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中化学物质用途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12-05 04:33:04

高中化学物质用途总结

高中化学物质用途总结篇(1)

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食品安全、酿酒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相关专业的学习、研究提供通用的语言和方法,在学科体系中有承前启下作用。食品生物化学内容抽象、繁杂;知识点联系紧密,综合性较强;复杂的代谢反应环环相扣难以理清;是较难学习的课程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一般思路开阔但缺乏持之以恒的坚持;表现欲强但自我约束与管理能力较差;理想远大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课程特色与学生特点都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提高其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助其成才。

一、结合专业兼顾学生需求安排教学内容,解决学时有限的问题

《食品生物化学》的课程特点及知识容量要求有较多的学时(笔者认为理论课时至少应在60学时以上)才能比较详细、系统的讲解,实际情况是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生化的理论学时在40-50之间,甚至更少。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既要保证生物化学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学生深造的需要,必须对内容进行筛选,分清主次。《食品生物化学》内容可分为大分子物质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控、分子生物学三大块。结合食品类专业的后续课程和学生需求对内容进行如下安排:大分子物质结构与功能部分是讲授的重点,但要突出蛋白质、糖、脂类化学,核酸化学略讲;物质代谢部分有策略的讲解:不细讲每一步反应机理及每一条代谢途径,重点在途径的整体性及途径间的关联上(详见本文三(二)内容);结合考研的需求分子生物学部分简略讲解;以应用实例为切入点适度介绍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前沿知识与技术以拓展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具体到每个章节,学时分配上应偏重于难点、重点部分,对于较易理解的知识模块,教师用启发式或问答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确需要掌握的内容即可。单次授课容量由少增多循序渐进,力争做到让学生前期不厌学,后期能跟上。开始的2-3次课内容不易过多,这是因为学生对生化知识生疏,对老师教学方式、方法不熟悉,过多的内容易使学生手忙脚乱,进而厌学。随着教学的进展,教师可将进度加快到学生能接受的水平。

二、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可帮助学生掌握生化知识

(一)实例教学法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主动学习的有效动力,实例教学是活跃课堂气氛的良好方法。食品加工、看病治病、健身美容等日常生活都有生物化学知识的应用,结合授课内容将这些知识适时穿来,即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必需氨基酸与食品营养价值相结合,面包的疏松、弹性与蛋白质的分子结构相结合,减肥与物质代谢相结合等。通过这样的联系不但使生化知识经久难忘且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感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教学效果必然会大大提高。

(二)学生主导课后总结、课前复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及动画、视频的有效组合使教学更直观与灵活,但授课内容却不能系统的呈现在学生面前,知识间逻辑层次也不清晰。故此,老师们一般在每次课结束前亲自总结授课内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容易使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性。如果每次课让2-3名学生作一次“小老师”,描述授课内容,总结难点、重点,分析逻辑关系,不但能督促学生认真、用心听课,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课前复习一般采用的提问方式容易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如果摆出“擂台”让学生提问,其他同学回答,不但能促进学生课下复习,更能刺激学生开动脑力、查阅资料以提出有水平的问题。这种学生主导的课后总结、课前复习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表现欲,在帮助他们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起到了拓展思维、提升语言组织能力的作用,为了保证课堂的实效性,总结与复习时间不易过长且与平时成绩相关联。

(三)开展自主课堂,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对生物化学内容中较易理解的部分可采取自主课堂的形式授课。例如维生素部分,内容简单、有序,网络资源丰富,生活实例较多,每一种维生素可独立成篇。因此,可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组负责一种或几种维生素的讲解。要求学生自制课件、自己讲解,但教师对讲解的内容、课件提前把关以保证自主课堂的实效性与严肃性。自主课堂的开展可提高学生对文献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知识的梳理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其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多途径、多方法,对学生“授之于渔”

(一)生化理念与思维的建立可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及理解能力

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归纳总结能力较弱,个人认为帮助其建立生化理念、培养生化思维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物质结构、性质、功能间的关系“物质结构决定其性质,而性质是功能的基础。”该理念贯穿生物化学整个知识体系。因此在讲解大分子物质的结构与功能时,通过反复强调、实例讲解使学生理解其内涵。该理念的建立,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酶活性的改变、代谢的调控、基因表达与调控等抽象而具体的知识。物质代谢部分反应众多、途径交叉是生化的难点,但不变的定律是代谢一定与机体状态相适应,这种思维模式能帮助学生理解代谢途径间的联系与调控。生化理念的建立、生化思维的培养相当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生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整体性、系统性概念的建立可提高学生联系、分析能力

《生物化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代谢部分,途径多,过程复杂,反应与反应之间、途径与途径之间是点点相连、环环相扣。学生要记住每一步代谢反应是非常困难的。结合食品科学类的课时安排、专业特点及考研需求,在授课时采用“纲举目张”的方式:强调每一代谢途径的整体而不是每一步具体反应过程与机理。如在讲葡萄糖的有氧氧化时会首先给出如图1。这样简单化的代谢途径因脉络清晰而便于学生记忆,此为“纲”。在具体讲解每一阶段时要求学生重点关注该阶段发生部位、关键性中间物、最终产物、重要的调控酶及所催化的反应(此为“目”)。糖代谢所有途径讲完后,以6-磷酸葡萄糖为中心点用一个简图把各途径联系起来。通过这样的复习、总结,不但强化了代谢的整体观,更有利于深入分析糖代谢间联系与调控。利用代谢与机体相适应的理念,通过糖代谢的总图,分析代谢途径间的联系与调控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代谢途径的生理意义及调控方式。用先总后分再总的方式推进,通过多次重复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是生化的难点。如果以三羧酸循环为主线,给学生提供一个三大物质代谢的轮廓图,再以科学饮食和减肥为切入点,将三大物质代谢联系起来既能避免代谢的繁琐与枯燥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机体的整体性及知识间的关联性,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从细节着手理解基本概念的内涵可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生物化学名词概念比较多,要牢记这些费时、费力。应用型本科的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老师一些小技巧的使用可帮助学生有效记忆。一些概念要教会学生从字面理解,如变构酶:变为“改变”,构为“结构”,联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该名字的含义基本就清楚了;一些名词要强调几个关键点,如呼吸链:要求学生注意呼吸链的位置、包含的物质及作用,加上一定的文字组合就可记住该名词;一些名词需理解个别字,如“酶原”、“维生素原”、“糖原”等,对“原”字的理解是关键,结合“原”的意思“最初的、开始的”,这几个名词的内涵也就掌握了。这样的学习方法避免了死记硬背,引导学生灵活掌握知识,提升其记图1忆力。

四、利用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综合素质

(一)实验内容体现“应用性”及“综合化”

生物化学是与实践密切相关的课程,因此实验项目的选择以“应用性”为主,实验技能即要包括生物化学的基本技能又要体现生化技术的应用,为此在具体的实验内容安排上以综合化的实验为主导。如“免疫球蛋白的提取、纯化与鉴定”综合性实验,将蛋白质的提取技术(盐析、有机溶剂沉淀)、脱盐技术(透析、超滤、层析等)和分析技术(包括分光光度测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技术柔和在一起。通过训练,学生一方面掌握了大分子物质制备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应用了当代的主要生化技能与手段。同时通过教学组织,引导学生把学习的重点从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逐渐延伸到基本方法、基本策略思想的学习上来。

(二)实验设计体现

“主动性”及“全面性”为了全面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并调动其主动性与创造性,要求自行设计“核酸提取与鉴定”的实验方案并讲解。为了保证课堂实效并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老师对学生的实验方案把关。学生查阅资料可将核酸的微量制备技术(包括有机溶剂抽提、高速离心、多聚酶链式反应)和分析技术(紫外分析、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技术)学会、吃透,使学生对实验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实验准备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抽象的实验内容具体化和直观化;通过讲解实验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训练在确保实验效果的同时提高了实验的复杂程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的方法思维和创新意识。

五、建立教学反馈交流机制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也如此,一切教学手段都应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此利用课余时间在期初、期中、期末各安排一次与学生交流、反馈。方式可以以面对面进行也可以以书面问卷的形式进行。期初的交流主要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习惯以及对生物化学课程的要求与期待,通过了解学生制定本学期授课的基本内容与课堂设计;期中的交流重点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内容的深浅、进度的快慢是否适合学生,学生能否掌握及理解,通过交流调整教学内容与手段;期末的交流是进行总结及反馈,为下次上课做准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要由QQ、微信平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回答或解决。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生化的学科特点、老师的要求及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也作出适当的调整更好的掌握生化基本知识与技能。面对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上好理论性强、内容繁杂的生物化学课对老师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力,创建和谐课堂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与学习能力的提升不但有助于学生学好生物化学这门课,更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何金环,连艳鲜,王永芬.应用型本科动物生物化学核心课程建设[J].生命的化学,2015,35(3):438-441.

[2]张鸣放.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9(3):1-4.

[3]吴建成,陈平,李志林.应用型本科公共基础课课程建设的主线[J].大学教育,2016(7):17-19.

[4]熊伟,左绍远,等.对医学类本科专业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反思[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7):591-594.

高中化学物质用途总结篇(2)

新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是:掌握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等基础知识,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有关实验的基本技能。乙醇既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对乙醇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也是学生深化理解同分异构体概念的过程。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性质变化中去领会有机化合物的实质:官能团决定性质,为学生学习其他烃生物起到指导和帮助的作用。可以说,本节课前承烃类化合物,后启羧酸、酯类化合物,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

二、把握课程理念,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要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为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从组成和结构的角度理解乙醇的性质和用途,认识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强调官能团与物质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实验操作等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从乙醇的结构、组成和性质出发,认识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乙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的社会问题,渗透科学看待事物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感受祖国文化历史悠长,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 理论联系实际,确定重点难点

布鲁纳学习理论认为:认知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故而,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乙醇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乙醇的分子组成及结构;乙醇的化学性质;官能团的概念。教学难点: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从结构的角度初步理解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四、分析教学对象,确定教学方法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其学习思想逐渐转变为“自主型”,他们学习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明显增强。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加强直观性教学,采用设问、阅读、类比、引导、讨论、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产生联想,运用知识迁移规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所学知识。

五、结合学生实际,指导学习方法

鉴于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采用直观感受与阅读相结合的方法来获取乙醇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推理来理解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六、创新理念引领,实施教学过程

一曲“开缸酒”拉开了本节的序幕,燃起了学生内心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联想乙醇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出乙醇的分子式,引导学生自由组装其可能的分子结构模型。新课标指出:实验是探究物质结构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结构的原子连接方式,结合金属钠可以保存在煤油中但却与水剧烈反应的实验事实引发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找到乙醇分子结构的特征之处。从而,确定乙醇的分子式。通过CAI模拟乙醇与钠反应的微观过程来引出官能团的概念,从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由酒精灯中乙醇的燃烧引出乙醇的另一种氧化方式――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学生亲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机理,CAI模拟乙醇催化氧化的微观过程。从而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本节课的又一重点、突破又一难点。

我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学生的理解。围绕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有针对性、有梯度地设置了响应的习题,力求使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这样既使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又引起了学生对相关社会问题的关注。

高中化学物质用途总结篇(3)

二、物质代谢绘图讲解

物质代谢是整个生物化学的核心,也是生物化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很多学过生物化学的学生,之所以过了很多年依然记得“三羧酸循环”是糖代谢中一个重要的循环,是因为在大多是课本中都有三羧酸图,让学生很容易记住,另外,糖代谢途径是整个生物化学中比较难的,同时也是考试的重点,因此“三羧酸循环”几乎成为了生物化学在学习过程中的代言词。对教师而言,在讲解代谢过程时,需要保持一定的条理,这无疑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在讲解之前需认真备课,从而明确重点。笔者在进行物质代谢的讲解过程中,经常在进入物质代谢内容的第一次课时就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哪些是必须掌握的内容,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引导作用。三大代谢,不管是哪一个代谢途径,都需要了解发生大的区域,重点掌握不可逆的步骤及限速酶和伴随的能量代谢,根据途径不同,提出的要求也不同,而磷酸戊糖途径是整个糖代谢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对人体生理最为重要的途径。学生学好物质代谢,最重要的是进行归纳和总结,笔者在讲完了三大代谢途径之后,就要求学生能够自己绘制一张代谢图,这张图上包含了三大物质的6条主要代谢途径,以及这几条代谢途径之间的关系,需要掌握的内容主要包括限速酶、不可逆反应、ATP生成和消耗的主要特点。学生必须学会自我归纳和总结,从而找出每一个代谢途径的关键,这样对于学生的基本功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

高中化学物质用途总结篇(4)

(1)掌握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掌握N2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位、构、性”三者关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2)通过N2结构、性质、用途等的学习,了解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线索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投影(或挂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图,让学生从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写氮族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根据元素周期律让学生通过论分析氮族元素在结构、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的相似性:

[学生总结]最外电子层上均有5个电子,由此推测获得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所以氮族元素能显-3价,最高价均为+5价。最高价氧化物的通式为R2O5,对应水化物通式为HRO3或H3RO4。气态氢化物通式为RH3。

氮族元素的递变性:

氮磷砷锑铋

非金属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HNO3H3PO4H3AsO4H3SbO4H3BiO4

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弱增强

NH3PH3AsH3

稳定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

[学生总结]+5价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较强的氧化性,但+5价磷的化合物一般不显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种价态,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种氧化物,但磷主要显+3、+5两种价态。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哪些递变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后投影]课本中表1-1。

[引入第一节]

第一节氮和磷

氮气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边提问边总结]

(一)氮的存在

游离态:大气中N2的体积比为78%、质量比为75%。

化合态:无机物中(如硝酸钾等),有机物中(如蛋白质、核酸等)。

[引导]请学生观察周围空气并通过联想分析氮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总结]

(二)氮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1:0.02),比空气稍轻。

[投影]常见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溶解度,让学生进行比较。

难溶气体:N2(1:0.02);H2(1:0.02);

微溶气体:O2(1:0.2)

可溶气体:Cl2(1:2)、H2S(1:2.6)

易溶气体:SO2(1:40)

极易溶气体:HCl(1:500)

[思考]实验室制N2时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收集?

(三)氮气的化学性质

[引导]结构决定性质,先研究N2的结构。

1.N2的结构

电子式:;结构式:NN。氮氮三键的键能很大(946kJ·mol-1),所以N2很稳定,通常情况下,性质很不活泼。

2.氮气的化学性质

(1)与氢气反应

(2)跟镁反应:3Mg+N2Mg3N2

(3)与氧气反应:N2+O22NO

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分析上述三个反应。进而得出“氮气既能表现氧化性,也能表现还原性”的结论。

[引导]中国有句农谚,叫做“雷雨发庄稼”,谁能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请大家阅读教材第3-4页内容,再来理解这句农谚。

[学生总结]

[补充演示实验]教师事先在一烧瓶内充满一氧化氮气体,让学生观察一氧化氮的颜色等。打开瓶塞,让学生观察变化。

[学生观察结论]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气体、二氧化氮显红棕色。通常条件下,一氧化氮易转化为二氧化氮。

[教师引导]请用双线桥法标出以上三个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活动]完成以上作业,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加以说明。

(四)氮气的用途

1.合成氨、制氮肥、制硝酸。

2.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填灯泡、保存粮食和水果。

[教师引导]请学生分析以上用途中利用氮气哪方面的性质。

(五)氮的固定

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做氮的固定。

途径:自然固氮(雷雨固氮、生物固氮);人工固氮:合成氨工业。

教师向学生介绍人工模拟生物固氮这一世界性研究课题的现状和前景,鼓励学生献身科学研究为人类作出贡献。

[课堂小结]

结构、性质和具体反应之间的联系: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随堂练习]

1.不属于氮的固定的变化是()

(A)根瘤菌把氮气转化为氨(B)氮气和氢气在适宜条件下合成氨

(C)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合成NO(D)工业上用氨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答案:D。

2.在汽车引擎中,N2和O2进行反应会生成污染大气的NO(N2+O22NO+Q),据此,有人认为废气排出后,温度即降低,NO分解,污染也就会自行消失,事实证明此说法不对,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常温常压下NO的分解速度很慢

(B)在空气中NO迅速变为NO2而不分解

(C)空气中N2与O2的浓度高,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D)废气排出后,压强减小,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答案:AB。

3.利用下列方法,可以在实验室里从空气中制取氮气的是()

(A)把空气液化,然后分离出氮气

(B)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铜网

(C)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镁粉

(D)把空气通过装有氢氧化钠的洗气瓶

答案:B。

4.现有M、R两种第ⅤA族元素,下列事实不能说明M的非金属性比R强的是()。

(A)酸性:H3MO4>H3RO4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MH3>RH3

(C)气态氢化物还原性:MH3>RH3

(D)含氧酸盐的稳定性:Na3MO4>Na3RO4

答案:C、D。

5.在F、P、Si、Fe这四种元素中,每种元素都有某些方面区别于某它三种元素。若从中选出氟元素,选择的理由中正确的是()。

(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

(B)单质与冷水反应最剧烈

(C)单质固态时为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

(D)在氧化物:OF6、P2O5、Fe2O3中,OF6最稳定

答案:BC。

6.在标准状况下,将O2与NO按3:4体积比充满烧瓶,将烧瓶倒置于水中,最后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单位:mol·L-1)()。

(A)0.045(B)0.036(C)0.026(D)0.018

答案:B。,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7.1898年,曾有人发明了固氮的一种方法,该法以石灰石、焦炭、空气为原料。第一步反应是石灰石分解;第二步是使第一步反应产物和焦炭反应,在电炉中的高温下制得第三步反应起始物;第三步反应中另一反应物是空气,该反应也是在电炉中完成的,生成一种固体;第四步是使该固体和水蒸气反应制得氨气。又知该固体中有与N3-互为等电子体的离子。

(1)试写出四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试简评该固氮方法。

答案:(1)CaCO3CaO+CO2;CaO+3CCaC2+CO;CaC2+N2CaCN2+C;CaCN2+3H2O(g)=CaCO3+2NH3。

(2)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原料众多,设备重,生产成本高。

8.有A、B、C、D四种气体,能发生下列变化

A+DE+H2O,E+O2D,

C+DB+F,B+O2C。

且已知其中:C为红棕色,D能使石灰水变浑浊,E常温下是固体,F是一种酸酐。

(1)写出四种气体的化学式: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2)写出C+DB+F所表示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D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高中化学物质用途总结篇(5)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乙烯的性质和用途。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围绕“结构、性质、用途”三者间的关系展开教学(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性质反映结构)。

教学过程设计(全程采用的是多媒体PPT教学):

一、职业素养

利用课前5分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通过观看一个因违章作业而带来严重伤亡事故的视频来加强学生按章作业的意识。因为中职生的培养定位就是技术操作工人,他们在企业按章作业,就是企业的安全保障。

二、新课引入

通过一幅水果由生到熟的图片展示,从生活中的现象切入,引出本节课内容。这样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学内容

首先展示出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图,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个整体的印象,然后围绕结构、性质、用途来展开讲解。

(1)结构

(2)性质

①物理性质

成熟的苹果会释放出乙烯,叫同学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亲身感官体验归纳总结出乙烯的物理性质(展示大红苹果图片、抽同学起来列举性质)。

②化学性质

a氧化反应

通过乙烯与高锰酸钾的反应、乙烯的燃烧的反应的视频演示,直观地观察反应的现象(颜色的变化),避免单纯讲解理论的空洞感。

b加成反应

先根据在讲结构时学生对乙烯性质的推测,引出乙烯的特征反应――加成反应这个重点。并通过对乙烯与溴水加成反应的微观实质flash演示(双键中的一键断裂,两溴原子分别加在两断键上),直观地观察反应的现象及反应的实质,在观看反应实质的演示时,叫学生思考,溴原子是怎样加在乙烯分子上的?加在什么地方?把溴分子换成其它分子会是怎样?再结合书本,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加成反应的定义,这就加深了学生对加成反应的理解,从而突破了从结构上理解加成反应这一难点,而在传统教学中是无法看见微观反应机理的。

c聚合反应

学了加成反应后,可以向学生提问:加成反应是乙烯和其它试剂加成,如果没有溴分子这些加成试剂时,乙烯会不会自己和自己加成?从而引出聚合反应,然后通过乙烯与乙烯自己加成的动画演示(聚乙烯的生成),结合讲解,让学生掌握聚合反应。并叫学生思考,聚合反应与加成反应有没有相似之处?从而揭示出聚合反应的实质就是加成反应。

高中化学物质用途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S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4-0065-03

目前,传统的制丝配方叶组分组方法主要是以烟叶原料感官特性为分组依据,将制丝配方叶组中若干个具有相同或相近风格特点的烟叶原料组合形成叶组配方模块。感官评吸过程中,评吸人员的感官评吸技能差异及个人喜好等主观因素均会严重影响分组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此外,由于分组后模块中的原料感官特性、等级部位均较为相似,容易产生感官缺陷累加现象,造成模块功能特性降低。针对上述情况,研究拟进一步结合对烟叶原料的感官评吸与化学分析,确定出更适合的分组依据,有效确保和提升制丝配方叶组的分组效果。

一、烟叶原料化学特性分组的理论基础

烟叶原料常规化学成分含量在加工处理过程中的变化幅度较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且不同感官特性烟叶原料间的常规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性也相对较小。与之相比,烟叶原料中的挥发性成分可以通过主流烟气蒸馏直接进入烟气中,从而对烟气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感官特性烟叶原料间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差异较大,且其在加工处理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也较为明显。

烟叶原料在加工处理过程中产生并积累挥发性香气物质的途径较多,目前,已经鉴定确认并建立理论依据的可概括为四种,四种途径均以不同的香气前体物质分步骤向香气初产物、香气中间产物和香气终产物连续转化,形成数百种香气物质。其中,香气前体物质的含量是决定烟叶加工产香的重要基础,而加工处理深度又反过来影响阶段性转化产物的积累、决定香气物质阶段性形成的种类及含量,从而直接影响卷烟的香气表现特征。以下用较容易检测且较具代表性的转化物简式来进一步说明上述四种重要的挥发性香质形成途径。

1.类胡萝卜素类香气前体物的转化途径。

其中,-紫罗兰酮、-紫罗兰酮、异佛尔酮和氧化异佛尔酮是该类转化途径的标记性中间产物,巨豆三烯酮、-大马酮和-二氢大马酮是该类转化途径的标记性终产物。该途径产物主要表现为花香、清甜香和陈化香等,其含量高低与烟叶原料的香气质、香气量及香气丰富度呈正相关。

2.类西柏烷类香气前体物的转化途径。

其中,茄尼酮是该类转化途径的标记性中间产物,降解后的转化产物以降茄二酮为标记物,异丙基丁酸内酯为终产物的标记物。由于终产物的标记性物质呋喃类(异丙基丁酸内酯)在制样过程中极易被洗脱,该类途径产物累计含量检测值对烟叶原料香气特性的影响作用可参照类胡萝卜素类的转化途径来判断。

3.叶绿素类香气前体物的转化途径。

其中,新植二烯是该类转化途径的重要标记性中间产物,过高的新植二烯具有增加生青气的效果,其过度降解会导致焦香过度。

4.还原糖与氨基酸的系列反应。

该类途径的转化产物也常因制样洗脱而将类黑素全部洗除,其转化产物累计含量检测值对烟叶原料香气特性的影响也参照类胡萝卜素类的转化途径来判断。

二、化学分组依据的确定

上述烟叶原料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表明,在四类香气前体物的转化途径中,以类胡萝卜素转化的标记性中间产物及最终产物总量对烟叶原料香气特性及总体烟气质量的影响最为明显,理论上分析,对叶组配方模块而言,模块间上述转化产物含量的差异越大,则其香气特性及总体烟气质量的差异也就越明显。因此,研究确定以烟叶原料中类胡萝卜素的标记性转化产物总量为制丝配方叶组的较优化学分组依据。

三、化学分组依据的应用效果评价

分别对“13mg红塔山”进行以化学特性和感官特性为分组依据的制丝配方叶组分组试验,对分组后所得A、B、C三个模块的感官特性、化学特性及原料构成情况等进行对比评价,得到如下验证结果:

1.分组效果的感官评价。与感官分组依据相比,化学分组依据所划分出的各模块在香气特性、烟气特性、口感特性及总体感官质量特性上的差异度更为明显:A模块的香气特性(尤其是香气量、烟香丰富性、丰满度及香韵)明显更好,B模块的烟气特性(尤其是烟气浓度和成团性)也明显更好,C模块的感官缺陷得到了进一步降低。

2.叶组配方模块的烟叶原料构成情况。以感官分组依据分组后,叶组配方模块中的烟叶原料在感官特性、等级部位上具有较强的相似性,而在化学分组依据所划分出的模块中,既有感官特性及等级部位均较为相似的烟叶原料,也有在上述特性上存在明显差异的原料。

3.叶组配方模块的重要标记性致香成分含量。分别以两种分组依据分组的叶组配方模块重要标记性致香成分含量检测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采用化学分组依据分组后,A、B两个模块的标记性致香成分含量明显更高,C模块的标记性致香成分含量明显更低,该比较结果与感官对比评价结果完全相符,表明分组后各模块的香气特性及总体烟气质量与其所含的标记性致香成分含量呈正相关关系。

四、结论

1.化学分组依据在充分保持了传统感官分组依据分组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效强化和提升了各叶组配方模块的既定功能特性及其对后续制丝加工工艺的符合性。

2.化学分组依据较好地实现了分组后烟叶原料特性的优势互补,有效发挥了不同特性烟叶原料间的相似性、互补性及协调修饰性在形成和提升各模块既定功能特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挖掘了烟叶原料潜力。

3.化学分组依据较好地实现了制丝配方叶组分组依据由以烟叶原料感官特性为主,向烟叶原料化学特性为主、感官特性为辅的科学合理过渡。

参考文献

[1]李炎强,胡有持,朱忠,赵晓东,相秉仁.云南烤烟复烤叶片陈化过程香味成分的变化及与感官评价的关系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10(1).

[2]潘高伟,等.加料工序的不同工艺条件对烟草香味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7,22(2).

[3]武怡,李庚,等.中式卷烟特色工艺叶组配方分组探讨[J].云南烟草,2005.

[4]武怡,曾晓鹰,番绍军,等.卷烟叶组配方分组研究[J].云南烟草,2005,(11).

[5]杨虹琦,周冀衡,罗泽民,杨述元.不同产区烤烟中质体色素及降解产物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5).

[6]刘国顺,叶协锋,王彦亭,李雪利,马丽霞.不同钾肥施用量对烟叶香气成分含量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04,(4).

[7]李雪君,崔红,刘海礁,王燕萍.fps转基因烤烟类胡萝卜素及其降解产物的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2006,(3).

[8]韦凤杰,刘国顺,杨永锋,王芳,李亚娟,郭巧燕.烤烟成熟过程中类胡萝卜素变化与其降解香气物质关系[J].中国农业科学,2005,(9).

[9]Kanesup W,Chutima S,Wongwises S.Experimental study on drying chilli in a combined microwave-vacuum-rotary drum dryer[J].Drying Technology,2002,(20).

[10]Soysal Y.Microwave dry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sley [J].Biosystems Engineering,2004,(89).

[11]周淑平,肖强,陈叶君,轩俊锋,唐远驹.不同生态地区初烤烟叶中重要致香物质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4,(1).

[12]周冀衡,杨虹琦,林桂华,杨述元.不同烤烟产区烟叶中主要挥发性香气物质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4,(1).

[13]杨虹琦,周冀衡,罗泽民.烟叶质体色素代谢与香味物质形成关系的研究[C].中国烟叶论文集,2004.

[14]史宏志,韩锦峰,官春云.烟叶香气前体物在成熟和调制过程中的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1996,(2).

[15]Bouraout M,Richard P, Durance T. Microwave and convective drying of potato slices [J].Journal of Food Process Engineering,1994,(17).

[16]刘百战,冼可法.不同部位、成熟度及颜色的云南烤烟中某些中性香味成分的分析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1993,1(3).

[17]史宏志,刘国顺.烟草香味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18]Court WA.Changes in leaf pigments during senescence and curing off flue-cured tobacco.Can.J.Plant.Sci.1984,64(1).

[19]HuL,Chen Hetal.Influence of nitrogen fertilizer on heamino acid composition of tobacco leave sat various growing stages,Bullet in of the Taiwan Tobacco Research Institute,1974,(22).

[20]刘立全,王月霞.梅拉德反应在烟草增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烟草科技,1994,(6).

[21]周正红,高孔荣,张水华.烟草中化学成分对卷烟色香味品质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J].烟草科技,1997,(2).

[22]郭正,吕建明.烟用香精中烷基吡嗪类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J].烟草科技,1996,(3).

[23]胡旺云,李万,王乐,毛义源,杨伟祖.重要烟草反应物香料的开发与应用[J].烟草科技,1996,(3).

[24]张敦铁.Maillard反应中间体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高中化学物质用途总结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性质及主要用途

2、了解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反应的条件,并能判断一些常见的酸、碱、盐之间能否反应。

3、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4、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及科

学探究能力。

5、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感受化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6、通过对侯德榜实际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每天都在补充的一种盐类物质食盐、碳酸氢钠用于干粉灭火器及发酵粉。待学习和深化的知识:归纳生活中常见盐的用途、碳酸盐的检验方法、应用性质和用途解决实际问题。已经具有的学科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有待学习和深化的能力:强化应用探究的方法学习物质的用途、性质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实验的观察、描述、分析和推理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思路]

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内容展开:物质的用途——物质的性质(盐与酸、碱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复分解反应及发生更反映的条件——巩固练习,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1、采用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从身边实例深入课堂,真正体、验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采用设问讨论、投影正确操作、学生动手探究、及时交流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让学生通过几条常见反应的方程式总结归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本节课不一定要求学生知道得透彻,可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完善。

4、通过针对性练习,巩固本节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主要用途和性质;掌握CO32-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能否反应。

[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第二课时)

上节我们介绍了食盐的相关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了解身边一些常见的盐。

〈投影〉天安门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的柱子、豪华酒店的地面、胃药、侯氏制碱法资料等。

观看图片

思考讨论

得出结论

让学生感受外界的繁华,感受化学知识的用途之广,激发学生的民族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这些图片,同学们知道它们所用的主要材料都是什么吗?

2、这里说的纯碱是碱吗?

引出

内容

〈介绍〉

1.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谈们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碳酸钙还可用作补钙剂,如钙尔奇片的成分就是碳酸钙。

2.碳酸钠俗称纯碱,广泛用于玻璃、造纸、洗涤剂等的生产。

3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蒸馒头时可用它作发酵粉,医疗上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但不能治疗胃溃疡(易引起胃穿孔)。

[投影]组成、俗名和用途

听介绍,理解

可提出疑问

通过介绍碳酸盐的部分用途,消除学生看过图片后积虑在心头的疑问

提出

问题

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碳酸氢钠能治疗胃酸,原理是什么?为什么不能治疗胃溃疡?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个图片,先来回忆实验室如何制取CO2气体

提出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碳酸氢钠会不会和盐酸反应

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回忆

知识

[投影]

盐酸腐蚀大理石地板的图片

〈提问〉

请同学们想一想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是什么?反应的原理是什么?

回忆二氧化碳的制法,写出化学方程式

通过实物实验的投影,使学生温顾而知新,让学生印象深刻。

分析

归纳

〈提问〉

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他们在组成上有什么特点?

组成上都有碳酸根,都属于碳酸盐

学生思考、交流

归纳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

问题

〈提问〉

回到开始的问题,碳酸氢钠为什么能治疗胃酸?可能会生成什么?怎样验证生成物?

碳酸钠呢?能不能和盐酸反应?

学生思考、交流,

提出猜想

设计验证方法

回答了前面的问题

培养了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归纳

总结

归纳:盐+酸新盐+新酸

根据上面三个反应方程式,归纳总结CO32-的检验

总结:取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盐酸,若有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若变浑浊,则证明是碳酸盐

学生思考,分析

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11-2]:

指导学生析出化学方程式

归纳:盐+碱新盐+新碱

指出盐和碱都要为可溶物

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推断能力,训练有关方程式的书写

寻找

规律

[投影]

几条反应方程式,让学生判断其反应类型。再比较这节课中所出现的几个方程式,归纳这些方程式有那些共同特征?

找出各反应类型的不同点

寻找几个方程式共同点,尝试归纳总结

通过比较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学生记忆起来更深刻

归纳

概念

[归纳定义]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理解记忆

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提出问题

〈讨论〉

1.写出氯化钠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否也属于复分解反应?

2.投影这几条方程式,分析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

讨论交流

举例回答

通过举例分析,加深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并引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归纳

总结

〈讲解〉

酸碱盐之间并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只有当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有沉淀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当然,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在这节课上是不完善的,随着以后的学习,我们会了解的更多。

听教师讲解

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进行归纳,同时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小结

1、盐的用途

2、盐与酸、碱的反应

3、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发生的条件

学生思考,回答相应问题

阅读

资料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4-75

相关内容

课外阅读

增加课外知识,进一步加深化学与生活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板书设计]

课题一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一、用途

二、化学性质

1、与酸溶液反应

CaCO3+2HCl

=

CaCl2+CO2

+H2O

Na2CO3+2HCl

=

2NaCl+CO2

+H2O

NaHCO3+HCl

=

NaCl+CO2

+H2O

CO32-离子(碳酸盐)的检验

2、与碱溶液

Na2CO3+Ca(OH)2

=2NaOH+CaCO3

高中化学物质用途总结篇(8)

比如“乙烯”这一节的教学,我就打破书本上的顺序,先讲乙烯的分子结构。介绍乙烯分子的结构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根据乙烯结构中化学键的特征——双键容易断裂讲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以后几节的教学,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

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乙醛”这一节,通过约20min的阅读,我就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我觉得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我时时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在演示完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后,要求同学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有的同学竟用大块的钠并用手去拨。通过这些课堂实验,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受颇深,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动脑筋,也很规范。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4记忆能力的培养

人类没有记忆就没有智力活动可言,“不记则思不起”,没有记忆,思维、想象、创造就失去了基础化学是半记忆性学科,同样的教,同样的学,有的同学就是学得好,究其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记得牢。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与复习中。我就重视记忆方法、记忆能力的培养。如:银镜反应生成物的配平。我就教学生“一二三”记忆法,即一水二银三氨;醇、醛、酸、酯的教学与记忆,我就提醒同学根据分子中官能团的异同对比记忆其化学性质:我还提醒同学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记忆,如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实验有红色沉淀物(Cu2O)生成以帮助记忆这个反应。

高中化学物质用途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R197.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423-02

结肠途径治疗机是一种利用人体结肠粘膜功能的新型物理疗法,它通过结肠途径进行治疗的基本原理是向肠道灌注液体(药液)并停留一定时间,然后排出废液,利用结肠粘膜、肠腺的吸收和排泄功能,清除机体内的病原体及毒素、有毒物质,进而达到治疗目的。在治疗液体相同的前提下,治疗目的的达到与否,与液体进入深度(如低位结肠和高位结肠)、滤过面积、保留时间、灌注量、排出量、灌注的安全压力、速度、温度控制等因素有关。结肠途径治疗仪(又称:结肠途径治疗机、结肠透析机等)进入我国医疗市场时间不长,但其治疗效果已有一定口碑,它比一般灌肠仪器在提高上述因素方面有一定效果,已经在国内很多医院实际临床应用。本文对其近年治疗应用情况、范围及相应治疗机理进行一总结。

1 慢性肾脏功能不全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多种慢性肾脏病发展的最终结局,通常采用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甚则进行肾移植,但这些治疗费用昂贵,均不能适用于早中期CRF。结肠途径治疗机治疗本病是通过在肠腔内建立透析系统,用大量的低渗透压水分子置换结肠黏膜,肠腺和毛细血管中的病原体及毒素,再将药液注入肠腔内,药物通过肠腺和毛细血管进入循环系统,从而达到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目的。与传统中药保留灌肠方法相比,传统中药保留灌肠方式简单,作用面积小,临床应用疗效欠佳,而结肠途径治疗机采用现代电子技术辅以专门设计的探头,充分扩大了结肠黏膜的可透析面积,使体内有毒溶质及时地通过结肠黏膜排出体外,并较好地调节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另一方面,通过微机管理,使中药灌肠液在结肠内灌注与停贮的时间能够有序、有控地自动运作,药液与肠道黏膜的接触面积与接触时间显著增加,使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一般临床治疗时,先进行清洁灌肠,再做结肠透析,这样成功率高,效果更好。该方法患者容易接受,而且费用低廉,能够长期坚持,无肠道疾患者都可行该法治疗。对慢性肾衰早中期,在目前尚无确实可行治疗方法的情况下,采用结肠透析治疗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冯继伟等[1]观察了高位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8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口服中药的基础上,运用结肠途径治疗机,可深达肠腔50cm,使用自行研制的透析方,给予高位结肠透析,然后保留灌肠。对照组口服中药。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5%,治疗组治疗后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明显下降、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对照组治疗后,SCr、BUN、CCr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另外,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是高位结肠透析可显著延缓肾功能衰竭速度,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保守治疗的有效手段。

李芳等[2]观察了结肠途径治疗机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并评价了其安全性。他们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和30例,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稳定率为93.3%,对照组为73.3%;临床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的面色晦暗和倦怠乏力优于对照组,P

黄雪霞等[3]应用本机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100例,与常规的中药直肠点滴治疗80例作对照,观察治疗前后2个月患者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清白蛋白(ALB)、24h尿量变化及倦怠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水肿、夜尿增多等5项症状、体征积分等指标、症状。结果:经2个月治疗观察,治疗组总有效率65%,对照组总有效率31.25%。

2 结肠疾患

通过结肠途径治疗机治疗结肠疾患,可排除肠腔和肠黏膜上的病原体及其毒素、有毒物质,同时将已软化、稀释的宿便排出体外,增大了肠腔容量,直肠压力相应减少,避免因直肠压力刺激而引起排便反射,对括约肌的刺激强度减少,液体在肠内保留时间相应延长。另一方面,可减少粪便对药液与肠黏膜的阻隔,使药液与肠黏膜充分接触,有利于药物的局部吸收,从而提高结肠疾患的药物保留灌肠疗效。采用结肠途径治疗机治疗结肠疾患还有以下优点:(1)洗肠的药液为体内所需的电解质,避免电解质紊乱,药液恒温,病人舒适。(2)插管深度深(40cm-45cm),病人不用改变,适合行动不便、老年、危重病人。(3)可在药液中加入山莨菪碱能阻断乙酰胆碱、组织胺儿茶酚胺等活性物质的受体,解除痉挛,从而使药液保留在肠内的时间延长,增加疗效。(4)洗出的粪便通过肛管流入下水道,病人不用反复上洗手间,

陆美林[4]探讨了结肠途径治疗机治疗结肠炎的可行性。方法:对80例结肠炎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灌肠药液外溢明显减少,总有效率明显增高。

马秀珍等[5]探讨了结肠途径治疗机治疗溃疡性结、直肠炎的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分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41例,对照组37例,治疗组采用肠法治疗,对两组疗效进行比 较。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结肠途径治疗机治疗溃疡性结、直肠炎可减少粪便对药液与肠黏膜的阻隔。使药液与肠黏膜充分接触,有利于保留灌肠药物的吸收。从而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保留灌肠的疗效。

李积锦[6]观察了高位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结肠途径治疗仪对高位溃疡性结肠炎进行灌洗后注入中药作保留灌肠。结果:采用结肠途径治疗仪给药对高位溃疡结炎的治疗效果,比常规保留灌肠效果好,提高了溃疡性结肠炎的治愈率。

王娟等[7]比较了使用结肠途径治疗机与传统保留灌肠给药对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效果。结果:使用结肠途径治疗机组总有效率为93.5%,单纯保留灌肠组为73.3%。

吕黄勇等[8]进行了结肠途径治疗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03例临床观察,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6.41% ,对照组总有效率52.75%。

3 肠道清洁

目前结肠镜广泛应用于疾病检查、辅助诊断和肠镜微创治疗,因此,术前肠道准备工作非常重要,肠道准备是否清洁、彻底,将直接影响肠镜的检查和治疗能否顺利完成。临床常用的肠道清洁方法较多,如番泻叶、大黄泡茶、甘露醇等口服给药,或者清洁灌肠,但这些方法,不能完全保证肠道准备的效果。使用结肠途径治疗机可以有效地进行肠道清洁,取得满意效果。

梁慕珍[9]探讨了结肠途径治疗机清洁肠道过程中,运用探头边灌洗边渐进结肠腔的灌洗方法,提高患者舒适度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腹胀、便意、情绪紧张、灌洗时间增加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先清洁灌肠后用结肠机清洁肠道时,配合探头边灌洗边渐进结肠腔50cm以上的灌洗方法,既减少清洗过程中的不适症状,又缩短清洁肠道干净时间,节省护士工作时间,使患者及护士乐于接受,值得推广。

4 急性胰腺炎

结肠途径治疗机通过结肠灌注使肠腔内建立行之有效的透析系统,提高肠腔内毒素及有毒物质的清除率,使附着在肠粘膜上正在侵袭、繁殖的病原体及其毒素、毒物得以清除,有效控制了肠道细菌易位感染。及时解除了梗阻。减轻胰腺炎性反应,促进胰腺功能的恢复。并使肠腔内液体的离子、溶质、药物进行充分交换、吸收,避免了口服给药与禁食、胃肠减压的治疗矛盾。有效控制了胰腺炎的恶性发展及并发症的发生,可对降低手术率、病死率和缩短住院天数起到作用。

进行这方面探讨的有张克明[10]、石莉[11]、罗永琼[12]等。

目前结肠途径治疗仪机器本身性价比可以为基础医院所接受,在肾脏内科、消化内科、肛肠科、急诊科和妇科等均有一定用武之地。随着医学实践的发展和设备本身工艺、性能的进一步完善,有理由相信结肠途径治疗仪的应用范围还会进一步有所拓展。

参考文献

[1]冯继伟,皮小陵.高位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40例[J].中医药学刊.2005;23(3): 558.

[2]李芳,庞嶷,杨霓芝,等.KYD-238结肠途径治疗机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0例疗效分析[J].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7(6):868.

[3]黄雪霞,吴金玉,覃祚莲.中药结肠透析机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J].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5):393.

[4]陆美林.经结肠途径治疗结肠炎的临床研究[J]. 海南医学.2004;15(9): 68.

[5]马秀珍,伊玲玲.结肠途径治疗机治疗溃疡性结、直肠炎的疗效观察[J]. 宁夏医学杂志.2006;28(3):227.

[6]李积锦.结肠治疗仪给药治疗高位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26(3):271.

[7]王娟,李晓慧,邵立春,等.使用结肠途径治疗机与传统保留灌肠给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对比观察[J].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7(18):2748.

[8]吕黄勇,李政文,尧登华.结肠途径治疗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03例临床观察[J]. 西南军医.2004;6(2):19.

[9]梁慕珍.结肠机清洁肠道时采用不同方法灌洗的临床观察[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2):57-58.

高中化学物质用途总结篇(10)

【关键词】 青蒿素/生物合成;基因转录;基因表达

青蒿素是1970年代由我国科学家根据古籍记载及民间验方首先从中药青蒿(artemisia annua l.)中发现并率先应用的抗疟药,疟原虫至今尚未对其产生抗药性,为who所推荐使用的一线疟疾治疗药物。www.133229.CoM在青蒿中,青蒿素的生物合成以萜类化合物共同前体——异戊烯基焦磷酸(ipp)为前体。ipp在法呢基焦磷酸合酶(fps)的作用下生成法呢基焦磷酸(fpp),fpp经青蒿所特有的紫穗槐二烯合酶(ads)环化生成紫穗槐-4,11-二烯 [1],然后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p71av1)催化紫穗槐-4,11-二烯经青蒿醇、青蒿醛生成青蒿酸[2-3]。其中青蒿醛可经青蒿醛δ11(13)双键还原酶(dbr2)催化生成双氢青蒿醛,后者再由cyp71av1氧化生成双氢青蒿酸[4]。以上步骤已经经过实验证实,但从青蒿酸或/和双氢青蒿酸到青蒿素的过程仍停留在假说推演阶段。植物中存在着2条ipp合成途径[5],即细胞质中经典的甲羟戊酸(mva)途径和质体中的脱氧木酮糖-5-磷酸(dxp)途径。在许多植物中,这2条位于不同亚细胞空间的萜类合成途径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协同效应[6-8]。towler等[9]发现在青蒿素生物合成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青蒿可以利用2条途径的ipp来合成青蒿素,其中mva途径为青蒿素主要合成途径,dxp途径为协同合成途径。

尽管青蒿素化学全合成的技术问题早在1980年代就由我国科学家许杏祥等解决,但其合成路线繁琐,工艺复杂,成本高,不适合工业化生产。而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青蒿素的研究至今仅培育出产青蒿素前体青蒿酸的酵母工程菌。目前,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仍然是青蒿素商品化生产的唯一方式,因此通过代谢途径工程来提高青蒿的青蒿素合成量就成为最有前景的可行方法。然而,至今关于青蒿素合成机理尤其是青蒿素合成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仍然是青蒿素生物合成研究的薄弱环节,这大大延缓了青蒿素代谢途径工程的研究进展。本实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fqpcr)分析了青蒿素合成基因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及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初步揭示了青蒿素合成基因表达的发育及组织特异调节机制,为进一步开展青蒿素高产代谢基因工程改良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植物及样品采集青蒿(a. annua)种子(四川酉阳,华阳2号)3月下旬撒播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药圃内。分别在青蒿盛叶期(6月和7月)、开花前(8月)及开花后(9月)中旬采集青蒿植株中部叶片,并在9月中旬开花后分别采集青蒿植株根、茎、叶及花作为样品(n=6)。所有样品均在液氮中保存备用。

杨瑞仪等.青蒿素生物合成基因的转录谱分析第4期2010年第27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2主要试剂与仪器质粒提取试剂盒、凝胶回收试剂盒、rnaprep pure植物总rna提取试剂盒均为tiangen公司产品,revertaidtm h minus first strand cdna synthesis kit为fermentas公司产品,sybr green realtime pcr master mix为toyobo公司产品。spxbg型光照培养箱购自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ultrospec 3300 pro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产自美国ge公司,定量pcr反应在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abi7300实时荧光定量pcr仪上进行。

13定量pcr标准样品的建立青蒿素生物合成各相关基因的质粒——pmd18hmgr、pmd18fps、 pet29aads、pmd18cyp71av1、pmd18cpr、pmd20dbr2、pmd18dxs、pmd18dxr以及内参基因actin的质粒——pmd20actin均由本实验室构建。用相应的限制性内切酶将各质粒消化成线性dna(pmd18hmgr∶hindⅲ;pmd18fps、 pet29aads、pmd18cyp71av1、pmd18cpr∶bamhⅰ;pmd20dbr2、pmd18dxs、pmd18dxr、pmd20actin∶ecorⅰ),回收纯化测定浓度后,按照公式:ncopies=浓度/分子量×6023×1023将各线性化的标准样品稀释成107、106、105、104、103、102 copies/μl。定量pcr时加入25μl梯度稀释的相应基因的标准样品绘制标准曲线。

14总rna提取及第一链cdna合成取青蒿样品100mg,按照rnaprep pure植物总r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提取总rna。取1μg 总rna,按照revertaidtm h minus first strand cdna synthesis kit说明书进行逆转录反应,合成cdna。

15基因表达的rtfqpcr检测根据相应的青蒿基因序列,用primer 30在线软件程序(http:// frodo.wi.mit.edu/)设计各基因定量pcr引物(表1),引物由invitrogen公司合成。以actin基因为内参。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液配制按sybr green realtime pcr master mix说明书进行:125μl sybr green realtime pcr master mix、1μl引物对(两条引物各10μmol/l)、9μl灭菌三蒸水、25μl10倍稀释的cdna样品,总体积为25μl。定量pcr反应循环条件为:95℃、60s,95℃、15s,60℃、15s,72℃、45s(信号收集),40个循环。熔解曲线分析步骤为:95℃、15s,60℃、30s,95℃、15s。每个样品设3个平行,求出平均值,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以基因mrna copies/actin mrna copies表示。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统计学显著性分析。表1定量pcr引物

2结果

21青蒿素生物合成主要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转录特性

青蒿素生物主要合成途径(mva途径)的关键酶基因包括ipp合成上游的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hmgr)以及下游的fps、ads、cyp71av1、cpr、dbr-2基因。采用rtfq-pcr方法检测了上述基因在青蒿盛叶期(6、7月)、临近开花前(8月)和开花后(9月)的转录模式,得到各基因的标准曲线方程及决定系数分别为:actin∶y=-3393095x+41201069,r2=0997841;hmgr∶y=-3476657x+39523457,r2=0997848;fps∶y=-3389733x+35215302,r2=0997412;ads∶y=-3224546x+38216091,r2=0998369;cyp71av1∶y=-3476058x+38277225,r2=0996758;cpr∶y=-3476720x+38277225,r2=0998181;dbr2∶y=-3847960x+44088917,r2=0998057。图1结果显示,hmgr、fps、cyp71av1的表达水平较低(相对转录水平为002~02);ads与cpr的表达属于中等水平(相对转录水平为02~30);dbr-2的表达水平较高(相对转录水平为30~100),为低水平表达组基因的10~100倍。

各基因的表达水平在6月份时最低,随后开始上升:其中hmgr、fps、ads、cyp71av1、cpr的转录水平在开花前(8月)达到高峰后,开花后(9月)则呈下降趋势(图1-a、b);dbr-2基因的转录水平到9月仍呈上升趋势(图1-b)。与转录水平最低的6月比较,各基因在转录高峰时的转录水平显著提高3~15倍(均p<001),其中青蒿素特异合成的关键酶基因ads和cyp71av1上升幅度最大,为最低水平的12和15倍。

统计方法:单因素方差分析;①p<001,与6月份转录水平比较

图1青蒿素生物合成主要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转录水平

figure 1developmental expression patterns of artemisinin biosynthetic genes

22青蒿素生物合成协同途径相关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转录特性

青蒿素生物合成同时也能利用质体dxp途径合成的ipp作为前体。因此,本文也同时采用rtfq-pcr方法检测了dxp途径中ipp合成的关键酶基因——dxs和dxr在青蒿青蒿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得到各基因的标准曲线方程及决定系数分别为:actin∶y=-3393095x+41201069,r2=0997841;dxs∶y=-3651419x+40314491,r2=0991474;dxr∶y=-3528084x+36050751,r2=0993824。图2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发育阶段, dxs和dxr的表达规律与青蒿素主要合成途径基因的发育表达模式基本一致。相应的mrna水平在6月份相对较低,7月后迅速提高,与6月份水平比较,8月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5~6倍(均p<001),9月开花后开始回落。结果间接表明细胞质mva途径及质体dxp途径可能共同参与青蒿素的生物合成。

统计方法:单因素方差分析;①p<001,与6月份转录水平比较

图2青蒿素生物合成协同途径相关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转录水平

figure 2developmental expression patterns of artemisinin biosynthetic genes on the cooperative pathway

23青蒿素生物合成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转录

图3结果显示,在9月青蒿开花后采集根、茎、叶、花等组织检测青蒿素合成主要及协同途径的基因表达,发现处于盛花期的青蒿在根、茎、叶、花各个组织中都能检测到hmgr、fps、ads、cyp71av1、cpr、dbr-2、dxs和dxr基因的表达。其中,hmgr、fps、cyp71av1、cpr、dbr-2、dxs和dxr基因在各组织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表明这些青蒿素合成基因的表达在转录水平无明显的组织特异性。但中水平表达组叶片中ads基因mrna水平较其他组织的水平显著升高2倍左右(均p<001),显示组织表达特异性。rtfq-pcr各基因的标准曲线方程及决定系数分别为:actin∶y=-3939095x+41201069,r2=0997841;hmgr∶y=-3344985x+38589870,r2=0996925;fps∶y=-3393294x+35677765,r2=0996712;ads∶y=-3378548x+39118320,r2=0996767;cyp71av1∶y=-3457978x+37969635,r2=0997332;cpr∶y=-3479555x+38889797,r2=0999238;dbr-2∶y=-3873987x+44862797,r2=0997820;dxs∶y=-3587049x+40033127,r2=0990662;dxr∶y=-3572425x+39707245,r2=0994868。

统计方法:单因素方差分析;①p<001,与根、茎、花的转录水平比较

图3青蒿素生物合成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转录水平

figure 3transcriptional expressions of artemisinin biosynthetic genes in different tissues

3讨论

青蒿素的含量与植株的生长发育直接相关,通常认为在开花前[10]或正在开花时[11-12]的青蒿素含量最高。也有研究表明,在青蒿叶内,青蒿素约从4月份叶片刚出现时渐渐开始合成和积累,在5、6月份开始升高,在8、9月达到顶峰。本课题组追踪采集了从6月份到9月份(开花)的青蒿叶片,检测了青蒿素合成基因的mrna水平,发现各基因在6月份的mrna水平最低,在7月后迅速提高,到8月份(临近开花前)基因的mrna水平达到顶峰,9月(开花后)基因的表达水平开始回落。由此看来,青蒿素生物合成基因的转录与青蒿素的合成规律一致,表明青蒿素合成基因的表达直接影响青蒿素的合成。同时还发现青蒿质体dxp途径基因(dxs和dxr)与细胞质mva途径青蒿素主要合成基因的发育表达模式基本一致,间接表明质体dxp途径可能协同参与青蒿素的生物合成。

dbr-2基因与其他基因的表达模式不同,在9月份其他基因表达量开始下降时,其表达水平仍呈现上升势头。dbr2基因编码的青蒿醛δ11(13)双键还原酶作用于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下游,负责催化青蒿醛生成双氢青蒿醛,双氢青蒿醛再由cyp71av1基因编码的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氧化成双氢青蒿酸,再进一步转化为青蒿素[4]。由此可以推测,在前一阶段,由于青蒿素合成途径中较上游的基因持续高水平表达,导致青蒿素合成前体(如青蒿醛)的积累,可能需要青蒿醛δ11(13)双键还原酶持续维持高表达水平来促进青蒿醛的进一步转化,以促进青蒿素在开花期的合成与积累。

青蒿素的积累具有组织特异性,在花和叶片的腺毛中含量最高[13-14],茎次之,根系中含量最少。在青蒿营养期,90%的青蒿素聚集在叶和优质茎中;正在开花的植株中,叶中的青蒿素含量约占总量的30%,冠状花序中约含40%的青蒿素;根中所含青蒿素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都较低[13]。本课题组对青蒿根、茎、叶、花等组织中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相关基因mrna水平的定量检测结果显示,hmgr、fps、cyp71av1、cpr、dbr-2、dxs和dxr基因在青蒿各组织中都有表达,且表达量无明显差异,但青蒿素合成关键酶基因ads在叶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在青蒿萜类化合物合成中,fpp是多种萜类物质的共同前体,可在不同的酶的催化作用下进一步生成不同的萜类物质。紫穗槐二烯合酶(ads)是青蒿所特有的倍半萜合酶,它催化fpp生成紫穗槐二烯,是青蒿素生物合成分支途径的第一个限速酶[1]。wallaart等[15]曾报道青蒿试管苗只有经过干旱(30%相对湿度)和强光(6000lx)处理后才能扩增到ads编码基因,提示ads可能是一个诱导基因。本课题组在过往的研究中也进一步证实ads的表达具有诱导特性,且其表达量与青蒿素产量密切相关:经过低温(4℃)处理青蒿试管苗ads的表达提高11倍,青蒿素含量上升66~95%[16]。而且,本课题组从青蒿基因组中成功克隆了ads基因的启动子(adsp),并在烟草中建立了adsp调控表达的β-葡萄糖苷酸酶(gus)检测平台,发现在低温和紫外辐射条件下,gus活性显著提高,表明adsp序列中存在诱导表达的作用元件[17]。在本研究中发现在开花前ads基因mrna水平上升11倍,且在叶片组织中也呈现高水平,用elisa法检测该基因编码的ads在根、茎、叶中的含量,结果显示ads 在叶中的含量分别比根、茎高16和10倍 [18]。上述结果表明,ads 基因表达受到发育和环境胁迫的双重调控,且具有组织特异性,可能是青蒿素合成的关键调控点。将反义鲨烯合酶基因(assqs)导入青蒿基因组中,建立了高产青蒿素的转assqs基因青蒿株,伴随sqs表达量的下降,ads表达水平上升11~34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低温诱导使ads mrna水平再提高2~5倍,青蒿素产量从原来的671 mg/g干重提高到最高达166 mg/g干质量[17,19]。另外,在本研究中cyp71av1基因的表达量在发育过程中也显著提升,提示该基因可能成为青蒿素合成代谢途径中的另一个关键调控点。

(致谢:本实验室尹录录为本研究提供了pmd18-cyp71av1、pmd18-cpr质粒,在此谨表示诚挚的谢意。曾庆平、陈沛泉、曾晓梅、卢文婕、曾丽香、郭晓霞也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bouwmeester h j, wallaart t e, janssen m h, et al. amorpha-4,11-diene synthase catalyses the first probable step in artemisinin biosynthesis [j]. phytochemistry, 1999, 52: 843.

[2] teoh k h, polichuk d r, reed d w, et al. artemisia annua l. (asteraceae) trichome-specific cdnas reveal cyp71av1, a cytochrome p450 with a key role in the biosynthesis of the antimalarial sesquiterpene lactone artemisinin [j]. febs lett, 2006, 580: 1411.

[3] ro d k, paradise e m, ouellet m, et al. production of the antimalarial drug precursor artemisinic acid in engineered yeast [j]. nature, 2006, 440: 940.

[4] zhang y, teoch k h, reed d w, et al. the molecular cloning of artemisinic aldehyde δ11(13) reductase and its role in glandular trichome-dependent biosynthesis of artemisinin in artemisia annua [j]. j biol chem, 2008, 283: 21501.

[5] lichtenthaler h k. the 1-deoxy-d-xylulose-5-phosphate pathway of isoprenoid biosynthesis in plants [j]. annu rev plant physiol plant mol bio, 1999, 50: 47.

[6] laule o, fürholz a, chang h s, et al. crosstalk between cytosolic and plastidial pathways of isoprenoid biosynthesi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3, 100: 6866.

[7]kasahara h,hanada a, kuzuyama t, et al. contribution of the mevalonate and methylerythritol phosphate pathways to the biosynthesis of gibberellins in arabidopsis [j]. j biol chem, 2002, 277: 45188.

[8] 刘智,余龙江,李春艳,等. 磷甘霉素和洛伐他汀处理对中国红豆杉悬浮培养细胞生物合成紫杉醇的影响 [j].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报,2005,31(2):199.

[9] towler m j,weathers p j. evidence of artemisinin production from ipp stemming from both the mevalonate and the nonmevalonate pathways [j]. plant cell rep, 2007, 26: 2129.

[10] morales m m, charles d j, simon j e. seasonal accumulation of artemisinin in artemisia annua l [j]. acta hortic, 1993, 344: 416.

[11] laughlin j c, svoboda k p, laughlin j c, et al. the influence of distribution of antimalarial constituents in artemisia annua l. on time and method of harvest [j]. acta horticulture, 1995, 390: 67.

[12] gupta s k, singh p, bajpai p, et al. morphogenetic variation for artemisinin and volatile oil in artemisia annua [j]. ind crop prod, 2002, 16: 217.

[13] ferreria j f, simon j e, janick j. relationship of artemisinin content of tissue cultured, greenhouse and field grow plants of artemisia annua [j]. planta med, 1995, 61: 351.

[14] ferreira j f, simom j e, janick j. develpomental studies of artemisia annua: flowering and artemisinin production under greenhouse and field condition [j]. planta med, 1995, 61: 167.

[15]wallaart t e,bouwmeester h j,hille j, et al. amorpha-4,11-diene synthase: cloning and functional expression of a key enzyme in the biosynthetic pathway of the novel antimalarial drug artemisinin [j]. planta, 2001, 212: 460.

[16] yin l l, zhao c, huang y, et al. abiotic streee-induced expression of artemisinin biosynthesis genes in artemisia annua l [j]. chin app environ biol, 2008, 14: 1.

高中化学物质用途总结篇(11)

关键词 :反思 目标 教材 过程 效果

为了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作为教师,要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现就铝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进行如下反思。

一、教学目标

教师先从“拿破仑铝王冠的故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铝单质及其化合物用途及性质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利用生活用品“铝锅、铝盆、铝箔包装材料、电缆等”图片展示铝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利用“红宝石、蓝宝石,耐火坩埚、耐火管”等图片展示氧化铝的性质及用途。利用生活中实例“1988年江西省特大洪水,全省90个县遭受洪涝灾害,水体大部分被污染,但灾情过后,群众很快就有干净卫生的水喝。这其中幕后功臣是谁呢?”引出明矾净水原理。通过让学生分析铝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位于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阶梯线附近),推测铝元素具有两性(金属性、非金属性),同时铝单质、氧化铝、氢氧化铝也具有两性,激发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其性质的兴趣与热情,并驱使他们完成铝及其化合物性质(两性)学习。

教师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科学、系统、合理地组织化学教学,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到教学过程中。

二、教材使用

铝及其化合物是职高医药卫生类化学中元素及其化合物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学习,让学生从物质类别角度复习和巩固物质的通性,如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对应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性质、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碱的碱性;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对应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的性质及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酸的酸性。再从铝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推测其具有两性:金属性、非金属性,铝、氧化铝、氢氧化铝也都具有两性,通过他们都能与强酸、强碱反应的探究实验,完成对其两性的认识、验证,得出他们具有两性的根源是铝元素具有两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理解。从铝及其化合物的日常用途,如铝制餐具不能长期存放酸性或碱性物质,复合木地板的表层中大多加有氧化铝来提高地板的耐磨性,氢氧化铝可以治疗胃酸过多,明矾净水等,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怎样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真正体会到化学的实际价值及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以“知识技能、活动、科学素养”三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构建知识技能、自主形成科学素养。首先利用生活用品“铝锅、铝盆、铝箔包装材料、电缆等”图片展示铝的物理性质及用途,让学生阅读学案上铝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并思考:铝制餐具不能长期存放酸性或碱性物质?为什么铝制容器常温下可盛装浓硫酸或硝酸?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学案上铝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金属与非金属界线附近)推测其的两性:金属性、非金属性。再通过实验完成铝两性(铝既能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强碱反应生成偏铝酸盐和水反应)的学习。利用“红宝石、蓝宝石,耐火坩埚、耐火管”等图片展示氧化铝的性质及用途,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学案铝具两性推测其氧化物也具有两性:既是非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又是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并通过试验探究完成氧化铝两性学习,引导学生由氧化铝的两性推测其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铝也具有两性:酸性(偏铝酸)、碱性(氢氧化铝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与强碱反应生成偏铝酸盐和水),并通过实验探究完成氢氧化铝的两性及如何制氢氧化铝、氢氧化铝可治疗胃酸过多的学习。再利用阅读学案中生活实例“1988年江西省特大洪水……”引出明矾净水原理,最后引导学生把每个过程联系起来构成铝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从而达到本节教学目标。

学生在铝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构建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学习了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完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