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护理质量管理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10-31 05:02:46

护理质量管理工作计划

护理质量管理工作计划篇(1)

护士长是临床护理各项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对临床工作的护理质量、工作效率、服务满意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何提高护士长的护理管理水平,提高护理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满意度,护士长排班表在护士长的日常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 表格式周计划的格式

根据护理管理的要求,结合《护士长工作手册》,以临床实际工作为基础,制定护士长排班表的格式。大致包括了医院层面的计划、护士长日常工作、《护士长工作手册》制定的工作计划及临床机动事件的工作。同时为保证护理管理的全面性,表格式周计划还要包括护理质量、教学安排、护士培训等诸多方面。表1 护士长周工作计划 ×年×月×日

根据以上要求,表格具体设计要求包括:月计划、周重点、重点事件、重点患者护理、教学培训安排、临时事件及未完成计划等方面(表1)。

2 表格式周计划应用体会

2.1 工作有计划性、目标明确、工作效率高 表格式周计划充分运用目标明确、内容针对性强等优势,可以很清晰知道本周的工作计划及目标,可以根据总体工作计划,合理安排每项具体工作时间,可以合理利用时间,使日常工作更有条理,每项工作按部就班,比护士长手册计划更具体,保证了护理管理工作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可以逐步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逐步提高管理水平,实现量化管理。

2.2 计划易落实 排班表把具体的事情均记录详细,使得每项计划的可操作性增强,按照详细的工作安排,逐步完成,对每项工作计划均有完成情况记录,特别是对未完成的工作有相应的记录,有力地保障了护理管理中的每项工作的落实,避免计划落空,增强了工作执行力。

2.3 工作内容全面、避免管理盲点 根据周计划的框架,把护理管理所涉及的每方面工作安排在合适的时间,根据病区具体的情况,合理分配工作时间、工作内容,有护理工作的重点的同时,不放松护理管理工作中的诸多方面,可以保证护理工作各方面质量的保障,而避免出现管理盲点。

2.4 工作有连续性 用PDCA管理循环模式,把静态的管理关系引入动态的运作中,强化管理结果及对策,护士长学会运用管理理论解决日常工作中的问题[1]。对未完成的工作及刚刚发现的护理问题,都有相应的记录,并将其列入工作日常安排,使得工作有连续性,更好地保障护理质量。

2.5 资料齐全,便于工作总结 将日常工作用排班表的形式记录,对以后的工作总结提供了丰富的、全面的,细致的、可靠的资料,有利于汇总,为年、季、月总结提供了准确的资料。为今后提高护理管理水平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2.6 工作有指导性 新护士长要尽快适应角色转变,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的策划、督导、质量评估以及业务重点和难点上。否则,护士长若过多地忙于具体琐事,将会丧失或削弱其管理职能,难以保持和提高护理质量[2]。表格式周计划的形式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帮助新护士长更快转变角色,减少具体琐事的影响,提高管理水平。

护理质量管理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PDCA循环 护理质量 管理

在现代临床护理实践中,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是管理。护理质量是衡量医院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医院的临床医疗质量、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等。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如何把握护理质量管理的重点,确保护理质量的稳步提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护理管理者的中心任务,也是医院护理工作的主要目标。因此,如何运用科学管理方法提高现代护理质量水平,这是值得探讨的课题。现代管理科学的不断发展为强化护理质量管理提供了许多值得引用、推广的方法和手段。PDCA循环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本文就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 概述

PDCA管理循环就是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4个阶段来进行质量管理,并循环不止进行下去的一种管理工作程序,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又称戴明循环 [1]。它的基本原理是:任何工作都必须有个设想,根据这个设想提出计划、确定目标,然后按计划目标和规定去执行、检查和总结,最后通过工作循环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PDCA循环管理方法是一个科学的工作程序。在推行标准化目标管理中,PDCA循环转动过程(计划执行检查总结)就是目标管理活动展开和提高的过程。这是PDCA循环管理方法可以应用于护理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这个过程是通过四个阶段,八个步骤来实现的。

二 方法步骤

(一) 计划阶段:计划阶段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措施和管理项目等计划活动。这一阶段分为4个步骤:①调查分析质量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②分析调查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③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④针对主要原因,拟定对策、计划和措施。

护理工作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护理质量控制标准。这一过程包括制订质控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等。在制订目标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周密详尽地了解本医院的现状,通过ABC等管理方法绘制出巴雷特图,从中找出影响护理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同时通过因果分析图等管理方法找出造成这些关键因素的原因。经过上述步骤,制订的计划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实可行。

制订计划时,应注意且必须做到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将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逐级落实。使总目标变成每个护理单元乃至每个护理人员的具体计划。同时所有的计划项目,都必须有明确的进度要求和具体的完成期限。

(二) 执行阶段:执行阶段是管理循环的第5个步骤。它是按照拟定的质量目标、计划、措施具体组织实施和执行。

应根据护理工作质量要求,认真执行所制订的计划。由于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具体性,D阶段要特别注意两点:(1)通过对护士长的委任权限,让她们明确自己在实现目标管理中应负的责任,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管理;(2)护理主管部门要加强与下属科室的意见交流并进行指导。下属科室在执行过程中,应当在系统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制订各自实施计划的“系统对策表”,即列出问题,并对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其目的在于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保证预定目标的实现。

护理质量管理工作计划篇(3)

随着近些年来的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护理质量管理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 以确保护理工作能够及时地满足患者的各方面需求,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近些年来, PDCA 循环管理理论在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使用率不断地提高。PDCA主要是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行动(Action)四个阶段,属于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1]。为了明确PDCA 循环理论在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所以特开展本次研究。

1.资料以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8月~2014年6月,我院共有320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其年龄为21~43岁,平均年龄为( 35.1±2.2) 岁;其职称情况为: 共计9名为主任护师,共计11名为副主任护师,共计83名为主管护师,共计24名为护师,共计193名为护士;其学历情况为: 共计13名为硕士研究生,共计61名为本科,共计246名为专科。我院于2014年7月开始全面实施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后我院护理人员不存在明显变化。

1.2 PDCA循环管理方法

1.2.1计划阶段(也即Plan阶段)

依据相关的文件标准和制度,全面地分析医院形势和各个科室的具体情况以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制定循环管理计划时,需要各个科室之间的交流,主要是由各个护士长进行沟通,以及时地制定出质量管理的措施,措施中既要体现现有管理工作中的弊端,也要注意分析其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循环策略进行完善。在制定总体计划之后, 需要进一步细化每月工作的重点,要及时地制定出每季度的工作计划。

1.2.2执行阶段(也即Do阶段)

及时地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小组内成员包括院长、副院长、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等, 要注意结合各个科室的实际工作内容对护理管理的目标进行分析,并要设置质量标准,所指定的护理工作计划要尽可能地细化;然后结合质量管理计划进行人员的分工,要全面地落实责任到人制度,并且每个科室要有专门的负责人,其工作内容包括:每周定时召开例会,主要是引导相关人员汇报上一阶段的计划落实情况和下一阶段的执行计划, 针对上一阶段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地讨论、纠正[2];把护理质量考核的结果与效益工资挂钩, 并作为优秀员工评审和职称晋升等工作的重要参考指标。

1.2.3检查阶段(也即Check阶段)

检查阶段包括3各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控制护理部质量,第二是控制科室质量,第三是控制病区质量。首先是控制护理部的质量。 以护理部主任为主要的负责人,主要是负责制定护理质量管理的目标,同时也要及时地分析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召开小组会议讨论相应的整改办法。其次是控制科室的护理质量。以各个科室的护士长为主要的负责人, 主要是要结合相关标准分析本科室的护理质量管理情况, 针对不足之处,要对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 并及时地制定出对策,然后需要对护理工作进行全面跟踪监控。再次是控制病区的护理质量。以病区护士长作为主要的负责人,需要对每个与的护理工作的执行情况继续拧全面检查, 以便于及时地发现并处理护理工作质量问题,针对检查的结果,需要及时地上报。

1.2.4行动阶段(也即Action阶段)

定期召开各个科室的护理质量管理总结会议, 汇总各个科室的自查情况,及时地总结护理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同时需要及时地制定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每隔3个月,护理部门需要对护理工作质量的结构进行检查,并要将调查的结果予以公示, 同时需要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全面分析, 针对成功的经验,要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充分借鉴,而针对存在的问题,则要及时地给予相应的处理方法。针对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 要注意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做好追踪监控工作,并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彻底解决的方法。

1.3观察指标

对比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评分和患者的满意度。使用护理质量评估量表[3]评价护理质量,量表中包括基础护理质量、分级护理质量、护理文书质量、夜查房质量、健康教育质量和护理技术操作质量等,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情况就越好;实施前后各随机抽取50名患者,使用满意度量表[4]评估患者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以(X(―)±S)表示本研究中的计量资料,并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以率(%)表示计数资料,同时使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如果P

2.结果

与实施前比较,实施后的护理质量评分和满意度显著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护理质量管理工作计划篇(4)

质量管理工作循环(PDCA)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Denting)根据信息反馈管理提出的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1]。本院自2013年7~12月在全院护理关键指标的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模式管理,促进了全院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12月在本院住院的患者581例为对照组,男293例,女288例,年龄6~91岁,平均(56.58~23.89)岁,平均住院时间24.52 d。2013年7~12月在本院住院的患者983例为观察组,男498例,女485例,年龄5~93岁,平均(58.79±28.32)岁,平均住院时间22.31 d。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疾病程度、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终末质量管理控制手段进行质量管理,具体方法为:

1.2.1计划阶段 ①护士首先做好正确的事,护理组长对本班工作质量进行检查,护士长每天对本科的质控项目检查。②分析问题查找原因: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护士长组织全体护士将影响本科6个关键指标的因素应用头脑风暴法逐一列出,查找主要原因加以分析。③制订明确的计划:根据主要问题制订出当月的护理质控目标,然后根据所制定的目标,制定可行的措施。

1.2.2实施阶段 主要是执行计划,按计划对策和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并提出时间、数量、质量等要求,落实到各个小组和人员。

1.2.3检查阶段 检查计划实施情况,把执行结果与预定的目标对比,每周进行质控通报。

1.2.4处理阶段 ①护士长每月总结本科室经验教训,护理督导组每月总结全院共性的经验教训,总结哪些工作做得不当。②对于这个阶段尚未解决的问题,根据当月评价结果,制订下个月的质控目标和措施,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以上4个阶段必须环环相扣,不得中断,而且每一个循环都紧密衔接,周而复始。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住院患者跌倒、坠床、给药错误、非计划性拔管、压疮、患者走失、自杀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采用PDCA循环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前后患者发生跌倒、坠床、给药错误、非计划性拔管、压疮、患者走失、自杀等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0.68%低于对照组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PDCA循环法是程序化、标准化的一种科学工作方法。P(计划)是行动的指南,科学、准确的计划可使工作事半功倍;D(实施)是循环的中心环节,是计划的具体体现;c(检查)是督促计划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可直观地了解计划实施的情况;A(处理)可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优化措施,保证计划的进行与效果[2]。本结果显示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护理质量管理工作计划篇(5)

一、护理质量的质控原则:护士长——科室护理质控员--全体护士参与的质量管理监控,落实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全面落实质控工作。

二、成立质控小组:

组长:张丽华

组员:张桂珍、尤从香、陈芳

三、质量控制检查分工:

1、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质量管理及考核:尤从香

2、急救药品和器材、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控制、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张桂珍

3、护理规章制度落实、院感质量控制、清洁工、护工管理考核:张丽华

4、病员意见调查、出院随访、常用药品和物质管理:陈芳

二、护理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一)进一步完善护理质量标准与工作流程。

1、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完善质控制度,进一步完善护理质量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如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件的书写、急救物品管理、护理安全管理等,每月进行护理质量考核并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2、护士长、科室护理质控员随时进行监督及时纠正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突出的在晨会上进行通告,让护士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3、每月定期对各种物品及药品,急救车进行检查,及时发现过期物品及药品。以保证医疗护理安全。

(二)建立有效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组建了一组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参与护理质控,以保障护理工作质量。

1、实行以护士长、科室质控员的质控网络,逐步落实人人参与质量管理,实现全员质控的目标。

2、发挥护理质量监控小组的作用,注重环节质控和重点问题的整改效果追踪。实行平时检查与每月检查相结合,重点与全面检查相结合的原则。

4、加大落实、督促、检查力度,注意对护士操作流程质量的督查。抓好质控管理,做到人人参与,共同把关,确保质量,充分发挥护理质控员的工作,全员参与护理管理,有检查记录、分析、评价及改进措施。

5、完善护理质控管理制度,职责,对护理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

6、加强对护理缺陷、护理纠纷的管理工作,坚持严格督查各工作质量环节,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使护理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7、加强医疗护理法律法规的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依法从护,保护病人及护士的自身合法权力。

8、加强护理人员正规操作,并进行考核。及时发现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9、各班护士每班对医嘱进行查对,护士长每周进行大查对,以保证正确执行医嘱。

10、每日对护理文件书写进行检查,出院病历由主班护士初审,护士长最后复审后交病案室。

11、建立护理安全管理,每月进行护理安全知识培训,讲解院内院外护理问题,以强化

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健全安全预警工作,及时查找护理安全隐患,实行每周重点查找安全问题,并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医院科室护理质控工作计划二1、成立科室护理质控小组,质控人员对基础护理、专科护 理、消毒隔离、急救药品等定时进行检查和分析

2、每周进行护理行政查房,尤其对重点病人管理、分级护 理、精神病行为的安全管理等进行重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 分析原因、整改后进行评价。

3、责任护士及护士长每周跟科主任或主诊医生至少查房一 次,以及时发现护理隐患。

4、每月召开科室质控小组会议和护士会议,对科室自查和 护理部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改

5、组织科内护士进行应急模拟演练与考核,使护士提高应 急能力,提高抢救质量

6、加强对低年资护士、轮转护士的带教与考核,按时完成 培训计划,以提高护士的专业水平

7、不断督促保洁工搞好病人卫生,加强对护工、保洁工精 神科知识的教育,提供他们对精神科安全管理的认识。

8、不断了解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出院后进行 电话回访。每月召开工休座谈会,收集病人的意见和建议, 及时反馈讨论整改。

精神科

20**年1月10日

年护理质控计划

护理工作的服务最终体现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根据医院质量管理年“质量、安全、服务、费用”的要求,质量管理必须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始终,因此必须紧紧围绕质量这条主线,根据医院及护理部工作计划,制定护理质控计划以保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一、护理质量的质控原则:

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护士长-全体护士的二级质量管理监控,落实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全面落实质控前移,加强专项质控,落实纠纷缺陷管理,实施

安全预警管理。

二、护理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一)进一步完善护理质量标准与工作流程。

1、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完善质控制度,进一步完善护理质量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如病房管理、基础护理、重病护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件的书写等。

(二)建立有效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培养一支良好的护理质量管理队伍 、继续实行以护士长---科室质控员的二级质控网络,逐步落实人人参与质量管理,实现全员质控的目标。

2、发挥护理质量监控小组的作用,注重环节质控和重点问题的。整改效果追踪

3、成立危重病护理抢救小组。

4、加大落实、督促、检查力度,注意对护士操作流程质量的督查。

5、完善护理质控制度、职责,每季度召开会议,对护理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

6、加强对护理缺陷、护理纠纷的管理工作,坚持严格督查各工作质量环节,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使护理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8、建立并健全安全预警工作,及时查找工作中的隐患,并提出改进措施。

目的

目标

成立质控小组

工作职责

健全规章制度1、核心制度2、重点

全面质量管理人员准入岗前培训,三基培训 质量控制双向反馈评价

绩效考核

一完善质控体系

二、修订质量标准及持续改进记录表

三、制定质控目标:

1、基础护理合格率90%

2、差错事故0

3、压疮发生率0

4、满意度80%

护理质量管理工作计划篇(6)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195-0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公路交通量迅速增加,超重车辆日益增多,严重缩短了公路及桥梁的使用寿命,养护大、中修工程也给业主及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路养护施工管理工作量大为增加。下面,笔者以十多年来从事养护大中修工程体会,对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管理进行简单探讨。

一、公路大中修养护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科学决策全面实现预防性养护

要采用先进的公路检测设备,及时掌握可靠的技术检测基础数据。采用先进的公路管理系统,以及专家评审咨询机制等,实现养护时机合理、养护决策科学化,投资效益最优。

1、实现养护合理时机科学决策

目前大中修养护管理项目决策程序是当年4月底前报送下年度计划养护工程项目调查报告省厅公路管理局审查批复施工图设计当年9月15日前设计文件上报省厅省厅按规定程序下达计划文件。这种程序确定方案前置,往往会发生审批后路面突然急剧破坏而使计划明显滞后的情况,无法实现及时养护。这是以人为经验型为主进行养护时机决策不可避免的弊端。因此要实现养护合理时机科学决策,抓住最佳时机进行养护。

2、实现养护投资的科学化决策

目前我们的预防性养护资金投入较少,只能维持,大都没能实现预防性养护,有甚至的造成失养。今后要进行养护投资的科学化决策,实现预防性养护。延长大、中修时间,使道路设计期内,养护费用最低。

3、编制公路养护中、长期规划

借鉴国外已有的成熟技术和成功经验,利用先进的公路管理系统,根据公路等级、路面等级、建设时间、交通量预测、养护水平、养护质量要求、公路性能变化规律、新建路网规划,以及养护投资等综合情况,编制建立公路养护中、长期规划,实现公路的全面预防性养护,使养护投资总体效益得到全面提高。

(二)充分发挥养护资金投入效能

由于公路资金的严重短缺,导致养路经费的入不敷出,公路超期服役问题比较严重。要强化养护资金管理,实行养护投资定额管理,提高资金投入效益。通过养护费用定额包干使用,结合养护质量目标考核,来解决目前养护费用管理中的养护成本高、个别地方平调和无偿借用养路资金,以及养护费用会计监督弱化等问题。

(三)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和长效机制

公路养护应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和长效机制,避免短期行为。要将小修、中修和大修结合起来,明确养护年限目标,完善合同管理,鼓励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以产生长期效益,形成养护的良性循环。

(四)制定适合我国特点的公路养护质量检评方法

2008年,交通部修订颁布了《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H20-2007),适用于一般公路和混合交通的汽车专用公路。该标准的颁布对于客观、准确地反映全国公路的养护质量,指导基层养护机构进行养护生产,促进公路养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起了重要作用。

(五)广泛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手段

在养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要使用先进的检测技术设备手段,对养护情况进行及时而科学的检测,以全面准确地掌握养护质量状况,并科学分析预测公路性能变化规律,为养护管理、养护决策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六)引进公路养护质量咨询机制

引进公路养护质量咨询机制,委托有相应资质的中介咨询机构对公路的养护质量进行检测评估。养护管理部门依据公路养护质量检测评价报告,加强对公路养护质量的管理力度。

二、加强养护大中修工程施工管理

(一)建立有效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

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就是项目最基本的管理方法,首先制定一套好的管理制度是搞好项目的最重要前提之一。同时,施工项目管理制度也是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施工项目管理制度首先应是合法的,它的各项规定、基本内容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企业内部的各项制度;二是必须是行之有效的。一个施工项目没有一个有效的管理制度,就等于没有管理;三是必须符合施工项目的实际。制度并不是越多越细越严越好,制度的制定要结合实际量力而行。

(二)编制总进度计划与阶段性计划

进度计划与阶段性计划是保障施工能否按合同要求的工期完成的依据;也是处理合同中有关变更、延期及索赔的主要依据。

1、总进度计划

编制实施性总计划。在标书中规定了施工的总计划是在合同签订后固定天数内完成并提交监理工程师审核的。生产指挥系统要以计划为中心,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合理调配人力、物力、施工机械,确保关键线路施工畅通无阻。配合业主尽快完成征地拆迁、排除一切于扰,落实所有无阻挡施工措施。

2、阶段性计划

阶段性实施计划比总体计划更详细更切合实际,编制内容与总计划相同。阶段性计划一般为季计划和月计划,各施工班组可按月计划落实到每天的施工中去。对于因工程质量、施工机械不配套等内部原因,或者属于业主的原因、外界的干扰而拖延了工期,打乱了施工计划的,就要在季计划或月计划中进行调整,确保关键线路的施工项目不受影响。

(三)加强施工成本控制

在事前控制中要做到“算了再干”,成本是控制体现在成本预测和成本计划编制阶段。在成本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控制中,除注意本阶段人力、物力消耗的节约外,还应注意对工程成本的影响。在工程正式施工过程中,应坚决按成本计划进行费用开支,保证实现已拟订的降低成本的技术组织措施,并与施工过程、进度、质量、安全等控制结合起来,使成本控制成为施工过程全面控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此,要注意抓好以下工作。

1、完善成本管理制度,使采购、库存、发放、使用等每一环节在制度在约束下进行。

2、根据施工定额对各分项工程进行成本控制,力求使人工、材料、机械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3、分项或分部工程完成后,要对照施工控制预算进行成本预测,对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超支采取应对措施。

4、工程全部完成后,要结合施工控制预算、计量支付进行效益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四)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施工中,实行“统一领导、分部管理”的原则,成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从落实责任制开始,层层深入、步步落实。

1、施工准备阶段

(1)材料进场控制

在备料阶段,根据设计文件对于基层。面层及其他部位材料的级配要求,严格制定备料计划,尽快确定各层次目标配合比来指导备料工作;深入材料生产厂家,本着货比三家、物美价廉的原则选择优质材料;通过实验验证材料质量,不合格材料要坚决抵制,严把质量关。

(2)施工方案控制

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图纸会审,认真研究施工方案,开碰头,集思广益,共献良策,制定几种方案,从中选择最适合的方案,按照方案制定各个工序的作业指导书,并在施工生产前对责任人交底,并将各项要求传达到每个施工岗位上。做到责任到人、层层监督。

2、施工生产阶段

(1)自检体系控制。时刻注意自检体系的实施效果,使其在质量中始终发挥良好作用,并在施工生产中逐步使其改进、完善。

护理质量管理工作计划篇(7)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高速公路养护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由于社会、经济等环境的因素,高速公路在养护方面存在的一定问题,通过分析,可以找到高速公路养护中存在问题的根本的原因。

1.1.体制与机制方面

计划经济条件下,公路的性质基本上都是属于公共性事务,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是由直接归属省政府交管部门的管理局(或者总公司)作为领导机构在其内部设置相应的养护管理部门,对下层(处、所)养护工作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因此,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也基本上都归各公路管理机构一起完成,也就是所说的高速公路“管养合一”的体制。尽管这种体制集管理与养护施工为一体,具有较好的统一领导、合理兼顾的能力,但由于公路管理单位在用人、权责、管理机制等方面不能进行独立运作,却造成了大量的冗员、资金使用不合理等现象。

比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速公路的养护,其费用多为行政性拔款。而这类养护管理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目前的市场经济,已经不能反映出高速路的市场价值规律。从而大大制约了公司在养护管理机制上的创新、在养护水平上的提高,以及在养护技术、养护材料等方面的积极探索。

1.2.养护管理方式严重滞后

由于我国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长期沿用着普通公路的管理模式,因此,即使是对技术、设备要求较高的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其机构设置不仅明显出机构臃肿的劣根,而且由于铁饭碗大锅饭思想严重,职工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这样,就造成了在各个高速公路管理机构中所采取的最为普遍的养护管理方式:事后维修。这种传统的养护方式是等路破坏到一定程度时才重新铣刨掉然后罩面,进行维修。这种维修往往会错过最佳的养护时机,从而,不仅加大了维护费用,延长了维修工期,而且降低了高速公路的服务水平。已经严重影响了养护管理的专业性、规范性、科学化的进程,阻碍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1.3.养护管理的技术程度较低

由于我国高速公路长期的养护体制的僵化和养护经费的不足,使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技术程度远低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再加上很多养护作业依然采用人工操作,致使养护管理的工作效率低下,养护项目的成果质量不高,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还产生了部分安全隐患,从而使养护工作者疲于养护的具体事务,而没有时间、精力和费用进行养护管理技术的研究。这种恶性循环已经体现出来,即由于我国的高速公路养护技术标准没有完善,各公司都简单的选取了一般公路的养护规范,再加上缺乏专项养护资金(或研究资金),使各养护管理机构在新技术上面的研究力度不够、应用的规模化程度不高。

由于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的历史原因,以及长期的社会环境,国家的各类政策,公司养护管理技术研究上依然薄弱,不能全面理解路面病害的成因与机理,从而不能采用预防性养护的技术进行路面维护。

1.4.养护使用的材料质量不高

由于国家对高速公路的建设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养护的重视程度,从而在道路养护人员队伍的培养与建设上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缺陷。再加上由于传统管理体制所形成的所有养护作业由内部单位行政管理,因而养护生产单位小而全,业务繁杂,这样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尽管每个管理机构都有自己的养护作业队伍,但在这种环境下的每支队伍,水平都相对较低,明显的缺乏的专业性。这样的养护队伍,就很难学习用先进的材料进行养护,所以,养护的质量也可想而知。

同时,由于路面裂缝分为纵裂、横裂、网裂。纵裂、横裂通常采用灌缝的方式养护,网裂和沉陷则采用传统的挖补重铺办法,不仅使大量的旧沥青材料被废弃,造成环境污染,而且每年还要消耗数万吨新材料,导致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等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对高速公路建设材料相对匮乏的高速来说,这种方式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2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主要对策

2.1制定科学的预防性养护管理制度

制度是规范一切工作和员工行为的基本准则。好的规章制度,能使单位各部门之间工作正常衔接、使员工之间相互高效协作,可以减少遗漏,提高工作效率。

(1)高速公路的预防性养护数据收集制度

要想实现由经验型向专家系统型的转变、由事后维修向预防性养护的转变,就必须能够具备对高速公路的各项性能指标检测及评价的能力。而这一工作的基础,就是预防性养护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通过这一制度的建立,把高速公路的交通量、破损及病害情况、环境、日常养护维修记录等资料保存到相应的路面管理信息系统中,然后,才能够通过相应的统计分析进行科学预测,进而实现对高速科学的预防性养护。

(2)高速公路的预防性养护人才培养制度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下,对预防性养护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不够,造成了管理层虽知道预防性养护的重要性,但却缺少项目的具体实施者,从而多次使预防性养护方案流产。可见,建立专业化的预防性养护队伍,通过技术全面、训练有素的专业化养护队伍,才能真正将预防性养护执行彻底,才能真正提高高速的养护效率与效益。

(3)高速公路的预防性养护考核制度

为了提高预防性养护管理、预防性养护工程的质量,应结合“养护质量检查评比办法”,利用平时上路检查及季度考核,对养护中心及各工区的养护工作进行考核、评定。一是相关部门及内部技术人员对预防性养护工作进度、质量、费用控制、安全文明施工进行现场监理、控制。二是聘请专业监理人员对外承包单项预防养护工程进度、质量、费用、安全、文明施工进行监理。三是养护中心及各工区都聘请社会监督员对养护行风进行监督、指导。完善、齐全的养护制度对于完成各类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工程提供了,有效的保证和可靠的指导,应细化到工程管理养护、单项工程建设等各个方面。

2.2改变传统的养护管理体制

(1)形成先进的养护文化

养护文化是养护员工从事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等实践活动的经验积淀和智慧结晶。养护理念是指导养护工作的思想、原则和方针的概括和总结。

(2)建立科学的预防性养护管理方式

养护管理方式决定着对高速公路养护的态度,从而决定着对高速公路养护所采取的技术手段。结合高速公路养护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科学的预防性养护管理方式。

一是实行项目化的管理方式。把高速的预防性养护看做是高速公路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各个项目,采取项目管理的理念进行管理。从预防性养护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立项、预防性养护的计划、组织、实施控制,以及项目的后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管理,这样才能将预防性养护的理念深入全体员工的思想,从而为开展预防性养护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是实行全员的管理方式。高速公路的预防性养护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更不是几个人的事。而是从领导层到执行层,从养护产品开发部门到养护项目的实施部门,全体员工都必须参与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预防性养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是实行精细化管理方式。“精细化管理”,是当今的一种先进的思想、意识和理念,是一种规范各项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方法,是企业为适应集约化、规范化生产方式、建立目标细化、标准细化、任务细化、流程细化,实施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控制、精确考核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它的实质是要求我们按照规范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事情和每一个细节,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好。它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细化、量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的手段,使企业对“人”和“事”的管理达到精到、精确、高效、协同、持续,以至于极致。

(3)改善养护技术新设计

事实证明,先进的养护技术、养护材料、养护工艺对于提高路面耐久性,延长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是自主开发新技术。在SMA路面技术、土工合成材料、乳化沥青、稀浆封层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先进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才能真正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养护质量的高速公路养护目标。

二是积极吸收国外高速公路养护适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并结合高速公路的特点进行相应的革新,将先进的预防性养护机械与养护技术相结合,加速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技术的开发进度与效率。

三是学习并借鉴先进的辅助管理技术,提高高速的预防性养护技术。比如,借助高科技检测技术促进养护质量的监测,实现养护智能化;运用高精度传感器、卫星扫描等先进技术,实现养护检测、评估和分析的自动化,使公路养护更加合理经济。

2.3实施的科学养护计划管理

(1)养护计划的制定

养护工作的管理模式应采用养护计划报批制。每年年末由工程部根据一年来的日常养护实施情况,制定出下一年度养护工程计划,报审定。该年度计划包括工程项目、工程量、单价、分项费用、总费用。其中:单价是按相关工程定额和有关养护工程造价文件结合本线养护实际情况制定。将年度养护计划总费用进行审定,作为对全年养护费用的宏观控制。

这样,各养护处应于每月25日上报下月养护计划,在每月30日上报本月养护工作总结(结算)、路产损失月报表、养护车辆机械使用统计表。根据以上养护计划及报表进行审批、下达每月养护计划费用。

(2)上报养护计划

根据本月计划完成情况、往年日常养护实施安排、路况、桥粱调查情况编制每月养护计划并于每月25日报工程部审核。养护计划的编制应使用统一表格,项目名称统一、工程量统一,单价统一,如有调整,应附详细费用预算。

(3)养护计划的审批及下达

工程部收到上报的养护计划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成,上报领导审批,领导应在10个工作日内审批完成,工程部应在收到领导审批的养护计划当日,及时将养护计划下达。

(4)养护计划的执行

为了突出计划的严肃性,应严格按养护计划执行,突发事件、以及难以准确预测的项目除外,如雨季坑槽、水毁、沿线设施的修复等,但如果严重超出养护计划,应及时与工程部沟通,上报追加养护计划的同时可先组织施工,养护计划的执行情况作为一项考核指标记入季度考核中。

养护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为了搞好养护工作,保证养护质量,合理使用资金,降低养护成本,采取各种技术措施,保持公路的安全畅通。坚持日常保养和及时修复损坏部分,提高公路的使用质量和服务水平及抗灾能力。为了使日常养护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根据高速公路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养护工作月历。

参考文献:

护理质量管理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护士长;管理;思考

1  勤于计划,善于总结

1.1  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周密计划  计划工作的核心是择优,寻求能获得较大效益的行动方案。要明确工作任务和领导要求,掌握所管病房的人力、物力、设备条件等全面情况,做到心中有底,并根据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工作,制订工作计划时应注意从实际出发,群策群力,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充分体现协调性和目标一致的原则,如:深入病区,用精力最佳时间干最重要的工作,有目的跟班工作,及时处理临床工作中出现的重大护理问题或潜在危险,准确收集各项反馈情报及信息。公正,合理分配工作,实行弹性与循环性相集合的工作方法,工作目标要明确,职责一定要落实到每一个人,加强每一位护理人员责任心。

1.2  合理组织,科学指导  根据制定的计划,合理地组织人力、物力去努力实现目标,每项计划都要具体落实到人,使每个护士都明确自己应承担的任务和责任,使每项计划都有最佳人员组合,施行最佳方案,以取得最优效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指导,注意所分配任务的执行情况、协作情况及落实计划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纠正工作中的偏差,让单纯工作质量被监控、被管理转变为自我质量控制,充分发挥护理技能潜能,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护理质量环境与氛围。

1.3  及时检查督导,认真评价总结  根据护理职能部门所制定的效率指标、质量指标和时间指标,对个人和集体所进行的护理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并做好质和量的分析、评价,通过定期分析及工作讲评,找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措施并加以改进,从而使管理工作不断完善,达到实效。

2  敢于管理,注重方法

2.1  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重视护理质量管理  护理质量管理是管理的关键,首先是明确护理质量标准,将质量管理同经济效益挂钩,增强了全体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护士长通过考核、提问、行政及业务查房、以及来自病人、医生、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反馈信息等方式,进行质量跟踪和综合评价,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措施,提出落实方案,从而培养护士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护理质量。

2.2  合理分工,充分发挥护理骨干的带动作用  护理骨干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熟悉专科业务,技术操作熟练,在护士中有一定的影响力,护士长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她们的作用,让她们起到把关的作用,可根据她们的经历、特长、能力、性格等让他们承担一定的管理职责。如:备用药品的保管补充、物品登记管理等,可由专人负责,护士长检查、督促执行情况。有的护士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能超群且教导有方,可让其主管教学和培训;有的护士工作严格、细心、踏实,可分配其主管护理质量控制等,激发她们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强烈责任感和工作协作性。

2.3  灵活运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需要是激励的逻辑起点,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动力,是激励的前提和基础。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它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在每个人身上占主导地位的需要也是各不相同,领导者要善于全面了解、掌握和分析每个人的优势需要是什么,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辩证采取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的方式,把成就激励、竞争激励、期望激励、感情激励、培训进修激励、奖罚激励6种激励方式综合运用到不同的管理阶段,设法去满足下属的需要,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

2.4  坚持用制度管人  作为护士长,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坚持原则,做到一视同仁,规定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对个别人有所例外,要敢于站出来说话,使大家认识到违反规章制度是行不通的。另外,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内部解决,不给上级领导添麻烦。

2.5  正确对待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如在工作中发现问题不能只偏重对症处理,要参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未查明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要召开安全形势分析会,组织全科护士进行分析,认真查找问题发生的各种原因,从而落实人员责任,制定整改措施,达到防患于未然,行之有效的控制,强调以预防为主纠正偏差,使影响护理质量的多种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每一项护理行为达到上下衔接、横向协调。

3  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3.1  严格质量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质量是医院护理工作的集中表现,是对护理工作效果的评价,是衡量护理人员业务技术水平和护理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实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充分发挥质控组织作用,遵循护理质量标准,防检结合、以防为主全面控制护理质量。

护理质量管理工作计划篇(9)

1 《护士长手册》内容

1.1 月护理工作计划P(计划pian)

1.1.1 月护理工作安排:

1.1.2 周工作重点。

1.2 质量指标自查:D(实施do)

1.2.1 自查内容、时间记录。

1.2.2 自查问题记录。

1.3 护理业务活动

1.3.1 各类查房

1.3.2 业务培训。

1.3.3 参加讨论。

1.3.4 专题讨论。

1.4 月工作小结:C(检查check).

1.4.1 感染监控记录。

1.4.2 小结。

1.4.3 护理质量指标反馈。

1.5 护理质量分析:A(处理action)

1.5.1 组织方法:护士长组织科室护理指控小组成员召开的有关科室质量会。

1.5.2 效果评价:是持续改进的过程。

2 实施方法

总护士长对所辖管区的科室新护士长上岗后,通过PDCA循环的方法实施6个月以上的重点动态培训,结合临床实际管理效果有针对性进行评价、指导。并对手册的填和质量检查的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培训。

2.1 提高护理管理效率

临床护理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护理业务管理、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护理安全管理等多头绪共存的管理体系,同时护士长在管理过程中还需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这就需要护士长具有很强的协调组织能力,新护士长在管理中往往由于经验不足,使得工作中缺乏主次、计划性不强,经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现象,如往往重视了重病人的护理安全与护理质量,往往就忽视了其他病人的基础护理质量等现象的发生。因此,总护士长在指导新护士长进行工作计划,要根据本科室的实际工作特点,结合科室重病人管理、护理安全管理、年度训练计划落实、护理部月工作重点、医院大项工作安排和上月工作中存在待解决问题等进行有重点的护理工作安排。计划做到既要落实远期的也要抓住近期的,既要做好重点、也要兼顾一般的原则。月工作计划一定要体现为什么要做、做什么、谁来做、什么时间做、怎样做,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还要把月工作有计划的分解到每周进行组织落实,作为护理管理者要把护理安全作为每日、每周、每月的重点来关注。总护士长要了解新护士长的月工作计划,协助、督促落实检查指导,对新护士长的管理做到有的放矢,及时提出工作改进建议,使新护士长的护理管理做到月有计划周有安排,提高新护士长的护理管理效率。

2.2 明确管理目标

按照计划和目标实施是PDCA循环中的重要步骤。“护士长手册”中对护士长的质量指标的自查有明确规范的内容和要求,并且有自查问题的记录,护理部对护士长在自查中发现的问题不进行质量扣分。自查内容包括重病人管理、病区管理、入院出院管理、人性化护理、无菌技术管理、急救器材管理、共九项,48项次的内容,基本涵盖了临床病人护理质量要求的全部内容,一目了然。总护士长在日查房中要指导新护士长按要求每周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依据自查的内容对发现的问题有明确的记录,如发生问题的人、时间、内容、及处理结果等均应记录在案。明确的护理管理目标可使新护士长的护理质量管理有针对性,且具体可操作,总护士长对新护士长在质量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给予及时沟通,对发生的问题应明确性质,做到改进、处理有依据,保证问题发生后能及时、公正、有效的处理,能使新护士长通过处理这些发现的问题中找到经验和教训,逐步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新护士长的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这是新护士长尽快进入角色提高管理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总护士长应着重关注的环节。

2.3 做好专科业务查房

“护士长手册”对护士长的护理业务活动要求,每周组织专科查房或业务培训1-2 次。业务查房的内容:重病人查房、教学查房、个案查房;业务培训包括:年度训练计划落实、规范技术操作、专科理论、专科业务培训;参加医疗讨论:死亡讨论、重病人讨论、大手术前讨论、全院会诊;专题讨论:和专科有关的专题讨论、医疗专题讲座、新业务新技术、新的理论讲座。护理业务活动是提高专科护士护理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体现和提高护士长组织能力和自身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护士长积极参加和组织专科护理业务活动的能力直接体现护理的专业水平,影响专科的护理质量和护士的护理能力提高。同时高质量的护理业务查房也是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的医疗活动,是保证病人护理安全,改进、提升护理质量的护理管理过程。总护士长要关注新护士长每一次组织的护理业务活动,要经常参加并跟班指导新护士长组织的专科业务活动,这样不仅直接了解新护士长的业务活动组织效果,及时发现和纠正其中的不足。

2.4 及时评价管理效果

月工作小结是“护士长手册”中必不和少的重要管理环节,它也是PDCA循环中,对实施的计划情况的检查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的过程,寻找和发现计划中的问题并进行持续改进的过程。在月管理质量评价中,感染监控结果是院感染控制科,对科室在内院感染预防管理的评价,护士长对其中不合格项目一定要有原因分析,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效果评价,确保病人的医疗安全。

护理部的指标反馈是当月护士长管理质量效果的一个重要依据,反馈的记录也是年度评价护士长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总护士长要将护理部反馈的指标及时记录于护士长手册中,对不合格、未达标项次的问题,帮助新护士长进行逐项的分析检查。总护士长还要指导新护士长写好月工作小结,小结的重点:本月工作重点完成的管理工作和解决的问题、月工作计划落实的效果。月工作小结也是护士长年度工作总结的重要积累,特别是数据性的资料总结。总护士长通

过关注这个管理环提高新护士长的自我总结和评价能力。

2.5 发现管理薄弱环节

检查和发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是PDCA 循环质量管理中的最后有一个环节。组织方法:由护士长组织科室护理指控小组成员每月月底前召开护理质量分析会,主要内容是共同分析本月科室护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梳理问题的性质和处理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措施。并对上月问题的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价,对本月中短期可解决的问题措施落实效果的评价,这是持续改进的一个重要环节。总护士长要坚持每月参加新护士长组织的科室质量分析会,帮助科室质控小组对本月发生问题的分析,提出的质量改进意见做到具有可操作性,确实起到巩固成绩防止不良结果的再次发生,将未解决的问题纳入下一个循环的作用中。

3 效果评价

3.1 提高了新护士长盯着问题做工作的能力

实施“护士长手册”管理,使新护士长的管理做到了护理管理有目标,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措施有针对性,改进效果明显,对新护士长尽快进入角色适应角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新护士长每月对护理部的护理质量反馈和自查中发现的问题,都有改进措施,使新护士长能够有盯着问题做工作的能力,管理有目标,改进有方向。

3.2 提高了新护士长业务技术管理能力

组织的教学查房作为专科护士业务学习的内容之一,对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和护理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护士长要组织一次高质量的教学查房需要充分了解病例,复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护理有关的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护士长在组织相关的查房同时需要不断提高、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不断学习和掌握新业务新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医疗前沿,率先掌握新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操作技能,这对新护士长业务技能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总护士长通过参加所辖科室的业务查房不仅指导并了解查房效果,同时还可充实、拓展专科知识,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可以在查房中更有针对性进行指导、管理。

3.3 工作态度积极主动

两年来我院在更换了一半以上的临床科护士长的情况下,在大批的年轻的聘用护士充实到临床一线,医院减员增效的情况下,医院的整体护理质量质量没有下降。新护士长们工作热情高,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临床的护理管理中,为适应医院的快速发展,保证护理安全,新护士长坚持晨晚间护理查房,并利用业余时间检查护理质量,许多科室护士长为尽快提高年轻护士的专科业务水平,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护理业务学习等,使之在管理中不断成长和进步,自身的护理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两年来在新护士长中涌现出一批的优秀护士长和先进护理单元,对医院的整体护理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护理质量管理工作计划篇(10)

PDCA是计划、执行、检查、纠正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所谓PDCA循环管理即按照计划、执行、检查、纠正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不断循环的过程。PDCA循环管理较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管理中,近年来由于其显著的管理效果也开始被应用于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本研究主要分析PDCA循环管理对儿科护理质量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300例儿科患儿为观察组;以2014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300例儿科患儿为对照组。观察组男139例,女162例,年龄0.5~4岁,平均年龄(1.1±0.4岁);对照组男166例,女134例,年龄0.6~4岁,平均年龄(1.2±0.5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PDCA循环管理护理。PDCA循环管理的护理方式主要包括:计划(Plan)阶段,主要是制定护理计划,先根据具体的护理任务制定总的护理目标,再将护理任务分配到每一个护理人员身上;执行(Do)阶段,主要是将制定的护理计划进行落实,每个护理人员都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与此同时也注意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检查(Check)阶段,主要检查护理计划的完成情况,并将每天的护理情况跟预期的效果进行对比,与预期效果有差距时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护理质量;纠正(ACT)阶段,通过在护理人员间开总结会的形式来纠正护理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错误,与此同时,让优秀的护理人员分享护理的成功经验。针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错误,护理工作小组应通过总结会讨论出统一的正确的纠正方式,确保护理质量。以上四个阶段是紧密联系的,并且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是循环进行的。

1.3评价标准

对患儿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进行评价。评价护理满意度时应注重考查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护理态度等。主要以问卷的形式在患儿即将离开医院时由监护人填写。护理满意度主要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评价等级。评价护理质量时,主要是按照护理质量标准对护理中涉及的每一项工作进行质量检测。另外,在评价护理质量时,注意记录两组的并发症发生例数。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后,对护理满意的患儿家属190例,基本满意99例,不满意11例;对照组护理后,对护理满意的患儿家属151例,基本满意78例,不满意71例。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质量评分

观察组护理后,护理质量评分为(89.30±5.50)分;对照组护理后,护理质量评分为(62.8±5.70)分。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儿科护理中,最为常规的护理就是注意住院环境的清洁,经常观察患儿的身体体征,在出院前督促其监护人需要注意的事项等[2]。常规护理具有一定疗效,但是总体效果不明显。本研究主要分析PDCA循环管理的护理方式对儿科护理质量的影响[1]。两组护理满意度显示,观察组满意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不满意人数少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采用PDCA循环管理护理的护理质量能够让患者满意,具有较好的护理效果;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显示,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采用PDCA循环管理护理具有较好的护理质量[3]。采用PDCA循环管理的方式,制定护理计划、执行落实护理任务、检查护理计划的完成情况、总结分析护理中出现的常见错误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在采用PDCA循环管理的治疗方式时,应注意该护理方式内的每个环节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紧密相连的,并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循环执行的。采用PDCA循环管理的治疗方式有助于提升儿科患儿的护理质量[2]。

综上所述,采用PACA循环管理的方式能够帮助提升儿科患儿的护理质量,帮助患儿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艳军.PDCA环在医院科技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2012,18(4):564-565.

护理质量管理工作计划篇(11)

中图分类号: TU85文献标识码: A

系统设备维保引入项目管理的意义

项目管理理论作为一项相对比较成熟的管理理论,在建筑工程、企业管理等领域发挥了巨大的管理提升作用。我们在国内某大型枢纽机场配套停车楼内系统设备维护和保养的管理工作中,把系统设备维保工作视作需要进行标准化、精细化管理的项目,将项目管理理论引入系统设备维护管理,用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指导系统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仅仅2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该停车楼从竣工接收到正式商业运营的工作,在后续运营中系统设备运行情况良好。将项目管理理论引入系统设备维保的意义在于提升管理效率,提高系统设备的维保质量,同时可以有效的控制系统设备维保成本和费用,改善系统设备兼容性问题,提高系统设备运行的稳定性,降低故障率。

系统设备维保业主方的项目管理

业主方是系统设备维保的主要责任方,也是系统设备运行的主要使用者,因此在系统设备维保项目管理中,业主方的项目管理是责无旁贷的主体单位和核心单位。对业主方而言,系统设备维保项目管理的主要内涵是:从设备系统接收开始,通过项目策划和项目控制,使系统设备维保的费用、维保进度和计划以及维保质量目标得以实现。业主方的项目管理工作涉及系统设备维保的全过程,分为策划阶段和实施阶段。

策划阶段业主方的项目管理

在策划阶段,业主方首先应根据设备系统的专业性、维护目标和维护范围,对设备系统维护方案进行总体性设计。首先将设备系统进行科学有序的分类,明确各个分项设备系统之间界面划分,对分项系统设备建立明确的设备设施清单、台账。然后制定分项设备系统维保的工作目标和维保任务,拟定设备系统维保的投资目标,进行统筹规划。同时在策划阶段,应考虑到的其他项目管理工作还包括:安全管理计划、合同管理计划以及组织协调计划。对于需要严格管理设备备品备件的设备系统,还需要对设备备品备件的供货商、供货进度、技术参数等进行深入研究,确定备品备件管理计划。

系统设备维保项目管理的投资目标、进度和质量目标之间,必然存在矛盾的一面,也存在统一的一面,如果追求设备系统的质量要求,往往需要增加设备系统的维保工作量和费用。各个分项系统设备之间的维保进度和计划也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冲突。因此,在设备系统维保的策划阶段,通过有效的管理和规划,可以有效的解决以上问题,并为实施阶段的工作奠定基础。策划阶段的项目管理工作,是业主方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点。

实施阶段业主方的项目管理

实施阶段的项目管理是业主方项目管理的主体阶段,对于系统设备维保,实施阶段就是设备系统的整个运行周期,主要管理目标包括安全管理、进度控制、质量控制三个方面。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维保计划编制与调整;维保供应商的采购管理;维保合同管理;系统设备运行情况的反馈和资料收集整理;对供应商的定期考核;维保计划与进度控制;备品备件采购与供给管理。

相对于建筑施工行业的项目管理,业主方在系统设备维保项目管理的实施阶段要承担更多的管理任务,因为系统设备维护保养行业,基本没有成熟的监理方,且业主方也是系统设备的运行使用方。因此,在系统设备维护保养的项目管理上,安全管理、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三个方面主要应该由业主方负责实施。

在实施阶段的管理过程中,项目管理应采用PDCA循环进行管理。业主方应根据项目策划阶段的工作成果,建立系统设备维护保养的安全和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结合系统设备维保工作的性质、规模、技术复杂程度等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和质量目标。在系统设备的运行过程中,采集系统设备运行的相关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确定系统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将系统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与此前制定的安全和质量管理目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系统设备维护保养工作中的偏差点,通过升级维护保养方案、调整维护保养频次等手段,不断提高维护保养工作质量。

进度控制方面,业主方应从整体出发安排各个分项系统设备的维护保养计划。例如UPS系统、供配电系统和弱电系统之间的维护保养计划一定要有统一规划,供配电系统的停电保养、应急电源带载测试等保养安排一定要与UPS系统更换电池组等大修保养工作安排错开,避免出现系统设备断电的情况。而UPS系统的放电测试,则可以与供配电系统停电维护安排在同一间间,在供电系统停电保养的情况下直接测试UPS系统的应急供电能力,节约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

系统设备维保商的项目管理

在系统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中,维保商的工作是现在按照业主方的要求和标准执行系统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维保商的项目管理工作主要服务于项目的整体利益和自身的利益。其项目管理的目标是使系统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达到业主方的要求,同时达到进度计划管理目标和成本管理目标。

维保商在获得业主方委托后,要根据业主方的目标和系统设备的技术指标制定维护保养计划,合理安排系统设备大修改造方案。同时维保商需要组建维保项目组,确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巡检人员、值班人员等专业人员的人数配备,编制项目任务分工表。项目组的人员薪酬在整体项目的成本计划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对项目组的人员配置进行科学的分析设计也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

采用动态控制原理控制维保工作进度能够更加精细化的进行项目目标控制,促进项目管理的科学化提升,主要步骤有:1对维保进度目标进行逐层分解,将系统内各设备器材由宏观到微观的编制维护保养计划;2在维护保养过程中对进度目标进行动态跟踪和控制,收集维保工作的实际进度和系统设备运气状况,定期与维保计划进行比较;3如发现偏差,需要调整维保计划,采取技术措施、经济措施等进行纠偏。

系统设备合同管理

系统设备维护保养合同是确定业主方与维保商之间权利与义务的法律依据,主要有:维保工作范围的设备设施明细、合同金额、期限与付款方案、维护保养方案、维护保养质量要求、系统设备运行标准、考核方案与考核依据等内容。

系统设备维护保养合同一般采取固定总价合同,约定考核频次,按季度进行付款。业主方应按照合同约定的考核方案对维保商进行考核,考核方案的制定应充分体现业主方对系统设备运行维护的标准要求,要涵盖系统设备运行维保工作的主要监管点,但不能过于冗长。

备品备件管理

系统设备的备品备件供应有甲供和乙供两种方式。甲供备件指业主方提供备品备件由维保商使用,这种方式可以加强业主方对系统设备的管理力度,避免出现维保商以换代修,降低备品备件采购投入,但需要业主方对系统设备的备件使用有深入的了解,也增加了业主方的管理工作量。乙供备件指业主方将备品备件管理并入维保商的服务范围内,备品备件的采购费用含在维保合同总费用中,这种方式减轻了业主方的管理工作量,可以减少业主方与供应商之间的摩擦,但不利于控制维护保养的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