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针灸中级考试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6-24 17:22:19

针灸中级考试总结

针灸中级考试总结篇(1)

关键词:结构化文献型数据库教学方法;PBL教学方法;针灸医籍选;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143-03

《针灸医籍选》是研究古代医籍中关于针灸基础理论和针灸临床知识的一门原文课,摘选了《黄帝内经》《难经》中针灸理论的精华以及后世针灸医论、歌赋选,是针灸专业学生接受中医理论熏陶的基础。该课程内容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教材中包括阴阳、五行、经络腧穴、病因病机等多个模块;同时,具有实用性和启发性,针灸离不开操作技术,教材中同样含盖了许多有关针刺操作技术的内容,如:有关针灸补泻的原则与方法,针灸的禁忌内涵等。所以,《针灸医籍选》的内容具有以原创性、思想性为主导,兼具实用性的特点,是塑造学生中医思维的关键[1]。但是由于中医古籍广博浩瀚,《针灸医籍选》的教材按照原文排版,内容不乏重复,不利于初学者学习和理解;同时,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以传统教学方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为主,即以老师授课为基础的学习,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课堂咬文嚼字枯燥无味,忽视了学生的各种技能培养。

本研究借鉴结构化文献型数据库的方法,讲授内容在教材组织处理上要做到“少而精”的原则,削枝强干,区分教材内容的主次,把握核心,重点讲授学生未知和有疑问的内容,非重点内容留给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将教材中相同题材的内容归纳在一起,集中分析讨论。这不仅可以避免授课者重复讲述相同内容,亦可使学生清晰明了本门课程的内容。同时,利用PBL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ning),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从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自主性[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2012级针灸推拿专业1班(86人)和2班(79人)为教改对象,采用抛硬币的方式,随机选取2012级针灸推拿专业1班作为实验班,2班作为对照班。

(二)研究方法

两个班使用的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高希言主编的《针灸医籍选》精编教材)、教学学时(54学时)和授课教师(具有数十年《针灸医籍选》教学经历的教授)均一致。

1.实验班教学方法。实验班在授课前,教师借鉴结构化文献型数据库型的方法,将教材中相同题材的内容归纳在一起,“抓住重点,讲深讲透”,在学习古籍原文的同时,增加医案的讨论,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同时结合PBL教学法教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根据学生能够掌握的程度与教材的深度,多组织专题讨论课。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①内容分配:由教师先将教材中相同题材的内容归纳在一起,列出提纲,按组将标题分配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必须准备的内容同时又可以对感兴趣的标题加以准备、发挥。对较难的题目适当给以提示,以防准备不充分,讨论不深入。②收集资料:学生围绕所设定的内容,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如图书馆、网络、求教专家等途径,获得与所讲内容相关的资料。③讨论:学生就所设定的内容,结合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深入地讨论。④堂交流:选出代表交流总结报告,同学们自由讨论。⑤总结升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讲评、补充和总结。

2.对照班教学方法。对照班教学内容采用传统教学法逐章地讲授,辅之以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法授课过程包括:组织教学―目标展示―讲授新课―归纳总结―课堂提问反馈五个步骤。

3.教学效果评价。采用课程综合成绩对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价,课程成绩由考勤平均分、课堂提问讨论得分、两次作业得分以及期末笔试得分共同组成,其中考勤平均分、课堂提问讨论得分以及两次作为分别占10%,期末考试得分占60%。所有评价环节评分均采用百分制,由研究生分别将分数录入Excel 2010,采用SPSS统计软件19.0进行处理。

二、结果

2012级针灸推拿专业1班有1人申请缓考,共84人参加考试,2012级针灸推拿专业2班共79人参考考试,所有成绩均有效。

(一)考勤平均成绩

两个班的考勤平均成绩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个班同学考勤情况均较好(见表1)。

(二)课堂提问讨论成绩

两个班的课题提问成绩情况比较,2012级针灸推拿专业1班成绩优于2012级针灸推拿专业2班成绩,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课堂作业得分

每班分别布置了两次课堂作业,两个班课堂作业成绩情况比较,2012级针灸推拿专业1班成绩优于2012级针灸推拿专业2班成绩,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四)期末笔试成绩

两个班的期末笔试成绩比较,2012级针灸推拿专业1班成绩优于2012级针灸推拿专业2班成绩,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五)课程综合成绩

两个班的课程综合成绩得分比较,2012级针灸推拿专业1班得分优于2012级针灸推拿专业2班得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结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采用结构化文献型数据库型教学内容与PBL教学方式相结合授课班级的课程C合成绩得分较高,其中课堂提问讨论成绩、课堂作业成绩以及期末笔试成绩得分均高于传统教学模式授课班级。可见,结构化文献型数据库的教学内容与PBL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优于传统教学模式。该模式克服了本课程内容分布零散、重复不利于授课者讲述和学生接收困难的弊端,同时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逐章讲授的角色,起到了分类整理教督的功能。教学理念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为基础”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教师讲授主题不再是某一方面具体的知识,而是获取某一方面知识的方法。教师如何更好整理归纳教材内容,更好地引导学生,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正确的思维和推理方法,提高其自学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提问,多看课外相关的书籍、文献,最后做到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目的。

《针灸医籍选》是针灸专业最具代表性的经典理论课程,本研究根据《针灸医籍选》这门课程的特点,采用结构化文献型数据库型的方式将教材中相同题材的内容归纳在一起,集中分析讨论,同时结合PBL教学模式可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明晰、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自主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十分容易地获得来自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信息;使有关课程的问题尽可能多地当场暴露,在讨论中可以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还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使学习过程缩短,印象更加深刻;此外,还可锻炼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主导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这些将对今后开展工作和科学研究等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侯中伟,马惠芳.针灸医籍选读课程设置再思考[J].中医教育,2010,29(1):78-79.

[2]张树剑.《针灸医籍选》课程设计的思考与应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55-57.

针灸中级考试总结篇(2)

针灸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始于唐代。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高等医学院校的建立,最初在所有中医院校开设了“针灸学”课程作为针灸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随着各院校专业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针灸学》也成为除针灸专业以外的中医专业的必修课。《针灸学》作为高等院校中医类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既是一门专业理论课,又是一门涉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急救,以及中西结合、高护等多学科知识的专业实践课。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针灸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达到能应用针灸技术来防治临床常见疾病的目的。

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以实验操作为主,结合理论讲授。每堂实验课在介绍与该实验有关的基本知识及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同时,着重讲授每一个实验的操作方法、动作要领与技巧、相关的注意事项等。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既掌握该实验的临床适用范围,又能熟练、灵活地应用,最终达到应用针灸技术来防治临床常见疾病的目的。

我院于2003年开设针灸推拿专业,并在专科层次开课,逐步积累该课程建设的经验;2005年开设本科针灸推拿专业,在本科层次开课;同年开设中医专业,在专科层次开课。2005年,针灸推拿专业在国家教育部、卫生部“专升本”评估中评为优秀后,学院加大了对针灸推拿专业的经费投入,加大了课程建设力度,累计投入100万元建设了两间多媒体专业针灸实验室、两间专业推拿实验室和一间器械练功房,实验教学条件大大改善,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每年投入专项教学经费10万元,用于课程建设,使《针灸学》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步入正轨及快速发展时期。现就我院多年《针灸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探索经验进行总结归纳。

1.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及课程目标

1.1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的思想

《针灸学》作为高等院校中医类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既是一门专业理论课,又是一门涉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急救,以及中西结合、高护等多学科知识的专业实践课。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巩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针灸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达到能应用针灸技术来防治临床常见疾病的目的。

1.2实践教学课程应达到的效果及目标

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以实验操作为主,结合理论讲授。每堂实验课在介绍与该实验有关的基本知识及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同时,着重讲授每一个实验的操作方法、动作要领与技巧、相关的注意事项等。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训练,使每一个学生既能掌握该实验的临床适用范围,又能熟练、灵活地应用,最终达到应用针灸技术来防治临床常见疾病的目的。

2.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所有实验均在针灸学的实验室进行,实验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在教师对实验目的、要求、原理、方法、技巧、注意事项进行讲授后再进行实验。实验分小组进行,每组3―4人。在老师指导下,第一步观摩老师对每项实验的操作演示;第二步学生自身实体练习,同学间互相练习,要求学生加强课后练习。所有实验要求学生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3.考核内容与方法

考核内容为所有实验项目,实验1―7由学生进行抽签考试,以百分制计分,由4位老师严格分步计分,然后汇总,记平均分;实验8、9由学生任选一项进行,由老师根据操作情况,给予记分。两个部分的考核各占50%。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4.1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

4.1.1在传统课堂理论教学基础上,多形式、多途径、多方位地开展实践性教学,灵活应用“点穴”、“点经”、在体和离体针刺手法测定、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及合视听和CAL课件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通过实验针灸学的开设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4.1.2课堂教学改革包括重点教解、启发式讲解、问题式讲解;概念图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多媒体演示教学。

4.1.3课堂学习讨论与引导学生互动式自主学习相结合,提高学生兴趣,强化理论理解。

4.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4.2.1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程建设

4.2.2针灸学实验课教学包括各种针刺方法的实验教学,各种灸法的实验教学,慎刺实验安全的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等。

4.3探索、建立教学考核评价新体系

4.3.1以多种形式对教学总体效果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根据书面考试、作业、读书报告、专题讨论、实验考核(含实验报告、书面考试、实验操作技能考核)等多方面情况,综合考核。

4.3.2重点考核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3.3正在建设由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和病案分析等形式组成的试题库。

4.3.4建立“点穴”考试的考题卡及评分要点。

5.教学效果

5.1教学综合评价

5.1.1学生到课率高,教学反馈好。《针灸学》上课到课率每次抽查均为全院最高;学生反映上课形象生动、内容教授得深入浅出;目前,《针灸学》各门课程除面向针灸推拿本、专科学生外,已向中医类专业学生开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教学反馈好。

5.1.2教学督导评估90分以上。三年来,教学队伍成员授课效果经院、系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评价,综合评价平均在90分以上。

5.1.3课程建设评估优良。三年来,本教学队伍历经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教育厅和卫生厅等组织的专家组的考核评估为优秀;院级课程建设、教学改革项目、中期教学检查等中,均获优良评价。

5.2相关评价材料

5.2.1我系经常召开学生座谈会,调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做到紧密联系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谈谈对学习的看法和对老师教学的意见。从学生的意见中,分析教学中的优点,从而达到改善教学和完善教学的目的。了解学生想学什么和喜欢学什么,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针灸学教学的满意度为96%。

针灸中级考试总结篇(3)

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成果显示,古代医家对针灸治疗作用的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大量的现代研究工作表明,针灸对机体的作用集中反映在增强机体防御免疫力、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整和镇痛三个方面。

1 防御免疫作用

1.1 一般作用 针灸通过调整机体各系统功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既能治疗疾病,又可预防疾病[1]。针灸抗炎退热作用明显,可治疗多种急慢性炎症,如急慢性咽喉炎、阑尾炎、胃炎、结膜炎、中耳炎、乳腺炎等,针灸对发热者有明显的降温作用,这都是通过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实现的。

1.2 实验数据 针灸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动能,且调节作用呈双向性。临床和实验观察表明,针灸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促进或调整作用。据临床试验,针刺治疗急性细菌性疾病645例[1],大便培养均为阳性,取气海、天枢、上巨虚、曲池、合谷等穴,用紧提慢按结合捻转的泻法,留针30~60min,每日1~3次,10天为一疗程。1个疗程治愈者596例,治愈率为92.4%。

针灸对防御免疫的影响的是多方面的,机体内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抗体的增加,对于增强机体防卫抗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整作用

2.1 针灸可调整心血管系统功能 据临床试验,对578例冠心病患者针刺前后的心电图进行观察对比,有效率为53.2%;对100例冠心病患者在心电示波下连续观察,其中30例患者于针刺后1~20min心电图明显好转,说明针刺能改善冠状动脉循环[1]。

2.2 针灸对血压的影响具有双向性调整作用 其对高血压者有降压作用,对低血压者有升压作用。

2.3 针灸对消化系统的调整作用较为明显 实验表明,针灸对胃的运动、胃液的分泌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故可治疗多种胃部疾病。多数学者认为,针刺具有促使肠运动功能正常化的作用,既可促使肠运动功能低下者增加运动,还可促使肠运动功能亢进者减缓运动。针刺对肝脏功能有一定影响,据临床试验,针刺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212例,主穴取用太冲透涌泉、足三里,临床治愈177例,有效34例,无效1例[1]。通过对大量有胆石症患者的临床实验观察后指出,针刺巨阙、下容(右)、阳陵泉、足三里等穴,对胆道口括约肌有明显的解痉作用,且能促进胆总管的收缩。针刺还能促进胆汁分泌,且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均有利于胆道结石的排出。 转贴于

2.4 针灸可调整子宫的功能

据临床试验,针灸催产、引产219例,其中催产134例,有效率81.4%;引产85例,有效65.8%,并认为针刺秩边等局部穴使宫缩反应迅速上升,起针后往往立即下降,具有明显的的神经反应特征,动物实验的结果与临床一致[1]。艾灸至阴穴对转胎位有明显的效果。

针灸的这种调节作用,对维持机体内在环境的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镇痛作用

疼痛是针灸疗法疗效比较肯定的病症。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已为国内外医学界所公认。医学界将镇痛方法分为3大类,即药物镇痛、脑内刺激镇痛和针刺镇痛。3类镇痛方法均可激活内源性镇痛物质,针刺镇痛则以其安全简便,不会破坏机体的组织,也不致引起机体其他功能的紊乱而受到医学界的重视。针刺麻醉就是在针刺具有良好镇痛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现代对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和神经递质作用方面,穴位按摩可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其原因可能是穴位刺激能增加机体复合胺的释放,复合胺能放松人体。

3.1 外周神经的作用 从针刺角度看,穴位是深部感受器密集的部位。针刺镇痛开始于穴位深部感受器的兴奋,针刺信号必然沿着一定的外周径路和中枢径路逐步传导到脑的高级部位,从而形成针感并产生镇痛和针刺镇痛效应。

3.2 中枢神经的作用 现代生理学认为,任何一种感觉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高级部位对感觉信号的识别,痛觉和针感亦是如此。针刺信号经外周神经系统传入中枢后,必须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级水平被逐步传递。

针刺镇痛是在针刺刺激的作用下,在机体内发生的一个从外周到中枢各级水平,涉及神经、体液许多因素,包括致痛与抗痛这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的复杂的动态过程。针刺镇痛的作用机能是复杂的,虽然已获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但仍有不少问题有待于深入地研究探索和进一步阐明。

针灸中级考试总结篇(4)

周围性面瘫通常是急性起病,于数小时或1~2d内达高峰。病初可有下颌角或耳后疼痛。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1]。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睑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贝尔现象。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歪向健侧,因口轮匝肌瘫痪而鼓气或吹口哨时漏气,因颊肌瘫痪而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病变在鼓索参与面神经处以上时,可有同侧味觉丧失。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为我科2007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12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从19~72岁,平均年龄为36.4岁。病程1d~25d,平均病程为(7.36±4.62)d。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三组,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患者基本身体素质之间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将我科2007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12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组、分期针刺治疗组、分期针刺加灸组,对照组患者只给予其针刺治疗。然后在治疗2w及4w后对患者的治疗恢复情况进行总结统计分析。参照周围性面神经中西医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将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恢复情况分为四个等级: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同时将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作为另一评价针灸疗效的参考标准依据。将患者的病程分为三期,1w以为为急性期,1w~18d以上为静止期,18d以上为恢复期。

1.3治疗方案 急性期取穴迎香、颧髎穴、太阳、阳白、口禾髎、下关、颊车、地仓、攒竹穴、承浆,以上穴位刺入0.3~1寸,取患侧;翳风、合谷穴刺入1.5~3寸,需捻转,留针20min。静止期取穴地仓透颊车、太阳透颧髎刺入30~90mm,使针与入针位呈15°角,由一穴位向另一穴位穿透,得气即止。阳白、下关、攒竹、翳风、合谷刺入15~25mm,迎香、口禾髎、承浆刺入10~15mm,需捻转,留针20min。恢复期:主穴基础上加上足三里,取穴地仓透颊车、太阳透颧髎刺入30~90mm,使针与入针位呈15°角,由一穴位向另一穴位穿透,得气即止。阳白、下关、攒竹、翳风、合谷刺入15~25mm,迎香、口禾髎、承浆刺入10~15mm,需捻转,留针20min[2]。

1.4分期针灸组治疗方案 在上述分期针刺的基础上加上艾条针灸,点燃艾条的一端,对准治疗穴位,使艾条的一端离皮肤约有1~1.5寸,灸5min/次,患者皮肤应略发红。

1.5不分期针刺组治疗方案 取穴迎香、颧髎穴、太阳、阳白、口禾髎、下关、颊车、地仓、攒竹穴、承浆,以上穴位刺入0.3~1寸,取患侧;翳风、合谷穴刺入1.5~3寸,需捻转,留针30min。行针时间不超过15s,留针过程中间隔10min行针1次。

2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分期针刺组为88.4±1.81,分期针灸组为90.03±1.32,对照组为82.67±1.12,治疗前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近年来有关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方面的文献报道有很多,报道提及的常用本类治疗方法包括针加灸、电针、毫针、综合疗法等,笔者总结多篇文献报道,上述疗法的有效率均超过百分之九十。且有多篇文献报道,周围性面瘫临床治疗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重,从而提高该病的治愈率,但很多患者未能及早就医,因此,我科将收治患者分为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对不同时期的患者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案,且取得良好的疗效。

本研究对我科收治的120例面瘫患者进行不同方案的治疗,统计分析得出在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分期针刺治疗和分期针灸治疗疗效显著比简单针刺治疗好,分期针灸治疗疗效比分期针刺治疗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广泛推广。

针灸中级考试总结篇(5)

实验针灸学是在中西医学科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针灸学科新的分支,也是针灸学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上好实验课,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实验课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主,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

关于实验的基础知识的相关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已基本讲述清楚,实验课主要是针对学生自身的,让学生互相在对方身上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准确划线定经和定取腧穴。为了避免学生以后在临床应诊时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作为教师就一定要组织好学生,有计划地安排好实验教学内容。如:学生在上十四经实验的划线定经和定取腧穴之前,首先安排腧穴定位中的骨度分寸法和体表标志法的实验,因为以后的腧穴定位都是在骨度分寸法和体表标志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此时的学生对实验课还不了解,对骨度分寸和体表标志还不熟悉,应给予充分的时间进行训练,使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后面的划线定经和定取腧穴就比较容易掌握。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对实验课产生浓厚兴趣,激发他们上实验课的积极性。并认识到实践操作对后期临床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由原来不重视而变为积极情愿地上实验课。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定取腧穴,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动力。

二、探索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针灸学》基础部分分为经络和腧穴,实验的内容玉要也包含了十四经脉的划线定经和经穴、奇穴、阿是穴的腧穴定位。因刺法、灸法必须以经络腧穴为刺激点,临床辩证治疗必须以经络为辩证,以腧穴为组方。因此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则是后期临床治疗疾病的关键。

1.学生端正思想,认真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对实验课内容进行了详细地安排,首先让学生端正思想,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实验课主要以人体为模特,强调以学生为主,学生分组进行,每组不超过30人。具体实验方法如下:第一,实验课前带教老师先将本次实验教学内容简要说明。第二,学生要熟记本次实验的经脉循行和经脉线上分布的腧穴。第三,学生两两结合相互在对方同学身上划出具体的经脉循行线和定取腧穴的部位,要求穴穴点到,并力求让学生在实验时做到心、口、手三部密切配合,操作时做到边想、边说、边做,心想经脉循行和腧穴定位,回想课堂上讲述的重要内容;口背经脉循行原文和腧穴的具体定位;手要做到用笔由点到线连接起来画出经脉的循行线,准确定准经脉线上分布的每个腧穴。此时教师要进行巡回检查,了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发现操作时出现的错误应及时给予补充和纠正,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即时给予解决。第四,带教老师将本组学生组织在一起,选出一位骨性标志较为明显的同学做为本实验的模特,实验教师在模特身上详细画清经脉线,准确定准每个穴,做好示教。学生认真听讲对照自己前面在实验过程中的划线点穴,找出不足之处。对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给予纠正。第五,教师抽查几位同学作为代表,随机抽出本经的经脉循行和常用腧穴进行模拟实验考试,让学生不仅要熟记经脉循行,而且要说出腧穴的归经和定位,并且在对方身上准确画出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的定位。

2.教师多方结合,归纳总结

教师对以上实验内容进行认真评讲,充分肯定成绩,纠正不妥之处,归纳总结重点、难点,掌握重点内容,解释难点疑点。对其薄弱环节再给以进一步强化复习,并结合前面所学内容进行规律总结。如:在划手厥阴心包经的经脉线时,其经脉循行是从胸走手,分布在上肢内侧的中间,但此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的手太阴肺经和分布在上肢内侧后缘的手少阴心经,只有明确了行在上肢内侧前缘和后缘的经脉线,才能准确划出本经经脉线。正如取三经用一经而可证。在定取手太阴肺经位于拇指桡侧端的少商穴时,这时让学生一定明确位于在食指桡侧端(手阳明大肠经)的少商穴、小指桡侧端(手少阴心经)的少冲穴、小指尺侧端(手太阳小肠经)的少泽穴、中指尖端(手厥阴心包经)的中冲穴、无名指尺侧端(手少阳三焦经)的关冲穴,通过各个手指末端横行的腧穴点穴,才能准确定取少商穴。正如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另有在定取足厥阴肝经的太冲穴时,有很多穴名相似的腧穴,如:太溪、太白、太渊等,很容易混淆,也难以记忆,只有承前启后,将手太阴肺经的太渊,足太阴脾经的太白和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进行对比对照、相互比较并进行归纳总结和排除,才能准确定取太冲穴。以上方法不仅有利于经脉线上分布腧穴的记忆,而且也了解经与经、穴与穴及经与穴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通过眼看、耳听、脑记等多种形式同步进行,清晰地划出经脉线,准确的定准腧穴点。实验结束后还要求学生课余时间在宿舍里互相进行实地操作,反复进行练习,熟能生巧。这样经过了多次反复的实验操作练习,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实践操作的学习兴趣,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总之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经脉的循行和腧穴定位内容的理解,明确了经络和腧穴对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从而为以后《针灸学》临床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完善实验课考试方法,加强理论实践相结合

《针灸学》基础是理论联系临床的桥梁课程,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则是检验临床治疗疾病的标准。为此我们对实验课的考试制订了详细的考核办法。

1.实践技能考核方法

根据临床实际需要,结合针灸学课程的特点,在学期结束后,对经络、腧穴的考试方法进行了改革,笔试考试70分,占70%,技能操作30分,占30%,突出了技能考核内容,制订了技能考核标准,考试内容将卷面上写有10个不同的腧穴名称,按照班级学生的多少写出多少份试卷,卷面的10个腧穴不能和其他卷面的腧穴相同,考试时两个同学组合为一组,考场每次只允许一组参加,(两个同学,分别为1号和2号),每个学生以抽签的方式拿到试题后,1号先在2号身上按照要求说出每个腧穴的归经和定位,然后进行定取。必须在限制的3min内完成所考的内容。每个腧穴占3分,归经占0.5分、定位占0.5分,准确定取占2分,教师根据学生考试的情况适当的扣分,最后给出成绩。其他同学依此类推。这样的考试方法,不仅对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进行了客观、准确、公平地检验,使实践课的考核产生了突破性的改变,而且使实践课的教学和考试更加科学和规范。通过划线定经和定取腧穴的考核,促进了学生的技能发展。从而为针灸临床定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针灸学的实验课实际是对经络腧穴理论课的具体验证,是针灸学课程技能培养的重要方式,是针灸得以继往开来的基础。人们常说经络腧穴学前面的理论课是打基础,后面的实验课是针灸临床的关键。也充分说明了技能操作能力的大小在以后的临床治病中的重要作用。在本课程后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也渴望自己能够用针灸诊治疾病,但他们的动手机会又是很有限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建议或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针推门诊临床见习,看看教师是如何分经辨证,循经取穴治病的。另外再利用下行第三节课和团委配合开辟第二课堂“进入校园”,派教师带学生在校园内无偿为全校师生开展针灸、推拿服务,使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再利用周末“进入社区或者是当地农村”,派一名教师带学生到社区/农村无偿为农民义务诊治疾病,为群众针灸、推拿服务,真正接触到患者,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到实践中验证、体会。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种实验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既可以检验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针灸学》基础的理论和实践。从而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四、结束语

总之,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学科,这门学科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娴熟的操作技术。为了更好地使专业教学与临床操作相结合,教师规范的示教就显得尤其重要。尽管影响操作的因素有很多,但只要教师工作热情、积极主动,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学生也一定能够掌握其要领,熟练其操作。

针灸中级考试总结篇(6)

《针灸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一门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从中医基础过渡到临床的桥梁课,作为中医临床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是保证中医临床专业人员针灸诊疗技能达标的关键,因此授课教师除了真正掌握所授知识外,必须充分熟悉本课程知识体系,通过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传输给学生。本文基于《针灸学》教材实际内容和教学对象特点,以《针灸学》课程为例,采用说课新型教学方法,以“五进”为教学核心(即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探讨中医药高等院校《针灸学》课程教学建设,现将《针灸学》课程教学经验和体会介绍如下。

1理念先进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医药高等院校《针灸学》课程以“教师教授—演示—学生操作”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显现出其忽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弊端,因此基于教育信息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碎片化学习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其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1-2]。

1.1信息化教学

教育信息化是现代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指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形成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型教育模式。随着近年来网络教学的不断发展,包括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在内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标志着教育信息化时代到来[1,4]。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为适应《针灸学》教学信息化要求、促使教师创新能力不断向前发展,针灸学专业教师必须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等,以整合各种教育资源[5],因此信息化教学是高等中医院校《针灸学》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我校针灸推拿学院在近年来的《针灸学》课程质量工程建设中,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建设《针灸学》数字化教辅资料,取得了包括《针灸学》教学网络平台的建设(精品课程、灸姐经络智慧微信公众平台)、《针灸学》教学微课件的建设(54个微课件)、《针灸学》蓝墨云班课的建设(北京蓝墨公司)、《针灸学》慕课的建设(湖南省教科院)、《针灸学》教学微课程的建设(湖南省质量工程立项)和《针灸学》名师网络课堂的建设(湖南省质量工程立项)等在内的一大批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成果,并将这些资源充分运用到教学中,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

1.2移动式教学

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手机等电子产品成为学习的工具,因其能有效呈现所学内容且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正逐步应用于辅助传统课堂教学,使移动式教学成为碎片化学习的主要方法[6]。借助移动式教学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优化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最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碎片化学习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教师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1,7]。除了上述《针灸学》数字化教辅资料外,我校同时参与《针灸学》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的建设(北京蓝墨公司),旨在为提高《针灸学》课程教学质量实现新的提升和超越。

2设计先进

作为中医学科的重要分支,针灸学在中医临床防治疾病过程中的地位日益明显,而多年的针灸学教学实践表明,传统的《针灸学》仍然是以理论教授为主技能操作为辅,导致中医临床类学生针灸实践能力不强,无法满足社会需求[8-9]。因此,我们在《针灸学》教学过程中,充分整合利用实践教学条件创建具有学科特点的实践教学场地,并基于职业岗位内容制定《针灸学》教学三大目标。

2.1知识目标

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配合应用《针灸陈列馆》、优秀课件等资源,学习针灸基本理论,让学生熟悉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的针灸史实;《针灸学》教学实验室将教学重点、难点(如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衔接规律、流注规律等)情景模式化,帮助学生掌握针灸经络腧穴和刺灸基本知识并了解针灸现代研究进展。

2.2能力目标

为提高学生临床思辨能力、针灸操作能力、综合运用能力,我们采用传统教学整合网络教学、优秀课件、特色实训基地等资源,对经络腧穴与刺灸法部分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如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操作,各类刺灸法的具体操作等),同时为针灸临床课培训标准化病人,将教学重点难点拟人化、实体化和细节化,以提升学生的实体操作的信心和动手能力;在针灸治疗部分知识教学,为提升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我们采用基于临床病房教学基地(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和产学研教学基地(株洲扶阳罐教学基地等)的“双基地教学”,将针灸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针灸治法、处方配穴及方义等重点、难点情景模式化和实体化,最终提升其针灸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2.3素质目标

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培养,我们在《针灸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出中医临床学生必须夯实其针灸专业知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必须有良好的针灸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基于“双基地”的针灸临床实习,必须具备较强的针灸运用能力和优秀的职业素质,并能顺利通过我们制定的《针灸学》考核体系,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养融为一体。通过制定《针灸学》教学三大目标,以夯实学生基础并提高其动手能力、综合辨证思维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将起到良好的对接作用。

3模式先进

《针灸学》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围绕学生能力培养构建课程教学模块,内容组织与安排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科学思维,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性地将《针灸学》课程教学进行科学合理地模块化设计,包括教学活动模块设计和教学内容模块设计。

3.1教学活动模块设计

在《针灸学》的教学中,我们围绕着突出学生主动性及多向互动性开展教学活动,突出重点的讲解、难点的解析,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来进行教学活动。课前模块:教师以问题或作业引导学生预习,旨在让学生自主掌握节奏、自测成效及讨论解疑。课中模块: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互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10]。课后模块:学生深化对知识的应用,借助碎片化学习方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个性化拓展其学习能力,教师提供深化的指导和资源及点评。

3.2教学内容模块设计

《针灸学》教学内容必须做到强基础、重技能、突临床。理论模块:强调记忆方法,如传统的歌诀记忆法、取类比象记忆法、纵横类比法等,促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在此基础上,配合应用针灸陈列馆、优秀课件等资源组织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将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的针灸史实;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衔接规律、流注规律等教学重点、难点情景模式化,帮助学生对针灸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训模块:限时引导内容,鼓励动手操作,注重熟能生巧,强调组间互动与师生互动相结合。传统教学结合网络教学、特色实训基地等资源,深入学习经络腧穴与刺灸法部分知识,如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操作及各类刺灸法的具体操作等教学重点和难点实体化、细节化,以提升学生针灸技能操作能力。应用模块:结合临床,采用主题讲座形式、翻转式课堂、病案讨论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如教师以真实病例为例,在课堂上模拟演示诊疗该病例的全部过程,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学生积极参加诊疗,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的经络腧穴基本知识制定针灸治疗原则,运用到临床病例,形成教学互动,提高教学质量[11]。

4手段先进

针灸是实践医学,因此针灸教学必须重视针灸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充分整合利用教学资源、实践教学条件,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数字化教辅资料,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课堂上在讲授《针灸学》知识之余,我们采用“小组式”学习方法。课堂讨论:以单位人数组成学习小组,以设置的讨论题为中心积极讨论,小组成员共同分析、总结、汇报。每个小组推荐1名中心发言人,在班级讨论上充分表达本组的分析、见解和结论。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最后总结提高,解答学生在讨论中遗留的疑点。小组学习: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在听讲、学习课本和习题集等辅导材料的基础上,围绕预定的讨论题收集资料、分析、思考、解决问题,最后归纳、撰写探究性论文,制作幻灯,参加演讲。全班分两次进行成果展示,每一组学生均利用PPT方式向全班汇报个人探究性论题的学习与思考,其他学生可以提问,结束后教师总结和评点。网络辅助:除了课堂学习,为了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我们在课前、课后鼓励和培养学生借助移动智能设备进行碎片化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教学网站的各项功能,如设立蓝墨云班课,通过网络的互动,分享专业有关的最新研究动态和临床进展,组织学习论坛,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同时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这种“小组式”学习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及多向互动性,通过增强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课程重点、难点、关键内容把握更加准确,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更符合教育教学特点和要求。

5评价先进

《针灸学》课程传统的评价标准多以“一考定成败”的总结性评价为主,但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针灸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考察较少,针对传统考核评价方式存在的弊端[12],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了将《针灸学》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养融为一体,我们建立新的《针灸学》考核评价体系,即形成性评价考核与总结性考核评价相结合,包括:平时考核(10%)、点穴考核(20%)、操作考核(20%)、期末考核(50%);对特殊班级(拔尖班)采用平时考核(10%)、病案考核(40%)、期末考核(50%)。平时考核主要是通过考核学生基本知识、随堂内容口试及平时课堂纪律等,点穴考核则是考核学生经络腧穴基本知识的掌握,操作考核是对针灸临床常用操作进行详细操作,期末考核则是对针灸学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考察,对特殊班级(拔尖班)来说,病案考核则是对经络腧穴知识、临床操作能力及中医辩证能力的考核。这种形成性评价考核与总结性考核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整体效果,包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实践操作技能的熟练运用、对《针灸学》整体知识和技能的临床综合运用和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针灸学》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可将学生学习重心逐渐从应试转移到培养知识的运用及主动学习上,能显著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针灸中级考试总结篇(7)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至今病因不明,中医学认为RA是由于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湿、瘀血,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筋骨气血受阻失于濡养而出现肢体疼痛、肿胀、酸乏、重着、变形,治疗有内服药和外治法。而针灸可减轻局部症状,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我院在近几年中应用针灸治疗RA的临床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在本院专科病房与门诊选择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RA诊断标准。受试者在18~65岁之间,病级为1~2级,红细胞沉降率(ESR)≥30mm/1h,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抗风湿药物研究指导原则活动期RA的标准,受试者排除明显心、肝、肺、肾等的器质性疾病,药物过敏史和晕针史,孕妇与哺乳妇女不纳入试验。受试者在3个月内未使用过二线药物。病人的一般情况见表1。

表1病人的一般情况

组别例数性别平均年龄岁平均病程年病期(例)病级(例)

男女ⅠⅡⅢⅠⅡⅢ

针灸组3052545±53±5255010187

对照组1531244±733±51230942

注: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1.2方法:45例患者按年龄、性别、病期、病级随机按2∶1配对分为二组:对照组应用消炎痛25mg,3次/d,治疗组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而应用隔日1次针灸治疗,每次40min,1个月为一疗程。

取穴:①整体取穴:根据整体治疗原则,患者每次取背部督脉经和膀胱经,肝俞、睥俞、肾俞和命门穴,手足阳明经曲池、足三里和足少阴肾经太溪穴。②局部取穴:根据患者受累关节取穴。肩关节取肩于、肩贞、肩内阿是穴,肘关节取曲泽穴,腕关节以阳池、阳谷、阳溪穴,指关节取八邪穴,膝关节取膝眼、曲泉、膝阳关、阳陵泉穴,踝关节取解溪、昆仑、丘墟穴,趾关节取八风穴,颞颌关节取下关穴。四肢穴位采用温针以驱寒逐湿,通利关节,针刺采用捻转提扦补泻法,随后温针2次,应用灸粒温针。背俞一般用附子饼间接灸法(附子饼为附子∶丁桂∶冰片以40∶9∶1比例制成)。

1.3观察方法:每2周随访一次,每次检查晨僵、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握力,每4周随访血尿常规、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滴度,部分患者测定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脂质过氧化物酶(LPO)和亮脑啡肽,测定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和脂质过氧化物酶(LPO)采用化学比色法,亮脑啡肽采用放免法测定,由华东医院协助完成。

1.4疗效评定:显效:关节肿胀指数改善率、压痛指数改善率、握力改善率、晨僵改善率和ESR改善率等五种改善率均数>70%。改善率=(治疗前值-治疗后值)/(治疗前值-正常值)×100%。有效:以上五种改善率均数>50%。改善:以上五种改善率均数>30%。无效:以上五种改善率均数<30%。

1.5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计量指标改变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疗效比较用Ridit检验。

2结果

2.1疗效评价:针灸组30例,显效1例,有效7例,改善17例,无效5例,改善率83.3%;消炎痛组15例,有效3例,改善9例,无效3例,改善率80%,二组间经Ridit检验,P>0.05,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针灸组疗效与消炎痛组相似。

2.2针灸与病程和关节功能:见表2。从表2中可见病程越短疗效越好;关节功能损害越少,疗效也越好。

表2针灸疗效与病程和关节功能的关系

疗效病程(年)关节功能

<1/21~22~3>3ⅠⅡⅢ

显效0010100

有效3211421

改善3635593

无效0113023

有效率(%)10088.883.366.61008457

2.3针灸治疗前后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改变:见表3。

表3针灸治疗前后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改变

项目针灸组(30例)消炎痛组(15例)

治疗前治疗后P值治疗前治疗后P值

关节肿胀指数6.9±4.44.7±4.3<0.00113.4±3.612.6±3.5>0.05

关节压痛指数17.2±7.610.1±0.7<0.00113.1±3.19.1±2.4<0.02

晨僵(H)2.9±1.61.9±1.6<0.0012.3±1.71.4±0.5<0.02

握力(mmHg)83.5±31.295.7±62.1<0.001102.3±28.6113.8±30.4<0.05

ESR(mm/1h)57.2±25.746.4±27.2<0.0175.1±29.562.6±29.6<0.01

CRP(μg/L)18.8±11.68.2±14.5>0.0517.9±12.110.2±12.1>0.05

RF(对数值)2.4±0.42.2±0.4<0.012.4±0.32.2±0.4>0.05

2.4针灸治疗前后亮脑啡肽(LEK)、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脂质过氧化物酶(LPO)的改变:见表4。

表4针灸治疗前后LEK、SOD、CAT和LPO的变化

项目LEK(10例)SOD(18例)CAT(18例)LPO(18例)

mg/mlU/g(Hb)U/mg(Hb)nmol/L

治疗前85.1±41.8485.9±38.617.1±3.55.7±1.0

治疗后172.5±62.2458.2±46.118.1±1.65.2±1.1

P值<0.01<0.01>0.05<0.05

2.5不良反应:消炎痛组有1例头痛,有2例胃肠不适,针灸组无明显副作用。

3讨论

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经常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消炎镇痛,但该类药物引起严重胃肠道症状和肝、肾、神经等方面损伤,而中医认为RA属痹证,一般均为正虚标实之病,除应用药物治疗外,中医针灸治疗RA是一种非药物消炎镇痛疗法。本研究用艾灸背俞穴温阳益肾、调和气血。局部取穴祛瘀通经,捻转提扦补肾法治疗RA,疗效可达83.3%,与消炎痛的消炎镇痛疗效相似,经Ridit检验,P>0.05。同时发现病程越短关节功能损伤越少,疗效越好。目前没有一种早期RA的标准,根据Morgan等[1]报道早期RA病程12个月以内的患者为界限,针灸治疗对早期RA疗效较好(见表3)。针灸组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晨僵、握力均有明显好转。ESR、RF滴度也有改善,P<0.01,消炎痛对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晨僵、握力、ESR也有好转,P<0.02,而对RF无明显作用,与我国近年来报道相似[2]。

Mezes等[3]和Wade等[4]检测RA患者血浆和滑膜液中LPO的含量增高。Pasquier等[5]和Marklund等[6]报道RA患者外周血多形白细胞中SOD活性和滑膜中SOD活力下降或相对不足。这说明RA患者存在自由基代谢紊乱,所以测定RA患者红细胞中SOD、CAT活性与血浆LPO治疗前后变化可了解针灸治疗RA的疗效。本研究针灸治疗后SOD活力明显下降,P<0.01;血浆LPO含量降低,使关节炎症减轻,关节功能好转。

自从Hugher[7]首先从亮脑内分离出亮脑啡肽以来,对针灸镇痛机制的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柏华[8]在家兔实验中观察到针刺对中枢和外周亮脑啡肽有同步影响,针刺后,组织中亮脑啡肽(LEK)增高,肾上腺髓质内LEK下降而血浆中升高。RA患者针灸治疗后LEK含量明显升高,P<0.01,证实针灸治疗对RA患者有消炎镇痛作用,但副作用比非甾类抗炎药低。本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后ESR与RF滴度下降明显,有待进一步了解针灸治疗对免疫调节的关系。

作者单位:周嘉陵(200052上海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类风湿关节炎科)

朱琦(200052上海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类风湿关节炎科)

参考文献

1,MorganK,ClagueRB,ReynoldsI,etal.AntibodiestotypeⅡcollageninearlyrheumatoidarthritis.BrJRheumatol,1993,32:333.

2,奚永江,浦蕴星,陈桂玲,等.针刺早期类风湿关节炎39例临床观察.上海针灸杂志,1985,4:1.

3,MezesM,BartosiewiczG.InvestigationsonvitaminEandlipidperoxidestatusinrheumatoidarthritis.ClinRheumatol,1983,2:259.

4,WadeCR,JacksonPG,HightonJ,etal.Lipidperoxidationandmalondiahydeinthesynovialfluidandplasmaofpatientswithrheumatoidarthritis.ChimActa,1987,164:245.

5,PasquierC,LaoussadiS,SarfatiG,etal.Superoxidedismutaseinpolymorphonuclearleucocytesankylosingspondylitis.ClinExpRheumatol,1985,3:123.

针灸中级考试总结篇(8)

微格教学模式(Microteaching)又称“录像反馈教学”“微型教学”,是以教育、生理、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借助现代化媒体信息技术如录像、录音等为主要手段,依据教学评价及反馈理论系统分阶段帮助被教育者提高某技能的教学技巧[1]。有研究称[2],在课程教学及培训学习中使用微格教学模式可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受培训者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授课内容进行反复学习,通过观看自身操作视频寻找不足,加以改进直至符合学业要求。中医护理专业的整体发展较慢,在临床实习中若缺乏中医护理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学习会对临床教学质量造成影响,不利于实习护生医学水平及临床操作能力提高,因此临床带教模式选择十分重要[3]。本研究主要对针灸推拿临床教学中应用微格教学模式对其教学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我院2015年4月32名实习护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6名(均为女性)。对照组年龄为21~25岁,平均(23.13±1.07)岁,文化程度:中专3例,大专10例,本科3例,在校平均考核成绩(93.27±2.47)分;观察组年龄为20~24岁,平均(22.05±0.87)岁,文化水平:中专4例,大专7例,本科5例,在校平均考核成绩(96.34±2.03)分。实习护生在院实习时间均为3个月,实习前均完成学校课程学习及考核,成绩优异。对比两组实习护生年龄、在校成绩、文化水平等基础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实施传统临床教学模式,以观摩、实践学习、竞赛为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针灸、推拿手法讲解、操作演示等,实习护生在观看带教老师操作后进行练习,练习结束后由带教老师进行点评,针对操作中存在的不足反复练习。1.2.2观察组借助微格教学模式实施临床带教,主要内容包括:(1)对本组16名实习护生划分为2个微格训练小组,每组各8名护生。临床带教过程中采取轮流操作的模式进行角色扮演,1名模拟患者,1名实施针灸操作,1名实施推拿操作,1名负责摄影,其他成员旁观。(2)临床带教老师在带教中将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以及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等内容有效整合并讲解,进行示范性教学。(3)通过对带教老师操作进行观摩,分析教课中针灸推拿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小组人员轮流进行操作实践,实践过程中均录影。(4)操作练习完毕后与带教老师共同观看录像,分析操作中存在的不足,由小组成员及老师共同借助计算机分别评价,实习护生根据此次评价结果向带教老师请教指导后继续练习,直到操作正确并认可通过为止,如图1所示。(5)在教学及学习过程中,小组内每个实习护生均轮流扮演不同角色,可分别通过患者、操作者、旁观者、指导者等多重身份对针灸、推拿操作进行学习,不断进行经验总结,提高临床操作技巧。图1微格教学模式流程图

1.3观察指标

实习结束前分别通过情景模拟及理论试卷对2组实习护生临床实践能力及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分别于实习前及实习结束时对实习护生护士核心胜任能力进行评定,对比两组实习护生对临床带教老师满意情况。

1.4评定标准

(1)教学考核:采用统一考核试卷及临床操作考核内容对两组实习护生针灸、推拿学习情况进行评定,理论试卷满分为100分,实践考核根据操作标准进行评分,分值最高为100分。共发放试卷32份,均有效回收。(2)护士核心胜任能力:借助护士核心胜任力测评问卷[4]对本研究实习护生整体护理能力进行评定,该问卷共包括42个条目,分为良好的个人体质、支持和人际共同能力、临床护理能力、批判性临床思维能力、专业建设与发展能力5个维度,经我院中医科带教老师共同对实习护生核心胜任力进行判定,各项目均采用五级评分法。以完全具备为5分,大部分具备为4分,部分具备为3分,小部分具备为2分,不具备为1分。分值越高表明被测者护士核心胜任力越好。(3)带教老师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量表对实习护生带教老师满意情况进行评定,问卷分别从业务水平、行为表率作用、人际沟通能力、带教能力、人文关怀、科研水平6方面进行评价,包括30个问题。1分表示从不,2分表示有时,3分表示经常,4分表示总是,分值为30~120分,分值越高表明被测者临床带教满意度情况越好。以<60分为不满意,60~80分为一般,81~100分为满意,101~120分为非常满意。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均采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率(%)描述,以卡方χ2进行检验,等级资料行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x±s)描述,t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实习护生针灸、推拿考核成绩比较

观察组实习护生针灸及推拿课程理论考核及实践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实习护生护士核心胜任能力比较

两组实习护生实习前护士核心胜任能力各指标得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习结束时两组评分情况较实习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实习护生各指标情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实习护生满意度情况比较

对照组实习护生总满意率为62.5%,观察组总满意率为100%;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针灸中级考试总结篇(9)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至今病因不明,中医学认为RA是由于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湿、瘀血,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筋骨气血受阻失于濡养而出现肢体疼痛、肿胀、酸乏、重着、变形,治疗有内服药和外治法。而针灸可减轻局部症状,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我院在近几年中应用针灸治疗RA的临床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在本院专科病房与门诊选择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RA诊断标准。受试者在18~65岁之间,病级为1~2级,红细胞沉降率(ESR)≥30mm/1h,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抗风湿药物研究指导原则活动期RA的标准,受试者排除明显心、肝、肺、肾等的器质性疾病,药物过敏史和晕针史,孕妇与哺乳妇女不纳入试验。受试者在3个月内未使用过二线药物。病人的一般情况见表1。

表1病人的一般情况

组别例数性别平均年龄岁平均病程年病期(例)病级(例)

男女ⅠⅡⅢⅠⅡⅢ

针灸组3052545±53±5255010187

对照组1531244±733±51230942

注: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1.2方法:45例患者按年龄、性别、病期、病级随机按2∶1配对分为二组:对照组应用消炎痛25mg,3次/d,治疗组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而应用隔日1次针灸治疗,每次40min,1个月为一疗程。

取穴:①整体取穴:根据整体治疗原则,患者每次取背部督脉经和膀胱经,肝俞、睥俞、肾俞和命门穴,手足阳明经曲池、足三里和足少阴肾经太溪穴。②局部取穴:根据患者受累关节取穴。肩关节取肩于、肩贞、肩内阿是穴,肘关节取曲泽穴,腕关节以阳池、阳谷、阳溪穴,指关节取八邪穴,膝关节取膝眼、曲泉、膝阳关、阳陵泉穴,踝关节取解溪、昆仑、丘墟穴,趾关节取八风穴,颞颌关节取下关穴。四肢穴位采用温针以驱寒逐湿,通利关节,针刺采用捻转提扦补泻法,随后温针2次,应用灸粒温针。背俞一般用附子饼间接灸法(附子饼为附子∶丁桂∶冰片以40∶9∶1比例制成)。

1.3观察方法:每2周随访一次,每次检查晨僵、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握力,每4周随访血尿常规、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滴度,部分患者测定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脂质过氧化物酶(LPO)和亮脑啡肽,测定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和脂质过氧化物酶(LPO)采用化学比色法,亮脑啡肽采用放免法测定,由华东医院协助完成。

1.4疗效评定:显效:关节肿胀指数改善率、压痛指数改善率、握力改善率、晨僵改善率和ESR改善率等五种改善率均数>70%。改善率=(治疗前值-治疗后值)/(治疗前值-正常值)×100%。有效:以上五种改善率均数>50%。改善:以上五种改善率均数>30%。无效:以上五种改善率均数<30%。

1.5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计量指标改变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疗效比较用Ridit检验。

2结果

2.1疗效评价:针灸组30例,显效1例,有效7例,改善17例,无效5例,改善率83.3%;消炎痛组15例,有效3例,改善9例,无效3例,改善率80%,二组间经Ridit检验,P>0.05,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针灸组疗效与消炎痛组相似。

2.2针灸与病程和关节功能:见表2。从表2中可见病程越短疗效越好;关节功能损害越少,疗效也越好。

表2针灸疗效与病程和关节功能的关系

疗效病程(年)关节功能

<1/21~22~3>3ⅠⅡⅢ

显效0010100

有效3211421

改善3635593

无效0113023

有效率(%)10088.883.366.61008457

2.3针灸治疗前后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改变:见表3。

表3针灸治疗前后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改变

项目针灸组(30例)消炎痛组(15例)

治疗前治疗后P值治疗前治疗后P值

关节肿胀指数6.9±4.44.7±4.3<0.00113.4±3.612.6±3.5>0.05

关节压痛指数17.2±7.610.1±0.7<0.00113.1±3.19.1±2.4<0.02

晨僵(H)2.9±1.61.9±1.6<0.0012.3±1.71.4±0.5<0.02

握力(mmHg)83.5±31.295.7±62.1<0.001102.3±28.6113.8±30.4<0.05

ESR(mm/1h)57.2±25.746.4±27.2<0.0175.1±29.562.6±29.6<0.01

CRP(μg/L)18.8±11.68.2±14.5>0.0517.9±12.110.2±12.1>0.05

RF(对数值)2.4±0.42.2±0.4<0.012.4±0.32.2±0.4>0.05

2.4针灸治疗前后亮脑啡肽(LEK)、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脂质过氧化物酶(LPO)的改变:见表4。

表4针灸治疗前后LEK、SOD、CAT和LPO的变化

项目LEK(10例)SOD(18例)CAT(18例)LPO(18例)

mg/mlU/g(Hb)U/mg(Hb)nmol/L

治疗前85.1±41.8485.9±38.617.1±3.55.7±1.0

治疗后172.5±62.2458.2±46.118.1±1.65.2±1.1

P值<0.01<0.01>0.05<0.05

2.5不良反应:消炎痛组有1例头痛,有2例胃肠不适,针灸组无明显副作用。

3讨论

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经常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消炎镇痛,但该类药物引起严重胃肠道症状和肝、肾、神经等方面损伤,而中医认为RA属痹证,一般均为正虚标实之病,除应用药物治疗外,中医针灸治疗RA是一种非药物消炎镇痛疗法。本研究用艾灸背俞穴温阳益肾、调和气血。局部取穴祛瘀通经,捻转提扦补肾法治疗RA,疗效可达83.3%,与消炎痛的消炎镇痛疗效相似,经Ridit检验,P>0.05。同时发现病程越短关节功能损伤越少,疗效越好。目前没有一种早期RA的标准,根据Morgan等[1]报道早期RA病程12个月以内的患者为界限,针灸治疗对早期RA疗效较好(见表3)。针灸组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晨僵、握力均有明显好转。ESR、RF滴度也有改善,P<0.01,消炎痛对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晨僵、握力、ESR也有好转,P<0.02,而对RF无明显作用,与我国近年来报道相似[2]。

Mezes等[3]和Wade等[4]检测RA患者血浆和滑膜液中LPO的含量增高。Pasquier等[5]和Marklund等[6]报道RA患者外周血多形白细胞中SOD活性和滑膜中SOD活力下降或相对不足。这说明RA患者存在自由基代谢紊乱,所以测定RA患者红细胞中SOD、CAT活性与血浆LPO治疗前后变化可了解针灸治疗RA的疗效。本研究针灸治疗后SOD活力明显下降,P<0.01;血浆LPO含量降低,使关节炎症减轻,关节功能好转。

自从Hugher[7]首先从亮脑内分离出亮脑啡肽以来,对针灸镇痛机制的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柏华[8]在家兔实验中观察到针刺对中枢和外周亮脑啡肽有同步影响,针刺后,组织中亮脑啡肽(LEK)增高,肾上腺髓质内LEK下降而血浆中升高。RA患者针灸治疗后LEK含量明显升高,P<0.01,证实针灸治疗对RA患者有消炎镇痛作用,但副作用比非甾类抗炎药低。本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后ESR与RF滴度下降明显,有待进一步了解针灸治疗对免疫调节的关系。

参考文献

1,MorganK,ClagueRB,ReynoldsI,etal.AntibodiestotypeⅡcollageninearlyrheumatoidarthritis.BrJRheumatol,1993,32:333.

2,奚永江,浦蕴星,陈桂玲,等.针刺早期类风湿关节炎39例临床观察.上海针灸杂志,1985,4:1.

3,MezesM,BartosiewiczG.InvestigationsonvitaminEandlipidperoxidestatusinrheumatoidarthritis.ClinRheumatol,1983,2:259.

4,WadeCR,JacksonPG,HightonJ,etal.Lipidperoxidationandmalondiahydeinthesynovialfluidandplasmaofpatientswithrheumatoidarthritis.ChimActa,1987,164:245.

5,PasquierC,LaoussadiS,SarfatiG,etal.Superoxidedismutaseinpolymorphonuclearleucocytesankylosingspondylitis.ClinExpRheumatol,1985,3:123.

针灸中级考试总结篇(10)

基金项目:2006年度安徽省省级精品课程《针法灸法学》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编号:JXYJ0708

《针法灸法学》是针灸推拿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重要的专业临床课,是使学生掌握针灸操作技能的重要课程。但是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和不足,比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限于书本理论教学等。种种问题告诉我们,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凡在医学教育的理论教学、临床实践、实验教学及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中能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观察和分析医学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变革旧的医学教育理论和模式,建立现代医学教育理论,并付诸实施,有力地推动医学教育在各方面的进步,都属于医学创新教育的范畴[1]。笔者主要就本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方法和实施后取得的教学效果作出研究和观察。

1 教学改革的意义

《针法灸法学》主要研究针灸防治疾病的各种具体方法,操作技术,临床运用及其作用原理。针灸操作复杂,技巧性较强。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系统、规范的刺灸方法和技术的训练。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针灸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外,还必须能够熟练掌握针灸操作技能,这样才能够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以往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讲授,轻实践练习,实践教学时间明显不足,仅限于课堂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充分练习针灸技能时间无法得到保证,而仅有的少量试验课也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甚至出现针灸推拿专业学生不敢扎针的情况,严重影响学生培养质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教学改革的内容

2.1 教材建设:在无高职高专《针法灸法学》教材的情况下,我们使用的是郭诚杰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刺法灸法学》。由于该教材是本科教材,存在着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不匹配,内容过深过广,不适合高专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等问题。2005年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与卫生部教材办公室规划组织编写了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并且制定了符合高专层次的《针法灸法学》的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并编写了配套习题集,现在使用的为本套教材。新的教材考虑到了高专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与知识基础上与本科学生的差别,在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作出了适当的调整,使得教材既能覆盖针法灸法学的主要内容,又能够结合适用对象的特点,满足高专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2.2 教学手段改革: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除理论讲授外,还结合教师示范操作、多媒体演示、学生模仿练习及实体练习、临床见习等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加深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根据所使用教材,我们精心制作了同步教学课件,并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将教学课件以及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指导与参考资料、研究进展等全部上网,实现学生在不同时间、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够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实现教学资源效益最大化。另外,在教学中改变满堂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讨论式、启发式、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安排自习、讨论、答疑,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实践教学改革:实验室中实践课的环节对于本课程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教学中加强刺灸法技术操作的示范教学和基本功训练,按照教学大纲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对需要掌握的针法灸法操作安排实践课,学生要反复亲手实体操作。在课外活动时开放实验室,以便学生练习针灸操作技术,并安排专业课教师进行专门辅导,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力量,实践操作时变大班教学为小班教学。另外还加强了实践能力的考核,制定了实践考试标准,实践考试成绩纳入期末成绩的统计,大大激发了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此外,针推专业对医生的意、气和指力有特殊要求。因此我们利用早晨早自习的时间开设了练功课,通过练习气功、太极拳及徒手训练等,不仅造就了专业所需素质,强壮了身体,而且今后用于临床,更可提高临床疗效。

2.4 实训过程改革:学生结合临床实践的重要场所就是实训基地――医院。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芜湖市中医医院是我省创办最早的中医院之一,该院针灸科日门诊量达到120余人次,病房共设有病床20张,床位使用率平均达到150%,科内现有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2人。作为学校的针灸临床教研室,针灸科临床医师承担了学校《针灸治疗学》、《针灸学》等课程的理论教学任务,此外自2008年9月开始,我们安排学生每周末赴该院进行临床见习,使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改变了以往统一安排在最后一学年实习,而前期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严重脱节的情况,临床见习帮助和指导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力地配合学校专业教育,大大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2.5 创办各种专业活动:组织每年一度的针刺手法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学生们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比赛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在校学生处的指导下,成立针灸协会,组织学生每周三下午在针推实训中心模拟诊疗室开展模拟临床诊疗,通过学生模拟诊疗、教师指导把关等方式提高实践能力;针灸协会还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针法、灸法等示范交流活动。开展第二课堂,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义诊、到敬老院义务服务等,将掌握针法灸法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并作为针灸实践教学的研究和补充。丰富多彩的活动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安排的局面,巩固了专业思想,培养了专业兴趣,广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效果观察

3.1 对象:选取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05级针灸推拿2班(69人),06级针灸推拿1班(29人)作为观察对象,05级同学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06级同学采用的是改革后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3.2 结果:分述如下。

3.2.1 问卷调查:对两班同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内容及结果见表1。

3.2.2 成绩调查:见表2。

4 结论

教学改革前05级2班学生对于教学方法、实践技能训练、成绩考核等方面的不满意度较高,说明老的教学方法、技能训练模式不能够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迫切的需要进行改革。从05级2班、06级1班两班学生学习成绩对比,看出教学改革后,06级1班学生的总体成绩明显高于05级2班。由此看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学方法、课堂教材、实训过程等方面的改进,有效地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学生临床实践技能显著提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精神。

针灸中级考试总结篇(11)

中图分类号:R2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7-086-04

《针灸学》是中医高等院校各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西医院校本科层次康复、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基础课程,其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多年来所沿习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仅理论形式与时代脱节,而且在学术内涵上也限制了相关理论的演绎功能,影响了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与应用拓展。针对现存问题和难点,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改变传统的、单调的、陈旧的教学方式,探讨如何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和交流讨论等问题,并建立本学科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探索符合《针灸学》教学特点的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

1 针灸学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方案

1.1 网络教学系统概述

在谈到网络教学的时候,人们常会有这样一种错觉,认为网络教学就是把以前的CAI课件进行网络。事实上,网络教学系统不仅如此,也是将教学模式网络化。在网络教学系统中,师生间通过网络进行讨论、答疑;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学生讲解授课内容;学生共享CAI课件进行自学[1]。

所有这些教学活动都是建立在一个网络教学系统平台之上的,良好的网络教学系统平台将关乎到教学的质量和网络课程的开展。因此,搞好教学平台设计对整个网络教学的成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系统设计方案

1.2.1 设计思路

将多媒体课件置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体系,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点。网络环境下的《针灸学》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控制着学生对信息的访问;而在网络教学中,学生承担着自我学习的责任,通过协同作业、自我探索等方式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教师不再维持自己作为“知识权威”的角色,而是通过指导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网络资源来促进学习,促使旧知识转移,新知识形成。为此,我们结合《针灸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先进性,以整合的教学资源为基础设计网络课件,来满足导学助学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1.2.2 设计方案

按功能可分为以下三大模块:网上教室(助教系统、自主学习);网上考场(助学系统、自我测试);网上论坛(师生互动、教师答疑)。

(1)网上教室模块:(助教系统、自主学习)

网上教室模块应该说是本软件的关键部分。网上教学模型结构图如下:顶端一行是主菜单行,每个主菜单项又可以带出其子级菜单,而在子菜单项中选择其中一项,即可跳转到该项页面,带出相应的图、解说和文字。本课件采用的图片来自《Chines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文字解说部分主要来自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针灸学》。为使课件可用于辅助教师课堂教学,故设计的重点是教学部分。

(2)网上考场(助学系统、自我测试)

本系统由两个子系统构成,分别为:练习系统和测试系统。现将其分别说明如下:

练习子系统:在这个子系统里,你可以有三种练习方式:

按题型进行练习。先选择一种题型,再输入你需要的题量,即从第几题到第几题,点击开始练习,进行按题型的练习。

按针灸知识类别进行练习。先选择一种针灸知识的类别,再选择你想要做的题型,点击开始练习,进行按针灸知识类别的练习。

随机抽取进行练习。在你选择了你想要做的题量后,系统将自动从各类题型中为你抽取试题组成一张试卷,点击开始练习,进行随机抽取的练习。了解了本子系统的功能及使用方法后,请点击开始练习。

测试子系统:

本测试子系统采取自助考试方式,不记名,但规定有考试时间,测试开始倒计时启动,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完题目,系统马上给以判分。

考试题型分为四种,分别为A型题、B型题、X型题和判断题,各型题均有4道大题,总共16道大题。

考试时间为45min,如果到时没有完成,系统将自动提交。在考试中,请不要按后退键,刷新键等,否则此次考试无效。了解了本子系统的功能及使用方法后,请点击自我测试。

本助学系统为免费开放式系统,利用它同学们可以在这里进行针灸相关知识的复习、 练习及自我测试等,练习及测试后系统将自动进行评分。

(3)网上论坛(师生互动、教师答疑)

我们主要是想通过论坛模块的设置,建立起学生和老师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在这部分里学生首先要登陆注册(免费使用),然后进入学习讨论区。教师答疑部分可通过E-mail师生交流,也可以在论坛中直接辅导和答疑。

2 针灸学网络课件设计分析

一个网络课件的核心在于多媒体课件的组织。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决定着整个网络课件是否优秀,是否真正体现一个教师对教学任务的理解和安排。所以在设计《针灸学》网络课件时应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便于教师对网络课程教学的安排;二是便于学生自学。课件内容结合教材以及相关资料编写脚本,包括文字、声音、多媒体动画等,以实现教学过程的图文声像并茂。其内容既符合学生学习活动的需要及教师的思维习惯,又符合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方式。

2.1 课件软件的功能要求

网络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要在如下三个方面起重要作用:

2.1.1 辅助教师教学

重点在于向学生演示和表达知识,辅助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具体的形态有:传统的视音频课件、传授型和演示型的网络课件、基于视频流的录像课件、制作成HTML网页的教科书、基于JAVA的演示型课件等。此类软件要求对知识进行精心的分析和组织。

2.1.2 辅助学生学习

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发现、探索知识,此类软件要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注意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2.1.3 学生的兴趣扩展

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增长见识、形成个性等,此类软件要求设计精良、生动有趣,要具备良好的吸引力[2]。

2.2 课件设计原则

网络课件的设计,必须遵循如下设计原则:

2.2.1 交互性原则

教育软件要有良好的交互性,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出相应的反馈。所表现的知识应该是可操纵的,而不是教材的电子搬家。

2.2.2 界面直观友好原则

软件界面要美观,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操作要简单,不需要大量的预备技能,提示信息要详细、准确、恰当。

2.2.3 创新能力培养原则

知识创新和信息获取能力是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教育软件应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以便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思考,而不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增强信息文化素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3]。

根据这些原则和设计规范,在本系统中设置了一套《针灸学》课件系统。

2.3 《针灸学》网络课件的研制――“针灸十四经络”

(1)经脉循行――动画显示,声像同步(配以古典音乐),链接有古经文及相应的翻译,要求学生掌握的“络脉循行”规范化板书式内容等。

(2)“主要病候”――包括相应的经脉病变和经脉所隶属脏腑病变两个部分,链接有相应的古经文及翻译。

(3)“主治概要”――主要阐述该经脉及所属腧穴在临床上治疗的各种主要疾病,可以链接到能治疗这些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理论。

(4)“腧穴”――包括每个穴位声像同步的动画显示,每个穴位的正侧、背面的浅、深层解剖(重点显示大的神经、血管等针刺必须避开的部分),每个穴位的应刺深度,每个穴位操作的注意事项等,链接有每个腧穴的主治作用特点,适应的主要病种及现代临床应用举隅等。本课件共采集图片2000多张。

在课件的各个单元中,我们通过形象生动的电视画面再现《针灸学》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变枯燥单调的被动式记忆为丰富多彩的启发式学习。由于本课件采用了画面和文字注释、链接的方式,加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使整个教学过程更生动、形象、逼真,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增强,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针灸学网络课程设计分析

网络课程建设要基于网络教学的特点,能提高学习者的兴趣与自觉性。网络课程都必须满足在互联网上运行的基本条件,还应具备安全、稳定、可靠等特点。网络课程应有完整的文字(电子稿)与制作脚本。对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可适当采用图片、配音或动画来强化学习效果。

网络课程设计包括教学设计和网络媒体设计两方面的内容,要求这两方面必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3.1 教学设计

(1)教学大纲、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的确定:网络课程的教学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学科的内容、体系和范围,这是编写网络课程的蓝图。

(2)对学习重点和难点的指导:网络课程应指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对关键、基本、重要的学习内容给予说明和讲解,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尤其重要。

(3)提供各种练习、作业、考试:网络课程应针对相应知识点提供必要的、不同等级程度的练习,进行不同层次的考察测试,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逐步理解、巩固和迁移[26]。

3.2 网络媒体设计

网络媒体设计要紧密结合教学设计,目的是要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

(1)学习内容系统设计:网络课程在内容结构安排上应注意引起学习者的兴趣,保证学习向良性方向发展。

(2)学习支持系统设计:网络课程给学习者提供相关信息资源链接及各种支持学习的服务,保证学习的质量。

(3)导航系统设计:网络课程应提供必要的导航以避免学习者偏离教学目标。导航系统引导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4)界面和页面设计:针对网络课程的内容和使用对象,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要求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可控性、交互性强。网页设计要清楚、简洁[4-5]。

网络课程开发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其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6],如图6所示

3.3 网络题库设计分析

网上测试是老师检查教学质量,学生检查自学情况的有效途径。因此,网络题库的设计至关重要。网络题库中的题型一般有是非题、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等形式。题库应包括试题所属的模块、题型、试题正文、标准答案等项,系统应能让用户浏览从练习题库动态生成的网页。

题库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内容上:题库中试题所涉及的内容,应囊括学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全部项目。

(2)层次上:对于每一个项目的知识点,题库中应存放着考察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

(3)量的方面:对每一项目均应备有从不同角度进行考查的不同类型的、足够数量的试题,以求从各个侧面考查。

(4)管理上:必须实现科学化、动态化。依照分类学的方法,对库中试题分类存放,同时做到对试题的时时更新。

本系统的题库中设置了四种题型,分别是:A型题、B型题、X型题和判断题。本系统特别开发了题库的自动组卷和自动判分功能,不但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同时也方便了学习者进行自我评判。

4 系统特点总结

4.1 创新性

该系统实现了多媒体远程实时交互教学系统,基于在互联网上对视频、音频等信息进行实时传播技术的教育形式,构建《针灸学》网上教学平台。

4.2 该系统的特色

(1)极强的信息综合功能:以CAI课件的演示代替传统意义上的板书,既准确,又节省时间,同时使课堂节奏更为紧凑,大大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2)极好的时空再现、动态表现功能:传统教学对这两种需求只能靠老师的口头描述来实现,而多媒体软件在这方面却有人工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3)人机交互,开发学生智能的功能:多媒体课件设置科学、合理,成功地实现人机交互,将使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主动体验。

(4)帮助复习、记忆功能:CAI课件能以其独特的魅力提高学生对所需掌握知识的关注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印象,激活学生的思维记忆细胞,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缪凯,赵蔚,王以宁. 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8):36~39.

[2] 郑群.网络教育中教学课件设计的目标和要求[J].信息化建设,2003(9):42~43.

[3] 王左辉,于红光. 网络课件中的几个问题与解决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121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