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2-04-24 00:43:39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一、单选题(总分:25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1.(本题5分)有3根绳子的长分别是60厘米、7分米和590毫米,其中最长的一根比最短的一根长(

A.110厘米

B.110毫米

C.100毫米

D.1分米

2.(本题5分)1千克沙子的重量(

)1000克棉花的重量.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3.(本题5分)把9.7吨可以改写成(

A.9吨7千克

B.9吨70千克

C.9吨700千克

4.(本题5分)在4000千克,6500克,2吨800克中,最轻的是(

A.4000千克

B.6500克

C.2吨800克

5.(本题5分)与4.3吨相等的数是(

A.430千克

B.4300千克

C.4吨3千克

D.4吨30千克

二、填空题(总分:40分本大题共8小题,共40分)

6.(本题5分)3t500kg=____t,250cm=____m.

7.(本题5分)我国神舟五号飞船长9.2米,重7790千克;神舟六号飞船长9.2米,重8吨.____

飞船比较重.

8.(本题5分)4吨=____千克

400厘米=____米

8000千克=____吨.

9.(本题5分)80毫米=____厘米

3米-24分米=____分米

4分=____秒

1千米+300米=____米.

10.(本题5分)5吨=____千克

2000千克=____吨

6千克=____克

13吨=____千克.

11.(本题5分)把一根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2份用小数表示是 ___ 米,也就是 ___ 厘米.

12.(本题5分)6.15千米=____米

1时45分=____时.

13.(本题5分)50毫米= ___ 厘米, ___ 吨=3000千克.

三、解答题(总分:35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

14.(本题7分)装了40袋大米后,这辆车还能装多少袋面粉?

15.(本题7分)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2吨

4000千克

7000克.

16.(本题7分)5分米=____米;

0.75千米=____米;

2.3吨=____千克=____吨____千克;

5米6厘米=____米.

17.(本题7分)0.25吨=____千克

80平方分米=____平方厘米

36厘米=____

18分钟=____小时.

18.(本题7分)把下列每组数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6厘米

6千米

6毫米

6米

6分米.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二

千米和吨》-单元测试8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60厘米=6分米,590毫米=5.9分米,

7分米>60厘米>590毫米,

7分米-590毫米

=700毫米-590毫米

=110毫米.

故选:B.

2.【答案】:B;

【解析】:解:1千克=1000克

因此,1千克沙子的重量等于1000克棉花的重量.

故选:B.

3.【答案】:C;

【解析】:解:9.7吨=9吨700千克.

故选:C.

4.【答案】:B;

【解析】:解:6500克=6.5千克,

2吨800克=2000.8千克;

因为6.5千克<2000.8千克<4000千克,

所以6500克<2吨千克800克<4000千克;

所以在4000千克,6500克,2吨800克中,最轻的是6500克;

故选:B.

5.【答案】:B;

【解析】:解:4.3吨=4300千克=4吨300千克.

故选:B.

6.【答案】:3.5;2.5;

【解析】:解:3t500kg=3.5t,250cm=2.5m;

故答案为:3.5,2.5.

7.【答案】:神舟六号;

【解析】:解:8吨=8000千克

所以8吨>7790千克

答:神舟六号飞船比较重.

故答案为:神舟六号.

8.【答案】:4000;4;8;

【解析】:解:(1)4吨=4000千克;

(2)400厘米=4米;

(3)8000千克=8吨.

故答案为:4000;4;8.

9.【答案】:8;6;240;1300;

【解析】:解:(1)80毫米=8厘米;

(2)3米-24分米=6分米;

(3)4分=240秒;

(4)1千米+300米=1300米.

故答案为:8,6,240,1300.

10.【答案】:5000;2;6000;13000;

【解析】:解:5吨=5000千克

2000千克=2吨

6千克=6000克

13吨=13000千克.

故答案为:5000、2、6000、13000.

11.【答案】:0.2,20;

【解析】:根据分数的意义,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1分米,其中的2份是2分米,把分米化成米数是0.2米,也就是20厘米。

故答案为:0.2,20.

12.【答案】:6150;1.75;

【解析】:解:6.15千米=6150米;

1小时45份=1.75小时.

故答案为:6150,1.75.

13.【答案】:5;3;

【解析】:(1)是长的单位换算,由低级单位毫米化高级单位厘米,除以进率10.

(2)是质量的单位换算,由低级单位千克化高级单位吨,除以进率1000.

50毫米=5厘米;

(2)3吨=3000千克;

故答案为:5;3。

14.【答案】:解:5吨=5000千克

(5000-40×75)÷25

=(5000-3000)÷25

=2000÷25

=80(袋)

答:这辆车还能装80袋面粉.;

【解析】:先计算出40袋大米的重量,再用汽车的载重量减去40袋大米的重量,就是面粉的总重量,于是用除法计算即可求出面粉的袋数.

15.【答案】:解:2吨=2000千克,7000克=7千克,

7000克<2吨<4000千克.;

【解析】:本题是质量的名数大小比较,单位不同,要化成相同单位的名数再进行比较.

16.【答案】:0.5750;2300;2;300;5.06;

【解析】:解:(1)5分米=0.5米;

(2)0.75千米=750米;

(3)2.3吨=2300千克=2吨300千克;

(4)5米6厘米=5.06米.

故答案为:0.5,750,2300,2,300,5.06.

17.【答案】:2508000;0.35;0.3;

【解析】:解:(1)0.25吨=250千克;

(2)80平方分米=8000平方厘米;

(3)36厘米=0.35

米;

(4)18分钟=0.3小时.

故答案为:250,8000,0.35,0.3.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1.

通过类比将两位数横式、竖式计算方法迁移到三位数减法的横式、竖式计算中,并掌握之。逐步养成类比与推算的能力。

2.选用不同的材料、模型,探究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3.在与他人交流算法中不断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1.

三位数减法的横式计算。

2.

三位数减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连续退位的减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复习:口算

36-9=

24-7=

65-27=

43-14=

情景引入:

师:我们的上海每年都在长高,今天我们就先来看一看这些年来上海的变化。

(出示四幢高楼的数据)

二、新课探索:

1、探究一:

出示:静安希尔顿饭店比上海国际饭店高多少米?143-78=    (米)

师:你能不能来算一算这道题。

学生用横式计算,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师:小朋友们说的真好,根据之前的学习我们可以用很多的方法来计算三位数的减法。除了用横式的方法,我们还可以用竖式的方法来计算。

学生尝试把算式写成竖式,不用计算。

师:说一说在写竖式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生:相同的数位要对齐。

师:请你试着计算一下,算完的两个同桌相互说一说。

①从哪一位开始计算?

从个位算起

②不够减的时候应该怎么办?退1作10

师:请你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从个位算起,3-4不够减,从十位借1作10,13-4=9。再算十位,借了一个1现在是3-8不够减,从百位借1作10,现在是13-8=5.百位上原本是1借了1现在是0,最高位的0不写。

学生小结: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10,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

跟进练习

书P36页竖式计算1题

(算完同桌相互说一说算法)

2、探究二:

出示:静安希尔顿饭店比上海金贸大厦矮多少米?421-143=   (米)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同桌相互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小结: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与三位数减两位数一样,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10,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

跟进练习

书P37

1题

3、探究三

师:某大楼高78米,联谊大厦比该大楼高多少米?

学生写竖式

师:你在做的时候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个位上7减8不够减,从十位退1,可是十位是0,不够借。

师:现在十位上不够借,怎么办?同桌讨论一下。

学生交流

生:十位上的数借不到再从百位上借,先借来10,再借出1。

师:现在十位上是几?

生:0+10-1=9

跟进练习

书P37

1题

小结:在做三位数减法的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从前一位上退1作10,与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判断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经历认识小数数位表和用直线

上的点表示小数等进一步认识小数的过

程。

2.

认识小数数位表、数位,理解小数部

分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掌

握小数的读写法;会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3.

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能在已有知识和

经验的背景下自主学习,并获得良

好的学习体验。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认识小数数位表和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小数,掌握小数的读写法,会比较小数

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部分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具:PPT

,教案。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情境创设,新课讲授

PPT

显示课本

65

页数位表。

把下面的数填在小数数位表中,并读出来。

172.31

30.402

0.098

师:大家观察

PPT

上的小数数位表,你能从表中发现

什么。(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数位表中小数部分的数位及

排序。趁学生观察之际,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小数数位表。)

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三个数,提出在数位表中写数的要

求,让学生自主学习。(两学生板演。)

交流学生写数的结果。

师:数位表中每个数位上的数都有它们的意义,如十

分位上的

3

表示

3

0.1,记住

0.1

是十分位的计数单位。

(请学生回答剩下两个数每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师:前面我们学的小数大多数整数部位都是

0,下面

我们来看一下整数部分不为

的小数的读法。

PPT

显示文本:

172.31

读作:一百七十二点三一。

30.402

读作:三十点四零二

0.098

读作:零点零九八

师小结: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

(整数部分是

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

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u

用直线上的表示小数

在黑板上画出课本

65

页数轴。

师:观察数轴,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使学生了解数轴上写出了1到5的自然数,每两个数中间有

10

小格或平均分成了

10

份。)

师:大家把书翻到

65

页,把书上的四个数用直线上

的点来表示。(请一学生板演。)

师:大家把写出来的数从大到小排下序。

二、试一试

在里填上>、

=。

10.99

2.11.85

0.080.1

1.621.602

具体说说比较的过程。先比较什么再比较什么。

三、练一练

课本

66

页“练一练”1-4

题,学生独立完成

,再交

流。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1.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关系。

2.知道几个长方形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与宽越接近,面积则越大。

3.培养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关系。

2.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说说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内容。

1.兔宝宝小白和小灰长大了,兔妈妈让它们各自负责一个小花坛,看着这两个花坛,小白说:“两个花坛的周长相等,所以这两个花坛一样大。”小灰说:“不,这两个花坛不是一样大,因为周长和面积是没有关系的。”你认为它们的话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用16根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并求出它的周长和面积。(一根小棒代表1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练习。

1.判断: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面积也相等?如果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周长一定相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20厘米长的铁丝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其中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两块长方形菜地,甲地长18米,宽9米;乙地长20米,宽7米,如果不计算,你能否直接判断哪块菜地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后作业。

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小长方形,怎样剪才能使小长方形的周长最小?如果要使小长方形的周长最大,应该怎样剪?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用两位数乘”的主要内容是:整十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三位数。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与一位数相乘,并且掌握了用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进行设计时,强调算法探究,重视对算理的剖析,使学生获得多种算法的体验。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整十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三位数,并且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计算。因此本课主要是对这些内容进行复习,让学生明白算理,形成知识网络,并巩固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乘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3、在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引入

1、出示20、14、124

、25、38、300六个数字,请任选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乘法算式。

预设: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14×20=

38×14=

14×124=

38×20=

25×38=

38×124=

14×400=

14×25=

25×124=

……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2、观察三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并反馈。

3、出示课题:用两位数乘(复习)

二、知识梳理

(一)整十数与两位数相乘

1、第一组中任选一题,并说说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并反馈。

预设1:推算

因为14×2=28,所以14×20=280。

预设2:竖式计算

1

4

×

2

2

8

2、14×400=可以怎么算呢?

学生反馈。

3、两位数乘一位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而两位数乘整十数是我们这学期的知识,那么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知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连续性。

(二)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

1、在第二组中任选一题,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

预设:38×14=

方法1:38×14

=38×10+38×4

=380+152

=532

方法2:

3

8

×1

4

1

5

2

表示什么?

3

8

表示什么?

5

3

2

表示什么?

讨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提问:箭头所指的数是怎么来的?

2、观察并比较两种算法,说说有什么关系。

3、小结:竖式计算是对横式计算的优化。

(三)两位数与三位数相乘

1、在第三组中任选一个算式。

预设:14×124=

方法1:14×124

=10×124+4×124

=1240+496

=1736

方法2:14×312=

1

2

4

×

1

4

4

9

6

1

2

4

1

7

3

6

2、小结:两位数与三位数相乘是从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迁移过来的。

三、练习巩固

1、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数(口答)

7

3

4

8

×2

9

×

9

9

6

5

7

……73×

3

6

7

2

……×

1

4

6

……73×

3

6

7

2

……×

2

1

1

7

……+

4

3

9

2

……+

2、下面各题错在哪里?请改正。

4

5

3

5

×1

1

×

4

4

5

1

4

4

5

9

3、用你喜欢的方法做

17×36

21×107

4、解决问题

泰日学校最近在开展读书节活动,活动之一是让小朋友写一句读书名言,学校总共有28个班级,平均每班有43人,请问学校可以收到多少句读书名言?

活动之二是每个班级可以向图书馆借23本书,三、四年级分别有6个班,请问三、四年级一共可以借多少本书?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五、拓展延伸

活动之三是每人看一本书,小强在看一本200页的书,每天看12页,17天能看完吗?

六、板书设计:

用两位数乘(复习)

推算

两位数与整十数相乘

迁移

竖式计算

横式计算

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

适时板书

迁移

竖式计算

横式计算

两位数与三位数相乘

竖式计算

教案设计说明:

本课是对两位数乘法的复习,因此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形成知识网络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新课开始,我出示6个数,让学生任选两个数组成一个乘法算式,学生边反馈我边整理,形成三种类型的题目。学生发现这些都是两位数的乘法,从而引出课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6)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本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P22-23

【教学分析】

“整十数除两、三位数”是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用两位数乘除”的教学内容。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

的笔算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整十数除是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笔算的基础,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是学生学好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关键。

教材通过生动的情境,加深学生对于计算方法的理解。在计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已经学过用一位数,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和乘与除的数量关系,基本掌握了用一位数除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这位这节课学习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奠定思维的基础。由此,本节课重点在于解决“怎样用整十数试商”的问题。

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习题巩固的学习过程,学会如何确定商是几、找准商的位置。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活的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目标】

1、通过生动的情境,

探索整十数除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2、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地进行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教学难点】

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确定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铺垫孕伏

1、算一算

6÷2=

8÷2=

16÷2=

60÷20=

80÷20=

160÷20=

2.最大能填几?

30×(

)<230

40×(

)<270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整十数除两、三位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复习,引出今天的学习任务。通过算一算和最大能填几,帮助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计算方法,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理解算法

1、出示学习任务单

动物们举办了一场举重比赛。比赛前,小猪和小羊正在称体重。

2、同桌交流,完成学习任务单

3、反馈交流:

预设1:

预设2:

2×30<82

82里有几个30?

3×30>82

用推算:8里有几个3

82里有2个30

8

÷3

,商2。

82÷30,商2。

82÷30,商2。

82÷30=2……22。

82÷30=2……22。

4、试一试

(1)竖式计算:82÷30

(2)说一说计算过程?

①82里有2个30,就在个位上商2

②2乘30等于60

③82减去60得到余数22

(3)交流:商“2”为什么写在个位?

(4)师生小结:

82里有2个30,所以2写在个位上。

5、比一比

(1)交流:2为什么写在不同数位上?

82÷30=2……22

82÷3=27……1

(2)师生小结

【设计意图】结合举重比赛前的小羊和小猪称体重的情景图,引发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合作探索算法,通过交流讨论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习题巩固,加深理解

第一关

想一想,填一填

92÷40=?

方法一:

方法二:

想:40×(

)<92,

想:9÷4,商(

),

40×(

)>92,

92÷40,商(

),

92里面有(

)个40,

92÷40=(

)……(

).

92÷40商(

),

92÷40=(

)……(

).

第二关

竖式计算

97÷30=

170÷30=

252÷30=

第三关

辩一辩哪几题是错的,并说一说理由。

第四关

数卡游戏:你知道这些数字卡片分别是几吗?

【设计意图】设计3个闯关游戏,富有童趣,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第一关,理解算法。第二关,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第三关,辨析整十数除两、三位数的易错点。第三关,能灵活运用计算方法,使竖式成立。

四、课堂总结,加深感悟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机动:

459除以一个整十数,商是一位数余数是9,除数可以是(

)。

【板书设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7)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探索并理解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并在交流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掌握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除法竖式计算。

3、经历尝试、归纳计算法则的学习活动,能理解算理,并能表达运算过程。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5、逐步养成工整书写、认真计算、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评价

关注点

学习兴趣:探究兴趣;

学习习惯:听说习惯、练习习惯

学业成果:计算掌握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课件,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复习引入

3、经历尝试、归纳计算法则的学习活动,能理解算理,并能表达运算过程。

1.在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0×(

)<200

40×(

)<270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竖式计算。

(1)

独立计算,再和同桌说一说计算过程。

(2)

师生共同归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计算法则

A、

从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前一位比除数小就看前两位.

B、

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哪一位不够除,就在那一位上写0.

C、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3)验算结果是否正确。

1、能正确说出()里最大能填的数。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并正确验算

二、探索方法

1、结合生活情境,探索并理解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并在交流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掌握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除法竖式计算。

3、经历尝试、归纳计算法则的学习活动,能理解算理,并能表达运算过程。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1、口算

(1)

算一算

(2)

观察: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3)

小结:我们可以想乘法,做除法。

练习:100÷50

90÷30

200÷40

150÷50

2、出示例题:

(1)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小猪体重是82千克,小羊体重是30千克。

(2)你能提一个除法的数学问题吗?

小猪的体重比小羊的体重的几倍多几千克?

(3)列出算式

82÷30

2、观察:这道除法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除数是整十数)

揭示课题:整十数除两三位数

6、思考:

82÷30怎样计算?

(1)小组讨论,交流反馈.

A、想82里面有(2)个30,商是2。

82÷30=2……22

B、

推算

8÷3,商是2;

82÷30,商是2。

所以82÷30=2……22

C、

竖式计算。

思考:除数是两位数,要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商的最高位写在哪一位?

8不够除30,所以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82,82里有2个30,所以2写在个位上。

这里的60

表示什么?

2×30=60

(3)

哪种方法更简单?(竖式计算)

全班一起说一说计算过程

(4)

归纳整十数除两三位数竖式计算的方法:

A从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B、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哪一位不够除,就在那一位上写0.

C、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5)验算结果是否正确

3

×

2

6

+

2

2

8

2

1、能利用乘除法的关系计算整十数除两三位数。

2、会正确口算结果

3、能根据所提供的信息提除法的数学问题,并列式。

4、讨论并归纳整十数除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5、会正确验算

三、简单应用。

2、掌握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除法竖式计算。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5、逐步养成工整书写、认真计算、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1、试一试(书P23上面三题):

20

6

2

40

9

3

70

9

4

(1)

独立练习,核对反馈

(2)

总结计算方法

2、试一试(书P23下面三题):

60

4

2

40

3

1

7

70

5

1

8

(1)观察:这三题和上面有什么不一样?

(2)思考:要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商的最高位写在哪一位?

42不够除60,所以要看被除数的前三位420,42里有(7)个6,420里有(7)个60,所以7写在个位上。

(3)独立计算,核对反馈

3、不计算,判断商在什么位置上?

3、试一试(书P23/1、2)

独立练习

1.能正确用竖式计算整十数除两三位数。

2、知道前两位不够除,要看被除数的前三位,并知道商在哪一位。

3、能说出商在哪一位。

4、会正确计算。

四、课堂总结

1.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2.

自评这节课的学习情况。

整十数除两三位数

A、从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不够除的,就看前三位

B、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1~54

页主题图、例1、例2及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折、画等操作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过程与方法:能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会辨认出三角形的底与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教学重点:

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

学会画出在方格纸中三角形底上的高。

教学准备:

例1中三角形物体的图片,三角形纸,1副三角板,用木条做1个四边形框架和1个三角形框架。

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激发兴趣

出示第51页主题图,观察后回答:图中哪些物体形状是三角形的?根据学生回答贴出例1

三角形物体的图片。

教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三角形。(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认识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1)教师:观察这些三角形,(隐去实物,显示出三角形图形)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让学生充分观察,自己总结出特征)

归纳: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2)教师:对照图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得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

(3)操作:第53页课堂活动第1,2题,按要求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并相互检查。

(4)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练习十第1题

2、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1)在日常生活中,桥梁支架,自行车车身,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形状的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学生分组活动:

①用木条做一个四边形和1个三角形框架。

②拉三角形的框架和四边形的框架。

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也就完全确定。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的这种性质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2)讨论,怎样才能使这个四边形的形状和大小不改变呢?验证:

现在老师在这个四边形的对角处再加一段木条,再请一个同学上来拉拉看,会发现什么?(不变形)这又是为什么?

(3)教师:找找你们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4)练习第54页第4题。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

先看书第53页例2后,拿出锐角三角形纸片,按书上的方法折一折,折完后互相检查。

检查方法:折痕的一端过三角形的顶点,另一端所指的边被分为两段,折后这两段要重合。

(2)

观察折后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说明折痕与三角形的一条边是什么关系。

(3)

打开被折三角形,介绍高和底。折痕就是三角形的高,与折痕相交的这条边就是三角形的底。在折的三角形中标出底和高。

(4)

我们还可以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教师示范画高的方法。

(5)

学生观察讨论: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关系?(三角形的高与底互相垂直)

三、巩固新知,拓展提高:

1、第54页练习十第2,3,5题。

2、第53页课堂活动第3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5~57页的例3、例4及课堂活动,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关系的过程,体验用实验操作探索规律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根据这个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实验的科学精神,感受到实验操作成功的喜悦感。

教学重点:发现任意三角形的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在实验操作中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猜想引入:

教师: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任意给你3条线段(小棒),是不是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学生猜测)

教师:这节课我们将要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找寻规律:

1、教学例3:(初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教师:每人用3根、5根、4根同样长的小棒摆三角形,看在摆的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摆时每两根小棒要首尾衔接,相离相交都不对。

(学生在猜测与交流中发现4根同样长的小棒无论如何都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4根同样长的小棒围不成一个三角形,而用3根,5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2、教学例4:(探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1)

要求:4人一组开展量、算等操作活动,讨论三角形三边存在怎样的关系?

①每个人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每条边的长。(可用mm作单位)

②4人依次把自己所画三角形的各边长记录在下表中。

③计算并填空。

三角形(1)三角形(2)三角形(3)三角形(4)每边长任意两边之和

与第三边比较

(2)

讨论。

①结合量、计算、比较,你有什么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②解释为什么用4根同样长的小棒围不成一个三角形?而用3根,5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③3根小棒的长分别是10

cm、4

cm

和18

cm,用它们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为什么?

三、巩固新知,拓展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注意:答案不止一种)

学生在练习中发现任意两边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就可以肯定这3条边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2、练习十一第1~3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重要的数学知识?采取了哪些方法学到的?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5~58页例5,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一第4~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过程,体验用猜想、验证等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2、通过猜想、验证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能根据这个结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实验的科学精神,感受实验操作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剪刀、6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纸做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创设情景

(1)“啪——”的一声响起,学校花架上的一块三角形玻璃被突然飞来的小球击碎了,一下子围上了许多同学。小勇看着地上的碎玻璃着急地说:“是我不小心打碎的,我想赶紧配上一块,可是,玻璃已经被打碎,尺寸大小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真急死人!”同学小聪的眼睛盯上了其中的一块碎玻璃,高兴地说:“我有办法了,只要拿一块玻璃,就可以去配上与原先完全相同的玻璃。”同学们,你认为应该拿哪一块呢?(2)学生先独立思考片刻后,再请学生口答:应该拿哪一块呢?为什么?

学生1:拿第一块,因为那块最大。

学生2:第一块虽然最大,但是沿着一个角的两条边可以无限延长,玻璃的形状、大小就会发生变化,无法确定。

(结合学生回答,电脑演示,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到,拿只有一个角的这块玻璃去配,其形状大小是不确定的,另外的两个角大小可以发生变化)

学生3:选择有两个角的那块,因为这块有两个角,延长两条边会相交于一点,就能得到与原来形状大小相同的玻璃。

(结合学生回答,电脑进行演示:延长两条边相交于一点,形成一个三角形,并使形成的角与原来的角重合,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相邻两个角确定了,它们的夹边也就确定了,得到的三角形与原来三角形完全相同,第三个角也就被确定了。)

2、揭示课题

教师:从这里可以看出,三角形中两角确定了,另一个角也就确定了。说明三角形中的三个内角中蕴含了某种规律,到底是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探究新知:

教师: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有关系吗?

1、讨论验证的方法教师:现在我们拿出准备的三角形,先想一想自己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可能有下面的方法)

方法:

(1)量角。

(2)把三个内角对折或剪、撕下来拼合成一个平角。

(3)通过图形的转化得出结论。

(演示:两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我们知道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同学们现在有什么发现?(等于把正方形的内角平均分成2份,360°÷2=180°)

2、学生自主操作,验证猜想(课件出示探究任务)

(1)

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着验证一下。

(2)

把你的想法和操作过程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3、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当发现学生采用“量”的方法完成后,一定要激励学生再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方法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提示:还可以通过折、剪、撕,把三个内角拼成一个角进行观察。

4、汇报交流

学生:(量角)量出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测量有误差,实际结果可能在180°左右。(板书出三类三角形内角度数的加法算式)

教师:为什么要测量3个三角形?(要验证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而所有的三角形有无数个,三角形按角分,一共有3类,我们就一类一类地进行验证)教师出示3类三角形粘贴在黑板上。

教师:刚才,同学采用的是“量”的方法。

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对折或者撕下三角形的3个角拼成一个平角。)

及时请该生上台展示拼的过程。

教师:同学们用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验证了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直角三角形下面板书:180°),现在请大家也采用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来验证其他两类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都是180°学生验证完后进行展示,同时教师分别在两类三角形下面板书:180°教师用课件完整地展示三类三角形拼成平角的过程。

得出结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5、取任意两个三角形进行比较再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右边三角形的面积大于左边三角形的面积。(

(2)因为右边三角形的面积大于左边三角形的面积,所以右边三角形的内角和也大于左边三角形的内角和。(

6、知识回顾:

现在,你能回答“为什么要拿有两个角的那块碎玻璃去配”了吗?(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其中两个角被确定了,另一个角也就被确定了,取其中有两个角的碎片,延长两条边得到的三角形就与原来的三角形相同。)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第56页课堂活动第2题。

小结: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如果知道三角形中两个角的度数,就能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2.第57~58页练习十一第4~8题和思考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了什么内容?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9)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过程和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体验意识,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重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概念。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具、多媒体

PPT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第一环节

1、复习。

1千克=(

)克

7千克=(

)克

5000克=(

)千克

)克=4千克

8000g

=(

)kg

6kg=(

)g

2、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看一看屏幕上都有什么?你能为它们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吗?(出示课件)

1个苹果的质量50(克);1个大西瓜3(千克)。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板书:1千克=1000克)

这头大象的质量用什么作为单位呢?(吨)

2.

揭示课题:(板书:1吨有多重)

第二环节

1、初步感知“吨”

师:“吨”非常想和同学们交朋友,那我们就听听“吨”的自我介绍,好不好?

师:听了“吨”的自我介绍,你都知道了什么?

2、阅读P47第一部分,小组内说一说1吨到底有多重?它与千克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第三环节

1、理解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看老师这里有一个盒子,这个正方体盒子装满水,水的质量正好是1千克。请大家看屏幕说出这些水的重量是多少?(出示课件)

这样一排是10千克,一起在心里数有这样的几排?水的重量是多少?(十排共100千克)100千克,你是怎么想的?(10个10是100)一层是100千克,两层呢?我们一起来说出水的总重量好吗?(1000千克)

2、间接感受体验“1吨”

(1)推算多少袋盐就是1吨。

(2)感受身边同学的体重,推算,多少个同学大约有1吨。

3、说一说:一箱苹果质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质量是5千克,一袋大米的重量是100千克,一头牛的质量是500千克。

)箱苹果质量是1吨。

)副哑铃的质量是1吨。

)袋大米的质量是1吨。

)头牛的质量是1吨。

师小结:1000千克我们可以用1吨来表示。吨与千克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板书1吨=1000千克)吨用字母t表示,上面的等式就可以写成1t=1000kg。

第四环节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

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第五环节

1、填上合适的单位。

(1)

一辆大卡车装煤10(

(2)

一个苹果约重100(

(3)

(3)三年级的学生淘气体重约是35(

(4)一座大桥的承重量约是40(

2、在里填上“>”<”或“=”。

4000千克20吨

5吨5000千克

200吨200千克

3吨3010千克

920克1千克

1000克10千克

3、5吨=(

)千克

9吨=(

)千克

7000千克=(

)吨

)吨=4000克

4000千克+2吨=(

)吨

200千克-300千克=(

)吨

1吨-400千克=(

)千克

2500千克+500千克=(

)吨

4、三只小动物各有多少千克?

大象+小狗=895千克

大象+牛=1310千克

牛+小狗=445千克

板书设计

1吨有多重----认识吨

1吨=1000千克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0)

1.妈妈买了20箱牛奶,每箱12袋,一共买了多少袋?算式是:(

A. 12+20                                      B. 12×20                                      C. 12÷20

2.11与任何一个两位数的积一定不是(

)位数。

A. 两                                             B. 三                                             C. 四

3.一个乘数是58,另一个乘数是42,积大约是(

)。

A. 2000                                       B. 2400                                       C. 3000

4.估一估,下列各算式中,积比2000大一些,比4000少得多的算式是(

)。

A. 51×42                                     B. 34×98                                     C. 82×99

5.不用计算,直接判断下面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

A. 320×20=640                 B. 37×32=1514                 C. 150×60=9000                 D. 47×54=2228

二、判断题

6.39×41=40×40=1600。

7.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没有零,积的末尾不可能有零.

8.51×13=13×50+13

9.计算48×25时,可以先算48×5的积,再算出48×20的积,然后把两次的积相加。

三、填空题

10.红云小学五年级同学植树35棵,四年级同学植树的棵数比五年级的2倍少18棵,四年级同学植树________棵。

11.学校布置“六一”联欢会会场,买了4条彩带,算一算每条彩带多少钱.

________

12.492÷7的商是________位数;32×45的积是________位数.

13.计算下面各题:

78×6=________

27×4=________

435×9=________

14.58×45的积末尾一共有________个0,706÷7的商末尾有________个0.

四、解答题

15.15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

16.如表是蓝猫专卖店某一天销售童鞋的情况。

种类

单价/元

营业额/元

运动鞋

35

560

皮鞋

54

648

布鞋

23

598

(1)这一天中三种童鞋各售出多少双?

(2)请根据这一天的销售情况,算一算这家专卖店一个月(按30天计算)大约可以销售出多少双童鞋?(假定每天总体销售量差不多)

(3)根据题目中的信息,请你提一个新问题。(不必解答)

问题:________

五、综合题

17.一个书架上有五层,每层可以放59本书。

(1)估一估,每个书架上大约能放多少本书?

(2)这些书架上大约能放多少本书?

六、应用题

18.“神舟”五号飞船以每秒8千米的速度飞行在圆形轨道上,按照这样的速度,它1个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解答】解:算式是:12×20。

故答案为:B。

【分析】20箱牛奶,每箱12袋,就是求20个12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即可。

2.【答案】

A

【解析】【解答】

11与任何一个两位数的积一定不是两位数。

故答案为:A。

【分析】11与任何一个两位数的积不是三位数,就是四位数。

3.【答案】

B

【解析】【解答】解:58×4260×40=2400。

故答案为:B。

【分析】两个因数都估算,按照一个因数往上估,另一个因数往下估的方法去接近于准确值;58接近于60,用“进一法”估成60,42接近于40,用“去尾法”估成40,据此可求积的大约数。

4.【答案】

A

【解析】【解答】解:A:82×99≈80×100=8000;B:34×98≈34×100=3400;C:51×42≈50×42=2100,

A、B、C三个选项只有C选项中的积比2000大一些,比4000少得多.

故答案为:A

【分析】估算乘法时要根据数字特点,把两个或一个因数看作整十数进行估算,按照这样的方法估算出积后做出选择即可.

5.【答案】

C

【解析】【解答】解:A:320×20=640,计算错误,乘积末尾0的个数都不够;

B:37×32=1514,积在1200左右,计算错误;

C:150×60=9000,计算正确;

D:47×54=2228,积在2500左右,计算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可以直接根据乘积末尾0的个数来判断;B和D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确定乘积的范围后再判断。

二、判断题

6.【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因为39≈40,41≈40,所以39×41≈40×40=1600,原题解答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先把两个因数分别估成接近的整十数,然后再相乘,据此列式解答.

7.【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12×15=180,两个因数的末尾有没有0,但是积的末尾有0,本题错。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只要两个因数的个位上的数字相乘为整十数,积的末尾就有0.

8.【答案】

正确

【解析】

9.【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解: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判断,原题计算方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两位数乘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第二个因数的每一位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三、填空题

10.【答案】52

【解析】【解答】解:已知五年级同学植树35棵,四年级同学植树的棵数比五年级的2倍少18棵,那么四年级同学植树35×2-18=52棵。

故答案为:52.

【分析】已知一个数,求这个数的几倍又少一部分的数,可以列式为:要求的数=已知的数×倍数-又少的一部分的数。

11.【答案】

90元;180元;360元;900元.

【解析】【解答】15×6=90(元),即买6米长的彩带需要90元

12÷6=2,90×2=180,即买12米长的彩带需要180元

24÷6=4,90×4=360,即买24米长的彩带需要360元

60÷6=10,90×10=900,即买60米长的彩带需要900元

故答案为:90元;180元;360元;900元.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单价×数量=总价;积的变化规律,即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12.【答案】

两;四

【解析】【解答】

因为492÷7=70……2,所以492÷7的商是两位数;

因为32×45=1440,所以32×45的积是四位数。

故答案为:两;四。

【分析】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当被除数的最高位数小于除数时,商是两位数,当被除数的最高位数等于或大于除数时,商是三位数,据此解答;

整数乘法计算法则: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尾就对齐那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据此解答。

13.【答案】

468;108;3915

【解析】【解答】

78×6=468

27×4=108

435×9=3915

【分析】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时一位数从个位乘起,哪一位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

14.【答案】

1;2

【解析】【解答】解:58×45=2610,积的末尾一共有1个0;706÷7=100……6,商的末尾有2个0。

故答案为:1;2。

【分析】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计算出积后再确定乘积后面0的个数;根据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算出商后再确定商末尾0的个数。注意在计算除法时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商0。

四、解答题

15.【答案】解:15×24=360

答:15个24连加的和是360。

【解析】【分析】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16.【答案】

(1)解:运动鞋:560÷35=16(双)

皮鞋:648÷54=12(双)

布鞋:598÷23=26(双)

答:这一天中运动鞋售出16双,皮鞋售出12双,布鞋售出26双。

(2)解:(16+12+26)×30≈1500(双)

答:一个月大约可以销售出1500双童鞋。

(3)这家专卖店这一天售出布鞋和皮鞋共多少双?(答案不唯一)

【解析】【分析】(1)分别求出三种童鞋的销售数量,三种鞋子各自的销售额÷它们各自的单价=它们各自的销售数量。

(2)首先计算三种鞋子一天的销售总数量,运动鞋的销售数量+皮鞋的销售数量+布鞋的销售数量=一天销售的童鞋总数量;然后,计算一月销售的童鞋数量,一天销售的童鞋总数量×一月的天数(按30天计算)=一月销售的童鞋总数量。

五、综合题

17.【答案】

(1)解:59×5≈300(本)

答:每个大约放300本。

(2)解:300×5=1500(本)

答:一共大约放1500本。

【解析】【分析】(1)每层放的本数59本,把59看做60,一层放60本,求5层一共放多少本用乘法;(2)一个书架大约放300本,求5个书架大约能放多少本用乘法。

六、应用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1)

三位数加法的估算

教学目标:1、初步学习用整十数进行估算的方法,逐步养成估算的意识。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探究出三位数加法估算的方法。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4、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整十数进行三位数加法的估算。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到不同的估算方法。

教学关键: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感受估算:

1、上个星期老师添置了一台新微波炉,售价大约680元(板书)同学们猜一猜,这台微波炉实际价格是多少元?(请大家把猜的价格记在自己本子上)

然后板书。如:678元、684元、675元……

(出示微波炉价格:682元)请同学们对照自己猜的是否准确。

2、大家猜的价格都比较合理,为什么?因为大家猜的价格都比较接近680元,也就是大约680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时只需把一些数看作整十数,这样容易记、容易算,很方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估算。(板书:估算)

二、探究新知:

1、多媒体课件展示主题图:二年级一班折了462只纸鹤,二班折了229只纸鹤,估一估两个班共折大约多少只纸鹤?

师:小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比一比哪组讨论的结果最多?

2、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结果,引出小兔提示:可以用相邻的整十数来估算。

生1:我是这样估算的:

把462估成了470,把229估成了230,470+230=700

师:470+230=700(板书)我们把两个数都估成了相邻整十数中较大的那个数,正好与小巧估算的一样。(出示媒体)

生2:我是这样估算的:把462估成了460,把229估成了220,460+220=680(板书)

师:那这里我们是把两个数都估成了相邻整十数中较小的还是较大的?

生2:较小的两个数。

师:对呀,你的这种方法与小胖是一样的。(出示媒体)

生3:我是这样估算的:把462估成了460,把229估成了230,460+230=690(板书)

师:你的估法和小丁丁的想法是一样的。(出示媒体)把两个加数都估成了邻近的整十数。

……

师:小朋友想的方法真多。小巧对这道题进行了精确计算:462+229=691。(板书、出示媒体)

师:以上几种方法估算出来的结果哪一种与小巧精确计算最接近?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3、小结:我们在估的时候都可以用相邻的整十数来估算。这里是三位数的加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加法的估算(补充课题板书)。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P38练一练,先估算,后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反馈。

2、判断题:

(1)196+327=423

(2)238+393=531

师:想一想,估算还有什么用处呢?同桌讨论。

生:估算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生活应用: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准备采购的商品,我一个人算的有点累,你们愿意帮我算一算吗?

请大家用整十数帮我来估算一下大概要多少钱。(任选两样来算一算)

榨汁机

185元

电烤箱

308元

饮水机

298元

电热水壶

107元

吸尘器

349元

电吹风

183元

交流汇报。

五、拓展:

开锁:密码是由2,4,7组成的,如果加上444得到的结果必须在700与800之间。这个密码是多少?

六、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本领?

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法的估算

462+229=691

470+230=700

460+230=690

全部用相邻的整十数中较大的那个数

用邻近的整十数

460+220=680

……

全部用相邻的整十数中较小的那个数

教案21: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二)

教学内容:书P39

三位数加法的估算

教学目标:1、初步学习用整百数进行估算的方法,逐步养成估算的意识。

2、通过整十数估算的方法,进行类比出整百数估算的方法。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整十数、整百数进行三位数加法的估算。

教学难点:体会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整十数估算:

师:老师准备采购一台微波炉和一只电饭煲,你们愿意帮老师一起出谋划策吗?

这是我从大商场中了解的商品信息。你们帮我参谋参谋哪个好?

出示商品介绍。

微波炉

三星牌

451元

A

飞利浦

392元

B

电饭煲

三角牌

176元

C

飞利浦

287元

D

请你们每个人帮我挑一台微波炉和一个电饭煲。用整十数估算算一算老师我大概要带多少钱比较合适。

二、探究新知:

1、多媒体课件展示主题图:二年级(3)班折了482只纸鹤,二年级(4)班折了317只纸鹤,两个班折的纸鹤大约相差多少?

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想一想,昨天我们是怎么用整十数来估计的呢?

生1:480-320=160,把482估成了480,把317估成了320。

生2:480-300=180,把两个数都估成了相邻整十数中较小的那个数,分别是480和300。

2、根据学生回答的结果,引出整百数的估算。

师:小朋友昨天都学得很好,能很快的用整十数进行估算。

今天呢我们还可以用整百数来进行估算:

可以把482估成了500,把317估成了300,这样就把算式估成了:500-300=200。

(板书、出示媒体)

3、小结:我们在估的时候都可以用相邻的整十数或者用相邻的整百数来估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加法的估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P39练一练,先估算,后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反馈。

2、综合应用:

【说明:通过这一练习,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好处,特别是对一些计算时容易忘记进位的学生来说,估算能粗略验算计算结果。】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本领?

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法的估算

用整十数、整百数进行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