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活动设计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9-11 20:15:17

活动设计论文

活动设计论文篇(1)

在现阶段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教学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特别是在课程教学的活动设计过程方面,基于活动的讨论法,法,情景法在教学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关注,特别是情景教学方法,受到了更多课程教师的亲睐。在很多的学科教学中,随着教学网络环境的额逐步实现,基于问题的教与学情景的活动设计,出现了很多的方式,如基于问题探究的自主学习网络教学模式,基于网络情景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等。本文力从适应性学习的角度出发,在网络环境下创设积极有效的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一、活动设计和适应性学习的相关

在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过程中,作为环境组成的要素,活动的设计是一个关键的过程。因为在环境的设计过程中,作为学习者的个体来说,总是需要参与一些不同的活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人的认知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很多的环境来提供有效的建构场景。因此,学习环境中活动的设计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

活动理论源于康德和黑格尔的古典德国、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和维果斯基、列昂捷夫、鲁利亚等俄国心家的文化和社会传统。活动理论是“一个研究不同形式人类活动的哲学和跨学科的理论框架”(Kuutti,1996),包括同时相互联系的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Kuutti认为有意识的学习和活动(表现)完全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靠的,活动不能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意识也不能发生于活动境脉之外。活动理论最核心的就是对活动系统地。活动理论本身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多种观点的活动系统(Engestrom,1999)因而,如何用它来确定学习环境中的活动系统也是如此,阿斯莫洛夫(Asmolov,1987)认为,“用活动方法进行的所有调查中充满着利率是主义的原则”【1】p84。就是说,我们对活动理论及其对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SCLEs)的作用的理解,其发展始终在变化。

作为个体的学习者,在知识认知的过程中,总是自觉的去适应知识固有属性,从而有效的达成知识的认知,因此,需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适应”在心理学上一般指个体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使之与环境条件的要求相符合,具体由三个部分组成:(1)个体,就是适应的主体;(2)环境(情境),就是个体活动的场所。在具体的过程中环境对个体提出了和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是个体实现自己价值的源泉;(3)改变,这是适应的中心环节。包括个体适应变化的环境,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个体与环境的和谐发展。[2]

适应性,就是个体在具体的环境中,个体为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机体和心理特征。适应性学习,源自AdaptiveLearning。Adaptive,在工程领域常也译为“自适应”,其词根是adapt,即“改编、适配”的意思。[3]在学习过程中,个体具有各种各样的差异性,不仅表现在个人的能力、背景、学习风格、学习目标等具有差异性,另外即使是个体本身,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状态变化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对于作为个体的学习者需要在各种不同的学习活动场景中去适应已有的学习环境,或者创设有效的活动环境,促进学习的有效达成。所以,适应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个体主动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与具体的学习环境相符合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倾向,包括学习者个体,学习的环境,互动改变三个部分。

二、网络环境下学习系统的基本组成分析

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网路教育环境具有信息资源丰富共享、时空不限、人机优势互补等特点。[4]网路环境下适应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设计过程,我们由必要对现阶段的网络教育环境进行有效的认知,从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的功能角度出发,分析各功能模块实施的要素和相关的特性,从而有效的设计适应性的学习活动。

1.现阶段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的功能组成要素分析

网络教育支撑平台主要由四个子系统构成。(1)网络教学支持子系统:主要有支持教师教学的设计功能模块、网络课程开发工具、各类教学支持工具;(2)网络学习支持子系统:是网络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直接着教学的有效实施。目的在于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包括有信息服务、资源服务、人员服务、设施服务等;(3)网络教育管理子系统:包括有对网络教育支撑平台中的使用者管理,对教务的管理,行政信息,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学科教学资源管理,对专业、课程、教研的管理,对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的系统设置与管理等;(4)网络教育支持工具:各种支持教与学的讨论、试验、评价、检测等具有教学服务功能的机网络工具。【5】以上提到的四个方面的要素成分可由Brusilovsky提出的基于WEB的教育系统的四个功能模块来描述,即内容呈现模块(呈现教学内容),行为部件模块(包括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的练习,测试,模拟,试验等),通讯部件模块(包括支持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通信工具、协作学习工具等),管理部件模块(支持各种教学管理的功能模块)四个部分组成。

2.现阶段网络环境下学习系统的不足

网络教学的组织形式的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度的发展,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在流行的WEB学习支持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支持还只是对INTERNET技术标准的简单应用。跟国外的网络教学还有很大的差距。很多教育技术领域新提出的教学方法对我们来说还有些陌生,如各种WEBQUES,档案袋,BLOG教学应用等我们都还在研究应用中。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下,我们不断完善,提供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跟前几年的“有路没车”比较确实取得了很大的额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丰富的教学资源丰富了我们的网络学习环境,使我们置身于知识的海洋。但有资源不等于就可以教学,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我们现在需要做的额是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合适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合适的内容,帮助学生附属、编码和处理信息,监督学生的学习绩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练习给予适当的反馈。从而使学习者能有效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从网络环境建构的本身出发,很多的教学网站或者信息资源提供站点,缺乏有效的学习支持系统、指导和交互性,学习材料老化,直接书本搬家,缺少更新,学习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要求,在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中,没有很好的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不能得以有效的实施,导致了很多学习者在网路环境下学习时,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目标偏移,在认知知识的过程中出现认知的负载加重、学习孤独无助等学习问题。从浙江大学首批网上学生308人,至2001年9月仅有70人获得学士学位,只占23%的数据可以看出,[6]我们的网络环境需要变通了,在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我们所设计的网络资源环境要尽量从学习的角度出发考虑,也就是从客体的角度出发设计为学习者服务的网路资源。从学习者主体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加强学习者的适应性活动设计研究,使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三、环境下适应性的活动设计

1.网络环境下个体学习适应性活动设计的变化: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在这种学习中,学生在知识传递中所处的位置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在发现式学习中,学习内容很多是以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在此种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方式各有所长,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现阶段的网络化教学中,很多者过多强调知识的系统接受,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突出和强调接受于掌握,冷落、忽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者的发现于探究,也即学习者适应性的,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认知知识的过程变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而学生作为主体的思维和智力却没有得到有效锻炼,极大程度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在网络资源日趋丰富的新学习环境下,为了有效的发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都是在适应网络环境下提出的新型学习方式。

2.网络环境下适应性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内容:在网络化进程中,学习者个体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使非常明显的,不同的学习方式对应不同的学习者效果也不一样,因此网络环境创设的学习功能特征也应该是多样的。网路环境下的学习系统组成有不同的形式,针对个体学习者来说,需要有不同的适应性支持学习系统。“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adaptivelearningsystem),是指针对个体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因人、因时)而提供适合个体特征的学习支持的学习系统。本质上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支持系统,它能够提供一个适户个性化特征的用户视图,这种个性化的学习视图不仅包括个性化的资源而且包括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和策略”。[3]在网络环境的适应性活动设计中,主要需要研究以下的问题:从网络环境适应性引擎设计的角度出发,在网络教育平台的结构功能模块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习者,提供适应性的导航支持、适应性的内容呈现、适应性测试、适应性帮助等;各种支持适应性学习的结构功能模块(即各种网络教学的功能模块的建构与呈现);资源库知识的构造(各种学科知识资源库的准备);用户模型的表示和用户建模(更多的是网络教学的组织形式)。

网络环境下的适应性学习活动设计从网络环境适应性引擎出发,把网络平台,网络资源库,用户模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网络环境的适应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其中功能模块的四部份的主要任务是,内容呈现模块呈现详细的教学内容;行为部件模块学习练习,测试,模拟,试验的创设;通讯部件模块包括支持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与沟通的通信工具,协作学习工具的准备;管理部件模块主要是支持各种教学管理的模块,包括对学生的网络注册、记分、收费等。在功能的设计中,主要由教学设计的思想来进行指导,最终目的是设计出适合学习者学习的网络活动平台。资源库的建设方面,主要是海量资源库的整理,如各种学习专题网站的建设,学科资源库的建设等,主要目的丰富网络教学资源。从用户模型的角度出法,考虑的主要因素有,通过什么样的学习理论在指导有效的组织学习,也就是学习者作为学习用户如何进入学习系统,在学习系统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自适应(学习者适应网络环境)和他适应(网络环境适应学习者学习)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能找到优化的适应性学习活动。

四、网络环境下适应性学习活动设计需要关注的问题

1、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系统研究学生适应性形成的因素: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学习者,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多关注作为学习者个体的实际学习因素,可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现成的心测试量表,如AAT-学习适应性测试量表进行研究;针对不同学习者个体的访谈加经验分析发研究,系统分析学习者个体的学习风格对网络环境活动设计的模块功能需求,自适应过程中的学习情感需求,找到个体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充分发挥活动理论的指导作用,使整个网络环境的活动系统设计朝着适应性个体学习方向呈现动态发展的趋势。

2、关注网路环境模块建构的动态性,从模块的适应性角度出发,考虑各个模块的功能性和动态发展性:模块是功能呈现的主要表现,在设计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学习适应性的基础上,应用活动理论的系统动态发展观(包括教育学,管理,文化,技术等领域的动态影响)来积极建构适应性学习模块的功能。

【】

[1](美)戴维.H..乔纳森主编.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2]徐浙宁郑妙晨.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

[3]李克东.网络环境下CBE研究的新课题.浙江师范大学讲座.2003-10

活动设计论文篇(2)

主题活动设计中的主题,即在老师指导下的集体活动中,以某主题作为基本线索,并且围绕该主题参与活动人员进行交流。对于幼儿园而言,设计的主题应当符合教育性,而且最好结合节日、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内容,以确保设计话题的“亲民”性,这也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大大提高了活动实施的实际可行性。明确的活动主题,应当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用性一定要强,能够确保幼儿在参加该主题活动过程中学以致用,即利用自己所参加的活动及所学,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也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目标表述

随着教育主题各阶段活动的全面展开,孩子们的认识以及体验也逐渐深化,主题活动的主要目标基本形成,主题活动中的各阶段设计目标也不尽相同。第一,首次活动目标表述。即孩子们参加某活动方向以及要求。在一次具体活动中,既可以是课堂教学活动,又可以是课外活动。第二,活动范围。参加主题活动的孩子状况。实践中可以看到,虽然很多教育主题之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均可实施,但是幼儿园大、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及认知水平等参差不齐。对此,应当明确范围,教育活动设计方案应当更具实际可操作性以及针对性。

三、设计与指导人员

第一,设计人员。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既可以是老师作为设计人员,也可以是教学团队。标明设计人员,既可以是对老师创造性劳动的认可,还有利于实施人员、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第二,教学团队。以主题活动为基础,成立教学团队,这是最基本的。同时,还要明确教学指导小队,既可以明确团队形成、各成员具体任务,又可以促进主题活动的有效实施。

四、准备与实施

首先,应当做好活动主题资源准备工作。其中,主要包括家庭、幼儿园现有资源以及实践基地和社区等,同时还包括幼儿园人力资源,如教师和幼儿家长利用。其次,主题活动的具体实施。在这一环节是主题活动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建议分阶段对主题活动全过程优化设计,或者利用可跳转设计思路,每一个阶段的目标设计均是在分解主题活动总目标。在此过程中,不仅包含了幼儿活动的主要内容设想,而且必须包含与之对应的老师指导重点。比如,在“绿化带以及小区环境”这一主题活动方案实施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就可以将研究过程进行分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确定专题,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在此阶段,老师应当结合实际,通过播放花草树木以及草坪被践踏等相关环境问题课件、视频等,然孩子们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和认知,并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公众意识。在此过程中,还要适时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准确定位和确定活动专题。第二阶段,研究方式和方法。我们和孩子们共同商讨,根据专题优选研究方式和方法。(1)拍摄一些关于绿地破坏方面的照片和视频;(2)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记录践踏草坪的人数;(3)组织问卷调查,随机对街头群众做调查;(4)访问主管部门、专家。第三阶段,组织幼儿进行分组讨论、开展实践活动。根据幼儿的特点以及主题活动内容,编排小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根据活动要求,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并且选择活动方式和方法。第四阶段,总结。根据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调查问卷资料等,撰写报告,构想和设计汇报形式,在准备好交流汇报以后,再展出结果。

五、评价及建议

幼儿教育主题活动评价,作为主题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始终贯穿于整个主题活动全过程。对于主题活动方案而言,在设计时,应当包含活动评价方面的内容,同时这也是应当重点突出的评价方式。就活动实施而言,笔者认为对主题活动具体实施时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以及困难等,需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多媒体技术条件下,幼儿园老师应当及时转变角色,准确定位,既是指导者、合作者以及设计者,又是学习者、资源查询者和研究者。在当前的形势下,研究以及探讨幼儿教育主题活动实施时的老师指导策略,成为需注意的基本问题。作为老师,应当具备观察以及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整合和提升幼儿的能力,并为此创设优越的环境和条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的调整计划。

六、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主题活动中的主题设定、实施,应当非常的灵活,根据事件、教育节日、孩子比较感兴趣以及容易激发他们兴趣的事为切入点,同时还要灵活实施活动主题,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丰富。通过优化设计幼儿教育主题活动,来有效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作者:吴红霞 单位:丽水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

活动设计论文篇(3)

二、主线性与连贯性统一原则

1.主线性是“活动化”教学设计的显著特征

课堂活动容易出现漫无边际、自由散漫的“放羊式“局面。要使课堂教学更加有序和有效,达到层次鲜明、“形散而神聚”的境界,就要科学地构建课堂活动的主线,将散乱的“知识珍珠”合理有序地“串联”起来,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学主线是活动化课堂的灵魂,构建一个鲜活的教学“主线”,能够使活动化的地理课堂更加生动、有序、高效,使课堂教学收放自如,行云流水。例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节,笔者在教学中凸显了主线性这一特征。本节是西部大开发的热点地区,其突出的区域特征和密切的人地关系极具代表性,是认识和了解西部地区的窗口。通过对本地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影响的探究,为下一步学习青藏地区奠定扎实的基础。为此,如何把这一冰冷的知识灵动地展现出来,寻找和选择教学主线,是完成本节课“活动化”教学的关键环节。笔者从课后活动课“认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这一活动出发,进行了大胆的整合和创新,提炼出“西气东输工程”建设这一教学主线,并以“人大提案”的形式开展活动化教学。这样不但避免了地理课堂上学生死记冰冷文字和图像的尴尬,而且“活化”了教材,让学生在行动中建构知识。这既契合了主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实践证明,以此为主线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主线的选择和运用,能使教师的“教”更加轻松和从容,学生的“学”更加愉快和高效。这样的课堂是让学生参与而不是静等,更不是对教材的“勾画”和“死记”;这样的课堂是对学生的一种浸润和感悟,不是“灌输”和“浇筑”;是“做中学”地理,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学堂”,而不是“教堂”。

2.连贯性是“活动化”教学设计的重要内涵

许多地理活动的创设,或只被用在课堂的某一环节、某一内容、某一过程中,或在同一教学内容中运用了很多互不相干的活动,很少有连贯课堂始终的活动,即课堂活动被人为地“肢解化”或“零碎化”,这样的活动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此,笔者认为,若能让某一教学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各个活动彼此紧密相连,浑然天成,并在逐步地扩展这种活动内涵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则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这就是笔者倡导的连贯性原则。例如:在“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节教学中,如何使课堂活动更加连贯,始终如一,笔者采用了“分幕处理,环环相扣”的方法。第一幕:领导出场,引出提案。活动意图:领导出场,即意味着以班长为代表的学生活动拉开序幕,凸显本次活动的主角是学生,老师是引领者、参与者、服务者。第二幕:分析论证,递交提案。活动意图:观看塔里木盆地资源视频,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探究西气东输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以及塔里木盆地的资源优势。第三幕:科学考察,反对提案。活动意图:以地图、图片、资料为载体,进行合作学习和自由辩论相结合,探究塔里木盆地干旱的自然环境。第四幕:合作探究,支持提案。活动意图:以绿洲农业的视频为引领,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西北干旱环境下绿洲农业的发展。第五幕:注意事项,完善提案。活动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保护西部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第六幕:英明决策,实施提案。活动意图:宣布英明决策,再以地理快板的形式总结新课,学生在诗歌中结束新课,意境悠远,回味无穷。本节课,学生通过积极参政议政的方式,激烈地讨论了“西气东输”工程该不该建设的内容,明确了国家重大工程的一般论证方法。地理学习采用这种“活动化”的方式去探究无疑是一种好方法。

三、参与性与体验性统一原则

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知识建构的桥梁。学生主体“参与体验”是活动的基础,又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和关键。

1.“活动化”教学设计的目标与结果是“为了参与体验”

情意素养的培植是一节课的核心目标,如何实现,显然不能靠讲授和灌输,而是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慢慢地浸润和滋养。西气东输工程是否修建:引出提案(西气东输工程)、递交提案(西气东输意义价值)、反对提案(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支持提案(塔里木盆地绿洲、城镇和交通线的分布)、完善提案(西气东输工程环境问题、第二条工程线路)、实施提案(西气东输工程完成)”等一系列层层推进的活动,其价值不在于活动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某种形式上的知识,而通常体现在被人忽视的过程中。这些活动的目的恰恰隐藏其中,所以我们不能只看重学生对问题对与错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体验、态度、情感、兴趣等,关注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能力的提升,如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欣赏能力、判断能力等。也就是说,本次课堂活动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参与对于生命成长的要义和内涵,为完美人格培养提供锻炼的舞台和参与的经历。

2.“活动化”教学设计的情境与氛围是“在参与中体验”

思维的提升和能力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活动中参与、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提高、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发展,这正是活动化教学的关键所在。对学生的发展来讲,无论是思维的提升还是情意素养的培植,都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实现的,而两者达成的桥梁恰是活动。本节课“六大活动”,是师生、生生通过交流、沟通、对话、理解达成“我—你”关系,而不是“我—他”关系。师生双方在活动参与中,共同分享彼此的生活经验,共同感悟生命成长的意义。活动中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施教者,更多的是理解学生的倾听者。老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是激励和唤醒。老师除了做“老师职能”以外,还要做一名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不是问题对与错的评判者。

3.“活动化”教学设计的途径与方法是“通过参与体验”

创设有意义的学习经历,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去感悟,这是活动化教学的要义。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缺少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有意义的“经历”和“体验”。“经历”和“体验”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分量不言而喻。恰恰相反,传统课堂是在“育分”不是“育人”,是在说教不是体验,这样的课堂很大程度上是在扼杀学生的思维,泯灭学生的创造力。因此,丰富学生的经历,完善学生的人格,必然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活动来完成。不难看出,本节课总是与活动、参与、体验并行着,教学都是在活动交流中进行展开。基于真问题,设置真情境,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论证西气东输工程优缺点以及它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填鸭变为主动获取,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将课堂变为学堂,把教室变为讨论国家重大工程的参议室、议政室。课前将全班分为四组,每组同学都有各自的任务。活动的实质就是通过参与体验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解放学生的眼睛、嘴巴、耳朵、双手等感官,使学生享有更充分的思想和行动自由,拥有更多锻炼机会和发展平台,最大限度地获得身心的解放。

活动设计论文篇(4)

在课程的设计上,我们利用大量的游戏、故事、案例和视频等现代化教学素材代替教材,比如说,通过播放“工厂流水线”的视频来拉近学生们同实际工作之间的距离。还有的学校设置了“科学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和合作探究的平台,让他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发挥集体的智慧。这样得来的结果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关注度,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改变教学形式

我们引入了TTT培训,这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我们要有更多的案例和活动安排,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观摩、讨论、实验和操作,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采取了开放性的原则,让学生学会分享和讨论,激励他们进行反思和提问,最终由教师来集中解答,将学生推进更高的学习阶段。

二、中职教育职业素养的培训活动

(一)“效仿公司”活动

成功的企业对公司的员工进行定期的职业素养培训。惠普公司就是以“不仅用你,而且培养你”为宗旨,我们以阿里巴巴的成功经验来谈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培训。第一是强调强烈的使命感,在对学生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影片将学生们未来从事职业发展的历程和在社会当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讲述,让学生们热爱自己的职业。第二是企业文化,在学生们进入企业工作之前,教师必须要让学生积极地了解将要进入公司的企业文化。第三是凝聚力,在班级里教学就要强调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性,进而形成一种班风,让学生们在工作中继续发扬。

(二)“模拟公司”活动

学校可以通过“模拟公司”的环节来对学生们进行职业素养培训。在这个模拟公司当中,学生们同正常的职员一样存在着注册、投保、交费和贷款的环节,公司也设置了总部及子公司,并且有各个机构和部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们所学专业对学生们进行到岗分配,有学生们负责自己部门的工作,进而使学生们找到工作的感觉。

(三)职业技能培养

中职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企业的一线操作工人,所以要想实现学生们同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职业院校应该合理设置一些校内实习的平台。学校应建立起实训基地,并保证符合企业的生产线要求,学生们按照企业上岗穿上工作服,教师则是以企业质检员的身份来对学生们产品进行管理、督导和考核。为学生们制定出严格的事业规范,让他们提前进入到职业角色当中。

(四)增加到岗培训,加强校企结合

近几年来,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顶岗实习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手段,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受到企业、学生和学校的各方面因素制约,顶岗实习会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其实校方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包括暑期的实习和课程参观的实践项目等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企业和社会,学校的相关制度和考核管理都必须要保证到位。在学生进入企业之前,通过视频传播和实体参观的形式让学生们提升职业素养,了解自己应该具备的才能和素质,在心理上接受自己是一个“社会人”,在行为上更加重视专业的学习。

活动设计论文篇(5)

数学集体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幼儿理解重点和难点,了解并掌握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为此,应该特别重视以下两个方面。

(一)提供适宜的教具

数学活动的教具应该在形象美观的基础上,特别注意具体化和明朗化。一般来说,教具要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因素,具有可操作性。

例如,大班“交集分类”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理解两个集合相交部分的含义。我们设计了两个纸圈,它们各代表一个集合。先将这两个纸圈分开摆放,让幼儿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按特征标记分类——在这两个纸圈中摆放相应的图形片,然后移动一个纸圈使之与另一个纸圈相交,引导幼儿发现两圈相交部分的图形片同时具有两个集合的特征。用这样的教具来演示,可以使幼儿循着较为清晰的思路来理解、接受:第一步,对两个集合各自的特征进行确认,从而产生一种清晰明了、确信不疑的心态;第二步,通过移动相交的过程,幼儿“发现”了相交部分,并理解其中的图形片既具有各自集合的特征,又在某一方面具有另一个集合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顺利地接受了交集分类的知识,体验到了“发现”的成功感。显然,如果我们只是在图上画出两个相交圆,并在其中摆放相应的图形片,幼儿就很难从两个静止不动的圆形中理解交集分类的含义。

(二)设计清晰简练的教学语言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事先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不能临阵磨枪,更不能凭感觉临时发挥。

1.讲解

教师的讲解是帮助幼儿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活动规则所必需的。我们在设计讲解语时,一般注意以下四个要求。

①清楚明确。教师的讲解语应该很明确,让幼儿一听就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去做。例如,我们为“看数拍手”活动设计的讲解语——下面,我们玩“看数拍手”的游戏。老师拿出的数学是几,你就拍几下手。拍完后就说:几,我拍了几下。这段讲解语只有三句话,第一句介绍游戏名称,第二句交代游戏方法,第三句教幼儿正确表达自己的操作结果。

②要言不烦。在设计讲解语时,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哪些应该先说,哪些应该后说;哪些应该详细地说,哪些应该简略地说。例如,“认识数字5”这一活动的重点是认识数字5及其所代表的量。为此,教师应该首先引导幼儿确定数量,再引导幼儿仔细辨认字形并理解这一数字所代表的量。至于贴绒板上有哪些小动物,它们有什么不同则无需多说,因为这都不是这一活动的重点。

③有条有理。教师应从操作的实际顺序和幼儿的思维(或者行动)习惯这两者的结合上作综合考虑,使语言具有条理性。例如,在“按数串木珠”的活动中,教师应有条不紊地交代:理出同色木珠——认清木棒上标示的数字——把与木棒上数字一样多的木珠串在木棒上。如果教师只是笼统地交代:数字是几,就串几颗木珠,而且所串木珠的颜色要一样。那么,幼儿很可能只考虑数量的要求,而忽略所串木珠在颜色上的要求。

④科学严谨。我们有时会为了便于幼儿理解而忽视数学概念的科学性,这是很不严谨的。教师在示范讲解时的语言既要便于幼儿理解又要准确。例如,在比较数量时,应说“哪个多,哪个少”,不能说“哪个大,哪个小”。再如,在比较圆形和三角形时,有些教师往往说“三角形有角,圆形没有角”,这是错误的,因为圆有圆周角。

2.提问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思考,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为此,有以下三个方面应特别注意。

①围绕目标,紧扣主题。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个活动的目标,清晰有序地设计提问。例如,在中班的“哪个多哪个少”活动中,我们确定该活动的目标是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教师首先问:这里有什么?它们哪个多,哪个少?当幼儿受物体大小以及排列形式的影响,不能正确地分析、比较时,教师再问,你怎么会觉得这个多,那个少呢?幼儿往往会认为:这个占的地方大,排的队伍长,所以这个多。此时,教师应进一步设问:我问的是“哪个多哪个少”,而不是问“哪个占的地方大,排的队伍长”。经过这样的启发诱导,幼儿就能够排除干扰因素,理清自己的思路了。

②由浅入深,分出层次。循序渐进地设问,可以分散教学难点,减少思维障碍,保持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用一个数字表示相等量”的活动中,我们提供4张动物卡片,其中3张卡片上的动物数量相等。如果教师直接提问: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卡片上一样多的动物?和这一数字不一样多的动物怎么办?幼儿就会难以回答,束手无策,从而使自信心和积极性大受挫伤。我们可以将上述问题分解成由浅到深的一系列小问题逐个提出,比如:卡片上有什么?它们每样各有多少?哪些动物一样多?它们各是多少只?用哪个数字来表示一样多的动物?哪种动物同这几种动物的数量不一样?它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这样的提问就会大大降低问题的难度,使幼儿进入顺畅的思维轨道。

③正逆设问,拓展思维广度。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使两组物体数量相等”的活动中,我们在贴绒板上出示5只小猫,6只小狗。首先提问:用什么方法让小猫和小狗一样多?当幼儿回答出用添加的方法时,我们再进一步启发幼儿还可以用什么方法,从而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拓宽他们的思维广度。

二、分组活动的设计

集体活动之后,我们往往安排一些分组活动。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提供几种材料,让每组幼儿轮流操作。在分组活动中,我们比较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提供多元化的操作材料

1.紧扣目标,提供多样化的材料

为分组活动提供的材料既要紧扣教育目标,又要丰富多样。例如,在“认识梯形”的活动中,活动的目标是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根据这一目标,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种材料:①火柴棍(用来拼梯形,帮助幼儿体验梯形的外形特征);②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纸和剪刀(用来变梯形,帮助幼儿进一步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并体验变梯形的多种途径);③由各种几何图形组成的形象(给其中的梯形涂色,帮助幼儿感知梯形的多种变化)。

虽然这三种材料各不相同,操作方法及作用也不完全一样,但都是紧紧扣住活动目标的。这种丰富多彩的材料,既可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又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巩固幼儿的习得。

2.因人而异,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

幼儿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着的,因此,要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来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例如,在“按颜色分类”的活动中,我们提供了3组图形片和颜色标记:①颜色不同,大小、形状均相同;②颜色、大小均不同,形状相同;③颜色、大小、形状均不同。这三组材料中,后一组均比前一组难一些,这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来说,是适宜而有益的。

(二)注重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

1.观察新的活动内容

我们组织的分组活动经常采用新旧内容结合的做法。对于新的内容,幼儿往往会有陌生感,因此,教师对此要特别关注,以便及时发现幼儿在操作时的问题,给予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2.观察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

分组活动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当发现幼儿采用了好的方法,要及时向全班幼儿介绍,让大家来学习。例如,在“给棍子排队”的活动中,我们发现有的幼儿先将所有的棍子拿在手中,然后依次抽出最长的棍子来排列。我们及时将这一方法介绍了给全体幼儿,使许多幼儿都学会了这种又快捷又准确的方法。

(三)重视活动的评价

活动设计论文篇(6)

基金项目: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2012年度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农村医学专业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之一,编号:JXZJJG-11-096。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强调语文教学的社会性、实践性,力图改变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脱离现实、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的封闭教学模式,把“语文实践活动”与“课文”并列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必须抛开那些陈旧观念的禁锢,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重新构建语文教学的新体系。

“活动”二字是语文活动课的灵魂。语文活动课应该把鲜活的内容和有创意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富有启发性和感召力,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激情。在活动课中,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主动参与活动,主体地位也就得到了体现。只有让学生不断享受成功的快乐,才能激发和持续他们的活动兴趣,开阔视野,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活动课程有漫长的演变过程:从古代的“知行学说”到近代的“课外活动”、“第二课堂”、“活动课”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适应现代教育,开展语文开放式的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实现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上好语文活动课,首先要了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习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能力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一门课程。也就是说它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与能力,并从中得到思想的激荡、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主题

在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时教师分三各阶段有序展开。第一阶段重在激趣、养习、积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第二阶段重在积累、运用,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第三阶段做到统筹兼顾、系统安排,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每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都应该有一个集中鲜明的主题。活动中各项内容应该紧扣活动主题,突出重点、不枝不蔓。切忌把综合实践课搞成表面热闹而收效不大的“大杂烩”。

二、充实内容

教科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如各种课外读物,广播、电视节目,电子音像资料,网络资源,以及学生身边鲜活的现实,经过精心设计都可以演绎出生动有趣、具体实在的语文综合实践课来。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巩固语文知识。如开故事会、办手抄报,表演课本剧、给课文配图画,举办辩论赛、读书知识能力竞赛等。也可以选贴近学生生活与思想,关注学生成长中热门和焦点的话题。如当代流行歌曲欣赏,怎样看待“追星”现象?谈 “早恋”现象, “上网”面面观等。还有结合重大节日、传统节日的来临,开展纪念性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善于挖掘有利因素,设计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力求让学生密切关注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让学生从生活走入课堂,再从课堂走入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新颖的形式

寓教于乐,启智于趣,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特征。新颖多样的形式,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觉投入,从而在活动中主动感受、体会和理解。课外活动、晚上、节假日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课的有效活动时间;教室、图书馆、操场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渲染活动的气氛,增强活动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活动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才能激发学生努力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四、充分的课前准备。

活动成功的关键主要在于活动前的准备,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以及判断分析、综合整理和独立工作、协调配合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是在活动的准备阶段逐步得到培养的。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让学生独立参与。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自主能力。实践活动课重在全体学生的参与。学生只要在教师的正确具体地指导下,认真思维,积极动手实践,灵活运用,就是一堂成功的课。如上实践活动课《古诗欣赏》前,学生能够充分地到图书馆和网络上查阅资料,并加以整理。在活动课堂上,学生相互欣赏品味各自的成果展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股自豪感。

但是要避免教师完全放任自流和过分干预两种情况。在整个活动的准备过程中,教师既要与学生平等参与,又要注意激发学生准备活动的积极性,适时地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进而迸发创新的热情和研究的欲望。

五、合理的结构

一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须讲究课堂进程的疏密有致、张弛有度。一般来说,开端要激越,以利于调动学生兴趣;中间部分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起伏穿插、富有波折,以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结尾部分要紧凑有力,使结构完整并突出主题,给学生留下想象和回味的余地。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应一线贯通、环环相扣,注重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又有所侧重。内容充实,节奏适当,有效地实现了通过活动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所收获的预期目标。

六、平等对话、幽默委婉的评价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一般说来,学生总希望老师在评语中对自己文章的观点内容予以评价,并以此与老师交流。如果教师能采取师生平等对话、幽默委婉的评价方式,能给学生造成一种欢愉的心态,发自内心地接受老师的修正和批评。

其实评价不仅仅是老师的任务,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特别是同学之间的评论,往往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的不同层面,使自己看待生活的角度多元化,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发挥,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活动”二字是语文活动课的灵魂。鲜活的内容和有创意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既体现出语文活动课“活”的特点,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过程,是将“课内”与“课外”衔接起来的“金纽带”,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主动参与意识也得到了增强,主体地位也就得到了体现。只有让学生不断享受成功的快乐,才能激发和持续他们的活动兴趣,让其视野的开阔,心灵的震撼,遨游在天地之间。

参考文献

活动设计论文篇(7)

一、多元智能理论背景

多元智能理论是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德华・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FrameSofMind)一书中提出的, 认为智力应该是“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指出人类具有八种不同的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在这些智能上的表现都是不同的,教学的核心是发掘学生智能潜力,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在各科学习过程中,语文的各项学习目标涉及到了各种智能。语文综合性学习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融合了各种智能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为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其提供了有效地教学策略。

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策略选择

目前在多元智能领域中,国内外流行两种教学策略,分别为8合1教学设计策略和聚焦智能的教学设计策略。[1]

(一)8合1教学设计策略

8合1教学设计策略主张为多元智能而教、用多元智能而教、围绕多元智能而教。这里的多元智能是指与学习者个体的智能特点息息相关的不同智能组合方式,而非游离于学习者之外的客观意义上的多元智能。

在设计教学之前,可以先查阅“多元智能工具箱”(表一)。 工具箱为每种智能提供了数十种教/学的工具,这些工具将帮助学生运用他们的每种智能。

1.聚焦内容,确定学习中心(主题)。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关注这一课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根据学生在一次教学体验中所能完成的题目来设计。

2.陈述具体教学目标和结果。写出教学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明确在本课结束时,我们想让学生知道和理解哪些内容。

3.从“多元智能工具箱”中选择合适的工具。在选择工具时,要记住本课的目标和结果,以保证选择的工具有助于达到本课的目标和取得相应的结果。

4.设计学科内容与各项智能结合的学习活动。在代表每种智能的图像旁,简单地描述如何使用每件工具,设计学习活动,以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结果。

5.确定教学顺序。这时,再次参阅在第二步中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和结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工具的使用顺序或组合使用。

6.家长与学生反馈,经验总结。根据课后的教学成果,进行客观地评价总结,并对前面的工具的使用方法做出适当的调整。

(二)聚焦智能的教学设计策略

聚焦智能教学策略的基本理念是在每个学生身上,各种智能并不是同等程度的发展,有些智能相对会发展的更好一些;每个学生都具有占统治地位、运用起来比较得心应手、被他们所喜爱的智能。但同时,学生也可以经过训练学习超越他们较偏向的智能领域,超越他们比较发达的智能。

同样,在聚焦智能的教学中,我们首先也要先查阅“多元智能工具箱”,不同的是,8合1教学策略是为所有的八种智能选择工具;而在聚焦智能教学中,只是为聚焦的智能选择工具。

聚焦智能教学策略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唤醒、拓展、教学、迁移。

第一阶段:唤醒。首先,必须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拥有多种认知和学习方式,然后,学习各种各样的技巧和方法,来激活这次教学中所需要激发的智能。

第二阶段:拓展。要了解智能的工作方式:哪些能力和技能是必须的,怎样运用这些能力和技能,怎样利用和理解不同的智能特征。

第三阶段:教学。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要使学生运用不同的认知方式来学习具体的学科内容。

第四阶段:迁移。使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各种智能,有效的面对、解决和应对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三、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活动设计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两种教学策略各有优缺点。8合1教学策略注重各种智能同时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平等对待,不能使优势智能完美发挥,也不能使劣势智能得到强有效地训练。而聚焦智能教学策略则是侧重于某些智能,不能很好地兼顾其他智能的发展。如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两种方法综合运用起来,则可以达到全面发展,各有侧重,使优势智能得到发挥,劣势智能得到训练、发展。

在课堂设计中根据8合1教学策略找到学习内容与各智能的切入点,进行教学。然后在接下来的过程中观察同学们的表现情况,判断其优势智能及劣势智能。在接下来的课程教学中,依据聚焦智能策略,聚焦其劣势智能,根据多元智能工具箱,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对其进行提高训练。同时可举办一些特色活动,使同学们不同的优势智能得到拓展。由此我们帮助每个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及其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切入点,把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去,使其优势智力领域与弱势智力领域相得益彰,最终使其智力获得最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David Lazear.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M].吕良环,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活动设计论文篇(8)

2.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的精神以及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准备:

小椅子若干把(同幼儿人数);录音机和音带;一块较宽敞、柔软的场地。

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每人拿一把小椅子进入场地,四散站立。

2.幼儿站在椅子上,在音乐伴奏下,师幼一起做热身操。

3.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各种椅子游戏。

今天我们一起骑马去郊游吧!这椅子就是我们的马,我们上马!

①骑马。引导幼儿将椅背朝前跨坐在椅子上,手持椅背向前上方跳起,模仿骑马动作在场地内来回行进2~3次(如图一)。

②马术。鼓励幼儿模仿马术做各种动作,如站在椅子上跳下、站在椅子上分腿越过椅背跳下、单脚站在椅子上等等,鼓励幼儿合作游戏(如图二)。

③爬山。引导幼儿两人一组将椅子纵向并排放置成“小山”,进行“爬山”练习,即踏上椅面跨过椅背踏上另一椅面跳下。然后将所有的椅子排列起来,引导幼儿一一跨过所有的“小山”(如图三)。

④走独木桥。引导幼儿自由组合将椅子横向并排当作独木桥,进行“走独木桥”的练习。练习一段时间后,引导幼儿将所有椅子并排放置在一起,练习走“长独木桥”1~2次(如图四)。

⑤走脚印。引导幼儿将椅背着地,把椅背与椅面之间的空间当成马蹄印,沿“马蹄印”行进1~2次(如图五)。

⑥走超级独木桥。引导幼儿将放倒的椅面边缘当作超级独木桥,并在上面行进。如果幼儿行走有困难,可以引导幼儿自由选择一个合作伙伴互相搀扶行进(如图六)。

4.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放松活动。

①我们玩得真开心!时候不早了,我们慢慢骑马回家吧!(幼儿做放松活动。)

②下面我们把马牵回马厩吧!(幼儿每人拿上小椅子回活动室。)

评析:

活动设计论文篇(9)

1.1空间足够原则

当前,发达国家对于儿童活动场所的空间要求具有十分明确的规定,例如美国要求儿童活动场所空间为0.5~1.6m2/人,德国要求1~3m2/人,日本要求2.2~11.2m2/人。国内暂无具体数据要求,较好的儿童活动场所空间一般为10m2/人。儿童在玩耍高峰期极易因为拥挤而发生事故,设计师必须重视空间设计,确保安全。

1.2“危险”可控原则

在儿童成长阶段,探索、冒险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因此,在儿童活动场所中,应合理引进攀爬网、草垛等带有冒险性质的设施,从而在训练儿童身体技能的同时满足其征服欲。但是,在此类设施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确保风险可控,不会对儿童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1.3色彩吸引原则

通过色彩抓住儿童的眼球,是儿童活动场所景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根据相关试验发现,红色对人的吸引力最强,其次分别为蓝色、黄色、绿色,白色最弱。值得注意的是,在确保色彩吸引力的同时,应避免色彩过于花哨而造成视觉疲劳。

1.4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设计师应站在儿童的立场进行设计,根据儿童的尺寸规划房子、树木,更多地布设小空间,例如帐篷、管道以及小角落等。

2居住区儿童活动场所景观设计的具体措施

2.1场地处理

(1)在户外活动场所中,儿童通常进行的是重复活动,他们通过此种方式实现对外界新事物的探索。因此,居住区儿童活动场所必须具有可延伸、温和的特点,以便儿童在玩耍过程中获得更多新的乐趣。(2)选址需考虑光照问题:①该场地必须在秋冬两季均能照到阳光。②场地光照时间段应处于9∶00~11∶00和14∶30~17∶00之间,因为此时间段儿童户外活动最频繁(新疆地区由于时间的差异,光照时间以11∶00~13∶00和16∶30~19∶00为宜)。(3)地形应具有适当的起伏变化,可布置一定的山洞、隧道等场景,将树桩、石头以及水等元素进行合理保留,并通过坡度、竖向高差的不同设计相应的翻滚空间。在这样的景观设计中,儿童可以在一个自然环境中进行各项活动(如爬行、翻滚、摸索),从而获得相应的知识。(4)空间应设计为有体积的主体,例如高的植物、景观构筑物以及空间中的悬挂物,可以满足儿童对攀爬和移动的要求。在实际设计中,若是现实许可,滑梯、秋千之类的设施可适当布置在土丘之上,以增强趣味性。此外,在进行活动场地设计时,应注意保留原有地形,尤其是可循环的水流,可作为儿童嬉水的场所。(5)边缘景观设计必须与居住区景观相协调,从而进一步增强与邻近区域的功能联系。例如,若是儿童活动场所地形为不断变化的土丘,则可在土丘的边缘设置相应的看台、树凳,既可以作为边界的象征,也可以供家长休息,方便照看孩子。若是边缘处的地势较低,则可将其设计为平台,内部布设沙坑、运动器具以及可提供休息的遮蔽空间,以吸引不同年龄与活动水平的儿童。

2.2空间分区设计

儿童的年龄具有一定跨度,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能力与活动方式均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对于设计师而言,居住区儿童活动场所必须进行分区设计,即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提供不同的活动空间。低龄段儿童的活动区域应布置于视野开阔的景观中,而高龄段儿童的活动区域可以相对较为复杂,适当加强游戏的探索性。低龄段儿童的活动区域与高龄段儿童的活动区域之间应有明显区别,以供家长与孩子自主识别。例如可采取不同颜色的地面铺装,或是将颜色与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结合使用以供区分。此外,在空间设计中必须提供直观的标识指示,例如针对高低台、水池等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场所,必须设置相应的提醒牌。标识指示的广泛应用,既可以使儿童通过标识学会认路、识别危险,以扩大自身的活动区域,又能提高其对固定事物的应用能力。标识指示不仅要简单明了,更要具有感知上的想象力,以提高孩子的认知兴趣。

2.3劳作性景观设计

居住区儿童活动场所建造的主要目的即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平台,使其能够充分与大自然接触。实际上,每一名儿童对于泥土、砂石以及植物等可塑造的自然物体都具有极大的兴趣。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可适当增设劳作性景观区。该区域的主要功能分为以下几点:(1)为儿童提供一个种植果蔬的空间,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环保意识。(2)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进行园艺活动,例如种植、浇水、照顾花草,从而使孩子在实践中认识植物生长及大自然的神秘,同时还能提高孩子对不同物种的辨别能力。(3)在园艺活动中,孩子们也可独立进行作业,通过团体活动的方式互帮互助,增强其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2.4植物景观设计

植物景观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既有利于清新空气、遮蔽阳光,为儿童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其自身的某些部位又可直接作为儿童活动的道具,例如树干、花、叶、茎等。

活动设计论文篇(10)

摘要:在素质教育中,语文实践性学习成为了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语文课程的人文实践性凸显无论在教材编写还是在课堂

教学还是在课程评价中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多样的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被开发开始设计并呈现在各版本的教材中。但

却没有明确提出构建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体系。我们认为,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是直接为语文实践性学习服务的课程内

容,那么其体系设计建设也必须遵循其内涵与必要性出发。

关键词:语文;人文性实践;设计;构建

一、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的内涵

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有其特定的阶段性要求,

小学,特定对象,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单一的语文人文性实践

活动是构成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的基础,也是人文性实践活动体

系设计的重要元素,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不仅重视对于单—语文

人文性实践活动的设计,但它更重视的是各个实践活动之间的整

体联系,它们共同服务于一个目标,于多样中体现统一。另外,

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作为一种应用性的实践,它能够具

体体现语文活动课程理论和语文实践性学习方式理论的实际运

用,应该为当代语文教育新理论与师生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

梁,那么其结果应该是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

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的必要性

(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来临,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重视程

度正在日益加深,同时,崇尚国学的风潮在国内再度掀起,也带

动了教育界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

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教

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课程的设计应当结合

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语文教育的特点,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

奇心,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意识,

并通过人文性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对语文学科

的理解。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人文性实践活动的设计来

更加全面、充分的展示语文学科的内涵,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

解,帮助学生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以达到语文教育促进学生价值

整体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重要途径

语文实践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

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当前不少学生

不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认为学语文没意思,比如一提作文就

头疼,还有学生认为已学过语文,早会了,为此听语文课当然提

不起精神。伴随着这种认识、态度、情绪、言行等的相互体验而

形成对语文学科的排斥的心理状态。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

体系设计将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主动实践兴趣与方法,切实促进学

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当前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思想上轻视实践教学是小学语文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和有效落实的最大障碍。进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教学是一

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各大教育机构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来

说,需要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克服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从教育

思想上重视实践教学。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里,小学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

的,没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造成太多的教师多用填鸭式的教

学模式,使得学生的个人创造性难以发挥,造成了孩子对所学知

识的兴趣极大的缺失,自主学习能力持续下降,变成了死记硬背

的机器。虽然在新课改的要求中明确要求教师应该采取活泼生动

的教学手段来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现实教学中,仍然

有很大部分的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思想固化,没有摆正自身的

位置,教师,应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导航者和辅助者,而不

是主宰者。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固化教育思想的影响,不少小学学

校存在着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对实践能力培养轻描淡写或重

视不够,对学生也只是重视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的过程。从而

在教育教学的思想意识上,把理论教学和理论教学管理放在首

位,而轻视实践教学和时间教学的管理。

四、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的建立

(一)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原则:我们知道,任何涉及活动

都是从理论认识上的一种新的实践过程。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

的设计也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是上文所述的语文活动课程

理论和语文实践性学习理论。我们开始在中小学语文的人类实践

活动安排的考虑,并认为中国人文实践系统设计教学的需要,他

们是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的设计出发点。其次是小学生身心发

展的理论和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

的设计必须考虑的计划安排和实施过程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特点,与法律的认知发展和技能形成一致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和教材编写的理论。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还具有科学的范畴及

其理论基础,掌握设计理论是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的系统设计的重

要前提。

(二)学科性原则: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具有

实践性,在学习方法上具有多样性,在学习功能上具有整合性。

特别是活动内容应能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中各种矛盾关系,对语

文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新世纪是素质教育的时代,是

创新教育的时代,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应该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学

科性方向的再度明确。在这个背景下,继续贯彻过去流行的语文

教学原则,已不能适应新世纪语文教学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对现

有的语文教学原则进行适时的审思。如现行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中

的语文实践活动尽管主题各异,形式有别,但都把培养学生表达

能力作为重要的活动目标。这就从根本上抓住人文性实践活动的

语文实践属性,体现了现代人文价值观。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

计的构建方面,客观上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

们的重视。 在语文实践活动设计的过程中, 教师应做到坚持原则,

具体实施,良好反馈等细节方面的问题,并持之以恒。总之,在

素质教育体系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在小学

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实现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

协调发展,是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可行

思路。

参考文献:

[1]张中原,徐林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篇[M].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7.

活动设计论文篇(11)

高职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是选题过大,过于理论化;或者涵盖面过广,盲目追求大而全,想从高层次、全方位的角度研究问题,而忽视了自身的实际水平,结果无法深入分析与探究。例如,有学生将毕业论文选题定为“我国现有宏观经济条件下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这样的题目高职学生根本无法完成。其次,部分学生选题过于陈旧、空泛,不能很好地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是从百度搜索到的,就是参照往届学生曾经选用过的,这样既无实用价值,又容易导致重复抄袭嫌疑,大大降低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例如,有学生将毕业设计选题定为“某某品牌研究”“常用的促销方法研究”等,这样的选题毫无新意,毫无价值,根本无法深入进行分析。

(二)毕业设计时间安排欠妥,学生不能充分准备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将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六学期,这个学期既是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顶岗实习阶段,又是学生寻找适合的单位准备就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里绝大部分学生都会为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奔波,或者忙于实习工作,几乎抽不出时间来精心准备毕业设计。这样的教学安排对毕业设计而言是不妥的,学生难以充分准备,最终会导致毕业设计流于形式,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三)学生自身基础薄弱,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目前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由于进校时的整体基础比较薄弱,虽然在校时期学习了理论知识,但是不少学生还是无法熟练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方法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导致其最终的毕业设计没有设计,仅仅是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剪切、复制加粘贴完成毕业论文,几乎很少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从笔者多年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来看,有的学生选题盲目,不切合实际,甚至不听从指导老师的意见,最终根本无法完成任务;有的学生对于网上收集的资料自己不加整理,交给老师去删除整合;还有的学生完全抄袭他人成果。这显然与完成毕业设计的初衷相背离。

二、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创新策略

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创新就是将毕业设计与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的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紧密结合起来。

(一)将毕业设计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

“捆绑”市场营销专业的综合技能实训通常包含市场调查、广告设计、促销设计、销售活动、陌生拜访、产品推介、营销策划等多个项目,一般都可以借助于校内的实训场所开展这些项目的实践活动,通常会集中在第四、第五学期进行。将营销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其所开展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捆绑”,可以结合其未来职业岗位要求,以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为抓手,打破传统的文科毕业设计所写论文无实质内容、无真实感受的格局,通过分项目分阶段的实训活动,使学生能真正从实训中获得感悟,提升专业能力,从而使毕业设计与专业学习及实践真正融合到一起。

(二)限定毕业设计形式

国家对高职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使得高职教育明显不同于本科教育,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毕业设计更合乎要求。但是毕业设计本身又更加适合理工科专业,这类专业学生可以结合某种工作背景和条件进行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设计或者生产方法设计以及实验设计等,其毕业设计的成果一般就可以直接用于生产,对企业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对于文科类专业而言就不能直接把上述毕业设计完全照搬过来。因此,营销专业的毕业设计形式虽然还是写毕业论文,但是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有所限定,要求学生结合学习过程中的实训、实习活动项目来写,强调既要有“设计的过程”,又要有对企业直接有效的“内涵”,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要将曾经完成的“项目成果”作为附件附在论文的后面。这样既体现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又展示了对企业有用的“项目成果”,使毕业设计更加符合高职教育要求。例如,某学生在写《对‘小米’移动电源市场调查实训活动的反思》一文时,将“小米”移动电源的市场调研方案、调查问卷和调查报告,以及开展“小米”移动电源市场调研活动的心得体会等文本材料作为附件附在了论文的后面,对论文起到了佐证作用。

(三)重新安排毕业设计的时间

重新安排毕业设计的时间,是将毕业设计的进程安排提前,也就是把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提前到第五学期来进行,这样做就避免了时间安排不合理的弊端。同时这个“提前”还包含将毕业设计与实习、实训相结合的理念提前灌输给学生,通常从第四学期分阶段、分项目进行专业的综合技能实训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毕业设计的“预备阶段”,通过实训项目导师的宣传教育,让学生带着要为毕业设计积攒经验、积累资料的心态去开展综合技能训练。

(四)规范毕业设计的选题与论文写作

当毕业设计与综合技能实训相结合后,学生的选题就必须围绕实训、实习活动的项目确立,不再是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的。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其营销专业的学生在第四、第五学期围绕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分别进行了市场调查、广告设计、促销设计、销售活动、陌生拜访与产品推介、营销策划等几个项目,开展实训活动,活动中要求学生记录相应的实践资料、撰写相关报告、提交心得感受等文字资料,并进行汇报交流,接受导师的询问。学生选择毕业设计选题时必须选择上述实训项目的某项实践活动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这样也就自然而然地确立了毕业论文的写作主题。例如,“对‘蒙牛优益C’乳酸菌饮料广告策划方案的思考”“对‘小米’移动电源市场调查实训活动的反思”“对‘雪菲力’盐汽水促销实训活动的探究”“对‘雪菲力’盐汽水产品推介实训活动的思考”“关于‘百事可乐’校园促销方案设计的反思”等都是源自于学生所进行的广告策划方案设计、市场调查实训活动、促销方案设计及促销实训活动和产品推介实训活动。同时在毕业论文写作上,要求学生必须结合前期所开展的综合技能实训活动过程而写作,从某一实际活动出发,就自己在前期实训活动中某一个实训项目展开论述,从实际的操作过程写起,在阐述自己的实践步骤基础上,详细地分析前期活动的收获与不足,最后再升华到对同类产品或企业开展类似活动提出有价值的建议,避免了论文写作落入俗套,使论文真正有内涵和实用价值。

(五)专业指导教师项目化负责

专业指导教师项目化负责是指专业指导教师既要负责学生的实习、实训活动,也要负责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通常,每个专业指导教师负责两到三个实训小组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实习活动,全程参与学生的所有项目活动,并跟踪负责相应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由于专业指导教师参与到学生每一个项目的实践中,对学生所完成的各个项目情况熟悉,对学生的所有活动起着监控与指导的作用,所以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完全得心应手。

三、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创新注意点

(一)学校制度配套

学校必须有制度配套,规范毕业设计流程,从学生选题、收集材料、拟定论文提纲、写出开题报告、开题、写出初稿、反复修改、定稿到打印并上交资料再到最后的答辩环节,要求具体、规范明确,环环紧扣,层层落实,使学生和指导教师都明白什么时间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同时建立严格的指导教师指导检查制度,以系部为单位督查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情况,以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专业实训配齐

必须重视校内与校外的实训基地建设,配齐校内必要的专业实训设施、设备,从数量和质量上保证专业实习、实训活动能满足学生的毕业设计需要。

(三)指导教师配备

在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配备上,应该选取有责任心、有实践教学经验、有论文指导经验和学术素养的专业教师,这样的指导教师既能进行综合技能实训的指导,又可以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当然,学校也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兼职、高校进修,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质以及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能力。

(四)学生个人配合