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教研活动内容大全11篇

时间:2023-02-05 11:39:57

教研活动内容

教研活动内容篇(1)

体操运动项目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极强的健身价值。幼儿通过参与幼儿体操,能够起到促进身体发育、增强身体素质的作用。因为幼儿体操尤其注重对幼儿思想情感方面的教育,因而通过参加这一运动项目,能够培养幼儿坚强勇敢、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同时还能够促进他们与小伙伴们之间的交流,培养其交流、沟通和合作的能力。除此之外,由于体操运动是一项神经支配肌肉进行运动的项目,对运动者的神经刺激十分强烈,要求也十分高。所以,通过体操运动锻炼能够起到锻炼大脑的作用,能够促进幼儿智力的开发。

1.2 对幼儿美育教育的促进作用

体操运动除具有健身性之外,还具有艺术性,它所具有的艺术性是通过运动者的肢体动作来展现出来的,因此可以讲,体操是一种肢体语言。体操运动项目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多彩,进行体操运动需要运动者身体各部位都参与并且进行协调配合,由此可见,它还是一项全面、均衡、优质的基础性体育活动。因为基本体操技术丰富多彩、优美新颖,并且大多数运动都是需要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所以进行幼儿体操锻炼,不但可以帮助幼儿在身体形态方面培养出良好的气质,而且还可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以及欣赏能力,具有一定的美育功能。

2 学前教育运动活动中设置体操内容体系的依据分析

学前教育运动活动中体操内容体系的设置最关键的便是要以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只有在充分认识到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之下,才能够切实地制订出幼儿体操运动的主要内容。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于幼儿来讲也不例外,健康的身心状态也是学前儿童快乐生活、快乐成长的根本。所以对于幼儿体操内容的制订上,必须要以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为出发点。具体来讲便要在科学地认识幼儿身体健康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体操活动当中去,教师应该在快乐体育理念的指导之下,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参与其中,让他们能够在一个愉快的氛围当中进行身体锻炼。因此,幼儿体操内容要体现其健身娱乐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总之便是要让学生在快乐当中运动,在快乐当中健康成长。

3 学前教育运动活动中体操运动体系的基本内容分析

3.1 以发展幼儿生存能力为主的体操内容

毋庸置疑,一个人所要求的生存并且获得较好的社会化发展,前提条件便是需要具有健康的身体。学前教育所面临的教育对象为3~7岁的幼年儿童,他们的身体各器官、身体各组织还没有发育完全,他们的各个生理系统的功能也不够成熟,他们生命健康存在的物质基础还没有完全形成,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而经过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也都充分证实了幼儿体操在促进幼儿身心发育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玛利娅蒙台梭利就将体操以及一般肌肉训练当作是一种有助于幼儿生理运动的正常发展,有助于保护幼儿发展的一种训练方式。体操运动,其基本动作正是人体最基本活动能力的体现。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他们的各种动作也都是通过自然成长以及教育而逐渐形成与发展的,在幼儿体操的日常学习与练习的过程当中,通过不断地纠正其错误动作,让他们逐渐形成一种正确的姿态与动作技能,在掌握了技术动作的同时也能够发展身体素质。可见,将这两者相结合便能够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基本活动能力。例如,当发现幼儿具有发育迟缓的表现时,教师便可多鼓励他们完成一些穿衣、脱衣、拿物品之类的基本生活动作,来帮助其身体的正常发育。因此,学前幼儿体操教育可以通过一些合乎生活的教育环境的创设,一些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的制订来确保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要能够准确地把握幼儿学生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并且进行一种前瞻性的教育,以生存技能体操为内容来发展幼儿的基本生存能力,促进幼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3.2 以促进幼儿形体、提升幼儿气质为主的体操内容

人的身体美是个体健康的自然美的一种具体表现。美都是通过一些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对人们的情感进行一定的刺激,假如没有具体形成的刺激,也便不会产生美的感受。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其本质是依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但是由于现实生活环境的复杂多变,都会对幼儿的生长发育、对幼儿身体美的塑造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在多种作用的影响之下,在幼儿当中也出现了视力低下、肥胖、偏瘦、脊柱弯曲、身材矮小等多种问题,这使得幼儿的身体美难以得到表现,而通过幼儿形体塑造体操,正能够矫正并且改善幼儿生理发育上的一些缺陷,而且对于帮助幼儿感受身体美、促进幼儿身体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幼儿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通过幼儿基本体操的学习以及练习,通过保持幼儿身体形态以及身体动作的持久练习,不但能够培养幼儿得体大方的行为举止,而且也能够让他们给人一种形态健美、仪表端庄、气质高雅的气质形象。

总之,幼儿形体塑造体操通过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领会并且感受人类生命运动的独特方式,加强对幼儿审美想象力、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开发,对于幼儿外在美以及心理美的塑造都具有重要作用。

3.3 以促进幼儿心智开发的体操内容

在前文笔者已经论述过,幼儿体操能够开发幼儿智力、能够起到锻炼大脑的作用,因而可有效地运用心智开发体操来开发幼儿智力。心智开发体操,其主要形式便是游戏操,它主要是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以及基本运动能力而创编的一种游戏性较强的体操形式。通过游戏操的练习,不但能够更好地调动学前儿童的参与兴趣,而且对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表现力、节奏感、韵律感、荣誉感、纪律性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4 学前教育运动活动中体操运动内容体系的构建分析

学前教育运动活动中体操运动内容体系的构建,其宗旨在于探索学前教育幼儿体操的科学化,其内容体系的构建主要需注意以下3 点。

4.1 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体系

学前教育的基本教学目标便在于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这一基本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幼儿体操教学内容体系要以基本技能教学为主,通过一系列翻滚动作、转体动作、舞蹈动作来综合发展幼儿的基本运动能力,促进其协调能力的发展。

4.2 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运作体系

学前教育运动活动中的体操运动,也是必须在幼儿园教师的指导监督下进行的。学前教育阶段是一个人的学习启蒙阶段,这一启蒙阶段的教育对于孩子的一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在此教学过程当中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幼儿园体操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一般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外,还必须要具备一些体操教学训练的特殊能力,体操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创编出适合幼儿的体操游戏,要根据学生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4.3 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为使幼儿体操更好地开展,还必须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出相对应的考核标准。应该通过考核、技能展示以及竞赛活动等多种方式来对幼儿的体操能力进行综合考评。通过这一考评还能够让教师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其今后教学活动的开展。

5 学前教育运动活动中体操运动内容体系构建的主要途径分析

学前教育运动活动,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两大部分,而幼儿体操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主要也需从这两大部分进行分析。

5.1 课堂教学部分

毋庸置疑,课堂教学是提高幼儿实践技能的主要方式。课堂教育主要以文化课程与素质课程为主,而在学前儿童的课堂教学当中,更应该突出素质教育这一教学理念,要注重对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也要注重对幼儿个性心理、团队意识以及审美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体操运动它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体操教师更应该加强对幼儿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以及组织纪律性教学。

5.2 课外活动部分

教研活动内容篇(2)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下,幼儿园更加注重教研工作在教育工作改进中的作用,但是目前幼儿园教研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严重阻碍了教研活动有效性的实现,因此必须采取措施确保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一、幼儿园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教研氛围缺乏民主性

教研活动应该是以一线教师为主体,集合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促进经验的交流。但是目前幼儿园教研中行政领导层过多参与,科研教师迫于领导压力,不敢开口,反而起到了反作用。而且,不少科研过程中大会小会,事事都要开会讨论,存在“一言堂、参与少”等现象,一次教研活动要经过多次的会议、发言,且科研教师自身发言的机会少,严重影响了广大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笔者在一次教研活动中进行了统计,整个教研活动中,有32次发言,其中主持人和主要领导讲话12次,某位教师发言6次,其他十几位教师共发言14次,主持人、领导人和少数教师掌握了发言权和话语权,大部分一线教师只是做了简单发言或没有发言,发言比例严重失衡,大多数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处于被动。

2.教研内容安排不合理

教研内容安排不合理,很多研究成果只能束之高阁,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得到真正应用。有的教研内容设置体现不出教研特色和教师的集体研究智慧,只是进行简单的工作布置与安排。某幼儿园某学期的教研活动安排,包括幼儿园环境设置、区域活动安排、主题墙布置等,教研内容虽然全面,但是却没有重点,没能体现出教研的主题特点,有的不是通过教师的集体研究得到解决,而是以教研的形式进行工作布置。

3.教师缺乏教研主动性

很多教师认为教研活动是专家、教研组长等人的事,与自己无关,所以对教研工作不够积极。有的教师因为平时工作忙、任务重、杂事多,因此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参加教研活动,他们认为教好孩子、不出事故就已经足够了,根本无暇顾及教研。而且,很多幼儿园教师认为幼儿园教研活动枯燥无味,所以没有参加的意愿。

二、幼儿园教研活动有效性策略

1.提高教师参与度

幼儿园要加强教研活动宣传,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研观念,让他们认识到教研工作不仅仅是教研负责人和专家的事,只有真正从事教学活动的教师才能发现有价值的教研内容。适当地给教师“减负”, 给老师留出研究时间;对于工作任务确实繁重的教研人员,可以适当给予奖励或减少其承担的其他事务,以提高他们的教研积极性和主动性。

2.精心选择教研内容

每学期开学前,可围绕园内的工作重点、课题研究、教学内容等方面确定一定的教研主题,可利用调查、谈话、征集等形式收集教师提出的教研主题或问题,然后进行筛选和梳理,选出有研究价值的内容进行教研。要选择与现实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的内容,做到教师有话可说,教研内容应该是现实工作中就遇得到、看得见的,可以使用链接式、生成式等方法来确定教研内容。例如,某教研活动中,一位刚上岗的教师提出问题:“孩子们非常听话时很好管理,但有时又不听指挥,东躲,整个教室像炸开了锅,孩子们乱跑乱叫,老师怎么管也无法控制场面,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一教研内容就是新教师普遍遇到的问题,所以我们就开始了“幼儿教学中的规则与自由”的教研,由于比较贴近现实,教师的积极性都比较高,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困惑。

3.创造宽松的教研氛围

幼儿园领导层要给教研人员提供充分的学习、思考以及研究的空间和时间,确保教研工作人员数量和素质,确保教研工作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保证工作效率的基础上进行,要给教研人员必要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其所取得的成果给予肯定,让教研人员真正从教研活动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教研活动内容篇(3)

“五课”教研指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教研工作,“五课”教研的目的是将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提升到教学研究层面,整体推进教研工作的开展和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彰显职业教育本质特色。

一、五年制高职“五课”教研活动的现状

为更好地了解五年制高职“五课”教研活动工作开展的情况,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分析,可以看出“五课”教研活动的现状:(1)由于制定的“五课”教研活动计划比较空洞,没有明确具体的教研活动要求,因此导致“五课”教研活动开展随意性比较大。(2)“五课”教研活动参与对象范围过窄。五年制高职“五课”教研活动参与人员基本都是各专业教研室(组)的专兼职教师,基本上没有行业企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和学生参加。这样使得“五课”教研活动内容比较单一,研究问题不够深入,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3)“五课”教研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单调。从调查中发现,专业教研室(组)开展“五课”教研活动内容主要是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研讨和课程内容研讨、教材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很少涉及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以校企合作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导致“五课”教研活动的内容缺乏实用性。教师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看和听,很少自主参与和独立思考。(4)“五课”教研活动主题范围过窄且不明确。“五课”教研活动主题由专业教研室和系部来确定的这种做法,使得教师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突出,一方面无法激发全体教师参与“五课”教研活动的动力,另一方面也无法吸收一些教师关于“五课”教研活动主题方面好的建议,无法突出团队教研活动的优势。

二、五年制高职“五课”教研活动发展建议

(一)科学规划部署,确保“五课”教研活动有序开展。

学校要对“五课”教研活动的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规划与部署,完善“五课”教研活动的监督、检查、评价制度,确保“五课”教研活动有序、规范、科学、实效地开展。学校要成立以校领导为核心、系部主任、专业教研室主任和专业带头人为骨干的“五课”教研工作团队,具体组织、指导、带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同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职责,责任到人,以加强对“五课”教研工作的管理。

教学校长及教务处、系部负责人要经常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参加“五课”教研活动,全面了解各专业教研室“五课”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督促和指导。

(二)扩大参与对象,提高“五课”教研活动效果。

五年制高职以培养生产和管理一线高技能人才为主,因此五年制高职的教学不仅是给学生讲授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传递生产、管理、服务部门一线的最新信息给学生。学校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因此,学校需要扩大“五课”教研活动的参与范围,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结合专业实际和“五课”教研活动的内容,聘请相关企业行业技术人员、实训指导老师、教学管理人员、教育教学督导员、学生代表等参与“五课”教研活动,共同讨论五年制高职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内容。

(三)发挥教师主体地位,确定“五课”教研活动主题。

“五课”教研活动是教师以主体的身份积极主动要求参加的活动。“五课”教研活动的主题需要参与的教师来确定,这些主题应该是教师感到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实际问题,教师参与可以清楚了解开展本次“五课”教研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明白自己如何主动参与,从而促使教师从“要我参加‘五课’教研活动”转变为“我要参加‘五课’教研活动”。

(四)创新“五课”教研活动内容,凸显五年制高职教学特色。

五年制高职“五课”教研活动内容的创新,应该紧密结合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实际以及各专业建设的实际,拓宽高职教学研究的视野,使教研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和具有针对性。[1]

五年制高职“五课”教研活动的内容除了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课程内容、教材建设、专业建设之外,还应该包括如何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完善学生顶岗实习制度、以校企合作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内容。从而全面提升五年制高职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五)实行活动形式“多元化”,增强“五课”教研活动实效。

五年制高职要在研究形式上突破单一的专业教研组的活动模式,向多形式、多层次、多维度发展。[2]“五课”教研活动形式除了采用集体备课、观摩教学、听课、汇报课等传统的教研活动形式之外,还要结合自身实际采用新的活动形式。

一是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最大范围内与全国各地的教育同行和高职教育专家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探讨和研究;二是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来校讲学,讲解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工艺以及先进的教学法;还可以组织学校教师到与本专业相关的科研院所、企业参观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三是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来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鼓励教师申报教研课题,通过课题引领,将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转化为课题研究,将“五课”教研活动引向深入。

(六)建立“五课”教研活动的评价制度与激励机制。

学校要建立“五课”教研活动评价体制与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五课”教研活动。通过制定公平、公正的评价制度,对参加“五课”教研活动的教师给予客观评价。在评价的方式上可以通过自评、互评、上级管理部门评价三者结合的方式,最终要将评价结果计入年度考核。[3]学校还要建立“五课”教研活动激励机制,对在参加“五课”教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参考文献】

[1]郭丽、王秀芬.高职内涵提升背景下教研活动的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7(8):118~119

教研活动内容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A-

0068-01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开展主题活动。但是,有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活动时,没有正确理解主题活动的内涵、方案设计及操作策略,导致主题活动开展得并不顺利。为了使主题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教师要做好主题活动的设计,具体可以从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指导3个方面去做。

一、确定主题活动的教学目标要“准”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要紧扣教学目标。在开展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时,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准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主题活动。在确定微观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以宏观教学目标和中观教学目标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微观教学目标。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南安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为例,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微观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南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情况,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将南安市的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调查南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情况,形成调查报告。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小学生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情怀。这样的微观教学目标设计基于南安市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情,比较容易实现,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主题活动的教学内容要“活”

在确定了主题活动的教学目标之后,教师还要开展内容丰富的活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假如没有活动内容作为支撑,那么教学目标是难以达成的。比如,有的教师设计的主题活动内容过于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鲜活性”。首先,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对活动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在设计主题活动时,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中的活动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以教材中的“营养与肥胖”“睡眠与健康”“邮票中的学问”等主题活动为例,由于这些主题活动的知识性比较强,不利于小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取舍;而教材中的“民族服装与文化”“我的外国朋友”等主题活动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应该删除。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对主题活动的内容进行分解。教材中的主题活动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对于这些主题活动,教师要对其进行分解,使之成为主题突出且易于操作的小主题活动。以“新学期开始了”这一主题活动为例,如果不对其进行分解,在操作时就难以细化学习目标。对此,教师可以将这个主题内容细分为“寒假趣事多”“寒假里学会的本领”“新学期的愿望”这3个小主题,这3个小主题与“新学期开始了”这个大主题密切相关,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主题活动的指导要有“效”

在确定了主题活动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后,并不是说任由学生开展活动就算完事了。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比较低,他们在开展主题活动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研活动内容篇(5)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1-0048-02

一、适切化

一份好的教研活动计划最重要的是具有适切化。首先是计划有针对性,即教研活动的内容要来源于学校、教研组和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教研计划。如学校领导和教研组长从平时教学实践中归纳出存在的共性问题,或者是教师自己提出的在教学中碰到的困惑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教研活动内容的重点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其次是计划有可操作性,在制定教研计划之前要对本组成员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前期教研的经验与成果等进行分析研究,确保研究内容与形式符合教研组和教师现有的基础,贴近教师最近发展区;最后是计划有实效性,主要看实施教研活动计划后能否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相关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体质和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等。

二、主题化

当前,不少学校的教研活动主题不突出,一方面充斥着大量日常事务工作,如布置学校工作、传达会议精神和文件精神等,呈现琐碎化;另一方面教研活动计划缺乏系统性和主题性,教研活动呈现点状化。为此,教研组长要根据教研组实际情况,合理、科学、系统设计教研活动计划,确定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要站在教师和学校的角度去策划教研活动主题,满足老师成长的需要,为提高教研活动质量奠定扎实基础。制定主题式教研活动一般流程为:确定教研活动主题制定实施方案围绕主题,教师自我实践与研究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上公开课、评课、集体备课、教材研讨等)主题交流研讨形成共识,整理完善资料。如在开学之前,教研组长必须先了解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都遇到什么困惑或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结合具体情况初步确定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在正式制定教研活动计划时,教研组长要再次深入教师之中,与教师座谈交流,掌握实际情况,明确教研方向。通过和组内教师共同商讨,确定更切合教学实际的教研活动主题。

三、目标化

有少数体育教研活动计划中的教研活动目标不明确,具体表现为:一是教研目标随意性,没有详细目标,常出现随机性教研活动或教研目标;二是目标与教研活动不一致,目标成了空架子,目标不能发挥纲领性作用;三是目标过大、过空、不现实,严重影响了教研活动的质量。因此,在制定教研活动计划时,必须明确每一次教研活动的具体目标,目标要清晰、具体、可操作,符合教师实际情况,最大限度的发挥教研活动应有的作用。如主题为“细研教材,追求实效”――七年级双手头上向前掷实心球校级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教研目标定为:掌握双手头上向前掷实心球的动作原理、动作技术关键点、教学重难点、辅练手段、学生易犯错误动作及纠正方法等知识点,不断优化教学手段,细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为创建“主动有效”的课堂打下坚实基础。

四、多样化

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多样化。教研活动内容除传统的课堂教学研究课和教材教法研究外,要增加教案设计、教学策略与模式、专题学习、经验总结推广、同课异构等内容,做到内容丰富多样,有利于激发教师参与的热情。如围绕篮球急停急起3课次小单元教材内容,组织3名教师依次进行一个课次的教学,开展单元教学研究。又如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即同一教材内容由2名教师进行不同的设计与教学,通过多样化的设计和教学来研究某一教材内容,为优化教学设计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研究载体。另外,在教研组织形式上也要多样化,如组成片级(校际)联合体进行教研,避免少数学校因体育教师少而无法开展教研活动的尴尬。再如进行网络教研,它跨越了时空距离,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开放、交流、研讨的学习平台,也为教师的主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五、共议化

在制定教研活动计划时,要充分调动组内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结合自身特点主动认领专题研究项目主讲人,教研组长根据组内教师认领情况,要明确每次教研活动的责任人和所有教师的任务,做到“齐参与,共议题”,有效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如制定某一主题教研活动计划时,规定教师就某个问题选择不同角度谈想法、思路、经验和见解,同时组内老师也可进行补充,表达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建议等。这样就会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研讨气氛,教师也不再只讲好话、不讲缺点,而是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有“思维的交换、思想的交锋”的教研活动,给予每位教师的是启示,也会逐渐形成互帮互助、优势互补、组内共享、形成合力的教研氛围,帮助教师从多角度、多层面看待问题,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六、预研化

预研化就是要求对教研内容预先研究,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研组长对制定的教研活动的内容要预先研究。教研组长是搞好教研活动的重要因素,体育教研组长的组织策划、专业引领、教学示范和人际沟通等能力将直接影响教研活动的质量,所以教研组长在制定教研活动计划时,对所要研究的内容提前做好“备课”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应有作用;二是组内教师也要对本学期教研活动内容预先研究,如参与教师首先要对研究的问题有所了解,要先尝试分析问题,并在实践中进行实验,如果实验效果理想,就要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如果实验不成功,也要找出问题所在,捋一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并及时地把问题记录下来,等待参与教研活动时与大家共同商讨、切磋,真正做到有备而来。

七、定时化

教研活动要做到定时定点,一般建议每两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如遇期中考试、运动会等重大活动,可适当拉长间隔时间,但每学期至少开展6~8次的主题教研活动,确保教研活动的次数和时间,为开展教学研究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学期的教研计划一经公布,就要一一落实,并尽可能做到按计划执行,不要随意改变计划(特殊情况除外)。一般情况下,一个学期的体育教研活动要前紧后松,要抓紧前半学期进行研究课、公开课、展示课和教学技能培训等室外活动,如遇天气原因而无法开展活动,也有足够多的时间进行调整。学期结束前几周应安排相关的达标考查、考试、总结等教研活动,这样可确保教研工作有条不紊、紧张有序和有章可循。

八、制度化

教研活动内容篇(6)

教研活动只有适合教师的实际需求,才会受到欢迎。如何使教研活动符合教师的“胃口”?首先,兴宁区区域教研团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课堂教学等方式进行需求分析,了解教师们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希望得到的帮助等,然后根据调研结果设计教研活动的主题和目标。如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教师习惯于“文本式”备课,注重教学内容、过程的罗列,忽略了教学方法和策略,于是我们把教研活动的目标定为“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研究”。

教研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是我们开展教研活动的一贯要求,每一次教研活动我们都遵循“分析需求+明确目标”的思路,以确保教研活动的高效。

二、精选内容,创新方式

有好的食材才能做出一道好菜,同样,教研活动也要有好的素材。明确活动目标后,教研员要以“精、细、准”为原则,精选活动内容。如在一次主题为“如何制定教学目标”的区域语文教研活动中,我们首先精选了“为什么要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布鲁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的六个层次、教学目标的表述”几个研讨内容,然后再选择能较好体现研讨目标的优秀课例进行具体剖析,强化教师对教学目标设计的理解。

好的内容需要好的呈现方式。活动方式的选择在教研活动中很关键,同样的需求、内容、对象,选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们在开展教研活动时主要采用“课例”方式,通过课例分析实现动静的转换和“听、看、讲、想、做”的结合,体现了教研活动的情境性、参与性、实践性、探究性,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教研活动的效率。

三、及时评估效果

教研活动内容篇(7)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郭炯(1972―),女,甘肃兰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研究。E-mail:。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为了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在总结十年教师培训丰富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提出“培训、应用、研究一体化”的教师发展战略。结合这一发展战略,我们研究团队策划并设计了“应用型课题研究促进英特尔R未来教育基础课程理念向教师教学能力迁移研究”项目,提出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引领成果进入课堂,实践过程促进反思、推动项目深度应用”为宗旨的实践创新之旅。这一新理念得到英特尔公司的认可,并经过国际专家的论证后获准在中国实施。项目通过自愿申请的方式选定包括吉林、安徽、湖北、宁夏等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32所基础课程项目学校的358位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教师参与项目的实施。这里的“应用型课题”以与日常教学和学科内容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共性和研究价值的教育教学问题为主要内容,是连接培训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情境的桥梁,也是将教师培训、科研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的载体。让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来对待工作,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学理论与现实问题,使工作本身变成一个研究过程。

但在课题实施前期的调研中发现,有56%的教师从未开展过课题研究,70.6%的教师认为“缺乏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这些数据说明中小学一线在职教师缺乏教育研究的经验,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掌握不足。为了使教师胜任“教学研究者”这一角色,在分析其所应有的行为和活动方式以及遵循规范的基础上,我们采用基于角色典型活动分析的网络课程开发模式,以其参与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活动所需能力结构(知识、技能、态度、思维方式等)为基本单位,在强调以实践为主的角色活动整合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教育研究方法”网络课程。教师通过完成课程中的与一定情境相联系的各种活动任务(包括智力性和操作性任务),学习教育研究方法,从而具备教学研究者应有的能力。

二、基于角色典型活动分析的

网络课程开发模式及应用

基于角色典型活动分析的网络课程开发模式如图1所示,其中概括了网络课程开发的主要环节,并描述了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角色典型活动的分析结果是课程知识分析操作的输入。知识分析作为课程开发的决策基础,使得课程目标在生成时就与达到它所需要的知识、能力联系起来,并形成课程内容体系。教师实践类知识的学习并非按照“知道―理解―应用”的认知过程逻辑,而是遵循实践能力形成的实践逻辑,因此在内容组织环节强调以实践为主的学习活动与角色活动的整合。课程评估是改进课程方案、检验并保证培训效果的重要环节,它融于课程开发的各个阶段,包括需求分析、内容选择、课程内容框架设计、课程内容组织设计各环节过程的正确与否。[1]

图1 基于角色典型活动分析的网络课程开发模式图

(一)需求分析

网络课程设计中的需求分析是指在设计与开发一门网络课程时,为了确定网络课程的目的、功能所做的工作,是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人员确定学习者需求的过程。“在知识、技能、意识、文化等方面的具体需求分析,直接作用于课程的知识体系、内容(案例、重难点等),从而在微观层次影响课程。需求分析直接影响网络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框架的确定。”[2]

杨开城教授认为课程开发中的社会需求分析就是对角色及其关系的认知。角色分析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社会特定领域的角色构成以及角色现状及其发展需要。角色分析的最终结果是典型或关键活动的特征表格以及代表角色形象的角色属性特征表格。角色分析所确定的有关角色的关键知识、关键能力和关键价值观是知识分析的起点。[3]可以说角色的每一能力结构作为课程基本单位,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组织,既可以确保该角色能力集合的完整,又可以设计出形态丰富的课程。[4]

面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促进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这一实践知识的生成。因此使用角色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作为本网络课程的社会需求分析工具,对一线教师在应用型课题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教学研究者,及其能力进行分析来完成需求分析。主要从角色所参与的典型活动、行为规范、角色能力、角色思维方式以及角色的思想观念等方面分析和界定角色能力需求,从而得出学习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知识。以角色分析为核心的需求分析获得的是角色以及胜任这些角色所应有的能力,对这些能力进行筛选聚类,从而形成课程目标体系。

1. 角色特征分析

角色特征分析是对教学研究者从角色行为、角色能力、角色行为规范、交流方式等方面进行描述的过程,从而形成对角色的总体认识。表1是本网络课程在需求分析阶段所形成的教学研究者特征表格。

表1 教学研究者角色特征

2. 典型活动特征分析

典型活动特征分析是对角色所参与的典型活动从目的、内容、流程、使用的资源和操作规范、活动改良方向等方面进行描述的过程。例如,“教学研究者”的典型活动包括:A1发现教学问题;A2研究设计(建立研究假设、选择研究方法、制定研究计划等);A3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数据资料的搜集和数据资料的分析);A4研究反思(研究方法的反思、研究过程的反思和研究成果的反思);A5撰写研究报告(研究过程性资料数据的整合、撰写研究报告以及整理和校对)。表2是A2研究设计――选择研究方法的典型活动特征分析表,就研究设计中活动目的、活动内容、活动流程、与其他典型性特征活动的关系、完成典型活动所需要的资源、方法和工具,使用的语言文字、典型活动的操作规范及评价标准和改良方向等所进行的分析。

表2 活动A2研究设计――选择研

究方法的典型活动特征分析表

3. 知识分析

“角色分析获得的只是有关角色的离散、局部信息、经验型知识,有些是动态变化的。因此需要在前期角色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分析,将获得的知识、能力要求和已有的学科系统作为操作对象进行知识建模,建立各种知识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形成以角色为中心的知识体系。”[5]知识分析一方面能补充前期需求分析阶段获得的信息的遗漏,另一方面确定知识间的联系和顺序以形成一个完整连续的知识体系。本研究在角色特征分析和典型活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习者特征,从实体性理论、实践规则、策略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和态度等五个方面进行知识分析,见表3。在知识分析的基础上将形成课程内容框架。

表3 研究设计――选择研究方法知识分析表

4.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是网络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特征的不同,将直接影响网络课程的内容组织策略。本研究中的学习者是在职一线教师,兼具远程学习者和成人学习者的特征。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实践者,他们的学习动机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在进行应用型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运用“教育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这一实践性知识的获得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积累。教师实践知识获得的过程是学习过程和实践过程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不断修正和彼此提升的过程,因此为了促进教师实践知识的生成,网络课程的内容选择和组织应不同于传统的知识获得型或知识应用型课程,而更应体现学习者能力生成的过程。

同时,据课题组前期调查表明,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类专业,学习过教育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也有部分教师曾参与过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经验。这一特征提示我们在进行课程内容组织时,可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减弱模块之间的连带性,学习者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找相应模块进行专项学习,使网络课程具有辅导手册的功能。

(二)网络课程内容框架的设计

网络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决定了学习者以什么样的结构来获取知识。本网络课程的学习是为了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它的功能性、思维具体性、情境性、复杂性、动态性和任务逻辑性等特点决定其学习需要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学习目标应该是在记忆、辨别、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应用的层次。因此本研究采用以任务为中心的网络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将教学研究工作过程中的实际任务抽象成学习任务,它承载着角色知识体系(学习者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规则以及它们的组织结构),隐含着学习内容的丰富知识。学习任务应以角色活动为基础,同时将学习任务辅以相应的情境、联系和评价,从而形成学习活动,这样就完成了学习内容向学习活动(学习任务是其核心)的转化,通过学习活动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规则之间、理论知识之间和实践规则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教师实践知识的生成。

例如,以需求分析阶段得出教学研究者应具备的知识体系为依据,构建网络课程的内容框架时发现,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时需要两大部分的知识保障,一是“教育研究者”所需要具备的知识体系,二是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的知识。通过角色特征分析形成了教学研究者这一角色的五项典型活动(选题、研究设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研究反思和撰写研究报告)和与之相应的知识体系。课程内容的组织则以五项典型活动特征为主线,辅以相应的情境、联系和评价的学习活动为主要载体。课程内容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教育研究方法”网络课程内容框架图

(三)网络课程学习活动设计

以学习活动为载体来组织和连接网络课程的内容,其中的学习活动体现了角色特征,活动的完成也是能力形成的过程,活动也是有效促进和激发学习者学习的方式。本研究根据威廉・霍顿(William Horton)的划分,将网络课程的活动分为吸收型活动、做的活动和联结型活动等三种类型。[6]

1. 吸收型活动

吸收型活动通常由信息以及学习者从这些信息提取和领会知识的行为两部分组成。它主要包括陈述、讲故事、阅读和实地考察等。其最大的特点是向学习者提供知识和信息,是其他两类活动的重要基础。在本网络课程中吸收活动主要设计了表4所示的类型。

吸收型活动要求学习者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了激励和检验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在设计吸收型活动时,需要注重信息输出,在知识的学习后安排讨论、反思、作业等环节。例如表4中的文档阅读的活动举例,“行动研究”主题是为了介绍行动研究与一般研究的不同,使学习者了解行动研究的特点,要求学习者阅读资料“行动研究与一般教育研究的比较.pdf”,并在完成阅读任务后,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哪些问题适合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进行解决?”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习者运用阅读材料中的知识思考问题。如果不阅读材料,就很难进行讨论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2. 做的活动

做的活动是通过实践将吸收型活动中获取的信息转换成为知识和技能。做的活动的常见类型有:练习活动、发现活动以及游戏和模仿。做的活动通过付诸行动,使得学习者从被动地读、看转变为积极地探索、选择并创造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本网络课程中做的活动的具体类型见表5。

3. 联结型活动

联结型活动的设计目的是将学习者的所学与所知联系起来,将已经学过的内容联系起来,促进学习内容的应用。它起到桥梁作用,联结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工作中去。常见的类型有:沉思活动、研究活动和原创活动。

表5 做的活动的具体类型

在研究中网络课程的联结活动是促使学习者将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应用的关键,一方面通过联结型活动将知识应用于一线教师的研究实践中,促进课题的进行;另一方面帮助教师解决研究中的困难,从而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因此“教育研究方法”网络课程中联结型活动设计的特点是与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紧密结合,以网络课程的学习推进课题的进展。例如在课程学习中请教师结合其课题组所选择的课题,形成一个课题研究的流程草图,提交到分享区。

在整个活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案例先行的活动设计原则,先阅读相关案例,形成感性认识,再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向学习者展示理论知识,最后请学习者结合自身参与的课题进行思考和设计。如图3简要呈现了教育研究方法中的模块――“行动研究法”的活动设计概要。

(四)网络课程的实现

从实用性和可行性方面考虑,课题组依托Moodle课程平台,开发实现了“教育研究方法”网络课程。从辅助学习者学习以及支持学习活动的完成两方面考虑,本网络课程设计了九个功能模块:(1)课程说明,从整体上阐述课程的内容、课程结构及资源、学习建议和本网络课程的学习目的;(2)学习目标,某模块或主题的学习目标;(3)学习计划表,用以呈现主题内容、活动形式和活动时间;(4)内容结构图,用思维导图呈现本模块或主题的内容结构,使学习者了解某主题的知识点及相互间的关系;(5)学习提示,用以说明学习方法、学习重点的相关提示;(6)学习活动呈现区,呈现活动描述及资源;(7)讨论区,供学习者以发帖和跟帖的方式发表观点;(8)共享区,用于展示学习过程中的个人或小组作品;(9)作业区,提交作业的通道。

三、基于角色典型活动分析的网络

课程开发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1年11月本网络课程对学习者开放,目前已使用近一年的时间,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向“应用型课题研究促进英特尔R未来教育基础课程理念向教师教学能力迁移研究”的课题参与教师,从使用情况、使用效果、满意度与评价等三个维度对“教育研究方法”网络课程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201份,调查数据结合问卷星的统计结果和EXCEL软件进行分析。

(一)网络课程应用效果分析

提交有效问卷的教师来自于包括吉林、安徽、湖北、宁夏等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29所项目学校,调查对象来自于中小学各学科一线教师,其中教授语文、数学、英语的教师比例较大,占总调查对象人数的69.15%。

1. 网络课程的学习较好地推进了课题的进行

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70%的学习者认为通过“教育研究方法”网络课程的学习提高了自身的研究能力,为课题的顺利开展起到了推进作用,这一点正是本网络课程最主要的设计目的之一。认为学习网络课程对课题研究“非常有帮助”和“有帮助”的比例高达93.03%。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分别有81.53%和60%的教师认为已比较明确课题研究的基本流程及相应方法的应用,尤其对课堂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方法等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2. 对网络课程整体评价良好

教师对网络课程整体评价良好,数据显示选择非常乐意使用和乐意使用本网络课程的教师比例为84.58%;在对网络课程的总体评价中,有59.2%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优秀,有38.81%的调查对象选择了良好,超过九成的调查对象对本网络课程持肯定态度;有将近九成的调查对象对本网络课程的结构设计和内容设计较为满意,有近80%的教师对本网络课程的活动设计、界面设计、导航设计、媒体呈现方式、学习支持和学习评价较为满意。

3. 网络课程的设计仍需改进和完善

在网络课程的内容上,除了本网络课程所涉及的常用研究方法外,有52.74%的教师选择了还需要实验研究法,72.46%的教师认为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难度大。在网络课程资源方面对学习者帮助度大小的调查中,显示有91.04%的一线教师认为典型案例对学习帮助最大,在学习过程中最需要的是典型案例,而本网络课程中提供的案例还不能完全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在网络课程的内容呈现方式上调查显示学习者认为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课程内容表现方式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该项的选择比例为42.29%;其次是课程链接的内容量太大,没有耐心和时间学习,不利于自学,该项的选择比例为34.83%。

对网络课程设计中导航设计存在的不足之处的调查中,显示最主要的问题是“网络课程的导航不清晰,学习者不能够快速自由地到达课程的任意位置”,选择比例为23.88%。从图4可以看出,网络课程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活动形式单一,不能激发学习积极性”和“活动的数量太多,不能全部完成”,所占比例分别为33.83%和37.31%。在对网络课程学习评价设计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习评价方式单一,该项的选择比例为33.83%。在网络课程的学习支持存在的不足之处的调查中显示有27.36%的调查对象认为缺少学习伙伴之间交流的机制。

(二)网络课程的修改与完善建议

以网络课程应用效果的调查结论为依据,笔者就该网络课程的修改和完善提出以下建议。

1.需求分析阶段需结合调查研究方法进行准确的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调查中显示学习者认为学习内容中缺少了实验研究法的内容;数据收集与整理方面知识难度大,学起来困难;教师们更喜欢视频的呈现方式,希望有大量的典型案例辅助学习;课程中资源链接的形式单一,内容量大,无法有大量时间完成学习。这说明在课程进行需求分析时我们只是根据经验进行分析,对学习者的一般特征能够把握,但对学习者的初始能力、学习风格方面的情况掌握不到位。例如我们在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时考虑到实验研究需要控制和排除很多无关变量,研究过程不易控制,因此在进行内容选择时未将实验研究纳入其中;但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们希望运用学习实验研究法,很多项目学校都采取了在不同的自然班级中进行准实验研究的方法对比研究效果。这一事实提示我们,在进行需求分析时最好使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进行准确的学习者特征分析,才能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结合不同类型知识特点与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开发学习资源

多样化的媒体呈现方式,可将一些不易理解的知识用视频或动画的形式呈现,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也使学习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本网络课程中的媒体呈现方式多以PDF文档的方式呈现,成年教师虽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更喜欢视频的呈现方式,因此可以考虑结合知识类型和学习者的特征选择资源呈现方式:对于实际操作类的知识,如数据的处理,可用动画或用捕屏软件录制操作过程;概念类的知识,如概念、作用、意义等可以采用专家讲座的视频方式呈现;对于过程原理类的知识大多是图文结合的形式可采用课件的方式归纳其重点。

调查显示学习者认为在本网络课程的学习中对其帮助最大的是经典案例,而认为本课程最需要补充的资源也是经典案例。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是:(1)增加典型案例的数量;(2)对案例进一步解剖,添加案例讲解或注释。因此,可在网络课程中增加案例库模块,案例库中将按照网络课程中对教育研究、研究报告、研究方法的分类,分别就相应的类型以超链接的方式呈现大量的典型研究报告案例,供学习者阅读。另外调查数据显示教师们认为缺少网络课件和题库,根据这一不足,笔者认为可以在每一主题之前增加一个课件来介绍本主题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和重难点。在每一主题之后增加练习题和答案,学习者在完成某一主题的学习后可以尝试作答以检测每一主题的学习情况。

3.以活动为中心的内容组织方式需提升学习活动的设计质量

以活动为中心的内容组织方式通过将实践活动转化为学习活动来进行学习内容的组织,因此学习活动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课程的质量。

调查显示最大问题是学习活动单一,笔者认为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改进:灵活设计学习活动的类型;减少文档阅读和提交个人作业的活动;将部分个人活动改成小组活动,增加竞争性和团队荣誉感,希望以此提高活动的完成率和完成质量。例如:对于某一共同知识点或复杂任务采用小组合作、组间竞赛的活动方式代替原来学习者独立的阅读、操作等活动;对于共享区提交的作业和作品,用自评和互评优缺点的活动代替原有的单纯提交辅导教师评价。

另外,本网络课程中的学习活动缺少活动的要素之一――评价。评价不仅能体现出对学习者完成活动的要求,也是后期评价学习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可以在本网络课程的讨论和作业等活动中添加相应的评价标准,见表6。

表6 学习活动评价标准举例

4. 课程后需跟踪辅导,综合评定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辅导教师密切关注学习情况,及时批复作业,回复提问,积极管理论坛,能使远程学习者感到是被关注的,能够维持学习兴趣。本研究中调查数据显示网络课程缺乏专家组指导以及专家组的辅导教师不能及时回复讨论中的疑难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改进:(1)积极管理网络课程中的讨论和发帖,由辅导教师发起讨论或参与讨论,及时发现学习者的学习误区,及时纠正讨论方向,并强化正确的认识,激发学习者参与讨论的积极性;(2)安排辅导教师在网络课程平台上值班,及时批改网络课程提交的作业,回答学习者提出的疑难问题,跟踪网络课程的学习情况。在网络课程的评价中呈现出的问题是网络课程评价方式单一,事实确是如此。网络课程的评价最主要是通过后台查看学习者学习进度和登录平台的频率来进行的,如果学习者只登录不学习,只打开资源没有浏览,那么我们的评价就有失公平和准确性。因此,需要综合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发帖质量和数量、作业质量等方面评定学习效果。

四、基于角色典型活动分析的网络

课程开发模式应用的关键点解析

总结与反思本网络课程设计、开发和应用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总结与分析采用基于角色典型特征活动分析的网络课程开发模式应用的关键点,以期对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一)以扎实的角色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作好需求分析

以需求分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能够确保网络课程的内容与实践工作相联系,保证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适切性。本网络课程在设计之初,以教师角色分析和学习特征分析作为需求分析工具,来确定学习者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和知识,形成符合一线中小学教师需求的角色知识体系,以此作为网络课程的内容选择的依据。本网络课程良好的学习效果证明了其知识体系设计符合学习者的需求,能够满足他们在实践工作中的需要。因此本研究从实践证明了以角色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相结合进行需求分析的方法有助于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如何才能使需求分析更科学可靠呢?笔者认为可以利用访谈、查阅资料等方法进行角色分析的数据收集,以此作为角色能力确定的基础;利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以掌握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学习风格等。

(二)以具有紧密逻辑关系的角色知识体系为依据构建内容框架,以相对松散的方式展现课程内容

角色知识体系是包含了实体性理论、实践规则、策略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及相互间的组织结构的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的丰富、复杂的知识,以它为依据构建网络课程内容框架,能确保网络课程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在本网络课程的应用效果调查中显示,影响一线教师进行网络课程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没有时间学习。因此在设计网络课程的内容框架时应考虑各知识点之间要相互联系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又要相对独立,以相对松散的方式展现课程内容,以便各模块或主题能够单独进行学习。这样,学习者一方面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体系,选择性学习相应的内容,而不受到前后知识的制约;另一方面有利于学习者在零散的时间进行适量学习。

(三)以“十字交叉形”的资源呈现方式表征复杂知识

本网络课程的调查显示,本课程的资源中对学习者帮助最大的是案例资源,学习者最需要的也是案例,可见典型案例对于学习者的重要性。典型案例一方面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理解、多方面体会理论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学习者应用与实践的范例。因此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对于复杂知识可以采用“十字交叉形”的复杂知识超文本信息结构表征形式。“以主题概念为核心,以相关概念和案例为背景知识,组成概念和案例相互联系和相互交叉的信息结构表征,从而为学习者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为将复杂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做好准备。”[7]

(四)以良好的学习活动设计为桥梁建立知识与能力的连接

将角色的实际任务转换成承载着学习内容的学习活动,可以促进知识应用能力的生成,在体验角色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促进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另外,以课程中心采用章、篇、节的方式设计网络课程容易造成学习者的倦怠和疲劳,也很难检验和跟踪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以学习活动为桥梁,在完成和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活动任务也可以成为驱动学习者学习的动力。学习活动是网络课程的内容表征,学习活动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需要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质量。通过本研究,笔者认为良好的学习活动设计应具备以下特征:(1)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反映角色特征,促进学习者能力生成与提升;(2)活动类型多样能激发学习兴趣,推动学习的进行;(3)活动描述自然、完整(包括:情境、内容、资源、规则、评价等要素)。

[参考文献]

[1] [4] 郭炯,祝智庭.教育技术视野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2):74~79.

[2] 李松.e-Learning 课程资源开发过程规范化研究――面向现代高等远程教育[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0.

[3] 杨开城.社会角色分析与课程开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34~37.

教研活动内容篇(8)

美国管理学家、统计学家戴明(W.E.Deming)首创了全面质量管理过程理论。戴明认为,一切有过程的活动如生产活动、科学研究,都是由四个环节所构成:计划、实行、检查、总结,构成了管理活动的周期,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我园以分层质量分析会,来助推保教四环管理。分层质量分析会是指在园内开展不同层次的质量分析会,包括:第一层,园级行政小组质量分析会,由园长、园区主任、保教主任执行任务。第二层,教研执行小组质量分析会,由教研组长、年级段长执行任务。第三层,教研行动小组班级质量分析会,由班级教师执行任务。

我园的“分层质量分析会,助推保教四环管理”具体操作路径见表1。

我园的保教管理活动按照表1的具体操作路径,分三个层次定期开展质量分析会,并按照计划――实行――检查――总结这样的顺序推进,完成一个周期,而后继续开始下一个周期的活动(见图1四环管理循环图),如此不断地实现这四个基本环节的运转。这种运转不是原地打转或机械重复,而是沿着一条阶梯螺旋循环运转的,一个周期结束是一次提高,而后进入新的循环周期,从而不断提高保教工作和管理水平。

二、“分层质量分析会,助推保教四环管理”的具体做法

(一)确定内容,保证保教四环管理质量分析的针对性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浙江省保教管理指南》的精神,确定保教管理内容、质量分析内容和定质量分析层,做到内容明晰,分工明确。

1.计划环节。

(1)保教管理内容1:制定合理的幼儿园保教管理计划、教研组计划。

质量分析内容:保教管理计划与教研组计划指导思想、目标是否明确、可操作性是否强。

质量分析层:园级行政小组质量分析会、教研执行小组质量分析会。

(2)保教管理内容2:以教材为基本依据,结合本班幼儿实际,适时制定班级学期工作计划、主题(单元)教学计划或周计划等。

质量分析内容:各类计划内容是否具体,目标是否明确、针对性强,方便统筹安排保教工作。

质量分析层:教研执行小组质量分析会、教研行动小组班级质量分析会。

2.实施检查环节。

(1)保教管理内容1:关注一日活动组织的制定与实施。明确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幼儿自由活动等教学活动的保教目标、活动过程和指导要点。

质量分析内容:一日活动安排中是否明确各教学活动的保教目标、活动过程和指导要点。

质量分析层:园级行政小组质量分析会、教研执行小组质量分析会。

(2)保教管理内容2:备课管理。定每周一为集体备课日,采用主题备课与活动设计相结合、独立备课与集体讨论相结合、职初教师的规范性备课与经验教师的个性化备课相结合,使备课成为一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性工作。

质量分析内容:教师是否形成良好的备课习惯,提高其备课能力、活动设计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

质量分析层:教研执行小组质量分析会、教研行动小组班级质量分析会。

(3)保教管理内容3:开展教学调研。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对教学常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调研。重点关注常态下教师组织活动的质量、班级管理状况,教学计划与现场教学、环境创设的相关性。

质量分析内容:调研后的质量分析,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使教学调研成为管理者与教师共同研修的过程。

质量分析层:园级行政小组质量分析会、教研执行小组质量分析会。

(4)保教管理内容4:保育工作管理,包括幼儿一日生活作息制度等的建立,教师能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形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质量分析内容:各岗位人员明确相关职责和工作规范,为幼儿在园的生活和保育护理创造良好的条件,组织专门的人员对日常的保育工作进行检查与记录。

质量分析层:.园级行政小组质量分析会、教研执行小组质量分析会。

(5)保教管理内容5:班级环境布置管理。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需求以及教室空间布局等实际情况,在师幼互动中共创个性化班级小环境。

质量分析内容:各班能否使环境成为幼儿展示创意、与人交往、获得认同的重要场所。

质量分析层:教研执行小组质量分析会、教研行动小组班级质量分析会。

(6)保教管理内容6:关注幼儿学习情况。教师以幼儿为学习主体开展教学活动。

质量分析内容:教师能否观察、倾听幼儿,及时关注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表现,了解幼儿的需要并给予适时地支持和帮助。善于发现和捕捉突发性的教学问题,在观察基础上合理分析,灵活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

质量分析层:教研执行小组质量分析会、教研行动小组班级质量分析会。

(7)保教管理内容7:开展幼儿发展评价工作。以日常的观察为主要方式,采用观察、谈话、作品分析、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幼儿发展信息,建立幼儿成长档案,保证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以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每学期对幼儿进行一次全面的发展评价工作。

质量分析内容:教师教学评价是否以“幼儿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指导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分析、生成新的教育内容,调整教育目标,改进教育方法,从而促使幼儿更好地发展。

质量分析层:园级行政小组质量分析会、教研执行小组质量分析会、教研行动小组班级质量分析会。

3.总结环节。

保教管理内容:各层级对每项保教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

质量分析内容:能否以目标、计划为依据,对照工作结果,判定工作成绩与教训,全面概括经验,探索规律,为下一循环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并指出方向。

质量分析层:园级行政小组质量分析会、教研执行小组质量分析会、教研行动小组班级质量分析会。

(二)确定时间,保证保教四环管理的常态性

要想使保教管理到位,就要使之常态化。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制定了分层分析会的时间表。每周一上午召开园级行政小组质量分析会,每半个月召开一次教研执行小组质量分析会,每学期分别于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召开班级质量分析会,来推动保教有效管理。

(三)确定评价,保证保教四环管理的实效性

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能否开展好教师工作评价,对于保教工作质效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尝试“以月评价促保教工作实效性”的评价机制。

以往,一些幼儿园的教师工作评价往往在一个学期末,对每名教师进行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缺乏对教师及活动的即时指导与激励,既影响了工作的改进,又难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很大程度影响着评价的准确性与科学性。由此,我园尝试了“以月评价促保教工作实效性”的管理举措。月评价紧紧围绕园管理目标,从内容的来源方面,以立足于为三方服务,即为幼儿、为教师、为家长服务为宗旨,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

第一个来源:首先来源于管理目标,即结合本园发展方向,本学期的保教工作计划。第二个来源:来源于保教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难题。在常规工作中被教师司空见惯却又难于改进的问题:如饭菜保温,幼儿饮水量不足等。我们将其列入月评价之中,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第三个来源:来源于教师们的专业需求。

从以上三个来源中,我们确定评价内容,并注重突出重点,照顾全面,与教师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如九月份,各班面临迎接新生,那么紧紧围绕这个工作重点,这样的评价内容贴近教师的工作实际,教师们感到对自己有指导意义。

2.推行全面的个性化保教奖项评比。

为了促使保教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实行,我园还推出保教管理个性化奖项评比,如,学期结束评选团队奖项:“温八幼先进科室”、“温八幼先进教研组”等。还评选个人个性化奖项,如,为贯彻“保教并重”原则,将保育管理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有机结合,积极开展保育领域的“创先评优”岗位竞赛活动。评选“温八幼保育工作优秀教师”、“温八幼保育工作优秀管理者”等荣誉,通过激励措施,有效地强化、推动与促进幼儿园保育工作的整体质量与水平的提升。除此我们还评选温八幼教学能手、温八幼家长工作先进个人、温八幼教科研先进个人、温八幼班级管理先进个人等。通过这些个性化的奖项评比,推进保教工作质效提升。

三、“分层质量分析会,助推保教四环管理”的思考

“分层质量分析会,助推保教四环管理”实施两年,有效推动了我园的保教管理工作。要想使该管理方式有效,本人认为,要认真分析保教管理过程的各个基本环节,认识管理过程的特点及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使管理过程顺利运行,使管理活动有效并趋向最佳状态。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注重整体性。

在幼儿园保教管理活动中,从计划制定开始经过实行、检查直至总结,是保教管理工作必然的逻辑发展过程。四个基本环节并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要环绕目标按一定顺序开展各层级的质量分析会,应该相互衔接。计划是统帅整个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实行是计划落实的中心环节,检查是对计划的检验,对实行的督促、保证的环节,总结是管理过程的终结环节。如果缺少一个环节,就会影响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所以在开展质量分析时,各层级必须严格按照四环的过程性开展,才能有效体现保教管理过程的整体性。

2.注重目的性。

幼儿园的保教管理是以实现预定目标为中心进行的,是按固有的程序运转的。我园梳理了“保教质量分析内容安排表”,并有方向性的对应内容,制定保教管理目标,通过质量分析会来推进管理目标的实现。为了使目标能有效达成,我们还要注意创建民主的氛围,创造条件使全体保教人员民主参与目标的讨论与决策,使之真正成为全体保教人员共同意志,从而齐心协力,使目标付诸实施。

3.注重反馈性。

幼儿园保教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既有递进关系,又有交叉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推动促进的。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都存在反馈回路,如当管理由计划进入到实行阶段时,往往就会对前面阶段的工作进行反馈。所以在做分层质量分析会时,管理者要注意不断获得反馈信息,并向保教人员传递反馈信息,及时掌握情况、纠正偏差,使保教四环管理过程按照一定的程序,由前一环节推向后一环节,最终实现幼儿园保教管理的目标和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

教研活动内容篇(9)

【中图分类号】G623.5

引言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很多小学开始大力开展教研活动,但是缺乏目的性只是盲目开展,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并且由于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小学教研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再加上数学作为一门教学难度比较高的学科,需要教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来组织和开展教研活动,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现阶段小学领导和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及考虑的关键问题。只有做好了数学教研工作,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效率才可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意识薄弱,教研活动缺乏科学性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有很大一部分小学的数学教研领导能力比较差,学校领导和教师没有认识到教研活动的重要性,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放在学生管理方面,而对教研活动没有提起充分的认识,科研意识薄弱。缺乏专业的科研人才对教研活动进行科学的指导,导致教研活动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创新性也不足。再加上部分小学由于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数学教研活动开展的需要,致使教研工作往往不能按时、有效地开展,所以,最终导致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难以得到提升[1]。

(二)没有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由于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比较复杂,在开展数学教研活动的时候不同学历、不同年龄、不同教龄的教师往往会产生分歧,大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数学教研工作的重要性,缺乏积极性,导致现阶段我国小学整体教研氛围不和谐。也有部分学校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走走教研的过场,制作相关教学方案、教研记录等资料也是为了应付检查,说课、评课活动也都是为了应付,并不能切实发挥作用。这样形式化的教研活动既浪费了时间,也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并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教研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研的形式,决定着教研活动的整体效益。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常见形式有专家讲座加学习交流、研究课加反思研讨、专家课题加辅助研究等形式。这些教研活动形式单调、单一,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不愿意参与教研活动的主要原因,也成为教师不想教研、不愿教研的最根本因素。小学教研活动效益难以提升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教研活动内容陈旧,大多都是学生学习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的培养,而对于以学定教、高效课堂等先进教育理念视而不见,导致教师失去了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2]。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不断更新研究内容,教研内容要尽量新颖、新鲜,跟得上教育发展的潮流,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教育目标的要求。

二、做好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对策

(一)树立科研意识,提高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科学性

通过前文的论述可以看出,现阶段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之所以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的领导及教师科研意识薄弱,没有认识到教研活动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性。针对这一现状,小学校长必须首先树立科研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管理组织能力,能够在组织教研活动中对教师进行科学的引导。其次,要想保证小学数学教研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学校领导必须提高重视,为数学教研活动开展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设立学校教研专项研究经费专门为教研活动服务。其次,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类资源,不断学习外界的小学数学教学新理念以及新方法,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并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完善,并将这些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进而使教研活动切实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服务。

(二)改进教研内容和教研模式

针对目前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的现状,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研活动之前要明确主题,在开展教研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多考虑细节问题,对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要进行细致的分析。比如某些教师在教授奇数偶数时,对奇数偶数的界定不太统一。部分教师认为0为偶数,而另一部分教师认为2的倍数为偶数,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在非0自然数内研究倍数,那么偶数当然不包括“0”了。针对这一问题开展教研活动,可以使小学数学教师统一认识,明确小学阶段这一知识点的具体内容,从而使教师更好的进行这一知识内容的教学[3]。

(三)教师要加强自我反思

教研评价和课后反思是数学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其主要目的是发挥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在自主思考、自主反思的过程中明确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如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不是高、教学方法是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这也是教师教学质量能够得以提升最直接的方法。因此,在组织教研活动中,小学校长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带领学校领导和资深的教师组成数学教研评价小组,不定期在各个班级中听课、评课,在课后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课堂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和指导,进而促进教研活动得到高效的落实。对于教师本身而言,也要在课后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评课教师对的评价对自身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反思,认真分析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进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改进和完善。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需要小学相关教育工作者树立科研意识,结合学生发展实际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改进和优化教研活动的内容和模式,做好教学反思和评价工作,从而使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更具科学性,更好的为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永晔,宋新. 农村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现状及对策思考[J]. 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09:44. 

教研活动内容篇(10)

备课组的教学研究,主要应该从哪几个角度展开,才能实现上述服务目标呢?粗线条上看,至少应该满足三点需求:教研需求,发展需求,个性需求。

一、教研需求的满足,是备课组存在的基础价值

以备课组为单位的学术共同体内的教学研究,在现实教学环境下,最常规的表现,总是以布置教学任务、学进度、落实事务分工为主要活动内容,以备课组长占据主角位置为具体活动形式。这样的备课组活动,绝大多数情况下,和教学研究根本沾不上边儿。

应然状态下的备课组活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呢?

首先,备课组的教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目标指向,是围绕着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积极探索适宜于具体学情的良好教学方法。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将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依照教学内容的差异,区分为“课程”“教材”“教学”三个层面,其中,“课程内容”是“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解决“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教材内容”是指“为了有效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解决“用什么去教”的问题,是语文教学中的“交际的对象”,而不是“学习的对象”;“教学内容”“从教的方面说,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解决“实际教什么”的问题。

王荣生教授对语文教学活动形式的区分,实际上已经为我们指明了语文备课组教学研究的方向。由王荣生教授的“三分法”可以发现,语文教研的核心,首要任务在于建立相对完善的课程内容,其次在于探究教学内容,最次才是教材内容。

现实中的备课组教学研究,最常态的主题内容,恰恰是居于最次要位置的教材。很多时候,同行们将精力过多投放到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理解上,投放到对教材微言大义的条分缕析上,忽视对教材所传递的信息的有效研讨,更忽视对文本作为课程资源应该承载的课程目标的研究。如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着语文学科少慢差费现象的滋生蔓延。

正是基于对现实问题的理性认知,所以,应然状态下的备课组教学研究,就应该在每一次活动中,都锁定“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这两个重要研讨目标展开探究。所有的老师,都应该在全面了解具体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洞察该文本在教材中承载的教学任务,明了实现这一教学任务时应该采用或可能采用的教学技法。只有这样,备课组教学研究工作才能具有高瞻远瞩的价值,才能使研究活动具备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和实际操作中的实践意义。

其次,备课组的教学研究目的,不只为了解决一些近期教学中的具体事务,更为了从教育学心理学的层面上,通过全体成员的思考发现,推进组内全体教师教育理性思维的发展。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自然离不开创造性的思维。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高下的标准,除了升学率之外,更在于它是否能够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崇高理想、广阔胸怀、博爱精神、民主情操的新型公民。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自然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引领。

语文学科独具的人文性要素,使得语文教学理所应当地承担起了这份滋养灵魂的重任。然而,现实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很多时候并不能够用自己的铁肩担当起这份道义,除却越来越沉重的升学压力外,语文教师自身人文情怀和教育理性思维力的匮乏,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何才能培养出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情怀和教育理性思维力呢?最根本的方法当然是自身的学习与思考。但,强化内因的同时,外因也不可忽视。其中,在备课组的教研活动中有意识开展主题明确的专项研讨,就是一种良好的方法。具体而言,可以用如下一些措施落实这一活动:

1.专题学习。在明确主题意义的前提下,通过对精心挑选的优秀书刊以及网络上的精美短文的学习,对备课组全体成员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

2.佳作共读。采用组内成员推荐的方式,精挑一部分哲学着作和教育理论着作,在平时个体自由阅读的基础上,利用备课组集体活动时间,开展心得交流。

3.充分利用校园网的平台功用,在学校论坛上开设个人专题贴和备课组主贴,借助网络环境及时交流学习感悟,撰写学习心得和教育教学随笔。

可用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活动实施之初,为了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可以先在备课组内通过讨论制定一系列的奖惩措施,用惩戒来逼迫所有成员投入活动中。当这些活动成为习惯,或是当成员品尝到活动带来的益处时,自然也就能够自觉主动地做了。

第三,备课组的教学研究,是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具体教育教学疑难问题。活动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每一个个体,都能以一种“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积极心态,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热烈辩论,求同存异。

事务性的备课组活动中,总是少部分人布置任务,提出要求,大多数人会上洗耳恭听,会后想方设法完成任务。这样的活动,不会满足组内成员的教研需要。研究性的备课组活动中,对教学问题的探究是永恒的主题。无论职务高下年龄大小,大家都可以将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研究,都可以征对自己欣赏的文章推荐大家阅读,都可以在主题学习研讨及案例分析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此,每个人都具有了平等表达观点的机会,都拥有了提出问题或提出质疑的权力,都能够征对自身教育教学实际中的得失,或推广一种想法,或警示一种错误。这样一来,大家拥有了同等的话语权,拥有了均衡的研究机会,自然也就满足了所有成员的教研需求。

二、发展需求的满足,是备课组良性运作的现实目标

无论备课组的教研活动如何安排,满足其全体成员的专业成长发展需要都是至关重要的目标。备课组的教学研究内容除了商讨一些具体教学问题外,还应能满足教师自我提升的专业发展需求。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理论上而言,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基于个体经验,依据职业发展规律而不断提升、改进自我,以顺应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需求。教师专业知识的积累与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专业精神的养成与升华,都可以包含在专业发展需求这一概念中。

如何才能在备课组教学研究活动中最大限度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呢?

首先,备课组的教学研究活动,必须能最大程度的满足教师个体反思的需要。

北京师范大学杨明全先生曾对北京市石景山区840多位中学教师进行了专项调研。在他的调查中,35.3%的老师在完成“对于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您认为以下哪一项最有效果”这道选择题时,选择了“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

杨先生的调查数据,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需求。那么,备课组内的教学研究活动,如何才能激发教师的反思意识,同时最大限度满足这种反思需要呢?我认为,最关键的一条,在于“研”出问题。教学研究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既有问题,再发现新问题,如此,不断深入,专业知识才能不断深化,教师个体才能在这不断深入过程中反思自身,并通过反思自省而实现螺旋式提升。

备课组内“研”的氛围的确立,前文已有分析,这里不再啰嗦。

其次,备课组的教学研究活动,要能够给所有成员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上的启迪或引领。

不能满足参与者某种功利目的的活动,注定无法调动参与者的热情,更无法激发他的创造性。备课组内的教学研究活动,要想充分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备课组内的教学研究,可以通过如下几点满足这些需要:

1.条件允许时,采用“走出去”或“请进来”的方式,让老师们接触到真正具有引领意义的优秀分子。

2.创造或争取机会,将老师们推上前台,并集合全组的力量帮助他。

3.组内活动时,将理论进修放在重要位置。“学——思——评——悟——文”一以贯之,把每一次的学习都落在实处。

其三,备课组的教学研究活动,要能够在同伴互助中实现共同提高。

依旧是在杨明全先生的调查中,31.3%老师在回答上面的选择题时,选择了“同事之间的切磋与探讨”这一答案。而在回答“教学中对自己最有帮助的人”这一问题时,更是有67.1%的老师选择了“同事”这个答案。

由这两组数据,可以发现同伴互助在专业发展中的巨大影响力。因此,备课组内的教学研究活动,就应该围绕着同伴互助研究这一核心展开探究。

备课组内的同伴互助,可以从下面两方面着手强化:

1.以日常教学中的具体教学内容为切入点,在文本钻研、教法研讨、课程目标探究等问题上,通过互助合作,获得共同利益。

2.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享,机会均等,让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同等的权利。

其四,备课组的教学研究活动,要能够体现出实践创新精神。

唯有不断发现新问题,才能激发出备课组活动中的探究热情。新问题的发现,自然离不开永不停歇的实践、思考、探索、创新。所以,备课组的教学研究,应该在解决常规教学问题的基础上,始终将眼光锁定在国内外最新教育教学成果的学习探究中。备课组要勇于不断申报新课题,不断挑战新难题。只有具备了这种自我加压的精神,全体成员才能克服职业生涯中的倦怠感,才能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以浓郁的好奇心、强烈的好胜心、持久的责任心应对一切教育教学问题。具体可落实以下几点工作:

1.持之以恒地开展课题研究,使备课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始终处于研究状态中。

2.集全组之力,编撰相关教育教学文集。通过专业写作促进专业学习、专业思考。

3.在日常教学内容外,以备课组为基本单位,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

三、个性需求的满足,是备课组健康成长的内在动力

总有一些学校,将统一进度、案、统一作业、统一检测等最低层次的教研活动当作备课组活动的“精髓”。为了顺利推进这样的“统一”,甚至不惜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硬性规定备课组活动的方式与内容,将本该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演绎成为内容教条形式僵化的机械操作模式。这,实在是备课组教学研究中最大的悲哀。

教学永远是一个动态的流程。在这个常变常新的流程内,每个班级每个学生每个课任教师,都处在充满个性的流动学习态势中。针对备课组教学研究而言,无论是备课、授课、听课、评课,每一位成员都应该依顺了这变化特点,既把备课组内的教学研究当成自身思考认识这种变化的科研阵地,又把备课组的教学研究活动看做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更把备课组视为个性化专业成长的台阶。只有建立起这样的教学研究意识,备课组活动才有生命力。

备课组的教学研究,如何才能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成长的需求呢?

首先,摒弃简单草率的“统一”,真正落实集体备课的教研功能。

集体备课绝不等同于使用相同的教案采用相同的教学法授课。集体备课的目的,只是在于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的研究,确立日常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所谓的集体备课,备的仅仅是教学目标,是依照课程教学目标确立的教学重难点,是具体教学事务中的宏观思想导向。至于微观状态下的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操作流程、课堂信息反馈等,则必须针对班级学生的实有学情灵活处理。

其次,尊重教师个性,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提倡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探索。

在流派纷呈形式多元的语文教学领域,备课组对日常教学的探究,应该从各成员的学养、素养实际出发,致力于打造多种教学风格。诗意语文、深度语文、本色语文、简单语文,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模式,只要切实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就值得倡导,值得帮扶。备课组要在教学研究中善于发现并刻意打造成员的教学个性,要乐于让年轻教师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探索。如此,百花齐放中,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升。

教研活动内容篇(11)

对于教师来说,只有满足他们专业成长需要,能够解决他们工作中感到困惑的问题的教研活动,才能激发出教师内在的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动机和欲望。这就是说,要使主题教研活动取得实效,问题必须来源于教师的日常工作。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

1.“自下而上”式

我们面向全体教师发放了专题教研话题征集表,由教师提出问题和困惑教研处进行分析归纳提炼出具有共性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形成主题教研内容。

通过对“话题征集表”的汇总,我们确立了园本教研的专题内容为“区角活动的设置”。经过一个学期的研讨,我们发现教师对区角设置中材料的投放认识还不到位。因此,新学期教研活动的主题继续围绕区角,具体定位为“区角的材料投放与教师评价”。力求研出成效,研得透彻!

2.“自上而下”式

班级主题墙的创设是我们幼儿园起步较晚的一个内容。经教研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我们老师对主题墙的设置了解不多,很有必要以专题形式进行全园研讨。于是“自上而下”地产生了“主题墙的创设”这一专题。

3.自发式

每一个专题的研讨都需要一个过程,有时一个学期也只有一个全园性的研讨专题,这就无法解决老师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其他问题。为此,各教研小组根据各自的特点,整理出本教研小组的突出问题,在小组教研活动时进行讨论,形成可操作性的解决办法或指导意见。教研小组自发式的研讨能及时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困惑与问题,是对全园专题研讨的进一步补充。

二、研讨活动要形式多样,便于操作

1.教研组的集体活动

每周五下午为各年级组的教研活动时间,由教研组长负责。为提高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各教研组会根据专题内容变换活动形式,让每一位教师尝试轮流主持。每次的研讨方案都由主持人设计,研讨过程用录音笔实录下来,再由主持人完成文字记录。

2.“话题沙龙”的网上讨论

在我们幼儿园网站的“教育科研”栏目,围绕专题研讨活动开辟了“话题沙龙”。“话题沙龙”的主题就是专题研讨的内容。

由于各班幼儿人数较多,保证幼儿的安全是教师在组织幼儿户外活动中的难题。为此,我们进行了“开展安全而有序的户外活动”的专题研讨。许多老师纷纷跟帖。雪绒花老师的回帖是:(1)养成进行户外活动的常规:要求孩子排队有序进出教室、在户外集合的口令或信号让孩子明白并能遵守、玩大型玩具时不推不挤。(2)户外活动:出教室之前一定要给孩子打打“预防针”,告诉幼儿具体的要求、户外活动内容、户外活动范围等。(3)在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上下工夫,为孩子准备新颖、有趣的游戏就更能吸引孩子;组织幼儿时多分几个小组,同时进行游戏,减少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如此形式的讨论,为教师提供了自由表达,学习共享的机会,更拓宽了交流渠道,对日常专题研讨活动是很好的补充。

3.外出参观学习

在“班级活动区角的设置”和“教学主题墙的创设”两个专题的研讨活动中,我们组织了老师的外出学习。通过到上海、南京、广州、南昌等兄弟幼儿园的现场观摩,与幼教同行的零距离交流,老师们都能感受到每所幼儿园自己鲜明的特色。无论在各年龄段的区角内容、区角材料的投放,还是教师在活动中对孩子的指导都是那样的细致到位。这种直观的观摩学习,对指导教师的实践很有帮助,为专题研讨活动的有效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专家指导

专家的指导对研讨活动的顺利开展起到了引领作用。“班级区角活动的设置”专题研讨经过理论学习、教研组讨论、外出学习等环节的努力,各班级区角设置也初具规模。此时,我们又邀请了我省知名幼教专家亲临幼儿园,对全园所有班级的区角设置及孩子的活动情况进行全面的现场指导。从区角类型、材料投放、场地安排、出入规则、年龄层次、教师指导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点评。随后,专家对“班级区角活动设置的原则与策略”进行了集中的培训,解答了教师的许多困惑。如,如何加强活动区角的操作性、大中小各年龄段的活动区角层次性的体现、班级活动区角的设置要有助于幼儿能力的协调发展等等。对“班级区角活动的设置”的深入而有效地开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对开展幼儿园专题研讨活动的思考

1.要以学习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

做好专题研讨,首先要做的是理论学习。教师要根据研讨主题学习有关理论知识,这样,参加研讨时就不会对问题一无所知,这是开展专题研讨的重要基础。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并把理论的学习和日常的教育实践相结合,才能不断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在一个又一个的专题研讨活动中,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逐步积累。长此以往,教师就能拥有扎实的理论素养,教育科研活动的效果也因此有了稳固的基础。

2.要注重教研骨干的培养

我们特别注重教研骨干的培养,对热心教研工作,基本素质较高的教师给予更多的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使之成为科研处的中坚力量和中层管理人员。通过教研骨干的带动,发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通过组织教研活动、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展示评比结果等途径,促进相互了解,相互学习,让更多的教研骨干脱颖而出。

3.要注重资料的积累

每个专题都有专门的记录,包括实施方案、日程安排、过程实录和专题小结四个部分。每一专题的研讨,开始都由教研组制定出《专题研讨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和专题内容,与园内业务活动紧密结合,形成具体的《日程安排表》。研讨计划完成后,教研处根据某一阶段的研讨要进行本专题的文字总结。

4.要注重教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