保证了患者的安全、保证了护理质量[17]。同时,也缓解了低年资护士的压力,增加了各能级护士的合作性与团队的归属感[18]。表1显示,绩效考核后,无论是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还是基础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合格率、患者满意度、护士的满意度,都有明显的提高。

5.5 绩效考核的模式引入分层次管理后,需要注意,分层次培训的目标应根据本院的特点和科室自身的发展,立足现实与临床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与培训内容,与能级的进阶要求匹配。另外,护士长的阶段性督导与考核,是保证分层次管理效果的关键。其次,对于考核指标的结构与权重的合理性,都是相对的,可以根据专科发展的需求进行调整与导向。

综上所述,绩效考核引入护士分层次管理,可以提高护士的专科护理能力,促进护士的职业规划,提高护士的责任性,保证护理质量,深化优质护理内涵。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医院实施护士岗位管理的意见[J].中国社区医学,2012,18(3):19-21.

[2]叶红芳,陈湘玉.能级进阶模式的护士培训需求分析模型[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4):393-395.

[3]金学勤,胡乃民,黄群,等.护士分层次岗位培训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811-812.

[4]魏畅,王建荣,张黎明.护士分层次培训与考核的方法及效果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6,6(6):7-9.

[5]叶红芳,冯敏,王睿,等.基于能级进阶模式的护士分层次培训体系的构建[J].护理杂志,2013,30(19):1-4.

[6]乔瑞华,金杰,孙俊红.护理人员在职培训现状及需求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0,24(6):1623-1624.

[7]吴继萍,张雅丽.以岗位绩效量化考核为切入点提升外科中医护理质量[J].护理研究杂志,2013,27(6):1894-1895.

[8]沈霞.量化绩效考核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杂志,2012,26(11):3158.

[9]白晓霞,敬洁.手术室护理工作绩效量化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93-95.

[10]张丽,王嘉华,李萍.护理人员能级管理调查现状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2,27(7):20-22.

[11]邱兰,朱唯一.建立护理专业价值观评价指标体系[J].中华护理杂志,2011,9(46):919-921.

[12]张秀华,丁牧原,张翠红,等.量化指标考核方法在我院护士收入分配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84-86.

[13]周咏梅,叶文琴,张玲娟,等.国内外护士分级现状与我国护士能级结构设置[J].护理杂志,2007,24(1):36-38.

[14]王元红.分层次培训在护士岗位胜任力培训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5):118-119.

[15]梁志琴.能级管理:我国公务员管理创新的有益探索[J].行政与法,2005,(12):43-44.

[16]朱秀琴,余媛,郭巧珍.责任包干制下护士能级对应与绩效管理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2,27(17):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