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地理教学反思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3 21:32:58

地理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反思篇(1)

第一,课前教学反思。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必须及时做到深入了解。所以,在课堂上要做好复习工作,教师在每一节新课前都要针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提问,学生的回答情况就是对上一节课教学效果的集中反思和高度总结。

例如:学完“大气环流”这一章节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全球的气压带、风带怎样分布。经过提问,发现学生虽然能够说出对应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但是却不知道具体的成因。此时,教师就要开始反思:学生不知道成因,说明他们还没有深入掌握知识,只是机械地将课本中的图示进行了临时记忆,同时也说明这部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重点,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及时为学生作再次讲解,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真正掌握知识。这种课前提问的教学反思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二,积极提问,促进反思。反思性教学体现为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要善于激励学生主动提问,并对问题展开分析,研究解决方案。一般来说,促使学生提出问题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启发点,教师只有针对学生的提问才能找到反思的目标,了解学生的心理,从而改进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全球的气候类型”这一章节时,按照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在南北纬10。至20。之间应该是热带草原气候,然而在南亚,印度半岛这一带却呈现出热带季风性的气候特点。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这一地点呈现出特殊的气候类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反思。如果所有学生保持沉默,说明学生依然对影响气候类型的成因理解不够深刻,需要教师进一步讲解。讲解完后,教师要再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巩固和反馈。如果有个别学生的答题效果不理想,就要对这些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第三,定期测试,反馈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对教学活动最终结果的总结,对每一阶段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是教学任务进展的根本依据,要想客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要采取定期测试的方式。

例如:在学完“从宇宙看地球”这一章节时,教师要自己编排一张试卷,试卷内容要体现一些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要对学生的答卷情况给予分析。例如:识图辨别方向,看图测算时间与日期等内容,学生的卷面答题情况就是教学效果的见证,是教师对自身教学方法进行反思的依据。教师根据这些反思有哪些知识需要进一步作讲解,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等等。

第四,师生交流,展开反思。教师反思的对象是学生,是根据学生的思想与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不妨让师生之间展开交流,彼此交换意见。

地理教学反思篇(2)

(1)课前的反思。这主要是在课前的备课阶段,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比如在七年级教材“经纬线”部分,内容涉及了许多新名词、概念,真正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如何上好这节课,我们科组在上课前进行了集体备课。通过自己的反思和大家的讨论,我们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如何用适宜的教学活动、手段夯实这些概念基础,达到教学目标。经过对教材的分析、钻研,我们想到了让学生动手“做”经纬线。通过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在演练的同时把握教材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夯实经纬线的概念。

(2)课后的反思。这主要是课后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从地理课的特点出发,把课后反思分成了两部分,即每课时教学的反思和每章教学的反思。每课时教学的反思,主要是在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能否体现新课改精神、对教材的处理、学生的学习等方面进行反思。每章教学的反思,主要是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得失,总结各个班的教学进度以及了解学生对过往一章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查漏补缺并制定下一阶段的教学计划的反思。如在讲授完“地球和地球仪”一章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练习或要求学生用乒乓球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来了解学生对该章知识的掌握程度(尤其是经纬线部分),以及他们的动手能力,及时查漏补缺,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学好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反思。这主要指向课堂教学,主要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反思中必须具备驾驭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因为这一阶段的反思强调解决发生在课堂教学现场的问题。例如:地理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要“活”起来,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某一问题时,思维异常活跃,如果让学生继续讨论下去,就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针对这种情况,你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控等等。

2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地理教师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教师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可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出最佳教学方案。在集体备课中和同事进行对话,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而且来自交流对象的反馈往往也会激起自己更深入的思考,激发自己更多的创意和思路。以“地球和地球仪”一章为例,这章书十分难教,因为这章书知识点较多,对初一新接触地理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对以后的地理学习又十分重要,以往更多的教师只着重对知识的讲授,结果令这章书的教学十分沉闷,学生既掌握不到应该掌握的知识,也失去了对今后学习地理的兴趣。在集体备课的会议上,各地理教师都将自己对这章书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展现给小组的其他成员,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并了解和借鉴其他人的不同观点。后来一致通过以共同制作多媒体课件讲授新课、指导学生“做”经纬线、制作简易地球仪等教学手段去完成这章书的教学,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2)听课、评课进行反思。在观摩活动的教学实践中检查自我。无论是上级组织的名师观摩课、专题讲座、学术报告,还是同级或本单位的集体备课、小组讨论、研讨课等,都是最好的学习和反思的机会。在一节地理公开课上,任课老师精美的课件演示令我钦佩不已,学生们看上去也异常专注。结果在评课会议上我最“欣赏”的课件反而成了批评的焦点,原因是多媒体视听画面过杂,让学生眼花缭乱,学生关注的是课件中的动画而不是内容,还有板书欠缺等等。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教学与这位老师存在着同样的毛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地理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学习机会,在扼腕叹息时仔细观察,细心体会,积极思考,用心揣摩,反复推敲,探其精微,寻其奥妙,找出自己的差距,然后博采众长,不断充实和提高自我。

(3)写教学随笔。教学随笔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具有教育价值的各种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批判性的理解和认识予以真实的书面记录和描写,通过书写教学随笔可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工作。教学随笔的“随”我们可以理解为随时随意,只要发现问题,有感而发都可以及时记录下来,字数不限,不一定要强迫自己定时定量写,否则写出来的东西往往只是形式并无实效。教学随笔的内容可以包括:教学中的成功或不足、教学中的灵感闪光点、教学中学生的感受、教学中的改革创新等。

(4)阅读文献进行反思。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改革的理论,阅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在与大师、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等结合起来。书读多了,理论认识自然会提高,理论能力越高,反思的能力就越强,教学实践也就更有方向,更有信心,更有力量。

地理教学反思篇(3)

高中地理和其他学科一起构成了高中整个的课程体系,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教学实践,其方式和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也影响着高中的教育和教学。地理学科也是高考的一个科目,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时刻注意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不善于反思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不善于反思的老师也不会有高效率的教学实践。地理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浩繁广博,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需要教师经常进行反思。

一、对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反思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采用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能。所以一名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对教学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以往教学实践中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生处于从属的地位。而现在实施素质教育,倡导的教学理念是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实施个性化教学。所以,要了解学生的实际,了解学生的认知,实施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导学案的编制,将教材内容的重点知识提炼出来,由学生自己通过学习材料的查找获得知识的建构。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单纯传授知识更加重要。

地理教学反思篇(4)

1、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

在我们这小县城,由于初中地理并非中考科目,也就是常说的副科,学生甚至很多地理老师并不重视,所以在地理教学中,绝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觉得老师需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

例如:在上中国工业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看出。“学生老师”当的有模有样,台下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发言,班级反应强烈。我故意坐在学生中间,如果觉得某个问题答案不确切或占时间太多,不必重复回答,就举手站起来发言,以质疑的形式引入下一个话题。每个问题同学们都完成的很好。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纷纷要求第三节“中国的高技术产业”一节还由他们自己上。

课后反思:其实学生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关键在于老师能正确引导!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反思分析一下,原因在于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将这些内容由抽象的理论和图象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便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在教学设计时可以试着编写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

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允许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预测到了过一段时间天气会反常,故弄玄虚而已。

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

(2)周瑜为什么会因为"欠东风"而急出病来

(3)我国形成最大季风区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4)我国东部季风区是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的区域,试说明其气候特征。

(5)你认为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这样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同时掌握天气,气候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象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3、对不足之处的反思

地理教学反思篇(5)

1、初中地理教学王向军几年来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地在反思着,以期自己的工作能有所进步。以下是针对自己近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的三点反思。

2、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地理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很有必要根据我们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

3、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新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4、反思三: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来源:文章屋网 https://www.wzu.com)

地理教学反思篇(6)

反思一:走进生活,利用乡土,教学更具实效性

我们地理课本中的有些案例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地方特色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以及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例如:在讲《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时,我用我市的工业园的布局和大安老窖酒厂的位置来分析有污染企业的布局原理。在讲《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准确的理解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我用乡土地理作为实例:我们吉林的长白山理论上应为温带带季风气候,但由于地处山区,海拔较高,气候上表现出了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的某些特点,如:冬季最低气温低于零下20℃,有积雪,植被类型有针阔混交林等。教学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方式不同,教学效果就不一样,因为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就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了加强,进一步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原理,并能将原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反思二:民主和谐、平等参与,学生的思维更具活力

宽松的课堂环境,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沃土。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尊重学生、包容学生。要关注发现他们的亮点,多鼓励少指责,创造一种人人都能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不要让学生有压抑感,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学与辩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预留出大量的师生交流话题,交流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情景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心态的放开,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只有学生自己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不再像以往那样过于依赖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如上选修三《旅游地理》时,上课一开始就提一些交流的问题――你想去旅游吗?你想在今后旅游中更尽兴吗?来吸引学生与教师一起交流。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导入时就先告诉学生,如果认真学习并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就能解决这些问题:“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为什么新疆有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地处世界屋脊的拉萨,为什么被称为日光城”、“为什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就会引起全球变暖”等,这样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为目的的创设情景,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理能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能激发其学习地理的热情,体验学习过程和成功的乐趣。

反思三:调度课堂,引导主动,学习更具趣味性

地理教学反思篇(7)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 的确如此,以前,很多教学现状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学生总感觉到学习地理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因此在地理新课标中就已经指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等。而且近年来高考试题中,与生活相连、与社会联系的试题在文科综合试卷中逐年增加。如果能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教学贴近生活,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加地理学习的兴趣。下面是我从几个教学案例中得到的教学反思。

一、让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最近我们在上高中地理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时,讲到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了如果是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应该布局在:盛行风(主导风)的下风向或垂直郊外;季风区的垂直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并且在黑板上作图讲解了化工厂在三种情况下的布局位置,学生听完后也都直点头,看来是听懂了,我正想说“同学们,看看我们生活周围有没有什么因为环境问题布局不合理的例子呢?”,话还没说出口,突然有一个男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这个垃圾场为什么要在这里啊,气味难闻死了?学生们也都笑了,表示点头。(情况是这样的:在我们的学校东北方向有一个垃圾场,当吹偏北风的时候,垃圾场的臭味就会影响学校的空气,学校也已经向相关部门反映。)

于是我就问:那请某某同学来思考一下,这个垃圾场为什么布局不合理,如果你是一个行政部门的策划人,你会把这个垃圾场布局在什么地方。同学们各抒己见,我叫了一个同学回答:“我们这里是季风气候区,冬半年主要是吹偏北风,这样垃圾场就位于冬季风的上风向了,所以污染物被风带到了学校。”“回答的太好了!”我对这位同学进行了表扬,不错把刚刚学习的知识已经与实际相连,好多同学都说应该把它搬迁到垂直郊外……在一片议论声中,下课铃响了,看到学生满足的表情,我知道这堂课已经成功了。

反思:课后,我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这节课学生之所以这么兴奋,就是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能用地理知识解决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觉得很有成就感。因此我想只要学生多观察周围的事物、日常生活,把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让研究性学习贴近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与活动课程相比较,研究性学习强调的则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管研究什么课题,不论哪个年龄段,其课程的实施基本都是按照“提出问题――寻找资料信息――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路进行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去年,有几位学生选择了《芦墟镇的水质现状及解决方案》这个研究性学习题目。开始他们不知该怎样着手,于是我给他们进行了点拨:你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也就是目的是什么?你想通过哪些途径去了解目前芦墟镇的水质现状,也就是你们的研究方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即寻找原因?怎么样去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你们的方案,最后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展示你们的成果。学生根据这几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后,终于制定出了研究方案,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实地勘察、走访、查阅资料等各种途径展开了研究性学习。

反思: 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科学探究的体验,让学生从生活现象和思考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多渠道采集相关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并进行思想表达或成果交流。注重让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去,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亲历运用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深切的体验,激发科学探究的欲望。而且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还会学会合作与分享,增强团体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记得有一次我们这里受到了台风的影响,全市学生都停课一天。于是我想,台风这种自然灾害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我何不趁现在这个机会讲一下台风的相关知识,学生应该会感兴趣。于是我们通过观看台风的登陆以及对登陆以后对沿途造成的破坏的录象资料,让同学讨论台风发生的季节,台风会带来哪些影响,如何减轻台风的危害,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提出多种方案。如加强防灾意识,尽量在家,危险区转移人口;组建防灾救灾精干队伍,灾前充分估计灾情,灾后及时救援;在沿海营造防护林,减轻风暴潮的危害;参加保险,使灾后能尽快恢复生产;在台风经常危害区尽量不要建重要的经济部门;台风是热带气旋发育而成,学生讨论的气氛非常的活跃,虽然我没有按照我的教学计划来上这节课,可是却让学生获得了台风的相关知识。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地理教学反思篇(8)

一、重视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七年级地理所学的内容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所占的分值大约为40%左右。就所学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地球和地图,其中涵盖了地图的要素、经线纬线和经度纬度、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二是初一上册所介绍的世界地理部分,包括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居民和世界的气候;三是初一下册的世界主要的大洲、国家和地区。内容看似不多,但其实初一所学的知识是整个初中地理课程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例如:经纬网和气候类型图的识读、时区的划分和计算、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等。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学起来难度较大。所以许多同学在刚开始接触地理的时候就很容易被这些难点所“打倒”,以至于对地理课的学习产生畏惧感,从而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所以如何攻克这些“拦路虎”, 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产生兴趣,同时把这些枯燥和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才会把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所学知识。回顾我这些年来的做法,我从一开始就格外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教材,从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出发,引导他们对这些实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例如:初一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列举了很多事例来说明地理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介绍了教材中的事例后,我还举了很多与我们腾冲当地密切相关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分析:腾冲农村的屋顶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腾冲人比较喜欢吃饵丝,而不是馒头呢?北方人为什么却又比较喜欢吃馒头呢……通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仅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同时也能简化难点,使他们能对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理解得更加透彻。

二、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人地关系之间的一门学科。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在影响和改变着地理环境,同时,我们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由于地理学特殊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地球,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许多生活知识和技能相对缺乏,对于生活中一些经常用到的技能更是知之甚少。如:对我市的东南西北方向毫无方向感、许多学生出门不会使用地图、在野外不知道如何定向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这些地理技能的培养,这样做不仅帮助他们学到了地理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实际生活能力。

三、引导学生勤思、好问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初一的孩子对于世界的认识有太多太多的问号,对于他们那些看似无稽之谈的问题,我们老师不应当打压。相反更多的应该是给予鼓励和肯定。都说计划没有变化快,的确如此,很多时候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经常会问一些奇思怪想的问题让我觉得措手不及,尽管有些问题与我们所讲内容关系不大,甚至不相干。但τ谒们的这些好奇心我们老师不应该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无理”、“可笑”或是老师一时无法回答而置之不理,甚至批评他们是在“无理取闹”。相反,此时我们应当顺应学生的心理,发挥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问的特点,积极引导他们对所提问题加以分析和探究。例如:在初一上册学习世界的人口分布时,我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后,学生不难总结出世界有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西欧和南北美洲东部。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很多学生都能从图中看出这些地区大多地处沿海交通便利的地区。此时,有个男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澳大利亚西部同样临近海洋,但那里却人口稀少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因为涉及到高中知识而回避它。相反,我让学生再看地图,问:澳大利亚被哪一条特殊纬线经过?学生答:南回归线。它的中西部地区地表以什么为主?学生结合世界地形图可得出:沙漠。在此基础上,我给学生讲述:因为澳大利亚中部被南回归线穿过,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终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所以中西部地区以沙漠为主。尽管中西部靠近海洋,但该地区由于终年高温少雨,因此人口稀少。通过这样的讲述,虽然学生不大理解什么是副高,但他们至少知道了沿海地区并不一定都是人口稠密区。同时为他们更加全面、正确的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地理教学反思篇(9)

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教学中记忆量最大的教学内容,学生首先需要记忆不同区域所特有的自然、经济、社会特点等。但同时区域地理又不仅仅只是对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记忆。我认为各区域特点只是作为基础储备知识,而利用储备知识分析、解决陌生区域问题才是高考考察的关键,因此区域地理的教学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区域分析的方法,并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其他的区域。记忆是基础,重点在于掌握地理各要素间的联系;利用地理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树立正确的区域地理的地理定位思想

虽然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重点考察的是掌握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利用地理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但记忆区域地理特点是基础,因此如果连基础都打不牢,又何谈运用呢?因此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首先要树立学生空间定位意识,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时,首先应给学生强调区域定位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如果对区域不能准确的定位,那么分析的思路就会发生偏向,答案自然就不可能准确了。可以通过习题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区域定位的重要性。

2.认识区域地理研究结构,构建区域地理的知识体系

区域地理分析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区域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聚落、交通、农业、工业、文化等;区域整治和开发利用:资源条件、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经济结构调整、重大工程等建设等。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可概括为:首先区域定位――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老师以第一个区域为例,分析介绍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其它的区域则可以采用学案导学法,由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通过学习小组自学,教师课堂答疑,学生课下记忆巩固。

3.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区域地理部分内容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多成为很多学生学习过程中无法逾越的障碍,从而失去对区域地理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稳定的兴趣能使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学生的观察更加敏锐,记忆更准确,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能力大大提高。因此,地理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觉到地理知识是鲜活生动有趣的,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喜欢地理,从而在教学中达到培养地理素养的目的。

为了提高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兴趣,我在讲解世界地理部分是,每个章节讲解之前,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该地区旅游宣传片,使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自然、人文景观,民俗民风或者代表性人物等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置了每课一题的环节,讲解本章涉及地区或国家的奇闻异事,风俗习惯等等。学生为了介绍本区域,通过查阅资料,扩充知识,可以说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地理课堂生动有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无形中加强了学生对于区域地理知识的掌握,成效明显。

地理教学反思篇(10)

我所教班级是普通班和艺术班,普通班基础比较差,再加上高二每周只开2节,课时少,所以上课的进度比较慢。艺术班高二课时与其它普通班相同,在高三第一个学期的第二个月就去南宁学术科了,直到第二个学期才回到学校重新学文化科。根据以上的情况,如何在短时间内做好高三地理学科的复习,特别是艺术生的高考地理复习工作,是关系到学生高考成败的关键。想要在高三复习一轮后再复轮,在时间上是来不及的。因此,我的做法是在一轮复习时重视课本知识点,把考纲上要求的知识点一一落实,一节一节地过,一章一章地过,打好基础,再把相关的专题进行适当的引导、讲解。

二、用丰富知识、高亢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无论如何课程改革怎样创新,只要学校教育、班级教学的制度存在,课堂讲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在课堂上,要有好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知识,其次则需要激情。知识渊博就能驾轻就熟,有激情就能产生共鸣。做到这些必须潜心钻研,研究历年高考题型,随时快速准确解答学生问题。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精湛的教学艺术,融合教师的人格魅力,把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内驱力,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台风、沙尘暴、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时,要结合时事,用详实的资料、清晰的图像、优美的语言、气势磅礴的激情以及对人类的无限的怜惜之情,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

三、夯实基础,突出能力训练和培养,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的高考要求

无论高考题型如何变化,都是考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学生应建立自然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和区域地理知识等主干知识体系,建立地理知识网络。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能使学生在考试时迅速提炼试题中的重要地理信息,了解信息所反映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从而实现对地理信息的整合,整合题目提供的有效信息,调动和筛选已有的知识储备,整合和迁移知识,得出新结论或做出新判断,再通过综合归纳,准确找出其中的本质规律,然后按题目的要求进行简洁、明了的阐述。高考目标是选拔人才,考察的是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平时上课要引导学生重视对地理事实的发生、发展、变化教程进行思考,而不要只注意结论的背诵;要引导学生重视地图知识的复习,养成经常看图和分析图表的习惯,而不要只注意课本的复习;还要注意把高、初中地理以及自然、人文地理有机结合起来。分专题将相关内容相对集中起来进行系统复习,而不要各自为阵。

四、教学中要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近几年高考在题目创设和对素材进行选择处理时,注意提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引导学生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的社会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热点。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动向,平时注意收集的信息和材料的质和量,必须是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方向相吻合,必须与世界的发展主流相一致,必须能与教材内容有机的结合为一体;还应在提供信息资料时,帮助学生会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明确信息资料与教材内容的关系,以及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加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帮助他们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真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08年高考卷I 39题材料就是电视剧“东归英雄”就是充分体现人们关注生活,平时稍稍留意,答题就应当很顺利。

五、加强课堂限时训练,重视阶段考试

习题训练时,要注意在精选试题的基础上限定答题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即学科重点、主干内容、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做到重点突出,前后呼应。课堂上及时反馈,协助学生回顾解题过程,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中找到规律性、原理性、基础性的知识,总结出二级结论,以不变应万变,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达到训练目标。练习的目的是进一步熟悉地图,巩固主干知识,掌握解题技巧。让学生学会读懂各种图表资料,如今年高考题从坐标图、柱状图、图表、区域地图等类型较多。都需要平时课堂精讲精练,从中准确提取有用信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三考试较多,试题一定要精选,既要检测成绩,又要考出学生自信。

地理教学反思篇(11)

高中地理是高中课程的重难点,也是高考的考试科目之一,所以地理教师更应该加强教学反思,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可以借此总结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为今后的教学奠定基础,积累经验。学习地理的学生普遍问题在于知识点混乱、不善于分析地图、不能用学术语言概括、对地理地图不熟悉等问题。所以反思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提高地理教学的重要途径。我将从学生学纲的制定的重要性、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学生课时教学方式创新的必然性、学生课后辅助学习的益处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

一、反思学生学纲制订的重要性

一个人要想有效率地做事,就必须制订目标,而一个学生如果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就必定要有计划地学习,而制订学纲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依照自身的不足,以及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制订适合自己的学纲,可以更好地学习。而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制订的学纲来发现学生学习的不足之处,收集大家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这样不仅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更符合学生的胃口。教师已经不再是教学中的“主导者”,而更多的是“引导者”和“协助者”,通过学生的学习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在课堂中,不再只是教师主讲,更多地需要学生的配合,而教师就是组织学生讨论和思考、分析问题,在学生教师正确的引导下,自主思考和努力解决问题,在学习中培养地理学习兴趣。

二、反思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学生的课前预习很重要,学生能够预习课本内容,提前明确重要知识和基础知识,并在教学之前就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学习。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教师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能够更好地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

课前预习要注意几点:第一,教师要清楚学生是否完全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学生只有经过这个过程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第二,教师要清楚学生在课前的预习方式是否真的正确,是否对教学有帮助,发现错误时,教师要及时纠正,避免错误扩大化。

三、反思教学方式创新的必然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较为枯燥、无趣、僵化、死板,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需要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不再单调地板书,而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在一堂课中采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给学生带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更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果课堂只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那是完全不行的,教师应该做到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不断与教师进行交流和解惑,加强师生的感情,促进课堂气氛。若只是进行课本上的教学,容易使学生思维僵化。教师要反思自己,怎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破除僵化局面。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上的知识,更应该结合实际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思想。不时地随机挑选几位学生上讲台进行笔试,或者对作业的错题进行评讲,让学生透彻地了解每一道题。

四、反思学生课后辅助学习的益处

若对学生只是像以前采用“放养”的方式,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作用并不大,而且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后辅助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若教师不能想到这些,课堂上的努力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所以在课后要进行知识巩固。教师要安排人员进行抽查,定一个时间方便学生询问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回答学生学习上的疑问,甚至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

综上所述,教学的反思需要教师进行教学创新,也要在反思中积累,反思中创新,这是一个优秀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但是不仅仅是教师在反思,学生也要反思自我,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计划等,严格要求自己。反思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