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精读课教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2-17 15:18:19

精读课教学论文

精读课教学论文篇(1)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教师让学生从题目入手,“亲人”指谁?“再见了,亲人”是谁对谁说的话?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简单的几个问题,很快从情感的角度把学生拉进了课文。接着,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同志的率领下,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军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中朝人民军的沉重打击下,美国侵略者被迫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批撤出朝鲜回国。本文是作者在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撤离朝鲜时写的。学生从审题和时代背景的介绍中领会了“亲人”的含义,中朝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也深切地体会到中朝人民那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在表演中渗透

表演,既能把抽象的文字符号真实的还原,又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它是语文教学中理解课文内容、渗透德育的重要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内容,结合语言文字的理解巧妙地运用表演法,能真正地起到文道结合,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巨人的花园》一文,为了让学生真正领会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巨人回来时,孩子们在花园里是怎样玩的?巨人回来了,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斥责孩子们,孩子们怎样的呢?”在表演时,引导学生尽量用姿体语言把当时真实的心情表现出来,通过表演,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课文内容真实地再现,也从表演中深深地明白:“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3.在朗诵中渗透

朗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通过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

朗诵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来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它主要是通过声音、手势、姿态等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在朗诵时关键是要带着某种感情,向听众传达一种思想。如《落花生》一文中,对“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等果实那样高高的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等句子的朗诵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几种事物的不同特点,通过语调、语速的变化,强调花生的果实与其他的不同,从而向听众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又如《开国大典》、《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地震中的父与子》、《养花》等等,通过朗诵不仅使学生受到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社会国家的教育,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4.在小结中渗透

小结主要是围绕本课教学的知识点进行的。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可以是学习完一个或几个自然段后,也可以是学习完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后,还可以是学完全文后对整篇课文进行综合性总结与延伸时。总之,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的小结都是教师有目的性的行为,带有一定的思想倾向,这正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最好时机。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当学完第二段,“眼前的场景”和“人们的回忆”以后,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小结:“这样把眼前的现实和对过去的回忆对比着写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后,教师用一句话作归纳小结:“这样写,更能体现出人民失去总理、国家失去栋梁的悲痛情景”。学完全文后,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进一步作总结:人民为失去这样的总理而悲痛,,人民的好总理,您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人民永远怀念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总理的热爱、怀念和崇敬之情。

总之,在小学语文精读课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融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牢牢把握住德育的特征,将语文教学活动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性美,塑造完美的人格。

精读课教学论文篇(2)

语言是文化的反射体和载体。学习一种语言不仅是对其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学习掌握,也一定要包含对其丰富内涵和知识背景的了解。否则,对这一语言的学习只是一知半解,或者存在很大的误差。作为语言教学之一的英语教学,特别是基础阶段的精读课教学也更是如此――离不开文化的渗透。

一、文化渗透在英语精读课教学中的作用

语言是在一定民族文化、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记载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符号,蕴涵着丰富的诸如这一国家的传统习俗、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内涵。若在语言教学中忽略文化的渗透,那么即使你掌握了地道的发音、丰富的词汇、标准的语法,在单纯的阅读或实际的与外国人的交流中都会出现一些诸如理解误差、闹笑话甚至是伤及对方感情等问题。比如说我们中华民族自古把龙视为民族的象征,龙是吉祥、幸运和权威的代名词。但是英语中与汉语龙对应的dragon一词却是邪恶、坏运气的象征。所以才会有把“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Tigers of Asia”而不是“Four Dragons of Asia”的译法。如果你不了解这一中英文化的差异,在交流或是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误解是无法避免的。中英语言文化内涵的差异是只有通过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一起加以渗透来习得掌握的。所以费赖斯说:“讲授有关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情况绝不是实用语言课的附加成分,不是与教学总目的全然无关的事情,不能因时间的有无或方便与否来决定取舍,它是语言学习的各个阶段不可缺少的部分。”

大学英语精读课是大学英语专业课教学的基础部分,也是学生入学以来最早接触的课程之一,所以在其教学中科学有效地进行文化渗透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英语精读课上适时地进行文化渗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果对英语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很多,就会加快理解速度、加深理解深度。比如精读课上讲到的Twelve Angry Men一课,如果不在课前介绍一下美国司法制度和陪审团制度运作规程及相关词汇(因为其与中国司法制度存在的差异),学生们就会产生理解上的障碍。其次,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因为只有了解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才能和自己的划清界限,从而写出标准地道的英语文章来。再次就是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有相当的帮助。只有了解了西方人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等,才能培养出得体的交际礼仪。比如Good Manners in England一课只是介绍了与英国人交往的一些基本礼仪,我在实际的教学中又适当进行了扩充,这样学生们对西方礼仪有了更多了解,在以后的交际中就会多加注意,交往起来也就更得心应手。最后,适当的文化渗透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总之,只有越早下手,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就越深,取得的成效才会越显著。

二、如何在英语精读课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在最近几年的英语精读课教学中,我不断摸索研究,总结了如下几个文化渗透的方式:

(一)课堂渗透

课堂可以说是最直接进行文化渗透的地方,抓住这一环节进行自觉自然的渗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词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词语的文化内涵包括词的内涵意义、感彩、联想意义以及某些成语、谚语、惯用语的文化背景等方面。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即使表面意思完全相同的词汇也会有不同的联想意义,在用法上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讲到black sheep时,说“Tom is the black sheep in his family.” 让同学们自己理解可能会存在误差,这时候教师补充黑色和白色在英语里的意思及发展背景就会有助于他们正确的理解。所以在精读课上讲解词语的时候,教师应该适时地扩充英语词汇的外延意思,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词汇的语义并加以使用。

2. 篇章(全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在学习每篇新课文之前,对其文化及历史背景知识进行介绍,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旨,并达到扩展这方面知识的目的。比如在讲到Clearing in the Sky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先给学生们介绍了传统的American values,学生们在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以后才对文中老父亲执着一生在高山的林中开垦荒地的依赖自我、尊重艰苦劳作和颂扬农村生活方式等精神有所理解,进而增进了对文章主旨的深刻把握。

3. 细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不放过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传授英语文化知识的每一个细节。比如在讲到Darken your Graying Hair, and Hide your Fright一课时,遇到了这样一句话:“One is a sphinx, one seems almost removed, and one sees it all. ”我发现其中sphinx是一个很有讲头的细节:当sphinx写成Sphinx时,是希腊神话中狮身人面的怪兽;他问路人的Riddle of the Sphinx(“斯芬克司之谜”);以Oedipus成功猜谜而后引发的一系列故事为由来的Oedipus Complex(恋母情节)等。这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他们理解,更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二是对所学文章进行深入的语言风格、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并与汉语中的这些技巧进行对比,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学欣赏和语言应用能力。比如在讲到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一课,我就介绍了fairy tale这一文体以及相应的写作风格和特点。还有Button,Button这一课的fantasy的文体等等。三是利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西方的节日,给学生讲授与之相关的来历、风俗和习惯。比如Easter,Halloween和 Christmas等。

(二)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寓教于乐

除了课堂讲解的文化渗透,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收看一些电影、各种记录片片段,或者收听一些英文原声听力材料使他们了解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学到与英语文化有关的交际方法和手段。比如还是Twelve Angry Men一课,除了可以在课前介绍美国司法词汇,还可以给学生们播放《律政俏佳人(Legally Blond)》这类的涉及美国司法制度的电影片段,加深学生们对美国司法制度和陪审团制度的理解,从而有助于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但是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教师在运用这些辅助直观教具的时候不能只单纯地让学生自由观赏和收听,因为大多数时间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会不自觉地转移注意重心,获得的信息也会受到限制,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这个时候要给予必要的解释说明和指导。

(三)丰富的课外活动

学习和掌握外国文化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时间是不够的,学生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扩大自己的语言文化知识。教师要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刊,并提醒他们在阅读时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并随后组织一些知识竞赛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多组织一些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真实语言环境中体会和运用英语。比如英语角、英语周、英语晚会、英语戏剧大赛等等。还可以适时地邀请一些外籍教师参与进来,比如一起举行万圣节化妆晚会。通过与外籍教师的接触,学生往往能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生动的文化背景知识。

三、结语

人的语言受本民族文化长期熏陶,所以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形态也会通过语言反映出来。要想达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成功和谐的交际,必须要了解深知目标语文化。大学英语精读课正是为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实现跨文化交际打基础的课程,所以我们更应该有意识地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多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文化,并分析比较汉语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差异,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他们的语用能力,这样他们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才能减少语用失误,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杜瑞清.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9.

[2]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

精读课教学论文篇(3)

新修订本扩大了自读课文的数量,并在“说明”里指出:设立自读课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明确地指出了自读课文教学对于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个目的的重要性。它既检测精读教学的效果,也是达到精读教学目的的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所以,新编教材增加了自读篇目,不仅仅是为了扩大阅读量,更重要的是强化课内阅读实践的需要,是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认识论上说,自读课文更有其重要的作用。人类认识事物的普遍法则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只有“认识”,没有“实践”,任何知识都是不能转化为能力的,而自读课文则具有突出的实践性。显然,课本编者的意图是以精读课文作为主体、范例、引路,自读课文作为补充、扩大、巩固强化的材科。精读课文教给学生方法和规律性的知识,在于示范引路。学习这些范文,在思想内容、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会得到很好的借鉴,是“举一”;自读课文则重在让学生把精读课文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是“反三”。所以,自读课文从认识论上说,是完成“认识――实践”这个“更伟大的飞跃”的重要手段之一。

过去,由于对自读课文的实践性这一特点认识不足,笔者上自读课文虽然常进行自读提示、质疑解疑等等,但仍是简化了的精读课,是“换汤不换药”。过去上自读课文时,都是基于精读课文的老经验在形式上做文章,却忽视了自读课文的“读”,不明确自读课文应以培养能力为宗旨,因而也忽略了自读课文的实践性。以后,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终于逐步认识到自读课文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有人说:精读课不怕讲得多,自读课不怕讲得少,这虽然不无道理,但自读课文的特征绝不是以“讲”的“量”来体现的,只有实践性才是检验自读课文的基本标尺。就效果而言,精读课文是准备,自读课文才是应用。笔者想,新编教材把原来的“阅读课文”改称“略读课文”或“自读课文”就更有强调、突出它个性的意思。抓住了自读课文的这一特点进行教学,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有较快较大的提高。

叶圣陶先生曾经把读比喻为“吸收”,把写比喻为“倾吐”。笔者想,如果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反之,学生阅读能力差,就影响了“吸收”,没有吸收,又用什么去“倾吐”呢?因此,关键是如何在可能的时间里发挥“自读课文”的实践性的特点,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上好“自读课文”的方法

自读课文有它自己的个性,自读课文是“学材”,不是“教材”,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读,但教师仍然要为每篇课文指导方法,设计步骤,检查效果。笔者曾采用过朗读、复述、改写、写内容提纲、问题讨论、写短评等等方式。采用不同教学方式的原则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课文的具体特点、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但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式,都要以学生独立读懂课文的实践为主,上成真正的“自读课”,老师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自流”。

譬如,笔者在上自读课文时,十分重视“自读提示”的启发引导,要求学生做到理解、落实,因为“提示紧扣课文,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学习重点,从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和语言运用,把问题提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笔者在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时,就让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带着下面三个问题自读、分析、理解课文:

1.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根据提示,课文可分为几部分?

3.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围绕中心论点,文章又是如何逐层深入展开论述的?

精读课教学论文篇(4)

在我国专业英语教学中,精读课是普遍受到重视的。尽管它的叫法不同,如综合英语(comprehensive english)、高级英语(advanced english)等。我国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并且该课程每周安排的时数一般也超过了其他任何课程。但是,多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对英语精读的批评,特别是在我国工作的一些外籍教师,甚至认为根本就没有必要开设精读课, 那么,实际情况如何呢?

一、精读课的现状和问题

(一)精读课的来源和历史功绩

英语精读课来源于我国的语文教学。我国学习汉语语文的方法与其非常相近,它涉及到处理语音、词汇、语法、文体、修辞、写作知识、文学知识的问题。课文就是这些方面的知识通过编者科学组织,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体。通过课堂教授课文和与之相配合的各种课堂训练,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这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精读课过去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发挥过积极有利的作用,这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今后将仍然是一条学习掌握英语的有效途径。现在,大多数院校仍然把精读列为必修课,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英语精读课毕竟不是汉语语文课,因此它的任务和侧重点也必须有所不同。英语精读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有代表性、有一定深度的文章的分析和讨论来研究英语的特点,并通过学生的操练来逐步掌握这些特点,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其重点应放在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上。

(二)精读课面临的质疑

精读课历来课程教学比较沉闷,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不是精读课本身带来的弊病,而是由于教学方法、课本及教师和学生本身造成的。

精读教学往往是以注入式或讲座式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其表现之一就是“灌”,越到高年级,这种情况越严重。教师习惯于讲座式教学法,往往偏重于词句、语法的解释,有时还喜欢离开课文,越扯越远。还有的教师生怕学生不懂,把文章翻译成中文,忽视了文章的结构、内容、文体的分析,忽视了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学生则习惯于坐听、记录。他们认为老师灌得多,就是教师有水平,他们学得也会更多,忽略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具有的交际性,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实践能力的培养。

比较突出的是下面几个方面:

1.精读课讲得太精太细,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发展;

2.对词的用法和句子的语法分析过多,不利于扩大学生的词法量和真正掌握运用英语的能力;

3.会使学生养成不好的阅读习惯,即学生会过分注重阅读材料的语言现象的分析和词的用法,不利于对内容的理解,并且限制了阅读速度;

4.教师讲解过多,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太少,不能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沉闷;

5.精读课占时间太多,成了压倒一切的课程,使师生双方对其它课程的教学不够重视;

6.精读课企图照顾的面太多,如阅读、朗读、口语、语法、写作、词汇、修辞、文体、翻译等,结果力量分散,收效不大。

这些现象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精读课教学中的一些敝病,促使教育者对精读课的设置和安排加以重新考虑。有的专家认为既然精读课面面俱到,不如改成综合课,让其维持原状。还有人认为既然国外没有这门课程,说明精读课的教学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应该完全取消。

(三)精读课的局限性

目前,国际上英语专业教学的常见教学形式是综合课程(integrated course),所有语文技能的学习都包括在内。表面上是一门课,实际上每一技能都分别有专门的训练。这比起仅靠阅读和语法分析来学习一门外语的形式显然是一个飞跃。这是因为,每一语言技能的培养都有其特殊的要求,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专门训练和学习,仅精读一种教学方式无法在时间、强度和深度上保证所有语言技能的熟巧训练。我国英语专业课也包括听说、阅读、写作、语法、翻译以及文学史地概况等内容和方面,[1]合起来也就近似一门综合课。但是,我们过去上精读课,总想面面俱到,试图把语音、语调、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翻译技巧等内容都放在精读课里训练,这就如同蜻蜓点水,什么都想教会,结果学生什么也没学好。想要求学生就课文做出评论性的口头作文,却从未介绍过翻译技巧;给学生布置一个又一个的笔头作文题目,却从未向学生介绍过各种文体写作的常识和要求,不考虑学生是否受过相应难度的写作技能的训练,等等。因此,要使学生的语言技能受到合符标准的训练,必须使精读教学与其它语言技能的教学“平起平坐”。当然,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有些课程宜早开,有些则晚开,并有所侧重,但决不能让精读课“一统天下”。

二、精读课面临的改革和提高

(一)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

下列情况不容忽视:

1.英语与汉语差异较大,学习的背景和环境都与学习汉语大不相同;

2.学习者大都是成年人,成年人不同于儿童,成年人理解力强,机械模仿力差;

3.我国目前学生的外语水平偏低,[2]即使在大学学习了四年英语,也很难说有多少人的语言基础过了关。

考虑到中国学生学英语的这些特点,如果也像要求小学生那样强调机械操练和背诵,显然是不妥的。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成年人理解力强这一特点,通过对典型范文必要的讲解分析和学生参与的课堂讨论,加深他们对所学材料的理解。而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记忆和掌握运用,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中国学生学英语与西方人学英语不同,他们有的把英语作母语,有的虽然把英语作外语,但他们的文化比较接近。中国学生学英语与学汉语更不相同,一则汉语是母语,语言环境不同,二则学习语文从小学到大学有十多年的学习时间,而学英语的时间却要少得多。这些特殊的情况就规定了我们对英语的学习要有一种特殊的处理方法,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快地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精读作为我们特有的课程出现,就是这一特殊情况下的自然产物。

但是,我们决不能认为精读课开得越多越好、课文讲得越细越好,更不能认为精读课可能代替其他专业课,把精读摆在一个不适当的位置。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教员在教学中总的形象应是循循善诱的导演,通过恰当的引导和讲授,让学生“进入角色”,学会“演技”——学会语言技能。精读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时提出的。[3]他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外部世界的认知,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一个具有个性化和自主性的过程,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记忆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1.首先,教师应是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者和激发者:[6]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在课堂上提供可理解性的信息输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并保证课堂内容的趣味性,保持并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英语精读课上,尤其是基础阶段的英语精读课,教师应避免传统的语言知识、文章结构的枯燥灌输讲解,应使讲解形式多样化,讲解内容趣味化,通过开展各种合适的活动,充分使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其次,教师应是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创设者: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不断取得进步。另外,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能营造出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积极向上的教学情境,易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展开。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对学习者习得的重要性。因此教师除了要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还应尽量创建与所教授内容相关联的情境,将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或现实生活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将新的内容构建到已经存在的认知图式里。

3.最后,教师应是学习的发动者、引导者和组织者:精读课堂教师角色应实现由传统的知识权威者、中心者向发动者、组织者、引导者转化。教师主要是发动和组织学生学习,真正的学习过程即信息获得过程需要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在新模式教学中从事的是越来越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如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有效的英语教学原则应该是“讲练结合”,“精讲多练”,教师应舍得把精力放在课堂组织上,减少讲授时间,增加学生参与课堂语言活动的时间。另外教师还必须通过认真细致的备课,用热情、活泼和满腔热忱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并渴望使用英语;不论在那种教学方式上都不应停留过久,以免流于单调。

(三)精读课和其他课程的互补

精读课能帮助学生通过对上百篇课文的分析从而大体上理解和熟悉英语所特有的表达思想方法。但是应当看到精读课的局限性:精读课使我们接触的语言材料有限,虽然它有利于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扩充英语感性知识,培养理解和快读能力,培养写作和翻译能力等都无法由它来单独完成。应当把学生阅读能力,特别是快速阅读能力的训练交给泛读课,写作能力训练交给写作课,语音、语法交给语音语法课——这样才能做到各课任务明确,收到分工合作,互为补充的良好效果。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精读和泛读分工的重要性。学生只有通过大量地阅读,才能巩固精读课所学的知识,并把这种知识扩展开来。著名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otto jespersen)教授曾经说过,应当让学生大量接触外语,使他们沉浸在外语之中,而不是偶尔接触一点点。[4]因此,泛读是配合精读必不可少的课程。精泛并举,从低年级就可以开始。到了高年级,可逐步减少精读的课时,并相应地增设一些选修课,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增加他们的知识和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三、精读课对教材的新要求

教学效果除了与教学方法有关系外还与教材有密切的关系,而教材的编写方法反过来又影响到教学使用的方法。我国精读使用的传统教材,低年级就包括了听、说、读、写、译、语法等各种练习,与专设其他课程分工不明,教师只好眉毛胡子一把抓。高年级的教材也存在着重点不突出的问题。设计和使用理解性问题是精读教学,特别是高年级精读教学关键的一环。现在常使用的精读教材虽附有理解性问题,却对文章作品的特点、中心思想、作者意图等方面侧重不够,更不注重“人的发展”,[5]即教材的编写都是以语言自身的规律为出发点,而忽视了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这里还必须指出,低年级英语精读教材的编写应以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为主,这一阶段阅读能力的训练是以句子为范围的。高年级精读教材的编写则应把重点放在对整篇课文的理解上,即以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主要情节的展开、作者的意图、文体风格和修辞手法为重点。

总之,精读课教学确实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教材也必须改革,但我国目前在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绝不能全归咎于精读课的教学。对于精读课,我们也不能故步自封,把精读课放在不适当的位置上。精读课和其他课程可以做到各有自己的目标和重点,而又互相配合,共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因为精读课文有典型性,课堂上的教授和讨论带有指导和示范的性质,所以在基础阶段这门课的作用会比其他课程大些,地位也就显得重要一些,课程时间的安排也就相对地多一些。高年级阶段要注意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和增加读写的实践量。根据复旦大学的调查,学生语言水平的高低往往与读写实践量的大小成正比。精读课的重点和讲授方法随年级而异,也受培养目标的制约,一般来说,师范性质的院校可把重点多放在打好语言的基础上。

怎样开好精读课,并注意到它与各课之间的联系和配合,解决提高技能和传授知识之间的矛盾,仍是我们今后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广大教师不断地实践和总结经验,通过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探讨,精读课教学将更加趋于完善,并将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付克. 中国外语教育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147-148

[2]刘润清 戴曼纯. 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5-6

[3]黎闯进. 浅析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专业精读课堂[j]. 时代教育,2008,(9):138-139

精读课教学论文篇(5)

一、“四步”:自学、讨论、讲读、演练

自学:这一步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可放在课前,也可放在课上。(1)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识别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2)阅读或听别人讲述与新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以帮助对课文的理解。(3)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说出文章的顺序和结构。教师对学生自学情况要在课堂上进行认真检查,不可有始无终,流于形式。

讨论:教师把讨论题事先写到小黑板上,或制成幻灯片。教师在检查完学生自学情况后,在课堂上出示讨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均可围绕课文提出问题,而回答则以学生为主,教师只起辅助作用。讨论的范围主要是针对初读课文时所产生的疑点。对这些疑点,有的可当即让学生回答,有的可让学生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后再作回答。“讨论”可以让学生一次又一次获得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热烈、愉快的良好氛围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他们钻研、探索的能力。

讲读:“讲读”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学、理解、朗读的能力。先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文章各自然段的内容;然后以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再让学生精读课文,深刻体会重点段和佳词妙句;最后让学生熟读课文,全面了解文章的内容、风格和特点,掌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技巧。在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和基础上,还要让学生进行表情朗读。表情朗读可以按“字音正确—语言流利—感情充沛”的要求进行,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另外,在讲读过程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答辩能力。教师要用积极、热情的态度去对待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目的。

演练:我们一般是围绕课后作业和文章的重点、难点来设计练习题的,这对学生来说,既是思维训练,也是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笔答时应语句通顺,符合逻辑,简明扼要。对于学生的演练情况,教师都要给予认真的检查和评价,以及时获取学生学习效果的真实信息。练习题一般应当堂完成,有时也可放到课后去做,但务必要认真检查。

二、“三读”:初读、细读、精读

精读课教学论文篇(6)

一、“四步”:自学、讨论、讲读、演练

自学:这一步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可放在课前,也可放在课上。(1)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识别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2)阅读或听别人讲述与新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以帮助对课文的理解。(3)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说出文章的顺序和结构。教师对学生自学情况要在课堂上进行认真检查,不可有始无终,流于形式。

讨论:教师把讨论题事先写到小黑板上,或制成幻灯片。教师在检查完学生自学情况后,在课堂上出示讨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均可围绕课文提出问题,而回答则以学生为主,教师只起辅助作用。讨论的范围主要是针对初读课文时所产生的疑点。对这些疑点,有的可当即让学生回答,有的可让学生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后再作回答。“讨论”可以让学生一次又一次获得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热烈、愉快的良好氛围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他们钻研、探索的能力。

讲读:“讲读”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学、理解、朗读的能力。先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文章各自然段的内容;然后以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再让学生精读课文,深刻体会重点段和佳词妙句;最后让学生熟读课文,全面了解文章的内容、风格和特点,掌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技巧。在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和基础上,还要让学生进行表情朗读。表情朗读可以按“字音正确—语言流利—感情充沛”的要求进行,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另外,在讲读过程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答辩能力。教师要用积极、热情的态度去对待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目的。

演练:我们一般是围绕课后作业和文章的重点、难点来设计练习题的,这对学生来说,既是思维训练,也是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笔答时应语句通顺,符合逻辑,简明扼要。对于学生的演练情况,教师都要给予认真的检查和评价,以及时获取学生学习效果的真实信息。练习题一般应当堂完成,有时也可放到课后去做,但务必要认真检查。

二、“三读”:初读、细读、精读

精读课教学论文篇(7)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大学生忽视甚至轻视英语精读课文的学习。即使是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关注的也是词汇、语法和实用技能,以及它们与四、六级和四、八级考试的关联。大部分学生也喜欢课堂上的趣味故事和游戏。但是真正重视课文学习的学生少之又少。英语精读课是具有浓厚人文性的综合性科目,课文学习是精读课学习的重中之重,重视语法和考试而忽视和轻视课文学习实在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实际上,英语精读课文的学习不仅对英语学习,而且对学生初步研究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针对英语专业的情况来探讨精读课文的学习以及其对学生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精读课文学习的内容 对于精读课文的学习,首先要改正一个错误的认识。精读课文的学习绝不仅仅是认读几段英文,或者阅读一个英语故事。精读课文作为精读教材的主要部分,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学习才能充分起到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和培养研究能力的作用: 1)词汇学习和积累 学习精读课文的第一步应该是词汇的准备,这是阅读的基础。但是由于很多大学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他们把词汇和课文割裂开来看待,或者只把词汇学习当作通过考试的一道阶梯。这种做法的弊端是偏离了任务焦点,并且增加了任务负担。学习课文前的词汇准备过程不应该是个独立的学习任务,学生要明确这个过程的目的是为课文学习做准备,任务的焦点是课文学习,不需要刻意、机械、系统地去学习词汇。明确目的并且排除不必要的任务负担,才能顺利执行和完成任务。 2)课文阅读和理解 课文阅读和理解是课文学习过程中重要而又容易被轻视的一步。毫不夸张地说,许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是通读课文,认认单词而已。简单的课文,读完之后大概知道什么意思,而对比较难的课文,甚至都没有做到读懂。这种做法的心理因素就是等待老师的讲解。这显然是很被动和懒惰的做法。课文阅读和理解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步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注重阅读和理解的结合,然后要注意提高阅读理解速度。阅读和理解的结合即是指以理解为阅读的目的,读多少就懂多少。如果读了一句话只是认识每一个单词却不知道句子的意思,那么这个阅读是无效的,即使读得再快,也对课文理解没有任何作用。所以阅读课文不应求快,而要注重理解。能够边读边理解了,再逐渐提高速度,不仅是读的速度,也是理解的速度。 3)课文分析和欣赏 课文分析和欣赏是实现精读课的人文性和建立学生研究能力基础的重要环节。课文分析是欣赏的基础。分析包括意义、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分析;运用语法和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意义。欣赏是在分析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和欣赏课文。现在精读教材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篇篇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欣赏的角度包括文学、文化、艺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以及历史和地理等各个方面。欣赏的过程不仅增加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且从整体上拓宽了学生的英语知识面,无形中也为学生们奠定了进行深入研究的知识基础。 4)精读课文与其他英语科目的关联 英语专业的专业科目除了精读之外,还有泛读、听力、口语、语法、语言学、写作、翻译、英美文学、英美概况等,各个科目之间都有互相关联的地方。在精读课文的学习当中,只要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很多词汇、语法现象以及各种英语的信息都可能在其他科目中出现,或与之相关。注意这样的关联不仅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到各个学科的理论知识,比如语言学、文学、文化学、哲学、教育学等。教师应当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初步教给他们比较、对比、归纳、演绎等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基础。 5)有关课文的扩展性作业 精当的作业能有效地锻炼和检验学生的能力。有关课文的扩展性作业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思维,并锻炼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扩展性作业在形式上要灵活多样,鼓励学生通过听、读、观察、采访等各种渠道获取资料,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发挥写作、美术、演讲、表演等各种才能来展示自己的研究。以上五点充分说明,课文学习包括的内容很多,牵涉的知识和能力也非常重要。所以课文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定不能把精读课文仅仅当成是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载体或轻视课文学习。 2学术研究的步骤 一般来说,学术研究的步骤是这样的:第一步,发现问题。在阅读、学习或观察的过程中找到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发现疑惑的问题,确定研究的选题。第二部,收集材料。通过广泛的阅读、敏锐的观察和大量的调查、采访和网络搜索等途径,收集与选题相关的信息,这是进行研究的材料准备。第三步,整理材料,提出假设。对收集到的材料做分析、比较、筛选、概况和归纳等工作,结合选题,提出假设。第四步,论证。结合相关的理论,运用比较、对比、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论证假设。第五步,总结。总结论证的结果,得出研究的结论。学术研究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研究者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包括语言知识(词汇和语法等)、语言能力(听力、阅读、口语、写作和翻译)、理论知识和能力(语言学、教育学、文学、哲学、文化学乃至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知识和理论能力)以及思维和研究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对比、归纳、演绎等)。然而所有这些知识和能力,其实都可以在学习精读课文的过程中获得。下面就来讨论精读课文学习和研究能力培养的关系。 3从课文学习到研究能力的培养 前文已经论述了精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包括词汇学习和积累、课文阅读和理解、课文分析和欣赏、精读课文与其他英语科目的关联以及有关课文的扩展性作业。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以学到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文学、文化、艺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地理、历史等人文知识,还有语言学、文学、文化学、哲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同时,在这些环节中学生的许多能力和技能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运用各学科理论乃至提出新理论的能力、还有分析、综合、比较、对比、归纳、演绎等思维和研究能力。因此,不难看出,精读课文学习中所能学习到的各种知识和所能培养的各种能力都是进行学术研究所要求的因素。所以,认真学好精读课文不仅是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任务,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能力的过程,可谓一举两得,有什么理由不重视精读课文的学习呢?#p#分页标题#e# 4结论 本文通过对英语课文学习内容的分析,申明了课文学习各环节的重点和重要意义。通过将课文学习和学术研究进行关联,说明本科阶段的课文学习和学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个同步的过程。由此,笔者呼吁英语教师和学生重视英语精读课文的学习和有意识地培养研究能力。

精读课教学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111-01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而老师课堂上怕自己讲得不够透彻,怕学生理解不到位,讲得过多,甚至满堂灌,学生该体验的、感悟的没有体验和感悟,在此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调动的起来,学习的效率也相对比较低,学生成了知识接受的容器。然而在"读-思-练"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充分结合起来,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精准的讲解再辅以适当的练习,学习效果得到了最大化。

1.“读”是基础、是前提、是出发点、立足点

这一环节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利用多媒体、黑板等各种形式展示问题,让学生明白学的内容、任务以及重难点。在学生阅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得到问题的解决,对于疑难问题,教师巡回指导,点拨共性问题,指点个性问题,体现了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要求。这也正是高效课堂教学的精华所在,而这一点在我们英语教学上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将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对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思”是思考,是明确“读”的方向

在学生整体感知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设问,目的是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同时也能洞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再者,学生对自己仍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提问,通过学生间自行解决,教师相机点拨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遵循“三个不讲”原则: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一堂课教师授课时间控制在20分种左右。在课堂上老师的“导”主要体现在对一些中考重点知识的强调、对部分稍难语法进行精讲以及对知识的扩展和延伸。

3.“练”是“读”和“思”的效果的体现和检验

只有通过练才能看出“学”的效果。但是,练又必须有一定的目的,而不是随意的练,既要注重基础的掌握,又要能体现发现问题,及时弥补和巩固加深知识,拓展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知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功效。因此练习题的设计就要体现老师对教情学情的掌控。同时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接受能力,体现分层训练的原则。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要让学生有成就感,成功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英语阅读教学既是学习英语词汇的有效途径,也是巩固提高英语语法、句型质量,为英语作文打基础的工程.因此,它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就显得特别重要.众多的英语教师为阅读教学方法的改革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阅读教学方法,运用“读——思——练”教学模式注意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上,逐步形成“读书.思考.讨论.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思——练”相结合的阅读教学方法强调把“熟读——精思”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我把课堂教学的程序一般分为泛读,精读,议论,练习四个阶段。

3.1 泛读课文。泛读阶段就是对课文进行预习.泛读课文的要求是:自学课文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和大体结构.泛读课文,教师要布置预习提纲.提纲要注意从课文的整体着眼,不宜太细,可适当留点余地.例如,一课的预习提纲,我是这样设计的:

①学会"disability、fair、assist"等14个英语生字的音、形、义。②查英语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try to do sth、as if、far aw的具体含义及用法。③课文主要叙述一件什么事情?完成这些题目,就必须读课文,查资料,进行思考。学生通过一番初步的阅读,思考,扫除了学习课文的障碍,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3.2 精读课文。精读课文是阅读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我注意抓好两点:一是要设计好思考题;二是学生根据思考题精读课文.思考题要体现本课教学目的及单元训练重点,要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课文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设计思考题还要注意与预习提纲相衔接,避免脱节和重复。我教《DISABLED?NOT ME!》,设计了这样几道思考题:①Do you know anyone who is disabled?②How does he or she deal with the disability?③Should they get any extra help?

学生带着问题去精读课文,思考问题,把熟读和精读结合起来,对课文内容就会有进一步的更全面的理解。3.3 讨论课文。在学生个人钻研课文之后,我安排了一个讨论的环节。先小组议论(小组以前后桌6人为宜),小组议论是围绕思考题来进行的.议论时同学们发表自己对思考题的见解,同理也将自己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讨论。讨论时,有些问题大家的认识比较一致,可以归纳起来;有些问题意见不一,允许保留,待全班讨论时再议。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还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全班讨论。学生发表意见要求说得具体明白。对于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忙于正面回答,更不轻易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归纳.讲评,使每个问题都得出明确的答案。

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不断激发学生钻研课文的积极性,讨论所产生的群体互感效应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有益的。

3.4 巩固练习。在对课文进行逐项分析之后,再回到整体上来进行总结练习。这个阶段要注重英语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辨证统一.在教完《DISABLED?NOT ME!》一文后,我布置了这样几道题:

(1)This book offers( )on how to be a successful learner.

(2)He( )the telescope so that he could see the stars more clearly

(3)Since theaccident,Bill can no longer move his legs and he has no feeling belowhis( ).

(4)A( )is an event at which companies present and sell their products.

(5)Some dogs have been trained to help who are ( )impaired.

精读课教学论文篇(9)

    略读课文的教学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教学的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名学生,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倡导个性化阅读;要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沟通,拓展知识和能力空间;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阅读提示”领路、鼓励和引领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参与语文阅读实践。略读课文教学的最大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贯彻好“以生为本”和“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必须给够学生充分自读和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方法。

2004年,我在商河县孙集乡中心小学听过一堂五年级上册略读课文《珍珠鸟》的教学。由于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自读和交流时间,教师直接向学生提问:1、应该如何分段;2、本文重点写的什么;3、珍珠鸟的特点是什么;4、课文最后一句:“依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是什么。结果:学生如坠雾中,面面相觑,勉强作答,场面很尴尬。

2005年,我在商河县怀仁镇中心小学听了一位教师讲四年级下册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那位教师先给了学生10分钟时间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想办法把课文读通读顺,在这个过程中,优秀的学生读了几个来回,能力差的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课文读完。初读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词语盘点,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这个过程既实现了本册教材“词语盘点”这一自查自测栏目设计的意图,又在合作中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接着,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有针对性的朗读课文,消除在初读课文时出现的一些问题。然后,教师还安排了再次默读的时间,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进行交流,并联系前一课学过的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让学生自悟: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过度地砍伐树木,会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最终要受到大自然的处罚。整堂课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读和交流时间,把“以生为本”和“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到了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教师放得开,学生学得好,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略读课文教学最大的失败是过度的设计。小学体育论文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结构一定要简约,要采取粗线条式的结构层次,要让大气度、大智慧充盈整个课堂,要为学生自主阅读留够时间和开辟大块大块的空间。

新课程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文字,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教学实践中可以按照“提示”引路,课堂结构求“简”的教学思路,“默读——思考——交流”的教学程序推进教学。例如:四年级下册第17课《触摸春天》是精读课文,第18课《永生的眼睛》是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前面就有这样的一段话: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默读下面这篇课文,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兴安盟,他们是怎样做的。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讨论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承上启下,可以引领学生从精读自然地过度到略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略读课文课堂教学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一是初读阶段。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其所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反复朗读中扫清障碍,有信心独立读懂课文;

二是自悟阶段。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时淡出,退位到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充分地默读,在读中思考,读中解决问题;

精读课教学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86-01

1.汇报交流课文的教学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后,接着进行汇报交流,整体感悟,赏析品味,教师适时点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一流程分为三个环节:

1.1 整体感悟,赏析品味。阅读教学应以语感积累为目标,以言语经验学习为主要内容,以主体感悟为途径。模式注重在整体中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完全符合语文教育的新理念。整体感悟的方法有许多,如:以读为本,自主阅读,以读代讲。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如默读、个别读、齐读、竞赛读、快速读、分角色读、听录音读、教师范读、自由练读等等,并且注意培养阅读技巧,使学生在读中生疑,读中释疑,读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话题讨论,即以一个涵盖全篇的中心话题贯穿全文,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再次展开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合作去学习。精彩片断的赏析应与整体把握紧密结合起来。赏析品味既可以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又可以使学生发现和总结一些语言规律,准备迁移到写作中。赏析要放手,不能牵着学生往前奔,内容不要限制过死,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语文水平不同,只要他们自己认为美的地方,能品出其中的美就可以了。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背一背,或摘抄下来,积累语言。赏析品味有两种,可以在精读中穿插,也可在整篇讨论之后,对整篇文章或文章精彩段落进行品味。

1.2 鼓励质疑,培养创新。质疑问难――释疑解难,不仅是学生深层学习的一种阅读方法,也是教师高效施教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质疑,是深层阅读的起步,也是创新能力的关键。模式强调教师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经常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真正是通过自己的探究性的、自主的学习来获取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启发学生自己找到答案,有的问题甚至可让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来解决,进一步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要注意的是,"鼓励质疑,培养创新"这一环节并不固定安排在"整体感悟,赏析品味"的环节之后,它也可以穿在其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汇报交流的过程有不同意见、有不懂问题就大胆提出来。

1.3 课堂总结,畅所欲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总结"这部分总是教师归纳课文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而我校的教学模式在这部分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接着,让学生畅所欲言去谈体会。当然,教师也可适当启发学生,把分散的、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

2.略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安排了14篇略读课文,根据叶圣陶提的"就教学而言,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读教学要求与精读要求不同,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不必多作要求。

3.选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教材后面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内容大都与单元对应,有少数是为了补充本册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某种类型上的缺乏。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自读,教学上不作统一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和个体情况,决定是否选用。选用时,可以按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专题单元让学生读,也可以作为期末综合复习材料,让学生课外独立完成,教师酌情检查。对主动阅读的学生,要予以鼓励,激发学生更广泛地去阅读。

精读课教学论文篇(11)

本册默读的重点是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默读比朗读语速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默读,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

2.精读词句,积累语言。词句训练是精读课文的主要内容。本册教学要继续理解词句的意思,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词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册课后练习中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习的指导性,也便于学生和教师操作。

3.精读课文,领悟感情。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习题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精读课文可以采取多种方法:①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②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还要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③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通过自悟自得或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可做重点指导和点拨,不要用现成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同时,尊重学生的理解和独特体验,允许学生有其他合理的选择。另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4.精读内容,领会方法。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还要领会作者表情达意和写作的方法。

本册要重点教会学生领会两点:①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②“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阅读方法。前一项内容安在第三组,教师除了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基本的说明方法外,重点还要让学生领会使用了这些说明方法后,文章有哪些不同。后一项内容安排在第四组,在“回顾拓展四”的“交流平台”中有所提示,教师重点是要教会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通过上下文,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相似文章的阅读来体会等等。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中年级虽然训练过,到了高年级还应予以重视。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安排了14篇略读课文,根据叶圣陶提的“就教学而言,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读教学要求与精读要求不同,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不必多作要求。

三、选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教材后面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内容大都与单元对应,有少数是为了补充本册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某种类型上的缺乏。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自读,教学上不作统一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和个体情况,决定是否选用。选用时,可以按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专题单元让学生读,也可以作为期末综合复习材料,让学生课外独立完成,教师酌情检查。对主动阅读的学生,要予以鼓励,激发学生更广泛地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