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乡镇干部交流材料大全11篇

时间:2023-01-12 13:40:45

乡镇干部交流材料

乡镇干部交流材料篇(1)

*县委始终把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放在乡镇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加强乡镇干部政治思想建设、素质能力建设、服务意识建设,干部队伍不断壮大,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监督管理逐步科学化,干部队伍整体的政治思想素质、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了明显增强。特别是近年来,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乡镇干部能够不断解放思想,谋求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能够发扬艰苦朴素,任劳任怨,求实奋进的精神;能够团结协作、清正廉洁;能够切合实际确立工作思路,准确定位;能够适当的结合实际,开展亲民为民活动,党群、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融洽;村级干部能够逐步转变工作职能,进一步拓宽民主渠道,把为群众解决矛盾纠纷,为群众提供方便作为服务宗旨,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积极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截止20*年,*县辖5乡1镇1场;乡、镇、场下辖61个行政村,6个居民委员会,7个分场。全县干部队伍总数为3391人,其中县处领导干部42人,占干部队伍总数的1.2%;乡科级领导干部450人,占干部队伍总数的13.3%。全县现有61个行政村,共有村级干部347人,其中年龄在35岁以下36人,35岁至50岁之间的有237人,50岁以上的有74人;大专以上的有24人,高中、中专的有187人,初中及以下的有136人。

二、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深化认识,打牢新时期基层干部队伍管理工作的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县委提倡加强干部的自身素能建设,不断提高干部自身认识,树立基层干部“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批评,自我管理”的观念。近几年来县委通过在各乡推行“三集中五日”制度,即每周二为机关、站所、农村干部集中活动日,以乡镇管区(工作片)为单位组织学习,安排交流工作;每周五为各村集中办公学习日,现场解决群众问题;每月15日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日,走访群众,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解决群众矛盾和所需所盼,提高党员干部素质;每周三为理论自学日,周四为活动实践日,切实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学习理论知识,服务实践群众的意识。

(二)严格管理,完善机制,建立基层干部教育管理长效机制

严格执行目标管理,注重在科学分析民情、乡情、村情的基础上,帮助基层干部理清思路,制定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任期责任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对基层干部实行“三定一考核”的办法,即人员定岗、任务定量、工作定责,年终严格考核结帐,从而使基层干部人人肩上有担子,工作真正有压力;实行乡镇领导“包一个村及村中的十户农牧民,联系一个站所,帮扶一户特困户,联系一名致富能手”的“包村入户”制度;在党员和机关干部中实行“一岗双责”,每个党员和干部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联系1至3户农牧民,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成为政府和农牧民联系的纽带;设立了“为民服务大厅”,乡镇选派优秀的站所干部八小时集中为农牧民提供“一站式”全程服务,以前需要两天能够办完的事现在只需要一、两个小时,方便了农牧民;推行“乡村联合办公日制”,每周五由乡包村领导、地县乡下派驻村干部、村两委实行联合办公,重点解决农牧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沟通交流意识,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全面实施“为民服务联动工程”、“结对帮扶工程”、“乡镇党员干部先锋示范岗工程”三项工程,通过有效的管理,树立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采取“双向进入”的管理机制,选派乡镇机关、站所干部到村中任职锻炼,挑选优秀年轻的村干部到技术服务型站所挂职学习,实现乡镇干部和农村干部人才的双向培养,达到“双赢”的目的。

不断健全完善基层干部队伍考核机制,努力增强基层干部队伍的活力,全面推行建立“干部季度绩效考核制度”。*年,*乡、解特*乡推行机关干部年度工作量化考核,20*年,*镇实行了“领导干部绩效评价制度”,采取“阶段承诺,季度考核,绩效联审,综合分析”的程序步骤,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报告。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量化目标责任,完善了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月评、季考、中审、终定”全面、科学的考核程序。

(三)统筹全局,创新方法,分类建立机关、站所、农村干部的管理机制

进一步加强乡镇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发挥领导干部在基层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各乡镇根据基层干部工作岗位的不同,工作性质的不同,乡镇党委从统筹全局的角度考虑,分类建立机关、站所、农村干部的管理机制,各乡相继出台了站所长考核管理办法、村干部评价制度等,进一步加强乡镇各级干部队伍建设。1998年后,部分乡镇采取以村为单位,将包村领导、驻村干部、下派干部和村班子成员进行统一的“捆绑式管理”,年终采取“捆绑式考核”的办法,增强每名干部配合沟通和相互协调的责任意识;对整体工作采取“捆绑式考核管理”的基础上,再分类别建立不同层次干部的具体管理考核办法,对机关干部管理实行“绩效量化考核”,逐步推行“党员干部承诺制”,依据所包村的整体发展情况和完成的目标任务,量化分值,列入乡镇机关干部目标责任书中;对站所干部实行“双述双评双重管理”的办法,规定站所领导干部在完成单位业务工作的基础上,要配合乡镇党委政府,完成安排的包村或是临时性等工作,实行业务主管单位和乡镇党委政府的“双重管理”,每年要分别向所在业务主管单位和乡镇党委政府述职,进行“双述”,最终的考核评定由主管业务单位和乡镇党委政府分别给出考核分数,再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考核等次,实现“双评”。

为进一步优化村级干部队伍,近年对村干部实行了星级化管理,建立动态的、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从源头上激发村干部的工作干劲。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管理,实行定向培养,跟踪考察,及时补充,滚动管理的办法。20*年,县委在乌市党校举办村级后备干部脱产培训班,实行全脱产、全免费的培训教育,两批共73名学员已于20*年7月毕业返乡,全部并充实到基层进行实习锻炼,有12人还担任了村委会委员,保证了村级干部队伍“绿水长流”。

(四)加强教育培训,拓宽干部视野,造就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

强化培训教育,提高队伍素质。把培训作为提高基层干部素质的根本性和基础性措施,建立健全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和完善培训工作责任制。对基层干部分层次、分期分批的进行培训,坚持经常性业务培训和学历教育两手抓。逐步改进教育培训效果,一是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根据各乡、村的发展实际,开办尽可能多的实用技术培训,如围绕我县的水产业发展,与上海水产大学合作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每年定期邀请该校的专家教授为干部讲授发展水产养殖等方面的知识,免费派出乡镇干部到外地学习经验;二是改进干部教育方式,加强对学习培训的督促和考评。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方法,多方面、多渠道的加强对乡镇干部的教育,建立理论、业务知识培训制度。仅20*年至今,全县共举办县内及区内外,疆内外的各类培训班90余期次,组织乡镇机关干部、站所干部、村干部参加培训教育3980余人(次),投入6万元帮助229名村干部完成了中专学历教育。目前,全县乡镇机关、站所干部中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72%,村干部高中及中专学历的达55%,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达7%。

(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切实关心基层干部工作生活,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使基层干部在政治上有想头,经济上有奔头,生活上有盼头,工作上有劲头。以“三项关怀”为抓手,逐步稳定基层干部队伍。一是体现政治关怀。健全干部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在干部提拔或是交流考察中,将乡镇领导干部在基层工作时间加入到综合量化考核分数中,一年加一分。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提高乡镇干部年底评定优秀的比例,并优先考虑乡镇专业技术干部职称评定问题,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加强村党支部书记培养的指示精神,大力培养使用村党支部书记,建立良好的用人导向;二是体现生活关怀。逐步改善基层办公条件,配齐配全各类办公设施,在距离较远的乡镇设专门的干部宿舍,建立干部食堂,县委每月给予基层干部一定交通补助和伙食补助,乡镇对下派到村的干部给予一定的补助,并为基层干部购买配齐图书杂志、象棋、乒乓球设备等设施,定期在乡镇举办电脑业余学习班,专业技能学习班等,进一步丰富文化娱乐生活;三是体现家庭关怀。对基层干部家属给予工作和生活上的关心,对乡镇干部家属发生的临时性事件给予帮助。并积极鼓励乡镇领导在工作地安家,对在基层安家的乡镇干部给予经济补助,对家属在县城工作的协调家属借调乡镇工作,并为子女就学提供各类方便,使基层干部真正能够安心“住读”。

三、建立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认识

基层干部队伍要有新形象,教育要有新举措,管理要有新机制,需要不断探索适合并且有效的解决基层干部队伍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形成管理的长效约束机制。

一是探索以基层干部“能上能下”为突破点,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长效机制。为提高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一是实行谈话诫勉制度。谈话方式采取对乡党委政府正职由组织部长定期进行谈话、党委政府副科级领导由党委书记或乡长谈话、乡镇一般干部以及村主要干部由党委副书记或组织委员谈话的方式,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管理一级的上下互动约束机制。在实行季度绩效考核中,采取“记分制”,对季度评分平均低于70分以及年底考核评分总分低于65分的干部,由有关上级领导与其谈话,明确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批评教育,并提出要求,并责令干部本人制定整改措施,限定整改时间,对经诫勉教育仍不改者,由乡镇党委下发黄牌警告通知书,采取必要措施,进行降职或待岗处理;二是实行交流轮岗制。每年可拿出乡镇或是站所中的一些重要岗位,实行竞争上岗,选拔一批优秀的干部到基层重要岗位,增加基层活力。对掌握人、财、物等重点部门、重点岗位的领导和一般干部,进行适当的轮岗交流,可以在部门之间、乡镇之间横向交流,也可以在部门与乡镇之间纵向交流,在对村中一把手的选拔,也可适当放宽条件,在充分对乡村基本情况调研了解的基础上,采取异地交流或是异地任职村干部的办法,提高基层干部活力;三是实行末位淘汰制。对在年底考核中连续2年考核不称职和连续两年民意测评中群众满意率低于60%的乡镇干部,领导干部应退出领导岗位或改为虚职,一般干部要向上级主管单位和组织部门汇报,采取清退或是待岗等措施。同时,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政策,教育广大干部正确对待升降去留,在全县真正形成一种尊才让贤、荣辱不惊的良好氛围,为实现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官能民”营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乡镇干部交流材料篇(2)

区乡两级换届以来,宜秀区从健全制度、强化措施入手,严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律,切实加强领导职数管理,严格按照省、市委的有关规定设置领导班子职数,不断推进全区各级领导班子队伍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换届后,全区党政群机关领导班子成员配备134名,比"三定"方案核定的领导职数少配7名;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配备60名,比核定的领导职数减少了3名。特别是在乡镇党委换届中,乡镇党委班子职数较上届减少了5名,党委副书记减少了7名。换届后区乡各党政领导班子职数均较往届有了较大程度的减少,实现了职数配备的负增长。

1、建立领导职数备案管理制度,实行动态监控,守好“关口”。 区委组织部对区乡各单位应配、已配、超配或空缺职数等基本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并具体到职位和个人。同时将有关情况输入微机,建立全区领导职数管理信息库,并及时更新,准确掌握各单位领导职数核定和配备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区委调配干部提供第一手可靠资料。区委在配备班子前,首先查阅相关单位领导职数管理信息库资料,做到不超配一名领导干部。

2、实行领导职数审核把关制度,规范审批程序,严把“入口”。区委严格实行领导职数审核制度,实行区直领导班子职数由区编委会审批的工作规程,把住源头。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增加,各级各部门不得擅自增加和调整机构限额和领导职数,确需增设、调整机构核定领导班子职数时,一律先由区编办按规定提出职数设置方案,征求区委组织部意见,报经区委常委会研究同意后,上报市编委或市编委领导审批。

3、运用改革的办法积极消化领导职数超配问题,畅通“出口”。面对最为棘手的超配干部的消化问题,我们迎难而上,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拓宽“出口”。首先,推行职位竞争上岗。我们拿出部分党政群机关内设机构、科级事业单位内设机构负责人职位进行竞争上岗,实行公开选配。其二,实行干部公开选拔。近几年,我们拿出8个空缺职位进行公开选拔,不搞按资排辈,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其三,加大调剂交流力度。坚持以平职交流为主,及时把超配班子中合适的领导干部交流到有空缺职数的单位。乡镇党委换届交流轮岗干部53人,在政府组成部门重新任命中,交流轮岗“一把手”31人,其中交流到有空缺职数的乡镇领导班子的18人,向有空缺职数区直单位安排的20人。四是加大制度落实力度。对在同一职位任职满10年的部门正副职,进行分期分批交流,目前已落实到位2名;对干部切线年龄做出常规性规定,结合换届共有37名领导干部达到切线年龄,改任非领导职务或提前离岗。通过改革,疏通了干部“能上能下”渠道。

4、进一步完善干部管理制度。20__年,区委组织部结合乡镇党委换届,明确了乡镇党委委员的岗位设置,并再次研究下发了《关于规范区委管理干部职务呈报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区委管理职务任免呈报工作。今年还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股级干部管理工作的意见》,统一了全区区直单位和乡镇(街道)所属机构职务的管理权限。区乡各党组织在呈报调配干部之前,必须对本单位领导职数现状全面掌握,对本单位领导班子年龄、文化、专业知识结构等进行认真分析,根据工作需要对领导干部进行调配,并事先同区委组织部进行沟通,征得同意。区委组织部在接到单位党组织呈报的干部请求材料之后,召开部务会,就有关领导职数问题进行认真研究,通过查阅职数备案材料,信息管理资料,一一进行核对,结合单位工作实际,提出是否配备干部的意见建议,提交区委集体研究决定。

乡镇干部交流材料篇(3)

成都市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在纵深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市委按照全域成都理念,提出了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发展目标,加快推进三次产业追赶跨越发展。新津作为全域成都的重要组成部分,紧紧抓住这一契机,提出了加快构建以新材料产业为核心,以突出“大物流、大旅游、大商贸、大宜居”特征的现代服务业为先导,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县域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构筑高端产业、生态宜居、自主创新“三个高地”,努力建设城乡共荣、现代和谐的生态山水田园城市的目标。为此,我县结合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产业功能区布局,按照融合、互补理念,以实施产城一体发展战略作为推进“两化”互动的抓手,对普兴-金华片区和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国际铁路枢纽及现代物流功能区实施一体化发展,通过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等融合一体,着力打造“新材料产业新城”,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城市综合体,带动全县“两化”互动发展的全面推进。

坚持一体规划,引领“两化”融合互动

科学编制“两化”互动发展规划是有效推动产业和城市同步发展、互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两化”融合互动发展的理念,依托市级战略功能区――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国际铁路枢纽及现代物流功能区发展,结合普兴物流小镇建设,以“生态之园、特色之城”为定位,将“园”和“城”一体化考虑,充分融合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统筹布局产业、城市和生态等功能,实行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一张图”规划,打破传统的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互割裂的局面。特别是充分实施“四个整合”,即空间整合、设施整合、资源整合、环境整合,着力打造生态型、环保型、综合型和节约型的新材料产业新城,建设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科技、总部经济等为配套,以市政设施、管理服务、生态环境为支撑的城市综合体。在功能布局上突出“一心、两轴、三区”:“一心”,即产业新城中心;“两轴”,即现代产业功能轴和生活配套功能轴;“三区”,即生产制造区、贸易博览区和生活配套区。通过统一有机规划,将城市服务功能渗入产业区内,打破过去工业区功能单一的状态,促进城镇功能和产业功能的协调与优化,提高产业空间与所在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水平,推动产业和城镇协调共融,从而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融合互动发展。

做强现代产业,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支撑

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促进产业集约集群发展,做强产业支撑,已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目前,全县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5%,工业集中度达77.8%。一是工业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把新材料产业功能区作为我县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加快功能区配套基础建设。通过与市国有投资公司、民营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新公司和BT、BOT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先后投入拆迁资金2.96亿元,完成10860亩基础设施及项目用地拆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6亿元,完成场平近6000亩,道路建设20公里,各类管线45公里,新开发区域形成环状路网,具备项目承载能力10平方公里,为项目落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招大引强成效显著。坚持“西部第一、全国一流”标准,围绕新材料高端企业和龙头企业,瞄准世界500强、国内前10强,主动对接,积极推介,开展专业招商。积极对接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能够带动产业升级和集群发展的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已成功引进中材高新、中材科技、长阳科技、方大集团、成都林海、新筑股份、蜀菱科技、硅宝科技等上亿元新材料项目20个,签约资金超过100亿元。三是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按照“建成项目抓投产,在建项目抓进度,签约项目抓进场”的思路,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目前,已建成中蓝晨光50吨/年芳纶Ⅲ项目、1000吨/年芳纶Ⅱ项目等项目39个,正在加快推进中材高新股份年产10万只石英陶瓷坩埚、天威硅业系统改造升级、昊华科技催化剂等项目18个,成都林海卫星通信材料基地、新筑轨道交通材料产业园、中材集团西部新材料基地等项目启动建设。2010年,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0.2亿元,增长41%;完成销售收入70亿元,增长32%。四是科技创新长足发展。制定出台《新材料产业重大科技专项管理办法》、《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补助办法》等科技创新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技术攻关,目前,我县有高新技术企业18家,位居成都市三圈层第一。与四川大学、西南交大、天津大学、中科院等10余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导30余户重点优势企业与其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7个,其中国家、省、市级技术中心9个;组建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在科技成果转化、高技术项目孵化等方面加强与西南交大、电子科大等高等院校合作,已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5项、引进孵化项目3个、引进科技中介机构5个,其中四川省先进焊接及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脱硫脱硝中试基地已开工建设。

突出城乡一体,为新型工业化拓展空间

乡镇干部交流材料篇(4)

处于承上启下、联系左右、协调各方的枢纽位置。作为乡镇党委、政府的顾问部和智囊团,乡镇办公室在乡镇与县、村两级之间。乡镇办公室的顾问能力、协调能力和服务水平,对党的方针政策和决策布置最终贯彻落实、乡镇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和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充分发挥乡镇办公室的作用和优势,近年来,委办坚持把提升乡镇办公室工作整体水平作为优质服务竞赛活动的重点,着力从3个方面对乡镇办公室工作进行逐步规范,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规范队伍建设,提升业务水平。最近几年,由于乡镇政府机构改革、领导干部职数减少等诸多原因,我县乡镇办公室队伍很不稳定,大多数乡镇没有明确由熟悉办公室业务的班子成员分管办公室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流动较大,更换频繁,加上新进办公室人员不多、业务不精,导致整个乡镇办公室队伍面临青黄不接,业务素质偏低,服务水平不高。为此,我们一是明确乡镇办公室必须由熟悉办公室业务的班子成员分管。分管领导的业务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办公室的工作水平。年年初,我们从加强乡镇办公室领导力量、提高乡镇办公室业务层次的高度出发,几次向县委主要领导建言,希望全县统一规定乡镇办公室必须由熟悉办公室业务的班子成员分管。这一提议很快得到县委领导的充分认同和高度重视,通过近3年的努力逐步调整乡镇班子成员分工,目前,全县18个乡镇(区)的办公室工作已全部由熟悉办公室业务的班子成员分管,为全面提升乡镇办公室工作水平奠定了扎实的领导基础。二是对乡镇办公室工作人员实行统一备案和管理。要求各乡镇必须明确2—3名专门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并尽可能做到人员相对固定,人员的基本情况要向县委办上报备案,人员调整后也必须及时上报县委办登记备案。截至目前,县委办已建立了全县18个乡镇(区)共42人的乡镇办公室工作人员信息库,办公室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也日趋合理。为切实加强对乡镇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规范管理,县委办每年都牵头组织召开1次以上的乡镇办公室干部业务交流会,以增进相互了解,促进业务沟通。三是对乡镇办公室干部实行全面培训跟班提高业务能力。近3年,我们先后举办乡镇办公室分管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参加的业务知识培训班3期,全县18个乡镇(区)分管办公室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均接受了1次以上的业务知识培训。同时,坚持每季度轮流安排2—3名乡镇办公室干部到县委办跟班学习,全面了解、熟悉、掌握综调信息、办文办会、督促检查、值班接访等办公室各项业务知识,为更好地做好乡镇办公室工作打下了扎实的业务基础。

二、规范岗位职责,提升管理水平。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后,机关干部队伍得以精减,我县大多数乡镇办公室人少事多,其他线上的工作大部分还需要办公室协助落实,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办公室人员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致使办公室人员不能轻装上阵,影响了办公室参谋、协调、服务职能的正常发挥。为此,我们一是进一步规范了乡镇办公室的工作职能。从年起,我们对乡镇办公室的基本职能予以进一步明确,规定乡镇办公室原则上只承担办文办会、信息调研、来客接待、日常值班、档案管理等5项基本职能,并把5项基本职能的具体要求、操作流程细化后印送给乡镇办公室,以方便乡镇办公室对照操作,促进了办公室工作的规范管理。为不断规范乡镇办公室各项业务工作,近3年,我们每年免费为乡镇办公室赠送统一标准的发文登记本、收文登记本、发文笺、文件处理笺、会议记录本、值班日志等办公用品,要求乡镇办公室按照规定规范使用,有效解决了以往乡镇办公室办公用品样式不统一、填写不规范、管理不一致的问题,受到乡镇办公室的普遍欢迎。二是进一步强化了乡镇办公室分管负责人的责任。每年年初,我们主动和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办公室分管负责人衔接、沟通,征求他们对乡镇办公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归纳总结他们的意见建议基础上制定出台当年乡镇办公室工作考核细则,其中“分管负责人重视办公室工作情况”被作为一项硬性指标列入考核内容。今年年初,我们经过近半个月的分组调研,出台了《年度乡镇(区)和县直单位办公室业务工作考评细则》,其中“乡镇办公室分管负责人重视办公室工作情况”占整个考核分值的5%。三是进一步细化了乡镇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我们与乡镇党委、政府一道,按照科学分工、责权明晰、相互支持的原则,对乡镇办公室岗位按文秘写作、值班接待、档案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类,并将岗位明确到人,有力地避免了岗位不定、人员不明、责任不清的问题,使乡镇对办公室人员管理更科学,职责更明确。

三、规范工作环境,提升保障水平。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是乡镇办公室干部做好办公室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为不断改善和规范乡镇办公室工作环境,我们一是加大了乡镇办公室基础建设力度。要求各乡镇(区)党委政府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分别为其办公室配套建设“三室”(专门的办公室、专门的接待室、专门的档案室),目前全县18个乡镇(区)已全部改造或新建“三室”并投入使用。为加快办公自动化建设进程,我们要求乡镇办公室必须配备1台以上的办公用电脑,开通电子公文网上传输系统,配备打印设施和必要的办公设备。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进一步规范了乡镇办公室上报材料的渠道,要求乡镇的上报材料,除材料外,一律要通过电子公文网上传输系统上报,一般情况下县委办不接收纸质材料。现在,县委办和乡镇办公室之间、乡镇与乡镇办公室之间的工作交流90%以上通过网络途径进行,纸制文件数量明显减少,在实现自动化办公的同时也大大节约了办公成本。二是加大了乡镇办公室工作经费保障力度。督促乡镇全力保证乡镇办公室日常运转,在年初安排预算时打足办公室的工作经费。近3年,全县各乡镇(区)办公室工作经费每年均较上年有一定程度增加。据调查摸底,今年来,全县18个乡镇(区)办公室的电话费、印刷费、办公用品购置费、办公设备维修费等费用支出平均达到了1.25万元。乡镇党委政府对办公室工作的资金倾斜,进一步激发了办公室干部的工作热情,主动想事、干事、成事的氛围进一步浓厚。三是加大了乡镇办公室纪律约束和制度建设力度。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严明的纪律约束是做好办公室工作的重要保证。为不断强化乡镇办公室干部的纪律意识,年,我们借助县委出台《关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十条禁令》的东风,明确要求乡镇办公室干部必须走在模范遵守“十条禁令”的前列,以严格的纪律约束推进办公室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要求全县各乡镇办公室必须坚持按规矩办事,按程序办事,以良好的制度保证促办公室规范运转。目前,全县各乡镇办公室均制定了包括上班制度、值班制度、来信来访接待制度、学习制度、保密制度、信息报送制度等在内的办公室内部规章制度,严格做到了以制度管人、管事。

乡镇干部交流材料篇(5)

档案是记载历史凝固历史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工具和载体,是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钥匙。乡镇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虽然只是整个档案工作的一个零部件,但它能真实地记录基层文化的发展历史,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时代变迁息息相关,是广大基层文艺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重视乡镇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价值,发挥这_工作的作用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地方文化品位,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基层文化站干了二十五年,但对于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重要性认识还是近几年的事。那时,为创建市“金海岸”文化工程,在县文化馆有关业务同志的指导下,协同全站同事,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把若干年前捆扎在一起束之橱顶和堆置墙角的资料整理出来。在整理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行政性文件,而许多音像档案和照片底片均已发霉变质无法使用,有价值的也只有零星的活动照片和节目单,因为体现不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多样性和整体性,使这次创建工作因材料不足而流产。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终于认识到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在开展各项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002年2月,文化部、国家档案局共同颁发了《艺术档案管理办法》,如今九个年头过去了,虽然《艺术档案管理办法》的颂布对艺术档案的建设、管理、利用起了一定推动作用,但乡镇地区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并没有很大的改观,部分乡镇依然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之上,着实令人堪忧。

一、存在问题

1.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认识不足

由于各部门重视不够,领导认识不到位,导致乡镇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人员管理混乱、业务水平低下、作用发挥小等一系列问题。有人认为,艺术档案成套性、多样性难于完成,主要是因为经费有限,人力不足。但笔者认为这些都是认识不足的借口,我们有时为了举办一次活动,花费不少,虽然在举办过程中有了社会效益,但过后则烟消云散,难于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记。而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则不然,如果领导重视,有意为之,必能使这开销有价值。也有人认为,艺术档案不足、不完整都可在事后再补。笔者认为这也是认识不足的一种表现,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讲究的是现场性和真实性,就是要求档案管理者必须是现场收集材料,真实地记录活动的整个过程,然后形成一整套的档案。如果靠事后的回忆补充,必然违背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工作原则,得不偿失。

我镇是一座古老的矿山集镇,开采明矾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新中国刚成立初期,这里活跃着一支矿山宣传队,自编、自导、自演,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当时在整个化工部矿山企业中也小有名气。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繁荣景象也随之消失。前几年。为了创建文化工程,我们组织人员专门去收集有关资料,却发现档案室里全无痕迹,只能听老一辈文艺骨干的艰难回忆,收集点滴的资料,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无法弥补的憾事。

2.整理归档过程中的不足

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指群众文化艺术单位和群众文化工作者在艺术创作、艺术演出、艺术教育、艺术研究、文化交流、社会文化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归档范围包括:文学创作、艺术表演、美术、摄影、社会文化、艺术研究、艺术教育、文化交流、个人艺术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艺术材料,在收集材料时要体现档案的完整性和多样性,但在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艺术档案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往往有以下两点不足:

(1)混档严重

综合文化站作为乡镇一级的事业单位,每年除了收到许多有关文化工作的业务文件外,还有大量行政性文件及材料。应该来说这些行政性文件和材料,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业务并无直接的关系,应全部归入文书档案中去管理,可是许多站的档案人员对文书档案与艺术档案的概念混淆,整理时将其全部归入艺术档案的站务类案卷中,使本该装订入文书档案卷宗内的文件混在艺术档案中。另外,在艺术档案的整理过程中往往把站务类的材料和活动类地材料相混淆,如将所办培训班的活动计划、名册、成绩等归入站务类,把工作计划、年终总结归入活动类,这样一来,导致混档严重,影响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质量。

(2)材料不全

搞好群众文化艺术档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保持资料的完整性和成套性,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利用和参考中显示出自身的价值。一般来说,群众文化活动有其成因、过程和结果这三个阶段,包括:①活动的形成过程(策划、方案、开展活动会议记录);②活动的报告、计划和上级领导的批复:③活动的预算计划(资金来源情况);④活动时有关文字材料;⑤活动时节目单、主持词及领导讲话材料;⑥活动宣传有关资料;⑦活动整个过程的照片、音像、曲谱等资料;⑧结束后的活动总结,有关媒体报道、介绍或评论。只有将上述所有材料收集齐全后,形成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才能在以后让人们窥见活动的整个过程。但就目前所调查了解的各综合文化站艺术档案,很难见到一个完整,内容齐全的活动案卷,有的仅有一张活动通知,一份节目单,有的只有几张照片,有的只有人员名单,没有过程没有结果,很不完整。还有就是许多活动资料没有及时归档,造成“缺胳膊少腿”的现象。

3.专业工作人员的不足

在乡镇文化站,本身文化员就紧缺,很少专门为此配备专职的艺术档案管理人员,因此,出现了大量兼职人员。另外,兼职人员由于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方面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素质普遍较低。再说,由于文化站是一个比较清贫的单位,福利待遇差,工作难度大,许多文化站工作人员往往不甘于待遇低下、收入微薄,而想方设法跳出这个“坑”,有的是凭自己本事考取公务员或别的事业单位,有的则找门路凭关系调离或借用到别的单位,致使人员经常变动,文化队伍难于稳定,影响到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

二、解决方法

1.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当地政府重要的组成部门,是一个不能与之割裂而单独存在的一个部门,因此当地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与否,同整个艺术档案工作的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上级文化主管部门也应加快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规范化建设的步伐,引进艺术档案年度考核机制,在资金方面实施以奖代补的办法,鼓励乡镇文化站尽早落实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我们这些站长和文化员也要坚持做长期、细致、耐心的工作,特别是要抓住台账的建立、地方社会文化的研究、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各有关工作的考核等,来突出宣传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重要作用,以实现艺术档案“软”“硬”件设施的逐步跟进。

2.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交流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一项专业性十分强的工作,要熟悉地掌握这一行的业务操作规程和有关知识,除了自己刻苦努力外,还应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开展交流活动。(1)每年举办一次面向乡镇综合文化站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规范化建设的培训,其形式可以是集中培训、远程教育培训或参与实习培训,对于乡镇综合文化站来说,除了理论知识外,更注重的是“实战”经验; (2)要求有关业务指导部门开辟一个让乡镇综合文化站档案管理人员参与面对面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其区域可在县、市、省内,亦可扩大到全国,去参观学习其他乡镇综合文化站在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规范化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这样做,不仅可以开拓他们的视野,而且也可以提高他们对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加大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的宣传力度

在一般人看来,档案工作只是文化工作人员的事,与其他工作人员互不相干。其实不然,档案工作并不是靠个人或一个部门就能独立完成的,它更需要是每位参与群众文活动的人相互协作。因此文化站领导要在每次的工作例会、活动筹备会、年终总结会、座谈会等有关场合强调和宣传,并将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及岗位责任中去,结合年终考评加于落实,让每位工作人员心中牢固树立起群众文化活动的归档意识。同时文化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外宣传力度,特别是档案的作用得于发挥的时候,要善于把握宣传机会。充分利用已有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资料,集中向社会展示,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同感,使档案收集工作得以更加顺利地开展。

乡镇干部交流材料篇(6)

实行为民服务全程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农村和谐的重要举措,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力抓手,是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客观需要。各级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推行为民服务全程制的重大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把推行为民服务全程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县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县纪委牵头,县委组织部、监察局、行政服务中心、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等单位参加,负责全县为民服务全程的指导协调、组织实施和监督考核等工作。县直有关单位、各乡镇也要加强领导,成立相应组织,抽调精干力量专职专办,为推行为民服务全程制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二、健全为民服务全程三级服务网络,规范完善服务运行机制

(一)健全为民服务全程机构。为民服务全程工作要在不增加单位编制和人员的情况下设立服务机构。

机构设置及要求:

1、县级设立为民服务全程中心,与县行政服务中心合署办公。

2、乡镇设立为民服务全程中心,与乡镇政务中心合署办公,明确3-4名作风正、业务精、服务意识强的政务中心工作人员兼任员。

3、村支部、社区设立为民服务全程受理室。村两委、社区干部作为员,采取轮流值班方式接收群众申办的事项。

4、县行政服务中心和乡镇政务中心的服务窗口,负责件的具体承办工作。对部分办件量较少、尚未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群众有要求的项目,要纳入行政服务中心综合受理窗口办理。相关单位要明确专人,进驻综合窗口,轮流值班,负责接收和受理办件。

(二)规范为民服务全程程序。为民服务全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由受理、承办、督办和回复四个环节组成。在受理环节,员要认真对照《为民服务全程服务指南》,向申办人说明可以的项目和应该提供的材料。材料齐全的,开具材料接收单,承诺办理时限,进入程序。在承办环节,承办单位接到有关材料后,能直接办理的及时办理,不能办理的,在承办单上写明原因并签名。在回复环节,承办单位在办理完毕后将相关材料交回室,由室将办理结果送达申办人。督办环节,对逾期办件经催办后仍不办理的,以及群众投诉件,由县效能投诉中心进行督办,并依照效能建设相关规定,给予承办单位效能处罚。全程具体程序如下:

1、申办人到村委会、社区全程受理室查阅《为民服务全程服务指南》,并按照要求将所需的材料交村委会、社区全程受理室;

2、村委会、社区全程受理室对申办人提交的资料进行认真审核,符合要求的,开具材料接收单,填写登记表,开始进入程序,并将资料交乡镇全程中心(5个工作日内);

3、乡镇全程中心按要求进行审核、登记,需要乡镇或其直属部门签字盖章的,及时办理后由员交县行政服务中心综合受理窗口(3个工作日内);

4、县行政服务中心综合受理窗口将申办资料经审核、登记后转交中心相关窗口承办,或转交相关部门(当日即转);

5、县行政服务中心相关窗口进行审核办理,并将办理结果送县行政服务中心综合受理窗口(即办件当场办理,不能当场办结的一般情况下在7个工作日内办结,特殊情况从其规定);

6、县行政服务中心将办理结果转乡镇全程中心,乡镇全程中心将办理结果转回村委会、社区全程受理室(8个工作日内);

7、村委会、社区全程受理室将办理结果送达申办人(2个工作日内)。能够在乡镇政务中心办结的为二级,一般在17个工作日内办结。需要到县级办理的为三级,一般在25个工作日内办结。所有项目,均坚持免费无偿、自愿的原则,群众有需要的急办件,也可到县、乡行政服务中心直接受理。

(三)拓展为民服务全程范围。县直和乡镇各部门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便民利民为目的,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对不需要申办人现场办理的,或根据《行政许可法》规定可委托的项目,必须纳入全程范围;对必须申办人现场办理的,以及部分审批程序简单的即办件,列入县、乡行政服务中心直接受理服务范围。要不断扩大服务领域,把服务项目由为民办事向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传递致富信息、推广农业适用技术等方面拓展,由为群众签字、盖章,向生产销售、技术支持、弱势群体帮扶等领域延伸,不断扩大服务覆盖面。

三、健全为民服务全程长效管理制度,确保全程取得实效

乡镇干部交流材料篇(7)

调查研究是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钥匙和向导。我们党历来就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并作为优良传统传承至今。同志曾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志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认真调查研究作为每位党员干部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

乡镇干部是党的干部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各项工作的直接组织者、领导者和推动者,也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因此,乡镇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该高度重视调研工作,才能确保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一、乡镇干部调查研究存在的问题

客观地讲,一些乡镇干部调研做得不够好。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表面性

有的乡镇干部下村组满足于“坐着汽车转一下,隔着玻璃看一下”,习惯于“找村干部问一下,电话遥控指挥一下”。不能深入到群众中去搞调研,仅凭村组干部的汇报掌握一些支离破碎的材料,对实际存在的问题了解不深不透,必然给工作带来被动和盲目。

(二)盲目性

有的乡镇干部为了完成上级规定的调查任务,或为了留下“经常深入群众调研”的印象,下村组之前既没有确定调查主题,又没有制定调查计划,更没有列出调查提纲,不清楚通过调研要解决哪些问题,就盲目地下村组“到处转转,随便看看”,结果导致调研的质量不高。

(三)片面性

有的乡镇干部下村组搞调查,不能做到全面深入,满足于局部地方转圈圈,认为自己就有了发言权,就可以吆五喝六;有的只乐意锦上添花,只乐意去交通方便的地方,不愿深入到地势偏远、条件艰苦的地方进行实地调查。这样的调研,得来的材料不可能全面,得出的结论不可能正确,更不能指导面上的工作。

(四)主观性

有的乡镇干部事先定调,带着主观主义的框框下村组,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是居高临下,主观臆断,下框框,做结论,搞调研是为自己的主观臆断找依据,一到就开始发表议论,不懂装懂,势必影响工作的推进。

二、乡镇干部调查研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与乡镇干部在主观思想上对调研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直接联系。

误区之一:没有作用。一些同志习惯于按经验办事,认为自己身在乡镇就是基层,整天在群众堆里转来转去,还用搞什么调研。调研搞与不搞一个样,只要能把事情捡顺搁平就作数,甚至认为上级布置的一些专题调研工作本身就是在“作秀”,是凭空增加工作负担。

误区之二:没有能力。有些干部一提到调研、写调查报告,心里就发怵,不知从何入手。更有人认为,搞调研写调研报告是专家学者、高级领导们的事,非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不可,基层干部是不能胜任的,连一些学历层次较高的同志也将此视为畏途,不愿、不敢、不会去搞此项工作。

误区之三:没有选题。一些同志也想挤出点时间深入基层搞调研,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众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不知该从何处着手,该选择什么样的课题,不能抓住调研的重点和难点。担心辛辛苦苦跑了很长时间,熬更守夜写出来的调研文章没有多少参考价值,得不到上级、同事和社会的肯定和采纳,因而,也就对调研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误区之四:没有时间。这是绝大多数乡镇干部不深入实际调研的共同理由。他们认为,乡镇是最基层的政府,人员少事情多,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被具体事务耗掉了,哪有时间来搞调查写分析文章。

三、提升乡镇干部调查研究能力的对策思考

乡镇干部不重视调研工作,不仅为人民群众所反感,也妨碍了自身工作能力的提高,更危害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因此,乡镇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身体力行,提升调研能力搞好调研工作。

(一)高度重视调研工作

首先,调研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调研工作做得越深入,越细致,制定的贯彻意见就越能贴近实际,为人民群众所欢迎和信服。其次,调研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调研,能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为民谋利,就能使自己的工作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再次,调研是转变工作作风的重要一环。当前,党风中的最突出问题之一就是,的毛病就是不深入实际了解下情,或者是对下情熟视无睹、麻木不仁。如果下村不到户,到户只看富裕户,满足于听汇报,看表面,就走不出村组干部的“包围圈”,工作就会摸“黑巷子”。

(二)提高能力搞调研

乡镇干部不进行调研,只能就事论事,不能从现象中看到本质。整天泡在实际工作中,掌握的感性材料虽然多,若不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只能是堆积了一堆素材,一串故事,看不到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因此,乡镇干部必须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调研本领。因为在调研的过程中,必然会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人员打交道,若没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就不能很好地与调查对象进行广泛深入的思想交流,就不能从他们身上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更不能搜集到有用的素材;没有较多的知识和理论储备,就不知怎样整理和分析材料,得出全面而正确的判断和结论。第四,要善于向上级领导、专家学者以及人民群众学习,掌握和借鉴必要的统计分析方法,善于和同行、同事合作共事,共同去{查现实,研究问题,寻找对策。

(三)围绕科学发展搞调研

促进本乡镇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基层组织的重要职责。乡镇干部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选题,搞好调研工作:一是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如基层组织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生态涵养发展等开展深入调研。二是围绕方向性的问题,如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中的新事物、新典型、新经验开展调研。三是围绕普遍性的问题,如农村生产、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四是围绕紧迫性问题,如急需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开展调研。五是围绕最为群众关注的问题,如党风廉政建设的问题开展调研。六是围绕带倾向性的矛盾和问题开展调研。

(四)善于挤时间搞调研

乡镇是最基层的一级政府,上级几十个部门的工作都要由它来落实,工作特别繁忙,且受机构编制等因素的制约,人员又很少,绝大多数时间陷于各种具体性事务,不容易抽出相对集中的时间来搞调研。但只要安排合理,搞调研的时间犹如海绵里的水是能“挤”出来的。

只要思想上认识到位,方法上切合实际,能力上不断提高,就一定能在乡镇干部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就能彻底医治不重视调查研究的“干部病”,从而更好更快地推动乡镇的科学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作者单位为重庆市梁平区委党校)

[作者简介:潘用梅(1985―),女,重庆梁平人,本科,梁平区委党校讲师,教务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乡镇干部交流材料篇(8)

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辖区内《婚育证明》办理、查验的监督指导工作。

镇(乡)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婚育证明》的办理、查验和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条18-49周岁的本市户籍人员(以下简称本市人员),拟在外省、自治区、直辖市居住一个月以上的,应当在离开本市前,到户籍所在地的镇(乡)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办理《婚育证明》。

18-49周岁的外省、自治区、直辖市来*人员(以下简称来*人员),应当在户籍地办理《婚育证明》;在户籍地未办理《婚育证明》或者《婚育证明》已过有效期的来*人员、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在本市现居住地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申请办理《婚育证明》:

(一)有户籍地镇(乡)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提供的完整、准确的婚姻、生育信息;

(二)在本市具有稳定住所或者稳定职业的。

不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来*人员,可以在本市现居住地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申请办理临时性《婚育证明》。

第四条申请办理《婚育证明》或者临时性《婚育证明》的,应当填写申领表,并提供身份证明和本人近期一寸免冠照片一张。

属于下列情形的,还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一)本市户籍人员应当提供婚姻状况证明、户口簿、已有子女状况声明。

(二)办理《婚育证明》的来*人员,应当提供户籍地镇(乡)级以上人口计生部门出具的婚姻生育情况证明、在本市有住所证明(租赁房屋或者拥有产权房等证明)或者在本市有稳定职业证明(工商登记、劳动合同、单位出具的雇佣关系证明等)。

(三)办理临时性《婚育证明》的来*人员,应当提供婚姻生育情况声明。

第五条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收到《婚育证明》或者临时性《婚育证明》办理申请后,对材料不齐全的,应当当场或者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一次书面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

对于材料齐全,或者申请人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材料的办理《婚育证明》的申请,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予以受理,并当场或者自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对有关材料进行审核,必要时与本市或者外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核实情况,在查清婚姻生育情况的基础上,办理《婚育证明》。

对于材料齐全,或者申请人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材料的办理临时性《婚育证明》的申请,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予以受理,并当场或者自受理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办理临时性《婚育证明》。镇(乡)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为来*人员办理了临时性《婚育证明》后,应当及时向其户籍地核实其婚姻生育等信息。

第六条当事人可以委托他人办理《婚育证明》或临时性《婚育证明》。委托办理时,除提供本办法相关条款规定委托人的材料外,还须提供受委托人的身份证明、委托人出具的委托书。

第七条来*人员应当自到达本市之日起15日内,到现居住地的镇(乡)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办理《婚育证明》验证手续。

验证合格的来*人员,应当每年办理一次复验手续。

来*人员应当于初次查验或者前次复验满一年后的30日内办理《婚育证明》复验手续。

第八条申请办理《婚育证明》验证或者复验的来*人员应当提供本人身份证明和《婚育证明》。

属于怀孕妇女的,还应当出示计划内生育第一个孩子或者县级以上人口计生部门批准再生育的证明材料。

第九条镇(乡)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收到《婚育证明》查验申请后,对于材料齐全的,应当当场或者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查验完毕。

符合下列条件的,在《婚育证明》"现居住地查验记录"栏中加盖验证合格章,并注明查验日期:

(一)《婚育证明》所记载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码与身份证明相一致;

(二)《婚育证明》的内容和形式符合《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管理规定》的要求;

(三)怀孕妇女持有计划内生育第一个孩子或者批准再生育的证明材料。

不符合前款第(一)、(二)项规定的,镇(乡)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责令其限期重新办理《婚育证明》。不符合前款第(三)项规定的,镇(乡)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责令其限期补办计划内生育第一个孩子或者批准再生育的证明,并在其《婚育证明》"现居住地查验记录"栏中注明情况,同时通报其户籍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

第十条《婚育证明》由国家统一印制。临时性《婚育证明》应当在国家统一印制的《婚育证明》封面内页"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专用章"上方加盖"临时"字样的印章。

来*人员在本市办理的《婚育证明》和临时性《婚育证明》在本市范围内有效。《婚育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临时性《婚育证明》有效期为三个月。

第十一条来*人员在本市现居住地办理的《婚育证明》有效期满后,持证人仍符合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在现居住地办理《婚育证明》条件的,可以到本市现居住地镇(乡)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换领新的《婚育证明》。持证人不再符合在现居住地办理《婚育证明》条件的,现居住地镇(乡)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要求其在60日内回原籍地申领《婚育证明》,并按规定为其办理临时性《婚育证明》。

来*人员办理临时性《婚育证明》后,未在规定期限内补办户籍地《婚育证明》的,应当于临时性《婚育证明》有效期届满前10日内,携带本人身份证明和临时性《婚育证明》,到现居住地镇(乡)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办理临时性《婚育证明》的延期手续,每次延期三个月。逾期未办理延期手续的,镇(乡)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可以按照《**市外来流动人员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二条本市人员或者来*人员在本市办理的《婚育证明》或者临时性《婚育证明》遗失的,可以持本人居民身份证到原发证镇(乡)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补办《婚育证明》或者临时性《婚育证明》。

第十三条办理《婚育证明》或者临时性《婚育证明》后,婚姻或者生育情况发生改变的,应当自情况改变之日起的30日内,持《婚育证明》或者临时性《婚育证明》以及有关证明材料,到现居住地镇(乡)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十四条办理和补办《婚育证明》或者临时性《婚育证明》应当按照《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关于规范<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收费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关于同意计划生育委员会更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收费项目名称及调整收费标准的复函》的规定交纳工本费。

乡镇干部交流材料篇(9)

乡局党政一把手的用人权,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上一级党组织,他有所在单位领导班子人事调整的建议权和推荐权;二是在本乡镇或本部门,他有中层及以下干部选拔任用的推荐权和决策主导权、集中权。这些权力是由其在领导班子中的核心地位所决定的。有职无权,难以发挥一把手应有的作用。有权无责,权力就会缺乏约束,为此我们分别建立了相应的责任制度。

一是推荐责任制。乡局一把手向上级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必须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任职条件和资格要求,写出书面署名推荐材料,并说明被推荐人的基本情况、建议使用方向和推荐理由。如被推荐人政治或经济等方面有不良反映,不如实、准确地向组织介绍干部的有关情况等,都要视责任大小、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通报批评或纪律处分。近年,结合乡镇党委、人大换届,都要求党委、政府、人大主要负责人填写人事推荐责任书,署名全额推荐领导班子成员建议人选。某乡党委书记推荐了1 名组织委员人选。考察组在考察时发现,该同志在经济问题上议论较多,及时给予提醒并讲清了推荐的政治责任和工作纪律。作为组织推荐的,要履行规定的工作程序,推荐本单位的优秀人才,并由一把手承担主要责任。

二是决策责任制。讨论干部任免,应充分听取考察组的意见,会前进行充分酝酿,并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形成决定。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在调动前突击提拔干部的,不按规定程序选拔任用干部的,明知干部存在问题、迁就照顾提拔任用的,或分歧较大、有争议,未经充分讨论急于决策、造成用人失误的,都要追究一把手的纪律责任。

二、规范掌权,确保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按规定程序运行

没有程序,就没有秩序。程序是规范选人用人行为的基本依据。只有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运作,才能减少用人的随意性。《干部任用条例》对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推荐、考察、讨论决定等基本环节都作了具体规定,使干部工作有章可循。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注意把好“四关”:

一是坚持群众公认,把好推荐关。把民主推荐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必经程序。自1989年开始,每次换届、干部个别调整必先进行群众推荐,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并坚持群众举荐与定向推荐相结合,会议投票推荐与个别谈话相结合,对推荐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没有一定民意的不得列为后备干部,不得列为考察对象。

二是坚持客观公正,把好考察关。干部任用必须建立在深入考察、掌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对没有经过考察,虽经考察、但考察不认真,或有些问题还未完全弄清的,一律不得提交党委会讨论。建立考察工作责任制,考察要全面深入,既要看工作实绩,也要看品德作风,既要了解其在本单位的表现,也要了解在社会生活方面的情况,使考察真正起到把关的作用。

三是坚持集体研究,把好决定关。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积极试行票决制,努力拓宽党内民主渠道。不得临时动议,不搞“一言堂”。做到未经组织部门考察不讨论,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缺席不讨论,没有充分时间听取介绍和研究不讨论,进一步健全党委讨论干部任用的集体决策制度。

四是坚持按章办事,把好材料关。干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原始档案资料,具有执行依据、文件基础、日后查考等作用。对于乡镇和部门呈报干部任免材料不完整、程序不规范的,一律不予受理或要求重新办理。同时对民主推荐、考察材料、任免行文、会议记录等都统一格式要求,并经常进行检查,确保调整、任用干部的每个工作环节都有痕迹、有依据。

三、合理制权,加强对乡局中层干部的宏观管理

在加大上级党委组织人事部门对乡局中层及以下干部宏观管理力度的同时,努力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透明度和群众参与程度,使一把手的权力运作与制约之间始终保持一种强有力的制衡关系。

1、实行中层干部任职预审制度。在任命前,乡镇和部门党委(党组)要把单位人员编制、职位设置、职数情况和拟任人员考察、推荐、研究等产生过程,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预报,经审核同意后正式任命。未履行预审程序的,经查核属实,一律宣布无效。这便于全面和及时掌握乡镇和部门的干部任用情况。对二级局单位副职干部由市委组织部集中管理,打破干部部门所有,逐步实现重点岗位中层干部的交流和轮岗。

2、积极推进干部任用制度改革。通过民主选举、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形式,让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走向阳光操作。从1997年开始,我市在乡局党政机关全面推行了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公开竞争职位、任职条件,公开工作程序、公开测评推荐结果和考试成绩。通过个人自荐、 文化考试、演讲答辩、民主测评和组织考察等程序,择优聘用机关中层干部。积极试行村委会成员“公推直选”,让群众广泛参与,由群众直接选择,改变了过去”上面定人头,下面举拳头”的现象。

3、加大乡局党政一把手的交流力度。“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新的工作环境、人际环境对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也有利于他们放开手脚,开展工作。目前,全市乡镇党政一把手有64.1%实现了易地任职。

四、监督用权,把干部监督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

乡镇干部交流材料篇(10)

一、全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动员大会的贯彻落实情况

全县林改动员大会后,各级认真贯彻,狠抓落实,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取得初步的阶段性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各级重视。各乡镇、林场及时召开了会议,进行专题学习贯彻,研究部署。一是加强了组织领导。各乡镇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或乡镇长为组长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组成了驻村林改工作组;二是加大了宣传力度。各乡镇、林场利用标语、公开栏、专栏等各种形成进行了广泛宣传,全县累计向农户印发公开信16.7万份,印发《林改政策问答》1500册,开展各类林改政策咨询活动36次,出动林改宣传车20余次,书写标语1500余条;三是各乡镇能够把林改工作当做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葛坳乡规定每次党政联席会先听驻村领导汇报林改工作,安排林改工作,再研究其它工作;四是领导亲自挂帅。乡镇领导亲自做好、做实、做细林改具体工作。如罗坳镇林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组、纠纷调处组、案件查处组,分别由镇党委3位副书记兼任,禾丰镇、靖石乡领导带队到全省林改试点县之一的崇义县考察学习,段屋乡领导亲自参加林改咨询活动,小溪乡领导参加各村村民座谈会,梓山镇领导坚持每天到林改办了解、安排林改工作,贡江镇领导建立林改示范村;四是督导组成员领导经常到乡镇督查指导。县商业局、国土局、审计局、林业局、总工会等单位驻乡镇林改工作的负责同志吃住在乡镇、深入基层,沉下乡村,亲自参与研究、检查指导林改工作;五是积极筹措林改经费,大多数乡镇在资金紧张的情况,想方设法筹足资金。祁禄山、小溪、禾丰、铁山垅、靖石、山、沙心、宽田、葛坳、银坑、桥头、车溪、段屋、贡江等乡(镇)足额上交了林改内业资料经费,并将有关表格资料全部领回,确保了林改按计划进行。六是安排了林改工作力量。23个乡镇都派出了驻村林改工作组。大部分乡镇有专门的林改办公室,罗坳、梓山、葛坳等乡镇林改办,有办公设施,有办公人员,制度上墙、资料齐全。

2、组织严密。一是培训了骨干。绝大部分乡镇按照县里的统一安排,组织了乡镇干部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二是制定了方案。各乡镇都制定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安排意见》。三是强化了措施。各乡镇能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工作措施,罗坳、靖石、车溪、马安、梓山等乡镇制定了林改工作目标考核办法。银坑镇每个村都聘请3—5名懂政策、有威信、参加过林业“三定”的老同志参加这次林改。罗坳镇在目标考评办法中明确了考评目标、对象,量化细化了26项考核内容,考核总分1000分,对第一、二、三名的村分别奖励800、600、500元,考核分低于950分的,每少1分对有关责任人员处罚5元钱,倒数一、二、三名的处以500、300、200元的罚款。四是加强了检查。大多数督导组能够坚持向县林改办汇报工作情况,乡镇林改办也能及时报送进度表,县林改办做到每周编发一期《林改工作简报》,通报工作情况。版权所有

3、行动迅速。截止5月30日,各乡镇都先后召开了三级或二级干部动员大会,村、组先后召开了干部、党员、村民代表会议以及村小组户主会议;县督导组、县林改办、县林改外业勘查人员也全部到位。绝大多数乡镇的驻村林改工作组进驻村组开展了工作。目前,各乡镇陆续进入调查摸底阶段。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各乡镇工作进展很不平衡,前阶段工作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一是宣传的深度和广度没有到位,少数乡镇林农至今还弄不清楚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是怎么一回事;二是部分乡镇林改经费筹集不力,至今还有黄麟、岭背、罗坳、罗江、利村、梓山、仙下、马安、新陂等乡镇林改内业表格资料经费未筹足,表格还没有领回,影响如期开展工作;三是还有些乡镇没有进入实质性工作,停留在会议、文件上;四是部分乡镇驻村工作组领导和人员力量不足,有的乡镇只安排3—4个领导任组长,这样出现一个领导要负责四、五个村的林改工作。五是大多数乡镇对林改工作没有制定严格的考核责任制。工作无责任、无压力;六是县督导组工作作风不实,部分同志只是到乡镇开了个动员会,就不见影子等。

二、强化措施,加大力度,扎实深入推进林改工作

1、要进一步深入开展林改宣传发动工作

林改工作进展快与慢,宣传发动是基础。群众发动起来了,许多事情都好办,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因此,各级要在林改宣传、发动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逐家逐户登门宣传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以及目标要求,使全县上下充分认识到林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山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关键所在,是保护生态、发展林业的迫切需要。改革的成功与否,事关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全县广大林农增收致富,事关全县社会政治稳定。要通过宣传改革的内容、范围、步骤等,使70多万农民,户户知林改、人人懂林改、大家支持林改,全社会参与林改。在思想上为林权制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顺利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2、要进一步加强林改工作组织领导

林改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建立强有力的指挥系统是搞好此次林改工作的关键,必须做到“领导、精力、时间”三集中。为此,一是要充实乡镇林改工作领导力量和驻村林改工作组领导力量,明确职责分工,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级干部共同抓。各乡镇党政“一把手”要始终牢记自已是林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对林改工作的指导、督查力度。对领导组织不力,进度缓慢,拖全县后腿的,就要在这个乡镇召开全县调度促进会。二是要充实工作力量。乡(镇)、村要设立专门林改工作办公室和林改接待室,抽调的人员要集中办公,具体负责好林改的日常工作和组织协调工作。版权所有

3、要进一步明确林改工作重点

一要认真制定村级林改方案。各乡镇在指导制定村级林改方案时,要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在方案的原则和指导思想的确定上,要坚持“山上要绿起来、林业要活起来、林农要富起来”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二是在方案内容的确定上,要坚持深入基层调查摸底,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三是在利益分配的确定上,要坚持从大局出发,确保大多数林农的利益;四是要坚持“二上二下”的原则,即村级方案初步拟定后,送县、乡林改办审核把关,提出修改意见,然后返回村级继续补充完善,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由三分之二以上代表票决(签名)通过后,再报乡(镇)政府审核,经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二要认真开展外业勘界工作。外业工作是确权发证的关键。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各乡(镇)、村要充分做好外业勘界的前期准备工作。在技术人员上山之前,要由村、组组织林权所有者、使用者代表、相邻林权权利人上山确界,有关现场人员在勘界表上签字认定,再由技术人员及时勾图划线。在工作方法上,要采取从外至内、从小到大、从林地所有权到林地使用权的方法开展外业勾绘工作,先确定乡(镇)界、村界、组界,再勾绘宗地界。在外业勘界过程中,各林改办公室要针对任务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技术力量,全面推进勘界工作的进程。同时,各乡(镇)、村要做好勘界技术人员的后勤生活保障工作,解除技术人员的后顾之忧,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三要认真做好内业整理工作。首先要增加内业审核力量。每个乡(镇)要安排2—4名干部组成内业材料审核组,负责各村申报材料初审工作;要挑选1名熟悉计算机操作程序的同志担任输机操作员,并要明确其工作职责。其次,要规范材料完整性。内业申请材料必须做到法律依据充分、权源资料齐全、界址四至明确、法定程序到位;申请材料一律要用钢笔填写,字迹要清晰,填写要规范。再次,要加强业务指导。县林改办要对各乡(镇)、林场的内业材料审核工作进行巡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最后,要强化内业材料的复审关。按照“进度服从质量”的原则,对申请材料进行三级复审,即抽查,逐份审核登记、输机检查,对存在问题的材料一律要退回返工。版权所有

四是要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各级要高度重视维护森林资源管理秩序和社会稳定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要把防止乱砍滥伐、纠纷械斗、维护林区秩序贯穿于林改的全过程。一是要认真实行矛盾纠纷调处分级负责制,即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山林纠纷由村小组负责、组与组之间的山林纠纷由村委会负责、村与村之间的山林纠纷由乡(镇)负责。乡(镇)林改办可以聘请懂政策、责任心强的老干部负责纠纷调处工作,村级指定专职村干部协助纠纷调解。对林农反映的问题,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做到件件有落实,有回复。做到组内纠纷不出组、村内纠纷不出村、乡内纠纷不出乡,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切实强化林区稳定责任制,把林区稳定作为林改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来衡量,严防林改过程中出现哄抢林木和群体性上访事件或其它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发生。

4、要进一步保障林改经费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经费保障是做好林改工作的前提条件。没有资金保障,要做好工作是一句空话。第一笔经费还没有筹集到位的9个乡镇,一定要在6月3日以前把钱筹到县林改办。各乡镇第二笔经费也要抓紧时间筹集,并按规定时间交到县林改办。总之,各乡镇不能因为经费问题影响林改进度。

乡镇干部交流材料篇(11)

提升工作水平,围绕“提高队伍素质。创造一流业绩”总体思路,以服务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提高业务素质为重点,创新思维方式,转变工作方法,强化服务意识,通过开展政府系统办公室业务练兵提升素质活动,不断提高参谋助手、综合协调、督促检查、信息调研、纠纷调处、服务保障“六种能力”努力实现工作重点、目标、方式、对象“四个转变”确保服务上水平、工作创一流、队伍树形象。

二、主要内容

(一)加大指导力度,深入调查研究。

1.时间安排。年11月中旬。

2.调研内容。重点调研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办公室工作开展、人员配备、政务服务、后勤保障等情况。

相互交流学习工作情况,3.方式方法。各乡镇采取分别召开座谈会交流、现场点评公文和材料的方式进行调研;县直有关部门采取集中召开座谈会议的方式。集中点评公文和材料。

具体负责活动开展的组织、协调等工作。4.组织领导。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成立调研工作组。

(二)提升工作能力,开展业务培训。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每个星期安排不低于1个晚上的时间,1.建立“三个制度”一是建立学习制度。从年11月1日开始。分别就公文处理、公文写作、讲话稿写作等专题进行培训。二是建立“帮带联系”制度。按照政府领导分工,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领导具体指导联系到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办公室。同时建立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内部“帮带”制度(具体名单附后)三是建立公文点评制度。定期不定期对各乡镇、县直各部门的公文进行点评,规范公文写作。同时,集中对各位秘书起草的汇报材料、讲话稿等公文进行点评,相互学习和借鉴公文写作与处理经验。

各乡镇、县直各部门要结合实际,2.开展“三项培训”一是继续开展顶岗锻炼。从年11月1日起。安排办公室人员到政府办顶岗锻炼,顶岗锻炼时间为1个月。前期已经安排顶岗锻炼的乡镇和部门可根据情况确定顶岗锻炼人员;未参加的单位和部门原则上均需参加。二是召开政府系统办公室业务培训会议。会议时间拟定年11月份,参会人员为各乡镇、各部门办公室业务人员(具体人数不限)重点开展规范性文件写作处理和非规范性文件写作、信息写作及报送、接待处理、统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和内部交流活动。三是参加省市培训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将分期分批组织乡镇和部门办公室参加省市举办的政府系统办公室工作人员培训。

(三)相互借鉴经验,加强交流学习。

1.对外交流学习。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将适时组织办公室人员到周边县区学习借鉴办公室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2.结合实际,内部交流学习。本着加强交流、相互学习的原则。适时组织各乡镇、各部门开展交流学习活动,促进办公室工作有序开展。

三、时间步骤

第一阶段。深入调研指导阶段(年11月1日至20日)主要任务是解和掌握乡镇和部门办公室工作开展情况、取得的经验和存在问题,现场指导乡镇和部门办公室工作,为召开全县政府系统办公室主任业务培训会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全面开展活动阶段(年11月20日至年1月)主要任务是全面落实活动方案,采取以会代训、交流学习、公文点评等多种方式,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第三阶段。建立长效机制阶段(年1月20日起)主要任务是总结完善活动开展取得的成绩,针对存在问题,逐步整改完善,建立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