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技能竞赛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2-02 05:29:18

技能竞赛论文

技能竞赛论文篇(1)

【分类号】G718.5

基金项目:该文为2015年度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基金课题《基于学生管理工作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研究》(2015d05)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会计技能竞赛在众多高职院校如火如荼开展,高校管理者在新的政策环境中,秉承着以赛促改,以赛促创新的理念推行管理和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在会计技能竞赛和学生活动中,却常存在重复性,重复性的项目开展导致资源没有进行合理的整合,长久会造成院校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难以创新,影响学生参加竞赛或活动的积极性。以校园品牌效应,校园文化活动与会计技能竞赛融合,能给高职院校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最终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资源,在会计系列专业发展上开拓创新。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氛围及发展方向

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并落实团的十七大工作部署,实现“十三五”时期奋斗目标,全国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都在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创新校园文化活动,促进校@文化繁荣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旨在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活动育人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应秉承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培养先进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而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能在精神层面上培养学生的与人沟通,待人处事,培养良好的性格,注重兴趣的培养,发展成健全的独立个体。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注重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融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激发教师和学生激情和创新能力,最终促进教学相长,院校长期发展永葆生机。

二、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现状

2012年,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成功开办。该项比赛是在仿真财务、税务、供应商等各种会计涉及的领域中进行的分岗位开放式的技能竞赛。高职院校为提高学校知名度,提高专业品牌度,积极参加会计技能竞赛,在短时间内获得业务成果。但高职院校参加这种技能竞赛的经验较浅,人才、培训、组织、后勤保障等方面,缺少实质性长期性鼓励性的制度政策措施作支撑,缺少经验,缺少完善的管理培训,缺少奖励性的措施,造成比赛准备时间急,准备不充足,分配资源过度浪费,例如选手培训过于粗糙,无人主动带队和主动报名培训。

三、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意义

会计技能竞赛能给高职院校带来不可或缺的优势:提高院校知名度,打造专业品牌,获得良好的业务成果,成功培养业务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培训队伍;也能在当中选拔良好的学生苗子作为定点的培养对象,最终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把学变成教中做,层层深入。但由于院校制度不一,重视程度不同,选拔学生、深入培训、奖励性的措施不足等,资源造成过度浪费。在工作管理中遇到比赛通知,才急忙准备,被动安排的情况屡见不鲜。迫切需要改变这一现象的科学可信的制度、方法和理念指导,具体的解决措施。

党和国家的治国方针政策都在营造一个永葆生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院校需要培训身心健全的社会实用性的合格人才,贯彻先进性、群众性、创新性、绿色、开发共享的核心发展理念。在这种发展理念和模式下,校园文化建设举足轻重。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先进的发展理念,推行先进的管理办法,有效实现资源整合,开展与院校各种专业相关的技能活动,能充分融入核心理念,贯彻党和国家的核心指导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和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目的相同,弘扬的精神一致,基于学生管理工作下,两者能有机融合,能大大提高院校资源高度分配,资源能实现科学地充分利用,能从院校范围内培养和挑选学生,能在院校范围内实现专业技能培训,能科学地实现鼓励性措施,有效解决会计技能竞赛的事先、事中、事后的各方面人才、财力问题。最终能从基本层面营造良好的培养人才氛围,打造具有健全人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用性人才。

四、建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长效机制

基于学生管理工作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能充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在院校各个层面能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先进性、创新性、绿色的办学和培养合格人才的理念。

(一)建立贯彻院校各层面的技能竞赛与文化活动融合的管理运行制度

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离不开院校党政领导班子的有力支持。建立科学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管理运行制度,技能竞赛活动就能顺利开展,解决事先、事中、事后准备不足,支持力度和关注度不够的等难题,有效提供工作效率。自上而下的制度落实,能有力推动校园文化会计技能竞赛关注度提升,保障会计技能专业提升的有效途径。

(二)树立以培养会计技能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品牌

在市场营销角度当中,每个产品都需要有品牌文化,在消费者群体中都需要有品牌口碑,建立品牌效应,在消费者某一种需要当中,能无意识地产生对某一品牌的需要时,品牌效应就会发生。而校园文化,在学生群体推广的过程当中,需要建立品牌效应。而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中,技能是核心。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宗旨也是在培训社会实用性的技能性人才。既然需要品牌,品牌跟技能在学生管理工作角度看,性质一致,若能推动以培训会计技能的校园品牌,无形中就推广了会计专业品牌效应,在教师和学生当中,产生品牌需要,品牌效应,即会计技能看品牌,品牌就是核心,培养会计技能就是校园文化,也是办学的宗旨,也是会计专业校园文化特有的品牌活动的核心观念。因此,推动会计技能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就是树立以培养会计技能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品牌。

(三)充分利用学生工作平台,把会计技能融入课余文化活动各层面

建立校园文化品牌会计技能活动。需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层层深入,实现点――线――面全面覆盖。在点的层面,通过学生个体,推广会计技能是专业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技能,在整个专业学习中,需加强训练,在群体推广中,面向学生个体的学生活动社团,能建立以专业技能为主导的社团,以课余时间为主,带动不同专业的学生,体会学习会计技能的趣味;在线的层面,以会计专业为主要学生群体,组织并举办以趣味性为主的会计技能竞赛,并在班级层面展开奖励;在面的层面,将会计专业系部组织和举办的会计技能竞赛,推送到全院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面向的活动必须是院级层面的各系不同的学生,以各系学生组队的形式,参加会计专业技能比赛,落实全院推广,把会计技能融入学生文化活动当中,最终实现点――线――面全覆盖。

(四)以校园品牌活动为契机,挖掘有潜力学生参加各种会计技能比赛

在实现点――线――面全面推广同时,通过现时各种消息传播渠道,在把会计技能竞赛这个校园文化品牌宣传到校外,增加院校在社会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通过宣传和组织举办会计技能竞校园文化品牌项目,能有效地挑选出有能力,有潜力的学生参加市、省、全国的各种会计技能比赛。参与过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会计技能竞赛的学生,都是有过硬的专业基础,较好的心理素质,在没有专业的培训参加更深一层的比赛前,已经通过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给学生有充分的锻炼和训练,在专业教学角度上,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克服遇到各种市级以上专业比赛准备不足带来的各种困难,有利于后续的培训和发展。

(五)培养学生教师及院校管理的创新能力

能推广和实现有树立校园文化品牌的会计技能竞赛,在学生管理层面,能带动组织和举办的老师们充分结合系部情况,系部的优势,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在历次的组织和举办当中能顺利掌握各种会计技能比赛的关键。在学生角度下,能在专业技能和待人做事上,能得到双方面的充分锻炼,能打开眼界,培养自身成为社会适用性的技能人才。

五、总结

在学生管理工作角度下,树立校园文化品牌效应,校园文化活动与会计技能竞赛融合,能给高职院校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开拓和运用更好的管理渠道,大大促进高职院校教学、学生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资源,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上的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技能竞赛论文篇(2)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职业技能竞赛,并出现白热化现象。众多高职院校对部级或省级、市级举办的,具有官方性质职业技能比赛给与过多关注,并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物力及实验设施,认为官方等级的荣誉称号分量重,有利于提升院校知名度,便于院校的招生宣传工作等一系列目的,这种带有功利性竞赛心态,严重违背了职业技能竞赛的比赛意义。因此降低行业企业竞赛的参与积极性,不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化发展。即使参与了业竞赛,认为获奖的荣誉分量轻,对院校没有实质性帮助,因此会在竞赛经费、实验设施等方面降低支持力度,这种重视官方级竞赛,忽视行业企业竞赛的态度违背了高职教育理念,不利于学生市场就业竞争能力的培养,这种缺乏企业行业竞赛技能型竞赛,会对校企合作产生诸多影响。

2、工业设计参赛的积极性低

院校学生在职业院校所有的学习科目、实训项目等都是为以后职业发展道路奠定基础。积极参与、踊跃报名各项职业技能竞赛,在比赛中总结经验、提高技术能力,发现自身不足,在以后的学习、培训中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提高就业竞争力。近年来,职业技能竞赛的参赛人员并无明显增加,甚至导致有些竞赛项目因参赛人员少等缘故,无法组队。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对企业工业设计技能竞赛的深刻认识,不了解竞赛对于自身的意义,导致大部分学生并不热衷于各个项目,缺少参赛积极性。这种状况的出现不利于选拔职业技能强、职业技能扎实的优秀人员;除此之外,一些学生对工业设计竞赛不重视,抱着不端正的态度,不遵守比赛纪律,怕吃苦的态度,对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严重缺乏。

二、参与工业设计职业技能竞赛的意义

1、健全技能竞赛制度

把学生从对荣誉的关注度转移到对工业设计职业技能的重视。对于国家举办或省级举办的官方性竞赛以及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技能竞赛给与相应充足的支持,结合学校工业设计教育理念、学院特色有选择性的参与职业技能经常赛。以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道路来说,其行业企业竞赛更有利于职业道路拓展,通过这种形式,提前接触工作岗位,了解实际工作流程,有利于学生零距离就业。目前,随着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许多企业加快了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步伐,许多官方性质的职业技能竞赛项目,不仅仅局限在了国家、省市单位,现如今逐渐由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承办。因此,进一步促进了参与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竞赛的积极性。

2、营造了学院学习氛围

通过对自身能力的针对性训练,为以后在岗位的适应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从这一层面来说,对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技能学习的全面性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教学理念的实现。

3、深化指导工业设计教师的专业性

许多企业岗位要求的技术能力,在职业技能竞赛中都有体现,这需要指导老师帮助学生分析当下就业形势及要求所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全面了解竞赛项目、规则、注意事项等做好赛前准备,这既是对指导教师的考验,也是对学院学生应变能力、适应能力的考验,促进“教学相长”的良好面貌的形成。促进社会对教育的支持与关注,为高职院校的技能人才给与高度认可和接纳。

4、促进了高职院校的改革

学生仅仅掌握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因此注重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相融合的教学特色;在工业设计课程专业的选择方面,逐渐重视学科的应用型、岗位实用性;结合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规范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技能竞赛论文篇(3)

2.利用技能竞赛实现对专业教学的改革

畜牧兽医专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满足不了农业生产实践需求且教学内容太过陈旧的问题。其办学模式采用封闭式,服务功能太过单一。学生由于缺乏综合的实训而导致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偏低。在教学上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依旧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手段,重视应试教育。种种现状表明,必须加大对中职畜牧兽医教学的改革力度,灵活运用技能竞赛,从而推动我国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技能竞赛要求参赛选手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技能竞赛可作为该专业实现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中职畜牧兽医技能竞赛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境和工作任务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建立在任务和项目的基础上。例如,某年以中职院校开展畜牧兽医外科手术技能竞赛活动,工作任务为“犬胃切开术与缝合”,竞赛中考察的是学生的术前准备工作、腹腔切开技巧、胃切开缝合技巧以及腹腔缝合技巧等,学生在竞赛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取得良好的竞赛成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在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时,学生应明确的知道的种类以及各种剂量的正确使用,将理论知识实践在动物身上,培养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技能竞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中职畜牧兽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的动手实践能力。学校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确定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目标,不断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在中职畜牧兽医教学改革中灵活运用技能竞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会自觉运用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相互联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自身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判断问题的能力。在竞赛中还能使得学生树立起终身学习、勤与思考、敏于观察的学习理念,学生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等的职业道德也得到培养。例如,某校在举办技能竞赛时,利用竞赛机制强化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在竞赛中运用自身所学知识,不断解决各种问题,其成就感油然而生,慢慢意识到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在竞赛项目中培养自身勤于思考、敏于观察的学习习惯,且学生的挑战竞赛、承受竞赛压力的能力也得到很好地锻炼。经过一次竞赛,学生们明白自身应强化知识的学习,不断培养分析问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加强竞赛前的锻炼,努力在竞赛中获得良好成绩。竞赛结束后学生应总结经验,明确自身下一步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迎接下一次技能竞赛的挑战。学生在不断参与竞赛任务并获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其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无形当中得到提升,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也得到提升。

技能竞赛论文篇(4)

在一个班级中,将学生分为6-8人一组。教师先订好组合的原则:按计算机操作的熟练程度、识图的基础知识和组织能力的强弱进行分组,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一个副组长,全班设立一个课代表。然后由学生自由组合,之后,教师对小组成员作适当调整,以使各组得到最佳的组合,满足教学需要。

1.2以任务驱动法引领、采用工作仿真模式

将竞赛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以项目为主线,以任务的方式下达给学生,明确这些任务是实际工作中的项目任务,让学生以“工作项目任务”为动力,完成竞赛内容,增加他们的成就感。

1.3采用激励机制,提升师生的参与度

我们的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积极参与。自2006年以来,学校每年都举办校级技能大赛,将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相融合,制订了大赛奖励办法和技能大赛管理制度。

1.4激励老师到企业上岗挂职,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

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要求很高,且竞赛内容反映了行业的发展动向及最新技术,因此,作为指导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而且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将企业的最新技术带回到课堂。技能竞赛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如果由一个教师来承担,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2将技能竞赛引入课堂教学的效果

2.1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便于课堂纪律的组织和管理

采取竞赛方式教学后,课堂的气氛活跃了,学生参与度得到提升。从完成作业情况来看,以往每个班总存在十多个学生欠交作业的情况,作业提交率只有70%左右,现在这种情况大为改观,作业提交率高达94%,平均一个班只有2到3个学生欠交作业。同时,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2.2提高教学效果,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采取竞赛教学模式后,有效地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使校企合作得到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得到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与以往相比得到提高,班级的建筑CAD课程的平均成绩也由以前的64分提高到现在的76分,及格率、优秀和良好等级的人数有较大提升。

2.3增强中职学生的竞争观念和协作精神,培养团队合作与竞争意识

把技能大赛引入课堂教学,将企业的竞争和协作的观念引入到常规教学中,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体验了竞争和协作带来的愉悦,认识到了个体存在的价值,提高了个人的能力,增强了竞争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4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了一批教学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教师

采用竞赛式教学,教师在上课和备课上更下足功夫,并在课后不断地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现在教师参与顶岗挂职的人数逐年攀升,部分专业教师也成为企业的专家。

2.5建立了技能大赛与教学相结合的平台,完善了教学制度

学校每年都举办一次校级技能大赛,建立技能大赛的实训室,制订相关的竞赛激励制度。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报名参加一次技能大赛,对获奖的学生还给予学分和物质奖励。

技能竞赛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046-03

技能竞赛是对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的综合检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技艺展示舞台,是推动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助推器。随着技能竞赛的常态化,竞赛的范围越来越广,竞赛的项目越来越细,竞赛的内容更加贴近企业的生产实践。通过技能竞赛的开展,引导了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促进了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和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了中职学校的技能教学质量。

技能竞赛是观念、技术、人才、经济的竞争,由于各个参赛学校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办学条件的悬殊不均、专业师资队伍技能水平的差距等,在技能竞赛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对竞赛的组织和训练带来了负面影响,是技能竞赛中的不利因素。基于多年参与技能竞赛的实践,笔者现分析和梳理竞赛中存在的诸多不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现状分析

(一)常规教学与竞赛训练的“双轨制”现象

技能竞赛的宗旨是参赛学校之间的“参与、交流、竞技、提高”,通过竞赛强化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当前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很多学校的竞赛训练与常规教学是分割管理,实行“双轨制”模式。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技能竞赛项目及要求与国家指导性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要求相比有偏差;二是技能竞赛项目及要求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相比有偏差;三是技能竞赛要求与常规教学的要求不完全一致,技能竞赛的标准高于常规教学的标准。

指导性教学计划实施、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训练都是学校重要的教学工作,尽管宗旨和目标是一致的,但是三者具体的实施要求不同,学校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技能鉴定和技能竞赛工作,必然会采取不同教学策略。于是,许多学校为了突出技能竞赛训练、提高竞赛成绩,购置竞赛专用设备,对参赛选手另起炉灶,进行专项训练,并将竞赛训练内容、竞赛人员安排、竞赛训练设备与常规教学内容、常规教学人员、常规教学设备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分割管理。这就必然使得竞赛训练与技能教学形成“双轨制”,造成了人、财、物的浪费,也加重了参赛学校的负担。

(二)教学资源使用的不均衡现象

中职学校教学资源使用不均衡主要因为竞赛训练与常规教学采取了分割管理,使得许多学校受资金、设备和师资资源的限制,将最先进教学设备用于竞赛训练,用最优秀的专业教师专门指导参赛学生。这就必然导致少数参赛学生占用了学校的最优质资源(设备和专业教师),而其他大部分学生只能用少部分资源完成教学任务,造成了学校的教学资源使用不匹配、不均衡。

教学条件较差的学校情况更为严重,专业教师和教学设备总量本身就不足,根本不能同时满足竞赛训练与技能教学的需要。但是为了参加竞赛,学校只能将仅有的教学资源给少部分参赛学生使用,这就严重影响了常规教学,使得大部分学生技能教学的训练工位不够、教学时数不足。另外,有些用于竞赛的设备并不适用于常规教学的技能训练,为了保证连续参赛,每年的竞赛设备更新都是一笔不小的资金投入,这样必然会导致参赛设备的使用率和利用率降低。

(三)易导致中职学校培养出技能偏才

当前,有些中职学校在技能竞赛获奖的荣誉驱动下,育人模式出现了“重技能、轻知识”的现象。学校不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专门用于技能竞赛选手的训练,从入校开始就选拔和培养参赛“苗子”,开设“技能竞赛奥赛班”、“应赛班”和“竞赛训练班”等,即采用“技能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教学方式主要以技能竞赛为目标,以技能水平的高低来检测教育结果。由于训练内容单一、针对性强,仅局限于技能竞赛项目规定的标准和要求,这种做法必然会带来很多问题,如限制了选手能力的充分发挥,使得选手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这种做法也偏离了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出现了“技能偏才、怪才”。“技能偏才”尽管技能水平较高,但由于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训练,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面窄,难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因此,这类学生面对的就业岗位少、就业面狭窄,难以应对日后职业岗位的流动和变化,也即影响了竞赛选手未来的职业生涯,限制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不对称”现象影响了竞赛的公平性

公正、公平是技能竞赛的基本原则,是社会的普遍价值观,是所有参赛人员平等参加竞赛的集中体现。公正、公平体现在技能竞赛的方方面面,贯串于技能竞赛的全过程,是举办和谐竞赛的前提条件。

由于参赛学校覆盖面大、参赛人员多、参赛项目广,在组织技能竞赛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对称”现象并影响着竞赛的公平、公正性。一是由于竞赛设备通常是大赛指定商家、指定品牌、指定型号,采用“一口价”的形式,价格普遍较高,在设备采购中只能采用单一来源的设备。这就为学校低价购置设备增添了很多困难,同时为商家高价出售增加了砝码,这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无疑是一种负担。有的学校常常由于资金缺乏,购买设备困难,无法参加竞赛,使得选手失去了参赛机会。这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参赛学校是不公平的,对参赛选手也是不公平的。二是在竞赛中,有的学校既是承办学校又是参赛学校,比其他参赛学校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比赛前获取了竞赛设备、竞赛场地、竞赛备料等与竞赛相关的信息,使得承办学校与其他参赛学校在信息上出现严重“不对称”现象。特别是连续承办多届竞赛的学校,其竞赛选手对于竞赛设备、竞赛场地、竞赛环境的熟悉程度及在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等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这些必然会导致竞赛的不公平性。还有个别承办学校利用竞赛中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做出了不规范行为,这就直接影响了竞赛的公平性,影响了其他参赛单位的积极性。

建议

(一)建立“教赛”常态管理和选手选拔机制

要解决教学与训练的“双轨制”现象,必须建立“教赛”常态管理和选手选拔机制,即赛学结合,学练一体,在同一个时间和同一个空间共同完成竞赛和教学训练任务,使得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达到共存共融,不分彼此,促进教学质量和技能竞赛成绩的双丰收。

技能竞赛是中职学校教学活动的一种延续,是教学成果的综合展示。离开常规教学谈技能竞赛缺乏系统性,离开技能竞赛谈常规教学又缺乏竞争性,竞赛成绩的背后需要良好的常规教学做基础,需要不懈的日常努力。应通过建立教学与竞赛常态管理机制,将竞赛的选拔机制融入学校教学改革中,将竞赛的标准融入到学校专业建设中,将竞赛的项目融入到教学训练中,将竞赛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技能竞赛调节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促进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转变中职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推动中职学校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真正体现技能竞赛所倡导的“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知、以赛促建”的宗旨。同时,通过专业建设为技能竞赛提供坚实的理论与技术基础,通过课程改革为技能竞赛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技能水平的优秀选手,将竞赛机制引入到常规教学中,使竞争意识融入到教学方式的改革中,在教学中包含竞赛,在竞赛中体现教学,形成名副其实的“教赛一体化”。

(二)建立校企资源共享机制

解决教学资源使用“不均衡”现象,一方面,要通过建立“教赛一体化”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教学设备和教师资源,缓解教学资源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校企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企业或社会各种资源为中职生技能训练提供支持和服务。

校企合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中职学校技能竞赛是一个成就人才、发现人才的过程,应通过技能竞赛为企业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中职学校技能竞赛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为校企合作赋予了新的内涵,其目的就是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中职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发挥企业的设备和人才优势,为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创造条件和提供支持,其也是中职学校和生产企业合作的桥梁和有效载体。

政府应给予企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受和吸纳中职学校竞赛选手到生产一线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增强选手对生产过程的感知,提高选手对技能竞赛项目的认知。中职学校要积极关注行业发展动向,主动与地方企业联系加强合作,广泛听取企业对实训基地提出的建议,与企业共建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吸纳地方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全过程、全方位地参与技能竞赛方案的制定、选手的选拔、训练的指导、竞赛对策的研究,共同分享技能竞赛的成果。要通过聘请企业能工巧匠精心传授和指导,不断提升参赛选手技能训练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推动中职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校企资源共享机制,形成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模式。

(三)建立参赛选手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总理在湖北思远信息技术培训学院考察时勉励学生们既要学知识,又要学技能;既要会动脑,又要会动手;既要学会生存,又要懂得做人。在对技能竞赛选手的选拔和训练过程中,应全面体现温总理的讲话精神。从参赛角度来看,选手的成绩不仅受技能操作水平的影响,更多的还受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职业素质、个人心理素质及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的影响。因此,建立中职学校参赛选手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重视选手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 中职学校的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过程。掌握技能的操作与系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一方面,技能操作的掌握是以一定的系统理论知识为前提的;另一方面,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技能操作的深度掌握,影响着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在中职学校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技能竞赛选手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

注重选手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坚持全面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第一次出现在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这充分说明国家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内容。针对技能竞赛的参赛选手,更有必要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解压,应针对不同的选手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引导和心理互动,以缓解、减轻选手的心理压力,消除选手的紧张、恐惧等心理障碍,增强竞赛选手的勇气和自信心,确保选手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使得参赛选手在竞赛中控制好比赛节奏,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有序而沉稳地完成每一个项目和动作,不到竞赛结束,绝不轻言放弃,培养选手顽强、拼搏的竞争意识。

培养选手独当一面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团队中成员之间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团队协作不仅要强调个人的成果,更多的是突出团队的整体业绩。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个人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技能竞赛的开展,在近几年中,中职学校技能竞赛在项目设置上越来越体现企业的生产实践,反映现代大工业、大企业的发展,并更加着重于装配制造、设备安装等行业的发展,设置了团体竞赛项目,突出了团队合作的理念。中职学校应将企业文化、团队意识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和竞赛训练中,努力培养选手独当一面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培养选手的职业素质和“三创”能力 职业素质是个体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中职学校要重视参赛选手的终身学习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将创新、创业、创优教育纳入竞赛训练中,激发选手的创新能力,关注选手的个性发展,培育选手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要按照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培养参赛选手的职业认同感、忠诚度、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加大对选手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规范等素质的教育,使竞赛选手不仅能够适应当前企业和社会的需要,还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革,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技能竞赛的赛点承办轮换或第三方承办机制

建立技能竞赛的赛点承办轮换或第三方承办机制,可以为中职学校提供均等的承办竞赛的机会,从而调动所有中职学校参与技能竞赛的积极性,减少竞赛中人为因素造成的不规范现象,改变承办学校的选手对于场地、设备和环境的客观存在的优越性,避免或者减少技能竞赛中的“不对称”现象,最大限度地确保技能竞赛的公平与公正,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竞技氛围。

竞赛的轮流承办能够为更多中职学校提供发展空间,有利于推动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能够成为承办竞赛,或者成功承办技能竞赛是学校的一种荣誉,更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同时,通过举办技能竞赛能够争取专项资金,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增强校际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提高学校知名度,促进学校的内涵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可以说,技能竞赛是中职学校竞技“奥运会”,是选手之间技能的大比拼。竞赛承办的轮流制能够增加中职学校和选手对技能竞赛在精神层面的深度理解,弘扬大练技能和勇于拼搏的比拼精神,有利于中职学校展示风采和树立形象,有利于选手展示最佳竞技状态和发挥最高水平。

参考文献:

[1]史文生.论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功能及其发展[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22).

[2]吴承霞,马哲.以技能竞赛引领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河南教育(下旬),2010(4).

[3]史文生.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研究[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203.

技能竞赛论文篇(6)

职业教育的技能竞赛是由各级职业院校和有关行业部门、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专业教学标准、技能训练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开展的群众性教育类比赛活动。目前,全国职业学校汽车专业的职业技能竞赛已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多层次技能竞赛的格局,参赛学校和选手逐届增多,比赛规模不断扩大,比赛大类、比赛项目逐年增加,社会影响日益增强[ 1]。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名校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研究职业技能竞赛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探索职业技能竞赛引领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技能竞赛对汽车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的促进作用

1.职业技能竞赛促进了教师现代教育理念的转变

职业教育要关注行业企业对用人的需求,要以就业为导向,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而且汽车专业技能竞赛的比赛内容和评分标准非常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具体表现在技能竞赛的项目设置和评判标准中,这将引领职业学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强专业技能教学,提高汽车专业教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能力,促进职业学校教师认识的转变。汽车专业课教师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力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水平,方能有效的指导学生,使其在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2.职业技能竞赛促进了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教师从本质上是要求教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原来的偏理论教学转变成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汽车专业教师通过本人参加和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了解赛项规程,研究大赛文件,了解了汽车行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需求,掌握了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及时改进专业教学方法,把"填鸭式"教学方法转变成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项目教学法,教学内容贴近企业实际,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更加注重理实一体。

3.职业技能竞赛促进了教师个人职业技能的提升

竞赛检验了教师的职业技能,教师必须精通比赛项目,熟悉企业行业当前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灵活运用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任务驱动法。因为竞赛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高低和竞赛教师的指导密不可分。为了适应技能竞赛的要求,保障教师队伍良性发展,技能竞赛的指导教师要到企业第一线进行专业实践训练,特别是缺乏专业经验的新教师,通过顶岗实习来适应技能竞赛所参照的实际工作环境。

以我校指导竞赛老师的经验来说,只有指导教师的素质过硬,学生才能在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所以,技能竞赛要求教师必须自我学习,重技能、重创新、重实践的评价,锻炼自己的实践技能。这就对职业院校汽车专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汽车专业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个人职业技能得到了提升[1]。

4. 职业技能竞赛促进了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在技能竞赛的准备过程中,单靠一位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加强合作与交流,相互学习。因为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即使是教授同一课程的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明显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了,很多教学中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职业技能竞赛为培养与训练教师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体现的是职业领域中对职业技术人员团队合作的要求。特别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有的参赛项目是团体赛,从参赛方案的制定,到训练计划的实施,都离不开师生间的同心协力、全力以赴[2]。这样就促进了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传播,在教师队伍中形成了良好的氛围,促进了教师队伍朝着更高职业技能水平的方向发展。

二、职业技能竞赛在执行过程中对师资队伍建设的不利影响

总理强调:"只有职业教育才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应是大众化教育,技能大赛制度也强调"技能大赛要由少数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转变",但是一些职业院校受竞赛功利化倾向的影响,举全校之力抓大赛、以赛代考、以赛代学。师资、设备等教学资源不计成本向大赛学生倾斜,严重背离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因此,职业院校应不要"重名次轻过程",应该鼓励教师团队参与或轮流参与指导技能大赛,让更多的教师参与指导技能大赛得到提升,并鼓励指导教师参与到课程建设、课程改革、课程教学中去,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同时,职业院校培养的目标应是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技能大赛的侧重点在于职业技能的提升,但并非意味着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有些学校为了在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狠抓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而忽略了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而走向注重技能而忽略理论的另一种极端。学生刚人学不久就被挑选出来参加技能比赛培训,理论知识只是简单传授,大部分时间用来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中,专攻参赛项目,各级比赛时间跨度长,不能完成教学计划的规定内容,对正常教学工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最终导致即使在大赛中侥幸获奖却失去了大学时光应有的人文素养的系统培养和应有的专业理论知识,或者在学校备战大赛不充分的情况下因没有合理的教学秩序作后盾而悲哀的成了大赛的牺牲品。因此落实竞赛制度,应基于正常教学计划,以赛促教,在校内开展丰富的技能比赛活动,从而让竞赛做到精英生与大众生一起抓,真正普及全体学生,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通过技能竞赛加快了教师队伍建设速度,培养出了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也有利于探索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但是也不能过分夸大职业技能竞赛,在执行过程中不应该脱离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的理念,不能弱化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 1] 李君晖. 技能竞赛导向下的汽车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 科技向导,2013(8).

技能竞赛论文篇(7)

一.大学生科技竞赛的课程建设

1.分层次开设各类科技竞赛选修课

学校在组织大学生科技竞赛时,遵循“两个导向”原则:一是科普性导向,即竞赛要面向广大同学,使更多同学了解科技竞赛并参与进来;二是科研性导向,即各教学单位举办专业性强、水平高的科技竞赛。因此在选修课开设方面,学校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分层次开设科技竞赛选修课。如面向没有电子设计基础知识的学生开设电子设计基础班,采用大班教学形式,一般120~140人左右,以普及科技竞赛基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而对于具有电子设计基础知识的学生则开设电子设计提高班,采用中班教学形式,一般60~80人左右,以提高科技竞赛能力为目的;另外,对达到电子设计提高班水平且有初步参赛意向的学生开设电子设计竞赛班,采用小班教学形式,一般为40~50人左右,以培养竞赛选手为目的。

2.面向竞赛学生开设科技竞赛训练课

训练课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集中训练借鉴“商品超市”和“菜单选择”的管理理念分成不同的课程模块,如计算机程序编程、设计规划、论文撰写、信息处理、团队分工协作、案例分析、实战训练等模块,竞赛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选择部分课程模块重点训练。部分课程模块用于强化训练,部分课程模块用于基础训练。集中训练课由经验丰富的竞赛指导教师主讲,以课堂讲授和练习为主,对竞赛学生的应战能力进行统一培养与集训。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对最终参赛的选手进行所有模块的综合训练。

分散训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自学过程中,碰到疑问或困难时,竞赛指导老师负责答疑指导。

3.合理安排各类不同性质课程的教学内容

竞赛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侧重将竞赛思想和内容融入其课程教学中。如在高等数学、概率论等课程中,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其中;在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课程中,可选择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教学。

选修课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面向对象,各有侧重。基础班侧重竞赛基本知识的普及教学,以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提高班侧重竞赛基本技能提高,能进行简单的竞赛设计,以提高科技竞赛能力为目的;竞赛班侧重竞赛实战内容的辅导,以培养竞赛选手为目的。

训练课侧重竞赛内容的强化和竞赛辅助技能技巧的训练。

除合理安排各类不同性质课程的教学内容外,学校还鼓励竞赛指导教师自编竞赛教材和讲义,集体备课,在教学内容中吸取竞赛内容和经验,适当引进国外原版专业教材并采用双语教学,使竞赛教育向多形式,高层次发展。

4.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网络课程建设

网络应用于教学领域,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便捷的学习机会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使教学的适应性得以加强。我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建设100门网络课程,其中就包含了大学生电子设计、数学建模、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科技竞赛网络课程的建设。

科技竞赛网络课程网站建设要求包含教学文件、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课外自学课件、课堂作业习题、课外综合习题、模拟考试平台、在线讨论(留言板)区、历届学生竞赛获奖成果等内容。目前已建成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网络课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网站,学生的课堂作业、课外练习通过网络进行,模拟网上考试已通过测试,准备逐步推广使用。

针对科技竞赛网络课程网站的建设,学校明确要求网站内容每学期必须有更新,特别是作业与试题每学期要有30%的内容调整;在线讨论必须经常关注,及时答复;每次竞赛完成后,相关内容应在4周内完成上传。

二、大学生科技竞赛的训练组织

1.建立大学生科技竞赛网站

为进一步宣传推广科技竞赛,学校建立了大学生科技竞赛网站。在整合、扩充原有竞赛网站的基础上,建成了竞赛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并兼具互动交流功能的网络空间。网站包含竞赛种类、类别、竞赛时间、历届竞赛等基本介绍,学生竞赛成果展示,竞赛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学历、研究方向、教学研究成果等基本团队情况介绍,统计、分析、撰写等竞赛技能知识介绍,在线提问与交流等,并能与学校相关科技竞赛网络课程网站快速链接,让学生能全面深入了解各类科技竞赛。网站深受同学好评,成为学校科技竞赛的最佳前沿阵地和宣传窗口。

2.加强训练指导教师团队建设

学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科技竞赛训练指导教师的培育与团队建设工作。在教学业务方面,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和规模的教学研讨,集体讨论教学大纲、编写训练教材、完善教学文件、探索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通过训练指导教师的共同参与,确定了各类课程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定位。鼓励并支持训练指导教师开展各项科研工作,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促进教学,全面提升竞赛水平。

我们还采取“1+1”训练指导教师培养方式,即每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带一名新指导教师,通过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教学指导作用。同时,“1+1”培养方式也保证了训练指导教师队伍的稳定。

3.加强竞赛技巧训练

学校通过开设训练课,分模块对学生进行长期竞赛训练,在竞赛相关技巧训练中,有三个技巧特别需要重视和加强。

(1)信息处理。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与发展,通过网络可以快速获取各个领域的知识,但哪些信息对竞赛更有效以及如何选择信息,却让很多学生头疼。加强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的和必须掌握的信息,建立信息评价标准体系,学会选择有意义的信息,将对竞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论文撰写。竞赛最后提交的成果形式是科技论文(部分需设计作品),因此,论文撰写质量直接关系着科技竞赛的成绩,加强论文撰写的规范性训练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设置了科技论文的撰写模版,对论文的结构安排、撰写格式、文法与表达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3)团队协作。每组参赛队设立一个指挥员,每个队员在竞赛中各有分工。在设计策划中,要求队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群策群力、默契配合,要求队员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都能相互帮助、团结协作,使整个竞赛有条不紊。

4.参赛选手培养程序

通过分层次开设选修课,学校有了一支相对固定的竞赛选手队伍。我们学校的做法是:竞赛选手在提高班中产生,根据学生在提高班中的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对其总平均成绩进行排名,在学生有参赛意愿的前提下,择优录取,组成竞赛班。通过竞赛班的实战训练,学生对相关科技竞赛的内容、设计思路有所了解,也具有了一定的竞赛技能。同时,要求竞赛班的所有学生均需参加训练课的集中学习,但可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相关训练模块;空余时间可以通过大学生科技竞赛网站进行分散自学。参赛选手在竞赛班中产生,根据学生在竞赛班中的成绩排名,择优录取。参赛选手必须经过训练班所有模块的集中强化学习,组队时兼顾学生不同的技能特长,做到优势互补。

三、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积极开展科技竞赛活动,努力培养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和能力,搭建学生科技创新的平台,是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保障。

技能竞赛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1―0112―04

投稿日期:2006-10-12

作者简介:王宏(1972-),男,山东青岛人,健美操国家集训队总教练、健美操国际级裁判,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通讯作者:田麦久。

目前,国内外运动训练学理论界关于运动员自身竞技状态、参赛过程中竞技能力表现的研究尚多;对于怎样合理运用规则有效控制对手,以及比赛过程运动员凭借自身的竞技表现对裁判行为施加合法影响的研究和理论层面的升华尚属空白。

本文拟把高水平竞技选手在参赛过程的自身表现、对手表现、和评判过程等多元化因素加以解析,并对最终的参赛结果进行回归性认识,目的在于更有效的对不同运动项目的参赛问题实施行为控制,从一般训练学理论的高度认识影响参赛结果的共性化问题,突出现代运动训练学在各单项最高竞技水平的训练和参赛阶段的应用理论指导价值,体现现代运动训练学在我国步入竞技体育强国阶段的学科价值。

1 体育系统思想

系统思想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古希腊和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中,已经把自然界看为是一个整体,看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阐明了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这种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整体思想是现代系统思想的渊源。

体育运动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一种实践行为,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竞技活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竞技运动的审美观念也逐渐形成,竞技体育逐渐与宗教、军事和生产劳动分离出来,成为一种更具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现象。

运用系统的思想审视竞技体育的结构和功能,是系统论方法在体育领域的实际运用,将体育与其它社会文化现象并行陈列并予以横向分析,进一步加深对竞技体育训练和参赛的规律性认识和理论升华,从而更有效的反馈到指导实践的行为过程中。

2 不同项目参赛结果的评定方法

参赛结果是运动员的参赛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的竞技水平,也包括运动竞赛的结果,即胜负或名次。对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

胜负或名次是反映参赛结果的重要标志,在许多情况下,其意义甚至超过了运动员所表现出的竞技水平高低。

对任何一个竞技体育运动项目而言,主要包括训练和参赛两大系统,训练系统是相对封闭的,参赛系统是相对开放的,不同评分类型运动项目训练和参赛系统开放度不同,形成了下述明显差异:差异小,参赛结果可控性大;差异大,参赛结果可控性小。

3 参赛结果的影响因素

田麦久在1988年提出运动员参赛的结果取决于三大因素。即运动员自身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和参赛结果的评定行为,首次揭示了运动员参赛结果影响因素的多元性特征。

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胜负状况或所取得的名次,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原因是自身在比赛中表现出的竞技水平,除此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竞赛对手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同时还受裁判行为的影响。裁判行为包括:裁判员的道德和业务水平,参赛结果的评定方法,以及竞赛规则三个因素。

4 影响参赛结果三元因素的可控性分析

控制是人的目的,控制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信息和反馈。要进行控制必须了解对象的状态,发出指令及知道指令的执行情况,因而和被控制对象之间必须存在通信关系,而控制和通信过程的关键要求就是信息。反馈是指控制系统把系统的输出通过一定的信息变换返送到输入端,对输入信息产生影响,从而改变原来的输入输出关系,实现控制作用,以达到预期目的。实施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保持系统的稳定状态和维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

对于可以进行信息变换和反馈控制的系统成为可控系统,不能够进行信息变换或反馈控制的系统成为不可控系统。可控系统可以是通过长期训练建立起稳定的结构,例如: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构成落实训练计划的稳定模式、长期建立起的稳定人际关系、主观性评分项目中运动员完成动作的顺序等;也可以是对参赛条件信息的及时掌握,通过认知过程转化为可控信息,例如:参赛秩序的安排、场地器材的性能、裁判职责的分工、主要竞争对手的参赛信息等。

对于无法转换的非可控系统无须浪费时间,避免扰动因素对可控系统的干扰,切实保障运动员参赛的可控过程。

4.1运动员自身的竞技表现运动员与教练员在长期的训练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可控性强的封闭系统,该系统在竞赛的特殊环境中突变为可控性减弱的开放系统称之为竞技能力表现系统。该系统在参赛时空中能够稳定地发挥系统功能,是提高参赛可控性的核心因素。

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是竞技体育的两个中心环节,而竞技能力和竞技状态又是这两个中心环节中的核心内容。训练的目的就是不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以形成更高水平的竞技状态。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综合。高水平训练的目的是提高控制参赛的能力。比赛获胜不是看运动员自身超水平发挥比对手强多少,而是怎样让自己稳定的发挥,从而降低参赛过程中的失误率。

竞技状态是运动员为参加比赛而通过运动训练所形成的准备状态,是竞技能力在时空上的变化。竞技状态具有时相性、相对性与可控性的特征,不同项群的竞技状态有不同表现特征。

最佳竞技状态是指运动员为参加比赛而通过运动训练所形成的最适宜的准备状态,其目的是参加比赛,在比赛中发挥出本人的最高水平。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是长期艰苦训练及科学有效地安排训练的成果。影响最佳竞技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训练安排、运动员状态和客观环境,对这些因素的认识和控制,将有利于促进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

最佳竞技状态只是一种准备状态,就准备状态而言是最佳的、最适宜的,但参赛结果是否能发挥出最高水平还要看比赛的对手情况、比赛的场地、天气等条件;即使表现出高水平的竞技能力,能否获得好的参赛成绩,同时还要依赖于裁判员对参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竞技能力是竞技状态形成、发展的基础,没有竞技能力作

保障,不可能有良好竞技状态的形成,也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比赛成绩,而竞技状态的好坏则影响着竞技能力的发挥效果。要想比赛胜利,没有超人的竞技能力不行,而具备很高竞技能力的运动员不一定能取得比赛的最后胜利,这是因为参赛结果除了取决于参赛队员间竞技实力的较量,关键时刻还取决于教练、裁判、观众及商业效果等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

4.2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胜负状况或所取得的名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竞赛对手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对手在比赛过程中有良好的竞技表现,是对自身竞技能力表现系统稳定结构的扰动因素。对于测量类和评分类运动项目而言,这属于影响运动员心理稳定的扰动因素;对于对抗性项目而言,直接成为影响自身竞技能力发挥的限制因素和自身制定战术方案的行为依据。

在远离平衡的状态时,运动员心理随意的一次非常小扰动或涨落,因为非线性相干作用,可以被放大成为巨大破坏结构的波澜。因此参赛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外界干扰因素侵袭到自身竞技能力表现系统的内部。

4.3参赛结果的评定从美学角度来理解竞技体育,属于艺术美的范畴。“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它是由心灵产生的再生的美。”既然如此,裁判员对参赛结果的判定过程中,势必受到裁判员自身心理活动的影响。综上而述,对影响参赛结果因素的可控性分析如下表:

4.4参赛结果的后续影响 由于人类的审美意识具有可重复性特点,因此使得运动员参赛过程中表现出的动作信息体现出延续性价值,即本次比赛的表现受到上次参赛裁判印象的影响,同时延续到下次比赛中去。这突出表现在主观评分类项目中,上届冠军只要竞技状态不下降,参赛时保持稳定发挥,本届的卫冕基本在裁判的思维中形成定势;对抗性评判项目中,两队再次交锋,势必会产生对上次接兵的回忆。

“系统的定向刺激缺乏连续性,从而会影响本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因此怎样充分扩大本次参赛的优异成绩对下次参赛的影响,在当今赛事频繁的竞技体坛中已经引起了关注。

不同项目的连续参赛问题,不仅仅要考虑运动员自身状态的准备,同时还应当考虑上次参赛时对的裁判和对手的影响,才能准确对参赛结果影响的因素实施有效控制。

5 施控对策

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看法正经历着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转向多重性、暂时性和复杂性发展的根本变化。当我们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回归到现实社会中时才发现,稳定、可逆、线性、平衡、永恒只存在于简单、封闭的少数系统中,在开放、复杂的系统中,不稳定、不可逆、非线性、非平衡和暂时性才是社会的主旋律。

对竞技体育系统,主要包括训练和参赛两大子系统,在与系统外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换过程中,训练表现出系统的封闭性,参赛则表现相对开放的特征。因此讨论对比赛结果影响因素予以施控的问题,属于探索和研究参赛复杂性的范畴。

对复杂性问题进行研究的有效方法是分形与分维,田麦久的项群理论是研究竞技体育复杂性问题的创始性标志。

5.1提高运动员自身的竞技表现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决定了参赛时抗扰动能力的大小,教练员应具备在训练中人为干扰运动员竞技能力发挥的意识,检验本系统的结构是否趋于稳定;运动员通过长期系统训练获得的竞技能力储备是竞技能力稳定发挥的保障。

参赛过程中运动员专项化知觉的内向集中为参赛细节的稳定发挥,教练员行为知觉的外张扩散为积极防御扰动因素是确保系统稳定发挥,加强对参赛结果可控性因素把握的有效途径。

5.2合法干扰和控制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及时获取对手信息,在比赛过程中合理运用规则,通过一些特定的方式和措施,对参赛对手心理上施加影响,使对手不能顺利完成其预定的参赛行为,是确保完成参赛目标的必要条件。比赛过程中向对手实施有效控制的目的是确立自己的心理优势,使对手在心理上处于劣势。

自然界不同系统间进行能量交换遵循着由高向低的方式。运动员良好的参赛能力除了自身具备的竞技表现能力外,还包括了分析对手能力、抵抗干扰能力、整合外界资源能力和处理突发事变的能力等。干扰对手而不被对手干扰的控制论解答方式是,向对手发出干扰信息而不接受任何影响本系统稳定结构的干扰信息。

专项化知觉越清晰的高水平竞技选手,在参赛过程中越能够获得额外的制胜时空,在产生动作行为之前,将自身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和竞技表现环境进行动态最优化处理,然后合理、有效、稳定的完成参赛过程,是自身把握参赛结果可控性因素的最主动、有效的控制对手的表现形式。例如:乔丹练习移动步伐是在泳池中训练的,参赛时便能够轻松实施对对手的有效控制。

5.3对裁判行为施加合法的影响运动员凭借自身的竞技表现对裁判行为施加合法影响,将自身欲意表达的行为信息通过参赛表现为动作信息,并被裁判员感知为具备审美功能的有效得分信息。

对于参赛结果客观测量类的运动项目,由于严格使用测量仪器对参赛结果予以判定,因此裁判员的心理活动无法影响该类项目的裁判过程。

对于主观打分类运动项目而言,裁判员的评判行为属于主观性评判,过程中无时不刻的受自身心理活动的影响。

对对抗性评判类运动项目的裁判手段和方式必须严格按照比赛规则予以执行、同时还依赖于裁判员的道德和业务水准,作出对比赛过程的评定,产生比赛成绩和结果。

5.4对连续参赛的节奏实施有效控制 由于运动员参赛过程中表现出的动作信息具备延续性特征,因此对于本项目而言,每次比赛既是一次相对封闭的审美评判系统,项目周期内的全部赛事又能够体现出相互关联性特征。

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评判行为由于受到审美心理的扰动,维持与前一次相同的评判结果。例如体操类比赛中以运动员名字命名的难度动作,再一次被该名运动员完成(本次完成与上一次完成相比有所缺陷),评判尺度瞬时有所放松,给到了与前一次相同的分数。

6 结束语

本文欲求进一步完善项群理论,从系统论的角度认识并建立参赛结果影响因素的三元结构模型。在充分尊重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高水平选手参赛结果影响因素的可控性解析作深入、系统的整体探讨,为高水平选手参赛过程中竞技能力发挥的施控对策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与支持。

技能竞赛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9.020

Shallow theor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Skills Competition

for Innovation Talents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WANG Zhiming, HUA Xionghong

(The School of Geodesy and Geomatic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Comprehensive skills contest for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has a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This article simply introduces the Wuhan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ofessional students' comprehensive skills competition, Analyses the skills competition for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 surveying and mapping; skills competition; innovative talents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测绘行业处在一个技术革新的时期,对测绘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获取和信息综合处理能力。专业竞赛作为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载体,使众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对培养他们的工程意识、科学态度、团队精神、组织能力、竞争实力等综合素质起到很好的作用。武汉大学测绘学院作为培养测绘创新人才的“教育之都”,近几年积极探索技能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以测绘技能竞赛为平台,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1 探索测绘技能竞赛实践模式

测绘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院积极探索如何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等问题。探讨技能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根据学生和行业发展的最新特点,学院测绘技能竞赛内容包括测绘仪器操作竞赛、专业软件设计比赛、科技论文、工程方案设计和内业成图五个板块。仪器操作竞赛主要包括测绘基础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比赛相结合的方式。实际操作比赛三等水准测量和导线测量两项内容,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际仪器操作能力和测量成果计算能力。专业软件设计比赛主要是让学生根据大赛组委会提供的参考题目进行设计、编制。科技论文写作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技写作水平。工程方案设计就是提供一个工程项目,让学生对工程进行整体的工程方案设计。内业成图就是给学生提供测量数据,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成图。通过技能竞赛,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舞台,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技能竞赛对培养测绘工程创新人才的作用

2.1 技能竞赛能激发创新能力意识

测绘技能竞赛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过程,集中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协作精神。通过技能竞赛达到知识的积累,形成自己对新事物的认识,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新的科学知识点和方法论,激发学生主动参加创新活动的想法,找到学习与生活的乐趣,增强创新自信心。如在学院每年几个月的测绘综合竞赛过程中,软件设计竞赛和论文写作,学生要查阅各种资料,要独立思考、综合研究,这样能体现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学院各种层次的实践训练和竞赛,促进了他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个性锻炼,使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每年获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资助和武汉大学立项资助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多达几十项。

2.2 技能竞赛能有助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活动,把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竞赛活动中空间、时间、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应用,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实践,对他们的影响也是多方位的。竞赛活动的准备阶段,学生要巩固已学知识,对新知识点要查阅文献资料;面对竞赛论文和程序要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竞赛检验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水平,培养了学生外业数据采集以及内业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深化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和才干。这种实践训练和科研训练,使学生在硕博士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学院硕博士阶段科研取得优异成绩单的学生都是在技能竞赛中得到训练的学生。

2.3 技能竞赛能促进学风建设

良好学风的建立和形成是个系统工程。学风建设也需要很多载体,这些载体对形成良好学风有一定影响和作用。技能竞赛所强调的,就是掌握基础知识和运用基础知识到实际的完美结合。从竞赛过程中,学生能深刻体会自己理论上的肤浅,计算机编程能力的不足,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缺陷,更能明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更能体验到学习的内容是自己渴望和需求的知识、是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发展有着现实意义的知识。学院每年参加测绘技能竞赛的学生多达800人次,促进了学院良好学风的建设。

2.4 技能竞赛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测绘学科的内涵和性质决定了在测绘实际工作中,无论是外业仪器操作,还是内业数据处理都要求严谨求实、精益求精。参加综合实践技能竞赛可以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在参加比赛进行准备时,总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难题,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能集体想办法、出主意,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鼓励,体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竞赛过程中,同学们配合默契,和谐有序地完成观测、记录和计算任务。通过竞赛,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体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感受竞争与合作,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培养了他们团队协作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3 技能竞赛对测绘专业教育教学推动作用

测绘技能竞赛是具有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比赛。通过竞赛,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增加学生实践环节,是对学生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通过竞赛,能发现学生实习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改革实验教学项目和内容,改善实习环节,使实验效果更加显著。技能竞赛,要求辅导教师和评委老师有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操作规范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升。同时竞赛过程中,要求竞赛组织者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有规范的竞赛管理制度;要求有良好的竞赛场所和环境等。通过竞赛,能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识了解,能及时完善实验教学内容和环节,对专业教学有推动作用,能促进测绘创新人才的培养。

4 完善竞赛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培养

有效地竞赛激励机制,是做好测绘技能竞赛的有效措施。学院从政策、管理等方面入手,从制度和机制等方面加强引导。先后出台了《测绘学院科研创新能力突出本科生破格保送研究生工作办法》、《测绘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奖助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政策,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支持学生参加竞赛、科技交流等。建立创新学分制度:通过学科竞赛培训或竞赛获奖可以认定相应的公共选修课程学分。科技创新保研制度。对于创新成果和实践能力突出的学生,学院开创性地设立了选拔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的本科生攻读学院硕士研究生政策,自2007年以来,共有18人获得保研继续深造。这些完善的技能竞赛激励机制,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院确立了“高品质、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思路,特别是要具有强能力,则必须强化实践教学,这对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测绘专业来说尤为重要。举办测绘技能竞赛能充分展示测绘专业大学生们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和载体,学院将与时俱进,及时完善技能竞赛的各个环节,促进测绘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

本研究得到武汉大学2015年校级教学研究项目资助。批准号为2013009

参考文献

[1] 宁津生,翟翊,宋伟东.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J].绘测通报,2009(10):1-4.

[2] 汪志明,郭际明等.优化课程体系,培养测绘工程专业创新人才[J].测绘通报,2009(6):74-77.

[3] 陈雪丰,张仁杰,许才军等.综合性高校测绘技能大赛实践与思考[J].测绘信息与工程,2010(2):50-51.

[4] 焦明连.测绘工程专业大学生综合技能竞赛的实践与创新[J].测绘工程,2013(12):92-94.

技能竞赛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276-01

0.前言

技能竞赛在相关书籍中有着清晰的涵义:技能竞赛是通过竞争机制实现对职业教育实践能力教学的有效促进,通过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的赛事,一般由相关企业联合学校承办。采用优胜劣汰制度,优秀者予以表扬,失败的人予以鼓励。这充分说明了技能大赛已经逐步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引入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表现,是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1.技能竞赛对中职数控教学改革起导向作用

1.1 转变中职数控教学的传统观念,与时俱进

“重教不重做”是传统教育中一个固有窒碍,无论是传统学校还是中职高职学校都深受其影响,制约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在学校受考试的影响,只能学到理论而忽视实践锻炼。教育者对学生的管理只注重分数成绩,却对实践教学管理漠视不理。久而久之,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1”的传统教学观念,这无疑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将其永远束缚在理论的囚笼中,无法自拔。而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开展正是为了消除这种弊端,技能竞赛迫使学生理论和实践并重,注重对实践操作能力地培养,真正能培养出技能型人才。

1.2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因为文化课学不好所以投奔职业学校学习一技之长,以期将来可以立足社会。但传统的职业教育却让他们事与愿违,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生活浑浑噩噩,每天只是百无聊赖地消耗时光。而发起技能竞赛则给他们带来新的动力和目标,促使他们向着成功努力,自主有目的地学习。

1.3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触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机制

凡是比赛就会有输赢,人多数是有胜负心的,比赛紧张的气氛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赢取奖励的倍感光荣,输掉比赛的燃烧斗志。胜败之别大大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他们会根据胜败结果主动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在这样的良性竞争课程中体现的是良性竞争意识,使得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转变为主动去查缺补漏,是一种自我学习意识的提高,应该多进行这样的课程教学调动,同时,还可以增加以学生自我表现为主的学习心得分享,或者演讲,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使得学生以积极状态进去课程学习。

2.如何围绕技能竞赛,开展中职数控教学改革

2.1 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针对课程设置,大多中职学校都存在问题,课程量大,时间紧迫而任务繁重,理论知识艰涩难懂,漠视实践教学等。职业技能竞赛通过比赛将学生所学的理论实践在现实中,真正地锻炼自己的技能。将所学专业知识集中系统地展示,简单、清晰、合理。

2.2 编写以技能竞赛为指导的教材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太差,对学习存在懈怠情绪。专注于理论纯熟却对中职教育的核心内容――实践能力却置之不理,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体现出中职教育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的不足,因此,要想实现中职数控教育的改革,必须坚持以“实践”为基准,精简空洞冗杂的理论教学,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实用性是教材编写的第一要素。

2.3 注重课堂教学

课堂上的学习永远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有效的职业数控教学一般在进行理论教学任务时,讲师会举身边常见的例子作为辅助讲解,将枯燥复杂的理论简化俗化。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轻松掌握那些十分枯燥的理论知识。然后,在理论知识熟悉的基础上技能实践练习,在学与做之间融会贯通,将基础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和时间,选择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帮助学生。定期进行实战演练,训练学生的专业素质,练就过硬的技能技巧。

2.4 实战演练,定期检验

所有的将军都是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杀出来的,军事如此,教学上也如此。真正的技能型人才必然要经历专业技能的考验,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千锤百炼,不断磨打。但是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三到四年的时间,学生才能真正走上社会接受真正的战场厮杀。为了让学生们在上阵前不至于束手束脚,难有作为,学校必须事前有所筹备。模拟职场,学校可定期举行技能比赛,设立各种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磨练学生。

3.学者们对于职业技能竞赛的作用评价

我国从2008年举办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至今,国内职业教育学界对此项口运行效果的看法可谓见仁见智。学者刘克勇认为想要真正改革中职教育,必须以技能竞赛作为标尺检验中职数控教育的水平;用技能竞赛的“优胜劣汰”原则检验教师队伍的素质,推动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化,现代化;对实施课程进行改革,真正让学生学有所长,技有所用。将职业教育学校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促进学生就业。作为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标杆,职业技能大赛的引入势在必行。专家马成荣觉得建立倒逼机制以表现技能竞赛的核心价值,以转变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的根本的职业特性2。杨政水教授曾经阐述过,对于教师来说,职业技能竞赛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教育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对于学生而言,技能竞赛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和成长提供一个有用的平台,充分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技能型人才。

4.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数控教育要想完成教学改革必须要把握技能竞赛这个关键点,重视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以真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为出发点,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彩霞.以技能竞赛为导向的中职技能教学改革[J]中外合资杂志社出版,2012,(14):12-14

[2] 王娟娟著.职业技能竞赛对中等职业教育生态的影响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3,(09):33-35

技能竞赛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8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2-0079-08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1

近年来我国各级水平足球队在国际赛场全面溃败,究其原因,除了技不如人外,情报工作开展不利或对竞赛对手的不了解是加剧球队赛场失利、拉大与对手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广泛收集有关竞赛的情报信息,才能获得理想的比赛效果;只有充分收集和研究比赛对手的情报,才能在与对手竞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因此,为了迅速提高我国高水平球队在国际赛场上的竞技成绩,需要对足球运动竞赛情报开展专题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足球运动竞赛情报理论,为球队研究竞赛对手、获得赛场优胜服务。

运动竞赛情报概念自1988年体育情报理论与实践编写组首次提出后,至今尚未发现相关理论与实践的专题研究。本研究结合足球运动对运动竞赛情报展开研究,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国内情报专家、研究学者对此的研究与探讨,为中国足球竞赛情报的发展与中国足球的提高提供参考和借鉴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2011年我国高水平足球队足球运动竞赛情报工作开展的相关内容为研究对象。这些高水平球队分别为:我国男女国家足球队国家男女奥林匹克足球队、国家男女青年足球队,以及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中国足球甲级联赛、中国足球乙级联赛和中国足球协会女子联赛等各参赛足球俱乐部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文献资料来源主要有:中文图书期刊、中国足协资料、中外文数据库、各类报纸、电子文献、情报专著、相关球队和俱乐部官方网站等。根据本研究需要,查阅我国足球、体育相关的国家情报、信息文件,阅读竞争情报、训练学、体育情报等相关著作 40 余部,情报相关论文 100 多篇。

1.2.2 实地考察法

笔者于2011年5月6日—5月20日远赴西班牙,先后观摩了瓦伦西亚、比利亚雷亚尔、莱万特、西班牙人和巴塞罗那等5家西甲的职业足球俱乐部的训练基地、情报技术部,并就足球运动竞赛情报相关内容与其俱乐部情报、技术分析相关部门人员作了交流。

1.2.3 访谈法

1)从 2009 年 9月至 2011年 12 月,先后走访了上海申花、上海东亚、浦东中邦、上海中邦、山东鲁能泰山、南昌衡源、浙江绿城、广州恒大、深圳红钻、青岛中能、天津松江、沈阳沈北(原天津润宇隆)等20余家职业足球俱乐部,实地走访了解俱乐部技术情报部门的建设与情报工作开展情况,并和奚志康、曹晓东、姜峰、彭伟国和黄勇等多位教练员进行足球运动竞赛情报专题内容访谈。

2)在2010和2011年在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和中国男子国奥队集训期间,分别就足球运动情报领域的相关问题和教练员区楚良、李霄鹏、郝伟和布拉泽维奇等进行交流。

3)在2009-2011年期间,就足球运动竞赛情报专题研究相关问题先后向国内体育专业的专家何志林教授等进行访谈。

1.2.4 问卷调查法

1.2.4.1 问卷的设计

本研究在深入预调查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设计了《我国足球运动竞赛情报专题调查研究问卷》。为了保证问卷的科学性,请有关专家对问卷指标进行论证,对样卷进行修定,并请部分教练员试填,最后汇总各方意见先后进行多次修改,最终制定成正式问卷。

1.2.4.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1)于2011年1月5日-11月8日,先后利用2011年1月和2月中超、中甲和中乙的各支足球俱乐部队在昆明海埂足球训练基地、广东佛山三水足球训练中心,上海集中冬训的期间和联赛期间赴上海,在上海申花、上海东亚、上海中邦和上海女足足球俱乐部主场比赛期间陆续完成问卷发放和回收。

2)问卷发放对象:16家中超足球俱乐部、14家中甲俱乐部、10家中乙和8家女足联赛足球俱乐部的负责一线队竞赛与训练的教练员;2011年期间曾任中国6支国字号队伍竞赛训练工作的教练员。

3)问卷发放数量:共计发放54份,回收54份,回收率100%。

2 足球运动竞赛情报的内涵

关于“情报”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关于某种情况的消息和报告,多带机密性质”。《体育情报工作理论与实践》对相关定义作以下解释:“情报”是一种经过传递的、有使用价值的知识;“体育情报”是针对体育运动某种特定的需要而及时传递的反映体育运动现象和规律的知识;“运动竞赛情报”是关于运动竞赛前决定比赛方案和对策所需要的情报[1]。

因为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CI)一词是外来词,加之其长期用在非体育行业,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从英文翻译角度competitive可以翻译为“竞赛的”,结合《体育情报工作理论与实践》对体育情报等相关概念界定,在本研究中,可以认为在足球运动竞赛情报工作中,“竞赛情报”是情报科学领域里的“竞争情报”一词在体育运动领域里的衍生与演义。

本研究中足球运动竞赛情报的操作定义为:关于足球竞赛前为了获得竞赛优势,有针对性地、合乎职业道德地收集、分析竞赛对手、竞赛环境以及自身的信息,并用于决定比赛方案和对策所需要的情报活动过程。

3 足球运动竞赛情报理论框架

关于竞争情报内容的观点,国内学者略有不同。张翠英教授认为,竞争情报内容可以概括为“三知”,即“知己”、“知彼”、“知环境”[2]。

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靖继鹏教授认为,从竞争情报研究对象的角度来分析竞争情报的研究内容,一般将其归纳为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此外,随着竞争情报活动的广泛开展,反竞争情报也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因此,反竞争情报也成为竞争情报的重要研究内容[3]。

因此我们认为,结合足球运动的特点和项目特征而言,把竞争情报理论运用到足球运动竞赛情报领域,足球运动竞赛情报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本队备战信息、竞赛对手信息、竞赛环境信息、裁判员信息。

在本研究中,我们借助问卷调查法对足球运动竞赛情报内容在实践中应用的实证情况作了相关研究。

在参与调查的54支我国高水平足球队的教练员中,竞赛对手情报信息和反竞赛情报信息被90%以上的教练员公认为是比赛前应重点收集的情报信息,访谈中教练员们一致认为竞赛对手的相关情报信息会对比赛备战工作带来帮助。相对而言,教练员们对竞赛环境和裁判员信息的重视程度有偏差。有40人认为竞赛环境是比赛前应重点收集的情报信息之一,占总人数的74.1%,大部分教练员认为比赛场地天气、草皮、灯光器械和食宿交通等会对比赛产生影响;也有教练员对竞赛环境持无所谓态度,他们认为双方球员都处在同一环境下比赛,只要队员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心态就可以正常比赛,何况还有赛前提前一天适应场地的相关规定,完全能满足备战需要;出乎预料的是,有近80%的球队教练员认为裁判员信息是比赛前也应重点收集的情报信息,在问卷发放过程中他们谈到在当今足球竞技水平高速发展的比赛中,裁判员的判罚习惯、判罚尺度及个人判罚倾向很有可能会影响比赛的结果;对本队备战信息这个选项内容,参与调查的教练员颇有争议,48.1%的教练员认为赛前备战中的情报内容应当包含本方球队的详细备战信息,队员伤病及停赛情况、队员身心状态等。另外近半数的教练员认为自己对本方球队非常熟悉,对自己的球员更是了如指掌,因此不需要刻意去统计分析本方球队球员的详细备战信息。

概括而言,我国高水平球队赛前备战需要收集的足球运动竞赛情报内容包括:竞赛对手信息、竞赛环境信息、本队信息和执法比赛的裁判员信息。与本研究理论部分论述的其他领域的情报理论不同的是,足球运动是一个同场对抗集体球类运动项目,执法裁判员对足球竞赛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此将裁判员信息单独作为一个特殊因素来论证、阐述。

3.1 本队备战信息

由表1可知,赛前备战中,所要获知的足球运动竞赛情报中的本队信息主要包括:

1)队员生理机能指标、身体状态。借助先进的运动生理检测仪器可以获得球员的各项身体指标测试数据,从而能够根据参考数据科学界定运动员的体能竞技状态是否良好、队员是否处于疲劳状态等,为主教练的排兵布阵提供依据。在调查中发现,我国部分老教练员更多地是借助多年经验去判断,而不是去依靠科学测试手段。对于引起此种情况的原因,我们推断是由于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练员长期驻扎在偏僻的训练基地,训练理念落伍所致,但对此我们缺乏论据去验证,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队员心理状态。在当今高度科学化和全面系统性发展的职业化足球领域,队员心理状况成为现代足球需要研究并给予高度重视的新问题。赛前队员是否心理压力过大、是否对比赛带有心理包袱等心理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影响队员竞技状态的重要因素。然而在调查中发现,近半数的我国高水平球队教练员未曾对队员赛前心理状态给予重视,这已严重滞后于当今竞技足球发展的速度。

3)队员伤病及停赛等情况。所有参与调查的教练员对队员伤病及停赛等情况列为赛前收集的本队的竞赛情报信息持赞同意见,认为这是教练员准备一场比赛的基本条件。

4)训练与比赛技战术数据。笔者在2011年5月应邀赴西班牙各甲级足球俱乐部考察学习期间,发现巴塞罗那、西班牙人、比利亚雷亚尔和莱万特等欧洲高水平职业足球俱乐部除了非常重视收集分析竞赛对手的技战术数据、比赛视频等情报工作外,所有俱乐部也都非常重视对本队队员的训练和比赛技战术数据化分析。他们庞大的情报技术团队在每场正式比赛赛前的对抗训练课中会对每个队员的传球、射门、过人、铲球和头球等指标做详细的数据化处理,为主教练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排兵布阵提供科学有力的参考依据。反观我国高水平球队对此认识情况则非常不乐观,仅有55.6%的教练员认为赛前本队情报信息应当包含队员的训练与比赛技战术数据,访谈中发现,其他教练员更多地是凭直观印象和经验来界定队员的比赛技战术能力。由此看来,我国足球的训练与竞赛科学化还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

3.2 竞赛对手

竞赛对手是足球竞赛情报中最受关注的核心内容。只有充分了解竞赛对手的实力和收集竞赛对手详细的备战比赛情报,监视对手的训练、比赛行动,预测竞赛对手可能的竞赛策略和竞赛行为,结合本方球队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适当的竞赛策略,赢取当今日益激烈的足球赛场上的竞赛优势和最后的赛场优胜。

由表2可知,我国高水平足球队教练员希望在赛前备战竞赛情报工作中获得竞赛对手的信息为:

1)竞赛对手比赛技战术数据和视频。随着现代足球运动的发展,其各项相关工作得到日益完善,借助先进的比赛分析系统软件将队员的赛场竞技表现数据化,借助高清摄像机使比赛还原再现变为可能,这为教练员带来了福音,使他们能更好地研究竞赛对手,最终取得同场对抗的胜利。这也得到了参与调查的所有教练员的认可。

2)竞赛对手的主要比赛阵型和人员配备。了解竞赛对手的球员组成和比赛阵型,是赛前备战情报工作中首当其冲的环节。

3)竞赛对手核心队员的特点。一支成熟、优秀的球队必然有组织进攻、指挥形成防守和攻城拔寨的核心球员,他们的存在对这支球队取得赛场优胜至关重要。要想取得与这种球队的同场竞赛胜利,研究其核心球员并在比赛中限制该队员的作用和正常发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竞赛对手攻守战术的主要打法、定位球的配合特点。赛前备战情报工作过程中获知竞赛对手的主要进攻套路、定位球这种主要得分手段的配合方法,就如同在战场上提前获知敌军的进攻时间、路线和使用的武器,那取得最终的胜利只取决于我方对策实施的效果。

5)竞赛对手教练员排兵布阵和临场指挥的习惯及特点。赛前备战情报工作过程中获知竞赛对手教练员排兵布阵和临场指挥的习惯及特点,就如同在战场上提前获知敌军的作战方案,只要合理地根据对方的情况实施策略就会大大增加本方球队获胜的几率。

6)此次比赛对竞赛对手成绩的影响。每场比赛的胜负情况都会对竞赛参与者在足球竞赛总体形势中产生新的位置。因此,非常有必要在与竞赛对手赛前仔细研究此役对竞赛对手的排名或成绩是否有影响、影响程度有多大,这事关对手的排兵布阵、战术与比赛目的,也是本方球队取得预期目的实施竞赛策略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7)竞赛对手的实力及作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对竞赛对手的实力与作风等方面了然于胸,才能在比赛中排出自己的理想阵容。

8)竞赛对手近期的动态如热身赛情况等。随着现代足球运动训练竞赛理念和手段的日益更新,任何一支球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离比赛日最近一段时期内的竞赛对手的动态才是竞赛对手真实面目与实力水平的展现。尤其是竞赛对手近期热身赛上的竞技表现和教练员排出的阵容与打法,才是其与我方球队比赛时的真实实力与阵容的提早展现。

3.2.1 竞赛对手识别理论

国内外竞争对手识别理论通常认为,除了自身以外的所有竞争主体都是竞争对手,他们与本企业或本产品有着共同的目标市场,并且有或可能有利益冲突。

结合竞争情报领域竞争对手识别理论和足球运动项目竞赛特点,我们认为,足球运动竞赛情报中的竞赛对手应该是指除了本方球队、俱乐部以外所有该项赛事参与的竞赛实体,他们与本方球队有着共同的竞赛目标,并且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冲突。

我们以中国男子国家足球队在近几年亚洲赛场上的竞争对手为例,将足球运动竞赛情报中的竞赛对手分为直接竞赛对手、间接竞赛对手和潜在竞赛对手三类。

1)直接竞赛对手。这些竞赛对手正在某项赛事中与本方球队进行同场对抗竞赛,客观上都对本方竞赛目标构成最直接的、最明显的竞争。

2)间接竞赛对手。该类竞赛对手与本队是非同场竞技比赛对抗关系。虽然不是同场竞技争夺比赛胜负,但可能会争夺同一赛事资源与利益,其比赛结果可能会给本方球队带来名次、出线权的影响。

3)潜在竞赛对手。潜在竞赛对手是指与本方球队在同一足球地理区域的竞争对手现在与本方很难构成竞争关系,或不具备实力与本方造成同场对抗威胁,但将来有可能转化为直接或间接的竞赛对手。例如,综观2014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比赛结果,马尔代夫0-1伊朗、也门0-0伊拉克、越南2-1卡塔尔、印度2-2阿联酋、尼泊尔1-1约旦、老挝1-6中国(中国队以总比分13-3晋级),谁人相信昔日马尔代夫、也门、越南尼泊尔、老挝这些东南亚鱼腩军团,能纷纷在与昔日亚洲足坛豪门比赛中取得进球,甚至将昔日亚洲列强逼得狼狈不堪。事实胜于雄辩,我们不得不相信,未来亚洲10强赛和亚洲洲际比赛决赛圈肯定中会有这些昔日鱼腩部队——潜在的竞赛对手的面孔出现。

3.2.2 竞赛对手分析理论

波特在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了竞争对手分析模型理论[4],从而构成了竞争对手分析的主要内容。

我们经过对比分析发现,波特的竞争对手分析模型理论同样适用于足球运动竞赛情报理论。模型中心是竞赛对手分析的重要目的,四个支持点是竞赛对手分析的具体内容:了解和确定竞赛对手的未来目标、弄清竞赛对手的自我假设(评估)、识别竞赛对手现行战略、评估竞赛对手的实力。运用波特的竞争对手跟踪分析模型理论可以建立足球运动竞赛情报模型图(图1)。

3.3 竞赛环境

足球运动员由于其从事项目的特殊性,决定着只要参加比赛,必然会遇到参赛赛场环境因素的变化。

近年来,新闻媒介屡屡报道“运动员参赛时所面临的场地、气候、饮食、裁判员和球迷等诸多因素影响到球员的发挥,导致比赛失利”的现象。

另外,根据《1997年全国足球甲A联赛的调查报告》,造成球队客场失利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为:1)球员心理因素;2)球员对赴客场比赛地的旅途、饮食、场地、噪音等客场环境的不适应。前苏联学者也曾对影响俄国国内足球运动员客场比赛的不利因素进行过研究[5],研究结果表明存在着以下五种因素:1)球员的习惯性思维;2)球员对客场场地不习惯;3)赛场周边环境的变化;4)对当值裁判员主观判断;5)观众影响的社会心理因素。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异地参赛的竞赛环境对球员参与竞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获得赛场优胜是教练员和球员艰苦训练的动力和目标。因此,除了做好球队训练外,合理地适应参赛环境的改变,也是实现竞赛优胜的重要因素。

3.3.1 竞赛环境相关概念的界定

系统论认为一个系统之外的一切事物或系统的总和,称为该系统的环境[6]。《辞海》将环境按其要素属性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7]。自然环境(又称地理环境)是指环绕人类社会的自然界,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是人类生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社会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刘建和(1989)将竞赛环境定义为竞赛活动赖以在其中进行的环境[8]。

本研究认为,竞赛环境是指竞赛参赛各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球队参与赛场和赛事竞争的外部因素,是竞赛情报中涉及面最广泛的研究内容。

3.3.2 竞赛环境信息的内容

赛前备战竞赛情报工作过程中需要获知的竞赛环境所含内容非常丰富,也可以理解成可能对球员参赛竞技状态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较多。据相关研究,尤其是赴国外、陌生、距生活地较远的客场比赛时,容易对运动员竞技状态和能力产生消极影响。经访谈结合调查研究发现,竞赛环境情报信息应当主要包括赛地地理位置、气候、场地设施、交通、食宿和球迷观众的赛场氛围、当地的社会文化习俗等因素,具体内容见表3。

1)比赛地地理位置情况。地理位置一般是指该地的经度、纬度和海拔,由此带来的就是时差、地心引力与重力做功和高原对队员的生理竞技状态的影响。赴客场或出国比赛,会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时差问题。有关研究表明,连续跨越3个以上的时区时,人体内就会产生异常生理反应,影响竞技状态的正常发挥。因此,要想取得理想的比赛成绩,就要采取时差调整措施消除时差的负面影响。目前,国内常用的方法为根据比赛地时区调整作息时间、提早赶赴比赛地适应和注射黑色素等。其次,纬度的变化会对运动员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也是当前运动领域专家研究的新命题。有关研究发现,随着比赛地离赤道远近的纬度变化,温度和物体的重量会有变化,离赤道越远温度越低,离赤道越近物体重量越轻。提前适应这些细微的变化,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充分条件。海拔因素中对运动员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高原参赛问题,这也是近几十年国内外运动专家研究的热门话题。对球员竞技状态产生影响的主要是赴高海拔地区参赛所面临的物体重量随海拔高度逐渐变小、低压缺氧使运动员很难发挥正常的运动状态。在足球比赛中,利用高原主场获得竞赛优势的实例不胜枚举。甲A时期,云南红塔利用其高原优势令山东、大连、上海等国内足球劲旅屡屡败北。南美足球弱国玻利维亚也曾经利用该国得天独厚的高原赛场条件在世界杯预选赛中从足球霸主巴西队身上捞分。

由此看来,比赛地理位置的改变对足球运动员的临场竞技状态和表现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改变的。赛前进行充分的情报工作,细致入微地考察竞赛环境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实施对策行动,才是切实可行的方案。

2)比赛地气候情况。比赛地点的气候列为赛前足球运动竞赛环境情报收集研究的重点得到所有参与调查的教练员的一致认可,由此看来,气候对足球比赛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赛场的不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会给球员的运动带来不良影响。近几年,我国球队在东南亚赛区客场比赛屡屡发挥失常。而风力与风向、气压对足球比赛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对球的运动轨迹和速度的影响上,使队员很难对球的运行和落点进行判断。

3)比赛场地与设施条件。调查结果中,参与问卷调查的教练员对其100%的认同,显示了熟悉比赛场地与设施条件对赢得比赛的重要性和其在赛前竞赛环境情报收集中所占的重要地位。随着近些年足球技战术的发展,讲究地面配合和地面传球渗透的控制球打法成为当今的潮流,那么合适的草皮厚度、优质平整的草皮成为双方球员打出赏心悦目比赛的基本保障。当今足坛,在晚间比赛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的新闻了,但不同比赛场地的灯光各不相同,如果赛场灯光情况与球员长期比赛训练环境中的灯光条件差别,势必会对球员的视觉造成影响,自然也就会对球员的竞技状态造成不利影响。另外,由于商家的商业发展要求和足球制造工艺的精益求精,现在的每届世界杯、洲际杯甚至不同国家的职业联赛的不同赛季都会推广使用新的比赛专用球,然而几乎是每次更换新球的初期球员们都会花一段时间去适应。不同的比赛用球其摩擦力、击球后的飞行速度和轨迹也会各不相同,因此提前在训练中使用比赛正式用球是取得赛场优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4)赴比赛地的交通情况。赴客场比赛时的交通问题在竞赛情报中的重要性得到我国高水平教练员们的一致认同。在奔赴比赛赛场旅途中选择乘坐高档快速的飞机、大巴车和高铁等交通工具,选择最简短的旅行距离和时间、最简洁的路线,不仅为球员教练们提供舒适的环境,最大程度上缓解疲劳,更为球队节约了大量的休息和备战时间。西班牙籍主教练卡马乔在2011年入主我国男子国家队后,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行动,在赴约旦客场比赛时根据备战计划,选择乘坐时间和换乘都最理想的飞机,并预订了部分商务舱的座位供主力球员轮换休息,最大程度上保障了队员的战斗力。虽然最后因实力和战术运用不得当等原因,最终没能赢得比赛,但是这无疑为我国足球的备战工作开创了先河,为中国足球的发展迈出意义深远的一步。

5)比赛地点的食宿。比赛地的饮食与住宿问题应当属于赛前备战情报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竞赛环境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得到参与问卷调查球队教练员们100%的赞同。饮食和睡眠是球员营养补给、能量补充和体力与精力恢复的主要手段。营养搭配合理、色香味俱佳的符合球员口味的饮食不仅最大程度上给予队员能量补充,而且为队员上场比赛做好了最优质的保障;安静安全的居住环境、卫生舒适与长期居住房间的朝向、房间设施搭配类似的宾馆,能为球员提供高质量的睡眠环境,可以使球员的生理和心理得到最有效的恢复。

6)赛场气氛——观众、球迷的情况。球迷、观众观看球赛时所营造的气氛、场面永远是绿茵场上不可或缺的风景。作为球队的一员,除了享受本队球迷的欢呼与呐喊带来的欢乐,还要承担客队球迷的嘘声、喝倒彩甚至谩骂带来的压力。作为球员,只有赛前判断赛场上有可能发生的球迷、观众所创造的氛围或突发事件,才有可能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化解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去。客场球迷特有的文化和助威与庆祝方式也常常对球员产生干扰。

7)比赛当地的政治文化背景、社会风俗习惯。为参加冲击世界杯、亚洲杯和亚冠比赛,西亚各国成为中国球队近些年来经常光顾的地方,然而西亚各国特有的风土人情、独特的人文社会风俗与语言、与众不同的给我们的球员、教练带来了新的考验。访谈中,队员、教练员反映如果在一个完全听不懂的语言环境中比赛会感到压力和有被孤立的感觉,因此,在官方和当地主要使用的语言对球队产生很大障碍时,建议多配备翻译减少因此为球队备战带来的不利影响。

3.4 裁判员信息

在当今足球竞技水平高速发展的比赛中,裁判员的判罚习惯、判罚尺度及个人判罚倾向很有可能会影响比赛的结果,教练员们普遍认为裁判员信息是比赛前也应重点收集的情报信息。与其他领域情报理论不同的是足球运动是个同场对抗集体球类运动项目,执法裁判员对足球竞赛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此将裁判员信息单独作为一个特殊因素来论述。

由表4可知足球运动竞赛情报收集工作中包括的裁判员信息为:裁判员的职业判罚习惯及特征,裁判员的生活地域、文化政治等背景以及该场比赛对裁判员的判罚和心态可能产生的影响等。

1)裁判员的职业判罚习惯及特征。执法比赛的裁判员中通常有些裁判员有其特有的判罚习惯和特征,如果对此不重视可能会在比赛中受到影响。如英超裁判韦伯向来以派发红黄牌来控制比赛而闻名,曼联在他执法的比赛中保持非常高的获胜率,切尔西和利物浦俱乐部都在和曼联的比赛中深受其害,英国媒体笑称韦伯是曼联队的御用裁判。从世界整体来看,日本、西班牙等国裁判员如同他们国家足球一样注重对技术流派队员的保护,所以在执法中对侵犯身体犯规判罚非常严厉;而英国、德国和韩国裁判则对身体对抗冲撞持相对宽松的判罚尺度。

2)裁判员的生活地域、文化政治等背景。对和比赛队来自同一生活地理地域、与参赛队有着同样、文化和政治倾向的裁判员容易在判罚时持偏袒该队的观点,大多数教练员持赞同态度。他们认为,由于同样的宗教、政治信仰和特殊的民族历史渊源,裁判员作为一名有感情、有思维的主观个体,在主观上形成偏袒是一件自然、可以接受的事情。

3)该场比赛对裁判员的判罚和心态可能产生的影响等。在近代足球历史上,由于受政治、武力胁迫和金钱等诱惑,裁判员偏袒、帮助球队获胜的事例时有发生。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2002年韩日世界杯上厄瓜多尔籍裁判莫雷诺在意大利对阵东道主韩国队四分之一决赛中,多次明显误判帮助韩国队晋级四强,赛后爆出莫雷诺收受韩国足球官员的贿赂,并且莫雷诺早在南美地区就有过臭名昭著的黑哨行为,先后多次遭到禁哨。试想如果得知该类主裁判执法本队的比赛,要想获得公平的竞赛过程,恐怕只能求救于竞赛委员会改派执法裁判员了。

参考文献:

[1]《体育情报工作理论与实践》课题组.体育情报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2]张翠英.竞争情报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靖继鹏,马费成,等.情报科学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包昌火,谢新洲,李艳.竞争对手分析论纲[J].情报学报,2003,22(11):103-114.

[5]A.Z.尼古拉.小议足球运动员客场比赛的适应性问题[J].常利军,译.足球理论与实践,1999(5):12-15.

[6]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8.

[7]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8]刘建和.竞赛环境及其适应[J].成都体院学报,1989(4): 29-33.

[9]罗智波,闻庭孝.体育竞赛中的竞争情报策略研究[J].情报探索,2007(11):78-80.

[10] 肖欣,司虎克.信息化环境下体育院校的体育竞争情报服务[J].体育科研,2009,30(2):39-41.

[11]刘莹.体育情报刍议[J].情报探索,2006(7).

[12]罗智波.论竞争情报在体育竞赛中的运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3):8-12.

[13]吴晓玲.试论体育竞争情报研究的基本内容[J].情报科学,2002,20(10).

[14]陈有忠.论体育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及运用[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26(3):21-23.

[15] 郝树敏.体育竞争情报[J].情报杂志,1997,16(6).

[16]陈明.浅析体育竞争情报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3).

[17]吴大才.悉尼奥运会气候适应性训练基地的选择和时差适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116-118.

[18]姚明旭,高留红.系统学对建立体育情报系统的提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21).

[19]罗智波,熊茂湘.我国备战北京奥运会的体育情报保密工作探析[J].社会科学家,2008(4):114-120.

[20]牛敬莹,刘文娟,张重喜,白洁.体育情报学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9).

[21]朱斌.网络环境下体育情报的特点[J].长沙大学学报,2004,18(1).

[22]李建平.试论网络环境下的体育情报工作[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

[23]易华通.试论体育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8,29(1).

[24]应中.国家体育竞争情报体系建设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4):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