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针灸临床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2 15:00:38

针灸临床论文

针灸临床论文篇(1)

循证医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是西医临床发展过程中总结出的新兴学科,它主要强调任何临床实践与医疗决断,都需要建立在科学严谨的数据之上,否则所进行的临床治疗是不予承认的[1]。具体的说,它所传达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准确慎重的选取最新的医学研究证据,并且还要结合医护人员的个人工作经验与专业技能,同时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尽量在临床治疗中满足其需求与愿望,这样的临床治疗才具有最佳效果。因此,中医针灸要想与国际接轨,要想充分发挥其临床价值,就需要在循证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开展临床研究工作,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进展与结果仍稍欠火候,本组探究则是通过对针灸临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期寻找到循证医学模式下针灸临床研究的最佳方法,以此提高中医针灸的临床价值[2]。回顾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整理有关中医针灸临床研究的期刊论文,并以循证医学模式为筛选标准,从中选出具有研究价值的论文30篇,其中18篇随机对照试验论文,12篇半随机对照试验论文;其次结合我院进行的针灸临床研究案例,以循证医学为指导,总结其研究价值与结果。

1.2方法 将选取的30篇研究论文,进行仔细阅读与分析,总结其循证医学研究模式、研究中所使用的评价体系与相应标准、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研究结果对针灸临床应用的影响等[3]。并且根据我院进行的针灸临床研究,比对临床研究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结合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与具体模式,改进针灸临床研究方法,并在实践中检验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2 结果

笔者通过翻阅分析所筛选出的针灸临床研究论文,发现多数研究论文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随机方法的选用。笔者选取的研究论文中,有18篇随机对照试验论文,但其中有10篇论文在随机方法的选用上存在问题,对所使用的随机选取描述不清,有些甚至前后混淆,这则缺乏科学性,大大降低了针灸临床研究的可信度。②盲法的使用。针灸临床研究由于自身的独特性,在临床上无法做到双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研究时可以将其弃之不用,选取的资d的界定。对于临床研究而言,制定科学严谨的诊断、纳入、排除以及疗效评定标准是研究成败的关键所在,本组资料中,有7篇论文在标准的界定上存在不足,所使用的标准较为落后,而且也不是被学界所公认的金标准,因此大大降低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④试验中的不足。进行针灸研究时,没有对各组间基线情况进行有效描述,而且配置比例存在缺陷,有失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同时选用的统计学处理软件不当,无法准确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与归纳,进而对研究质量产生影响。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严重阻滞了中医针灸晋级主流医学的脚步,使得中医针灸的临床施用步履维艰。

3 讨论

中医针灸学是我国中医文化的精华所在,而且经过五千余年的文化传承仍然熠熠生辉,其自然具有极高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过就针灸学的局限性来看,在临床治疗中仍然是过于依赖医护人员的知识积累与个人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加大了针灸临床研究的困难程度。目前,学界进行临床研究的主要原则有随机原则、对照原则以及双盲原则,而且同质性随机对照研究所取得的临床研究效果可以说是最佳的论证依据[4]。特别是在循证医学不断兴起的过程中,它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显著促进了临床研究进程的发展。基于此,如何在循证医学模式下开展中医针灸临床研究就成为中医学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目前循证医学在中医针灸临床研究的现状来看,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大体的走向是正确与有效的。尤其是基于论证证据理论而建立的Cochrane评价系统,可以说是最为严格的临床研究评价系统,这对于保证中医针灸临床研究论文的质量有很大帮助,而且我国中医学者也逐渐认识到针灸临床研究的重要性,并在实践研究中不断总结临床研究的方法,以期提高研究价值与效率[5]。比如有些学者结合针灸临床研究比对了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与解释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效率,发现解释性随机对照试验在药物研究领域具有较好的效果,而临床针灸属于实践医学,所以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效果更为显著;再比如有些学者从循证医学角度分析了针灸临床研究中的安慰针的设计与使用方法,并且建议将评价标准进行更改,以此保证针灸疗法的长效发展;而且有些学者在针灸临床研究中比对了均匀设计的功效,如研究针刺手法量化、穴位选取与配伍等[6]。

笔者认为,中医针灸疗效的相应证据,多数来源于古籍与名家经验,要是从循证医学的角度上分析,多数是不予承认的,自然也无法步入主流医学界,因此需要借助循证医学模式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再次评价与研究。鉴于上述国内的中医针灸临床研究现状,以及结合笔者多年临床研究的宝贵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要结合循证医学与临床病学的研究原则,着重提高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质量,可以进行多院联合的协作模式,扩大研究样本的容量与真实性[7];其次要结合针灸临床的独特特点,对临床研究方法进行探索与更新,比如临床诊断标准与评价标准,应该适时进行修改,如果依照传统的随机对照试验的诊断标准,会造成针灸临床研究的时效性,因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与特点同西医诊断标准存在误差,一旦严格按照既定标准进行研究,很多针灸临床研究结果会被认定为无效,因此可以在调整相关标准的同时,大力推广进行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将影响针灸疗效的手法治疗、选穴手法、入针力度等作为分析针灸疗效的一个细节,来进行针灸临床研究;最后要严格选用经过循证医学论证的针灸疗法进行临床研究,也就是建立科学研究的针灸临床治疗,比如针灸临床治疗中存在的一些经验方法与经验穴位,需要进行证据评价后予以进行研究施用。我院根据国家中药管理局编制的几种针灸临床研究指南,相继开展了贝尔面瘫、抑郁、偏头痛以及中风假性球针灸临床研究,并在循证医学的指导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研究效果。采用Cochrane评价系统进行相关临床研究的验证,均得到较好额评价[8]。

综上,要想做好针灸临床研究工作,就需要准确把握针灸的临床特点,有机的将循证医学模式作为研究指导,结合循证医学的理念与研究方法,逐步完善针灸临床研究方法。切勿盲目的进行临床研究,只有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才能提高临床研究效果,并促进中医针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昊,徐斌,顾一煌,等.循证医学模式指导下的针灸临床研究现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95-97.

[2]郭旭,刘保延,赵宏.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方法学研究初探[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08(3):203-205.

[3]梁繁荣,吴曦,李瑛.中国循证针灸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天津中医药.2006,23(6):441-444.

[4]李运方,陈日锦,黄越.针灸用于临床的循证医学研究[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2):764-765.

[5]劳力行.针灸临床研究的现状及探讨[J].针刺研究.2008,33(1):53-61.

针灸临床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R246. 8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水平不断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在提高,人们对健康保健食品关注度越来越高。针对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的养生指南的开发与应用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目前我国社会上患有便秘的人群越来越多。便秘本身就不是什么疾病,所以并不能总是进行药物治疗。俗话说的好“是药三分毒”,对身体便秘最好的治疗就是使用非药物治疗。便秘是可能由疾病引起的,同时便秘也可以导致多种疾病的产生。本文就是采用系统评价,对针灸治疗便秘与传统常规便秘治疗方式进行随机对照,分析出针灸治疗便秘与传统常规便秘治疗方式的疗效与对患者身体的安全性。本文对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Meta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系统评价针灸治疗便秘的效果,为针灸治疗便秘提供更多的资料参考数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文献纳入的标准是选取截止到2016年6月发表的医学期刊关于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选取的临床研究文献10篇,进行随机分组,并含有对照组。要有明确的诊断证明,观察组要以针灸治疗便秘为主,对照组采用的是传统常规治疗便秘为主。

采用电子搜索与手工搜索方式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进行选取,对于电子搜索不到的临床研究文献,再进行手工搜索,缺失的数据要有专业的医学人员进行补充。

1.2研究方法

要对临床研究文献的内容质量进行评价,对文献是否采用随机方法、盲法、基本相似性及失访退出等标志,采用修改后用Jadad表进行评分。

要对患者便秘的疗效进行评价,评价的方面有:治愈率、腹痛、排便时间、排便次数、总有效率等。

采用专业系统软件对针灸治疗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

1.3观察指标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的治疗方式进行观察,观察与分析两组在采用不同的治疗模式得出的数据,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评定标准分为二项:显著效果、一般性效果。显著效果:采用针灸治疗便秘方式,患者身体康复效果与时间较快;一般性效果:采用传统常规治疗模式,在同样的情况下,患者身体康复效果与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慢。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分析、处理,并且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并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表示,采用t检验。在P

2结果

通过计算机与人工搜索关于针灸治疗便秘的临床研究文献资料数据,文献纳入的标准是选取截止到2016年6月发表的医学期刊关于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选取的临床研究文献10篇,结果表明针灸治疗便秘的总体效率要比传统常规治疗总体效果要好。

3讨论

通过对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得出了针灸治疗便秘比传统常规便秘治疗效果要更好。采用针灸治疗比传统常规药物治疗对改善患者因便秘引起的症状恢复要快,且没有对身体产生副作用。但是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存在的弊端就是临床研究文献中的文献质量不高、样本量较少、部分的研究的随机方式不正确、全部文献都未使用盲法与分配隐藏等,临床研究文献中的部分资料还是需要进行论证。今后对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Meta研究设计应规范化、全面化、科学化、合理化才能够对临床研究文献Meta进行客观与系统的进行详细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杜文菲,于璐,严兴科,王富春.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J].中国针灸,2012,01(09):92-96.

[2] 杨继鹏,刘Z莹,谷红艳,等.针灸治疗中风后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J].中国针灸,2014:15(08):833-836.

针灸临床论文篇(3)

临床案例是医生治疗疾病时辨证、立法、处方的真实记录。早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就有医案记载,战国时期扁鹊治疗虢太子尸厥。汉代名医淳于意记载了自己治疗的二十五例医案,当时称为《诊籍》,为后世针灸学子留下宝贵的学习资料。1990年后我国开始广泛探究临床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并得到迅速的发展。要使学生系统掌握针灸治疗的理、法、方、术,就必须重视针灸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近10年来,临床案例解析在针灸教学中开始得到运用,左政[2]浅谈《针灸治疗学》的教学体会,他强调教学中应注重相关理论知识的重现及掌握,在涉及临床各科必须突出针灸特色并兼顾其它,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以临床实例带动学习兴趣。

1 临床案例是针灸治疗学在临床的运用体现和经验总结

针灸临床案例是针灸治疗学在临床经验总结,具有说服力强的特点,可为临床教学提供有依据的、实践有效的诊疗方案,为针灸学生临床诊疗奠定良好基础。历代医家对临床案例非常重视,余震曾云:“成案甚多,医之法在是,法之巧亦在是,尽可揣摩。”(《古今医案按・序》)王燕昌亦云:“盖临证多则阅理精,练事深则处方稳,此前贤医案所以可贵也。”章太炎先生[3]曾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张山雷在《古今医案评议》中说:“医书论证,但纪其常,而兼证之纷淆,病源之递嬗,则万不能条分缕析,反致杂乱无章。惟医案则恒随见症为迁移,活泼无方,具有万变无穷之妙,俨如病人在侧,馨咳亲闻。所以多读医案,绝胜于随侍名医,直不啻聚古今之良医,而相与唔对一堂,从上下其议论,何快如之?”其言发自肺腑,颇为真切。针灸治疗学是建立在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上,学习具体疾病的辨病、辩证与治疗。临床案例是临床医家在系统学习针灸知识后,临床运用的经验结晶,也是祖国医学伟大瑰宝,目前针灸本科教育主要通过老师在课堂上以全国统一书本为模板,规范化、标准化的形式教学,学生从未接触过病患,在短时间内学习复杂、深奥的中医针灸知识,掌握疾病的诊断、辩证、针灸处方及施术,具有一定得困难,通过临床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使学生更好的吸收与理解理论知识。如有一“小儿泄泻”医案:李某,男,6岁,家长代诉:反复泄泻6个月,加重3天。伴腹部冷痛,舌淡,苔白腻,脉细弦等等(具体略)。讲解时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病因、不同的兼证以及不同的大便性状来辨证;根据大便次数及精神状态等来辨轻重;根据病程长短及其他兼证来辨虚实。后确定辩证分型,并依此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选用正确的刺灸方法及处方。通过此医案,使学生对疾病的诊治有较为系统的认识。

2 临床医案有利于在规范化教学基础上与临床实际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

针灸治疗学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强的课程,掌握知识必须理论结合临床实际,在传统的规范化、标准化教育模式,疾病的诊断,处方、施术都是固定模式,而中医精髓在于辩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抽象、空洞、西医模式化的教学方式不符合中医学特点,使临床证治粗糙和呆板,也无法学习到中医精髓,更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针灸医生,在教学中结合临床案例进行详细的解析,可以使所学内容印象深刻,易于理解,引导学生把理论用于临床,培养学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当代针灸流派众多,呈现百家争鸣的景象,临床许多名家特色有效的方法并未纳入规范化教学中,通过临床案例的教学可从疾病的诊疗上系统学习针灸的临床运用,并可丰富临床知识。例如在讲述“蛇串疮”的针灸治疗时,除了教科书中的刺灸法外,再举以下3个医案,医案一:以电针结合火针治疗;医案二:以围刺结合铺棉灸治疗;医案三:以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结合药线灸治疗,并讲述以上疗法的具体操作。通过以上的医案,大大开扩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3 临床案例有利于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与趣味性

针灸起源于原始时代的氏族公社时期,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中融合了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针灸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经络、腧穴理论和刺灸方法以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针灸理论知识深奥、难懂,学生在学习中会觉得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无法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更无法掌握好针灸临床常见疾病的理、法、方、术。老师在讲解理论知识后,挑选名家名案及自己在临床上的诊治案例,向学生进行案例解析,或者采用师生互动方式,老师提供病例后由学生进行分析,并确定诊疗方案,即可调动课堂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可使学生学习到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提高辨证论治技能,开拓临证思路。

4 小 结

针灸治疗学是一门将理论知识运用至临床的过渡学科[4],中医针灸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至关重要,在几十年教学中观察,老师在课堂上通过临床案例解析,培养了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趣味性,在临床实习中发现,与既往接受刻板教学方式学生相比,经过临床案例教学学习的学生更快适应临床疾病诊治,综合能力更强。这表明临床案例解析法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成果显著,达到了其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针灸临床论文篇(4)

[主题词] 中医药学文献;针灸学

SystematicalValuationandLiteratur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WuBin

,HeJing,LiNing,etal(Department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TheFirstHospitalofHuaxiMedicalUniversity,Chengdu610041,

China)[Abstract]

Conceptionandroughmethodsandclinicaldirectingsignificanceofsystemat

icvaluationareintroducedbrieflytoworker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fromthefollowingfouraspects,

connectionanddifferenc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aturereviewa

ndsystematicalvaluation,

importantsignificanceofsystematicalvaluationofacupunctureandmoxibus

tionliterature,problemsandcounter

measurefacedbysystematicallyvaluating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

ature,

feasibilityofsystematicallyvaluating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a

ture.

[Keywords] MedPharmacolLiteratureTCM;AcupMoxScience

系统评价是建立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基础上的研究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医学界越来越重视这一项工作在临床医学科研中的作用。系统评价是在阅读和分析大量文献基础上,对某个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归纳后所写的文章。但主要是对某一课题或项目所有的研究论文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估后,对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采用系统方法,综合原始研究报告的数据和定性分析,以较全面准确地掌握该项研究的现状、临床疗效的真实性程度及其可应用性并准确地作出结论(有效、无效、进一步研究)。系统评价的成果正作为许多发达国家卫生决策的依据,影响着这些国家的医疗实践、卫生决策、医疗保险、医学教育、医疗科研和新药开发,在临床医学的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国内,中医针灸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还处于空白状态,但随着循证医学观念的渗入,已有研究者开始做中医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工作。

1 针灸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联系与区别

针灸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研究对象都是文献,都是在阅读和分析大量文献基础上,对某个研究问题在某一研究时期内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归纳后所写的文章。但它们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①在原始资料的收集方面,文献综述偏重于全面,无论是随机对照或非随机对照试验以及个案、经验介绍,只要涉及所观察的问题,都纳入到研究对象中,极少考虑文章所反映的研究质量。而系统评价是在对某一课题或项目所有的研究论文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估后,对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s)进行研究。②在分析方面,文献综述没有通过定量方法来综合数据而是凭综述者的主观判断。而系统评价采用系统方法,如Meta分析,综合原始研究报告的数据并定性分析。③当发现相同的几个研究具有不同结果时,文献综述者往往主观加以选择或摒弃,或无所适从,或罗列不同的结论。而系统评价者对不同研究结果应用特定的统计方法定量地进行Meta分析,较准确地作出结论。可见,虽然文献综述和系统评价所包含的信息量都很大,对于许多临床医生,不用耗费大量精力,在不同的信息载体上去翻阅浩瀚的资料,可依赖它获取信息,但是,系统评价比描述性综述具有更科学的内核,其可信度更高。

2 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重要意义

针灸疗法对很多疾病临床疗效确切,但由于在临床研究上对方法学的应用不够重视,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依据,所以未被世界充分承认和利用,甚至未被国内的西医工作者普遍承认和利用,导致目前针灸治疗的病种越来越局限。随着循证医学观念的渗入,人们会更加信赖有科学依据的结论。文献的系统评价是建立在全面、系统的对文献研究质量评价基础上,其结论证据性最强。开展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对针灸学的发展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极好的机遇。开展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有以下意义:①全面了解针灸临床科研方法学的应用状况、存在问题,对研究质量的总体水平作出评估。②为进一步开展针灸临床研究在方法学上提出指导性意见。③对针灸或针药结合治疗疾病的有效性作出较客观的评估以指导临床治疗决策。④有利于针灸医学与国际接轨,促进针灸医学走向世界。

3 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关键在于“证据”的真实可靠程度及“证据”的重要性。如果用于系统性评述的原始材料―――已发表和未发表的研究论文质量较差,证据的可靠程度较低,则系统性评述的结果将会产生很大的偏倚,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使循证医学成为“无米之炊”。针灸研究的论文,包括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针灸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普遍存在采用严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进行的临床研究论文所占比例很少的问题。1990年,荷兰作者Riet等对从1963~1989年的有关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文献进行了Meta分析,未能从英文版中医杂志找到适合分析的文章,因为该杂志关于这方面的论文均为病例组报告。因此,进行针灸的系统评价研究,在强调科研人员科学道德的同时,还要在临床科研人员,包括针灸杂志的编辑人员中开展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的培训,提高针灸研究人员的科研素质,以提高针灸研究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在有条件的单位,对一些针灸常见病、疑难病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

4 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可行性

针灸临床论文篇(5)

    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指医院共同针对某种疾病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项有严格顺序的、有准确时间要求的诊疗计划,是医院为服务对象(患者及家属)减少费用和有效保证高质量服务而实施的一种科学的服务与管理方法,是一种具有可计量性、标准化的单病种质量管理的临床诊疗规范。在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医疗体系中,CP已经得到普遍的应用。其实施范围也逐步由单纯、简单病种向危重、复杂、疑难病种过渡,并且有了较成熟的效果评价方法。自1999年临床路径被引入我国以来,很多医院开展了试点和研究,这为临床路径在我国的广泛推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国卫生部已于2009年12月启动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在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组织各试点医院实施临床路径工作。

    2临床路径引入针灸临床教学中的意义

    据1995年美国《内科医学年刊》报道,哈佛医学院等将CP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临床路径教学方法。此法显着提高实习医师临床动手能力、强化其在实施临床诊疗活动的同时注重成本效益的意识。他们将CP纳入教学计划,在讲课时将CP作为教学工具,探讨CP中有争议的临床环节,将CP与临床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随着CP在国内医院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和成熟,以CP为平台对实习学生组织教学方法引入国内医学临床教学过程势在必行。可以预见,将临床路径理念引入针灸临床教学将能取得满意效果,并可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针灸学是临床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不断强化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和建立临床诊疗规范是针灸临床教*通讯作者学的重点所在。我们像引进其他先进管理和教育创新方法一样,把临床路径和临床教学相结合,在临床带教中应用临床路径。通过引入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CP,有助于学生构建针灸治疗相应适应症整体诊疗思维能力,明确针灸临床诊疗步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规范了带教老师的临床操作,减少由于每位临床医生的资历、水平、经验、针灸手法的偏好不同所造成的临床带教质量差异,进而改善针灸临床教学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路径教学模式使针灸临床带教更加有章可循,使教学目标和计划变得清晰明确。

    3建立针灸临床路径教学模式

    建立针灸临床路径教学模式是在针灸常见病症临床路径的平台基础上,结合临床疾病特点,设计详细的教学内容,并制订相应的教学步骤要求。

    3.1设计详细的针灸CP教学内容针灸临床路径教学必须根据临床路径的日程进度来设定详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每位带教老师都应该清楚何时该做哪些内容的讲解、示范和指导,学生对需要学习的内容也能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参与到针灸临床路径的诊断治疗的每一个阶段。这样针灸临床教学达到了可预见性、标准化、全面性和系统性。以针灸门诊治疗面瘫教学为例,第一阶段要求临床教学在帮助学生复习诊断学、神经内科学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结合对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明确诊断,进而决定是否即时予以针灸治疗。这个过程一般为发病后第1周。第二阶段是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带教针灸治疗,注重针刺取穴、手法操作、方药选用等相关中医针灸基础知识掌握,并能够增强临床操作实践能力。这个过程一般为发病后1~3个月。第三阶段是预后判断和后期调养,时间为>3个月。根据诊疗计划,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时特别注重了前后衔接的顺序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信息传授量,有效规范了教学流程,加强了对临床教学内容和重要知识点的教授。

针灸临床论文篇(6)

1临床路径的概念

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指医院共同针对某种疾病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项有严格顺序的、有准确时间要求的诊疗计划,是医院为服务对象(患者及家属)减少费用和有效保证高质量服务而实施的一种科学的服务与管理方法,是一种具有可计量性、标准化的单病种质量管理的临床诊疗规范。在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医疗体系中,CP已经得到普遍的应用。其实施范围也逐步由单纯、简单病种向危重、复杂、疑难病种过渡,并且有了较成熟的效果评价方法。自1999年临床路径被引入我国以来,很多医院开展了试点和研究,这为临床路径在我国的广泛推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国卫生部已于2009年12月启动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在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组织各试点医院实施临床路径工作。

2临床路径引入针灸临床教学中的意义

据1995年美国《内科医学年刊》报道,哈佛医学院等将CP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临床路径教学方法。此法显著提高实习医师临床动手能力、强化其在实施临床诊疗活动的同时注重成本效益的意识。他们将CP纳入教学计划,在讲课时将CP作为教学工具,探讨CP中有争议的临床环节,将CP与临床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随着CP在国内医院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和成熟,以CP为平台对实习学生组织教学方法引入国内医学临床教学过程势在必行。可以预见,将临床路径理念引入针灸临床教学将能取得满意效果,并可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针灸学是临床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不断强化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和建立临床诊疗规范是针灸临床教*通讯作者学的重点所在。我们像引进其他先进管理和教育创新方法一样,把临床路径和临床教学相结合,在临床带教中应用临床路径。通过引入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CP,有助于学生构建针灸治疗相应适应症整体诊疗思维能力,明确针灸临床诊疗步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规范了带教老师的临床操作,减少由于每位临床医生的资历、水平、经验、针灸手法的偏好不同所造成的临床带教质量差异,进而改善针灸临床教学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路径教学模式使针灸临床带教更加有章可循,使教学目标和计划变得清晰明确。

3建立针灸临床路径教学模式

建立针灸临床路径教学模式是在针灸常见病症临床路径的平台基础上,结合临床疾病特点,设计详细的教学内容,并制订相应的教学步骤要求。

3.1设计详细的针灸CP教学内容针灸临床路径教学必须根据临床路径的日程进度来设定详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每位带教老师都应该清楚何时该做哪些内容的讲解、示范和指导,学生对需要学习的内容也能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参与到针灸临床路径的诊断治疗的每一个阶段。这样针灸临床教学达到了可预见性、标准化、全面性和系统性。以针灸门诊治疗面瘫教学为例,第一阶段要求临床教学在帮助学生复习诊断学、神经内科学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结合对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明确诊断,进而决定是否即时予以针灸治疗。这个过程一般为发病后第1周。第二阶段是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带教针灸治疗,注重针刺取穴、手法操作、方药选用等相关中医针灸基础知识掌握,并能够增强临床操作实践能力。这个过程一般为发病后1~3个月。第三阶段是预后判断和后期调养,时间为>3个月。根据诊疗计划,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时特别注重了前后衔接的顺序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信息传授量,有效规范了教学流程,加强了对临床教学内容和重要知识点的教授。

针灸临床论文篇(7)

关键词:  针灸疗法;急症;发展策略

1 历史回顾

1.1 适应症

《内经》所载病症中,针灸治疗急症达30多种。明代,《神应经》所载针灸治疗的病症中,急症约占2/3。杨继洲在总结临证经验的基础上立针灸治证89种[1],基本上概括了针灸治疗的急性病种。清代医家对一些急性温热病证逐步采用针灸治疗,并获得较好的效果,如瘟疫“热入血室,发黄,身如烟薰,目如金色,口燥而热结,砭刺曲池出恶血,或用锋针刺肘中曲泽之大络,使邪毒随恶血出,极效”[2]。一些历代记载多属不治的凶险重症逐渐使之成为可治,如疔疮走黄“毒气内攻,走黄不住,疮必塌陷,按经寻之,有一芒刺直竖,乃是疔苗,急用针刺出恶血。即在刺处,用艾灸三壮,以宣余毒”[2]。杜氏等[3]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对《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1978-2005年的针灸临床疗效观察类论文报道的病症按系统进行分析,归纳出16类针灸病谱461种,其中急症占26%,病种涉及内、外、儿、妇、五官各科。

1.2 用具

生产力发展自然而然推动了针灸器具的革新,针灸治疗急症的方式也随之多样化。针具由粗到细,由砭石、竹针、骨针到金属制作的九针,再到目前普遍运用的不锈钢针,逐步精巧细微。灸材则从单纯用艾叶到掺入硫磺、雄黄、麝香等材料,继而衍生出硫磺灸、桑枝灸、药锭灸等灸法。相应地,针灸技术方法也由简到繁,以便适应临床的发展。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是我国论述危重急症治疗的较早专著,其中隔蒜、隔盐等隔物灸法治疗痈疽、犬咬伤等病症很受后世医家推崇。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记载产后小便不通、腹胀如鼓,用隔盐灸。明代出现的艾卷灸如太乙神针、雷火神针等常用于急症治疗,因其热力和施灸时间可以调节,一直沿用至今。近现代为了适应急症的救治特点,临床工作者结合现代科技成果对传统针灸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丰富了传统针灸方法,如李氏等[4]运用红外温针配合超微粉碎麻术散治疗痛风;边氏[5]采用针刺配合微波治疗仪治疗急性乳腺炎初期;孙氏等[6]采用电针加水针和耳针治疗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等。

1.3 手法

《内经》、《难经》中有大量论述针刺手法和操作技术的篇幅,奠定了针刺手法的基础,为后世进行手法变革提供了依据。金元明时期是针刺手法的昌盛阶段。窦汉卿提倡寒热补泻、手指补泻以及十四字手法;泉石心《金针赋》倡“治病八法”和“飞经走气”四法,这些对提高急症针刺疗效极具意义。杨继洲《针灸大成》中的“十二字针法”和“下手八法”是对单式手法的归纳总结。杨氏对针刺轻重和补泻手法的关系也颇有研究,他分析针刺人中等穴对中风不省人事无效的情况后认为:“针力不到,补泻不明,气血错乱,或去针速,故不效也。”在急症应用中,针灸手法多为泻法,或以泻法为主兼用补法,如透天凉适用于“风痰壅盛、中风、癫狂、疟疾等一切热症”,龙虎交腾法能“治损逆赤眼,痈肿初起”等。清代医家对刺灸之法也有所发挥,如用刺血法治疗急痧将死。

灸治急症方面,则出现了适宜于急性痈毒的黄蜡灸、豆豉饼灸、鸡子灸等法[1]。张景岳在灸治急症的壮数上也提出“灸者必令火气直达毒处,不可拘定壮数”,如能“前后相催,其效尤速”。当代针灸学家石学敏院士率先在针灸界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学”。他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通过严谨的实验研究,提出将针刺作用力方向、大小、施术时间及两次针刺间隔时间作为针刺手法量学的四大要素,使针刺疗法更具有规范性、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

1.4 理论研究

宋代窦材提出灸可扶阳保本,认为人以阳气为本,灸治可资生阳气,从理论上初步说明了灸法防急症的机制。金元时期,各派医家在运用刺血疗法治疗急症的同时对其机理也进行了探讨。李东垣和朱丹溪主张“刺血祛瘀”;刘河间主张“刺血清热”;张从正主张“刺血解表”。另外,这一时期灸治热证的提出和运用也打破了张仲景“三阴宜灸”的传统理法。刘完素以灸百会、大椎治疗发热;刘河间亦明确主张灸能泻热,可治疗急性发热病症等。明代李梴首先对灸治机理作出较全面概括,而张景岳说得更为明确:“凡用灸者,所以散寒邪,除阴毒,开郁破滞,助气回阳,火力若到,功非浅鲜”,假如“痈疽为患,无非血气壅滞,留结不行之所致,凡大结大滞者,最不易散,必欲散之,非籍火力不能速也”。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前人对针灸治疗急症机理的探讨终究比较笼统。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科研工作者们借助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实验研究,从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等角度对针灸治疗急症的机理进行探索,使其研究逐渐向纵深发展。大样本、多中心对照观察成为现代针灸治疗急症证实疗效的主要手段。王氏等[7]对来自3个中心共276例产妇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在静脉滴注催产素的基础上加电针合谷对子宫收缩乏力的总有效率为97.1%;蔡氏等[8]通过对20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发现针刺“清喘”穴能显著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喘息症状,且起效快;许氏等[9]观察了80例房颤及房扑患者复律情况及安全性,结果表明,针刺是一种快速转复阵发性房颤、房扑的安全、有效疗法。

2 发展策略

2.1 构建新的急症针灸理论体系

由于针灸学一直未能突破传统理论框架的束缚,以致有关急症针灸的主要理论研究还停留在传统针灸经络理论层面。虽然近年来关于针灸治疗急症的机理研究迅速增加,但总体上看却过细、过杂,对宏观的、关键问题的理论研究较少。尽管历代医家经验是宝贵的,但随着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现象不能用已有的理论解释时,就需要广大研究者大胆地进行理论创新以适应现代针灸治疗急症的发展。

2.2 推动针灸治疗急症的标准化、规范化进程

大量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已肯定了针灸对多种急性病症的有效性、安全性。但为何针灸至今还未被列入急症的常规治疗措施呢?根结就在于其治疗缺乏相关标准和规范。针灸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特殊的人文背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施术者的技术水平和流派等因素,导致针灸治疗急症的规范化研究面临一系列特殊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取穴标准和诊断标准(包括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制定基本固定的针灸处方(含相对稳定的加减);采用相对固定的针灸方法。

2.3 合理、大胆地推广针灸治疗急症的临床运用

针灸临床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 R-1 【文献 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9-0976-01

1 针灸现状与发展特点

在20世纪70年代,以中国向全世界公布针刺麻醉的研究成就为契机,国际社会掀起一股渴望了解针灸和应用针灸治病的热潮。西方医学界通过对中国、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的针灸研究情况的了解,逐渐消除了对针灸的误解,并开始接触到针灸临床实际。很多人还对针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应用、研究与推广针灸的重要力量。在针灸国际化的进程中,世界卫生组织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与引导作用,如在一些国家设立针灸研究培训合作中心,支持创建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公布43种针灸适应症,制订经络穴位名称国际标准,制订针灸临床研究规范等。据了解,目前全世界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针灸医疗,从事针灸的人数约20-30万人。有些国家和地区还开展针灸教育与研究工作,国际针灸教育出现了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趋势。

1.1 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进行的针灸理论研究,其着眼点侧重于两大方面即针灸作用机理研究和经络腧穴研究。大量研究工作是围绕针灸的基本作用展开的,包括针灸对全身各系统各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镇痛作用、增强免疫作用和促进组织修复作用。研究资料表明,针灸的调整作用是最根本的作用,它贯穿于所有作用之中。经络腧穴研究,是通过对循经感传现象的观察,学术界对经络现象的客观性基本上取得共识,但对经络实质的看法则存在着神经论与非神经论的根本分歧。

1.2 针灸方法不断创新

在针灸临床当中,以毫针和艾灸为主的传统疗法,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在传统针灸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的过程中创新出许多新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电针、电热针、磁极针、耳针、头皮针、面针、穴位注射、针刀疗法、药物贴敷、俞穴药物离子导入以及生物全息诊疗法等。

1.3 临床范围日益扩大

目前,针灸治疗的病症已从上个世纪的200多种上升到800种左右,其中约30%-40%疗效显著。临床应用范围已经扩大到四个方面,即经络诊断、针刺麻醉、针灸保健与针灸治疗。事实证明,针灸有效的病症遍及临床各科,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病、慢性病,而且还可以治疗某些疑难病、器质性疾病和急性病。国际上有一部分人以为针灸只适用于治疗疼痛和瘫痪,实则是对针灸医学的很大误解。

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针灸国际化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国际社会对待针灸的态度问题。由于东西方的文化背景与医疗观念的差异,由于种种原因在部分国家还不承认针灸是医学专业,也不承认针灸医生的独立行医资格。他们不加管理,或限制针灸医生的行医活动或把针灸医生排斥于医药卫生界之外,造成针灸界良莠不齐,损害了针灸的形象。即使在已经为针灸立法的国家和地区,也只有极少数有针灸传统的亚洲国家把针灸列为医学专业。而其它很多国家只把针灸看作一种疗法,从事针灸的人被排除于医生行列之外,限制了针灸的发挥。

在针灸现代化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针灸学术的发展方向问题。很多人甚至简单的理解为把针灸纳入西医理论体系就是针灸现代化,按照这种思路进行的理论研究尽管也能说明针灸的某些作用机制,但却难以指导临床实践。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上问题将会逐渐得到解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针灸的发展,人们将会彻底的改变原有观念。

3 针灸医学的发展前景

从针灸发展史来看,现代针灸医学将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将沿着国际化与现代化的方向向着更高层次不断发展,并将对医学乃至生命科学产生重大影响。

3.1 理论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新世纪将是针灸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并推动临床实践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时代。针灸理论研究,将以经络研究为突破口取得重大进展。其主要成就,将是对经络实质的解谜,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经络学说密切相关的“气”的理论将相继得以科学阐明,经络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的关系也将更加明朗,在此基础上必将构筑起一座新的针灸理论框架。

3.2 临床疗效的进一步提高

随着经络与“气”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传统医学中采用的望、闻、问、切诊法将有质的飞跃,各种诊断方法的稳定性和精密性将得以进一步提高,极有可能产生出来更高层次的更精密的经络诊断技术与精气检测技术,从而被医学界广泛接受。在临床治疗方面,人们不仅要求用针灸治疗诸多的常见病、慢性病,而且越来越希望能用针灸帮助解决那些西医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病。通过积极推行针灸临床研究规范,使各种疗法的临床观察结果具有横向可比性,而且随着经络研究的突破,针灸疗效将会不断得到提高。

3.3 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各国民众对针灸医疗的需求日益增加,在针灸的立法问题上,将被提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卫生管理日程上来,当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承认针灸科学的时候,针灸医学也就成了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针灸教育的发展问题上,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立法而加强了对针灸从业人员的考试和资格认定,并且随着针灸医学的进步,对从事针灸医疗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促使针灸教育逐渐从低层次转向高层次发展。

总而言之,现代针灸医学将是形成充满现代科学内涵的现代中医理论体系,针灸医学的发展前景将会实现国际化与现代化。

参考文献

针灸临床论文篇(9)

linicalMedicineSuPeiqing(InstituteofChineseMateriaMedica,ChengdeMedicalCollege,H

ebei067000)[Abstract] BasedontheauthorsexperienceinteachingAcupunctureformanyyears,theapproache

stoteachthecourseofAcupuncturearesummarizedinthefollowingfouraspects:Takingexamp

lesandtellingstoriestomakethecourseinterestingtostudents;Combiningteachingandpracticetomakethecoursemorea

cceptablebyshowingthemagicefficiencyofacupuncture;Teachingmoretechniquesandmetho

dsforstudentstoaccumulatemoredataandexperience;Givingthemmorechancetobepromot

ed.Theseapproachesallowstudentstogetprimaryknowledgeatthefirststageofthestud

y,tobeinterestedinitduringthestudyandtobeabletoemploythetechniquesinclinicsaf

terterminationofthestudy.

[Keywords] ClinicalMedicine/acupuncture;Teaching/methods

笔者从1992年开始承担临床医学系《中医学》针灸理论课程6届的教学,对于临床医学系的学生如何学好《针灸学》及针灸在他们未来工作中的地位及作用深有体会。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它在中华民族繁衍与健康中功不可没,我们必须继承、发扬、光大。为进一步搞好针灸这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我国不仅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针灸系,而且建立了针灸研究所、针灸骨伤学院,培养了大批针灸专业的高、精、尖人才;为了推广针灸,不仅中医系的学生要学好针灸,而且临床医学系(西医)开设的《中医学》中亦有相当部分的针灸内容。根据笔者的体会,认为临床医学系,尤其是专科医学生,将来毕业后主要以全科医生的角色分布在县以下基层医疗单位,针灸对他们来说是一项不可缺少的简便、实用的医疗技术。下面谈几点教学体会。

1 激趣、引导入门

讲故事,提高兴趣是上好《针灸学》第1堂课的关键。临床医学系的学生开始上针灸课时,都已学完了中医基础、中医诊断等中医基础理论,由于其学时少,理论抽象,很多学生学的朦朦胧胧,一知半解,又因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与现代医学模式格格不入而难以引起众多西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习针灸时仍然处于一种茫然状态,不知学完针灸学后将来有何用途?对此,我在讲第1堂针灸课时,不循常规先去讲前言、总论、发展史,而是先找现实的真实故事讲给学生听,寓教于听。如在给97级医学专科学生上第1堂针灸课时,我先讲了“努力推广针灸的波兰教授”(见中国中医药报,1987年10月31日第1版)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波兰针灸协会主席嘎尔努谢夫斯基从55岁开始学习中国针灸至80岁,历经25年在波兰推广中国针灸的经过。不讲更多的说教式道理,只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便可达到提高医学生学习针灸的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第2个故事介绍“北京市友谊医院成功救治一位罕见高危产妇”(见中国医药报,1997年10月28日第5版),说的是北京友谊医院妇产科与麻醉科通力协作,利用传统的针麻为一罕见高危产妇实施剖宫产,使产妇平安分娩。通过这些故事,消除了医学生对中医的偏见,特别是对针灸能否治病的疑虑,再通过自己的临床实例介绍,坚定了医学生学好针灸学的信念,这样就令绝大多数学生有信心学好针灸学。最后再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针灸学》的总论部分,圆满完成了《针灸学》的开场白,达到了第1个目的―――入门。

2 身体力行、教会针灸

每当医学生学习一段针灸理论后,就急于动手,如何把一根银针准确地刺入人体内,是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他们的学时少,既没有实习也没有见习,要在短短的20~30学时内既要学好理论又要掌握手法,确实不是一件易事,对此,任课老师就成了关键因素。我是采取从上第1堂课开始就教同学们动手,如何掌握刺灸法,先按教科书要求练习指力,主要利用课余时间,每当课间休息都亲自在自己身上针刺(以消除部分学生对针刺的恐惧感)示范,然后再在学生身上示范,开始练习的穴位是内关、曲池、足三里,待学完针灸必须使每一个学生都会针刺,都敢针刺,最后利用半天时间给学生们进行一个完整的总结―――点压重点穴位,教会取穴技巧,掌握行针手法,使每一个同学都敢在自己身上和同学身上扎针。如此,便达到了第2个目的―――学会基本理论,掌握了针灸、拔罐等基本技能。

3 积累资料,准确治病

由于《中医学》针灸部分课时少,内容简,而临床治疗部分介绍更加简单,学生们只读此部分内容,难以辨证取穴、对证施术,为此,向学生介绍通俗易懂、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容易掌握的针灸临床资料是必要的。如多向他们介绍《中国针灸》及其同类杂志上的病例报道、针灸方法、理论探讨、学术研究等方面的针灸资料,为他们将来毕业后从事针灸临床积累更多的实用型参考资料。例如1995年在承德召开的“全国首届经络诊治研讨会”论文集,我及时地将此材料介绍给学生们,学生们毕业后在临床上参考此材料用针灸治病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为此,很多学生经常向我索取这方面的资料,共同研究针灸理论、探讨临床实践,通过临床实践,真正体会到,中国针灸是中国医生(不分中医、西医)必须掌握的一门学科和临床医疗技术,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传统的针灸尽早走出国门,为世界人民的防病保健做出应有的贡献。

4 扶马送行、有始有终

针灸临床论文篇(10)

【关键词】取穴 研究方法 综述

针灸取穴正确与否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现今针灸取穴的相关研究文献数量众多,角度多样,现将近年来的取穴研究方法归纳概述如下:

1 研究方法

1.1 从古代医著提取取穴规律: 陈峰、俞中元、盛燮荪[1]系统分析《内经》,认为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腑经络理论作为针灸腧穴配伍伍理论的基础,使得腧穴配伍理论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形成一系列的腧穴配伍方法和常见病的治疗处方和治疗方案。张胜春、赵京生[2]分析《 甲乙经》处方用穴特点,认为病变部位的局部取穴及循经取穴是《甲乙经》中临证选穴的主要规律,并重视特定穴的应用,临床辨证分类细致,强调辨证选穴。曹敏,柯长鸿[3]说到《针灸大成》辨证取穴给后人提供极为珍贵的范例:如循经取穴(阴经或阳经取穴、同名经取穴、表里经取穴)、临证取穴(脏病取门海俞募穴、经络滞选原络交会穴、调整整体用八脉交会穴)、经验效穴与奇穴。

1.2 从各个历史阶段去归纳分析: 裴景春,冯起国,郑利岩等分别按等东汉以前、晋隋唐、宋金元、明清等历史阶段对针灸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进行探讨,得出从春秋战国至东汉时期[4],针灸处方及其理论由萌芽到形成,晋隋唐时期[5]就是对针灸处方理论不断充实和积累的时期,宋金元时期[6]是针灸处方配穴理论不断发展和处方大量积累的时期,明清时期[7]是针灸处方及其理论成熟完善时期。

1.3 从某些流派或个人经验去探讨: 韩培海等[8]在临床中应用最佳时间针灸法治疗各种痛症,屡有奇效,并认为按时开穴仍需运用中医四诊八纲、脏腑、经络进行辨证论治,才能补虚泻实、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尤亚芳[9]应用平衡一针疗法的腰痛穴治疗急性腰扭伤,证实腰痛穴有调节神经、活血化瘀、消炎止痛功效。裴改杜[10]运用全息取穴治疗急性腰扭伤185例,结果表明此疗法具有取穴少、方便、准确、安全、高等效等优点。王文远等[11]讲到到陆瘦燕在认为经络学说实为针灸学术的主要理论体系,针灸时先明辨疾病所在何部,属何藏何经,有了病所和经络联系的概念后才能处方配穴。

1.4 从某些病证去研究: 王[12]研究了近10年来针灸治疗心绞痛的取穴规律,针灸治疗心纹痛的选穴规律为以心相关的特定穴为主,强调多种特定穴的配合使用,配穴以辨证选穴为主。苏莉,邓柏颖[13]发现针灸治疗痛经所选经脉集中在冲、任脉、足太阴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发现述“经络”者少,遵循“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的针灸治疗基本原则者更少。

1.5 从单个穴位去研究: 宋贵喜[14]针刺合谷穴并结合运动针法治疗腰部胀痛症18例,运用全息疗法,斜透第2掌骨腰点,获显效。夏晓菊[15]选用循行于疼痛部位之经脉的郄穴,采用针刺疼痛部位循行经脉之对侧的郄穴之巨刺法,并配合运动针刺疗法,单用郄穴治疗痛证251例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1.6 不同取穴方法之间比较分析 : 张利芳[16]以平衡针治疗组和针刺传统为主作对照,结果第1、第2疗程治疗后,平衡针灸治疗组疼痛消失患者也明显多于传统针灸治疗组。 李以松等[17]针刺治疗66例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治疗组为远端取穴加局部压痛点针刺,远端取穴不刺激局部作疗效对照,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评价指标,探讨局部选穴与远端选穴之间的关系。曾奕、常英[18]以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血管性头痛45例与循经取穴治疗4l例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

1.7 结合近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探究: 刘晶,陈少宗[19]认为传统针灸学以神经节段理论为指导,根据已有的研究和经验,针刺镇痛的取穴原则、规律与现代针灸学的取穴原则、规律应当是一致的,即应遵循神经节段理论。王佩,王少荣[20]谈到近四十年来,在中国的针灸、针刺麻醉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的大量事实表明,循经取穴并不是唯一的和普遍适用的取穴原则。根据神经节段理论,分析了《针灸大成》 所记载的经穴主治病症与神经节段的关系,认为按神经节段取穴的规律,在针灸临床实践中从古至今一直起着支配性的作用。

2 小结

目前国内有对痛证取穴规律的文献研究数量众多,其研究角度多从某一流派、某一历史著作、某一历史阶段或是个人临床经验等去研究,内容广泛,涉及到临床和理论研究的各个方面,但不难看出现今的研究在某些治法如远近结合、辨证取穴等重复较多,且缺乏创新及大的借鉴意义,较少注意取穴规律演变方面的整体把握和其背后理论背景的探讨,而从经络方面论治指导临床工作力度显不够,这些都是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峰,俞中元,盛燮荪.试论《内经》腧穴配伍理论对针灸处方学的贡献.浙江中医药大学报,2008,32(5):655-657

[2] 张夏毅,张天生,王海军等.《内经》择穴配伍组方规律浅探.江苏中医药,2007,39(9):13-14

[3] 曹敏,柯长鸿.浅析杨继洲辨证取穴.江苏中医药2007,38(8):66-67

[4] 裴景春,冯起国,郑利岩等.东汉以前针灸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的探讨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31-32

[5] 裴景春,冯起国.晋隋唐时期针灸处方配穴的原则及规律,中医药学报,2001,29(2):49-50

[6] 裴景春.宋金元时期针灸处方配穴的原则及规律.中医药学刊,2005,23(6):980-981

[7] 裴景春,冯起国,郑利岩.明清时期针灸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研究.中医药学刊,2001,19(3):263-264

[8] 韩培海,高思山,杨琴.中医时间观与针灸.江西中医药,2008,39(11):8

[9] 尤亚芳.平衡针法治疗急性腰扭伤3O例.中国针灸,2003,23(5):281-282

[10] 裴改杜.运用全息取穴治疗急性腰扭伤185例.四川中医,2001,19(8):74

[14] 裴改杜.运用全息取穴治疗急性腰扭伤185例.四川中医,2001,19(8):74

[15] 夏晓菊.郄穴治疗痛证251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6,16(12):25-26

[16] 张利芳.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168例.中国临床康复,2005,9(41):67-72

[17] 李以松,何淑琴,田从豁(指导).局部、远端取穴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1,17(11):19-22

[18] 曾奕、常英.子午流注纳甲法取穴治疗血管性头痛45例 ――附循经取穴治疗4l例对照. 浙江中医杂志,2005,40(6):258

针灸临床论文篇(11)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25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38-02

“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这是金元时期我国著名医学家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提出的治病应当从实际出发。发展至新世纪的中医针灸实际上正面临着机构萎缩、人才流失、病员减少、效益滑坡等严重现象的困扰。因此,从实际出发,重视中医针灸与专科的发展,尤其重视运用现代医学的临床模式,也许能提供一种思路。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疗法独特,而且疗效显著。尤其是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深受医源性疾病和不断上涨的医药费用负担所困扰,对替代医学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针灸医学也越来越受到国际主流医学界的重视。相对于国外针灸发展的热潮,我国针灸界目前的状况则有些不尽如人意。因此,调查全国针灸临床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制约其发展的原因,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及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客观依据,就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1 从政策、教育方面

当前的突出问题是“中西医并重”的大政方针确定后,中医与西医在学术上的真正并重并未实现,许多具体的管理办法,与中医学的特点不相适应。我国现行的医师资格考试制度,明确将中医西医临床分开,从事中医行业不得参加临床医师考试。众所周知,中医针灸临床的疗效已流传几千年,却非临床行业,如此又怎能将中医针灸临床与西医临床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而广泛运用、实际操作的中医针灸临床排斥于临床医师资格之外是为了发展中医针灸临床还是与西医临床对立?

2 针灸临床现状

针灸临床调研文献分析:针灸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引领中医迈向世界,针灸学科的发展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然而目前针灸临床仍存在诸多问题。国内许多研究者曾从全国或局部地区的层面,从针灸从业者或患者等角度对针灸临床进行了不同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对全国针灸的调研显示,我国针灸科门诊量与收入水平呈明显增加趋势,但是针灸科的发展仍不容乐观。医院对针灸科的重视程度低、投入较少,针灸收费偏低,经济效益整体低下;针灸科硬件设施差,人力规模较小,人才流失严重,年龄趋于老化、后备力量不足,针灸科医生工作强度较大而收入水平偏低;针灸技法传统方法运用率低,针灸病种范围萎缩,现阶段针灸门诊适宜病症368种,涉及疾病系统16个,主要以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两个系统病症为主。而通过循证医学方法归纳出国内外针灸临床证据支持的针灸适宜病症为532种,说明目前针灸临床的适宜病症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可见,针灸临床存在针灸科效益低下、硬件设施不健全、针灸队伍人才流失、针灸疗法缺少科普宣传、社会公众对针灸疗法缺乏了解、针灸技法和针灸病谱萎缩等诸多问题。

3 我国针灸临床亟待解决的普遍问题及其出现的原因

3.1 “针灸热潮”造成了民众对针灸作用及其适应症的认识误区。回顾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针灸热潮”“针灸麻醉”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这一定程度上使得一部分临床工作者在工作中把针灸从临床治疗转向了“针麻”,甚至开展了一些不符合“针麻”和针灸适应症的诊疗,产生了一些不良后果。进而,随着临床“针麻”的不当开展及其后果的报道,针灸的地位一落千丈,从此人们对针灸的适应症产生了认知上的误区。“针灸热”后,患者主动选择用针灸作为治病手段者大大下降。

3.2 部分患者对针灸治疗有畏惧心理,不愿意接受针刺引起的疼痛或不愉觉。尽管针灸有着安全,不良反应小等优势,但是不少病人对针灸治疗有畏惧心理,不愿意接受针刺引起的疼痛或不愉觉。因此,这部分患者往往先选择药物等其他诊疗手段,甚或忍痛度日亦不求针。

3.3 针灸临床治疗的频率高,每次治疗时间长,许多患者无法满足针灸临床治疗的时间要求。针灸临床常见病的治疗频率多为每日或隔日1次,且针灸治疗过程需要20~30min的留针时间。在当今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快,若以平均每次花2h(包括候诊及路途等)做1次针灸治疗,每周需4~10h,相比之下,普通内科每周只需1~2h。许多患者无法满足针灸临床治疗的时间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