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7 17:42:23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篇(1)

在申报省级课题之前我们已经开展了此课题的研究,通过外出观摩、学习(昌乐二中、杜郎口经验),根据此课题的特点,课题组成员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改变课堂结构模式,依据课程标准编写高中数学导学案。目的是为开展“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做前期准备工作,并制定了课题的实施内容:了解差异,分层次科学建组、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过程分层、课后练习、辅导分层、教学评价分层五部分组成,其特点如下:

1.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课题”研究宗旨:实现学生有自我调控、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前提,充分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发展的教学策略,引导、协助、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学案“预习案”部分给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内容提供了一个详细的提纲,并通过填空方式初步检测和巩固预习的核心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探究案”部分为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妥帖、精辟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进行点拨,排除预习自学障碍,也为课后的知识延伸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典型例题”注重典型性,避免随意性,注重解题的技巧、思路与关键,注重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随堂训练”分C组(基础题)和B组(中档题)和A组(提高题)习题,配置精,将重、难点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渗透到练习题中,学生可依据老师的点拨归纳来把握知识要点和方法,并能克服盲点误区;使学生练有目的,练有方向,为学生分层训练创造了便利条件,使一般学生能便于掌握基本知识,好学生能进一步提高,同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能力上均有相应提高。

2.突出新课程理念,解放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思想,创设良好的思想环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3.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能力培养,注重知识、问题、能力、思想的有机融合,阐述问题的基本规律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自学方法,领会解题思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更大的收获。

二、课题研究工作具体操作

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开展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研究,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班级分组、学生分层次

每位教师把自己所带班均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将实验班每班数学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确定为C层次,约占班上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确定为B层次,约占班上总人数的五分之三,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确定为A层次,约占班上总人数的五分之一。按A、B、C层次均分成6个小组。对照班不分层次,采取统一的、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习题训练也不分层次。

(二)课前准备

1.在学习每个课题前,将导学案发到学生的手中,包括学习目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的过程。

2.向学生提前布置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依据课本、预习案、参考导学案进行自学,疑难问题同学讨论解决,通过上述方式还未解决的问题请学生列出疑难问题清单,以便在课堂老师的点播下进行解决。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后完成导学案上的“预习案”,让学生自测自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

我们的课堂教学分为五个时间段。前10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快速的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或讨论,教师板书笔记知识、加强记忆。第二个10分钟,对学生课前自学时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共同讨论探究解决,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补充和完善。然后用13分钟时间对导学案上的“典例剖析”进行讲解,用10分钟时间进行分层练习,让A层次、B层次和C层次学生分别做学案上的“基本概念题、基本规律应用题和能力拓展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对存在问题的题目教师引导、点拨进行解决。最后用2分钟时间进行作业布置,让A层次、B层次和C层次学生分别在课后完成学案“课堂检测”中A、B、C三个层面的题。

三、教学的阶段性成果

1.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对于实验班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上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张同学,原来对数学没有兴趣,现在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盎然,数学成绩上升迅速。

2.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开展这项工作,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应变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篇(2)

1.1 从学生年龄特征入手

刚上初中,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的,他们求知欲旺、表现欲强、向师心明显,但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只是在群体相互比较中体验成功感、获得感。年龄特点是最大的现实学情,具有不可替代性,他们的认识地图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也是英语课堂设计最需考量的因素之一。因此初一教师要对这阶段的年龄特征要深入了解,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年龄来设计出符合他们兴趣又能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积极性的英语教学活动。

1.2 从教育方式入手

初中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和小学不尽相同,小学基本上是呵护有加,保护有余,而初中,校规班规牵引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向,树立一定的服从意识成为教学常态,而这些在小学习惯了“六个口袋的一族”之学生时常要向班规靠拢,向大家看齐,这种看齐意识要求学生要改变“教师搀着走”的学习习惯,要树立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自信心。要在学期的前两个月就要让学生明白初中课堂和小学课堂教育方式的不同,从而尽快适应学习新常态,实现英语学习方式的转型升级。

1.3 从学习兴趣着手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小学阶段主要以培养兴趣为主,并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进行简单的对话,逐步过渡到运用英语的过程。所以小学英语教学更多的是直观法、实图法,“所见即学学”。到了初中后,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的内容多、节奏快、要求也高,尤其是单词和词组的记忆体量和小学相比成倍增加,再加上句型结构和语篇的背诵,有很多学生捉襟见肘,逐渐失去了对英语最初的新鲜感和热爱之情。所以初一英语教师一开始就要设法给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保鲜”。首先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英语教师形象,要用准确的语调、地道的语音和流利的口语,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次,要继续发扬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多样性优点,并在开始阶段用图片、录音和多媒体等手段,巩固加深初一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持续学习英语的热情,变“要我学英语”为“我想学习英语”,为初一英语学习注入最强动能。

2. 中小学衔接阶段教学要接通语言的地气

2.1 培养学生语言学习的良好习惯

叶对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要衔接得好,首当其冲地便是培养和巩固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英语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和写,这四项技能需齐头并进,相互融合,不能只为了分数而整天默写和背诵。要从语言学习的宏观视野下看待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良好的习惯有: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能为课堂精彩的生成铺平道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其次,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良好的学习方式为英语学习带来正效应和获得感。再如,培养出声朗读和整理错题的习惯等等,长期以往,学生不仅传承了小学英语学习的优点,更为初中英语学习储存了新动能。

2.2 优化传授单词的策略

英语学习的大厦是建立在单词基础之上,单词环节不好,根基不牢,势必给后续英语学习带来隐患。初一教师要有意识地教育学生,英语单词有很多共享的“祖宗”,它叫词根,然后在词根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前缀或后缀就构成了一个意思相近但词性不同的单词,并引入“构词法”的内容,如:worker, teacher, waiter, visitor, leader, farmer...之后,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er或or往往放在动词的后面,表示执动动作的人,同时提醒其区别。这样,学生既学得了知识,又习得了技能,形成了学习和记忆英语单词的策略,以日后的翻译句子和英语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 强化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语言学习的两翼,只有两者相得益彰,才能形成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小学英语教学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而初中还要强化语言技能的习得。语言技能是形成语言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听说读写需齐头并进,演奏语言学习的交响乐,学生才能真正走进英语语言文化的世界,除此,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订些简明英语画刊杂志,强化听力和口语训练,开展英语角等英语课外活动等,只有与英语高频接触,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语言技能,形成能力。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篇(3)

一、因材施教的意义

1、多层次的学生群体要求因材施教。

遗传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的研究结果都指出,人的资质千差万别,这是因为遗传基因的不同以及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造成的。人先天的资质(天赋)的形成与其遗传基因有密切的关系,人的有些方面才是与生俱有,这种天赋就决定他能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如有人天生对色彩敏感,有人天生节奏感强,有人天生有一副好嗓子,有人天生长于计算,有人天生有适于运动的身体结构等,此外,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学校教育,使人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行为习惯,情感表达,审美观和生活观念等等,这就是后天形成的材,可见人的先天的天赋和后天的材,这两项本身就千差万别,因而由其构成的人的资质也就千差万别,所以对如这样一个复杂的学生群体,我们的教学显然不能整体划一,简单机械,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法。

2、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因材施教。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种日趋势繁杂的分工,必然需要有不同特长的人来完成。要培养出这些不同特长的人,我们必须“因材施教”。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对教育必然带来深刻的变革,只有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教育的产业才能快速发展,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为社会尽快和尽可能多的培养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资质,因材施教。

3、“因材施教”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具体落实的重要措施。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就是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最根本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成才。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尊重人的个性、理想和愿望,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尽量满足人的教育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展挥教育“关照和促进生命发展,提升生命质量” 的功能。

4、因材施教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素质教育。其核心是提高民族素质,也就是要极大地、最有效地使人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和发展,使人在人格、道德、智力、身体等诸方面健康发展,成为符合现代化社会需要的,适应现代生活和工作的高素质的人。可是人的素质不是可以“硬”造出来的,而是在先天具有的资质和后天自然、半自然中形成的材的基础上,由教育者去开发、引导、培养或孵化出来的。即教育是生长生成而不是制造或铸造,就是说教育应使受教育者能够充分地自由地生长发展。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与教育的实质完成吻合,与“因材施教”根据人的资质进行相应的教育也是一致的。

二、因材施教的策略

“因材施教”既然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来实施因材施教呢?以下从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各个环节进行阐述。

1、备课 备课要钻研教材,更要了解学生。要依据上、中、下各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特长确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学法指导诸方面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努力做到群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有机结合。在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在了解并分析各种程度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的知识和心理障碍的基础上,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安排相应的教学步骤:或读或议,或讲或练;或重点讲解,或放手自学;或班级授课或分组教学亦或个别点拨……从整体的角度对每个教学环节作精心设计和周密安排,这是因材施教的关键。

2、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安排不同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内容。对于程度差的,应以一般性的属记忆和理解水平的训练项目为主,而对于程度好的,除了一般性的项目之外,还可相机进行一些属于运用水平的难度较大的项目的训练。

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要有坡度,要通过课堂提问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开辟通往教学目标的渠道。

3、作业

作业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迁移学法的重要教学环节,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作业内容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与教学内容相一致,难易有别,呈阶梯式,可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深化题,符合各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篇(4)

二、设疑导思差异教学模式

教师通过设计差异性问题给学生,为其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料,正确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逐渐熟悉知识的构建。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层次感,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会搭建不一样的认知桥梁,确保学生都有参与的热情。例如,问题的难度系数比较大,可以找一些思维能力、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回答;难度系数低的可以找一些基础稍差点的学生来回答,以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较高的积极性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差异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成果展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学习的基础和学习的特征,自觉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独立学习并开展学习成果展示。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由最开始的被动式接受变为主动式探索。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通过教师的协助下进行学习的探索,并在课堂上展示学习的成果,交流学习的经验。教师要针对学生成果的展示加以评价和总结,尤其是对做得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同时也要鼓励那些做得不好的学生下次努力。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差异教学模式适用于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篇(5)

1、放弃型

这种类型可分为两类:主动放弃型和被动放弃型

(1)主动放弃型

这类学生主要是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和学习较差的学生。优秀学生有自己明确的主张和看法,认为自己已有一套成熟的学习方法,学习要靠自己的努力和探索。感到教师的因材施教是多此一举,甚至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和行动。此外,优秀学生由于平时在学习上花的时间较多,和同学的关系不亲密,在班级中常常处于孤立状态,这也是许多优秀学生的苦恼,因此认为如果再接受老师的额外照顾,怕其他同学又对自己有看法。学习较差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没有明确的主张和看法,同时对学习失去信心,对老师的因材施教行为认为是老师和自己过意不去,有意找自己的缺点,让自己难堪。这两类学生在思想上排斥老师的因材施教,在行动上表现为不配合。

(2)被动放弃型

这类学生主要是缺乏恒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平时下了大工夫,但学习成绩没有明显的提高。对老师的因材施教,刚开始有热情,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学习成绩没有明显提高,认为老师也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慢慢就放弃了。

2、应付型

应付型学生一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迫于考试、家长和老师的压力,被动学习,反映在老师的因材施教策略中,也只是应付,对老师针对自己的学习提出的策略,表面接收,心理放弃,学习成绩没有提高,给老师也造成一种假象,认为因材施教策略也没有作用。

3、怀疑型

怀疑型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尽管积极参与老师的因材施教策略学习,但始终处于观望的状态,没有掌握该策略的精髓,虽然也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明显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对因材施教策略失去了信心,认为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和方法并不是切实可行,因此就怀疑这种方式,结果对这些学生流于形式,没有效率。

4、投机型

投机型学生一般对学习不愿意花功夫,反映在因材施教活动中也是这样。他们把重点放在老师是否能为自己提供一个学习的的秘诀上,希望能够找到提高成绩的捷径,不愿意探讨枯燥的学习内容。结果总是走马观花,没有掌握学习的要领。

二.实施因材施教策略中学生的消极行为分析

消极行为产生的原因:学生消极行为产生的原因有老师的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

(一)老师的因素

1、学习内容设计针对性不强:老师设计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不符合学生实际,学生在实施过程中难操作,要么超前,要么过时;要么太难,要么太简单。或者一些学习内容没有讲清学习目的,学生学习茫然;或者一些学习任务太繁琐,学生学习找不着头绪。结果造成该策略的实施没有效果。

2、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情感:在学校学生最怕给自己贴一个标签,即优等生,中间学生,差生等,由于因材施教策略是针对学生个体的,老师对学生个体所采取的策略,往往就把学生置于不同的位置,学生明显觉得自己处于班级的某一个位置,认为有伤自尊。这样对于任何一个学生都不愿意接受。

(二)学生的因素

1、心理因素:一些心理较为脆弱,抗挫折能力弱的学生,平时有过失败的经历,认为老师是有意在暴露自己的问题,感到有伤尊严,因而在心理上排斥,行为上不配合。

2、方法因素:一部分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学习方法较保守,愿意采用自己熟悉的学习方法,而不愿意采用新方法,因而和老师不配合。

3、态度因素:没有认识到因材施教的实质,认为因材施教就是找学习的捷径,因而不积极参与学习内容,投机取巧,想不经努力而取得好成绩。

三.因材施教策略中学生消极行为的对策

1、老师在研究学生和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认真设计出具有针对学生实际的内容,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要有趣味性,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要照顾到好、中、差各类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进步,有成就感。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篇(6)

二、教育当局如何推行因材施教的理念

在推行因材施教理念的过程中,英格兰各教育相关政府部门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整个革新运动体现了自上而下的特点。政府的推动作用体现在:

1.教育和技能部(DfES)认为因材施教是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通过出版物和网站提供了众多的关于如何实施的训导和建议。

2.证书和课程当局(QCA)在其1999年的国家课程文件(1999NationalCurriculumDocuments)中这样要求:“教师要以适合学生能力的方式教授学生知识,建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技能。”

3.教育标准办公室(OFSTED)对因材施教的实施更有影响力,因为它是负责督导评估全英格兰学校的官方当局。当学校被评估的时候,有没有因材施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准。

4.因材施教也是评价教师是否符合资格的标准之一。在学校培训和发展中心(TDA)和教育和技能部颁发的《教师资格标准》中是这样阐述的:“他们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施教,包括针对能力更强的学生和那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

众多教育当局部门对因材施教理念的不断强化深刻地、自上而下地影响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因材施教的理念迅速推行。

三、地方教育当局、学校、班级及教学层面的因材施教策略

1.从地方教育当局的层面来说,通过学生择校来实施因材施教。在英格兰大约15%~20%的学业成绩最好的学生有机会到重点中学(grammarschools),其他的则到普通中学(comprehensiveschools)。

2.从学校的层面来说,最普遍采用的策略之一是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层教学,尤其是对于普通中学来说,这种分层教学的意义更大,因为学生的能力差异更大。

3.在班级内部将学生按一定的学习目的分组也是重要的因材施教的策略之一。常用的分组方法包括按能力一致、能力混合、性别、特长、友谊关系、年龄等。

4.在课堂教学层面。英格兰的最高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和技能部的许多出版物中都经常提到因材施教的一些指引策略,主要有:(1)学习任务差异化: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

(2)学习成效差异化:设定开放性的学习任务,允许学生在不同水平上完成任务。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篇(7)

(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镇江  212000)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课堂教学,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前提是进行有效课堂设计。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熟悉教材、学生,优化教学方法,设计出一个能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参加到体育学习和锻炼中,使学生智力、身体素质和思想品德都得到锻炼和发展的有效体育课。从而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  有效性  课程实施  核心环节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课堂教学,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前提是进行有效课堂设计。那这里我们就需要理解两个概念,一、什么是课堂教学设计?二、什么是有效性?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利用自我知识,将课程知识转化为学生知识、技能以至于学生信念和行为的重要媒介。余文森教授曾说过:“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和老师获得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由此我们可以简单理解成,教师设计的教学产生了效果,学生和教师都产生了效益。因此我可以解释为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指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课堂组织教学,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乐于学、愿意练,使自己的智力、体力、情操均有更好发展。那我们怎样才能设计出一堂有效的体育课呢?

1、把握教材是建立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

解析教材是我们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最基本环节,是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处理教材、构建设计方案的基础,也是有效教学的保障和支撑点。把握教材是一个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北京22中的数学特级教师孙维刚总结为“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这说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多么重要。也告诉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读整套教材,整体把握整套教材的内容、特点和编排体系。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就是要了解整套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结构,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从整体上了解各个年级段教学内容的分布情况,明确各部分内容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联系。一套教材是一个体系,每册教材在整套教材中都有其一定的位置,每单元的内容在本册教材中也有其相对重要的位置。某个教材中任何一个课时内容,总是处于既同其他课时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教材体系中,它与其他课时必然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把握教材主要是把握教材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教师应理解本课教材在整个教材中的纵横联系,找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进而再由内容到形式,引导学生,这样才能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体系之中进行统筹的安排与规划,才能明确具体内容的教学在整个职业教育体育教育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从而确定本课应该达到怎样的一个认知高度,把握住课时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在教学中才能做到瞻前顾后,注重知识、动作技能的融合,确保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2、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

2.1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的结果就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与具体教学内容的难、重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行为结果给予明确界定,从而引导教学的开展。在把握教材、分析教材的基础上,了解学情,明确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给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提供了依据。

2.2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新课程要求教师备课必须注重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既要注重学生体能的发展又要关注他们情感的变化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整体考虑教学目标,制定的教学目标要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整体性、渐进性和实效性,努力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在过程性目标中得以体现,并逐步得以实现。但很多时候同一项目内容可以用来得到多种不同目的,对某个项目内容只有得到的目标明确,才00能选取恰当的教学侧重点,所以对某个教材制定教学目标时,不必仅局限于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还可以从方法、学生的体能和态度情感等不同维度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要有层次性、具体化和可操作化的特点。

2.3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它同时也关系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落实。

3、优化教学策略是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

3.1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或学习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

3.2教学策略是为实际的教学服务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教学策略的选择行为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其中的任何一个子过程都会牵涉到其他过程。因此,在选择和制订教学策略时,必须统观教学与练习的全过程,综合考虑其中的各要素。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进程和师生相互作用方式作全面的安排,并能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地反馈、调整。也就是说,教学策略不是某一单方面的教学谋划或措施,而是某一范畴内具体教学方式、措施等的优化组合、合理构建、和谐协同。

3.3优化教学策略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教学的最优化就是要求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制订或选择某种教学策略还应考虑教学过程的效率,做到省时高效。好的教学策略应是高效低耗,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较好地实现具体的教学目的,并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3.4教学策略不是万能的,不存在一个能适应任何情况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学策略与教学问题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绝对的对应关系。同一策略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策略也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这说明教学策略具有灵活性。教学策略的灵活性还表现在教学策略的运用要随问题情境、目标、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教学中不同教学策略面对同一学习群体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即便是采用相同的教学策略教同样的内容,对不同的学习群体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师要能在学习借鉴加工、吸收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处的体育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特点等因素发展和创造出带有鲜明个性的教学策略,并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4、细节设计是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成败

课堂设计能否经得住实践的考验,实现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预设目标的达成,细节是关键因素。体育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爱玩、爱动容易出现意想不到的局面,甚至是难以回收的场景。这种体育课堂教学的突变性和学生动态发展,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言行方面的细节,对学生认知度和思维要有充分认识,在教学设计时要有预设,这样就能适时的把学生从偏离的行动轨道上拉回来,坏事成好事,成为一节课的闪光点。

5、科学评价设计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效度体现

陈旭远在《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写到: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是通过考察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来衡量;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再乘以100%;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而这“三有”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这就是评价。评价也是一检验标准。学生知道检验标准到学会检验本身就是一个很好、有效的教学过程,当学生能够正确的判别某项技能掌握的好坏时,至少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这项技能的知识,给了学生一个清晰的学练指向。也许有部分学生身体素质等原因一时没练会这项技能,但相信在课外时他能够正确知道自己如何按照标准进行技能练习了。也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6、小结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是整个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体育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通过培养学生对体育学科的浓厚兴趣、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的和谐进步课堂教学关系、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发挥体育学科课堂教学特色等,努力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能,使我们的体育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是每一位体育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目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能够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脚踏实地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远离一些形式的浮躁,多作一些务实的探究。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再学习,我们坚信在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共同的努力下会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摇篮。

 

参考文献:

1、 谢利民.教学设计应用指导.上海: 华东师范出版社.2007年。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篇(8)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一直遵循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管理制度,单一化的教学方式目前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作为对传统教学的优化,教育部研究并设计了新型课程标准,旨在落实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针对新课标的要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一线教师在教育模式与授课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新课标的具体落实过程中,教学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暴露出了较多亟待改正的问题。下面分别对课堂实施策略、实施问题、解决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一、新课标下课堂实施策略

高中英语新课标课堂实施策略主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与思想为理论指导,在对教学过程的要素与环节进行优化后,编写出教学指导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英语教学中,它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选择与组合过程中,以实际教学方案为载体。另外,教学策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这一点区别于教学方法的概念。一般来说,高中英语教学实施策略具有指向性、整合性、灵活性、启发性、可操作性几个主要特征,与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性与单一性相对应。从分类上看,高中英语课堂实施策略主要分为课堂提问策略、呈现策略、激励策略、学习指导策略等。另外,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有机会进行积极的问题探究与对话交流,个性发展状况较为理想。

二、新课标实施中的问题

1.单一化的讲授模式

在新课标要求下,一线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我学习,但在实践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依然较为严重。具体来看,多数教师依然遵循原有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并无显著变化。在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压力较重,而且高中教育依然以应试为主要目的,因此很多教师只能“无可奈何”地采取以讲代学的方式进行授课。另外,还有部分教师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固守原有的机械化教学模式,客观上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英语教学重归“哑巴英语”的歧途。

2.形式化的教学活动

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教学活动作为教学手段的一种,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水平。但部分活动过于形式化,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只注重活动内容,缺少语言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英语的全方位学习。在日常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泛滥也是教学形式化的重要体现,由于授课内容容量较大,部分教师选择使用课件辅助教学,但课件播放过程中,学生难以进行积极思考,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缺乏实效。

3.本末倒置的教材认知

由于高中教学以高考等应试目标为主要要求,因此在教材的认知与使用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重视考试要求,产生较大误区。对教材的重点内容进行全方位讲解,唯教材内容是论忽视了对教材内容的选取与加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英语素质,但直接导致了课时不够、内容缺乏的大问题,可谓因小失大。部分教师则紧抓课外教辅的作业要求,抛开主体教材,摒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刻意迎合高考需要,使得学生难以达到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整合要求。

三、新课标实施问题的解决对策

1.灵活应用教材知识

对于高中英语教育存在的教材内容使用僵化的问题,教师应当积极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在教学大纲的要求范围内,对标准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删减、补充与调整。对于教材中缺乏的知识背景与拓展要求,可以进行适当补充;对于冗长的课文与听力材料,可以片段化地截取主要内容进行讲授,舍弃不必要的内容;对于单元内或跨单元的类似的语法知识,可以重新安排教学顺序,优化教材的处理方式。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优秀英语教学需要以实力过硬的一线教师为基础,对于英语教师的选拔与培训工作,要适度提高门槛,以教学培训与思想教育的方式提升一线教师整体素质。首先应当加强学校的教研活动,开办全体教师参与的课程研讨会议,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自我学习。其次要加强师资的培训,各级教育主管机关应当设立分级培训中心,积极引进英语人才,以新课标的理念为依托,构建全方位的教师选拔与培养机制。

3.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贯彻新课标要求的主要环节。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优化,应当从创新课堂教学设计要求入手,有计划、有目的地强化课堂活动的应用效果。对于课堂时间的分配要做到合理化,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水平,设计课堂的主要活动。课堂设计要注重增加学生交流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表演、课堂演讲与小组讨论,发挥课堂活动的真实作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效强化了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但在一线实践教学中,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对于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主要存在讲授模式单一化、教学活动形式化和教材使用主次不分的问题。有鉴于此,对于高中英语教学,一方面要紧抓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要按照新课标的基本要求,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灵活化地处理教材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完善英语教学的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篇(9)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037-02

拓展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既包括思维深度的拓展,也包括思维广度的拓展,拓展思维方式可以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达到新课改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国家科技发展。[1]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实验教学部分对于培养学生拓展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探究实验自主性、灵活性特点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形成拓展性思维。在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应适当采用拓展性策略,达到培养学生拓展性思维的目的。

一 、制定拓展性策略的指导思想

新型教学和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拓展性策略的制定要紧紧围绕这一理念,通过实施拓展性策略,改变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逐步养成拓展性思维。

二 、制定拓展性策略的原则

拓展性策略的制定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策略具备一定的科学性,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教学策略要具有可行性,从学校的设备、器材等资源状况出发;最后,教学策略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提升学生想象力,培养拓展性思维。

三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培B学生拓展性思维策略及教学实践

(1)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拓展性思维的策略。依据上文所提出的指导思想,遵循其原则,制定以下拓展性策略,并将其按照概念界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实施进行分类整理。(见表1)

(2)教学案例。将总结的各类拓展性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分析教学效果。

案例一:丰富实验材料策略。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探究实验教学,教师引导下学生了解实验材料为含有较多过氧化氢酶的新鲜肝脏研磨液。启发思考:还有哪些材料含有过氧化氢酶?学生查阅资料,阅读文献,提出土豆、土壤等材料中也含有过氧化氢酶。实验过程中,学生以肝脏研磨液、土豆、土壤为实验材料,比较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肝脏研磨液、土豆和土壤中均含有过氧化氢酶,其中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的含量最多,其次是土豆、土壤。实施丰富实验材料策略,学生在原有实验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拓展实验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验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体验探究性实验的乐趣及伸展性特点,形成拓展性思维。

案例二:知识迁移策略。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探究实验教学,该探究实验目的为通过教材案例,完成环境因素中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并得出实验结论。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探究其他环境因素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土壤的水分多少,光照的长短与强弱等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学生依据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其他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一过程即知识迁移,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或实验设计思维,同时对其进行迁移变式从而设计新的实验,逐渐形成拓展性思维。

案例三:改进提升策略。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使学生能从种群的组成上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该实验过程较为繁琐,经过改进,将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改为探究土壤中微生物类群丰富度。学生显微镜下观察土壤,根据对土壤中各菌类形态特征的了解,运用目测估计法记录微生物种类,完成土壤中微生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报告,从种群的组成上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实验的改进优化降低了实验难度,达到课标要求。实施改进提升策略,对于实施难度较大的探究实验,学生不再仅局限于课本提供的内容或方法,而是思考讨论,找出更合适、操作更方便的实验方法或者实验材料,逐渐养成拓展性思维。

案例四:深入探究策略。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教学,启发学生思考:能否根据质壁分离以及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现象,探究细胞液的浓度?引导学生回顾实验原理,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将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拓展为探究细胞液浓度大小的实验。运用深入探究策略,提升学生的拓展能力。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应用拓展性策略,引起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学生实验过程中多思考,多研究,举一反三;打破固守思维,认识到对于部分实验采取一些拓展性策略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实施拓展性策略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

四、小结

以上是根据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总结出的拓展性策略,并应用于教学实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希望能给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差异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校器材、设备等资源情况灵活应用拓展性策略,逐步对其进行丰富以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篇(10)

在初中教学活动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的有效运用策略,对于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及学习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教师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实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中非常关键的问题。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发挥微课的优势,带动学生的学习氛围,使之可以更加有效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充分重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的有效运用策略。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准备阶段的策略

(一)检查教学准备,确保教学活动正常实施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检查教学准备,确保教学活动正常实施,是教学准备阶段的策略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一般情况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主要有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为了有效的提高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检查教学准备,确保教学活动正常实施,充分发挥微课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检查教学准备,确保教学活动正常实施这一教学策略。

(二)重视机房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准备阶段,重视机房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的有效运用中,教师通过微课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重视机房管理工作,在学生参与机房管理工作中,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此外,重视机房管理,制定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之一。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视机房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

(三)强化集体备课,做好课前有效基础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备课是做好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前提,强化集体备课,做好课前有效基础,更加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分析学情,深入研究信息技术教材,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之可以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同时,强化集体备课,做好课前有效基础,有利于教师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调整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多方面学习需求。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微课应用的优势,强化集体备课,做好课前有效基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施阶段的策略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的有效运用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深入分析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极大的促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一般情况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施阶段的策略主要有: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未知兴趣;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共同分担任务等几方面内容。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未知兴趣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未知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未知兴趣的方式,完善以往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沟通,使教师可以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学习问题。例如,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结合教学的主题,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逐渐爱上学习。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还应充分应用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未知兴趣这一教学策略。

(二)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也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施阶段的策略之一。教师在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前提下,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的不同,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关注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

(三)协作学习,共同分担任务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施阶段的策略中,协作学习,共同分担任务也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共同分担任务的方式,共同努力的思考和解决问题,使之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重视协作学习,共同分担任务也非常重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的有效运用策略,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完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之可以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的有效运用策略探究,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

作者:张勇兆 单位: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中学

参考文献:

[1]方丽君.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意义与存在的问题[J].新课程•中学,2016,(03).

[2]董红波,齐琪.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2).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篇(11)

在我们不断发展的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在高中实际英语教学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也就显得更加的重要和关键,因而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策略的实施提出了很高的标准,也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高中英语课文的难度和高考的对接性,课文阅读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进行,新的高中英语教材已经经历了多方面的完善,教师们也已经从对教材的摸索阶段发展到积累改善的阶段,这也要求教师在高中英语课文阅读实际教学策略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问题,做以下几点的探讨和研究。

一、实施高中英语课文教学策略的重要性

教师在整个英语课文实际教学中阅读策略的使用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但若综合使用各种策略则能提高阅读的效率,使学生学会在阅读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的文章时,使用不同的技巧,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策略在阅读中处于关键地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各种阅读策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进行,构建新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一项重要而迫切的战略任务。构建高中英语有效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整个工程需要高中英语教师要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实施新的课文阅读教学策略,它不仅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指明方向,更需要实践层面的研究和创新,尤其呼唤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参与和行动。

二、实施高中英语课文教学策略的必要性。

很多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主要存在几个大的问题,第一,学生词汇量少,第二,材料难度大,第三,心译,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主体,教师在对教材英语课文内容的把握也容易出现下面的问题。

(1)熟悉教材后,容易把教学过程模式化,不顾每篇课文的特点,始终使用相同的教学方法。

(2)在教学进度的压力和升学压力之下,在课堂里花大量的时间讲授语言点,“满堂灌”,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3)容易忽略课文的整体教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课文应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开始时就分段教学,容易见树不见林,不利于学生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进行综合训练,特别是不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要避免这些问题,就需要老师在高中英语的课文教学中使用新颖的,多样化的策略,达到帮助学生在阅读方法、阅读速度、阅读技巧和阅读理解的准确度和深度的总体性提高。

三、对高中英语课文教学的几点策略介绍

作为在英语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英语教师,必须在阅读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通过课文及相关阅读材料的学习逐步培养起英语阅读的能力和兴趣。只有充分利用、扎实学习课文,学生才有能力吸收更多的课外英语素材,全方位提高英语语言素质。

1. 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逐步从文本进行简单的文字信息处理,过渡到深层涵义的文学性解读和文化性意义建构。从文字、文学与文化三个层面进行递进式的深度解读,可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生成乃至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提供了必要的依据。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材,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来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巧妙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教师设计教学思路时,要围绕教学目标。可从导入――理解文本信息――归纳提炼作者观点――联系实际,拓展思维。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阅读前活动:激活思维,导入主题。阅读前活动是阅读课的导入阶段,教师应给学生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为阅读中阶段做准备。主要是激活学生大脑中相关背景知识,提高阅读兴趣。

2)阅读中活动:开展阅读活动,理解文本。阅读中活动是验证前一阶段的预测,获取详细的信息,了解和熟悉课文结构、大意,学习生词、短语等语言现象。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活动。教师可设计一些判断正误题练习,让学生边听录音边阅读课文,进而理解文中一些细节的内容。然后运用细读策略,加深理解本篇文章。

3)阅读后活动:巩固教学,提高能力。阅读后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对课文中语言形式的掌握和运用,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使他们能将阅读材料的内容与他们已有知识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输出。教师可设计一些合理的练习来检测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常采取的方法有:a.复述课文。b.讨论。c.角色扮演。d.对话。e.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