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新技术新项目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7-22 20:59:45

新技术新项目总结

新技术新项目总结篇(1)

一、前言

科技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大小在很大程度取决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程度。“十一五”时期,湖南省先后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取得丰硕的成果。湖南省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数目达109项,列全国前五位。涌现出世界运算速度最快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系统、C/C航空制动材料、超级杂交稻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A型地铁、世界上第一只4000A/8000A特高压直流输电换流阀6英寸晶闸管、世界上功率最大的六轴电力机车、国内首台5兆瓦永磁直驱海上风力发电机、国内首个治疗丙型肝炎的中药新药、大倾角离子注入机等重大成果。特别是2010年三一重工获得“企业自主创新工程”类国家科技进步奖,使湖南省在该奖项上实现零的突破,目前全国仅有21家企业获此殊荣。因此,如何进一步推进湖南省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更好的发挥科技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显得非常重要。

二、湖南省“十一五”科技计划立项情况

(一)重大专项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立项按照省委省政府“四化两型”的建设要求和重点,进一步加强科技重大专项管理,促进产学研结合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科技发展的需求,省科技厅共组织实施49项科技重大专项作为科技融入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作为突破重大关键技术、提升湖南省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增强湖南省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力推进器,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1.项目类别。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立项上针对农业领域科技、高新领域科技、社发领域科技、成果市场领域科技、国际合作领域科技等5个方面进行立项。从项目类别来看,湖南省重大专项主要集中在高新领域科技、社发领域科技,分别为18项和15项,其两类计划约占立项总数66%;农业领域科技为12项,约占立项总数的24%;成果市场领域科技和国际合作领域科技两项总数最少,约占立项总数的10%,其中,成果领域科技在2006年、2007年、2010年均无立项,国际合作领域科技在2006年、2008均无立项。

2.所属技术领域。湖南省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产业、文化创意等七大战略性新产业组织实施30个重大专项,占到重大专项总数49个的60%以上。

从所属技术领域来看,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最多,为15项,约占总数的31%;其次是新能源与节能9项、资源与环境7项、新材料6项、高新技术传统产业5项,分别约占总数的18%、14%、12%、10%;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技术和高技术服务业三个领域占约占总数的14%,有待进一步加快发展进度,壮大规模,优化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结构。

3.承担单位。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从第一承担单位来看,其中,企业25项,占总数一半以上;高校14项,占总数的29%;科研院所9项,占总数的18%;其他1项,占2%。其中,高校和企业占到了项目总数近8成。

(二)重点项目

1.立项时间。“十一五”期间,湖南省科技计划共立项支持重点项目388项,平均每年78项。年度立项分别为69项、68项、73项、83项、96项,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2010年立项最多,为96项,占24.7%,较2006年立项数增加27项。

2.立项类别。“十一五”期间,根据湖南省科技计划申报指南,对高新技术关键技术及产品、农业关键技术及示范、社会发展关键技术及产品、国际与区域科技合作、应用基础研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与先进适用技术成果推广等6个专题388项重点项目进行分类分析。科技计划重点项目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关键技术及产品与农业关键技术示范,分别为127项和75项,其两类计划约占立项总数一半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与技术成果推广计划项目最少,约占立项总数的9.8%;应用基础研究、国际与区域科技合作、社会发展关键技术及产品均差距较小。

3.所属技术领域。“十一五”期间,从湖南省科技计划立项的388个项目(软科学研究计划除外)分布中,农业新技术与新材料技术领域相对较多,分别为84项、61项,约占总数的38%;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领域项目数较多,分别为49项、54项,约占项目总数的27%;先进制造37项、资源与环保42项、新能源高效节能34项;其他领域27项,约占项目总数的7%。

4.承担单位。“十一五”期间,从湖南省科技计划立项的388个项目(软科学研究计划除外)中,独立科研机构立项49项,占成果总数的12.63%;高校完成153项,占39.43%;企业完成157项,占40.46%;其他完成29项,占7.47%。其中,高校和企业占到了项目总数近8成。

新技术新项目总结篇(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我国迅速发展,联盟在范围、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初步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2007年国家有关部委强力推进联盟构建以来,联盟发展逐步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近年来,沈阳市将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大胆探索,积极推进,截至2014年末共组建16个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联合攻关、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有效整合了技术创新资源,促进了优势产业的发展,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沈阳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看,联盟尚处在发展初期和探索阶段,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方面作用尚不明显,相关部门对联盟的指导和支持力度有限。为进一步促进沈阳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健康有序发展,我们对市级联盟现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研,并结合沈阳科技经济发展实际,提出一系列促进联盟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一、顶层设计

(一)确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联盟的构建不仅涉及产、学、研三方,而且由于各方的隶属关系不同往往分属多个政府部门,因而推进联盟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确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建由相关技术领域院士及专家牵头,政府职能部门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共同参与的政府层面的专家委员会,整体协调各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对联盟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宏观管理。其主要任务是制定沈阳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长期发展规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年度计划指南、认定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

(二)确定年度重点培育联盟

一是从各级科技计划重点支持的项目中,筛选产学研结合基础较好的重大项目作为年度重点培育联盟,促进项目参与单位加强创新合作的组织化、持续化,支持合作各方在共同执行计划项目的基础上,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形成。

二是依据产业技术创新需求,积极引导和促进具有一定行业地位的企业(或转制院所)牵头,联合相关企业、大学、研发机构,以共同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基础,通过契约形式建立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利益机制,构建专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三是结合沈阳市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在已形成的产业集群中,以产业集群发展的共同需求为基点,加强与高校和科院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完善产业链,形成特色鲜明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三)制定并出台《沈阳市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认定和管理办法》

目前沈阳市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认定依据是主要是《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08〕770号)(简称《指导意见》)和《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国科发政〔2009〕648号)。前者是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后者就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市级联盟毕竟不同于部级联盟,鉴于目前沈阳市市级联盟快速发展的势头,为进一步规范联盟的认定条件并加强对联盟的管理,急需制定适应沈阳市联盟发展实际的具体规定,因而建议制定并出台《沈阳市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认定和管理办法》,明确具有沈阳特色的联盟认定条件,同时加强对联盟的动态管理。

二、专项支撑

(一)联盟的新要求

科技计划是政府资源在技术创新配置的主要方式,根据2013年和2014年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指南,市级科技项目计划均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科技攻关计划和科技创新条件与环境建设计划两大主体计划组成。总体来说,现有沈阳市科技计划是围绕技术创新的领域和技术创新的环节进行配置的,联盟的出现提出了一种新的技术创新路径,强调围绕产业发展目标,通过构建完善产业技术创新链,推进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促进产业发展。联盟这一产学研结合新模式的出现,对现行科技计划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探索设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项

近年来,沈阳市充分发挥科技计划、科技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集成各类科技资源,为产学研合作提供资金支持。市级科技计划申报指南明确规定,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或形成利益共同体。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这些规定虽然全面但过于笼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科技计划支持联盟培育和发展的力度和效果。在总的科技计划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可以探索设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项,专项支持的对象仅限于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专项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专项,它可以看作是一个缩微版的市级科技计划,市级联盟根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年度计划指南并结合自身发展需要申报联盟专项。联盟专项支持的方向可以根据不同联盟的不同需求、联盟发展的不同阶段来具体安排。联盟专项涵盖科技计划的所有专项,包括工业、农业、社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工程中心及孵化器)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应用基础研究、软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等科技专项。具体支持项目涉及某个专项,即参照这个专项申报及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的使用可以探索有偿与无偿相结合、前支持与后补助相结合等方式。支持周期可以根据需要联盟发展需要设定,不必拘泥于以往1~3年的支持周期。联盟专项的资金总额度设定可参考上年度分散在各个专项中支持联盟各个项目的总额,划定一个浮动的范围,每年根据联盟的发展视具体情况而确定每年度的专项支持总额。

三、科学管理

(一)加强政策引导

针对沈阳市大多数市级联盟组建时间较短且处于起步期的实际情况,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等国家相关政策规章,促进市级联盟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二)加强评估引导

完善市级联盟发展动态监测机制,联盟认定实行动态管理,废除终身制。探索开展联盟专项经费使用绩效评估管理办法,每年度开展一次联盟专项经费使用情况调查并定期汇总使用效果,为下一年度联盟专项年度计划指南的制定和提供依据。

(三)明确联盟的主体地位

联盟理事长单位(盟主单位)应承担起更多的管理和组织协调责任,主要包括确定研究内容和方向、考核指标、选择实施单位、监督检查与验收、责任追究等主要方面。

(四)促进联盟间形成自律组织

新技术新项目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 S2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4.23.0036

1农机化示范推广项目的组织程序

在试验示范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包括机具的选型、选择试验示范点、签订示范合同和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方案、总结验收这五个阶段。

1.1机具选型

项目通过论证后,即可着手进行机具试验选型工作,选型必须注意机具的先进性、适应性和可靠性,做到动力配套合理,操作、维修方便,使用安全等。若无合适的作业机械,可组织技术人员对现有机械加以改造或研制新的机具。

1.2选择试验示范点

试验示范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检查项目选择的正确性,树立样板,示范全区。

1.3签订示范合同,制定实施方案

首先推广单位和示范单位要签订示范试验合同,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规范生产活动,约束各方。需要强调的是,制定农机化推广实施方案,必须加强同农业部门和农业科技人员的配合,要使实施方案真正体现出农机工程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三者的有机统一。

1.4组织实施

根据农业生产要求和方案中制定的工艺流程,逐步实施要推广的农机新机具与新技术。

1.5总结验收

总结验收的目的在于对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适用性进行总结评价,确定能否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2农机化示范项目的实施管理

2.1实施程序

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大体可分三个阶段进行,即项目实施技术组织准备阶段、项目实施技术推广阶段和项目总结阶段。项目实施工程程序如下:

项目实施技术准备阶段。包括:选择实施地点、任务分解;签订合同;进度时间管理;建立项目组织机构;人员组织与培训;资金、物资筹集;制定实施方案;对实施区进行宣传;实施场所条件准备;新技术对比实验准备。

项目实施技术推广阶段。包括: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技术推广服务;资金物料配套投放;机械化生产和技术推广;原始数据记录、记载及资料事理;检查与监督;项目整理。

项目总结阶段。包括:测产、项目基础数据统计;项目效益评价;技术总结、项目工作总结;撰写验收或鉴定技术文件;申请成果鉴定;项目资料存档。

2.2选择实施地点及推广面积分解

选择实施点及推广面积分解的必要性。部、省下达的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要求大范围、大面积推广,推广面积少则几万亩,多达几百万亩,应层层分解,共同内作。

选择实施地点的原则:以乡或县(市)为基本的实施点;在实施点划定的项目区应集中连片,田块平整,便于机械作业;项目实施的基本条件具备,即可要求路通、水通、电通;有一定的机械化基础;农民自愿参加计划实施;当地政府领导重视支持,并愿意与资金配套;承担单位技术较强,有完成任务的能力。

2.3建立项目实施机构

建立项目实施机构的目的在于发挥项目主持单位及相关部门和行业的综合功能,处理推广过程中的协调问题,为项目实施工作提供行政领导,为项目实施起到组织保证作用。项目实施机构体系一般由项目领导小组、技术小组和生产应用单位共同组成。对大面积大范围跨地区项目按行政区划分市、县、乡层层成立项目实施机构或协作组。

项目领导小组。以项目实施所在地区的农机主管部门为依托,建立项目领导小组。依据项目实施难易程度确定领导小组参加单位以及成员名单,其主要职责是负责行政推动,组织发动和协调,定期检查,解决配套资金保证物资供应。

项目技术组。以承担项目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单位为依托,成立项目技术小组。组长由推广单位分管业务工作的站所长或室主任担任,成员主要由推广单位、农业技术部门、科研单位、教学单位的科技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完成各项推广技术工作。

项目协作组织。项目协作组织成员由项目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的主要推广人员组成。协作组织职责是制定工作方案,统一技术经济指标及进度要求,制定测产验收办法,负责落实任务、组织检查、考察参观、经验信息交流、办示范点、现场验收、评比等工作。

2.4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实施方案是项目实施的行动指南,是一个具有规范性的纲领性文件,要求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项目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及要求:主要推广任务和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推广的主要技术内容;实施地点;工作进度安排;组织管理措施;组建项目领导小组、项目技术组,明确其职责分工;拟定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

要以项目合同为依据。项目实施方案是项目合同的具体化,实施方案中任务指标应与合同提出的一致,不可随意提高或降低要求,且实施方案要被应用单位接受执行。拟定一个科学实用、便于操作的实施方案,且要反复修订实施方案。项目实施方案拟定之后应交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技术组讨论研究,并听取应用单位意见,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批准执行。

新技术新项目总结篇(4)

在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高校主持自然科学奖项目13项,占总数的44.8%;技术发明奖项目20项,占总数的48.8%;参与科技进步奖项目104项,占总数的56.5%。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等完成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和香港大学支志明院士完成的“金属配合物中多重键的反应性研究”同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哈尔滨工业大学完成的专用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高等学校囊括了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的全部3项一等奖,充分展示出高校科技工作的突出成绩和巨大潜力。

2006年高等学校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教育部科技委评出的“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就是集中体现。在基础研究领域,上海交通大学邓子新教授在井冈霉素的基因识别与组装合成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率先获得了完整的井冈霉素基因簇,该工作成果在《细胞》系列之《化学生物学》上发表后,被多家国际权威杂志报道,受到高度评价,并在Nature系列杂志之一的《自然生物技术》专栏撰专文特别报道,这是我国在重大生物技术成果及潜力方面的首次专题报道。在应用研究领域,华东理工大学于遵宏教授主持的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气流床气化技术开发方法,获得了2006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2006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在国防科技领域,西北工业大学张定华教授围绕整体叶盘研制突破了18项关键技术,系统解决了研制全过程的主要工程技术难题,实现了5个方面的集成创新和复杂整体结构件加工技术的跨越,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具备整体叶盘制造能力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由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2所高校完成的“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重大专项研究的总体设计和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由清华大学等高校完成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CERNET2,第三军医大学完成的治疗性乙肝疫苗研究和中国科技大学完成的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的隐形传输等3项成果入选200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CERNET2建设位列十大科技进展之首。

南京大学等单位精确测量银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阳系的距离,中国科技大学发现一种可有效通过皮肤传送大分子药物的透皮短肽,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在光纤通信中成功实现一种抗干扰的量子密码分配方案,上海交通大学研究证明人类干细胞可存活于山羊体内 ,4项成果入选2006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

产学研结合实现突破

2006年高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成果鉴定丰硕。中山大学牵手企业、地方政府,“零转让”十项科研成果(所谓“零转让”,就是校方转让科研成果的着眼点不局限于转让时的“瞬间”效益,而是以知识产权在企业中占有股份的形式,把教授们的科研成果成功地转化出去,学校更加关注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可以少要甚至不要回报),力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海淀区人民政府分别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签署了联手共建“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的合作协议,以充分发挥中关村地区科技资源的优势和作用,进一步促进产业界和高校深化产学研合作。同济大学与苏州市政府签署校市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共同建设现代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力求使同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走出小循环,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高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06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举办“2006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论坛”,推动我国高等学校与大型企业开展科技与人才培养合作,全面提升产学研结合的范围、力度和层次。

2006年初,教育部与广东省启动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成立了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探索省部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广东省投资1亿元设立产学研合作基金。一年来的实践表明,这种在政府推动下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是行之有效的。

2006年末,教育部分别在浙江和河北召开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工作会议”和“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座谈会”,进一步组织和动员高校科技力量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发展提速

2006年10月,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通知》,新认定了1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至此,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已达到62个。清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7家依托高校建设的技术转移平台在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年11月15日,教育部召开推进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视频会议,周济部长发表重要讲话,对规范化建设工作提出的指导意见:要进一步提高对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产业规范化建设列为学校的“一把手工程”,各高校党政“一把手”要齐抓共管产业改革改制工作,更好地促进高校产业的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会议的召开将高校科技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承担重大科研能力显著增强

全国科技大会之后,《纲要》提出的16个重大专项相继进入论证阶段。教育部作为成员参与全部16个重大专项的领导小组。目前,各重大专项正在进入实施方案编写和专家论证阶段。教育部已就部分重大专项的实施方案,组织相关高校认真研讨。

2006年,“973”计划项目教育部作为第一依托单位立项数为21项,占当年项目总数的32%;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并任首席科学家的项目29项,占总数的45%。2006年国家启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设立蛋白质、量子调控、生殖与发育、纳米等4个计划。高校立项总数占全国64%,项目经费近1.3亿,占全国的66%。高校共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06人,占当年总数的66%。

2006年,高校承担的“863”项目也比“十五”同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牵头承担的重大项目课题数量占到21%,重点项目课题数量占到34%,专题课题数量占到63%。

2006年,高校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上实现了新的突破,由教育部牵头组织实施的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共有16项通过了国家组织的论证,其中包括“现代农村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和“村镇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关键技术研究”2个重大项目。截至到2006年底,共有高校牵头的6个项目,近200个课题正式启动,获得国家专项资助6.3亿,占总数的21%。

2006年高校承担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专项经费)项目94项,占全国总数的34%,共获得资助专项经费 1.2亿元。承担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指令性项目61项,占全国总数的60 %。

2006年“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计划”和“高校科技创新工程培育项目计划”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共立项16项,资助率为27%。重点项目共立项326项,其中直属高校156项,资助率为74%;地方高校170项,资助率为65%。培育项目共立项59项,资助率为53%。

科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根据国务院部署,教育部牵头制订9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纲要》(下称《纲要》)配套政策实施细则。其中,将于近期出台的《关于加强研究型大学建设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主要措施,将推动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促进高校科技工作协调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发挥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还联合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外专局等研究制定了《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高校作用,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管理办法》、《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2006年,教育部科技司牵头完成了“国家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和宣传普及”和“2020教育发展纲要信息化”专题研究;参与编制《生物产业“十一五”规划》,参与完成高等教育专题研究;支持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开展的2个重大战略研究项目――“面向创新型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并取得标志性研究成果;配合部内有关司出台《教育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受理多项有关学风问题的举报,逐项查清了事实,研究处理意见,既有力打击了学风不端者的不良行径,也恰当保护了不同学者间的学术分歧。

创新平台建设迈上台阶

2006年国家实验室扩大试点10个,依托高校建设的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技术等进入试点范围。农业国家实验室也在争取依托高校进行建设。先期试点的清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北京大学与中科院联建的分子科学、华中科技大学光电等国家实验室进展良好。

北京科技大学“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评价试验装置”、 华中科技大学“强磁场实验装置(脉冲强磁场部分)”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共同参与的“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等 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正式批复立项,总投入6.5亿元。 “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和“蛋白质研究基础设施”等项目正在积极争取。

2006年高校承担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共享平台、材料环境腐蚀网、材料科学数据共享网、中国数字科技馆、岩石和化石标本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等一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取得良好进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共有198个,其中依托高校建设的有125个,占总数的63%。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45个,占总数的36%,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37个,占总数的27%。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352个,其中开放运行的187个,正在建设的16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共171个,其中2006年启动建设的126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共4个,其中2个为2006年新建。一些学校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科研组织形式,成立了研究院、工程技术院、国防院等,深化了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了学科交叉和资源共享。

团队培养和人才计划稳步推进

2006年是实施“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的第二年。当年共受理64个项目申报。经专家评审,确定了51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列入本年度资助计划。这些基地共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2名,10个国家的院士40名,以及29个国家和地区的教授及同等职位者近400名。基地的国内合作研究人员500余名,包括17位院士、72位长江学者。目前,引智基地总数已达77个。

2006年“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项目经通讯评审、会议答辩和现场考察程序,共遴选优秀创新团队63个立项资助。63位团队带头人中,有两院院士4人,长江学者31人,33人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团队项目3年共资助182个优秀创新团队,其中有的通过评审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资助。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共受理申请1378人。经专家会议评审,共资助937人。其中自然科学领域740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197人。2004年以来,该计划共资助新世纪优秀人才2800余人。其中相当一部分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服务国防和国家安全建设成绩裴然

高校通过充分了解需求,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国防基础科研、预研、军品配套、型号研制、重大项目研制与创新等方面,承担了一大批国防科研项目。项目几乎涵盖了军工科研工作的所有领域和若干国防科研计划。通过项目的实施,完成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对于加快我国新军事变革,推动国防科技现代化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跨越式发展,全面提升我国国防科技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12月,教育部召开了“高等学校国防科技工作会议”,总结了“十五”期间高等学校国防科技工作成绩与经验,全面部署“十一五”期间高校国防科技工作。

教育信息化建设生机勃勃

2006年9月,由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网络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5所高校共同建设的CNGI-CERNET2/6IX通过项目验收和技术鉴定。由10位院士组成的项目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CNGI-CERNET2/6IX是我国自主设计和以国产关键设备为主的大型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主干网。该项目起点高,实现难度大,特别是“建设纯IPv6大型互联网主干网”、“基于真实IPv6源地址的网络寻址体系结构”和“IPv4 over IPv6网状体系结构过渡技术”属国际首创,在总体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06年7月,由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2所大学联合研发的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 Grid”通过成果鉴定。该项目,整合了全国20所高校的大量网格资源,建立了资源共享、配置灵活、跨学科、跨地域的高效网格环境,系统总体设计和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新技术新项目总结篇(5)

(一)产业规模快速扩大

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从1998年的742个发展到2003年的1019个,2003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56.5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984.32亿元,增加值303.64亿元,出口总值83.39亿元,实现利税129.1亿元。

(二)优势产业逐步形成

全省已形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四大优势产业,2003年的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的86%。其中,新材料产业的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30%,出口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79%,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出口优势最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三)区域布局日趋完善

长株潭地区(长沙、株洲、湘潭)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良好的工业基础和较强的经济、科研实力,集中了全省90%的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具备了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四)产业集聚更加明显

依托2个国家高新区和5个省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度明显加大。2003年,全省7个高新区共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72.11亿元,占全省的59.8%,其中,长沙部级高新区占36.7%。

(五)骨干企业不断涌现

2003年,过亿元企业104家,实现产值579.5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总产值的60%;过10亿元的企业13家、过20亿元的企业6家、过40亿元的企业2家,其中乐金菲利普曙光实现产值120亿元,三一重工实现产值40.8亿元。

(六)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计划和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计划的实施,推动了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和创新能力日益增强。“九五”以来,全省取得各类科技成果4000多项,117项获得部级科技奖励。全省已拥有9个部级重点实验室,2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水平居全国中上水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自主开发和研制的产品达到55%以上,成果转化率达75%,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显著提高。

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拉动了社会投资

39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总投资规模34.1亿元,其中专项资金3.59亿元,国家投入拉动社会投资比例为1∶8.5,高于全国1∶7的平均水平。省内安排的250个引导资金项目,总投资规模113.18亿元,其中引导资金12.34亿元,引导拉动社会投资比例达1∶8.2。国家资金的带动和省引导资金的启动,扩大了内需,推动了投资增长,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银行贷款,企业筹资,上市融资”多渠道并举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投融资格局。

(二)扩张了产业规模

1998―200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3.7%,同比快于工业总产值增速18.4个百分点,快于GDP增速24.7个百分点。尤其是通过新材料专项13个项目的实施和带动,使新材料产业迅速扩张,新材料产业产值由1999年的79.54亿元增加到2003年285.82亿元,增长了3.6倍,年均递增37.7%。

(三)壮大了龙头企业

国家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和省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专项,使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尤其是龙头企业投资扩大、规模扩张、市场扩展,竞争力大大提高。乐金飞利浦曙光公司在省引导资金的带动下,增加投入1.8亿元,企业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产值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50%以上。三一重工连续3年增长速度超过50%。湘潭电化集团通过实施国家支持的“无汞碱锰电池专用电解二氧化锰”项目,已实现年产电解二氧化锰3万吨,产销量居世界首位。

(四)推动了产业聚集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的实施产生了明显的聚集效应。长沙国家软件产业园在国家软件专项的支持下,到2003年底,已有310家企业进入基地落户,其中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5家。园内软件企业总收入70.1亿元,软件出口创汇1300万美元。浏阳生物医药园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就聚集了75家医药企业,2003年实现总产值12亿元。

(五)促进了资源开发

湖南省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猕猴桃资源,吉首大学利用当今世界先进的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制取猕猴桃果王素,生产出猕猴桃果王素保健食品,建设了5万亩猕猴桃生产基地,解决了10万吨鲜果销售问题,加快了农民的脱贫致富步伐,促进了湘西地区退耕还林、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湖南金天铝业高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00吨微细球形铝粉”项目,采用“氮气雾化法”生产微细球形铝粉,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预计到2005年综合产能达到1万吨,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六)延伸了产业链条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的实施,拉长了产业链条,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专项支持的先进电池材料,其上游带动了全省有色金属产品深加工;下游带动了电池、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以及电动汽车的发展。专项支持的隆平高科“超级杂交稻”项目,到2003年止,在全国已累计推广超级杂交稻组合8000多万亩,增产粮食56亿多公斤。

(七)优化了产业结构

200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6.5%,比1998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三大产业的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74.7%。配合国家专项,省里还实施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2003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CAD普及率接近90%,重点骨干企业主导产品CAD的应用覆盖率达100%;三一重工、、湘潭钢铁等12家骨干企业在信息化装备及培训等方面新增投入2.5亿元,降低生产成本3亿元,产品平均开发周期缩短了60%。

(八)提高了竞争能力

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注重了对湖南省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院所及在湘院士的支持和培育,加快了高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增强了竞争能力。以卢光秀教授领衔的湖南干细胞工程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建立了7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胚胎干细胞系,研究开发了胚胎干细胞、胰岛干细胞、神经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等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其产业化应用将导致临床医学革命,给生物、医药乃至人类生活带来深刻变化。长沙力元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家专项资金支持下,2003年已实现年产300万平方米连续化带状泡沫镍的能力,占全球产量的30%,规模超过日本住友公司居世界第一。200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占全部产品出口总额的46.98%,比1998年提高了32.6个百分点。

三、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主要做法

湖南省近几年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线,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发展相结合;上下联动与部门合作相结合的原则,以“选准产业重点,强化创新能力,建好产业基地,发展产业集群,培育龙头企业”为工作重点,努力实现湖南高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积极引导,抓投资拉动

省委、省政府把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作为拉动全省经济的重要举措,积极争取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并在财政不很宽裕的情况下,每年都拿出一定的资金,拉动了银行、社会和企业的自主投入,引导了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国家在湖南省投入的高技术产业化资金和省市政府投入的引导资金总共不到20亿元,带动的项目投资就高达200亿元,扶持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二)科学规划,抓基地建设

“实施重点突破,打造优势产业,建产业化基地”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思路,根据这一思路制定并实施了《2003―2007年湖南优势产业发展规划》、《湖南省先进材料国家产业基地规划》、《湖南省生物技术基地规划》和《湖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发展规划,使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呈现高度集聚态势,新材料等四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值的比重达到88.4%。

(三)夯实基础,抓前期工作

新技术新项目总结篇(6)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网络

分公司成立以XX经理为组长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分公司的质量管理和工程创优工作。各工程处主要负责人切实做好质量管理工作,设立质量管理机构,做到领导落实、组织落实、责任落实。项目经理部以项目经理为质量管理核心,配备经培训合格的专职质检员,形成强有力的质量管理网络,做到措施落实、分工明确、职责清楚。

2、创优目标分解,责任明确

在创优过程中切实做好评审资料的收集,2009年6月18日完成了某工程关于2009年度江苏省“扬子杯”省外优质工程评审资料的申报工作,并于2009年9月28日配**苏省省外“扬子杯”评审小组完成上述两项工程的复查工作,其中某工程于2010年1月5日在2009年度江苏省省外优质工程“扬子杯”获奖名单上予以公示。

3、开展教育培训,强化全员质量意识

分公司根据发展目标,完善在职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加大培养力度和知识更新速度,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工作的需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各工程处通过不同的形式组织质量管理、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制定质量管理人员需求和培训计划。通过培训来提高项目部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使每个人都认清所从事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在质量管理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责任与义务。在项目部积极召开施工技术交流会、工程质量专题会、新技术应用讲座、标准规范的学习等。

4、开展创优活动,树立企业形象

分公司今年将把创优的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工程项目。项目部根据工程创优目标落实措施、责任到人,将创优目标计划层层分解,落实到分部、分项工程上,把好“技术方案、建筑材料、机械设备、人员素质、现场管理”五关。对今年列为创优目标的工程,抓好跟踪管理,加强质量过程控制。

5、抓好专项治理,防治工程质量通病

采取全面发动、群防群治的方法,重点治理裂缝、渗漏及管道跑、冒、滴、漏等质量通病。把它与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结合起来,以消除实际的或潜在的不合格的原因,真正使工程施工全过程的质量处于预控状态。

6、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程质量

各工程处积极开展QC小组活动,来提高工程质量和企业信誉。组织QC小组成员参加QC活动基本知识的培训,通过全员参与管理,挖掘和提高项目部人员的素质和潜能,提高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使每位员工认清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运用数理统计技术,对工程质量活动进行分析控制,达到质量预控的目的。目前分公司已完成地下室后浇带的施工质量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两个QC课题的登记。

7、持续有效的运行公司质量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对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起到保证作用。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各个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实现质量目标。

8、积极开展检查

分公司于年初制订了复工前检查,组织开展分公司所属范围内的检查活动,制定检查计划、编制检查表并予以实施,于2009年4月、11月对分公司所属项目部(**、**)进行了技术质量、安全文明综合巡查,由于受分公司特殊地理区域的限制,检查覆盖面仅达45%。

四、技术管理总结

1、落实技术措施

在技术措施上,针对区域市场的实际情况,切实应用可行的施工工艺方法,在施工过程中加以完善,形成工法。

2、认真抓好技术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切实做好技术质量管理工作:(1)特别是做好对分公司所属项目部的技术指导与支持,针对项目部技术管理中存在的不足:A.对项目部上报的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认真审核,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B.加大施工技术交底落实情况的监督力度,做到交底内容与现场实际施工相符;C.指导项目部管理人员运用幻灯片等形式进行质量、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活动;(2)合理利用工作时间于2009年11月24日完成了脚手架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规程的编制工作;(3)对2008-2009年竣工的工程资料进行全面收集、整理、归档(完成率80%),但由于工程资料分处存放,导致信息化上传率达30%;(4)调动项目部管理人员进行技术总结的积极性,利用论文、工法等形式对施工中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新技术进行总结。

3、认真及时地进行技术总结,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结合施工实际先后撰写了《复合硅酸镁保温材料的应用简述》、《碳纤维片材在震后加固剪力墙裂缝中的应用》等技术论文,并在2009年度XX市论文交流会上进行交流。

4、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与管理制度》进行管理,抓好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审批、实施和总结等几个环节,确保施工组织设计的充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

5、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

全面推广应用建筑业十项新技术,每个工程项目都要应用适宜的新技术,使十项新技术能在我分公司广泛应用。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展创建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活动。

6、继续推广工法制度

新技术新项目总结篇(7)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一是高新技术产业骨干企业持续发展,重汽集团、浪潮集团、山东松下、齐鲁制药等过亿元企业效益都有较快的增长,其中山大华天、山东松下等企业收入增幅均超过了50%。二是随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增强了产品竞争力,拓宽了市场,提高了产品销售能力,重汽集团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70%以上。三是一批重点高技术产业投资项目加快建设步伐,如青年汽车、吉利汽车、浪潮产业园和科技园等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正在加快施工建设,这些项目的加快实施,必将增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后劲,增强产业竞争力,不断壮大我市支柱产业。

二、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一季度,全市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建设项目247个,项目总投资720.5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22个,投资499.97亿元,新开工项目57个,投资74.9亿元,拟开工项目68个,投资145.67亿元。247个项目中,过亿元项目116个,过10亿元项目13个。

在建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情况。①吉利汽车生产项目:项目总投资61亿元,主要生产轿车整车和零部件,达产后,年新增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19.3亿元。②浪潮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0.1亿元,主要生产服务器、PC、税控机等,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利税40亿。③浪潮集团浪潮科技园项目:总投资12.8亿元,主要从事软件应用及产品开发,项目达产后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实现利15.5亿元。④青年汽车项目:总投资13.2亿元,主要生产轿车整车,达产后实现年销售收入71亿元,利润4亿元。

三、高新区工业经济运行平稳

一季度,高新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5.4亿元,同比增长22.3%;完成工业增加值20.3亿元,同比增长14.1%;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6.4万元,同比增长11.1%;实现税收2.1亿元,同比增长69.1%;实现财政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67.3%;实际利用外资1283万美元,同比下降2.2%;实现出口创汇5228万美元,同比增长18.5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9865亿元,同比增长73.5%。

高新区工业经济运行的特点:一是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同比增长的企业有113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8.5%,较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松下电子、齐鲁制药等企业利润较去年同期增幅达到了106.8%和94%,企业发展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二是工业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出口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0%。三是工业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将军烟草一期、青岛啤酒一期、轻骑标致等项目已基本竣工,已进入设备投入和试生产阶段。浪潮产业园、浪潮科技园、吉利汽车、青年汽车等项目目前进展顺利,均已展开土建施工,部分项目已进入质检验收阶段。四是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高新区区级收入增长快速,税收收入继续保持较高比例,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内收入的比例达到90%,预算外收入和融资工作也有了较大的进展。

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仍然存在着问题和不足:一是和全省其他地市相比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依然滞后,一季度,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排在烟台(720.5亿元)、青岛(702亿元)、淄博(369.5亿元)、潍坊(327.6亿元)之后,列第五位,仅比威海多了16亿元,形势紧迫。二是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自身发展不够平衡,从内部产业结构分析,仅重汽一家企业就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多,其他重要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还不够大。三是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投资情况也存在着问题,主要是已开工和续建项目中扩建土建成分多,投入开发的新产品少,科技含量低,能够形成产业链优势和集约化产业群的项目不多,难以发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强化我市产业优势的作用。四是招大引强还没有实现实质性的突破,项目储备还不多,在招商引资上,引进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集团少,缺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大项目储备不足,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招商引资向招大引强的转变。

五、主要对策和措施

一是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在全市科技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城市大会的部署,各级各部门要把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政策和措施落实到各项工作中,继续抓好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的考核工作,确保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二是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以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强化企业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导作用,通过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力,增强我市的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政府、产、学、研、金、介等各方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合作,加快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进,提高产品水平,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是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要以政策为导向,鼓励企业增加对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资金投入。要积极沟通银企合作,加快推进企业创业板,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外招商引资的步伐,吸引国内外更多的资金、项目培植高新技术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新技术新项目总结篇(8)

1、从各县区完成产值情况看,牡丹区实现产值总量最大,达到105.54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15.92%。从产值增幅情况看,等6个县区超过了40%。

2、从产值累计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看,4个县区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占比最高的为成武县,达到了44.95%。从产值占比提高幅度看,东明县最高,比年初增加了5.38个百分点。

3、从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的行业来看,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行业并且全部实现增长,其中:医药制造业产值为207.79亿元,增长49.9%,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产值为154.61亿元,增长52.26%,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为83.36亿元,增长35.85%,专项化学用品制造产值为52.43亿元,增长16.61%。4个支柱行业总产值超过498.19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75.15%。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在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产业规模小,发展基础薄弱,距全省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662.84亿元,总量居全省第15位。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6.23%,较全省平均水平低8.9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2位。

目前,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1家,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的338家,占企业总数的16.89%。在45个高新技术产业统计中,我市纳入统计范围的行业只有28个,有17个行业我市产值为空白。即使是我市的优势行业,整体实力也比较单薄。

二是县区间发展不平衡。高新技术产业总值最高的县是最低县的3.85倍,累计占规模工业比重最高的是44.95%,最低的是19.41%;

三是科技投入总量不足。我市科技投入尽管近几年都实现了较快增长,但与东部发达城市比,研究与试验发展费用总量和增幅差距较大。目前全省除和外均设有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专门用于支持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在科技基础设施投资方面,我市还没有稳定的投入渠道,致使我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入机制没有形成,导致许多高新技术项目完成中试后,由于缺乏可靠的资金投入渠道,难于快速实现产业化,甚至失去发展机遇。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规模以上工业投资的比重较低。

四是新项目中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较少。招商引资中重规模轻质量的观念和现象依然存在。还有不少项目属于资源消耗型或中低端加工制造项目,关键核心部件及装备制造项目、“躯干型”龙头大项目和“头脑型”研发项目等资源消耗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还不够多。

三、年主要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省政府重新调整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考核办法,新口径下的高新技术产业包括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海洋开发“四新一海”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确定的十大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这是今年科技工作的一大转变和创新,希望各县区认真研究统计指标体系,确定正确的投资方向,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积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落实目标任务。各县区要按照确定的目标要求,检查各自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进一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地各部门任务完成情况的跟踪督查,以确保全市总体目标的如期完成。

新技术新项目总结篇(9)

1.1项目等级

科技项目主要包括新产品、工艺革新、测试与完善等几大项目类型,依据其创新性和先进性,分成如下等级,一般的订单设计不属于科技项目管理范畴。

1.2项目申报

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原则上采用不同的申报机制。(1)立项竞争机制:针对战略型项目、全新产品、重大工艺工装项目等,实行内部竞争招标制。任何技术人员只要有完善的新思路新方案,就能够组建团队参与项目申报,在新项目面前人人平等,“不唯权、不唯上”,给任何员工以公平、公正的机会。在良性竞争中,更能实现理论上或技术上的突破。项目申报内容一般需包括:前瞻性调研分析、行业动态、技术可行性、项目链资源、社会效益、项目内容、项目时间、项目组成员等内容,其团队组建不受固有的部门隶属关系制约,可灵活借用组合。项目全面系统的分析,为后续可行性论证奠定坚实基础。(2)组织分配机制:系列化开发产品、复杂订单设计等实行分配式立项,以确保对市场的快速响应,也确保对原有项目整体性、系统性及经济技术条件的考虑,同时也是对原有研发团队所做贡献的肯定,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申报的项目均由技术委员会组织答辩,审议项目技术水平先进性、项目开发条件和工程价值、组织管理能力及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尽可能降低投资风险,同时评定项目等级、确定项目工资总额等。项目申报及评审情况均向整个技术体系公开。

1.3项目工资

为了激励技术人员积极申报科技项目、积极参与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等方面的研发,以科技项目为导向,以待遇差异化为目标,推动集团科研工作不断发展,在基本工资、能力工资、部门绩效、岗位津贴等之外设立专门的项目工资。T、A、B、C、D类单个项目对应工资总额分别为:10万元、8万元、6万元、4万元、2万元。由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组成员工作量、重要度预先确定项目工资分配比例,并报相应技术主管批准。在项目工资结算时,项目负责人可根据项目组成员实际工作量、重要度、贡献、工作质量等调整预定的项目工资分配比例,并报相应技术主管批准。项目工资按照设计完成、样机完成等分阶段结算,原则上设计完成可结算项目工资总额的70%。T、A、B类项目,试制完成后需要进行样机评审,否则不予结算剩余项目工资;C、D类项目完成后应编制项目总结。项目工资分配情况向项目组成员公开,相关业绩与个人年终考核直接挂钩,是技术人员年终考核的核心依据。

2成本管理:紧抓过程监管,降低潜在风险

2.1项目状态

科技项目计划与监管是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项目开发计划主要分成:年初计划、季度调整计划。在已经制定了研发计划的基础上,对项目在每个月中的运行状态定义为:正常运行(细分为设计、加工、装配、样机完成)、延迟、暂停、取消。项目状态用以对所有科技项目进行有效追踪、评估,动态监测项目执行成效,作为季度项目工资发放依据;最终在年末考核项目达成率,作为年度项目奖金发放的主要依据。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项目成功,降低潜在风险。

2.2项目季报制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每个科技项目的价值都具有不确定性,每个项目投资也不可避免地充满了高风险性。为了有效应对客观存在的风险,每季度对运行中的项目均实行评估与再确认,主要内容有:①项目本身是否按照计划正常运行:设计、加工、装配、样机试制等各环节是否存在瓶颈,时间进度、成本预算以及质量等是否可控。②市场需求是否有变:任何新产品研发均基于对市场需求的前瞻性判断,市场策划部门每月反馈的市场信息用以引导和调整研发方向,市场调研信息的跟进可以说是项目状态变更的核心依据。③内部条件是否有误判:技术成熟度、加工制造能力、外购外协条件、成本预算等。④是否有设计初期未预料到的因素,影响项目的执行质量,需要变更处理。综合上述评估结果,形成项目执行状态甘特图(Ganttchart),是项目季报的核心内容。

3资本管理:资本输出侧重远期投入,知识积累推动又一轮创新

3.1侧重远期研发项目的投入

为了能保持长久的技术领先优势,公司在技术项目上倡导“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理念。现有的技术及其完善,现有产品的批量制造和销售,是公司资本自我积累的源泉;但是,资本的输出则着眼于三、五年后的市场,对前瞻性新产品项目、基础研究和测试、工艺工装改善等予以重金支持,以取得在发展中巩固的成效。由此,公司也积极参与申报工信部、经信委及科技局等单位组织的政府科技项目,积极自筹经费投入新技术研发,提升公司项目档次,为未来发展做好充分的技术储备,也为国家和行业的技术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2项目知识积累推动创新

技术知识和经验是公司最巨大的无形资产。在项目的结项管理中,不论采用总结报告方式还是验收结项方式,均强调项目经验的整理和积累。包括项目所涉及的技术成果、知识产权、人员组织、资金结算,以及存在问题和经验教训等形成详实的文档,存入公司综合档案系统。为后续新项目的组织和研发提供借鉴和参照,为构建研发体系项目链奠定坚实的基础,不仅能降低重复研发和投入,更重要的是在项目经验的传承中推陈出新,触发更多新项目的诞生。

新技术新项目总结篇(10)

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直是社会各界关心的重要问题,截至2012年宁波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93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08年的1156.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42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由2008年的13.22%增加到2011年的28.7%。高新技术企业对宁波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但是在金融危机给全球带来的创伤还没消除、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作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宁波,出口受到重创,只有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带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一、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

(一)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情况

2012年,宁波市655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达到83.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的53.5%。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4.8%,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4倍。由于这三年高新技术企业家数不同,不能做绝对值比较,从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看,2012年同比提高了0.9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重2011年较2010年有所回落,但2012年大幅提升7个百分点。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带动下,2012年宁波市R&D经费支出同比增长25.11%,占GDP的比例为2.04%,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1.98%)高出0.06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二)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出情况

近几年,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产出成效明显。从2009年专利授权量成功突破1万件以来,宁波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实现快速增长。2012年,宁波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首次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专利申请量为73647件,同比增长54.8%;专利授权量59175件,同比增长58.5%,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065件,同比增长27.1%;全部纳入统计的712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年专利申请数量963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778件;获得专利授权555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700件;企业累计拥有的有效专利总量达到18021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2103件;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家有效专利和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达到25件和3件。

(三)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对全市工业经济的贡献明显。2012年全市纳入监测的664家工业高新技术企业,全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960.3亿元、工业销售产值1904.3亿元、新产品产值1091.7亿元、出货值50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4%、5.0%、6.9%、1.6%,实现利润总额171.6亿元,同比下降12.8%。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出货值分别高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个百分点、5.2个百分点、3.8个百分点。 664家工业高新技术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新产品产值、出货值占全市664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同类指标的比重分别达到16.8%、16.8%、45.2%、19.1%,实现利润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利润的33.0%。虽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利润率同比下降12.8%,但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率同比下降15.2%。

二、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困境

(一)传统产业结构制约创新

宁波市的企业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形成了“轻、小、集、加”的产业结构基础和框架,目前已形成服装、文具、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精密仪器仪表、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纺织、家用电器、精细化工与生物、模具等优势制造业。宁波市工业经济中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工业经济大而不强。从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领域分布情况看,主要集中在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产业聚集明显,而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其他高新技术领域所占份额很少。因此,尽管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数目不断增加,但总体规模仍然偏小且技术含金量偏低。从高新技术企业产值、R&D、发明专利、新产品销售率等指标来看,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其创新较少有产品创新,多是模仿式的工艺创新和结构创新;较少有重大突破性的创新,多是渐进式的改造。由于受本身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与深圳、杭州等城市相比,宁波市发明专利占比较低,在专利结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二)企业缺乏创新意识

目前,宁波市以民营企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承担科技研发的高风险。调查统计显示,近三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仅占总销售收入的4.5%,而R&D经费支出更只占销售收入的1.7%,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明显偏低。而且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中,R&D人员仅占总从业人员的7.6%,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仅占总从业人员的1.7%,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只占总从业人员的0.8%。经费、人员的不足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能力薄弱,技术储备不足,许多产业只是低水平、简单的重复和集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研发链。从高新技术企业评审材料可以看出,在知识产权这项指标中,大多企业没有发明专利,都是实用新型。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较容易通过,且从申请到授权时间短。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宁波高新技术企业受影响很大,复审不能通过的企业大多是因为成长性没有达到指标要求,宏观因素影响较大,但根本原因在于企业自主创新不足,缺乏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

(三)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尽管宁波市近两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位居15个副省会城市之首,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产出低。宁波市科技成果(含专利)的总体转化率为66%,其中高校转化率不足20%。其原因是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不够完善、转化过程风险高、市场导向性不足、成果供给方和接收方信息不对称、为申报科技项目而申报专利,科研与产业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在科研体制层面,科技人员服务产业的创新动力机制不完善,研发成果与市场的结合度差,一般实验室里出来的成果最多只进行到小试阶段,在这一阶段,技术虽然比较成熟,但能否进行产业化大批量生产还是一个未知数,造成转化困难。高校、科研机构往往只关注技术的先进性,忽视市场需求,成果本身离商业化应用有较大差距,而企业需要的创新成果则是工程化的成熟技术。

三、提升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宁波市2013年年初下了发《关于实施“科技领航计划”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意见》,根据该意见,到2016年,宁波市将培育1350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年产值超50亿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要达到上述要求,必须尽快提升宁波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宁波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建设工业强市的决定》、《关于推进工业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推动宁波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型。为实现该目标,应鼓励全市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和大型项目通过技术改造提高对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金量和附加值。积极推进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及重点工业的产品改造。在新兴战略性产业方面,通过税收、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政策引导企业向新能源、新材料、医药生物、信息等产业的发展。同时,加速新兴战略产业与现有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新兴战略产业与重化工业的融合发展,信息产业与工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支持重点产业信息技术应用、嵌入式改造、系统集成的重点信息化示范项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因此要千方百计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加强自主创新宣传教育。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和落实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创新创业,特别是大学生创业,他们往往有很好的科技项目,但是需要孵化培育。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资合作,对产学研资合作共建的研发机构及其研发项目优先资助;对高校和科研院所走进企业定向开展科研或技术攻关的项目实施财政奖励政策、资金支持、人才鼓励;加强人才支撑,统筹各类人才发展资金,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业人才。鼓励企业发展自主品牌,以科技为基石,以质量和品牌为两翼,实现从科技、产品到品牌的腾飞。

(三)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为了促进成果转化,宁波市2014年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从三方面提出11条重要举措。首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优先奖励已在宁波市实现成果转化并取得明显经济社会效益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宁波市将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启动建设集合科技成果展示、技术评估、成果交易、科技金融、创业服务等五大功能的“一站式”科技大市场。同时,应引导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培养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优势企业,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制开发,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投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实施科技领航计划,加强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指导,扎实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复审工作,重点聚焦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生命健康、研发与创意设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发掘与培育高新技术后备苗子企业。强化科技计划导向,大力扶持重点研发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及联合攻关项目,优先支持高成长性产业和优势制造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加快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帮助各级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支持企业以各种形式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研发机构。构筑多层次创新平台,完善区域创新支撑体系。重点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引导创新要素向园区集聚,使园区成为各类研发机构的集聚基地、高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输出基地。进一步加快科技创业中心和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孵化器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创办综合性或专业性科技孵化器,增强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卜庆军.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证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Z].杭州市科技局科技情报调研课题,2010.

[2]陈月艳.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J].商业文化,2011(09).

新技术新项目总结篇(11)

关键词:

科技创新;技术管理;绿色施工

一、引言

在很多人的眼中,建筑业是一个科技含量很低的行业,也正因为如此,建筑业始终在低端市场徘徊。科技创新是国际公认的能够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元素。近年来,我国施工总承包企业在政策和领导的推动下着力重抓科技创新工作,以“转型升级年”和业主“总承包交钥匙模式”相结合为契机,利用科技创新转变固有模式,从项目层级在技术管理上转型升级,满足业主精益要求,得到较好效果。

二、科技创新在交钥匙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长春某项目位于长春市核心商业区朝阳区,一方面该地段商业形态密集,周边区域繁华,施工场地狭小,地况复杂,施工和运输压力巨大;另一方面该项目是东北地区的首批总承包交钥匙工程,业主对工程品质提出了极高的建设要求,当地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其给予相当高期望。因此总包施工企业项目部应用科技创新的管理成果取得较好的项目管理效果,具体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机构管理模式的创新

项目部“3+3”核心管理层,项目经理+商务经理+项目总工的项目铁三角,与计划总监+质量总监+安全总监的三重垂直监督管理体系,综合14个全配置的管理细分部门,改变了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有效的将团队整体能量最大化,资源配置最优化,达到强执行、高效力的管理效果。

(二)应用BIM技术管理

项目部精细策划,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在施工项目部不仅仅是开展BIM小组活动,同时应用BIM技术明确责任分工,系统绘制图纸,特别是为交钥匙模式下的审图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

总承包企业施工项目率先推行OA办公自动化系统,根据工程实际需求完善OA功能模块,将信息管理系统与现场结合,也充分发挥OA系统的先进性、便捷性和时效性,一方面推进办公信息化,一方面强化计划系统的监管督办效力,最大程度上的助推项目管理升级。

(四)成本管理细致化创新

该项目除完成自身临建标准化设计图的绘制外,还总结归纳了公司过往项目及在建项目的相关经验,与商务系统联动,编制“临建项目标准化分类选用图表”,将所有临建细分项目,设计做法,适用条件,成本预算等进行收集整理,以达到信息的快速检索筛选应用,最大限度的完成资源共享。

(五)机电安装的创新管理

机电安装工程积极推进前期预留预埋阶段的细化管理工作,应用直埋套管技术,联合项目深化设计部根据项目实际完善直埋体系施工工艺、节点做法,优化交底模式,不仅创新开发新技术应用模式,并切实有效的跟踪落实,提升工程整体品质。

三、科技创新工作推动的障碍

目前建设施工企业传统思想影响、市场供求不平衡、创新内在动力不足等不利因素并没有消除,科技创新活动推动的阻碍依然存在。

(一)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相对而言,工程施工服务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活动,我国的施工单位现在主要还是依靠农民工支撑,现代科学技术含量仍较低。人们固步自封的传统思想在建筑行业不再少数,重效益轻投入,这种保守思想成为施工企业科技创新的较大阻力。

(二)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施工企业普遍实行的是项目经营承包责任制,由于在承包期内,增加产值和利润的任务繁重,而科技创新是一种具有高风险性的长期行为,必须占用企业当前的相当资源,势必影响短期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以,施工企业对此缺乏积极性和足够的动力。

(三)施工企业内部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

我国的施工企业普遍缺乏科技创新的组织机构,未建立长期的科技创新规划。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大中型施工企业中仅有22%的企业建立有科技活动机构。而发达国家的施工企业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在企业内部都有势力强大的科研机构,是科研的主力军。

(四)缺乏企业外部资金和研发支持

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发育比较滞后,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健全,这使得施工企业的科技创新缺乏外部资金支持。此外,政府缺乏组织企业参与大型国际科研,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合作开发、联合创新方面的支持措施。

四、促进科技创新开展的主要措施

当施工企业经过某一阶段的全力冲刺而后进入科技创新工作的平台期,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总结经验,重新梳理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方向与思路,以制定切合企业实际的发展战略、方法和措施。

(一)提升员工创新能力,培养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

要与企业的人才培养战略相结合,下大力气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研发人员的复合型能力。特别要注重针对技术能力突出的骨干,加强其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使其能够有意识地将经验积累下来,实现隐形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组织化,通过领军人物带动全体技术人员的素质提升。

(二)完善激励机制予以创新支持

纵观许多现代优秀的企业,无不是在完善的激励机子方面做得非常成功。企业要建立高效的多方位的人才激励机制,对科技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精神和物质激励,并广泛吸收优秀人才,加强企业科技队伍建设,增强科技人员的后续投入,才能够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三)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研发方向

科技创新工作很重要的功能是为企业提供前瞻性的技术储备,这项工作仅靠建筑施工企业几乎是完不成的任务,必须从企业发展战略角度着想,早策划、早入手,将技术研发与科研院所的优势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四)创造良好的创新平台

只有好的平台,技术人员才有良好发挥能动性的环境,创新平台是影响创新成果价值的关键。鼓励对对施工项目的关键技术进行立项研究,拓开创新成果应用领域,建立技术创新的扩散机制,形成良好有序的创新机制平台,制定各部门工作绩效考核指标,尽早转化创新成果利润,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有利支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