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值周劳动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6-09 09:44:32

值周劳动总结

值周劳动总结篇(1)

马克思正是在批判地继承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古典劳动价值论科学成分的基础上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真正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通过把劳动区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的二重性问题。由于商品的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共同的抽象劳动,这为商品的交换奠定了基础。任何商品的价值大小是由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要实现其价值必须使自己的私人劳动能与社会劳动实现转化。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趋利条件下,私人劳动往往很难完全实现向社会劳动转化,从而产生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也就是说正是由于私人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市场的混乱和失序状态。

马克思科学地说明了货币的起源与本质,从而揭穿了货币之谜。货币的产生为商品交换产生了媒介,商品交换的价格由商品的价值所决定,但同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围绕该商品的价值进行上下波动,从而建立了马克思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尽管马克思对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古典劳动价值论表示过充分的肯定,但他并不是盲目的全盘接收他们的劳动价值论,而是将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论辩证统一起来形成了自己的劳动价值理论,这正是与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不同之处和创新之所在。

(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奠定了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科学基础

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研究,是从考察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开始的,通过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特定的雇佣劳动关系。随后马克思又把工人的劳动区分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强调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必须从生产过程本身中产生,剩余价值总是超过等价物的价值。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却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不是生产商品,而是生产剩余价值或利润,从而正确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

正是通过全面而系统地阐述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规律,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与资本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并进而得出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具有不可避免性,从而创立了属于马克思自己的剩余价值理论,为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最终形成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三)创立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有效途径

马克思在批判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重农学派有关再生产理论并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在考察了剩余价值生产后,马克思进一步分析资本是怎样带来剩余价值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马克思从单个产业资本的循环与周转问题着手,进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整个资本循环和周转的问题,最终找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而创立了属于马克思自己的再生产理论。

(四)创立了经济危机和经济发展周期理论,为认清资本主义发展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胜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进一步找到了这种周期性波动的物质基础即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这种固定资本更新的特点必然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产生具有周期性。这是因为固定资本更新必然会带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与固定资本更新一致的周期性。在认真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之后,马克思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并论证了资本主义存在所具有的不合理性,最终得出只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解决资本主义这一基本矛盾,从而创立了属于马克思自己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发展周期理论。

(五)创立了失业理论,这是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后得出的必然结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产生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由于资本主义失业人口数量和就业岗位在量上的增加并不总是相等的,且伴随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稳步发展和进步,相对过剩人口也必然会更多地出现在各个生产领域,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必将导致资本主义必将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总之,马克思通过对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及失业理论的深刻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凸显了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所具有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是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本质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仍然是我们认识当地资本主义本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尽管马克思没有最终形成自己的宏观经济理论,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种种矛盾都做过透彻的分析,并在其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具体研究中处处展现出其宏观经济的基本思想。

(二)马克思关于资本再生产的理论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益的方法

马克思资本再生产理论着重强调两大部类及其部类间生产的比例结构和平衡条件,这是整个社会顺利进行社会再生产必须遵循的基本条件,是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经济各产业间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我国借鉴这一规律性的认识有助于调整和优化当前的产业结构,改变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马克思有关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内部达到合理的比例关系理论,同样也可以运用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动整个内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通过不断地夯实我国工业的基础,合理促进整个工业持续增长;通过不断加快发展我国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最终达到一、二、三产业比例协调发展,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对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建成惠及所有人的全面小康生活以及在21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通过运用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有助于更好地观察、分析和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和面对的新情况,通过不断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的规律和发展趋势,真正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与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调整我国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不断开拓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调控对策和调控体系,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基本框架和方法论的指导下,通过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周期理论,逐步建立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此外,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也为研究我国经济周期发生发展的状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和研究课题,且在现代经济分析框架下进一步探索这些课题对我们认清我国经济周期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不仅开启了研究当代中国经济周期的着力点,而且在方法论上为我国研究经济周期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四)马克思关于彻底解决失业问题的基本构想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马克思失业理论主要揭示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有关失业问题,马克思认为这一失业问题的形成是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值的必然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我国目前的就业难、失业问题不断涌现的基本现象与我国实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根源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为了实现价值增值的需要,符合马克思有关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状况和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的基本状况,要解决当前我国就业难和失业问题多,马克思失业理论指导作用将极为重大。可以看出马克思关于彻底解决失业问题的基本构想对我国要解决当前就业难和失业问题多的基本现象仍然具有前瞻性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局限性及启示

值周劳动总结篇(2)

2、公益课值周班级由班主任具体指挥、协调和日常管理。

二、公益课内容

1、时间安排:以班为单位,每周每班值周一次,时间周一至周日全天(晚自习正常上课)。每周星期天晚自习下课前班级之间完成劳动工具、值日红袖章、值班日志等事项的交接。

2、公益课范围:协助学校校保卫科护校;校园环境卫生清扫、整理;环境绿化;监督校园秩序和卫生管理及学校临时安排的其它工作任务。

3、管理:值周班级根据本周工作量,划分×××个小组,每个小组设一个卫生监督岗,并指定一名组长。组长负责每天劳动工具的领发、归还,负责卫生的安排,协助班主任、辅导员(由教务处安排)完成每天两次的学生考勤、卫生打扫情况的检查及本组人员的日常管理。

三、公益课考核内容和标准

1、考核内容:

学生的工作态度、劳动纪律、工作表现以及完成任务情况,学生公益课成绩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

2、考核标准:

⑴优:劳动态度端正,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脏活、累活抢着干,主动性强,有吃苦精神,听从老师指挥,一丝不苟的完成工作任务,未发生安全事故;

⑵良:劳动态度端正,遵守劳动纪律,不迟到、不早退,听从指挥,劳动较认真,能较好地完成工作,未发生安全事故;

⑶及格:劳动态度尚端正,偶有迟到或早退现象,工作尚认真,尚能遵守劳动纪律,表现一般,基本上能完工作任务,未发生安全事故;

⑷不及格:劳动态度不端正,不遵守纪律,不服从指挥,工作不认真,不能按时按量按质完成工作任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旷工一天或一天以上;②事假两天或两天以上;③病假三天或三天以上;④工作受到批评及行政处分;⑤不带值日红袖章两次或两次以上;⑥公益课期间有玩耍、打球、回寝室睡觉、打扑克等违纪行为发生的。

四、考核办法

1、学生管理科根据考核内容及标准评出等级。一周公益课结束后,进行个人总结,小组评议,最后由班主任综合评定填写公益课成绩表,报学生管理科审核,经审核无误后报教务处审定后载入学生成绩档案,公益课成绩应通知学生本人,并在班级内公开宣布。

2、每学期结束后,由学生管理科组织公益课评比,评比分为优、良、一般、差四个等级,被评为差的公益课班级的班主任,新学期第一个月末,班主任综合津贴扣×××,如新一学期未担任班主任的,从奖金中如数扣除。

五、奖惩办法

1、公益课成绩作为推优、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及参加勤工助学的条件之一。

2、公益课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并参与综合素质测评。

3、公益课为学生必修课,不及格者必须重修,重修不及格不得毕业。

六、其他

1、各班主任应在本班值日的前一周到学生管理科领取劳动安排计划,接受工作任务。

2、公益课值周前班级应进行一次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劳动意义和安全等内容的教育,明确分工,指定小组长。

值周劳动总结篇(3)

一、 引言

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是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综合反映,是发达国家考核本国经济增长业绩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比较的一个重要指标。估算全要素生产率不仅有助于分析经济增长的源泉,还是制定和评价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基础。目前已经有很多测算中国或各省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考虑到中国地区间的自然要素禀赋和经济结构的不同,衡量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应该考虑地区和行业间的差别,因此本文选取北京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数据,采用索洛余值方法,测算北京地区三大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二、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采用索罗余值方法,即C-D生产函数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定义全要素生产率为TFP=Y/L?琢K?茁,其中TFP为全要素生产率,Y为北京地区生产总值,L为就业人数,K为资本存量,?琢和?茁分别为劳动弹性和资本弹性。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北京统计年鉴》、《北京科技年鉴》、《北京6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下面分别介绍各项数据的来源及处理方法。

1. 北京实际生产总值(1990年为基期)。计算北京市实际生产总值之前,需要先计算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统计年鉴上只给出了按照可比价格计算的物量指数,可按照■=■来计算北京市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其中P0和Q0分别代表基年的价格和数量,Pt和Qt分别代表第t年的价格和数量。然后用三大产业的名义生产总值除以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可得1990年为基期的北京地区三大产业的实际生产总值。

2. 资本存量。测算资本存量的基本方法是Goldsmith在1951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该方法对资本存量进行测算的基本公式为Kt=It/Pt+(1-?啄t)Kt-1,其中Kt表示第t年的实际资本存量,Pt表示固定资本投资价格指数,It表示第t年的名义资本投资,?啄t表示第t年的固定资产折旧率。下面分别说明这几个量的计算方法。

(1)基年资本存量的计算。一般假定在稳定状态下,产出增长率与资本存量增长率相等则期初资本存量计算公式为K0=I0/(δ0+g0),其中K0为基年资本存量,I0为期初投资额,δ0为基年折旧率,g0为基年之前某给定期间的资本增长率。本文采用该公式计算基年(1978年)的资本存量,各产业的基年折旧率取3%,通过《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2》可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五五期间”(1976-1980)的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别为0.049、0.092和0.071。计算出第一产业、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基年的资本存量分别为68.87亿元、138.75亿元和209.66亿元。

(2)固定资本价格指数。由于目前关于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是从1990年开始统计,所以1978年~1989年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用固定资本形成指数代替。根据分行业的生产总值价格指数的比例,计算得到各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3)当年投资量的选择。现有文献对当年固定资产投资的选取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采用所谓“积累”(Accumulation)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统计口径;第二种是采用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Total Social Fixed Asset Investment);第三种是大部分近期研究采用的资本形成总额(Gross Capital Formation)或固定资本形成总额(Gross Fixed Capital Formation)。张军等(2004)详细地讨论了当年投资的选择,认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衡量当年投资的合理指标。由于本文考虑分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而现有的年鉴中对分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了统计,而且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相差不大,因此本文采用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当年投资的指标。

(4)折旧率或折旧额。《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在按照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提供折旧数据,即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根据资本折旧额,计算出各产业(行业)的资本存量。

根据资本存量的计算结果,整体上看,三大产业的资本存量是增加的。对第一产业而言,在1995年~2000年间,北京地区的资本存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这是因为在这些年间,第一产业固定资本投资额比折旧额小的多。2001年开始,第一产业的资本存量增速较快,在2001年~2005年间,年均增长率为5.24%,2006年~2010年间,年均增长率为8.69%。对第二产业而言,其资本存量呈现增长趋势,1998年之前,增长速度较快,之后,增长速度减缓,在2001年~2005年间,年均增长率为5.61%,2006年~2010年间,年均增长率为0.30%。“十一五”期间的增速明显低于“十五”期间,是因为“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小于资本折旧额。对第三产业而言,其资本存量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在2001年~2005年间,年均增长率为17.40%,2006年~2010年间,年均增长率为14.29%。

(3)劳动力。很多相关文献地区劳动力采用三次产业从业人数,本文采用北京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中历年三次产业从业人数。

根据统计结果,1985年~2010年间,北京市从业人员总人数呈增长趋势,以年均2.40%的速度增加。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增长呈现波动趋势,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总趋势出现下滑,第一产业以年均1.96%的速度下滑,第二产业以年均1.00%的速度下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长趋势非常明显,以年均5.41%的速度增长。

(4)劳动弹性和资本弹性。用收入法计算GDP时,GDP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在这四项中,除了劳动者报酬外,其余三项都与资本有关,可合并称为资本报酬,那么GDP就包括两项项,劳动者报酬和资本报酬,所以资本报酬占GDP的份额可作为资本投入增长的权数,即:资本弹性,劳动报酬占GDP的份额可作为劳动投入增长的权数,即:劳动弹性。

本文采用的是1985年~2010年的劳动弹性和资本弹性的平均值。经计算可得,第一产业的劳动弹性为0.630,资本弹性为0.370,第二产业的劳动弹性为0.398,资本弹性为0.602,第三产业的劳动弹性为0.466,资本弹性为0.534。说明说明规模报酬不变时,三大产业劳动报酬占北京地区收入的份额分别为63.0%、39.8%和46.6%,资本存量占北京地区收入的份额分别为37%、60.2%和53.4%。

三、 结果及分析

利用公式A=Y/K?琢L?茁及上节的内容,可计算1985年~2010年北京市三大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根据结果,可测算北京1986年~2010年全周期及“七五”到“十一五”5个子周期以及25年间相邻两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在测算子周期增长率时,应用的是前5年的劳动弹性和资本弹性的平均值(包括上一子周期最后一年的劳动弹性和资本弹性,但不包括本周期最后一年的值)。相邻两年和子周期及全周期的测算结果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北京地区及各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呈现波动,其中第二产业呈现较大波动。整体上看,各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增长趋势。自1998年以后,第二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而言,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从1985年~2010年间,北京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速度为2.98%,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26%、6.03%和3.43%。

由图2及计算结果可知,在25年的全周期中,第二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最快,其次为第三产业。“七五”期间,北京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年均增长率为-0.80%,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长率为6.7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分别为0.03%和0.41%。“八五”期间,北京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3.81%,相比于“七五”期间,增长较快。三大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分别为3.22%、4.20%和7.20%,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提高较快。“九五”期间,北京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4.67%,三大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分别为3.12%、9.00%和6.88%。“十五”期间,北京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1.72%,三大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分别为0.37%、7.26%和-2.94%。“十一五”期间,北京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3.28%,三大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分别为-1.24%、9.80%和1.87%。

从上面的分析发现某些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负值,这是因为根据索洛的总量增长方程,产出增长率等于各要素投入增长的加权和加上全要素生产率,即?驻lnY=?驻lnTFP+?琢?驻lnK+?茁?驻lnL,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等于产出增长率与各要素增长率加权和之差。从要素角度看,如果固定资产投资的生产设备,没有发挥设其生产能力,或购置的生产设备闲置等,都会导致加权的资本投入增长扩大。尽管新设备科技含量高,会扩大产出的增长率,但是如果设备生产能力和人力资源利用不充分,中间投入不合理,原材料、能源的浪费会造成要素投入增加的加权和大于产出增长率,此时全要素生产率就是负值。这种现象不能说明生产过程中没有科技进步,而且科技进步对产出确实做出了贡献,但由于投入增长过快,淹没了科技进步贡献的份额。

四、 结论

本文根据索罗余值模型计算出北京地区1985年~2010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相邻两年和五个子周期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根据前面的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从北京地区看,其全要素生产率呈现逐渐逐年攀升的趋势,增长速度比较平稳。(2)从三大产业看,各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增长情形,第一产业的波动较大。从全周期看,第二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第三产业次之。从“七五”到“十一五”期间,第一产业的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呈现上升趋势,第三产业呈现涨跌互现的情况,从“十五”期间,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开始下降,由于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和资本投入的增长较快,到“十一五”期间,其年均增长速度为负值。

参考文献:

1.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 -2004.经济研究,2005,(6):51-60.

2. 叶裕民.全国及各省区市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和分析.经济学家,2002,(3):115-121.

3. 郑玉歆.全要素生产率的再认识.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9):3-11.

4. 周彩云.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学位论文,2010.

5. 张军,章元.再论中国资本存量的估计方法.经济研究,2003,(7):35-43.

值周劳动总结篇(4)

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把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从而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正是在批判地继承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古典劳动价值论科学成分的基础上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真正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通过把劳动区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的二重性问题。由于商品的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共同的抽象劳动,这为商品的交换奠定了基础。任何商品的价值大小是由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要实现其价值必须使自己的私人劳动能与社会劳动实现转化。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趋利条件下,私人劳动往往很难完全实现向社会劳动转化,从而产生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也就是说正是由于私人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市场的混乱和失序状态。

马克思科学地说明了货币的起源与本质,从而揭穿了货币之谜。货币的产生为商品交换产生了媒介,商品交换的价格由商品的价值所决定,但同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围绕该商品的价值进行上下波动,从而建立了马克思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尽管马克思对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古典劳动价值论表示过充分的肯定,但他并不是盲目的全盘接收他们的劳动价值论,而是将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论辩证统一起来形成了自己的劳动价值理论,这正是与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不同之处和创新之所在。

(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从而奠定了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科学基础

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研究,是从考察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开始的,通过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特定的雇佣劳动关系。随后马克思又把工人的劳动区分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强调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必须从生产过程本身中产生,剩余价值总是超过等价物的价值”。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却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不是生产商品,而是生产剩余价值或利润”,从而正确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

正是通过全面而系统地阐述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规律,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与资本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并进而得出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具有不可避免性,从而创立了属于马克思自己的剩余价值理论,为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最终形成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三)创立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有效途径

马克思在批判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重农学派有关再生产理论并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在考察了剩余价值生产后,马克思进一步分析资本是怎样带来剩余价值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马克思从单个产业资本的循环与周转问题着手,进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整个资本循环和周转的问题,最终找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而创立了属于马克思自己的再生产理论。

(四)创立了经济危机和经济发展周期理论,为认清资本主义发展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进一步找到了这种周期性波动的物质基础即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这种固定资本更新的特点必然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产生具有周期性。这是因为固定资本更新必然会带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与固定资本更新一致的周期性。在认真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之后,马克思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并论证了资本主义存在所具有的不合理性,最终得出只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解决资本主义这一基本矛盾,从而创立了属于马克思自己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发展周期理论。

(五)创立了失业理论,这是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后得出的必然结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产生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由于资本主义失业人口数量和就业岗位在量上的增加并不总是相等的,且伴随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稳步发展和进步,相对过剩人口也必然会更多地出现在各个生产领域,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必将导致资本主义必将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总之,马克思通过对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及失业理论的深刻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凸显了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所具有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是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本质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仍然是我们认识当地资本主义本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尽管马克思没有最终形成自己的宏观经济理论,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种种矛盾都做过透彻的分析,并在其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具体研究中处处展现出其宏观经济的基本思想。

(二)马克思关于资本再生产的理论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益的方法

马克思资本再生产理论着重强调两大部类及其部类间生产的比例结构和平衡条件,这是整个社会顺利进行社会再生产必须遵循的基本条件,是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经济各产业间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我国借鉴这一规律性的认识有助于调整和优化当前的产业结构,改变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马克思有关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内部达到合理的比例关系理论,同样也可以运用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动整个内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通过不断地夯实我国工业的基础,合理促进整个工业持续增长;通过不断加快发展我国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最终达到一、二、三产业比例协调发展,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对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建成惠及所有人的全面小康生活以及在21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通过运用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有助于更好地观察、分析和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和面对的新情况,通过不断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的规律和发展趋势,真正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与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调整我国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不断开拓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调控对策和调控体系,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基本框架和方法论的指导下,通过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周期理论,逐步建立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此外,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也为研究我国经济周期发生发展的状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和研究课题,且在现代经济分析框架下进一步探索这些课题对我们认清我国经济周期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不仅开启了研究当代中国经济周期的着力点,而且在方法论上为我国研究经济周期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四)马克思关于彻底解决失业问题的基本构想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马克思失业理论主要揭示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有关失业问题,马克思认为这一失业问题的形成是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值的必然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我国目前的就业难、失业问题不断涌现的基本现象与我国实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根源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为了实现价值增值的需要,符合马克思有关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状况和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的基本状况,要解决当前我国就业难和失业问题多,马克思失业理论指导作用将极为重大。可以看出马克思关于彻底解决失业问题的基本构想对我国要解决当前就业难和失业问题多的基本现象仍然具有前瞻性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局限性及启示

第一,马克思把商品价值创造仅归功于工人的生产性劳动,却忽视生产要素这类非生产性劳动在创造商品价值上的重要作用。然而,当今现实经济状况表明,由于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产业工人生产性劳动的作用出现大幅降低的现象,而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生产要素如管理、科技、服务等等非生产性劳动的作用却大幅增加,这两种不同的劳动形式与一个商品价值创造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没有回答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把商品价值的创造仅归功于工人的生产性劳动的话,就无法对上述生产要素这类非生产性劳动所起的作用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第二,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运动时排除其它一切干扰因素的影响,这在资本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看来,其理论假设在如今的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实践中使用不免有点狭隘。

总之,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是马克思在自由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特定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济理论。马克思主要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着手,进而指出在这一基本矛盾下产生的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的矛盾具有不可调和性,并最终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胜利,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具有不可避免性。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研究的是资本主义,其历史局限性表明,其不可能为我国在经济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提供可直接使用的答案。尽管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可用于分析中国经济中的资本主义经济问题和私有制问题,但不可能把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照搬照抄地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伟大实践中。因而,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构建属于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建立和形成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且这一经济理论应当能够解释当前和今后出现在我国实际经济中的各类现象、解决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各类实际经济问题、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能做出正确的估计并对我国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问题提供一些预备的、可行的对策,这是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历史局限性所致,也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最终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1卷、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人民出版社,1982

5.李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当代社会[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2)

值周劳动总结篇(5)

一、引言

劳动力市场是宏观经济的重要市场,其波动往往能反映一国经济的景气程度,是观测一国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在微观层面上劳动力市场也非常重要,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直接的影响,每个人一生都至少有一个阶段要参与其中,劳动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劳动力市场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稳定。

中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劳动力资源大国。劳动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其丰裕程度往往被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曾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中国利用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人口结构的转变,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严重,庞大的失业人群成为社会的经济的不稳定因素。

劳动力资源未被利用或者未充分利用的情况通常我们称为失业,失业率表示失业人口数占失业人口和就业人口数之和的比例。但是一定时期内劳动力参与经济活动的程度仅靠失业率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来,劳动参与率也是衡量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劳动参与率反映了劳动年龄人口中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口所占的比例大小。与就业率相比,劳动参与率能够更准确地反应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状况。如果劳动力总量不变但是劳动参与率下降,表示经济活动人口减少,即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要多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这可能是因为一部分失业工人由于长期找不到工作,失去信心而退出劳动力市场,这部分工人被称为“受挫折的劳动者”。与单纯的失业者相比,这部分“受挫折的劳动者”情况更加糟糕。因为失业者对寻找工作并未失去信心,尚属于经济活动人口;而“受挫折的劳动者”已没有了提供劳动的愿望,退出了劳动力市场。如果劳动参与率持续下降,一国的劳动供给将相对减少,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劳动参与率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回顾劳动经济学中经济周期与劳动参与率的两个假说,第三部分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影响劳动参与率的诸多因素进行划分,在理论基础上建立本文的研究模型;第四部分使用1990—2012年20年的统计数据,用OLS方法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考察经济周期对劳动参与率的实际影响;第五部分应用劳动经济学理论对估计结果进行解释。

二、理论基础

根据劳动经济学理论,劳动参与率波动与经济周期的运行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这种波动的变化却有差异,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在一些衰退时期,总劳动参与率上升,而在另一些衰退时期,总劳动参与率下降。针对这种状况,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这两种假说建立在成年男性的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周期的反应不灵敏的相同假设下。这个劳动力群体不管劳动力市场如何变化,总是停留在劳动力市场中,这个劳动力群体被称为一级劳动力。与之相对应,中年妇女和16—18岁的青年人组成的劳动群体被称为二级劳动力,二级劳动力经常会在劳动力和非劳动力之间流动,参与率对经济运行周期有较灵敏的反应性;而他们选择的变动,往往也是引起劳动参与率波动的重要原因。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体水平下降时期,失业增加,为了保证家庭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呈反向关系:经济衰退时,二级劳动力参与率反而提高,进而整个社会的劳动参与率提高。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失业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没有退出劳动力市场,许多二级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持悲观态度;对于他们来讲,相对于主动保持一种失业状态,寻找工作而未果或者被辞退带来的打击更大。因而他们宁愿主动退出劳动力市场,而不愿成为失业者。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呈正向关系:经济衰退时,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从而导致整体劳动参与率下降。

在经济衰退时期,附加性劳动效应与悲观性劳动效应同时存在,但是由于两种效应作用方向相反,所以在经济周期中,劳动力参与率可能表现为不同的波动方向。当附加性劳动力效应的作用更强一些时,即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数大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数,劳动参与率与经济周期呈反向关系;当悲观性劳动力效应的作用更强时,劳动参与率与经济周期存在正向关系。

三、模型建立和数据选取

(一)模型建立

为了着重研究宏观经济状况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本文将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分为经济周期因素Et和非经济周期因素NEt,其中非经济周期因素包括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均受教育年限、社会福利制度等人口和社会因素。对变量之间进行简单的线性拟合,t年的劳动参与率LPRt可以表示为:

由于人口结构和社会制度等因素在现实中变化十分缓慢,因此在短时间内,比如连续的两年可以视为变化很小。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影响t年劳动参与率的非经济周期因素与t-1年是相似的,因此t年的非经济周期因素可以近似地看为就是t-1年的非经济周期因素;更进一步,t年的非经济周期因素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可以用t-1年的劳动参与率的影响来近似衡量。

经济周期是指国民经济上下波动的循环运行过程,一般是通过经济总量(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表现出来。因此,经济周期波动可以用GDP的波动来衡量。

这样,(1)式就可以变形为:

(二)数据选取和来源

根据(2)式,本文的分析需要两部分数据,一是劳动参与率,二是国内生产总值。

1、劳动参与率

根据国际通行标准,劳动参与率=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其中经济活动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但是各国对于劳动年龄人口的界定各有不同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附录中主要统计指标解释,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一般指16岁以上人口,包括经济活动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

2、国内生产总值

相关数值显示,1990年—2012年中国的GDP整体呈上升趋势,中国经济处于持续增长状态,但是历年的增长速度有所不同。

四、实证分析

为了避免出现多重共线性的出现,对(2)式各变量取自然对数,构造劳动参与率影响因素方程:

要验证GDP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需要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3)式进行估计,以确定系数γ2。

(一)单位根检验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时间序列数据往往是非平稳的。如果对两个非平稳的数据进行回归,往往导致出现“伪回归”问题,即:即使它们没有任何有意义的关系,也可表现出较高的决定系数,因此在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之前要先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Dickey和Fuller扩展后的ADF检验对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说明:1、检验形式(t,c,n)中,t表示趋势项,c表示截距项,n表示滞后变量的阶数;

2、滞后变量阶数根据SIC准则选择;

3、***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

通过表1可以看出,lnLPR和lnGDP都是平稳的,因此可以直接对(4)式进行OLS回归。

(二)OLS方程估计

用OLS法对方程(3)进行估计,得到以下结果:

由相关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估计结果残差不存在自相关;R2= 0974472,表明方程的拟合度很好;P值说明整个方程是显著的,因此方程(4)的估计结果是可信的。

五、理论分析和总结

根据以上回归结果,GDPt的系数为-0.011434,即GDP和LPR呈反向相关;GDP每增加1%,劳动参与率下降约0.01%。由于本文用GDP来衡量经济周期,故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劳动参与率和经济周期变动趋势是相反的。

对应经济衰退时的附加劳动力效应,在经济繁荣时,家庭收入增加,因此并不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出外劳动以维持生活,二级劳动力会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使社会劳动参与率降低。同样对应悲观性劳动力效应,在经济繁荣时一级劳动力不会退出劳动市场,同时一片向好的经济形势会激励那些已经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二级劳动力重新开始寻找工作,整个社会的劳动参与率上升。

根据前文的分析,中国的劳动参与率与经济周期变动趋势相反,即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劳动参与率降低,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因此在中国,第一种效应大于第二种效应。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二:一方面,如前面所分析,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央民生政策的实施,居民工资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每个家庭愿意提供的劳动力数量减少。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制度逐渐确立,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并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部分收入对工资收入产生了一种替代效应。由于非工资性收入不一定要通过参加劳动获得,这种替代会使得劳动参与率在一定程度上下降。

不同于其他短期因素的冲击,经济周期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是持久性的,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劳动参与率这种逆经济周期的趋势不会有太大改变。我们可以预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在一定时间内劳动参与率还会继续下降。(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Almut Balleer,Ramón Gómez-Salvador and Jarkko Turunen.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in the EURO Area a Cohort Based Analysis.Working Paper Series by EURO Central Bank,2012(5)

[2]Joanna Abhayaratna,Ralph Lattimore.Workforce Participation Rates – How Does Australia Compare?.Australia Government Productivity Commission,2006(12)

[3]Mark Schweitzer,David Tinsley.The UK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Business Cycle and Trend Influences,The Bank of England’s Working Paper,2004

[4]Public and Corporate Economic Consultants,Labour Participation Rates of the Over 55s in Ireland.Final Report for a Study for the Expert Group on Future Skills Needs and the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Council,2001(12)

[5]蔡昉,王美艳.中国城镇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4(4)

[6]陈铭,葛苏勤.经济转轨中的劳动供给变化趋势:理论、实证及含义[J].上海经济研究,2000(4)

[7]方琦.城镇居民劳动参与率状况与成因:基于吉林省微观数据的经验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8]郭新华,黄贞贞.中国家庭债务与劳动参与率变动的非一致性关系——以 1997-2012 年数据为依据[J].现代经济探讨,2011(3)

[9]李丽林.劳动参与率:一个被忽略的重要数据[N].光明日报,2005-06-21

[10]李萍,谌新民.宏观经济景气波动对就业增长的影响[J].产经评论,2010(4)

[11]林和森.经济因素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基于台湾地区的实证分析(1979 年—2005 年)[D].厦门:厦门大学,2006

[12]万相昱,张世伟.我国城镇居民劳动参与率状况与成因——基于微观数据的经验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2)

[13]杨河清.《劳动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4]王珂.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参与率结构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15]袁殷.我国劳动者劳动时间变化趋势及原因初探[J].南方人口,2012(3)

[16]张车伟,吴要武.城镇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人口科学,2003(6)

值周劳动总结篇(6)

未来十年是中国经济稳步发展的十年,根据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制订2003年至2010年远景规划,使之成为公司各项工作的指导。

十年内的奋斗目标和重点是:研制尖端产品,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进行部分产品的更新换代;新建和扩建部分生产车间;大量培训员工,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十年内发展规划

(一)企业发展规划:新建××车间,进行××产品的生产;扩建××车问,使×种产品的生产到2010年比现在提高×倍,年产量达到××万只;增加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和部分管理人员,使之从现有的××人,增加到××人。

(二)产品发展方向:与××研究所舍作,积极研制××、××等新产品,其中××新产品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对现有的××等几种产品进行(二)产品发展方向:与××研究所舍作,积极研制××、××等新产品,其中××新产品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对现有的××等几种产品进行(二)产品发展方向:与××研究所舍作,积极研制××、××等新产品,其中××新产品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对现有的××等几种产品进行技术改造,使之符舍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l、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新技术设备的应用和工人生产技术的提高,到2010年全年劳动生产率要比现在提高××%左右。

2、增加总产值:在××车间的扩建和××车间的新建工程完成投产后,年总产值可达××万美元,比现在提高×倍。

3、降低可比产品成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燃料等消耗,使可比产品成本到2010年比现在减少××%左右。

4、加速技术周转:在产品增加的情况下,做到不增加流动技术,使流动技术的周转天数从现在的××天,降低到××天。

5、提高盈刺水平:在增加生产、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力争20lO年的利润从现在的××万美元,增长到××万美元。

三、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措施

(一)举办各种培训班,提高员工文化水平,学习先进(二)产品发展方向:与××研究所舍作,积极研制××、××等新产品,其中××新产品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对现有的××等几种产品进行技术改造,使之符舍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l、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新技术设备的应用和工人生产技术的提高,到2010年全年劳动生产率要比现在提高××%左右。

2、增加总产值:在××车间的扩建和××车间的新建工程完成投产后,年总产值可达××万美元,比现在提高×倍。

3、降低可比产品成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燃料等消耗,使可比产品成本到2010年比现在减少××%左右。

4、加速技术周转:在产品增加的情况下,做到不增加流动技术,使流动技术的周转天数从现在的××天,降低到××天。

5、提高盈刺水平:在增加生产、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力争20lO年的利润从现在的××万美元,增长到××万美元。

三、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措施

(一)举办各种培训班,提高员工文化水平,学习先进(二)产品发展方向:与××研究所舍作,积极研制××、××等新产品,其中××新产品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对现有的××等几种产品进行技术改造,使之符舍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l、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新技术设备的应用和工人生产技术的提高,到2010年全年劳动生产率要比现在提高××%左右。

2、增加总产值:在××车间的扩建和××车间的新建工程完成投产后,年总产值可达××万美元,比现在提高×倍。

3、降低可比产品成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燃料等消耗,使可比产品成本到2010年比现在减少××%左右。

4、加速(二)产品发展方向:与××研究所舍作,积极研制××、××等新产品,其中××新产品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对现有的××等几种产品进行技术改造,使之符舍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l、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新技术设备的应用和工人生产技术的提高,到2010年全年劳动生产率要比现在提高××%左右。

2、增加总产值:在××车间的扩建和××车间的新建工程完成投产后,年总产值可达××万美元,比现在提高×倍。

3、降低可比产品成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燃料等消耗,使可比产品成本到2010年比现在减少××%左右。

4、加速技术周转:在产品增加的情况下,做到不增加流动技术,使流动技术的周转天数从现在的××天,降低到××天。

5、提高盈刺水平:在增加生产、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力争20lO年的利润从现在的××万美元,增长到××万美元。

三、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措施

(一)举办各种培训班,提高员工文化水平,学习先进(二)产品发展方向:与××研究所舍作,积极研制××、××等新产品,其中××新产品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对现有的××等几种产品进行技术改造,使之符舍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l、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新技术设备的应用和工人生产技术的提高,到2010年全年劳动生产率要比现在提高××%左右。

2、增加总产值:在××车间的扩建和××车间的新建工程完成投产后,年总产值可达××万美元,比现在提高×倍。

3、降低可比产品成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燃料等消耗,使可比产品成本到2010年比现在减少××%左右。

4、加速技术周转:在产品增加的情况下,做到不增加流动技术,使流动技术的周转天数从现在的××天,降低到××天。

5、提高盈刺水平:在增加生产、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力争20lO年的利润从现在的××万美元,增长到××万美元。

三、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措施

(一)举办各种培训班,提高员工文化水平,学习先进技术,改善人员素质,使之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

(二)加强企业文化的渗透,正确贯彻经济责任制。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切实做到权、责、利相结使。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改善人员素质,使之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

(二)加强企业文化的渗透,正确贯彻经济责任制。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切实做到权、责、利相结使。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周转:在产品增加的情况下,做到不增加流动技术,使流动技术的周转天数从现在的××天,降低到××天。

5、提高盈刺水平:在增加生产、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力争20lO年的利润从现在的××万美元,增长到××万美元。

三、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措施

(一)举办各种培训班,提高员工文化水平,学习先进技术,改善人员素质,使之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

(二)加强企业文化的渗透,正确贯彻经济责任制。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切实做到权、责、利相结使。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改善人员素质,使之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

(二)加强企业文化的渗透,正确贯彻经济责任制。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切实做到权、责、利相结使。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改善人员素质,使之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

(二)加强企业文化的渗透,正确贯彻经济责任制。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切实做到权、责、利相结使。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改造,使之符舍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l、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新技术设备的应用和工人生产技术的提高,到2010年全年劳动生产率要比现在提高××%左右。

2、增加总产值:在××车间的扩建和××车间的新建工程完成投产后,年总产值可达××万美元,比现在提高×倍。

3、降低可比产品成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燃料等消耗,使可比产品成本到2010年比现在减少××%左右。

4、加速技术周转:在产品增加的情况下,做到不增加流动技术,使流动技术的周转天数从现在的××天,降低到××天。

5、提高盈刺水平:在增加生产、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力争20lO年的利润从现在的××万美元,增长到××万美元。

三、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措施

(一)举办各种培训班,提高员工文化水平,学习先进技术,改善人员素质,使之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

(二)加强企业文化的渗透,正确贯彻经济责任制。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切实做到权、责、利相结使。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改造,使之符舍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l、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新技术设备的应用和工人生产技术的提高,到2010年全年劳动生产率要比现在提高××%左右。

2、增加总产值:在××车间的扩建和××车间的新建工程完成投产后,年总产值可达××万美元,比现在提高×倍。

3、降低可比产品成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燃料等消耗,使可比产品成本到2010年比现在减少××%左右。

4、加速技术周转:在产品增加的情况下,做到不增加流动技术,使流动技术的周转天数从现在的××天,降低到××天。

5、提高盈刺水平:在增加生产、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力争20lO年的利润从现在的××万美元,增长到××万美元。

值周劳动总结篇(7)

一、单项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是()

正确答案:经济学的原初形态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正确答案:生产方式

3.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核心是()

正确答案:矛盾分析

4.经济学分析方法中的矛盾分析是为()

正确答案:解决矛盾

5.由抽象到具体是()

正确答案:由简单范畴到复杂范畴

6.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首先是从()开始的。

正确答案:商品

7.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数量比例相交换,其原因是所有商品()

正确答案:都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8.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了商品的()

正确答案:价值

9.商品是()

正确答案: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10.商品的二重性是指()

正确答案:使用价值和价值

11.商品的价值是()

正确答案:交换价值的内容

12.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

正确答案:抽象劳动

1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正确答案: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1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

正确答案: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5.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是()

正确答案:具体劳动

16.就不同部门而言,价值量的决定以()为计量单位。

正确答案:简单劳动

1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正确答案:商品的价值量

18.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

正确答案:成正比或成反比或无关

19.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

正确答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0.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正确答案:成反比

21.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

正确答案: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22.当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共同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上,其价值形式是指()

正确答案:一般价值形式

23.在商品交换中充当交换媒介作用的货币职能是( )

正确答案:流通手段

24.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其他一系列商品上,其价值形式是指()

正确答案:扩大的价值形式

25.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

正确答案:特殊商品

26.价值形式的发展顺序是()

正确答案: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27.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是( )

正确答案:价值尺度

28.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

正确答案: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29.可以用观念上的货币执行的货币职能是( )

正确答案:价值尺度

30.用来偿还债务的货币,执行的是( )

正确答案:支付手段的职能

31.纸币的发行量取决于()

正确答案: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

32.货币流通速度是指()

正确答案:同一单位货币反复充当流通手段的次数

33.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正确答案:价值规律

3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正确答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35.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是()

正确答案: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36.资本原始积累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过程,是因为这一过程发生在()

正确答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之前

37.小商品生产是指()

正确答案: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并主要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

38.资本原始积累是指()

正确答案:前资本主义初始资本的形成

39.资本总公式是()

正确答案:G-W-G′

40.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

正确答案:等价交换和价值增殖的矛盾

4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正确答案:劳动力成为商品

4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

正确答案: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4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被使用时()

正确答案: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44.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称为()

正确答案:生产资料

45.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所以叫不变资本,是因为()

正确答案:它的价值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但价值量不发生变化

46.资本的不同部分按其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分为()

正确答案: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47.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

正确答案: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48.剩余价值来源于()

正确答案:工人的剩余劳动

4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是()

正确答案:工人无酬劳动的产物

5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是()

正确答案: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51.在资本主义价值增殖过程中()

正确答案: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

52.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指()

正确答案: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53.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称为()

正确答案:剩余价值率

54.进入汽车修配厂修理的汽车是()

正确答案:劳动对象

55.剩余价值率是指()

正确答案: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56.生产资料是指()

正确答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和

57.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

正确答案: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58.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全部价值是()

正确答案:劳动力自身价值和剩余价值

59.可变资本是()

正确答案:资本家为购买劳动力支付的货币

60.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第一阶段是()

正确答案:简单协作

6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假定()

正确答案:劳动生产率不变

6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假定()

正确答案:工作日长度不变

6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

正确答案: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取得的

64.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

正确答案: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6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是依靠()

正确答案: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66.在不延长工作日的情况下来提高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属于()

正确答案: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67.单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获取()

正确答案:超额剩余价值

68.工资实质是()

正确答案: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69.资本积累是指()

正确答案: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70.潜在的过剩人口是指()

正确答案:农业过剩人口

7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全部预付资本中()

正确答案: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

72.资本主义人口过剩是相对于()而言的

正确答案: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时同量资本积累能够吸收的劳动力

73.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是由于()

正确答案:劳动力的供给相对于资本的需求太多了

74.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

正确答案:相对减少

75.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全部预付资本中()

正确答案: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加

76.相对过剩人口是指()

正确答案: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77.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内部矛盾是()

正确答案: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的矛盾

78.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包括()

正确答案:剩余价值率不断提高

79.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下降是()

正确答案:可能的

80.导致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包括()

正确答案: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81.无产阶级贫困化是指()

正确答案:相对于资本家来说生活状况越来越差

82.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

正确答案:贫富悬殊,两极分化

83.个别资本在竞争中以兼并其它资本的方式来增大自身,称为()

正确答案:资本集中

84.资本规模扩大的两种方式是()

正确答案: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85.资本积聚是指()

正确答案:以剩余价值资本化的方式来增大个别资本

8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正确答案: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87.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

正确答案: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88.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

正确答案:剥夺者被剥夺,资本主义被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

89.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

正确答案: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90.经济全球化意味着()

正确答案:全球经济一体化

91.现代企业的主要形式是()

正确答案:公司制

92.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

正确答案:单人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

93.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生活中,最简单的企业组织形式是()

正确答案:单人业主制

94.战后西方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手段是()

正确答案: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95.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微观经济进行干预的主要手段是()

正确答案:反垄断政策+科技支持政策

96.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的恩格尔系数为50%~60%时属于()

正确答案:温饱

97.恩格尔系数是指()

正确答案: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98.按照国际上通用的标准,表示收入差距悬殊时的基尼系数为()

正确答案:0.5以上

99.按照国际上通用的标准,表示收入分配比较平均的基尼系数为()

正确答案:0.2~0.3

100.按照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基尼系数的国际警戒线为()

正确答案:0.4

101.当代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变化表现为()

正确答案:中产阶级不断壮大,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

102.战后西方国家的劳资关系()

正确答案:在法律规范下不断改善

10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扬弃是()

正确答案:向新形态的过渡

104.当代资本主义的所有制结构是()

正确答案:公私混合所有制

105.新的更高形态的生产关系产生的条件是()

正确答案:原有的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已经发挥殆尽

106.发生社会革命的条件是()

正确答案: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对旧制度都再不满意

107.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实行()

正确答案:按劳分配

108.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与低级阶段的唯一差别是()

正确答案:分配原则

109.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不具有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正确答案:过渡时期

110.我国的“过渡时期“是指()

正确答案: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

111.五年计划变成五年规划,是因为规划比计划更具有()

正确答案:灵活性

112.中国的“三大改造“是指对()的社会主义改造。

正确答案: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13.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

正确答案:2016年

114.当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等于零时,多劳应该()

正确答案:多罚

115.按劳分配是()

正确答案:形式上平等,事实上不平等

116.按劳分配的必要条件不包括()

正确答案:劳动者各尽所能

1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

正确答案:发展生产力

118.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标准是()

正确答案:阻碍还是促进生产力发展

119.根据我国加入WTO的商榷结果,到()年,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将“自动获得承认“。

正确答案:2016

120.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

正确答案:政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

12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正确答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22.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

正确答案:重要组成部分

123.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是对剥削的()

正确答案:否认

124.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是()

正确答案:初次分配

125.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依据是()

正确答案:生产要素对价值创造所做的贡献

126.混合所有制结构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关系是()

正确答案: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

127.混合经济并非指()

正确答案: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混合

128.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混合经济的共同特征是()

正确答案:公私并存的产权结构

129.政府失灵并非指()

正确答案:政府倒闭、关门或下台

130.市场失灵指的是()

正确答案:仅仅依靠价格调节并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131.私人产权与公有产权是()

正确答案:优势互补的

132.趋同论是指()

正确答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完全融合为一种最优的社会制度

133.在产业资本循环中,执行实现剩余价值职能的资本是(

正确答案:商品资本

134.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

正确答案: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135.在产业资本循环中,发挥生产剩余价值职能的资本是(

正确答案:生产资本

136.产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的阶段是(

正确答案:购买阶段

137.产业资本要实现连续不断的循环,其三种职能形式必须(

正确答案:在时间上继起、在空间上并列

138.产业资本循环中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阶段是(

正确答案:出售阶段

139.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

正确答案:生产阶段

140.在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正确答案:P···Wˊ-Gˊ-W···P

141.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是(

正确答案:购买阶段

142.在产业资本循环中,商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正确答案:Wˊ-Gˊ-W···P···W’

143.在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

正确答案:商品资本变成货币资本

144.在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

正确答案:生产资本变成商品资本

145.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依次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正确答案: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146.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正确答案: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147.产业资本循环的公式是(

正确答案:G—W···P···Wˊ-Gˊ

148.在产业资本循环中,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正确答案:G—W···P···Wˊ-Gˊ

149.在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

正确答案:货币资本变成生产资本

150.流动资本不包括下列中的哪一项(

正确答案:机器设备

151.固定资本的实物要素是(

正确答案:劳动资料

152.能够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资本形态是(

正确答案:生产资本

153.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生产资料是(

正确答案:机器、厂房、设备

154.根据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

正确答案: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55.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总量与(

正确答案: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156.把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它们在(

正确答案:价值转移过程中的不同方式

157.在生产资料中既属于固定资本又属于不变资本的是(

正确答案:劳动资料

158.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棉花是作为(

正确答案:流动资本

159.由于使用和自然力作用而造成的固定资本损耗称为(

正确答案:有形磨损

160.在同一生产资本中(

正确答案:固定资本周转一次,流动资本周转多次

161.加速资本周转可以(

正确答案: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162.资本周转是资本循环的(

正确答案:周而复始

163.因生产技术进步造成的固定资本贬值称为(

正确答案:精神磨损

164.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正确答案:I(v+m)=Ⅱc

165.

是(

正确答案: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166.

是(

正确答案:扩大再生产的平衡条件

167.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问题是(

正确答案: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68.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

正确答案:Ⅰ(v+m)

>Ⅱc

169.考察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

正确答案:社会总产品

170.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问题是(

正确答案: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71.扩大再生产最基本的平衡条件是(

正确答案:

172.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关系是(

正确答案: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173.利润率公式表示为(

正确答案:

174.反映全部预付资本增殖程度的是(

正确答案:利润率

175.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正确答案:剩余价值率>利润率

176.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

正确答案: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的比率

177.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

正确答案: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

178.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正确答案: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179.剩余价值和利润最初在量上的关系是(

正确答案:剩余价值=利润

180.利润率平均化的趋势,是由(

正确答案:部门之间的竞争引起的

181.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

正确答案:平均利润率

182.生产价格与价值(

正确答案:数量可能相等但性质不同

183.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取决于(

正确答案:商品价值的变动

184.生产价格是(

正确答案:价值的转化形式

185.生产价格等于(

正确答案: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186.平均利润形成之后,商品市场价格的基础是(

正确答案:生产价格

187.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是(

正确答案: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

188.平均利润的形成是(

正确答案: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189.当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价值的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

正确答案:利润

190.成本价格是指(

正确答案:生产商品所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19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把剩余价值看成是(

正确答案: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192.利润是剩余价值的(

正确答案:转化形式

193.商品的成本价格等于(

正确答案:c+v

194.商业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中(

正确答案:商品资本职能的独立化形式

195.商业利润来源于(

正确答案:商业资本按比例参与产业剩余价值的分配

196.利息是(

正确答案:对利润的一种分割

197.利息是(

正确答案:借贷资本的价格

198.借贷资本的价格是(

正确答案:利息

199.利息率是指(

正确答案: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贷出资本额之间的比例

200.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贷出资本额之间的比例是(

正确答案:利息率

201.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在量上的关系是(

正确答案: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

202.企业主收入是(

正确答案:扣除利息之后的利润的转化形式

203.银行利润率是(

正确答案:银行利润与银行预付资本的比率

204.利息率的最高限一般不能超过(

正确答案:平均利润率

205.借贷资本是一种(

正确答案:生息资本

206.级差地租等于(

正确答案:各级土地产品的市场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

207.级差地租Ⅱ是指(

正确答案:等量资本连续追加投入同一等级的土地上,由于各次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所产生的级差地租

208.级差地租产生于(

正确答案:土地经营的垄断

209.土地价格是(

正确答案:资本化的地租

210.级差地租是(

正确答案:因经营较好土地获得的归土地使用者的超额利润

211.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正确答案: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212.级差地租Ⅰ是指(

正确答案:等量资本投在不同等级的同量土地上,由于不同等级土地的劳动生产率不同所产生的级差地租

213.绝对地租等于(

正确答案:个别价值与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

214.土地价格(

正确答案:与租金数量成正比,与平均利息率成反比

215.萨伊“三位一体“公式不包括(

正确答案:企业家才能----利润

二、判断题

1.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2.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既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又是商品学研究的对象。(×)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劳动价值论。(×)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剩余价值论。(√)

5.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前提和逻辑基础。(√)

6.商品的二重性是指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7.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8.商品的二重性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

9.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10.交换价值不过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比例。(√)

11.交换价值是两种商品相交换的比例。(√)

12.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13.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14.马克思认为,劳动二重性原理是理解整个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

16.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7.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8.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19.商品生产者首先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然后再用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20.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21.商品的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22.马克思指出“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这一命题中的价值量是指部门商品价值总量。(√)

23.单个生产者的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成正比。(√)

24.一个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与该部门所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25.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这一命题中的劳动生产率是指一个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价值量是指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26.单个生产者的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成反比。(×)

27.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28.马克思指出“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这一命题中的价值量是指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29.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这一命题中的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个生产者的个别劳动生产率,价值量是指部门商品的价值总量。(×)

30.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价值量。(×)

31.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

32.复杂劳动是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

33.复杂劳动就是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就是体力劳动。(×)

3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5.一个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与该部门所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

36.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37.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38.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

39.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一般只限于金银,各国发行的纸币中信誉好的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执行着世界货币的职能。(√)

40.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是流通手段。(×)

41.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态就是货币。(√)

42.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可以是货币符号,但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43.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只需要有观念的货币就行了。(×)

44.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需要有观念的货币就行了。(√)

45.金银天然是货币,但货币天然不是金银。(×)

46.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是价值尺度。(√)

47.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是支付手段。(×)

48.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待售商品的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流通速度。(√)

49.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50.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51.纸币代替金银货币来流通,其数量应该相当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

52.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53.价值规律是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规律的特殊形式。(√)

54.时间节约规律和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规律是人类社会的一般经济规律。(√)

55.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于商品生产者没有什么影响。(×)

56.只有用于交换的产品才是商品。(√)

57.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8.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59.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社会化大生产。(×)

60.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必定是商品。(×)

61.资本原始积累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资本积累。(×)

62.资本原始积累形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之前。(√)

6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两个途径是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和资本原始积累。(√)

64.资本原始积累形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之后。(×)

6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带来剩余价值。(×)

66.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并非意味着一无所有。(√)

67.劳动者一无所有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

68.劳动力价值决定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69.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能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

70.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7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价值增殖与等价交换的矛盾。(√)

72.资本总公式是G-W-G′。(√)

73.并非所有货币都是资本。(√)

74.货币天生就是资本。(×)

75.劳动力商品与普通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76.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77.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是由马克思首先划分的。(√)

78.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79.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剩余价值生产。(×)

80.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方面。(√)

81.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两方面。(×)

82.剩余价值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8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84.剩余价值率可以表示为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也可以表示为无酬劳动与有酬劳动之比。(√)

8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旧价值转移和新价值创造的统一。(×)

86.剩余价值的绝对量等于剩余价值率乘以预付资本总量。(×)

87.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资本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88.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

89.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之比。(×)

90.剩余价值的绝对量等于剩余价值率乘以预付可变资本总量。(√)

91.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9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93.超额剩余价值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94.相对剩余价值是单个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

95.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结果是通过单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这一机制实现的。(√)

96.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和结果都是相对剩余价值。(×)

97.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和结果都不是相对剩余价值,而是超额剩余价值。(√)

98.资本家改进技术的目的,是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99.资本家提高剩余价值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绝对延长工作日。(×)

100.绝对剩余价值是指由资本家绝对占有的剩余价值。(×)

101.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02.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

103.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104.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分是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必要前提。(√)

105.工资是劳动的价格。(×)

106.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107.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108.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09.矛盾分析构成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核心。(√)

110.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是掌握其方法。(√)

111.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会增加。(√)

112.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会减少。(×)

113.相对人口过剩并非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

114.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积累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

115.潜在的过剩人口是指城市和工业中心临时失业的工人。(×)

116.流动的过剩人口是指农业过剩人口。(×)

117.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118.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减少,从而出现相对过剩人口。(√)

119.不同社会制度的人口规律是不同的,不存在一般的人口规律。(×)

120.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规律。(×)

121.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不利于资本家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122.利润率不断下降规律并不排斥总资本所吸收的剩余劳动绝对增加。(√)

123.利润率的下降意味着剩余价值量的绝对减少。(×)

124.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内部矛盾是生产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

125.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内部矛盾是相对人口过剩与相对资本过剩的矛盾。(×)

126.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

127.利润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剩余价值量的绝对减少。(√)

128.不变资本各要素变的便宜会延缓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129.剩余价值率的提高会阻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130.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是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内部矛盾。(√)

131.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内部矛盾是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

132.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只是一种可能。(√)

13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贫富两极分化。(√)

134.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就是由竞争到垄断。(×)

13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

13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137.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138.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

139.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140.资本集中会使社会总资本增大,资本积聚则不会增大社会总资本。(×)

141.资本积聚会使社会总资本增大,资本集中则不会增大社会总资本。(√)

14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资本积累的两种形式。(√)

143.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从而被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

144.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145.在公司制企业中,股东不能退股,只能转让其股权。(√)

146.与合伙制相比较,公司制最突出的优点是股东只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

147.单人业主制企业是最简单的企业组织形式。(√)

148.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社会化,就企业制度而言,直接导致公有制企业完全取代私有制企业。(×)

149.就企业制度而言,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社会化并没有直接导致公有制企业完全取代私有制企业,而是过多地采取了股份制企业组织形式。(√)

150.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微观经济进行调控的主要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5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企业国有化的浪潮,国有资本在此期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152.20世纪80~9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兴起了私有化浪潮,国有企业向混合所有制或者完全私有化转变。(√)

15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私有化浪潮,国有企业向混合所有制或者完全私有化转变。(×)

154.财政政策是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主要控制手段和间接工具,它主要通过税收手段、支出手段和公债手段等来影响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

155.补偿性财政政策是指在经济萧条时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在经济繁荣时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156.补偿性财政政策是指在经济萧条时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经济繁荣时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157.20世纪50~60年代,在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兴盛时期,货币政策对国家宏观调控起主要作用。(×)

158.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微观经济进行调控的主要手段是加大政府的科技投入和加强对垄断企业的管制。(√)

159.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主要手段是加大政府的科技投入和加强对垄断企业的管制。(×)

160.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科技支持政策和反垄断政策维护了市场竞争秩序,推动了企业创新和生产力的发展。(√)

161.20世纪50~60年代,在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兴盛时期,货币政策主要是作为辅助手段,并未对国家宏观调控起主要作用。(√)

162.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主要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63.恩格尔系数是耐用品支出与食物支出之比。(×)

164.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剩余价值的分配。(√)

165.从总体上看,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是不断改善的。(√)

166.基尼系数越接近于1,收入分配越平等。(×)

167.基尼系数越接近于0,收入分配越平等。(√)

168.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居民收入差距、反映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综合性指标。(√)

169.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170.中产阶级的兴起,是现代科学迅速进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经济结构变革的必然结果。(√)

171.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明显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

172.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劳资关系在不断改善,它的调整和处理基本上被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17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扬弃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使然。(√)

174.列宁认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我扬弃的过程是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

175.在所有制关系上,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了国有经济的形式。(×)

176.福利国家是麻痹工人阶级斗争的鸦片。(×)

177.在经济运行机制上,资本主义国家扮演“守夜人“的角色,运用“无形的手“来宏观调控国民经济。(×)

178.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了混合经济的形式,国有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有效补充。(√)

179.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说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不再起决定性作用。(×)

180.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扬弃是一个资本的占有形式和组织形式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资本关系的社会化过程。(√)

181.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再分配政策同样有助于实现收入的均等化。(√)

182.在经济运行机制上,资本主义国家承担起广泛的社会和经济管理职能,运用“有形的手“来宏观调控国民经济。(√)

183.社会发展和制度演进的方向是社会各阶层作用力的合力。(√)

184.新制度代替旧制度并非一定要通过暴力革命。(√)

185.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母体中产生。(×)

18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马克思列宁所说的“过渡时期“。(×)

187.判断一种制度是不是社会主义就是看它是否具备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88.应该用社会主义的实践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社会主义的理论。(√)

189.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是不存在商品经济的。(√)

190.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设计的“三位一体“公式。(√)

191.生产资料公有制、市场经济和按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设计的“三位一体“公式。(×)

192.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市场经济作为计划经济的替代物,是未来社会经济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

193.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计划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替代物,是未来社会经济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

194.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195.苏联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占统治地位并实行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建立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

196.苏联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占统治地位并实行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市场经济体制。(×)

197.中国的“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8.根据马克思对按劳分配原则的规定,要完全实现按劳分配,必须以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前提。(√)

199.食品等消费品短缺是计划经济时期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长期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200.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要完全实现按劳分配,生产资料的数量至少要保证劳动的边际收益等于零。(×)

201.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能够建立先进的生产关系。(×)

202.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一个伪命题。(√)

20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过渡时期“的回归。(×)

204.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05.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206.根据我国加入WTO的商榷结果,到2016年,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将“自动获得承认“。(√)

207.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是按照某种既定理论刻画出来的。(√)

208.根据我国加入WTO的商榷结果,到2020年,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将“自动获得承认“。(×)

209.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规定性也逐步发生了质的变化。(√)

210.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11.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

212.混合所有制经济既包括宏观层面的混合所有制结构,也包括微观层面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213.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混合所有制企业。(×)

214.股份制在我国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2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16.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是对按劳分配的否定。(×)

217.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形成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混合经济。(√)

218.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按劳分配要以简单劳动作为基本计量单位。(√)

219.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按劳分配要以复杂劳动作为基本计量单位。(×)

220.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要完全实现按劳分配,生产资料的数量至少要保证劳动的边际收益大于零。(√)

221.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222.从一般意义上说,混合经济就是实行多元所有制和按各种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由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

223.混合经济就是指混合所有制经济。(×)

224.混合经济是多种所有制成分、多种资源配置方式和多种分配方式混合而成的经济。(√)

225.西方学者心目中的“混合经济“实质上是国家干预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226.在所有制关系上,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普遍采取了“混合经济“的形式,国有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有效补充。(√)

227.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国有经济就成为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228.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229.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已经由单纯的按劳分配转变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制度。(√)

230.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制度。(√)

231.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

232.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制度。(×)

233.公私并存的产权结构,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混合经济的共同特征。(√)

234.社会主义混合经济与资本主义混合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公私经济成分何者占主体。(×)

235.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也就是混合经济。(√)

236.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两种手段并用是两种混合经济的共同特征。(√)

237.现代西方国家混合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私有产权与公有产权并存。(√)

238.西方学者提出趋同论旨在把社会主义和平演变为资本主义。(×)

239.政府失灵是资本主义国家特有的现象。(×)

24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会出现市场失灵。(√)

241.市场失灵的存在要求由政府来取代市场机制。(×)

242.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才有政府干预调节的必要性。(√)

243.在力图弥补市场失灵的过程中,政府干预行为本身的局限性会导致政府失灵。(√)

244.无论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都说明市场和政府本身不是万能的,其作用都是有限的,二者应该是互补的。(√)

245.公私产权各有利弊,发展的趋势是取长补短、相互融合。(√)

246.生产时间是生产资料(Pm)停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

247.狭义的流通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买卖时间两部分。(×)

248.纯粹流通费用是单纯为资本价值形式的转化而支付的费用,它不创造价值,是由剩余价值来补偿的。(√)

249.所有纯粹流通费用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剩余价值,只能由剩余价值补偿。

(√)

250.纯粹流通费用是单纯为资本使用价值形式的转化而支付的费用,它可以创造价值。

(×)

251.在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生产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

252.生产时间是生产资料(Pm)停留在生产过程的时间。(×)

253.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运动,既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又是其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254.生产资本的职能是生产出剩余价值,货币资本的职能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剩余价值。(√)

255.产业资本循环的起始阶段是购买阶段。

(√)

256.在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

257.流通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买卖时间两部分。(√)

258.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

(√)

259.考察资本循环,主要是分析产业资本的运动过程;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分析资本运动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260.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

261.资本的周转时间与周转次数是同一周转速度的两种表示方法。

(√)

26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是根据资本周转方式的不同而划分的。(√)

263.周转周期是指流动资本现实周转一次的时间。(×)

264.周转周期是指固定资本现实周转一次的时间。

(√)

265.年剩余价值率是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额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

266.年剩余价值率是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额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

267.预付资本总周转的次数等于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周转次数的总和。(×)

268.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

269.固定资本不是与可变资本相对应的范畴。(√)

270.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使剩余价值更快地转化为资本家的生产资本和个人消费资料。(√)

171.折旧率是指一年内提取的折旧费与生产资本原值的比率。(×)

272.折旧率是指一年内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值的比率。

(√)

273.根据固定资本有形损耗程度进行补偿的办法称为提现。(×)

274.固定资本的损耗分为物质损耗和精神损耗。

(√)

275.精神磨损是相对于肉体磨损而言的。(×)

276.流动资本包括可变资本。(√)

277.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量没有影响。(×)

278.从价值构成来看,社会总产品包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279.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I(v+m)=Ⅱc。(√)

280.I(v+m)>Ⅱc是扩大再生产的充分条件。(×)

281.I(v+m)>Ⅱc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282.I(v+m)>Ⅱc并不一定保证扩大再生产发生。(×)

283.资本主义生产的典型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

284.扩大再生产是简单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

285.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

(√)

286.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称为第Ⅰ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称为第Ⅱ部类。(×)

287.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称为第Ⅰ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称为第Ⅱ部类。(√)

288.从价值构成来看,社会总产品包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289.扩大再生产的平衡条件是两大部类的产品价值总量必须相等。(×)

290.从物质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

291.生产价格和价值相等并不意味着该部门的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相等。(×)

292.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293.利润率总是大于剩余价值率的。(×)

294.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之比。

(√)

295.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以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为前提的。(×)

296.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的。(√)

297.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生产价格规律就成为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借以实现的形式,成为调节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298.平均利润率是通过部门内部个别资本之间的竞争形成的。(×)

299.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价值的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

(√)

300.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年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和资本周转速度成反比,与资本构成成正比。(×)

301.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年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和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与资本构成成反比。(√)

302.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303.部门之间各企业的竞争促使利润平均化。(√)

304.市场价值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

305.价值是生产价格的转化形式。(×)

306.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307.只有当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等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时,该部门的生产价格才和价值相等。(√)

308.马克思认为,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违反劳动价值论。(√)

309.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310.商业资本的运动形式是货币--商品--货币。(√)

311.商业资本的运动形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

312.商业资本独立化会缩短产业资本流通过程,从而提高利润率。(√)

313.商业利润的实现和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是通过产商差价机制实现的。(√)

314.商业利润的实现和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是通过商品加价实现的。(×)

315.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单个商业部门资本周转速度与该部门的商业利润总额无关。(√)

316.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单个商业企业的个别周转速度与该企业实现的商业利润成反比。(×)

317.商业资本独立化的标志是商品资本的职能由产业资本之外专事流通的当事人来承担

,其资本是独立于产业资本的。(√)

318.商业资本独立化之后,商业利润的分割和纯粹流通费用的扣除会大大减少产业利润。(×)

319.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都是职能资本。

(√)

320.银行利润是通过存贷款利差实现的。

(√)

321.利润由量的分割转化为质的分割,掩盖了利息和利润的真实来源即工人的无酬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322.利息率一般都是大于零而小于平均利润率。(√)

323.借贷资本的形成以及利润的分割,是资本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结果。(√)

324.利息是借贷资本的价格。

(√)

325.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古老形式。

(×)

326.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现代形式。

(√)

327.土地价格等于地租除以平均利息率。

(√)

328.地租是土地经营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

329.经济学意义上的地租是纯粹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费用。

(√)

340.租金与地租是一回事。

(×)

341.土地价格等于地租除以平均利润率。

(×)

342.所谓的“三位一体“公式,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萨伊对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概括。(√)

343.马克思认为,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所描述的不过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假象。

(√)

344.所谓的“三位一体“公式,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萨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概括。(×)

345.研究政治问题离不开经济。(√)

346.研究经济问题离不开政治。(√)

34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348.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49.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35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快速经济增长,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值周劳动总结篇(8)

劳动价值理论是理论经济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古往今来,众多学者对于这个理论体系的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前人成果对今天深化劳动价值论的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借鉴。本文作者在比较前人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现实经济运动实际情况的观察和分析,认为对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劳动——需要进行重新定义。这种重新定义不仅不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而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和发展。根据重新定义的劳动,阐述了有别于传统劳动价值论的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的基本原理。并对基本原理给出一个总公式(模型)。

㈠ 劳动的新定义

劳动定义:劳动是自身生产和增殖的创造社会财富的脑力活动。

现就这个定义说明如下:

⒈劳动首先是人的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因而是脑力活动。人脑浓缩了巨量的信息,因此就可能形成特殊的信息场。并由信息场发出具有能动作用的信息力——脑力。脑力不同于一般自然力,不同于动物力,也不同于人的生理学力即体力。脑力具有目的性、意志性、思维性、扩增性和创造性。劳动不是被动的盲目的活动。而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活动。动物和人出于本能进行的活动,既所谓的“体力劳动”不应该属于劳动范畴。

⒉劳动是一种可以复制和扩增的活动,是一种自身生产和增殖的活动,这是劳动的本质。以往对劳动的种种定义,概念,说明,分析,都因为没有揭示劳动的这个本质,而不能对劳动做出正确的概括。

⒊劳动也是人创造财富的活动。所谓创造财富就是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获得财富。创造财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适应和改造自然,达到利用自然获取社会财富的目的。为获取财富,从事侵犯他人权益的活动,不是劳动。社会上任何个人或集团的脑力活动,符合这个要求的才可以定义为劳动,其他任何脑力活动,由于不符合这个要求都不能算做劳动。这是劳动定义的又一个主要规定。

⒋劳动本身是有用的。一切劳动都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用的活动,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走向文明的活动,因而一切劳动都是有用的。有用性也是劳动的共性之一。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劳动的用途必须加以区别。当我们进行劳动的抽象时,抽掉是劳动特殊的具体的用途,但不能把劳动的有用性抽象掉。特别重要的是,劳动是脑力的“利用”,而不是一般的“使用”。劳动过程中脑力是增强的,增强大于损耗,是增长性耗费,而不是单纯的耗费。劳动自身就是生产和增殖的活动,劳动的这种特性是脑力的目的性决定的。由于劳动是一个脑力的自身利用活动,是脑力的主动过程,是脑力有利的使用——利用,因此劳动本身就是个获利过程。

⒌劳动的本质是一种脑力活动,包含两个因素,即脑力和时间。劳动是脑力与时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的存在形式称为劳动力。脑力的耗费以时间的形式表现出来。

⒍脑力是由人脑产生的特殊的信息力,所以劳动是属于人的特殊活动。劳动是人的特殊属性,而不是动物的属性,更不是自然的属性。所谓牲畜的劳动和机器的劳动,都是错误的。简言之,劳动是属于人的活动。

⒎劳动,即脑力劳动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劳动者的身体表现出来的功能,称为技能技巧。这种技能技巧既可以通过人手实现,也可以通过其他器官实现,例如也可以通过嘴、牙齿、躯干、腿、脚、臀等等身体部位实现。而且这通常都是整个身体的协调作用。技能技巧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能通过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直接获得。

劳动,即脑力劳动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工具和机器表现出来的功能,称为机能机巧。人的各种形式的劳动通过机器的机能机巧实现出来。例如,制砖机的机能机巧表现了、或者说实现了制砖劳动,纺织机的机能机巧体现了纺织劳动,计算机的机能机巧体现了计算劳动,绘图机的机能机巧体现了绘图劳动。劳动的组织结构、组织形式,劳动制度等等是一种机制,也是一种“机器”,这种机制或者说“机器”的“机能机巧”则体现了管理劳动。

人类的劳动,一开始就表现为技能技巧,表现为人手的功能,劳动生产离不开技能技巧。但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劳动的技能技巧是逐渐被机能机巧代替的。劳动生产的发展过程就是机能机巧代替技能技巧的过程。这种过程表现为机器对工人的替代。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表现——机器代替工人的表现——决不是机器代替工人的所谓“体力劳动”,也不是代替脑力劳动。机器代替的是劳动的表现形式,即以机能机巧的形式代替技能技巧的形式,机器代替的并不是劳动本身。

机器是把分工后彼此分开的劳动的不同部分联结起来的一种特殊方式。所以机器运动的机能机巧体现了劳动者劳动的技能技巧。机器的动作体现的是劳动者的协作。

㈡劳动量与劳动单位的规定

⒈劳动量:

就一般意义上说,劳动量是劳动自身生产增殖活动的量,即劳动自身生产增殖活动的多少。劳动自身生产增殖活动的量也就是这种活动的速率,即劳动生产增殖活动的速率,简称为劳动生产增殖率。

这个劳动生产增长率的存在形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就是传统理论的劳动生产率。传统的劳动生产率定义,其实只是劳动生产增殖率的现实形态或者说外在形式。

⒉劳动单位:

既然劳动是自身生产增殖的活动,那么就要知道“自身”怎样定位,这就是劳动单位问题。我们把劳动单位定义为:一个标准人正常生理活动耗费的劳动。简称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或体力活动耗费劳动。这个定义,符合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即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的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

⒊劳动量的数理表达式

根据劳动和劳动量的定义,劳动量的数理表达式为:

m=n•l/l÷l/l……………………………⑴

其中:l代表劳动单位,m代表劳动量。

在公式⑴中:

n是自然数,n≠0。

“l/l”和“n•l/l”分别是根据劳动单位和劳动定义确定的两个劳动量。

“l/l”是初始劳动量,为了简化,把分子的系数取1。

“n•l/l”是生产增殖后的劳动量。

将⑴简化,得到:

m=n•l/l……………………………………⑵

公式⑵可以看作劳动量的基本公式。

从公式⑴和公式⑵我们可以看出,劳动单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它是劳动量变化的内核。劳动单位的不断缩小,反映了劳动量的不断扩大。

但是根据我们对劳动的认识,劳动量的不断扩大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劳动单位,而是劳动本身。也就是说,并不是决定于生理活动耗费劳动,而是决定于劳动。劳动单位l仅仅是劳动量变化的计量单位。

还要提起注意的是,劳动单位与一般计量单位是不同的,一般计量单位是恒量,而劳动单位则是一个变量。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劳动单位l可以用劳动时间表示。

㈢劳动价值论的量纲

上面谈到,劳动单位是“一个标准人在一个工作日内生理活动耗费的劳动时间”。在这里,“一个标准人在一个工作日内生理活动耗费的劳动时间”就是劳动的量纲,或者引申地说,就是劳动价值理论的量纲。

这个量纲的规定,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客观标准,一个是时间,一个是人的生理活动耗费,而这两个标准都具有固定的周期性特征,又是可以计量的。所以量纲的规定是十分科学的。

⒈工作日

工作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工作日的周期,即24小时。就是说工作日是一个周期性的规定,日复一日,总是不变,每一个工作日都是24小时。这是一个固定的尺度,固定的量纲。另一个是劳动小时。劳动小时中的小时也是一个具有周期性的量纲,而且不同的国家对劳动小时有统一的法律规定(例如8小时、6小时等等),法定的劳动时间对任何企业都是一样的,具有可操作的均等性和周期性。

⒉标准人的生理活动耗费

标准人的规定是出于科学描述,实际上从宏观上看每一个劳动者都是标准人。我们每一个人一天的生理活动都是差不多的,除非过度运动。一个人的生理活动耗费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基本是一个定值,最简单最粗糙的方法,是用口粮计算。经济学上规定为最低生活资料的量。这个量显然也是均等的,带有周期性的,可操作的。斯密就曾经说过谷物量最接近劳动量的话。马克思更是对抽象劳动做了生理学意义上的规定,把劳动价值量纲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⒊劳动生产率的周期性

我们知道,劳动生产率的规定是“若干元/人•日”。这个规定,从表面上看是工作日,劳动者与生产价值的关系,工作日规定包括一天24小时和期间的劳动小时。而实际上,它的完整含义应该是:每人每天以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计量的劳动量。就是说,这个规定实际包含的是四个方面,即工作日的规定、劳动者的规定、劳动的计量单位的规定和劳动量。劳动的计量单位就是劳动的量纲单位——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这个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作为计量单位与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致的。它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但也是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规定。

由于工作日、劳动小时、劳动者及其生理活动耗费都是具有周期性的明确的规定,因此劳动生产率与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就在这个规定的框架内有规律的运动。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量增加,导致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节缩;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节缩,反衬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量的增加。

⒋量纲规定包含了需要因素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到,劳动价值论的这个量纲规定是包含着需求因素的。所谓标准人生理活动耗费就是对需求的量的规定。而且这个需求并非是因人而异,随意性的,它是根据客观实际做出的一种科学的规定。这种规定显然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温饱系数、恩格尔系数都具有参考意义。

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量具的共性和个性规定

各种劳动归结为量的表现——劳动时间,实际上就把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掉了。但这还不是相同的劳动,相同的劳动是具有一定量尺的劳动,这个量尺就是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它相当于马克思规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商品价值来说,仅仅把不同的具体劳动抽象为劳动时间是不够的,并且把劳动时间抽象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是不够的。由于不同的劳动者,不同的具体劳动,劳动生产率不同,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有多有少,也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有多有少,要比较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量,还需要确定他们各自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的量,确定他们各自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根据他们各自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的量计量他们各自的劳动量。

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是计量劳动的量具,而量具的大小对于不同的劳动者是不同的。每个劳动者必须用自己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计量自己的劳动量,这样计量的劳动才是社会公认的社会劳动量。

⒍劳动量纲不因社会形态而改变

恩格斯:“如果劳动时间的等价包含的意义,是每个劳动者在相等的时间内生产出相等的价值,而不必先得出一个平均的东西,那末这显然是错误的。即使是同一生产部门内的两个工人,他们在一个工作小时内所生产的产品价值也总是随着劳动强度和技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样的弊病——而且只有像杜林先生那样的人才会把它看成弊病,——不是任何经济公社,至少不是我们这个天体上任何经济公社所能消除的。”[1]

从恩格斯对杜林的批判,我们可以看到,地球上自从出现人类社会以后,劳动时间的等价意义就存在了。这个等价意义并不与社会形态有关,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杜林所谓的经济公社,劳动时间的等价意义都必须先取得一个平均的东西,即取得一个平均的量纲,这个量纲根据我们的分析就是一个标准人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

㈣劳动与价值

一旦我们确立了这样的概念,即确立了“劳动是自身生产和增殖的创造社会财富的脑力活动”这样的概念,我们就能够得出下面的合乎逻辑的劳动价值原理:

⒈劳动自身的生产力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表现为分工、协作、机器和生产组织的生产力。

⒉在资本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下,即在工资劳动的生产方式下,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劳动的资本生产力。

⒊从价值层面考察,劳动的生产力通过抽象的相同劳动和具体的不同劳动的生产和增殖,表现为价值的生产增殖和使用价值的生产增殖。这种生产和增殖的结果就是剩余价值(广义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广义剩余产品),是货币的增值和财富的增加。由此,为人类提供了社会发展和个性自由发展的条件。

⒋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劳动的资本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社会生产广义剩余价值(国民产值),而且还为资本家生产狭义剩余价值(利润)。狭义剩余价值是广义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后者是资本生产力的特殊性。

⒌在资本主义社会,所谓劳动和资本的交换,实际并非是真正的交换关系而是一个分配关系。由于劳动是自身生产和增殖的活动,广义剩余价值在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会存在多种可能性。分配的结果取决于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博弈。这种博弈突出地表现在工人的劳动权利和工资水平上。把工资看成劳动与资本的交换关系,导致人们对价值规律解释的混乱。

⒍对于自然资源的价值问题,我们用发现性劳动和劳动获得性原理解释。一切自然资源本身是没有价值的,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于资源使用价值的发现性劳动和对资源的获得性劳动。

㈤总公式(通式、微观、宏观)

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总公式因其相同符号代表的具体含义的属性区别,表示为三个具体公式(模型),即通式(一般模型)、微观公式(微观模型)、宏观公式(宏观模型)。分别记做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总公式ⅰ、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总公式ⅱ和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总公式ⅲ。

⒈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总公式ⅰ——通式(一般模型)

p=(t/t)÷w

其中:

p——商品价格。

t——劳动时间。

t——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

w——商品数量。

t/t——劳动价格,单位是“元”。

p=x元/w。

简要说明:

这是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的一般模型。这个通用的模型,给出了商品、劳动时间、价值、价格的一般关系。

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t)是变量,商品价格(p)随着t的变化而变化。

t的变化决定于劳动生产率(力),劳动生产率(力)则决定于人的脑力耗费,即脑力劳动。

⒉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总公式ⅱ——微观公式(微观模型)

p=(t/t)÷w

其中:

p——商品价格。

t——个人劳动时间。

t——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

w——具体商品的数量。单位是尺、公斤、平米、台等等。

t/t——劳动价格,单位是“元”。

p=x元/w。

简要说明:

这个模型适用于微观运行,适用于微观层面上的生产和交换关系。是价值规律在微观层面上的运用。

微观公式(微观模型)的意义在于,指示我们交换必须依据商品价格相等原则进行,而不是根据个人劳动时间。

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t)是变量,商品价格(p)随着t的变化而变化。

t的变化决定于个人劳动生产率(力),个人劳动生产率(力)则决定于人的脑力耗费,即脑力劳动。

在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微观模型中,t值代表个人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由于每个人的劳动生产率都可能是不同的,所以,个人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通常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个工作日内,某甲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可能是8小时,某乙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则可能是4小时。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称为个人必要劳动时间。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即个人必要劳动时间,在微观上是交换的尺度,它决定劳动价格。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越短,劳动价格量越大;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越长,劳动价格量越小。

微观模型中的劳动时间(t)也只表征劳动者个人的劳动时间,不是社会统一规定的工作日劳动小时。某甲在一天内可能劳动8小时,某乙则可能劳动6小时,某丙可能根本就不劳动。

在微观模型中,商品w是具体形态不同的商品,例如小麦、上衣、电视机、汽车、房屋等等。它们之间的交换按照相等价格进行。

个人脑力劳动生产科学技术,并通过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趋于变小,按照劳动价格相等原则,他就可以交换更多的商品。

⒊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总公式ⅲ——宏观公式(宏观模型):

p=(t/t)÷w

其中:

p——商品价格。

t——工作日劳动时间(相当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

t——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

w——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的商品即标准商品。单位是“件”。

t/t——劳动价格,单位是“元”。

p=x元/w。

简要说明:

这个模型适用于宏观运行的分析。适用于财富(价值和使用价值)总量的分析。是价值规律在宏观层面上的运用模型。

在宏观模型中,p的元素单位=1元/1件。

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t)是变量,商品价格(p)随着t的变化而变化。

t的变化决定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力),劳动生产率(力)则决定于人的脑力耗费,即脑力劳动。

在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宏观模型中,商品价格中的“商品”指标准商品。对t值进行了社会平均化,代表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个人的劳动时间也进行了平均化,形成同一的工作日劳动时间,例如周劳动40小时。把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定义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中,作为量尺的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称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用这个量尺量度的结果,即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总量称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与社会劳动总量相等。

用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商品量度的标准商品的数量与作为量尺的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成反比。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越短,社会标准商品的数量越多。

脑力劳动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趋于缩短,同时由货币体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总价值)和社会标准商品(总的使用价值)同步趋于增加。现实经济生活中,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gdp逐年增长,可以作为阶段性证明。

值周劳动总结篇(9)

劳动价值理论是理论经济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古往今来,众多学者对于这个理论体系的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前人成果对今天深化劳动价值论的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借鉴。本文作者在比较前人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现实经济运动实际情况的观察和分析,认为对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劳动——需要进行重新定义。这种重新定义不仅不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而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和发展。根据重新定义的劳动,阐述了有别于传统劳动价值论的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的基本原理。并对基本原理给出一个总公式(模型)。

㈠ 劳动的新定义

劳动定义:劳动是自身生产和增殖的创造社会财富的脑力活动。

现就这个定义说明如下:

⒈劳动首先是人的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因而是脑力活动。人脑浓缩了巨量的信息,因此就可能形成特殊的信息场。并由信息场发出具有能动作用的信息力——脑力。脑力不同于一般自然力,不同于动物力,也不同于人的生理学力即体力。脑力具有目的性、意志性、思维性、扩增性和创造性。劳动不是被动的盲目的活动。而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活动。动物和人出于本能进行的活动,既所谓的“体力劳动”不应该属于劳动范畴。

⒉劳动是一种可以复制和扩增的活动,是一种自身生产和增殖的活动,这是劳动的本质。以往对劳动的种种定义,概念,说明,分析,都因为没有揭示劳动的这个本质,而不能对劳动做出正确的概括。

⒊劳动也是人创造财富的活动。所谓创造财富就是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获得财富。创造财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适应和改造自然,达到利用自然获取社会财富的目的。为获取财富,从事侵犯他人权益的活动,不是劳动。社会上任何个人或集团的脑力活动,符合这个要求的才可以定义为劳动,其他任何脑力活动,由于不符合这个要求都不能算做劳动。这是劳动定义的又一个主要规定。

⒋劳动本身是有用的。一切劳动都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用的活动,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走向文明的活动,因而一切劳动都是有用的。有用性也是劳动的共性之一。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劳动的用途必须加以区别。当我们进行劳动的抽象时,抽掉是劳动特殊的具体的用途,但不能把劳动的有用性抽象掉。特别重要的是,劳动是脑力的“利用”,而不是一般的“使用”。劳动过程中脑力是增强的,增强大于损耗,是增长性耗费,而不是单纯的耗费。劳动自身就是生产和增殖的活动,劳动的这种特性是脑力的目的性决定的。由于劳动是一个脑力的自身利用活动,是脑力的主动过程,是脑力有利的使用——利用,因此劳动本身就是个获利过程。

⒌劳动的本质是一种脑力活动,包含两个因素,即脑力和时间。劳动是脑力与时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的存在形式称为劳动力。脑力的耗费以时间的形式表现出来。

⒍脑力是由人脑产生的特殊的信息力,所以劳动是属于人的特殊活动。劳动是人的特殊属性,而不是动物的属性,更不是自然的属性。所谓牲畜的劳动和机器的劳动,都是错误的。简言之,劳动是属于人的活动。

⒎劳动,即脑力劳动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劳动者的身体表现出来的功能,称为技能技巧。这种技能技巧既可以通过人手实现,也可以通过其他器官实现,例如也可以通过嘴、牙齿、躯干、腿、脚、臀等等身体部位实现。而且这通常都是整个身体的协调作用。技能技巧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能通过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直接获得。

劳动,即脑力劳动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工具和机器表现出来的功能,称为机能机巧。人的各种形式的劳动通过机器的机能机巧实现出来。例如,制砖机的机能机巧表现了、或者说实现了制砖劳动,纺织机的机能机巧体现了纺织劳动,计算机的机能机巧体现了计算劳动,绘图机的机能机巧体现了绘图劳动。劳动的组织结构、组织形式,劳动制度等等是一种机制,也是一种“机器”,这种机制或者说“机器”的“机能机巧”则体现了管理劳动。

人类的劳动,一开始就表现为技能技巧,表现为人手的功能,劳动生产离不开技能技巧。但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劳动的技能技巧是逐渐被机能机巧代替的。劳动生产的发展过程就是机能机巧代替技能技巧的过程。这种过程表现为机器对工人的替代。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表现——机器代替工人的表现——决不是机器代替工人的所谓“体力劳动”,也不是代替脑力劳动。机器代替的是劳动的表现形式,即以机能机巧的形式代替技能技巧的形式,机器代替的并不是劳动本身。

机器是把分工后彼此分开的劳动的不同部分联结起来的一种特殊方式。所以机器运动的机能机巧体现了劳动者劳动的技能技巧。机器的动作体现的是劳动者的协作。

㈡劳动量与劳动单位的规定

⒈劳动量:

就一般意义上说,劳动量是劳动自身生产增殖活动的量,即劳动自身生产增殖活动的多少。劳动自身生产增殖活动的量也就是这种活动的速率,即劳动生产增殖活动的速率,简称为劳动生产增殖率。

这个劳动生产增长率的存在形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就是传统理论的劳动生产率。传统的劳动生产率定义,其实只是劳动生产增殖率的现实形态或者说外在形式。

⒉劳动单位:

既然劳动是自身生产增殖的活动,那么就要知道“自身”怎样定位,这就是劳动单位问题。我们把劳动单位定义为:一个标准人正常生理活动耗费的劳动。简称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或体力活动耗费劳动。这个定义,符合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即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的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

⒊劳动量的数理表达式

根据劳动和劳动量的定义,劳动量的数理表达式为:

m=n•l/l÷l/l……………………………⑴

其中:l代表劳动单位,m代表劳动量。

在公式⑴中:

n是自然数,n≠0。

“l/l”和“n•l/l”分别是根据劳动单位和劳动定义确定的两个劳动量。

“l/l”是初始劳动量,为了简化,把分子的系数取1。

“n•l/l”是生产增殖后的劳动量。

将⑴简化,得到:

m=n•l/l……………………………………⑵

公式⑵可以看作劳动量的基本公式。

从公式⑴和公式⑵我们可以看出,劳动单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它是劳动量变化的内核。劳动单位的不断缩小,反映了劳动量的不断扩大。

但是根据我们对劳动的认识,劳动量的不断扩大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劳动单位,而是劳动本身。也就是说,并不是决定于生理活动耗费劳动,而是决定于劳动。劳动单位l仅仅是劳动量变化的计量单位。

还要提起注意的是,劳动单位与一般计量单位是不同的,一般计量单位是恒量,而劳动单位则是一个变量。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劳动单位l可以用劳动时间表示。

㈢劳动价值论的量纲

上面谈到,劳动单位是“一个标准人在一个工作日内生理活动耗费的劳动时间”。在这里,“一个标准人在一个工作日内生理活动耗费的劳动时间”就是劳动的量纲,或者引申地说,就是劳动价值理论的量纲。

这个量纲的规定,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客观标准,一个是时间,一个是人的生理活动耗费,而这两个标准都具有固定的周期性特征,又是可以计量的。所以量纲的规定是十分科学的。

⒈工作日

工作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工作日的周期,即24小时。就是说工作日是一个周期性的规定,日复一日,总是不变,每一个工作日都是24小时。这是一个固定的尺度,固定的量纲。另一个是劳动小时。劳动小时中的小时也是一个具有周期性的量纲,而且不同的国家对劳动小时有统一的法律规定(例如8小时、6小时等等),法定的劳动时间对任何企业都是一样的,具有可操作的均等性和周期性。

⒉标准人的生理活动耗费

标准人的规定是出于科学描述,实际上从宏观上看每一个劳动者都是标准人。我们每一个人一天的生理活动都是差不多的,除非过度运动。一个人的生理活动耗费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基本是一个定值,最简单最粗糙的方法,是用口粮计算。经济学上规定为最低生活资料的量。这个量显然也是均等的,带有周期性的,可操作的。斯密就曾经说过谷物量最接近劳动量的话。马克思更是对抽象劳动做了生理学意义上的规定,把劳动价值量纲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⒊劳动生产率的周期性

我们知道,劳动生产率的规定是“若干元/人•日”。这个规定,从表面上看是工作日,劳动者与生产价值的关系,工作日规定包括一天24小时和期间的劳动小时。而实际上,它的完整含义应该是:每人每天以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计量的劳动量。就是说,这个规定实际包含的是四个方面,即工作日的规定、劳动者的规定、劳动的计量单位的规定和劳动量。劳动的计量单位就是劳动的量纲单位——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这个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作为计量单位与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致的。它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但也是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规定。

由于工作日、劳动小时、劳动者及其生理活动耗费都是具有周期性的明确的规定,因此劳动生产率与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就在这个规定的框架内有规律的运动。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量增加,导致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节缩;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节缩,反衬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量的增加。

⒋量纲规定包含了需要因素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到,劳动价值论的这个量纲规定是包含着需求因素的。所谓标准人生理活动耗费就是对需求的量的规定。而且这个需求并非是因人而异,随意性的,它是根据客观实际做出的一种科学的规定。这种规定显然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温饱系数、恩格尔系数都具有参考意义。

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量具的共性和个性规定

各种劳动归结为量的表现——劳动时间,实际上就把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掉了。但这还不是相同的劳动,相同的劳动是具有一定量尺的劳动,这个量尺就是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它相当于马克思规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商品价值来说,仅仅把不同的具体劳动抽象为劳动时间是不够的,并且把劳动时间抽象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是不够的。由于不同的劳动者,不同的具体劳动,劳动生产率不同,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有多有少,也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有多有少,要比较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量,还需要确定他们各自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的量,确定他们各自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根据他们各自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的量计量他们各自的劳动量。

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是计量劳动的量具,而量具的大小对于不同的劳动者是不同的。每个劳动者必须用自己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计量自己的劳动量,这样计量的劳动才是社会公认的社会劳动量。

⒍劳动量纲不因社会形态而改变

恩格斯:“如果劳动时间的等价包含的意义,是每个劳动者在相等的时间内生产出相等的价值,而不必先得出一个平均的东西,那末这显然是错误的。即使是同一生产部门内的两个工人,他们在一个工作小时内所生产的产品价值也总是随着劳动强度和技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样的弊病——而且只有像杜林先生那样的人才会把它看成弊病,——不是任何经济公社,至少不是我们这个天体上任何经济公社所能消除的。”[1]

从恩格斯对杜林的批判,我们可以看到,地球上自从出现人类社会以后,劳动时间的等价意义就存在了。这个等价意义并不与社会形态有关,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杜林所谓的经济公社,劳动时间的等价意义都必须先取得一个平均的东西,即取得一个平均的量纲,这个量纲根据我们的分析就是一个标准人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

㈣劳动与价值

一旦我们确立了这样的概念,即确立了“劳动是自身生产和增殖的创造社会财富的脑力活动”这样的概念,我们就能够得出下面的合乎逻辑的劳动价值原理:

⒈劳动自身的生产力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表现为分工、协作、机器和生产组织的生产力。

⒉在资本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下,即在工资劳动的生产方式下,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劳动的资本生产力。

⒊从价值层面考察,劳动的生产力通过抽象的相同劳动和具体的不同劳动的生产和增殖,表现为价值的生产增殖和使用价值的生产增殖。这种生产和增殖的结果就是剩余价值(广义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广义剩余产品),是货币的增值和财富的增加。由此,为人类提供了社会发展和个性自由发展的条件。

⒋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劳动的资本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社会生产广义剩余价值(国民产值),而且还为资本家生产狭义剩余价值(利润)。狭义剩余价值是广义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后者是资本生产力的特殊性。

⒌在资本主义社会,所谓劳动和资本的交换,实际并非是真正的交换关系而是一个分配关系。由于劳动是自身生产和增殖的活动,广义剩余价值在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会存在多种可能性。分配的结果取决于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博弈。这种博弈突出地表现在工人的劳动权利和工资水平上。把工资看成劳动与资本的交换关系,导致人们对价值规律解释的混乱。

⒍对于自然资源的价值问题,我们用发现性劳动和劳动获得性原理解释。一切自然资源本身是没有价值的,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于资源使用价值的发现性劳动和对资源的获得性劳动。

㈤总公式(通式、微观、宏观)

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总公式因其相同符号代表的具体含义的属性区别,表示为三个具体公式(模型),即通式(一般模型)、微观公式(微观模型)、宏观公式(宏观模型)。分别记做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总公式ⅰ、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总公式ⅱ和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总公式ⅲ。

⒈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总公式ⅰ——通式(一般模型)

p=(t/t)÷w

其中:

p——商品价格。

t——劳动时间。

t——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

w——商品数量。

t/t——劳动价格,单位是“元”。

p=x元/w。

简要说明:

这是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的一般模型。这个通用的模型,给出了商品、劳动时间、价值、价格的一般关系。

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t)是变量,商品价格(p)随着t的变化而变化。

t的变化决定于劳动生产率(力),劳动生产率(力)则决定于人的脑力耗费,即脑力劳动。

⒉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总公式ⅱ——微观公式(微观模型)

p=(t/t)÷w

其中:

p——商品价格。

t——个人劳动时间。

t——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

w——具体商品的数量。单位是尺、公斤、平米、台等等。

t/t——劳动价格,单位是“元”。

p=x元/w。

简要说明:

这个模型适用于微观运行,适用于微观层面上的生产和交换关系。是价值规律在微观层面上的运用。

微观公式(微观模型)的意义在于,指示我们交换必须依据商品价格相等原则进行,而不是根据个人劳动时间。

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t)是变量,商品价格(p)随着t的变化而变化。

t的变化决定于个人劳动生产率(力),个人劳动生产率(力)则决定于人的脑力耗费,即脑力劳动。

在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微观模型中,t值代表个人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由于每个人的劳动生产率都可能是不同的,所以,个人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通常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个工作日内,某甲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可能是8小时,某乙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则可能是4小时。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称为个人必要劳动时间。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即个人必要劳动时间,在微观上是交换的尺度,它决定劳动价格。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越短,劳动价格量越大;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越长,劳动价格量越小。

微观模型中的劳动时间(t)也只表征劳动者个人的劳动时间,不是社会统一规定的工作日劳动小时。某甲在一天内可能劳动8小时,某乙则可能劳动6小时,某丙可能根本就不劳动。

在微观模型中,商品w是具体形态不同的商品,例如小麦、上衣、电视机、汽车、房屋等等。它们之间的交换按照相等价格进行。

个人脑力劳动生产科学技术,并通过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趋于变小,按照劳动价格相等原则,他就可以交换更多的商品。

⒊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总公式ⅲ——宏观公式(宏观模型):

p=(t/t)÷w

其中:

p——商品价格。

t——工作日劳动时间(相当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

t——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

w——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的商品即标准商品。单位是“件”。

t/t——劳动价格,单位是“元”。

p=x元/w。

简要说明:

这个模型适用于宏观运行的分析。适用于财富(价值和使用价值)总量的分析。是价值规律在宏观层面上的运用模型。

在宏观模型中,p的元素单位=1元/1件。

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t)是变量,商品价格(p)随着t的变化而变化。

t的变化决定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力),劳动生产率(力)则决定于人的脑力耗费,即脑力劳动。

在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宏观模型中,商品价格中的“商品”指标准商品。对t值进行了社会平均化,代表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个人的劳动时间也进行了平均化,形成同一的工作日劳动时间,例如周劳动40小时。把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定义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中,作为量尺的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称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用这个量尺量度的结果,即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总量称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与社会劳动总量相等。

用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商品量度的标准商品的数量与作为量尺的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成反比。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越短,社会标准商品的数量越多。

脑力劳动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趋于缩短,同时由货币体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总价值)和社会标准商品(总的使用价值)同步趋于增加。现实经济生活中,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gdp逐年增长,可以作为阶段性证明。

值周劳动总结篇(10)

中图分类号: U464.1文献标志码: B

0引言

在发动机设计开发过程中,通过CAE模拟计算考察气缸盖与气缸体等重要零部件的强度、刚度以及耐久性和疲劳特性等,可以为发动机机体各部件开发、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并大大缩短开发周期,避免物理样机出来后产生严重的质量问题.国内外已经有一些公司采用CAE软件模拟发动机工作中的实际工况,以考察发动机各零部件的可靠性和耐久性.[1]

本文先建立发动机机体主要部件的有限元模型,在考虑各部件接触非线性的基础上基于Abaqus计算得到各部件的应力、变形结果,并就关心的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然后在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考虑材料温度非线性,考察缸体缸盖疲劳安全因数.

1有限元模型

1.1模型说明

分析对象为纵置直列四缸发动机,有限元模型见图1.模型包括缸盖、缸体、缸垫、下缸体、油底壳、简化变速器和各关键螺栓等,其中,缸垫、燃烧室、火花塞和各部件接触区域均采用六面体单元,其余部分采用四面体单元.六面体单元数为290 000个,总单元数为1 130 000个,总节点数为446 000个.

图 1整机有限元模型

1.2边界条件和载荷

1.2.1热边界条件

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缸盖和缸体水套中冷却液的流动带走大部分热量.应用CFD软件STARCCM+计算出水套内部气体温度和对流换热系数,然后将其映射到水套有限元网格表面上作为温度边界条件;燃烧室、进排气道、进排气阀座和上下缸体等根据经验和已有的试验数据,赋予温度和对流换热系数值.

1.2.2位移边界条件

约束进气侧悬置点x,y和z等3个方向平动自由度,约束排气侧悬置点y和z等2个方向平动自由度,约束变速器端面z方向平动自由度.

1.2.3接触边界条件

在两两相互接触的部件之间建立接触对.如缸盖与缸垫、缸垫不同层之间、缸垫与缸体、缸体与下缸体、下缸体与油底壳、主轴瓦与上下缸体以及主轴瓦之间等都需建立接触,并且在接触时设定冷装配工况下实际的间隙和过盈量.

1.2.4载荷和分析工况

载荷包括螺栓预紧力、主轴承座力以及热负荷等.在计算热应力时采用顺序耦合分析方法,即先计算得到整个机体的温度场分布,然后将该温度场作为强度计算的热负荷输入.强度计算时定义3个分析工况:工况1为冷装配工况,工况2为在冷装配基础上导入热负荷,工况3则是在前二者基础上施加二缸做功时各主轴承座载荷.

2计算结果分析

2.1温度场分析

整机温度场分布见图2,其中,最高温度在二缸缸套处.

图 2整机温度场分布

缸盖温度场分布见图3,温度最高处在二缸排气阀座处.

图 3缸盖温度场分布

缸体温度场分布见图4,温度最高处在两缸之间.缸套为铸铁材料,其许用温度为300 ℃,缸体和缸盖为铝合金材料,其许用温度为255 ℃.各部件的最高温度均未超过材料的许用温度.

图 4缸体温度场分布

2.2结构分析

在进行结构分析时,发动机缸盖缸体温度都比较高,应考虑其材料的温度非线性效应.缸盖的最大主应力场分布见图5,图中,二缸与三缸间缸盖螺栓附近区域1和2位置最大主应力偏高,但绝对值未超过常温下的抗拉极限值200 MPa,建议增大区域1和2处圆角,并适当光滑.

图 5缸盖应力场分布

缸体的最大主应力场分布见图6.缸体最大主应力远小于其抗拉强度极限,其强度满足要求.另外,下缸体、油底壳的最大主应力均远小于其抗拉强度极限,强度均满足要求.

图 6缸体应力场分布

2.3接触开度分析

为防止漏油、漏水和漏气,须考察各接触面的密封性,即对各接触面的接触开度进行检查.下缸体与油底壳接触开度分布见图7,下缸体和油底壳在靠近变速器侧4个螺栓孔附近间隙较大,须与密封胶供应商确认密封胶能否弥补该间隙值.

图 7下缸体与油底壳接触开度分布

2.4缸套径向变形

缸套径向变形是发动机整机分析中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缸套径向变形的评价指标是活塞环各阶次的顺应性系数,即考察缸套变形与活塞环变形的顺应程度.沿缸套高度方向取不同截面,可以得到不同截面的径向变形(失圆度变形).

缸套2阶、3阶和4阶变形示意见图8.

(a)2阶(b)3阶(c)4阶图 8缸套2阶、3阶和4阶变形示意

这些不同阶次的变形是通过将总变形值进行傅里叶变换后得到的.0阶变形表示热膨胀的同心变形[2],1阶变形表示相对气缸体中心线偏离的偏心变形,2阶变形表示椭圆变形,更高阶表示花瓣类变形.

通过比较缸套不同阶变形值与各阶次限值,四缸4阶变形超过限值0.78 μm,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另外,还可得到缸套沿轴线方向的变形,但没有具体的评价指标,此处不予列出.

2.5缸盖缸体疲劳分析

缸体和缸盖是发动机最重要的主体结构部件,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缸定期的爆发压力,缸体缸盖承受交变载荷,故须校核其高周疲劳性能.本文选取工况2作为最小应力,工况3作为最大应力,运用等寿命疲劳分析方法(Haigh图理论[3])计算不同点的疲劳安全因数.另外,在不同温度下材料物理属性会发生变化,因此,本文还考虑温度对Haigh图的影响.

缸盖阀座疲劳安全因数分布见图9,可知,缸盖进气阀座处疲劳安全因数最小,为1.98.缸盖疲劳安全因数分布见图10,可知,第二缸和第三缸间缸盖螺栓附近区域最小疲劳安全因数为4.77.缸体疲劳安全因数分布见图11,缸体最小疲劳安全因数出现在第二缸靠近缸垫处,为1.87.缸体缸盖均满足疲劳安全因数1.5的评价标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缸体缸盖均不会发生高周疲劳破坏.

图 9缸盖阀座疲劳安全因数分布图 10缸盖疲劳安全因数分布

图 11缸体疲劳安全因数分布

3结论

对某纵置四缸汽油机进行有限元和高周疲劳分析,并对关注的结果进行评价,得到以下结论.

(1)发动机各部件温度均在许用温度范围内.

(2)第二缸与第三缸间缸盖螺栓附近区域最大主应力偏高,建议增大该区域圆角并适当光滑.

(3)下缸体和油底壳在靠近变速器侧4个螺栓孔附近间隙较大,须与密封胶供应商确认密封胶能否弥补该间隙值.

(4)第四缸缸孔径向变形超过限值0.78 μm,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

(5)缸体缸盖均不会发生高周疲劳破坏.参考文献:

值周劳动总结篇(11)

2.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相继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实现条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特点;固定资本的两种磨损及原因;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社会资本的概念;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出发点、核心问题和理论前提;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难点: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产业资本循环的连续性及实现条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特点;固定资本的磨损和折旧;社会资本的概念;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3.讲授时间:12学时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

一、研究资本循环必须以产业资本为对象

产业资本是投在工业、农业、交通、建筑业等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它不仅占有剩余价值,而且直接生产剩余价值。它的运动不仅包括生产过程,而且包括流通过程。只有产业资本的运动,才能反映资本运动的全貌

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相继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1.购买阶段

(1)含义: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把手中的货币转化为商品。用公式表示即:W

(A代表货币,W代表商品,A代表劳动力,P代表生产资料)

(2)性质:不是一般的购买阶段,而是资本运动的特定阶段。因为在购买的商品中包括劳动力特殊商品,这里的货币既是流通手段,又是资本的预付形式,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都是生产要素。

(3)前提条件: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或者说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分离。

用货币购买劳动力是一种商品货币关系,但这种关系的前提是:买者是资本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卖者是雇佣工人,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因此这种买卖关系实质上是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关系,“而这种关系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劳动力实现的条件-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已经作为别人的财产而和劳动力的所有者相分离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5页。

(4)要求:购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性质上相适应,在量上成比例。

2.生产阶段

(1)含义:资本家用购买的商品从事生产消费,生产出新的商品。用公式表示即:W……P…..W

(其中P表示生产过程,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W代表包含剩余价值的新商品)

(2)性质:不是一般的生产阶段,而是资本循环的特定阶段。因为这里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既是生产的物质要素,同时又在执行资本的职能,不仅生产出商品,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

(3)地位:资本循环的决定性阶段。因为它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和生产资料的耗费,生产出新的商品,创造出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值的目的

3.销售阶段

(1)含义:资本家把生产出的商品拿到市场上出卖,从而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用公式表示即:W''''-G''''

(其中,W''''代表新生产出来的商品,G''''代表实现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性质:不是一般的销售阶段,而是资本运动的特定阶段,因为在销售的商品中包含着预付资本的价值和雇佣工人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

(3)地位:关系到资本再生产能否顺利进行、资本再生产规模的大小和资本家的命运。

(二)产业资本中循环中相继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1.货币资本:就是表现在货币形式上的资本。它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2.生产资本:就是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职能是补偿资本家价值,创造剩余价值

3.商品资本:即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职能是销售商品,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在这里应特别注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不是三种不同的资本,而是同一产业资本的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或者说职能形式。

三、资本循环的概念和理解

(一)什么是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就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相继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发生了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用公式表示即:

(二)资本循环概念的理解

1.资本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在资本循环中生产过程起着决定作用,只有生产过程才能生产商品,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资本运动也不能离开流通过程,流通过程是生产的前提和实现条件。

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相互依存、紧密衔接的。

资本只有不停地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才能正常地进行循环。如果在某一阶段停顿下来,资本循环就会中断。当然,资本循环本身又要求资本在各个阶段中,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地稳定。

四、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一)货币资本的循环

1.什么是货币资本循环

货币资本的循环就是以货币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运动。用公式表示即:

马克思说:“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的最片面,从而最明显和最典型的表现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4卷,第71页。

2.货币资本循环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最典型性:把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获得剩余价值,表现得最明显;

最片面性:不仅把货币作为过程的开始和终结,而且直截了当地表明货币资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似乎货币本身可以产生更多的货币。

(二)生产资本的循环

1.什么是生产资本的循环

生产资本的循环就是以生产资本开始,并以生产资本为终结的运动。用公式表示就是:

2.生产资的本循环与货币资本循环的区别

第一,货币资本的循环不表示资本的再生产,而生产资本的循环则表示资本的再生产。

第二,货币资本的循环以生产过程为媒介,两头是流通过程;而生产资本的循环则以流通过程为媒介,两头是生产过程。

3.生产资本循环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典型性:告诉人们剩余价值不是来自流通过程,而是来自生产过程。

片面性:又创造了一种新的假象,好像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而是为生产而生产。

(三)商品资本的循环

1.什么是商品资本的循环

商品资本循环就是从商品资本开始再回到商品资本的运动。它的公式是:

2.商品资本循环的特点

第一,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

第二,作为起点的商品资本价值发生了增殖

第三,先是两个流通过程,最后是生产过程

第四,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个人生活消费

3.商品资本循环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典型性:表明全部商品产品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是资本循环的首要条件

片面性:又造成了一种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消费,而不是为了价值增殖的假象。

上边讲的三种循环形式可用一个综合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就是:

从以上分析的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中,不难看出,每一种形式都以一个侧面表现出资本运动的特征,同时又都有自己的片面性。因此,只有把三种循环形式统一起来考察,才能全面了解资本运动的实在。事实上,任何一个单个的产业资本都是同时处在这三种循环形式之中,这三种循环形式是连续地并列进行的。

五、产业资本循环的连续性及实现条件

1.什么是产业资本循环的连续性

产业资本循环的连续性就是产业资本在各个阶段和各种职能形式上不间断地顺利运动。

2.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实现条件

第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保持并存性。

这就是说,资本家必须把全部资本按照一定比例分为三部分,分别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上。经常掌握一部分货币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经常掌握一部分生产资本,使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经常掌握一部分商品资本,以便通过出售取得货币。这样,产业资本即可同时处在循环的三种形式中。

第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中时间上保持继起性。

这是说,资本的每一部分都必须相继通过循环都三个阶段,依次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完成各自的循环。货币资本要顺序转化为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最后回到货币形式上;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也要分别按顺序转化为其他两种形式,最后回到各自的出发点。这样,三种形式的资本即可同时进行循环

3.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两个实现条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首先,继起以并存为条件。

每一部分的相继运行,是由各个部分资本的比列存在所决定的,没有并存性就没有继起性。

其次并存性又以继起性的结果。

资本各部分的并列存在之所以可能,只是由于每一部分资本依次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运动,没有继起性也就没有并存性。资本价值同时地、并列处于三种形式上。每种形式都同时地、不断进行自己的循环,即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只有种三种循环的统一中,才能实现总循环的连续性,而不致发生上述的中断。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产业资本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19页)

第二节资本周转

一、资本周转时间、次数和速度

(一)资本周转的概念

1.什么是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就是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马克思说:“资本的循环,本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4卷,122页)

2.资本周转和资本循环的区别

揭示的问题不同。资本循环理论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价值增殖是怎样在产业资本循环中产生和实现的;资本周转理论则是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对影响。

(二)资本周转时间及构成

1.什么是资本转周转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就是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时起,到这个资本带着剩余价值以同样形式回到资本家手中到时间。资本周转时间由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两部分组成。

2.资本的流通时间是资本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又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两部分。

3.资本的生产时间是资本处在生产领域的时间。生产时间由劳动期间、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的作用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和停工时间等四部分构成。

(三)资本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资本价值周转等次数。资本周转次数等于一年等时间除以一定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用公式表示就是:

(四)资本周转时间、次数和速度的关系

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马克思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或标准

马克思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生产资本各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2.固定资本的概念和特点

固定资本是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形式存在等生产资本。它的特点是,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而价值逐步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销售逐步收回。

3.流动资本的概念和特点

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的特点是,物质形态一次投入生产过程,并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消费,价值也一次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销售一次收回。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不存在转移问题,但它是资本家一次支付给工人,工人中生产过程中一次补偿过来,本随着产品的销售一次收回。所以从价值周转方式看也属于流动资本。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第一,价值的周转方式不同

第二,周转时间不同

第三,回收方式和期限不同

第四,物质更新方法不同

5.马克思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第一,划分的根据不同。马克思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据是资本各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生产资本各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第二,划分的目的不同。马克思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为了阐明资本周转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对影响。

第三,划分对内容不同。不变资本中的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单独构成固定资本;不变资本中的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和可变资本共同构成流动资本。

6.固定资本的两种磨损及原因

(1)固定资本的两种磨损是指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

(2.)固定资本的物质磨损又叫无形磨损,是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的损失。引起这种磨损的原因是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

(3)固定资本的精神磨损又叫无形磨损,是固定资本在它的有效使用期限内发生的价值的损失。精神磨损发生的原因总起来说是科技进步,具体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发明及应用。

7.固定资本的折旧、折旧费和折旧率

为了保证再生产的连续进行,在产品出售后必须把固定资本转移到产品中去到价值提取并积存起来,以便在价值和物质形式上更新固定资本,这种做法叫固定资本折旧;每年提取的货币资本价值叫折旧费;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叫折旧率

8.固定资本的维持和修理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1.什么是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预付资本在价值上的周转,是它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上的平均周转。

2.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的计算方法

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等于一年内固定资本周转价值额与流动资本周转价值额之和,除以与付资本总额所得的商数

其计算公式是:

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

3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

第一,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第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预付资本中的比重。

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对影响

1.加速资本周转可以节省资本家对预付资本,特别是流动资本。

2.加速资本周转可以避免或减少固定资本无形磨损

3.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资本家的年剩余价值量。

年剩余价值量是资本家一年内所获得的总剩余价值量,它通常用M来表示,M=m.v.n

4.加速资本周转可以提高资本家的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它与剩余价值率有两点区别:一是计算方法不同;二是说明的问题不同。

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一、个别资本与社会总资本联系和区别

1.什么是个别资本

个别资本就是为个别资本家所占有并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

2..什么是社会总资本

社会总资本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简称社会资本。

3.个别资本运动与社会资本运动的联系:运动的内容、形式、过程、目的相同。

4.个别资本运动与社会资本运动的区别

个别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不包括生活消费和简单商品流通;而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又包括生活消费和简单商品流通。

二、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出发点、核心问题和基本理论前提

1.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出发点:社会总产品,又叫社会总商品资本。

只有社会总产品,才包括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又包括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生活资料。

2.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

(1)什么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全部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于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获得剩余价值。

(2)什么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替换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后,如何再转化为下一次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3)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为什么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问题

因为:第一,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正常运行的基础。

第二,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替换是保证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关键。

3.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基本理论前提: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和实物构成以及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原理

马克思按照最终用途,把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与此相适应把社会生产部门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为第一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为第二部类;同时,把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分为C、V、M三部分。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研究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

三、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和流通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概念和地位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就是整个社会的所有资本家都把剩余价值用于生活消费,不进行资本积累,整个社会的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组成部分。

(二)研究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必须作的几点假设

第一,社会生产全部为资本主义性质,只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第二,不变资本价值一年全部转移

第三,商品价格和价值一致且不变

第四,没有对外贸易

第五,剩余价值率为100%

(三)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图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图式说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为9000,其中6000是生产资料,3000是消费资料。在6000生产资料中,4000用于第一部类的再生产,1000V和1000M分别用于雇佣工人和资本家的生活消费;在3000生活资料中,2000C用于再生产,500V+500M分别用于雇佣工人和资本家的生活消费。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中的三大交换关系

第一,第一部类内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即第一部类4000C代表的产品的实现

4000C所代表的产品为什么能在第一部类内部全部实现呢?请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在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下一年第一部类进行再生产需要投入多少不变资本?(很明显是4000,因为进行简单再生产)

(2)这4000不变资本从什么地方来呢?(只能从卖掉产品的收入中提取,因为它是转移价值)

(3)假如产品已经卖掉,已经提取4000C,生产能否进行呢?(不能。因为还需用4000C买到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

(4)这些生产资料在社会的那些生产部门才能买到呢?(显然第一部类,因为只有第一部类才生产生产资料)

这样,第一部类4000C所代表的产品就在本部类内部实现了。

实际上第一部类各企业买和卖是同时进行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卖者是从W-G,目的补偿价值;买者是G-W,目的是实物替换。每个商品生产者既是卖者,又是买者,结果使第一部类价值4000的产品得到实现。

第二,第二部类内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即第二部类500V+500M所代表的产品的实现

第三,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即第一部类1000V+1000M代表的产品和第二部类2000C代表的产品的实现

这样,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产品实现过程中的三大交换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Ⅰ4000C+1000C+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四)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基本实现条件: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即:Ⅰ(V+M)=ⅡC

公式表明,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互为前提、互相制约的内在联系。说明两大部类之间的供给和需求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平衡比例关系。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生产和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生产只有保持了这个基本比例关系,才能具备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2.两个派生或引申条件

第一,第一部类的全部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Ⅰ(C+V+M)=ⅠC+ⅡC

公式表明,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生产同两大部类不变资本补偿价值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内在平衡比例关系。这是从全社会生产资料供求关系角度考察的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第二,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Ⅱ(C+V+M)=Ⅰ(V+M)+Ⅱ(V+M)

公式表明,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生产必须同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保持价值上相等、事物上相互替换的内在平衡比例关系。这是从全社会消费资料总供求关系角度考察的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四、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和流通

(一)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在第一部类的年产品中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必须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不变资本对需要。用公式表示就是:Ⅰ(C+V+M)›ⅠC+ⅡC,即Ⅰ(V+M)›ⅡC

这个条件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追加生产资料提供了前提保证,它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

第二,在第二部类的年产品中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资本家和原有工人的消费需要之外,也必须有一个余额,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时追加工人对消费资料的需求。用公式表示就是:Ⅱ(C+M-M/X)›Ⅰ(V+M/X)(其中,M-M/X表示资本家用于积累部分的剩余价值,M/X表示资本家用于消费部分的剩余价值。

这个条件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追加劳动力需要的生产资料提供了前提保证。

(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图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图式与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图式,有何区别?为什么?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产品实现过程中的三大交换关系

假设,第一部类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半用于积累,两大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发生变化。这样,第一部类产品的价值按照扩大再生产的用途就重新组合为:Ⅰ(4000C+400C)+(1000V+100V)+500M/X=6000

Ⅰ4400C+1100V+500M/X=6000

为了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根据社会资本再生产中两大部类之间必须相互交换产品的原理,第一部类要求第二部类产品价值必须作如下的重新组合:Ⅱ(1500C+100C)+(750V+50V)+600M/X=3000

Ⅱ1600C+800V+600M/X=3000

两大部类产品价值经过重新组合,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情况下社会产品的实现创造了条件。这一实现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Ⅰ4400C+1100V+500M/X=6000

Ⅱ1600C+800V+600M/X=3000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交换,社会总产品得到全部实现,下一年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就能够顺利进行。在下一年的扩大再生产中,如果剩余价值率仍为100%,那么,两大部类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是: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基本实现条件:第一部类的原有可变资本加上追加可变资本,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不变资本加上追加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即:Ⅰ(V+V+M/X)=Ⅱ(C+C)

这个公式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的产品之间,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和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平衡比例关系。

(2)派生或引申实现条件

第一,第一部类年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Ⅰ(C+V+M)=Ⅰ(C+C)+Ⅱ(C+C)

这个公式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和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平衡比例关系。

第二,第二部类的年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原有和追加可变资本及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即:

Ⅱ(C+V+M)=Ⅰ(V+V+M/X)+Ⅱ(V+V+M/X)

这个公式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生产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和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平衡比例关系。

练习:第一年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是: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OM=3000

假设第一部类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半用于追加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原有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剩余价值率不变,都是100%。根据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进行计算,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第三年社会产品的总价值是多少?

(2)第三年社会产品的总价值比第二年增长百分之几?

解: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根据这一条件和题中的假设,第二年进行扩大再生产以前社会总产品价值必须重新组合如下

Ⅰ4400C+1100V+500=6000

Ⅱ1600C+800V+600=3000

因为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率都是100%,而且不变,所以,第二年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结束后产品价值构成是: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同样道理,第三年进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以前社会总产品必须重新组合为:

Ⅰ4840C+1210V+550=7260

Ⅱ1760C+880V+560=3200

在剩余价值率100%不变的情况下,第三年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结束后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是:

Ⅰ4840C+1210C+1210M=7260

Ⅱ1760C+880V+880M=3520

通过以上计算,我们可以看出,第二年社会产品总价值为9800,第三年社会产品总价值为10780,第三年比第二年增加了980,第三年社会总产品比第二年增长了10%[(10780-9800)/9800X100%]

五、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原理

1.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原有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因为,在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原有的预付资本以及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的比重愈来愈大,而转化为可变资本的比重越来越小,因而追加的生产资料要多于追加的消费资料,这在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快于消费资料的增长速度。

2.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内容

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增长最快的是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