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因材施教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9-28 20:21:07

因材施教论文

因材施教论文篇(1)

二、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因素

是历史教师的博大情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爱心,有责任心。初中历史教师更应如此。在因材施教基础上,初中历史教师还要有自己独特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这在孩子们的心中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有自己的历史眼光,还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工作中要跟大家团结协作。万物不是独立存在的,历史学科也要与其他学科相整合,用自己远大的眼光和博大情怀同其他学科相结合,这也是自己博大情怀的体现,这样更有利于自己的教学。有爱心和责任心才有人格魅力,教师是这样,历史教师也不例外,我们要爱护学生,与学生关系融洽,愿意与学生经常沟通,更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以心交心。初中生不是大人,更需要朋友,教师把他们当朋友看待,这就是一种博大的情怀的体现。这样的历史教师学生怎能不喜欢不爱戴?这样的教师的教学效果怎能不提高?一个博大情怀的历史教师,会表现在方方面面,把他的爱心和责任心无形融入课堂。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正能量,它会使整个历史课堂生动起来。小而言之,提高了教学效果;大而言之,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因材施教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6-0024-01

语文教学质量的发展状态是当前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重点问题,通过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性极大,因而因材施教理论作为差异性教学的重要方式应当被语文教师所重视。因材施教理论应当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智力发展层次、学习方法类型等众多方面来进行具体分析,让教学理论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本文结合语文教学实际状况,谈谈如何有效运用因材施教理论,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因材施教之教学调控策略

因材施教教学让理论中,“材”和“教”这两个字决定了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具备怎样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材”即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状况,“教”即代表教师该去如何调控教学策略,从而让学生获得长足的实质性发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大脑智育发展状况,从他们的实际学习需求出发去调控教学方式与策略,让语文课堂教学成果以多样性变化与多元形式呈现出来。

比如,在人教版《雪孩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就本课文的生词进行测试,从而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状况进行宏观把握,让教学调控更加具有针对性。教师在学生的测试结果中发现有的学生完成的质量相当高,有的学生的测验结果则极差。为此,教师将这些一一记录在教学案中,在接下来的课文教学中进行层次性提问。对于测验完成质量较高的学生,教师对其主要提问课文的思想内涵与作者的感情基调;对于那些测验完成质量较差的学生,教师主要在课堂上帮其打牢字词基础,从而让他们能够顺利学会课文中的每一个字词,再逐渐渗透课文的感情内涵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调控每一种类型学生的学习走向,以避免本来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课文深度学习上缺少进步空间,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却没有打牢基础机会等现象的发生。这才是因材施教理论下最可靠的教学方式,最优化的调控方法。

二、因材施教之兴趣主导型多元教学策略

兴趣主导型多元教学策略是将因材施教的理论本质彻底渗透在语文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为基调,进行课堂类型的创造,类型以兴趣主导为主、多元教学为辅,让他们都在课堂上发挥出学习的激情和求知的欲望。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兴趣小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各种兴趣主题与偏好的氛围中发散自己的语文学习思维。在兴趣活动方面,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兴趣主导的意识,鼓励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以此去学习课文内容。当然,每一个兴趣活动都要像教学内容靠拢,切不可偏离教学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因材施教的主体类型深化,发挥出因材施教的多元优势。

比如,在人教版《称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了兴趣主导课堂小活动的设计,并设计了如下活动:一是称重活动,二是象之体验活动,三是称重方案设计活动,这三种活动都仅仅围绕《称象》这篇课文的教学主旨,重点以开发学生的灵活性思维为主要目的,让学生懂得面对突发事件时随机应变能力的重要性。在兴趣活动的推广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活动,树立课堂自由化、人性化、个性化的形象,将“因材施教”理论模式的优势与作用体现出来,通过此种模式将课文《称象》的主旨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的大脑中去。

三、因材施教之“取长补短”策略

因材施教之“取长补短”策略就是彻底将因材施教模式教学理念与合作教学模式理念相融合,一起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获得实质性的长足发展。众所周知,语文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优点与缺点都是不一样的,所谓“取长补短”就是将部分学生的学习优点渗透到这一方面能力较差的学生上,实现学生个体之间的互相合作、互帮互助,让因材施教理论能够拥有一个更加完整的教学环境。“取长”与“补短”之间的教学意义是互相提携的,教师要通过此种途径来发挥出因材施教的教学优势。

比如,在人教版《地球爷爷的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深入分析每个学生身上所具备的优点以及在课堂上暴露出来的缺点,然后将因材施教理论与小组合作模式进行无缝接合,安排学生搭配成学习小组,将整体的教学目标分配到每一个小组中,再将每一个小组的目标细化到每个学生身上,进一步确立了因材施教理论模式的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每一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都会面临不一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应被熟练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要从教学问题的根本出发,有效提高因材施教理论的教学作用,让学生都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因材施教论文篇(3)

 

“因材施教”的出处为《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那么也就是说因材施教原则,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在现阶段,在大学校园里,在当代大学生的身上实行“因材施教”原则可以说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因材施教”是教学中最最基本的原则。在进行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因材施教原则更应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要着力研究、落实的教学定律。而且有很多的教育家们也把这个原则奉为机器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例如,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都做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贡献。他主张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能力,学的多教的多,学的少教的少,学的快教的快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学的慢教的慢。反对不切实际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陋习。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1893-1978)提出的一系列教学原则当中,就有一条“罪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原则”,强调必须根据学生个体的特殊情况,给予具体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实际上就是对“因材施教”原则的最合理的解释。当然,这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注重结合每名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在英语教学中就应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发音情况,口语情况,以及写作等各方面的情况,这样才能在课堂练习和课下安排任务时候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这也是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决定的。老师们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就是有的不太认真学习的同学经过自己的表扬或者称赞之后,变的格外的刻苦了,最终有了不错的成绩。而有的同学就是破罐子破摔类型的,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告根本不起作用。而且,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90后,他们具有思想开放、个性独立、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等鲜明特点,是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代,同时又处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剧烈变革、信息高速发展的特殊时代,特殊的成长环境使90后大学生具有更多的时代特征。“喜欢用QQ聊天,喜欢用‘火星文’。”这是心理学专家、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陈一心对于90后行为模式印象最深刻的一点。“那么,除此之外,很多的大学生还有整夜玩网络游戏,网上交友,网上购物等习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郑因为和网络的频繁接触,使他们当中很大比例的一部分人患上了忧郁症。所以这些大学生们真的需要针对他们的自身特点,给予更多的关注。现阶段很多的“6+1”家庭模式也给了这些孩子们一个很狭小的生活圈子,他们在这其中缺乏同龄人的交流,整天泡在网上,所以“孤独”是很多大学生经常会提到的一个词。这样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在踏入大学校门后,适应集体的能力很差,以致集体意识淡薄。那么当今的教师恰恰应该注意到学生的这些特点,据此来改变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再次,“因材施教”这对于以后大学生的成才至关重要。毕竟大学生正处于各种信念成型期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而且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发展,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所以针对这些不同性格或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那么反应在教学上,就应该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对于那些思想意识比较活跃的专业或者班级在上课时候就能应该安排一些课堂气氛轻松的练习像讨论、话剧之类的;而对于课堂气氛相对沉闷,表现不太积极的班级,我们应该多做一些鼓励的活动,把班级气氛调动起来之后,再考虑一些适合他们的活动,若果不考虑诸多因素,那么在传授课程过后也不会有太大的效果的。

最后,“因材施教”这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虽然我们在教课的过程当中面对的一个很大的群体,但是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做到这一点,使那些层次不一致的学生能够跟进。比如,在实际教学当中,有的班级可能不太活跃,我们应该针对这个班级制定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法,像做一些比较能吸引学生兴趣的讨论还有课堂活动等;那么针对一个班级的每个学生来说,有的学生简直是太活跃了,要达到扰乱课堂的地步,我们当然不能任由这些学生发展下去,也不能放任自流,我们要拿出有效的方法来管理这样的学生;还有就是所谓的“差生现象”,我们应该认识到,差生并不是该学生的一贯代名词,他们是可以转化为优等生的,当然这其中和教师的关系也非常的紧密,尤其针对那些反映能力相对缓慢,迟钝的学生,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的避免将差生置于可能产生挫折的情境中去,还要尽所有可能去激励他们的自尊感,布置作业时候也要尽量考虑到他们的能力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以区别对待,以及在适当的时候帮助这些学生进行对所学知识的重温训练,这些都是很好的“因材施教”的方法。所以,“因材施教”对于一名合格的教师来说,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所在。

因材施教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73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让学生得到综合发展与主动发展成为全新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地教学,要在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在新课改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人才,必须实施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1. 多层次的学生需要因材施教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相片树叶,人也是一样,没有人的资质、能力天生相同,后天的成长环境与所受教育不同,这些都会导致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水平各异。但后天教育非常重要,良好的后天教育能够改变学生的一生,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习惯,具有较强的情感表达、乐观的生活态度等。鉴于此,对于多层次的学生,教师必须一视同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2. 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因材施教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社会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行业,各行各业都需要不同特长的人来完成。而要想真正培养出多元化的人才,需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开始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对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簦只有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教育事业才可以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才能够为社会输送多元化的人才。而要做到这一点,要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方式。

3.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需要因材施教

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要求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观,而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便是要从根本上促使每个学生成才。因此,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方式时,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意愿与需求。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质,尽最大努力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只有这样,“关照和促进生命发展,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功能才可以真正发挥出来。

4. 落实素质教育需要因材施教

当代教育的热点问题是素质教育,核心是提高全民素养,要尽最大努力将人的素质提高生来,促使人格、道德、品质、智力、体能等多方面的健康发展,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生活与工作的高素质人才。但是人的素质并不是凭空养成的,需要具有先天或者后天的培养,教师要多去开发与指导,将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起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所以,素质教育与教育的实质是相一致的,与因材施教的教育实质也是一致的。

二、因材施教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教学策略是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发挥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

1. 课前准备环节

课前准备是否完善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因材施教之时,需要在备课之时深入钻研教材,全面了解每个学生。可以根据优等、中等、差等三个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特长等确定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指导方式等多方面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真正的做到个体与全体的共同发展。当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好教学目标之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安排不同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步骤。比如,在学习《那天》时,对于优等生可以安排学生自主学习、自读和小组议论相结合;对于中等生的学生可以安排他们读、讲相结合进行学习;对于差等层次的学生而言,教师要让学生先读,之后进行重点讲解。这样,从整体角度进行教学划分、设计与安排,才可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

2. 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能力不断发展的重要场所。对此,在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时,教师要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语文基本训练内容。对于差等生而言,可以安排一些主要记忆性与理解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对于中等生而言,可以安排一般性的学习内容;对于优等生而言,除了一般性的学习内容之外,还可以适当地融入一些高难度的学习内容训练。另外,安排课堂提问时,也需要遵循递进式原则,由课堂提问给予学生提升学习层次的机会。

3. 课后作业环节

作业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巩固环节,更是学生迁移学习的重要环节,所以,作业环节也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作业内容需要与教学目标、内容相一致,有难有易,要成阶梯性,可以分为必做题、选做题与深化题三项,给予不同层次学生巩固与提升的机会。作业批改也是一样,要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循序渐进地进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更是促使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教师必须合理地运用好此方式,为小学生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因材施教论文篇(5)

“因材施教”在各个学科的教育实践中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足球教学与训练也是如此。而现今许多教学与训练基本上采用地都是“一刀切”的方法,内容、难度、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般都是根据中等水平的学生状况安排的,不能兼顾到基础较好和较差的学生,因此,对现行的教学和训练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寻找相对合理、有效的方法。

二、关于中学足球教学与训练技术教学顺序的思考

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大学,以及专业训练中,足球技术教学与训练一般在遵循先进行无球练习,再进行有球练习的顺序,教学与训练一般遵循的顺序为:熟悉球性练习—运球及运球过人技术—踢球技术—接球技术—头顶球技术—守门员技术。足球的技术教学与其他技术教学一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而合理安排好各种技术的教学顺序,正是这种规律性的具体体现。

因材施教论文篇(6)

学生不能及时的消化吸收课堂上所学的生物学知识。高中生所学的知识范围较广,可谓是天文地理无所不通,过多的知识就导致学生思维的混乱,教师偶尔为了赶教学进度就造成了上课期间不能详细讲解,学生没有足够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吸收。

2.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够合理,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都是不同的,教师不能正确的分析和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盲目的教学导致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产生差距。

3.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着很强的学习和思考能力,但是只有教师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学生热爱学习,乐于学习。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但是这种僵硬的教学模式效果并不好,不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如何解决高中生物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寻找合适的授课技巧进行授课

要想让课堂生动有趣

充满趣味性的同时还能够学到应该学到的知识,教师讲课的知识能力和感染力都必须非常强。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进行适当的室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授课,让学生们亲身感受生命科学之美。并且在活动结束时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们对实践活动进行深一层的思考和感悟。学生们思想灵活,想象力丰富,正确的开发和引导能够挖掘出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内在潜能。

2.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让每个学生都听讲,让每个学生都听好学好,不浪费任何一节课。教师的素质其实能够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影响,一个富有魅力的优秀教师,他的课堂必定沸沸扬扬,学生们积极踊跃,这对后期相对较为抽象枯燥的生物学来讲真的有很重要的作用。生物学是一科很有趣的学科,只有生物学涉及到我们自身的发展和成长,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同时能够亲身感受到生命的奇妙所在。

3.加强师生简单交流,改变学习和交流的传统观念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其实非常重要,教师会通过学生的反应状态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析,及时掌握课程进度。教师还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课堂反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更及时的帮助思维能力相对较弱一点的学生。另外,在课堂或是实践中都应该鼓励学生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勇于和传统的思维与固有的观念说不。

因材施教论文篇(7)

2.对于真理性的认识,教师不应要求所有的学生“一律化”一律化就会压抑个性,从而也压抑了学生的精神力量,妨碍他们能力的发展和形成,妨碍学生的一般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对某些问题的表达不要绝对化,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思考.尤其是对学生的好奇心不要抹杀,而要积极引导,这是尊重个性,承认差异的表现.著名速算专家史丰收小学时,对算术演算顺序提出了“算术能不能从左到右,从高位起”.这样一种求异思维.他的老师没有批评压抑他,而是说:“你有兴趣,可以发明创造.”这样一名句话却激发了他的思维,由此不懈追求,他终于发明了快速计算法.

二、群体不同,教学方法应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了解、研究、关心每一个个体发展的能力,还要面向大多数学生,也就是依据所教学生的群体差异素质以及群体的特征,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大多数学生,使群体水平都有所提高.教师要了解和研究学生,既要掌握全班学生这个大群体的一般特点,如全班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等,又要了解其中每一部分,即小群体的具体情况,如尖子生、中等生、中下生各占多少,还要就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力、记忆力、能力、学习态度等进行归类,以利于教师有的放矢,立足大群体,兼顾小群体,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练习或作业中,教师如果能注意因材施教,将会使每个学生有良好的发展.有位数学教师,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小组,即三个小群体分别去做难易有别的三组题目.教师出题的原则是:优等生独立练,学习困难的扶着练,让各类学生尽快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因材施教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064-03

教育是人类传递文明的特殊方式,也是社会发展亘古不变的话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教育方法的创新与发展最为关键。在这方面,自古以来我们就积极推崇“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学生特点出发进行教育教学,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方法也就因而被后人所普遍推崇。随着世情国情的变化,教育教学形势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因材施教”这一传统教育方法也有了进一步的意思延伸,产生了新的内涵、新的要求和新的意义。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解读,并积极响应这种改变,使之符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一、因材施教是大教育家孔子首创的教育方法

《二程遗书・卷十九》曰:“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而后才有“因材施教”一说。孔子门徒众多,且各有千秋,归根结底就是因材施教的结果。这种教育方法贯穿于孔子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并有典故为证。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1]

这个故事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生动体现。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首先强调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即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认清教育对象的特点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前提。“具体而言,孔子的教育教学主要注重从三个角度通过谈话、观察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即分别基于品格性状、智力差异和年龄特征等三个方面的差异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教学。”[2]通过对学生特殊性的分析,老师就可以明确教育的内容、方式、目的等因素,最大化地发挥教育的实效性。其次,因材施教还强调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即对每个学生的教育教学都是有特定的,不能简单模式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3]教育必须正确对待每一个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上所述,子路和冉有因为品性不同,孔子在同一个问题上给予的回答是各异的,这就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本质内涵。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之下,针对教育对象的性格、志趣、能力、原有基础等具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施行不同的教育”。[4]这种教育方法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特点,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效果极佳。

孔子一生培养弟子三千,达人众多,且各有专长。如“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这些成就的取得都脱离不了因材施教的干系。也正因为如此,孔子成为了名扬古今中外的著名教育家,因材施教也成为了教育者一直以来普遍遵从的教育方法。

二、因材施教有狭隘性,亟需从内涵上加以延伸

不可否认,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学中曾经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仍然在持续着。然而,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传统的知识教育已经逐渐被素质教育所取代,最大化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成为发展的必然。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改造的过程,其中也必然涉及教师能力的发挥以及教学设施的利用等内容,教育已经成为了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它所强调的从学生特点出发进行教育的理念也显露出一定的狭隘性,亟需从内涵上加以延伸。

首先,因材施教要继续坚持尊重学生个性的基本点,充分把握学生之“材”的全面性。因材施教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中的解释是: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其核心意思在于强调要把学生的个性看作是教育的起点。那么,如何去把握学习者的个性呢?一般来说,我们因材施教的途径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品性等方面的特点。通过了解学习基础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通过了解学习兴趣可以提供投其所好的教学内容,通过了解学生品性可以采取灵活的手段指导学习。这些普遍性的问题也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但在今天,通过这些方面的了解进行因材施教却远没有达到要求。现代的学习者在个性上更加圆满和全面,因此在考察个性特点的过程中必须面面俱到,否则就可能会产生消极后果。因而有人又补充性地提出了“因性施教”,要尊重男女性别的差异;有人提出了“因龄施教”,要考虑年龄大小的不同;还有人提出了要“因需施教”,要重视需求的差异;等等。通过这些方法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总之,因材施教重视教育对象个性的前提没有改变,但在形成整体认知的过程中,要尽量保证个性特点全面性,为后续教育奠定基础。

其次,因材施教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才华,保证教师之“才”的可用性。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没有教师,教育教学就无从开展,其重要性无须赘述。但一直以来,教师都被当作知识传播工具来使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也就大大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在现代教育实践中,“教师将不再是作为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把学生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帮助学生不断进步为目的,与学生商讨问题、解决问题”。[5]可见,在新型教育理念中,教师就是为学生发展提供必要支持的引导者和服务者。那么,如何发挥这一作用呢?问题的关键在于充分挖掘教师的才华,把最优秀的一面呈献给学习者,发挥其长处,做到因“才”施教。例如:有的老师善于搞科研,那么就可以安排在专业教学或科研岗位上;有的老师善于沟通交流,那么就可以安排在学生工作岗位上;有的老师善于事务性工作,那么就可以安排在教辅岗位上;等等。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在充分考虑教师专业、才能等方面的基础上,把每位教师都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上,保证各尽其才。

再次,因材施教还要充分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保证物资之“财”的效用最大化。教育不仅仅是教学双方就可以完成的事业,它还需要教育资源的积极作用。“教育资源是指教育经费、教育设施、教学与行政人员等一系列与教育有关的资源,是在教育过程中投放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6]教育资源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变速器,如果利用得当,就会大大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果利用不当,就会产生消极后果。对此我们需要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经费的分配问题,重点考虑区域之间以及领域之间的辩证关系,保证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二是教育物资的利用问题,积极贯彻教育公平的理念,保证各种教育设施的合理使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遵从实事求是的态度,一方面注意挖掘和利用既有的教育资源,杜绝浪费和不合理使用;另一方面要理性对待教育发展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忌。

由上可见,因材施教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具有了新的内涵,它不再是单纯的从学生个性特点出发施行教育的方法,而且产生了充分发挥教师才华、合理利用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含义,成为了“因”学生之“材”、教师之“才”和资源之“财”三位一体内容而“施教”的新型教育理念。

三、如何更好地推动因材施教的实践过程

在明确了因材施教的新内涵之后,我们还必须进一步搞清楚如何更好地推动因材施教的实践过程。以其内涵为依据,我们可以大致从三个方面来落实因材施教,即因“材”择学、因“才”教学、因“财”助学。

因“材”择学,意即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理想的专业知识或行业领域,保证学有所成。学习者可以从兴趣、基础、特长、品性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对于自己要学习什么内容做出明确认知,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因“材”择学是学习的起点,但关系到学习者的人生道路,至关重要。其中对“材”的分析是关键,也是做出最终选择的依据。对此学习者可以借助本人和老师双方的综合考量,以学生的取向为主,教师的建议为辅,形成最为合理的判断。

因“才”教学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教师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特长进行教学,保证教育教学的内容言之有物、有理、有据。其二是指教育教学活动要立足学生实际,从学生个体的才能前提出发,给予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才”教学是过程论,是决定因材施教效果的关键。在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必须进行必要的分析论证,对教师的“才”和学生的“才”有全面的把握,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因“财”助学指的是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既有教育资源的可用性,为教育教学提供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随着多媒体等教学技术的普及,教育资源的重要性正在日益被凸显出来。作为外因,教育资源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丰富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增强教学方式的吸引力,提高教学内容的说服力等,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以上三个方面各有偏重,但并非相互脱离,而是辩证统一的。首先,从内容上看,这三个方面分别从学生选择、教师教学和物资保障等环节上有所强调,指出了教育教学各方的职责和功用,体现了因材施教过程的全面性。其次,从逻辑上看,这三个方面有机统一,有了学生的因“材”择学,教师的因“才”教学才能更有意义,如果再辅以教学资源的助力,就会大大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所以说,这三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贯穿于因材施教的全过程。

因“材”择学、因“才”教学、因“财”助学虽然辩证一体,但要想充分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还必须充分依靠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和教师永远都是教学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学实践者。一方面,学生要善于和老师交流,积极表达自我,让老师有充足的机会了解自己。这是因材施教的关键。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的特点可以被老师所把握,就可以得到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反馈深入了解自己,可以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另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工作,积极展现自我,把个人才华运用到教书育人的工作当中。这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因素,也是对学生因“材”择学的有力回应。只有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得到想要的东西,才能使有所获的效果达到最佳。

四、因材施教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由上可见,因材施教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具有了新的内涵,相应地,也产生了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从理论上说,因材施教既是对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传承,又是对当今“以人为本”理论的呼应,对于推行素质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和方法论意义。一方面,因材施教发端于孔子,贯穿传统文化几千年,是优秀文化成果的杰出代表。我们在此探讨因材施教,思考它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意义,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因材施教强调教育要从个性特点出发,尊重受教育者的现实条件,这种思想与“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完全相符,可以看作是“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可见,因材施教的思想合乎古今教育理论的价值诉求,是当今时代的应然选择,对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修正,是一种能力教育。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已经摆脱了大而全的学科教育模式,转而从受教育者实际情况出发强化个体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包括理论水平、能力培养、技能训练、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而因材施教就为实现这样的教育理念提供了重要指导。如前所述,因材施教要综合考虑教学双方以及相关设施的具体情况,这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再按照因材施教的模式进行教育教学,就可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可见,因材施教就是对于素质教育理念的实践模式构建,对于后者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从实践上说,因材施教既符合现阶段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又合乎个人的发展利益,对于繁荣我国教育事业大有裨益。一方面,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人才的重要性已经充分显现出来。人才是创新的动力源泉,人才是科技实力的重要支撑,人才是国家软实力的杰出代表……这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因材施教由于其特有的作用机理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因材施教也必然合乎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需要,可以使受教育者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最优化的教育内容,有利于个人的成长成才。

所以说,因材施教符合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持。现阶段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多样化人才,既要有专业性人才,又要有技术性人才;既要有学术性人才,又要有劳动性人才。因材施教很好地契合了这一目的。它坚持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倡导教育教学因人而异,旨在最大化地发挥受教育者的潜能,实现各尽其才。可见,因材施教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拘一格,各具特色,完全符合当今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五、结语

因材施教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在新时期具有了新的内涵、新的要求和新的意义。通过分析可知,因材施教的意思延伸是应时之需、必然结果,它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我们必须全面把握这种新变化,并把它转化成为我所用的方法论指导,服务于教育教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熹集注.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93.

[2]刘彦文.因材施教思想源流及其现代价值叹息[J].中国电力教育,2012,(2):3.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因材施教论文篇(9)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探索建构素质教育全新模式的时候,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方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课程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进行实践,挖掘因材施教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重新肯定这一教学原则的价值。

一、素质教育呼唤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其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给现代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这个目标没有否认学生差异的客观实际,而是以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出发点,促使每个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这就表明开展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只有尊重、承认差异,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的更好发展。

柳斌同志在《三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说:“转变教育思想应着重提出两方面: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因材施教乃总法则。之所以把因材施教称为‘总法则’,原因就在于它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其内涵不断丰富起来,成为了有助于每一个国民发展个性和养成健全人格的必须遵循的一条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教学原则。”长期以来,因材施教原则在制定教育政策和方针的过程中体现了其重要价值。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素质教育呼唤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现代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策略。

二、因材施教的具体创新措施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为因材施教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在新时期大力提倡因材施教的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笔者尝试从初中英语课程实践中,探索素质教育下因材施教的创新措施,为新时期因材施教的发展添砖铺路。

1.备课分层,实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为因材施教提供支撑。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按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具体制定教学目标,这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为因材施教提供支撑。教师不仅要游刃有余、深入浅出地驾驭和讲解教材,而且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参与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提问,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各层次学生表现自己。此外,训练技能也要注意层次和梯度,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2.建立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因材施教提供主阵地。

课堂是贯彻因材施教的主要阵地,这就需要教师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下创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多尝试情景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式,由过去单调记忆知识变为将英语融入生活的新型教学模式;多以Pairwork,groupwork形式,开展游戏、辩论、模拟采访、制作海报、英语小品或话剧表演等活动;课程内容可以丰富多样,如生活课堂的开展,教唱一首经典英文歌,阅读报纸,英文写作课,诗歌欣赏,美文摘抄,开设英语角,等等,形成学校特色,这些都在课程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补充完善的作用,为因材施教的实施提供新的场所和空间。

3.适当整合课程教材,为因材施教提供保证。

因材施教内涵的拓展在于人们对“材”这一核心词理解的延伸。一般而言,一所学校同一年级的学生往往接受的是一样的教材、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还没有适合差异化教学的教材,因材施教的理念在教材中也没有具体的体现,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求学校,要求老师们“因材施教”,真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所以编写出适应每个学生发展的教材是关键。可以建议以英语教材为核心,利用现有的资源,开拓教与学的渠道,更新教学方式,努力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积极探索初中英语课程资源的整合的教学创新之路。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因材施教的革命性变化。

科学技术发展的现代化,带来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也为实施因材施教提供新的技术支撑,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死记硬背。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有效利用整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视、电影等各种学习资源,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因材施教,真正达到新课程理念下实施高效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使得学习效率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充满欢乐。简言之,新技术革命冲击下的因材施教走上了新的发展轨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语

“因材施教”经历了两千多年而不衰,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对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因材施教”,位于教育教学“第一阵线”的教师依旧需要不懈努力,积极探索分层教学、小组教学等全新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氛围,从而更好地为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服务,在教育史上谱写出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柳斌.三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J].人民教育,1996(9).

[2]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因材施教论文篇(10)

二、经济法学的特点

认清经济法学的基本特点,是确立怎样施教的前提。经济法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科特点“经济法”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和法学专业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般开设“经济法概论”,在法学专业,本科教育阶段一般开设“经济法学”,研究生教育阶段一般开设“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所以经济法学是法学专业本科阶段所开设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经济法学是法学专业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它是法学专业的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从法学课程间的关系来看,经济法学具有边缘性的特点:它既包括对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等学科理论的继承、运用,也包括对它们的理论的扬弃和发展;从经济法学的历史来看,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经济法学相对于民法学、刑法学等课程而言,还很“年轻”,以至于到目前为止,经济法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内容体系,尚无一致的认识。经济法学的种种基本特性,给如何实施经济法学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使经济法学的教学应当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点。

2.课程关联特点经济法学的前置课程通常包括法理学、宪法学等,后续课程一般包括税法、国际经济法、市场竞争法等,此外经济法学还与民法学、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仲裁法学、证据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等相关联。由于经济法学与上述课程的关联关系,所以在经济法学的施教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施教内容的衔接关系,既不能彼此间缺乏照应,又不能出现课程间内容的重复。这就要求教师应当熟悉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了解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间应当相互沟通和协调,使相关内容———尤其是基础知识等重要内容,既不遗漏,也不重复,而仅限于衔接而已。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教材,还是任课教师,对这个问题,往往不是处理得很合理。

3.经济法现象特点经济法是立足于社会整体的意志和利益,借助于各种有效方法对经济关系进行系统综合调整之法。国家调整经济关系的目的在于实现宏观的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所以,经济法具有直接的经济目的;在经济法律规范中,经济体制、经济技术规范可以直接构成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经济法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经济性或专业性;由于经济法根源于国家对经济的自觉调控和参与,使经济法又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政府主导性特点;国家调整经济关系时可借助的法律方法包括各种层级的法律、各种性质的法律规范、规定丰富多彩的法律后果,这就是调整方法的综合性。国家为追求宏观的、可持续的经济效益,在尊重和保护个体合法利益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运行关系进行综合的调整,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4.教材特点由经济法学的边缘性、年轻性和关联性所决定,迄今尚无比较成熟的《经济法学》教材,《经济法学》教材的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总论体系不完整:一般的《经济法学》教材,总论部分仅涉及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产生和发展、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和经济法律关系的部分内容,有的教材甚至没有论及经济法基本原则。第二,学界“画地为牢”的门户观念束缚了《经济法学》的教材建设:“经济法”界的专家们在编写《经济法学》教材时常常囿于“学界”的“先占”界限,认为经济法中的某些基本法律和基本范畴,历史上就已“划归”其他法律、法学部门,故《经济法学》不再讨论,于是使“经济法”在法学界就成了“拾遗补缺”之法,从而没有从“经济法”本身的内涵及其外延加以系统论及,这也是总论体系不完整的深层次原因。第三,总论与分论不对应,其表现形式有二:一是总论未论及的一般理论,而分论却有重要篇幅,如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等;二是总论的“观点”“流派”虽然较多,但分论的内容大体趋同。第四,总论的“观点”“流派”虽然较多,但实质区分较少,甚至有的“观点”“流派”主要表现为文字上的“游戏”,以至于难于自圆其说。第五,分论任意膨胀,分论任意膨胀的客观原因主要是经济法现象没有“经济基本法”典,主观原因主要是经济法的学科理论不成熟。

三、教师施教环节的组织教师施教环节基本可以分为备课、课堂教学、学生实践认识、课程考核四个阶段。

(一)备课备课是施教的前提。备课之前首先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然后才能开始备课。所以,备课过程中须作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教师的备课准备教师在备课前的准备工作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备课”的质量,进而直接影响教和学的质量。备课准备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应当熟悉培养方案。熟悉培养方案的目的在于把握培养学生的社会定位,了解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联性,进而为进行教师间的沟通和协调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基本的施教内容,以免课程间内容的脱节或不必要的重复,以免施教内容太深、太浅、太宽、太窄现象的发生,从而影响既定培养目标的实现。

(2)应当选用优质教材,“教材”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一般仅指发给学生而教师又作为主要参考资料的著作,在此可以称之为师生“共用教材”或者“基本教材”;广义上的教材,则应当是除狭义教材以外的其他参考资料,如教师备课参考的著作、论文、案例等,学生学习参考的著作、论文、案例、教师编发的参考资料等。经济法的基本教材版本较多,有的是法律知识读本,有的是非法学专业用的教材,有的是研究生用的教材,有的是对前沿问题进行探讨的专著;有的比较陈旧,有的则较新;有的是经济法学界的专家所编,有的则不然。在选用基本教材时,一般来讲,宜选用经济法学界的专家最新编写的经济法教材。其他参考资料的选用也要遵循新颖、适当、针对性原则。所谓新颖,就是说所选参考资料要能反映本学科的最新成果和学术动态;所谓适当,就是说所选参考资料要适合本专业培养目标,难易适度;所谓针对性,就是说所选参考资料要与共用教材的内容———尤其是任课教师的讲稿的各个“章、节、点”内容密切对应,不要偏离施教任务。

(3)应熟练地把握基本教材内容。一般来讲,教材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普适性、教材内容都有自己的体系。熟练把握基本教材内容的意义在于:有利于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培养方案和课程间的关联性作合理的取舍,进而形成具有本学校本专业特色的课程知识体系;有利于对教材中的陈旧内容进行改造,这主要是因为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再到教学使用,总有一定的“时差”,而经济法的理论在不断的发展,经济法律、法规又在不断地立、改、废,使经济法教材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所以在备课时必须作到“与时俱进”;同时,基本教材的内容也是我们选用、编写其他参考资料的依据,既然基本教材是代表本学界最新成果和反映学术动态的著作,是师生共用的教材,选用与编写其他参考资料的目的主要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教材的内容,在一定限度内扩大学生的视野,所以对于基本教材,必须尊重它、忠实它,其他参考资料的选用与编写,都要围绕基本教材进行,绝不能“喧宾夺主”。

2.备课组织。备课是教师根据培养方案、课程间的关联性、学科特点和学生的需求等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施教方法进行精心安排的活动。因此,备课的充分程度、备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授课质量,即使口才再好的教师,也莫不如此,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相反,只要备课充分、且质量很高,即使任课教师不那么能言善辩,课堂施教质量一定会有基本保障。所以,施教工作的重心是备课,而不是其他施教环节。鉴于“经济法学”所具有的前述特点,培养方案将学生定位于“系统掌握法学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应用型高级法律人才”的要求,基于此,在此认为在“经济法学”的备课过程中应从以下方面作好相应工作:

(1)教学内容的组织:基础理论知识应当相对系统、完整,法律知识的基本含义应当阐述清楚,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和司法实践,分析其科学性与不足,借此,培养学生学习、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和素质。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培养方案将其分为重点内容、熟悉内容、了解内容和扩大视野的内容等不同的层次,尤其要处理好课程间的衔接关系,因为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生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问题。

(2)教学材料的组织。教学材料即教学用资料。在外延上大致包括基本教材、讲稿、教案、多媒体课件、参考文献、教学辅导材料(其内容可设计为教学内容要揽、重点提示、疑难解析、认识实践练习、精典案例解析、阅读案例思考等)。教师在组织教学材料时,对于基本教材,要明确重点、难点、熟悉、了解的内容所在;对于多媒体课件,其内容要精;参考文献中的著作、论文要基本体现本学科的水平,选编的法律应当是现行法律,如果是国外法律的介绍,则应当具有代表性和借鉴价值;对于教学辅导材料,其内容要揽要能基本概括知识点,重点提示要准确,疑难解析要深入浅出、令人信服和精辟;认识实践练习要能反映本课程的知识点,并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对于精典案例解析、阅读案例思考应来源于生活,并具有教学价值。

因材施教论文篇(11)

2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2.1教师主导性作用有待强化。目前,在很多学校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因材施教活动,从整体的效果上来看并不是很理想。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原因就是在因材施教原则的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并没有很好的体现。例如,在一些学校的体育课上,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这一点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求,但是,体育教师却并没有进行积极的训练指导,特别容易造成学生训练动作的不规范或者不到位而影响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积极性,严重的还会造成一些体育教学安全事故。从本质上来看,这种以尊重学生自由选择意愿为口号而教师缺乏必要的主动性的做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这种现象需要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进行改善与避免。2.2因材施教存在形式化现象。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贯彻,因材施教成为了很多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主要方向。从实际的调研结果来看,一些学校的因材施教仅停留在表面。例如,有的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分组教学,然后成立了很多的体育训练小组,如健美操组、乒乓球组、篮球组、排球组等。但是,由于在师资及体育教学设备上的不完善,这些体育小组的专项教学很难展开。这种所谓的因材施教其实是一种形式化的因材施教。当然,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在贯彻与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还应在体育教学的师资、设施等方面予以相应的完善与强化。2.3因材施教缺乏环境支持。从国内的教学现状来看,班级授课依然是主要的授课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虽然在客观上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及教学目标的完成。但是,在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等方面却存在着比较大的不足。例如,以中学为例,现在一个班的学生至少在30人左右,有的地方的学校一个班的人数会超过70人,甚至更多。这种庞大的班级人数让体育教学的因材施教很难得到一个有效的开展。当前,体育水平测试已经成为中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定的体育考试的要求下,很多地区的体育教学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所谓的应试体育训练。整堂课学生就是跑步、跳远、掷铅球、引体向上等。其它的体育训练项目很难得到开展,更不用说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差异来进行因材施教了。2.4因材施教科学性有待提高。从理论层面上来看,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在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中,不仅要从体育专业理论领域,如体育训练理论、运动生理理论等出发来制订相应的因材施教计划,还应该从体育教学方法角度来不断提升教学的科学性。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因材施教的科学性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例如,一些体育教师的因材施教是建立在自己的主观感知的基础上。对自己比较中意的学生进行专项的指导,对那些表现不突出的学生则置之不理。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背离了体育教学的公平性。总之,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今后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3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优化策略

3.1调动并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不断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和整个教学目标才会逐渐实现。虽然,我们强调尊重学生差异,但是,我们更要调动并发挥教师的作用。毕竟,不论是从经验方面,还是从教学水平方面,教师都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正确的认识。我们不能够否认因材施教需要尊重学生,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略教师的作用,只有将两者结合为一体,未来体育教学才会更加的科学。只有深刻认识到体育教师在因材施教过程中的价值与作用,相关的因材教学工作才会得到一个良好的开展。因此,相关部门应该为体育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提供必要的助力。例如,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通过不定期的培训讲座或者观摩的方式来引导教师更好的认知到自身的价值,进而在因材施教原则的实施过程中更好的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这种做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因材施教更好的为学生整体的素质提升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3.2落实可行性的因材施教实施计划。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不断地从教学目标出发,不断地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实施教学计划。尊重学生的差异,满足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动机和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大动力。随着体育教育的开展,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加快速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需要不断地从计划方面进行完善与落实。相信在教师与学生地努力下,体育教学会更加和谐。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每个学校存在着差异,需要正确的认识,发挥长处,为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作为一个学校应因地制宜,将因材施教与学校特色体育结合在一起。例如,在辽宁某学校结合自己所在地的民族特色,将摔跤、溜冰等特色的体育项目纳入整体的体育教学计划,并且在专业的师资、训练场地及器材方面进行了必要的完善。这种将学生的特长发展与本地区、本学校的体育教学特色结合在一起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在今后的因材施教教学中进行推广。3.3完善因材施教环境支持体系。当前,在部分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因材施教落实不彻底的现象,背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相关环境支持体系的不健全。所以,需要一个完善的环境。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建立健全硬件和软件。具体来说,在体育设备方面,应该尽可能地丰富。只有这样,学生会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权,只有这样未来发展才会更加和谐与健康。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要务必将安全放在一个首要的位置。因此,在教学环境的准备方面要落实相关的管理制度,尤其是安全操作规范。无论学生选择了哪一种体育项目,体育教师都应该尽到自己的提醒及指导职责,并且在进行相关训练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教学流程及步骤来开展教学活动。另外,在因材施教教学环境支持体系中,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安全风险预警体系,从源头上减少各种训练意外情况的发生。3.4提高因材施教的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个性不一样,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不一样的、针对性的教学。一方面,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素养,充分地制订教学计划,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但是,从当下体育教学环境中,需要教师不断地从教学的实践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积极地构建理论交流机会,帮助教师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通过这种方式,因材施教才可以更好地帮助体育教学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无论是体育教学主管部门,还是体育教师自身都应将职业综合素养地提升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要结合自己在因材施教过程中的实践心得与相关的学习理论进行对接,进而促进因材施教的科学性得到一个质的提高。另外,学校还应鼓励体育教师将因材施教的心得体会进行加工与整理,然后进行发表。通过这种方式,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会进入一个正向的循环之中。从整体上看,我国的体育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在因材施教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在今后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各个方面的积极努力。

4结语

体育教学的质量关系着整个素质教育的发展水平,因材施教更是提升体育教学水平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重点分析了当下在一线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若干不足,然后在借鉴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具体实施策略,以期对今后体育教学研究理论的完善有所借鉴。

作者:刘洪澳 单位:辽宁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曾涛.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